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文言文内容辨析题干扰选项的设置倾向

探析文言文内容辨析题干扰选项的设置倾向作者:刘学飞

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3年第01期

考点地位仅次于文言翻译的内容辨析题,主要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选择题形式出现。其题干多表述为“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或“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或分析。为了增加试题选项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命题者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两处不符合文意的地方。在作答过程中,稍不注意,考生就会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笔者认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从中分析出它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设置。现结合2012年的16套文言考题,就内容辨析题干扰项的设置倾向作一探析与归类,以便考生理解与掌握。

一、彼非此。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了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干扰设置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考生辨析时,应当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北京卷第9题c选项及广东卷第8题c选项,均可作此类例证。

例证试题1:(2012北京卷)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比对原文“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可知,李疑坚持照顾的是范景淳,照顾孕妇(耿子廉的老婆)的是李疑的妻子。另外文中“不取其报”的“报”应该翻译成名词“报酬”,而非动词“报答”。

例证试题2:(2012广东卷)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由原文“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二、乱连线。强加因果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考生作答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例取安徽卷第6题B选项,我们可窥见一斑。

例证试题3:(2012安徽卷)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阅读对应文段“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便可知“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松江的奸民拿了货物,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许曾裕到任后,惩处了几个特别狡黠的人”。另“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更是无从查据,与原文“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意思相差甚远。

三、译不准,曲解文意

译不准,是指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偏离了原文的意思,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看法。辨析此类干扰,考生要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提取与命题信息相关的关键词语,找出表述失真的地方。2012年高考试题中有四套文言文内容辨析题的选项,把干扰设置点落在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具体如下。

例证试题4:(2012江苏卷)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把选项置于原文比对,很容易发现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句中的指代性词语“之”的翻译有错误,其具体内容应该是“张宗”而不是“他的儿子”。

例证试题5:(2012全国新课标卷)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说的是“当时秦桧当权,秦桧的亲党密告萧燧”。句中“其”应译成“他的”即“秦桧的”,而非“秦桧”。

例证试题6:(2012四川卷)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原文“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是说“贺钦年轻时曾经隐居在医无闾山”而并非“隐居学医”。“医无闾”是山名。

例证试题7:(2012福建卷)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呜山的重要景点。

根据文中第二段末句“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和第三段“上有天池沆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可知“其西绝顶”的“其”,代指“潮音岩”,因此,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它的西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