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角动量_nsfc2013a

光子角动量_nsfc2013a
光子角动量_nsfc2013a

奇异光场中光子角动量的研究

二、报告正文

(一)项目的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项目的立项依据

光子角动量是光波中除了强度、相位和偏振以外的另一重要特性。虽然不是任意光束都会存在角动量,但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意义。近年来,对于光子角动量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光学的许多领域中前沿,例如:量子光学[1,2,8],纳米光学[3,4],衍射光学[5,6],非线性光学[7]等。与经典力学相同,光子角动量被表达为r×p,其中r为光子相对参考点的位置,p为光子线动量,被定义为p=ε0E×B,ε0为电介质常数,E和B分别为电场和磁场振幅。可以看出只有在沿轴向具有电场或磁场分布的光场可以存在角动量。因此,对于理想情况下的平面光波场中不可能存在角动量。但在实际光束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电磁场在受到自身尺寸或光学器件等光瞳的影响,形成沿轴向的分量,从而具有角动量。因此光子角动量广泛存在于光场中。光子角动量可分为两种类型: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前者指光子微扰自身旋转形成的角动量;后者指光子在传输过程中围绕光轴旋转。

针对这两种角动量,两种典型的光束引起的角动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圆偏振光束中的光子自旋角动量;具有螺旋相位结构的涡旋光束中的轨道角动量。1909年,Poynting首次提出在圆偏振光场中存在以?为单位的角动量11,随后被Beth实验上通过圆偏振光旋转双折射物体证实12。自旋角动量存在较简单的两种值+?或-?,取决于圆偏振光的旋转方向。因此人们针对这种角动量的基础研究基本停止。但对光子自旋角动量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除了利用其进行光操控技术外13 14,圆偏振光可以利用光子自旋角动量与自旋材料相互作用控制磁序材料中电子的自旋15。2012年,Heinz课题组在二硫化钼单层材料上利用圆偏振光开创了对valley自由度(valleytronics)的控制的可能性16。

光子轨道角动量真正引起人们注意是在1992年,Allen等理论上预言了具有螺旋相位的光场可以产生以?为单位的角动量,并且该角动量可以在实验上实现7。与自旋角动量不同,轨道角动量由于取决于光波场中螺旋相位的拓扑荷值,光子可以携带的轨道角动量没有理论上限,即可以远远大于?,例如Fickler利用计算全息技术实现了300?的轨道角动量1。实验上实现这种很大的光子轨道角动量在过去的十年中对轨道角动量的应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9。光子轨道角动量由于可以具有较大的值从而在操控微粒时产生较大的扭矩,被大量应用于光镊技术中6,21。Wang等2011年将光子轨道角动量作为一个新的自由度应用与光通信中,通过对轨道角动量的波分复用实现了自由空间中兆兆比特的数据传输17,18。欧洲物理学会的物理世界(https://www.360docs.net/doc/1f12843245.html,)揭露了2012年的十大物理突破之一是:缠绕扭曲光束,即利用轨道角动量形成缠绕光子对的新技术实现了对300对缠绕光子的操控19,是以前缠绕光子对的十倍以上。这种角动量的量子缠绕可以被用于量子通讯、量子计算等。更有趣的是,携带有轨道角动量的光束可以用于特殊形貌的微纳加工20、大气通信22和天体研究23等领域。虽然形成这两种角动量的机制不同,但在特定光场中,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圆偏振光经过特殊衍射元件24,或被强聚焦25后均可以实现自旋和轨道角动量之间的互相转换。这两种角动量之间的转化可以为量子通信、光学操控等提供更多的自由度。

从上述光子角动量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人们对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过去的两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将会成为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相关研究可以应用到任意其它自然界中存在的波动系统中(包括微波28、物质波29、电子波27等)。迄今为止,国际上许多小组都开展了光子角动量方面的研究,包括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加

州理工、康奈尔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以色列的以色列理工大学,澳洲的澳大利亚国家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等。在国内,南开大学的王慧田教授和袁晓聪教授课题组分别对角动量在微纳尺度展开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并开展了光操控应用26,26a,26b;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金属等离子体艾里光束进行了实验研究16;浙江大学的赵道木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旗教授对艾里光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本项目主要根据课题组前期对一些新型奇异光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对奇异光场中光子角动量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奇异光场是指光场的相位或偏振等存在无法定义或无穷大的奇异点,例如涡旋光束30、柱对称矢量光束31、艾里光束32、贝塞尔光束33,33a等。光场中的奇点引入了不均匀的偏振态和相位分布,导致一些新的效应和现象。光子角动量便是这些效应中的典型结果。在不均匀的偏振或相位分布下,光场在传输过程中其线动量出现沿轴向的分量,对应了角动量的形成。涡旋光束由于其螺旋相位结构而存在轨道角动量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并得到大量的研究9。本课题组最近对于柱对称矢量光束和艾里光束等一系列奇异光束通过掩模板遮挡、强聚焦等方法实现了复杂轨道和自旋角动量分布的产生和调控34。

虽然这些奇异光场中可能存在角动量,但要对其进行应用并发展为比较成熟的技术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对其进行准确测量以及对其产生和调控。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早在1992年轨道角动量被提出时便已经被证实了其值与光学涡旋的拓扑荷m有关,且具有特定的比例关系。但在实际工程中所形成涡旋光场的拓扑荷值不一定准确,且由于轨道角动量与能流密度也有关系,但光强分布不均匀时,其值不能利用拓扑荷直接得到。最近,对于光学涡旋轨道角动量的实验测量,Padgett等人利用棱镜结合干涉光路得到了较好的结果35。同时山东师范大学的国承山小组利用傅里叶变换有效测得了角动量与拓扑荷之间的比例关系36。但是,对于其它非涡旋光场的角动量如何测量仍未得到解决。而轨道角动量虽然很多光场中均存在,但只能取较为离散值,不适合于实际应用,同时这些光场在实验上通常只能利用激光器的输出模式或利用效率较低的腔外被动方法产生。因此,为利用轨道角动量仍需解决所产生的光场具有任意取值的轨道角动量且该值容易调节,同时光场要具有较高的效率。而对于存在与偏振奇异光场中的与偏振有关的光子自旋角动量的测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南开大学王慧田教授利用光场与微粒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其中微粒的运动实现了角动量的测量26。

奇异光场由于角动量的存在而在传输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特殊的演化特性。例如具有相位奇点的涡旋光束在线性介质中,光场中当其强度分布沿相位梯度方向分布不均匀时由光电角动量驱动的旋转光波能流使其强度分布发生明显改变,同时光场的轨道角动量会发生相应改变。例如对于非中心对称的涡旋光场,其在传输过程中整个光场会发生旋转37。而对于具有多个相位奇点的光场,其轨道角动量也会随着多个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改变38。这些轨道角动量的演化均呈现出较为迷人的特性,但光场在传输过程中这种角动量的变化无法得到有效测量。另外,柱对称矢量光束在线性传输过程中,经过强聚焦、散射或反射后均可以表现自旋和轨道角动量之间的相互转换34。在非线性光学中,光子与非线性介质相互作用丰富了角动量的演化特性。在自聚焦非线性介质中,轨道角动量使涡旋光束受到强烈的方位角调制非稳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角动量的亮斑39。相似地,携带有自旋角动量的柱对称矢量光束在Kerr自聚焦介质中也会坍塌为多个亮斑40。这种奇异光束的演化过程虽然可以利用其光强分布来表示,但是角动量的作用以及其演化过程没有引起重视。事实上,测量光子演化的角动量,可以从更深层次来理解光子与物质作用机制。另外,轨道角动量与非线性周期波导阵列的相互作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当非线性与周期势场对角动量的调制可以达到平衡时,角动量可以保持稳定并支持孤波态41。否则,光子与周期波导间发生直接角动量的转换42。因此,研究奇异光场与非线性介质的相互作用可以为产生和调控光子角动量提供一种有

效手段。

本项目涉及的另一类特殊光束是在2012年提出并成为研究热点的非傍轴自弯曲无衍射光束43。这类光束虽然是严格按照麦克斯韦方程求解得到,不存在奇异点。但是与麦克斯韦方程的普通解,例如高斯光束相比,这种光束存在许多奇异特性。例如非傍轴无衍射光束可以沿圆形、椭圆或抛物线轨道传输,而这个过程不需要非线性等作用来保持。这对于提高光学传感器效率、光线绕过障碍物以及弯曲表面的加工都存在巨大的潜在应用。本课题组最近实现了柱对称非傍轴无衍射光束,这种光束具有较强的相位梯度同时可以具有复杂的偏振态分布,从而为角动量的产生和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1] J. Durnin, J. J. Miceli Jr., and J. H. Eberly, Diffraction free beams, Phys. Rev. Lett. 58, 1499

(1987).

[2] R. Fickler, R. Lapkiewicz, W. N. Plick, M. Krenn, C. Schaeff, S. Ramelow, and A. Zeilinger,

Quantum Entanglement of High Angular Momenta, Science338, 640–643 (2012).

[3] J. Wang, J. Y. Yang, I. M. Fazal, N. Ahmed, Y. Yan, H. Huang, Y. X. Ren, Y. Yang, S.

Dolinar, M. Tur, and A. E. Willner, Terabit free-space data transmission employing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multiplexing, Nature Photonics 6, 488–496 (2012).

[4] M. N. Litchinitser, Structured light meets structured matter, Science337, 1054–1055(2012).

[5] X. Cai, J. Wang, M. J. Strain, B. J. Morris, J. Zhu, M. Sorel, and J. L. O’Brien,. Integrated

compact optical vortex beam emitters, Science338, 363(2012).

[6] N. Yu, P. Genevet, M. A. Kats, F. Aieta, J. P. Tetienne, F. Capasso, and Z. Gaburro, Light

propagation with phase discontinuities: generalized laws of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Science334, 333–7 (2011).

[7] M. Padgett, and R. Bowman, Tweezers with a twist.,Nature Photonics 5, 343–348 (2011).

[8] L. Allen, M. W. Beijersbergen, R. J. C. Spreeuw, and J. P. Woerd- man, Orbital

angular-momentum of ligh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guerre–Gaussian laser modes, Phys. Rev. A45, 8185–8189 (1992).

[9] G. M. Terriza, P. Juan, and T. L.Torner, Twisted photons, Nature Physics 3, 305–310(2007).

[10] A. M. Yao, and M. J. Padgett,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rigins, behavior and

applications., Advance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3, 161(2011).

[11] J. Poynting, The wave motion of a revolving shaft, and a suggestion as to the angular

momentum in a beam of circularly polarised light, Proc. R. Soc. Lond. A Ser. A82, 560–567 (1909).

[12] R. Beth, Mechanical dete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angular momen- tum of light, Phys.

Rev. 50, 115–125 (1936).

[13] A. T. O. Neil, I. Macvicar, L. Allen, and M. J. Padgett,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Nature of the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f a Light Beam, Phys. Rev. Lett. 88, 5–8 (2002).

[14] A. Kirilyuk, A. Kimel, and T. Rasing, Ultrafast optical manipulation of magnetic order,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82, 2731–2784(2010).

[15] K. F. Mak, K. He, J. Shan, and T. F. Heinz, Control of valley polarization in monolayer

MoS(2) by optical helicity,Nature nanotechnology7, 494(2012).

[16] A. E. Willner, J. Wang, and H. Huang, A different angle on light communications, Science

337, 655–6(2012).

[17] https://www.360docs.net/doc/1f12843245.html,/cws/article/news/2012/dec/14/physics-world-reveals-its-top-10-bre

akthroughs-for-2012

[18] M. N. Litchinitser, Structured light meets structured matter, Science 337, 1054–1055(2012).

[19] K. Dholakia, and T.?i?már, Sha ping the future of manipulation, Nature Photonics5,

335–342(2011).

[20] X. Sheng, Y. Zhang, F. Zhao, L. Zhang, and Y. Zhu, Effects of low-order

atmosphere-turbulence aberrations on the entangled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states, Optics letters37, 2607–9(2012).

[21] G. Foo, D. M. Palacios, and G. A. Swartzlander, Optical vortex corona- graph, Opt.Lett.30,

3308–3310 (2005).

[22] L. Marrucci, C. Manzo, and D. Paparo, Optical Spin-to-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Conversion in Inhomogeneous Anisotropic Media, Phys Rev Lett96, 163905(2006). [23] Y. Zhao, J. Edgar, G. Jeffries, D. McGloin, and D. Chiu, Spin-to-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Conversion in a Strongly Focused Optical Beam,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9,073901 (2007)

[24] X. L. Wang, J. Chen, Y. Li, J. Ding, C.-S. Guo,and H. T. Wang, Optical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from the curl of polariz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105(25), 1–4(2010). [25] M. Kang, Q.-H. Guo, J. Chen, B. Gu, Y. Li, and H.-T. Wang, Near-field phase singularity in

subwavelength metallic microstructures, Physical Review A84(4), 1–4(2011).

[26] Z. Shen, Z. J. Hu, G. H. Yuan, C. J. Min, H. Fang, and X. Yuan, Visualizing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f plasmonic vortices, 37(22), 4627–4629(2012).

[27] B. J. McMorran, A. Agrawal, I. M. Anderson, A. a Herzing, H. J. Lezec, J. J. McClelland,

and J. Unguris, Electron vortex beams with high quanta of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Science331(6014), 192–5(2011).

[28] S. M. Mohammadi, L. K. S. Daldorff, J. E. S. Bergman, R. L. Karlsson, B. Thidé, K.

Forozesh, and S. Member,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in Radio — A System Study,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58(2), 565–572(2010).

[29] F. Manni, K. G. Lagoudakis, T. C. H. Liew, R. André, V. Savona, and B. Deveaud,

Dissociation dynamics of singly charged vortices into half-quantum vortex pairs, Nature communications3, 1309(2012).

[30] P. Cullet, L. Gil, and F. Rocca, Optical vortices, https://www.360docs.net/doc/1f12843245.html,mun. 73, 403 (1989).

[31] Q. Zhan, Cylindrical vector beams: from mathematical concepts to applications,Advance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1(1), 1 (2009).

[32] G. A. Siviloglou, J. Broky, A. Dogariu, and D. N. Christodoulides, Observation of

Accelerating Airy Beams, Phys. Rev. Lett.99,213901 (2007).

[33] J. Durnin, J. J. J. Miceli, and J. H. Eberly, Diffraction-free beams, Phys Rev Lett58(April),

1499–1501(1987).

[34] I. a. Litvin, A. Dudley, A. Forbes, Poynting vector and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density of

superpositions of Bessel beams, Optics Express19(18), 16760(2011).

[35] W. Zhang, S. Liu, P. Li, X. Jiao, and J. Zhao, Controlling the polarization singularities of

the focused azimuthally polarized beams, Optics Express21(1), 974–983 (2013).

[36] J. Leach, J. Courtial, K. Skeldon, S. M. Barnett, S. Franke-Arnold, and M. J. Padgett,

Interferometric methods to measure orbital and spin, or the total angular momentum of a single photon, Phys. Rev. Lett.92, 013601 (2004).

[37] C. Guo, L. Lu, and H. Wang, Characterization topological charge of optical vortices by

using an annular aperture, Optics Letters34(23), 3686–3688(2009).

[38] I. V. Basistiy, V. V. Slyusar, M. S. Soskin, M. V. Vasnetsov, and A. Y. Bekshaev,

Manifestation of the rotational Doppler effect by use of an off-axis optical vortex beam, Optics letters28(14), 1185–1187(2003).

[39] X. Gan, J. Zhao, S. Liu, and L. Fang, Generation and motion control of optical multi-vortex,

Chinese Optics Letters7(12), 1142–1145(2009).

[40] J. W. Haus, Z.Mozumder, and Q. Zhan, Azimuthal modulation instability for acylindrically

polarized wave in a nonlinear KerrMedium, Opt. Lett.14, 29 (2006).

[41] S. M. Li, Y. Li, , X. L. Wang, L. J. Kong, K. Lou, C. Tu, and Y. Tian, Taming the collapse of

optical fields, Scientific reports2, 1007(2012).

[42] D. N. Neshev, T. J. Alexander, E. A. Ostrovskaya, Y. S. Kivshar, H. Martin, I. Makasyuk,

and Z. G. Chen, Observation of discrete vortex solitons in optically induced photonic lattices, Phys. Rev. Lett.92, 123903(2004).

[43] M. S. Petrovi?, D. M. Jovi?, M. R. Beli?, and S. Prvanovi?, Angular momentum transfer in

optically induced photonic lattices, Phys. Rev. E76, 023820( 2007).

[44] P. Zhang, Y. Hu, T. Li, D. Cannan, X. Yin, R. Morandotti, Z. Chen, and X. Zhang,

Nonparaxial Mathieu andWeber accelerating beams, Phys. Rev.Lett.109, 193901 (2012).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研究内容

本项目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手段,探讨新型奇异光场中光子角动量的产生、测量、演化和调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①奇异光场中光子角动量的产生和测量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几种奇异光场中特殊的偏振和相位特性对产生光子角动量的规律并提出实验上实现这些角动量的方法,包括:柱对称矢量光束、艾里光束、非傍轴自弯曲无衍射光束等;进一步在实验上针对不同奇异光场产生自旋和轨道角动量;同时提出有效测量光子自旋和轨道角动量的方法并在实验上建立一套系统进行验证。

②光子角动量的演化动力学行为研究

结合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实验上利用提出的测量角动量方法深入研究奇异光场在线性和非线性传输过程中的光子角动量演化规律;其中线性传输包括奇异光场的衍射、散射和干涉等,非线性传输包括光场在饱和和非饱和非线性介质中的演化;分析角动量对光场演化结果控制的物理机制;同时探讨奇异光场在这些传输过程中自旋和轨道角动量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可能和规律。

③奇异光场中光子角动量的调控手段

在摸清光子角动量在线性和非线性介质中的演化规律后,提出相关手段实现对光子角动量的调控以得到所需光子角动量,包括利用线性衍射、散射元件以及非线性介质等手段对光场的相位和偏振进行调控。

④基于光子角动量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提出新的物理应用

理论分析角动量在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起到的机制,一方面从光学操控的角度,建立一套基于各种奇异光束的激光光镊实验系统,对微米聚合物小球以及细菌等生物样品进行操控,分析角动量在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力学效应及转换效率;另一方面从凝聚态物理研究角度,利用携带有角动量的奇异光束激发量子点或单层材料等功能材料,探讨当电子与光子交换角动量后对电子自旋和电子势垒的影响。

(2)研究目标

通过对奇异光场角动量的深入研究,在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为光子角动量产生、调控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具体实现:

①掌握奇异光场中产生角动量的规律和测量方法并搭建相应的实验系统;

②摸清光子角动量随奇异光场的传输所呈现的演化规律及特性;

③建立一套调控光子角动量的方法和装置;

④实现光子角动量在与物质作用中可能的新物理手段和技术。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不同奇异光场中角动量的产生规律和测量方法:角动量与光场的偏振和相位有密切联系,对于具有不同特性奇异光场中的光子角动量产生需要建立一套理论分析方法来揭示其中规律,并且可以利用实验手段对轨道和自旋角动量均适用的系统。

②实验研究光子角动量演化规律:光子角动量可以影响甚至控制光场的传输特性,;

③在非线性介质中利用各向异性非线性将偶极光束转换为具有轨道角动量光场;

③对模式叠加后的非传统涡旋光场的理论分析及角动量调控方法。

④①复杂坐标系统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方法:不同的坐标系统中麦克斯韦方程组

的解具有截然不同的形式和特性,一般表达为具有不同阶次的各种特殊函数。在众

多解的集合中找到合适的形式来构建非傍轴自弯曲光束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傅里叶变换表达式对于光束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⑤②非傍轴光束分量的实验构建方法:如何在实验中引入非傍轴分量是本项目实验部

分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在无傍轴分量的情况下,非傍轴光束将退化为傍轴的艾里

光束,将失去大角度弯曲和无衍射的特性。

⑥③复杂结构矢量光束的数值模拟方法:矢量自弯曲光束包含不同的偏振分量复杂不

同光波用瑞利-索末菲衍射积分对涡旋光场衍射过程进行严格求解,考虑傍轴和非傍

轴模型的影响,从而建立适合描述涡旋光场的衍射理论。

⑦④基于自弯曲光束光镊系统中微粒的受力分析和实验观测:在激光光镊系统中微粒

的受力分析可以直接反映出光镊的性能,由于自弯曲无衍射光束具有自修复功能,其受力特性与传统光镊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同时,无衍射特性使得微粒操控的运动

路径大幅度增大,因此找到合适的实验观测手段至关重要。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1)针对研究内容①

针对具体光场采用Matlab等数值模拟软件对理论得到的关于能流和角动量公式编程得到具体数值;实验上采用数字全息术将实验上得到的干涉条纹进行解包裹,得出光场的波前分布,然后结合所得到的光强分布,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光场所具有的线动量和轨道角动量;

(2)针对研究内容②

利用所得到的角动量测量方法对具有轨道角动量的不同光场演化进行实验测量,包括非传统涡旋、多涡旋光场等;实验上在光折变晶体中实现不同光场的演化,重点研究观察此时角动量和光场的对应演化关系,结合数值模拟对所得到结果进行验证;

(3)针对研究内容③

将偶极光束输入光折变晶体中,但偶极光束的排列方向与光轴方向不一致时,各向异性非线性将对其光场进行调制,从而形成了具有轨道角动量的光场,且说得到的轨道角动量大小可以通过调整光束的排列方向与光轴之间夹角来进行调节;

(4)针对研究内容④

实验上利用相位延迟片得到HG光束,然后采用MZ干涉光路在其中一臂上加入相位延迟片实现对其相位的实时调节,从而实现角动量的调节;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集中研究了光场角动量这一特殊物理量,由于其在物理研究和工程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对其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国际上虽然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但不是集中在角动量这一特性上,而是在研究光场时对其角动量进行了研究。本项目通过对角动

量的产生、测量和调控三个方面的研究,实现了实验上对角动量的实时监测,为其以后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依据上述方法可以对角动量在线性和非线性介质中的演化规律进行有效的研究。另外,本项目还提到了两种新型的实现光场角动量的方法,它们分别从线性和非线性角度实现了对角动量的任意调节。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基于轨道角动量的传输系统仿真

Open Journal of Circuits and Systems 电路与系统, 2018, 7(2), 36-4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f12843245.html,/journal/ojc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f12843245.html,/10.12677/ojcs.2018.72005 Simulation of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Honglin Jiang1,2, Wenxing Wang2, Jingjing Yang2, Ming Huang2 1Honghe State Radio Management Office, Mengzi Yunnan 2Key Laboratory for Spectrum Sensing and Borderlands Radio Safety of High Edu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y 23rd, 2018; accepted: Jun. 12th, 2018; published: Jun. 19th, 2018 Abstract As a novel, safe and high efficient spectrum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 has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scientific community. Based on Matlab toolbox, OAM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FSK modulation is established. The effect of OAM mode number and multiple M-ary frequency-shift keying on bit error rate is analyzed. A simulation model of OAM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error performance of the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system was studied. The orthogonality of different OAM modes and the prin-ciple of efficient use of spectrum are verified by simulation. A multi-path OAM transmission sys-tem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t error rate an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o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when using different baseband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methods is studied. Finally, a Matlab-based GUI interface was designed to display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energy density, phase change, multiplex transmission, coding and decoding process in OAM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the security of OAM transmission was discussed.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adio Spectrum, Obital Angular Momentum, Transmission System Model, Matlab 基于轨道角动量的传输系统仿真 蒋洪林1,2,王文星2,杨晶晶2,黄铭2 1红河州无线电管理办公室,云南蒙自 2云南省高校谱传感与边疆无线电安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收稿日期:2018年5月23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

高三物理如何确定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如何确定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 高考提示 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尤其注重具有很强隐蔽性的静摩擦力,加深对"相对"含义的理解,这些是目前高考命题中的重要考点.摩擦力问题几乎年年涉及,可以单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可以结合其它知识联合命题.摩擦力贯穿于整个力学的始终,把握好摩擦力方向的确定入其大小的计算,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 解题钥匙 【例1】 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B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C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D .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平行 【解析】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而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因此A 选项错误.另一方面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故B 选项错误.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静摩擦力的方向就与运动方向垂直,故C 正确.摩擦力是切向力,故与接触面平行,D 正确.综上所述C 、D 正确.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能把握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的区别. 【例2】如图1.2-1所示物体B 放在物体A 上,A 、B 、的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 当两者以相同的初速度靠惯性沿光滑固定斜面C 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 ) A .A 受到 B 的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上 B .A 受到B 的摩擦力沿斜面方向向下 C .A 、B 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D .A 、B 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取决于A 、B 表面的性质 【解析】斜面光滑,A 、B 以相同的速度靠惯性向上运动,以A 、B 所构成的系统为对象,则系统加速度a=g·sinθ,方向向下,令A 对B 的摩擦力为F f ,则对B : m B gsinθ+F f =m B a B ,将a B =gsinθ代入有F f =0。 【例3】某人骑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 1,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 2,则F 1和F 2的方向如何?试分析之. 【解析】骑车人脚踩脚踏时,链条带动后轮欲转动,此时后轮相对地面有向后的运动趋势,地面作用于后轮的摩擦力F 1方向向前,在F 1作用下车身要向前运动,于是前轮相对于地面欲向前滑.此时地面作用于前轮一个向后的静摩擦力,使车轮转动起来. 思考:人推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后轮的摩擦力方向又怎样? 【例4】如图1.2-2小车向右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物体恰好沿车后壁匀速下滑。试分析下滑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速度方向的关系。 解:物体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始终和小车的后壁平行,方向竖直向上,而物体的运动 轨迹为抛物线,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水平 分速度逐渐增大),所以摩擦力方向和运动方向间的夹角可能取90°和180°间的 任意值。 【点评】⑴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图1.2-1 图1.2-2

光子角动量_nsfc2013a

奇异光场中光子角动量的研究 二、报告正文 (一)项目的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项目的立项依据 光子角动量是光波中除了强度、相位和偏振以外的另一重要特性。虽然不是任意光束都会存在角动量,但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意义。近年来,对于光子角动量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光学的许多领域中前沿,例如:量子光学[1,2,8],纳米光学[3,4],衍射光学[5,6],非线性光学[7]等。与经典力学相同,光子角动量被表达为r×p,其中r为光子相对参考点的位置,p为光子线动量,被定义为p=ε0E×B,ε0为电介质常数,E和B分别为电场和磁场振幅。可以看出只有在沿轴向具有电场或磁场分布的光场可以存在角动量。因此,对于理想情况下的平面光波场中不可能存在角动量。但在实际光束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电磁场在受到自身尺寸或光学器件等光瞳的影响,形成沿轴向的分量,从而具有角动量。因此光子角动量广泛存在于光场中。光子角动量可分为两种类型: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前者指光子微扰自身旋转形成的角动量;后者指光子在传输过程中围绕光轴旋转。 针对这两种角动量,两种典型的光束引起的角动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圆偏振光束中的光子自旋角动量;具有螺旋相位结构的涡旋光束中的轨道角动量。1909年,Poynting首次提出在圆偏振光场中存在以?为单位的角动量11,随后被Beth实验上通过圆偏振光旋转双折射物体证实12。自旋角动量存在较简单的两种值+?或-?,取决于圆偏振光的旋转方向。因此人们针对这种角动量的基础研究基本停止。但对光子自旋角动量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除了利用其进行光操控技术外13 14,圆偏振光可以利用光子自旋角动量与自旋材料相互作用控制磁序材料中电子的自旋15。2012年,Heinz课题组在二硫化钼单层材料上利用圆偏振光开创了对valley自由度(valleytronics)的控制的可能性16。 光子轨道角动量真正引起人们注意是在1992年,Allen等理论上预言了具有螺旋相位的光场可以产生以?为单位的角动量,并且该角动量可以在实验上实现7。与自旋角动量不同,轨道角动量由于取决于光波场中螺旋相位的拓扑荷值,光子可以携带的轨道角动量没有理论上限,即可以远远大于?,例如Fickler利用计算全息技术实现了300?的轨道角动量1。实验上实现这种很大的光子轨道角动量在过去的十年中对轨道角动量的应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9。光子轨道角动量由于可以具有较大的值从而在操控微粒时产生较大的扭矩,被大量应用于光镊技术中6,21。Wang等2011年将光子轨道角动量作为一个新的自由度应用与光通信中,通过对轨道角动量的波分复用实现了自由空间中兆兆比特的数据传输17,18。欧洲物理学会的物理世界(https://www.360docs.net/doc/1f12843245.html,)揭露了2012年的十大物理突破之一是:缠绕扭曲光束,即利用轨道角动量形成缠绕光子对的新技术实现了对300对缠绕光子的操控19,是以前缠绕光子对的十倍以上。这种角动量的量子缠绕可以被用于量子通讯、量子计算等。更有趣的是,携带有轨道角动量的光束可以用于特殊形貌的微纳加工20、大气通信22和天体研究23等领域。虽然形成这两种角动量的机制不同,但在特定光场中,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圆偏振光经过特殊衍射元件24,或被强聚焦25后均可以实现自旋和轨道角动量之间的互相转换。这两种角动量之间的转化可以为量子通信、光学操控等提供更多的自由度。 从上述光子角动量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人们对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过去的两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将会成为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相关研究可以应用到任意其它自然界中存在的波动系统中(包括微波28、物质波29、电子波27等)。迄今为止,国际上许多小组都开展了光子角动量方面的研究,包括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加

L=l1l2=01=1则总轨道角动量

作业7: 2.18 写出Be 原子的Schr?dinger 方程,计算其激发态2s 12p 1的轨道角动量与磁矩。 解:1) Be 原子有四个核外电子(其基态电子组态为:1s 22s 2), 若不考虑核运动且采用原 子单位,则其Schr?dinger 方程为:ψ=ψE H ? 其中 ∑∑∑∑=>==+-?-=414414121421?i i j ij i i i i r r H 2) Be 的激发态2s 12p 1, 两个价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加合后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为: L = l 1 + l 2 = 0 + 1 = 1 则总轨道角动量 2L M = = 磁矩 e e μ== 2.20 根据Slater 规则, 计算Sc 原子4s 和3d 轨道能量。 解:Sc :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4s 2 根据slater 近似方法: 其3d 轨道只有一个电子,屏蔽常数 18=σ )(6.13)3 1821()*(223eV R n Z R E d -=--=--=σ 4s 轨道有两个电子,屏蔽常数18101985.0135.0=?+?+?=σ )(94.8)7 .31821()*(224eV R n Z R E s -=--=--=σ 2.21 简要说明Li 原子1s 22s 1态与1s 22p 1态能量相差很大(14904cm -1),而Li 2+的2s 1与2p 1 态几近简并(只差2.4cm -1)的理由。 要点: 理解原子轨道的空间量子化以及单电子体系和多电子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子-电子相互作用。 由于原子轨道的空间量子化,多电子体系的价电子处于不同的原子轨道时和内层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会明显不同; 但对于单电子体系,不存在电子-电子相互作用,这种空间量子化不会导致同一主量子层内各原子轨道能级的不同。 答: 1) Li 2+为类氢离子,其核外仅有一个电子,其原子轨道能级仅由主量子数决定,即2)()(n Z R E nlm -= , 因为其2s 与2p 轨道主量子数相同、轨道能级简并,因此,2s 1与2p 1 态几近简并。 2) Li 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由于电子-电子的相互作用以及2s 和2p 轨道的空间量子化,当价电子分别在2s 轨道和2p 轨道时, 2p 轨道径向分布函数只有一个极大值点 (n-l 个局域极大值点);2s 轨道的径向分布函数则有两个极大值点,其中一个靠近核,即2s 轨道比2p 受到更弱的内层电子排斥作用和更大的核-电子吸引力,因而其价层2s 和2p 轨道的能级分裂,且2s 轨道能量远低于2p 轨道, 1s 22s 1态与1s 22p 1态能量相差很大。 2.22 根据Slater 规则,求Ca 原子的第一、二电离能。 解:Ca 原子基态组态为: 1s 22s 22p 63s 23p 64s 2; Ca +离子基态组态为: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Ca 2+离子基态组态为:1s 22s 22p 63s 23p 64s 0; 因此有:)(2)(8)(8)(243,32,21Ca E Ca E Ca E Ca E E s p s p s s Ca +++= )()(8)(8)(243,32,21+++++++=+Ca E Ca E Ca E Ca E E s p s p s s Ca )(8)(8)(223,322,2212+++++=+Ca E Ca E Ca E E p s p s s Ca 而上述原子或离子的内层电子排布情形完全相同,因此其内层电子(1s--3p)的屏蔽常数和能量亦相同,即:

ON光通信中轨道角动量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

研究与开发 光通信中轨道角动量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 赖俊森,吴冰冰,赵文玉,张海懿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北京100191) 摘 要:轨道角动量是未来进一步提升光网络容量的新型技术,近几年逐步成为超高速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热 点。在介绍轨道角动量技术机理及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轨道角动量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同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及展望。关键词:轨道角动量;光通信;前景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0801.2014.05.007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Technology in Optical Communication Lai Junsen,Wu Bingbing,Zhao Wenyu,Zhang Haiyi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RITT ),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of MIIT,Beijing 100191,China ) Abstract:Orbital angular momentum,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promising solution for future improvement of optical network capacity,has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in ultra -high speed optical communication.The principle and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technology in optical communication were reviewed;the 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e technology were also analyzed. Key words: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ptical communication,prospect analysis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171076,No.61201260),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No.2012AA011303,No.2013AA013402) 1引言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业务的高 速发展对光传送网络的带宽容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40Gbit/s 和100Gbit/s 等波分复用(WDM )传输系统的逐步商用,光信号电磁波属性中的强度、频率(波长)、相位和偏振态等维度均已用于信号表征来提升单纤传输容量,在现有基础上无法继续采用增加光信号电磁波表征维度的方式进行扩容,只能通过诸如光谱滤波频谱压缩、提高调制速率或者调制阶数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 由于受到非线性香农极限和实际传输距离等限制,这些技术很难带来单纤传输容量的突破性提升,未来单纤传输容量的增加面临严峻挑战。 因为光信号具有波粒二象性,业界开始研究是否可以采用光粒子特性进行光通信传输容量扩容,其中的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 )为可选参数之一。本文在介绍OAM 技术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OAM 技术在研究及应用中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同时对于OAM 技术在未来光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及展望。 研究与开发

“四步法”判断摩擦力方向说课讲解

“四步法”判断摩擦力方向 一、摩擦力方向的说明 对摩擦力方向,众多教材中作如下说明: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二、对“相对”二字的理解 这里的“相对”显然是“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跟‘绝对’相对)”之意,那么“一定的条件”是什么呢? 联想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的处理方式:我们总是事先选定另一物体作为参照物。即事先选择另一物体假定不动,再考查被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由此不难看出“一定的条件”是指选谁为参照物,那么应该选谁为参照物呢?一切事实证明,应该选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参照物。 三、“四步法”的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判定摩擦力方向的“四步法”如下: 1、找出摩擦力的施力物体。 2、选择此施力物体为参照物。 3、判断受力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4、用“相反”确定摩擦力的方向。 四、实例解析 1、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碍物体的运动。 例1、某人用水平推力F拉着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前进,问木箱所受摩擦力方向。若木箱未被拉动呢? 解析:木箱所受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地面,以地面为参照物,受力物体木箱向前运动,可判定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后,阻碍物体的运动。 若木箱未被拉动,参照物仍为地面,木箱在拉力作用下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可判定木箱所受静摩擦力方向亦向后,阻碍木箱的运动。 2、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是动力。

例2,如图一,传送带顺时针运行,在其上放一初速度为零的工件A,问在A未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前,工件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解析:工件A所受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传送带,选传送带为参照物, 在A未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前,相 对传送带在向左运动,所以工件A所 受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该力使工件A加速运动。 例3、分析人走路时,后脚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假设脚不打滑。 解析: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为地面,选地面为参照物,当后脚用力向后蹬地时,脚掌有向后滑的趋势(若地面光滑,则脚将后滑),可知脚掌所受静摩擦力向前,此即为人前进的动力。 例4、分析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自行车前后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假设车轮不打滑。

摩擦力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摩擦力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西峡二高0816班王峰指导教师袁卫国 在摩擦力的学习中,有下列三个问题是同学们不易弄清的:①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作用;②怎样确定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③怎样计算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1.正确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要正确分析出物体是否受摩擦力作用,就必须全面认识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三: ①粗糙接触面。摩擦力是接触力,它只能产生在两相互接触、表面粗糙的物体之间。在理想情况下,若认为接触面“光滑”,则不考虑摩擦力的存在。 ②正压力的存在。正压力的存在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如果两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无挤压作用,则接触面上的摩擦力也将为零。有些同学认为压力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相等,这是极其错误的。在不同的物理情景中,正压力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 ③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在分析物体是否受摩擦力作用时,应考虑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与之接触的物体有无相对滑动或有无相对运动的趋势。[注:所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假如没有摩擦力作用时,将要发生相对滑动的方向。]例如:擦黑板时,黑板处于静止状态,但它相对于黑板擦发生了相对运动,因而黑板将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产生摩擦力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物体间不接触,谈不到摩擦力;接触面“光滑”,不计摩擦力;粗糙接触的物体间有相互挤压但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不会产生摩擦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接触面间无压力存在,接触面上摩擦力也将为零。 2.正确应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在物理问题的求解中,一些同学不能对问题作具体的分析与思考,而是生搬硬套、盲目乱用公式,从而造成求解错误。在对摩擦力的计算中就常犯这类错误。 在求解摩擦力大小之前,必须首先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判别是滑动摩擦还是静摩擦。 对于静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随外界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静摩擦力大小的取值范围为fm>(或=)f静>(或=)0 ,具体数值只能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由力的平衡知识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只有最大静摩擦力才是fm=u0N,其中u0为静摩擦因数。最大静摩擦力实际上大于滑动摩擦力,但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它们近似相等。 对于滑动摩擦,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为f=uN,其中u为动摩擦因数,其值与接触面的材料以及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有关(课本上的动摩擦因数表上只强调了接触面的材料),而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或加速度)无关;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对于滑动摩擦力来说,由于f=uN,因此,只要u一定,则f与N成正比,N的变化决定了f的变化,如果N是某个物理量(如时间t、速度v等)的函数,则f也就是该物理量的等次函数。所以,要正确求解滑动摩擦力,就必须优先确定正压力N。 当然,对于滑动摩擦力的求解,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受力情况,由力的平衡知识或牛顿定律求出。 3. 正确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作用,其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但是,摩擦力的方向并不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它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还可以与物体运动方向成任意夹角。 由此可见,摩擦力方向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而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既可以为阻力也可以为动力,我们不能由物体的运动方向来轻易确定摩擦力方向。

判断摩擦力方向的几种方法和误区

判断摩擦力方向的几种 方法和误区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判断摩擦力方向的几种方法 1.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四种方法 (1)由相对滑动趋势直接判断 因为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相对滑动的趋势很明显,就可以由相对滑动趋势直接判断.这是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基本方法。 (2)用假设法判断 所谓假设法就是先假设接触面光滑,以确定两物体的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3)由运动状态判断 有些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紧密相关,可以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4)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 由以上三种方法先确定受力比较简单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再由牛顿第三定律确定另一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方向.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由相对运动方向确定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 例题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放有一个质量为m 1的长木板,当质量为m 2 的物块以初速度v 在木板上平行于斜面向上滑动时,木板恰好相对斜面体静止.已知物块在木板上上滑的整个过程中,斜面体相对地面没有滑动.求:

(1)物块沿木板上滑过程中,斜面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2)物块沿木板上滑过程中,物块由速度v 0变为v 0/2时所通过的距离. 关于摩擦力理解的“7个”误区 1.认为“摩擦力一定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不一定与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反。 2.认为“静止的物体只能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物体只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并挤压的两个接触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之间.如果该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则有相互的滑动摩擦力;如果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并存在相对运动趋势,则物体间有相互的静摩擦力. 3.认为“f N F F μ=中的N F 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压力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一种力,其方向总与接触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即属于弹力.重力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一般情况下两者不会相等,只有一些特殊情况时才会相等. 4.认为“摩擦力总是阻力” 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问的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阻碍物体问的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但不一定阻碍物体间的实际运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5.认为“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与大小计算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 一. 教学内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确定 二、考点点拨 摩擦力是三种基本性质力中最难判定的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物体在各种运动状态下摩擦力的分析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三、跨越障碍 摩擦处处、时时存在,在初中我们知道,摩擦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三类,我们已知道了摩擦的基础知识,我们今天将进一步来研究摩擦的相关知识。 (一)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 2)相互接触且有形变即相互间有弹力 3)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3、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例1: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试确定其摩擦力的方向。 物体相对于地面的方向是水平向右,所以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例2: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两物体都沿水平面向右运动,A的速度为,B的速度为, 并且<,问A、B两物体间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虽然A的速度方向水平向右,但由于<,所以A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B而言,是向左运动的,即相对运动方向是向左的,故A受到的B对它的摩擦力是水平向右的。 注:1、由例2可以看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是有区别的。 2、摩擦力是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是和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我们在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时,一定要先找出该物体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的运动方向,才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能仅凭运动方向来判断摩擦力方向。

例3: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运动,现将一物体静止地放上传送带,则物体在放上传送带的一段时间内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物体静止地放上传送带,传送带水平部分向右运动,则物体相对于传送的运动方向向左,所以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4、大小:经过试验,我们得出,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间的压力有关,还和物体间接触面的材料性质有关。 即f=μN μ是一个没有单位,小于1的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它与两物体的材料性质,表面状况有关,和接触面积无关。 N是物体对接触面的正压力即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 例4:一质量为5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它和水平面间的μ为0.6,则此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多大? 解:此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所以f=μN=0.6×50=30N 方向水平向左 注:这道例题中压力恰好等于重力的大小,但要特别注意,压力并不总等于重力,压力和重力是不相同的两个力。 5、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作用。 (二)静摩擦力 1、定义:两相对静止的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直接接触 2)接触处粗糙且相互间有弹力 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接触面相切,并且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判断两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一般采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相接触的两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如果有,此方向即为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如果没有,说明物体间无相对运动趋势。 例5:判断下面两个静止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1)

【CN110186559A】一种涡旋光束轨道角动量模态的检测方法及装置【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17271.2 (22)申请日 2019.04.19 (71)申请人 深圳大学 地址 51806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 道3688号 (72)发明人 陈书青 赖玉财 贺炎亮 王佩佩  刘俊敏 吴粤湘 李瑛 张小民  范滇元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代理人 王永文 刘文求 (51)Int.Cl. G01J 1/4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涡旋光束轨道角动量模态的检测方法 及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涡旋光束轨道角动量模 态的检测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提取训练 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使用所述训练用涡 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对前馈神经网络进行多 次迭代训练,得到训练后的前馈神经网络;提取 任意一张待检测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将所 述待检测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输入到训练 后的前馈神经网络,得到代表轨道角动量模态的 二进制序列。训练后的前馈神经网络对图像有很 强的识别能力,能够对涡旋光轨道角动量的模态 进行快速且准确的检测,在光学OAM通信和量子 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2页CN 110186559 A 2019.08.30 C N 110186559 A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10186559 A 1.一种涡旋光束轨道角动量模态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取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使用所述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对前馈神经网络进行多次迭代训练,得到训练后的前馈神经网络; 提取任意一张待检测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将所述待检测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输入到训练后的前馈神经网络,得到代表轨道角动量模态的二进制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使用所述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对前馈神经网络进行多次迭代训练包括依次重复以下步骤: 将涡旋光调制成畸变涡旋光; 对所述畸变涡旋光进行衍射处理得到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 提取所述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使用所述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训练前馈神经网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涡旋光调制成畸变涡旋光的步骤前还包括: 改变光源出射的高斯光束的偏振方向得到高斯光,并将所述高斯光调制成涡旋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的步骤包括: 从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中选取i×i的衍射级作为训练用特征提取对象; 提取所述训练用特征提取对象中每个衍射级的最大值、平均值和方差作为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所述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训练前馈神经网络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输入到前馈神经网络,得到输出值,根据输出值计算出损失值; 将所述损失值反向传播到前馈神经网络,修改所述前馈神经网络的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为光斑呈阵列排布的衍射图,每个光斑所在位置对应一个衍射级。 7.一种涡旋光束轨道角动量模态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CCD图像传感器和计算机设备; 所述CCD图像传感器包括:参数提取模块; 所述参数提取模块,用于提取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和提取任意一张待检测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 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神经网络训练模块和模态检测模块; 所述神经网络训练模块,用于使用训练用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对前馈神经网络进行多次迭代训练,得到训练后的前馈神经网络; 所述模态检测模块,用于将所述任意一张待检测涡旋光衍射图的特征参数输入到训练后的前馈神经网络,得到代表轨道角动量模态的二进制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空间光调制器、第二空间光调制器和二维叉型光栅; 2

初中物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初中物理摩擦力方向的 判断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物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虞城县实验中学孟瑞丽 初中物理力学是难点也是重点,而解决摩擦力的问题尤为关键,在这里我们说一下滑动摩擦力方向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要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我们要先明白运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的区别。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对地面而言的,而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而言的。 例:如图:水平传送带按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现将一物体A轻放在传送带上,当物体由速度为0加速运动的瞬间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A 解析:此图受力物体是A,与A接触的物体是传送带,物体A 相对地面是在向右运动,但物体A刚放上传送带并加速的瞬间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即相对于传送带是在水平向左运动的,因此,物体A的相对运动方向是向左的,即摩擦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是水平向右的。 2:静摩擦力的方向。

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应先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可以采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的,没有摩擦力,看物体之间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那么这个相对运动方向就是我们要找的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 例:如图:斜面上静止一物体A,试画出A所受的摩擦力。 A 解析:假设A不受摩擦力,A将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因此A相对斜面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沿斜面向上。 以上方法不易判断时,还可以根据物体的平衡状态分析摩擦力的方向。

拉盖尔-高斯光束及其轨道角动量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课题名称拉盖尔-高斯光束及其轨道角动量出题人 课题表述(简述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完成课题的条件、成果形式等) 光的偏振指光矢量的振动状态,是光场的重要属性,我们最熟悉的三种偏振状态如线偏振、圆偏振和椭圆偏振都属于均匀偏振,具有这三类均匀偏振的光束称为标量光束。相对于均匀偏振光,非均匀偏振光称为矢量光束。最近,矢量光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矢量光束的偏振态复杂多变,具有标量光束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导引和俘获粒子、电子加速、高分辨显微镜、金属切割、高密度存储及生物医学等方面。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为,计算矢量拉盖尔-高斯光束的角动量,并讨论其潜在的应用。成果形式为论文。 课题类型理论型√设计型实 验 型 计 算 型 教 学 型 课题来源科 研 横 向实验室 建设 自 拟 √ 其 它纵 向 拟接受学 生情况 有较为扎实的数理方法基础,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研室意 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学院意见 院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注:1、此表一式三份,学院、教研室、学生档案各一份。 2、课题来源是指:1.科研,2.社会生产实际,3. 其他。 3、课题类别是指:1.毕业论文,2.毕业设计。 4、教研室意见:在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后,就该课题的工作量大小,难易程度及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等内容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5、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可对该表格进行适当的修改。

对质点系角动量定理的讨论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引言 (1) 2 惯性系中质点系角动量定理 (1) 2.1惯性系中角动量定理的推导 (1) 2.2在惯性系中角动量表达式的一点讨论 (2) 2.3惯性系中质点对轴的角动量定理 (3) 2.4刚体定轴转动时对转轴的角动量 (3) 3 非惯性系中的角动量定理 (4) 4 应用 (5) 4.1质点系质心系的角动量定理在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应用 (5) 4.2刚体做定轴转动时对轴上任一点的角动量定理和应用 (5)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对质点系角动量定理的讨论 摘 要:通过对质点系角动量定理推导以及讨论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并且结合其在惯性系、非惯性系以及质心系的情况下的公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确了解了角动量定理在解决力学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为解决相关力学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词:质点系;角动量;参考点;轴;质心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m of Angular Momentum of Particle Abstract : Through to discuss of the particle system and angular moment theorem andits specific problems, and to combinate with the application in the inertial system, noninertial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heart and the quality of the formul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e understanded the angular momentum in solving problems which related to the mechanical theorems and its importance clearly , and proved a lot of help to solve the related mechanical problems. Key W ords : Particle; Angular momentum; Reference points; Axis; centroid. 1引言 角动量定理在质点系中的应用在力学相关问题中非常重要,本论文主要是通过上学期对质点系角动量在惯。性系,非惯性系,以及质心系内的研究与讨论,总结出的一些公式和规律,为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提供方便。 2惯性系中质点系角动量定理 2.1惯性系中角动量定理的推导 质点系内各质点对参考点O 的角动量的矢量和看作质点系对O 点的角动量,设由n 个质点组成的质点系,在惯性参考系中,各质点的速度分别用1v ,2v ……i v …n v 表示,相对于参考点O 的位置矢量分别为1r ,2r ……i r …n r ,质量分别为1m , 2m ……i m ……n m 将质点系的角动量记作L 。则

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

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是高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难点。对于刚接触高中物理的高一新生来说,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更感到困难。在教材中,也仅仅只有抽象的一句话: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至于如何理解和应用,学生也摸不着头脑。其实要克服这个难点,只要掌握几个关键步骤,就迎刃而解了。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要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就先得区分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这两个概念。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对于地面而言的,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是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而言的。清楚了这两个概念,对我们的判断就更加清晰了。 例1:如图1,传送带匀速顺时针转动,物体以初速度为0 到的摩擦力的方向。 错解:物体放在传送带时后,将在滑动摩擦力 的带动下相对地面向右运动,则物体受到的 图1 摩擦力方向向左。 错解分析:物体向右运动是对的,(以地面为参考系)但物体相对传送带的方向是向左的,(而不打算相对地面,与地面无任何关系)所以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右的。错误的原因是错把运动方向当成了相对运动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欲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应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该明确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明确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而不是受力物体相对地面或其他的参考系,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摩擦力是发生在受力物体施力物体之间,与任何其他物体无关,这是学生常犯的错误,尤其老是以地为参考系,判断物体相对于地面的方向。 (3)摩擦力的方向和第二步判断出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其中(2)应该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然也是最难的一步。如上例,学生就是在这点上常犯错误。 2、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对于静摩擦力,判断的方法仍然遵守上面的三个步骤,只是判断相对运动方向改为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当然,对静摩擦力,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比较难,我们可以用假设法。假设法,就是假设物体之间没有摩擦力,看物体之间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那么这个相对运动方向也就是我们要找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例:如图2,物体AB 静止在斜面上,试分析B 受到A 错解:物体B 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所以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错解方向:物体B 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不假,但这个相对运动趋势三结合相对地面的,不是相对 A 的。而问题是让我们分析A 和 B 之间的摩擦力,应该分析 B 相对A 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图2 正确解答:第一步,因为分析的是A 和B 之间的摩擦力,所以受力物体是B ,施力物体是A (而不是地面)。第二步,分析B 相对A 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假设A 和B 没有摩擦力,则A 应该相对B 向下滑动,所以A 相对B 有向下运动的趋势,而B 相对A 就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所以B 受到A 的摩擦力应该是向下的。 综上所述,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不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生活印象来判断,而应该根据分析问题的方法,抓住关键,理性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老师,请问滚动摩擦力方向如何判断?例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