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动态(第1期)

高教发展动态

第 1 期

泰州学院发展规划处编 2014年 5月 6日

目录

【政策方向】

教育部:加强管理大力营造清朗的校园网格环境 (1)

袁贵仁: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2)

杜玉波: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学校改革正能量 (4)

刘延东:立足实际,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5)

习近平: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6)

【高校动态】

上海交通大学:推进以专业论证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7)

吉林大学:召开职代会,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8)

河海大学: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8)

天津大学:加强教代会建设 (9)

【专家观点】

刘振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克服恐惧症 (10)

刘丁: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改革的三个重点 (12)

宋维明: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 (14)

【新闻纵横】

七十五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须完善规范和标准 (16)

教育部人社部将联办四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活动 (17)

二零一四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 (18)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治理教育行风突出问题 (19)

【政策方向】

教育部:加强管理大力营造清朗的校园网格环境

4月14日,教育部在京召开教育系统“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座谈会,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教育系统要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确保专项行动取得成效。座谈会由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利民主持。

杜玉波指出,网络淫秽色情信息严重毒害社会风气,严重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反映强烈。国家全面启动“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净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这一行动得民心、顺民意、接地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杜玉波强调,要加强建设、优化服务,唱响网上主旋律。统筹规划高校网络阵地建设,全方位满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网络需求和供给服务。启动实施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打造覆盖面宽、影响力大、引领性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逐步把“易班”建设成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加强高校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政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建设,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传播正能量。要通过教育系统报刊、杂志、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手段,加大对“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的宣传力度,扩大专项行动影响力,提高广大师生对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中国教育报》,4月15日)

袁贵仁: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坚持科教兴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臵。我们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的理念,推动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形成大力推动优先发展教育的合力,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二、推进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小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不断增强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筑牢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三、把握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比例。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五、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相统一,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六、加强队伍建设,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我们要把“三个牢固树立”作为根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关心教师成长进步,改善教师待遇,维护教师权益,特别要对农村基层、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和青年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关爱,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七、推动综合施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扩大基层就业项目规模和范围,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和领域建功立业。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扶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

八、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支持国内高水平教育机构走出去办学,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类别、学科结构和地区布局,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好留学中国计划,不断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健全工作机制,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环境。

(教育部网站,4月19日)

杜玉波: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学校改革正能量

近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到他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河北农业大学进行调研指导。杜玉波强调,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坚持从严从实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听取了河北农业大学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汇报后,杜玉波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把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锤炼党员干部思想作风,解决好联系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汇聚起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正能量。要在深化学习教育上下功夫,原原本本学,对照典型学,分层分类联系实际学,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在直接听取意见上下功夫,坚持开门搞活动,真开门、开大门、全过程开门,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到院系去、到职能部门去、到师生中间去,面对面地听取意见。要在聚焦查摆“四风”问题上下功夫,对准焦距、找准穴位,积极主动找、联系实际找,查找梳理“四风”问题在学校

不放过,有一件改一件、改一件成一件,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让师生看

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中国教育报》,4月24日)刘延东:立足实际,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林业大学考察,并向青年学生致以节日问候。她强调,高等学校要立足各自实际,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得知两校有毕业生将赴西部农村和基层从事地质勘探、生态建设等工作时,刘延东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高校要做好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保障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就业质量有提高。她希望同学们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勇于到基层和一线创业成才,到西部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

刘延东指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担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她强调,高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力争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我国教育改革、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网站,4月30日)

习近平: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向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习近平在信中表示,

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十几年如一日,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你们的坚守、你们的事迹,令人感动。

习近平指出,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习近平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新华网,5月3日)

【高校动态】

上海交通大学:推进以专业论证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专业认证动员会议召开。会议重点突出了工程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学校将通过工程专业认证,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副校长徐学敏等各相关学院(系)教学副院长等15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研讨中,与会人员进一步认识了工程专业认证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及教育理念改变的意义,为学校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此次会议在加深各院(系)对工程专业认证的理解上起到很大作用,在这项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建立起“以院办校”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4月7日)

吉林大学:召开职代会,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4月21日,吉林大学召开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校长李元元作了题为《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学校年度工作报告,学校把今年确定为“深化改革和内涵建设年”,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内涵建设,是吉林大学当前乃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发展进步的主题。李元元从抓党建,聚民心,为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促改革,破难题,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谋发展,提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新跨越;惠民生,促和谐,构筑师生员工共同精神家园;立制度,增活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五方面介绍了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安排。

(吉林大学新闻网,4月23日) 河海大学: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多举措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学校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老教师的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等,缩短青年教师成长适应期;高质量开展青年教师外语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进修和交流,提升师资人才国际化素质;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积极创造机会,每年选派数十名青年教师深入基层单位和生产建设一线挂职锻炼,拓宽视野,增强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升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

二、扶持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校实施“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采取重点扶持、跟踪培养。以各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为依托,构筑发展平台,向每位人才计划项目的入选者提供科研资助、出国资助及津贴补贴,促进其加快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三、加快培育青年拔尖人才。学校实施“青年教授”计划,采取全球同行评议推荐的方式,在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及发展势头强劲的

新兴学科,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一批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聘为“青年教授”,原为副教授的聘期三年,原为讲师的聘期五年,聘期内享受教授四级岗位津贴,聘期内或聘期结束时经考核通过,可不受资历和岗位数限制,正式聘任至教授岗位。

四、加快铸就高层次领军人才。学校实施“领军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坚持重点支持、重点培养的思路,在优势学科领域,有计划地选拔、培养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创新能力显著、领导才能卓越、道德品行高尚的学科带头人,全力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育和铸造工作。

(河海新闻网,4月22日)

天津大学:加强教代会建设

天津大学坚持把加强教代会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环节,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实发挥好教代会作用,多措并举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第一、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学校民主决策,实现科学决策。一是实施教代会审议制度。二是推行教代会民主参与制度。三是完善学校发文制度。四是推行教代会参与财务预决算制度。第二、加强组织建设,搭建参与平台,实现全程深度参与。一是执行委员会在闭会期间主持教代会的日常工作,履行教代会的主要职能。二是发挥好专门委员会作用。第三、践行群众路线,凝聚智慧人心,推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一是校长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汇报学校工作,学校重大改革发展事项都要经过教代会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二是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引导教师深度参与各项改革工作。

(天津大学新闻网,4月29日)【专家观点】

刘振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克服恐惧症

经过近2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30%,在读学生总数超过3100万人,真正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和弊端。一方面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培养过程及其效果质量不高。每年还有20%以上的大专院校学生无法实现就业,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和经济损失,也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首先,在总数约1200所本科高校中,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110多所,这部分高校学术地位优势明显,某些地方重点建设的高校,历史较长,基础较好,若干学科专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如果粗略计算,上述高校总计300所左右。其他地方院校,无论办学基础还是学术地位,都较薄弱,显然,地方高校是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类转型发展的重点。

其次,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上,靠强迫、命令和运动式管理固然不可取,但地方本科高校也不必担心以至于拒绝转型。据笔者观察和接触,面对国家提出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求,一些高校已经积极参与并展开了行动,他们把转型看作学校发展难得的时机和动力。我国是一个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的国家,长期以来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用的传统根深蒂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们国家,高职高专院校总是争上本科,上了本科还想取得研究生授予权直到开展博士教育,成为学术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原因。

再次,从心理学角度看,打破一种习惯不仅困难,还会带来不适应,由不适应而导致痛苦,这是转型恐惧的原因之一。何况转型发展更可能造成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部分高校和部分个人由此失去原有的地位或权力。首先,历史地看,高等教育思想、目标、职能、结构以及培养模式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和一成不变的,其本身在不断发生变

化,而且越是到现代,这种变化发展的速度越快、形态越显著。其次,要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观念。国家需要科学家、政治家和各行各业领军人才,需要培养这类人才的研究型大学,但社会更多需要的则是那些务实高效,掌握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本领的实用型人才,需要大批培养这类人才的应用类高等学校。只要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学有所教和学有所用,高校就能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也就因此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无视社会和市场要求,闭门办学,唯学术和学科教育是从,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4月9日)

刘丁: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改革的三个重点

面对日益滑坡的质量问题,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根本动力依然在改革。当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体制束缚、机制僵化、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等造成的高校办学自主权缺乏、师资队伍质量整体不高、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改革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进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更多办学活力。首先是要调整政府间权力关系,解决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活力普遍不足,尤其是创新乏力,症结就在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管办评一体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府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办学者,还是评价者,这不仅束缚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使高校办学自主性缺乏,更容易导致高校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必须简政放权,转变管理

职能,在保障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监督学校依法办学的前提下,给予学校更多的包括人事权、财政权等在内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而学校的办学质量,则应交由专业机构与受教育者来评价,真正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其次是在学校自身运转方面,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建立现代治理结构,以大学章程的形式对学校内部管理进行规范。高校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关键要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术权力,提高教授对办学的决策权力,健全完善学校和学院两层次“教授组织”,建立好“教授治学”的基本平台。同时,还要合理配臵校内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建立健全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沟通渠道。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聘任制度。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根深蒂固,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人浮于事、机构重叠、用人效益不高、工作压力不均衡等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除需争取多种方式加强培训和提高之外,打破教师身份、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机制已是势在必行。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全力推进实施聘用制度。聘用制是高校转换用人机制的基本环节,推行聘用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单位用人向社会用人转变,逐步实行教师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的统一。同时,也可以参考“公务员(微博)退出机制”,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退出机制”,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从而使人才队伍在动态中实现优化,进而提高人才队伍活力,调动和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

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首先必须优化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改善办学中一切与这一理念不相适应的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在内的教育条件与教育环境;要从尊重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出发,承认学生的差别和不同需求出发,实施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其次,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要特别注意顶层设计,要重视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从教育与社会契合的角度,对我们的专业设臵、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校长)

(《光明日报》,4月22日)宋维明:探索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发展?笔者认为: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需要清醒认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破传统固有瓶颈,整合力量,创新发展。应该抢抓协同创新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一,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必须贴近行业需求,推进协同创新,明确发展定位。一是强化主动竞争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水平行

业特色大学与原有的行业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后,缺少行业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资源支撑,学校内部需要强化主动竞争意识,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研成果产出等方式,不断求新求变,保持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从而在与众多综合性大学竞争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强化合作办学意识,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三是强化区域服务意识,积极调整服务面向。

第二,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比较优势。一是特色学科优势明显。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学科设臵多是围绕行业展开,在长期服务行业需求的过程中与行业内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二是学科集群建设先行。在面向社会办学、服务行业需求的过程中,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往往率先对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围绕行业发展调整学科面向、整合学科资源的自觉,大多自发地进行学科的调整和融合,学科集群建设程度较高。三是基础平台扎实完备。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基本属于国家“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范畴,可以有力地推动科技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整合利用。

第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坚持引育并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科研基地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以“政产学研用”为依托,吸引学校发展的外源支持;与地方政府建立深度的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当前,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为高等教育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大多完成了规模扩张的过程,正逐步转向以提升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建设。要抓住协同创新的重大机遇,发挥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第四,借鉴国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创建符合协同创新理念的体制机制;坚持行业高校个性化特色发展。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要坚守住行业主阵地,面向国家、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经济,建设赋予特色和竞争力的品牌学科,通过不断的渗透、交叉、嫁接探

索新兴学科的发展方向。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过程中,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要牢牢把握特色这一利器,发挥高校掌握的资源效用,将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力有机结合,汇聚创新主体的力量,共同发展。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4月28日) 【新闻纵横】

七十五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须完善规范和标准

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率先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旨在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的联动机制。

发布就业质量报告,首先要理清就业概念和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就业概念不清晰,就业率的统计口径不明确,就业质量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尺度和评价标准。虽然各直属高校年报中均有备受关注的就业率数据,但存在就业率统计方式和截止时间不一致的问题,而且大部分高校并未注明、介绍数据来源。

教育部在《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评价”,据75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有11所部属高校使用了第三方评价的数据。所谓“第三方”,是指两个相关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应该与第一方、第二方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无利益关系。第三方可以是行业协会、民间机构、其他政府部门等。从理论上讲,第三方撰写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更具有公信力,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三方机构的发展还很不健全。有来自高校就业部门的人士担忧,某些第三方调查采样太过随意,

数据缺乏准确率和代表性。

有些专家认为,要提高就业质量报告的公信力,首先应该规范报告编制方法,在报告中说明数据来源、指标定义、统计方法等。其次应尽快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对高校就业状况进行监督、抽查。此外,鼓励民间机构进行就业调查。

(《中国教育报》,4月14日)

教育部人社部将联办四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活动

据悉,今年4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联合招聘将分别在4月21日至27日、6月20日至26日、9月22日至28日、11月21日至27日举办。

教育部、人社部将分别设立网络招聘会分会场,以不同方式发布招聘信息及提供相关就业服务,并由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人社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中国就业网、全国公共招聘网开通网络招聘会统一网页。

教育部、人社部要求各地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和用人单位积极参加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及时通知未落实岗位的应届毕业生在各有关网站上注册并积极参加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广泛收集并及时发布各类用人单位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同时发布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信息。

(《中国教育报》,4月17日)二零一四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天在北京召开视讯会议,正式启动201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在讲话中指出,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国家党政大局,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辟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服务奉献、就业创业的新途径,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主旋律。先后已有16万多名青年志愿者参加西部计划,其中1.6万人服务期满后扎根西部,为缓解西部基层人才短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懂国情、讲奉献、高素质”的青年骨干人才。汪鸿雁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服务队”回信和李源潮同志在“中国梦,西部情”西部计划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西部计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高扬理想主义旗臶,引导广大青年到西部、基层建功立业;要将人才培养贯穿于推进西部计划工作的全过程,在“巩固深化”的基础上推进西部计划的“完善提升”;要继续加强统筹政策的落实力度,为志愿者服务西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青年报》, 4月22日)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治理教育行风突出问题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出台《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2014年教育乱收费等行风突出问题治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意见》指出,要深入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强化高校违规招生及乱收费治理。继续巩固高校“点招”问题治理成果。各省(区、市)和高校要向社会公开承诺决不降低标准违规指名录取学生。加强自主招生及其他特殊类型招生监管。在各试点高校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招生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自主招生专项检查。建立高校招生检查制度,组织专家对高校招生工作进行随机抽查。严厉打击泄露试题、考前辅

导、面试请托、违规录取等暗箱操作、徇私舞弊、以权谋私以及乱收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意见》指出,要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各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合理的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在调整高校收费标准时,要认真履行成本监审、听证、公示等程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比例的规定。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出台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研究生培养单位不得新增举办课程进修班。

(教育部网站,4月23日)

高等教育学概论

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1.古代高等教育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形式:专门性的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修辞学校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学校增加四艺---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式:①西周大学②私学(春秋齐国的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始于唐末的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鹿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 ③太学(汉武帝)宋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王安石改革太学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择优授官。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高等教育思想尚未从哲学、政治思想中分化出来。 2.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 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的大学建立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中世纪大学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律院校);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综合性大学,有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 ①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②早期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科法学医学神学 ③高等教育近代化教育活动的制度分层化,世俗化,国家化④洪堡的两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⑤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意味着研究型大学这一体系初步建立 ④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3.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中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一所,是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1901年清政府的壬寅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 制,1903年清政府的鍨卯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 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高等学校职能是高等学校为实现自身价值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必须履行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其最古老的职能,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从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②发展科学。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获得了越来越独立的地位,发展科学因而也成为高等学校一项相对独立的职能;③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学校为社会直接服务的职能主要途径有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等等。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高等学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确保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的同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满足而不是被剥夺。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 ●跨学科性和整体性:可持续发展学习根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 ●价值驱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树立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的信心; ●多种方式:文字、艺术、戏剧、辩论、体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与决策:学习者可以参与决定他们将如何学习; ●应用性:学习与每个人和专业活动相结合; ●地方性:学习不仅针对全球性问题,也针对地方性问题,并使用学习者最常用的语言。(引自《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自1988年国际社会出现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缩写为EFS)和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为ESD)以来,一些专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中文表述方法方面有所不同,有的从英文字面含义直接将EFS或ESD翻译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有的从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角度将EFS或ESD翻译成“教育

国内外高等教育动态2019 (3)

国内外高等教育动态 2019年第7期(总第74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教研究所编2019年7月5日关注国内动态纵览国际资讯 编者按: 本期《国内外高等教育动态》特设“国内”“国际”两个版块,在继续关注国内高教领域热点信息的同时,梳理了近期国际领域高等教育的相关资讯,供各位领导参阅。 本期目录 ●国内动态 同济大学:推进大类招生培养管理联动改革 (1) 浙江大学:实施“1+7+N”招生方案,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 上海交通大学:整合学科优势,以“1+4+X”全面升级培养体系 (3) 武汉科技大学:聚焦学科发展,打造人才强磁场 (5) “人工智能? 未来教育”高等教育论坛在杭州举办 (7) 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校长论坛在浙举行 (8) ●国际资讯 英国教育部长呼吁大学调整低价值课程 (9) 更多的美国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 (10) 俄罗斯顶尖大学加速招揽全球最优研究人员 (11) 英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领先于世界 (12) 海外学习可为全球职业能力“加分” (13) 大学排名组织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14)

国内动态 同济大学:推进大类招生培养管理联动改革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学校在本科教育中不断加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招生办主任黄一如说,为构建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学校于2019年正式设立“新生院”。新生院将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促进通专融合。新生入校后,将由学院新生院统一进行教学管理和培养,在第一学年主要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引导为主,所有专业基础课对全校开放。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专业的课程开拓眼界,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们不断明确自己到底想选择什么专业进行学习。新生院实施学堂式管理,学生入校后会根据十个招生大类进入八个学堂,每个学堂大概500-800个学生。第一学年末,学生可基于个人兴趣和未来专业发展,申请选择所在大类内或跨大类的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自大二起,学生开始进入各专业学院进行专业学习。 “选择同济成才之路由你做主”,学校为同学们设计了“主修专业/学位+学程/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位”的进阶式培养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获得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组合结构,然后通过本研贯通体系,实现成才途径的多元化。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同济大学将面向2019级大一新生全面实施“校聘导师制”,建立本科生全程化、全覆盖、个性化的学业指导机制,对大二及以上学生继续实行“院聘导师制”,完善“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制度,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在学生思想、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转专业取消了“门槛”,只要对方学院或者专业愿意接收即可。同时,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度大,从2019年开始,如果学生对其所在学堂的专业不满意,想到另外一个学堂的某专业进行学习也可提出申请。比起转专业政策,同济大学更注重在实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重视提升专业本身的吸引力,帮助学生成为更契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来源:新华网;2019-06-21)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 (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2.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4.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已经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亦不例外,“互联网+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将其作为我国相对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互联网已经且必将更加深远的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一、“互联网+”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 从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视频公开课开始,人们就逐渐感受到网络教育形式对实体高等教育的影响。而MOOC的兴起与发展,使人们深切的感受到网络教育形式对实体高等教育的巨大冲击,甚至有专家认为MOOC将取代高等教育。不仅如此,正在不断成熟的大数据技术,甚至是现在火热的VR技术以及发展中的全息投影技术等等,这些高科技的发展都必将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避开信息化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如果高等教育的内在特质是不断追求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那接受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发展信息化也必然是其自身的内在需求。 二、“互联网+”的教育形式不可能替代现有的高等教育形式,但它必将促使现有的高等教育发生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是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特质,各有优势和缺点,很难实现取代,融合发展应该是 1

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线上教学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必将推进现行高等教育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深度信息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一直是高等教育理想追求之一。“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终极目标,这也长期以来被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乌托邦”。从现有的高等教育教学形式、硬件设施、师资条件、课程数量等等方面看,这些确实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信息化的发展,使这一理想的实现看见了一丝曙光。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使对硬件设施的需求大大减少,师资可以分类教学、错峰教学,同一课程可以同时满足大规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将来的高等教育不是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培养方案,而是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通过学生自我自由的选择,不断形成一个独具个性化的成长方案,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高等教育办学的特色化 信息化使各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能够共建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高校没必要再耗费资源建设“大而全”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等。事实上,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很难拥有足够的办学资金、实践基地等资源去满足其办“大而全”的高校。这样做反而分散了办学资源,各学科都难以办好,削弱了本校的办学竞争力。所以,将来更多的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该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的优势资源以及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和 2

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局限性

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局限性 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对欧荚发达国家特别是对荚国20世纪40~70年代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总结而形成的。他的理论除了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外,西欧、日本的高等教育发展也不符合这种理论预测。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更为复杂,因而,不能照搬马丁·特罗理论来规划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标签]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局限性 对此我们应持慎重和科学的态度。 一、特罗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 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1973年“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系统地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三段论。同时,他从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等11个维度,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其思想可概括为表1。 如表1所示,在表征高等教育发展的11个维度中,高等教育规模即毛入学率的提高就是特罗教授所指的量变,另外10个维度则是指由量变而导致的质变。根据唯物辩证法质变量变规律,我们认为,第一,特罗教授所讲的11个维度都是高等教育这一事物质的不同方面,都有着一个量的变化的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或毛入学率在度的范围的变化是量变,其它10个维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也是量变,而不是质变,如学分制的普及等。第二,表中的11个维度在突破原有度的范围时,即达到或超过大众化阶段的要求时,都要发生质变。高等教育规模或毛入学率突破原有度的范围时,也要发生质变,而不是量变。可见,特罗理论的问题在于对量变和质量概念进行了简单化的理解。 二、特罗理论在西欧及日本的境遇 1973年,特罗教授在提出其发展阶段论时,欧洲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这一指标。因此,他预测欧洲高等教育要走美国的发展模式,即在进人大众化后仍然持续增长。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一预测是错误的,欧洲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

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留英博士。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主要兼职: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英国加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 高考招生制度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很多家庭的利益,而且涉及到了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制度的更新、教育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相关教育技术的应用,非常复杂。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说它牵一发动全身并不为过。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现在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从1998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显著。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长6倍多,普通高校数量增长一倍多,专任教师数增长了两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3年底达到34.5%,高考录取率达到76%。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基础教育发展也非常快。到

去年,我国基础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亿6千万,高等教育是3000多万,加起来我国在学的学生超过3个亿。基础教育学校包括幼儿园在内,已经超过了40万所。校均学生规模,高校增加了2倍,超过1万人,生师比也比过去增长了一倍。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年已经达到4%,总额超过了2.2万亿人民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层次类型结构,如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层次,以及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首先,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现实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严重短缺,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太少,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根本途径就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大学。而办一所好的大学,除了经费充足,改善硬件条件和软件管理水平之外,还要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199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只有87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人,2015年预计达到750万人。毕业生人数增长这么快,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长。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界矛盾下移,质量和公平问题更加突显。比如大家非常关注的,社会上存在的办

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口诀:全民多现身】 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2000字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许宁生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也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等方面更加注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特色;多种形式的高等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特别是建立了国家、地方两级开放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国于2012年开始实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调整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支持,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同时,国家和地方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还加大了支持和扶持力度,使中西部高等院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发展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高校学术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总经费达到452亿元。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接近全国总数的4/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5,在多个领域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各高校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各高校完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973 年6 月,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 ) 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 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如果这个过渡成功, 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 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 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马丁?特罗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量的变化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接着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发展观出发,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直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周远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全面勾画了今后10年我国教育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通观整篇文件,在高等教育领域,《规划纲要》强调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我认为就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届时,我国将有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各具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战略高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

力”。《规划纲要》要求深化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实行高校分类入学考试,并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鼓励、扶持、规范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限,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制度。以上五大方面的改革,抓住了当前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应当下大力气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认为,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加强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我国要构建国家和省级高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臵、调整学科专业。同时,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在鼓励东部省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撑中西

探究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2019年精选文档

探究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基石,对教育的时代化改革自然不可忽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迅速,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同时也带动了教育界的改革与发展。近几年高等教育中的办学方法、管理制度、投资制度以及校内师生上课制度都有了明 显的变化,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高等教育改革动因分析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逐渐深入和政府的合理引导,我国高等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 才的需求和人们对知识的需要。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有很多,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刺激。各方面的因素造 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学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教学和科研逐渐失调 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很多高等院校在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很多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都将科研摆到非常高的位置, 用各种手段来推动科研的发展,很多时候对教学只停留在口头

上。而且即便高校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也很难向对科研那样有着极高的投入。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师群体中有着“不出著作,不写论文,没有前途”的现象。这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实践 性人才的现状不相符合,从客观上推动了高校改革的进行。 2.教学方法统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过度地依靠课本进行教学,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技术的发 挥,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而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课本知识或课件掌握不熟练,受书本知识束缚,导致讲出来的内容也十分生硬、僵化,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也十分不利于学 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必须要做到多媒体技术、课本、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有机统一,但原 有的教学方式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二)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各级学校教学方法模式化、单一化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原因之一。在过去,照本 宣科式的教育屡见不鲜,一节课堂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支起耳朵听,十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如今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可越来越多的课件并不考虑其科学性,而是以迎合学生兴趣作为第一要务,一味追求花哨、动感、活泼的艺术表现,看 似让学生开拓眼界,实际上学生们更多地精力会放在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技巧上,这样往往会和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根据儿童在运算过程中的不同特征把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从出生到2岁左右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与外界发生关系,认识活动完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这时的儿童认知活动主要表现为,初生时由条件反射活动或机能的同化作用与外界接触,后来发展为运用个体的感知和动作来认识客观世界。例如,婴儿从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开始,逐渐地发展为主动地去寻找物体,当儿童发现玩具被布遮盖时,他会拉开遮布取得玩具。说明这时的儿童有了客体的守恒,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在第二年建成了由永久的客体组成的实际世界。但是,这时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与客体分开,因而显示出一种“自身的中心化”。因此这一阶段儿童还没有达到运算水平,只是通过感知运动图式的一系列同化作用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动作的逻辑,即发展成一系列有先后次序的彼此关联的动作图型的知识,为今后的思维运算奠定了基础。儿童所具有的这些感知动作的图型的知识,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这些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刺激物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2. 前运算阶段 儿童从2岁到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语言和表象,认识开始出现信号功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比如儿童的延迟模仿:当客体不在眼前,儿童模仿自己想起来的过去的事情。例如儿童模仿大人打电话的声调和内容。另外,他们做的一

些象征性游戏,用娃娃代替婴儿,用石子代替食物等都可以说明他们具备了象征功能,与此同时将自己与客体区分开来,实现了消除自身的中心化。正是这种消除自身中心化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但是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仍然受直觉思维的支配。例如,在长度守恒实验中,当两根等长的物体两端放齐时,儿童才认为它们是同样长的,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往前移一些,或者说把它变成弯曲的形状,儿童会认为这两根物体不一样长。所以,这时的儿童还没有运算的可逆性,因而也没有概念的守恒。 3. 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7~12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一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真正的运算性质。即,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运算知识,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先放在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再将足球放在排球中间。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对这一问题推理,这是同一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或者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大小。因此,无论是放在排球中,还是放在篮球中,它的大小不会改变的。就一般而言,运算的知识是考虑事物如何从它们原来的样子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而图型的知识只考虑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中物体的静止状态。进一步来说,图形知识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运算的知识是在图型知识的基础上来判断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解决“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在具体运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