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2016年广州市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比赛”获奖名单

(088)2016年广州市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比赛”获奖名单
(088)2016年广州市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比赛”获奖名单

广州市“卡西欧杯”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比赛”

获奖通知

各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室)中数科,各中学数学科:

为了真正选拔出我市中学数学青年教师的教学能手,经研究决定,“讲课比赛”增设“教学设计比赛”,并已于2016年3月20日在执信中学进行,经专家组认真评选(先分组、再集中),共评选出初中一等奖15名,二等奖55名,三等奖91名,高中一等奖16名,二等奖43名,三等奖58名,获奖名单附后。

特此通知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数学科

广州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 2016年3月23日

说明:

1.根据广州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办公会议讨论,获得广州市“教学设计比赛”一、二等奖的老师将参加全市的“讲题比赛”。

2.全市“讲题比赛”将于2016年5月12—13日举办(初中在12日,高中在13日,具体要求与安排将在5月初左右挂在广州市中学数学之窗)。

附件:

2016年广州市“卡西欧杯”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比赛”获奖名单(初中组)

(排名不分先后)

区(省市)属教师姓名所在学校获奖等级天河区罗海城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一等奖

天河区庄乐仪广州市第十八中学一等奖

黄埔区张亚茹广州二中苏元实验学校一等奖

黄埔区陈颍广州二中苏元实验学校一等奖

黄埔区刘玉清广州二中苏元实验学校一等奖

黄埔区吴杰广州二中苏元实验学校一等奖

黄埔区顾星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一等奖

黄埔区李欢黄埔新港中学一等奖

黄埔区蔡浩顺华师初中一等奖

白云区祝存孝西洲中学一等奖

白云区贺福凯广州白云广雅实验学校一等奖

番禺区谷新婷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中学一等奖

荔湾区邓丽丽广州市第四中学(逸彩新世界校区)一等奖

荔湾区林结英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一等奖

越秀区谢振文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一等奖

南沙区王静广州外国语学校二等奖

南沙区郭桂珍南沙一中二等奖

南沙区何梦圆东涌中学二等奖

天河区邓慧璇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二等奖

天河区王秀红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二等奖

天河区林少曼广州市天河中学二等奖

黄埔区连明瑞广州市玉岩中学二等奖

黄埔区吴光潮广州市玉岩中学二等奖

白云区许秀娜华附新世界学校二等奖

白云区胡海钻汇侨中学二等奖

海珠区陈晓妹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二等奖

海珠区陈允波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二等奖

海珠区顾明哲广州市聚德中学二等奖

海珠区黎乐锋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南校区)二等奖

海珠区黎展鹏广州市南武中学二等奖

海珠区林彩满广州市聚德中学二等奖

海珠区杨静广州市聚德中学二等奖

番禺区黄炎佳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二等奖番禺区杨赵平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沙头中学二等奖番禺区甘英文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二等奖番禺区区敏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星海中学二等奖番禺区秦广腾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侨联中学二等奖番禺区何剑辉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星海中学二等奖番禺区葛颖珍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第二中学二等奖番禺区李小梅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二等奖荔湾区周文辉广州市第四中学(逸彩新世界校区)二等奖荔湾区苏国东广州市真光中学二等奖荔湾区黄静心广州市第二十四中学二等奖荔湾区杨亚兴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二等奖荔湾区林丽珊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二等奖荔湾区韦宏平广州市一中外国语学校二等奖越秀区陈名峰越秀区汇泉学校二等奖越秀区魏振柱广州市培正中学二等奖越秀区劳珠琼广州市第3中学二等奖越秀区陈康妮广东省实验中学二等奖越秀区张小霞广州市第13中学二等奖越秀区林桂莉广州市第7中学二等奖越秀区达选文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二等奖从化区欧烽宁从化区第四中学二等奖从化区李露连从化区鳌头中学二等奖从化区陈瑞浈从化区城郊中学二等奖从化区李静文从化区第七中学二等奖从化区黄少玲从化区河东中学二等奖花都区琚景景九潭中学二等奖花都区刘铭黄冈中学二等奖花都区胡余华赤坭中学二等奖花都区沈玲丹长岗中学二等奖花都区庄冰如狮峰中学二等奖花都区罗淼大塘中学二等奖花都区丁翠英雅居乐中学二等奖增城区韩威增城区荔城街荔景中学二等奖增城区潘华金英华学校二等奖增城区隋华荣 增城中学 二等奖增城区唐小艳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中英文学校二等奖增城区郭燕娜增城区荔城街大鹏中学二等奖

南沙区林瑞旋南沙一中三等奖南沙区黄碧莲潭山中学三等奖南沙区杨东成鱼窝头中学三等奖天河区陈勇生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三等奖天河区程丹广州市骏景中学三等奖天河区黄玮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三等奖天河区王丽莎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三等奖天河区叶小莹广州市天河中学三等奖天河区朱茵仪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三等奖天河区邹秋婷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三等奖天河区余瑜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三等奖天河区张珏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三等奖天河区吴泽霞广州市第十八中学三等奖黄埔区舒姝广州市第一二三中学三等奖黄埔区皮贵平黄埔春晖学校三等奖黄埔区周煜杰华师初中三等奖白云区侯海平明德中学三等奖白云区胡振贵华附新世界学校三等奖白云区林 漫115中三等奖白云区杨正光广外外校三等奖白云区钟 利平沙培英学校三等奖白云区郑仲娜114中三等奖白云区黄赞焕大朗中学三等奖白云区李琳琳同和中学三等奖白云区许美卿67中三等奖白云区罗秋霞江高二中三等奖海珠区林进挺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三等奖海珠区陆雯婷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三等奖海珠区欧阳嘉威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三等奖海珠区谭丽梦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三等奖海珠区谭明广州市海珠中学三等奖海珠区叶秋香广州市第五中学三等奖海珠区朱满华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三等奖番禺区何绍成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三中学三等奖番禺区林嘉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南站附属学校三等奖番禺区龚春辉广州市番禺区华南碧桂园学校三等奖番禺区卢新广州市番禺区南奥实验学校三等奖

番禺区皮连明广州市番禺区华南碧桂园学校三等奖番禺区麦少凤广州市番禺区实验中学三等奖番禺区区汝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三等奖番禺区胡波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侨联中学三等奖番禺区周振蜀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学三等奖番禺区张金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初级中学三等奖番禺区李瑞枝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兴中学三等奖番禺区叶永标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四中学三等奖番禺区黄丽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星海中学三等奖番禺区陈结洪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象骏中学三等奖番禺区麦婉玲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三等奖荔湾区陈玲广州市第四中学(逸彩新世界校区)三等奖荔湾区唐梦琳真光中学初中部三等奖荔湾区麦艳群广州市第四中学(逸彩新世界校区)三等奖荔湾区谢敏娜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三等奖荔湾区邓长春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三等奖荔湾区黄安莉广州市荔湾区立贤学校(中学部)三等奖越秀区于天舒广州市第7中学三等奖越秀区叶少静广州市第21中学三等奖越秀区王曼莹广州市第17中学三等奖越秀区陈家灿广州市第2中学三等奖越秀区林轩腾广东省实验中学三等奖越秀区孙苏平广州市第2中学三等奖越秀区甘玮仑广大附中三等奖越秀区柯聪明广州市第7中学三等奖越秀区郭新妍广州市五羊中学三等奖越秀区张兴华广东省实验中学三等奖越秀区张宇应元实验学校三等奖越秀区王丽娟越秀区明德实验学校三等奖从化区张世强从化区鳌头中学三等奖从化区肖明媚从化区太平第二中学三等奖从化区李永福从化区城郊中学三等奖从化区龙杰华从化区第二中学三等奖花都区刘爱心圆玄中学三等奖花都区利冬梅华侨中学三等奖花都区刘巧英金华中学三等奖花都区植美贤雅居乐中学三等奖

花都区刘勇冯村中学三等奖花都区具剑毅邝维煜纪念中学三等奖花都区刘清华黄冈中学三等奖花都区张翠怡迳口中学三等奖花都区侯芳秀全外国语学校三等奖增城区陈莹广州市增城区水电二局学校三等奖增城区尹慧敏英华学校三等奖增城区罗善维广州市香江中学三等奖增城区尹江峰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第二中学三等奖增城区区兰芬增城区华侨中学三等奖增城区黄汉清广州市香江中学三等奖增城区辛文梁广州市香江中学三等奖增城区罗嘉彩增城中学三等奖增城区易红香增城区荔城街第三中学三等奖增城区朱丽金增城区华侨中学三等奖增城区仲兆香增城区荔城街大鹏中学三等奖增城区彭雪艳增城区荔城街荔景中学三等奖

2016年广州市“卡西欧杯”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比赛”获奖名单(高中组)

(排名不分先后)

区(省市)属教师姓名所在学校获奖等级市直属范选文广州市铁一中学一等奖市直属罗文聪广东广雅中学一等奖市直属程煌广州市第二中学一等奖市直属龚壁君广州市协和中学一等奖市直属郑慧娟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一等奖海珠区陈亮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一等奖天河区林海滨广州市天河中学一等奖天河区王玏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一等奖天河区杨月霞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一等奖增城区陈思洁郑中钧中学一等奖增城区陈畅增城一中一等奖增城区杨晓梅派潭中学一等奖番禺区刘政彪番禺区实验中学一等奖番禺区崔卿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一等奖

荔湾区黄林盛广州市真光中学一等奖花都区汤国贤邝维煜纪念中学一等奖市直属尹晓欣广州市铁一中学二等奖市直属李丹萍广州市第六中学二等奖市直属陈彦婷广州市第六中学二等奖市直属陈次光广州市第六中学二等奖市直属程汉波广州市第二中学二等奖市直属张欣广州市协和中学二等奖市直属朱禹兰广州市协和中学二等奖市直属叶土生广州外国语学校二等奖市直属张倩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二等奖市直属陈佩琴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二等奖市直属刘诗顺广州市执信中学二等奖省直属林琪华南师大附属中学二等奖海珠区黄艳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二等奖海珠区谢伯夷广州市第五中学二等奖海珠区贾玉霞广州市第五中学二等奖黄埔区张科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二等奖黄埔区魏勇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二等奖黄埔区范从阳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二等奖黄埔区周扬荐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二等奖黄埔区杨山广州石化中学二等奖南沙区江文钎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二等奖南沙区梁敏聪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二等奖天河区江娜平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二等奖天河区田宜君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二等奖天河区余柳霞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二等奖天河区陈冰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二等奖天河区曾梅艳广州市天河中学二等奖番禺区张青番禺区石碁第三中学二等奖番禺区薛明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二等奖番禺区陈庆安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二等奖荔湾区贺小意广州市第一中学二等奖荔湾区苏进强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二等奖荔湾区杨晖广州市荔湾区汾水中学二等奖越秀区郭施敏16中二等奖越秀区向艳知用中学二等奖

从化区殷素芬从化中学二等奖从化区吴朝霞从化中学二等奖从化区杨艳从化区第五中学二等奖花都区崔高峰秀全中学二等奖花都区梁红梅邝维煜纪念中学二等奖花都区章志光圆玄中学二等奖白云区赵天霞广州市培英中学二等奖白云区唐慧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二等奖市直属艾敏广州市铁一中学三等奖市直属徐芳广州市第六中学三等奖市直属庄承州广东广雅中学三等奖市直属李晓颖广东广雅中学三等奖市直属温丽广东广雅中学三等奖市直属陈景文广州市第二中学三等奖市直属李超广州市第二中学三等奖市直属胡守标广州市第二中学三等奖市直属张萍女广东华侨中学三等奖市直属刘颖莹广东华侨中学三等奖市直属曹勇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三等奖市直属尹丽珍广州市美术中学三等奖省直属申西芬华南师大附属中学三等奖省直属周正华华南师大附属中学三等奖海珠区张萱广州市南武中学三等奖海珠区邱水金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三等奖海珠区张智豪广州市南武中学三等奖海珠区张邵平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三等奖黄埔区甘绮雯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三等奖南沙区孔燕明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三等奖天河区吴兴广州市东圃中学三等奖增城区邓城增城中学三等奖增城区黄娜增城中学三等奖增城区王晔增城一中三等奖增城区钟康生增城中学三等奖增城区陈文洁郑中钧中学三等奖增城区吴新红新塘中学三等奖增城区段建辉新塘中学三等奖增城区陈广智荔城中学三等奖

白云区徐超广大附属实验学校三等奖白云区张美珍广州市培英中学三等奖白云区王锦锦广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三等奖番禺区陈秋平番禺区石碁第三中学三等奖番禺区苏文丽番禺区象贤中学三等奖番禺区黎建英番禺区象贤中学三等奖番禺区李君亮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三等奖番禺区王新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三等奖番禺区杨刘恒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三等奖番禺区马倩倩广东番禺中学三等奖番禺区白帆广东仲元中学三等奖番禺区许晓岚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三等奖荔湾区郭铭恩广州市真光中学三等奖荔湾区叶东芳广州市真光中学三等奖荔湾区罗小颖广州市第一中学三等奖越秀区李立彬7中三等奖越秀区凌旭峰7中三等奖越秀区李慧梅16中三等奖越秀区吴毅彬17中三等奖越秀区陈华林培正中学三等奖越秀区裴传峰培正中学三等奖从化区余博强从化区第二中学三等奖从化区张玉婷从化区第三中学三等奖从化区刘小玲从化区第五中学三等奖花都区李振华邝维煜纪念中学三等奖花都区袁铁汉花都区第二中学三等奖花都区梁振标秀全中学三等奖花都区熊立志黄冈广州学校三等奖花都区陈会作狮岭中学三等奖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 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 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 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 知 : 如 图 1, 四 边 形 ABCD 内 接 于 ⊙O 。 求 证 :∠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 如图 2), 那么 ,∠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 于它的内对角。 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 ∠A=50°,∠D-∠B=40°, 求 ∠B,∠C,∠D 的 度数。 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 △ 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 ⊙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周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 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

课题:定义与命题(一) 授课教师:朱成敏教材:浙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 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学生活动的组织.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 (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是“数轴”的定义; (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 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 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 (B ) (C ) (D ) 选C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 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由此把A 、B 、D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直角三角形”。 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0122 =++x x (B )532=+ (C )a a a 2223 -=-+ (D )t t 53=- 选(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 定义为: 的 叫做 。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怎么写初中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篇一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适时反思教育的得与失,消去弊端,得教益。 今年,我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目前学期工作已基本结束,就此,我作了以下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新教材数学教学的特殊性,我的讲解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比例还较小。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 2、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缺乏“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进行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中考热点和中考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

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 3、对中考的研究不够,对中考的考试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的特点及规律的了解不够明确,在课堂教学中依赖于复习资料,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从而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统一。 二、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中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复习出现了许多问题。 1.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数学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数学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数学复习缺乏系统性,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缺少教师明确的指导,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4.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作为学生中考的把关者,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

教师招考面试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试讲模板 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6 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6 套、水槽 6 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 60 平方分米,高 15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建阳二中蒋剑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张长文老师的这堂片断教学课,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一些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看一看张长文老师关于“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 《平行线的性质》设计思路说明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按照“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形成认识——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首先利用大屏幕出示了学生所感兴趣实际问题---汽车在赛道上行驶拐弯的拐角问题,然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抽象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平行线性质的几何模型,针对这个几何模型,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精心设计四个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在学生充分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之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效果,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平行线的性质,形成了认识,加深了印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推理能力来说, “说理”对于七学生来讲还较为陌生,不知应该说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性质1对性质2、3进行说理、论证。为了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还精心编排了一些填空题。对于例题的安排,目的在于想让学生再次体会如何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探究题的安排,是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 本要求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将近六年,但学习理论,研读课标,熟悉教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肯把目光移向课标、教材,致使课堂教学知识技能异化,教学目标不实,教学方法单一,时间安排不佳,教学效果不好。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要求,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映出的教学方法,按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分解目标→设计单元活动→整合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的思路,落实每个环节工作,这里就以数学活动为中心的备课谈一些看法。 1、分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要领。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新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三元体系,需要正确认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关系,找准其中的生成点和结合点,转化为教与学活动。由于仅有笼统的教学目标而不进行活动分解,目标容易模糊,教学方法容易单调,教学过程不易把握。因此,要求合理分解教学目标,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并通过关键的行为动词,把握活动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整统一,并通过行为动词反映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因此,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进行活动设计,符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诠释,符合通过学习活动获得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分解要注意过程性和知识性的联系,体现可操作性。比如,活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精选3篇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精选 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 忽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面试

https://www.360docs.net/doc/1f12370504.html,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示例 为了说明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并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现以“有理数的加法”一节为例,详细地说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1) 能准确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并知道哪哪些问题是属于有理数的加法。 (2) 能按法则把有理数的加法分解成两个步骤完成:① 确定符号;② 确定绝对值。 (3) 熟练、准确地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2.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导出过程及本身所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1)能解释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 (2)能懂得初步的算法思想; (3)学会“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 3.初步感受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体验用矛盾转化的观点认认识问题;培养严谨、认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由具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组成的。因而,完成了上述方面的教学设计之后,就应着手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直接操作的部分,应该按照具体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同时,应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它主要包括:导入设计、教学情境设计、提问设计、练习设计、讨论设计和小结设计。 案例 充 要 条 件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 能在判断中正确运用以上概念,并为今后用等价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逻辑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用幻灯投影); (1)若1≥x ,则12≥x ; (2)若22y x =,则y x =; (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5)若0=ab ,则0=a ; (6)若方程)0(02≠=++a c bx ax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则042 >-ac b .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生:(1)、(3)、(6)是真命题,(2)、(4)、(5)是假命题. 师:对于命题“若p ,则q ”,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你是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生:看p 能不能推出q ,如果p 能推出q ,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师:很好!对于命题“若p ,则q ”,如果由p 经过推理能推出q ,也就是说,如果p 成立,那么q 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 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 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记作p ?q . (二)讲授新课 (板书充分条件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就说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 师:请用充分条件来叙述上述(1)、(3)、(6)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是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在数学学习中很多人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对基础训练不感兴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有的是不愿意)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总的来说,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也只浮在表面,认为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很少有学生以“学会学习”为目的,积极地去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来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虽然部分学生作了反思,但仅仅是对学习的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没有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 (二)课题的提出顺应教师成长的需要 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少练”方法,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很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和时间,也无法模仿学习反思,造成学生反思性情景知识的缺失。教师在帮助学生培养反思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帮助提高反思效果等等方面,其实也是教师的一个自我教学反思过程。通过学习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清除教学中的陈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生涯中自我的潜力,作为数学教师无论我们是年轻还是年长,和学生一起反思,才能和学生一同成长。所以,课题的提出顺应教师成长的需要。 (三)课程标准为学生反思行为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 【篇一:数学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1 2 3 【篇二: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周长》】(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 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 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 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 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 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 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 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 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 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 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

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①x2+y=0 ②y=2x+4 ③2x+1=2-x ④ab+b=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

高中数学课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 其实不然, 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 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 他不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 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 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 导致新旧积压, 新的学不好, 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 学生也是如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 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 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 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 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 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 思维始于疑问, 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读小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 , 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 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 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临终前留下遗嘱, 要把 19 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 1/2, 老二分总数的 1/4, 老三分总数的 1/5。按印度的教规, 牛被视为神灵, 不能宰杀, 只能整头分, 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 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 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 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 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 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 总共就有 20 头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头; 老二分 1/4 可得 5 头; 老三分 1/5 可得 4 头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头牛, 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 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疑问。老大似乎只该分 9.5 头, 最后他怎么竟得了 10 头呢?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也给教师的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无形之中将学生带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另外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学的延续性, 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再前奏合过程, 结尾也同样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升华阶段。 曲尽而意存, 课完而回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 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体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 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 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 而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学科:数学年级:九年级 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意图--最新版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2.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3.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4.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5.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 6.新课程下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7.辅以相应的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高雅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8.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 9.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 10.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 11.把直观形象的模型作为学生探究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对几何体由直观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12.让学生动手、动脑经历实际操作,认真体验,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 13.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归纳和概括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 过程中。 合作交流学习: 14.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1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16.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的必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17.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 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极有帮助。 18.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19.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采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合作学习方法,易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 难点。 20.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1.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2.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23.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 学的想法,培养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练习巩固: 24.及时练习巩固,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25.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26.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7.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 关于评价: 28.进行自我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关于小结: 29.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关于手段: 30.以动代静,使课堂气氛活跃,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31.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