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论证手法的本身没有价值大小的区别,只有论证作用的不同,将一种论证方法用在最恰当的时机以达到自己的论证目的就是最完美的方法。

一、从属性上区别

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甲事物(指客体)具有某种属性,从而论证乙事物(指主体)也具有某种属性。邹忌和齐王同为统治阶级,他们具有同样的阶级属性。邹忌通过自身的经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故美于徐公。推出同为统治者的齐王也具有相似的属性:宫妇左右莫不四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较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喻体和主体两个事物属性不同(即不是同类),而只是有某些相似点。譬如:《谏太宗》中,治理国家需要积累德义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本身属于不同属性的事物,只是存在相似点。这一点是基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从论证的基础不同上区别

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邹忌不是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没有起点。又如齐威王没有和类比的事实有相同的属性,也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的正确结论。由此可见,客体事物(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的事实)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齐王“蔽甚矣”)的作用。

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在当作寓言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出现在古籍中的,它具体形象地说明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的人。鲁迅《拿来主义》孟子“缘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

三、从论证效果上区别

类比论证着重点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通过相同的属性“妻私”、“妾畏”、“客求”和“宫妇私”、“朝臣畏”、“庶民求”的两两相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说服了齐王纳谏。因此,类比论证是在严密的说理中使人信服地承认某个道理。

比喻论证却侧重在说理的形象和具体化。譬如《谏太宗》中,文章开头的一段比喻论证的目的在于说明“积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由于德义本身比较模糊,可能导致说理较抽象。所以就运用比喻论证,使得说理显得生动、形象,让人易于理解。

对比、类比和比喻的区别

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教学中比较、对比、类比、比喻四手法极易混淆,尤其是对比、类比,很多学生感觉模糊,难以明确区分,现陈列于此。 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请看以下两例。 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郑振铎《海燕》)(二者相似吗) ②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说的道理一样吗) 以上两例,一为比喻,一为类比。就其结构形式而言,均由主客体两部分构成,且常有“如”与“犹”之类联结词,这是他们在表现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因而又是极难区分之处。面对这类语言现象,倘要论及孰为比喻,孰为类比,如果单以结构形态为据,恐怕很难辨得清。但是,若能透过现象寻其本质,却也不难找到区分的方法。 从例①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设喻,借以描纱飘浮着“几件薄纱似的轻云”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形象地勾勒出淡雅秀丽的夏日海空气象。用作本体的天空属自然范畴,用作喻体的女郎属人类范畴,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然而在形态上却有着相似的特点:蓝色的主体上衬着白色透出艳丽迷人的魅力。 例②将“人病见鬼”与“伯马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由于神志高度凝聚,进人迷离恍惚的境界,出神入化,形成错觉;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忧愁恐惧,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当属同类,既然“伯乐、疱丁所见非马与牛”,所以“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两相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熠熠光辉。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一、比喻论证 1 、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3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二、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专家回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1、对比论证: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

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先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表现:“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又指出“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伟大,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今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类比论证: 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教学中比较、对比、类比、比喻四手法极易混淆,尤其是对比、类比,很多学生感觉模糊,难以明确区分,现陈列于此。 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请看以下两例。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郑振铎《海燕》)(二者相似吗) 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说的道理一样吗) 以上两例,一为比喻,一为类比。就其结构形式而言,均由主客体两部分构成,且常有“如”与“犹”之类联结词,这是他们在表现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因而又是极难区分之处。面对这类语言现象,倘要论及孰为比喻,孰为类比,如果单以结构形态为据,恐怕很难辨得清。但是,若能透过现象寻其本质,却也不难找到区分的方法。 从例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设喻,借以描纱飘浮着“几件薄纱似的轻云”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形象地勾勒出淡雅秀丽的夏日海空气象。用作本体的天空属自然范畴,用作喻体的女郎属人类范畴,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然而在形态上却有着相似的特点:蓝色的主体上衬着白色透出艳丽迷人的魅力。 例将“人病见鬼”与“伯马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由于神志高度凝聚,进人迷离恍惚的境界,出神入化,形成错觉;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忧愁恐惧,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当属同类,既然“伯乐、疱丁所见非马与牛”,所以“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两相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熠熠光辉。

成语辨析及比喻与类比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李清照《乌江/夏日绝句》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①杜牧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②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

违背。王安石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③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前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在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人们常常把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混淆,甚至两者等同起来。为提高鉴别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试加区别。 一、从属性上区别 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甲事物(指客体)具有某种属性,从而论证乙事物(指主体)也具有某种属性。如《人生识字胡涂始》里,用孩子学话(即客体)和大人学文(即主体)进行类比,学话学文有共同属性,它们都在学语言,孩子学话很明白,大人学文也应该很明白,但实际上却胡涂。通过类比,论证了胡涂的原因在于学的是古文,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已经有很大距离,很难懂,故而胡涂。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较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喻体和主体两个事物属性不同(即不是同类),而只是有某一个相似点。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里的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冒充内行吹竽,后来齐闵王要一个一个地吹奏,他只好溜之大吉了。这种情况和我们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人有相似点,就是不学无术。但南郭先生吹竽跟我们今天某些吹牛家说大话、假话这两件事并不是同类(即属性不同)。南郭先生吹竽是喻体,今天某些吹牛家是主体。 二、从论证的基础不同上区别 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邹忌不是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没有起点。又如齐威王没有和类比的事实有相同的属性,也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的正确结论。由此可见,客体事物(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的事实)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齐王“蔽甚矣”)的作用。 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在当作寓言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出现在古籍中的,它具体形象地说明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的人。鲁迅《拿来主义》孟子“缘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 三、从论证效果上区别 类比论证着重点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通过相同的属性“妻私”、“妾畏”、“客求”和“宫妇私”、“朝臣畏”、“庶民求”的两两相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说服了齐王纳谏。因此,类比论证是在严密的说理中使人信服地承认某个道理。 比喻论证却侧重在说理的形象和具体化。如《订鬼》里,王充认为“人病见鬼”是畏惧鬼至所产生的幻觉,这里,“用精至矣”的说理较抽象。为使读者容易理解这道理,作者使用“伯乐相马”、“庖丁解牛”这些高度专心而移情的具体事实加以论证,以实喻虚,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伯乐相马”、“庖丁解牛”都是寓言,并非实有其人,所以是比喻论证。

类比与比喻的区别

类比、对比、比喻的区别(2009-09-25 12:34:34) 标签:杂谈分类:语文素养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 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

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请看以下两例。 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郑振铎《海燕》)(二者相似吗) ②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说的道理一样吗) 以上两例,一为比喻,一为类比。就其结构形式而言,均由主客体两部分构成,且常有“如”与“犹”之类联结词,这是他们在表现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因而又是极难区分之处。面对这类语言现象,倘要论及孰为比喻,孰为类比,如果单以结构形态为据,恐怕很难辨得清。但是,若能透过现象寻其本质,却也不难找到区分的方法。 从例①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设喻,借以描纱飘浮着“几件薄纱似的轻云”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形象地勾勒出淡雅秀丽的夏日海空气象。用作本体的天空属自然范畴,用作喻体的女郎属人类范畴,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然而在形态上却有着相似的特点:蓝色的主体上衬着白色透出艳丽迷人的魅力。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

浅辨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 【内容摘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仍然存在含混不清之处。 本文将论点的形式以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比喻、类比的关系的厘清作为前提,指出二者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区别,即着眼点不同、论证模式不同、论点的形成机制不同。 【关键词】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比喻推理模式机制 议论文写作与阅读中,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都是帮助作者发表观点或读者理解观点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这两种论证方法有诸多相同之处,其作用都是能够使论证生动化、具体化,所以很多人在对它们的区分上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将二者混淆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不定的境地成为很多读者乃至研究者的困惑,以至于赵泽福曾撰写《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困惑》一文,认为“类比论证说和比喻论证说在困扰着我们”,建议“凡属运用比喻进行议论说理的,作为论证方法一律并入类比论证,取消比喻论证的提法”,[①]以此作为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而与此相反,此文一出,乐鸣发表《走出“困惑”的出路何在》与之商榷,坚决反对前者提出的做法。笔者认为这一场争论姑且不论谁对谁错,其终究有提醒人们注意这一问题甚至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的作用。 现在我们主要认为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确为两种不同的论证方法,撰文论述二者区别的文章也有很多,然而,笔者发现即使是在这些文章里面,作者所援引的例子也有不少属于张冠李戴,所以对二者更加精确的比较仍然是必要的。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此类问题,故而不揣愚鲁,将经过思考得出的一些认识,与各位同仁探讨,亦希冀方家指正。 在区分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前提。众所周知,论点又 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所以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这是需要我们特别

2019修辞方法复习: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2019修辞方法复习: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教学中比较、对比、类比、比喻四手法极易混淆,尤其是对比、类比,很多学生感觉模糊,难以明确区分,现陈列于此。 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请看以下两例。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郑振铎《海燕》)(二者相似吗) 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说的道理一样吗) 以上两例,一为比喻,一为类比。就其结构形式而言,均由主客体两部分构成,且常有“如”与“犹”之类联结词,这是他们在表现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因而又是极难区分之处。面对这类语言现象,倘要论及孰为比喻,孰为类比,如果单以结构形态为据,恐怕很难辨得清。但是,若能透过现象寻其本质,却也不难找到区分的方法。 从例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设喻,借以描纱飘浮着“几件薄纱似的轻云”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形象地勾勒出淡雅秀丽的夏日海空气象。用作本体的天空属自然范畴,用作喻体的女郎属人类范畴,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然而在形态上却有着相似的特点:蓝色的主体上衬着白色透出艳丽迷人的魅力。 例将“人病见鬼”与“伯马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由于神志高度凝聚,进人迷离恍惚的境界,出神入化,形成错觉;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忧愁恐惧,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当属同类,既然“伯乐、疱丁所见非马与牛”,所以“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两相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熠熠光辉。 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例与例结构相似,手法不同,例是比喻,例是类比,例中用作本体的天空和用作喻体的女郎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点,故得以构成比喻关系。例中用作本体的“人病见鬼”,与用作类体的“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是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幻觉乃其共同特点,因而形成类比关系。 由此看来,用作本体和喻体的两事物,非同质同类,是形成比喻的前提;有相似点,是形成比喻的关键。用作本体和类体的两事物,同质或同类,是形成类比的前提,有相同或相似点,是形成类比的关键,这是比喻和类比的分水岭。 构成比喻的两事物,之所以必须是非同质同类,其原因在于同质或同类事物之间,只存在对比或类比的关系(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轼《古钟山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是同类事物形成的对比,例是同质事物形成的类比。 用作类比的两事物,之所以必须同质或同类,因为“类”者,属性同也。只有属性相同的事物,才有构成类比的可能和价值。如: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当然是荒谬的,例中以此与“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神色”相类比,描述了杨二嫂对“我”的愤慨和蔑视。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711374696.html,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作者:张旭林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05期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宛如艺术园中两朵艳丽的奇葩,几千年来,常开不败。他们作为论证的方法,在说理的具体、明白、形象、生动等方面是其它论证方法无法替代的,其独特的魅力使文章熠熠生辉,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既相似而又相异,且看下面两例: (1)大家都知道并且也都指出过太阳本身也有黑点,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谁曾怀疑人类需要太阳呢?谁因为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定它的光辉灿烂呢?没有。我想,我们的党,我们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也正是如此。(《太阳的光辉》陶铸) (2)画家画花,独画一枝,总需要留有余地,让欣赏者去遐想;演员演戏“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并不要什么都搬上舞台;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已尽意无穷”;一堂好课,应采用画画,作诗,演戏等技巧,言简意赅,给学生留有余地。(《课堂教学艺术》符震策) 上述两例:(1)是比喻论证,(2)是类比论证,其结构形式都是主、客体构成的,从主、客体的联系看,都形成“比”的关系,这就是他们的相似之处。但是孰为比喻,孰为类比,令人如坠云雾,模糊朦胧,如果进一步分析,认真探究,便可以找到区分的办法。 例如(1),以太阳设喻,太阳尽管有黑点,却无人怀疑人类对它的需要,无人否定他的光辉灿烂,形象说明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难免有缺点,甚至有错误,但他的伟大是根本的,是不能否定的,这里用作喻体的太阳属于自然范畴,用作本体的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属于社会范畴,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又有相似的特点,即“瑕不掩玉”。这样的议论始终伴随着一个鲜明可感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感知力。例(2)中谈到作画、作诗、演戏均留有艺术空白,给人予无限遐想的天地和回味无穷的韵味,用上课的言简意赅相类比,说明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从而做到“言已尽意无穷”。画家作画,诗人作诗,演员演戏都是以一当十,同理,教师上课也是这样,这就是它们的相同点。以此类推,显得具体生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例(1)不同的是:这段议论的主、客体属于同质同类事物,均是社会范畴中人类的艺术创造活动。的确,从广义上讲画家、诗人、演员、教师都是艺术家,那么作画、作诗、演戏、授课都是艺术创作活动,两类相比,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透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例(1)与例(2)结构相似,都是有主体与客体两部分构成,但“比”的方法不同,例(1)中用作喻体的太阳和用作本体的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但二者有一定的相似点,从而构成比喻关系,所以是比喻论证。例(2)中用作本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

浅辨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 在区分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前提。众所周知,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所以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前提。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建房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过多地占用耕地”等。 一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分别和比喻、类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换句话说,并不是只要有比喻就会有比喻论证,也并不是只要有类比就会有类比论证。我们知道,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而比喻论证是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议论文的论点。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把“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喻为“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鱼”。这里的喻体是用来形容一种事物的,只着眼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关系,同作者想要阐述的观点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能称之为比喻,而不可理解为比喻论证。 类比属于比较思维方法中的一种,和对比相对,其关注点是两种事物(事例)本质、现象中的相同(严格说来是相似)之处,比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中提到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历史论和梁实秋所宣扬的“流传的便是好文学,不流传的便是坏文学”的文学论,这种比较可称之为类比。而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别一些属性上也相同的方法,从属于推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类比推理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又可以帮助我们论证论点,而类比作为比较的一种,则往往只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表达论点,却不能帮助我们论证论点。例如,《水滴石穿的启示》中,作者将自然界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成就事业”的状况进行类比:首先,滴水要穿石,在于目标专一;我们在事业上要做出一番成绩,也必须有专一的目标。其次,滴水要穿石,就必须坚持不懈;我们要想取得事业的进步,也必须贵在坚持。再次,滴水要穿石,还须有一股子冲劲;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就,没有一种拼搏精神,也只能半途而废。本文只是列举了自然界水滴石穿现象和所要论述的“成就事业”问题之间的相同点,构成类比,但是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这两者之间还有其他相同点的结论,所以它并不存在类比论证。文中类比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从“滴水石穿”这一自然现象引申出了有关“成就事业”的几个分论点,或者说是使这几个分论点的表达更为形象化而已。而且,严格说来,“自然现象”和“成就事业”两者之间并不属于同类事物,所以文中所用的比较,与其说是类比,不如说是比喻。 二是就论点的形式来讲,一个明确的完整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是组成论点的必要因素,如果不完整,那它就不能成为论点。例如,培根在《论求知》中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这句话分别用野生的花草和修剪移栽来比喻人的天性和求知,两组短语之间虽然存在比喻关系,但是不构成足以形成论点的判断关系,因此不能说这里存在比喻论证。而我们只要将这句话变换一下,即“求知可以完善人的天性,犹如修剪移栽可以修整野生的花草”,这样前一分句就成为完整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了,而后一分句的作用则是利用比喻论证这一论点。 论述完比较的前提以及上述两点以后,我们再来分析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着眼点不同。比喻论证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阐释作者的主张和见解的一种方法。有时论证的问题较为抽象,如果仅仅停留在空洞的道理的阐述上,读者往往不易理解。而运用恰当的比喻论证,则可以使要论述的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换句话说,比喻论证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例如,毛泽东同志为了论证实行精兵简政的重要性,阐明缩小自己的机构以应付敌人的庞大机构的道理,就运用了比喻论证:“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只有以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到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可以单纯地提出缩小自己的机构可以应付敌人的庞大机构的观点,但是为了将这个观点表达得更加清楚,他用孙行者和小老虎比喻缩小的机构,而用铁扇公主和庞大的驴子来比喻日本侵略军。这样的比喻浅显易懂,更好地辅助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类比论证是将两个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一事物的其他方面的属性的正确或谬误来推理另一事物是否也具有相同的属性。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类比论证的关键是用来类比的和所要论证的事物,必须是同类的,必须有逻辑上内在联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一、引言 《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 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 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目前,逻辑学和写作学论著均把“比喻论证”列为论证方法之一,公认议论文体中也可以使用比喻辞格。各地中高考多次考查比喻论证,如哈尔滨2013年中考语文,提问“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是哪种论证方法。上海、内蒙古、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福建等省市均有此类考查内容。可见喻证法不仅使用广泛,而且成为中学语文要求掌握的内容。 类比推理,是一种前提与结论具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也称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若干属性上相似从而推出其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的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导事理的逻辑手段。 喻证与类比的构成很相似,都具有比与被比的两个事物,这两个事物必须有类似之处,并且要求比较双方相似处越多越好。但二者的区别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一、【比喻论证】 1 、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3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二、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 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专家回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1、对比论证: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 文,先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表现:“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又指出“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伟大,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今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例如,火星与地球均有水,空气,及泥土等有利生物生存的因素。在某程度上支持火星上也有生物这结论。 然而,如果我们其后发现火星与地球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火星上氧气稀薄,气压低,及气候不稳定等,在某程度上不支持火星上有生物这个结论。

类比与比喻的区别

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 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

间的共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请看以下两例。 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郑振铎《海燕》)(二者相似吗) ②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说的道理一样吗) 以上两例,一为比喻,一为类比。就其结构形式而言,均由主客体两部分构成,且常有“如”与“犹”之类联结词,这是他们在表现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因而又是极难区分之处。面对这类语言现象,倘要论及孰为比喻,孰为类比,如果单以结构形态为据,恐怕很难辨得清。但是,若能透过现象寻其本质,却也不难找到区分的方法。 从例①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设喻,借以描纱飘浮着“几件薄纱似的轻云”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形象地勾勒出淡雅秀丽的夏日海空气象。用作本体的天空属自然范畴,用作喻体的女郎属人类范畴,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然而在形态上却有着相似的特点:蓝色的主体上衬着白色透出艳丽迷人的魅力。 例②将“人病见鬼”与“伯马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由于神志高度凝聚,进人迷离

类比 修辞

类比修辞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作用 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类比是扩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对应,形成逻辑推理的前提。 例子:妙玉笑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红楼梦》 英语中的类比 Analogy(类比):将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就其共同点进行比较,是通过比喻手法的综合运用帮助说明道理或描述某种复杂情况。 例:Appropriate praise to a child is what the sun is to a flower。 恰当的赞扬对孩子的作用,就像阳光对于花朵的作用一样。 (这里把“赞扬的作用”和“阳光的作用”进行类比) Writing a book of poetry is like dropping a rose petal down the Grand Canyon and waiting for the echo。 写一本有关诗歌的书如同将一片玫瑰花瓣扔进大峡谷等待它的回音。 (将“写书的动作”和“把玫瑰花瓣扔到大峡谷等回音”相类比) 区别类比与比喻 定义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比喻就相当于打比方说明文中常用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相同点 类比和比喻有相近之处:类比的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比喻的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之间也有相似点;类比能形象生动地证明论点,而议论文中的比喻也有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的作用。正由于有这些相近之处。以致有些同志把某些密集的比喻修辞或某些类型的类比论证说成是“比喻论

类比与比喻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 请看以下两例。 ①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郑振铎《海燕》) ②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 以上两例,一为比喻,一为类比。就其结构形式而言,均由主客体两部分构成,且常有“如”与“犹”之类联结词,这是他们在表现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因而又是极难区分之处。面对这类语言现象,倘要论及孰为比喻,孰为类比,如果单以结构形态为据,恐怕很难辨得清。但是,若能透过现象寻其本质,却也不难找到区分的方法。 从例①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设喻,借以描纱飘浮着“几件薄纱似的轻云”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形象地勾勒出淡雅秀丽的夏日海空气象。用作本体的天空属自然范畴,用作喻体的女郎属人类范畴,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然而在形态上却有着相似的特点:蓝色的主体上衬着白色透出艳丽迷人的魅力。例②将“人病见鬼”与“伯马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由于神志高度凝聚,进人迷离恍惚的境界,出神入化,形成错觉;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忧愁恐惧,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当属同类,既然“伯乐、疱丁所见非马与牛”,所以“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两相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闪烁着朴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