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_欧阳亮

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_欧阳亮
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_欧阳亮

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

欧阳亮, 张岚, 刘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帕金森病 (P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过去几十年中, 对PD的发病机制的探索已有了较大的进步,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都会导致PD的发生, 然而它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未知。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过程或许与PD密切相关, 在许多PD患者和动物模型中都观察到了异常的自噬水平。此外, 一些PD相关蛋白, 如α-synuclein、Parkin和PINK1等都被发现参与自噬的调控, 被认为与PD的发病机制相关。本文综述了几种重要PD相关蛋白在自噬途径中的作用, 同时概述了通过调节自噬过程来治疗PD的潜在策略。

关键词: 自噬;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线粒体自噬; 帕金森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6) 01-0009-09 Autophagy pathways and key drug targets in Parkinson’s disease

OUYANG Liang, ZHANG Lan, LIU B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therap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Biotherap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a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aging. Grea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over the past decades. It seems that both genetic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PD, while the precise pathogenesis still remains unknown. Recently, increasing evidence has suggested that autophagy dysregu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PD. Dysregula-tion of the autophagic pathways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brains of PD patients or in animal models of PD, and a number of PD-associated proteins, such as α-synuclein, Parkin and PINK1, were found to involve in autophagy, suggesting a link between autophagy and pathogenesis of PD.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d the role of PD-associated proteins in autophagy pathways. In addition, we described the efficacy of autophagy-modulating compounds in PD models and discussed promising strategies for PD therapy.

Key words: autophagy; Parkinson’s disease; α-synuclein; mitophagy; Parkinson’s disease therapy

1 帕金森病概述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是居于阿兹海默病后的第2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在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死亡, 黑质纹状体通路退化[1]。此外, 受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胞浆内存在着路易小体 (Lewy body, LB),

收稿日期: 2015-08-11; 修回日期: 2015-10-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81473091, 81260628).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28-85503817, E-mail: liubo2400@https://www.360docs.net/doc/1214135283.html, DOI: 10.16438/j.0513-4870.2015-0706 其内主要包含异常的或者聚集体形式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2]。脑内产生多巴胺的细胞逐渐丧失了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使患者控制肌肉的能力受限。在临床上, PD具有一些核心运动症状, 统称为震颤性麻痹, 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此外, 临床描述的PD还包括几种非运动性症状, 如执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睡眠障碍、行为和精神方面的改变以及嗅觉障碍等[2?4]。据2013年美国国立PD基金会统计, 全世界有400万~600万名PD患者, 在工业化国家中流

行度接近总人口的0.3%。据估计, 中国PD 患者超过200万名, 其中65岁以上发病率约为1.7%。基于世界人口的老龄化, 未来PD 流行度将有明显的增加, 对世界10个人口最多国家和西欧5个人口最多国家的研究表明, 这15个国家2030年PD 患者的人数将达到870万~930万, 约为目前发病人数的两倍[5]。PD 是一种进行性的、无法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 尚未发现有延缓或停止疾病进展的确切疗法。现今PD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手术、教育和运动康复等策略, 有助于持续缓解症状并维持功能。在药物治疗领域现已有较大进展, 这些药物能够缓解症状和疾病进展, 如作用于谷氨

酸受体的药物和儿茶酚-O -甲基转移酶 (catechol-O -

methyltransferase , COMT) 抑制剂等[6]。 2 自噬与PD

自噬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过程, 能够介导细胞内长寿命蛋白以及受损或多余细胞器的降解。自噬可由多种因素诱发, 包括有限的营养物质、低氧水平以及能量供给不足等, 其结果导致降解产物的释放, 例如氨基酸可被重新释放到细胞质内用于必需的生物合成途径[7]

。根据内容物运送到溶酶体的途径的不同, 自噬可分为三种类型: 大自噬 (macroautophagy)、小自噬 (microautophagy) 以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CMA),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自噬过程, 以下简称为自噬。在自噬过程中, 部分细胞质被双层膜的吞噬泡吞噬, 随后扩大成为自噬小体, 最后完整的自噬小体被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8]。近年来的研究已揭示了自噬的主要分子

机制, 相关的主要自噬蛋白可被分为四组: ① Atg1/

unc-51-like kinase (ULK) 复合物[9, 10]

; ② 两种泛素样蛋白共轭系统 (Atg12和Atg8/LC3)[11, 12]; ③ III 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 (class III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tdIns3K)/Vps34 复合物I (含Beclin-1、Atg14和Vps15)[13]; ④ Atg9/mATG9跨膜蛋白系统[14]。雷帕霉素 (rapamycin) 的靶标mTOR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是主要调控自噬的关键组分之一

[15]

此外, 一些其他激酶如蛋白激酶A 、AMPK (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nf1和Pho85也能在其他条件下调节自噬[16]。近年来的证据表明自噬或许在PD 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许多PD 患者或者动物模型中都观察到了异常的自噬水平[17?20]。此外, 一些PD 相关蛋白, 如α-synuclein 、Parkin 和PINK1等都被发现能够参与自噬的调控[21]。

3 PD 中的自噬相关通路

3.1 α-Synuclein 与自噬 细胞质内的α-synuclein 聚集体是PD 最显著的病理特征之一。α-Synuclein 的水平高低是其细胞毒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它的过表达或缺乏降解将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编码α-synuclein 的基因的错义突变如A53T 、A30P 、E46K 和H50Q, 以及一些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泛素化、硝化、氧化和多巴胺依赖的加合物的形成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毒性[22?30]。α-Synuclein 主要由泛素蛋白酶复合体系统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 和自噬溶酶体途径 (autophagy-lysosomal pathway, ALP) 降解[31], 后者包括CMA 和大自噬。然而过多

的α-synuclein 以及该蛋白的突变或修饰形式会阻遏UPS 以及CMA 降解途径, 从而导致细胞质内毒性累积[32, 33]。

此时, 自噬能够作为一个补偿途径来降解α- synuclein, 从而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然而一些研究也显示, 在压力条件下, 有可能导致自噬性死亡[34?36]。此外, 异常的α-synuclein 也被发现能够抑制自噬的发生。α-Synuclein 通过抑制Rab1a 的活性, 导致Atg9定位异常以及抑制自噬小体的形成, 从而抑制自噬发生[37]。在SH-SY5Y 细胞模型中, A53T α-synuclein 被发现能够上调mTOR 信号, 导致自噬被抑制。同时, 通过siRNA 使mTOR 表达沉默, 能够恢复自噬水平并且减少α-synuclein 的积累[38]。在另一些细胞模型中, E46K 突变能抑制JNK1的激活, 导致Bcl-2磷酸化减少, 更多的Bcl-2与Beclin-1结合, 进一步阻止了Beclin-1/hVps34的形成, 从而抑制了自噬。研究还发现E46K 突变细胞更易遭受毒性损伤, 猜测其原

因是自噬的受损[39]。此外, 利用A53T 转基因小鼠研

究发现, α-synuclein 能够定位到线粒体, 并导致线粒

体自噬的发生, 此时的线粒体自噬会导致线粒体包

涵物 (mitochondrial inclusions) 的形成, 而这些受损的线粒体不能通过自噬被有效清除, 最终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变化[40]。之前有研究表明, α-synuclein 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损伤线粒体的功能,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或在病理条件下, α-synuclein 会影响线粒体的正常功能[41], 而线粒体失调也是PD 的另一显著特征, 后文中将会进行介绍。 3.2 线粒体自噬和PINK1-Parkin 最近的研究表明, 线粒体功能失调可能同时与家族性PD 和散发性PD 的发病机制有关。在所有真核细胞中, 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提供90%以上的细胞所需能量, 是主要的供能细胞器[42]; 此外, 线粒体的功能还涉及到体内钙平衡和凋亡的调控[43]。

然而, 线粒体也是

欧阳亮等: 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11?

细胞内活性氧簇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的主要来源。由于细胞内抗氧化剂的存在, 可以容许正常水平的ROS产生, 然而在线粒体呼吸缺陷的病理条件下, 会产生超过抗氧化剂保护能力的ROS水平, 并导致线粒体等许多细胞组分的损伤, 而这些损伤与衰老、癌症以及包括PD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44], 许多证据已表明过高的氧化损伤会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在家族性PD中, 一些PD 相关基因(如PARK2、PARK6和PARK7等) 已被报道与线粒体功能和线粒体自噬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即是选择性地通过自噬降解线粒体, 尤其是受损的线粒体, 而在一些PD模型中, 线粒体功能是受损的, 这可能与PD的病理发生有关[45?47]。PINK1是PARK6基因编码的产物, 而Parkin是PARK2基因编码的产物, 二者都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 PINK1处于Parkin的上游, 能够诱导线粒体自噬[48?51]。PINK1的C端有一段预测的激酶结构域, N端有一段线粒体靶向序列。PINK1特异性地积累在受损的线粒体上。在健康的线粒体中, PINK1被快速地降解, 而受损的线粒体则不能降解PINK1, 使之聚集在受损线粒体的外膜。PINK1积累后, 它能够磷酸化Parkin并激活Parkin的E3连接酶活性[52]。被PINK1招募的Parkin 如何能够促进线粒体的自噬降解仍然未知, 有研究表明Parkin或许能够使线粒体上的某些特定底物泛素化, 这些泛素化的底物将作为p62/SQSTM1识别的靶标, 从而使线粒体被招募到自噬泡, 并最终通过自噬被降解[53]。一些随后的研究还表明, 编码PINK1和Parkin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线粒体自噬受到抑制, 随之受损的线粒体累积在细胞内, 可能会启动凋亡事件, 最终导致神经退行性变化[54]。此外, 其他证据也表明了PINK1参与自噬途径, 通过与Beclin-1结合, PINK1显著增强了基础水平以及饥饿诱导的自噬, 而PINK1的突变形式则不能促进自噬, 因为它们不能与Beclin-1结合或者缺乏酶活性[55]。

3.3 其他PD相关基因和自噬 除了SNCA(编码α-synuclein)、PARK2和PARK6之外, 还有一些PD相关基因也在自噬或者线粒体功能中有重要作用。PARK8 (编码LRRK2) 的突变与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D有关, 一些散发性的PD患者中也发现有该基因的突变[56, 57]。有研究表明LRRK2在自噬中发挥作用, 然而不同突变形式的LRRK2对自噬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R1441C突变会损害自噬平衡, 而LRRK2敲减能够提高自噬活性, 并且在饥饿条件下通过诱导自噬而抑制细胞死亡[58]。此外, G2019S突变能够通过与线粒体膜蛋白Bcl-2反应来诱导线粒体自噬[59]。另自噬缺陷会引起LRRK2蛋白水平的提高并使之聚集在脑内[60]。LRRK2与α-synuclein在一些情况下是相关的。一方面, 在Y1699C或G2019S突变患者诱导的iPS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检测到α-synuclein表达上升; 另一方面, LRRK2过表达会促进α-synuclein 异常聚集, 从而增强α-synuclein介导的病理发生[61, 62]。然而LRRK2相关的PD并不总是以α-synuclein聚集为特征, 也可表现为沉积的MAPT/tau蛋白和泛素阳性包涵体[63]。有理论推测LRRK2失调可能作用于SNCA和MAPT的上游, 而哪一种病理状态会随后发展则取决于其他遗传因素或者环境因素[64], 但是这种理论还为时过早, 可能需要更多论证。

P ARK7/DJ-1的突变是造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PD 的原因之一。早期的研究表明DJ-1的缺失会损伤基础水平的自噬, 同时造成有缺陷的线粒体积累[65, 66]。然而随后研究的发现与之相悖, DJ-1的缺失会促进自噬活性, 并且观察到了增多的自噬标志物[67?69]。另一项研究还表明DJ-1或许是通过维持线粒体的功能来间接地影响自噬, DJ-1的缺失降低了NF-κB信号, 减少mTOR对自噬的抑制[70]。此外, DJ-1敲减诱导的自噬能够通过抑制JNK而被抑制, 说明DJ-1还有可能是通过JNK通路来调控自噬的[71]。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PD相关基因的编码产物涉及到自噬的调控中, 如UCL-L1、ATP13A2和GBA[72?74] (图1)。

4 靶向自噬通路治疗PD

目前, PD仍旧是一个不可治愈的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疾病。现在,有许多治疗手段被应用于PD,包括药物、手术和深部脑刺激等[6]。由于PD的病因仍然不明, 可采取的疾病治疗手段主要集中于通过提高相关脑内区域的多巴胺水平来实现神经细胞的保护和症状控制, 然而基于多巴胺的治疗策略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或是无明显治疗效果[75]。现在, 由于治疗手段的缺乏和日益上升的全球患病人数, 对新的能够有效治疗PD的策略的需求极为迫切。随着不断有证据表明自噬在PD中的重要角色, 靶向自噬来治疗PD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前途的方向。

目前, 在临床前研究中, 已有大量化合物被报道能够在PD模型中通过调节自噬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表1)。首先, 自噬促进剂已在一些研究中展现出其应用前景。在SH-SY5Y细胞中, 天然化合物curcumin能够通过下调mTOR信号恢复自噬, 从而有效减少A53T α-synuclein的积累[38]。Rapamycin通过抑制mTOR和诱导Bcl-2来引起自噬, 并且在蛋白

?12?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6, 51 (1): 9?17

Figure 1 Role of PD-associated proteins in autophagy and targeting autophagy pathway for PD therapy. As illustrated, the process of

autophag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eps: ① autophagy initiation; ② formation of phagosome; ③ formation of autophagosome; ④ fusion

with lysosome and degradation.PD-related proteins can affect the process of autophagy via different pathways:over-expression ofα-

synuclein compromises autophagy via Rab1a inhibi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alteration of the autophagy protein Atg9 localization and the

inhibition of autophagosome formation[37]. A53Tα-synuclein impairs autophagy in SH-SY5Y cells by upregulating mTOR signaling[38]. Overexpressed E46K α-synuclein inhibits JNK1 activation, leading to a reduced Bcl-2 phosphorylation and increased association between

Bcl-2 and Beclin-1,further disrupting the formation of Beclin-1/hVps34complex, which is essential for autophagy initiation[39]. PINK1

and Parkin play crucial roles in clearing damaged mitochondria,and mutations of PINK1and Parkin may impede mitophagy[54]. PINK1

can enhance autophagy by interacting with Beclin-1,but mutations of PINK1lose this function[55]. LRRK2can regulate autophagy either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while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still remains unclear. 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LRRK2 G2019S mutation

can induce mitophagy by interacting with Bcl-2[59]. ATP13A2 mutations cause a pH elevation in lysosome, which leads to decreased

activity of lysosomal protease,thus inhibiting the fusion of autophagosome and lysosome[73]

Table 1 Autophagy-modulating compounds in PD models

Compound Targeted autophagic pathway Cell type/Animal model Ref.

SH-SY5Y cells [38]

Autophagy inducer Curcumin Down-regulation of mTOR

pathway

Rapamycin mTOR/p70S6K inhibition and

PC12 cells; C57BL/6 mice [76]

Bcl-2 induction

PPMP and Genz-123346 AKT-mTOR inhibition HEK293 EGFP-p62 cells [77]

[78, 79]

KYP-2047 Beclin-1 overexpression HEK-293 cells; C57BL/6 mice;

Neuro-2A cells

mice [80] Nilotinib Beclin-1

C57BL/6

overexpression

Resveratrol AMPK-SIRT1 activation SH-SY5Y cells; PC12 cells [81]

[82]

Trehalose Unknown but mTOR independent Human neuroblastoma SK-N-SH

cells

Trifluoperazine Unknown LUHMES cells [83, 84]

[85]

Latrepirdine Unknown SH-SY5Y cells; C3H/He-C57BL/6

mice

VPA and CBZ Unknown SH-SY5Y cells [86]

Amurensin G Unknown SH-SY5Y cells [87]

SH-SY5Y cells [88]

Chebulagic acid Induce LC3, GATE 16 and DOR/

TP53INP2 protein expressions

cells [89] Paeoniflorin Unknown PC12

Unknown C57BL/6 mice [90]

Valproate combined with lithium

carbonate

[91, 92]

Autophagy inhibitor P110 Drp1 inhibition HEK293T, HeLa cells; LRRK2

G2019S-iPS cells; SH-SY5Y cells

N-{3-[2-(4-Phenyl-piperazin-1-

AKT activation SH-SY5Y cells; PC12 cells [93]

yl)-ethyl]-phenyl}-picolinamide

β-Asarone Down-regulation of JNK Sprague Dawley rats [94]

欧阳亮等: 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13?

酶体抑制剂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展现了神经保

护的作用[76]。两种葡糖苷(脂) 酰鞘氨醇合成酶抑制

剂PPMP和Genz-123346通过AKT-mTOR依赖的

途径增强了自噬, 显著降低神经元中的α-synuclein

水平[77]。KYP-2047, 一种脯氨酰寡肽 (PREP) 抑制剂, 通过Beclin-1依赖的途径来增强自噬以清除α- synuclein[78,79]。酪氨酸激酶Abl抑制剂尼洛替尼(nilotinib), 一种被用于治疗白血病的药物, 在小鼠中

能够刺激α-synuclein的自噬性清除 (Beclin-1依赖)

并保护神经元, 提高多巴胺水平, 从而提高小鼠的运

动机能[80]。在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和过表达

A30P或A53T α-synuclein的PC12细胞系中, 白藜芦

醇 (resveratrol) 通过激活AMPK/SIRT1通路来增强

自噬, 以促进α-synuclein降解[81]。除以上已有明确自

噬作用机制的化合物之外, 还有许多化合物也能激

活自噬而展现细胞保护作用, 使之成为PD治疗的候

选药物。海藻糖 (trehalose) 作为不依赖mTOR的自

噬诱导剂, 能够加强对A30P和A53T α-synuclein的

清除能力, 同时保护神经元免于十字孢碱诱导的细

胞死亡[82]。甲哌氟丙嗪 (trifluoperazine), 一种吩噻嗪

类抗精神病药, 激活了LUHMES神经元中的自噬, 并

使其免于α-synuclein介导的细胞死亡[83, 84]。类似地, latrepirdine 缓解了分化的SH-SY5Y神经元和小鼠大

脑中的α-synuclein降解情况, 与之同时伴随有增强

的自噬现象[85]。两种自噬促进剂丙戊酸钠 (VPA) 和

卡马西平 (CBZ) 可以增强SH-SY5Y细胞在鱼藤酮

毒性下的存活能力[86]。一种从山葡萄中分离的化合

物amurensin G, 也通过诱导自噬增强了SH-SY5Y细

胞在鱼藤酮毒性下的存活能力[87]。Chebulagic acid被

报道通过增强自噬来保护SH-SY5Y细胞免受MPP+

的毒性[88]。类似地, 天然化合物Paeoniflorin也通过

诱导自噬增强了PC12细胞在MPP+下的存活能力[89]。

此外, 在C57BL/6小鼠PD模型中联合使用VPA和碳

酸锂 (lithium carbonate), 减少MPTP导致的多巴胺

能神经元的死亡, 而该治疗效果很可能是由于自噬

途径的激活[90]。以上研究表明, 通过自噬激活来增强

对异常α-synuclein的清除, 进而保护神经元细胞免于

死亡, 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来缓解PD症状。

除自噬促进剂之外, 在其他的研究中, 也有少数

化合物与PD中的死亡性自噬相关。PD相关蛋白引

起的自噬通路异常也包括细胞的死亡性自噬, 因此

自噬抑制剂将可能对该种条件下的PD症状有治疗

效果。一种Drp抑制剂P110可通过降低死亡性自噬

来提高细胞的生存能力, 同时减少了PD模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91,92]。在6-OHDA诱导的PD模型中, N-{3-[2-(4-phenyl-piperazin-1-yl)-ethyl]-phenyl}- picolinamide激活AKT, 从而抑制了由6-OHDA导致的自噬性死亡和凋亡[93]。β-Asarone通过下调JNK通路, 间接抑制Beclin-1, 进而保护细胞免于6-OHDA 导致的自噬性死亡[94]。

以上证据有力地表明了自噬调节化合物将在PD 治疗中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看, 大部分化合物还未被确认其精确作用机制。就关键自噬药物靶点而言, mTOR通路和Beclin-1复合物这两个重要自噬开关可能成为良好靶点, 目前已有明确机制的化合物也大多靶向它们, 如curcumin等。靶点的评估可从两方面入手: ①作为重要的自噬调节子, mTOR和Beclin-1均在自噬中起不可或缺的作用。②目前已阐明的PD相关蛋白在自噬通路中的作用多涉及这两个蛋白, 如A53T α-synuclein上调mTOR来抑制自噬, E46K α-synuclein通过JNK通路抑制Beclin-1复合物, 靶向这类蛋白更具有PD针对性。因此, 从这两方面入手, 在自噬和PD蛋白相关通路中寻找关键药物靶点是药物开发的关键。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 自噬在PD中的相关机制将会进一步被阐明, 更多的自噬靶点将会被发现。然而, 靶向自噬治疗PD仍处于萌芽阶段, 目前正在研发中的PD治疗药物主要包括COMT抑制剂、信号转导调节剂和基因治疗药物等, 并没有直接靶向自噬通路的药物处于临床研究; 而已经上市的PD药物中也并未包括自噬靶向药物。尽管如此, 已有的PD模型中自噬调节化合物已经为自噬靶向药物开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与其他种类药物相比, 对于这类化合物的开发较为稀少, 研究者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设计和开发靶向自噬的PD 治疗候选化合物。

5 小结

PD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 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最新的证据表明自噬与P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许多自噬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如α-synuclein、PINK1和Parkin等都被发现涉及自噬的调控。许多PD模型研究表明, 自噬可作为一种补偿性的途径降解异常的α-synuclein积累, 从而缓解PD相关症状, 一些化合物也已被报道可通过调节自噬来缓解症状。由此, 靶向自噬途径来治疗PD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尽管目前并没有直接靶向于自噬关键分子来治疗PD的药物被报道。同时由于死亡性自噬也可能存在, 靶向自噬途径则需要更加慎重。此外, 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一些

?14?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6, 51 (1): 9?17

PD相关基因在自噬中的角色也尚不可知。随着新兴

技术如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 或许更多的

PD相关蛋白和生物标志物会被发现, 可能为PD药

物设计提供更多的靶标。总之, 在自噬领域存在着许

多可能性, 将为PD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References

[1]Damier P, Hirsch EC, Agid Y, et al. The substantia nigra of

the human brain. II. Patterns of loss of dopamine-containing

neur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Brain, 1999, 122: 1437?

1448.

[2]Shulman JM, De Jager PL, Feany MB. Parkinson’s disease:

genetics and pathogenesis [J]. Annu Rev Pathol, 2011, 6:

193?222.

[3]Fahn S. Descrip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as a clinical

syndrome [J]. Ann N Y Acad Sci, 2003, 991: 1?14.

[4]Driver-Dunckley E, Adler CH, Hentz JG, et al. 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incidental Lewy body diseas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J].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4, 20: 1260?

1262.

[5]Dorsey ER, Constantinescu R, Thompson JP, et al. Projected

number of people with Parkinson disease in the most populous

nations, 2005 through 2030 [J]. Neurology, 2007, 68: 384?

386.

[6]Thomson Reuters. Disease briefing: Parkinson’s disease [J].

J Int Pharm Res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5, 42: 338?345.

[7]Huang J, Klionsky DJ. Autophagy and human disease [J].

Cell Cycle, 2007, 6: 1837?1849.

[8]Majeski AE, Dice JF. Mechanisms of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J].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4, 36: 2435?

2444.

[9]Mercer CA, Kaliappan A, Dennis PB. A novel, human Atg13

binding protein, Atg101, interacts with ULK1 and is essential

for macroautophagy [J]. Autophagy, 2009, 5: 649?662.

[10]Jung CH, Jun CB, Ro SH, et al. ULK-Atg13-FIP200 com-

plexes mediate mTOR signaling to the autophagy machinery

[J]. Mol Biol Cell, 2009, 20: 1992?2003.

[11]Geng J, Klionsky DJ. The Atg8 and Atg12 ubiquitin-like

conjugation systems in macroautophagy. ‘Protein modifica-

tions: beyond the usual suspects’ review series [J]. EMBO

Rep, 2008, 9: 859?864.

[12]Mizushima N, Kuma A, Kobayashi Y, et al. Mouse Apg16L,

a novel WD-repeat protein, targets to the autophagic isolation

membrane with the Apg12-Apg5 conjugate [J]. J Cell Sci,

2003, 116: 1679?1688.

[13]Yuan HX, Russell RC, Guan KL. Regulation of PIK3C3/

VPS34 complexes by mTOR in nutrient stress-induced

autophagy [J]. Autophagy, 2013, 9: 1983?1995.

[14]Suzuki SW, Yamamoto H, Oikawa Y, et al. Atg13 HORMA

domain recruits Atg9 vesicles during autophagosome formation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5, 112: 3350?3355.

[15]Kim J, Kundu M, Viollet B, et al. AMPK and mTOR regulate

autophagy through direct phosphorylation of Ulk1 [J]. Nat

Cell Biol, 2011, 13: 132?141.

[16]Klionsky DJ, Baehrecke EH, Brumell JH, et al. A compre-

hensive glossary of autophagy-related molecules and processes

(2nd ed) [J]. Autophagy, 2011, 7: 1273?1294.

[17]Zavodszky E, Seaman MN, Moreau K, et al. Mutation in

VPS35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impairs WASH

complex association and inhibits autophagy [J]. Nat Commun,

2014, 5: 3828.

[18]Ahmed I, Liang Y, Schools S, et 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 resulting

from impaired autophagy [J]. J Neurosci, 2012, 32: 16503?

16509.

[19]Shen YF, Tang Y, Zhang XJ, et al. Adaptive changes in au-

tophagy after UPS impair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Acta Pharmacol Sin, 2013, 34: 667?673.

[20]Manzoni C, Mamais A, Dihanich S, et al. Pathogenic

Parkinson’s disease mutations across the functional domains of

LRRK2 alter the autophagic/lysosomal response to starvation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3, 441: 862?866.

[21]Li J, Li S, Zhang L, et al. Deconvoluting the complexity

of autophagy and Parkinson’s disease for potential therapeutic

purpose [J]. Oncotarget, 2015, 6: 40480?40495.

[22]Auluck PK, Caraveo G, Lindquist S. α-Synuclein: membrane

interactions and toxic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Annu

Rev Cell Dev Biol, 2010, 26: 211?233.

[23]Polymeropoulos MH, Lavedan C, Leroy E, et al. Mutation in

the α-synuclein gene identified in familie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J]. Science, 1997, 276: 2045?2047.

[24]Krüger R, Kuhn W, Müller T, et al. Ala30Pro mutation in the

gene encoding α-synuclein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Nat

Genet, 1998, 18: 106?108.

[25]Zarranz JJ, Alegre J, Gómez-Esteban JC, et al. The new

mutation, E46K, of α-synuclein causes Parkinson and Lewy

body dementia [J]. Ann Neurol, 2004, 55: 164?173.

[26]Chartier-Harlin MC, Kachergus J, Roumier C, et al. α-Synu-

clein locus duplication as a cause of familial Parkinson’s disease [J]. Lancet, 2004, 364: 1167?1169.

[27]Singleton AB, Farrer M, Johnson J, et al. α-Synuclein locus

triplication causes Parkinson’s disease [J]. Science, 2003,

302: 841.

欧阳亮等: 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15?

[28]Maraganore DM, de Andrade M, Elbaz A, et al. Collabora-

tive analysis of α-synuclein gene promoter variability and Par-

kinson disease [J]. JAMA, 2006, 296: 661?670.

[29]Bartels T, Choi JG, Selkoe DJ. α-Synuclein occurs physio-

logically as a helically folded tetramer that resists aggregation

[J]. Nature, 2011, 477: 107?110.

[30]Appel-Cresswell S, Vilarino-Guell C, Encarnacion M, et al.

Alpha-synuclein p.H50Q, a novel pathogenic mut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J]. Mov Disord, 2013, 28: 811?813.

[31]Ebrahimi-Fakhari D, Cantuti-Castelvetri I, Fan Z, et al.

Distinct roles in vivo for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and

the autophagy-lysosomal pathway in the degradation of

α-synuclein [J]. J Neurosci, 2011, 31: 14508?14520.

[32]Webb JL, Ravikumar B, Atkins J, et al. α-Synuclein is

degraded by both autophagy and the proteasome [J]. J Biol

Chem, 2003, 278: 25009?25013.

[33]Cuervo AM, Stefanis L, Fredenburg R, et al. Impaired

degradation of mutant α-synuclein by chaperone-mediated au-

tophagy [J]. Science, 2004, 305: 1292?1295.

[34]Stefanis L, Larsen KE, Rideout HJ, et al. Expression of A53T

mutant but not wild-type α-synuclein in PC12 cells induces

alterations of the ubiquitin-dependent degradation system,

loss of dopamine release, and autophagic cell death [J]. J Neurosci, 2001, 21: 9549?9560.

[35]Xilouri M, V ogiatzi T, Vekrellis K, et al. Alpha-synuclein

degradation by autophagic pathways: a potential key to

Parkinson’s disease pathogenesis [J]. Autophagy, 2008, 4:

917?919.

[36]Ebrahimi-Fakhari D, McLean PJ, Unni VK. Alpha-synuclein’s

degradation in vivo: opening a new (cranial) window on the roles of degradation pathways in Parkinson disease [J].

Autophagy, 2012, 8: 281?283.

[37]Lynch-Day MA, Mao K, Wang K, et al. The role of

autophagy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2012, 2: a009357.

[38]Jiang TF, Zhang YJ, Zhou HY, et al. Curcumin ameliorates

the neurodegenerative pathology in A53T α-synuclein cell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rough the downregulation of

mTOR/p70S6K signaling and the recovery of macroautophagy

[J]. J Neuroimmune Pharmacol, 2013, 8: 356?369.

[39]Yan JQ, Yuan YH, Gao YN,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human E46K mutant α-synuclein impairs macroautophagy via

inactivation of JNK1-Bcl-2 pathway [J]. Mol Neurobiol,

2014, 50: 685?701.

[40]Chen L, Xie Z, Turkson S, et al. A53T human α-synuclein

overexpression in transgenic mice induces pervasive mito-

chondria macroautophagy defects preceding dopamine neuron degeneration [J]. J Neurosci, 2015, 35: 890?905.

[41]Bendor JT, Logan TP, Edwards RH. The function of

α-synuclein [J]. Neuron, 2013, 79: 1044?1066.

[42]McBride HM, Neuspiel M, Wasiak S. Mitochondria: more

than just a powerhouse [J]. Curr Biol, 2006, 16: R551?

R560.

[43]Celsi F, Pizzo P, Brini M, et al. Mitochondria, calcium and

cell death: a deadly triad in neurodegeneration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9, 1787: 335?344.

[44]Wallace DC. A mitochondrial paradigm of metabolic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s, aging, and cancer: a dawn for evolu-

tionary medicine [J]. Annu Rev Genet, 2005, 39: 359?407.

[45]Hedrich K, Marder K, Harris J, et al. Evaluation of 50

probands with 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for Parkin

mutations [J]. Neurology, 2002, 58: 1239?1246.

[46]Hattori N, Kitada T, Matsumine H, et al.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a novel Parkin gene in Japanese families with au-

tosomal recessive juvenile parkinsonism: evidence for variable homozygous deletions in the Parkin gene in affected

individuals [J]. Ann Neurol, 1998, 44: 935?941.

[47]Valente EM, Bentivoglio AR, Dixon PH, et al. Localization

of a novel locus for 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

sonism, PARK6, on human chromosome 1p35-p36 [J]. Am J

Hum Genet, 2001, 68: 895?900.

[48]Shimura H, Hattori N, Kubo S, et al. Familial Parkinson

disease gene product, parkin, is an ubiquitin-protein ligase [J].

Nat Genet, 2000, 25: 302?305.

[49]Li Y, Tomiyama H, Sato K, et al. Clinicogenetic study of

PINK1 mutations in 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

sonism [J]. Neurology, 2005, 64: 1955?1957.

[50]Rohé CF, Montagna P, Breedveld G, et al. Homozygous

PINK1 C-terminus mutation causing early-onset parkinsonism

[J]. Ann Neurol, 2004, 56: 427?431.

[51]Kann M, Jacobs H, Mohrmann K, et al. Role of parkin

mutations in 111 community-based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parkinsonism [J]. Ann Neurol, 2002, 51: 621?625.

[52]Pickrell AM, Youle RJ. The roles of PINK1, parkin, and

mitochondrial fidel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on,

2015, 85: 257?273.

[53]Koyano F, Matsuda N.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PINK1 and Parkin catalyzed ubiquitylation of substrates on

damaged mitochondria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5,

1853: 2791?2796.

[54]Vives-Bauza C, Zhou C, Huang Y, et al. PINK1-dependent

recruitment of Parkin to mitochondria in mitophagy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107: 378?383.

[55]Michiorri S, Gelmetti V, Giarda E, et al. The Parkinson-

? 16 ? 药学学报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6, 51 (1): 9?17

associated protein PINK1 interacts with Beclin1 and promotes autophagy [J]. Cell Death Differ, 2010, 17: 962?974. [56] Gilks WP, Abou-Sleiman PM, Gandhi S, et al. A common

LRRK2 mutation in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 [J]. Lancet, 2005, 365: 415?416.

[57] Verstraeten A, Theuns J, Van Broeckhoven C. Progress in

unraveling the genetic etiology of Parkinson disease in a genomic era [J]. Trends Genet, 2015, 31: 140?149.

[58] Alegre-Abarrategui J, Christian H, Lufino MM, et al.

LRRK2 regulates autophagic activity and localizes to specific membrane microdomains in a novel human genomic reporter cellular model [J]. Hum Mol Genet, 2009, 18: 4022?4034.

[59] Su YC, Guo X, Qi X. Threonine 56 phosphorylation of

Bcl-2 is required for LRRK2 G2019S-induced mitochondrial depolarization and autophagy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5, 1852: 12?21.

[60] Lachenmayer ML, Yue Z. Genetic animal models for evalu-ating the role of autophagy in etio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 disease [J]. Autophagy, 2012, 8: 1837?1838.

[61] Daher JP, V olpicelli-Daley LA, Blackburn JP, et al. Abroga-tion of α-synuclein-mediated dopaminergic neurodegeneration in LRRK2-deficient rats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111: 9289?9294.

[62] Lin X, Parisiadou L, Gu XL, et al.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 regulates the progression of neuropathology induced by Par-kinson’s-disease-related mutant α-synuclein [J]. Neuron, 2009, 64: 807?827.

[63] Houlden H, Singleton AB. The genetics and neuropath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Acta Neuropathol, 2012, 124: 325?338.

[64] Cookson MR. The role of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

(LRRK2)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Nat Rev Neurosci, 2010, 11: 791?797.

[65] Krebiehl G, Ruckerbauer S, Burbulla LF, et al. Reduced basal

autophagy and impaired mitochondrial dynamics due to loss of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protein DJ-1 [J]. PLoS One, 2010, 5: e9367.

[66] González-Polo R, Niso-Santano M, Morán JM, et al. Silencing DJ-1 reveals its contribution in paraquat-induced autophagy [J]. J Neurochem, 2009, 109: 889?898.

[67] Irrcher I, Aleyasin H, Seifert EL, et al. Loss of the

Parkinson’s disease-linked gene DJ-1 perturbs mitochondrial dynamics [J]. Hum Mol Genet, 2010, 19: 3734?3746. [68] Thomas KJ, McCoy MK, Blackinton J, et al. DJ-1 acts in

parallel to the PINK1/parkin pathway to control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autophagy [J]. Hum Mol Genet, 2011, 20: 40? 50.

[69] Vasseur S, Afzal S, Tardivel-Lacombe J, et al. DJ-1/PARK7

is an important mediator of hypoxia-induced cellular responses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 106: 1111?1116.

[70] McCoy MK, Cookson MR. DJ-1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autophagy through oxidative stress [J]. Auto-phagy, 2011, 7: 531?532.

[71] Ren H, Fu K, Mu C, et al. DJ-1, a cancer and Parkinson’s disease associated protein, regulates autophagy through JNK pathway in cancer cells [J]. Cancer Lett, 2010, 297: 101? 108.

[72] Pukass K, Richter-Landsberg C. Inhibition of UCH-L1 in

oligodendroglial cells results in microtubule stabilization and prevents α-synuclein aggregate formation by activating the autophagic pathway: implications for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J]. Front Cell Neurosci, 2015, 9: 163.

[73] Ramirez A, Heimbach A, Gründemann J, et al. Hereditary

parkinsonism with dementia i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ATP13A2, encoding a lysosomal type 5 P-type ATPase [J]. Nat Genet, 2006, 38: 1184?1191.

[74] Murphy KE, Gysbers AM, Abbott SK, et al. Reduced gluco-cerebrosidas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α-synuclein in sporadic Parkinson’s disease [J]. Brain, 2014, 137: 834?848. [75] Valadas JS, Vos M, Verstreken P.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what we have learned from animal models [J]. Ann N Y Acad Sci, 2015, 1338: 16?37.

[76] Pan T, Kondo S, Zhu W, et al. Neuroprotection of rapamycin

in lactacystin-induced neurodegeneration via autophagy enhancement [J]. Neurobiol Dis, 2008, 32: 16?25.

[77] Shen W, Henry AG, Paumier KL, et al. Inhibition of gluco-sylceramide synthase stimulates autophagy flux in neurons [J]. J Neurochem, 2014, 129: 884?894.

[78] Savolainen MH, Richie CT, Harvey BK, et al.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a prolyl oligopeptidase inhibitor, KYP-2047, on alpha-synuclein clearance and autophagy in A30P transgenic mouse [J]. Neurobiol Dis, 2014, 68: 1?15.

[79] Savolainen MH, Yan X, Myohanen TT, et al. Prolyl

oligopeptidase enhances α-synuclein dimerization via direc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J]. J Biol Chem, 2015, 290:

5117?5126.

[80] Hebron ML, Lonskaya I, Moussa CE. Nilotinib reverses

loss of dopamine neurons and improves motor behavior via autophagic degradation of α-synuclein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s [J]. Hum Mol Genet, 2013, 22: 3315?3328.

[81] Wu Y, Li X, Zhu JX, et al. Resveratrol-activated AMPK/

SIRT1/autophagy in cellular models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osignals, 2011, 19: 163?174.

[82] Sarkar S, Davies JE, Huang Z, et al. Trehalose, a novel

欧阳亮等: 帕金森病中的自噬途径与关键药物靶点?17?

mTOR-independent autophagy enhancer, accelerates the

clearance of mutant huntingtin and alpha-synuclein [J]. J Bi-

ol Chem, 2007, 282: 5641?5652.

[83]H?llerhage M, Goebel JN, de Andrade A, et al. Trifluo-

perazine rescues human dopaminergic cells from wild-type

α-synuclein-induced toxicity [J]. Neurobiol Aging, 2014, 35:

1700?1711.

[84]Zhang L, Yu J, Pan H, et al. Small molecule regulators of

autophagy identified by an image-based high-throughput

screen [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 104: 19023?

19028.

[85]Steele JW, Ju S, Lachenmayer ML, et al. Latrepirdine

stimulates autophagy and reduces accumulation of α-synuclein

in cells and in mouse brain [J]. Mol Psychiatry, 2013, 18:

882?888.

[86]Xiong N, Jia M, Chen C, et al. Potential autophagy

enhancers attenuate rotenone-induced toxicity in SH-SY5Y [J]. Neuroscience, 2011, 199: 292?302.

[87]Ryu HW, Oh WK, Jang IS, et al. Amurensin G induces

autophagy and attenuates cellular toxicities in a rotenone mod-

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3, 433: 121?126.

[88]Kim HJ, Kim J, Kang KS, 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hebulagic acid via autophagy induction in SH-SY5Y cells [J].

Biomol Ther, 2014, 22: 275?281.

[89]Cao BY, Yang YP, Luo WF, et al. Paeoniflorin, a potent nat-

ural compound, protects PC12 cells from MPP+ and acidic

damage via autophagic pathway [J]. J Ethnopharmacol, 2010,

131: 122?129.

[90]Li XZ, Chen XP, Zhao K, et 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valproate combined with lithium carbonate on MPTP-induced

parkinsonism in mice: possible mediation through enhanced

autophagy [J]. Int J Neurosci, 2013, 123: 73?79.

[91]Su YC, Qi X. Inhibition of excessive mitochondrial fission

reduced aberrant autophagy and neuronal damage caused by

LRRK2 G2019S mutation [J]. Hum Mol Genet, 2013, 22:

4545?4561.

[92]Qi X, Qvit N, Su YC, et al. A novel Drp1 inhibitor dimi-

nishes aberrant mitochondrial fission and neurotoxicity [J]. J

Cell Sci, 2013, 126: 789?802.

[93]Tovilovic G, Zogovic N, Soskic V, et al. Arylpiperazine-

mediated activation of Akt protects SH-SY5Y neuroblastoma

cells from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apoptotic and autophagic

death [J]. Neuropharmacology, 2013, 72: 224?235.

[94]Zhang S, Gui XH, Huang LP, 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β-asarone against 6-hydroxy dopamine-induced parkinsonism

via JNK/Bcl-2/Beclin-1 pathway [J]. Mol Neurobiol, 2014.

DOI: 10.1007/s12035-014-8950-z.

帕金森病常见药物

帕金森病常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在提高脑内多巴胺的含量及其作用以及降低乙酰胆碱的活力,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因而得到缓解,但不能阻止病变的自然进展。现多主张当患者的症状已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表示脑内多巴胺活力已处于失代偿期时,才开始投药,早期尽量采取理疗,体疗等方法治疗为宜。 (一)抗胆碱能药:此类药物有抑制乙酰胆碱的活力,相应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效应和调整纹体内的递质平衡。适用于早期轻症患者的治疗和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物。常用药物有:安坦2~4mg,2~3次/d;苯甲托品(Benzatropine)1~3mg,2~3次/d;开马君2.5~5mg,3/d,有口干、眼花、恶心等付作用,有青光眼忌用。 (二)多巴胺能药:藉此类药物以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不足。外源性多巴胺不能进入脑内,但左旋多巴则可通过脑屏障,入脑后经多巴脱羧酶的脱羧转变成多巴胺,以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的严重不足而发挥效用。复方左旋多巴则系左旋多巴与本身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脑外脱羧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可减少左旋多巴的脑外脱羧,从而增加左旋多巴进入脑内的含量以减少左旋多巴的日剂量,减轻左旋多巴的周围性付作用。 1.左旋多巴:开始剂量125~250mg,3次/日,每隔3~5天增加250mg,通常日剂量为3g,一般不超过5g,分4~6次于饭后服,日用剂量大小以疗效较明显而付作用较小为度。有效率约80%,对肌强直和运动徐缓较震颤效果为好。一般在用药后的前3~5年内疗效较满意,以后越来越差以致失效。 2.美多巴:又称苄丝肼多巴,是左旋多巴和脑外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的混合剂。美多巴“125”含左旋多巴100mg和苄丝肼25mg,相当于左旋多巴500mg。第一周日服一片,以后每隔一周每日增加一片,一般日剂量8片,分次服用。 3.信尼麦(Sinemet):是左旋多巴和脑外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即卡比多巴的混合剂。两者分别以10:1或4:1的比例,有10/100,25/250,25/100三种片剂,分母为左旋多巴含量,分子为甲基多巴肼含量均以mg计。信尼麦以10/100半片,3次/d开始,以后每2-3天增加1片,一日剂量为6~8片。顽固难治病例可用25/100片剂,日剂量不超过4片。 左旋多巴和复方左旋多巴的副作用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周围性副作用多发生在服药后近期,表现为中枢神经以外各系统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肤痛、心悸、心律不齐、位置性低血压、尿失禁或尿潴留、血尿素氮增高等,因周围各组织中多巴胺过多引起。复方左旋多巴对周围性副作用相对较轻。中枢性副作用可有失眠、不安、抑郁、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各种不随意运动,如舞蹈、手足徐动样动作以及运动症状波动现象等。后者可有开关现象(on-off phenomenon)是指突然的不能活动和突然的行动自如,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交替出现。以上的神经症状多在长期治疗中出现,有的患者严重副作用而不得不被迫停药。 应用左旋多巴或复方左旋多巴期间不宜与维生素B6、A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吩噻嗪类、萝芙木类以及利眠宁、安定等药合用。凡有严重肝、肾、心脏功能障碍、精神病患者、青光眼、溃疡病时忌用。 (三)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纹状体上的多巴胺受体而起到治疗作用,

抗帕金森类药综述

摘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的慢性进行性疾病。PD的主要病理表现是黑质内DA神经元变性,中枢神经递质多巴胺(DA)含量减少,而DA的耗竭程度与PD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同时还伴有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r—氨基丁酸和神经肽15多种神经递质的异常和平衡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肌肉震颤、僵直、姿势障碍、运动困难等。 经典的帕金森病要主要包括拟多巴胺类药和抗胆碱药两类。前者通过直接补充DA前体药或抑制DA降解而产生作用;后者通过拮抗相对过高的胆碱能神经功能而缓解症状,两药合用可增加疗效,其目标是恢复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平衡状态。 一、你多巴胺类药 (一)多巴胺的前体药 左旋多巴(L—DOPA,levodopa) (二)多巴胺的增效药 1、氨基酸托羧酸(AADC)抑制药卡比多巴(Carbidopa)、苄丝肼(benserazide) 2、MAO—13抑制药司来吉兰(selegiline)、硝替卡朋(nitecapone)、托卡朋(tolcapone)、恩他卡朋

(entacapone)。 (三)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溴隐亭(bromocriptine)、利修来得(lisuride)、罗匹尼罗(ropinirole)、普拉克索(pramipexole)、阿扑吗啡(apomorphine) (四)促多巴胺释放药 金刚烷胺(amantadine) 二、抗胆碱药 苯海索(benzhexol)、苯扎托品(benzatropine) 前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因英国人James.parkinson于1817年首先描述而得名。其典型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共济失调。临床上按不同原因分为:原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脑炎后遗症和化学药物中毒(如Mn2+、CO、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等四类,它们均出现相同的主要症状,总称为帕金森综合症。 P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清楚。1960年,奥地利医生Hornykiewicz首先发现原发性PD患者的黑质和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极度减少。其后研究又发现PD患者黑质

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 PD)主要的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缺失,尚存的神经元出现路易体(lewybody)。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氧化应激通过各种途径引起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氧化应激是帕金森病(PD)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深入研究其损害机制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在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氧基团(ROS),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当ROS的水平超过细胞生理需要时,由于其高度的活性,可通过关键分子如DNA、蛋白质及脂质的氧化降解,影响细胞结构及功能完整性。当ROS的水平超过体内抗氧化防御的水平时可产生氧化应激。一些组织尤其是脑组织对氧化应激尤为易感。尸检结果表明帕金森病(PD)中存在氧化应激机制。但氧化应激与神经变性的时程及与PD其他发病机制,如线粒体功能紊乱、一氧化氮(NO)毒性、兴奋毒性及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等之间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对PD中氧化应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ROS的生物学活性及病理生理作用 ROS是由外源性氧化剂或细胞内有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很高生物学活性的含氧分子,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及羟自由基等。ROS可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当其水平超过细胞生

理需要时,很容易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可直接损害或通过一系列过氧化链式反应引起广泛生结构的破坏。 1.1 ROS的生理作用研究表明,ROS参与抵制外来物质的入侵,也充当内部生物学过程的调节因子,包括信号转导、转录或程序性细胞死亡[1]。细胞内存在许多信号系统,这些信号系统依赖复杂的激酶级联、蛋白酶级联和(或)第二信使调节胞浆及核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激活转录因子如AP-1及NκB等,调节细胞的生长和(或)凋亡[2]。 例如,膜受体产生的信号通常经由小的蛋白质ras偶联胶浆信号转导。被激活的ras能直接刺激小G蛋白ras,返过来结合并激活膜连接的NADPH氧化酶复合体以产生ROS。ROS可影响线体激活的蛋白质激酶(如MAP酶)级联及由这些激酶级联控制的转录因子,如AP-1和NF-Κb[3]。此外,ROS还可激活JNK 细胞凋亡途径,若使用JNK通路特异性阻断剂CEP1347/KT7515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4]。 1.2 ROS和氧化应激因为其高度的化学活性,当ROS的水平超过细胞正常的需要,无疑将损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尽管细胞拥有许多针对ROS的防御机制及修复系统,但当ROS的产生超过生物体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将导致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被认为是氧化增强剂/自由基产物和抗氧化防御系统间的失衡。急性氧化应激及慢性氧化应激涉及许多人类变性疾病,如动脉硬化症、糖尿病、癌症及神经疾病等。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五原则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五原则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五原则有:1、长期用药,2、左旋多巴低剂量和剂量滴定原则,3、协同用药,4、重视神经保护剂的原则,5、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原则1,这是条死原则,对于经济拮据的患者来说是条非常严峻的原则。 原则2,就值得大家注意了,这个低剂量不是越低越好,不是个绝对值。实际上这是个动态值,是一个经过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到达一个刚好能控制症状的剂量值,象化学实验的滴定过程。在经过“滴定”后得到这个最低值,就是低剂量。但我们会发现,这个量值也不是一个固定值,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又加重了,又必须重新滴定,再往上加,加到能消除症状为止,这又是一个新的低剂量值。我有这样的体会:不但左旋多巴类药品和激动剂的量值要跟着病情变,连吃药的时间间隔都需要自己“滴定”,开始时每次吃药后“开”的时间长,慢馒地这个时间会缩短,这样就要求患者吃药的时间间隔也要跟着变。 原则3,单用左旋多巴类药就象步兵作战,加了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就象增加了导弹部队,当然效果会不一样。但是,这类药物都很贵,更需要我们小心地“滴定”剂量和次数,一天增加十几、二十几元钱,对于一般患者家庭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原则4,神经保护剂多为一些维生素,这类药物相比其他药物不是太贵,农村的病友如果平时青菜、杂粮食物复杂,一般都

具有此类维生素,不一定要另买,可以节省一点。不过,在没有弄清楚之前,医生的指导还是必要的。 原则5,这个原则很重要,不要听到某病友说什么药最好,什么药不好,自己也跟着,这种做法绝对错误。每个人病情、体质、对药物的适应性、敏感度、耐受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原则要求患者听从专科医生的指导。 通过上述对帕金森的了解,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积极的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对于已患有帕金森的患者要积极的进行治疗,科学有效的治疗是帕金森康复的关键。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治疗帕金森效果最好。

药理学笔记:抗帕金森病药

药理学笔记:抗帕金森病药 掌握左旋多巴和苯海索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了解常用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纹状体有来自黑质起抑制作用大多巴胺(da)能神经,还有来自其它部位起兴奋作用大胆碱能神经。在生理情况下,这两种神经在功能上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运动机能,维持平衡状态。当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后,多巴胺神经能不足,而胆碱能神经相对占优势,从而出现震颤麻痹症状。 【分类】 1.原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2.继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 【病因】1.da神经元变性,导致da不足,ach相对兴奋 2.ne神经元变性,导致ne不足 3.组胺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4.mao-b能氧化mptp、da等物质,使其变成神经毒 【治疗】1.补充da或激动da受体,抑制或阻断ach的作用 2.补充ne的前体物 3.应用抗组胺药,补充5-羟色胺的前体物 4.mao-b抑制剂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药物根据上述发病机制,抗震颤麻痹药有

①拟多巴胺类药和 ②中枢性抗胆碱药 一、拟多巴胺类药左旋多巴 [作用与用途] 抗震颤麻痹少量(1%左右)进入脑内当左旋多巴,经多巴脱羧酶脱羧转变为多巴胺而发挥作用,余下大部分在脑外生成多巴胺引起不良反应。 [作用特点] 1、对多数患者有效,对轻症,较年轻患者疗效较好。 2、改善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效果较好,对肌震颤效果差。 3、对抗精神病药吩噻嗪类引起对锥体外系反应无效。 4、显效慢,1~6个月显示疗效。 [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最常见,消化性溃疡慎用。 2、心血管反应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3、精神障碍不安、焦虑、失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不自主的异常运动和”开关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 1、 vitb6可增强多巴胺脱羧酶活性,故左旋多巴与vitb6合用其外周不良反应增强。 2、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α-甲基多巴肼或苄丝肼合用可增加疗效。 3、抗精神病药(如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禁与左旋多巴合用,

2017年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的药物治疗

2017年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的药物治疗导读:近日,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最新的成人帕金森病指南,内容涵盖了18岁以上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该指南是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更新,增加了关于帕金森病症状治疗、脑深部电刺激、冲动控制障碍的监测和控制以及姑息治疗方面的新建议。本文(2017年)首先为大家带来帕金森病运动症状药物治疗的推荐要点。 ?在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如患者的症状、合并症和联合用药的风险; ?患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偏好、需求和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的潜在获益与风险。 ?抗帕金森药物不可突然撤药,或由于吸收不良(如胃肠炎、腹部手术)而突然减量,以避免发生急性运动障碍或恶性综合征。

?由于恶性综合征的风险,不应使用停止抗帕金森药物(即“休药期”)的方法来减少运动并发症。 ?鉴于突然更换抗帕金森药物的风险,所有住院治疗或在家接受护理的帕金森病患者均应做到: ?在恰当的时候给药,一些情况下这意味着需要自己用药; ?通过帕金森病专家调整用药,或仅在与帕金森病专家讨论过后方可调整用药。 一线治疗 ?当早期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时,给予左旋多巴治疗。 ?对于早期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当运动症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时,考虑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或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 ?不要给予患者麦角衍生类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线治疗。 信息与支持 ?帕金森病患者开始接受治疗时,请将以下风险信息以口头和书面信息的形式告知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并记录讨论情况:

?所有多巴胺能治疗都可引起冲动控制障碍,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所有帕金森病治疗都可引起精神症状(幻觉和妄想),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运动症状的辅助治疗 ?如果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异动症和/或运动症状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则在对治疗进行调整之前,应先咨询帕金森病专家。 ?尽管已经提供了最佳左旋多巴治疗,但患者仍然发展为异动症或运动症状波动,则提供多巴胺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的辅助治疗。在此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如患者的症状、合并症和联合用药的风险; ?患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偏好、需求和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的潜在获益与风险。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选择非麦角衍生的多巴胺激动剂,因为麦角衍生的多巴胺激动剂需要进行监测。 ?仅在下列情况下考虑使用麦角衍生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治疗的辅助:

抗帕金森病药

抗帕金森病药 (Antiparkinsonian Agents) 一、单项选择题 1. Levodopa 产生外周副作用主要是因为 A . Levodopa 发挥作用的部位在中枢 B . Levodopa 绝大部分在外周被外周脱羧酶脱羧失活 C . Levodopa 是Dopamine 的前药 D . Levodopa 是多巴胺替代剂 2. Dopamine 碱性较强,在体内以质子化形式存在,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 因此不能直接用作抗帕金森病药物。Amantadine Hydrochloride ,碱性比Dopamine 强,但可直接供药用,原因可能是: A .生理条件下Amantadine 虽然大部分为质子化形式,但其笼式结构增加了亲脂性并阻止了氧化酶对其氨基的代谢,因而使较多的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 B . Amantadine 使纹状体中残存的完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而发挥作用 C . Amantadine 本身具有抗病毒作用 D . Amantadine 没有芳香性基团 3. Levodopa 的化学结构为 A . B . H 2HCl H 2O S N NH 2H 3C C . D . NH 2OH HO COOH NH 2 OH CH 3O 4. 对Ropinirole 来讲,不正确的是 A . 化学名为4-[2-(二丙氨基)乙基]-1,3-二氢-2H -吲哚-2-酮 B . 是一种强效的选择性、非麦角碱类Dopamine D 2-受体激动剂 C . 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达85% D . 主要通过N -脱丙基化和氧化代谢失活 5. 对下列结构的药物,不正确的描述是 N OH HCl

帕金森病教案定稿版

帕金森病教案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帕金森病教案课程名称:帕金森病 课时:10分钟 授课者:湖北中医药大学王东 授课对象:李玉洁胡欣玫方惠东王梦梦李丽君邹杰 授课媒体:PPT 授课地点:内科2号楼神经内科10楼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掌握:帕金森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和护理要点 熟悉: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健康教育 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病理 【教学重点】 帕金森病的概念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难点)

临床表现-- 一般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概括 临床表现详细 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 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 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分类 帕金森病的治疗(重点) 帕金森病的护理要点(重点) 帕金森病的健康教育(重点) 【教学安排】 时间内容 3min介绍概念,帕金森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3min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 3min讲解帕金森病的护理诊断、护理要点和健康教育1min结束语、布置课后思考题

【教学过程】 1、引言介绍相关内容,与听课者达成互动,进入状态 2、讲解帕金森病相关知识 3、布置课后思考题、结课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的小讲课,对帕金森这一疾病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帕金森病这一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遇到了此类疾病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如何判断此疾病以及如何护理和如何向病人做健康教育。希望大家能将此知识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帕金森病。谢谢大家的聆听! 【引言】 各位同学,大家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161床吴恒舫这位爹爹,他静止性震颤的表现让我们印象深刻。今天我将向大家讲解帕金森病的相关知识,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变和各种感染因子的存在,神经系统疾病也逐渐频繁发生,下面带着大家并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疾病——帕金森病。 【教学内容】 1.帕金森病概念

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综述

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综述 【摘要】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综合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研究多方面资料和最新观点,对其药物特点、药物合成、药物修饰、复方制剂等分别进行阐述、归纳和评价。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巴胺左旋多巴复方制剂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其主要特征,还可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非运动症状。该病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首次描述,之后逐渐被人们广泛研究,但直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PD神经病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蓝斑神经元脱失致上述部位及其神经末梢处多巴胺(DA)减少,而黑质纹状体系统中与DA功能拮抗的乙酰胆碱(ACH)作用相对亢进,DA与ACH平衡失调。 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在控制帕金森病症状方面卓有成效的药物被不断发现;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左旋多巴,直至目前,它仍是治疗帕金森病最主要的药物。 1.左旋多巴的药物特点 左旋多巴(L-DOPA)化学名为β-3,4-二羟苯基-α-丙氨酸(3,4-2dihydroxylphenylalanine)[图1(a)],又名3-羟基-L-酪氨酸,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从L-酪氨酸到儿茶酚或黑色素的生化代谢途径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1],即多巴胺(dopamine)的前体。L-DOPA是治疗常见老年病-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的主要药物,于1970 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药物[2]。其作用机理为左旋多巴能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多巴胺[图2(b)],补充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并使多巴胺与乙酰胆碱趋于平衡,进而发挥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3]。但随着帕金森病的不断发展,左旋多巴胺的功效会越来越弱,患者的病症会越来越不受控制,同时还会出现运动症状波动、运动障碍、异动症、神经障碍等并发症[4]。 图1 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分子结构

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的药物治疗

2017年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得药物治疗导读:近日,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最新得成人帕金森病指南,内容涵盖了18岁以上帕金森病患者得诊断与治疗要点。该指南就是自2006年以来得首次更新,增加了关于帕金森病症状治疗、脑深部电刺激、冲动控制障碍得监测与控制以及姑息治疗方面得新建议。本文(2017年)首先为大家带来帕金森病运动症状药物治疗得推荐要点。 ?在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得临床情况,如患者得症状、合并症与联合用药得风险; ?患者个人得生活方式、偏好、需求与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得潜在获益与风险。 ?抗帕金森药物不可突然撤药,或由于吸收不良(如胃肠炎、腹部手术)而突然减量,以避免发生急性运动障碍或恶性综合征。

?由于恶性综合征得风险,不应使用停止抗帕金森药物(即“休药期”)得方法来减少运动并发症。 ?鉴于突然更换抗帕金森药物得风险,所有住院治疗或在家接受护理得帕金森病患者均应做到: ?在恰当得时候给药,一些情况下这意味着需要自己用药; ?通过帕金森病专家调整用药,或仅在与帕金森病专家讨论过后方可调整用药。 一线治疗 ?当早期阶段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时,给予左旋多巴治疗。 ?对于早期阶段得帕金森病患者,当运动症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时,考虑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或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 ?不要给予患者麦角衍生类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得一线治疗。 信息与支持 ?帕金森病患者开始接受治疗时,请将以下风险信息以口头与书面信息得形式告知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并记录讨论情况:

?所有多巴胺能治疗都可引起冲动控制障碍,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所有帕金森病治疗都可引起精神症状(幻觉与妄想),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运动症状得辅助治疗 ?如果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异动症与/或运动症状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则在对治疗进行调整之前,应先咨询帕金森病专家。 ?尽管已经提供了最佳左旋多巴治疗,但患者仍然发展为异动症或运动症状波动,则提供多巴胺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得辅助治疗。在此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得临床情况,如患者得症状、合并症与联合用药得风险; ?患者个人得生活方式、偏好、需求与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得潜在获益与风险。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选择非麦角衍生得多巴胺激动剂,因为麦角衍生得多巴胺激动剂需要进行监测。 ?仅在下列情况下考虑使用麦角衍生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治疗得辅助:

6类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6类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 帕金森是一种突发的缓慢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 病其特征是动作的缓慢与缺失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 不稳。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有以下几类:1、抗胆碱能药物:此类药物有抑制乙酰胆碱的活力,相应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效应和调整纹体内的递质平衡。适用于早期轻症患者和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物。常用药物有:安坦2~4mg,2~3次/d;开马君2.5~5mg,3/d。具有明显的中枢性不良反应,包括记忆障碍、精神错乱、幻觉、镇静、焦虑、口干、眼花、恶心等付作用,有青光眼者禁用。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杨君祥2、多巴胺替代疗法:此类药物以直接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不足,是目前所有抗帕金森药中疗效挺好且耐受良好的治疗药物。有左旋多巴和脑外多巴脱羧酶抑制剂:苄丝肼和卡比多巴。美多巴和息宁是目前最常用的合剂,前者为左旋多巴与苄丝肼合剂,起效快,效果强,持续时间短;息宁为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合剂,效果较美多巴弱,但作用时间长。3、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纹状体上的多巴胺受体而起到治疗作用,可与左旋多巴合用或在左旋多巴失效时应用,它能够推迟左旋多巴的应用和可能存在的神经保护作用,现多倾向用于早期病人的治疗,尤其是对40岁以前发病的年轻患者。有溴隐亭、协良行、泰舒达、普

拉克索(森福罗)、罗匹尼罗、卡麦角林、罗替戈汀等。4、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是一种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酶,在脑内与单胺氧化 酶一起共同作用,将多巴胺分解代谢,如果抑制了该酶的活性,就可以减少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在体内的降解,使左旋多巴更多地进入脑内转化为多巴胺,同时也延长多巴胺在脑内的时间。有托卡朋(答是美)、恩托卡朋(珂丹)等。5、神经保护剂:维生素E和辅酶Q10等。6、金刚烷胺。能加强突触前合成和释放多巴胺,减少多巴胺的重吸收,尚有抗胆碱能作用。可与抗胆碱能药或左旋多巴合用。如有健康疑问,可到全球医院网公众号(webQQYY)咨询。(责任编辑:金忠)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一)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一) 作者:张艳玲,苏炳银,文灿,梁亚杰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病因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变性疾病,中老年发病,起病缓慢,慢性进行性发展,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异常和运动减少为主要表现。主要病变在黑质致密带,可累及蓝斑、迷走神经背核等。尽管病理改变位置明确、局限,但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文就PD发病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1遗传因素 1.1PD致病基因的研究 在对家族性PD相关基因的研究中,已经发现10个染色体位点以孟德尔遗传方式与PD连锁,分别命名为。其中5个涉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个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传递,另外1个可能与晚发性散发PD有关。此外,以下位点的克隆也进一步确认了基因异常在家族性PD发病中的作用。Polymeropolous等首次成功地将一个意大利PD 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进一步的研究中,仅有G88C、G209A 两个错义突变Ala53Thr和Ala30Pro)被确认。研究发现:突变的基因即为致病基因,可能有利于形成淀粉样纤维结构,参与Lewy小体形成。其他的种族和PD家系中未发现的突变〔〕。基因于1987年被克隆,定位于4p14染色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基因。目前,仅发现一个来自德国的PD家系的

姐弟两人的单个突变(I93M)。有研究对1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D家系进行了的整个编码区测序,发现了3号外显子区S18Y多态性。随后的研究也证实S18Y多态性与PD发病呈负相关〔3〕。Parkin 基因异常首先在日本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青少年型家族性PD(ARJP)家系中被发现。parkin基因的突变频率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加明显下降;而parkin相关性PD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分布,也说明parkin基因突变对PD发病机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1.2PD易感基因的研究 目前,多数认为PD散发病例是在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现已发现多种易感基因,如羟化缺陷相关基因(异哇胍羟化酶,CYP2D6)、氧化应激过度相关基因(CYP2E1、单胺氧化酶B、超氧化物歧化酶)、芳香胺的解毒障碍相关基因(乙酰转移酶,NAT)等。这些易感基因的功能改变,将通过影响氧化应激及芳香胺类和肼类物质的代谢等途径,使PD的发病增加〔〕。 1.3线粒体DNA与PD PD患者黑质和血小板线粒体复合物Ⅰ活力下降,动物实验证实MPTP 的毒性作用机制是MPP+选择性地抑制了黑质细胞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物Ⅰ的活性,ATP合成障碍,最终导致细胞变性死亡。因此研究者一直重视线粒体功能与PD关系的研究。线粒体复合物Ⅰ由核DNA(nDNA)和线粒体DNA(mtDNA)共同编码。有研究表明mtDNA异常参与引起PD 患者线粒体复合物Ⅰ活力下降。但是研究没能证实PD患者mtDNA异

帕金森病模型

帕金森病模型 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依赖于成功的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采用的模型如下: 利血平模型 利血平能不可逆地封闭单胺类物质的运输,影响细胞内囊泡的单胺再循环,故而于世纪年代被用于制作大鼠模型。当喷齿类动物注射利血平后,由于囊泡内摄取的多巴胺、轻色胺和去甲肾上腺被封闭,在胞质内被降解,快速降低单胺水平,导致肌肉僵硬等的症状。 甲基苯丙胺模型 与利血平一样,甲基苯丙胺作用于多巴胺神经末梢,使多 巴胺水平明显下降,而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的影响很小。有报道称对多巴 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由过氧化亚確酸盐的产生介导,这种毒性作用能够被抗氧化剂所阻 断。该模型的不足主要是没有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 轻多巴胺模型 轻多巴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只有直接脑内给药才能 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注入黑质区内的能选择性引起多巴胺能 神经元的死亡。注入纹状体内的先被神经末梢摄取,再通过逆轴突转运至黑质的 细胞体,也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但此过程呈慢性渐进性改变,类似人体内的病程可用以建立早、中期模型。 鱼藤酮模型 天然有机杀虫剂鱼藤酮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能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活性,选择性引起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根据等的方法制备鱼藤酮大鼠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模型,将渗透微菜埋于大鼠背部皮下,再从其下颂角静脉插管与微栗相连,每日 灌注鱼藤酮,连用周,大歲表现为身体屈曲,运动减少,有时伴有强直,震颤和自发的旋转行为。 百草枯模型 百草枯,是一种除草剂,其结构与的活性代谢物相似,被认为 是可能的危险因素。可以速度缓慢地穿过血脑屏障。小鼠注射后引起黑质和纹状 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继而出现随意运动的减少。 模型 能通过血脑屏障,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它 的活性形式,被多巴胺转运体摄人多巴胺能神经元,从 而特异性地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的毒性作用被认为是抑制线粒体复 合物的活性产生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说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典型发病中起重 要作用。此外,导致的产生,而是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原因之一。 损毁模型是研究使用最普遍的动物模型。通常经皮下、腹腔、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除以上模型外,还有基因敲除模型、转基因模型、免疫损伤模型、拟胆碱药物模型和机械损伤模型等。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符合理想标准的模型,但总的来说, 小鼠模型是目前最为重要、应用最广的动物模型。如何在动物、药物和给药方法等选择中找到 较适合的结合点,较全面地反映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特点,是建立好的动物模型的关

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综述

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综述

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综述 【摘要】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综合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研究多方面资料和最新观点,对其药物特点、药物合成、药物修饰、复方制剂等分别进行阐述、归纳和评价。【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巴胺左旋多巴复方制剂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其主要特征,还可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非运动症状。该病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首次描述,之后逐渐被人们广泛研究,但直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PD神经病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蓝斑神经元脱失致上述部位及其神经末梢处多巴胺(DA)减少,而黑质纹状体系统中与DA 功能拮抗的乙酰胆碱(ACH)作用相对亢进,DA 与ACH平衡失调。 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在控制帕

金森病症状方面卓有成效的药物被不断发现;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左旋多巴,直至目前,它仍是治疗帕金森病最主要的药物。 1.左旋多巴的药物特点 左旋多巴(L-DOPA)化学名为β-3,4-二羟苯基-α-丙氨酸(3,4-2dihydroxylphenylalanine)[图1(a)],又名3-羟基-L-酪氨酸,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从L-酪氨酸到儿茶酚或黑色素的生化代谢途径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1],即多巴胺(dopamine)的前体。L-DOPA是治疗常见老年病-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的主要药物,于1970 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药物[2]。其作用机理为左旋多巴能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在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多巴胺[图2(b)],补充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并使多巴胺与乙酰胆碱趋于平衡,进而发挥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作用[3]。但随着帕金森病的不断发展,左旋多巴胺的功效会越来越弱,患者的病症会越来越不受控制,同时还会出现运动症状波动、运动障碍、异动症、神经障碍等并发症[4]。

抗癫痫和抗帕金森病药

第五章抗癫痫和抗帕金森病药 第一节抗癫痫药 定义:癫痫(epilepsy)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细胞异常放电所致的大脑功能失调,主要特征为慢性、突发性、反复性和短暂性的运动、感觉、意识和精神紊乱。发作时多伴有异常的脑电图(EEG)。 分型: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癫痫两种。前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多为全身性发作;后者因脑部外伤、肿瘤、感染、发育异常、脑血管疾病或某种代谢异常引起,多为局限性发作。根据临床症状、脑电图的不同可将癫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12-1 癫痫发作的分类 发作类型特点 局限性发作 单纯局限性发作 (局灶性发作) 复杂局限性发作 (精神运动性发作)全身性发作 强直-阵挛性发作 (大发作) 失神性发作 (小发作) 不典型小发作 肌阵挛性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 未能分型的发作表现为面部或一侧肢体或某肌群痉挛、抽搐、多无意识障碍,是特定部位感觉异常及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特有症状。 通常伴有意识障碍,发作时以精神症状为主,可出现精神失常,常伴有泛化的EEG活动。 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在地,先出现全身强直性惊厥,然后转为阵挛性惊厥,面色青紫、口吐白沫,持续数分钟。 多见于儿童,表现为短暂而突发的意识消失、知觉丧失、动作和语言中断但无抽搐,一般持续5~30s后迅速恢复。 与小发作相比,发作和停止过程较慢,EEG多样化。 部分肌群短暂休克样抽动。 通常指大发作持续状态,患者大发作频繁,间歇期甚短或无,持续昏迷。 新生儿错乱性发作、婴儿痉挛、间脑癫痫、良性中央区癫痫。 药物作用机制:目前防治癫痫的主要方法是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但不能根治,仅能控制症状。如治疗得当,可使50%患者发作完全控制,25%~30%患者可得到明显改善。其作用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抑制病灶神经元的过度放电。②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防止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多数抗癫痫药主要是通过后一种方式发挥作用的。可能与增强脑内GABA功能、促进Cl-内流、降低神经细胞膜兴奋性有关,也可能与干扰Na+、Ca2+、K+等离子通道有关。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引言: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治疗的理念和方法随着我们对本病的认识程度而逐渐深化,甚至有所修正。每种药物各有利弊,在使用的时候需要专科医生的细心搭配,才能扬长避短。可以说,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神经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0 岁以上人群中,PD发病率约为1%~2%,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P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提高纹状体突触前膜多巴胺的含量和改善多巴胺受体的功能。对于增加多巴胺含量的药物,其一是多巴类制剂,PD 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多巴胺缺失,因此用多巴胺替代治疗有效。左旋多巴已经成为PD运动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是PD的基础用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是左旋多巴的复方制剂,例如左旋多巴与苄丝肼、复方左旋多巴控释片、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口服崩解片、缓释胶囊制剂等,目的是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同时使到达脑组织的左旋多巴剂量明显增加。复方左旋多巴初始用量62.5-125mg,2-3次/d,根据病情而渐增剂量至疗效满意和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餐前1 h或餐后1. 5h服药。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复

方左旋多巴常释剂具有起效快的特点,而控释剂具有维持时间相对长,但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PD患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后,可能出现疗效减退,表现为症状波动(motor fluctuation)和剂末恶化。可通过减少复方左旋多巴单次剂量而增加其给药次数,也可改用左旋多巴控释片以缓解运动障碍(dyskinesias)。现有证据提示早期应用小剂量(≤400mg/d)左旋多巴复方制剂并不增加异动症的发生,但在应用左旋多巴复方制剂治疗PD 4-6年后,40%~70%的患者依然会出现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等并发症。持续多巴胺能刺激(continuous dopaminergic stimulation,CDS)的治疗策略是近年来PD 治疗理念的最新进展,有望解决运动波动等困扰PD 患者的难题。其二是增加脑内多巴胺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多巴胺降解需要两种酶即MAO和COMT。MAO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司来吉兰、雷沙吉兰,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复方左旋多巴制剂联合使用,联合应用能推迟运动并发症的出现,减少左旋多巴用量。雷沙吉兰应用方便,依从性较好,但胃溃疡患者应慎用,禁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合用。COMT 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恩他卡朋、托卡朋,只能与复方左旋多巴制剂联合应用。恩他卡朋可应用于有“剂末现象”的PD 患者,增加“开期”,减少“关期”,并改善UPDRS运动评分。最常见不良反应的是异动症,其次还可见胃肠功能紊乱、尿色改变等症状。对于改善多巴胺受体功能的药物,多巴胺受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以最小剂量达到最佳疗效。几乎所有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均须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根据病情和个体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治疗过程中以症状改善、能自理生活为基准,不要求症状完全缓解,尽量保持药物在最低维持量。权衡利弊、选用适当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多巴的疗效,降低多巴的用药剂量,减少多巴长期应用出现的症状波动等不良反应。突出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的年龄、症状类型、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和药物价格、经济承受能力等选择药物。 药物选择抗胆碱能药:主要用于以震颤为主的早期帕金森病人,有认知障碍的病人慎用。药物如安坦等,每次1~2毫克,一日3次。 多巴胺替代疗法:作为帕金森病治疗的“金标准”,包括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脱羧酶抑制剂与左旋多巴的混合制剂(复方多巴),对强直、运动障碍、流涎、皮脂溢出等症状效果更好。 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疾病早期或年轻的帕金森病人可作为首选治疗,多数作为左旋多巴的加强剂。药物如溴隐亭,初期服半片(1.25毫克),一周后每晚服1片,共一周。以后每周增加1片,直至10~20毫克/天的最适剂量。泰舒达,为控释剂,每日150~200毫克,对静止性震颤更有帮助。药物还有协良行,最初两天应从50微克/天开始,其后12天每隔2天剂量增加100或150微克,然后每隔2天增加250微克至合适的理想治疗剂量,分3次服用。 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BI):作为左旋多巴的加强剂,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药物有司来吉米,开始剂量为5毫克,早晨服用。以后可增至一日10毫克(早晨1次或分开2次服用)。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可同时与多巴制剂和MAO-BI合用,能治疗左旋多巴治疗中伴发的“开-关现象”、药效衰退和剂末现象。 金刚烷胺:用于早期患者,能改善少动、强直症状。药效一般仅维持数月。 其他药物疗法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和释放抑制剂、神经营养因子等。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214135283.html,)

药理抗帕金森病药

第十五章抗帕金森氏病药与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一、帕金森氏病的表现与发病机制是什么? 帕金森氏病的表现与病变部位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运动徐缓、肌强直、震颤和共济失调。 目前认为,病变部位主要在黑质-纹状体,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减弱有关。 二、左旋多巴的体内过程特点是什么? 左旋多巴(l e v o d o p a,L-d o p a)体内过程特点 1、口服吸收,T1/2 1~3小时。 2、肝、肠、心、肾中被脱羧生成多巴胺。 3、多巴胺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左旋多巴约1%进入中枢。 三、左旋多巴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有哪些? 左旋多巴(l e v o d o p a,L-d o p a)药理作用及应用1、抗帕金森病作用特点:?(1)轻症及年轻患者疗效好。?(2)对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疗效好。?(3)作用慢、持久、随用药时间延长,疗效。对抗精神病药引起的无效。2、治疗肝昏迷(肝性脑病): 能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但不能根治。 四、左旋多巴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注意有哪些? 左旋多巴(l e v o d o p a,L-d o p a)不良反应1. 胃肠道反应:偶见溃疡出血或穿孔 2. 心血管反应:体位低压、心动过速、心率失常 3. 不自主运动,长期用药引起,适当减量。 4. 精神障碍,停药 左旋多巴(l e v o d o p a,L-d o p a)用药要点 1、药物的相互作用1、维生素B6:多巴脱羧酶辅基能增加其外周付作用 2、抗精神病药阻断DA受体,可使左旋多巴失效;利血平耗竭中枢DA,不宜合用。 3、非选择性MAOI如苯乙肼,可阻碍DA的灭活,加重DA的外周副作用。 4、拟肾上腺素药可加重DA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2、安全性简评1、左旋多巴时,必须排除抗精神病药所致。长期用药可能出现异常的不自主运动,开关现象等症状。 2、左旋多巴禁用于急性精神病、严重神经病、心血管疾病、溶血性贫血、孕妇、严重器质性病症或内分泌疾病等。 3、伴有消化性溃疡史、青光眼史、癫痫史和精神病史者慎用。 五、卡比多巴的作用、应用特点? 卡比多巴C a r b i d o p a?C a r b i d o p a: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芳香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提高左旋多巴疗效,减轻外周副作用。?单独基本无作用。 六、胆碱受体阻断药及金刚烷胺和溴隐亭的作用和应用特点? 胆碱受体阻断药疗效不如左旋多巴。用于:①轻症患者;②不能耐受左旋多巴或禁用的患者;③与左旋多巴合用,50%进一步改善症状;④抗精神病药引起帕金森病常用中枢性胆碱受体阻断药:苯海索(trihexyphenidyl),又名安坦(artane)。丙环定(procyclidine)金刚烷胺(amantadine)的特点原是一个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