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叫法

月份叫法
月份叫法

“月”的别称(这里的月指的是农历的月):

一月:

正月、建寅、孟春、太簇、陬(zou)月、寅月、春王、嘉月、首阳、新正、夏正、三之日、岁首、发岁、献岁、肇岁、芳岁、华岁、早春、孟阳、冠月、元月、孟陬、端月、征月、初月、三微月、开发、首春、泰月

二月:

建卯、仲春、夹钟、酣春、竹秋、仲阳、令月、花月、如月、卯月、杏月、丽月、四之日、大壮、同月

三月:

建辰、季春、末春、姑洗、桃浪、莺时、暮春、樱笋时、晚春、杪春、桐春、蚕月、辰月、桃月、雩(yu)月

四月:

建巳、孟夏、中吕、纯阳、初夏、维夏、槐夏、麦春、麦序、槐序、槐月、麦候、乏月、阴月、麦月、梅月、余月、巳月、清和月、正月、朱明、乾月、除月、仲月、麦秋月、秀葽

五月:

建午、仲夏、小刑、郁蒸、蕤(rui)宾、鸣蜩(tiao)、天中、恶月、皋月、午月、蒲月、榴月、炎月

六月:

建未、季夏、林钟、精阳、褥暑、征暑、旦月、未月、暑月、荷月、莲月、焦月、秀月、遁月、伏月、徂(cu)月

七月:

建申、孟秋、夷则、肇秋、初秋、首秋、上秋、早秋、新秋、兰秋、瓜时、兰月、霜秋、凉月、相月、瓜月、申月、巧月、否月、流火

八月:

建酉、仲秋、南吕、仲商、中秋、正秋、竹小春、壮月、酉月、桂月、未央

九月:

建戌、季秋、无射、凉秋、三秋、杪秋、穷秋、暮秋、朽秋、青女月、玄月、成月、菊月、暮商、季商、霜序、菊序、剥月、授衣

十月:

建亥、孟冬、应钟、上冬、开冬、初冬、小阳春、小春、正阳月、阳月、亥月、良月、坤月、陨萚

十一月:

建子、仲冬、黄钟、一之日、龙潜月、辜月、子月、畅月、葭月、复月

十二月:

建丑、季冬、大吕、暮冬、残冬、末冬、杪冬、二之日、嘉平、星回节、穷节、涂月、丑月、腊月、临月、冰月、严月、严冬、岁杪

农历十二个的唯美别称

农历十二个月的唯美别称 柳月 农历一月别称:柳月、正月、端月、孟春、开岁、陬(zōu)月等。 农历一月,人们习惯将银柳插在瓶里,故农历一月也被称为“柳月”。 杏月 农历二月别称:杏月、仲春、仲阳、丽月、酣(hān)月等。 农历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农历二月被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桃月 农历三月别称:桃月、晚春、暮春、蚕月、季春、莺月等。 农历三月桃花粉面羞,故又被称为“桃月”。 槐月 农历四月别称: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麦月等。 农历四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所以农历四月也被称为“槐月”。 蒲月 农历五月别称:蒲月、仲夏、榴月、鸣蜩(tiáo)、皋月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会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农历五月又被称为“蒲月”。 荷月

农历六月别称:荷月、伏月、焦月、暑月、季夏等。 农历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太阳的炙烤下都无精打采,唯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此,农历六月又被称为“荷月”。 巧月 农历七月别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首秋、初秋、孟秋等。 农历七月凤仙花开,又称“巧月”。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古代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日子,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 桂月 农历八月别称:桂月、壮月、仲秋、仲商、中秋、桂秋、正秋等。 ?r历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诵的佳景,故美名曰“桂月”。 菊月 农历九月别称:菊月、季秋、暮秋、穷秋等。 农历九月,万物萧瑟,独有那婀娜多姿、绚丽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故“菊月”被世人当作是农历九月的别称。 阳月 农历十月别称:阳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等。 农历十月又称“阳月”,源于诗句“芙蓉显小阳”。芙蓉花不惧寒冷,盛开于农历十月,“阳月”由此得名。

月份别称

一月称“陬(zōu)月”、“正月”、“孟春”; 二月称“杏月”、“如月”、“仲春”; 三月称“桃月”、“寎月”、“季春”; 四月称“清和月”、“槐月”、“余月”、“孟夏”; 五月称“端月”、“榴月”、“皋月”、“仲夏”; 六月称“荷月”、“且月”、“伏月”、“季夏”; 七月称“桐同”、“霜月”、“相月”、“巧月”、“孟秋”;八月称“桂月”、“壮月”、“仲秋”; 九月称“菊月”、“玄月”、“季秋”; 十月称“小阳春”、“阳月”、“孟冬”; 十一月称“葭(jiā)月”、“辜月”、“仲冬”; 十二月称“嘉平月”、“腊月”、“涂月”、“季冬”。 一月 初春、初阳、初月、春孟、春浅、春梢、春始、 春首、春阳、春元、春王、春王月、春王正月、 春正、大蔟、登明、端春、端月、发春、发岁、 芳岁、甫岁、寒春、华岁、嘉月、建寅、建寅春、 建寅月、监德、谨月、开春、开岁、开元首正、 开正、客家节、孟春、孟春月、孟阳、孟陬、

孟陬月、青阳、青岁、人元、人正、三微月、三阳、 三阳开泰、三阳正泰、三阳月、三正、三之日、上春、 上阳、上月、韶月、十三月、始春、首春、首岁、首阳、 首正、岁初、岁始、太蔟、太簇、泰、泰蔟、泰簇、 泰月、王春、王春之月、王月、王正、王正月、夏正、 献春、献岁、新春、新阳、新正、杨月、寅孟月、 寅月、寅正、元春、元月、元正、月正、早春、 肇春、肇岁、肇月、征月、正岁、正月、周三月、 子春、陬月 二月 半春、不筮月、春半、春中、春仲、大壮、繁节、酣春、河魁、花月、花朝、华景、婚月、夹钟、降人、建卯、建卯月、橘如、丽月、令月、卯月、媒月、清明时节、如、如月、盛春、四阳、四阳月、四之月、桃李节、桃李月、桃月、天魁、跳月、兔月、小草生月、杏花春暖、杏花时节、杏月、阳春二月、阳中、殷月、榆火方新、震节、中春、中和、中和月、中阳、仲春、仲序、仲阳、仲钟、种瓜月、竹秋三月 寎、寎月、蚕月、残春、辰月、春残、春归、春枯、春阑、春老、春杪、春末、春暮、春三、春深、春晚、春余、从魁、稻月、殿春、沽

月份的别称

月份的别称 1、月份的别称(通俗版)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二月:丽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 三月:桃月绸月季月莺月晚春暮春 四月: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初夏余月 五月:蒲月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六月:荷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七月:瓜月巧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 八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壮月 九月:菊月暮商霜序朽月季秋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十月:良月露月初冬开冬阳月冬飞阴月 十一月:畅月葭月仲冬幸月龙潜月 十二月:冰月腊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2、夏历月份别名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开岁、发岁、献岁、芳岁、华岁、早春、春王、孟阳、孟陬、首阳、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阳、三阳、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元阳、正阳、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丽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阳、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潮、夹钟、大壮、卯月。 三月:桃月、桐月、蚕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莺时、桃浪、雩(yu)风、樱笋时、上已、寒食、三春、阳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梅月、麦月、仲月、阴月、乏月、麦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维夏、槐夏、麦候、麦序、纯阳、正阳、朱明、麦秋、仲吕、乾月、槐序、已月。 五月:榴月、蒲月、恶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鸣蜩(tiao)、满月、端阳、端月、蕤(rui)宾。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阳、徂(cu)署、荔月、天贶(kuang)、林钟、遁月、未月。 七月:兰月、瓜月、凉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时、兰秋、肇秋、中元、夷则、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吕、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凉秋、三秋、杪秋、穷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阳、菊秋、无射、菊序、元月、剥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阳月、孟冬、开冬、上冬、初冬、小阳春、梅月、阳春、应钟、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龙潜月、畅月、辜月、子月、复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长至、黄钟。 十二月:冰月、除月、腊月、蜡月、严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杪冬、残冬、穷节、星回节、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吕、严冬、临月、岁杪、丑月。 3、农历各月份的又一别称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月份别称大全

月份别称大全 中国农历岁时查对表农历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农历二月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著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农历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农历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

麦序、六阳、榎月、梅溽 农历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农历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农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 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农历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农历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祢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农历十月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2 -

中国古代月份别称

古代月份的别称 1、农历一月: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 正月:正阳之月。 A、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C、献春:《魏书〃乐志》:?自献春被旨,赐令博采经传,更制金石。?《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献春。? D、太簇: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E、肇春::1.开始,初始:~始。~生。~端。 2、农历二月: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 A、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B、令月:指夏历二月。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二月》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阳,曰令月。? C、大壮:《易》六十四卦之一。即乾下震上。为阳刚盛长之象。 D、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就有一个花朝节,

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西湖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E、竹秋:宋〃赞宁《笋谱》:?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若笋,以鞭行时分芽、露白月为春……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故称农历二月为?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二月》:?二月为竹秋。? 3、农历三月: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蚕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 A、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古代称谓大全

一、父族: 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自称孝男某名。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自称孙某名。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 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16、母胞姊妹之媳:称姨表嫂。自称姨表侍上。 17、母服内之侄孙女:称贤表侄女。自称愚表伯叔。 三、妻族: 1、妻子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子之祖父:称岳祖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孙婿。 4、妻服内之祖姑夫:称内祖姑夫大人。自称内侄孙。 5、岳丈之亲舅母:称内舅祖姑。自称愚甥孙婿。 6、妻子之父母:称岳丈、岳母大人。自称婿或忝子婿。

农历各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2、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3、农历各月份的又一别称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一、尊称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 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二、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中国农历月份的别称

农历月份的别称 1、农历一月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正月:正阳之月。 A、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C、献春:《魏书·乐志》:“自献春被旨,赐令博采经传,更制金石。”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献春。” D、太簇: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E、肇春:([zhào] :1.开始,初始:~始。~生。~端。~基 2、农历二月: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 A、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B、令月:指夏历二月。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二月》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阳,曰令月。” C、大壮:《易》六十四卦之一。即乾下震上。为阳刚盛长之象。 D、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就有一个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西湖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古代人称呼汇总

古代人称呼汇总 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 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月份的别称

月份的别称 纪月 一月。又称正月。 征月(秦始皇讳“政”,读“正”如“征”,故亦写作“征”)。 端月(《史记》司马贞“索引”,言秦避始皇赢政讳,故云正月为端月)。 初月(王羲之父名正,因避讳,故以“初月”代“正月”。 泰月(《易·泰》:“天地交,泰。”正月由冬交春,故称泰月)。 陬月(《尔雅·释天》:“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bǐng),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郝疏:陬,陬訾,星名,即营室东壁。正月日在营室,日月会于陬訾,故称正月为陬月,且以“孟陬”为名)。 三微月(古历周以十一月、殷以十二月、夏以正月为年始,称三正。此时万物微而未著,故又称三微)。 十三月(《春秋六命芭》有“夏人以十三月为正”之语,故《后汉书·陈宠传》注云:“十三月,今正月也。”) 寅月(古人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并以通常冬至所在之十一月配子,十二月配丑,夏历正月正好配寅,故正月为寅月。以此类推,则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 三之日(《诗经·七月》周夏两历并用,夏历正月,为周历三月,《七月》称“三之日”,又将夏历十二月称“二之日”,十一月称“一之日”,还将二月称“四之日”)。 孟春(孟有始义,仲有中义,季有末义,古人以孟、仲、季配每季中的三个月,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首春(梁元帝《纂要》[下称《纂要》]:“孟春曰首春。”与首春相配有中春[二月]、末春[三月],首夏[四月]、中夏[五月]、末夏[六月],首秋[七月]、中秋[八月]、末秋[九月],首冬[十月]、中冬[十一月]、末冬[十二月])。 肇春(肇有始义、正义,故正月称肇春,亦称肇岁)。 端春(端,始也。春始即正月)。 早春(《纂要》:“孟春曰早春。”) 上春(《纂要》:“正月孟春,……亦曰上春。”) 春王(《春秋》体例,鲁十二公之元年,均应书“春王正月公即位”,有些地方因故不书“正月”,后遂以“春王”代之)。 春孟(犹孟春) 春正(语出《春秋·桓公三年》“春正月”一语)。 孟阳(《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阳。”)。 初阳(犹孟阳)。 首阳(犹孟阳)。 新正(谓新年之正月。唐时已有此称。亦指元旦) 开岁(即岁首,故用称正月)。 献岁(进入新年,故用称正月)。 首岁(《汉书·萧望之传》注:“首岁,岁之初首,谓正月也。”) 正岁(《周礼·是官·小宰》“正岁”注:“谓夏之正月。”) 肇岁(见“肇春”)。 孟陬(见“陬月”。 太簇(本乐管名,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配纪年,谓“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

农历四季月份的别称

农历四季月份的别称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佘、九冬、无序、严节 正月——柳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 冠月、新正二月——杏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三月——桃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月、槐序、孟夏、麦候、建已、中吕、朱明、正阳 五月——榴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六月——荷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 七月——巧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桂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 九月——菊月、朽月、霜序、菊月、幕秋、无射、咏月 十月——阳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葭月、建字、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 十二月——梅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二月:通常称: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通常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四月:通常称: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和余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通常称: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通常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称: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九月:通常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古汉语中的称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农历份的各种别称

农历份的各种别称标准化8968-NNJ668-MM9N]

中国农历月份的各种别称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乂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白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乂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乂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 乂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乂称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乂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蔡邕在 《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黃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 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 《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乂物皆结实,……O ”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