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之途径

浅析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之途径

作者: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6期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c)-0000-00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的基本责任是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

同时,肩负着塑造新一代灵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使命。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如果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便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明天。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的重视和理解。改善教师内心状态,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教师劳动的心理特点

(一)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乐观的情绪,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统一、协调的行为,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反应及时、敏捷。只有具备这些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完成教育任务。

(二)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1、社会压力:历史、社会对教师赋予的重托,虽然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但也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心理压力。

2、家长压力: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家长都对子女寄有厚爱和希望,尤其在我国,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更加迫切,家长的这一愿望自然地转化为对学校和教师寄予极高的希望。这无疑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二个心理压力。

3、学生压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意志、情感、能力、性格和其他个性品德的人,在我国独生子女的娇宠、独断、自以为是、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这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三个心理压力。

4、教师行为和角色矛盾的压力: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随时可能遇到难以预料而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而工作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自制等。但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课堂以外,他们还要担任儿或女、夫或妻、父或母等其它角色,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希望能有一个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时间和场合,这是教师不得不承受的第四个心理压力。

因此,探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任,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3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 从源头抓起,有效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

在职业教师队伍中,基础课教师大都来源于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工科院校毕业生或现场技术人员为主,他们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并末经过专门的、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否适应教学工作的心理测试,这就导致了一部分自身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比较差的人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难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应该从源头抓起。

(二)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我们呼吁全社会工同探讨独生子女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让家长、社会正确认识子女成才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独生子女现象给教师造成的心理压力。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一句话,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

(三) 学校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有关专家呼吁,学校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进人性化管。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组织、有计划地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邀请专家讲课,有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输导教师想不通的问题。

(四) 教师应重视自身心理状态的测试,提高心理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