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

水中挥发酚浓度超标100倍。城西水产停水三天,盐城市全市停水一天。环保部门对蟒蛇河上游各类污染源进行地毯式排查,确定上游盐城标新化工有限公司偷偷排放大量高浓度化工污水引起的。供水虽然恢复,但河水中的酚很快就在鱼的身体富集起来,使鱼发出一股难闻的煤油味,而水中的酚分解到无毒则需要到数十年至上百年。

我省在株洲马家河镇新马林,2006年1月曾发生震动全国的镉污染事件造成2人死亡,150名村民经过体检慢性轻度镉中毒。株洲市镉污染超标5倍以上土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以上,被重度污染(核心污染区)面积达34.41平方公里。湘江是我们湖南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受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2011年8月经批准启动了湘江治理的一号工程总投资595亿元。

上面的几起环境污染事件起码告诉我们三个事实。一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有是一个相对缓慢而隐性的杀手,就像温水煮青蛙,很容易让人麻痹和忽视,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完全显现时就成了大病,象日本的“水俣病”。二是环境污染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很严重。几次水污染在当时就造成了几百万人喝不上水,而过后的治理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三是环境污染,往往是“企业发财,政府买单,百姓受害“。四是环境污染,治理修复还需漫长的时日。

我们都经历过1998年长江大洪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命之河,长江流域有四亿多人,我们就生活在长江流域。由于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对长江流域的水、徒弟、林草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使湖泊猥琐,八百里洞庭几近枯竭,河床淤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生态系统也在退化,水中生物繁衍,生存的环境严重恶化,生物物种减少,一些珍稀水生生物面临绝迹,国宝白鳍豚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长江已不堪重负。1998年自然终于向人们发出警告。当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铺天盖地压向长江,使长江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上亿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人民币。长江大洪水催生了洪退耕还湖、还林、还草的国策出台。

长江大洪水告诉人们: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民在经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即环境容量,也称生态阀值,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环境容量,就可能发生灾难的后果,而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转的。

地球上的人谁也躲不了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要燃烧煤和石油类,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水蒸气等,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好像是防止近地层的热能散射到宇宙中去的一个屏障,如同农业上新的温室,它会使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升温,人们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生的热效应叫做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氯氟烷烃等产生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叫做温室气体。由于人们大量的消耗能源,二氧化碳每年在增加。1979年开始的卫星监测发现,2008年北极冰盖体积缩小到测量以来的倒数第二位。全球在继续变暖(根据气象预报分析今年将升高0.5度)海平面在上升。一些太平洋岛国最高点仅在海平面以上几米;全球变暖也造成了极端气候,未来自然灾害。2008年5月2日,袭击缅甸的飓风使14万人遇难和失踪,240万人无家可归。当年年初,我们湖南也遭受了罕见的冰雪灾害。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沿海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等城市因海平面上升沙滩严重减少,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自然界的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冰盖下的冻土可以存储甲烷,这种能力称为“碳沉龙”或“碳存储”,都能吸收温室气体。但人类的活动削弱了自然界的这种能力,环境中的碳循环失衡。有数据表示,因冰层融化,冻土解冻使甲烷从北极逃离出来,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比其他地区快了3.5倍。科学家警告,全球变暖会在本世纪毁掉全世界赤道地区的农业,让数十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会使冰川消融,海平面继续上升,进而侵蚀人类居住的地方,毁灭和减少生物数量种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影响到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环境问

题。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企业、社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2008年10月,联合国发起全球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计划,通过投资绿色产业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

全球气候变化能影响世界各个地区,任何人都难免遭受自然灾害的侵害。这一环境问题也告诉我们: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稳定和均衡多么重要。自然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有效应对。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得越深刻就越主动。

上面讲的污染事件和环境问题放在一起考虑,我们发现,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有自身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必须与自然共同体和谐相处,并竭尽全力珍惜和维护自然共同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均衡。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都要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生态,人与自我之间是和谐人格,人与社会之间是和谐社会,这就是当代生态文明理念。

“失衡”源自“过度”。生态文明强调一个“度”字,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必须有“度”,环境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任人摆布的,人当然要改造自然为我所用,但人也必须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地球,遵循生态规律,不能颠倒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改造自然天经地义,根本不去考虑自然的抗拒力和反作用力;自然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和随意破环。人们常说: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要看到人的有限性,不能无线拔高自己的力量,对自然界要有敬畏之心。中国古代先贤“天人合已,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珍贵的实际价值。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触及人的精神层面。生态文明也是一种文化伦理。生命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道德现象。人类和非人类,生物和非生物组成了自然共同体,他们相互做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是一个动态进化的整体。自然共同体中所有存在物都有生命价值和生态价值,”万物皆得其宜,只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人员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要以公平原理来处理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用道德的砝码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宣传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限制经济发展,二是促进经济按资源约束力,环境承载力办事,实现有序,长远,良性可持续发展。实现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领域,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反好型的社会目标。我国的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出自身的承载能力,治理、恢复和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且由于环保工作见效慢,政绩迟又无法产生激励效应,保护环境的责任愈加被弱化。虽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已施行,但宣传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仍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2012级环境工程专业甘慧

参考:中国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监测

湖南环境信息中国环境科

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精心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 精心整理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生态文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必然选择,人类从顺服、敬畏自然到盲目的征服自然,必然要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合理状态。应当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剧增、粮食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欠衡、贫富差距扩大化等诸多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点不容忽视。尽管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增长,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资源能源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瓶颈作用日益显著。虽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逐年严重,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加速,沙尘暴现象频现;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频繁,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 四、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从你我做起

建设生态文明你我协力同行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是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大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建设生态文明出谋划策,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用自身能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极大提高,然而——这也给我们的生 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

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坚持绿色发展 保护环境首先要重视环境的防治。目前造成全国水污染十分严峻形势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二是生态用水缺乏。目前,黄河、海河、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50%,其中海河更是高达95%,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合理限度,严重挤占生态用水;三是水污染防治立法不够健全,处罚力度小,执法不够有力,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不高。所以我们应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并维护自己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进行社会监督,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顺利开展,积极推行绿色消费。我们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做到随手关水龙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和意见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原因,这也将是人类能够长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解决。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使命,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如下看法和意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也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让社会健康发展,让自然自由生长。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文明作为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代。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角色与地位是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及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原始文明大约经历了400万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之间基本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创造力非常有限,即使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从总体上也能较快的恢复平衡。社会发展到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和“原始经验”的积累,人类组建以栽培作物和驯养动物取代采集和渔猎的部门,于是农业和畜牧业就发展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完全依赖、顺从自然的状况。但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牧为主,活动范围较小,而且该时期人口密度不大,所以人对自然的破坏和冲击力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容量,生态系统仍可维持大体上的平衡,人类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300多年前,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尤其20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强力征服和探索,以至于在短短的300多年间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人们不再盲目崇拜自然,而是把自然当做被征服的对象,“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以至于全球出现极其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森林锐减、垃圾成灾、水污染等等,这些事实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想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则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必须转换人类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制约自身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使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时代。 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人类已处于主导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人类要想实现文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自始至终都应保持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应相互对抗。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人们自觉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精心整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生态文明”越来越多地出 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 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 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是迄今 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文明形 态的必然选择,人类从顺服、敬畏自然到盲目的征服自然,必然要走向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合理状态。应当看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 剧增、粮食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欠衡、贫富差距扩大化等诸多生态问 题和社会问题。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 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方面,我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这一点不容忽 视。尽管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 然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 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2.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能源。近几 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增长, 导致我国资源的保障能力快速降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屡见不鲜,资源 能源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瓶颈作用日益显着。虽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较大, 但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3.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无序开发和高强 度的人类活动,导致因盲目开发带来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多,适宜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退化, 湿地萎缩;水土流失逐年严重,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加速,沙尘暴现象频现;水资源 短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频繁, 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与自然灾害造成的 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增大。 四、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要渗透到物质、制度、思想等诸多层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节约资 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 自然生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 可持续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 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 倡导绿色消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 精心整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 施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要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把好行业准入关,提高冶金、建材、石化、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建议建立能够科学反映地方政府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调整力度的测评指标,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综合测评体系。 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技术进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示范,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生态文明建设产品的推广应用。 3.制定和实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各种经济杠杆,促进节约能源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快调整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关税政策,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将治污成本纳入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重点是电价、油气价格和煤热价格调整,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价格机制。完善资源税制度,实行按储量征收资源税。尽快开征燃油税,实施对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扶持政策,节约使用石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经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 4.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效益。在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的同时,重视污泥分离及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文明,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建设小康社会的追求理念。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经济增长、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必然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精神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关于生态文明的了解及认识

关于生态文明的 了解及认识 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年级:2011级 姓名:李晓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了解;认识 前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过度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所产生

关于个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看法

关于个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看法站在国家的方面来讲,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坚持不懈方能取得较大成功。但是对于各个而言,就是一个建设生态文明的微观表现。我们可以做或者不去做,取决于你的思想和意识。 在个人生态文明建设中,或多或少的在我们脑海之中,我们都可能会想到“节约”、“环保”、“绿色’”、.......这类的用语用来表示我们对于生态文明的一定的了解。生活在广州这个大城市里,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消费着资源(水,电力,燃料.....),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之中总会发现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城市里的自来水基本上都是不能直接喝的;电力在广州的夏季显得特别不足,都是需要西电东送的;广州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了,可居住的土地和面积在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 越来越多的问题的矛盾指向了生态文明了,由于早期强调经济为重,以GDP数据来看待和衡量当地的经济水平。忽略生态文明的建设。当我看到北京的灰霾天气的日子越来越多,气管炎,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的报道的时候,突然感觉我们以后就是不是说就这样生活在雾霾的天气中,出去购物,上班是不是都要戴个口罩或者在哪以后会有呼吸过滤机呢?生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去维护这仅仅剩下不多的蓝天和能呼吸的空气呢? 在当代大学生之中,我们这个身份以后尤为重要。我们是社会主义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有责任,有义务去建设和维

护。我们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一方面:我们是身为大学生我们可以去积极的参与一些环保活动的。今年国庆十一黄金周里,我们一些大学生组成志愿者,去杭州西湖捡烟头,组成“无烟西湖、文明出行”这八个大字,这种富有创意且身体力行的事情用来教育世人。我们身体力行,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出自己一份贡献和去感化和教育世人。 在海南三亚,这个美丽热情的海岛,迎来的西面八方的游客,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志愿者和当地的老百姓自发性的穿插于人群之中,弯下自己的腰去捡垃圾。这种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对于那些制造垃圾的人,和一些未有乱丢垃圾的游客留下了印象。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警醒。 第二方面:当代大学生应该从生活之中的小小事情做起。记得管理宿舍的阿姨每个学期都要过来查水表,每个学期都要看看那个水电费账单看是否有木有超过限度。看到了很多宿舍不是电费超了几百度,就是水用多了几十立方。想想西北那些孩子,想想那些缺水的人啊。我们是多么的奢侈,多么的浪费。最可恶的是一些水资源被人为的破坏。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节约用水意识,节约用电的意识,从而走上建设生态文明之路。我们说过要从生活之中的小事做起,我们对于那些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等等这些都要认真去对待,从思想上,行为上去更改曾经属于我们的错误。 第三方面;大学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实现,去维护属于我们的生态文明。

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2020年整理).pdf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及看法 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他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的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内容。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生态环境系统。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加强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工作力度和建立监督体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严厉打击、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公众监督方面,需要为公共参与、公益诉讼开辟更畅通的渠道,以保障民间力量对政府决策、环境问题形成有效制约。要加大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环境保护社会化发展。 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五、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六、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体会 一、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把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关乎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高度。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战略要求;提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明了最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的提出、到未来发展的实施,都做出了周密的安排部署,是我们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有了进一步升华。从当年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抱定树立“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必胜信心,到如今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历史性的跨越,这是新的价值取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 代化建设新格局,这说明从事其他建设,如果不考虑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不完整的,其它建设也就建设不好,建设不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固然重要,它体现为物质的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这对于人类长久延续和物质文明的永续发展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同人类历史上的原始生态文明、农业耕作文明、工业信息文明一样,都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保证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其他生物和谐相伴的伟大工程,它是人们思想意识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保护自然的理性回归,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从国际上看,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大国际问题。谁控制了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谁处理好环境问题谁就有了道德上的话语权;从国内看,资源环境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石油、铁矿石等重要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都在60%以上,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大江大河开发利用接近或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环境污染严重,重大污染事件频发,已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直接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紧迫。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