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教师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教师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教师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O1[2015·海南卷]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1.B[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比较,意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儒家提倡“礼”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法家主张依法治国,说明二者均主张从社会秩序和规范角度治理国家,故B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法家主张,故A项错误;厚古薄今属于儒家思想,法家主张变革,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观点,故D 项错误。

24.O1、O2[2015·全国卷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4.C[解析]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故答案为C项。

13.O1[2015·山东卷]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13.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关键是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准确理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作者强调统治者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告诫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故正确答案为C项。

1.O1[2015·四川卷]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1.B[解析] 本题以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故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O1[2015·安徽卷]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

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12.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致意,竟未得到回礼”“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受到诸侯国的重用,出现态度傲慢的现象,故本题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B、C、D三项,故排除。

3.O1、Q1[2015·江苏卷]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3.C[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和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体裁,表现西汉大一统的辉煌气势。据材料信息“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奏御者千有余篇”说明是为统治阶级造声势。故A、B、D三项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为适应大一统的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40.O1、P1[2015·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40.(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 本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两人的法制观念要根据材料一中的孟子和材料二中的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背景从两人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杰出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角度来回答。

40.O1、O2、R1[2015·全国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40.(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解析] 本题以儒学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比较能力。第(1)问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和宋代这三个阶段儒学内容的发展演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论述,一定要把董仲舒的新儒学、程朱理学与孔孟儒学的差异表述清楚。第(2)问是比较韩愈和康有为对儒学认识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材料二中“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关键信息,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第(3)问,对孔子与儒学的评价,要根据时代特征进行辩证地分析。

1.[2015·山东泰安高三期末]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风俗B.贡赋

C.礼仪D.秩序

1.D[解析] 儒家认为礼是国家的躯干,认为杀害有礼者,就是在戕害国家躯体,制造祸端。那么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礼在中国古代是典章制度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故本题选D项。

2.[2015·河北名校联盟高三质监] 某学者说:“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才使韩国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该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建设

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形成了团结自强的精神

D.帮助韩国克服金融危机

2.C[解析] 从材料“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即可说明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团结协作和自强精神的形成。

3.[2015·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期末]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天意

3.A[解析] 据“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可看出题干中的材料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A项正确。

4.[2015·广东肇庆二模]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4.B[解析] 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其他学说的精义,并加以融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表明儒学并非完全排斥异己,故A项错误。秦汉以后,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得到丰富和更新,故B项正确。佛教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儒学融合其他学说,而不是其主流地位的确立,故D项错误。

5.[2015·东北师大附中三摸] 董仲舒《天人三策》载:“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与此观点相异的表述是()

A.天与人可以相互感应,互相影响

B.灾异虽是天的旨意,却是根据帝王所作所为做出的应答

C.强调君主应推行仁政,顺应民意

D.一定程度上对帝王的行为是一种约束

5.C[解析]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O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4.O1[2016·全国卷Ⅰ]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4.C[解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儒家著作收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被发现,这些文献被称作古文经。古文经与汉初由老儒背诵的、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并由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儒家著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故汉代对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的真伪争议较大,故没有将其列在“五经”之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的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12.O1P1[2016·浙江卷]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2.A[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思想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家学派注重人的道德修养,①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即平等地去爱所有的人,与“道德自觉”不符,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至善”,符合“培养善人”,③正确;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与题意无关,④错误。故本题选择A项。

4.O1[2016·海南卷]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4.A[解析] 孟子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坚持个人独特性格的内容,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勇于突破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暴政,故C项和D项错误。

37.O1Q4[2016·北京卷]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9.[答案]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

[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一的有关信息,紧扣“教育主张的相同点”的限定,从教育对象、学校教育的地位、教育培养的目的及目标等方面归纳二者的相同点。第(2)问的第一

小问,从严复主张的教育内容、蔡元培的教育宗旨、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等方面提炼归纳教育目标的特点;第二小问,紧扣几个时间节点,即晚清、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抓住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简要分析其时代背景。第(3)问的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从19世纪英国社会的经济、科技及思想等方面概述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第二小问,试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运用中外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发展与教育关系的史实论证题干中的观点,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2016·郑州质检]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嫩芽新枝)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光秃)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A.孟子敏锐地发现了环境的变迁及其原因

B.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C.孟子主张要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D.孟子认为不违背农时,食物就不会缺乏

1.C[解析] 孟子以牛山为例说明观点“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而非发现了环境的变迁及其原因,故A项错误;孟子重在说明观点“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材料中“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不符,故B项错误;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中“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此岂山之性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不违背农时,故D项错误。

2.[2016·湖北八校一联] 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君舟民水”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2.B[解析]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强调民本与尊君的一致性,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是从尊君角度阐述民本思想,体现了尊君和民本在本质上相通,故B项正确;C项错在角度上;材料反映了民本和君主专制的一致性,故D项错误。

3.[2016·安徽示范性高中一联]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3.A[解析] 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知体现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正确;儒家强调仁、德、礼,与“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符,故B 项错误;法家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国,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节俭、尚贤,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安徽皖南八校二联] 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印有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出当时()

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业

4.A[解析] 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陶俑和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陶俑等都刻有工匠的名字,这说明国家管理的统一严整,体现了法家思想治国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说明陶器制作,并没有说明制作工艺达到巅峰,故B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国家的管理,并非强调工匠的制造工艺高超,故C项错误;青铜制造业促进了兵器的改进,并不是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业,故D项错误。

5.[2016·吉林松原三模]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5.D[解析] 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来警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现象,如果还不知道悔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所以选D。

6.[2016·嘉峪关一中三模] 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6.C[解析] 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二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所以选C。

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5.O2[2016·江苏卷]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5.C[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贽批判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正当私欲,A项不是他的主张,故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等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的思想追求,故D项错误。

16.O[2016·北京卷]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16.B[解析] 答题关键在于对选项仔细筛选。儒家经典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英文先后在欧洲出版,而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正确答案为B项。A项错在“普遍”;C项错在“限于”;D项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革命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起到推动作用的是启蒙运动。

7.O2[2016·海南卷] 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7.C[解析] 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关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为了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故D项错误。“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不断加封”反映出民间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9.O2[2016·海南卷]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9.C[解析] “有德才可赅,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与材料“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

德反损”不符,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2016·山东潍坊期末] 朱熹说:“须是穷得理多,然后有贯通处……心无限量,如何尽得?物有多少,亦如何穷得尽?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拈来便晓得,是为尽也。”下列主张在道理上与之相通的是()

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B.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D[解析] 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朱熹强调的是“格物致知”的思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的是仁存在于人的内心,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指的是佛在心中,不必外求,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反对向外求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指的是量变引起质变,这与材料中的“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拈来便晓得,是为尽也”思想相符,故D项正确。

2.[2016·江西名校三联] 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人们应求的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很深

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2.A[解析] 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故A项正确;这种至善圆满之乐,并非教人消极处世,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觉悟“自心”源自佛道文化,故C项错误;二程继承传统儒学,并对传统儒学进行部分改造,故D项错误。

3.[2016·陕西宝鸡质检] 唐代妇女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帷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

B.程朱理学的盛行

C.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

D.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

3.B[解析] 题目中比较了唐代和宋代妇女的不同,显示了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但这并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故A项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宋代程朱理学盛行,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故B项正确;题目中是说思想方面的变化,不是说政治制度方面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错误;男女平等在唐代也未实现,故D项错误。

4.[2016·湖南永州二模]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4.B[解析] 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表明王夫之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 项错误。

5.[2016·广东茂名一模] 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时说:“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C.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5.D[解析] 题干中并未体现顾炎武对明代学术的全盘否定,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重视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故C项错误;材料“无非窃盗而已”“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顾炎武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故D项正确。

6.[2016·安徽江南十校摸底]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汉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解决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6.D[解析] 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汉学的转变反映了明清之际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转变实质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清代汉学的出现正是受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儒学没有彻底解决宋明理学的弊端,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O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017·河南洛阳模拟]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管仲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表明他() A.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B.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

C.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

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1.D[解析] 管仲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管仲改革推崇的是法家的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管仲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故C项错误;根据材

料“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以看出其关注民生,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2.[2017·安徽蚌埠一检]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之义”;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子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2.B

3.[2017·广东佛山一检] 史书记载:“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编纂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

A.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3.D[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与材料中“编纂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不符,故B项错误;儒学开始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在汉代,材料涉及秦朝,故C项错误;从材料“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编纂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说明了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故D项正确。

4.[2017·北京东城区模拟]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4.A[解析] 材料中所提的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春秋时孔子的思想,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董仲舒的主张,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明朝王阳明的主张,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为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经济主张,故D项错误。

5.[2017·四川乐山一模]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的争论,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A.唐文化多元共荣

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

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5.D[解析] 材料“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体现对佛道地位的定位,而非多元文化共荣,故A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盛行,二者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三教的文化地位,而非君主权力强化,故C项错误;汉武帝后儒学独尊,唐朝讨论佛道地位却不论及儒学地位说明了儒学地位相对稳固,无太大变动,故

D项正确。

6.[2017·重庆部分中学一模]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以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6.A[解析] 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儿子依据汉律应论死罪,但儿子出于孝心应当无罪免刑,再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推崇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中审判先是依据汉律,但最终判决则是依据儒家伦理,可知汉代审判有依据标准,故B项错误;“唯一”的说法错误,汉律也是司法依据,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司法审判的依据,并不能全面反映以孝治天下,故D项错误。

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4.O2[2017·江苏卷]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4.D[解析] 本题以宋明理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但朱熹保留“仁”之含义,故D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使人性受到压制,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故选D项。

1.[2017·河南洛阳模拟] 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和核心都是()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C.吸收佛道思想精髄

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

1.A[解析] 宋明理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于强化儒家的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探究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加强儒学思辨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的精髓是完善儒学的一些做法或途径,而不是其出发点和核心,故C项错误;实现儒学的哲学化仅仅是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的一种手段,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一检] 王阳明与两个学生王汝中、省曾坐室中,天气闷热,王阳明叫学生摇扇取凉,省曾连说“不敢”,怕在老师面前失礼。王阳明开导他:“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纟困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这表明王阳明()

A.主张人格独立B.反对圣人之学

C.追求思想自由D.否定师道尊严

2.A[解析] 根据材料“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纟困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学不是注重外在的形式,而是注重内在的一面,形成独立的人格,故A 项正确;根据材料“圣人之学……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王阳明反对只注重外在形式来学习圣人之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宋明理学强调“理”作为规范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理学强调等级秩序、纲常伦理,故D项错误。

3.[2017·安徽淮北一模] 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理先气后

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格物致知

3.A[解析] 材料“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

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和气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获得理的方式,故D项错误。

4.[2017·四川南充模拟] “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4.D

5.[2017·安徽师大附中模拟] 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

5.B[解析]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体现了他发展人的个性的主张,故B项正确;李贽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但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关,故C项错误;抨击了道学的虚伪,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浙江嘉兴模拟]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A.重视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A[解析] 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得出王夫之重视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同于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世之有鼎革也”得出王夫之主张改革,但他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故D项错误。

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5.O2[2015·海南卷]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5.A[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儒教的“治世”与佛教的“治心”最终“同归于治”,说明佛教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统治阶级的需求,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合流是在隋朝末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北宋时儒学仍是社会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佛教虽然冲击了儒学,但没有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24.O1、O2[2015·全国卷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4.C[解析]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故答案为C项。

12.O2、P1[2015·浙江卷] 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2.C[解析] 本题以中外思想家的主张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观点,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是陆九渊,“万物始于水”是泰勒斯的主张,主张“心外无物”的是王守仁,故C项符合题意。塞内卡的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3.O2[2015·浙江卷]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其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13.A[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史学素养。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材料强调在宋明以前史学家对武则天事迹的记录比较客观,但宋明以后理学影响了史学家对武则天的评价,故A项为正确答案。

36.O2、R1、R2[2015·安徽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36.(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三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材料中“文之不可绝于天地”“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的言论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有识之士的贡献来回答。

15.O2[2015·北京卷]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15.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王阳明的心学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故②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项。

17.O2[2015·福建卷]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17.C[解析] 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然后进行教化来改善风俗,故C项正确。

38.L1、O2、P1[2015·广东卷]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兴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课程设臵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臵经历了如下变化: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38.(1)思潮:人文主义。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与发展;中世纪教会的神学束缚阻碍了社会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要求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

(2)学派:儒家学派的经典。原因:宋明以来,儒家思想的不断沉淀与发展;明清时期,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时代需要;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合理的批判与发展,使之经世致用和反映时代需求。

(3)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政治上,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近代民主制转型;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不断传入,传统儒家思想受到质疑。晚清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旨在维护传统专制制度;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力图民主、创新,故取消了读经讲经课;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动荡,思想领域斗争激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众说纷纭,在震荡中逐步认识了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养成的重要。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宋明理学、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描述“注重……德智体美”“古典文学”“自然科学”可知是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阐述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不难判断是儒家学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这个角度阐述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概括社会变迁中教育的变迁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概括变迁的原因、影响等。

21.A2、O2[2015·江苏卷]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1.(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相关历史事件全面认识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因素”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即可得出“充分保留传统”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按才干选拔”“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即可得出“制定合理的选官制度,实行德治”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中国的文字……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即可得出“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的结论。第二小问,“制度”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按照出身”可知此应为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由信息“按才干选拔”可知此应为注重才干的察举制或科举制。第(2)问的第一小问,“积极作用”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可从对传统的尊重、为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40.O1、O2、R1[2015·全国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

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40.(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解析] 本题以儒学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比较能力。第(1)问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和宋代这三个阶段儒学内容的发展演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论述,一定要把董仲舒的新儒学、程朱理学与孔孟儒学的差异表述清楚。第(2)问是比较韩愈和康有为对儒学认识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材料二中“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关键信息,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第(3)问,对孔子与儒学的评价,要根据时代特征进行辩证地分析。

38.H2、O2[2015·山东卷] 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5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法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崛起;各国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影响 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法2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2.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商鞅等 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2)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 (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2)非攻 (3)尚贤 (4)节俭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 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思想 :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 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 (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 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 (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办近代(机器生产之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分洋商之利)、海防、教育(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5)败因: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舍本逐末(根本);缺乏健全有力领导核心;列强为难;顽固派破坏。 (6)评价:进步:指导了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国防(军事、海防)、经济、教育近代化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促进了西学传播。 局限:目的具有反动性;舍本逐末,结局注定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救国救民思想 1、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 (1)目的:发动群众,推翻清朝,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实质为绝对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必修三专题复习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复习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百家争鸣 课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0年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归纳: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5.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Ⅰ.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Ⅱ.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Ⅲ.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Ⅳ.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 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 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3.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 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 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 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 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8.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 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 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 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 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详解

必修三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出现的时间?经济根源?意义? ①春秋战国;②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道家、法家、墨家基本观点? ①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顺应自然、朴素辩证法 ②法家:法治、中央集权、改革 ③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3.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思想?教育实践有哪些活动? ①仁;②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③首创私学、整理六经 4.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有何不同? ①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②荀子: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5.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是什么?有何目的?起到怎样的作用?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6.董仲舒儒学与孔子思想不同境遇的原因是什么? ①董仲舒儒学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②孔子思想不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7.太学建立的时间?影响? ①汉武帝时期;②打破贵族时代为官的成规;提高儒学地位,是教育官方化的标志 8.理学的核心是什么? ①以理为核心 9.董仲舒新儒学与理学的新儒学有何不同? ①董: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②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1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世界的本原及认识论上有何不同? ①本原:理(程朱理学);心(陆王心学)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程朱理学);反省内心、致良知(陆王心学) 11.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书名是?作者是谁?该作者的什么思想禁锢了人们的私欲? ①《四书章句集注》;②朱熹;③存天理,灭人欲 1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主要观点?各自影响?共性影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性有哪三点? ①李贽:《焚书》、《藏书》 观点: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志;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虚伪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基础知识整合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①在鲁国兴盛,②在三晋与秦国兴盛。①②对应的学术派别是() A.儒家、墨家 B.法家、兵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法家 2. (2013北京模拟)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A.理学逐渐盛行 B.商品经济繁荣 C.儒学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加强 3. (2014·陕西西安质检)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2013江门模拟)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5.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 6. (2014·吉林模拟)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8. (原创题)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1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2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2.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1)原因: 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①焚书: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 、使儒学走向低潮 C 、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二、兴起的表现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 原因: (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① 政治:王国问题 ②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③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2.影响: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B 、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8·四川学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 ) A.法治 B.专制统治 C.德治 D.无为而治 2.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这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这位学者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墨子 D.庄子 3.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这个派别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5.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这些格言体现的思想是( ) A.儒家的民本 B.道家的无为 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尚贤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该观点属于学说(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7.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新兴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他”是( ) A.墨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庄子 8.《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2015届高考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与课标 知识网络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级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 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5)社会:大动荡。各国纷争的局面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 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 《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图示图解] 孔子的思想体系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 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要注意的是,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百家争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