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鲁教版)

城市的区位选择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含一个内容,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分析某个城市的区位条件,其应用型较强。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城市区位。

2、掌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3、会分析城市的区位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1、通过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通过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熟悉的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分析能力,能够学会判断某一城市的发展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掌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2、会分析城市的区位条件。

二、难点

1、会分析城市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有利于建设昆明继续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引起学生的兴趣)

生:

1、地理位置优越

2、气候条件优越

3、有充足的水资源

4、交通发达

5、劳动力充足

6、有旅游资源

[教师归纳]

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因素。

[案例分析]

1、四大文明古国发展条件、重庆、巴黎等案例分析自然条件。

2、通过交通网、政治、经济等案例分析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总结]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与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的区别。

[活动]

尝试分析昆明市的区位条件。

[课堂练习]

见课件

[作业]

见课件

【板书设计】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鲁教版)

城市的区位选择

一、城市区位

1、概念

二、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信息中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案: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1]

课题: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第2课时) 主备人:赵国光审核人:朱立卓授课人: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经济基 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熟悉的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举例说明影响城市区位的各个地理因素在影响城市布局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2.借助实例,分析某一地区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在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 范围上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城市,建设城市,展望美好未来的生活情感。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 【学习难点】: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系。 【学习流程】 【课前预习】 学习笔记 自然因素:、、、等 城市体系城市的作用 城市体系的概念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由不同 、不同、功能概念:为周围居民提供______和______的场所。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水运发达。武汉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之一,有京广、武麻等铁路线联结。武汉现已发现33种矿产,储量最大的是冶金辅料和建筑材料,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武汉位于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农业发达。武汉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冶金、机械、汽车、电子、纺织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近些年,武汉高科技和旅游业发展迅速,金融业日益发达。 【问题】: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武汉市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武汉市形成后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诱思讨论(合作学习) 一、城市体系 1.城市的作用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_________形。 中心地的等级: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____, 职能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级中心:______——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 具有 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不具备的职能, 服务范围不仅覆盖 二级中心:______、______——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服 三级中心:______、无锡、常州、______等——制造业功 四级中心:镇江、______、南通等——服务范围主要局限 五级中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服务范围主要是本城镇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敲门!进入教室。将准考证与身份证自然地放到电脑桌旁的主考官手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XX号考生。报考中学地理。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 导入新课: 世界上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又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让我们走进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板书: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这节课我们要掌握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知道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了解城市活动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 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系是这节课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它不仅指地理位置,还包含城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联系。 2、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吗?板书: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 [学生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8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世界古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沿岸; ②武汉、重庆、宜宾都设在河流汇合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回答得非常好,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 这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嗯,很好。水运便利,有利于人员、货物的集散。 [教师提问]同学们再来思考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 来,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河流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此一些古城外有护城河。板书:河流 [教师提问] 看课本图2-1-5“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和图2-2-2“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思考:①世界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怎样纬度,怎样的地形?②请说说有那些因素对城市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总结 ]这个地方有点难度,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小组推荐个代表回答,中低纬度和地形平坦的平原与沿海地带;这个小组讨论的很激烈,请说说你们的观点:气候!非常准确。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板书:地形、气候 [教师提问]那我国的包头、攀枝花、大庆、克拉玛依等没有地形、气候、河流优势,为什么会形成城市? [老师讲解 ]回答的很好。包头、攀枝花铁矿资源丰富,大庆、克拉玛依石油资源丰富。由此可见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板书:矿产资源 快速阅读课文知识窗:重新崛起的城市——唐山。看来城市的建设与地质条件关系密切,城市应避免建立在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作者:薛静, 余翔, Xue Jing, Yu Xiang 作者单位:薛静,Xue Jing(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60), 余翔,Yu Xiang(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17) 刊名: 天然气与石油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AND OIL 年,卷(期):2010,28(2) 参考文献(11条) 1.许乙弘Art Deco的源与流 2002 2.张建华建筑设计 2007 3.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 1998 4.谢文慧;邓卫城市经济学 1999 5.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 2006 6.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丛书 2002 7.王爱华;夏有才城市规划新视角 2005 8.王祖华;蔡健;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2008 9.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环境保护 1982 10.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 2005 11.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与城市空间绿化规划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窦志.赵敏试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2(10) 2.王民成.WANG Min-cheng浅析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26) 3.高云.金长峰试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9) 4.李冠.朱方位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27) 5.冯丹.王东军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 6.彭碧.向德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期刊论文]-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9) 7.郑伟.王健浅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0(11) 8.尹彦凤.李勇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0(25) 9.郑倩.Zheng Qian现代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0,29(6) 10.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08(8) 引证文献(1条) 1.胡术颖.叶崇福关于建筑设计与城市的综合探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 2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d10779367.html,/Periodical_trqysy201002016.aspx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原理试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原理》课程试题A卷 2005.05 1.汉长安城的位置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是( )。 A.与隋唐长安城在同一位置 B.在隋唐长安城的东北 C.在隋唐长安城的西北 D.即明代长安城的位置 2.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不少于多少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的要求? A.1/2; B.1/3 C.1/4 D.1/5 3.家庭人口结构中的“主干户”是指: A.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B.一对夫妻和一对已婚于女所组成的家庭 C.一对夫妻和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D.—对夫妻组成的家庭。 4. 下列各项中,哪项内容不是城市设计的原则? A.以人为本,与自然亲和 B.历史延续的原则 C.方便舒适的原则 D.个性表现的原则 5. 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的理论。 A.田园城市 B.卫星城镇 C.山水城市 D.邻里单位 6. 居住区干道布置原则,下列何者正确? A.平坦地区,干道可以不作坡度,或其纵坡可小于0.3%; B.干道标高应稍低于附近居住区用地的标高; C.干道标高可稍高于附近居住区用地的标高; D.地形坡度较大时,道路一般可与等高线斜交,必要时也可以与等高线相重垂直布置. 7. 步行商业街的设置,下列是哪条不符合规定? A.改,扩建两边建筑与道路成为步行商业街的红线宽度不宜小于10米; B.新建步行商业街可按街内有无设施和人行流量确定其宽度,并应留出不<5米的宽度供消防车通行; C.步行商业街长度不宜大于800米,并在每间距不大于160米处宜设横穿该街区的消防车道; D.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 8. 对外交通设施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铁路 B.城市干道 C.水道 D.航空 9. 我国目前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Ⅰ。劳动平衡法;Ⅱ。职工带眷系数法;Ⅲ。加权统计法;Ⅳ。综合平衡法。 A.Ⅰ、Ⅱ、Ⅲ B.Ⅰ、Ⅱ、Ⅳ C.Ⅰ、Ⅲ、Ⅳ D.Ⅱ、Ⅲ、Ⅳ 10. 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下列那种方法有误? A.设计等高线法 B.高程箭头法 C.纵横断面法 D.四角标高定位法 11. 广场地面坡度通常采用()。 A.0.1% B. 0.2% C. 0.5% D.0.4% 12. CIAM的准确含义是()。 A.国际建筑师协会 B.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国际规划师协会 D.现代建筑师协会 13.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不包含下列哪项?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莘县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1) 丁 兆 慧

莘县第一中学 2014年4月20日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教材分析】 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重 点论述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介绍了城市产生的基 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教材将其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对比说明。 第二目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首先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图 文结合讲述了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可为学生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分析运用 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地理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学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可多放手,多鼓励,善诱导。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说出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阶段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风帆起珠江》。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学生: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珠三角的快速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具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同等重要。 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说:“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 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

高考地理城市与城市化复习教案

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知识框架】 第30讲 城市空间结构 【考试说明要求】 【基础梳理】 一.城市区位分析 二.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 区位选择 三.城市土地利用 分 类 我国土地分类 四.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五.中心地理论 【疑难突破】

一.如何进行城市的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 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例如,京杭运河的开凿 通航和我国南北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等沿运河城市得 到充分发展;京杭运河淤塞、海上运输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 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 因此城市区位分析模式是我们应把握的答题“钥匙”。城市区位分 析一般是综合分析模式。 一般地,早期城市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大,近代城市发展受社会经济制约大。农业社会属河流经济,有利于沿河城市的发展;工业社会属海洋经济,有利于沿海城市的发展。城市区位分析应运用综合分析加主导因素分析的方法,既能多角度多因素地分析城市的区位,又能从多因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二.城市功能分区及影响因素 (一)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对比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有: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 会因素、政策等,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影响较大,具体分析 如下: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各 2.交通通达性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具体分析如下: 三.城市等级与城市的功能、服务范围、数目、距离之间的关系(一)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彼此间距离、数目等存在着差异,具体如下所示: (二)等级高的城市具有的职能,等级低的城市不一定具有。城市等级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如位于资源丰富地区、交通枢纽上的城市有条件发展成级别较高的城市。 (三)图文解读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关系——嵌套关系 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规律方法总结: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整

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者其常委会批准的法律文件。 《中华人民国*******法》 《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 ——行政法规:国务院批准的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城市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的地方法规。 ——部门规章: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 ——地方性的规章 《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 ——镇规划 ——乡规划 ——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应贯穿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一般地段: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包含城市设计的容 即城市设计不单独编制。 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 控规——城市设计导则、指引 城市重要地段:应单独编制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师的角色与职能 ?角色与职能 ?政府部门的城市设计师(城市设计工作者) ——作为政府公务员担当的行政管理 ——城市设计领域的专业技术管理 ?规划编制部门的城市设计师(城市设计工作者) ——甲级、乙级与丙级(国有控股、学校): 甲级资质: 大城市:知名大学的规划院、市规划院及各个大院的分支机构。 省会城市:省院、市院与知名大学的规划院 其他重要城市:市院 ——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 ——编制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可以操作的城市规划成果 ?研究机构的城市设计师(城市设计工作者) ——大学或研究所 ——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 ——价值中立、批判性 ——城市规划委员会的重要构成人员 ——学术研究与创新 ?私人部门的城市设计师(城市设计工作者) ——房地产开发、投资机构或个人创业等 ——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从私人部门的要求出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

微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二、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四、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问题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各种概念名词,如:“区位”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等。学生对此较为陌生,而教材介绍得又很简略,因此在教学中投影大量的图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运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区位”的知识。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 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 城市的区位选择不是本节课课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城市区位之前,还未学习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工业、农业等内容,对人文地理的区位因素还很陌生,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相对较难一些。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了解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识记一些特殊区位的城市,熟悉世界政区、气候、中国地形、中国城市分布、中国和世界矿产资源分布等地图,为学生进行其它相关方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做重点分析,并注意比较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熟悉的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等地理分布图,设计“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 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的问题。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6 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 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 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高中地理_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城市的区位选择 一、教析分析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对城市相关内容的学习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始终。 本单元主要阐述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节 城市的区位受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是本单元的重点,学 习本节使学生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城市体 系及城市的空间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落脚点。对高一年级的同学,地理知识基础薄弱,通过引导学习,逐渐培养学习通过分析,把课 本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世界局势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 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能以某一城市为例分析该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以及在该城市发展 过程中区位因素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五、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讲述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图片导入,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如此密集,而撒哈拉沙漠上却杳无人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区位与城市城市体系。 【板书】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二)教学环节 城市的区位选择 1、区位的含义: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例如:梁山一中的区位。 学生回答 2、城市区位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展示世界六大城市带分布图,提出问题(1)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点? (2)有什么共同因素? [板书]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市体气候),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发达;欧洲西农 部地区地势低平,主要为平原,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并且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地区 [教师进一步启发]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为什么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城市就多呢? [学生回答]人都是愿意生活在自然条件好的地方,自然区条件优越的地方,人就多,人口密度就大,人口多城市也就多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在这些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中,有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也有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 文化等。它们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分布 [板书]1.自然因素河流 活动一:展示“长江水系及主要城市分布图”,(1)图中城市分布有什么共同点?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有什么作用?(2)武汉重庆宜宾的城市区位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3)上海广州的城市区位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除了干支流交汇处以及河流入海口处容易形成城市以外,在河运的起点和终点也非常容易形成城市,比如赣州。陆上交通的过河点位置,例如南京,对促进城市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古代战争片攻打城池的场面,为什么古代的一些城市都有护城河呢,这些护城河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工挖掘的。护城河对城市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军事防御职能,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学生回答…… [总结]①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作者:李强:清华大学教授 近十几年来,城市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城市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的众多制造业、服务业工作是由这个群体完成的。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毋庸质疑,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的问题,意义却极为重大。它涉及到未来50年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之一。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样,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了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 更进一步观察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遍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然而,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化的困境之一在于,长期积蓄的矛盾,使得今日城市化的步伐举步维艰。解放以前,由于战争、外患内乱的原因,城市化的发展滞后了。解放以后,由于反城市化战略、二元分割的户籍政策,使得城市化长期停滞、甚至一度出现倒退。由于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分析 张超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分析张超 发表时间:2018-12-15T13:25:06.3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作者:张超 [导读]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的速度与规模进入一种空前的状态。 武汉开来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21世纪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一个阶段,经历了2015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2016年10月17日至20日的联合国第三次住房与可持续城镇化大会等一系列峰会的召开使得21世纪被称为“城市世纪”。但是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也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弊病。面对城市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的改变,解决一部分城市问题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化设计 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的速度与规模进入一种空前的状态,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空间与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开发及破坏。而城市设计是针对城市空间环境加以改善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因为其本身起步非常晚,尽管其理论方面的内容相对完善,但是相应额度法律地位及管理方式明确缺失,因此在实际操作当中受到明显限制。因此这就必须完善城市设计的内容,直接从城市内多方面规划项目来构建城市规划一体化构想。 1 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概述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的统称,针对城市发展的总体方针,对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建设工程管理。主要目的是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城市如果想要得到良性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整合有效资源,使其可以更好为城市发展服务。城市规划管理主要内容:①土地资源的管理;②各种建设项目的管理。城市规划设计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城市都有的发展主题,城市规划设计为城市的发展服务,通过对城市硬件或软件的规划设计,迎合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规划设计要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起到引领作用,在设计中既要遵循社会原则、经济原则和安全原则,更要注重地理优势、产业结构、发展条件、文化底蕴、历史条件等因素。 2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关系 根据上述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各自的概念,以及在本原认知下各自的认知区别进行分析研究后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具有互为前提、相互指导的关系,并且在尊重各自特点条件下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发展。城市建设的首要原则就是从大局出发,局部配合整体、微观服从宏观,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三者,从各自的概念及认知表现上来看,城市规划对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都具有宏观性指导作用,同时城市设计又对建筑设计具有宏观指导意义,这也说明了建筑设计的实施需要以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和依据,而城市设计则需要遵循城市规划的具体安排和综合部署要求。由此可见,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具有一定指导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三种之间还具备一种互为前提的作用关系,其中,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是以城市规划作为前提和要求,而建筑设计是以城市设计为前提和要求,同时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又是在依托原有的建筑基础与城市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规划与设计实施,是以原有建筑基础作为参考和依托,注重对建筑风格文化以及功能的传承保留,是在对其原有基础及功能分布、最新成果等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基础上实施,因此,三者具有互为前提的关系。 3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3.1 深化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认识 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的宏观调控手段,其旨在保障必要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的供应时,还试图由此降低一些资本运行所致的其他部门影响。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具体体现在城市社会发展保障,支持土地与房地产市场,以此保障土地能够在整体利益下实施分配。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也是政策形成与具体实施的主要工具,因为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在于充分实现国家发展政策,同时也期望能够给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开展提供相应导引。城市设计规划一体化也是城市往后发展的空间结构,由于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的目标在于城市空间系统,目的是期望能够将对城市建设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促使相应规划意图、原则、知识及法律等深度贯彻到城市建设活动当中。此外,要求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目标必须充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促使两者相互统一。 3.2 城市规划内容 第一点要科学划定各个功能区域,并详细规划功能区域的位置。比如城市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第二点,城市工业园区尽量想产业园靠拢,以此来方便工业生产的污水和废弃的处理。第三点,尽量避免工业区和住宅区的混杂,将工业区尽量设置在住宅区的下风向。空间布局是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另外,应有效实施“三废”治理的原则。城市废水、废气、废弃物的治理。 3.3 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变革 (1)制度上:对于现行的城市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强制性手段来维护其自身的地位,与规划相同,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处于“龙头”地位,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总是出现设计方案不能落实等问题。因此今后的城市设计应从经济发展转型到适应市场经济;从高大上的设施建设到尊重普通人群的需求出发;转向城市空间的延续等方面。其次现阶段的城市设计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制度的不完善,由于规划部门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城市设计进行相应的辅助,但是以前不同的部门有各自不同的规划,部门的分割导致规划的衔接不畅,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设计经常被更改,失去了原本的意义。(2)技术上:过去的城市发展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主要追求城市发展效率。以后的城市建设发展要注重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对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以及特色的塑造也同要重要。其次就是弹性城市的建设,也就是追求静态平衡的环境变为更灵活的动态适应,海绵城市就是一个例子;关注对象不仅仅应该是环境优先,更多的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整体平衡。 3.4 城市规划设计一体化机构变革 ①构建纵向与横向结构,具体要求应当由此构建出完善的空间规划组织体系,其中包含多个层次的规划管理机构。其中规划设计一体化组织的横向结构主要针对国土、房地产、等实施优化整合,或直接促使其走向统一化管理机构设置,实现与其他横向制度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②应当构建城市内部规划设计一体化组织系统,主要是设定城市规划设计委员会,由市人大直接授权,并由此作为法定仲裁与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