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教幼儿学会修改图像”

很多时候幼儿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时,经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在美术活动区中总会捡到画了一个圆圈、画了几根线的被孩子废弃的画。是画得不好吗?其实不是,只是幼儿的自信心不够罢了,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画错了,于是总丢画。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有很多图案其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同的效果,在幼儿尝试修改自己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添画、修改成各种新的图案,来完善作品。

案例1:美术区域——圆形的变化(小班)

小班幼儿很喜欢拓印活动,经常会把老师提供的各种图形模板,蘸上水粉颜料拓印在纸上,可是拓印好的图形又能做什么呢?这时有的孩子发现,原来小小的圆形就像小鸡的身体,圆圆的、毛茸茸的,也有的发现可以把圆圆的图形画成太阳、小花,于是我给小班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和小棉签,请孩子们自己在原来的拓印画上进行修改、添画,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画一副新的图画作品。

案例2:美术区域——废弃画添画(中班)

我将幼儿之前觉得不满意或“失败的”滴墨吹画作品放入了美术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从不同方向的观察,感受同一形态在不同方向中可以呈现不一样的形状,展开想象,把已有的半成品图(横看、竖看)变换方向观察,看看它与什么物品更接近,然后进行添画完成作品。这是就有孩子发现,其实这块红色块就像螃蟹的身体,而那个蓝色块就像小池塘,还有的孩子高兴地说:“我看出来了,这圆圆的就像我们的笑脸,我想把我画上去。”这时,孩子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初探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初探 [摘要]: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个画家和艺术家,而是在于启迪幼儿的思维打开想象力,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天赋和潜能,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表现,使儿童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教给幼儿绘画方面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通过绘画活动去发展幼儿智力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绘画;幼儿教师;大班幼儿;指导 幼儿绘画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及从内容美到形式美的美术作品,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一、大班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绘画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创造力和丰富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手段。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合理的组织幼儿的绘画教学活动也非常的重要。而现在许多教师在组织绘画活动室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师过于看重创作的结果,而忽略了幼儿在创作过程当中的情感体验绘画对于每个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他们凭借手中的作画工具表现自己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他们画画的初因仅仅是因为觉得好玩,所以画起来也是随心所欲,他们享受的和感受到的是这个过程带给他们的愉快情绪。 我们教师教幼儿绘画,并不是要把幼儿都培养成小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绘

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最新资料推荐------------------------------------------------------ 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及策略泸州市新马路幼儿园李小芳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不仅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 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的重要前提.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发的活动,并且以小组的活动形式,有协商,有配合,精神上没有压力。 但如何更好的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指导,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促进身心和谐的发展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区域游戏活动的价值与分析国际 21 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到: 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经历,儿童在这一经历中,可以了解自己,丰富自己同他人的关系,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1 / 8

这种经历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前,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开始。 自基础教育阶段起,教育内容应培养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而终身教育对学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作为区域活动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合作性等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个性品质。 为他们今后能学会学习、学会关心、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在社会上自律自控,有责任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 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

小班区角活动的指导策略

小班区角活动得指导策略 新得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要把“促进孩子身心发展”放到保教工作得首位,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得兴趣与需要,教育好幼儿园得孩子要取得良好得效果,必须遵循幼儿得身心发展规律。新得教育理念还提出了应该为幼儿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基,防止与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坚持正确得幼教主流方向,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肩负得责任与使命。 我所在得小班,由于幼儿之间年龄相距小,认知水平相近,她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讨论,相互间得放松与互动,就是教师指导不能达到得,所以开展区角游戏就是非常适合幼儿发展得,给孩子提供宽松愉悦得交往空间,与同伴一起有趣、主动而有个性化地参与游戏活动,她们在不同得区角活动中得到真实有效得发展。 本学期就是小班得第一学期,我们班开展得游戏区角有“美美发屋”、“娃娃家”、“表演区”“操作区”、“快乐阅读”、“天线宝宝超市”等等。 在小班区角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增强了区角活动得趣味性,孩子玩得开心快乐,发展真实有效。 一、我站在幼儿得角度设置区角,激发幼儿得兴趣。区角得设置直接影响幼儿得活动效果,所以在设置区角时,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比如有得孩子对别人得玩具很感兴趣,我就建议她把自己心爱得毛绒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再做一些如:床、小桌子、奶瓶、梳子、毛巾等、钟表、电话、灶、锅、碗、勺、碟、杯子。这样一个“娃娃家”就形

成了。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就是很感兴趣得,但她们常常会忘掉自己得角色。所以,对于小班幼儿得角色游戏得指导应着重于增强她们得角色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角色得标志物,比如妈妈得头巾,爸爸得手机等,让幼儿明确自己得角色。也可以通过语言与自己得加入来提醒她们。例如,娃娃家得“妈妈”跑到别得地方玩去了,这时教师可以对她说:“您得宝宝一个人在家哭呢,您快回家去瞧瞧吧!”并启发她出门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走或者作为“客人”去她家作客,使“妈妈”回到角色中来。还有小班得孩子爱吃零食,我们一起收集了各种食品得包装袋在里面填充一些不会腐烂得水果网,这样一个“天线宝宝超市”就形成了。其次对于区角中得问题师幼共同讨论解决,有得区角过于人多过于拥挤,我们就采取小组商量得方法来决定今天得区角玩什么。也可把暂时没人玩得区角改造,在解决各种问题得过程中,幼儿得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得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有效投放材料,激发幼儿得动手欲望。材料就是开展区角活动得物质基础,在操作材料得过程中积累经验,因此材料就是促进幼 儿发展得主要物体。如在操作区投放小动物得图形、小卡片、瓶盖与瓶口、各种豆子、小棋子等等训练孩子得动手能力等等。 三、自选区角自我学习,6个小组同时商量,先商量得小组就先举手到相应得区角去。有得时候又就是“一切活动都尊重幼儿得意愿”,让全班得个别幼儿对区角活动选择,这里还应注意得就是要针对不同得幼儿,尊重该幼儿当前兴趣得意愿。满足她得需要,通过做做、玩玩、瞧瞧、想想等进行知识技能得学习。如:小组在选择区角时根据自己

幼儿园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内在区别和联系

幼儿园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内在区别和联系 一、讨论:在各幼儿园重视区域活动的今天,角色游戏开展情况是怎样的? 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在假想的情境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体验着社会生活与情感。由于它具有独特的综合功能,是幼儿园其它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因而也是幼儿园广为开展的一项活动。 1、从游戏者活动角度的形式来说,角色游戏是一种装扮性游戏,他是通过扮演角色,以假想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表情和事件,来满足儿童的一种模仿的需要,获得一种想成为大人的满足。这种游戏在幼儿2岁左右开始发生,4—5岁达到高峰期,6岁开始逐渐减弱。由此可见,幼儿期的孩子,正是角色游戏发展的高峰期,角色扮演游戏是属于他们这一阶段的最重要的“工作”,作为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满足孩子的这种游戏需要。 2、托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处于“独自——机能性游戏”,(主要进行简单的、不断重复、用实物进行的摆弄活动,其操作行为是适宜性的,比如不停地用小勺搅拌);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处于“平行——模仿性游戏”(一名幼儿干什么,其他的幼儿也模仿干什么),这是游戏社会化的初始阶段,说明儿童之间有了初步的玩伴关系;中班开始,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开始进入“集团——合作性游戏”阶段,幼儿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社会性发展逐渐增强。中班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幼儿到6岁开始逐渐减弱,出现规则游戏的高峰期。 3、因此,对于幼儿园来说,应该保证幼儿角色游戏的时间,小班、中班至少每周要有2—3次的固定角色游戏时间,每次时间不少于30—50分钟,大班上学期至少应该保证每周2次的角色游戏时间,大班下学期,随着规则游戏的发展,幼儿扮演游戏的逐渐减弱,可以适当减少角色游戏的次数,但至少也应该保证每周一次的角色游戏时间。同时,除了要保证固定的角色游戏时间外,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应该将角色游戏的材料和区域有所固定,让幼儿可经常进入游戏。 二、总结角色游戏的主要功能(独特价值) (一)、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功能 1、陶冶情感的功能。 2、学习社会规则的功能。 3、强化社会技能的功能。 4、发展意志品质的功能。 角色游戏有着其他游戏无法替代的社会性功能,教师要充分认识角色游戏的作用,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他们的现实生活经验,运用教育机智引导角色游戏,并保证足够的场地、时间和必要的玩具、材料,发掘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 (二)、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1、想像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以非常活跃的想像为基础的,想像贯穿着游戏的始终。游戏中反映现实生活的程度、广度、深度往往取决于幼儿想像的水平。 创造性想像表现在几个方面: (1)表现在扮演角色及角色的活动范围上; (2)表现在幼儿角色游戏中利用“代替物”的变化; 2、主动性是角色游戏的灵魂 儿童在游戏中凭着自己的心愿反映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刻板地、原样地反映,而是在创造性地想像、积极地参与之下自由自主的反映。 (三)角色游戏的其他特点:

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教幼儿学会修改图像” 很多时候幼儿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时,经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在美术活动区中总会捡到画了一个圆圈、画了几根线的被孩子废弃的画。是画得不好吗?其实不是,只是幼儿的自信心不够罢了,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画错了,于是总丢画。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有很多图案其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同的效果,在幼儿尝试修改自己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添画、修改成各种新的图案,来完善作品。 案例1:美术区域——圆形的变化(小班) 小班幼儿很喜欢拓印活动,经常会把老师提供的各种图形模板,蘸上水粉颜料拓印在纸上,可是拓印好的图形又能做什么呢?这时有的孩子发现,原来小小的圆形就像小鸡的身体,圆圆的、毛茸茸的,也有的发现可以把圆圆的图形画成太阳、小花,于是我给小班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和小棉签,请孩子们自己在原来的拓印画上进行修改、添画,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画一副新的图画作品。 案例2:美术区域——废弃画添画(中班) 我将幼儿之前觉得不满意或“失败的”滴墨吹画作品放入了美术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从不同方向的观察,感受同一形态在不同方向中可以呈现不一样的形状,展开想象,把已有的半成品图(横看、竖看)变换方向观察,看看它与什么物品更接近,然后进行添画完成作品。这是就有孩子发现,其实这块红色块就像螃蟹的身体,而那个蓝色块就像小池塘,还有的孩子高兴地说:“我看出来了,这圆圆的就像我们的笑脸,我想把我画上去。”这时,孩子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完整)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完整)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的全部内容。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但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共同发 展的轨迹,而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 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 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成为实 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设置的概念 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兴趣、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活动区。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 么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共同来设置以下区域:学习性区域、社会性区域、运动性区域. 1、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目的主 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 经验。 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给幼儿一定的场地和合适的运动器械,让其自由 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 二、区域设置的原则 1、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学习性区域是幼教领域教改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有 效载体,对其今后的学习会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往往受到幼儿教师的更多关注,但同时, 社会性区域活动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设置一些孩子 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角色区,把幼儿社会化技能练习融入在游戏中,比如尊老爱幼、遵守交通法规、谦让等,孩子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尝试交往的多种方法,体验自主独立,对孩子的 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关注学习性区域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社会性 区域的价值,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 2、在设置区域时,一定要注意动静分开的原则,以避免相互干扰。各区域之间通道畅通;活 动区标志要明显;活动区布置要舒适温馨。 3、由于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纲要》对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分配学习 性区域和社会性区域的比例时,也应该有所区别,基本的设置原则是: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侧 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但同时也纳入一定的学习性区域;中班下学期和大班,侧重学习性区域活动,但也保留一定的社会性区域。对于运动性区域,其活动原则是:幼儿园统筹安排,自由选择。 4、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 因为有些主题内容确实难以在区域活动中体现,所以,可以尝试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 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的模式。一般来说,像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是班内的 常设区域。其内容随着孩子的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而建构区、美工区则是最容易表现主题内 容的,因此经常随着主题的变化而更换。 三、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 1、学习性区域—-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巩固、下放。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发展水平不一的 孩子,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园课程目 标的真正落实,而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区域活动因其是以操作摆弄的个别化学习为主的,不失为 落实幼儿园课程的有利补充手段,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将学习性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学习区的内容一部分是幼儿 园课程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

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 区一幼中二班袁芳 摘要:区域自主活动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它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并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关键词:区域活动有效指导 一、本班区域情况: 本学期,我们班(区域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哪些删减和扩充)共有创设七个区域,分别是生活区、感官区(建构区)、数学区、科学区、美术区、语言区、表演区,其中数学区和语言区为我班重点区域。由于教室的局限性会使个别区域活动受到一些阻碍,但我们尽可能的根据现有条件为孩子们创造最好的区域环境,及时投放、更新区角材料。本学期我们将不断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整改问题,并将重点放在幼儿区域活动时的进行指导上。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研学习及互查,使我们知道所谓区角活动,是它能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同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分别对各区的材料是如何投放的作一个说明,对重点区域重点介绍 三、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丰富,并要有层次性,使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中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比较受局限性。我们发现,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二)操作活动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中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棒、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未能很好的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提高主动性。 (四)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观察不够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教师指导行为指的是教师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这一特定情境制约下,所作出的有意识的行为反应,该行为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包括指导的口头言语行为、体态言语行为、书面言语行为等。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被动反应(教师处于旁观状态,幼儿主动发起交往,教师仅仅以简 单的话语应答,或是简单的肢体反应,没有做进一步的回应。) ●权威控制(规定活动的内容主题;分配角色,替代幼儿选择活 动区;制止限制) ●一般指导(询问、讲解、提要求) ●深入指导(协商建议、启发提问)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内容 指导内容: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时,着重发展幼儿某方面的水平,具体包括:生活常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目的坚持性和创造性等。 ①生活常规: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强调一日生活中的常规教 育、行为规范以及纪律维持等。 ②社会交往:教师注重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 通过语言或行为引导,促使幼儿产生交 流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 ③知识技能:关于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内容。如:教师 指导幼儿的美工区,针对幼儿的剪纸技能进 行强调指导。 ④目的坚持性:教师注重幼儿活动的完整性与持久性,鼓励 幼儿做事情养成有计划、有顺序的完成,强 调活动的坚持性。 ⑤创造性:教师指导时,更多是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想象, 自己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完成一些活动。 四、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四项基本功 ▲敏锐的观察 ▲适时的指导 ▲有效的记录 ▲反思与调整 基本功之一:

学会观察是进行游戏指导的关键 1、观察的现状 1)、缺乏观察意识。 充分观察耐心观察 2)、观察的随意性大,缺乏目的性。 2、观察的要点 寻找观察视点,设定观察目标、划定观察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 基本功之二: 适时指导, 激发幼儿创造力。 指导又称干预,主要指导思想是要体现“授之以渔”的理念。 所谓干预指教师在周密细致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以自身为影响媒介,巧妙地采取各种方式,或示范,或合作,或介入,施加教育影响,以期引导与改善幼儿的行为,向着预期的教育目标发展。 一、实施干预的方式 1、平行式干预 2、交叉式干预 3、垂直式干预 1.平行式干预是指教师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并与幼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活动,意在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平行式干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过程,而是利用自身的行为进行榜样示范,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暗示引导,避免了教师的指导可能成为幼儿活动干扰的倾向。 2.交叉式干预:教师就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或被幼儿邀请,或自主扮演角色进入活动情境,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的目的。 交叉式干预要避免教师直截了当发号指令左右幼儿游戏的情况。教师更多地是以游戏中角色之间的关系隐蔽而又自然地导引游戏的发展。 3、垂直式干预: 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争执现象,或出现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则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区域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与领导 二、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教师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判断,找出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避免出现皮亚杰常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1、“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2、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

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

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 《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理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如何让孩子的这颗种子发芽成长,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创造能力和情操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他们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孩子们乐于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见,美术活动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同样,为了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美得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指导策略尤为显得重要。 指导策略非常多,在一节美术活动中我们都要采用到多种指导策略,那哪些指导策略是有效的呢?怎样指导才是最合适的呢?对于不同的活动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下面根据我们班级开展的几个活动谈谈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导入指导策略 在每一节美术活动中,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活动的内容,都能同时运用到多种指导策略,而一些常见的教师指导策略在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 1.语言讲述法。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总是先讲解今天的活动主题,让孩子一下子就了解了活动内容,接下来教师的步骤讲解让孩子更深一步知道了操作方法。例如色彩活动《送给妈妈的花》《表情罐》,一开始就告诉小朋友今天要送给妈妈的花,并且请小朋友用皱纹纸来为自己的妈妈和奶奶做一朵花,并让孩子边听边跟着学习如何折;而表情罐也是向孩子解说今天在罐子上画出各种不一样的表情,然后孩子根据要求开始作画。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也决定整个活动是否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老师的语言丰富了,整个导入才是成功的。 2.图片视频欣赏法。 图片欣赏法和视频欣赏法最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比以上的语言讲述法更为适合幼儿园的孩子。美术活动主要就是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孩子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区域活动上的角色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体现为创设游戏环境和提供游戏中的适宜指导两方面。(一)活动前的指导。1.材料的投放。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教玩具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游戏进程。生活活动区源自幼儿生活,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满足幼儿尝试成人做事的愿望,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中班孩子好奇心强,可以多创设动手操作的环境及半成品。 2.确定游戏主题。 确定游戏主题即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有时是孩子和老师一起讨论决定的。同时,主题还是不断变化的。 3.丰富幼儿相关的经验。 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当游戏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几乎吩咐幼儿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 (二).游戏中的指导 在生活活动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如何进行及时、必要的指导,对幼儿顺利开展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1.重视观察 幼儿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因此,要教育好幼儿,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知道首先是观察。我们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从而较准确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更换材料,并提供事实、适当的知道,提高区域活动的水平。 2.重视指导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的知道是为了帮助幼儿与环境、引导者及同伴发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教师如仅靠书本上的一般规律,还远不能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即使实施了观察,仅根据幼儿在某个活动区一两次表现也可能判断有误,因此,教师需要对观察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去实践,以验证前面的结论,并多次地反复,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如中一班在拼图区投入新的材料后,使幼儿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时该区域内“人满为患”,如何解决活动区的拥挤现象呢?通过研究讨论,教师找到了答案:可在该区域边上贴上几个小标记,表示只能有那么多人在此活动。 (1)观察活动中的角色分工是否明确,形成一个有序、和谐的整体,给予幼儿适当的细节暗示。区域活动并非是任意的行为,而是有其内部规则的,包含着积极的约束,规则是行为和活动的准则,要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注意规则的建立。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由教师制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规矩,而是为了创设更宽松的环境,强调教室要运作流畅,必须让老师和孩子都清楚区域的使用方式,不论是地垫或桌面的使用,轮流的方式或是材料的拿取和操作,甚至如何参与或观看别人操作,都是规则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通过活动规则的建立,是幼儿的活动情况有规范有条理。这种活动规则既包括必要的一般性活动规则,如能自选区域活动,积极愉快活动;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不把玩具拿走等等,亦包括各区角的活动规则,如美工区,要求美工活动时要专心、认真,保持安静;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注意坐姿和用眼卫生;做到会拿会放,并随时清理等。以上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制订,并且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性、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例如,班内新开张的“奶茶铺”,既满足了幼儿亲自制作珍珠奶茶的好奇心,有能体验到自由买卖带来的欣慰。“奶茶铺”设置了经理一人、服务员四人、点心师二人,共七位幼儿参加游戏。每次游戏时,幼儿根据意愿插牌进入活动区,并穿戴相应的衣帽,分工操作。如果门牌上的牌子已经插满,其他幼儿便会自动离开,等待下次参加游戏,或作为顾客购买珍珠奶茶,而不破坏区域的秩序。

美工区教师指导策略

美工区教师指导策略 《指南》艺术篇提到:“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美工区实现《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呢?在不断深入学习领会《指南》的过程中,我在幼儿园美工区学习性区域活动指导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造丰富的艺术环境 1.让幼儿和环境“说话” 我们根据主题课程有目的地设计了具体的活动内容。如在《热闹的马路》中将美工区设置成街道,街道上有马路、有汽车、有房屋、有商店等。这样生活化的情景能引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和兴趣,并在环境的指引下完成创作。 2.让幼儿浸润在美的氛围中 在美工区可投放各类艺术品、照片、不同风格的绘本、海报、美术书籍及幼儿熟悉的艺术家的传记,也可投放供幼儿写生的盆栽植物和经典卡通形象,还可摆任意造型的木偶小人等。通过这种审美情景的体验,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从而激起他们审美欣赏的兴趣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 3.多元化的作品展示空间 在幼儿作品呈现上,立足创设多元化的作品展示空间供幼儿自主选择,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美术作品布置游戏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作品创造的兴趣。如有立体作品呈现空间;平面作品呈现空间,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自己作品的呈现位置,自然愿意尝试创作不同的作品。另外,在不同的地方都展示自己的作品,自然参与度提升。 二、提供适宜多样的美工材料 1.注重材料的针对性 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比如美工活动“彩瓶造型”,投放各种造型的瓶子、颜料和水粉笔,让小班幼儿进行彩绘涂鸦;到了中班,给幼儿提供陶泥、各种豆子(玉米、花生、黄豆、绿豆、黑豆等),引导幼儿在瓶子上进行点、线、面的装饰;到了大班,引导幼儿用彩绳、皱纹纸、布织布、扣子、假眼珠、双面胶、木胶等辅助材料,借助瓶子的造型大胆创造想象,创造自己喜欢的形象。 2.注重材料的动态性 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比如小班美术活动“跟波洛克爷爷玩抽象”,起初可投放棉签和水粉笔,待幼儿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后,再投放勺子、吸管、喷壶、纸杯、鞋刷等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倒、滴、泼、点等方法涂鸦,从而进一步启发幼儿大胆玩色、敢于创新的意识。 3.注重材料的重组性 各个区角活动材料之间往往存在互动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同时,还应考虑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有了这些材料的重组,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操作欲望。例如在美工区可以投放各种各样的塑料瓶,引导幼儿将空瓶剪出嘴巴、眼睛加以装饰,让小班幼儿进行“喂娃娃”的生活游戏活动。 三、引入合理有效的指导方法 1.计划预约 在活动开展前,要进行预备和计划。比如幼儿会跟老师讲“老师,今天我玩什么”、“老师,今天我想玩超轻黏土”,等等,为尊重和支持其选择的意愿和兴趣爱好,一方面我们采用

户外运动中保育员合理站位与有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户外运动中保育员合理站位与有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松江区新凯幼儿园夏志英 【摘要】本课题于2012年7月由松江区教育局批准立项,为区级重点课题。近两年来,我们通过保研活动、园本培训开展课题研讨,立足园本,加强实践、反思总结。通过对“站位与保育指导要点”的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不断完善、及时梳理,逐步细化,引导保育员树立正确的保育理念和护理意识,为保育员架设从理念通往实施的桥梁,提升保育员的工作和实践能力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规律性、操作性、可借鉴的经验。目前,该课题研究进程基本结束、研究目标基本达成、研究成果基本显现。 【关键词】合理站位有效指导户外运动保育员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与《幼儿园纲要》精神相符 幼儿户外运动是幼儿整体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及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足以看出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户外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幼儿的体质,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规程》还规定了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小时。 2、与幼儿实际需求相符

在幼儿户外运动中会发生许多复杂的情况。 第一(安全意识),幼儿在每天的户外运动中,由于室外广阔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的表现机会(蹦、跑、跳),没有成人过多干预,使幼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现。但由于幼儿控制和协调能力较差,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反应不够灵敏,缺乏运动经验和安全意识(尤其是小班幼儿),在运动过程中往往很好动,好奇心强,对事物缺乏自控能力,各种活动都想尝试一下,但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这样的自由空间中隐藏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 第二(个别需要),另外还有一些个别孩子比较内向,胆小,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往往不敢尝试,不愿参加,需要保育员能及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以同伴身份陪同参与。 第三(保育保健)随着对健康概念认识的变化,卫生保健模式已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幼儿在运动中实施保育,同样应以健康“三维模式”为核心,涉及幼儿身体、心理等方面。而我们保育员往往会把保育重点放在为幼儿准备以及提供物质上。如局限在为幼儿准备体锻毛巾、运动器具,帮助幼儿穿脱衣物等。但未能从真正的保育与保健角度护理幼儿(尤其是特殊儿童)。 3、与保教人员岗位要求相符 幼儿户外运动中存在着许多复杂情况,这些复杂的情况构成了那么多的问题(安全、个体需要、生活护理、运动量等等)因此研究保育员科学站位与指导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保育员和两位教师在整个户外运动中根据不同活动内容,不同运动形式要有科学合理的站位,这样才能观察到班级全体幼儿的行为,以免出现观察点的缺失。三位保教人员如同三角形的三个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三位人员的站位要互补,在一些相对

区域活动有效指导

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 一、什么叫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区域,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概括而言,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活动区),提供有深度有层次的活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愿地选择活动材料,在环境中有效、系统的进行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教师指导行为指的是教师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这一特定情境制约下,所作出的有意识的行为反应,该行为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包括指导的口头言语行为、体态言语行为、书面言语行为等。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内容 指导内容: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时,着重发展幼儿某方面的水平,具体包括:生活常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目的坚持性和创造性等。 ①生活常规: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强调一日生活中的常规教育、行为规范以及纪律维持等。 ②社会交往:教师注重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通过语言或行为引导,促使幼儿产生交流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等。 ③知识技能:关于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内容。如:教师 指导幼儿的美工区,针对幼儿的剪纸技能进行强调指导。 ④目的坚持性:教师注重幼儿活动的完整性与持久性,鼓励幼儿做事情养成有计划、有顺序的完成,强调活动的坚持性。 ⑤创造性:教师指导时,更多是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想象,自己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完成一些活动。 四、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指导策略 幼儿区域活动的教育指导策略可以分为三大类:以教师自身为影响媒介;以活动材料为影响媒介;以幼儿活动同伴为影响媒介。(一)以教师自身为影响媒介 以自身为影响媒介的教育指导是指在教师亲身介入幼儿区域活动过程,并对幼儿直接施加教育影响的指导策略。实践表明,一般可有以下三种方式。 1.平行活动方式 平行活动的指导方式是教师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并与幼儿用相同的活动材料从事同样的活动,但不与儿童发生直接相互言行交往,不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过程,利用自身行为的榜样示范的暗示作用,对幼儿的自由活动进行指导。 这种指导方式往往用于幼儿的建构造型、科学探索、欣赏阅读、角色表演等活动现场中,效果较明显。 2..合作活动方式

小班体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小班体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它是指幼儿在一定的体育活动区域内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根据小班幼儿第一学期自理能力较弱,肌肉骨骼发育不健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的实情情况,我们认为小班前期体育区域活动以班级轮换式适宜。小班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在活动中可能会由于兴奋而忘记老师要求,因此将幼儿的活动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间进行轮换,便于全面观察和随机指导、保护。 对于班级轮换式的组织形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可分为三种组织形式。旨在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幼儿自由选择(两区域任选一),老师随机指导 幼儿只有在自己作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手段。老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则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老师的指导应迎合幼儿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活动的意愿。 (二)全班幼儿分成两组,各跟一个老师活动 由于有些区域场地的划分的客观因素,两个区域范围较广,给老师的观察指导带来了诸多不便。要发展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是

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学习文章)讲解学习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对班里孩子们的区域活动进行了观察与记录,现将实践中获得的点滴经验小结如下: 一、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近期的教育目标进行投放,如:把幼儿测量自己和同伴身高的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我长大了”结合起来,让幼儿充分体验成长的喜悦。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美工区提供多个印章、模板,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幼儿提供使其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的区域材料,创设不同的情景、条件、场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幼儿运用他们发现关系,使幼儿不断巩固、加深扩展自己获得的经验。并了解幼儿在当前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玩具材料。投放材料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丰富幼儿相关生活经验。生活是小班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活动。我们选材要贴近幼儿生活,投放的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蒙台梭利说:“生活即是教育”。在一次观察中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娃娃家内,文文抱着娃娃自言自语:“喂宝宝吃饭,多吃些会长的高高的,不能挑食,挑食就缺营养了。一会又说,孩子生病了,要打针吃药,打针一点也不疼不能哭。”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游戏,他们的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各种遐想的心理和行为,把自己区域中的活动想象为现实情境中的活动,模仿成人的言行进行游戏。在活动中教师就顺应孩子的需要,以娃娃饿的游戏情景正确用勺子喂娃娃吃饭等等,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游戏化语言去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因势利导。 还要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活动区是儿童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而应该是充分理解和掌握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在创设活动起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我们规定每个活动区只能进5至6人,给每个活动区设计标志牌;材料的分放点也贴上标志图,便于幼儿游戏和整理。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区域活动开展时教师的现场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决定着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教师在幼儿的区域游戏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浅谈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区域活动(活动区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与过去仅仅注重集体上课的教育形式相比,它以强调幼儿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和材料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等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理论根据主要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下的课程模式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可以通过自己的计划、实施和反思进行最好的学习。成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提供和安排有趣的學习环境,并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引导并帮助幼儿扩展他们的计划,学会思考。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非常关键,从根本上影响幼儿主体性的体现,进而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标签:区域活动;角色定位 区域活动(活动区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与过去仅仅注重集体上课的教育形式相比,它以强调幼儿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和材料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等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理论根据主要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下的课程模式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可以通过自己的计划、实施和反思进行最好的学习。成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提供和安排有趣的学习环境,并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引导并帮助幼儿扩展他们的计划,学会思考。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非常关键,从根本上影响幼儿主体性的体现,进而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思,浅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大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应是区域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区域教育活动与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的差异在于对幼儿的主体性、幼儿主动学习的认识上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被教育和灌输的对象,幼儿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一切。开展区域教育活动,教师必须完全相信:幼儿可以主动学习和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幼儿可以从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从对目标和事件的直接体验中,以及从对经验的逻辑思维中获得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有助于幼儿获得经验的环境,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行为过程,帮助并引发幼儿思考。目前,之所以许多幼儿园中区域活动开展不起来,或者停留在幼儿的“自由活动”层面上,主要还是由于教师观念认识上的不足。笔者在许多幼儿园观察发现,区域活动的组织其实就是在入园或离园前,教师安排幼儿随意玩一会,教师只是在一边观望,或者就是维持一下秩序,并无实质性的指导。要想让区域活动真正有效,教师就必须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不仅仅充当旁观者或维持纪律的角色。虽然不像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完全处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充当着主角的地位,也无需写下精确、严密的教案,但是区域活动要求教师要聆听幼儿的想法,要观察幼儿的行为,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