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之谜

敦刻尔克之谜

2007-12-04 15:24:16| 分类:二战欧洲|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转)

Ⅰ.谜之序幕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发起了对西欧四国——荷,比,卢,法的突然进攻。德军通过集中装甲部队穿过阿登山区的“镰刀闪击”方案发挥了奇效。由于此前英法联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按照预定方案D计划向比利时的代尔河方向机动,因此,德军强大装甲部队从阿登山区的突然跃出相当于在联军的中央插入了一个巨大的楔子,快速推进的德军装甲部队让已经进入比利时的联军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然而联军方面的反应却是迟缓的,效率低下的。到5月16日(即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从色当跨过马斯河三天之后),法军东北战区总司令乔治将军仍然不清楚在法军第9集团军地段上发生的事情有多么的严重。2天后,德军的坦克已经到达圣康坦—康布雷一线。到5月20日傍晚,德军第2装甲师攻占了索姆河河口处的海滨城市阿布维尔。至此,德军完成了对联军北上重兵集团的战略合围,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和法军第1集团军的约40万大军已经落入了德国人精心设计的陷阱。⒈德军如此高的推进速度在以往战争中是没有先例的,因此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突进让联军措手不及,极大的打乱了其预定部署和作战计划。此后,德军各装甲师转而向北,于5月23

日先后攻占了沿海重镇布洛涅和加莱。到24日,德军的装甲部队顺利进抵格拉沃利纳和圣奥梅尔之间的阿运河一线,距离敦刻尔克只有30公里。而此时“英军只有一个营守卫格拉夫林和圣奥梅尔之间20英里长的一段阿运河。”⒉德国人的坦克只需要再加一点力,就可以彻底切断被围联军突围的最后一条路——敦刻尔克。然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却收到了令他们沮丧的命令——停止前进。这道于5月24日下达的命令,就是本文讨论的焦点。关于这道命令的种种争论本文试图通过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来解决:

第一,究竟谁是停止前进命令的始作俑者?

第二,有哪些因素决定了停止前进的下达?

第三,所谓的“金桥神话”是否存在?者_Z!Zk!ou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随着纳粹政权的垮台,希特勒名声浪籍。在战争中幸存的德国将军们纷纷将德军在战争中的暴行和军事上的失败统统算在已经不能为自己开口辩护的希特勒身上。德军在敦刻尔克的失策也不例外。法国战役时任德军A集团军群总司令的伦斯德在战后对加拿大情报官密尔顿.许尔曼少校的一次谈话中就曾谈到:

“如果我能自行处理这件事情的话,英国人不会这样轻松地离开敦刻尔克的。可是我被希特勒的命令束缚住了。英国人跳上了岸旁的船,而我停立在港口附近,连手指都不能动一动。我建议最高统帅立即将我的5个坦克师派进城,将退却的英军全部歼灭。

但是元首的命令是绝对的,根据这一命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没有权利进攻;并且命令我离城市不得近于10公里。允许我用来对付英军的唯一武器就是中口径火炮。在离城10公里的地方,我停下来了,眼看着英军逃跑,而我的坦克和步兵却留在原地不让出动类似伦斯德的这种观点在战后的最初几年很有市场。富勒在1948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德国步兵上将冯.蒂佩尔斯基希在1951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都认为“命令无疑是由希特勒最先提出的。”④前者还曾用上述伦斯德的谈话作为论据。然而事实果真如伦斯德所说吗?

丘吉尔在他战后所著的回忆录中援引当年A集团军群的战时日志的记载,驳斥了伦斯德的说法,并宣称他在说谎。究竟在24日的停止命令发布之前发生了什么?笔者通过整理得出了以下结论:5月24日上午11点30分,希特勒和OKW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少将

到达位于查里维尔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并和伦斯德交换了对前线战局的看法。鉴于前一天克莱斯特装甲集群提交的一份措辞严重的装备损失报告以及第4集团军司令克卢格将军提出的“部队希望明天有可能停止前进”的建议。因此,伦斯德在会议上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⑤在这一点上,希特勒和伦斯德一拍即合。12点41分,元首大本营用电话向集团军和陆军指挥官们下达了“停止前进命令”并明确了进攻部队的停止线:

“在阿拉斯西北前进的部队,不得越出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沃利纳一线。在西翼,所有机动部队都要停止前进,让敌人自己投向上述有利防线。”

尽管战后伦斯德百般辩解,可是事实证明他和停止前进命令发布是脱不了干系的,至少在5月24日,他是同意停止前进命令的。而且有资料显示他在查里维尔会议之前就已经命令他的部队停止前进了,此外据说英国远征军“在5月24日上午11时42分截获了一份德军的明码电报,大意说目前暂停向敦刻尔克—哈兹布鲁克—梅维尔一线进攻。”⑦由于这份电报的时间是在停止前进命令正式发布之前,当时希特勒正在查里维尔和伦斯德开会。鉴于伦斯德在会议上的态度,完全有理由判断他已经先斩后奏,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了。如果上述证据还不能证明伦斯德的态度,那么25日发生的事情则可能令伦斯德难以自圆其说了。5月25日0时45分,也就是“停止前进”命令发布十几个小时后,来自陆军总司令部的一份命令到达A集团军群总司令部:

“补充5月24日陆军总部的指示:批准继续进攻到敦刻尔克—卡塞尔—埃斯泰尔—阿尔芒蒂耶尔—伊普雷—奥斯坦德一线为止。“

很明显,这道命令是与白天元首刚刚发布的停止前进命令相抵触的。如果这时伦斯德的态度如他在战后所说的属于“主战派”,那么他理应立即下达重新进攻的命令。然而,他却并没有将这份

命令下发。他和他的参谋长索登施特恩将军认为在查里维尔会议上,希特勒已经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本身。他们有权决定是否服从OKH的命令。伦斯德这种违背上级命令的举动是很不寻常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伦斯德是赞成“停止前进命令”的。他的这种态度也反映在当天的作战日志上“法国北部的战斗正在接近尾声。任何危机都不再有可能——也许只有纯粹局部性者除外。所以,总体而言,A集团军群的任务可以认为已经完成通过以上分析,很明显伦斯德对于“停止前进命令”是持赞同态度的。因此姑且不论希特勒在5月24日的查里维尔会议之前的态度如何,至少在“停止前进命令”的下达过程中,伦斯德是促成该命令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究竟谁是停止前进命令的始作俑者呢?是希特勒?还是伦斯德?美国历史学者沃尔特.洛德和德国二战史专家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曾经提到在24日查里维尔会议之前伦斯德就已经下令他下属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并原地休整待命。雅各布森在他的书中提到:5月23日下午第4集团军司令克卢格将军在与伦斯德的电话交谈中曾建议“左翼的机械化部队停止前进”。伦斯德同意了这项建议,并下令让第4集团军的右翼和中路部队向前推进,其他部队则停止前进。⑩洛德在他的书中也提到在24日的查里维尔会议时伦斯德曾向希特勒解释他已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使其余部队能够赶上。⑾因此,对伦斯德来说,希特勒在查里维尔会议后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只是对他此前下达命令的一个更高级的确认和授

权而已。这也就不难理解伦斯德对24日停止前进命令的赞同态度了。英军少校埃利斯在英国的官方战史中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关于这一次叫停的问题,希特勒所应负有的责任是一直为人所完全误解了。他在24日并不曾主动的作此项主张,因为伦斯德在23日即已下达了命令,他只不过是附和伦斯德的主张而已。关于25日和26日的行动,他并未有所规定,因为他是特别的授权伦斯德去对下一个行动作决定。但是他对于结束这次停顿,和命令在27日继续进攻,却负有个人的责任”

当然,对于这个观点同样有很大的争论。英国军事名宿利德尔哈特在他的书中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希特勒是受了伦斯德的启发而下停止前进令的吗?如果希特勒认为他是受了伦斯德的影响而下停止前进令的,那么在英军逃走之后,他为自己作此决定除了提出种种借口外,十有八九也会提到这一点的,因为不论犯了什么错误,他动辄将责任推在别人身上。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后来作解释时,一点也没有迹象表明他曾提到过伦斯德的意见是一个因素。这是最有力的反证然而,仅凭这一推测性更强的反证来证明伦斯德的“无辜”和希特勒的错误显然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的。因为敦刻尔克的失误同德军几年后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的惨败相比,至少对当时战局的影响并非是立竿见影的。充其量敦刻尔克的失误对法国战局来说只是一个不太圆满的结局而已。希特勒不见得就非要在这个时

候在这个问题上同他很尊敬的伦斯德“耍赖”,毕竟1940年的夏天对德国人来说是一段美好时光。

不过,素以沉稳谨慎著称的伦斯德赞同停止前进命令的动机并不是完全不合理的,我在下面将会谈到,他所担心的侧翼安全问题以及为后面红色计划保留装甲部队实力的理由在当时看来并非是杞人忧天。也正因为这些理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才会打动希特勒并最终促成“停止前进命令”。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决定了停止前进的下达呢?

Ⅲ.谜中之谜

关于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命令”的原因,是敦刻尔克谜团的核心,史学界历来是众说纷纭,不过以下几点因素却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

第一,对过于突进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侧翼安全的顾虑。

第二,装甲部队需要休整。

第三,为即将展开的“红色方案”保留装甲部队的实力。

第四,希特勒和他的一些幕僚认为佛兰德斯地区的沼泽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

第五,空军总司令戈林的保证。

战后,很多二战史专家都对这些因素的合理性提出过质疑,一些二战爱好者也认为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对以上有些问题的担心纯属子虚乌有,并断定是希特勒的愚蠢放走了联军。但是,这些指责多少都有点后见之明的成分。下面我将就以上五点原因逐一

分析:

ⅰ对过于突进的克莱斯特装甲机群侧翼安全的顾虑

关于这一点,其实早在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突破色当,开始向海峡突击之时,希特勒和一些德军高级将领就已经表现出了对装甲集群南翼安全的担心。5月17日,德国空军的侦察发现,法军正在准备大规模反击,企图截断从色当切入向海峡方向前进的装甲部队。希特勒在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叫停了古德里安的部队,好让较慢的步兵师赶上来。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写到:“元首神经紧张透了……这都是由于他担心左翼。”一周后在停止命令中起了重要作用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斯德也表现出了对侧翼安全的忧虑,他估计“强大的法军会从凡尔登和马恩河畔的夏龙地区发动一次出人意料的有力反攻。”这种情绪直到第2装甲师在20日傍晚到达海峡时才告结束。然而,关于侧翼威胁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一天后,英军在阿拉斯突然对第7装甲师反起反击,使装7师遭到了西线战役开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人员伤亡:超过300人伤亡,近400人被俘。英军的反击暴露出了德军“装甲走廊”的脆弱性,加上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对于英军反击兵力夸大其辞的战报⒀,让希特勒和一些德军将领再次意识到薄弱侧翼可能带来的危险性。伦斯德在战后回忆法国之战时就曾谈到:“当我们已经到达海峡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紧急的情况,英军在5月21日从阿拉斯向南发动了一次反攻。这

让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很害怕我们的装甲师在步兵师未能跟进之前,就被敌人切断了联络。”⒁第4集团军司令克卢格将军也在23日下午与伦斯德的电话交谈中也表示了对过于突进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侧翼安全的忧虑。因此,这次有惊无险的危机很难不对德军高层几天后对战局的判断带来影响。6月1日,希特勒在B集团军群司令部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也对他的将军们解释了他下达停止前进命令的动机:

“先生们,你们也许会感到惊讶,为什么我把装甲师停在敦刻尔克外面。事实是,我浪费不起我们的军事力量。我担心敌人从索姆河上发起进攻,会消灭第4军团的薄弱的装甲部队……….”

现在一些二战爱好者可能对于当时德军高层的“神经过敏”感到可笑,可当我们冷静下来考虑到这些经历过一战的将军们的处境就不会感到意外了,在他们看来,25年前克卢克在马恩河前的功亏一篑还历历在目,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贸然将装甲部队过于前臵是很危险的。何况直到5月24日,德军在瓦兹河以东的索姆河北岸一线只有3个摩托化师和5个步兵师的掩护兵力,而法军在当时也确实有截断德军“装甲走廊”的大规模反击计划,只是后来由于通讯不畅,计划不周而流产。假如联军的反击计划能顺利实施,那么过于突前的装甲部队的境况就不容乐观了。因此,德军高层做出谨慎的判断并非完全是“神经过敏”。

ⅱ德军的装甲部队是否真的需要休整?

在战后很多关于敦刻尔克的著作中,装甲部队需要休整一项往往被列为停止前进命令的重要原因之一。5月23日,即停止前进命令下达前一天,克莱斯特就向他的顶头上司克卢格报告说,他麾下的各装甲师经过14天,数百公里的不间断奔袭,在装备上遭到了很大损失,以致有50%的坦克已经不能使用。霍特的报告也指出,他的第15军已经有约1/3的坦克不堪使用。根据第19军5月28日的战斗日志记载,第19军军长古德里安向克莱斯特提交的一分报告中也建议道:

“比利时投降之后,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在此作战,而使不必要的伤亡持续升高,应予以考虑。各装甲师只保有50%的实力。如欲使得军能在短期内投入在另一场战役中,则各项装备急需先予以修缮。”

克莱斯特和古德里安的报告都明确的指出了各装甲师的损失程度,人员和装备需要休整,这些应该都是事实。此外,古德里安在其部队到达海峡后几天所表现出的迟缓也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虽然古德里安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暗示他手下的第10装甲师在21日被突然调走是他没有及时攻下敦刻尔克的原因。可是让我们对比一下古德里安在5月20日前后的进攻态度,就可以发现在第19军到达海峡后古德里安的进攻主动性远不及之前在冲向海峡之时。从20日第2装甲师攻占阿布维尔到24日停止命令下达,古德里安有4天时间用于冲向海峡边的诸港口。然而比起20日前那个风风火火的古德里安,这4天的古德里安看起来要迟

钝得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古德里安对这些海峡港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到达海峡就已经到达“终点站”了,另一方面的原因恐怕就是部队确实急需休整补充了。这一点在上面那份古德里安的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ⅲ是否应该为即将展开的“红色方案”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从德军的先头部队到达英吉利海峡开始,德军高层就认为被围困在法比边境的联军部队已经是无路可逃了,战局对德国人而言已经是赢定了,唯一的问题只是采取什么方式,付出多大的代价和花多少时间来消灭这些被包围的敌军。因此,OKW的作战局早在5月20日就已经开始了战役第二阶段(即红色方案)的准备工作。随着战局的进展和包围圈的缩小,德军高层也越来越多的将目光转向南方下一阶段的作战。既然被包围的联军已经必败无疑,那么保存装甲部队实力自然成为了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项目。用OKW作战局长约德尔将军的话说:“战争是打赢了;余下来的只要把它结束就是了。……牺牲一辆坦克都是不值得的。”⒄根据A集团军的作战日志记载,希特勒也在一份命令中表示:“为了以后的作战需要,要节俭的利用装甲部队。”⒅由当时的战局看来,由步兵部队而非装甲部队来进行最后的“清扫”工作是最好的。况且从地图上来看,德军在第一阶段到达海峡后,实际上仅占领了不到1/10的领土,此外在索姆河以南联军应该还保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在战局第一阶段就过度的使用

装甲部队在德军高层看来是不明智的。基于这种认识,德军高层过早的将进攻重点从敦刻尔克移向了南方,为“红色方案”预留装甲部队的决定也就不足为奇了。英国人Len Deighton在他的《第三帝国闪击战》一书中就这样评价到:“不管德军的下一步行动是要向北前进,或是向南朝法国中部前进,德军在此之前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都是很合理的谨慎做法,也是很合乎逻辑的军事考虑。还有很多城市需要一一占领,法军集结的任何地区,都将是对德国装甲师战力的一大考验。德国人如此紧张并非没有道理。如此庞大的一支战车部队,不管它向哪个方向前进,一定会把它的补给路线及后方地区暴露出来,而很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从军事上来看,这是自杀的做法。”因此,就像英军少校埃利斯在英国官方战史里写得那样:“因为德军当局逐渐分心于“红色计划”的准备,所以此后在法国北部的战役指导都受到了影响,否则他们有许多行动即无法加以解释。”

ⅲⅳ佛兰德斯地区的地形是否适合装甲部队作战?

在“停止前进”命令的下达过程中,佛兰德斯地区的沼泽地形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5月25日,就是在“停止前进”命令下达后的第2天,希特勒在与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的一次谈话中,用两个主要考虑来支持他的停止前进命令。其中之一————军事上的理由就是佛兰德斯的“地形不适于坦克的活动,由此而造成很大的损失,将会削弱即将对法国其他地方进行的进攻….。”⒆给希特勒造成这种印象的,除了一战时他本人曾在该地区服役

经历外,他的两位核心幕僚——凯特尔和约德尔——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凯特尔在1918年曾经在施罗德海军上将麾下担任驻佛兰德斯的海军陆战队参谋官。在他们的印象里,佛兰德斯还停留在一战时被炮火耕犁过后的状态。⒇战后,利德尔哈特援引时任OKW国防处长瓦利蒙特的回忆,证实了他们三人的观点:“他(指约德尔,下同)同希特勒一样立场,并强调说,不仅希特勒,还有凯特尔和他本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佛兰德斯的亲身经验,都无可怀疑地证明装甲部队不能在佛兰德斯沼泽地带作战,至少,也要受到严重损失………..”

对于这种理由,很多前线将领在战后给予了激烈的抨击,古德里安在他的回忆录里就写到:

“假使最高统帅部没有突然制止第19军的前进,那么敦刻尔克早就已经被攻克,而且胜利的成果也非现在的所可比拟……..他(指希特勒)以后所发表的理由,说因为看到弗兰德平原地区是河川纵横,所以才命令我的装甲军不要冒险前进——这实在是不成其为理由

那么到底佛兰德斯地区的地形对装甲部队有多大的影响呢?虽然约德尔的观点略显夸张,但沼泽地形不利于德军坦克的行动却是事实。后来恢复进攻后的战局证明了这一点:联军为抵挡蜂拥而来的德国坦克,曾掘开大坝。该地区低凹的地势加上连日大雨,让后来对“沼泽不利于坦克进攻”论调极为不满的古德里安也在5月28日的作战日志中抱怨:“在这个已经为雨水所侵淫的

沼地中发动战车攻势是完全不合理的………。”⒊J

除此之外,希特勒在5月25日同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的会谈中还谈到了他不希望在佛兰德斯地区用兵的另一个理由——政治上的原因。这在军方看来是十分荒唐和愚蠢的:

“他(指希特勒)不希望这个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居民重大损失的最后决战,发生在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方。他说,他想把这个日尔曼后代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方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区域,从而使他们和德国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威廉.夏伊勒后来在他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这样评价希特勒的这个所谓的政治上的理由:“这看来好象是希特勒又一次突然发生的神经错乱。”

但无论如何,佛兰德斯地区的地形是确实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的,不过不适合和不能够是有本质区别的。就在半个月前,德军的装甲部队也才刚刚突破了同样“不适合”装甲部队通行的阿登山区,德军的高层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什么他们又以此为理由叫停装甲部队呢?这个问题在这里先放一放,我在后面还将要谈到4。

ⅴ戈林和空军的参与

在上面列举的几项因素中,这一点是遭到非议最多的,在很多二战迷眼中,正是由于戈林的争功,才最终放跑了已落入重重包围的30余万联军。美国的安塞尔海军上将在他的《希特勒与英国对抗》一书中,描述了此事的经过:

“5月23日下午晚些时候,当戈林和他的参谋长(耶顺内克将军)和情报处长,坐在他的指挥车里谈话的时候,传来了在弗兰德达成合围的消息。戈林听罢,拍案而起,大声说到:“好极了!这对空军是个极好的差事。我必须立刻告诉元首,给我要电话。”在电话里,他对希特勒发誓,那儿的任务只有他的飞行员能够完成。如果元首能把这一作战任务单单交给空军,那么他可以担保,他能一举全歼被合围之敌。他只需要给他让开道路,就是说坦克必须撤到远离合围圈的西部地域,防止被己方炸弹误伤。希特勒几乎未经考虑,就当即同意了戈林的计划

但不可否认,戈林的这个计划之所以能打动希特勒,是因为在当时希特勒眼里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戈林在提出计划时,强调“单独使用他的空军来收拾这一个大包围的残局,这样就可以无须冒必须使用宝贵装甲部队的风险……”⒍而这个风险正是德军高层所担心的,上面提出的4点理由无不与装甲部队的安全有关。既然联军已无路可逃,那么选择空军这个损失小,收效大的手段来完成最后一击在希特勒看来不无道理。并且,政治上的理由更是让这位独裁者难以拒绝,哈尔德在战后给威廉.夏伊勒的一封信中引用了布劳希奇在1946年1月在纽伦堡监狱同空军元帅米尔希和凯赛林的谈话,据说这些空军军官宣称:“戈林当时(1940年5月)对希特勒强调说,如果当时快要到手的战斗中的伟大胜利的功劳完全被陆军将领得去的话,那么元首在德国国内的威望就会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这一情况,那

就是由空军而不是由陆军来完成决战。”

虽然从戈林的许诺来看,空军的计划和目标是值得一试的,可是手段上的缺失却注定了戈林的允诺是超过空军之所能的。这一点甚至连第2航空队总司令凯赛林也表示:“我手边剩下的兵力不足达成这个任务。”由于德军地面部队的快速突进,陆军距离海岸越近,则空军的飞机距离基地就越远。例如第8航空军的各斯图卡大队虽然由圣昆廷以东的野战机场起飞,但对斯图卡而言仍然是太远了。海峡沿岸的数个城镇如布洛涅,加莱及敦刻尔克都正好在斯图卡作战半径的极限上。而这一地区距离英国的空军基地却近在咫尺。到5月24日,克莱斯特装甲集群首次发出了“敌军掌握制空权”的警告。古德里安甚至在5月26日的作战日志中写到:“敌军战斗机活跃异常。我军的战斗机护航完全不足,使得对敌方运输船队的攻击效果极为有限。”⒏此外,恶劣的天气和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有效阻止了德国空军对被围联军的攻击。当5月25日(即停止前进命令下达的第2天,第8航空军军长里希特霍芬飞抵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司令部会见第4集团军的指挥官时,克卢格问里希特霍芬他的飞机是否已从空中拿下敦刻尔克,里希特霍芬回答到他的飞机根本还未开始进攻呢。而他的第8航空军还是距离敦刻尔克最近的一支空军部队,其他的此刻还远在荷兰和国内。由此可见,戈林的保证纯属幻想,确实白白错失了最好的进攻时机。

通过分析以上5点因素,我认为作为德军高层下达停止前进命令

的依据并非是毫无道理的,法国作为一个在20多年前德军耗尽国力血战4年尚未征服的国家,谨慎的对待是必须的。况且二战时的德军高层大多在第一线亲历过那场持续4年多的血战,无论二三十年代军事变革思想如何深刻的影响过他们,但是和法军将领一样,一战中的战争经验在他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同样是深刻的。从以上5点因素来看,表面上都是围绕如何在“黄色方案”的收关阶段使用装甲部队。然而实质上德军考虑的是应该采取什么方式,付出多大的代价和花多少时间来消灭敦刻尔克包围圈内的敌军。既然德军高层决定避免使用装甲部队直接用于快速决战,而使用步兵或空军采用慢速或间接的方式来进行最后的决战。如果这个决定在手段上没有失误,那么德军在敦刻尔克的失策到底根源在什么地方呢?德军失策的根源就在于前提条件,即德军事先假定了被包围的联军绝对不可能突出重围。在战局已定的情况下,关于被围联军的争论就只剩下上面所说的三条——采取什么方式,付出多大的代价和花多少时间来消灭敌军。以上所列举的5点因素都是基于被围联军无法突围这个前提。因此,无论以上5点因素有多么大的合理性,一旦这个前提出现问题,德军的失策将难以避免。德军出现这种误判的原因,一方面是低估了包围圈内联军的兵力,德军判断包围圈内只有10万人上下的部队。不过实际则有近40万。另一方面,则是低估了联军方面的撤退能力。时任第2航空队总司令的凯赛林时候曾说:“即使有人向我们报告说,有10万人从海上逃走了,我们都会认为这是夸大

其词。”对于联军的撤退能力不仅是德国人不相信,连英国人自己也不乐观。在“发电机”行动开始时,丘吉尔首相估计只可以撤出3万人,而行动总指挥拉姆齐海军中将认为仅能撤走4万5千人。然而实际上共撤走了33万余人,从这一点来看,敦刻尔克奇迹的确名副其实。台湾军事专家滕昕云在他的《西线的胜利》中更加深入的分析了造成这个奇迹的原因:

“若要从最根本的本质上来研究德军未能完全歼灭英国军队的原因,我们发现问题应该在于德国传统的军事思想上。由于德国一贯以陆权为其国家权利运用的核心,因此对于海权的能力以及弹性的认知即过于贫乏。德军中没有一个人,上从希特勒,下至古德林等前线指挥官,会认为英军居然会由海上全数逃脱。德国人根本无法想象到英国的海上船团竟然来得这么快,却又走得这么彻底!在一个陆权国家的认知中,一支背水而战的军队应该是陷于完全的死地之中,哪里还逃得掉?德军看待包围圈中联军的地位,如用中国成语”瓮中捉鳖“来描述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英国海权在敦克尔克给了德军奇迹,正如同德军闪击战在陆地上所带给联军的奇迹一样。”⒐fX-$*Bye

正是由于德军事先判断联军根本不可能突围逃生,后面才会衍生出“停止前进命令”和一系列关于这个命令的争论。德军在敦刻尔克的最大失策也在于此。

Ⅳ.“金桥神话”

在关于敦刻尔克之迷的种种说法当中,可能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

属“金桥神话”了。据说,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命令是有意留给被围英军一条退路,故意放英军逃走。因为联军在敦刻尔克遭到全歼的话会使高傲的英国人蒙受羞辱,为了在法国之战后与英国媾和,保全英军的体面,元首故意在敦刻尔克放了英军一马。最早提出这一神话的是英国军事名宿利德尔哈特,他在他的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山那边》中引用时任A集团军群作战处长布鲁门特里特的的回忆提出了这个“金桥神话”:“(布鲁门特里特回忆希特勒在A集团军群总司令部视察时说)希特勒的情绪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局是“一明显的奇迹”,并对我们发表了战争将在6个星期内结束的看法。其后,他希望同法国缔结一项合理的和约,这样就容易同英国取得协议。接着,出乎我们意外,他竟以赞许的口吻谈到英帝国,谈到英帝国有必要存在,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他结束说,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国认为可以保住体面而接受的基础上讲和。“

接着,哈特引用布鲁门特里特的观点提出了“金桥神话”:“他(布鲁门特里特)认为,下令停止前进不仅仅出于军事原因;这是较易媾和的政治方案的组成部分。如果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被服的话,英国也许会认为有损体面,必须洗掉这一耻辱。希特勒希望以听任英国远征军逃走的办法来博得英国的好感。“

战后,在很多关于敦刻尔克的军事著作中,“金桥神话”都被列为“敦刻尔克之谜”的“重要一解”。其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入,可以说在“敦刻尔克之谜”的种种解释之中是最主要的一种。

不过,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是否属实呢?

据我个人的观点,就目前发现的文献来看,这个神话是缺乏根据的。首先,这个神话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多引用的是个人在战时的回忆,而这种根据显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如果说希特勒确实是因为“金桥神话”而故意叫停了装甲部队,那么他们又如何解释与“停止前进命令”同一天下发的第13号作战指令中要求消灭联军的命令呢?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

大本营

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处1940年5月24日

1940年第33028号绝密文件

只传达到军官

一,下一个作战目标是,通过北翼我军实施向心攻击,歼灭在阿图瓦和佛兰德地区被包围的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军队,迅速夺取和守卫那里的海岸。

届时,空军的任务是,粉碎被包围之敌的一切抵抗,阻止英军经英吉利海峡逃走………….

其次,根据“金桥神话”,在敦刻尔克放英国远征军一马是为了日后大英帝国“体面的投降”。但是,试想一下,如果在敦刻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