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细胞因子与疾病

第4章   细胞因子与疾病
第4章   细胞因子与疾病

第4章细胞因子与疾病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活化后合成并分泌的具有调节和介导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的一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由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或炎症反应中的活化细胞产生,其细胞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角质细胞、内皮细胞、星形细胞、骨髓细胞及肾小球膜细胞均分泌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受机体严格的调控,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性表达,表现为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细胞因子表达过高,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受体的水平增加等。

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

包括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缺陷两种病理情况,例如先天性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人(XSCID),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出生后必须在无菌罩中生活,往往在幼儿期因感染而夭折。现已发现这种患者的IL-2受体γ链缺陷,由此导致IL-2、IL-4和IL-7的功能障碍,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因子的继发性缺陷往往发生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以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后,可导致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缺陷,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表现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一系列症状。

㈡细胞因子表达过高

在炎症、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休克等疾病时,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例如为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液中可发现IL-1、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些细胞因子均可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应用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有可能治疗这类炎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

㈢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

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可脱落下来,成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于体液和血清中,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可出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水平升高。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再与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的功能。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的疗效,成为新一代的药物。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具有很多优越之处。例如细胞因子为人体自身成分,可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免疫功能,很低剂

量即可发挥作用,因而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某些疑难病症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目前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药物包括干扰素α、β、γ,EPO,GM-CSF,G-CSF,IL-2,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包括IL-1、3、4、6、11,M-CSF,SCF(干细胞因子),TGF-β等。这些细胞因子的主要适应症包括肿瘤、感染(如肝炎、AIDS)、造血功能障碍、创伤、炎症等。

第1节干细胞因子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又名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growth factor,SCGF)、C-Kit配体(C-kit ligand,KL)、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ast cell growth factor,MGF)、青灰因子(steel factor)等,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其受体是由原癌基因c-kit编码的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C-Kit。SCF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不仅与多系造血细胞及造血微环境发育密切相关,还在肥大细胞、黑色素细胞、原始胚胎细胞、Cajal细胞、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及一些肿瘤细胞等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干细胞因子的分布与功能

在脑、肝、骨髓、胎盘、睾丸、肾、肺、胃肠道等多种组织和细胞中都有SCF表达,主要由这些组织(尤其骨髓)的基质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卵细胞、足细胞(sertoli cel1)、肝细胞、Cajal细胞和一些肿瘤细胞系、纤维肉瘤细胞系也能产生SCF。SCF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人SCF对小鼠骨髓细胞几乎不起作用,而小鼠SCF对人骨髓细胞则有作用。

SCF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SCF通过与其受体C-Kit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1)SCF 对早期造血细胞的发育生长有重要作用;(2)SCF对受电离辐射照射后的动物或人的造血恢复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3)SCF还可以被应用到脐带血以及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4)SCF 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发育、分化都有作用;(5)SCF支持正常黑色素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

(6)SCF-Kit信号途径与Cajal间质细胞关系密切,与多种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有关;(7)SCF 是原癌基因C-Kit受体的配体,在肿瘤细胞中也可检测到C-Kit受体和SCF。

二、干细胞因子与消化系统疾病

近几年对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研究表明,该细胞是胃肠道电活动的起搏点,并发现SCF与其受体C-Kit的相互作用在胃肠间质细胞的发育、增生、表型及功能维持中起关键作用。先天性和获得性ICC减少或缺失所致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可能与c-kit的功能缺失性突变、SCF分泌的改变有关。

⒈干细胞因子与食管癌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因食管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胃食管吻合术是食管癌患者食管切除术后最常使用的一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最近研究表明,食管癌患者胃食管吻合术后常有残存食管和胃的蠕动迟缓。Nano 等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分析检测,食管癌患者胃食管吻合术后残存食管和胃粘膜样本SCF 的表达,结果表明残存食管和胃粘膜SCF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提示残存食管和胃粘膜SCF表达减少可能与SCF/C-Kit信号途径阻断有关。

⒉干细胞因子与糖尿病胃轻瘫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早饱或消化不良、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He等报道糖尿病胃病患者胃肠ICC明显减少,环行肌层NO合酶、血管活性肠肽等抑制性神经纤维减少。Horvath等的研究发现,SCF在DGP大鼠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认为ICC的缺失和功能异常可能与SCF的表达水平有关,其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有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各实验组胃壁SCF 基因(cD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发现DGP大鼠胃壁SCF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与胃排空功能,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西沙必利能提高DGP大鼠胃壁SCF的表达水平,并显著增强其胃排空功能,初步证实SCF与DGP发病密切相关,且SCF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与DGP病情轻重相关,在DGP大鼠体内SCF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其病情发展过程。龙庆林等采用RT-PCR测定胃窦平滑肌组织SCF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窦平滑肌组织C-Kit蛋白变化,其实验结果也证实SCF在糖尿病胃轻瘫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SCF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ICC缺失或病理改变的原因之一,胃壁SCF表达水平与胃电活动存在相关性。

⒊干细胞因子与胆管细胞癌

C-Kit、SCF在胆管细胞癌及肝外胆管癌中表达阳性率高,且多呈较强表达。C-Kit、SCF 蛋白在Ⅲ~Ⅳ期肝胆管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癌,中低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癌,在有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癌;由此推测,C-Kit、SCF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胆管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并参与了胆管细胞癌的浸润转移过程。

⒋干细胞因子与肝疾病

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及其配体SCF,在人正常肝、肝硬化、肝癌旁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

共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与正常肝、硬化肝、肝癌旁肝组织相比,C-Kit蛋白及SCF在肝癌组织中呈现明显低表达,但SCF在相应组织中的表达稍高于C-Kit蛋白;正常肝、硬化肝、肝癌旁肝组织中C-Kit/SCF共表达远高于肝癌组织。

Okumoto等最新报道,暴发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CF的水平明显低于急性肝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并且暴发性肝炎死亡患者血清中SCF的水平明显低于存活患者,认为血清中SCF水平的改变与急性肝损伤预后密切相关。

⒌干细胞因子与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由于直肠或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1/5000,男多于女。Yamataka等用C-Kit抗体和SCF抗体,检查了10例先天性巨结肠及10例巨结肠类缘病(AHD)患儿结肠壁内C-Kit、SCF及171B5的免疫反应性表达,结果显示在患儿结肠肌层内C-Kit-IR+和171B5-IR+突触数量明显减少,而SCF在HD患儿无神经节细胞段结肠壁肌层内无表达,从而认为在HD及AHD患儿自主性肠动力障碍的发生中C-Kit及SCF的缺乏起了重要作用。陈建中等报道,在先天性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肌层中的CKit阳性细胞稀少,而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及对照组结肠肌层中的C-Kit阳性细胞丰富;在有神经节细胞肠段肌层中及肌间神经丛有SCF表达,而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肌层缺乏SCF表达。因此陈建中等认为,CKit及SCF正常表达对维持正常结肠蠕动功能有重要意义。

⒍干细胞因子与肛门直肠畸形

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发生率为1/1500~1/5000。ARM的病理改变复杂,治疗效果较差,术后并发症多,尤以便失禁、便秘常见。张海兰等通过RT-PCR对10例高位畸形、10例中位畸形、8例低位畸形和2例后天性肛瘘直肠末端C-Kit mRNA和SCF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证实低位ARM和后天性肛瘘直肠末端Ckit mRNA和SCF mRNA表达未见明显异常,提示这两种疾病可能不影响患儿直肠末端Cajal间质细胞的发育和功能。高、中位ARM患儿直肠末端C-Kit mRNA和SCF mRNA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先天性的,将影响Cajal间质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可能是患儿术后便秘产生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之一。

随着对SCF/C-Kit系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人类逐步认识到SCF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对SCF在胃肠道ICC生长发育及功能维持中作用的认识,以及对SCF/C-Kit信号传递系统紊乱与胃肠道、肝胆系统疾病发生关系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人类将从分子水平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阐明SCF与消化系统疾病

的关系。目前SCF在疾病治疗方面作用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已有结果表明这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领域,提示SCF亦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2节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与心脏疾病趋化因子是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分为CXC、CC、C、CX3C亚家族。趋化因子调整多个生化过程:例如趋化作用、胶原更新、血管生成、凋亡。一些研究显示趋化因子在各种心脏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其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一、SDF-1/CXCR4简介

SDF-1是趋化因子CXC非-ELR亚家系的一个成员,最初是从鼠的骨髓基质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它有一个267个核苷酸组成的开放的阅读框架,编码一个89个氨基酸多肽,表达于不同组织的基质细胞上。SDF-1 mRNA表达见于心脏、脑、肝和肾脏。在损伤的心脏、肾脏、肝脏,SDF-1的mRNA表达上调。SDF-1包括SDF-1α、SDF-1β和SDF-1γ。其细胞表面受体CXCR4是一种G 蛋白耦联受体,CXCR4广泛表达于免疫和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中,能在其配体SDF-1的影响下介导静止的白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迁移。CXCR4还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株的主要受体,在免疫缺陷和艾滋病痴呆进展过程中升高。缺乏CXCR4的小鼠显示出等同于SDF-1缺陷鼠的造血缺陷和心脏缺陷,提示CXCR4可能是SDF-1的唯一受体。

二、SDF-1/CXCR4的作用

SDF-1、CXCR4广泛表达于多种组织、器官、系统,在人和动物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参与白细胞亚群和内皮细胞的趋化作用,据报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造血、血管发生、心脏发生和脑发生中起重要的生理作用。另外SDF-1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和胃肠道的血管生成。观察显示SDF-1在心脏原基(anlage)表达可以吸引表达CXCR4的心脏神经脊细胞(neural crest cells)迁移到原始的(primordial)心脏去调节发育早期阶段的心脏流出道的间隔部分和心肌的分化(Braun等,2002)。

近来,有报道CD34+细胞(通常认为是造血干细胞)表达CXCR4,体外SDF-1可以诱导CD34+细胞的迁移,因此,SDF-1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在外周血和骨髓间交通(trafficking)的一个主要调节因子。SDF-1还显示了在体内影响CD34+细胞增生、动员和诱导血管生成,血浆SDF-1α升高诱导造血干细胞(HSC)的动员(Hattori等,2001)。近来研究显示在损伤的肝脏SDF-1表达高度增加,表达的SDF-1引起CXCR4+ HSCs补充和迁移到损伤部位,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因此

SDF-1是调节HSC补充、引起组织/器官生理性重构的主要分子。

三、SDF-1/CXCR4与心脏疾病

⒈ SDF-1/CXCR4与心肌梗死(MI)

Ma等研究发现MI后第1天SDF-1表达达高峰,之后降低,而在假手术组不变。注入骨髓间质干细胞(MSC)的鼠在梗死后第1天MSCs和血管发生多于其他时间段组,接受细胞者在注入后4d 内心功能有所改善,因此认为心肌SDF-1的表达在MI后早期阶段增加,MSCs静脉注入后可迁移至损伤心脏,加强血管发生并提高心功能。另外,MI后在梗死周围区域可检测到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和内皮细胞及很少的心肌细胞。骨髓来源的细胞(BMDC)动员到MI后心脏的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通过冠脉结扎制成的鼠MI模型,在梗死区、梗死临界区SD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血清SDF-1水平降低。静脉注入BMDC者梗死区该细胞比假手术组高(80.5±15.6)%;应用AMD3100(特异性的阻断SDF-1与其内源性受体CXCR4的结合)可减少MI后BMDC数量约(64.2±5.5)%,强烈提示在BMDC向梗死心脏补充(recruitment)的过程中SDF-1起非常重要的作用。MI后基因分析发现除SDF-1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细胞间黏附分子21(ICAM2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21(VCAM21)水平亦增加,它们可能与SDF-1共同招募BMDCs到损伤的心脏。由此可见,SDF-1/CXCR4在MI后BMDCs补充到心脏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MI后干细胞迁移到心脏需SDF-1参与,SDF-1的过度表达能促进干细胞的MI后迁移。

血清SDF-1水平在MI后48~72h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SDF-1水平也降低。不稳定心绞痛和MI中SDF-1水平降低的原因是SDF-1被MMP降解(Petit等,2002)。Salcedo等报道在鼠皮下连续注射SDF-1可诱导局部小血管形成,SDF-1治疗加强体外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VEGF。Asahara等报道SDF-1治疗在体外可加强内皮祖细胸(EPC)释放VEGF。因此SDF-1似乎可促进内源的血管生成(直接作用或通过一定的继发性细胞因子)。在肢体缺血的动物模型中应用SDF-1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来自于它能加强EPC的征募和联合作用。EPC广泛地表达CXCR4,局部应用SDF-1加强血管生成,随后造成体内缺血组织处EPC的补充和新生血管生成。因此了解SDF-1/CX2CR4与心肌缺血的关系对促进临床上干细胞治疗有重要意义。

⒉ SDF-1/CXCR4与心衰(HF)

趋化因子除了召集循环中的白细胞进入炎症部位,还可调节细胞增殖、胶原更新、调整MMP活性、血管发生、诱导凋亡。这几个过程与HF的发病机制有关。当前的研究提示趋化因子系统在HF的发病机制中是一个重要的先前未被认识到的因素。

研究发现HF患者CD34+细胞,EPC,TNF2α和其受体,VEGF,SDF-1增加。另外,对人类HF患者

研究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mRNA水平和细胞定位发现在慢性HF心肌和非HF心肌CXCR4的mRNA水平尤其高,提示这一趋化因子家系对心肌可能有潜在的重要作用。SDF-1/CXCR4可能直接调整心肌细胞的功能,代表了一个先前未知的参与慢性HF进程的机制。

SDF-1/CXCR4与HF关系密切,在CXCR4敲除的小鼠显示了胚胎的致死性、发育缺陷、包括室间隔缺损,提示CXCR4可直接介导对心肌的影响。而且心肌细胞凋亡参与终末期HF的发病,尤其是CXCR4在不同的细胞类型可促进细胞凋亡。了解SDF-1及CXCR4对HF的影响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HF的发病机制,从而可能为HF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对策。

⒊ SDF-1/CXCR4与房颤

关于房颤与SDF-1/CXCR4的关系研究较少。心脏损伤可使造血祖细胞迁移至损伤处并分化进行组织修复,研究提示心肌祖细胞侵入心房组织(Quaini等,2002),同时心房疾病本身也可影响循环中的造血祖细胞。Goette等观察1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7例相匹配的窦性心律患者。用fluorecence-activated cell sorter量化造血祖细胞(CD34+和CD34+/CD117+),用免疫测定法测SDF-1α、VEGF和心房钠尿肽(ANP)水平;结果显示仅持续性房颤患者CD34+造血祖细胞增加,其SDF-1α水平亦最高。房颤患者的造血祖细胞分化为表达心肌细胞标志的ANP和心肌细胞增强因子-2的细胞的趋势较大。因此得出结论持续性房颤似增强造血祖细胞形成心肌的潜能,心脏转复成功数周内由SDF-1α(可能还有ANP)介导CD34+造血祖细胞水平恢复。SDF-1很可能参与房颤时心房组织的修复从而与心房的重构相关。至于SDF-1及其受体CXCR4在心脏的表达以及对房颤发生的影响、相关的细胞因子变化仍需深入研究。

第3节细胞因子与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

在免疫学中,可将细胞因子分为4类:(1)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细胞因子,主要是IFN;(2)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有IL-2,IL-4,IL-5,IL-7,IL-9,IL-10,IL-12,转化生长因子(TGF-β);(3)具有炎症介导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有TNF、IL-1、IL-6等;(4)具有造血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IL-3、集落刺激因子(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甲状腺细胞能产生IL-6,TNF-α,IL-1,IFN-r等主要细胞因子。

⒈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有人采用原位杂交或RT-PCR等技术,从分子水平证明,甲状腺组织和细胞含有IL-6 mRNA。此外在培养的人及FRTK-5甲状腺细胞株等尚表达IL-6蛋白分子。不仅如此,甲状腺破坏性疾病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说明甲状腺细胞具有产生IL-6的能力。IL-6也可由单核-巨噬细胞、活化的T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等细胞分泌。甲状腺细胞产生IL-6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IL-1和促甲状腺素(TSH)的作用最为明显,它们能联合刺激IL-6的合成及分泌。IL-1还可以促进IL-6m RNA表达。现有资料显示,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胎血清、生长因子及前列腺素E2等亦能增加甲状腺细胞生成IL-6。

⒉肿瘤坏死因子:人TNF有两种分子形式,即TNF-α和TNF-β。TNF除甲状腺细胞外也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可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也称恶液素。TNF-α可诱导多种细胞因子(IL-1,IL-6,IL-8,TNF-γ)等基因转录与表达,使其合成与释放。TNF-β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两者结合于相同的膜受体,并且具有非常相似的生物学功能。TNF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促进IL-2R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抗原(MHC-I)表达。TNF与TNFR 还可作用中性鞘磷脂酶,水解神经鞘磷脂(SM),生成神经酰胺(CH),CH作为第2信使,激活蛋白激酶C,介导细胞调亡。另外有学者认为,在TNF依赖的花生四烯酸转化(前列腺素)过程中,产生自由基和过氧化物作为第2信使进入细胞核内,造成细胞DNA链的损害,且脂质过氧化,溶酶体酶激活和膜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溢出,导致细胞溶解。

⒊干扰素-γ:除甲状腺细胞外,IFN-γ可由T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生成,其本质为糖蛋白。IFN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功能。IFN的免疫调节包括: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化NK(自然杀伤细胞),提高其抗原的表达,增强致敏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甲状腺细胞产生的IL-1,IL-6,TNF-α,IFN-γ这些激素样物质,它们一方面维持机体的稳态,另一方面又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甲状腺腺微环境破坏,甲状腺功能紊乱。

二、细胞因子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细胞因子是一类重要的甲状腺生物调节剂,在甲状腺生长与分化功能的调节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通过影响抗原递呈、信息传递和基因转录,LgE的合成和灭活、黏附分子的表达,多方面调节着甲状腺组织免疫损伤作用(正调节作用),有的则抑制甲状腺组织免疫损伤作用(负调节作用)。

甲状腺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状腺球蛋白,过氧化物酶及分泌甲状腺激素。IL-1,IL-6,IFN-γ,TNF-α等能可逆性抑制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球蛋白(Ig)、过氧化物酶(TPO),减少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的释放。Weetman 等从分子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对甲状腺功能影响,提示IL-1,IL-6,IFN-γ,TNF-α等均能抑制甲状腺球蛋白和过氧化物酶mRNA的表达。Kraiem资料表明IL-1,IL-6,IFN-γ,TNF-α等能抑制促甲状腺素(TSH)对甲状腺细胞的刺激作用。Yanmazakj也提到IL-1,TNF-α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释放,IL-1对甲状腺细胞摄碘有抑制作用。

细胞因子对甲状腺细胞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作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直接参与抗原加工和递呈。正常时,甲状腺细胞不表达MHC-Ⅱ类抗原,但在多种细胞因子单独或联合作用影响下甲状腺细胞MHC-I、MHC-Ⅱ类抗原表达。Patwardhan以免疫荧光和分子杂交手段,证明体外培养的甲状腺细胞在IFN-γ刺激下,不仅MHC-I类抗原表达明显增强,而且异常表达MHC-Ⅱ类抗原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CAM-1)。IFN-γ单独可刺激甲状腺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TNF-α及IL-1单独无表达MHC-Ⅱ类抗原作用,但它们可协同IFN-γ完成表达作用。郑芳等研究TM-TNF-α(跨膜型TNF-α)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阐明其诱导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实验中将87位氨基酸置换成苯丙氨酸后,TM-TNF-α对靶细胞杀伤率无明显改变,但其诱导靶细胞死亡方式发生改变,即诱导靶细胞死亡的方式由凋亡转变为类似于S-TNF-α(分泌型TNF-α)主要介导的坏死。TNF-α,IL-1,IL-8(TNF-α通过核因子-KB增加IL-8基因表达)可下调单核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甲状腺细胞表达了MHC-Ⅱ类抗原后,转化为抗原提呈细胞直接参与免疫损伤过程,影响甲状腺细胞功能加重免疫紊乱。

Wang等研究发现,用IFN-γ和TNF-α处理的鼠的甲状腺遭受淋巴细胞浸润,此甲状腺在开始免疫6周后滤泡结构蛋白破坏,并有甲状腺上皮细胞凋亡。研究显示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甲状腺滤泡细胞遭受炎症细胞因子的破坏,这与在人桥本甲状腺炎(HT)中的观察到的结果相似。

三、细胞因子与甲状腺疾病

许多临床资料和动物实验表明,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损伤实际是一种炎症反应过程,Kotani等通过对17例HT患者进行针吸活检,观察其甲状腺细胞DNA碎片及电镜表现,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比较发现:HT患者淋巴细胞浸润处的甲状腺细胞DNA碎片阳性率高,电镜下可以见到凋亡小体,认为甲状腺细胞凋亡与淋巴细胞浸润相关,推测可能是浸润淋巴细胞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等。正是由于IL,IFN,TNF等这一群细胞因子调节着炎症细胞和甲状腺细胞、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反应,并且浸润的淋巴细胞和甲状腺细胞均能产生高水平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IL-6以及IL-8等,从而增强了它们的作用强度。有学者发现高浓度(105IU/L)的IL-1,IL-6,TNF-α和IFN-γ均能抑制促甲状腺素(TSH)刺激后的FRTK-5细胞钠/碘转运体基因表达及碘摄取。在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以及其它因素如促甲状腺素(TSH)协同,甲状腺细胞诱发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抗原的异常发达,并转化为提呈细胞如B 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活化的T-淋巴细胞、甲状腺上皮细胞等,直接导致自身免疫损伤,产生严重的“自毁式伤害”,而甲状腺功能障碍又使其免疫反应进一步加重,形成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细胞因子作用靶细胞机理目前认为,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通过受体自身或受体细胞因子活化,将信号传入细胞内,激活胞浆酪氨酸激酶,使蛋白质磷酸化,启动基因转录实现的。信号传导是通过以下JAK/STAT(Janus激酶家族和转录活化子家族)和Ras/MAPK两条途径,JAK-STAT途径是通过活化JAK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转录因子STAT。STAT是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途径中重要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细胞因子的诱导转录活性,启动基因转录。如IL-6,IFN-γ,TNF-α,以及IL-8。而Ras/MAPK途径是通过Ras/MAP激酶的磷酸化和活化,最终活化转录因子所致。

另外有学者提出TNF与TNFR作用中性鞘磷脂酶水解神经鞘磷脂(SM),生成神经酰氨(CH),CH作为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C,介导细胞凋亡。而在TNF依赖的花生四烯酸转化(前列腺素)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造成细胞DNA链损害,且脂质过氧化,溶酶体酶激活和膜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溢出,导致细胞溶解,形成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陈亦刚)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

细胞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 【关键词】细胞因子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个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刺激,促发异常的免疫应答,持续产生大量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组织器官,从而引发相应的病理损害。SLE的免疫应答异常可以出现在多个方面和多个水平,并与许多细胞因子密切相关。自身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失调、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SLE及狼疮性肾炎(L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1细胞因子与SLE发病 细胞因子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系统细胞间起相互联系的介导作用,以决定免疫应答的性质。许多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参与SLE的发病。 1.1肿瘤坏死因子(TNF)近年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细胞表面膜结合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mTNF-R)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系统,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肿瘤坏死因子可激活T、B淋巴细胞,诱发炎症反应,是在SLE的炎症与自身免疫反应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细胞因子,与SLE及LN的发生和转归密切相关。研究发现SLE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作为SLE活动性的标志之一1]。李萍等2]研究认为SLE患者血中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水平增高,并可作为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最近有关肿瘤坏死因子与SLE的研究已涉及到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或肿瘤坏死因子促进剂的基因多态性。 1.2转化生长因子(TGF)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免疫系统有显著抑制作用,TGF-β可以与白细胞介素2协同作用,激活CD8+T细胞(Ts细胞),抑制抗体的生成量,从而可以缓解SLE的病情进展。而TGF-β量的下降可导致B细胞机能亢进,IgG分泌增加,加重SLE患者的病情。SLE患者体内总TGF-β和有活性的TGF-β的分泌量均明显下降,TGF-β的生物学活性也下降,而且TGF-β量的下降与SLE的活动性呈负相关3]。白介素10可以抑制TGF-β的分泌,而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2可以提高TGF-β的量。 1.3干扰素(IFN)目前研究认为Ⅰ型干扰素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auer等4]研究认为目前已知的许多趋化因子是受Ⅰ型干扰素的诱导产生,并且它们的血清浓度与反映SLE活跃程度的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有着显著的相关,是诊断狼疮病例疾病活跃程度的非常便利的生物标志物。有研究发现SLE患者的干扰素γ的产生量与SLE的活动性存在显著关联,在SLE患者的恶化过程中,其血清中的干扰素γ量大大增加,这可能与SLE的组织损害有关5]。 1.4白细胞介素(IL) 1.4.1白细胞介素1(IL-1)IL-1是人体重要的炎症介质,在SLE的免疫病理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认为IL-1在SLE患者中的水平下降,导致IL-1受体兴奋剂(IL-1Ra)/IL-1的比值上升,这可能与SLE的肾脏病变有关。Sturfelt等6]的研究发现低水平IL-1Ra与SLE的肾脏损害存在着一致性,是有肾脏损害的SLE患者的特征之一。SLE患者活动期IL-1Ra的血清浓度升高,无肾脏损害的SLE患者的IL-1Ra水平明显高于有肾脏损害的患者。因此,高浓度血清IL-1Ra是活动期SLE患者的特征,而IL-1Ra的相对缺乏则是SLE发生肾脏损害的一个指标。 1.4.2白细胞介素2(IL-2)在SLE患者体内,IL-2通常是下降的,而其受体(sIL-2R)通常是升高的,并与SLE病情活动相关7]。IL-2可以对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发挥明显的抑制作用,它即可以与TGF-β协同刺激Ts细胞,减少抗体的的产生量,也可以单独发挥作用,抑制自身抗体的分泌。但是在SLE的恶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IL-2和干扰素,因此高水平的IL-2可能与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成纤维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等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大分子物质。主要分为胶元、非胶元糖蛋白、蛋白聚糖和弹性蛋白等四大类,主要分布和聚集在细胞表面和细胞间质,多成复杂网络结构,故称细胞外基质(间质)。它们是细胞和组织赖以生存、活动和调节的外环境:一方面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支持、联结、固定、保水、缓冲等物理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和汇集的中介。它可通过各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分化、粘附、代谢、损伤修复、组织重构等各种生理功能。被称为是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稳态的主要调节者(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Cell and Tissue Homeostasis)。 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各型胶元以外,还有各种粘连蛋白(FN)、层连蛋白(LN)、氨基聚糖(GAG)、蛋白聚糖(PG)、弹性蛋白(Elastin)、内动素(Cytotatin)、血栓结合素(Thrombospondin)、整合素(Integrin)、玻连蛋白(Vitronetin VN)、连结蛋白(Connexins)、钙粘素(Cadherins)、选择素(Selectin)、粘附素(细胞粘合素)、细胞粘合素(Cytotatin)等几十个类别。每一种类别又有几种至十几种亚型。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成分亦不同;组织不同所含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比例亦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胞,同一种组织,在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反应条件下,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和构型亦不同;结构和构型不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作用亦不同;同一类型的细胞外基质,它还可分解成不同的降解片段,也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随着基因和蛋白质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新的细胞外基质分子还在不断诞生,其类型、构型、构像还有更多发现,其功能亦在不断的扩展,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的网络家族和体系。 细胞外基质虽然来源、成分、分型和功能不同,各司其责,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它们又排列有序、疏密相间、相互联结、彼此协同,在细胞间质、组织间隙和器官内,形成各种复杂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分层网状结构,形成许多不同的功能结构区域,如在血管,可以形成内膜表面的粘附保护层、内膜下层、基底膜层、内弹力层、外弹力层、血管中层和外层系膜结缔组织等等。每一个结构区域都具有其复杂的成分、结构和各自的功能,形成多重通道、支架、隔栅、巢穴或屏障,保护和调节着血管的完整的功能。细胞外基质来源于器官和组织内的不同细胞。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亦不同,如在心脏,肌肉细胞可以产生胶元IV、

第4章 细胞因子与疾病

第4章细胞因子与疾病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活化后合成并分泌的具有调节和介导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的一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由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或炎症反应中的活化细胞产生,其细胞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角质细胞、内皮细胞、星形细胞、骨髓细胞及肾小球膜细胞均分泌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受机体严格的调控,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性表达,表现为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细胞因子表达过高,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受体的水平增加等。 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 包括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缺陷两种病理情况,例如先天性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人(XSCID),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出生后必须在无菌罩中生活,往往在幼儿期因感染而夭折。现已发现这种患者的IL-2受体γ链缺陷,由此导致IL-2、IL-4和IL-7的功能障碍,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因子的继发性缺陷往往发生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以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后,可导致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缺陷,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表现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一系列症状。 ㈡细胞因子表达过高 在炎症、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休克等疾病时,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例如为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液中可发现IL-1、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些细胞因子均可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应用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有可能治疗这类炎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 ㈢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 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可脱落下来,成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于体液和血清中,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可出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水平升高。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再与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的功能。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的疗效,成为新一代的药物。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具有很多优越之处。例如细胞因子为人体自身成分,可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免疫功能,很低剂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A. IL-12 B. IL-10 C. M-CSF D. TGF-β E. IL-8 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D. 能增强NK细胞活性 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A.IL-1ra B.IL-2R C.IL-4R D.IL-6R E. IL-8R 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 C. IFN D. IL-6 E. IL-4 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FN E. EPO 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3 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B. 无MHC限制性 C. 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都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5.TNF- 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静止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红细胞 16.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M-CSF C. IL-12 D. TNF E. IL-9 17.在胞膜外区有两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和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是: 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B.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8.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炎症;细胞因子;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心室重构 细胞因子是细胞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后分泌的一组功能性蛋白分子,其家族成员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增加细胞内信使水平、激活转录因子、诱导编码基因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在众多炎症细胞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NF』a、IL]1 B、IL]6、TGF] B、IL]1O。炎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对于心衰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及心输出量,促发自发性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内皮损失及血液高凝状态等 〔1〕。心衰时炎症细胞因子增加,其水平是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抗炎治疗可降低高危患者心衰的发生率〔2, 3〕。 1 TNF]a TNF] a主要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等激活的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由157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分子量为17 kD。

TNF受体(TNFR)有两种,低亲和力受体TNFR1(分子量55 kD)和高亲和力受体TNFR2(分子量75 kD)。研究证实,TNF] a通过TNFR1 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而TNFR2起保护心脏的作用〔4〕。TNFR 的细胞外部分经蛋白酶剪接后成为可溶性TNF受体(sTNFR),进入 血液和尿液,快速与TNF] a结合形成三聚体,一方面阻止TNF] a结合于细胞膜上的TNFR位点发挥作用,缓冲其细胞毒性;另一方面将结合的TNF] a缓慢释放,使其在体内的活性长时间保持低水平。而不稳定的TNF] a会很快被分解为无活性单体,因此sTNFR被认为是体内TNF[ a活性调节中的重要机制之一。生理情况下,TNF[a与sTNFR 处于平衡状态;心衰时这一平衡被打破,TNF[ a显著增高,sTNFR代偿性增高程度有限,TNF_ a sTNFR比值增高〔5,6〕。 1.1 TNF a对心肌细胞的负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1)TNFj a直接损伤心肌纤维,使细胞间质分裂,重新分布,毛细血管液体渗出,造成心肌细胞水肿,抑制心肌收缩力。⑵TNF[ a使B肾上腺素能受体解离,导致B [肾上腺素能刺激减敏〔7〕。⑶TNF[ a诱生多种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心肌内NO产物增多,后者与TNF』a 延迟途径的负性变力效应有关:①高浓度的NO刺激鸟苷酸环化酶(GC),使环磷酸鸟苷(cGMP)增多,激活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 G,PKG),继而诱导细胞膜超极化,导致电压门控式钙通道关闭,同时PKG 降低肌钙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抑制磷酸肌醇水解,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8〕。②通过诱导型NOS(iNOS)表达,促进NO 生成,从而增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三种健康生活方式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三种健康生活方式 心血管疾病要从源头进行防治,把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到治疗高度,即为生活方式治疗(T LC)。生活方式治疗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简单、安全而重要的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健康饮食和茶疗三种比较好的办法。 运动 理想的体重是体质指数(BMI)维持18.5~24.9 kg/m2。而我国城市体重超标者已达40%。体重每增加1%,心脏病和糖尿病危险分别增加5 %和10%。据统计,从事体力工作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脑力工作者低40%;坚持锻炼者比不锻炼者低33%;中等体力活动者比久坐者低17%。 体力活动有助于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加强葡萄糖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规律的体力活动可降低血压、血糖,减少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肥胖、抑郁、乳腺及结肠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生。体力活动的目标是坚持中等强度的运动30 分钟/天,每周5天以上;若想达到减肥的目的则应延长运动时间至30~90分钟。 健康饮食 饮食推荐,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特点: ①限制钠盐摄入,选择或准备食物时少用或不用盐; ②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粗粮、鱼、鲜奶和高纤维食品; ③少食富含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吃瘦肉、去皮鸡肉,选用脱脂或低 脂奶制品,少食含氢化植物油的食品; ④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使脂肪占总热量的20%~35%; ⑤增加植物甾醇和纤维的摄取; ⑥限制饮料及含糖食品; ⑦控制饮酒量,女性平均控制在一杯左右,男性则要控制在两坏以下。 降低血压鼓励高血压患者摄取更多蔬菜、水果、全麦及低饱和脂肪的奶制品,适当摄取钙、镁、钾,减少红肉、甜品和饮料摄入。 对胆固醇水平降低者,戒烟、适量饮酒、运动、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维持正常体重有助于升高胆固醇;当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时,通过限制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适量饮酒、增加脂肪酸或鱼类摄入、积极控制血糖以及运动,常可使甘油三酯降至正常; 对胆固醇升高者,限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热带油、过量动物蛋白及糖的摄入,增加食物中纤维、甾醇/甾酮摄入,戒烟并增强运动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25T14:41:49.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战翠玉[导读]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异常心理的护理措施。 战翠玉(朝阳市中心医院循环一科病房辽宁朝阳 122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220-02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异常心理的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异常心理特征的观察及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与护理干预。结果病人的心理特征有明显的改善,缩短住院日,有效率达98.5%。结论心理治疗、心理护理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68例患有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系统观察与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护理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龄45岁至85岁,冠心病2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心肌梗死4例,治愈31例,好转36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最长58天,最短15天,平均26天。 2 病情观察 2.1症状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痛、心悸、气短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舍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2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脉搏、心率、呼吸和血压,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 2.3心理特征 2.3.1焦虑心理焦虑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经常自觉心慌、胸闷痛、气短、头晕、失眠、出汗等症状,患者有难以忍受的全身不适感,并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坐立不安,导致身心疲惫呈现虚弱无力状态,对疾病失去治疗信心。 2.3.2抑郁心理常表现为疲劳、精力减退、失眠伴胸闷气短,对周围事情非常敏感,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严重,导致身体出现无力状态。 2.3.3绝望心理由于病情加重,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殊护理及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患者承受力低下,出现神志不安、恐慌,日常行为难以自理,陷入困境,不愿与人交流,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 3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3.1由于心理失衡,患者防御能力低下,导致疾病加重。 3.2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平衡失调,引起病情发展,紧张的信息刺激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4 心理护理特点 4.1控制心理应激因素应激心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威胁较大,轻者病情加重,重者可引起猝死,在护理方面应减少应激心理刺激的发生,这就要求:(1)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2)杜绝与患者谈论和疾病有关的问题。(3)医护人员语言和蔼、耐心细致、动作轻柔、敏捷。 4.2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患者在住院期间,护士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病情的相互转化及作用,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耐心劝导,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1]。 4.3做好信息反馈掌握心理状态在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有些患者心理状态难以察觉,需要通过对周围患者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作出分析,从中发现和掌握患者的内心世界,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要认真做好记录。 4.4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讲解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危险因素,鼓励患者戒烟戒酒,予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根据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 小结 目前,我国受医疗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影响,由于长时间疾病的折磨,多数患者变得固执、急躁、内心孤独,需要别人同情和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心理措施。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读书,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到生存的价值,而更好的体现出心理护理的作用。参考文献 [1]孟玉芝.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5):1659.

细胞因子6项临床意义

6 项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 检测靶标 促炎因子: IL-6、IL-17、IFN-γ、TNF-α、 抑炎因子:IL-4、IL-10、 本项目涵盖由Th1、TH2、Th17、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更全面的反映疾病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的改变。 重症疾病 细胞因子水平是早期预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证(SIRS)的灵敏指标,SIRS 发生时IL-6、IFN-γ、IL-10、TNF-α等细胞因子大幅升高,是反映SIRS 的关键细胞因子。对于临床重症患者,如脓毒症、不明原因发热、急性胰腺炎、重症肺炎、围手术期等患者,若发生SIRS 不能及时治疗,则易引发ARDS 和MODS,死亡率高达40-60%,因此,越完善的因子种类更有利于反映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进而警醒临床医生及时干预。 IL-4 是机体Th2 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是机体Th1 细胞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临床中多用IFN-γ/IL-4 来反映机体Th1/Th2 漂移水平,Th1/Th2 漂移是评估肿瘤疾病病情的重要指标; 自身免疫性疾病 IL-17 几乎参与所有自身免疫疾病的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损伤 评估的主要指标 感染/炎症相关疾病 IL-6、IFN-γ、TNF-α是感染患者主要升高的促炎因子,IL-4、IL-10 是机体最主要的抗炎因子,检测促炎/抗炎因子变化情况可评估感染病情进展及预后疗效。 细胞因子谱鉴别脓毒症和噬血细胞综合征(HLH) 脓毒症:IL-6 显著升高,IL-10 升高较明显 噬血细胞综合征:IFN-γ和 IL-10 显著升高

革兰氏阴阳性菌细胞因子谱 G-BIRCP:我们将 IL-6、 IL-10 同时高度增高>10 倍( X+S),定义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相关细胞因子谱( G-BIRCP)G+BIRCP:将 IL-6 为轻度增高>2 倍甚至>10 倍( X+S),但 IL-10 正常或增高值<10 倍( X+S)者,定义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关细 胞因子谱( G+BIRCP)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细胞因子谱 IFN-γ>100pg/mL, ,IL-10>60pg/mL ,且 IFN-γ水平高于 IL-10 水平。该标准对于 HLH 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 88.0%和 98.7%,且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达到了 93.6%和97.5%。 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疾病中的结果解读 1、常见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相关细胞因子 2、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总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逐渐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由该疾病的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增加,医学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对于全社会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迫在眉睫。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 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3 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

情绪与心脏病解读

情绪与心脏病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不同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由于在与生活方式因素有关的死亡率中,心脏病位于首位,所以本文主要谈论负性情绪对心脏病的影响及相关研究。例举了一些检查心脏病征兆的简单方法和保护心脏的一些小方法,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如喜悦、开朗、笑口常开可延年益寿。【关键词】:心脏病;心脏病征兆;保护心脏方法;保持积极健康情绪;笑;减压方法 【正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及心理的影响。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许多疾病,如癌症的发生,甲亢等都与人们的心情密切相关。在精神科临床中,经常见到由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的心理性疾病。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维持健康之重要因素。 情绪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人们的情绪不仅是变化的,而且是可以计算的。按心理学家的用语,就叫做情绪指数,其计算公式知下:实现值/期待值=情绪指数。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人们情绪的高低,当实现值超过期待值的时候,情绪指数>1,由于内心欲望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呈现兴奋状态。而且,情绪指数越大,人们的情绪越兴奋。相反,当情绪指数<1,实现值比期待值小的时候,由于内心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会出现压抑状态,不高兴。而且情绪指数越小,情绪越低落。 人们的情绪不仅受“实现值”的影响,而且受“期待值”的制约。 1 情绪引发疾病的生理机制 病从口入,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心理社会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而实现的,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 1.1 情绪与肠胃 有人研究了植物神经所控制的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认为肠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情绪不畅时,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部肌肉的剧烈收缩而致胃部疼痛,在易感素质倾向上,发生消化性清疡。 1.2 情绪与皮肤 情绪的不稳定可以引起荨麻疹,长期的情绪不稳定,干扰了大脑对皮肤的调节功能。引起皮肤阵发性剧痒,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而发生神经性皮炎。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第十一章 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第十一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学背景 领会: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学基础(P270~P273待补) 1)心脏易发疾病 i.心肌病:扩展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 ii.心律失常:心脏内的神经冲动起源或传导不正常,引起的心脏整体搏动或部分搏动变得不规则,活动顺序或节奏发生紊乱,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生 变化。 iii.心绞痛:冠状动脉受阻致使心肌供养和氧气消耗失衡,所引起的。 iv.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冠心病:①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导致心脏肌肉的氧气供应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是心肌缺血。②心肌梗死是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缺血 区域心肌细胞坏死③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 或心肌梗死等病症的统称。 2)动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疾病,是由于血液中过多的脂肪球团粘附与动 脉内壁,形成动脉斑块,影响动脉舒张,因而导致血液受到阻碍,进而引起血压升 高。 3)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运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主要由①血容量和外周 血管阻力两个因素直接影响血压。②体内的本体感受器参与调解血压。③激素和神 经系统活动影响血压变化。④身体生化环境也会影响血压变化。 识记: 1.心脏的正常生理特征:心脏是一个有四个腔室的器官。(详见P268) 2.心血管系统的病理性改变:风湿热、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 血管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等。 3.心房:位于心脏上部,其功能是接受回流到心脏的血液。 4.心室:下部两个是负责将血液泵出,成为心室。 5.房室瓣:心房和心室之间有个瓣膜(功能是使得血液可以从心房流到心室,但不能从心

细胞因子与疾病实例

细胞因子与疾病实例 1、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 在细胞免疫导致的肝损伤中细胞及其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种因素影响细胞增殖并且调节其亚型比例, 细胞因子网络受到破坏, 在细胞因子介导下便可造成肝脏等组织与器官的损害,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乙型肝炎发病及其转归。Th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与HVB清除与感染的慢性化、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肝细胞癌有着重要的关系。Th1/Th2的不平衡可造成疾病的不同病理状态, 比例就是否平衡就是机体能否有效清除病毒与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因素之一。 TNF就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来源与结构不同,它介导自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在炎症部位聚集,刺激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同时激活T细胞与B细胞产生抗体,增强CTL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诱导急性期蛋白的合成,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在抗HBV感染过程中TNF具有抑制及清除HBV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TNF-α水平乙型肝炎组(包括大三阳与小三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由此说明,TNF-α在反映乙肝病变程度方面就是一项敏感指标,TNF-β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人IL-6分子量为21~26kD,由1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作为肝细胞的刺激因子,主要诱导肝细胞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6、IL-8与TNF-a 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L-6、IL-8两种细胞因子作为肝细胞损伤的介质,共同参与乙肝的免疫病理损伤,有研究表明,它们在清除病毒及免疫复合物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等炎性介质,并与抗原及病毒感染后改变了的肝细胞膜成分发生反应,造成肝细胞坏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本实验结果显示,病毒有复制组的血清IL-6、IL8与INF-a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IL-6、IL-8水平与HBV DNA 载量关系密切,HBV复制时体内病毒量增加,HBV DNA作为TNF-a的强诱导剂,致使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加重而刺激机体产生更多TNF,从而产生与释放IL-6、IL-8,使肝组织中出现大量细胞因子,从而促进炎性反应,导致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本实验结果中血清IL-6、IL-8与INF-a水平呈现慢性乙肝大于慢性HBV携带者大于非活动HBsAg携带者的改变,既表明了其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与病毒复制呈正相关,说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加重与IL-6、IL-8等细胞因子的大量产生有关。亦表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确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IL-6、IL-8与TNF-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病情。 2、丙肝: 丙肝感染者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容易发展为慢性病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