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绝对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

(高三文科复习资料)

(内部资料、欢迎交流)

目录

一、中国古代史 (3)

二、世界古代史 (25)

三、世界近代史 (30)

四、中国近代史 (43)

五、世界现代史 (60)

六、中国现代史 (76)

七、单元课时训练题…………………………………………………………(活页) 附录:

1、全球(整体)史观下的世界通史纲目 (87)

2、中外重要历史阶段比较 (95)

3、历史小论文典型试题示例 (104)

4、《湖南省2012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 (115)

吴(222~280年东晋(317~420年)南朝(420~589年)

917~

1125年)——→金(1115~1234年)

1038~1227年)

隋(581~618年)→唐(618~907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

年)

元(1271~1368明(1368~1644年)——→清(1636~1840年)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

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

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

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

一、远古时代

1.人类社会经过了原始人群、氏族社会两个时期。

2.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已经学会养蚕缫丝。

3.神说传说的历史时期;传说是重要的考古探掘的信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 ①背景:

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 、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内容:

A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B 、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C 、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D 、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E 、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④瓦解:

A 、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B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

A 、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B 、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①目的:

A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 、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②特点:

A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

B 、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③作用:

A 、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B 、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④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血缘纽带、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2.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朝已有丝机,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商代出现原始瓷器。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工商食官)。 3.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

(1)夏朝:我国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 (2)商朝: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西周:①文字:金文 ②文学 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时间、艺术风格)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社会政治:

(1)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标志: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各国变法,郡县制出现。 (3)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灭六国一统天下。 2.社会经济:

(1)生产力进步: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3)小农经济形成: ①出现条件:

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②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③地位及影响:

a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c .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d .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4)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

②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和水利。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③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

(5)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6)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与科技 (1)百家争鸣

①概念: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A 、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B 、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③原因

A、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C、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D、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④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⑤影响

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老子的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b、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朴素辩证法思想。

(3)孔子和儒家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礼。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

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论语》)

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4)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①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

②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

③法家学派: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④道家学派:庄子的思想主张。

(5)科学技术:

①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②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9年7闰方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④医学:《黄帝内经》

(6)文学和艺术

①《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②楚辞:《离骚》充满了浪漫色彩。

③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④戏曲: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重点、难点破解】

(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周王对诸侯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

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形态(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系下):是君臣关系、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但商代晚期,已有不严格的嫡庶之制,宗法制初成,而西周宗法制进一步严

格化、完整化、形成周密有序的宗法制,包括立嫡制、庙数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其核心是内容是

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在宗法制下,小

宗围绕在大宗的周围,同姓之家围绕在小宗宗子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按照这个亲疏有

序的方式组成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宗法国家,它可以说是家的放大与延伸。

⑷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借助材料考查,最早提出者(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背景、目的、影响)、

历代“抑商”的典型事例;注意评价其作用(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

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⑸百家争鸣:对于“百家”主要掌握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

思想的形成:如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和”礼”。“仁”强调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要求人与

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的途径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对于缓解今天人与

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很有借鉴意义。孔子强调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礼乐

制度。孔子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如果说,“礼”是外在的规范,

“仁”便是思想内核,只有礼的外形,而无仁的实质,则毫无意义,“人而不仁,如礼何”。从思想深处

强化宗法血缘纽带,是“仁”的精义所在,也是儒家区别于其他诸子的显著特征。注意孟子的“仁政”

学说,“民贵君轻”、“性本善”的思想。注意命题围绕“民本”思想展开,要引起注意。荀子对儒学的发展

主要在“礼”方面。荀子(性本恶)倡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是先秦思想、学术的综汇者,其礼治

思想(礼法并用)成为秦代法治的直接源头,其对儒经的传授成为两汉经学的直接源头。

⑹注意《诗经》对后世影响深远(“五经”之一),复习时要注意其艺术特色(现实主义);精华“国风”,注意与时令,

节气及传统习俗的联系。

的井田制的早期形式;甲骨文里常见的的“王往获”“年获”“黍获”的记载,反映当时农业丰收的情况:甲

骨文的“丽”字表示两人共同耕作。“协”字表示许多人在田里协作,这些反映了当时农业的耕作方式;

甲骨文的蚕桑都直接描绘了蚕和桑的形状,说明商朝人重视养蚕和种桑。此外甲骨文中反映商代官

职、刑罚的文字都可以用于命题等。

⑻关于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

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

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

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

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

称乾隆皇帝。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

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

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

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

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

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

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

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戊

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

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

生肖。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求天干的方法。

2.求地支的方法。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

宰。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知识整合】

一、秦朝的大一统

1.秦朝统一

(1)历史背景: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彻底。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或条件

A、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B、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C、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D、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E、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4)秦朝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①积极: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B、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C、初步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②消极:A、容易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B、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③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

⑤评价(影响):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B、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D、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3)造纸术的发明。

(4)数学:《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制值制记数法。

(5)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

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万世宝典”)。

(6)农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7)文学:楚辞盛行;汉赋是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重点、难点破解】

(1)秦的统一:从教材相同点来看,主要应掌握秦统一的经过和结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至尊(这也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②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一些官职专为皇室所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一个强调血缘,一个强调地域;一个官位世袭,拥有封地,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为皇帝管理地方:一个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一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⑸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明确中央集权的含义,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

⑹郡国并行制:注意借助材料和地图,创造情景。要明确封国既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最终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

⑺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董仲舒最突出的贡献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复习时应注意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的一段典型史料(见《汉书·董仲舒传》);

还要注意战国、秦、汉以来我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向:由自由走向专制。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张昭远(3)注意认识魏晋时期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

(2)传奇小说。

(3)绘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4)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

(5)思想:隋朝起,出现“三教合一”。

【重点、难点破解】

(1)三省六部制: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考纲只要求掌握唐朝时这一制度的情况,这里要注意。明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

(2)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作为一个新增加的考点应引起特别的注意,复习时应重点了解九品中正制的特点、不足;理解科举制在保证人才选拔公正、透明、平等方面的探索;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和世界影响。命题时应多借助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⑶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称及其职能,“三省”之间的关系,“六部’,的名称及其与尚书省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中的地位和影响,绘制唐朝三省六部结构图。

⑷注意对比掌握唐、宋、元时期“中书省”的职能。

※影響歷史真實的因素※

(1)由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修养、感情等许多复杂的因素,致使史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

(2)在历史上,利用政治权势纂改历史的情况十分常见。

(3)史家由于世界观、认识能力、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侧重记载某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史实。

(4)文献史料只能部分地记录过去,反映局部的历史。

【中國二十四節氣】

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

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

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24日

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

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

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日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秦制,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后世所行历法用夏正,但并非完全同于夏朝历,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发展,即现在所称的夏历比作为夏朝历法含义的夏历含义更广。

(1)程朱理学:“二程”和朱熹。

①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②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③二程:“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④朱熹: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他们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陆九渊的心学:

①心学基本特征: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②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3)科技:活字印刷、火器和指南针。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元代王祯《农书》。(4)文学戏曲:

A、词的兴起和繁荣。

B、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

C、元朝散曲和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5)绘画: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风俗画)。

(6)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頫的行书

【重点、难点破解】

⑴行省制度:明确由中央直辖的地区、各行省的分布及行政地理区域、边远地区设置的行省(注意地图)。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在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⑵注意对比掌握通判、三司、参加政事、枢密使;唐、宋、元时期“中书省”的职能。

⑶程朱理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的含义: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并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高度,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2)二程和朱熹对理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是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理学体系。理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的实质。(3)程朱理学对后世的影响:南宋以后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影响远及周边国家。(4)陆王心学:注意心学与理学穷理途径的不同:一是外求“格物致知”(向外探索),一是内求“致良知”(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理解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注意: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