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谋士姚广孝

靖难之役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藩王起兵造反的成功范例,改写了明朝原本的历史发展轨迹。在这场足以颠覆历史的叛乱中有一个人,坐镇中军帐,翻云覆雨,帮助朱棣取得至上皇位。举手之间颠覆了一个帝王,但却在功成名就时俨然隐退,淡出历史的舞台。他就是靖难之役的第一谋臣———姚广孝。

姚广孝,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于至元元年(1335年),出生乱世的他从小好学,擅长吟诗作画,十四岁出家,取名道衍。他虽身为和尚却拜道士为师,拜在当时的奇人席应真门下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古人说的阴阳术数其实来源悠久,包容万象,包含了卜算、天文、兵法、权谋等。虽然被传统儒学排斥在外,但却是前人斗争智慧的总结,更是乱世建业的根基。此外,道衍很爱出游,交际广泛,与当时的名士宋濂、杨基等都有往来。

一次出游至嵩山寺,道衍碰上了据传能准确预测他未来和前程的相士,名叫袁珙,说他长着一对三角眼,看起来如患病的老虎,性格残忍嗜杀,以后一定会成为刘秉忠一类的人。刘秉忠是元末忽必烈手下的一个重要谋士,为忽必烈夺取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把道衍比作刘秉忠,可见其野心。就在数年后,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便走进了他的视野,这个人便是燕王朱棣。

说起姚广孝跟随朱棣,要追溯到洪武十八年。当年,朱元璋从民间挑选十名僧人,分配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这之中恰恰就有道衍。面对诸多藩王,道衍唯独对燕王朱棣表示了跟随之心。燕王对他反问一句:“为何?”道衍的回答令燕王做梦都没有想到:“因为我会送王爷一份大礼,一顶白帽子。”这是句隐语:王上添白,是个皇字。

曾庆豪

姚广孝出家却不能离世,穿僧衣却又尚道术,实一大奇人。

尚士和谋姚广孝

名臣名将

50

WENSHITIANDI

此后道衍便随燕王朱棣到了北平(今北京),并担任了大庆寿寺住持一职。然而身为和尚的他不念经不讲学,却不停地鼓动朱棣起兵造反。朱棣“靖难”称兵前,道衍就推荐那个料事如神的相士袁珙,以占卜的方式鼓舞士气,在黎民百姓间造势,并结合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起兵的信心。道衍还在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做军事准备。为避人耳目,还特地建造了一个很大的地下室,在四周建起围墙,并在附近办了多个养鸡场,来掩盖敲制兵器时发出的响声。

起兵当晚,朱棣在召集将士进行战前誓师,就在此时,风雨大作,屋顶上的瓦片被纷纷吹落,在场众人面如土色,心生退却。就在此时,道衍振臂高呼:“真龙现世,一定会有风雨相伴,现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之兆。”一时之间群情激奋,举兵南下。靖难之役发起后,道衍自愿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不要在攻打城池上浪费时间,直接进攻京城,京城势单,一定能成功”。又劝朱棣勿杀当时的名士方孝孺,“殿下攻下京城的时候,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您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全天下读书的种子就会断绝了”。十月,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

朱棣即位后,他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的官职,并将郑和收为弟子,赐予法号福吉祥。永乐二年(1404)又被加授为太子少师,恢复他的姓氏,并赐名广孝。同年八月,官至三公的姚广孝衣锦还乡省亲访友,到了长洲拜访自己的姐姐,原以为会光宗耀祖。没想到其姐闭而不见。又走访了老友王宾,王宾也是拒绝相见,并骂他说:

“和尚误国啊,和尚误国啊!”此刻的姚广孝终于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

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因此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还著有《道余录》专门诋毁程朱理学,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永乐十六年(1418年)3月18日,一代乱臣终病逝庆寿寺。朱棣当时极为伤心,停止了两天的早朝。朝中百官吊唁者多得竟肩摩踵接,添郭溢衢。死后朝廷追赠姚广孝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姚胜祥

▲姚广孝画像

名臣名将

5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