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认识》课堂实录(夏青峰)

《面积的认识》课堂实录(夏青峰)
《面积的认识》课堂实录(夏青峰)

《面积的认识》教学实录( 夏青峰)

(2012-05-28 22:47:26)

转载▼

标签:

分类:教育教学

面积

面积的认识

物体

平面图形

杂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71页“面积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咱们今天要学什么内容吗?

生:知道,面积。

师:那你们曾经听说过“面积”吗?

(PPT:你听说过“面积”吗?)

生1:我曾经在做题目时,爸爸跟我说过面积。

生2:我家买房的时候,提到过面积。

生3:我爸帮别人搞设计,经常说到面积。

师:哈,孩子们,你们还真听说过不少关于面积的知识。那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是面积吗?

生1:就是有多大。

生2:就是一个地方的大小。

师:哦,真好。你们能说出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可是,说得是否正确呢?究竟什么是面积呢?课本上说得清清楚楚,你们能不用老师讲,自己看书就能把它搞明白吗?

(PPT:自学课本,看究竟什么是面积?)

生:能。

生开始看书。

师:好啦,孩子们!看书以后,你们对“面积”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哈,你把书上的这句话给读出来了,不错。

(PPT: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可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有点读不懂。谁能做小老师,来解释一下?

生有些犹豫。

二、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这句话,连起来有些难解释。我把它分开。

(PPT: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现在谁愿意做老师,来说说这句话?

生1:就是一个东西,它的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1:比如,书本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哦,你能举起来让同学们都看见,再说一遍吗?

生1演示。

师:(也拿起课本)课本封面的这个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孩子们,你们也这样认为吗?

生:是的。

师:那除了课本,你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2:课桌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生3:黑板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生4:屏幕的大小,就是屏幕的面积。

生5:练习本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练习本的面积。

师:好啦,孩子们,你们举出好多例子来说明面积,说明你们对面积基本理解了。那老师也来说说我的理解,行吗?

生:好的。

师:(拿起一本比较厚的书),孩子们,你们看这本书的表面是指哪呢?谁上来指指看。

(一生上来指,教师随机提问)

指封面,这是它的表面吗?再指底面,这里呢?再指侧面,这里呢?

师:那也就是说,这些面都是书本的表面。

师:那这个面(封面),与这个面(侧面)比较起来,谁更大些呢?

生:封面。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

生:封面的面积比侧面的面积大。

师:这封面的面积与底面的面积比较起来呢?

生:面积一样大。

师:真好。你们也能说说,谁的面积比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和谁的面积差不多大吗?生1:课本的面积比桌子的面积小。

师: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桌面的面积小(边说边比划)。

生2:黑板面的面积比屏幕的面积小。

生3:桌面的面积比椅子面的面积大。

生4:这两张椅面的面积差不多大。

师:咱们说了很多物体的面积。下面,你也能从“面积”的角度来说说话吗?

依次出现下面5个PPT:

学生逐一从面积的角度说以上物体(略)。

师:好啦!咱们说了这么多。你们能再从面积的角度,想象下面的现象吗?

师:如果将一块橡皮泥放在手掌心里,猛的一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变扁了。

师:从面积的角度……?

师演示。

生:橡皮泥上面的面积变大了。

师:如果将一张餐巾纸铺在实物展台上,然后在上面滴一滴墨水,再滴一滴墨水。会产生……?

师演示。

生:墨迹的面积慢慢变大。

师:两个墨迹的面积一定会变得一样大吗?

生:不一定。

师:我请那位同学上来帮个忙。

一生上来。

师:如果让这位同学用手掌对着投影仪射出的光线。然后慢慢靠近光源,再远离光源。会看见……?

生演示。

生1:手的影子越来越大.

生2:手影子的面积越来越大。

生3:后来手影子的面积越来越小。

三、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好啦!孩子们,刚才咱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现在来看第二句话,(PPT出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谁再来当当小老师,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生1:就是围起来的图形。

生2:就是中间不能留缝隙。

师:说到图形,你们会画图形吗?

PPT出示:在纸上随意画出三个图形

生画。请3位同学在黑板上画。

师:孩子们,老师想问问,你们画的图形的形状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吗?

生:也不一样。

师:把你最大的那个图形找出来,与同桌最大的图形比较一下,看谁的更大。

师:把你最小的那个图形与同桌最小的图形,再比较一下,看谁的更小。

生比较。

师:说这个图形比较大,实际就是说这个图形的什么比较大呢?

生:图形的面积。

师:那这黑板上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学生上来指。

师:(指着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指哪一部分的大小?

学生指。

生:就是用线围起来里面那部分的大小。

师:好的。看屏幕。

PPT:

师:你能看出,它们的面积各自是指哪部分的大小吗?是指线的长度吗?生1:不是。

生2:线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

生3:就是线围起来里面那部分。

师:哦,周长是指线的长,而面积是指这一片的大小(手比划)。

PPT:

PPT演示,面积逐渐地变大,再逐渐地变小。

生:面积不断地变大,不断地表小。

师:如果我把中间的颜色去掉了,你们还能知道面积是指哪部分的大小吧?

生:能。

师:那老师再去掉其中的一条线,它们的面积又分别指哪了呢?

生:它们没有面积了。

师:怎么会没有面积呢?它的面积不还是在这里,又没有变。

生:它们没有封闭。

师:没封闭,怎么就不能有面积?

生1:它那里,确定不了是谁的。

生2:确定不了它究竟有多大。

师:哦,就像领土一样,(手指开口处),这个地方究竟归谁管,咱们无法确定,那也就确定不了它的领土有多大,也就不能说它的面积了。是这样的吗?那看来说图形的面积,这个图形一定要?

生:是封闭图形。

师:有个孩子画了两个图形,他用一张纸遮住了它们,每个图形只露出了一条边。他让我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PPT:

师: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1:我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大。因为它露出的那条边长。

生2:我也认为,第一个面积大。

生3:我觉得不能确定。

师:怎么会不能确定呢?你看,这条边这么长,而这条边只有这么长,明显上面图形的面积要大啊。

生4:可是,它另一条边可以画得更长些啊。

师:我有点听不懂。

生5:它竖的画这么长,但横的可以画的更长些。

师:你们的意思,好像下面的图形还可能更大些?怎么可能呢?老师想象不出来,要么你们画出来给老师看看吧。

学生画。大部分都画出了下面大、上面小的两个图形。

师:哦,你们画的老师看明白了。真的可以下面图形的面积大啊。那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面积的大小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还要看其他的边。

师:哦,面积的大小,不仅是看一个方向,还要看其他方向。看,你们画的对吗?

PPT:

学生兴奋。

师:同样是被遮住一部分的两个图形。谁的面积会更大呢?

PPT:

生1:我想左边的那个面积大。

生2:我认为右边的那个大。

生3:都不一定。

师:你们能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就一定大吗?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被遮住的部分究竟是多大,看不见。

生2:不能。因为它里面,有可能画大,有可能画小。

师:露出的部分,没有封闭。没有封闭,就有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是吧?哈,究竟谁大呢?PPT:

师:现在能一下子判断出谁的面积大了吧?

PPT:

生判断略。

师:也用面积说说话吗?

PPT:

生说略。

师:客厅的面积很大,会比我们这个教室的面积大吗?

生:教室的面积大。

师:教室的面积与我们学校的面积比较起来呢?

生:学校的面积更大。

师:学校的面积与咱们北京市的面积比较起来呢?

生:那北京市的面积大多了。

师:北京市的面积很大,可是与中国的面积比较起来呢?

PPT:

生1:只有一个点。

生2:北京市的面积太小了。

师:哈哈,中国哪个地方的面积比较大?

生1:新疆。

生2:西藏也比较大。

生3:内蒙古。

师:中国国土的面积大吗?

生:很大。

师:可是,当中国国土的面积与世界的总面积比较起来呢?

PPT:

生:又很小了。

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了。看来,有些物体面积大,但还是有比它面积更大的。那你们说,课桌面的面积是大,还是小呢?

生:小。

师:它的面积是最小的了吗?

生:不是,还有比它更小的。比如橡皮。

师:那还有比橡皮表面面积更小的东西了吗?

生:还有。

师:小的,还有更小的。咱们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面积相比较的结果。

四、感知面与线的关系。

师:面,其实是由线围成的。线的变化,会引起面积的变化。你们看:

PPT:

师:线在变化,能说说面积是怎样变化的吗?

生说略。

师:你们手边也都有线,也能用线围成一个面吗?

生围。

师:能让你围成的面的面积再大一些吗?更大一些吗?

师:面积越来越大,形状越来越接近于?

生:圆形。

师:捏住线的两端,不要动。能让你围成的面的面积小一些吗?更小一些吗?

师:面积越来越小,线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两条线越来越接近。

师:刚才咱们用线围面的时候,图形在不断变化,可是什么没有变?

生:线的长度。

师:也就是图形的周长都相等,是吗?可是图形的面积呢?

生:周长是相等的,面积不一样。

师:真好!下面几个图形,也是用相同长度的线围成的。它们的面积呢?

PPT:

生:最后一个的面积最大。

师:可是,它们的面积相差多少呢?我们能一下子说得清楚吗?

生:说不清楚。

师:现在能说清楚了吗?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一样大的。

PPT:

生1:第一个长方形有5个方格。

师:对,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5个小方格的面积。

生2:第二个长方形比第一个长方形,面积大3个小方格。

生3:第三个长方形比第二个长方形,面积大1个小方格。

师:孩子们,你们看,我们不仅知道谁的面积大,还能知道面积大多少。下面也有两个带着小方格的图形,右边的有8个小方格,左边的被一张纸遮住了,不过我知道它有4个小方格。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相差多少呢?

PPPT:

生1:右边的大。

生2:右边的图形面积比左边的图形面积大4个小方格。

师:哦,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还是不一定。左边的那个小方格会有多大呢?

师:你是想知道左边小方格的面积有多大,是吗?难道它还会与右边的不一样大?

生:有可能。

师:哈,那我们来看看。

PPT:

师:真的不一样大。那我们能说,这4个小方格的面积大于这8个小方格的面积吗?

生:肯定不行。

师:那我们要运用小方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注意?

生:小方格要一样大。

师:对啦。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习“面积的单位”时要运用到的知识。咱们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与预习:为什么要有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下课。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一 说教学目标: (我对本课制定的目标是:1.用拼一拼、换一换、猜一猜等方法识记13个生字,着重强调后鼻音,认识心字底,会写:“广、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联系实际、观看视频等方式,理解“遥远”、“壮观”等词,能用“非常”说话,读好长句子,体会山里孩子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3.通过对第三句话的反复朗读和体会,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还是应该落在识字和朗读中。因此我对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第一,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包括拼一拼、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猜一猜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记住本课13个生字,认识心字底,会正确书写“广”和“升”。第二,创设多种情景,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读好长句“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能用正确的感情朗读全文,甚至背诵全文;第三,用图文结合、语言渲染的方式,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遥远”和“非常壮观”。

在这些目标中,我把识字和有感情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读好长句子、体会朗读“我多想去看看”、以及“非常壮观”的理解作为难点。为了凸显这两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列的铺垫、引导和设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铺垫感情,练习语言 在上课前,我设计了“你去过哪些地方?那里什么非东西常吸引你。”这一话题。一方面,这一话题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另一方面,是为了和文中山里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像他们那样轻易走出大山欣赏祖国山河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让孩子们在心底感受山里的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感情;再则,通过说话,达到熟练运用“非常”这个词语,为课文中“非常壮观”的理解和学习埋下伏笔。 二、生字学习,分批分类,化解难点 本课生字的学习分散在两个环节中学习。第一批在导入课文时,随即学习“北京安想”,让学生在具体的图片和题目中随文学习,紧凑有效;第二批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分类出示。 字音方面,“城、能、升”三个后鼻音,是学生朗读的难点,一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颠diān 兕sì柙xiá椟dú 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 (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我多想去看看名师教学实录片段(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我多想去看看名师教学实录片段(部编本一 年级下册) ◆感悟“我”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师:是啊,大山里的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当他听了妈妈的讲述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遍一遍地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其实,想去看看的人除了你们和大山里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去呀,我心中急切的情感没有语言能描述,我心中激动的情绪没有办法控制,我要读,我要把心中这份感受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怎么样,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1:我听见您的声音很大,说明您的愿望很强烈。 生2:我看见老师的眼睛似乎在发光,老师一定很激动。 生3:老师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您心里很自豪。 师:不错,大家真会观察,真会思考。谁来读一读,来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感受,我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好。 生1: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快,我听出了你想去看看的急切心情。 生2: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声音大,我听出了你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生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重,我知道你想去北京看看的心情很急切,对北京的热爱更强烈。 生4: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读得很慢,我听出了你对北京那份深沉的爱。 生5: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你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听出你对北京越来越强烈的爱,越来越想去的心情,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你们的心情,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同学们,再次拿起你们的课本,带着心中的这份感受,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全班齐读) 赏析: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也是如此。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意识,本片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里,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学生们在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或快或慢、或轻或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了灵性的生命体。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新疆的孩子想到北京看看天安门,另一个北京的孩子想去新疆看看天山,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及一年级学生特点,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有: 1.会认“想、告、诉、路”等12个生字,会写“会、走、北”等六个字。 2.初步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在快乐中自主学习,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中玩,玩中学得教学效果。在识字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

识字,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新疆的小朋友想去北京去看看,一个是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看看,那里都有什么让两位小朋友如此的向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认识“想”)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是否圈画生字并标出自然段落,同桌互检。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试着把课文读正确。 (二)出示图片:进行欣赏.师结合图片范读课文。 (三)生自由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四)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1.指名拼读领读。 2.齐读。 3.出示词语卡片。(男女赛读) (五)出示文中短语。 1.指名读。 2.师生读。(师读“弯弯的”,生说“小路”) 3.让生说说这样的短语。(知识拓展)

《我多想去看看》课堂实录

《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綦江区陵园小学:xxx 一、复习引入,激情。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11课,一起说一说课题。 生:我多想去看看。 师:(师板书课题)再读一遍。 生:我多想去看看 师:我想到哪里去看看呢? 生:北京。 师:是啊!文中的小朋友非常想去北京看看。(贴出带五角星的词语“北京”)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想去北京就让我们坐上特快列车,沿着弯弯的小路摘下路上的星星我们就可以到达北京城了。(课件出示弯弯的小路)孩子们,火车火车开起来! 生:火车火车这里开! 师:(拿出13个星星字卡小组开火车读)好,我请坐端正的三小组的孩子读一读。 生:京!(读对了其余孩子鼓掌读三遍京京京)…… 师:非常棒,孩子!恭喜你们来到了北京城! 师:(出示课件天安门)看,孩子们,这是北京城的…… 生:天安门。

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出示课件带词语宝宝的气球)看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的气球等着我们去放飞呢!想不想放,孩子们? 生:想! 师:注意听陈老师的!第一个气球,我请一大组读。 生:多想! 师:(齐读词语)二大组、三大组、男同学、女同学、一大组、二大组、三大组、全班。 师:是啊!我们多想去看看北京城啊!有一位小朋友也和大家一样想去看看北京城。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一听他的心声吧! 二、朗读课文,悟情。 师:请孩子们轻轻地打开课本102页。带着这样的读书要求读一读课文。 师:(出示课件我会读)一读,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画,用铅笔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三标,标出这一首小诗一共有几句话,在每句话的末尾标上序号。听明白了吗?孩子们? 生:听明白了。 师:好,开始吧!大声的朗读。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很多孩子都读完了。请拿出铅笔,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用横线画一画。然后标出文中一共有几句话。

_《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1)

新课程学习2013年8月8日 课例交流 【设计理念】 文章的体式特点往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指引与导向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为语录体。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语气、心理、性格与意图,这一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 《季氏将伐颛臾》是经典的政论文,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好的切入口。如语言切入口,在语言知识的分析中,逐步导向人文素养的提高;或人文思想切入口,让学生在体味人物言论中感受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得到精神思想上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质疑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活得有勇气、有力量,而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能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圆经世济民之梦,虽然历经坎坷,但他一直努力不让那枚思想的烛火被苍凉的冷风熄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走近孔子,感受他的人格与思想魅力。 2.请大家谈谈你对孔子及其思想了解多少。 3.检查预习。(幻灯片展示略) 二、初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三、精读 要求: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2.针对知识难点自主合作、质疑问难;提交课堂共同讨论。 四、细品 1.解析文章题目,引出写作背景。 2.当两位学生把“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汇报给孔子时,孔子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提示]动怒(责备、反对)。 孔子对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非常不满: 第一段中他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三段“吾恐季孙之忧……”孔子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作出精辟论断:季氏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是要篡夺政权。 孔子对冉有、季路生气: ①不尽责任,含糊其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求!无乃而是过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②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引用、类比、比喻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地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③强词夺理。“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吾恐季孙之忧……”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理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朗读指导:要把孔子对冉有责怪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读表明季氏不该讨伐颛臾的三个理由时,应高昂、急促,要加强“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托词,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读得既坚决又委婉。 五、深究 讨论交流:孔子认为如“季氏”这样“有国有家者”应该如何做? 政治主张、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幻灯片展示下列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和文本比较阅读,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突破难点。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提示]把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小结:孔子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明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善用教育方法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同时教育了学生。 六、活用 你怎么看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启发? [提示]孔子追求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颇为鲜明,情绪也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之美。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辛苦奔波却毫无所获,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令人敬仰。 八、课后作业 1.翻译、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查阅、搜集、整理《论语》中关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句。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第一中学)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文/刘秋元 32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新疆专用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我将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我多想去看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疆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两个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和新疆,去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和天山上美丽的雪莲。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识字写字方面,要求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所要求的“多认少写”的要求相一致。基于课标精神,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想、沿着”等9个字,会写“去、走、北京、前、对”等6个字。继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愿望以及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培养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2.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多媒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与新疆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2.练习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难点: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读准字音,读好轻声,注意停顿。 二说学情 一年级下学期,在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识字写字基础,阅读也已经起步,一些学习的习惯,也已初步养成,但是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差,理解力、体会能力都是薄弱的,《我多想去看看》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孩子很难有机会去北京看升国旗,所以学生很难体会升国旗的情景,所以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和体会升国旗的情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一)趣味导课由播放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合作探究同桌、小组合作学习。 (四)精讲点拨重点讲解并引导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五)有效训练拓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通过以下几个板块来说: 板块(一)引题导入 课件展示课本图画,趣味导课 1.问:这是哪儿?再看看标题,文中的“我”指的是谁呀?多想去哪儿看看?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呢?我紧抓这个培养学生质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 多想去看看公开课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积累优美词组。 2.能够以“我多想……”为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并和同学分享。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我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直观地让孩子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从而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有表达的自信心,说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运用所学到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我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2)生观看有关北京和新疆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吗此时此刻,你想去看看吗你想去看,他也想去看,让我们一同说出我们的的心声,(引入课题)。 (3)师: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还有一位北京的小朋友想到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可是首先得把这些词语宝宝认识一下,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4)你们读的真棒,看来他们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诗写出了他们的心愿,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回顾导入,深入分析 (1)师: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请你说说你是从课文的哪一句话中看出来的,把它读出来。(我对妈妈

部编版下册语文一年级下册2.我多想去看看(课堂实录)

我多想去看看 一、谈话导入: 师:大家谁去过北京啊? 生:(举手) 师:你们都到过北京的什么地方? 生:天安门。 生:长城。 生:世界公园。 师:那些没去过北京的同学想不想去看看呢? 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北京的图片,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万里长城、故宫、天坛、天安门的风光图片) 师:北京历史悠久、风景迷人,令人向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多想去看看》。(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 生:想是“心”字底。用上“心”字底是因为想一件事情要用心去想。 师: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先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认真听清老师读得每个字音。 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最后用铅笔圈画出12个生字。 师:请把圈画出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检查能不能读准确。(表扬学得好的同桌)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现在这些字宝宝都跳回了课文里,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出示第一句)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个字谜,这个字就藏在这个句子中,请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字?“一口咬掉牛尾巴”。 生:是“告”。 师:告还有个词语“告诉”,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诉”在这个词中要读轻声,再读这个词。(齐读) 师:谁能用“告诉”说一句话? 生:爸爸告诉我今天奶奶来接我。 生:我告诉妈妈一件事。 师:“弯弯的小路”这个“路”谁能为它找到词语朋友? 生:大路、马路、路边、小路、走路 师:“走路”的“走”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我们来齐读这个词。 师:“就能走出大山”中的“能”是“能够”的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我能够跑50米了。 生:我能帮妈妈干活了。 师:这句话中的字宝宝大家都认识了,老师相信你们再读这句话,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想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师:第二句话中,也有好多生字(出示第二句)你们能读好它吗?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读) 师:读得真棒!这句话中有这么多字宝宝,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好办法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 学实录及点评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内容生动感人。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2、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押an韵。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天安门升旗的录像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心、方”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课件依次演示:美丽的小山村,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情境中,学生在感受着山村的美,天安门广场的美,感受着升旗前的隆重和山山美好的心愿,为投入地读文做好铺垫。当学生与本文的愿望融到一起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采取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字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为了检查识字效果,同时为了在把课文读通的基础上读顺,组织组内同学互读、评议,教师以指名读课文的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学习汉字,变换形式学习,组内同学互读课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课文读通、读顺成为可能。 3、品读感悟,熟读成诵。诗歌共三句话。品读感悟第一句时,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接着模仿读第一句。品读感悟第二句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学生在体会中练读第二句。品读感悟第三句时,让学生比较: ⑴我多想去看看。 ⑵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比较中读第三句,最后

一年级语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及点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年级语文教案 【导读】 1、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内容生动感人。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2、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押an韵。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天安门升旗的录像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心、方”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课件依次演示:美丽的小山村,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情境中,学生在感受着山村的美,天安门广场的美,感受着升旗前的隆重和山山美好的心愿,为投入地读文做好铺垫。当学生与本文的愿望融到一起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采取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字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为了检查识字效果,同时为了在把课文读通的基础上读顺,组织组内同学互读、评议,教师以指名读课文的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学习汉字,变换形式学习,组内同学互读课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课文读通、读顺成为可能。 3、品读感悟,熟读成诵。诗歌共三句话。品读感悟第一句时,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接着模仿读第一句。品读感悟第二句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学生在体会中练读第二句。品读感悟第三句时,让学生比较: ⑴我多想去看看。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

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最新《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说课人:常菊菊一、说教材 《我多想去看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本文以新疆孩子、北京孩子的口吻,采用诗歌的形式,写了天山的孩子一心向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和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希望走进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和洁白的雪莲。抒发了各自的向往。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北京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析学情 低年级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巧妙利用,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浅入深,不断提高。鉴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自去过北京,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的风光,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三、说理念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四、说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椎》要求,结合新教材重点和学生特点,《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为: 1、知识目标 巩固12个生字,会写“会、走”等6个字。

2、技能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听、说、读、写全方位的培养。 3、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是重点;读好诗中的长句子,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是难点。 五、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首先出示北京的挂图,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北京的各景点,之后请学生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出学生的情感。我还通过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2、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学生来说,这一刻,他们和山里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请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升旗场面读出来,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

11 我多想去看看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1 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 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听音乐聊天导入5 1、看图,猜这是什么地方?北京天安门。出示音乐,图片,老师带你们走一走。教师描述。“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北京城的中央有天安门城楼,红墙黄瓦,异常美丽。北京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有许多立交桥。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学习北京。读好北京。把北京放在句子中你能读出来吗?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爱北京。 2、有一个农村的孩子,他家住在大山里,他也和大家一样,非常想去北京看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想,有个新的偏旁。给想找朋友。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打开102页,自由读课文,要求:先读课文圈生字,读准拼音来识字。想方设法记生字。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3、课文共有几句话。指名三人读课文的三句话。难读词语引导读好。 重点学习第二句。 这句话中集中了很多生字,大家自由再练习读。指名读。 这是个长句子,断好句子读。齐读。

4、把这些生字都请出来,出示带拼音的生词,指名带大家齐拼读。 5、哪两个字笔画最多最难记? ●城,左边土字旁,表示城楼的建造与土有关。 ●旗,偏旁是方字旁。很多旗子都是方的。我们的国旗叫(五星红旗)。看图。 读句子。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五星红旗。 ●升旗,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升旗时,你是怎么做的? 6 (三)学习课文第二句 1、小朋友你们看,这就是中国的地图,五角星标出的位置就是首都北京。我们在浙江,如果坐汽车,我们要坐两天一夜才能到达北京,如果步行,我们要走155天呢!北京离我们真远。 如果学生提出坐飞机,那就要解释,是呀,现在,交通便利了,去遥远的北京城旅游也方便了。 谁能读好“遥远的北京城”,评价谁读的远。 2、你们想亲眼看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吗?看录象,老师描述。“这就是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每天担任全国最庄严的任务。他们每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准时升国旗,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伐都是要严格训练的。你们看,这样的升旗仪式多么壮观呀!”读要壮观一行句子。 他们的读出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壮观。 3、朗读指导这一句。 (四)游戏餐盘4选择2个游戏。 登山游戏。 魔方游戏。 一字开花游戏。 (五)写字。3 广和升。观察,三笔是哪个字,四笔哪个字?报给老师写,提醒老师写时注意什么?师范写。生写。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图解教材】 【课时目标】 1.认识13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13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片断1: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生:去过。 生:没去过。 师: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同时老师用优美的动作打节奏。) 师: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它又雄伟,又壮丽,有个妈妈给她的孩子讲北京的样子,她是这样说的……(播放录像片)。 片断2: 师: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61页,听听老师读,看看老师读的好不好?师范读(配音乐)。 师:你们认为我读的怎么样? 生:好。 生:棒极了。 师:你想读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借助拼音读几遍。 片断3: 师:你们想读课文吗?那么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学习它。 师:在小组内把生字划出来,小组内多读几遍,想出好办法记住它,看谁记的最多。 生: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你以前认识哪些字?在哪里学的? 生:我以前认识“路”字,在幼儿园学的。 生:我还看见过“马路”。 生:还有姥姥家的“山路”。 生:我还认识“北京”两个字,妈妈教我的。 师:这些同学真了不起,老师敬佩你们。那么你们又记住了哪些字呢? 生:我记住了“想”,上边两个“木,目”,下边是“心”字,用“心”去想。 生:我记住了“升”,这样就“升旗”。(师生做升旗的动作) 片断4: 师:老师想如果没有拼音,你们也能认识这些字,对吗?(逐个出示)。 生:读。 师:哪里的火车开起来。 生:这里的火车开起来。 生:读卡片。 师:双轨火车开起来。 生:呜、呜、呜(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师:台阶台阶走下去。 生:读(带动作,蹲一下)。 师:我的朋友在哪里?(出示卡片)我的朋友在这里。

人教版一年级上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word版 含答案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奋斗小学李立雪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奋斗小学的李立雪,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第五单元通过一个个富有人文色彩的小诗歌、小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挚爱、真情。《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共需要2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的 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认读课文中的词语,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心”。 2.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 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产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写好字。 其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三点: 1.认识13个生字,读准字音,写好“广”字。 2.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产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写好“广”字。 课前准备有一个教学课件,一张写好“想”字的识字卡片。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个环节:图片导入,用北京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来谈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北京的喜爱之情。我是这样导入的: (课件) 1、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览北京,看,这是哪? 哎呀,看到北京这美景,你想说什么呀? 2、这时,我接着学生的话题说:这节课,我们就学第11课。(板书课题:11 我多想去看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课题中这个字(出示字卡“想”)是今天要学的生字,怎么读?大家齐读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字吗? 想字下边是今天要学的新偏旁,叫‘心字底’。一起说一遍。 你知道“想”字为什么是心字底吗? 谁能用“想”字说一个词语或一句话? **像这样在课题中识字,学新偏旁,即不脱离情景,又能分散学习的重点,同时还能教学生记字方法。新教材识字量大,如果在课堂上每个字都分析如何记字形,时间不够用,因此在教一些典型的或的特殊的生字时,要有步骤地、具体地把识字方法渗透给学生。**

我多想去看看课堂实录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意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教学过程中要少讲解多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从课文题目"我多想去看看"导入,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这种"我多想去看看"的急切强烈的感情,最后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这种感受,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带有生字的卡片。(学生) 3.查找关于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资料;查找关于新疆的资料。(师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媒体导入,整体感知 1.师生谈话,揭示题目。 预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和新疆吗? 生1:去过。 生2:没去过。 师: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同时老师用优美的动作打节奏) 师:天安门是首都北京的象征,它既雄伟,又壮丽,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每天都同太阳一同升起,那场面非常壮观。你们想去看看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视频) 生:想。 师:你们想知道新疆是什么样的吗?美丽的天山上都生长着什么呢? 2.导语:有一个孩子,他住在天山,他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还有一个孩子,他家住在北京城,他想去天山看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多想去看看》。 3.看,题目中有一个生字是要求会认的,("想"课件演示红色)谁来拼读?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的美丽画面和一曲美妙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激发情感。面对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情景,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导学: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或容易读错的字圈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认读它们。 2.学生把生字画出来,小组内多读几遍,想出好办法记住它们。 3.小组汇报。 4.多种方式检查字音。 广场北京告诉天安门非常壮观广场走路 (1)你会读哪个词语?(个别学生拼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男女生赛读等。) (2)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拼音读准了。你能不拼拼音,把词语读出来吗?(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请同桌互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