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胶体粒子弹性有效电荷测量的理论改进

带电胶体粒子弹性有效电荷测量的理论改进
带电胶体粒子弹性有效电荷测量的理论改进

带电胶体粒子弹性有效电荷测量的理论改进?王林伟1)2)?徐升华2)3)?周宏伟2)孙祉伟2)欧阳文泽2)徐丰1)

1)(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

2)(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3)(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2016年11月22日收到;2016年12月17日收到修改稿)

对于带高电荷的胶体粒子形成的胶体晶体,用现有的剪切模量与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去计算剪切模量时,得到的结果要比实验测量值大很多,而根据此理论模型由剪切模量测量值拟合得到的粒子表面有效电荷也比实验测量的表面有效电荷小很多.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理论模型基于理想晶体,并没有考虑到实际晶体中存在孔隙等缺陷会造成材料机械性能的下降.针对该因素,本文对已有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孔隙造成的影响,同时使用Sogami-Ise相互作用势代替原来常用的Yukawa 作用势.研究中用扭转共振法测量了带电粒子胶体晶体的剪切模量,比较了分别根据修正前后的关系模型由所测剪切模量拟合的有效电荷(弹性有效电荷),证实修正后的理论模型更合理,与使用Alexander等的方法得到的归一化电荷相比,一致性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有效电荷,剪切模量,孔隙,胶体晶体

PACS:61.46.Bc,64.70.pv,82.70.Dd,47.57.–s DOI:10.7498/aps.66.066102

1引言

胶体粒子的水溶液分散体系在化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分散在水或者其他极性溶液中时,胶体粒子表面的反离子常发生溶解从而使胶体粒子带电[1,2].胶体粒子的带电特性影响了胶体体系的很多性质,如电泳、粒子间相互作用、胶体体系稳定性等[3?5].此外,带电粒子胶体体系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某种结构,如有序的胶体晶体等,而粒子的带电情况会直接影响形成的胶体晶体的弹性等宏观性质[6?8].

虽然胶体粒子表面的固有电荷(intrinsic charge,键合在粒子表面的离子化基团的总数)很容易用化学方法(如电导滴定法)直接测得,但实际上胶体粒子表面带电的情况相当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固有电荷并不能和体系的相关性质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在带电胶体粒子表面形成一种胶体-反离子的复杂结构,即反离子聚集(counterion association)现象.这一现象屏蔽了粒

子的固有电荷Z,使得粒子好像表现出了一个小于固有电荷的表观电荷,叫做有效电荷Z?(e?ective charge)[3,9,10].目前有效电荷的测量方法有很多,不同方法得到的有效电荷有着不同的称谓,分别如下:1)通过电导滴定法得到的叫做滴定有效电荷Z?

t

;2)通过电导率-数密度法得到的叫做迁移有

效电荷Z?

σ

;3)通过扭转共振法(针对胶体晶体体

系)得到的叫做弹性有效电荷Z?

G

(e?ective elastic-ity charge);4)通过Alexander的平均场归一法得

到的叫做平均场归一电荷Z?

PBC

.

国际上关于粒子表面有效电荷已有很多的研究,其中最早定量分析胶体晶体中胶体粒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1302226,11572322,11672295)资助的课题.

?通信作者.E-mail:wanglinwei@https://www.360docs.net/doc/1f9938791.html,

?通信作者.E-mail:xush@https://www.360docs.net/doc/1f9938791.html,

?2017中国物理学会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https://www.360docs.net/doc/1f9938791.html,

电荷归一化方法的是Alexander等,其在Wigner-Seitz(WS)球形胞格模型中数值求解Poisson-Boltzmann(PB)方程,再在胞格边界处将PB方

程的Debye-Hückl线性近似式中的静电势能与非线性PB方程结果相匹配.这种利用固有电荷Z求得粒子有效电荷的方法叫作平均场归一法(mean ?eld renormalization)[3,11,12],所得有效电荷叫作平均场归一电荷Z?

PBC

.周宏伟等[2]的研究结果

表明用电导滴定法得到的滴定有效电荷Z?

t

和电导

率-数密度法得到的迁移有效电荷Z?

σ

相一致,差值在7%以内.而Wette等[11,13]的研究表明电导

率-数密度法得到的迁移有效电荷值Z?

σ

并不适用于估算带电粒子胶体晶体剪切模量的理论模型,因为迁移有效电荷比根据此模型拟合的弹性有效

电荷Z?

G

大40%左右.Shapran等[12]的研究结果表

明,由扭转共振法反推得到弹性有效电荷Z?

G

和由

平均场归一法得到的平均场归一化电荷Z?

PBC

之间相差较小,在20%以内.考虑到平均场归一电荷

Z?

PBC

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相关[3],而弹性有效电

荷Z?

G

也是通过剪切模量反推得到,其使用的理论公式也与粒子间相互作用有关[14,15],因而这两种方式得到的电荷差别较小是符合理论预期的.

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由高电荷粒子形成的胶体晶体中往往有孔隙等缺陷存在,缺陷无疑会降低胶体晶体的机械性能[7,8,16,17].而目前弹性有效电荷的测量所使用的理论模型都以没有缺陷的理想晶体为前提,没有考虑到孔隙的影响,因而不能正确描述有孔隙存在时的胶体晶体体系的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旨在修正用以拟合弹性有效电荷所使用的剪切模量-相互作用势关系式模型,在其中引入孔隙的影响,并和其他方法得到的有效电荷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我们改进的弹性有效电荷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2理论模型的改进

之前用于拟合弹性有效电荷的剪切模量-相互作用势关系模型是针对没有孔隙的理想的胶体晶体,其对于体心立方(bcc)和面心立方(fcc)结构的表达式分别为[11,15,18]

G bcc(d bcc)=f A 3

3

4d3

bcc

(

4

9

d2

bcc

?2V(r)

?r2

r=d bcc

+

8

9

d bcc

?V(r)

?r

r=d bcc

)

(1)

G fcc(d fcc)=f A

2

d3

fcc

(

1

2

d2

fcc

?2V(r)

?r2

r=d fcc

+

3

2

d fcc

?V(r)

?r

r=d fcc

)

,(2)

式中d bcc和d fcc分别为bcc和fcc结构的最近邻粒

子间距;V(r)表示间距为r的两个粒子间的相互作

用势;而f A是一个数值因子,用于表示在平均情况

下朝向随机的晶粒具有的不同的边界条件,它的理

论极限值分别是应变均匀分布时的f A=0.4和应

力均匀分布时的f A=0.6,对于多晶样品,在大多

数情况下[19,20]f A=0.5.

然而,已有研究表明,表面带有高电荷的胶体

粒子形成的胶体晶体内部存在有孔隙,这些孔隙会

降低晶体的剪切模量.本文在拟合弹性有效电荷

时,将采用考虑了孔隙影响的修正后的剪切模量-

相互作用势关系模型.胶体晶体的孔隙与多孔固

体材料的孔隙相类似[21,22].描述多孔固体材料结

构特征的最重要的参数是相对密度(ρ/ρ0),其中ρ

是考虑孔隙体积时的整体平均密度,ρ0是组成多孔

固体的固体材料的密度[23].已有的Gibson-Ashby

模型[24]显示多孔固体的杨氏模量大小与相对密度

的平方成正比,而与泊松比无关,即剪切模量也与

相对密度的平方成正比.于是将此模型类比到同

样带有孔隙的胶体晶体中.为此,需要有一个和相

对密度(ρ/ρ0)等价的参数.我们这样考虑,当形成

的胶体晶体不存在孔隙时,胶体粒子会布满整个

胶体样品空间,这时最近邻粒子间距为d uni,其值

可以由其中的胶体粒子数密度及形成的晶体类型

推算得到.当胶体晶体中有孔隙存在时,孔隙会占

据一部分空间,实际胶体晶体所占空间就会比整

个样品体积小,即相当于胶体晶体本身所占空间

被压缩,但总粒子数没有变化,因此最近邻粒子间

距将会变小,其值d exp是由实际测量的反射光谱

的波峰位置计算得到的.所以有d exp

果样品空间被晶体充满,不存在孔隙(当粒子表面

电荷低时就是这种情况),d exp和d uni两者是相等

的.对此问题的描述,可以进一步参考相关的文

献[8,25].于是可以得到在胶体晶体中与相对密度

(ρ/ρ0)等价的参数为(d exp/d uni)3,而孔隙率的大

小则为1?(d exp/d uni)3.

于是,为了考虑孔隙的影响,可以在剪切模量-相互作用势模型中引入因数(d exp/d uni)6,则带有孔隙的胶体晶体整体的剪切模量表达式修正为

G bcc(d bcc)=f A 3

3

4d3

bcc

(

d exp

d uni

)6(

4

9

d2

bcc

?2V(r)

?r

r=d bcc

+8

9

d bcc

?V(r)

?r

r=d bcc

)

(3)

G fcc(d fcc)=f A √

2

d3

fcc

(

d exp

d uni

)6(

1

2

d2

fcc

?2V(r)

?r2

r=d fcc

+3

2

d fcc

?V(r)

?r

r=d fcc

)

.(4)

由于上述公式中的d exp/d uni以六次方的形式出现,即使d exp/d uni十分靠近1时,孔隙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另外,我们将使用Sogami-Ise(SI)相互作用势代替Yukawa相互作用势,SI作用势中考虑了“以反离子为媒介的引力”,承认了胶体晶体内有孔隙存在[25].Yukawa[26,27]和SI相互作用势[28]的表达式分别如下:

V Yukawa(r)=

Z2

e

e2

4πε0εr

[

exp(κa)

1+κa

]2

exp(?κr)

r

,(5)

V SI(r)=

Z2

e

e2

4πε0εr

[

sinh(κa)

κa

]2(

A

r

2

)

×exp(?κr),(6)

这里Z e是粒子有效电荷数,e是基本电荷,r是粒子间距,a是粒子的半径,A=1+(κa)coth (κa).参数κ是反Debye屏蔽长度,

κ2=

e2

ε0εr k B T

(nZ e+n salt),(7)

其中n是胶体悬浮液中粒子的数密度,ε0εr是悬浮液的介电常数,k B T是热力学能,而背景电解质盐离子数密度n salt=2N A c,N A是Avogadro常数,c 是其他盐离子的摩尔浓度.

3材料与实验方法

3.1聚苯乙烯乳胶粒子与参数测量

本文实验中用到的五种单分散聚苯乙烯乳胶(PSL)粒子是使用乳液聚合法[29]合成而得的,并且通过多次离心和过滤,确保了粒子的单分散性[30,31].粒子的平均直径(2a)和多分散度(PDI)由动态光散射仪(BI-200SM,Brookhaven,USA)测得[2,32],电迁移率μp由激光多普勒测速仪(Zeta-Plus,Brookhaven,USA)测得[33],结果列于表1.

表1胶体粒子的属性

Table1.Parameters of colloidal particles.

粒子

直径

2a/nm

PDI

μp

/10?8m2·V?1·s?1

d exp/d uni

PSL-180.90.022 4.310.93

PSL-282.00.049 5.050.95

PSL-385.80.047 5.070.89

PSL-482.50.017 4.250.88

PSL-590.10.053 2.990.96

由于有孔隙的存在,用反射光谱法测得的胶体晶体最近邻粒子间距d exp往往小于根据粒子数密度计算而得的平均最近邻粒子间距d uni.已有研究[8,34]表明,同种粒子形成的胶体晶粒的d exp/d uni 值一定,并不随着胶体晶体中粒子数密度的改变而改变.本文中所使用的胶体粒子形成的胶体晶体的d exp/d uni值见表1.

3.2平均场归一法

使用平均场归一法得到归一化有效电荷需要知道粒子的固有电荷,因此,我们首先使用电导滴定法测量胶体粒子的固有电荷Z.电导滴定法的实验装置[2]包括储液池、离子交换树脂管、电导电极、电导率测量仪、蠕动泵、恒温水浴和磁力搅拌器.用软管将储液池和离子交换树脂管连接起来,通过蠕动泵驱动可以将储液池中的溶液去离子化.

测量实验在恒温水浴为25℃时进行.电导滴定时,首先配制含PSL粒子的质量分数在0.01—0.02之间的胶体悬浮液,然后用移液器逐次加入20—40μL的浓度为0.01mol/L的NaOH 标准溶液,用磁力搅拌器混合均匀后记录溶液的电导率σ.溶液的电导率先下降后上升,当稳定上升后停止加入NaOH溶液.

分析电导滴定图1,以PSL-4为例,分别线性拟合电导率σ下降阶段与上升阶段的数据点,两条拟合直线的交点所对应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V e,NaOH,可以认为加入体积为V e,NaOH的标准NaOH溶液时为中和反应的终点,此时胶体粒子表面电离出的H+离子完全被Na+离子所置换.计算

粒子固有电荷的方程为[2,9]

Z =C NaOH N A V e ,NaOH

n PSL V PSL

,

(8)

其中,C NaOH 为NaOH 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V e ,NaOH 为中和反应终点时需要的NaOH 溶液体积,n PSL 为胶体悬浮液中PSL 粒子的数密度,V PSL 为胶体悬浮液的体积

.

σ/m S S c m -1

V NaOH ?mL

图1PSL-4胶体粒子的电导滴定曲线

Fig.1.Conductometric titration curve of PSL-4.

在测定了固有电荷Z 之后,再使用平均场归一法利用数值方法确定粒子的平均场归一电荷

Z ?

PBC .

Alexander 等

[3]

在WS 球形胞格模型的基

础上,把带电粒子之间及与小离子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多粒子问题简化为单粒子问题.假设每个胞格内的总电荷为零,其大小R =a /η1/3,其中a 为胶体粒子半径,η为胶体晶体中胶体粒子的体积分数.由于WS 胞格的球对称性,可以通过对PB 方

程及边界条件[35]

?2?(r )=κ2res sinh ?(r )(a

a

2(r =a ),

n ·??(r )=0(r =R )

(9)

进行数值求解,得到静电平均场势能?(r ).这里κres 为反屏蔽长度,λB 为Bjerrum 长度.这样可以得到WS 胞格边界处的反屏蔽常数κ2PB =κ2res

cosh ?(R ).确定线性化的PB 方程?=

[A exp (?κPB r )+B exp (κPB r )]

r

+D

(10)

中的系数A ,B 和D ,其边界?值与原PB 方程结果在WS 边界处直到二阶相等.再根据电荷浓度分

布n ±(r )=c s e ??(r )(c s 为平均盐浓度)求WS 胞格

内半径从a 到R 的总电荷,就可以确定有效电荷

Z ?PBC 的值.

3.3电导率-数密度法

使用电导率-数密度法可以确定胶体粒子的迁

移有效电荷,作为得到有效电荷最简单的方法,其结果可以与弹性有效电荷之间进行参照对比.电导率-数密度法的实验装置与电导滴定法的一样.首先在储液池中加入一定体积的去离子水,然后启动蠕动泵使水通过去离子树脂管进一步去离子.当水的电导率不再变化时,向储液池中逐次加入固定体积的PSL 原溶液,每加入一次后,使用磁力搅拌器将溶液混合均匀,同时启动蠕动泵进一步将溶液去离子,待电导率测量仪读数稳定后进行记录.

分析图2所示的电导率-数密度关系,以PSL-4为例,使用电导模型[9,36]

σ=n PSL eZ ?

σ(μPSL +μH +)+σB

(11)

对其中的数据点进行线性拟合,便可得出迁移有

效电荷Z ?

σ的值.电导模型中,σ表示溶液的电导

率,n PSL 是PSL 粒子在溶液中的数密度,e 是基本电荷,μPSL 和μH +分别表示PSL 粒子和H +离子的电迁移率,σB 表示背景电导率(源于水的电离和其他盐离子

).

n? 19 m -3

σ/S S m -1

图2PSL-4粒子的电导率-数密度关系

Fig.2.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 conductance and number density of particles for PSL-4.

3.4

扭转共振法测量剪切模量

粒子的弹性有效电荷需通过测量不同浓度下

胶体晶体的剪切模量,再通过理论公式拟合反推得到,因此实验中需要测量剪切模量.我们利用扭转

共振法对胶体晶体的剪切模量进行测量,由样品单元和测量单元两部分组成[34].在样品单元中,用软管将样品管、储液池、离子交换树脂管连接起来,并用蠕动泵驱动组成一个去离子循环装置.测量单元包含扭转共振谱仪和反射光谱仪(Avaspec-2048, Avantes,Netherland),反射光谱仪用于测量样品管中胶体晶体的最近邻粒子间距.在扭转共振谱仪工作时,将激光入射到样品管中的胶体晶体上,在满足布拉格衍射条件的位置形成光斑,样品管围绕着中心轴做低幅度的不同频率的旋转振动时,带动光斑发生周期性的振动,位敏传感器将光斑运动时产生的驻波信号传入锁相放大器中.可以观测到的胶体晶体剪切模量为G时的共振频率大小为[14,18,37]

f2jm=G[μ2j+(m+1)2π2α2]

(2π)2ρR2

,(12)

这里j和m是共振阶数(the indices of the order of the resonances),α是样品管内径R与胶体晶体填充高度H的比值,ρ是胶体晶体的质量密度,μj为一阶贝塞尔函数J1的零点.

4结果与讨论

本文先使用扭转共振法测得不同粒子数密度时胶体晶体的剪切模量值,再分别使用修正前和修正后的剪切模量-相互作用势关系模型来拟合有效电荷.拟合过程中,将有效电荷Z e和盐浓度n salt作为自由拟合参数.拟合曲线以粒子PSL-4为例,如图3所示,五种不同PSL粒子的弹性有效电荷的拟合结果见表2,其中Z?

G

是使用修正前的剪切模量-相互作用势关系模型得到的弹性有效电荷

值,Z?

G

′是使用修正之后的剪切模量-相互作用势

关系模型得到的弹性有效电荷值,Z?

G

′′是仍然使用Yukawa作用势但使用修正之后的模型表达式拟合得到表面有效电荷.若以平均场归一法计算得到的

平均场归一电荷Z?

PBC

作为参照值,可以从表中看

出,使用修正模型得到的弹性有效电荷值Z?

G

′比使

用修正前模型得到的弹性有效电荷值Z?

G

大很多,

且与参照值平均场归一电荷Z?

PBC

更为接近,误差在25%以内,与文献[12]中由没有孔隙存在的胶体晶体中得出的弹性有效电荷的对比情况一致.另

外,我们还发现Z?

G ′′的值介于Z?

G

与Z?

G

′之间,且

Z?G ′′与Z?

G

′的差异较小,可以推断使用修正的剪切

模量-相互作用势关系模型带来的影响效果远大于

用SI作用势代替Yukawa作用势的影响.

我们再使用电导率-数密度法确定这五种粒子

的迁移有效电荷Z?

σ

,结果也列在表2中.当与迁

移有效电荷Z?

σ

进行比较时,Z?

G

′普遍比Z?

σ

40%

G

?

P

a

n? 19 m-3

n? 19 m-3

n? 19 m-3

G

?

P

a

G

?

P

a

图3使用修正前及修正后的剪切模量-相互作用势模型

的参数拟合(a)PSL-4,没有考虑孔隙;(b)PSL-4,考

虑了孔隙,并使用了SI作用势;(c)PSL-4,考虑了孔隙但

使用了Yukawa作用势

Fig. 3.Parameter?tting using shear modulus-

interaction potential before and after modi?cation:

(a)PSL-4,not considered voids;(b)PSL-4,consid-

ered voids and using SI potential;(c)PSL-4,consid-

ered voids and using Yukawa potential.

表2胶体粒子的固有电荷和有效电荷

Table2.Intrinsic and e?ective charge of colloidal par-ticles.

粒子Z Z?σZ?

G Z?

G

′′Z?

G

′Z?

PBC

PSL-19173668277368372487

PSL-211514650302380412495

PSL-310289705299370416517

PSL-414296736300459529499

PSL-512622672380466572544

至60%,也与文献[11]中的结果一致.所以当胶体晶体中存在孔隙时,由已知有效电荷计算粒子间相互作用势时,或者由实验测量的剪切模量拟合粒子表面的有效电荷时,使用修正理论模型考虑孔隙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5结论

本文针对五种带电粒子形成的存在孔隙的胶体晶体体系,利用扭转共振法测量了其不同体积分数时的剪切模量,并通过拟合反推得到了粒子的弹性有效电荷,并将测量结果与迁移有效电荷及平均场归一化有效电荷进行了对比.在反推过程中,我们改进了已有的理论公式,考虑了胶体晶体中孔隙的影响,在拟合使用的关系模型中引入了孔隙影响系数,并使用了SI相互作用势来代替Yukawa作用势.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发现,使用修正的关系模型得到的弹性有效电荷的值与平均场归一化有效电荷的结果也更为接近,而采用原有的理论模型得到的值则与平均场归一化电荷差别很大,从而也有效验证了理论改进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以前不能用迁移有效电荷或平均场归一化有效电荷估算剪切弹性模量的原因.此外,比较了不同形式有效电荷之间的大小关系,其结果可以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使用胶体粒子的有效电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Denton A R2010J.Phys.-Condens.Matter22364108

[2]Zhou H W,Mi L,Liu L X,Xu S H,Sun Z W2013Acta

Phys.Sin.62134704(in Chinese)[周宏伟,米利,刘丽霞,徐升华,孙祉伟2013物理学报62134704]

[3]Alexander S,Chaikin P M,Grant P,Morales G J,Pin-

cus P,Hone D1984J.Chem.Phys.805776

[4]Grosse C,Shilov V N2000J.Colloid Interf.Sci.225

340

[5]Palberg T,Schweinfurth H,K?ller T,Müller H,Sch?pe

H J,Reinmüller A2013Eur.Phys.J.-Spec.Top.222

2835

[6]Ito K,Sumaru K,Ise N1992Phys.Rev.B463105

[7]Ouyang W,Zhou H,Xu S,Sun Z2014Colloid.Surface

A441598

[8]Zhou H,Xu S,Ouyang W,Sun Z,Liu L2013J.Chem.

Phys.139064904

[9]Gong Y K,Nakashima K,Xu R2001Langmuir172889

[10]Belloni L1998Colloid.Surface A140227

[11]Wette P,Sch?pe H J,Palberg T2002J.Chem.Phys.

11610981

[12]Shapran L,Medebach M,Wette P,Palberg T,Sch?pe H

J,Horbach J,Kreer T,Chatterji A2005Colloid.Surface A270–271220

[13]Wette P,Sch?pe H J,Palberg T2003Colloid.Surface

A222311

[14]Dubois-Violette E,Pieranski P,Rothen F,Strzelecki L

1980J.Phys.France41369

[15]Joanny J F1979J.Colloid Interf.Sci.71622

[16]Yoshida H,Ito K,Ise N1991Phys.Rev.B44435

[17]Zhou H,Xu S,Sun Z,Du X,Liu L2011Langmuir27

7439

[18]Zhou H,Xu S,Sun Z,Zhu R2015J.Chem.Phys.143

144903

[19]Hashin Z,Shtrikman1962J.Mech.Phys.Solids10343

[20]Zeller R,Dederichs P1973Phys.Status Solidi B55831

[21]Anderson V J,Terentjev E M,Meeker S P2001Eur.

Phys.J.E411

[22]Anderson V J,Terentjev E M2001Eur.Phys.J.E4

21

[23]Ashby M F,Medalist R F M1983Metall.Trans.A14

1755

[24]Nieh T,Kinney J,Wadsworth J,Ladd A1998Scripta

Mater.381487

[25]Ise N,Konishi T,Tata B V R1999Langmuir154176

[26]Stevens M J,Falk M L,Robbins M O1996J.Chem.

Phys.1045209

[27]Tata B V R,Ise N1996Phys.Rev.B546050

[28]Sogami I,Ise N1984J.Chem.Phys.816320

[29]Wang Q,Fu S,Yu T1994Prog.Polym.Sci.19703

[30]Du X,Xu S H,Sun Z W,Liu L2012Chin.J.Chem.

Phys.25318

[31]Shouldice G T D,Vandezande G A,Rudin A1994Eur.

Polym.J.30179

[32]Goldburg W I1999Am.J.Phys.671152

[33]Xiong B,Pallandre A,le Potier I,Audebert P,Fattal E,

Tsapis N,Barratt G,Taverna M2012Anal.Methods4 183

[34]Qin Y M,Zhou H W,Xu S H,Sun Z W2015Chem.J.

Chinese Univ.36310(in Chinese)[秦艳铭,周宏伟,徐升华,孙祉伟2015高等学校化学学报36310]

[35]Trizac E,Bocquet L,Aubouy M,von Grünberg H H

2003Langmuir194027

[36]Hessinger D,Evers M,Palberg T2000Phys.Rev.E61

5493

[37]Joanicot M,Jorand M,Pieranski P,Rothen F1984J.

Phys.France451413

Theoretical improvement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e?ective elasticity charges for charged colloidal particles?

Wang Lin-Wei1)2)?Xu Sheng-Hua2)3)?Zhou Hong-Wei2)Sun Zhi-Wei2)

Ouyang Wen-Ze2)Xu Feng1)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Microgravity,Institute of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3)(School of Engineering Science,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Received22November2016;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17December201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shear modulus-pair potential relationship model for colloidal crystal comprised of highly charged colloidal particles,the calculated shear moduli of colloidal crystals are much larger than the measured values by the torsional resonance spectroscopy(TRS).Moreover,by using the relationship model,the e?ective surface charge of colloidal particles,obtained by?tting values of shear moduli measured by TRS(e?ective elasticity charge),is smaller than that obtain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conductivity-number density relationship(e?ectively transported charge).So far there has been no practical explanation to this discrepancy.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discrepancy is because the existing relationship model is for the perfect crystals and does not include the defects such as voids which can result in the decrease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The existing shear modulus-pair potential model will be improved by introducing the e?ect of voids,which is inspired from the Gibson-Ashby model in the study of cellular solid.The Yukawa potential,which considers Coulomb repulsions between colloidal particles and is usually used in the model expressions,will be substituted by Sogami-Ise potential,which considers a long-range attraction in addition to that Coulomb repulsions and accepts the existence of voids inside the colloidal crystals.For?ve di?erent kinds of highly charged colloidal particles,the shear moduli with di?erent volume fractions are measured by TRS.Then the ?tted e?ective surface charges using the original and improved model respectively a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e?ective elastic charge obtained by the improved model is more suitable and much closer to the renormalized charge obtained from Alexander’s method.It is also clear that neither the e?ectively transported charge nor the Alexander’s renormalized charg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hear moduli of colloidal crystals with voids inside. These results can also let us further understand and use the e?ective surface charge in the colloid studies.

Keywords:e?ective charge,shear modulus,voids,colloidal crystal

PACS:61.46.Bc,64.70.pv,82.70.Dd,47.57.–s DOI:10.7498/aps.66.066102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s.11302226,11572322,11672295).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wanglinwei@https://www.360docs.net/doc/1f9938791.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xush@https://www.360docs.net/doc/1f9938791.html,

电子荷质比测定

实验具体内容与要求 1、理解电子束实验仪面板上各个旋钮的作用,并能够正确使用。 2、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四部分:电聚焦、电偏转、磁聚焦和磁偏转。要求正确使用电子束实验 仪和数显直流稳压源、完整记录测量数据(包括有效数字和单位)。 3、通过用直角坐标纸作图及求直线的斜率,求得电偏转和磁偏转的灵敏度。 4、正确计算电子的荷质比。 预习基本要求 1、了解示波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明白电聚焦、电偏转和磁聚焦、磁偏转的主要原理、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 3、理解电偏转和磁偏转灵敏度的含义和测量、计算方法。 4、理解通过磁聚焦测量电子荷质比的原理。通过查表计算出电子荷质比的理论值。 常见问题与解答 1、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找不到光点(光斑)的情况,可能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如下: (1)亮度不够。解决的办法是适当增加亮度。 (2)已经加有较大的电偏电压(x方向或和y方向),使光点偏出示波器的屏幕。此时应通过 调节电偏转旋钮,使偏转电压降为零。

2、在进行负向电偏转实验时,外接电压表指针会反向偏转,造成无法读数。 这时要将电压表的两个接线端对调,同时电压的测量结果要加负号。 预习思考题 1、示波管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2、用什么方法能使电子束偏转? 3、用什么方法能使电子束聚焦? 4、电偏转灵敏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5、磁偏转灵敏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6、如何发现和消除地磁场对测量电子荷质比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接通电子束实验仪电源后,严禁用手触摸面板上的金属接线头,以防高压电击。 2、正确选择外接电压表的量程,测U1和U2时用1500V量程,测电偏转电压时用100V量程。 3、开启和关闭外接直流稳压电源前,必须将输出电压调为零,以免自感电动势损坏稳压电源。

冲击弹性波

升拓无损检测技术—冲击弹性波 (四川升拓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45) 摘要:冲击弹性波则是用锤或其他激振装置与测试对象冲击产生,是弹性波的一种。因为其具有激振能量大、操作简单、便于频谱分析等特点,是一种非常适合无损检测的媒介。 关键词:无损检测技术,冲击弹性波,波的分类,反射特性,升拓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运用广范,在国内许多行业和部门,例如机械、粉末冶金、建筑、公路、铁道、隧道、桥梁、石油天然气、石化、化工、航空航天、船舶、电力、核工业、兵器、煤炭、有色金属、医疗机构、核工业、海关等领域均有运用。四川升拓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无损检测技术主要致力于工程质量、结构安全和广域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设备、系统的开发和销售。以振动、波动、声响、冲击等作为测试和监测媒介。 无损检测技术,又称非破坏检查技术,在不破坏物质原有状态及化学性质的前提下,利用物质中因有缺陷或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存在而使其物理性质的物理量发生变化的现象,以不使检查物使用性能和形态受到操作为前提,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来测试、显示和评估这些变化,从而了解从而了解和评价材料、产品、设备构件等被测物的性质、状态或内部结构等所采用的检查方法。 无损检测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工程科学,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无损伤”。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无损探伤阶段、无损检测阶段和无损评价阶段。首先,无损探伤阶段主要是探测和发现缺陷;其次,无损检测阶段不仅仅是探测缺陷,还包括探测试件的一些其他信息,例如、材质、结构、性质、状态等,并试图通过测试,掌握更多的信息;再次,无损评价阶段不仅要求发现缺陷,探测试件的材质、结构、性质、状态,还要求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综合的信息,例如缺陷(裂缝、剥离、内部空洞、蜂窝等)、几何尺寸(厚度、埋深)、位置、取向、内含物、残余应力等,结合成像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技术,材料力学、断裂力学等知识综合应用,对试件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无损检测技术常用的方法有冲击弹性波检测(包含超声波检测和声波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涡流检测、声发射检测等方法。进入21世纪以后,为满足生产的需求,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与图像识别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损检测的方法和种类日益繁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外,射线、激光、红外、微波、液晶、等技术都被应用于无损检测。

电子荷质比测定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子荷质比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利用电子在磁场中偏转的方法来测定电子荷质比。 2、通过实验加深对洛伦兹力的认识。 【实验仪器】: FB710型电子荷质比测定仪 【实验原理】: 当一个电荷以速度v垂直进入磁场时,电子要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它的大小可由公式 f=ev*B (1) 所决定,由于力的方向是垂直于速度的方向,则电子的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力的方向指向圆心,完全符合圆周运动的规律,所以作用力与速度的关系为 f=mv^2/r (2) 其中r时电子运动圆周的半径,由于洛伦兹力就是使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 evB=mv^2/r (3) 由公式转换可得 e/m=v/rB (4) 实验装置是用一电子枪,在加速电压U的驱使下,射出电子流,因此eU全部转变成电子的输出动能,因此又有 eU=mv^2/2 (5) 由公式(4)、(5)可得 e/m=2U/(r*B)^2 (6) 实验中可采取固定加速电压U,通过改变偏转点了,产生不同的磁场,进而测量出电子束的圆轨迹半径,就能测定电荷的荷质比。 亥姆赫兹线圈产生磁场的原理, B=K*I (7)其中K为磁电变换系数,可表达为 K=μ0(4/5)∧(3/2)*N/R (8)其中μ0是真空导磁率,等于4T*m/A或H/m,R为亥姆赫兹线圈的平均半径,N为单个线圈的匝数,其他参数 R=158mm,N=130匝,因此公式(6)可以改写为 e/m=[125/32]R∧2U/μ0∧2N∧2I∧2r∧2=2.474×10∧12 R∧2U/N∧2I∧2r∧2(C/kg) (9) 【实验内容】: 1、正确完成仪器的连接。 2、开启电源,使加速电压文档于120V。 3、调节偏转电流,使电子束的运行轨迹形成封闭的圆,细心调节聚焦电压,使电子束明亮,缓缓改变亥姆兹线圈中的电流,观察电子束大小、偏转的变化。 4、测量步骤:

电子荷质比的测量

编号 学士学位论文电子荷质比的测量 学生姓名:麦麦提江.吾吉麦 学号:20070105035 系部:物理系 专业:物理学 年级:07-1班 指导教师:依明江 完成日期:2012 年 5 月 4 日

1 中文摘要 电子荷质比的测量方法很多,主要用近代物理实验来测定,例如,有磁控管法、 汤姆逊法、 塞曼效应法、密立根油滴实验法及磁聚焦法等,各有特点准确度也不一样。 这文章中利用普通物理实验来进行测量,根据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特点, 利用电子束实验仪进行电子荷质比测定实验,分析了电子束的磁聚焦原理,通过对同一实验多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最后分析了产生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磁聚焦;电子荷质比;螺旋运动 ;亮线段; 误差;

2 中文摘要 (1) 引言 ........................................................................................................................ 3 1. 电子荷质比测量的简要历程 ............................................................................... 3 2. 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4 2.1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特点.................................................................4 2.2电子束的磁聚焦原理 ............................................................................................. 4 2.2.1电子荷质比的测量..................................................................... 6 2.2.2决定荧光屏上亮线段的因素 ............................................................................. 6 3.实验结果 ............................................. ................................................. 8 3.1.产生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分析.................. ....................................... 10 3.1.1地磁分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11 3.1.2光点判断不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11 3.1.3示波管真空度的影响 .............................. ..........................................11 结论 .......................................................................................................................... 12 参考文献 .................................................................................................................. 13 致谢 .. (14)

冲击弹性波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冲击弹性波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宁波升拓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摘要: 弹性波:是在固体材料中传播的物质粒子的微小振动传播形成的波,也曾被称为“机械波”、“应力波”、“地震波”等。由于变形微小,物体处于弹性状态,因此被称为弹性波;冲击弹性波:通过人工锤击、电磁激振等物理方式激发的弹性波; 无损检测技术,又称非破坏检查技术,就是在不破坏待测物质原来的状态、化学性质等前提下,利用物质中因有缺陷或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存在而会使其某些物理性质的物理量发生变化的现象,以不使被检查物使用性能和形态受到损伤为前提,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来测试、显示和评估这些变化,从而了解和评价材料、产品、设备构件等被测物的性质、状态或内部结构等所采用的检查方法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产品质量、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不破坏试件,检测快捷简便、精度高等优点,所以其应用日益广泛。至今,无损检测技术在国内许多行业和部门,例如机械、粉末冶金、建筑、公路、铁道、隧道、桥梁、石油天然气、石化、化工、航空航天、船舶、电力、核工业、兵器、煤炭、有色金属、医疗机构、核工业、海关等,都得到广泛应用。 冲击弹性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1960年代,弹性波(Elastic wave)的概念即被提出,并在物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80年代开始,包括“Impact Echo”法在内的弹性波无损检测方法,在ASTM的多个规程中得到了体现(C597、C1383、D2845等) 2000年,日本土木学会设立了“弾性波法の非破壊検査研究小委員会”,提出了冲击弹性波“Impact Elastic Wave”的概念。2009年,日本无损检测协会(日本非破壊検査協会、JSNDI)颁布了基于弹性波的技术标准(NDIS 2426,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弾性波による試験方法,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concrete-elastic wave method),并将超声波、打声法等均归为弹性波的范畴。标准的第1、2、3部分别为超声波、冲击弹性波(Impact elastic wave method)和打声法。 本公司开发的各类检测和监测设备,均以振动和冲击弹性波为检测媒介,并正逐步形成相应的技术体系。 冲击弹性波的基本概念 振动和波的概念 首先,要分清楚两个容易混淆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即振动和波。振动表示局部粒子的运动,其粒子在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而波动则是全体粒子的运动的合成。在振源开始发振产生的扰动,以波动的形式向远方向传播,而在波动范围内的各粒子都会产生振动。换句话说,在微观看主要体现为振动,而在宏观来看则容易体现为波动。

实验5 电子荷质比的测定

电子荷质比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电子束在电场作用下的偏转。 2.加深理解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拓展其应用。 3.学习用磁偏转法测量电子的荷质比。 二、实验仪器 电子荷质比测定仪及电源 三、实验原理 众所周知当一个电子以速度v 垂直进入均匀磁场时,电子要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它的大小可由公式: e f ?= (2.10-1) 所决定,由于力的方向是垂直于速度的方向,则电子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圆,力的方向指向圆心,完全符合圆周运动的规律,所以作用力与速度又有: r mv f 2 = (2.10-2) 其中r 是电子运动圆周的半径,由于洛仑兹力就是使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可将(2.10-1)、(2.10-2)式联立: r mv evB 2 = (2.10-3) 由(2.10-3)式可得: rB v m e = (2.10-4) 实验装置是用一电子枪,在加速电压u 的驱使下,射出电子流,因此eu 全部转变成电子的输出动能:

22 1mv eu = (2.10-5) 将(2.10-4)与(2.10-5)式联立可得: 2 )(2B r u m e ?= (2.10-6) 实验中可采取固定加速电压u ,通过改变不同的偏转电流,产生出不同的磁场,进而测量出电子束的圆轨迹半径r ,就能测定电子的荷质比——e/m 。 按本实验的要求,必须仔细地调整管子的电子枪,使电子流与磁场严格保持垂直,产生完全封闭的圆形电子轨迹。按照亥姆霍兹线圈产生磁场的原理: I K B ?= (2.10-7) 其中K 为磁电变换系数,可表达为: R N K ?=23 0)54(μ (2.10-8) 式中0μ是真空导磁率,它的值270104--??=A N πμ,R 为亥姆霍兹线圈的平均半径,N 为单个线圈的匝数,由厂家提供的参数可知R=158mm ,N=130匝,因此公式(2.10-6)可以改写成: )(10474.2]32125[222212222202kg C r I N u R r I N u R m e ????=?????=μ (2.10-9) 四、实验步骤 1. 接好线路。 2. 开启电源,使加速电压定于120V ,耐心等待,直到电子枪射出翠绿色的电子束后,将加速电压定于100V 。本实验的过程是采用固定加速电压,改变磁场偏转电流,测量偏转电子束的圆周半径来进行。(注意:如果加速电压太高或偏转电流太大,都容易引起电子束散焦) 3. 调节偏转电流,使电子束的运行轨迹形成封闭的圆,细心调节聚焦电压,使电子束明亮,缓缓改变亥姆霍兹线圈中的电流,观察电子束的偏转的变化。 4. 测量步骤: (1)调节仪器后线圈上反射镜的位置,以方便观察;

电子比荷的测定.

实验三:电子比荷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电子束在电场作用下的偏转。 2、观察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作用后的运动规律,加深对此的理解。 3、测定电子的比荷 二、实验仪器 DH4520型电子比荷测定仪包括:洛仑兹力管、亥姆霍兹线圈、供电电源和读数标尺等部分。仪器采用一体化设计,整个安装在木制暗箱内,便于观察、测量、携带和贮存,如图一所示。 1、洛仑兹力管洛仑兹力管又称威尔尼管,是 本实验仪的核心器件。它是一个直径为153mm的大 灯泡,泡内抽真空后,充入一定压强的混合惰性气 体。泡内装有一个特殊结构的电子枪,由热阴极、 调制板、锥形加速阳极和一对偏转极板组成,如图 二所示。经阳极加速后的电子,经过锥形阳极前端 的小孔射出,形成电子束。具有一定能力的电子束 与惰性气体分子碰撞后,使惰性气体发光,从而使 电子束的运动轨迹成为可见。 2、亥姆霍兹线圈亥姆霍兹线圈是由一对绕向 一致,彼此平行且共轴的圆形线圈组成。如图三所示。当两线圈正向串联并通以电流I,且距离a等于线圈的半径r时,可以在线圈的轴线上获得不太强的均匀磁场。如两线圈间的距离a不等于r时,则轴线上的磁场就不均匀。 同学们可根据两个单个线圈轴线 上P点磁感应强度B的叠加,求出当 a=r时,亥姆霍兹线圈轴线上总的磁 感应强度B=9×104 I 3、供电电源供电电源的前面板如图四所示: 偏转电压偏转电压开关分“上正”、“断开”、“下正”三档。置“上正”时上偏转板接正电压,下偏转板接地。置“下正”时则相反。置“断开”时,上下偏转板均无电压接入。观察与测量电子束在洛仑兹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

时,应置“断开”位置。偏转电压的大小,由偏转电压开关下面的电位器调节。电压值从50~250V,连续可调,无显示。 阳极电压阳极电压接洛仑兹力管内的加速电极,用于加速电子的运动速度。电压值由数字电压表显示,值的大小由电压表下的电位器调节。实验时的电压范围约100~200V。 线圈电流线圈电流(励磁电流)方向开关分“顺时”、“断开”、“逆时”三档。置“顺时”时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线圈上的顺时批示灯亮,产生的磁场方向指向机内。置“逆时”时则相反。置“断开”时,线圈上的电流方向指示灯全熄灭,线圈中没有电流。电流值由数字电流表指示,值的大小,由电流表下面的电位器调节。 请注意:在转换线圈电流的方向前,应先将线圈电流值调到最小,以免转换电流方向时产生强电弧烧坏开关的接触点。 在观察电子束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时,应将此开关置“断开”位置。 在仪器后盖上设有外接电流表和外接电压表接线柱,以备在作课堂演示时外接大型电压表和电流表。 读数装置在亥姆霍兹线圈的前后线圈上,分别装有单爪数显游标尺和镜子,以便在测量电子束圆周的直径D时,使游标尺上的爪子、电子束轨迹、爪子在镜中的象三者重合,构成一线,以减小视差,提高读数的准确性。游标读数为inch和mm刻度两种,请选mm刻度。 实验原理 对于在均匀磁场B中的以速度v运动的电子,将受到洛仑兹力 f=evB 的作用。不v和B同向时,力F等于零,电子的运动不受磁场的影响。当v和B垂直时,力F垂直于速度v和磁感应强度B,电子在垂直于B的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五所示。维持电子作圆周运动的力就是洛仑兹力,即 mv2 EvB= r 式中R为电子运动轨道的半径。得电子比荷 由此可见实验中只要测定了电子运动的速度v,轨道的半径R和磁感应强度B,即可测定电子的比荷。 电子运动的速度v应该由加速电极,即阳极的电压U决定(电子离开阴极时的初速度相对来说很小,可以忽略)。即

三种碰撞真的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吗

三种碰撞真的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吗? 柏青山(退休教师)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公共物理教学中心长春130026 Email:yang.changbiduan@https://www.360docs.net/doc/1f9938791.html, 摘要:质点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概念,是力学规律成立的条件,而碰撞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又是在 质点系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由牛顿的第二、第三定律给出的结论。由于三种碰撞都不能看成质 点间的碰撞,那么在教材中对它们给出遵从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就值得怀疑。在此,笔者对完全弹 性碰撞、完全非弹性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给出不遵从动量守恒定律的证明,以便与诸位讨论。 关键词:质点概念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弹性波 1。重申质点概念 质点是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几何点,它是物体的力学模型。由于这个模型只有物体的质量,排除了物体其它所有性质,也就指明了质点动力学所研究的是作用力与物质惯性的关系,是力学规律得到揭示及其数学表述能严格化的条件。但由于在真实的世界中并不存在质点,质点就变成应用力学规律时对物体的要求,即要求物体无转动、无变形和无内能。对于后两条换种提法,就是要求物体接受外力作用要有同时性、整体性,即要求物体内对外力作用要有无穷大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只有对近似满足这些条件的一类物体,才能看成质点,才能应用力学规律来近似地解决它们的运动问题。然而,我们对这个最基本的质点概念缺少深刻而严谨的认识,以至在应用力学规律上出现了三种碰撞遵从动量守恒定律的错误。 2。三种碰撞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吗? 在任何一本力学的教材中,都把碰撞问题当作一种重要的作用类型来介绍。对于两体的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和非完全弹性碰撞都仅在体系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就直接作出遵从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我们知道,物体碰撞遵从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是对质点体系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由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作出的。因此,两个物体的碰撞能否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就要依据这两个物体能否近似看成质点和该体系是否有外力作用来判定。可是,完全弹性碰撞的物体有变形过程、有内能,它不能看成质点间的碰撞,因为能看成质点的物体只能是近似的刚体而不是弹性体;完全非弹性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的物体都有不能恢复的变形、有内能,也不能近似成质点。可见,仅就它们的称呼而论,都叫出了与质点的不同,也就否定了它们是质点间的碰撞。两个条件缺一,我们又怎能从理论上对这三种碰撞作出遵从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这一结论是来自大量实验总结吗?在牛顿的时代根本不具备广泛作这类实验的条件,如今也不见有人提供这方面大量的实验证据。在愚者所看到的大部分实验类的书中,尽管有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气垫实验,但认真推敲之时就会发现,完全弹性碰撞实验并不是两个弹性物体直接碰撞,而是加上了弹簧作为碰撞的中间媒介;完全非弹性碰撞实验也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非弹性物体,而是在弹性物体上加了彼此能衔住的装置或粘合物。对于完全弹性碰撞实验,根据前面指明的一个物体能看成质点,“就是要求物体接受外力作用要有同时性、整体性,即要求物体内对外力作用要有无穷大的传播速度”。这对一个指定的物体而言,就变为对外力作用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它要求外力作用在物体中传播的时间内能看作是个常量,在外力作用总的时间上要比任意时刻的外力作用在物体中的传播时间相对漫长,只有近似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外力在对物体作用效果上才不失观测上的平均意义。就是说,只有在这样平缓外力作用下的弹性物体才能看成质点。而这个实验中的弹簧所起的作用就是将弹性物体间的碰撞力变成了平缓的推力,把弹性物体质点化,使完全弹性碰撞变为质点间的碰撞了。对这一问题,愚者已作过把两弹性物体看成质点,利用弹簧的性质给出遵从质点式动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证明,完全用不上弹性物体的性质。那么,对于一个丝毫不能反映弹性物体性质的碰撞实验,又怎么能称作弹性物体的完全弹性碰撞实验?对于完全非弹性碰撞

测定电子荷质比

设计性实验十 测定电子荷质比 实验目的 1.了解热电子发射(thermal emission)的概念。 2.理解磁控法测量电子荷质比(charge to mass ration)的原理。 3.加强学生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训练。 4.训练学生用计算机软件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过程中重点学习内容 1.热电子发射的概念。 2.磁控法测量电子荷质比的原理。 3.磁控法测量电子荷质比计算机软件原理。 实验原理 若真空二极管的阴极(用被测金属钨丝做成)通以电流加热,并在阳极外加以正电压时,在连接这两个电极的外电路中将有电流通过。如图1所示:这种电子从热金属丝发射的现象,称热电子发射。 图1 热电子发射 图2 与成线性关系 a U 2 c I 如果将理想二极管置于磁场中,二极管中径向运动的电子将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而作曲线运动。当磁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作曲线运动的径向电子流将不再能达到阳极而“断流”。我们将利用这一现象来测定电子的荷质比。此种方法称为磁控法。 在单电子中,从阴极发射出质量为m 的电子的动能应由阳极加速电场能eUa 和灯丝加热后电子“热激发”所具有能量E 两部分构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E eU m a +=22 1 υ ---- (1) 电子在磁场的作用下做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应满足 B e R m υυ=2 ------ (2) 而螺线管线圈的磁感强度B 与励磁电流(field current)I s 成正比 ------ (3) s I K B ' =由(1), (2), (3)式可得: 2'2 2 2 K R m e I e E U s a ××=+ ------ (4) 设:K 2'2 2 K R m e ××= ----- (5) (K 为一—常量) 并设阳极内半径为r ,阴极(灯丝)半径忽略不计,则处于临界状态下有:R=2 r ; ,阳极电压与关系可写为:c s I I =a U c I e E KI U c a ?=2 ----- (6) 显然与成线性关系。改变不同的有不同的值与之对应,如图2所示,用同一个理想二极管在不同的阳极电压下用图解法可测得不同的值。根据数据组,求得斜率K ,由K 的值即可求得电子的荷质比a U 2 c I a U c I c I 2 c a I U ?2'21 2K R K m e ×× = 其中 ; n K 0' μ= m H 70104?×=πμ真空磁导率,n=线圈匝数T 。 按表1数据绘制图2,从图中求出并将、和列表2。由Is~Ia 曲线求切线,其交点对应的Ia 即Ic 。 c I a U c I 2 c I 表1 不同下的Is 和I a U a 数据 s I (mA ) a U =2.0V a I (μA) s I (mA) a U =3.0V a I (μA) s I (mA) a U =4.0V a I (μA) a U =5.0V s I (mA)

磁聚焦法测电子荷质比完整版

磁聚焦法测电子荷质比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电子荷质比的测量 胡洋洋 能动07班 电子荷质比的测量———实验简介 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称为荷质比。荷质比是带电粒子的基本参量之一,是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目前测得的电子荷质比的数值为 。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电场力的作用,在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作用,带电粒子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的发现,为科学实验及工程技术带来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受电场力或磁场力的作用,带电粒子可以聚焦,形成细束流,这是示波管和显像管的工作基础。利用带电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受力聚焦而形成的电透镜或磁透镜,是构成电子显微镜的基层本组件。带电粒子受力加速或改变运动方向,这又是直线加速器或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此类电磁元件和仪器设备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实验原理 磁聚焦法测定电子荷质比 1.带电粒子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 a.设电子e在均匀磁场中以匀速V运动。当时,则在洛仑兹力f作用下作圆周运动,运动半径为R,由 (1)

得 (2) 如果条件不变,电子将周而复始地作圆周运动。可得出电子在这时的运动周期T: (3) 由此可见:T只与磁场B相关而与速度V无关。这个结论说明:当若干电子在均匀磁场中各以不同速度同时从某处出发时,只要这些速度都是与磁场B垂直,那么在经历了不同圆周运动,会同时在原出发地相聚。不同的只是圆周的大小不同,速度大的电子运动半径大,速度小的电子运动半径小(图1)。 图1 v垂直于B 图2 v与B成角b.若电子的速度V与磁场B成任一角度: 我们可以把V分解为平行于磁场B的分量和垂直于B的分量;这时电子的真实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合成:电子以作垂直于磁场B的圆周运动的同时,以作沿磁场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从图2可看出这时电子在一条螺旋线上运动。 可以计算这条螺旋线的螺距: 由式3得 (4) 由此可见,只要电子速度分量大小相等则其运动的螺距就相同。这个重要结论说明如果在一个均匀磁场中有一个电子源不断地向外提供电子,那么不论这些电子

岩体中弹性波传播尺度效应的初步分析

第33卷 第9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33 No.9 2011年9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ep. 2011 岩体中弹性波传播尺度效应的初步分析 徐松林1,郑 文1,刘永贵1,席道瑛2,李广场3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27;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 安徽 合肥 230026;3. 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含缺陷岩体具有尺度效应,此类岩体中传播的弹性波也有尺度效应。对现场测点EC37-201-06,在3.0×3.2 m2的范围内采用动态有限元方法进行了15种尺度的弹性波传播规律的分析研究。对现场测点EC37-101-06,在1.2×1.2 m2的范围内采用准静态有限元方法进行了60种尺度的弹性波波速与围压及计算尺度的关系的计算分析。前者采用了射线理论分析思想,而后者采用等效介质分析思想,得到了相应的弹性波的尺度效应,但二者规律有差异。为建立二者间的联系,也为了工程应用,基于量纲理论分析方法,给出了一个半理论的波速与入射波频率的计算公式。与现场声波和地震波测试结果,以及考虑随机分布单节理散射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公式基本可行。 关键词:岩石动力学;弹性波;尺度效应;节理岩体;量纲分析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11)09–1348–09 作者简介:徐松林(1971–),男,湖北人,博士,副教授,从事材料冲击作用下响应的研究。E-mail: slxu99@https://www.360docs.net/doc/1f9938791.html,。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cale effect of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in rock mass XU Song-lin1, ZHENG Wen1, LIU Yong-gui1, XI Dao-ying2, LI Guang-chang3 (1. CAS Key Laboratory for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Design of Material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7, China; 2.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3. Zhejiang East China Engineering Safety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td., Zhejiang 310014, China) Abstract:The propagation rules of elastic wave in rock mass with defects take on scale effect, just like the rock mass. The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DFEM)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pagation rules of elastic waves at site-EC37-201-06. The whole computation area is 3.0×3.2 m2 and 15 kinds of computation scales are applied. A sta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 of elastic wave velocities to the confined pressure and computation scales at site-EC37-101-06. The whole computation area is 1.2×1.2 m2 and 60 kinds of computation scales are applied. The ray theory is used in the former method, and the effective media theory is used in the later. The scale effect of elastic waves is obtained,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for the two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ir relations and provide a simple model for engineering computation, a semi-theoretical phase velocity equ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imensionless method. Compared with the in-situ sonic velocities, seismic velocities and velocities computed by the theoretical model with randomly distributed joints, the proposed equation can be well used in rock mass. Key words: rock dynamics; elastic wave; scale effect; joint rock; dimensional analysis 0 引 言 作为天然的地质体,原位岩体含有大量的节理、裂隙等缺陷,岩体具有较强的尺度效应。岩石研究一般有4种尺度[1],即矿物颗粒尺度、岩石尺度、岩体尺度和地质尺度。在工程应用和研究中主要涉及3种尺度:微观(micro-scale)、细观(meso-scale)和宏观尺度(macro-scale),与上述的前3个尺度相当。不同尺度的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不同,如微观尺度研究的是矿物间的相互作用,而宏观尺度研究的是岩体作为等效介质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不同尺度研究之间的联系尚无定论。本文进行弹性波传播的尺度效应的研究,拟将弹性波的波长作为不同尺度间的联系进行初步探索,另外,也可通过此研究解释现场声波和地震波数据的离散性和差异性。 岩体中弹性波传播的尺度效应研究目前尚不系统。实验研究方面主要关注岩石颗粒、随机分布裂纹等缺陷的影响[2-7]。只有Gettemy等[7]对比分析了San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409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收稿日期:2010–06–23

弹性波及其应用

《弹性波理论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编写人:陆铭慧审核人:卢超 学时:48 学分:3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说明:09004 2.课程类型:非学位课 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4.学时/学分:48/3 5.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超声的产生、接收和在媒质中的传播规律,超声的各种效应,以及超声在基础研究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应用等内容,使学习者对超声的性质有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处理工业应用中的一般超声问题。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查 8.预修课程:数学物理方法,弹性力学基础,声学基础,声学检测技术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超声学》,应崇福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年12月出版。 2、《固体中的声场和波》,(美)B.A. 奥尔特,北京:科学出版社,孙承平译,1982年12月出版。 3、《超声手册》,冯若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4、《压电换能器和换能器阵》,栾桂冬等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5、《固体中的超声波》,(美)J.L.罗斯,北京:科学出版社,何存富等译。 6、《声波导》,(英)M.R.雷特伍特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严仁博译,1965年7月出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由于固体的特性和声波形式的多样型,使得声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具有复杂的特性。在

弹性固体中传播的不仅有纵波,还有横波以及与介质形状有关的导波等。了解和掌握固体中各种波型的激发和传播规律,对无损检测、压电换能器设计、声成像等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第1章引言 教学内容: 1.1 弹性波研究的早期重要工作 1.2 弹性波研究的近、现代发展状况 1.3 超声波及其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弹性波研究的历史,超声波的特点。 教学建议: 1. 教学重点:超声波的特点。 2.教学方法:讲解与自学结合。 第2章无限大弹性介质中的波 教学内容: 2.1 弹性介质中的应力、应变、弹性常数 2.2 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及其解-体波 2.3 表面波 2.4 声波的传播特性 2.4 声波的散射 教学要求: 了解和掌握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及其解、声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波型转换。教学建议: 1. 重点与难点:平面波动方程及其解。 2. 教学中应注意:体波与表面波的概念。 3.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结合。 第3章波导介质中的波 教学内容: 3.1 引言 3.2 固体板中的连续波 3.3 固体板中的脉冲波 3.4 管中的声波 教学要求: 了解导波的产生条件和频散特性。 教学建议: 1. 重点与难点:导波的频散特性、相速度和群速度的概念。 2. 教学中应注意:相速度和群速度的表述。 3.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结合。 第4章声波的产生与接收 教学内容: 4.1 产生和接收超声的方法

实验报告-磁聚焦法测定电子荷质比

实验报告-磁聚焦法测定电子荷质比 篇一:电子荷质比的测定(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磁聚焦法测电子荷质比实验日期 2020-04-24实验人员袁淳(202002120406) 【实验目的】 1. 了解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2. 学习用磁聚焦法测量电子的荷质比。 3. 通过本实验加深对洛伦兹力的认识。 【实验仪器】 FB710电子荷质比测定仪。 【实验原理】 当螺线管通有直流电时,螺线管内产生磁场,其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沿着螺线管的方向。电子在磁场中运动,其运动方向如果同磁场方向平行,则电子不受任何影响;如果电子运动力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则电子要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所受洛伦兹力为: F?evB 将运动速度分解成与磁感应强度平行的速度 v//和与磁感应强度垂直的速度v?。v//不受洛伦兹力的影响,继续 沿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其方程为:

2 mv F?evB? r 则 由阴极发射的电子,在加速电压U的作用下获得了动能,根据动能定理, 2 e2U ?则 2m(rB) 保持加速电压U不变,通过改变偏转电流I,产生不同大小磁场,保证电子束与磁场严格垂直,进而测量电子 v e?? mrB 1 mv?eU2 束的圆轨迹半径,就能测量电子的 r m值。

32 4?0NIB?()?螺线管中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公式以 5R 数=130匝; R为螺线管的平均半径=158mm。得到最终式: 表示,式中?0=4?×10 -7 H/m。N是螺线管的总匝 e?125?UR2U12 ???3.65399?10?22?C/kg??2m?32??0NIrIr 测出与U与I相应的电子束半径,即可求得电子的荷质比。 r 【实验步骤】 —第 1 页共 2 页— 1. 接通电子荷质比测定仪的电源,使加速电压定于120V,至能观察到翠绿色的电子束后,降至100V; 2. 改变偏转电流使电子束形成封闭的圆,缓慢调节聚焦电压使电子束明亮,缓慢改变电流观察电子束大小和偏转的变化; 3. 调节电压和电流,产生一个明亮的电子圆环; 4. 调节仪器后线圈的反光镜的位置以方便观察; 5. 移动滑动标尺,使黑白分界的中心刻度线对准电子枪口与反射镜中

弹性波理论

地震波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通过弹性波一阶速度——应力方程,采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法实现了地震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高精度的数值模拟,并采用完全匹配层( PML) 吸收边界来消除边界反射,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模型的正演计算和复杂模型的处理结果表明,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 关键词: 地震勘探; 交错网格; 有限差分; 数值模拟 引言 地震数值模拟是模拟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一种数值模拟技术,随着地震波理论在天然地震和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震模拟技术便应运而生,并随着地震波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震数值模拟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形成了目前具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虚谱法和积分方程法等各种数值模拟方法的现代地震数值模拟技术。 有限差分法是偏微分方程的主要数值解法之一。在各种地震数值模拟方法中,最早出现的数值模拟方法是有限差分法。Alterman和Karal(1968)首先将有限差分法应用于层状介质弹性波传播的数值模拟中。此后,Boore(1972)又将有限差分法用于非均匀介质地震波传播的模拟。Alford等(1974)研究了声波方程有限差分法模拟的精确性。Kelly等(1976)研究了用有限差分法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Virieux(1986)提出了应用速度——应力一阶方程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模拟P——SV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交错网格方法提高了地震模拟的精度和稳定性,并消除了部分假想。 有限元法也是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之一。Lysmer和Drake(1972)最早将有限元法应用于地震数值模拟。Marfurt(1984)研究对比了模拟弹性波传播的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的精度。Seron等(1990,1996)给出了弹性波传播有限元模拟方法。Padovani等(1994)研究了地震波模拟的低阶和高阶有限元法。Sarma等(1998)给出了三维声波模拟的虚谱法。 积分方程法是建立在波动方程的积分表达式的基础上的,其理论基础是惠更斯原理。积分方程法也是有限元法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震数值模拟方法。Pao 和Varatharajulu(1976)提出了弹性波散射的积分表达式。Bennett和Mieras(1981)给出了流体目标声波散射的时间域积分方程解。Bouchon(1987)给出了裂隙或孔洞弹性波绕射的离散波数法模拟方法。Bouchon等(1989)研究了具有不规则界面的多层介质中波传播的边界积分方程——离散波数法。Bakamjian(1992)给出了三维地震波传播模拟的边界积分方程法。符力耘和牟永光(1994)提出了弹性波正演模拟的边界元法。符力耘等(1997)提出了非线性Fredholm积分方程的正演问题。符力耘(2003)给出了含起伏地表的广义Lipmann—Schwinger积分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 射线追踪方法是建立在波动方程的高频近似基础上的一种地震数值模拟方法(cerveny等,1977)。这种方法实际只计算了最奇异部分的解,即旅行时和振幅函数的特征曲线,它们分别是程函方程和传播方程的解。这种方法计算效率高。但是,一些复杂的本构方程由于积分方程法和射线追踪法不满足假设条件而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