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高频考点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高频考点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高频考点

2015届高三历史复习资料(高频考点)

重点1:古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期。

①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④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⑤社会:,“士”阶层活跃。

2.封建社会时期:封建文明▲古希腊时期:奴隶制文明

①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发展;①政治:民主政治制度

②经济:小农经济为基础;②经济:商品经济

③思想: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③思想:早期人文主义

④文化:传统科技的成就,文学、汉字、④文化:辉煌的文化成就

书法、绘画、戏曲的发展(渐趋平民化,通俗化)。

3.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近代文明的前奏,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①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反君主专制的出现;

②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③思想:理学的僵化、思想的束缚、文化的专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

④对外:海禁、闭关锁国,西学东渐;

⑤科技: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没产生近代科技。

重点2: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2.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春秋时期开始的铁犁牛耕;唐朝发明曲犁,传统犁定型。

3.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为主或自耕农式);明清时期租佃式占主导。

4.土地制度类型: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土地私有制为主(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

5.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 土地私有制为主。

均田制:前提: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内容:国有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不得买卖,死后归还。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缓和了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6.小农经济出现主要原因、含义、特点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私田大量开垦;各国相继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稳定;脆弱、保守落后。

7.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男耕女织,自己自足(生产关系)

②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生产力)。

③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土地类型)。

④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

重点3: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⑴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①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儒学受到冲击;②唐后期及北宋进行复兴儒学运动;

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④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学术活跃。

⑵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陆王心学

⑴历史背景(明朝)

①封建社会衰落,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②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功利逐渐掩盖了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③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影响。

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

重点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949年------1956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

内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特点:工业化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一五计划(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成就突出,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我国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目的: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方式①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生产合作社(1953年初级生产合作社;1955年高级合作社)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国家资本主义和赎买(初级国家资本主义→1955年全行业公私合私)

意义: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1956年-----1976年)

1.1956中共八大: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195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3.1958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工业上“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农业上”以粮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特点:浮夸风

危害: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4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农业合作社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共产风;

危害:挫伤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 .1960年的八字分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原因:经济困难(“左”倾错误;自然灾害;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协议)

影响:经济逐渐好转;

6.“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1976年)国民经济劫难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

危害: 民主法制遭践踏,经济损失严重。(十年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性质:内乱

教训: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坚持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个人崇拜;

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思想:由“左”倾错误转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意义:它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过于集中, 分配平均主义严重。特征:包产到户;

实质: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到农户自主经营;

分配方式:由平均主义到农户自负盈亏;

意义: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或:国企改革)

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中心环节:扩大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增强企业竞争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过程:①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②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21世纪初,中国己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适应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建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1980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海南(1988)【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1984)

③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1985)

④1992 上海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2.目的: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意义: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原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世贸准则:关税和贸易的多边国际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中国2001年12月加入。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5.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⑴城镇化历程:改革开放前,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进程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

⑵城镇化的特点: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

⑶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

⑷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

①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稳定

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推动巨变的根本原因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重点5: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圈地运动、殖民掠夺、海外贸易,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牛顿力学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要改革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

2.主要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蒸汽轮船、蒸汽机车等

3.工业革命完成标志:以机器制造机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4.影响:

经济:生产力提高、工厂出现、进入“蒸汽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快;

政治: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发展 (如1832英国议会改革、德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俄日等);

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自由经营、贸易和竞争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来;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日益广泛传播;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

世界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成为世界工厂。

局限性: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人际关系冷漠;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遭受日益严重的剥削压迫;

迫使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发明:发电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

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石油化学工业等。

2.影响:生产力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垄断组织生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美国、德国的工业逐渐超过英法,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重点6: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40、50年代)

1.背景:(1)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极大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日本衰落,美苏崛起)。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2.概况:政治上——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全球遏制共产主义政策,即“杜鲁门主义”。苏联和东欧国家则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美苏“冷战”开始兴起。经济上——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则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即经互会。军事上——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影响:(1)美苏“冷战”压倒其他国家关系,世界被分裂为两个部分。(2)全面冷战(德国分裂、古巴导弹事件)与局部热战(朝鲜、越南战争爆发)交替,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3)美苏军事力量势均力敌,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60、70年代)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重下降,受美国控制,面临苏联的威胁。

(2)形成: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力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1)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冷战爆发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利用经济计划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结果:60、7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3)影响:由向美国“一边倒”变为以美日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多极化挑战美国霸权,冲击了两极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谋求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民族独立。

(2)概况: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不是消极中立,而是积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主张和平,反对“冷战”。

(3)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的解体

(1)背景: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国内政局失控,东欧发生剧变。

(2)概况: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相继解散;1991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2.冷战后的世界形势

(1)特点: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总体上趋于缓和。

(2)原因:缓和—-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动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纠纷及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1)特点: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2)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3)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重点7: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君主专制的演变

(1)西汉中外朝制度:秦代的丞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到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制衡---(即近臣决策)。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内容—三省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②评价—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朝二府三司制:北宋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元代中书省制度: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选官制度的演变

(1)察举制度:①概况——战国开始的军功爵制度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品行才能为标准)

②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容易形成小集团。(2)科举制度:①概况——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朝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考试成绩为标准)

②评价——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3、监察和谏议制度的演变

(1)监察(针对官员)-----秦代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代刺史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

宋代通判监督州郡长官;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地方有按察司。

(2谏议(针对皇帝)-----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宋代有独立的谏议机构—谏院;明清取消谏议制度。

4.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发展

(1)汉武帝集权:①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存制度,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②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控制。

(2)宋太祖集权:①背景——唐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进而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②措施——军事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守内虚外)

行政上,文臣(知州)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重文轻武)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③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国家财政危机。(3)元行省制度:

①内容——中央由中书省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②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重点8:.新中国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

1.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背景:二战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2)内容:“另起炉灶”(针对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列强在华残余势力);“一边倒”(针对国际格局的特点)。

(3)影响: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缓解新中国的经济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印度、缅甸)。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概况—-支持印度支那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赢得了普遍赞赏。

影响—-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会,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2)万隆(亚非)会议:概况—-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成功。

影响—-中国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新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70年代)

1.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1)背景: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

中国内政外交的成就,国际地位提高。

(2)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60年代末美国霸权受到苏联挑战;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中美国两国均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2)概况: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1978年12

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西方国家和中国建交的热潮。结束了双方多年的对抗,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2)概况: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多元化的中国外交关系(80、90年代)

1.外交政策的调整

(1)背景: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科

学判断。

(2)表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2.外交关系的表现

(1)活跃的多边外交。展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联合国(政治)、世贸组织(经济);比如维

和行动等。

(2)新型的区域合作。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上海合作组织(政治)、亚太经合组织(经济)。(3)大国间伙伴关系。改善和发展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建立“伙

伴关系”。

(4)与小国友好合作。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与东盟的合作与交流;与不结盟运动合作与交流。

重点9: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时间、地点:14—17世纪意大利——欧洲其它国家

2、兴起原因:

①14世纪意大利经济繁荣,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新兴资产阶级为自身利益,需要创造一种新文化,冲破天主教的思想束缚。

③意大利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大量文化遗产,为新文化的出现提供了依托。

④意大利政治分裂状态,没有文化专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成为学者、艺术家汇集的地方。

3、概况:

⑴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⑵核心: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励冒险;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

4、意义: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给予封建思想以沉重打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为新航路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

③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④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出现,并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二、宗教改革

1、时间、地点:16—17世纪德意志——欧洲其它国家

2、兴起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

③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腐败;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

④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剥夺民财。

3、概况:

①序幕: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宣称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否定赎罪券的功效。

②思想核心:信仰上帝便可得救(核心);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圣经》高于教士和教皇;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和教皇。

③成效: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④实质: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天主教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4、意义: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②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延续,人文主义运动在教会内部的表现。)③它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拓展: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⑴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让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和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⑵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拓展: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⑴相同点:①背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②内容:批判封建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③形式:前者借助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后者借助复兴基督教的原始教义;④影响: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天主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准备。

⑵不同点:

①兴起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从德国开始,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②产生的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④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重点10:新航路开辟

二、影响:

世界: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欧洲:促进西欧向资本主义迈进。

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开始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崛起。

非、美洲:带来深重的灾难;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

亚洲:正常贸易发展,大量贵金属流入亚洲,刺激亚洲经济发展。

重点11:进化论

一、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建立起生物进化理论。

二、内容: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③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三、影响:①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②它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③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自然史观的创立提供了重要基础。④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

四、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⑴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⑵根源:①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

②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说学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

③从政治上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重点12: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时间: 明朝中后期;

产生原因:生产力进步,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

缓慢发展原因及影响:小农经济束缚;政府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官府沉重的剥削;制度腐朽等;

影响:使中国长期徘徊在封建道路上,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日益落后于西方。

资本主义萌芽对思想文化影响:产生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市民文化繁荣(小说、民俗画、戏剧流行)。

2.重农抑商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首倡,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唐宋元时期有所松动。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A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B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政策

①含义: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限制对外交流(主要是海外贸易)。

②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失去近代化契机。

重点13:辛亥革命

1.背景:(1)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概况:(1)中国同盟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宗旨。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

导思想。

(2)武昌起义——1911年,武昌地区革命党人率先发难,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随

后,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土崩瓦解。

(3)民国建立——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

五色旗为国旗,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帝制终结——1912年2月,

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

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政权建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

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

家组织原则。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影响:(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重点14: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背景: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新文化运动);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等)。

(2)诞生:中共一大:1921年,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至嘉兴南湖。确立党的名称、性质和奋斗目标。

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中共二大:1922年,将党的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军阀,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即民主革命纲领)。

意义:中共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1924~1927)

1.背景:①第一次工人运动的失败,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②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意义: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

开展起来。

(三)国共对峙和土地革命(1927~1937)

1.革命道路的探索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证明俄国式的城市革命道路不适应中国)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1927年秋)攻打长沙失败后,转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4)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2.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

(1)红军长征:①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②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长征。

③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④1935年,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⑤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中共以延安为中心,

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2)西安事变: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

②概况——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国内外复杂的形势,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

变的方针。

③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

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1937~1945)

1.日本全面侵华:(1)1937年7月,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用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残酷手段残害中国人民。

(3)日本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通过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全民族的抗战:(1)在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2)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击破了日本“速决战”

的战略企图。

(3)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游击战。创建了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1940年,彭德怀指挥发动了对日军的“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4.抗战历史意义: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③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五)人民解放战争胜利(1945~1949)

1.争取和平民主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建国方针。国民党企图维护一党大权独揽的旧体制,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联合政府。

(2)斗争:①1945年8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重庆谈判。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中国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再次确认了避免内战、

和平建国的方针及和平建国的途径。

(3)结果:蒋介石坚持一党独裁方针,1946年6月,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

(1)战略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相继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主力150多万人。

(4)战争胜利: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重心转移: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

(2)建立国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重点15: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

2.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各国律例》,《华事夷言》,《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3.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4.作用: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

二、魏源与《海国图志》:

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在书中,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思想)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2.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3.主要活动:洋务运动。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5.作用: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近代工业兴起;②兴办的新式学堂为西学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③洋务运动也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维新思想

1.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③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西学(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⑴康有为: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⑵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变法图存;提出“民权论”。意义: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⑶严复: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及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宣传变法。批判君权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法则的支配,不及时进步的民族会灭绝。

意义: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基础。

3.维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重点16: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的形成条件

(1)地理环境:表现:山多地少,港湾众多,不适宜农耕;岛屿遍布。

影响: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难以形成统一的大帝国。(2)经济条件:表现: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影响: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

(3)政治条件:表现: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影响: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

2.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依财产多寡分公民四个等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影响——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以地区部落为选举单位;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影响——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

内容——扩大成年男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

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工资和津贴等。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概况特点

(1)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常设机关)、

民众法庭(最高司法机关)、十将军委员会(最高军事机关)。

(2)特点:人民主权(公民大会)、轮番而治(抽签选举)、直接民主(公民大会)。

4.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如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

(2)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模式,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3)原始的直接民主;男性公民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抽签选举等方式存在弊端。

重点17: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荷兰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手段:组建大型垄断性贸易公司,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和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

结果: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商业贸易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发展,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世界殖民帝国。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手段:海盗式抢劫、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进行殖民战争和商业战争,抢占殖民地等。

结果: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非、美和大洋州都建立了殖民地,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引发工业革命。

三、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对殖民地:①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破坏性)

②殖民主义带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建设性)

对欧洲: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世界市场而言:有利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殖民扩张)

重点18: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考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1)13世纪初,颁布《大宪章》以限制王权,并逐渐形成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

2.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概况--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2)影响--英国统治从人治转向法治,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3.发展――责任内阁制形成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2)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

4.完善――1832年议会选举的改革

(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概况--议员选举的标准不断降低,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席位。

(3)影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考点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1)1776年,英属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结成松散的邦联,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

(2)松散的邦联政府难以稳定统治秩序和保护国家利益与主权,需要变革政治体制。

(3)受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的影响。

2.确立: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即1787年美国宪法。

3.内容: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各州保留较大的自主权;

三权分立原则--国家权力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

互相制约;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4.影响: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它创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5、局限:保留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州权过大。

6、巩固:南北战争。19世纪中期,结果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联邦的统一。

7、完善:两党制形成。19世纪中期以后,两党轮流执政,有利于制衡与民主。

考点三法兰西议会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1)187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局不断震荡,政权频繁更迭,政体反复变换。

(2)1870年,共和派在巴黎宣布废除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

3、巩固:修订宪法,规定国歌和国庆日,特别是强调堵塞所有君主派的复辟道路。

4.影响: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考点四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1.背景:普鲁士邦国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2.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给予皇帝巨大权力。

(1)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实行联邦制。

(2)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是国家元首、军队统帅、任命首相和官员、召集解散议会;签署和公布、监督法律。

(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首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领导联邦议会。

(4)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实际权力很小。

3、特点: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体现了一些民主,如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4.影响:(1)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引起社会不满,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重点19:“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原因: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政权,新政权面临严重政治和经济危机

2、内容农业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缴售国家);

工业政策:普遍实行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贸易政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制度: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特点: 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4、作用: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造成人民暴动。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年★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4、作用:得到工人和农民支持,巩固了政权;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1936年形成★

形成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1929年开始)

表现:①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③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④行政手段⑤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形成比较齐全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为反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僵化执行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苏联经济困难,发展缓慢。

2、赫、勃、戈改革的主要内容、影响、失败的原因、启示

(1)赫鲁晓夫改革(五六十年代):

改革重点:注重调动农民积极性(自留地、养牲畜等);大种玉米运动(1957)

影响: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六十---八十年代):重点在工业: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结果: 前期成效显著(军事实力大增),后期负担沉重。

局限: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与美国军备竞赛增加了负担,经济严重失调。

(3)、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九十年代)(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指导思想: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

措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等。

影响:经济改革失败,转而政治改革,引发苏联混乱,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3、失败共同原因: 都没有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束缚;都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启示

(1)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宗旨。

(4)只是苏联模式失败,并不表明社会主义失败。

重点20: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四五十年代★

1、背景:(1)鉴于经济危机和二战教训,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

(2)二战冲击了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2、组成

①、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194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汇率,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均衡增长。

特点:双挂钩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国居支配地位(资金来源成员国认缴、认缴数额决定投票权)

影响: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但对美国最有利。

②、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1947年美国、中国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促进国际贸易。解决了货币战和贸易战。

发展:1947关贸总协定(关税和贸易的多边协定)→世贸组织1995

3、评价: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八九十年代加快★

背景:两级瓦解,和平发展为主流;经济、科技发竞争加剧等影响;

表现欧共体1967 → 1993欧盟成立,经济、政治双重性。---合作程度最高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贸易伙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论坛性经济组织(开放性、灵活性、自愿性等APEC方式)

影响促进区域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90年代前后(苏联解体以来)★

1.背景:科技发展(根本推动力);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技术手段);

两极格局的结束;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消除了障碍);

2.表现:贸易、生产、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体;世贸组织建立;

3.影响:(1)本质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资本扩张。

(2)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

也加剧全球问题:南北差距加大、世界金融风险、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文明价值观冲突等。

(3)对发达国家,以发达国家主导发展;是最大受益者。

(4)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4.应对策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动世界共同繁荣。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数学(理)试题

桃江一中2019年上期入学考试试卷 高二数学(理) 命题人:胡芳举 审题人:张 兵 时 量:120分钟 总 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1,2,2,3,4A B ==,则A B = ( ) A .{}1,2,3,4 B .{}1,2,2,3,4 C .{}2 D .{}1,3,4 2.33cos cos sin sin 510510 π πππ-= ( ) A .1 B .0 C .1- D .2 1 3.如果命题p 且q 是假命题,则 ( ) A .p 、q 都是假命题 B .p 、q 中一个是真命题,一个是假命题 C .p 、q 中至多只有一个真命题 D .p 、 q 都是真命题 4.已知直线21y x =-与直线30x my ++=平行,则m 的值为 ( ) A . 2 1 B .21 - C .2- D .2 5.下列不等式的解集是R 的为 ( ) A .0122 >++x x B .02>x C .01)2 1 (>+x D . x x 131<- 6.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101,a a 是方程2 60x x --=的两根,则47a a ?的值为 ( ) A .6 B .6- C .1- D .1 7.已知空间向量a =(1,1,0),b =(-1,0,2),则与向量a +b 方向相反的单位向量e 的坐标是 ( ) A .(0,1,2) B .(0,-1,-2) C .(0, D .(0,-- 8.如图,一只蚂蚁在边长分别为3,4,5的三角形区域内随机爬行, 则其恰在离三个顶点距离都大于1的地方的概率为 ( )

(江苏)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选择题题型专练3(三)因果、目的类(含解析)

(三)因果、目的类 (建议用时:25分钟) 1.(2019·常熟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 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 2.(2019·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 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 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 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 3.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4.(2019·镇江高三验收考试)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 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 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 5.(2019·盐城三模)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6.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量:120分钟总分:150分 命题人:徐兰汀审题人:周建兵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寥廓.(ku?) 踌躇.(chú) 恪.(kè)守勠.(lù)力同心 B.颓圮.(pǐ) 炽.(chì)烈喋.(dié)血遒劲.有力(jìng) C.团箕.(jī) 创.(chuāng)伤解剖.(pōu) 忸怩 ..(niǔní)不安 D.契.(qì)约标识.(shí) 削.(xuē)减前仆.后继(p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朔。 B、至于这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陨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 C、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绿草如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D、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毛泽东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 ....,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B、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 ....,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C、每到四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梨花就风华正茂 ....地绽放开来,村庄就完全笼罩在一片白色的世界里。 D、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 ....,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哪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以……为善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D.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 5、下列文学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A、词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时,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 B、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

2019-2020陕西西安中学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三卷核心解析.doc

试卷第1页,总4页 …………○…………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分卷I 分卷I 注释 一、 选择题(注释) 1. 一部网络小说中曾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 ) A. 小说作者出现了低级错误,他并不了解历史 B. 牛顿已经发明了电灯 C. 主人公回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 电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2. 人类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多种动力,以下动力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人力 ②蒸汽动力 ③畜力 ④电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 D. ③①②④ 3.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里“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 A. 水力 B. 核能 C. 煤炭 D. 电力 4. 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其主要背景是( ) A. 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B. 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 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5.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①② B. ①④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物理试卷

桃江一中2015级高一新生入学考试物理试卷 满分100分,时量90分钟 考生注意: 1.计算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2.本卷中取g=10N/kg或g=10m/s2。 一.选择题(3分*15题=45分) 3.下图所示的工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4.如图所示的电蚊拍,具有灭蚊和照明等功能.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只 有灭蚊网通电起到灭蚊作用;当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灭蚊网与灯都通电同时 起到灭蚊和照明的作用.下列电路设计符合这种要求的是() C 6.“094型”潜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潜艇当它从深海中上浮而未露出水面的过程中,它 受到的海水的( ) A.压强减小,浮力不变 B压强减小,浮力增大 C.压强减小,浮力减小 D压强增大,浮力不变 7.我国研制的“神舟九号”试验飞船在返回地面通过大气层的飞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A.飞船的机械能保持不变B.飞船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飞船的势能越来越小D.飞船的外表温度会升高 8.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把重为200N的货物提到9m高的楼上,所用拉力为80N,则总功和滑轮 组的机械效率分别是( ) A.1400J 80% B.1800J 80% C.1800J 83.3% D.2160J 83.3% 10.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它先以速度v行驶了2/3的路程,接着以20 km/h的速度驶完 余下的1/3路程,若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8 km/h,则v是() A.24 km/h B.35 km/h C.36 km/h D.48 km/h 9.下图所示的实验中,演示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的是( )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2.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關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3.史载,唐代的公主中改嫁者即有27人,其中有2人甚至3嫁。皇室如此,民间更为普遍,如大儒生韩愈的女儿就曾改嫁。这一现象说明该时期 A.打破儒家的伦理规范 B.封建统治思想得不到认可 C.儒家思想受佛道冲击 D.社会风气开放和民族融合 4.顾炎武批评王阳明心学是“清谈之流祸”,读书人“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于导致明朝的灭亡。对上述顾炎武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心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 B.心学使儒家丧失正统地位 C.心学的流弊是空谈误国 D.心学背离理学的思想原则 5.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6.来雅典讲学的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普罗塔哥拉被控“不敬神”,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A.人文主义思想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人们心中神的地位至高无上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7.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 A.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 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8.有人认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作者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A.影响的广泛性超过文艺复兴 B.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关系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指导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指导 在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过程中,我们习惯上将复习分成三轮:一轮,课本专题梳理,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训练基本技能;二轮,通史梳理,重点拓展,精确制导;三轮,综合训练,查漏补缺,回归课本。其中一轮是整个总复习的基础性工程,时间较长。二轮和三轮时间较短,但却是整个总复习的关键。进入第三轮复习后,很多同学出现了复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以往清晰的知识点也变得模糊,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对待每轮的综合测试,自信心受到挑战,在学法和心理上出现混乱,普遍增加了焦虑感。有效指导同学们三轮复习,有助于在冲刺阶段稳定心态和巩固学习成果。具体来说在第三轮复习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事项。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随着前两轮复习的结束,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有所提升,所以在三轮复习中很多同学容易陷入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再现的重要性,容易导致三轮复习中基础知识出现松动和遗失,造成高考中的知识性失分。所以在三轮复习中仍然要注重夯实基础,主要目标仍是查漏补缺,巩固前期复习成果,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准确化、系统化。 从历次考试中我们能够发现,几乎每次考试中基础知识都成为失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首先是我们知识储备不足,致使答题时无话可说或有话空说(不切实际,回答空洞);其次是对知识的迁移、转换、综合与使用水平不足,或对材料理解不够,这也往往和知识储备不足相关。所以,第三轮复习中,依然要把教材基本知识点落实到位,并 持续拓宽和深化认知,巩固记忆成果,才能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看(背)书,建议如下: 1、系统将三本必修教材从头到尾精读一遍(一周一本),不遗漏一章一节,实行结构梳理法。如以章节为主题,以课文子目为构成;以子目为主题,以背景、表现或内容或过程、影响为构成;以角度为主题,以关键词或要点为构成。如果你熟悉的知识,只需实行结构梳理即可;如果你不熟悉的或你认为的重点,除实行结构梳理外,还需实行纵向专题整理和横向中外比较。 2、通过做题(后期有六轮测试)对课本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精确制导,回到“漏”、“缺”所对应的单元,重新梳理,对本块知识的掌握做到准(确)、本(质)、全(面)、(拓)展。 3、依据热点话题、或自己看书与做题的心得,重组课本知识。 回归课本,三路并进,夯实基础,做到“脑中有粮,心中不慌”。 二、培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大家知道,第三轮复习是整个复习的关键,做题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老师的选题、组题显得非常重要,老师选题组题一般以以下原则为指导:信息密度、思维密度、同学二轮做题反映出的知识和思维漏缺、热点话题、二轮试题未涉及的知识空缺等。同学们如何保证做题的效度,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1、坚持书写的规范和解题方法技巧的熟练使用,并内化为习惯(关于这些,已多次讲解,不再强调),这些是高考得分水平的基本组成部分。 2、合理分配做题时间,考试中向时间要分数。文综考试时间分配参考: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含答案详解】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和观察日食时,可以把太阳看成质点 B. 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 C. 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 D. 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研究和观察日食时,太阳的大小直接影响观察结果,所以不可以把太阳看成质点,故A错误;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地球的大小对于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来说太小,可以忽略,所以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故B正确;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地球有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作质点,否则就无法分辨地球的转动故C错误;质点并不是体积很小,就能看成质点,而是物体自身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虽然原子核很小,有时候不能把它看成质点,故D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速度为零的质点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 加速度减小,质点速度的增量一定减小 C. 加速度变大,质点速度一定变大 D. 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率一定越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速度为零的质点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加速度减小,如果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增加。故B错误; C.加速度变大,如果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减小,故C错误; D.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越快,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故D正确。 3.一物体以a=4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任意1s内 A. 位移都是2m B. 位移比前1s增加2m

C. 末速度是初速度的4倍 D. 速度增加4m/s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任意1s 内的位移是不断增加的,不可能都是2m 。故A 错误。 B.由: △2241x aT ==?=4m 所以任意1s 内的位移比前1s 内位移增加4m 。故B 错误。 CD.由: △v at = 可知加速度为4m/s 2 ,任意1s 时间内,速度增加4m/s ,而末速度不一定是初速度的4倍。故C 错误,D 正确。 4.足球以4m/s 的速度飞来,运动员把它以12m/s 的速度反向踢出,踢球时间为0.2s ,设球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假设踢球的时间内足球做匀变速运动,则足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是( ) A. -40m/s 2 B. 40m/s 2 C. -80m/s 2 D. 80m/s 2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球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则v 0=4m/s ; 运动员立即以12m/s 的速度反向踢出,则v =-12m/s ,方向为负。所以加速度为: 0124800.2 v v v a t t -?--= ===-? m/s 2 故选C 。 5.物体甲的速度-时间图象和物体乙的位移-时间图象分别如图所示,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 甲在0﹣4s 时间内有往返运动,它通过的总路程为12m B. 甲在0﹣4s 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为零 C. 乙在t =2s 时速度方向发生改变,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D. 乙在0﹣4s 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为零 【答案】B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后附答案)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 语文试卷 分值: 150分命题人:徐新农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皡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皡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桃江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请用0.5mm黑色考试专用笔和2B铅笔规范答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宋代厨娘好风光 历史上以烹饪为职业者,大体以男性为主。《周礼》所述周王室配备的庖厨人员近二千人,直接从事烹调的女性一个也没有。不过在唐宋时代,曾出现过较多的女厨,不论在酒肆茶楼,还是在皇宫御厨,都有从业烹调的职业妇女的身影。有幸为皇上烹调的称为“尚食娘子”,为大小官吏当差的则称为“厨娘”。使用厨娘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浪潮,涌起于京都,远波至岭南。唐代房千里在岭南做过官,他所写的《投荒杂录》便记述了岭南人争相培养女厨之事。 《问奇类林》说,宋代太师蔡京有“厨婢数百人”。《清异录》则说,唐代宰相段文昌,家厨由老婢膳祖掌管,老婢训练过上百名婢女,教给她们厨艺。官僚们的家厨有这么大的规模,饮馔之精,可以想见。从另一方面看,在唐宋之时女厨似乎较受重视。 宋代廖莹中的《江行杂录》,记录了宋时京都厨娘的一些情况,与唐时岭南颇为相似。厨娘们的地位虽不高,但她们却有绝妙的技艺和超然的风度,令人瞩目。《江行杂录》说,有一告老还乡的太守,想起在京都某官处吃过晚膳,那一日是厨娘调羹,味道特别适口,留下很深印象,于是也想雇一位厨娘,摆一摆阔气。费了很大劲,才托人在京师物色到一位厨娘,年可二十,能书会算,颇具姿色。不数日厨娘即启程前往老太守府中,未及进府,在五里地以外住下,遣一脚夫先给太守递上一封信。信是她亲笔所写,字迹端正,很体面地要求太守发一四抬暖轿来接她进府,太守毫不迟疑地照办了。待到将厨娘抬进府中,人们发觉她确实不同于一般庸碌女子,红裙翠裳,举止文雅。太守大喜过望,第二天便请厨娘展露本领。厨娘随带着璀璨耀目的白金餐具,至如刀砧杂品,一一精致。厨娘换上围袄围裙,挥刀切肉,惯熟条理,有运斤成风之势。做出的菜品真个是馨香脆美,清新细腻,食者筷子举处,盘中一扫而光,纷纷赞誉。 厨娘的手艺得到来宾交口称赞,太守脸上平添不少光彩。筵宴圆满结束,厨娘还要犒赏,并且每次办宴会,要支赐给厨娘绢帛或至百匹,钱或至三二百千。太守力不能及,没过两月,便找了个理由将厨娘“善遣以还”。 如此看来,宋代厨娘确有些了不得,她们究竟是何等模样呢?我们从出土宋代砖刻上,可以一睹厨娘的风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四块厨事画像砖上,描绘了厨娘从事烹调活动的几个侧面。砖刻所绘厨娘的服饰大体相同,都是云髻高耸,裙衫齐整,焕发出一种精明干练的气质,甚至透出一缕雍容华贵的神态。她们有的在结发,预示厨事即将开始;有的在斫脍,有的在烹茶涤器,全神贯注之态,跃然眼前。这些画像砖出自宋代墓葬,宋人在墓中葬入厨娘画像砖,表明他们即便生前不曾雇用厨娘,也希求死后能满足这个愿望;或者生前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内容:必修1, 必修2, 选修3-1,选修3-2,选修3-5动量部分 满分:100分 时量: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定律就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有关下面四个实验装置,描述错误的是( ) A .卡文迪许利用装置(1)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B .库仑利用装置(2)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C .奥斯特利用装置(3)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D .牛顿利用装置(4)总结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一物块沿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v-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5s 内的位移大小为17.5m B. 3s 末与5s 末的速度相同 C. 第4s 内与第5s 内的加速度相同 D. 前4s 的平均速度大小为4m/s 3.2021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 )通过决议,修改了国际单位制中的4个基本单位,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单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B. “电子伏特(eV )”表示的是电压的单位 C. “毫安时(mAh )”表示的是能量的单位 D. “功率”的单位用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表示为kg ·m 2·s -3 4.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经历近十年的研究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把两个线圈绕在同一个铁环上(如图),一个线圈接到电源上,另一个线圈接入“电流表”,在给一个线圈通电或断电的瞬间,另一个线圈中也出现了电流。之后他设计出几十个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并把它们总结成五类情况,请结合你学习电磁感应知识判断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这五类现象( ) A .恒定的电流 B .变化的磁场 C. 运动的磁铁 D .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5.在如下图所示的电路中,当闭合开关S 后,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下调节,则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都增大 B. 灯L 2变暗,电流表的示数减小 C. 灯L 1变亮,电压表的示数减小 D. 灯L 2变亮,电容器的带电量增加 6.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入88002sin100(V)u t π= 的交变电压,副线圈对“220V 880W ”的用电器R L 供电,该用电器正常工作。由此可知( )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第三轮复习备考计划 自4月8、9号省质检结束后,我校高三历史复习进入了第三轮复习阶段。这是高考前的最后复习冲刺阶段。拿破仑说过“胜败决定于最后五分钟”。由此可见,最后这一阶段的复习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每一位莘莘学子的命运。但是,进入第三轮复习后,许多学生出现了复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以往清晰的知识点也变得模糊,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对待每星期的综合测试,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削弱,在学法和心理上出现混乱,普遍增加了焦虑感。有效指导学生三轮复习,有助于在冲刺阶段稳定学生心态和巩固学习成果。具体而言在第三轮复习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事项。 一、在常规教学上回归教材和回归本质。 随着前两轮复习的结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有所提高,因此在三轮复习中很多学生容易陷入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再现的重要性,容易导致三轮复习中基础知识出现松动和遗失,造成高考中的知识性失分。因此在三轮复习中仍然要注重夯实基础,主要目标仍是查漏补缺,巩固前期复习成果,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准确化、系统化。 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是要从题海中跳出来,留出更

多的时间回归课本。 在回归教材前,一定要有计划地安排好看书,历史教材大约每周一本书,平均到每一天复习多少页,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每一位同学对各章节的熟悉程度不一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切不可盲从。计划一旦制定,就必须按计划完成,切不可随意更改计划。 回归教材不是对一、二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历经知识和热点复习后的升华和排查。回归教材要注意突出全面性即结合《考试说明》,将教材中的考点通览一遍,掌握最原始的知识,形成对知识的全面印象。,在复习中不断查漏补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弄不懂而自己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而要着重在知识盲点上下功夫,恢复已经淡化或有所遗忘的知识,不断弥补记忆漏洞,解决尚未记忆的死角,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排雷”工作,避免在高考的关键时刻“引爆”。独立性即学生要加强独立复习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在这方面我的作法是要求学生自己查找知识盲点,用文字形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在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按一轮复习的要求重新进行知识的梳理。 2、形成网络,提升思维高度。 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已经对知识重新整合,形成系统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桃江一中2020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 时量:12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曾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孑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数学(理)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19届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 数学(理科) 总分:150分时量:120分钟 命题:易正红审题:唐元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所选答案填在答题卡中对应位置. 1.设集合,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C. D. 2.设,,则是成立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命题“,都有”的否定是() A.,使得 B.,使得 C.,使得 D.,使得 4.已知扇形的面积为,半径为1,则该扇形的圆心角的弧度数是() A. B. C. D. 5.已知,则() A.B.C.D. 6.函数的定义域为() A. B. C. D. 7.若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则() A.2 B.1 C.0 D.-1 8.若函数在处取得最大值,则的奇偶性为() A.偶函数 B.奇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非奇非偶函数 9.函数的零点个数为()

A.1 B.2 C.3 D.4 10.已知两条直线和,与函数 的图象从左至右相交于点 ,与函数 的图象从左至右相交于点.记线段和在轴上的投影长度分别为 ,当 变化时,的最小值为(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中对应题号后的横线上.11.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12.计算的结果是. 13.已知,且 ,则.14.已知函 数, 若 ,使 得都 有 ,则实 数 的取值范围 是 . 15.下图展示了一个由区间到实数集 的映射过程:区间 中的实数 对应数轴上的点 ,如图1;将线段 围成一个圆,使两端点恰好重合(点 从点 按逆时针方 向运动至点),如图2;再将这个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其圆心在轴上,点 的坐 标为 ,如图3.图3中直线与轴交于点 ,则的象就是,记作 . 下列说法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填出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①; ② 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 ③方程的解是 ;④ 是奇函数; ⑤ 的图象关于点 对称.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6.(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集合.若 “ ”是 “ ”的充分条件, 求实数 的取值集合.. .m M 0C O 1 x N M A B M A ( B ) A 图①y 图② 图③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一期末复习测试卷(一)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高一期末复习测试卷(一) 2010.01.15. 时量:120分钟 (必修1+2)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全集}{ }{}{,3,2,2,1,5,4,3,2,1===B A U 则()=?B A C u ( ) A {}3 B }{ 3,2,1 C {}5 D }{5,4,3,2,1 2. 两圆012 2 =-+y x 和04242 2 =-+-+y x y x 的位置关系是( ) A .内切 B .相交 C .外切 D .外离 3. 右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可 得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 A. 9π B. 10π C. 11π D. 12π 4. 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的是( ) A.542 +-=x x y B.x y = C.2x y -= D.12 log y x = 5. 点P(-2,1)到直线4x -3y +1=0的距离等于( ) A.45 B.107 C. 2 D.125 6. 如图,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①DA 1与 BC 1平行;②DD 1与BC 1垂直;③A 1B 1与BC 1垂直. 以上三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②③ 7. 函数f (x )=3ax +1-2a ,在区间(-1,1)上存在一个零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15a -<< B .1 5 a > C .1 5 a > 或1a <- D .1a <- 8. 设函数f (x )定义在实数集上,它的图像关于直线x =1对称,且当x ≥1时,f (x )=3 x -1,则有( ) A .132()()()323f f f << B .231 ()()()323f f f << C .213()()()332f f f << D .321()()()233 f f f <<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5分,共35分) 9. 若f (x )=(m -2)x 2 +mx +4 (x ∈R )是偶函数,则m = 。 10.已知函数???<≥=0 ,0 ,2)(2x x x x x f ,那么=-)]2([f f . 1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在Z 轴上求一点C ,使得点C 到点A (1,0,2)与点B (1,1,1)的距离相等,则点C 的坐标为 . 12.已知A (0,-1),B (-2a ,0),C (1,1),D (2,4),若直线AB 与直线CD 垂直,则a 的值为 。 13.已知圆C 的半径为2,圆心在x 轴的正半轴上,直线3x +4y +4=0与圆C 相切,则圆C 的方程为 .14. 已知2log 3a =,2log 5b =,则用a 、b 表示2 9 log 5 =__________ 15. 将一张坐标纸折叠一次,使点(0, 2)与点(4,0)重合,且点( 7,3)与点(m ,n)重合,则m+n B A C D C 1 B 1 第6题图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初中升高中-学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物理试题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初中升高中-学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静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如果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就无法分辨 2.如图,由于图象撕去了一角,无法判断是熔化图象还是沸腾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定是某种晶体的熔化图象 B.这可能是某种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C.这一定是某种液体的沸腾图象 D.无论是熔化图象还是沸腾图象,温度不变的时间段内一定吸热 3.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A.坐汽车时要系好安全带B.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 C.行车时要注意保持车距D.学校路段需减速慢行 4.以下是对电与磁部分四幅图的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如图装置闭合电路后磁针会偏转,说明电流能产生磁场 B.如图装置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C.如图装置所揭示的原理可制造发电机 D.图中动圈式话筒应用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车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下列关于小汽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在水平公路上静止时,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汽车在水平公路上高速行驶时,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 C.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时,所受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使用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为了减小惯性 6.下列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暖春冰雪消融B.盛夏草上露珠 C.凉秋雾锁江南D.寒冬北国飞雪 7.如图是小马制作的神奇转框,框的上部中央与电池正极相连,下部紧贴在与电池负极相连的可导电的柱形磁体两侧,金属框就能持续转动,以下各图与其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B. C.D. 8.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B.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C.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9.今年入夏,市政部门组织高压冲洗作业车辆,对我市长虹路高架的隔离墩进行冲洗养护,高架上某一水平路段上,一辆高压冲洗作业车装满水后,一边消耗大量的水对隔离墩进行高压冲洗。一边慢慢匀速向前行驶,关于冲洗过程中的高压冲洗作业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变小,势能变小,机械能变小 B.动能变小,势能不变,机械能变小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物理1月质量检测考试及答案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物理1月质量检测考试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位置分别沿同方向水平抛出两小球A和B,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要使两球在空中相遇,则必须() A.先抛出A球 B.先抛出B球 C.A球的初速度小于B球的初速度 D.A球的初速度大于B球的初速度 2.在交警处理某次交通事故时,通过监控仪器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得到该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刹车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x=20t-2t2(x的单位是m,t单位是s).则该汽车在路面上留下的刹车痕迹长度为() A.18m B.32m C.48m D.50m 3.对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落地时间和落地时的速度只与抛出点的高度有关 B.平抛运动是加速度方向变化的曲线运动 C.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的增量都是相等的 D.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都是相同的 4.在某次交通事故中一辆载有30吨“工”字形钢材的载重汽车由于避让横穿马路的电动车而紧急制动,结果车厢上的钢材向前冲出,压扁驾驶室.关于这起事故原因的物理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有惯性,在汽车制动时,继续向前运动,压扁驾驶室 B.由于汽车紧急制动,使其惯性减小,而钢材惯性较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C.由于车厢上的钢材所受阻力太小,不足以克服其惯性,所以继续向前运动 D.由于汽车制动前的速度太大,汽车的惯性比钢材的惯性大,在汽车制动后,钢材继续向前运动 5.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s内的位移恰为它在最后1s内位移的三分之一,则高度为(10m/s2)() A.15m B.20m C.11.25m D.31.25m 6.某同学想推动家里的衣橱,但使出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他回忆起物理课堂上学习的“力的分解”知识,便想了个妙招.如图所示,用A、B两块木板,搭成一个底角较小的人字形架,然后往中央一站,衣橱被推动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高考第三轮复习如何记好历史题

高考第三轮复习如何记好历史题 高考第三轮复习如何记好历史题: 高考进入倒计时,面对纷杂繁琐的历史知识,如何短时高效的提高历史成绩,本文就此抛砖引玉。 潜心静气,夯实基础“能力立意”虽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但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就不难发现高考 对学科“双基”的要求并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基础 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的根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 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议坚守教材阵地,既重视对基础 知识的掌握,又兼顾对边角知识的落实,由此展开知识迁移转换与 发散性思维。 精读、巧记、理解内涵,是落实学科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善用记忆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如抓关键词的浓缩记忆法:“太平天国运 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 的农民革命战争,”可压缩为“反封建”、“反侵略”、“农民” 这三个关键词,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效果更好,作 用更大。此外,常见的记忆方法还有:歌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 词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等。 抓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认知规律主干知识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东西,它能够起 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所以在专题复习中,中国古代史可将“统一的多民族的发展” 作为主体内容;中国近代史前期可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作为主体 内容;中国近代史后期可将“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 革命的胜利”作为主体内容;中国现代史可将“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 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如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作为主体内容;世界近代史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