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DOI :10.3724/SP.J.1096.2010.00442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楚华琴

1卢云峰*21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90095USA )

摘要纳米材料研究的飞速发展为解决食品安全检测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功能化纳米材料与传统检测方法的结合,衍生出具有高灵敏、高通量、快速检测的方法,在食品中有毒有害微生物、化学残留物以及毒素的检测方面的应用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基于免疫方法的常见功能化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综述

2009-09-16收稿;2009-11-10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No.20911120035-

B05)资助*E-mail :chenweishnu@https://www.360docs.net/doc/169728131.html,

1引言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问题。食品安全检测包括食品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各种农兽药残留的检测、各种有毒有害毒素的检测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主要集中在农业化学控

制物质、农药残留、动植物天然毒素、食品添加剂、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等方面[1]。然而,近些年发生的

二 英、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强化检测、严格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所依赖的方法还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方法,如标准方法化学分析法(CA )、酶联免疫法(ELISA )、薄层

层析法(TLC )、气相色谱法(GC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及气质联用法(GC-

MS )等[2 13],这些方法受检测时间、灵敏度、选择性、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样品基质干扰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以材料学为基础的相关学科的发展。将高速发展的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应用到已有的食品安全的检测方法中,改进或研究出全新的具有高灵敏、高通量的快速简易的检测方法,是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内经常应用的几类重要的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进展做出评述。

2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纳米材料的制备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根据制备过程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根据制备状态可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因此,不同的纳米材料在制备方法上显著不同。本文总结了食品安全领域应用较多的几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1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磁性纳米材料由于其在外加磁场下具有可控运动的特点,使得磁性纳米材料成为分析科学中分离富集及生物分子固定的首选材料。磁性材料按物质组成可以分为有机磁性材料和无机磁性材料。在生物医学及分析检测应用的主要是无机磁性材料。无机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制备的粒子粒径分布很宽,而生物法制备的粒径可控范围受到限制,所以化学法成为磁性纳米粒子的主要制备方法。共沉淀法是制备磁性纳米粒子的经典方法之一,在实际制备中一般具体

采用3种反应方式:(1)以Fe ?为原料,在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成Fe ?,得到磁性Fe 3O 4纳米粒子[14];

(2)以Fe ?为原料,在还原剂的作用下部分还原成Fe ?,得到磁性纳米粒子[15];(3)同时水解按一定比

第38卷

2010年3月

分析化学(FENXI HUAXUE )评述与进展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第3期442 448

例混合的Fe ?和Fe ?来制备磁性纳米粒子[16,17]。共沉淀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但产物

组成的控制是这类方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高温分解法是通过在高沸点的有机溶剂中加热使有机金属化合物分解制备纳米粒子的一种方法。高温分解法制备的磁性纳米粒子具有粒径分布窄,尺寸形貌可控

等优点[18]。微乳液法和反相胶束法是基于水、油和表面活性剂三元体系形成的微乳液和反相胶束为反应空间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又一种方法。该类方法在粒子的尺寸分布及形貌控制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优

势,但与高温分解法相比较,所制备的粒子在结晶度和磁响应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9]。

2.2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金纳米粒子是由一个金核及包围在外层的双离子层构成。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由于物理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和形貌都难以控制,通常采用化学方法制备。常见的化学法主要有:柠檬酸三钠还原法(8 60nm )、鞣酸-柠檬酸三钠还原法、抗坏血酸还原法、白磷

还原法、硼氢化钠还原法及乙醇超声还原法等

[20,21],其中,Frens 等[22]建立的柠檬酸三钠还原法是目前金纳米粒子制备中普遍采用的方法。金纳米粒子的粒径与制备时柠檬酸三钠的加入量密切相关。改变柠檬酸三钠的加入量,可得到不同特征紫外吸收峰的金纳米粒子,即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与粒径大小密切相关,产生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此特点为金纳米粒子用于免疫分析的基础。

2.3量子点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半导体量子点,简称为量子点(Quantum dots ),是纳米尺度原子和分子的集合体,一般粒径范围为2 20nm 。荧光量子点是在受到光激发后或加上电压后会发出强荧光的一类纳米材料。作为新型荧光纳米材料,量子点具有以下优点:(1)无机半导体荧光量子点的激发谱为连续光谱,用高于带隙能量的光均可以激发且发射谱较窄;(2)荧光量子点的光稳定性远高于传统的有机染料分子,抗光漂白能力是有机染料的几十倍,通过进一步的表面改性可以提高其光稳定性;(3)可以通过调整粒子的尺寸得到不同荧光颜色的量子点。目前,根据所采用的原料和工艺的不同,荧光量子点的制备大致可以分为金属化合物-元素有机物合成路线和水相无机合成路线。Peng 等[23 28]

在量子点的有机相合成方面做出了大量突出且细致的工作,为推动以量子点为基础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主要是以CdO 取代Cd (CH 3)2形成配合物,作为Cd 的反应前体,从而得到高质量的单分散的CdSe 。他们对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选取合适的镉盐和磷氧化物配体,通过一步法合成了单分散的CdSe 。该方法已经用于商

业化II-VI 量子点的合成。然而,应用于分析领域量子点必须是具有水溶性,所以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

方法显得更为重要。文献[29 33]以巯基乙酸、3-巯基丙酸等为纳米粒子稳定剂,巯基通过与粒子表面

镉原子配位而控制粒子生长,同时在粒子表面提供稳定的电荷层保证分散体系的稳定性,选用不同的巯基化合物可方便地调节粒子表面的性质,得到用于不同用途的CdTe 荧光量子点。此外,巯基在量子点表面与镉原子配位在表面形成一层钝化保护层,形成自然的核壳结构,通过光氧化可以使这样的结构更

完整,获得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最近,Pan 等[34,35]在湿法合成纳米晶方面取得了进展,合成了ZnS 和

CuInS 2的合金纳米晶体,通过控制两者之间的不同比例从而调整半导体纳米晶的能级差,最后得到了整个可见光区域的半导体纳米晶。与有机合成法相比较,水相合成有以下几个优点:采用水为合成介质,更接近绿色化学的标准;普通的盐为原料,制备成本为有机法的1/10;合成方法简单,无需特殊的无氧无水设备,一般的实验室都可以准备且可以批量生产;无需进一步的表面亲水修饰即可以应用于食品安

全等检测研究[36]。3

功能化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3.1磁性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分析中富集、分离、检测方面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超顺磁性特性,即在有外界磁场的情况下能表现出很强的磁感应,而在没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不表现磁感应的现象。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在食品安全分析中进行目标分析物的富集、

分离等均是利用其超顺磁性。Gu [37,38]和Arnold [39]等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接上能

够识别细菌的万古霉素,然后通过这样的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粒子去识别复杂体系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再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将识别的细菌进行分离富集,通过其它的方法进行确证分离富集的纯度及效率。

3

44第3期楚华琴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44分析化学第38卷

Gao等[40,41]在合成磁性纳米粒子的同时将荧光物质包裹在其中,在磁性纳米粒子对目标分离物(如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后,可以直接进行定量分析或其它作用。此外,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磁学性质直接进行目标物分析的研究也在食品安全免疫分析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在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直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依据主要是磁性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的参数———磁豫时间。处于单分散状态或聚集状态的磁性纳米粒子的磁豫时间是不同的。磁性纳米粒子聚集或分散程度是由分析体系中目标分析物的浓度决定的,因此,可以建立磁性纳米材料磁豫时间与目标分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应用于食品安全的免疫分析检测。基于磁豫时间改变的检测方法,对检测样品的前处理的要求不高,只需通过简单的过柱法除去样品中明显杂质后即可直接进行检测。在日常的医用核磁共振仪上进行检测时,由于仪器自身的特点,可同时进行检测的样品数量相当可观,且检测时间较短,检测效率高,为食品安全领域高通量的样品检测及筛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此方面,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Lee研究组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磁豫时间的改变以及核磁共振造影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检测研究[42,43]。他们利用抗体偶联的磁性纳米粒子进行了目标蛋白A的检测。该方法在平均每个粒子上有0.1到1个目标分子的分析条件下,都能够灵敏地检测出目标分子蛋白A[42]。此外他们还利用葡聚糖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子作为开关型免疫传感器的材料,实现了对L-苯丙氨酸和D-苯丙氨酸的检测[43]。Ma等[44]在该检测原理的基础上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免疫分析中的竞争免疫分析法与该检测原理相结合,实现了水资源中污染物蓝藻毒素的高灵敏检测(见图1),为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免疫定量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该方法为一步法反应,操作简单,有望成为免疫分析中高通量样品检测的一种最佳选择。

3.2金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分析中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

基于金纳米材料的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的原理主要是依据抗体或其它探针等通过静电吸附或化学反应连接到金纳米材料表面,然后通过抗体或探针的识别作用与目标分子结合。由于金纳米粒子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与抗体等蛋白结合时,其结合处在显微镜下是清晰可见的。当连有抗体或其它生物探针的金纳米粒子在目标分子的作用下大量聚集后,金纳米材料由于其表面等离子吸收峰的改变而表现出与分散状态下明显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

基于金纳米粒子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最主要是应用金标试纸条或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吸收峰的变化来进行分析[45 52]。Jin等[53]用金标法检测动物血浆中和牛奶中残留的新霉素,其检测灵敏度达到了10μg/L。刘见等[54]使用金标法进行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检测时间很短,其检测灵敏度达到了40μg/L。Wang等[55]通过金标试纸条的方法检测出虾白斑病毒,其检测灵敏度达到0.01mg/L。金标试纸条在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相比,金标试纸条只需在15min内即可得到较好的检测结果,其灵敏度高于90%。基于免疫金标记的快速检测也用于食品安全中致病菌的检测。Hasan等[56]以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为基础,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进行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的检测。Ma等[57]在银染色增强的基础上,首次利用氯金酸和羟胺的混合物溶液作为银染溶液对固定在NC膜上的金纳米粒子进行原位增强,从而实现了肉眼直接观测,并使检出限达到10μg/L。Xu等[58]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色光谱检测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作用,利用银染色的办法提高检测灵敏度,为金标试纸的仪器检测开辟了道路。Wang等[59]用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并在标记抗体的金纳米粒子表面通过银染试剂沉积银,形成银包金的核壳结构。然后在酸性溶液中将银溶解成银粒子存在与溶液中。银粒子的量与金纳米粒子的量成正比,通过阳极溶出伏安法检测银离子的量从而达到检测待测目标物的目的。检测结果表明,目标检测物浓度在0.5 100μg/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2μg/L。最近,Ai等[60]合成了一种新的有机物,将该有机物链接到金纳米粒子表面。由于合成的有机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引起金纳米粒子的聚集,从而改变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吸收峰。根据金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吸收峰的变化程度与三聚氰胺浓度的关系达到检测三聚氰胺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快速检测牛奶中非法添加物三聚氰胺的目的。由于金标试纸条技术相对成熟,因此各种商品化的试纸条产品在市场上也相对成熟,各种目标检测物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的检测。

3.3量子点荧光材料在食品安全分析超微量检测中的应用

图1磁共振检测苯基丙氨酸对映体T2图谱(A )和蓝藻毒素T2图谱(B )[44]

Fig.1Magnetic resonance T2maps of D-,L -phenolalanine enantiomers (A )and microcystin-

LR (B )[44]

Ⅰ.实验组(Experimental samples );Ⅱ.对照组(Con-

trol samples )。相对于传统的有机荧光材料,荧光量子点有着更好的

荧光性能及荧光稳定性。因此荧光量子点在生命分析科学

及定量分析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61,62]。自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Alivisatos 研究组和美国Emory Georgia 理工大

学的Nie 研究组同时在Science 上发表关于量子点在生物

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以来,量子点在生命分析领域已经得

到了充分的发展

[63,64]。同时利用量子点进行目标分析物的检测的研究也随着量子点的发展得到了深入。Li 等

[65]用杯芳烃修饰的荧光量子点作为汞的离子传感器,该方法

能够在0 3?10-5mol /L 范围特异性地识别Hg 2+,检出限

为15nmol /L 。邹明强等[66]将磁性分离技术和荧光检测结合,进行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与传统染料FITC 的检测结果相比,其检出限提高至少100倍,且在磁性分离富集的基础上整个分离过程不超过2h 。Chen 等[67]将荧光

量子点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将兽药残留物的抗体与量子点

连接起来。通过免疫竞争法目标检测物与包被原竞争荧光标记的抗体。免疫反应后的混合物,在微流控芯片泳道中电流的作用下进行分析和检测,从而实现目标兽药残留物的定量检测。他们还利用荧光量子点在生物素和亲和素的作用下制备了荧光量子团,并将制备的荧光量子团用于Western Blot 中的图2(a )荧光量子团的制备示意图;(b )基于荧光量子团目标蛋白的检测[68]Fig.2(a )Sketch of preparation of POLY-quantum dots (QDs )and (b )the detection protocol by Western Bolt

based on POLY-QDs [68]

蛋白检测。在制备的荧光量子团的荧光增强的作用

下,提高了目标蛋白的检测灵敏度到pg 水平

(图2)[68]。Wang 等[69]用聚苯乙烯等高分子材料将

多种不同发射波长的量子点进行包裹制的编码的荧

光微球,然后将这些荧光微球与人IgG 偶联,用于抗

体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2 15

μmol /L 范围内有效地检测出溶液中的抗体的浓度。

在多色量子点同时应用方面,Zhao [70]和Peng [71]等

分别利用不同发射波长的多色量子点分别实现了食

品中多种致病菌和多种兽药残留的同时检测。实验

结果表明,凭借荧光量子点特殊的荧光性能和稳定

性,实现复杂分离体系中多组分的同时检测的技术

可行性,为量子点材料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的进一

步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由于量子点材料自身有一些缺点,在特定条件下的环境因素(如

pH 值、氧气氛围等)对量子点的荧光影响较大。因此,对合成的量子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荧光性能,以保障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对于今后量子点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更广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3.4基于碳纳米管的应用型检测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自1991年,日本科学家Iijima 发现碳纳米管以来,碳纳米管在各个学科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2]。碳

纳米管材料具有完美的内在结构和较好的导电能力[73]。目前,基于碳纳米管材料进行的检测主要是将碳

纳米与传统的电化学的电极结合进行的分析检测。如Tu 等[74]通过单壁碳纳米管制备的薄膜中,碳纳米

管可以增强薄膜中电子的传递,起到电催化作用,为新型分析传感器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美国密西根大学的Kotov 小组利用碳纳米管与常见的棉线纤维结合,研究出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目标蛋白的免疫传

感器,

该传感器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高效灵敏地检测出目标蛋白,为今后利用碳纳米管研究新型的食品安5

44第3期楚华琴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图3碳纳米管修饰的棉线用于蛋白检测[75]

Fig.3Photographs of SWNT-cotton yarn

[75]a.原始棉线与碳纳米管修饰棉线的比较(Comparison of the

original and surface modified yarn ); b.规模化碳纳米管修饰棉线的制备(Long piece of made yarn ); c.碳纳米管修饰棉线的导电能力测试(Test of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SWNT-

cotton yarn.)。

全检测方法提出了很好的想法和示例(见图3)[75]。

4结论及展望

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在

一定的程度上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有的检测要求。近

年来,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纳米技术的进一

步成熟。纳米技术与其它领域的相关技术的结合能

够更好地解决相关领域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先进的纳米技术与传统检测方法的结合,产生了许多具有检测时间短、检测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

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先进的纳米材料结合

先进的纳米技术研究出的新的快速、高灵敏、高通量的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已得到一定的应用。这些方法在检测灵敏度、检测时间、检测样品量等方面都能够很好地满足目前严峻的食品安全检测形势。可以相信,当前先进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与传统的检测方法进一步结合,将研究出更多新型、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为食品安全检测与监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

References

1

SHI Xian-Ming (史贤明).Food Safety and Hygiene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Beijing (北京):China Agriculture Press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

Weilin L S ,Nancy W S ,Milan F and Fernando R R.J.Agric.Food Chem.,2008,56(15):6609 66153

Gaudin V ,Laurentie M.J.Chromatogr.B ,2009,877(23):2358 23624

Li Z K ,Zhu Y Y ,Yin X G ,Peng C F ,Chen W ,Liu L Q ,Yin L M ,Xu C L.Immunological Investigations ,2009,38(6):508 5235

Kuang H ,Wu Y N ,Hou X L ,Miao H ,Zhang G ,Shen J Z.J.E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9,89(6):423 4376

Xu C L ,Peng C F ,Liu L Q ,Wang L Y ,Jin Z Y ,Chu X G.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06,41(3):1029 10367

Xu C L ,Chu X G ,Peng C F ,Jin Z Y ,Wang L 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06,41(2):616 6218

Jin Y ,Jang J W ,Lee M H ,Han C H.Clinica Chimica Acta ,2006,364(1-2):260 2669

Xu C L ,Yu D H ,Chu X G ,Peng C F ,Jin Z Y.Analytical Letters ,2006,39(4-6):709 72710

Peng C F ,Xu C L ,Jin Z Y ,Chu X G ,Wang L Y.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6,71(1):44 5011

Xu C L ,Peng C F ,Hao K ,Jin Z Y ,Chu X 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6,86(11):819 83212

Wang L Y ,Peng C F ,Chen W.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 ,2008,19(1):61 7513

Tian Z ,Yu D H ,Zhang Y Y ,Guo J G ,Peng C F ,Chen Z X.Journal of Animal and Feed Sciences ,2008,17(2):253 26714

Suginmoto T ,Matijevic E.J.Colloid Interface Sci.,1980,74(1-2):227 23115

Qu S C ,Yang H B ,Rend W ,Kan S H ,Zou G T ,Li D M ,Li M H.J.Colloid Interface Sci.,1999,215(1):190 19516

Sahoo Y ,Pizem H ,Frield T ,Golodnistky D ,Burstein L ,Sukenik C N ,Markovich https://www.360docs.net/doc/169728131.html,ngmuir ,2001,17(25):7907 791117

Kim D K ,Mikhaylova M ,Zhang Y ,Muhammed M.Chem.Mater.,2003,15(8):1617 162218Rockenberger J ,Scher E C ,Alivisatos A P.J.Am.Chem.Soc .,1999,121(49):11595 11596

644分析化学

第38卷

19

Pileni M P.Nature Materials ,2003,35(2):145 15020

REN Xian-Ping (任先平).Journal of Immunology (免疫学杂志),1989,5(1):62 6521

LI Cheng (李成).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s &Pourltry Infectious Diseases (中国畜禽传染病),1987,5(4):59 6222

Frens G.Nature Phys.Sci.,1973,241(105):20 2223

Peng Z A ,Peng X.J.Am.Chem.Soc.,2001,123(1):183 18424

Qu L ,Peng Z A ,Peng X.Nano Lett.,2001,1(6):333 33725

Peng Z A ,Peng X.J.Am.Chem.Soc.,2002,124(9):2049 205526

Battaglia D ,Peng X.Nano Lett.,2002,2(9):1027 103027

Yu W W ,Peng X.Angew.Chem.,2002,114(16):2474 247728

Peng X.Chem.Eur.J.,2002,8(2):335 33929

Gaponik N ,Talapin D V ,Rogach A L.J.Phys.Chem.B ,2002,106(29):7177 718530

Gaponik N ,Radtchenko I L ,Sukhorukov G B.Adv.Mater.,2002,14(12):879 88131

Gao M Y ,Kirstein S ,Weller H.J.Phys.Chem.B ,1998,102(43):8360 836332

Yang Y H ,Gao M Y.Adv.Mater.,2005,17(5):2354 235733

Yang Y H ,Wen Z K ,Dong Y P.Small ,2006,2(7):898 90134

Pan D C ,Wang X L ,Zhou Z H ,Chen W ,Xu C L ,Lu Y F.Chem.Mater.,2009,21(12):2489 249335

Pan D C ,Weng D ,Wang X L ,Xiao Q F ,Chen W ,Xu C L ,Yang Z Z ,Lu Y F.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9,28:4221 422336

CHEN Wei (陈伟),SHEN He-Bai (沈鹤柏),CHEN Yan (陈燕),ZHOU Li-Jia (周丽佳),XU Wen-Tao (徐文涛).Chemistry Bulletin (化学通报),2007,70(6):403 40837

Gu H W ,Ho P L ,Tang K W T ,Wang W ,Xu B J.Am.Chem.Soc.,2003,125(51):15702 1570338

Gu H W ,Ho P L ,Tong E ,Wang L ,Xu B.Nano.Lett.,2003,3(9):1261 126339

Arnold J K ,Gale S ,Shannon R ,Regis P ,Maurice B ,Ann H ,Michel G B ,Benoit S.ACS Nano.,2008,2(9):1777 178840

Gao J H ,Zhang W ,Huang P B ,Zhang B ,Zhang X X ,Xu B.J.Am.Chem.Soc.,2008,130(12):3710 371141

Gao J H ,Gu H W ,Xu B.Acc.Chem.Res.,DOI :10.1021/ar900002642

Andrew T ,Oliver H ,Heike H ,Ralph W ,Lee J.Angew.Chem.Int.Ed.,2004,43(18):2395 239943

Perez J M ,Lee J ,Terrence O ,Dagmar H ,Ralph W.Nature Biotechnology ,2002,20(8):816 82044

Ma W ,Chen W ,Qiao R R ,Liu C Y ,Yang C H ,Li Z K ,Xu D H ,Peng C F ,Jin Z Y ,Xu C L.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9,25(1):240 24345

Xie H L ,Liu L Q ,Xu C L.Anal.Chim.Acta ,2009,634(1):129 13346

Xu Y P ,Liu L Q ,Li Q S ,Peng C F ,Chen W ,Xu C L.Biomed.Chromatogr.,2009,23(3):308 31447

Li Q S ,Liu L Q ,Chen W ,Peng C F ,Wang L B.I.J.E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9,89(4):261 26848

Li K ,Liu L Q ,Xu C L ,Chu X G.Anal.Sci.,2007,23(11):1281 128449

Liu L Q ,Xu C L.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2007,21(8):861 86650

Xu C L ,Wang H T ,Peng C F ,Jin Z Y ,Liu L Q.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2006,20(12):1390 139451

Tian Z ,Liu L Q ,Peng C F ,Chen Z X.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 ,2009,20(1):1 1052

Huo T M ,Peng C F ,Xu C L ,Liu L Q.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 ,2006,17(3):183 19053

Jin Y ,Jang J W ,Lee M H.Clinica Chimica Acta.,2006,364(1-2):260 26654

LIU Jian (刘见).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22(3):350 35455

Wang X J ,Zhan W B ,Xing J.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2006,132(1-2):212 21556

Hasan J A K ,Hua A ,Templin M L.J.Clin.Microbiol.,1994,32(1):249 25357

Ma Z F ,Sui S F.Angrew.Chem.Int.Ed.,2002,41(12):2176 217958

Xu S P ,Ji X H ,Xu W Q.Analyst ,2004,129(7):2176 218059

Wang M J ,Wang L Y ,Yuan H.Electroanalysis ,2004,16(9):757 75960

Ai K L ,Liu Y Y ,Lu L H.J.Am.Chem.Soc.,2009,131(27):9496 949761LIN Zhang-Bi (林章碧),SU Xing-Guang (苏星光),JIN Qin-Han (金钦汉).Chinese J.Anal.Chem.(分析化学),

2002,30(2):237 241

744第3期

楚华琴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44分析化学第38卷

62WANG Lan(王岚),WANG Gang(王刚),LIU Wen-Jin(刘文晶).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and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145):1378 1381

63Bruchez M P,Moronne M,Gin P.Science,1998,281(5385):2013 2016

64Chan W C W,Nie S M.Science,1998,281(5385):2016 2018

65Li H B,Zhang Y,Wang X Q,Xiong D J,Bai Y Q.Materials Letters,2007,61(7):1474 1477

66ZOU Ming-Qiang(邹明强),YANG Rui(杨蕊),LI Jing-Feng(李锦丰).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分析测试学报),2005,24(3):133 137

67Chen W,Peng C F,Jin Z Y,Qiao R R.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09,24(5):2051 2056.

68Chen W,Xu D H,Liu L Q,Peng C F,Zhu Y Y,Ma W,Bian A,Li Z.Anal.Chem.,2009,81(21):9194-9198.

69Wang H Q,Wang J H,Li Y Q,Li X Q,Liu T C,Huang Z L,Zhao Y D.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7,316(2):622 627

70Zhao Y,Ye M Q,Chao Q G,Jia N Q,Ge Y,Shen H B.J.Agric.Food Chem.,2009,57(2):517 524

71Peng C F,Li Z K,Zhu Y Y,Chen W,Yuan 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09,24(12):3657 3662

72Iijima S.Nature,1991,347(6291):354 356

73Yu X,Bernard M,Vyomesh P,Gary J,Ashwin B,Gong J D,Kim S N.J.Am.Chem.Soc.,2006,128(34):11199 11205

74Tu W W,Lei J P,Ju H X.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2008,10(5):766 769

75Bong S S,Chen W,Chris D,Xu C L,Kotov N A.Nano Letters,2008,8(12):4151 4157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in Food Safety

CHU Hua-Qin1,LU Yun-Feng*2

1(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Los Angeles90095)

Abstract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nanomaterials supplies the theory basis and technique support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food safety detection.By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and tradi-tional detection methods,novel detection methods with higher sensitivity,high throughput and rapid detection time could be developed,which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detection of microorganism,chemical residues and biological toxins.In this article,we summarize th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in food safety.

Keywords Nanomaterials;Food safety;Detection method;Review

(Received16September2009;accepted10November2009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

《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该书着重介绍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全书共六章,前两章综合论述药品质量的分析现状与进展,以及有关色谱的基础知识;以后逐章论述色谱技术在中药、化学药、抗生素和生化药品中的应用。内容涉及药品的前处理方法、手性药物拆分、体内药物分析以及联用技术等。该书列举了药物质量控制及相关科研中的许多典型实例。

该书适合于从事色谱金属研究人员和药物分析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与药物、分析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该书由田颂九、胡昌勤、马双成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定价39.00元。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特点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特点 一纳米材料的性能 广义地说,纳米材料是指其中任意一维的尺度小于100nm的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以及界面层结构的材料。当小粒子尺寸加入纳米量级时,其本身具有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其具有奇异的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化学活性、催化和超导特性,使纳米材料在各种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常材料的性能与其颗粒尺寸的关系极为密切。当晶粒尺寸减小时, 晶界相的相对体积将增加,其占整个晶体的体积比例增大,这时,晶界相对晶体整体性能的影响作用就非常显著。此外,由于界面原子排列的无序状态,界面原子键合的不饱和性能都将引起材料物理性能上的变化。研究证实,当材料晶粒尺寸小到纳米级时,表现出许多与一般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和陶瓷超塑性以及特殊的比热、扩散、光学、电学、磁学、力学、烧结等性能。而这些特性主要是由其表面效应、体积效应、久保效应等引起的。由于纳米粒子有极高的表面能和扩散率,粒子间能充分接近,从而范德华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得纳米粒子之间、纳米粒子与其他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异常激烈,这种作用提供了一系列特殊的吸附、催化、螯合、烧结等性能。 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从制备手段来分,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制备方法 物理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有: 粉碎法、高能球磨法[4]、惰性气体蒸发法、溅射法、等离子体法等。 粉碎法是通过机械粉碎或电火花爆炸而得到纳米级颗粒。 高能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振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将金属或合金粉碎为纳米级颗粒。高能球磨法可以将相图上几乎不互溶的几种元素制成纳米固溶体,为发展新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惰性气体凝聚- 蒸发法是在一充满惰性气体的超高真空室中,将蒸发源加热蒸发,产生原子雾,原子雾再与惰性气体原子碰撞失去能量,骤冷后形成纳米颗粒。由于颗粒的形成是在很高的温度下完成的,因此可以得到的颗粒很细(可以小于10nm) ,而且颗粒的团、凝聚等形态特征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溅射技术是采用高能粒子撞击靶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交换能量或动量,使得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从靶材表面飞出后沉积到基片上形成纳米材料。常用的有阴极溅射、直流磁控溅射、射频磁控溅射、离子束溅射以及电子回旋共振辅助反应磁控溅射等技术。 等离子体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在惰性气氛或反应性气氛中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概述(PDF 60页)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样品前处理新技术?仪器检测新技术?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样品前处理新技术?固相萃取技术(SPE)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 ?液相微萃取技术(LPME) ?快速溶剂萃取技术(ASE)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MSPDE)?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 ?亚临界水萃取技术(SWE)

?利用固体吸附剂吸附液体样品中的目 标物,使其与样品中的基体和干扰化 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达 到分离和富集目标物的目的。 ?SPE在农药残留,特别是在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的样品以及农药多残留的分离、 提取、净化和浓缩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样品前处理新技术 固相萃取技术

目前固相萃取柱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正相固相萃取柱 ‐反相固相萃取柱 ‐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 ‐凝胶渗透色谱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柱 ‐固定化离子液体固相萃取柱 ‐免疫亲和柱 ‐碳纳米管 ‐天然植物纤维和人造纤维等样品前处理新技术 新型固相萃取 吸附剂

样品前处理新技术 ?反相萃取柱:吸附剂为非极性的,且极性小于洗脱剂的极性,用来萃取非极性物质。如标准的单键合硅胶(硅胶键合C 18、C 8、C 6、氰基、苯基、环己基)及聚合物键合类填料(ENVI-18、ENVI-8)等。 ?正相萃取柱:吸附剂为极性的,且极性大于洗脱剂的极性,用来萃取极性物质。如硅胶键合氨基、二醇基、氰基等,及极性吸附填料硅酸镁、硅藻土、氧化铝等。 ?离子交换树脂柱: 离子交换树脂柱:固定相为带电荷的离子交换树脂,用来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化合物。如阳离子交换柱(SCX,PRS, COOH ,PCX )与阴离子交换柱:SAX, PSA, NH 2,PAX/MAX 。

食品安全检测题库

食品安全检测题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名词解释(20) 1. 比移值:样品经层析后,常用比移值Rf来表示各组分在层析谱中的位置 2.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3.定性分析:是根据被检物质的化学性质,经适当分离后,与一定试剂产生化学反应,根据反应所呈现的特殊颜色或特定性状的沉淀来判定其存在与否。 4. 总糖:食品中的总糖通常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和在测定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单糖的蔗糖的总量。 5. 食品污染: :食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为食品安全生产有利控制手段。 7. GMP:食品的良好操作规范 8. 食品感官评价:是凭借人体自身感觉器官(眼、耳、鼻、口、手等)的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对食品的感官性状(色、香、味和外观形质)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和评价的一种分析、检验方法,并且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价方法,使获得的结果具有统计学特性。 9. 分配系数:当一种溶质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时,它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两相内的浓度之比是个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10.食品防腐剂:指用于防止食品在加工后的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繁殖等原因引起的食物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限,提高食品的食用价值而在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11.灰分:食品经高温灼烧,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和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 12. 前处理:即根据被测物质和杂质间性质上的差异,使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将被测物质同有干扰的杂质进行分离,然后再进行以后的测定。 13.超临界流体: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TP)以上的单一相态,即超过气、液两相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的非气、非液流体称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SCF, SF)。 14.超声提取:是利用超声波(频率>20KHz)具有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及热效应,通过增大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介质的穿透力以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 15.加速溶剂萃取技术(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 ASE) 是在较高的温度(50 ℃~200 ℃) 和压力(1000 ~3000psi) 下用溶剂萃取固体或半固体样品的新颖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二、判断对错(10) 1.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和粘度类似液体,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特性来替代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2.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测定时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3.食品发色剂又名护色剂,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入能与食品的某些成分发生作用,使食品呈现令人喜爱的色泽的物质。一般只能单独使用,不能复配使用。() 4用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某一蛋白质时,洗脱剂的pH值高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带负电,此时应选用阳离子交换剂。()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汇总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汇总 快速检测技术广泛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临床检验、检验检疫、毒品检验等公共领域。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指对食品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 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害污染物 1.农药、化肥:有机磷,有机氯,硝酸盐 2.兽药:兴奋剂,镇静剂,抗生素 3.重金属离子:镉,铅,汞,铬,砷,钼 4.生物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肉毒素 5.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 快速检测含义 包括样品制备在内,能够在短时间内出据检测结果的行为称之为快速检测。三方面体现: (1)实验准备要简化 (2)样品经简单前处理后即可测试,后采用先进快速的样品处理方式 (3)分析方法简单,快速,准确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分类 按分析地点: 现场快速检测,实验室快速检测 按定性定量: 定性快速筛选检验,半定量检验,全量检验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一)生物法 1.生物化学测定法(酶抑制率法,速测卡法) 2.分子生物学方法(如:ELISA) 3.活体生物测定法(发光细菌,大型水藻,家蝇) 4.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食品成分分析 (2)食品添加剂的分析 (3)农药和抗生素残留量分析 (4)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的检验 (5)食品限度的检验 (二)化学方法酶抑制法酶联免疫检测法 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快速测定 将NO3-还原N02-后,芳香胺与亚硝酸根离子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再与芳香族化合物发生偶联反应,生成一种红颜色偶氮化合物(偶氮染料),其颜色强度与硝酸盐含量呈正比,通过试纸由无色变为红色,变色的试纸放入基于光学传感器原理的硝酸盐检测仪中比色测定硝酸盐含量。仪器与材料:硝酸盐试纸. 快速测定仪 硝酸盐速测管 适用范围:乳品、饮用水、蔬菜等食物中硝酸盐的快速检测。 方法原理:按照国标GB/T5009. 33盐酸蔡乙二胺显色原理,在格林试剂中加入硝酸盐转化剂,并将其做成速测管,速测管中的试剂可将N03-还原为N02-后,再与芳香胺(氨基苯磺酸) 发生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再与芳香族化合物( A-祭胺)发生偶联反应,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又叫偶氮染料),颜色深浅与硝酸盐含量成正比,与标准色卡比对,确定硝酸盐含量. 兽药残留快速检测微生物法检测 检测管中的培养基预先接种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并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以及pH指示剂。只需加入100ul样品于检测管中。 将含有样品的检测管放入64±1℃水浴中加热一段时间。奶或奶制品在培养基中迅速扩散,若该样品中不含有抗生素(或者抗生素低于检测值),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将在培养基中生长,葡萄糖呗分解后所产生的酸会改变Ph指示剂颜色,由紫色变为黄色。相反若高于检测限的抑菌剂,则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不会生长,指示剂颜色不变仍为紫色。 黄色表明该样品没有抗生素残留或抗生素残留的含量低于试剂盒的检测限(阴性) 紫色表明该样品中含有抗生素残留且浓度高于试剂盒的检测限(阳性) 如果介于黄色紫色之间,则说明该样品可能不含抗生素残留或者抗生素残留的含量低于试剂盒的检测限(部分阳性) 免疫金标记技术

电化学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电化学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摘要:应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对应用电化学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进行分类,着重介绍了电化学沉积法、电弧法、超声电化学法和电化学腐蚀法,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电化学纳米材料电沉积 1 前言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新型材料和科技领域之一。纳米材料是指任意一维的尺度小于100nm的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以及界面层结构的材料。当材料的粒子尺寸小至纳米级时,材料就具有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三大效应:(1)小尺寸效应,指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传统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体的相干波长等物理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光吸收、电磁、化学活性、催化等性质发生很大变化的效应;(2)表面效应,指纳米微粒表面原子与总原子数之比。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随着粒径减小,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加,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得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极不稳定,使其在催化、吸附等方面具有常规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研究发现,一些宏观量,如纳米粒子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也具有隧道效应,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正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上面的三大效应,才使它表现出:(1)高强度和高韧性;(2)高热膨胀系数、高比热容和低熔点;(3)异常的导电率和磁化率;(4)极强的吸波性;(5)高扩散性等令人难以置信的奇特的宏观物理特性。 自1991年Iijima首次制备了碳纳米管以来,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结构无机材料因具有特殊的电、光、机械和热性质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国自1991年开始把纳米技术列入“政府关键技术”,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种项目和研究机构都把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由于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纳米材料形貌和尺寸的控制在纳米材料合成中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制备纳米材料主要采用机械法、气相法、磁控溅射法等物理方法和溶胶—凝胶法、离子液法、溶剂热法、微乳法化学方法。但在这些方法中,机械法、气相法、磁控溅射法的生产设备及条件要求很高,生产成本高;化学方法中的离子液法和微乳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研究领域,同时离子液离子液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机溶剂,具有粘度较大、离子传导性较高、热稳定性高、低毒、流动性好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离子液体用于纳米材料制备的技术还未成熟。 应用电化学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由于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等特点被广泛研究与采用。与其他方法相比,电化学制备方法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适合用于制备的纳米晶金属、合金及复合材料的种类较多;2、电化学制备纳米材料过程中的电位可以人为控制。整个过程容易实现计算机监控,在技术上困难较小、工艺灵活,易于实验室向工业现场转变;3、常温常压操作,避免了高温在材料内部引入的热应力;4、电沉积易使沉积原子在单晶基底上外延生长,可在大面积和复杂形状的零件上获得较好的外延生长层。 电化学方法已在纳米材料的制备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应用电化学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主要的几种方法及其制备原理,并对其优劣进行了比较。 2 应用电化学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种类 2.1 电化学沉积法 与传统的纳米晶体材料制备相比,电沉积法具有以下优点:(1)晶粒尺寸在1~100 nm内;(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1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一章至第五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精密度: 2.平均样品: 3.对照实验: 4.GB/T: 5.样品: 6.水溶性灰分: 7.自由水: 8.空白试验: 9.灵敏度: 10.水分活度: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任何食物都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AACC)表示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 3.在一个酒样品中(6瓶)可以有有不同批次的样品。() 4.食品中的水分主要是结合水。() 5.随机抽样就是随便抽样。() 6.灰化的温度对灰化结果没有影响。() 7.食盐吃多了对身体不会有坏处的。() 8.不经炭化而直接灰化,灰分的检测结果可能偏小。() 9.一般所有样品在检验结束后,都应保留一个月以备需要时复检。() 10.坩锅从马弗炉里面取出来的时候可以立即放进干燥器。()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误差的来源有:()、()和()。 2.通常可利用样品的一些物理性质来测定其水分含量,这些物理性质有()、()和()。

3.粗灰分的测定过程中可用下列措施加速灰化()、()和()。 4.放射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 RIA)是1959年Herson 和Yalow首先用于()的测定,是一种将()的灵敏性和()的特异性这两大特点结合起来的免疫标记测定技术。 5.灰分按溶解性可分为()、()和()。 6.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的方法包括:()、()和()。 7.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很多,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和()。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测定食品中灰分时灼烧好的坩埚转移至干燥器中,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样品灰化前进行炭化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3.水分活度和水分含量的区别。 4.简述测定灰分的具体步骤?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计10分) 1.某样品现已知它的水分含量为8.21%,现称取样品3.0981g于恒重为16.3246g的坩锅中直接放进温度为600℃的马弗炉中灰化,灰化结束后立即从马弗炉中取出放进干燥器中,冷却到常温后称重为16.4769g,发现灰分中有黑色的小颗粒,试计算样品的灰分含量(以干基计),指出该操作中的几个明显错误,指出最终的测定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指多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2.原始样品经过技术处理,取部分供分析化验的样品。 3.用已知结果的试样与被测试样用相同的方法步骤或由不同人员测定,结果比较。 4.国家标准/推荐。 5.从交付和选择的大量物质中以某种方式取出的、与整体物质具有相同的性质的一部分物质 6.食品经高温灼烧后残留的无机残渣中可溶于水的部分,反映了可溶性的钾、钠、钙、镁等的氧化物和盐类的含量。 7.在食品中能够保持水本身的物理特性,溶液状态,能作为胶体的分散剂和盐的溶剂,易蒸发,能结冰。 8.除了不放样品以外,按照原来的方法测定含量的实验。 9.是指分析方法、仪器所能检测的单位检测浓度变化,与测量装置(仪器)以及化合物浓度变化的程度有关 , 灵敏度高,测得的结果准确;但若太高,测量范围变小。 10.溶液中水的逸度(Fugacity)与纯水逸度之比值;也可近似的表示为溶液中水蒸气分压与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3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食品添加剂 2.合成着色剂: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4.动物源性食品: 5.兽药的最高残留限量(MRLVDs) 6.食源性疾病: 7.菌落总数: 8.农药: 9.GB: 10.湿法消化: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对氧、热、光敏感,但对金属离子和催化剂保持稳定。() 2.食品中天然色素基本上有五大类,其中四类色素仅分布于整个植物界,而第五类却存在于动物组织中。() 3.油脂含量高的样品不影响色素的测定。() 4.六六六、氯环二烯、敌百虫属于有机氯农药。() 5.一般肉、乳品种含有的农药主要是牲畜或家禽取食了农药污染的饲料,造成农药在体内的蓄积。() 6.生物富集和食物链可使农药的残留浓度最多提高至1000倍。() 7.有机磷对人体的危害以急性毒为主,主要是抑制血液和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积聚而出一系列神经中毒症状,如出汗、震颤、共济失调、精神错乱、语言失常等。()

8.真菌毒素具有两种毒性,一是致DNA损伤,有的可致癌;二是细胞毒性,有破坏质膜和细胞酶的作用。() 9.在天然原料中的真菌毒素主要结合在水溶性成分上。() 10.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类胡萝卜素分为两大类:()和()。类胡萝卜素不仅给食品红色增加了黄色,而且还是()的前体。 2.许多花色苷含(),通常是(),但是其他糖的部分可能与各种()相连。 3.食品添加剂是指为()和色、香、味,以及为()和()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我国()也属食品添加剂。 4.日本使用习惯和管理要求,将食品添加剂划定为四种,即()、()、()和()。 5.防腐剂是在()具有()作用的一类物质总称。 6.农药残留的来源:()、()和()。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用于亚硝酸盐的测定的盐酸萘乙二胺法的原理? 2.食品添加剂检测的重要性 3.用滴定法测定样品中苯甲酸钠的原理 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统分析检测过程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计10分) 蜜饯中防腐剂苯甲酸钠的测定:准确称取25.0g样品,加175ml水,粉碎5分钟成匀浆,准确称取10.0g匀浆于250ml分液漏斗中,加5ml0.50mol/L盐酸酸化,准确移取50ml氯仿提取2分钟,取氯仿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移取上述溶液25ml于250ml分液漏斗中,准确移取50ml0.3mol/L碳酸氢钠反萃取2分钟,静止分层,取水相在225nm处,用1cm比色皿,读取吸光度为0.112,同时做空白,吸光度为0.002。求:样品中苯甲酸钠的含量。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移取10g/L苯甲酸钠标准溶液0.1,0.2,0.3,0.4,0.5ml,用0.3mol/L Y=0.4183X+0.0001 γ=0.999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食品安全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关乎着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食品安全,加快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从检测技术到检测技术应用到检测的各个方面,做好每个环节的检测的检测工作,确保食品安全,使民众食之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添加剂;违禁化学品 食品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食品安全的检测方法日益受人关注,而作为检测手段的媒介—分析化学仪器的检测应用已然成为这一领域的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仪器分析的迅速发展,一些学科的先进技术不断渗透到食品分析中,形成厂日益增多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从而使仪器分析在食品分析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成为现代食品分析的重要支柱。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常用的检测技术: 1.1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即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由于不同的物质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通过不断分配(即组分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的溶解、挥发或吸附、脱附过程)从而达到各物质被分离的目的。色谱类型有很多。目前,色谱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出限低,样品用量少,方便快捷等优点,一倍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安全检测中。色谱中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 1.1.1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英国科学家1952年创立的一种极有效的分离方法,是色谱技术仪器化成套化的先驱。近年来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其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等特点,在食品农药残留等分析检测上独树一帜。随着人们对气相色谱的改进,测定的种类的范围也随之增加和扩大。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目前纳米技术应用广泛,在高强金属材料应用方面尤为突出。本文针对现有主要几种纳米增强金属材料制备工艺方法进行概述并比较,讨论其优缺点。最后还探讨了纳米相增强制备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改进方向,并对纳米结构材料应用领域和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纳米增强制备方法优缺点 随着科技进步,各个领域对于相关材料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纳米增强技术是改善材料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在金属材料领域尤其应用广泛。在电子、汽车、船舶、航天和冶金等行业对高性能复合材料需求迫切,选用最佳制备方法制备出性能更优良的纳米材料是当前复合材料发展的迫切要求。 1 纳米增强技术概述 纳米相增强金属材料是由纳米相分散在金属单质或合金基体中而形成的。由于纳米弥散相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强的界面相互作用,纳米相增强金属复合材料在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和磁学性能方面不同于一般复合材料,其强度、导电性、导热性、耐磨性能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高[1]。 1.1 机械合金化法 机械合金化法(MA)是一种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的有效方法。通过长时间在高能球磨机中对不同的金属粉末和纳米弥散颗粒进行球磨,粉末经磨球不断的碰撞、挤压、焊合,最后使原料达到原子级的紧密结合的状态,同时将颗粒增强相嵌入金属颗粒中。由于在球磨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晶格畸变、位错、晶界等缺陷,互扩散加强,激活能降低,复合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不同于普通的固态过程,能制备出常规条件下难以制备的新型亚稳态复合材料。 1.2 内氧化法 内氧化法(Internal oxidation)是使合金雾化粉末在高温氧化气氛中发生内氧化,使增强颗粒转化为氧化物,之后在高温氢气气氛中将氧化的金属基体还原出来形成金属基与增强颗粒的混合体,最后在一定的压力下烧结成型。因将材料进行内氧化处理,氧化物在增强颗粒处形核、长大,提高增强粒子的体积分数及材料的整体强度,这样可以提高材料的致密化程度,且可以改善相界面的结合程度,使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1.3 大塑性变形法 大塑性变形法(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是一种独特的纳米粒子金属及金属合金材料制备工艺。较低的温度环境中,大的外部压力作用下,金属材料发

食品安全检测题库

一、名词解释(20) 1. 比移值:样品经层析后,常用比移值Rf来表示各组分在层析谱中的位置 2.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3.定性分析:是根据被检物质的化学性质,经适当分离后,与一定试剂产生化学反应,根据反应所呈现的特殊颜色或特定性状的沉淀来判定其存在与否。 4. 总糖:食品中的总糖通常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和在测定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单糖的蔗糖的总量。 5. 食品污染: 6.HACCP:食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为食品安全生产有利控制手段。 7. GMP:食品的良好操作规范 8. 食品感官评价:是凭借人体自身感觉器官(眼、耳、鼻、口、手等)的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对食品的感官性状(色、香、味和外观形质)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和评价的一种分析、检验方法,并且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价方法,使获得的结果具有统计学特性。 9. 分配系数:当一种溶质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时,它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两相内的浓度之比是个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10.食品防腐剂:指用于防止食品在加工后的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繁殖等原因引起的食物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限,提高食品的食用价值而在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 11.灰分:食品经高温灼烧,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和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 12. 前处理:即根据被测物质和杂质间性质上的差异,使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将被测物质同有干扰的杂质进行分离,然后再进行以后的测定。 13.超临界流体: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TP)以上的单一相态,即超过气、液两相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的非气、非液流体称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SCF, SF)。 14.超声提取:是利用超声波(频率>20KHz)具有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及热效应,通过增大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介质的穿透力以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 15.加速溶剂萃取技术(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 ASE) 是在较高的温度(50 ℃~200 ℃) 和压力(1000 ~3000psi) 下用溶剂萃取固体或半固体样品的新颖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二、判断对错(10) 1.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和粘度类似液体,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特性来替代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2.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测定时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3.食品发色剂又名护色剂,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入能与食品的某些成分发生作用,使食品呈现令人喜爱的色泽的物质。一般只能单独使用,不能复配使用。() 4用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某一蛋白质时,洗脱剂的pH值高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带负电,此时应选用阳离子交换剂。()

食品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微生物危害)、(化学危害)、(生物毒霉)、(食品掺假)等。 2. 国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和各国自身制定的标准,根据各国的 国情不同,标准体系的结果的具体内容也各有不同。 3. 样品的前处理是指食品样品在测定前(消除干扰成分)、(浓缩待测组分),使样品能满足分析方法要求的过程 4. 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最主要因素是(压力)和(温度),压力的变化会导致(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急剧变化。 5. 农药的分类按照来源可分为(矿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有机合成农药). 6. 兽药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抗生素类药物)、(抗寄生虫类药物)、(激素类药物)三大类. 7. 农兽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有(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生物学方法及色谱分析方法等。 8. 标准物质是指用以校准标注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物质。标准物质可以是(纯的)或(混合的气体)、液体或固体。 9. 重金属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大气)、(水)、(土壤)。 10. 铅在自然界不断迁移、转化。铅是通过(有机的)形态进入环境中,并在环境中传播。 11. 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分类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12. 甜味剂是指能够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分可分为天然甜味

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型)与(非营养型)甜味剂。 13.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致癌物质、诱发过敏物质和非食品用的动植 物中天然存在的有毒物质统称为(天然毒素) 14. 丙烯酰胺进入人体后,可以转化为另外一种分子(环氧丙烯酰胺)。此化 合物能与细胞中(RNA)发生反应,并破坏染色体结构,从而导致细胞死亡或病变 为癌细胞。 15. 基因芯片应用主要包括表达检测、(突变检测)、(基因组多态性分 析)和基因文库作图一级杂交测序等方面. 16. 样品的采集也称(抽样)或(取样),是从原料产品整体中抽取一部分作 为其整体代表性样品,通过分析一个或数个样品,对整体的质量做出评估。 17. 细菌毒素是指细菌分泌产生细胞外或存在于细胞内的致病性物质,通常分 为(内毒素)和(外毒素),是食品中的主要天然毒素物质之一。 18. 农药残留危险性评价是对人体所接触的食品中残留的农药产生的一直或潜在的或不良作用所进行的科学评价 19. ELISA检测技术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 20. 持久性污染物作为极性较弱的半发挥性有机化合物,其分析程序一般包括(溶剂提取)、(净化)和(仪器测定)三个步骤。 二.名词解释 1. 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 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 2. 农药的危险性评价:是对人体所接触的食物中残留的农药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不良作用所进行的科学评价。 3. 标准物质:是指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物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题库.总结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食品卫生标准中,检测重金属指标时,最常见的是( A )。 A:砷、铅、铜 B:金、银、铜C:镉、铬、汞 D:铜、钼、锌 2、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精密度高的检测数据,准确度肯定( D )。 A:高 B:低C:不变 D:不一定高 3、分光光度法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时选择最适宜的测量条件,应注意以下几点: ( D ) A:入射光波长的选择B:控制适当的吸光度范围 C:选择适当的参比溶液D:以上全是 4、分光光度法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时选择最大吸收波长是( A )。 A:538 nm B:570 nm C:438 nm D:以上不是 5、在食品样品预处理时,应能使被测定物质(A )到最低检出限以上浓度, 使测定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A:浓缩 B:稀释C:混匀 D:以上不是 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光源一般是( A )。 A.氘灯与卤钨灯 B.氢灯与氘灯 C.钨灯与汞灯 D.氢灯与汞灯 7、在标准加入法测定水中铜的实验中用于稀释标准的溶剂是。( D ) A.蒸镏水 B.硫酸 C.浓硝酸 D.(2+100)稀硝酸 8、在气相色谱法中,用于定量的参数是( D )。() A.保留时间 B.相对保留值 C.半峰宽 D.峰面积 9、液相色谱仪的核心元件是( A )。 A.色谱柱 B.检测器 C.进样器 D.记录器 10、吸收光谱曲线的纵坐标为吸收度,横坐标为( A )。 A.浓度 B.波长 C.时间 D.温度 11、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准确度高的检测数据,精密度肯定( A )。 A:高B:低C:不变D:以上不是 12、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用于可见光区的光源是( A )。 A. 卤钨灯 B. 氢灯 C. 氘灯 D. 能斯特灯 13、GC法或HPLC法用于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时,定量的依据一般是( A ) A、峰面积 B、保留时间 C、分离度 D、理论塔板数 14、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的根本区别是( A ) A.流动相不同 B.溶剂不同 C.分离原理不同 D.操作方法不同 15、GC法农残检测分析中对氮磷具备高选择性的应用最广泛的检测器是( A ) A、NPD B、FID C、TCD D、ECD 16、反相HPLC法主要适用于( A ) A、脂溶性成分 B、水溶性成分 C、酸性成分 D、碱性组分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快速检测技术终极版

1.食品加工中危害分为哪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包括哪些因素? ⑴生物性危害:细菌性危害、真菌性危害、病毒性危害、寄生虫危害、虫鼠害 ⑵化学性危害:天然毒素及过敏原、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激素残留、重金属超标、添加剂滥用和非法使用、包装材料、容器与设备带来危害 ⑶物理性危害:非正常外来杂质(如玻璃、石头、金属、塑料等)。 2.简述快速检测定义? 在短时间内,如几分钟、十几分钟,采用不同方式方法检测出被检物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检测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值,被检物质本身是不是有毒有害物质,由此而发生的操作行为称之为快速检测。 3.简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意义? ①快速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有利工具:在日常卫生监督过程中,除感官检测外,采用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及时发现可疑问题,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这对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和力度,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②快速检测是实验室常规检测的有益补充: 采用快速检测,可使食品安全预警前移,可以扩大食品安全控制范围。对有问题的样品必要时送实验室进一步检测,既提高了监督监测效率,又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检测项目,达到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的有益互补。③快速检测是大型活动卫生保障与应急事件处理的有效措施:在大型活动卫生保障中,为了防止发生群发性食物中毒④快速检测是中国国情的一种需要:中国在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快速检测将会在其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4.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形式有哪些? 试纸法:用试纸直接显色来定性并作为限量指示、用试纸层析显色或层析后胶体金显色来定性或作为限量指示、用试纸显色的深浅来半定量。试管法:用速测管显色来定性、用速测管显色的深浅半定量。滴瓶法:将标准溶液放在滴瓶中,根据消耗的滴数来判定被检物质的含量。便携式仪器法 5.快速检测结果表述形式有哪些? ①定性检测:即快速地得出被检样品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其本身就是有毒有害物质。通常以阴性或阳性表述。阴性表示用本方法未检出要检测的物质。阳性表示检出了有毒有害物质。②限量检测:即快速地得出被检样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是否超出标准规定值或有效物质是否达到标准规定值。通常以合格或不合格表述。③半定量检测:能够快速地得出所测物质的大概含量,通常以合格或不合格表述,也可标示出具体数值。④定量检测:如温度、湿度、消毒间紫外线辅照强度、纯净水电导率等物理指标的检测。通常以具体数值表述。 6.简述快速检测注意事项及采样的注意事项? 检测注意事项:①对于阳性结果以及不合格结果的样品:应重复测试,排除偶然误差。重要样品,如含急性中毒物质或可能会对后期处理带来较大社会影响或较大经济损失的样品,应注意留样,并将样品送实验室进一步确证。②对于阴性与阳性、合格与不合格之间不易判定的样品:应重复测试,以多次重复相同的结果报告之。 采样注意事项:①为了监测总体样品的安全卫生状况,应注意采样的代表性原则。均衡地,不加选择地从全部批次的各部分随机性采样。②为了检验样品掺假、投毒或怀疑中毒的食物等,应注意采样的典型性原则。根据已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样。如怀疑某种食物可能是食物中毒的原因食品,或者感官上已初步判定出该食品存在卫生质量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采样。③当检出阳性样品或不合格样品时,应考虑采样方法是否正确。必要时送实验室进一步检测。 7.简述利用农药速测卡快速检测有机磷农药的基本原理,并简述基于农药速测卡采用表面测定法快速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方法过程? 利用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高敏感的胆碱酯酶和显色剂做成的试纸。胆碱酯酶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一阶段练习题及答案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一阶 段练习题及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一章至第五章(总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随机抽样:不带主观框架,在抽样过程中保证整批食品中的每一个单位产品(为检验需要而划分的产品最小的基本单位)都有被抽取的机会。 2.回收率:进行检查样品分析或添加样品分析时,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百分比比值。 3.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4.采样:从大量分析对象中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分析材料,这项工作即为采样 5.灰分:食品经过高温灼烧时,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发挥逸散,而无机成分则残留下来了,这些残留物就是灰分 6.酸不溶灰分:指的是污染的泥沙和食品中原来存在的微量氧化硅的含量 7.基准物质: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用酶标记的抗原或酶标记的抗体为主要试剂,通过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呈色反应来对被测物进行定性或定量。 9.结合水:结合水是水在生物体和细胞内的存在状态之一,是吸附和结合在有机固体物质上的水 :即分析团体协会,它不属于标准化组织,但其记载的分析方法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水分含量一样的两个样品,它们的水分活度也是一样的。(×) 2.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某些成分。(√) 3.放射免疫法可定量分析测出ng到pg含量的物质。(√) 4.对于检验合格的样品检验结束后可以不予保留而直接销毁。(×) 5.在某一仓库里面抽取小麦样品时,只需要在仓库的四个角落和中心最高点分别取样然后混合就可以了。(×) 6.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因人而异。(√) 7.湿法灰化是一种比干法灰化更好的方法(√) 8.食品中的水分分为自由水、亲和水、结合水三部分。(√) 9.水与食品中成分结合程度越高,则水分活度值越高。(×)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第一章至第五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随机抽样: 2.回收率: 3.准确度: 4.采样: 5.灰分: 6.酸不溶灰分: 7.基准物质: 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9.结合水: 10.AOAC: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水分含量一样的两个样品,它们的水分活度也是一样的。() 2.饮食的风险不仅来自生产过程中人为施用的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还大量来自食品本身含有的某些成分。() 3.放射免疫法可定量分析测出ng到pg含量的物质。() 4.对于检验合格的样品检验结束后可以不予保留而直接销毁。() 5.在某一仓库里面抽取小麦样品时,只需要在仓库的四个角落和中心最高点分别取样然后混合就可以了。() 6.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因人而异。() 7.湿法灰化是一种比干法灰化更好的方法() 8.食品中的水分分为自由水、亲和水、结合水三部分。() 9.水与食品中成分结合程度越高,则水分活度值越高。() 10.果糖含量较高的样品,所以在测定它的水分的时候应该用100℃常压烘箱干燥法。()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理化分析中,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化学分离法和浓缩法。 2.物质在任何条件下对有机体产生任何种类(慢性或急性)损害或伤害的一种能力,它包括()、()、()。 3.样品预处理的原则有()、()、()。 4.食品的水分活度Aw越(),食品越有利于保存。 5.一般根据食品的()、()选择检测水分的方法。 6.常压干燥法测定浓稠态样品的水分含量,需加入(),以增大样品蒸发面积;样品从烘箱取出后要放到()中冷却。 7.测定灰分时,灰化的条件选择包括:()、()、()、()和()等。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论述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 2.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原理? 3.用常压干燥法测定样品的水分时,对样品的性质有什么要求? 4.改良的湿法-干法氧化法的具体操作是什么?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计10分) 现有一样品要测其水分,已知恒重的玻璃称量瓶为31.2467g,玻璃称量瓶和样品的总重为36.9034g,烘至恒重后放在干燥器里冷却以后在称,质量为36.0141g,计算该样品的水分含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按照随机原则,从大批物料中抽取部分样品。 2.判断准确度的方法。加标量测定值与实际加标量的比值百分数。 3.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4.从大量样品中按照一定规律抽取检样的过程。 5.食品经高温灼烧时,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则残留下来无机成分称为灰分。 6.不溶于酸溶液中的灰分,主要是环境污染混入产品中的泥沙及样品组织中的微量氧化硅含量。 7.直接用来配制标准溶液或者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要点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贾警(11081002) 蒙小飞(11091001) 1引言 自从1984年德国科学家Gleiter等人首次用惰性气体凝聚法成功地制得。铁纳米微粒以来,由于纳米材料有明显不同于体材料和单个分子的独特性质—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轨道效应等,以及其在电子学、光学、化工、陶瓷、生物和医药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浓厚兴趣。几十年来,对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纳米材料指其基本组成颗粒尺寸为纳米数量级,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接区域的粒子。颗粒直径一般为1~100nm之间。颗粒可以是晶体,亦可以是非晶体。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其特殊的物理、机械、电子、磁学、光学和化学特性,可以预见,纳米材料将成为21世纪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支柱之一。 2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有很多制备方法,在此只简要介绍其中几种。 2.1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材料制备的是化学方法中的较为重要的一种,它提供一种再常温常压下合成无机陶瓷、玻璃、及纳米材料的新途径。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主要步骤为选择要制备的金属化合物,然后将金属化合物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然后经过溶胶-凝胶过程而固化,在经过低温处理而得到纳米粒子。 2.2热合成法 热合成法制备纳米材料是在高温高压下、水溶液中合成,在经过分离和后续处理而得到纳米粒子,水热合成法可以制备包括金属、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在内的产物。主要集中在陶瓷氧化物材料的制备中。 2.3有机液相合成 有机液相合成主要采用在有机溶剂中能稳定存在金属、有机化合物及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无机化合物为反应原料,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合成纳米材料。通常这些反应物都是对水非常敏感,在水溶剂中不能稳定存在的物质。最常用的反应方式就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回流制备。 2.4惰性气体冷凝法 惰性气体冷凝法是制备清洁界面的纳米粉体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过程是在真空蒸发室内充入低压惰性气体,然后对蒸发源采用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离子体。原料气体分子与惰性气体分子碰撞失去能量,凝集形成纳米尺寸的团簇,然后骤冷。该方法制备的纳米材料纯度高,工艺过程中无其它杂质污染,反应速度快,结品组织好,但技术设备要求高。 2.5反相胶束微反应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