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应用技术》(第三章)

《综合布线应用技术》(第三章)
《综合布线应用技术》(第三章)

第三章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

3.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概述3.1.1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和网络结构

1.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见图3.1)

图3.1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2. 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分层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见图3.2)

图3.2 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

3. 综合布线系统有关线缆长度的限制

(见图3.3)

图3.3 综合布线系统线缆长度的限制

说明:

⑴ a、b、c、d、e、f、g表示各相关区域缆线及跳线长度。

⑵ a + b + e ≤ 10m :水平子系统中工作区电缆、工作区光缆、设备电缆、设备光缆和接插软线或跳线的总长度。

⑶ c + d ≤ 20m:在建筑物配线架或建筑群配线架中的接插软线或跳线长度。

⑷ f + g ≤ 30m:在建筑物配线架或建筑群配线架中的设备电缆、设备光缆长度。

3.1.2 用户信息需求分析

一、用户信息需求调查预测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1.用户信息需求调查预测的重要性

用户信息需求调查预测可以简称用户信息预测或信息预测。智能化建筑中的综合布线系统,其技术性能高低和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智能化建筑的使用功能、质量优劣和自动化程度。要使综合布线系统更好地满足客观要求,除综合布线系统的设备和器材在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上确有保证外,更主要的是要适应用户信息在业务种类和具体数量以及位置(主要表现在通信引出端位置)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增长的要求。为此,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这项工作,它是编制工程设计和今后维护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由于智能化建筑有不同的性质类型和使用功能,即使相同,因建设规模、工程范围、业务性质、人员数量和组成成分以及对外联系的密切程度不一,也会有所区别。同此,用户信息预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又极为细致的工作。用户信息预测的结果是综合有线系统的基础数据,它的准确和详尽的程度,直接影响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缆线分布、设备配置和工程投资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正确解决,与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密切相关,且对今后发展有一定影响,所以用户信息预测非常重要。

2.用户信息预测的基本要求

由于用户信息需求调查预测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且要求较高,为了达到准确、详实的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必须充分体现3个要素,才能提高用户信息预测的准确性。

在智能化建筑中用户信息需求的发生点包含着3个要素,即用户信息点出现的时间、它所在的位置和用户信息点的数量。所有用户信息业务种类(包括电话、计算机、图像和控制信号等)都必须有这3个要素,否则无法确定设备配置的时间、容量、规格以及装设地点,所以上述3个要素必须尽量确切、详实而又具体。

(2) 以近期需求为主,要适当结合今后发展需要。

智能化建筑一旦建成后,其建筑性质、使用功能、结构形式、楼层面积和楼层高度等一般都已是固定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和具体条件下己决定其使用特点和用户性质(例如办公楼或商贸业务楼等),因此,智能化建筑内近期设置的通信引出端(又称信息插座)的位置和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固定不变。但在用户信息颀测中,应考虑今后智能化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用户性质有可能变化,所以对通信引出端的分布数量和位置,应适当留有发展和应变的余地。例如对今后有可能发展的房间和场所适当增加通信引出端的数量,其位置也应布置较为灵活合理,能够按需要有所变化。

(3) 必须对各种信息终端统筹兼顾,全面预测。

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所有话音、数据、图像和监控等设备的传输性能要求,并能将各种信息系统设备的终端插头与标准信息插座互相配套使用,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信息终端设备,例如微型计算机、电话机、传真机等,上述这些信息终端设备都是用户信息需求的预测对象。在用户信息预测过程中对所有信息终端都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和估计,不应偏废哪一种信息,而造成遗漏或欠缺的后果,使综合布线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潜力和功能。

二、用户信息需求调查预测的范围和方法

1.用户信息需求调查预测的范围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的范围就是用户信息需求调查预测的范围,它们应该相互一致,不能脱节或产生矛盾。用户信息需求调查预测的范围有下述的两种含义,但在用户信息预测工作中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

(1) 工程区域大小的范围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区域有单幢独立的智能化建筑和多幢组成的智能化建筑群体。前者用户信息预测只是单幢智能化建筑内部的需要,后者是包括多幢组成智能化建筑群体内部的需要,也可以认为是若干栋单幢智能化建筑内部的需要,其用户信息预测工作量增加若干倍。

(2) 信息种类多少的范围

目前,综合布线系统一般用于话音、数据、图像和监控等信息业务,由于智能化建筑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对信息业务种类的需求有可能增加或减少,在用户信息预测中必须根据用户实际需要的信息业务种类和数量进行预测。

上述两种含义的范围是互相补充和互为完善的,因此,用户信息预测的工作范围必须与上述范围相结合,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信息需求。

2.用户信息需求调查预测的方法

智能化建筑的用户信息需求预测的范围,一般只在建筑物内部,因此涉及范围不是很大、工作量不会太多,主要应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楼层建筑面积和人员数量以及所需信息等基础资料为主,适当结合调查分析进行估计和预测。具体预测方法如下所述。

(1) 根据收集到的基础资料和了解的工程建设情况,参照其它类似建设规模、建筑性质和使用功能的智能化建筑所需的信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估计推测,初步得出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所需的用户信息的预测结果,其数据可作为基础。

(2) 将上述初步估计的用户信息预测数据,提供给建设单位或有关部门共同商讨,广泛听取反映。如果初步估计结果是建设单位提供时,工程设计人员必须了解该结果的基本依据,包括有关资料,以便对初步预测结果集体商讨。务必做到集思广益、补偏救弊,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正,使用户信息需求预测的准确程度提高,应变能力加强,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

(3) 参照数据和指标、结合现场调查,核定用户信息预测结果。参照以往工程设计中的有关数据和计算指标,到工程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分析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是否相符,有无矛盾和脱节,更要防止遗漏。特别要避免丢失项目或发生重大错误。务必使用户信息预测结果详尽和准确。

三、用户信息需求的估算方法

由于智能化建筑的类型较多,其业务性质和工作方法不一,且范围规模和人员结构不同,例如办公大楼和商场建筑就显然有别,因此,各种类型的用户信息需求估算方法也有多种。此外,智能化建筑属于新兴事物,工程积累的经验数据较少,何况这些有关数据或参考指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随着今后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

用户信息需求的估算方法:

(1) 综合办公和商贸租赁大厦等类型

综合办公和商贸租赁大厦等类型中包括专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股票证券市场等智能化建筑。主要有政府机关、公司总部和商务贸易中心等大厦。这些智能化建筑的用户信息需求的估算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按在职工作人员的数量估计。在高级的党政机关、金融事业、科研设计等部门,原则运每个办公人员应配备有一个信息点。规模较小或工作性质不

太重要的部门可以2~3个工作人员有一个信息点。在特殊或重要的部门,其信息点数量可以增加到每人有两个信息点。

●按组织机构的设置估计。在一般的行政机关、工业企业、科研设计等部门,可根据其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以及与外界联系的密切程度来考虑。例如按处或科室的设置及其职能范围大小等考虑。一般单位的处级应最少配有3~4个信息点、科室至少配有2个信息点,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和业务量多少增加信息点数量。

(2) 交通运输和新闻机构等类型

交通运输类型中有航空港、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枢纽站、航运港、邮电通信枢纽楼、公共交通指挥中心等建筑;新闻机构类型中有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通讯社和报社等建筑。上述智能化建筑都属于公共重要建筑,要求极高,信息需求量大,一般有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按管理人员的数量估算:根据上述单位的工作性质、业务多少和对外联系的密切程度,重要单位应每个人配备一个信息点。一般单位最少2~3个人必须配有一个信息点。

●按工作岗位设置估算:有些单位的工作岗位是24h工作制,其配备信息点的数量应以工作岗位数量为准,重要工作岗位还应配备备用的信息点,以保证工作不间断。

●按参予活动和来往人员的多少估算:在交通运输等类型的智能化建筑中(如航空港、火车站、水路客运港区等地方),参予活动和来往人员极多,日活动时间很长和对外联系不断,可按参予活动和来往人员的人数多少估算信息点数量,因为这些人员多少和业务联系是成正比关系,所以与信息需求也是密切有关的。

(3) 其它重要建筑类型

其它重要的智能化建筑有高级宾馆饭店、商城大厦、购物中心、医院、贸易展览场馆、社会活动或会议中心等,它们各有特点,其估算方法,除可以采用以前几种外,还可以用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按工作规模的大小或工作单位多少来估算其信息需求量。例如商场按柜台、宾馆按房间、饭店按座位、医院按床位或诊断病人数量等作为基本计量单位进行估算。

●按建筑面积大小估计。由于上述智能化建筑来往人员多、对外联系密切、信息需求量大,对于这种场所可用建筑面积的大小、或办公室房间的多少、商场营业面积、商务贸易洽谈场所数量或展览摊位的面积等来估算。

3.1.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内容

一、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内容

目前,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大多由国外产品厂商或国内系统集成商代理,也有部分工程设计由国内设计单位承担,但迄今没有统一的设计内容规格和具体技术要求。本章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内容提出以下要点,作为设计工作中参考使用。

1.调研工程设计的对象和基本任务

在工程设计中首先应概要了解该智能化建筑的使用功能性质(例如商业贸易综合性办公大厦或交通枢纽业务大楼等)、目前信息需要程度和今后业务发展状况,以及采用综合布线系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次,建设单位应提供委托设计的有关文件或会议纪要,对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具体范围、建设规模和建设进度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此外,在工程设计中对于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计划应考虑与建筑设计和施工进度及具体内容等有关部分的配合协调,同时也要考虑与其它系统工程(例如计算机系统工程)的建设计划统一安排,力求互相不发生矛盾和脱节等现象。

2.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

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主要有建设对象的用户数量和分布以及具体业务要求,此外还应遵循国内外有关的设计或施工标准和规定。

(1) 建设对象的用户数量和分布以及具体业务要求。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就是对通信引出端(又称信息点或信息插座)的数量和位置以及通信业务需要情况进行调查。

(2) 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必须贯彻实施国内外有关设计或施工标准和规定,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布实施的国内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在设计中应明确说明执行的标准名称和标准编号及有关内容。

3.工程总体方案设计

工程总体方案设计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极为关键部分,它直接影响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水平的高低和通信质量的优劣。因此,它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工程总体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有通信网络总体结构,各个布线子系统的组成、工程系统技术指标,通信设备和布线部件的选型和配置、具体工程技术的施工、验收方案等,它们既有各自独立存在的特性,又有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有机联系。

4.布线子系统的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各个布线子系统设计是设计工作内容最多,且较繁杂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按我国通信行业标准,布线子系统分为

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和水平布线于系统3部分,它们都需进行设计。而工作区布线是通信引出端到终端设备之间的线路,都为柔软缆线,一般不是固定敷设,所以不需要进行设计。上述需进行设计的布线子系统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1) 水平布线子系统划分的区域范围和相应段落以及与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的连接。

(2)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配线设备(FD)、通信引出端(TO)的位置和数量及采用的规格程式。

(3) 水平布线子系统各个段落的通信线路的传输媒质、线对容量、缆线结构和具体长度及连接方式等。

(4) 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和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的主干布线的路由、位置和相应的建筑设施(如交接间、暗敷管路等)建设方案。

(5) 各个主干布线子系统的主干布线的传输媒质、规格容量、缆线结构和具体长度及连接方式等。

(6) 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和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各种配线架(包括CD、BD等)的装设位置、规格容量、设备型号和连接方式等。

(7) 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的主干布线在室外采用的敷设方式(如穿放在地下通信管道或直埋方式),线路引人建筑物后,采取的防雷、接地和防火的保护设备及相应的技术措施。

(8) 主干布线子系统的主干布线采用光缆时,应有光电设备和光缆部件的选型(包括光缆的结构和芯数等)、各个段落光缆的长度和敷设方式及连接要求等。

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的具体步骤与设计内容基本一致,一般按以下顺序进行。

1.收集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首先要收集与综合布线系统有关的基础资料(包括智能化建筑的平面布置图等)和数据,力求资料和数据可靠翔实。收集的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的范围和内容应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建筑性质功能等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方面

●建筑物的总体高度:我国有关标准规定建筑物总体高度超过24m时为中高层建筑或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总体高度为 20m左右;低层建筑总体高度为10m左右。

●建筑物结构体系:目前有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几大类型,如细分它们还可分为若干种结构,例如混合结构有砖混结构和内框架结

构两种;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分为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简体结构等体系。

●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楼层数量和高度、各个楼层的使用功能和建筑面积等。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重要通信设备安装的房间(又称技术房间)的位置和面积(例如计算机主机房和用户电话交换机机房等)、楼梯间或电梯间的数量和位置,应收集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图等。

高层智能化建筑,应了解有无技术夹层或设备层等结构,还应收集各类竖向井道(即电缆竖井等)的分布位置和技术要求。各类竖向井道有电梯井、电缆井、管道井、垃圾道、排烟道和通风道等。此外,有些重要的高层智能化建筑还根据需要,专门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竖向井道和消防竖向井道等,以达到重要井道专设的要求。

●其它技术要求较多,例如建筑物内部装修标准、防火报警要求、防电磁干扰影响、防尘和防静电等要求。此外,建筑物各种接地和防雷措施的技术方案等。

(2) 系统设施方面

在智能化建筑中根据建筑性质和使用功能,设有各种系统设施,有些系统设施与综合布线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最常用的是计算机系统、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除有装置设备的房间外,还有遍布在智能化建筑内部四周的各种缆线,对于它们的分布路由和起迄段落等都应了解,以便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全面考虑。

上述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包括建筑物平面布置和各种管线图)都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的主要技术依据,它直接影响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所以收集的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必须准确可靠;资料和数据应以书面形式为主,方可作为设计依据。以保证工程设计的正确性。

2.调查、了解智能化建筑各方面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

调查了解和收集资料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其重点在于调查了解智能化建筑各方面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其内容极为广泛和复杂,深度也有深有浅,应以满足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需要为准,且各个工程有所区别,例如建筑规模大小、工程范围宽窄、建筑物是新建或原有,其它系统设置的多少等。

例如智能化建筑结构体系采取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构件多为钢筋混凝土,不允许打洞凿眼,要求综合布线系统的各种缆线不应明敷,因此其位置和路由应及早提交建筑设计单位,以便考虑敷设暗管或槽道供穿放缆线使用。为此,应向建筑设计单位进行了解,调查暗敷管槽部分设计,如管槽的路由、位置和规格及安装方式等,必要时应收集该部分有关设计图纸,便于综合布线系统工

程设计中参考和使用。

又如在智能化建筑中装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此需要调查了解其计算机主机型号、机房位置、网络结构、信息点配置和最高数据传输速率等情况,以便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统一考虑缆线选型和信息插座配置等具体细节。

其它如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也都有类似的问题,需要调查了解其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内容。

3.用户信息点和业务需要的预测估计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的重要基础是用户信息点的数量和位置及其业务需要程度。对于这些基础数据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预测估计,是工程设计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建设单位或有关部门能够提供上述资料和数据时,在设计中也要根据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核实,予以确认,以免发生较大的误差。

4.综合布线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的总体方案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部分,它主要是系统的整体设想,它包含确定网络结构、系统组成、类型级别、产品选型、设备配置和系统指标等重要问题。要提高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质量,必须在广泛收集基础资料、深人调查研究工程实际和掌握用户客观需要等情况的前提条件下,拟定初步设想的总体方案,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力求不断修正和完善,提高总体方案的先进性、正确性和合理性。

5.各部分和布线子系统的具体设计

综合布线系统除由各个布线子系统组成外,还有其它部分,主要有电源、电气保护(包括屏蔽等)、防雷接地和防火等。上述部分都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与整个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形成整体。在综合布线系统总体方案的整体设计时,应掌握这些相应部分的资料和数据,充分研究,做好各部分和布线子系统的具体工程设计。

6.编制工程设计文件

编制工程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有编写工程设计说明、绘制设计和施工图纸及编做工程概(预)算等,概(预)算中应包括综合布线系统整个工程的投资费用(即工程总造价)、工程中所需的各种设备和器材及其辅件的清单,上述内容不能遗漏或缺少,也不应错误或矛盾百出。因为工程设计文件是作为工程建设投资费用的结算依据;它是安装施工的指导文件;又是今后使用、维护和管理的查考档案;也是设计单位总结经验教训的工程资料,它对于各个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对于编制工程设计文件,必须做到技术观点明确,文字叙述流畅,图纸清楚美观,预算数据正确。

3.2 综合布线系统各子系统设计

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的规定,综合布线系统由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

3.2.1 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要求

工作区布线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和连接件等。具体要求为:

系统的规模性:数量、裕量

系统的开放性:与应用无关

系统的标准性:采用标准的信息插座和信息插头。

安装布线要求:接插软线的长度要求;适配器。

3.2.2 工作区子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为星型拓扑结构。(参见图3.4中所示)

图3.4 常用的水平布线和工作区布线

3.2.3 工作区子系统的设备配置

1. 确定信息插座的类型

即采用3类还是5类插座或3类、5类插座混合使用。一般认为在未来使用要求还不明确的情况下,宜全部采用5类或更高级别的线缆和插座,在使用要求明确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以降低综合布线系统的投资,电话

传输采用3类线缆和插座,计算机传输采用5类或更高级别的线缆和插座的形式。但是采用3类线缆和插座只能支持到10Mbps的计算机传输速率,这一点必须向用户讲清楚,如果需要更高速率的传输就需要更高级别的线缆和插座。这也就是说,如果需要做到信息点互换时,采用3类线缆和插座的信息点在计算机传输速率上会受到限制。一般而言在楼宇的建设初期,楼宇的未来使用目的往往不是十分明确,因此我们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用户首选5类(或更高级别)线缆和插座作为水平系统的主要线缆,以满足未来情况的变化。

2.根据楼面平面图计算实际可用的空间

根据楼面平面图计算实际可用的空间。这是由建筑面积计算使用面积的过程,由于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并不代表真正的使用空间,所以在确定信息点的分布标准之前计算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我们认为使用面积 = 建筑面积×0.75,0.75这一系数是经验值。

3. 确定信息插座的数量

根据上述1、2估计工作区和信息插座的数量,可分为基本型和增强型两类。基本型每9~10m2安装1个双孔信息插座,即每个工作区提供一部电话和一部计算机终端。增强型每9~10m2安装2个双孔信息插座,即每个工作区提供两部电话和两部计算机终端。

4.确定信息插座安装方式

(1)信息插座安装要求(参见图3.5中所示)

图3.5 信息插座安装要求

(2)信息插头管脚的规定

(3)信息插座面板类型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安装方式。新建筑物通常采用嵌入式(暗装)信息插座,现有建筑物则采用表面安装(明装)的信息插座。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选择插座时经常使用86系列国家标准插座。面板尺寸和预埋底盒的尺寸见图3.6。

86系列产品盒深有40mm、50mm、60mm等规格。如果选用Lucent公司生产的原装面板,那么其设计尺寸见图3.7。

图3.6 国际面板及预埋底盒

图3.7 美标插座及预埋底盒

3.3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计

水平布线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分支部分,具有面广、点多、线长的特点,它是由工作区用的通信引出端(又称信息插座),每个楼层的配线接续设备即楼层配线架(FD )、楼层配线架至通信引出端之间相互连接的水平布线电缆(又称配线电缆)以及终端匹配器、跳线等组成。它是上述设备和连接硬件的统称。如图3.8所示。

图3.8 水平布线子系统示意图

水平布线子系统设计的技术方案有网络拓扑结构、设备配置、缆线选用、最大长度、缆线敷设以及管理方式等内容,它们虽然是各自孤立。但又是互相配合,在考虑技术方案时,必须密切结合考虑。

3.3.1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计要求

3.3.2 水平布线子系统拓扑结构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都为星型拓扑结构,它是以楼层配线架(FD)为主节点,各个通信引出端(TO)为从节点,楼层配线架和通信引出端之间采取独立的线路相互连接,形成以FD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星型线路网状态,参见图3.4中所示。因此,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线路长度较短,有利于保证传输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及便于维护使用。

3.3.3 水平子系统线缆的选用与长度

1. 确定缆线的类型

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子系统多采用3类、5类或更高级别的4对的双绞线。这种双绞线具有支持工作区中的话音、数据、图像传输所要求的物理特性。对于用户有高速率终端要求的场合,可采用光纤直接布设到桌面的方案。

(1)对于10Mbps或10Mbps以下低速数据和话音传输,采用3类双绞线(2)10Mbps以上的高速数据传输采用5类或更高标准的双绞线;(按我国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1部分总规范》(YD/T926.1-1997)中的规定,水平电缆推荐采用100Ohm对称电缆,最大长度为90m) (3)高速率或特殊要求的可以采用光纤。(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规定,建议推荐采用62.5μm/125μm多模光缆)

2. 确定缆线的长度

(1)确定布线方法和线缆走向;

(2)确定配线间所管理的区域;

(3)确定离配线间最远的信息插座的距离;

(4)确定离配线间最近的信息插座的距离;

(5)平均电缆长度=两条电缆的总长/2;

(6)总电缆长度=平均电缆长度+备用部分(平均长度的10%)+端接冗余(5~10m);

(7)估算总订购线缆箱数 = 电缆总长度/305m。

3. 缆线敷设

水平布线可采用各种方式,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用户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一般采用走廊布金属线槽,各工作区用金属管或PVC管沿墙暗敷设引下的方式。如图3.9所示。

图3.9 槽道和管道相结合的敷设方式

3.4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

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是智能化建筑中通信网络的骨架和中枢,它除网络本身通信缆线(由设备间建筑物配线架至各个楼层配线架之间,互相连接的所有缆线)外,还包括上升管路或电缆竖井等。上升管路、电缆竖井均由土建工程中设计、但其具体工艺要求是由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提供给土建设计单位,具体施工也是由建筑施工部门实施。因此,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的工程范围应由楼层设备间和主干布线两部分组成,在工程设计中应该通盘考虑。

图3.10

3.4.1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原则

●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

●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路由指线缆经过的途径)。宜选择带盖的封闭通道敷设干线电缆。

●缆线不应布放在电梯、供水、供气、供暖、强电等竖井中。

从楼层配线架到大楼配线架之间的最大距离不要超过500m,从楼层配线架到建筑群配线架之间的最大距离不要超过2000m.

3.4.2 干线子系统的布线电缆类型

●非屏蔽型多对数电缆:此电缆内含24-AWG(美国线标)硬铜导线,外包有PVC绝缘,为非阻燃型电缆。常用的有25对、50对、100对。通用型电缆敷设时应符合防火规范,作防火处理。同时应符合TIA/EIA568商业建筑物布线标准。

●屏蔽型电缆:此电缆内包含24-AWG铜导线,以聚乙烯绝缘,外包PVC 外皮。缆芯绕着一层塑料带,并包一层波纹铝屏蔽物。电缆符合TIA/EIA568商业建筑物布线标准。

●光缆:62.5μm/125μm多模光缆

3.4.3 干线子系统设计步骤

●确定每层楼的干线电缆要求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经济性选择干线电缆类别,确定使用光纤还是双绞线。

●确定于线电缆路由

选择干线电缆路由的原则,应是最短、最安全、最经济。垂直干线通道主要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电缆孔法、电缆井法。

水平干线主要有管道法和托架法两种敷设方法可供选择。

由于建筑物结构特点和用户要求不同,主干线可能有多个路由或采用多种敷设方式。

●确定干线电缆长度

干线电缆的长度可用比例尺在图纸上实际量得,也可用等差数列计算。注意,每段干线电缆长度要有备用部分(约10%)和进行端接容限(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的考虑。

3.4.4 干线子系统敷设方式

垂直干线通道有下述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电缆孔法(如图3.11)

干线通道中所用的电缆孔是很短的管道,通常用直径10cm的金属管做成。它们嵌在混凝土地板中,这是在浇注混凝土地板时嵌入的,比地板表面高出2.5~10cm。电缆往往捆在钢丝绳上,而钢丝绳又固定在墙上已钉好的金属条上。当接线间上下都对齐时,一般采用电缆孔法。

●电缆井法(如图3.12)

电缆井方法有时用于干线通道。电缆井是指在每层楼板上开出一些方孔,方孔的大小依据所用的电缆数目而定。与电缆孔方法一样,电缆也是捆在或箍在支撑用的钢丝绳上,钢丝绳靠墙上的金属条或地板三角架固定住。离电缆井很近的墙上立式金属架可以支撑很多电缆。电缆井的选择非常灵活,可以让粗细不同的各种电缆以任何组合方式通过。电缆井虽然比电缆孔灵活,但在原有建筑物中开电缆井安装电缆是比较费钱的,另外使用电缆井要注意防火。电缆井是目前经常使用的干线电缆敷设方法。

图3.11 电缆孔法图3.12 电缆井法

水平干线通道

在多层楼房中,经常需要使用干线电缆的横向通道才能从设备间连接到干

线通道以及在各个楼层上从干线接线间连接到任何一个配线间。横向走线需要寻找一条易于安装的方便通道。

水平干线通道有如下两种选择:

●管道法(如图3.13)

在管道干线系统中,金属管道被用来安装和保护电缆。由于相邻楼层上的干线配线间存在水平方向上的偏距,因而出现了垂直的偏距通路。金属管道允许把电缆拉入这些垂直的偏距通路。在开放式通路和横向干线走线系统中(如穿越地下室),管道对电缆起机械保护作用。管道不仅有防火的优点,而且它提供的密封和坚固的空间使电缆可以安全地延伸到目的地。但是管道很难重新布置,因而不太灵活。

●电缆桥架法(如图3.14)

电缆桥架是铝制或钢制部件,外型很像梯子。若搭在建筑物墙上,可供垂直电缆走线;若搭在顶棚下,可供水平电缆走线。电缆固定在桥架上,由固定卡子固定,必要时还要在桥架下方安装电缆绞接盒,以保证在桥架上方已装有其他电缆时可以接人电缆。桥架法最适合电缆数目很多的情况。待安装电缆的粗细和数目决定桥架的大小。桥架很便于安装电缆,但是桥架及支撑件很贵。

图3.13 管道法图3.14 电缆桥架法

3.5 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设备间部分是综合布线系统的关键部分。楼层设备间一般设置在建筑物每层的配电间内,由配线间的配线设备(双绞线配线架、光纤配线架)以及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其连接方式取决于工作区设备的需要和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如图3.15所示)。

在每个FD中都有管理区,这样使整个综合布线及其连接的应用系统设备、器件等构成一个有机的应用系统,只要在配线区域调整交接方式,就可以方便地连接或重新安排线路路由,管理整个应用系统终端设备,从而实现了综合布线的灵活性、开放性和扩展性。

图3.15 楼层设备间配线架分布图

3.5.1 管理子系统的设计要求

1. 楼层管理间主要作用:

(1)连接主干线(垂直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

(2)管理本层(或若干层)的信息点,实现本层信息点的灵活移动和互换;

(3)如果主干线缆(垂直系统)采用光纤,水平系统采用双绞线,在管理子系统实现光电转换;

(4)可以实现本层的计算机联网。

2.管理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1)决定配线架的类别

配线架的种类不同,适用的场合也不同。

快接式配线架适用于信息点数较少,主要以计算机为使用对象,用户经常对楼层的线路进行修改、移位或重组。

多对数配线架适用于信息点多,以电话和计算机为主要使用对象,用户经常对楼层的线路进行修改、移动或重组。

(2)计算配线架数量的原则

计算配线架数量的原则有两个:

语音配线架与数据(计算机)配线架分开;

进线与出线分开(即垂直连接与水平连接分开)。

在计算配线架的用量时一定要掌握以上两个原则(如图3.13),此外为了保证系统的未来应用,我们建议用于水平双绞线(包括数据与语音)的所有8芯线都要打在配线架L。

(3)列出全部材料清单,并画出详细的墙面结构图。

3.5.2 管理子系统的部件

(1)双绞线电缆配线架

配线架按配线类型不同分类,快接跳线类,多对数配线类。多对数配线架的价格较低;快接式配线架便于使用快接跳线,对管理人员水平要求不高。

(2)跨接式跳线和插人式跳线

跨接式跳线(简易跳线)有1、2、3和4对线几种,使用专用工具直接压人跳线架完成跳线操作。

(3)跳线架的标志

跳线架标志是管理综合布线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建筑群系统,其标志应提供建筑物的名称、位置、区号、起始点和功能。当然,系统管理人员也可按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标志内容。

四、布线系统设计的简例

在这里将给出两个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简单例子(仅包括材料数量的计算),因为每栋建筑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做深化设计时还需要在这个简单例子基础上予以细化。

例一、一栋6层楼,每层100个信息点,每层的长40m,宽30m,高4m,弱电竖井正好在每层的中央,计算机房在三层,程控交换机机房在二层,各机房都距离竖井比较近。请估列出这座大厦所需综合布线的材料清单。

图3.25 建筑平面示意

(1)估算水平系统用线量

水平系统全部采用5类无屏蔽双绞线,每层总用线量计算如下:

因为不清楚每一层的信息点分布情况,仅仅知道信息点的数量,我们只有估计信息点到管理子系统(弱电竖井)的平均距离,我们假设最远点为距离竖井25m处,最近点距离竖井5m处,那么信息点的平均距离:

平均距离 = (25+5)/2=15 m。

所以每层的用线量估算如下:

100×(15+1.5+6)= 2250 m

(计算方法见水平系统设计一节)

那么需要如何订购双绞线呢?因为每一箱双绞线的标准长度是1000ft(约305m),所以用每层用线量除以305m,就可以得到每层订购箱数=7.4箱(注意,这仅仅是估算算法)。

那么本楼水平系统的总用线量为:

7.4×6 = 44.4箱,

所以订购数量为 45箱(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方法,实际应用中用线量可能超过45箱)。

(2)计算配线架的用量

因为楼层并不算很高,信息点数量也不多,干线系统均采用多对数双绞线。

假设语音、数据系统各有50个信息点,配线架的最小规格是100对。

根据管理区子系统的设计方法计算的配线架数量如下:

所以每层需要100对配线架7个,管理子系统配线架总的用量为:

6×7 = 42个。

(3)计算垂直系统的用线量

单片机应用技术试卷A及答案

《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版)》试卷A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1单片机的CPU主要由()组成。 A、运算器、控制器 B、加法器、寄存器 C、运算器、加法器 D、运算器、译码器 2、程序是以()形式存放在程序存储器中。 A、C语言源程序 B、汇编程序 C、二进制编码 D、BCD码 ——引脚()3、单片机8031的EA。 A、必须接地 B、必须接+5V电源 C、可悬空 D、以上三种视需要而定 4、单片机上电复位后,PC的内容为()。 A、0x0000 B、0x0003 C、0x000B D、0x0800 5、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分时复用做数据线和低8位地址线的是() A、P0口 B、P1口 C、P2口 D、P3口 6、单片机的ALE引脚是以晶振振荡频率的()固定频率输出正脉冲,因此它可作为外部时钟或外部定时脉冲使用。 A、1/2 B、1/4 C、1/6 D、1/12 7、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C源程序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函数组成。 B、一个C源程序必须包含一个主函数main( )。 C、在C程序中,注释说明只能位于一条语句的后面。 程序的基本组成部分单位是函数。C、D 8、在C语言中,当do-while语句中的条件为()时,循环结束。 A、0 B、false C、true D、非0 9、下面的while循环执行了()次空语句。 While(i=3); A、无限次 B、0次 C、1次 D、2次 10、C程序总是从()开始执行的。 A、主函数 B、主程序 C、子程序 D、主过程 11、在C51程序中常常把()作为循环体,用于消耗CPU运行时间,产生延时效果。 A、赋值语句 B、表达式语句 C、循环语句 D、空语句 12、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LED数码管显示电路通常有()显示方式。 A、静态 B、动态 C、静态和动态 D、查询 13、共阳极LED数码管加反相器驱动时显示字符“6”的段码是() A、0x06 B、0x7D C、0x82 D、0xFA 14、51单片机的定时器T1用做定时方式时,采用工作方式1,则工作方式控制字为() A、0x01 B、0x05 C、010 D、0x50 15、启动T0开始计数是使TCON的()。

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细则

临沂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 运维管理细则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临沂供电公司 二〇一三年四月

前言 为规范临沂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水平,确保配电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结合临沂供电公司配电网运维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由临沂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桑田李兆平郑大伟 审核: 李彪 审定: 黄振华 批准: 林凡勤

目录 1目的 (1) 2范围 (1) 3规范性引用文件 (1) 4术语和定义 (2) 5职责和权限 (2) 5.1总则 (2) 5.2运维检修部职责 (3) 5.3调度控制中心职责 (4) 6要求 (5) 6.1 配电自动化主站 (5) 6.2遥控操作 (9) 7缺陷管理 (10) 7.1缺陷分类 (10) 7.2 缺陷处理响应时间及要求 (11) 7.3缺陷的统计与分析 (12) 8配电自动化运行指标 (13) 8.1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指标 (13) 8.2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指标计算公式 (13) 9附则 (15)

1目的 为规范公司配电自动化及保护系统运维管理,提高配电自动化及保护系统运行水平,确保配电自动化及保护系统安全、稳定、可靠、高效运行,为配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有效的手段,特制定本规定。 2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临沂供电公司投资的新建住宅小区配套、新扩建、改造、运行的以及用户投资建设移交临沂供电公司管理或接入临沂供电公司公备配电网络的配电自动化及保护系统的建设、验收、投运、运维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3规范性引用文件 DL/T72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 DL/T814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 Q/GDW370-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 Q/GDW382-2009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 Q/GDW513-2010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规范 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 Q/GDW567-2010配电自动化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Q/GDW626-2011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范 DB 37/T 2216-2012 10kV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技术规范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办法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管理办法

配电自动化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1)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n Automation,简称DA):配电自动化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对配电网(含分布式电源、微网等)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网的科学管理。 (2)配电自动化系统(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简称DAS):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连等功能,主要由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可选)和通信通道等部分组成。 (3)配电SCADA(Distribution SCADA,简称DSCADA):是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的基本功能。DSCADA通过人机交互,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远方控制,为配电网的生产指挥和调度提供服务。 (4)馈线自动化(Feeder Automation,简称FA):利用自动化装置(系统),监视配电线路(馈线)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线路故障,迅速诊断出故障区域并将故障区域隔离,快速恢复对非故障区域的供电。 2、配电自动化的意义 (1)提高供电可靠性(2)提高设备利用率(3)经济优质供电(4)提高配电网应急能力(5)通过对配电网运行情况的长期监视和记录,掌握负荷特性和发展趋势,为科学开展配电网规划和建设与改造提供客观依据。 (6)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 第二章配电网架和配电设备 1、我国电力系统常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1)中性点有效接地(小电流接地系统):直接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高阻接地 (2)中性点非有效接地(大电流接地系统):不接地、经低阻接地 2、常用中性点接地方式比较(书P7表2.3前四行) 3、架空线网架结构及特征 (1)辐射状架空网:无联络开关 (2)“手拉手”环状架空网:两条辐射状架空网通过一个联络开关连接 (3)多分段多联络网:一条馈线分为N段且各馈线段经过联络开关与不同的备用电源联络4、电缆网架结构包括单射电缆网、双射电缆网、对射电缆网、多供一备电缆网、单环电缆网、双环电缆网。 5、提高供电可靠性的网架结构有双射网、对射网、单环网、双环网、“手拉手”环网、多分段多联络、多供一备网。(共7种) 6、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网架结构有多供一备网和多分段多联络网 7、柱上配电开关类型包括断路器、负荷开关、隔离开关和熔断器,区别在于分段电流能力不同(灭弧能力不同)。 断路器:可关合和开断短路电流和负荷电流 负荷开关:具有短路电流关合功能、短时短路电流耐受能力和负荷电流开端功能 8、电缆配电开关设备类型包括环网柜、分接箱、固体绝缘开关柜 9、三种常见操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1)电磁操动机构:依靠电磁线圈流过控制电流合闸,通过机械结构保持,失去控制电流即分闸。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加工工艺要求低、可靠性高,缺点是合闸功率大、需要配备大容量的直流合闸电源、机构笨重、耗材多。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习题1答案 1.2 填空题 (1)单片级应用系统是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组成的 (2)除了单片机和电源外,单片机最小系统包括时钟电路、复位电路 (3)除了电源和电线引脚外,XTAL1、XTAL2、RST、EA引脚信号必须连接相应电 路 (4)51系列单片机的存储器主要有4个物理存储空间,即片内数据存储器、片内程序存储器、片外数据存储器、片外程序存储器 (5)51系列单片机的XTAL1和XTAL2引脚是时钟电路 (6)51系列单片机的应用程序一般存放在程序存储器 (7)片内RAM低128单元,按其用途划分为工作寄存器组、位寻址区、用户RAM区(8)但振荡脉冲频率为12MHz时,一个机器周期为1us,当振荡脉冲频率为6MHz时,一个机器周期为2us (9)51系列单片机的复位电路有两种,即上电复位电路、按键复位电路 (10)输入单片机的复位信号需延续2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即为有效。 1.3 (4)什么是机器周期?机器周期和晶振频率有何关系?当晶振频率为6MHz时,机器周期是多少? 答: 规定一个机器周期的宽度为12个振荡脉冲周期,因此机器周期就是振荡脉冲的十二分频。 当振荡脉冲频率为6 MHz时,一个机器周期为2 μs。 (5)51系列单片机常用的复位方法有哪几种?画电路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 (a)上电复位电路(b)按键复位电路 单片机常见的复位电路 图(a)为上电复位电路,它是利用电容充电来实现的。在接电瞬间,RST端的电位

与VCC相同,随着充电电流的减少,RST的电位逐渐下降。只要保证RST为高电平的时间大于两个机器周期,便能正常复位。 图(b)为按键复位电路。该电路除具有上电复位功能外,若要复位,只需按图(b)中的RESET键,此时电源VCC经电阻R1、R2分压,在RST端产生一个复位高电平。 习题3 答案 3.2 填空题 (2)用C51编程访问51单片机的并行I/O口是,可以按字节,寻址操作,还可以按位操作(4)C51中定义一个可位寻址变量FLAG访问P3口的P3.1引脚的方法是s bit FLAG=P3^1; (10)下面的while循环执行了无限次空语句。 i=3; While(i!=0); (15)在以下的数组定义中,关键字“code”是为了把tab数组存储在程序存储器ROM中 Unsigned char code b[]={}; 3.3 上机操作题 (1) //xiti3_3_1.c——第三章习题3.3上机操作题(1) #include void delay(unsigned char i); //延时函数声明 void main() //主函数 { while(1){ P1=0x55; //按状态1的方式点亮8个LED delay(200); //延时 P1=0xaa; //按状态2的方式点亮8个LED delay(200); //延时 } } void delay(unsigned char i) //延时函数参见任务1程序ex1_1.c (2) //xiti3_3_2.c——第三章习题3.3上机操作题(2) #include //包含头文件REG51.H void delay(unsigned char i); //延时函数声明 void main() //主函数 { unsigned char i,l,r; while(1){ l=0x10; // 高4位灯的位置初值为00010000B r=0x08; // 低4位灯的位置初值为00001000B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期末考试题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绝热节流P33:由于气体通过节流阀等节流阻元件时,其压力显著下降,流速大时间短来不及和外界进行热交换,可近似按解热处理,这一过程称为绝热节流效应 2.焦-汤效应P33:气体在节流中发生的温度变化叫做焦-汤效应 3.微分节流效应P33:根据气体节流前后比焓值相等这一特征,令其中的叫做微分节流效应 4.转化温度P35:在一定压力下,气体具有的使微分节流效应等于0的温度 5.等温节流效应P36:是等温压缩和节流这两个过程的综合 6.微分等熵效应P38:表示等熵过程中温度随压力的变化,定义为 8.性能系数P63:循环中收益能数值与补偿能数值之比 9.循环效率P64:或称热力完善度,指一个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和相同低温热源、高温热汇温度下的可逆制冷循环性能系数之比10.单位制冷量P71:表示1Kg制冷剂完成循环时从低温热源所吸收的热量 11.单位冷凝热负荷P71:表示1Kg制冷剂完成循环时向高温热汇所排放的热量 12.理论输气量P71:压缩机按理论循环工作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供给的(按进口处吸气状态换算)的气体容积 13.有用过热P77: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收了热量而产生的过热 14.无用过热P77:制冷剂吸收环境热量而产生的过热 15.输气系数P83:又称容积效率,为实际输气量和理论输气量的比值 16.共沸混合物P103:指当两种或多种不同成分的均相溶液,以一个特定比例混合时,在固定的压力下,仅具有一个沸点的混合物17.非共沸混合物P103:指当两种或多种不同成分的均相溶液,不论混合比例,都不会有相同的沸点的混合物 18.分馏P104:混合物因易挥发组分优先蒸发或不易挥发组分优先冷凝而引起的成分改变 19.复叠温度P132:上一子系统的蒸发温度或下一子系统的冷凝温度 20.复叠温差P132:蒸发/ 冷凝器的传热温差 21.发生过程P161:易挥发的气相中的分压力低于溶液中该组分的蒸汽压力,此组分的分子更多地进入气相 22.吸收过程P161:易挥发的气相中的分压力高于溶液中该组分的蒸汽压力,此组分的分子更多地进入溶液 23.循环倍率P173: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表示发生器产生1Kg水蒸气需要的溴化锂稀溶液的循环量 24.放气范围P173:Wr - Wa称为放气范围,即溴化锂浓溶液质量分数-溴化锂稀溶液质量分数 25.发生不足P173:发生终了浓溶液的溴化锂质量分数Wr’小于理想情况下溴化锂质量分数Wr 26.吸收不足P173:吸收终了稀溶液的溴化锂质量分数Wa’高于理想情况下溴化锂质量分数Wa 27.喷淋密度P176: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喷淋量,单位为kg/m2?s 28.直接冷却P314:用制冷剂为冷源直接与被冷却对象进行热交换 29.间接冷却P314:利用冷却后的载冷剂或蓄冷剂作为冷源,使被冷却的对象进行冷却 30.气体水合物P331:当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作用时,造成水高于其冰点温度下的结冰现象,所形成的固体 31.低温工质P336:在深冷技术中用于制冷循环或液化循环的工质 32.液化系数P351:加工1Kg气体所获得的液体量 33.跑冷损失P354:环境介质传热给低温设备引起的冷量损失 34.分凝P399:根据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冷凝温度的不同,将混合物冷凝到不同的温度使各组分分离 35.精馏P403:将溶液部分气化或混合气体部分冷凝反复进行,逐步达到所需要纯度的分离气体方式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增加附录:51或52单片机说明书,编程软件烧程序软件使用说明,增加实验中使用的各种器件说明 修改任务内容:去掉任务ISP下载线制作 增加点阵及液晶显示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其在教学及产业界的技术推广仍然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热点。学习单片机并掌握其应用已经成为电子类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现代工科学生就业的一个基本条件。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它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等课程为基础。后续课程如电子产品装调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及相关实训课程,一般都要应用到单片机系统的应用。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单片机知识在电子类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片机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产品的检测和维护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将来在电子类专

业领域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各学科的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本课程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因而,它是跨学科的,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因而,本课程的设计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课程包含了单片机应用技术的五个项目,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含实验)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为将来从事应用电子产品的设计、检测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按单片机项目实施的顺序逐步展开,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先修要求:学生已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有一定的电路识图、分析能力后进行本专业能力实训。通过实训学生应达到: (一)应使学生熟悉单片机的原理与结构,通过试验实训的训练和一些简易单片机项目制作,掌握单片机控制的基本原理、接口技术,掌

第三章 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第三章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第一节放射式接线 一、放射式接线 1.定义:从电源点用专用开关及专用线路直接送到用户或设备的受电端,沿线没有其他负荷分支的接线称为放射式接线,也称专用线供电。 2.使用场合:用电设备容量大、负荷性质重要、潮湿及腐蚀性环境的场所供电。 3.分类:单电源单回路放射式、双回路放射式接线, 二、单电源单回路放射式 1.接线 如图3-1所示,该接线的电源由总降压变电所的6~10kV母线上引出一回线路直接向负荷点或用电设备供电,沿线没有其他负荷,受电端之间无电的联系。 1-低压配电屏 2-主配电箱 3-分配电箱 图3-1 单电源单回路放射式 2.特点 (1)当出线线路发生故障,线路之间互不影响,供电可靠性高; (2)线路简单易于操作维护,保护装置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 (3)开关设备数量较多,线路有色金属消耗量大,初次投资较大; (4)当电源或母线出现故障或检修时,将导致所有出线停电; (5)当某条出线发生故障、变压器故障及开关设备停电检修时,该线路负荷停电。 3.适用范围 此接线方式适用于可靠性要求不高的二级、三级负荷。 三、单电源双回路放射式 1.接线 如图3-2所示,同单电源单回路放射式接线相比,该接线采用了对一个负荷点或用电设备使用两条专用线路供电的方式,即线路备用方式。 图3-2 单电源双回路放射式 2.特点

(1)由于每个负荷点或用电设备采用两条线路供电,当一条线路故障或开关检修时,另一条备用线路可以投入运行; (2)由于采用备用方式,要求在选择这两条线路及其开关设备应相同,增大了投资量; (3)当电源或母线出现故障或检修时,仍会导致所有负荷停电; (4)同单电源单回路放射式相比提高了线路供电可靠性。 3.适用范围 此接线方式适用于二级、三级负荷。 四、双电源双回路放射式(双电源双回路交叉放射式) 1.接线 两条放射式线路连接在不同电源的母线上,其实质是两个单电源单回路放射的交叉组合。 图3-3 双电源双回路的放射式 2.特点 (1)采用此接线最大的好处是每个负荷点或用电设备有两个独立的一次电源供电; (2)当正常电源故障时,经过手动或自动的电源切换装置,可以简单迅速地切换到备用电源上,保证不停电; (3)这种配电形式一次侧为双路电源,要求电源的两组开关设备应有可靠的联(互)锁装置,以免误操作; (4)当一线路故障时,全部负载应当由另一线路供电,所以要求每一线路应有足够的容量能够负担全部负载; (5)由于双电源、双线路和双开关设备,供电可靠性较高,但初次投资也较高,开关操作复杂,维护比较困难。 3.适用范围 此接线方式适用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一级负荷。 五、具有低压联络线的放射式 1.接线 该接线主要是为了提高单回路放射式接线的供电可靠性,从邻近的负荷点或用电设备取得另一路电源,用低压联络线引入。 2.特点 (1)一次侧电源或变压器出现故障会导致所有出线停电; (2)当某条出线发生故障或停电检修时,该线路负荷由另一路低压联络线供电。 3.适用范围 互为备用单电源单回路加低压联络线放射式适用于用户用电总容量小,负荷相对分散,各负荷中心附近设小型变电所(站),便于引电源。与单电源单回路放射式不同之处,高压线路可以延长,低压线路较短,负荷端受电压波动影响较前者小。 此接线方式适用于可靠性要求不高的二、三级负荷。若低压联络线的电源取自另一路电源,则可供小容量的一级负荷。

《单片机应用技术》试卷B及答案

《单片机应用技术(C 语言版)》试卷B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1单片机的CPU 主要由( )组成。 A 、运算器、控制器 B 、加法器、寄存器 C 、运算器、加法器 D 、运算器、译码器 2、PSW 中的RS1和RS0用来( ) 。 A 、选择工作方式 B 、指示复位 C 、选择定时器 D 、选择工作寄存器组 3、单片机8031的EA —— 引脚( )。 A 、必须接地 B 、必须接+5V 电源 C 、可悬空 D 、以上三种视需要而定 4、单片机上电复位后,PC 的内容为( )。 A 、0x0000 B 、0x0003 C 、0x000B D 、0x0800 5、单片机的4个并行I/O 端口作为通用I/O 端口使用,在输出数据时,必须外接上拉电阻的是( ) A 、P0口 B 、P1口 C 、P2口 D 、P3口 6、单片机的ALE 引脚是以晶振振荡频率的( )固定频率输出正脉冲,因此它可作为外部时钟或外部定时脉冲使用。 A 、1/2 B 、1/4 C 、1/6 D 、1/12 7、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C 源程序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函数组成。 B 、一个 C 源程序必须包含一个主函数main( )。 C 、在C 程序中,注释说明只能位于一条语句的后面。 D 、C 程序的基本组成部分单位是函数。 8、在C51语言的if 语句中,用做判断的表达式为( )。 A 、关系表达式 B 、逻辑表达式 C 、算术表达式 D 、任意表达式

9、下面的while循环执行了()次空语句。 While(i=3); A、无限次 B、0次 C、1次 D、2次 10、C程序总是从()开始执行的。 A、主函数 B、主程序 C、子程序 D、主过程 11、在C51程序中常常把()作为循环体,用于消耗CPU运行时间,产生延时效果。 A、赋值语句 B、表达式语句 C、循环语句 D、空语句 12、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LED数码管显示电路通常有()显示方式。 A、静态 B、动态 C、静态和动态 D、查询 13、在共阳极数码管使用中,若要仅显示小数点,则其相应的字段码是()。 A、0x80 B、0x10 C、0x40 D、0x7F 14、51单片机的定时器T1用做定时方式时,采用工作方式1,则工作方式控制字为() A、0x01 B、0x05 C、0x10 D、0x50 15、MCS-51系列单片机串行口发送/接收中断源的工作过程是:当串行口接收或发送完一帧数据时,将SCON中的(),向CPU申请中断。 A、RI或TI置1 B、RI或TI置0 C、RI置1或TI置0 D、RI置0或TI置1 16、在定时/计数器的计数初值计算中,若设最大计数值为M,对于工作方式1下的M值为()。 A、M=213 = 8192 B、M=28 = 256 C、M=24 = 16 D、M=216 = 65536 17、51单片机的串行口是()。 A、单工 B、全双工 C、半双工 D、并行口 18、表示串行数据传输速率的指标为()。 A、USART B、UART C、字符帧 D、波特率 19、串行口的控制寄存器为()。 A、SMOD B、SCON C、SBUF D、PCON 20、串行口的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端为()。 A、TXD和RXD B、TI和RI C、TB8和RB8 D、REN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及应用

为以后解决更为复杂的故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4加强10kV配电网继电保护的措施 电力部门应该完善继电保护的制度建设,定期检测,积累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电力工作人员要加强电网管理和制度建设,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为此就要制定相关的运行方式、检修计划和数据统计方案。另外,电力技术人员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积极探索和引进新的技术,因为科技因素对电力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今计算机保护和电磁保护已经取代了晶体管保护和集成电路保护,对电力系统的监护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电力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加强技术交流和推广。电力工作人员应该做好继电保护相关数据的积累,认真分析故障原因,积极探索解决故障的方法,根据气候环境的不同,采取有效地抗干扰措施,及时排除故障。此外,电力技术人员还要充分考虑继电保护的配合条件。在10kV配电网中,如果上下级之间电流和时限的配合不充分,会出现继电保护无选择性动作,造成断路器越级跳闸。为此,技术人员要控制好定时限过电流的具体数值,选择适当的电网保护时限,防止断路器越级跳闸。 5结语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kV电网配电过程中,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力输送的安全以及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为了确保电网的正常运行,电力工作人员应做好继电保护的检修工作,及时发现故障并排除故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一旦事故发生,就要采取处理事故的正确方法,把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樊志忠.10kV电力变压器在供电系统中常见的故障及做好继电保护的措施[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10) [2]陈菊华.浅谈短路电流对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影响及消除方法[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黄永清,王必平,张培龙.相量检测技术在主变35kV断路器更换中的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8(9) [4]曹桂新,李建东,苑凤军,等.配电网生产运行信息系统在孤岛采油厂的应用[J].电气应用,2009(14) [5]胡晓哲,闫钿.动态小波在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9(2) 收稿日期:2012-09-04 作者简介:孙志(1981—),男,辽宁锦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配网系统的营销和生产工作。 1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配电自动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配电网监控上的最新应用。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配电自动化技术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由主站、通信链路、子站、远方测控终端4部分组成。主站一般由服务器、工作站和相关应用软件等组成。子站设备通常由DTU(开闭所测控终端)、TTU(变压器测控终端)、FTU(馈线测控终端)组成。通信部分由通信主机、适配器和通信介质等组成。 2主站系统的构成 配电自动化DA主站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控制与管理中心,一般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构成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以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基本平台,配合各种应用软件完成DA/DMS的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一般有2种方式: 2.1EMS/DMS一体化主站系统 EMS/DMS一体化主站系统是指主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一个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这种EMS/DMS一体化设计,把主网调度与配网调度合二为一,能够充分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在自动化维护人员短缺情况下,可减少维护量。其缺点是系统复杂、庞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功能过于集中,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较高,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则影响范围大。 2.2DMS独立主站系统 DMS独立主站系统是指主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分别设置、分别接收并处理主网与配网信息,2个系统之间通过综合数据平台交换信息。该方案的优点是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配网自动化系统独立设置,互不影响,庞大的配电自动化数据不会影响调度自动化系统处理速度。其缺点是EMS、DMS功能相似,重复投资。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一般采用独立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可使自动化系统实现分层、分级结构,配置灵活、结构简单,更易于维护和变更。 3子站系统的构成 配电自动化子站是由1台或2台互为备用的PC机构成的简单主站系统。1个子站可以监控100台左右的远方测控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及应用 高建广张霞 (朔州供电公司,山西朔州036002) 摘要:详细介绍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并对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的2种方式进行了比较,从工程应用角度分析了建立配电自动化的意义,同时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配电自动化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系统;构成应用 Dianqigongcheng yu Zidonghua◆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25 机电信息2012年第36期总第354期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习题2

第四章热交换过程及换热器 一、填空题 1. 制冷机热交换设备中的传热基本可以归结为通过(),() 以及()的传热。 2. 冷凝器按冷却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和 ()。 3. 空气冷却式冷凝器迄今仅用于()制冷机。 4. 空气冷却式冷凝器多为()结构。其根据空气流动情况不同,可分为 ()和()两种。 5. 自然通风空气冷却式冷凝器的原理为()。该种冷凝器的传热效 果()强制通风空气冷却式冷凝器。 6. 水冷式冷凝器有(),()等型式。冷却水可用 (),()或()等。 7. 壳管式冷凝器分为()和()两种。 8. 壳管式冷凝器外接接口除制冷剂和冷却水进出口外,还有主要接口及仪表,通常是 (),(),(),(),以及()。 9.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结构:由(),(),() 和()组成。制冷剂蒸气在()凝结,凝结液从 ()流出。冷却水在()多次往返流动。 10.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筒体下部有时设有集液包,其作用是()。 11. 立式壳管式冷凝器多用于()制冷装置。与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相比,其 冷却水可以使用()的水,其传热系数()。 12. 套管式冷凝器中,制冷剂蒸气在()流动,冷却水()流 动。由于制冷剂同时受到()及()的冷却,其传热效果(),但金属消耗量()。 13. 套管式冷凝器无法()清洗。应当使用()的水,并定 期进行()清洗。

14. 水冷却式冷凝器的冷却水系统可分为两类:()系统和() 系统。前者的冷却水(),后者的冷却水()。 15. 蒸发器按照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充满程度以及蒸发情况进行分类,主要有三种: ()蒸发器,()蒸发器和()蒸发器。 16. 干式蒸发器是()蒸发器。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干式蒸发 器中的液体体积约为管内体积的()。 17. 根据被冷却介质不同,干式蒸发器可分为()和()两大 类。 18. 再循环式蒸发器是()蒸发器,该蒸发器中,液体所占体积约为管内总 体积的()。 19. 节流阀又称(),具有对高压液态制冷剂进行()和 ()两方面作用。常用的节流阀有(),(),(),(),及()几种。 20. 热力膨胀阀普遍应用于()制冷系统,其开度由() 温度控制,主要有()和()两种。 21. 热力膨胀阀的结构包括(),()以及() 三部分,其阀体安装在()的()管上,感温包安置在()处的()管上。 22. 毛细管常用于(),是一种()节流机构。为保 证流经毛细管的制冷剂不带水,通常在毛细管之前,安装有()设备。 23. 润滑油分离器的作用使(),较常用的润滑油分离器有 (),(),以及()等几种形式。 24. 洗涤式油分离器用于()制冷机中。离心式油分离器适用于 ()制冷量的制冷装置,过滤式油分离器通常用于()制冷量的制冷装置。 25. 集油器也称放油器,用于收存从(),(),() 和()或()等设备中分离出来的润滑油。 26. 集油器用于()制冷机中。 27. 储液器又称储液筒,用于()。根据储液器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分为 ()储液器和()储液器两类。

单片机课后习题答案(《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版)

MCS-51在通常应用情况下,使用振荡频率为的6MHz或12MHz的晶振,如果系统中使用了单片机的串行口通信,则一般采用振荡频率为11.059MHz的晶振。 1.11 答: 规定一个机器周期的宽度为12个振荡脉冲周期,因此机器周期就是振荡脉冲的十二分频。 当振荡脉冲频率为12 MHz时, 一个机器周期为1μs;当振荡脉冲频率为6 MHz时,一个机器周期为2 μs。 1.12 答: (a)上电复位电路(b)按键复位电路 单片机常见的复位电路 图(a)为上电复位电路,它是利用电容充电来实现的。在接电瞬间,RST 端的电位与VCC相同,随着充电电流的减少,RST的电位逐渐下降。只要保证RST为高电平的时间大于两个机器周期,便能正常复位。 图(b)为按键复位电路。该电路除具有上电复位功能外,若要复位,只需按图(b)中的RESET键,此时电源VCC经电阻R1、R2分压,在RST端产生一个复位高电平。 习题2答案 2.1 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A (5)D 2.2 答: 单片机开发过程所用的设备与软件称为单片机开发系统或开发工具。 单片机开发系统包括计算机、单片机在线仿真器、开发工具软件、编程器等。连接方法如下图所示。 单片机开发系统连接方法示意图 2.3 答: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如下: 设计电路图→制作电路板→程序设计→硬软件联调→程序下载→产品测试2.4 答: 1.在线仿真功能 在线仿真器(In Circuit Emulator,简称ICE)是由一系列硬件构成的设备,它能仿真用户系统中的单片机,并能模拟用户系统的ROM、RAM和I/O口。因此,在线仿真状态下,用户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脱机运行的环境完全“逼真”。 2.调试功能 1)运行控制功能 开发系统应能使用户有效地控制目标程序的运行,以便检查程序运行的结果,对存在的硬件故障和软件错误进行定位。 2)单片机状态查看修改功能

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

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改造技术经济管理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电能质量及供电优质服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完成电力输送和分配的最后一个步骤,配电网的自动化水平越高,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以及电网运行的效率也就越高。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配电自动化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与认可。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要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其战略发展目标是:要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要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必须要先进,要具备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征,要做到自主创新、国际领先。

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核心是配电自动化系统,基础是一次网架和设备,将多种通信方式综合运用,使控制和检测配电系统得以实现,此外,通过集成有关应用系统的信息,使科学管理配电系统得以实现。控制和监视配电网的自动化系统就是配电自动化系统,其组成部分包括通信通道以及配电主站、子站和终端等,其功能包括馈线自动化、分析应用电网、SCADA以及互联有关应用系统等。配电自动化的实施可有效改善供电质量,提高供电可靠率,并通过与用户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提高配电网调度、生产、运行的管理水平,从而为供电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配电自动化建设是一个技术含量高、涉及专业广、标准规范不齐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做保障。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论述如何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对项目最终的建设质量来说至关重要。而可行性研究开展的是否深入,由直接影响到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具体到配电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来说,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在项目前期做好可行性研究。目前,电力系统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做得不够规范,研究的不够深也不够透,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一些问题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遗留了下来,不利于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如果投入运行的是带有问题的系统,就必然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就要下大力气把项目前期做好,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做的更加深入、透彻和详细。 1、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改造可行性研究架构

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试题

一、选择题 1、单片机8031的/EA引脚(C)。 A. 可悬空 B. 必须接+5V电源 C. 必须接地 D. 以上三种情况视需要而定 2、MCS-51单片机的4个并行I/O端口作为通用I/O端口使用,在输出数据时,必须外接上拉电阻的是(A)。 A. P0口 B. P1口 C. P2口 D. P3口 3、当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需要扩展外部存储器或其它接口芯片时,(A)可作为低8位地址总线使用。 A. P0口 B. P1口 C. P2口 D. P0口和P2口 4、系统复位后,堆栈指针SP的内容是(B)。 A. 08H B. 07H C. 30H D. 50H 5、MCS-51单片机的位寻址区位于内部RAM的( D )单元。 A. 00H~7FH B. 20H~7FH C. 00H~1FH D. 20H~2FH 6、PSW中的RS1和RS0用来(A)。 A. 选择工作寄存器组 B. 指示复位 C. 选择定时器 D. 选择工作方式 7、MCS-51单片机规定一个机器周期共有(A)个节拍。 A. 12 B. 6 C. 8 D. 16 8、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C)。 A. 一个C源程序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函数组成 B. 一个C源程序必须包含一个函数main() C. 在C51中,注释说明只能使用/*……*/注释 D. C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函数 9、在C51程序中常常把(D)作为循环体,用于消耗CPU时间,产生延时效果。 A. 赋值语句 B. 表达式语句 C. 循环语句 D. 空语句 10、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LED数码管显示电路通常有(C )显示方式。 A. 静态 B. 动态 C. 静态和动态 D. 查询 11、共阳极LED数码管加反向器驱动时显示字符“6”的段码是(B)。 A. 06H B. 7DH C. 82H D. FAH 12、LED数码管若采用动态显示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将各位数码管的段选线并联 B. 将段选线用一个8位I/O端口控制 C. 将各位数码管的公共端直接连接在+5V或者GND上 D. 将各位数码管的位选线用各自独立的I/O端口控制 13、按键开关的结构通常是机械弹性元件,在按键按下和断开时,触点在闭合和断开瞬间会产生接触不稳定,为消除抖动引起的不良后果,常采用的方法有(C)。 A. 硬件去抖动 B. 软件去抖动 C. 硬、软件两种方法 D. 单稳态电路去抖方法

配电自动化知识点整理全解

配电网的特点:1、深入城市中心和居民密集点。2、传输功率和距离一般不大。 3、供电容量、用户性质、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要求千差万别。 4、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过电阻、消弧线圈接地),发生单相短路允许供电一段时间,与国外配电网运行方式不同。实现配电自动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难点: 1、技术方面问题 早期配电网架存在缺陷且配电设备陈旧落后。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必须符合自动化控制要求;配电自动化技术和相关系统、装置不够成熟;供应商和运行单位的实施力量不足。(系统复杂性、通信系统建设、满足户外运行的需要) 2、管理方面问题 相关标准和规范十分匮乏且出台严重滞后,造成配电自动化建设缺乏有效指导,标准化程度远远不够,自动化系统的分步建设困难;有关单位对开展配电自动化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应用主体不明确,后期运行和维护工作跟不上。 配电自动化: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对配电网(含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等)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网的科学管理。 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连等功能,主要由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和通信通道等部分组成。 配电SCADA:是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的基本功能,DSCADA通过人机交互,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远方控制,为配电网的生产指挥和调度提供服务。(主要来源于实时数据的采集)馈线自动化:利用自动化装置(系统),监视配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线路故障,迅速诊断出故障区域并将故障区域隔离,快速恢复对非故障区域供电。(三步曲:故障定位、隔离、恢复供电)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实现配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等基本功能和电网拓扑分析应用等扩展功能,并具有与其他应用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为配电网调度指挥和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配电终端:是安装于中压配电网现场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主要包括配电开关监控终端(FTU)、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TTU)、开关站(开闭所)和公用及用户配电所的监控终端等。 配电子站:为优化系统结构层次、提高信息传输效率、便于配电通信系统组网而设置的中间层,实现所辖范围内的信息汇集、处理或配电网区域故障处理、通信监视等功能。 信息交互:为扩大配电信息覆盖面、满足更多应用功能的需要,配电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间通过标准接口实现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多态模型:针对配电网在不同应用阶段和状态下的操作控制需要,建立的多场景配电网模型,一般分为实时态、研究态、未来态等。 网络优化与分析:包括潮流分析和网络拓扑优化,目的在于通过以上手段达到减少线损、改善电压质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供电质量所必须的分析等目的。 工作管理系统:对在线工作设备进行监测,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设备实际磨损状态,据此制定检修规划的顺序进行计划检修。 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通过用软件对配电网的模拟仿真手段,对调度员进行培训。当系统的数据来自实时采集时,也可以帮助调度员在操作前了解操作结果,从而提高调度的安全性。实现配电自动化的意义1、提高供电可靠性:2、提高设备利用率:3、经济优质供电:4、提高配电网应急能力:5、通过对配电网运行情况的长期监视和记录,掌握负荷特性和发展趋势,为科学开展配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提供客观依据。6、保证抄表计费及时和准确,

单片机应用技术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评委:你们好! 我是自控系计算机控制技术教研室老师刘刚。我说课的课程是“单片机技术应用”。下面我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等六方面来汇报对课程的钻研情况和教学思想。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计算机控制工程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前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综合和提升,又是后续《计算机控制技术》、《自控理论》等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经过调研我们得知本专业的学生将来大致的就业岗位:生产维修岗、设计研发岗以及技术支持岗,不同的岗位适应于不同的行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也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据此,我们将课程目标定位于:使学生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单片机与微型计算机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单片机的指令系统、中断系统、扩展系统、定时器、接口技术。掌握单片机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并将课程目标细化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立足于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以实际控制任务、高职培养目标、人的认识规律、以及单片机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等为依据精心选择、设计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循环流水灯、电子钟、温度测量报警系统3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为载体。根据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结合单片机的知识点划分为10个教学任务,每个学习任务既是一项单片机应用技能的训练,又是整个产品设计制作的一个环节。 3个电子产品分别适用单片机学习的3个阶段:入门、基础、扩展。 循环流水灯涉及简单的开关量控制,是单片机控制的基础,设计制作简单,容易实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电子钟涉及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常用电路,即显示电路和键盘电路,其设计制作过程涉及外部中断、定时/计数器应用,是进一步应用的基础。 温度测量报警系统是在前面制作的基础上,对并行接口芯片、串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