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镁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镁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milial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4,315(4):1033-1038.

[3]Wang H,Li W,Zhang WL,et al.Novel promoter and exon mutations of the BMPR2gen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

tension[J].Eur J Hum Genet,2009,17(8):1063-1069.

[4]Peacock AJ,Murphy NF,McMurray JJ,et al.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Eur Respir J,2007,

30(1):104-109.

[5]Humbert M,Sitbon O,Chaouat A,et al.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France:results from a national registry[J].Am J Respir

Cirt Care Med,2006,173(9):1023-1030.

[6]荆志成.2010年中国肺高血压诊治指南[J/OL].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2):62-81.

[7]Distler O,Pignone A.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rheumat-ic diseases--from diagnosis to treatment[J].Rheumatology(Ox-

ford),2006,45Suppl4:iv22-iv25.

[8]Pan TL,Thumboo J,Boey ML.Primary and second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Lupus,2000,9

(5):338-342.

[9]GalièN,Manes A,Farahani KV,et al.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to connective disease[J].Lupus,2005,14

(9):713-717.

[10]Nakagawa N,Osanai S,Ide H,et al.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Sj gren's syndrome[J].Intern Med,

2003,42(12):1248-1252.

[11]Distler JH,Strapatsas T,Huscher D,et al.Dysbalance of angiogenic and angiostatic mediators in patients with 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J].Ann Rheum Dis,2011,70(7):1197-1202.

[12]冷晓梅,田军伟,艾脉兴,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

83例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2):97-100.[13]Voswinckel R,Reichenberger F,Gall H,et al.Therapy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Internist(Berl)2009,50(9):1101-

1102,1104-1109.

[14]Sitbon O,Humbert M,Jais X,et al.Long-term response to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J].Circulation,2005,111(23):3105-3111.

[15]Caramaschi P,Volpe A,Tinazzi I,et al.Does cyclically iloprost in-fusion prevent severe isol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systemic

sclerosis?Preliminary results[J].Rheumatol Int,2006,27(2):

203-205.

[16]熊长明,柳志红,何建国,等.伊洛前列环素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疗效[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2):937-976.

[17]Williams MH,Das C,Handler CE,et al.Systemic sclerosis 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improved survival in the current era

[J].Heart,2006,92(7):926-932.

[18]Mclaughlin VV.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treated with first-line bosentan[J].Eur J Clin Invest,

2006,36(3):10-15.

[19]Hoeper MM,Faulenbach C,Golpon H,et al.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bosentan and sildenafil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

tension[J].Eur Respir J,2004,24(6):1007-1010.

[20]Levy RD,Guerraty AJ,Yacoub MH,et al.Prolonged survival after heart-lung transplanta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Chest,1993,104(6):1903-1905.

[21]张巍,鲍春德,顾越英,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肺动脉高压35例患者的2年随访结果[J].上海医学,2007,30(8):612-614.

收稿日期:2012-03-07修回日期:2012-05-03编辑:孙洪芳

镁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解焕鑫△(综述),闫景龙※(审校)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四科,哈尔滨150001)

中图分类号:R31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2)11-1689-04

摘要:近年来,镁金属由于自身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特性得到了骨科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通过各种方法改变镁的生物学特性,治愈后不需再次手术取出,而且具有价格低廉等优点,逐渐得到了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研究包括镁合金的制备,多孔镁金属的研制,镁的表面改性,镁离子的表面灌注技术等,在此评述了各种方法的特点。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但镁作为生物医用植入材料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镁合金;生物材料;降解

Research Progress of Magnesium Biological Materials XIE Huan-xin,YAN Jing-long.(Bone Depart-ment Four,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magnesium metal,because of its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has got orthopaedic field's extensive concern,with current studies mainly focusing on alteration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sium through various ways,so that surgery of taking-out after cure will not be needed,and has gradually obtained the medical works attention with the advantage of low cost,.The diverse methods:the preparation of magnesium alloy,the development of porous magnesium metal,magnesium surface modification.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Although there are som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further study is still needed for the great potential of magnesium as a medical implant material.

Key words:Magnesium alloy;Biomaterial;Degradation

骨折和骨缺损是骨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由于

创伤、感染、肿瘤等原因造成大块骨组织缺损,仅依

靠骨的自身修复不可能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骨移

植和骨修复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历程,迄今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1-2]。利用生物材料来修复骨缺损,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常见的骨组织的修复材料主要有:①天然高分子材料。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胶原,藻酸盐,纤维蛋白。②人工合成高分子。脂肪族聚酯包括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聚己内酯(PCL)。

③无机材料。磷酸钙类,羟基磷灰石,珊瑚,乌贼骨。

④复合高分子。尽管各种材

料的应用解决了部分上述存在的问题,但还有很多弊端有待解决[3]。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学的迅猛发展,金属材料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金属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1镁及镁合金

在生理上,镁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之一,是人体内含量仅次于钠、钾、钙,细胞内含量仅次于钾的阳离子,几乎参与人体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内约有1/2的镁分布在骨组织内,具有调节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加速骨愈合的功能[4]。有研究发现[5-6],镁在生物体内降解过程中释放的镁离子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增值和细胞的黏附,不会对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镁作为医用植入材料,与现在已投入临床使用的各种金属植入材料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7];②资源丰富,价格低廉,金属镁锭的价格在2万元/吨以下,而钛锭的价格在6万元/吨以上[8];③它是人体内第4位的细胞内阳离子,参与蛋白质合成,能激活体内多种酶,调节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保障心肌正常收缩。细胞毒性研究表明,镁对于骨髓细胞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也没有发现细胞溶解现象[9]。

镁是当今工业上可以应用的最轻的金属材料。相对于铝而言,其比强度、比刚度更高,具有优良的减震、导热和电磁屏蔽性能。密度在1.74g/cm3左右,与人体骨密度(1.75g/cm3)基本相当[8];杨氏模量约为45GPa,接近人骨的弹性模量(20GPa),可避免应力遮挡效应;骨中植入纯镁金属发生植入材料表面沉积,新生骨组织并有成骨细胞生成,证实了镁具有良好的成骨传导性和成骨诱导性[10]。同时镁也是骨新陈代谢的重要因子,虽然植入纯镁在降解和力学性能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但研究人员考虑用镁合金来弥补这些缺陷。一些研究者选择含有能够提高耐蚀性和机械性的锌和锰等元素的镁合金作为金属支架移植材料,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例如Thomann等[11]的研究表明,镁钙合金可以在短期内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控制生物降解,提高了镁合金的抗腐蚀和力学性能。按合金元素分类,目前主要的商业镁合金可分为AZ 系列、AM系列(Mg-Al-Mn)、AE系列(Mg-Al-RE)、EZ系列(Mg-RE-Zn)、ZK系列(Mg-Zn-Zr)和WE系列(Mg-RE-Zr)。各种系列的合金具有不同的用途,应用于不同的领域。镁合金的管腔内支架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作为骨科固定材料和骨组织工程支架方面仍需要做大量工作[12]。

2镁的生物降解

如何让植入材料的降解速度和骨折痊愈速度/骨组织重建速度匹配,是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限制镁基生物材料在临床应用的首要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热处理、表面改性、镀膜、开发新合金等)来调节镁基材料在体液内的降解速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实际应用仍有很大距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12-13]。在复杂的人体生理环境下,镁及镁合金由于电位低且表面没有致密保护,易发生腐蚀,尤其在含氯离子的环境下(如体液、血液中)腐蚀更为严重。降解速度过快,往往在组织完全愈合之前镁制品的力学性能就遭到破坏,同时其降解产生的氢气在植入体周围积累致使皮下气肿,阻碍了组织的愈合。这种快速的腐蚀,不仅大大降低了镁合金植入物的力学性能,并且可能导致其在应用期间早期失效;同时,镁腐蚀后会伴随气体释放以及溶液的碱化,对人体也可能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作为医疗应用的镁合金材料,必须有效地提高其抗蚀性能,避免植入初期的快速腐蚀反应。镁作为医用生物材料使用,抗腐蚀能力差是其明显的缺点,但同时如果能够控制其降解的速度,将会成为其巨大的优势。使其能在特定时间段内保持机械完整性,在骨组织愈合后缓慢降解,最终被自然骨取代[14-16]。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镁合金材料治愈后不需再次手术取出,不仅降低费用,而且会减少对患者的二次伤害。因此,可降解镁生物材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材料。

3镁的表面改性

由于人体环境的复杂性,这种新材料的研究还需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通过对镁及镁合金体内腐蚀本质的深入了解和对其生物相容性及表面改性的系统研究[17-18]。科研人员采用表面改性的方法改变材料的表面状态,提高镁合金的抗蚀性能。基于医用目的,镁及其合金表面的性质要具备良好的生物学特性,还必须无毒无害、具有抗腐蚀的能力,现有应用于医用材料的表面处理工艺都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限制,医用镁合金的表面处理方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通常可以借鉴工业上的环保型镁合金表面工艺改性,表面性能的处理方法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9-21]。主要方法有:化学转化处理、阳极氧化和微弧氧化、强束流改性(激光束、电子束、离子束)、磷酸钙涂层、有机涂层等[22]。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镁的降解特性,但还是不能令人完全满意,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4镁离子的表面注入

近年来,随着硬组织修复材料大力发展,钛金属走入了人们的视野,钛及其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已经广泛用于人体硬组织损伤的修复。但其也有明显的缺点,不能很快与人体软组织形成生物结合,可能在生物体内发生毒性、炎症等反应。有研究

者采用在医用金属表面涂覆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或其他磷酸盐涂层来提高生物活性,以便与周围的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鉴于镁的特殊性能,一些研究者开始引入镁离子注入来对医用生物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可在金属表面生成与基体结合强度极好的表面膜,其主要是依靠离子注入过程中的间隙固溶强化、沉淀强化和析出强化等几种强化机制引起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升高,提高表面的耐磨性和耐蚀性,还能赋予金属生物活性,使新骨直接沉积于金属表面且中间无纤维结缔的隔层[23]。研究表明镁离子表面注入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成骨,有利于细胞的黏附,促进软硬组织的生长结合[24]。

5多孔镁金属

多孔金属(亦称泡沫金属)今年来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其类似珊瑚、骨骼、蜂巢的多孔结构不但使其具有重量轻、相对密度小、比表面积大、比强度、比刚度、比力学性能高的物理特性,而且还拥有电磁屏蔽、隔热阻燃、阻尼减震、吸音消声等功能特征,目前应用于催化剂以及催化剂载体、高温液体过滤器、热交换器等功能材料方面;也可作为结构材料应用于航空、建筑等领域[25-26]。多孔的金属材料其粗糙的表面有促进骨质生长进入植入物内的效果,改善创伤愈合强度。目前镁基多孔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熔模铸造法、触融压铸法、固/气共晶凝固法、真空发泡法、投末冶金法、熔体直接发泡法、渗流铸造法[27]。生物医学方面多孔镁等应用于骨扩增、骨科植入物、椎体融合等椎间盘疾病。多孔镁作为一种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可为细胞提供三维生长空间,有利于细胞的黏附,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6镁的其他应用

镁是高度电负物质金属,在人体内环境下抗腐蚀能力差,降解程度较快,这样临床上遇到的金属移植物与骨之间发生的界面疏松和炎症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研究表明,镁缺乏还可以导致骨质疏松[28]。另有研究发现镁基材料对于韧带修复和重建有重要作用[29]。应用磷酸镁骨粘合剂来粘结骨折有良好的作用,较目前常用的骨水泥在生物相容性,降解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7镁金属应用的未来展望

镁及其合金丰富的资源、低廉的价格和综合性使其具备了明显的优势,显示了其巨大的医用价值。医用植入材料对镁及其合金的要求也非常苛刻,而且镁自身降解快速的特点也很明显,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其降解的速度,就将变成其巨大的优势,可以避免取出骨钉、骨板,减少二次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因此充分研究镁及镁合金生物降解的规律(包括生理学反应)及机制,在提高其生物相容性的基础上开发镁及镁合金生物降解技术,改变镁表面的性状,实现镁及其合在人体特定生理环境中的可控降解,提高早期的植骨强度,促进骨细胞的增值与黏附,缩短组织的愈合时间,仍有大量的研究任务要科技工作者来努力完成。镁的研究还在不断地进行,也更加地深入和多元化,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Costa-Pinto AR,Reis RL,Neves NM.Scaffolds based bone tissue engineering:the role of chitosan[J].Tissue Eng Part B Rev,

2011,17(5):331-347.

[2]Tanner KE.Bioactive composites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J].Proc Inst Mech Eng H,2010,224(12):1359-1372.

[3]孙文晓,张海港,韦卓,等.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9,6(3):35-40.

[4]Zeng RC,Dietzel W,Witte F,et al.Progress and challenge for mag-nesium alloys as biomaterials[J].Adv Eng Mater,2008,10(8):

B3-B14+702.

[5]Witte F,Kaese V,Haferkamp H,et al.In vivo corrosion of four magnesium alloys and the associated bone response[J].Biomateri-

als,2005,26(17):3557-3563.

[6]Zhang E,Xu L,Yu G,et al.In vivo evaluation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 bone implant in the first6months implantation

[J].J Biomed Mater Res A,2009,90(3):882-893.

[7]Witte F,Ulrich H,Palm C,et al.Biodegradable magnesium scaf-folds:partⅡ:Peri-implant bone remodeling[J].J Biomed Mater

Res A,2007,81(3):757-765.

[8]李龙川,高家诚,王勇.医用镁合金的腐蚀行为与表面改性[J].材料导报,2003,17(10):29-32.

[9]Bose J,Babourina O,Rengel Z.Role of magnesium in alleviation of aluminium toxicity in plants[J].J Exp Bot,2011,62(7):

2251-2264.

[10]Vormann J.magnesium:nutrition and metabolism[J].Mol Aspects Med,2003,24(1):27-23.

[11]Thomann M,Krause C,Angrisani N,et al.Influence of a magnesi-um-fluoride coating of magnesium-based implants(MgCa0.8)on

degradationin a rabbit model[J].J Biomed Mater Res,2010,93

(4):1609-1619.

[12]Wei J,Jia JF,Wu F,et al.Hierarchically microporous/macroporous scaffold of magnesium-calcium phosphate for bone tissue regenera-

tion[J].Biomaterials,2010,31(6):1260-1269.

[13]朱艳英,武光明,赵清.镁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0,29(6):932-938.

[14]Bobby Kannan M,Dietzel W,Zettler R.In vitro 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a friction stir processed magnesium alloy[J].J Mater Sci

Mater Med,2011,22(11):2397-2401.

[15]Grillo CA,Alvarez F,de Mele MA.Biological effects of magnesi-um particles degradation on UMR-106cell line:influence of fluor-

ide treatments[J].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11,88(1):

471-476.

[16]Liu HN.The effects of surface and biomolecules on magnesium degradation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 adhesion[J].J Biomed

Mater Res A,2011,99A(2):249-260.

[17]韦春贝,张春霞,田修波,等.镁合金表面耐蚀改性技术[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4,32(6):6-11.

[18]Gu XN,Zheng YF,Chen LJ.Influence of artificial biological fluid composition on the biocorrosion of potential orthopedic Mg-Ca,

AZ31,AZ91alloys[J].Biomed Mater,2009,4(6):065011.[19]Yang JX,Cui FZ,Lee IS.Surface modifications of magnesium al-loy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Ann Biomed Eng,2011,39

(7):1857-1871.

[20]李姝,董寅生,盛晓波,等.医用AZ31镁合金表面复合膜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J].表面技术,2010,39(1):41-44.[21]Lorenz C,Brunner JG,Kollmannsberger P,et al.Effect of surface pre-treatments on biocompatibility of magnesium[J].Acta Bio-

mater,2009,5(7):2783-2789.

[22]乔丽英,高家诚,王勇.镁基生物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中国材料进展,2011,30(4):23-29.[23]陈勇军,史庆南,左孝青,等.金属表面改性-离子注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表面技术,2003,32(6):4-7.

[24]Cho LR,Kim DG,Kim JH,et al.Bone response of Mg ion-implan-ted clinical implants with the plasma source ion implantation meth-

od[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10,21(8):848-856.

[25]Gerbaux O,Buyens F,Mourzenko VV,et al.Transport properties of real metallic foams[J].J Colloid Interface Sci,2010,342(1):

155-165.

[26]田庆华,李钧,郭学益.金属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应用[J].电源技术,2008,32(6):417-420.

[27]罗洪杰,Yang YS,杨院生,等.镁基多孔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材料导报,2008,22(1):102-106.

[28]Rude RK,Gruber HE,Norton HJ,et al.Bone loss induced by diet-ary magnesium reduction to10%of the nutrient requirement in rat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lease of substance P and tumor nec-

rosis factor-alpha[J].J Nutr,2004,134(1):79-85.

[29]Gulotta LV,Kovacevic D,Ying L,et al.Augmentation of tendon-to-bone healing with a magnesium-based bone adhesive[J].Am J

Sports Med,2008,36(7):1290-1297.

收稿日期:2011-09-26修回日期:2011-12-29编辑:潘雪

胆管结石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王钊△,王雪磊△,储建△(综述),卞建民※(审校)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普外科,南京210000)

中图分类号:R6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2)11-1692-03

摘要:胆石病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按胆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一期手术治疗可选择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等不同的手术方式,但术后结石可能复发,这将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经济上的双重伤害。胆管结石复发和以下因素有关:胆汁成分异常;胆管感染;胆管动力学异常;前期手术方式的选择;饮食因素;免疫因素等。了解胆管复发与残留结石的形成相关因素对于此类结石的预防和再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胆管结石;复发;相关因素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the Relapse of Cholelithiasis WANG Zhao,WANG Xue-lei,CHU Jian,BI-AN Jian-min.(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Nanjing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00,China)

Abstract:Cholelithiasis is a commonly seen disease in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cholicystolithiasis,extrahepatic cholangiolithiasis and intrahepatic cholangiolithiasis according to the to-pogenesis..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such as cholecystectomy,choledocholithotomy and ERCP are good op-tions for patients.However,stone relapse may bring patients physical and economic harm.The factors of stone relapse are abnormal bile components,biliary tract infection,abnormal biliary dynamics,pre-surgical options,dietary factors,immune factors and so 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stone relapse and residual lithogene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retreatment.

Key words:Cholelithiasis;Relapse;Related factors

胆管结石残余与复发的区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意

见。Thompson以胆管取石后2年为界限,2年内出

现的为残余结石,2年后的为复发性结石[1]。Saharia

等[2]提出了胆管结石复发的诊断标准:在胆管取石

术后2年以后出现症状;软的、青的色素性结石或者

铸形存在于胆管内的结石;在既往手术中无胆囊管

残留或者胆管狭窄。现对近年来胆管结石复发的相

关因素综述如下。

1胆汁成分异常

胆汁中成分众多,其中起主要临床意义的为胆

汁酸(胆盐)、胆固醇、胆色素、磷脂酰胆碱的代谢及

其含量的变化。Admirand等[3]1968年提出了“胆固

醇过饱和理论”,被包裹在胆盐和磷脂微胶颗粒中的

胆固醇在胆盐与磷脂的比例为2 3?1时的溶解度最

大,当超过此范围,胆固醇就会从“微胶粒”中析出,形成胆固醇单水结晶,从而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创造条件。胆汁中的非力球蛋白A 结合蛋白(胆囊黏蛋白)和非力球蛋白A结合蛋白(免疫球蛋白、α酸性糖蛋白、低密度颗粒、氨基肽N、α抗糜/胰蛋白酶、泡蛋白等)组成了促成核蛋白体系,而Mr120000糖蛋白、结晶结合蛋白、Mr15000蛋白质组成抑成核蛋白体系,这两种体系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一

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即促进和抑制因子的失衡,也将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创造条件[4]。

2胆管感染

胆管感染在胆管结石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术后胆管的感染却常常被忽视。胆管结石取出后,胆管感染并不会消失,在相当长时间内,胆管上皮的炎性病理改变可以持续存在[5]。Ieidler[6]通过对26例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患者于术后7d 行胆管镜检查,镜下见胆管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溃疡甚至出血。有文献指出[7],胆管取石术中器械对胆管壁的损伤、术后T管短壁对胆总管压迫及刺激作用,都可以对胆管黏膜的正常结构造成破坏,从而使得许多炎性胆栓附着于胆总管壁上,当合并胆汁感染时,胆泥容易沉着,进而形成新的色素样结石。另外,胆管逆行性感染在胆总管结石复

纳米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智能复合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绪论 智能复合材料是一类能感知环境变化,通过自我判断得出结论,并自主执行相应指令的材料,仅能感知和判断但不能自主执行的材料也归入此范畴,通常称为机敏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由于具备了生命智能的三要素:感知功能(监测应力、应变、压力、温度、损伤) 、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处理信息、判别原因、得出结论) 和执行功能(损伤的自愈合和自我改变应力应变分布、结构阻尼、固有频率等结构特性) ,集合了传感、控制和驱动功能,能适时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判断,发出指令,并执行和完成动作,使材料具有类似生命的自检测、自诊断、自监控、自愈合及自适应能力,是复合材料技术的重要发展。它兼具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双重特性。 在一般工程结构领域,智能复合材料主要通过改变自身的力学特性和形状来实现结构性态的控制。具体说就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频率、外形等方面的特性,来抑制振动、避免共振、改善局部性能、提高强度和韧性、优化外形、减少阻力等。在生物医学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生物替代材料和生物传感器。在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已实际应用于飞机制造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航天飞行器上也已经使用了具有自适应性能的智能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发展也十分迅速。如将纤维增强聚合物(FRP)与光纤光栅(OFBG)复合形成的FRP—OFBG 复合筋大大提高了光纤光栅的耐久性。将这种复合筋埋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地检测混凝土的裂纹和强度,而且它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任意尺寸,十分适于工业化生产。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形状记忆、压电等几种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2.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Memory Polymer)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 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是通过对聚合物进行分子组合和改性,使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被赋予一定的形状(起始态),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可相应地改变形状并将其固定变形态。如果外部环境以特定的方式和规律再次发生变化,它们能可逆地恢复至起始态。至此,完成“记忆起始态→固定变形态→恢复起始态”的循环,聚合物的这种特性称为材料的记忆效应。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形变量最大可为200%,是可变形飞行器

生物医用材料探究进展

医用羟基磷灰石的研究进展 摘要: 羟基磷灰石(HA)是人体骨、牙无机组成的主要成分,组成生物体骨、牙组织的磷灰石晶体为纳米级、低结晶度、非化学当量和被多种离子的置换的针状纳米微晶.纳米羟基磷灰石由于与生物硬组织结构成分相似,以及在结构上的可模拟性,在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以各种应用形式出现在各类医学研究中。 羟基磷灰石[Calo(P04)6(0H)2】(hydroxyapatite,HAp)是一种生物活性材料,具有独特的生物相容性,是人体和动物骨骼、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I】,基于HAp良好的生物活性以及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硬组织替代材料,广泛应用于硬组织修复、药物载体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特性;医用功能 前言: 生物材料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边缘学科,成为现代医学和材料科学的匿要领域之一.预计生物材料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生物医学材料的历史与人类的历电一样漫长,最初人们用木、金属、动物牙齿作为牙齿种植修复的材料.到19世纪,金、镀、锦等开始用T-口腔修复中,而陶瓷作为骨种植材料具有意义的研究是smitll在20世纪印年代开始的。70年代玻璃陶瓷、羟基磷灰石等进入n舱临床以后,把口腔种植修复推向丁新阶段,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种复合材料的H}现,使几腔种植的临床应用更加广泛。 纳米羟基磷灰石是人体骨、牙无机组成的主要成分,具有骨引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能与骨坚固结合,结合了生物材料和纳米材料的优点,临床已广泛应用,在生物医用材料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羟基磷灰石(HA)具有骨引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能与骨坚固结合,临床已广泛应用.生物体内天然羟基磷灰石以纳米晶体的形式存在,为65~80 nm的针状结晶体.根据“纳米效应”理论,单位质量的纳米级粒子的表面积明显大于微米级粒子,使得处于粒子表面的原子数目明显增加,提高了粒子的活性,十分有利于组织的结合.目前人工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直径在1—100 nm之间,钙磷比值约为1.67,因而与人骨的结构和成分很相似,是一种理想的组织植入材料.然而以羟基磷灰石作为骨植入材料因强度偏低,尤其是脆性太大尚难直接应用于人体承载部位。 正文: 羟基磷灰石概念: 羟基磷灰石制备方法:1.高温分解法2.煅烧磷酸钙法3.干法合成4.湿法合成:

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综 述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郝建原3,邓先模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 610041) 摘要:从力学性能的改善和降解速率的可调性等角度,总结了复合生物材料与单一组分的材料 相比,在生物医用领域应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使用性能的优越性。综述了复合生物材料,特别是用 于骨修复的各类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状况。提出将与人骨中磷灰石微晶类似的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与可降解聚酯材料进行复合,能够得到具有优越骨诱导性能并且能够降解的 新型骨修复材料。这方面的研究代表了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材料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复合生物材料;骨修复材料;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 生物材料也称为生物医学材料,是指以医疗为目的,用于与组织接触以形成功能的无生命的材料[1]。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和应用的高级阶段就是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通过构建具有一定活性的基体材料,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器件或器官,实现对人体损害或缺损组织的修复或替代[2]。 由于人体功能的复杂性,随着生物材料在人体具体应用形式和场合的不同,对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外,即便是某一特定应用场合,对生物材料的性能要求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能的综合平衡。例如人体组织的修补材料,理想的组织修补材料随着人体新组织的长出,应逐渐被人体吸收,直至完全被新组织替代。在这一替代过程中,修复材料的降解速度要适应于机体对材料机械力学性能的要求。对于缺损的硬组织来说,修补材料要承受一定的载荷,因此必须有一定的起始强度和韧性,而且其强度随降解过程的衰减要与新组织的形成速度相匹配。而对于受到损害的软组织来说,修复材料也需在一定的降解周期内保持适当的强度,从而可以将生物力学的刺激传递给活细胞,引导新组织在基体材料内定向生长[3]。然而在很多应用场合下,单一组分或单一结构的材料都无法很好满足机体对材料性能多样性的要求。这时就需要综合多种组分或结构的性能优势,形成所谓的复合生物材料,更好地实现对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作用。 1 复合生物材料的性能优势 与单一组分或结构的生物材料相比,复合生物材料的性能具有可调性。通过选择合适的复合组分或结构,改变组分之间的配比,可以得到降解特性和机械力学性能均可调,并相互匹配以适应实际应用场合的新材料。复合生物材料的性能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 降解模式和降解速率的可调性 人体内除一些功能复杂的脏器器官发生损害或有大面积的组织发生创伤需要永久性替换外, 作者简介:郝建原(1972-),男,山西省忻州市人。199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翌年考入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生物医用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以及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在国际“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篇; 3通讯联系人。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全解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姓名:李若木 学号:115104000462 学院:电光院

1、纳米材料 1.1纳米材料的概念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人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不同。 1.2纳米材料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纳米颗粒材料问世以来,从研究内涵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方法制备各种材料的纳米颗粒粉体或合成块体,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种材料称为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如何利用纳米材料已发掘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物性探索一度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人工组装合成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正在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新热点。国际上把这类材料称为纳米组装材料体系或者纳米尺度的图案材料。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以及它们组成的纳米丝、管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2、纳米材料:石墨烯 2.1石墨烯的概念 石墨烯(Graphene)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如果用一块面积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便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的猫。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另一方面,它非常致密,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又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monocrystalline silicon)高,而电阻率只约10-6 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磁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复合材料学》课程论文 题目: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李名敏 学号: 051002109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材料化学101 电子邮箱: 904721996@https://www.360docs.net/doc/1213987780.html, 2013年 6 月

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合成工艺,讨论了磁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的展望。 关键词:磁电复合材料铁电相铁磁相纳米材料合成工艺性能 1 引言 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自发极化或者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感生磁化强度的效应称为磁电效应,具有磁电效应的材料称为磁电材料[1]。而磁电复合材料,它由两种单相材料—铁电相与铁磁相经一定方法复合而成。磁电复合材料的磁电转换功能是通过铁电相与铁磁相的乘积效应实现的, 这种乘积效应即磁电效应。磁电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前者的压电效应和后者的磁致伸缩效应,而且还能产生出新的磁电转换效应。这种材料能够直接将磁场转换成电场,也可以把电场直接转换为磁场。这种不同能量场之间的转换一步而成,不需要额外的设备,因此转换效率高、易操作。磁电复合材料不但具有较高的尼尔和居里温度,磁电转换系数大等诸多优点,而且还可被用于微波、高压输电、宽波段磁探测,磁场感应器等领域,尤其是在微波泄露、高压输电系统中的电流测量方面有着很突出的优势。此外,磁电复合材料在智能滤波器、磁电传感器、电磁传感器等领域也潜在着巨大的的应用前景[2]。目前, 磁电复合材料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材料,已成为当今铁电、铁磁功能材料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2 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2.1 磁电复合材料的历史 1894年法国物理学家居里首先提出并证明了一个不对称的分子体在外加磁场的影响下有可能直接被极化,磁电材料概念就此被提出。随后,一些科学家又指出了从对称性角度来考虑,在磁有序晶体中可能存在与磁场强度成正比的电极化以及与电场强度成正比的磁极化即线性磁电效应。直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发现50多种具有磁电效应的化合物,以及几十种具有此性能的固溶体。虽然发现了一系列具有磁电效应的单相材料,而这类材料虽然既具有铁电性(或反铁电性),又具有铁磁性(或反铁磁性),然而这些材料的居里温度大都远远低于室温,并且只有在居里温度以下这些材料才会表现出微弱的磁电效应。当环境温度上升到居里温度以上时,磁电系数就迅速下降为零,磁电效应也就随之消失。因此,难以利用单相磁电材料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器件。这些局限性使得材料科学工作者们又将目光转移到复合材料上,Van Suchtelen首先提出通过复合材料的乘积效应来获得磁电效应,为制备高性能磁电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1978

(完整版)纳米抗菌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多尺度杂化纳米抗菌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Ag+、Zn2+和Cu2+等金属离子具有抗菌活性,且毒性小、安全性高而被广泛用作抗菌剂使用。但是,由于其存在易变色、抗菌谱窄、长效性差、耐热性和稳定性不好等缺点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相比而言,纳米银、纳米金、纳米铜、纳米氧化锌等纳米材料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例如纳米银,在抗菌长效性和变色性方面均比银离子(多孔纳米材料负载银离子)抗菌剂有显著改善,而且其毒性也更低(Adv. Mater. 2010);关于其抗菌机理,被认为是纳米银释放出银离子而产生抗菌效果(Chem. Mater 2010,ACS Nano 2010)。纳米金也有类似的效果(Adv. Mater. Res.2012),尽管活性比纳米银稍差,但其对耐药菌株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Biomaterials 2012)。铜系抗菌材料可阻止“超级细菌”(NDM-1)的传播(Lancet Infec.Dis. 2010)。活性氧化物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面最广泛的一类长效抗菌剂,其中氧化锌是典型代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系列低维结构氧化锌的出现,为氧化锌系抗菌材料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氧化锌甚至可用于牙科等口腔材料(Wiley Znter Sci.,2010)。本项目相关课题组多年的研究发现,ZnO的形貌差异、结构缺陷和极化率等都会影响其抗菌活性(Phys. Chem. Chem. Phys. 2008);锌离子还可以与多种成分杂化,产生协同抗菌活性而提高其抗菌性能(Chin. J. Chem. 2008, J. Rare Earths 2011)。 利用杂化纳米材料结构耦合所带来的协同作用提高纳米材料的抗菌活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例如:纳米铜与石墨烯杂化体系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ACS Nano2010)。用络氨酸辅助制备的Ag-ZnO杂化纳米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抗菌和光催化性能(Nanotechnology 2008);但是Ag的沉积量过大,催化活性反而有所降低(J. Hazard. Mater. 2011)。以壳聚糖为媒质,通过静电作用合成得到均匀的ZnO/Ag纳米杂化结构,结果显示,ZnO/Ag纳米杂化结构比单独的ZnO 和单独纳米Ag的抗菌活性都高,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RSC Adv. 2012)。Akhavan等用直接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结合溶胶-凝胶技术把锐钛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及趋势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及趋势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医用材料学课程学习总结及结课论文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班级:金属1302 学生姓名:钱振 指导教师姓名:王宝志 2016年 10 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钱振 学号:63 班级:金属13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分子材料在各领域得到了显著应用,在医用领域应用更多,本文综述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特点及基本条件,概述了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用途,并浅谈了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展望。通过介绍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人工脏器、药剂及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以及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形成对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的认识和其重要性的认识。 关键词:生物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现状,应用,展望 1.引言 生物医用材料是生物医学科学中的最新分支学科,它是生物学、医学、化学、 物理学和材料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用于人工组织或器官制备、高性能医疗

器械的研制、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和和仿生效应研究的基础[1] 。 生物医用材料,简称生物材料(BiomaterialS),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或功能,用于与生物组织接触以形成功能的无生命的材料]2[。主要包括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和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涉及材料学、化学、医学、生命科学]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门介于现代医学和高分子科学之间的新兴学科。目前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遍及整个医学领域(如: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治疗、心血管、骨修复、神经传递、皮肤、器官、药物控释等)。 2.研究现状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可对有机体组织进行修复、替代与再生,具有特殊功能作用的高分子材料。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医用高分子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医用新材料和人工装置,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肾用透析膜、心脏起博器及骨生长诱导剂等。近10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正以其特有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等优异性能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医学临床应用。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品种繁多,主要包括:塑料、橡胶、纤维、粘合剂等。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材料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聚矾中空纤维人工肾、硅橡胶医用导管、介入栓塞材料、介入诊疗导管以及护理方面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等,都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这些产品在临床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高分子材料在医学上的独特作用,因而在高分子化学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医用高分子(Medical highpolymers)。它是把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临床医学的需要结合起来,用于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生物体器官的功能及医用材料的应用等的一门年轻而边缘性的学科]4[。

细胞培养法评价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_梁卫东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9∶16(1)∶86~90 J Biomed Eng 细胞培养法评价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 梁卫东1 综述 石应康 审校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成都 610041) 内容摘要 细胞培养法检测材料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又价廉的方法,在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新材料不断涌现、材料植入体内的部位及使用目的日趋繁杂、材料毒性作用的强弱以及材料与机体反应的复杂性等因素决定了细胞毒性试验中实验方法及实验细胞的多样性。根据生物材料本身的理化特性、植入体内的部位及使用目的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细胞至关重要。以往对材料生物相容性的评价往往着眼于细胞的形态与数量的变化,近几年来研究材料对细胞生长、附着、增殖及代谢方面影响的报道日趋增多,并提出了以有活力的细胞数和细胞生长作为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的观点。通过结合免疫、化学、放射及影像学等多学科的技术发展,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关系,进而阐明材料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是今后细胞培养法评价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细胞培养 相容性 毒性实验 The Research of Evaluation the Compatibility of Biotic Material in Cell-cultureing Method Liang W eidong Shi Yingkang (Department of Thoracocard iac Surgery,The First University Hospital,West Ch ina University of Med ical Science,Cheng du 610041) Abstract It is quick co nv ienent g o od-r epea ting and cheap tha t ex amining th e bio tic ma teria l's co m-pa tibility thro ug h cell-culturing me tho d,a nd it is mo re and mor e impo r ta nt in ev alua ting the co mpa tibil-ity of bio tic material.The new ma teria l appea ring co ntinously complica ting o f th e par t and aim ma teria l be planted in the intensity of mate rial's toxic effec t the r eactio n's complica tio n o f ma terial and bio tic body,all o f these decide the va riety of ex periment method a nd cells in cell to xicity ex periment.It is ve ry impo r tant that choices the righ t ex periment method and cells a cco rding to the ma terial's charac ter the pa rt and aim the ma terial be pla nted in.The eva luatio n o f biotic ma teria l's co mpa tibility stressed o n the changing o f cell's fo rm a nd qua ntity befo r e.In recent y ears,mo re a nd mo r e repo rts a ppear about mate rial influences the g r ow th.adhesio n pro liferation and metabolizing o f cell,a nd pr esents the point that the eva luation standar d o f bio tic mate rial's co mpa tibility sho uld be set acco rding to the activ e cell's quantity a nd their g r ow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3987780.html, bining many subject's technological dev elo pment,such a s immuno lo gy, ch emistr y,radia tio n and shado wg raphy,th or oughly inquires the changing relatio n o f cell's structure and funtio n,further ly clarifes the material's effect on cell.It is th e dev eloping dir ec tion in the future that e-v aluates the bio tic material's co mpa tibility in cell-culturing m eth od. Key words B io tic mate rial Cell-culturing Compatibility T oxicity ex pe riment 1现在攀钢职工总医院胸外科,攀枝花 617023

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季益萍1, 杨云辉2 1天津工业大学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2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学院, (300160) thymeping@https://www.360docs.net/doc/1213987780.html,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复合材料的最新发展情况,主要集中在复合材料的增强纤维、加工技术、智能材料和非破坏性检测技术等方面。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研究人员更有价值的创意。 关键词:复合材料,最新进展 1. 引言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需求,如矿物能源、资源的枯竭、环境问题、信息技术以及生活质量等,这推动了复合材料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但目前人们已不仅仅局限于新材料的创造、发现和应用上,科学研究已进入一个各种材料综合使用的新阶段,即向着按预定的性能或功能设计新材料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复合材料性能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性能持续优化,加工工艺不断改善,成本不断降低。 复合材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可提供单一材料难以拥有的性能,其最大的优势是赋予材料可剪切性,从而优化设计每个特定技术要求的产品,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近年以来,复合材料在加工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介入和先进加工技术的开发,使复合材料的市场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用于结构复合材料外,还大量的进入了功能材料市场。我们观察到,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是[1]: (1)进一步提高结构型先进复合材料的性能; (2)深入了解和控制复合材料的界面问题; (3)建立健全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力学; (4)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智能化; (5)加强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 近年来,复合材料在增强纤维、加工技术、智能材料和非破坏性检测技术等方面研究较多,并且不断有新的市场应用,能够代表复合材料的最新发展方向。 2. 增强纤维环保化[2] 目前,增强纤维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强度、模量和断裂伸长的提高。但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风行,复合材料产品也逐渐受到环保方面要求的压力,尤其欧洲地区已有相关规定,热固性复材产品由于无法回收再利用而不易销往欧洲。在树脂之外,复材产品中的增强纤维迄今绝大部分都是无法回收再利用的,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等,全都是如此。 最近有一种新型增强纤维-玄武岩纤维(Basalt Filament),是由火山岩石所提炼而成的,堪称100% 天然且环保,预期在不久的未来,将会取代相当比例的各种纤维,而加入复合 - 1 -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进展研究样本

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物医用材料是用来对于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 它是研究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的基础, 己成为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 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莲勃发展和重大突破, 生物材料己成为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研究动态 迄今为止 ,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已有一千多种 ,医学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也有几十种 ,涉及到材料学的各个领域。当前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重点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寻找组织相容性更好、可降解、耐腐蚀、持久、多用途的生物医用材料,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组织相容性 途径不外乎有两种, 一是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产生蛛丝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菌并使其表示; 二是在材料表面固定有生理功能的物质, 如多肽、酶和细胞生长因子等, 这些物质充当邻近细胞、基质的配基或受体 ,使材料表面形成一个能与生物活体相适应的过渡层。 2. 生物医用材料的可降解化 组织工程领域研究中 ,一般应用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聚合物去诱导周围组织的生长或作为植入细胞的粘附、生长、分化的临时支架。其中组织工程材料除了具备一定的机械性能外, 还需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英国科学家创造了一种可降解淀粉基聚合物支架。以玉米淀粉为基本材料, 分别加入乙烯基乙烯醇和醋酸纤维素 ,再分别对应加入不同比例的发泡剂 (主要为羧酸 ), 注塑成型后就能够获得支撑组织再生的可降解支架。 3. 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功能化和生物智能化 利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蛋白质、细胞生长因子、酶及多肽等固定在现有材料的表面 ,经过表面修饰构建新一代的分子生物材料 ,来引发我们所需的特异生物反应 ,抑制非特异性反应。例如将一种名叫玻璃粘连蛋白 (VN)的物质固定到钛表面, 发现固定VN的骨结合界面上有相对多的蛋白存在。4.开发新型医用合金材料

高分子纳米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高分子纳米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纳米材料研究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是在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的新兴科技领域。巨大的需求与技术支撑,使其在材料、生物、医学、高分子等领域开拓出一片片新大陆,筑起21世纪工业革命的基石。而纳米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高分子材料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开发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 nm~1000 nm范围。这种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 1纳米科技与高分子材料的邂逅 高分子材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单一聚合物的凝聚态,或添加填料来使高分子材料使用性能大幅提升。而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能在声、光、电、磁、力学等物理特性方面呈现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质。金属、无机非金属和聚合物的纳米粒、纳米丝、纳米薄膜、纳米块体以及由不同组元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可实现组元材料的优势互补或加强。通过微乳液聚合方法得到的纳米高分子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纳米粒子的特异性能使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顺应高分子复合材料对高性能填料的需求,出现了一些普通微米级材料所不具有的新性质和新功能,纳米科技与高分子材料科学的交融互助对高分子材料科学突破传统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前景 由于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既能发挥纳米粒子自身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以及粒子的协同效应,而且兼有高分子材料本身的优点,使得它们在催化、力学、物理功能(光、电、磁、敏感)等方面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特性,故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纳米粒子的催化特性,并用高聚物作为载体,既能发挥纳米粒子的高催化性和选择催化性,又能通过高聚物的稳定作用使之具有长效稳定性。 纳米粒子加入聚合物基体后,能够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如纳米A-Al2O3/环氧树脂体系,粒径27nm,用量1%~5%(质量分数)时,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模量达极大值,用量超过10%(质量分数)后,模量下降[79]。又如插层原位聚合制备的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级复合材料(聚酰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等)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热变形温度等优点,目前已有产品出现,用作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55]。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在功能材料领域方面的应用,包括磁性、电学性质、光学性质、光电性质及敏感性质等方面。 磁性纳米粒子由于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矫顽力很高,用它制作磁记录材料可以提高记录密度,提高信噪比;一般要求与聚合物复合的纳米粒子,采用单磁畴针状微粒,且不能小于超顺磁性临界尺寸(10nm)。 利用纳米粒子的电学性质,可以制成导电涂料、导电胶等,例如用纳米银代替微米银制成导电胶,可以节省银的用量;还可以用纳米微粒制成绝缘糊、介电糊等。另外可用于静电屏蔽材料,日本松下公司应用纳米微粒Fe2O3、TiO2、Cr2O3、ZnO等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氧化物粒子制成具有良好静电屏蔽的涂料,而且可以调节其颜色;在化纤制品中加入金属纳米粒子可以解决其静电问题,提高安全性。 利用复合体系的光学性能,可以制成如下材料:(1)优异的光吸收材料。例如在塑料制品表面上涂上一层含有吸收紫外线的纳米粒子的透明涂层,可以防止塑料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诱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00g的磁性纳米棒阵列的量子磁盘,成本低廉、发光频段可调的高效纳米阵列激光器,价格低廉高能量转化的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热电转化元件,用作轨道炮道轨的耐烧蚀高强高韧纳米复合材料等的问世,充分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正像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这种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物质很可能给予各个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应用将对如何调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布局、设计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及改造传统产业注入高科技含量提供新的机遇。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由于纳米结构单

元的尺度(1~100urn)与物质中的许多特征长度,如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超导相干长度、隧穿势垒厚度、铁磁性临界尺寸相当,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特性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体,从而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在纳米领域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为构筑纳米材料科学体系新框架奠定基础,也将极大丰富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内涵。世纪之交高韧性纳米陶瓷、超强纳米金属等仍然是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结构设计,异质、异相和不同性质的纳米基元(零维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丝)的组合。纳米尺度基元的表面修饰改性等形成了当今纳米材料研究新热点,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自己的意愿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利用新物性、新原理、新方法设计纳米结构原理性器件以及纳米复合传统材料改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1研究形状和趋势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布局纳米材料研究,在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抓紧纳米材料和柏米结构的立项,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纳米材料诞生州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一直引人注目。进入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及其器件研究进展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及其器件研究进展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是生物医用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纤维为基础、纺织技术为依托、医疗应用为目的的医用材料,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修复、替换以及人体的保健与防护。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是纺织与材料、生物、医学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产生的一类医用材料,其产品是医疗器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监管。与服用和家用纺织品相比,生物医用纺织品研发流程长,产品审批手续复杂,故新产品注册上市所需时间更长。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按来源分类可分为生物医用金属纤维( 如不锈钢丝缝合线) 、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纤维( 如氧化铝纤维) 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纤维。其中,以高分子纤维居多。生物医用高分子纤维包括: 1) 天然高分子基生物医用纤维,含纤维状的天然物质直接分离、精制而成的天然纤维和用天然高分子为原料经化学和机械加工制成的纤维,如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纤维( 氧化纤维素)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纤维、蚕丝和骨胶原纤维等; 2) 合成高分子基生物医用纤维,如聚酯、聚酰胺、聚烯烃、聚丙烯腈、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乳酸纤维等。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纤维的主要成型方法有: 干法纺丝、湿法纺丝、熔融纺丝、干湿纺丝、乳液纺丝、凝胶纺丝等。不同的纺丝方法可获得不同的截面形态和直径尺度的纤维。截面形态包括圆形、三角、核壳及中空型等。根据不同的成型方法可获得从纳米级到毫米级的不同纤维尺度。熔融和湿法纺丝的纤维直径与大多数动植物细胞尺度相近,而静电纺丝纤维更接近于病毒的尺度。 生物医用纤维可经纺织手段制备成一维(线状)、二维(平面) 或三维(管状)纺织品。其手段主要是指机织、针织、编织、非织、静电纺及复合成型方法。实际研发过程中,常常根据医疗产品的需求,可选择1种或数种纺织手段来进行成型。生物医用纺织品具有规则的多孔结构且连续贯穿,表面拓扑形貌规则且易控,厚度可在1 × 102~ 1 × 107nm范围内调节。通过不同的纺织手段获得的纺织品,其力学性能各具特色且调节范围大。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可独立或参与制成人体器官或组织的替代物,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医学功能。1) 支持运动功能: 人工关节、人工骨、人工肌腱等; 2) 血液循环功能: 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 3) 呼吸功能: 人工肺、人工气管、人工喉等; 4) 血液净化功能: 人工肾、人工肝等; 5) 消化功能:人工食管、人工胆管、人工肠等;6) 泌尿功能: 人工输尿管、人工尿道等; 7) 生殖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2011年第4期甘肃石油和化工2011年12月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李彦菊1,高飞2 (1.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2.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纳米材料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人们意识到它的发展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综述了纳米材料 的分类、特性以及应用领域。 关键词: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 1前言 纳米(nm)是一个极小的长度单位,1nm=10-9m。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nm 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呈现出特殊性能。这种既具有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纳米技术正是利用纳米粒子这些特性实现其在各行各业中的特殊应用[1,2]。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纳米科学与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科技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高度重视,纷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对其进行前瞻性的部署,旨在占领战略制高点,提升未来10~20年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我国政府对纳米科技十分重视,先进的纳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3,4]。 2纳米材料的分类 以“纳米”来命名的材料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材料的定义把纳米颗粒限制到1~100nm[5]。在纳米材料发展初期,纳米材料是指纳米颗粒和由它们构成的纳米薄膜和固体。广义而言,纳米材料是指在3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如果按维数[6],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分为3类:①0维,指在空间3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簇等;②1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 ③2维,指在3维空间中有1维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等。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纳米金属、纳米晶体、纳米陶瓷、纳米玻璃、纳米高分子和纳米复合材料[7,8]。按材料物性可分为:纳米半导体、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铁电体、纳米超导材料、纳米热电材料等。按应用可分为纳米电子材料、纳米光电子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敏感材料、纳米储能材料等。纳米材料大部分都是人工制备的,属于人工材料,但是自然界中早就存在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例如天体的陨石碎片,人体和兽类的牙齿都是由纳米微粒构成的[9,10]。 3纳米材料的特性[11,12] 3.1表面效应 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体 收稿日期:2011-07-05 作者简介:李彦菊(198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2篇。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8

复合材料加工研究进展

复合材料加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本主要综述了陶瓷基、树脂基这两种主要的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加工技术。通过对传统加工和新型加工技术的比较,认为今后研究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工艺过程中关键步骤的改进,新技术的研究,生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生产线的规模化、专业化、可控制化,是其加工技术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陶瓷基、树脂基、复合材料加工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化学性能或不同组织结构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工艺方法组成的多相材料,主要包括两相:基体相和增强相。20世纪40年代,因航空工业需要而发展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是最早出现的复合材料,从此以后,陆续发展了碳纤维、石墨纤维和硼纤维等高强度和高模量纤维。70年代出现了芳纶纤维和碳化硅纤维。这些高强度、高模量纤维与合成树脂、碳、石墨、陶瓷、橡胶等非金属基体或铝、镁、钛等金属基体复合,构成了格局特色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各方面独特的性质,广泛应用与军事工业,汽车工业、医疗卫生、航空、航海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复合材料的加工技术的研究,将是扩大其适用范围的关键之一[1]。 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加工 由于陶瓷材料同时具有高硬度、高脆性和低断裂韧性等特点,使得其加工、特别是成形加工,至今仍非常困难。在陶瓷材料加工中,使用金刚石工具的磨削加工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加工方法,占所有加工工艺的80%。而陶瓷材料磨削加工不仅效率低,而且在加工中很容易产生变形层、表面/亚表面微裂纹、材料粉末化、模糊表面、相变区域、残余应力等缺陷,这对于航空、航天、电子等高可靠性、高质量要求的产品是决不允许的。陶瓷精密元件的加工费用一般占总成本的30%~60%,有的甚至高达90%。因此,通过新的陶瓷加工制造技术的探索,能够很好的提高产品制造精度和降低生产成本[2]。 1.1新型加工技术 1.1.1 放电加工 放电加工(EDM)是一种无接触式精细热加工技术,当单相或陶瓷/陶瓷、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电阻小于100Ω.m时,陶瓷材料可以进行放电加工。首先将形模(刻丝)和加工元件分别作为电路的阴、阳极,液态绝缘电介质将两极分开,通过悬浮于电介质中的高能等离子体的刻蚀作用,表层材料发生熔化、蒸发或热剥离而达到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