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宗旨

金华宗旨
金华宗旨

王魁溥谈太乙金华宗旨

一、何谓《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是修真养性的书。专门阐述先天大道秘传奥旨及金丹要诀。为唐朝吕祖所作。吕袓就是民间传说的“上八仙”之一,吕洞宾老祖。何谓“太乙”?《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于长安东南郊建筑“太乙坛”祭祀三位神——“天一”、“地一”、“泰一”。天一是“阳神”,地一是“阴神”,泰一是“天神”,也叫“元神”。三位神中以“天神”最为尊贵。《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泰一就是太极的具体表现。何谓金华?金华就是“金丹”。宗旨是目的,包括方式方法。日文把《太乙金华宗旨》译为“炼金丹的秘密”。

《太乙金华宗旨》开宗明义就说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取象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乃是先天太一真炁。金华之光的运转,全用逆行法(“逆成仙”之法),就是注想天心,天心在两眼之间,儒家把它叫作“虚中”,佛家叫作“灵台”,道家叫作“祖土”、“玄关”、“黄庭”和“先天窍”。天心好像宅舍一般,天光就是主人翁。世人闻听这样的道,是千载难逢。修道者,必须在日常人伦、处事行为上,作一个忠孝、净明、仁慈、刚直的人,才能够修真悟性。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为道。”希望练功者,争取作前者,勿作后者。

二、谁把《太乙金华宗旨》传播到欧洲的?

《太乙金华宗旨》,是由理查德威廉和荣格两位先生合著传播到欧洲的。前者译成德文,后者加以注释。理查德,威廉是德国人,德国迪宾根大学神学晓毕业,当过牧师。荣格是瑞士人,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在苏黎世大学任过教。

1899年,理查德自威廉26岁时,来到中国青岛当牧师。他与一般牧师不同,在青岛22年间,他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当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文明对中国固有文化弃置不顾潜心研究被一些中国人遗弃的儒教和道教,埋头于翻译《论语》和《道德经》向西方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他于1922年离开中国回到德国。回德国后与荣格相识。同年荣格邀请他到瑞士苏黎世俱乐部主讲《易经》和《太乙金华宗旨》。从此他们成为好友。同年,德国政府任命理查德·威廉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学术顾问,直到1924年,在北京居住三年,前后在中国共居住25年。在北京期间,拜劳乃宣道士为师,跟他学《易经》并翻译和注释《易经》。1924年,理查德·威廉任务终了回国,回国后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任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把《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德文,于1929年出版后,轰动欧洲。

理查德·威廉是把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的先驱人物。于1930年逝世。英国人巴克又把《太乙金华宗旨》从德文译成英文,出版后,在英国也非常畅销,多次重版,其销售扩展到全球。

三、《太乙金华宗旨》传播到日本的经过。

把《太乙金华宗旨》传播到日本的是汤浅泰雄和定方昭夫两位先生。汤浅泰雄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及经济学部,现任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定方昭夫毕业于上智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现任札幌商科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他们都是文学博士。

他们译成日文所用的原本,就是理查德?威廉所用的原本书----《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现在收藏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能得着这个原本是很费周折的一理查德?威廉之子叫黑尔木图?威廉,他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授,专教《易经》。汤浅泰雄经友人介绍托他用微型胶卷把原本拍照下来,寄到日本。汤浅泰雄再用缩微阅读器一边看一边抄下原文,然后才译成日文的。

在翻译过程中,感觉到从欧洲语言译成日文,日本人是很难理解的。而且理查德?威廉并没有照原文全译出来,对原文也有误解的地方。因此,本书除采用德文译本外,还有一部分是使用汉文作为蓝本的。先把古文放在前面,然后又用现代语言译成白话文,使它们并列,便于读者随意选择,一目了然。后部分的白话文,尽量采用理查德?威廉的翻译语言。在古文部分除使用了理査德?威廉用的原本外,还参考了《道藏辑要?金华宗旨》、《道藏续编?吕祖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及台湾自由出版社出版的《太乙金华宗旨》等书。

四、《太乙金华宗旨》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十三章。是教人如何识别天心、下识心,又怎样识别元神和识神。更进一步教人怎样修炼“元神”,使元神复归正位;怎样制伏“识神”,使它不能猖狂为所欲为。

吕祖继承道教真传,唐朝时代又中进士,他精通儒家经典,中国唐朝佛教盛行,他深受其感染。所以,他把道、儒、佛三家,皆熔为一炉了。看书中的引经据典,就可窥知全貌。道家求道之方,千端万绪,不离内圣外王之两途。什么叫作内圣?充我之精,固我之形,求先天的真我,去污浊的非我,无人无我,才近乎道。什么叫作外王?为有缘说法,为愚顽度迷,苦口婆心,讲经说法,以期大千世界共登智慧彼岸。救人济世,普度无量众生,方是道的途径。

兹将书中之真髓,分别介绍如后。

(1)何谓“寸田尺宅可治生”?

练气功的人,无论谁都在追求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健脑益智,恢复青春活力。那么怎样练才收效?怎样练性命双修?关键在何处?《太乙金华宗旨》都给我们指明了。主要练回光运转,注想天心,天心在何处?在两眼之间“先天祖窍”内。《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郁罗肖台之胜,玉京丹阙之奇,乃至虚至灵之神所住。……”这段意思就是说,“一尺四方之家,方圆一寸之地,能支配人的生命。”所谓一尺四方之家,就是人的脸面,人的脸面上方圆一寸之地(两眼间,先天窍〕就是天心。在这方圆一寸之地,有楼台殿阁,玉京丹阙之奇,气象森严可畏,此为至虚至灵的元神居住之地。《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曰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先天窍〕”。“故光一回转,周身之真炁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上述话是吕袓说的,这和《参同契批注》

把修道比喻为“御政”是一样的意思。何谓“御政”?“陈乾坤、坎离的法象,隐然具君臣上下之规模,君主无为,臣主有为。”金丹大道,以天心为主,精气为用,正像君主之统御其臣下,所以比喻为御政。古圣真人对先天大道何其如此不谋而合!关键既巳知道,就要努力实践,练功者通周天后,只要坚持练功,光的回转、真炁运行、法轮常转,就不会停息。光易动而难定,回光既久,此光凝结,就是“自然法身”。

“回光”的光字,就是“乾阳”,回字就是返的意思。只要按此法修炼,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旺,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结了。

吕祖为了坚定我们的练功,在书中举了一个“蜣螂转丸”的生动例子。他说蜣螂转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生胎离壳,而吾天心休息处,注神于此,安得不生身乎!”这段意思是说,“屎壳螂”转丸,而丸中生白,这是精神贯注的结果。精神贯注粪丸中尚可生胎脱壳,何况我们天心休息处,只要精神贯注于此,焉能不生“法身”呢!吕袓垂慈普度,这是勉励我们要信心十足地练功,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何谓元神、识神?

吕祖说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此千古不传之秘也。”这段意思是说,大凡人投母胎时,“元神”居住在两眼之间“先天祖窍”内,“识神”

则住在下面的心脏内。心脏是由血肉相包,大如桃形,由肺叶保护之,肝脏支持之,与大小肠相联系,心脏的活动完全被外界左右,假如一天不吃食物,心就感到不舒服,甚至闻惊则姚,闻怒则苦恼,见死亡就悲伤,见美色就迷恋。而头上的天心(元神)何尝有丝毫地动呢(是没有这种情况的)这是千古不传的秘密。

吕祖说识神(下识心)逞凶,如强藩悍将,欺侮天君(元神)的暗弱,夺去它的领导权,这样状态继续下去,纲纪废驰,‘国政’即全非矣。然而今元神如能凝神元宫,两眼回光返照,即内视“先天窍”,如贤明的君主即王位,左右大臣尽力辅弼,内政修明,那些奸雄佞臣,自然放下武器,俯首听命,祈求宽恕了。”这就是告诉人们好好修炼,抱元守一,元神作主,识神退位,自然就能洗心涤虑,明心见性,修成正果。

吕祖说:一灵真性,既落乾宫(先天窍),便分魂魄。魂在天心,属阳,轻清之炁,它是来自太虚,与元始(无极)同形。魄为阴,具有阴暗的本性,气混浊,它依附于肉体的心脏。”人的感觉快乐与兴奋,一切好色与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干的。惟有魂,才能藏神。魂,昼居于两目,夜则居于肝,居目能视外物,居肝则梦游。光的运转,是消阴制魄的秘诀。所以回光返照两眼间,就是集中精力炼魂,以保护元神制伏魄,进而抛弃识神。古人修练的出世法:都是炼尽阴滓,变成纯阳,以返本还原。究其道理,不外是消灭魄而完成魂的力量。

(3)“止观”与“返照”,可制止妄念。

练气功者,最感苦恼的就是杂念、妄念太多,很不易排除。古人也是如此。吕祖说吾人念至速,霎顷一妄念,却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其意是说呼吸的一瞬间就有一妄念相伴随,好像声音与回响之相随。所以一日有几万次呼吸,即有几万个妄念。怎样去制止它,用“止观法”就可以制止。什么叫“止观法”?吕祖说‘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觅心了不可得。……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其意思是说“止观”二字,是不能分开的。止于至善处一天心(因人命异,也有的止于下丹田,但最终要归天心。)“止”就是湛深入静,“观”是看到智慧。以后静坐凡妄念纷起时,不要仍旧呆坐,当究此念起于何处,但以心(意识)查心是查不出所以然来的,怎么办呢?要去止住它,而继之以观,止与观反复地进行,就能排除妄念,加深入静。这就是定慧双修。所说的“回光返照”就是“止观”。“回”就是“止”,“光”就是“观返照只止不观,只能说仅有回转运动而没有光,如果只观而没有止,只能说仅有光而没有回转运动。

吕祖说:“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号‘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儒、释、道三教都提倡“返照”,但人人能说,不知如何下手,其实是不知二字的意义。所谓“返照”就是内视,从自己

心里,返回到原始无极......“先天真一之炁”,换言之,即返回到先天虚无看自己“太乙身”。但今人仅静坐一、两小时,杂念纷至沓来,净想自己的私事,反而说是“返照”,像这样的坐法,坐到何时才能到头!

(4)怎样医治“散乱”与“昏沉”?

练气功的人,在静坐时,除上述妄念外,还有最感头痛的就是“散乱”和“昏沉”两种症状。看吕祖是怎样说的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息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

去奚啻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也。”吕袓的教导是说,对于散乱和昏沉二症,只要天天静坐,毫不间断,自会得着好的成果。如不静坐,有散乱亦不知,能知有散乱,就是一大进步,即知除却散乱的机会了。昏沉不知与昏沉而知,有天壤之差。昏沉不知,是真昏沉,知道的昏沉,不是全昏沉,其中有清醒之处。吕祖还说:“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这段的意思,说明“散乱”是神往外奔驰,不能收舍,“昏沉”是昏沉欲睡,心神不能专一入静。如患病,痛痒之疾,用药治疗就可以了。可是昏沉,是麻木不仁,处于无感知的状态,是很难治的。心散,可以努力使之集中。心乱,可以努力使之安静。但

是昏沉状态,似在黑暗中蠢动,冥顽不灵,方向不辨。散乱,还有一定的方向,昏沉,全是阴魄在活动。

怎样除却昏沉?吕袓说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凡坐须要静心纯炁,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夕卜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最后吕祖还教导说广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炷香为妙。……然亦不必限定一炷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沉睡者。”

总结吕祖以上的教导,医治“昏沉”的方法,大致有四:一、要把呼吸调整好。此时的呼吸,是鼻孔出入的呼吸(即空气),虽不是真息,但真息的出入是与此相连的。真息出现,即不昏沉了;二、凡是坐功须要静心纯炁。心怎样能静?用在调息上。呼吸的出入,只自己的心知道,不可叫耳听见。耳听不着则呼吸细微,细微则清,即能除却昏沉。与此相反,如听见呼吸就气粗,气粗就浊,池就昏沉欲睡;:三、目不外视,耳不外听,耳闫不为声色货利、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邪念妄念就不起了。专注内视、内听,神就不外奔,也不内驰,这样......就能克服昏沉欲睡的毛病,而坎离、乾坤就相交了;四、昏沉欲睡,即起来就地散步,神清再坐,亦可医治昏沉。修道者,不妨一试!

(5)照见“五蕴皆空”,又不废弃正业。

练气功要在业余或工作的间隙练功夫,不要耽误正业。吕祖曰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废弃正业。……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着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吕祖教导我们,练功要循序前进,不要废弃正业。只有修业才能进德。在日常生活,我们要

随时随地进行回光运转,要随时随地返照先天虚无“太乙身”。常说的“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就是这个意思。应把世上一切事看空。吕祖说看一切物皆空,虽知其空,然不毁万物,仍于空中建立一切事。既不毁万物,而又不著万物……。”这段意思是说,虽知所有事物都是空的,但不能毁坏万物,不仅不能毁坏,而且不追求个人财富,要在空之中创造物资财富,供他人享受。这就是进德修业。吕袓继之教导说心不空则丹不结。心净则丹,心空则药。不著一物,是名心净,不留一物,是名心空。……如此一部全功,不过心空二字,足以了之。今一言指破,省却数十年参访矣。”吕祖的教导是说,心不空则神丹不结。只有心静、心空,则乾坤才能相交,乾坤交才能结丹。只有心静、心空,才能坎离相交,坎离相交才能产药。只有洗心涤虑,一尘不染,才能心净、心空。道家一部全功,一言以蔽之,不过“心空”而已。吕祖慈悲为怀,今一语道破,省却数十年拜师访友了。我们既少走弯路,应信心百倍、诚心诚意、持之以恒地习静打坐,保持“心常空”,以期修成正果,方不负吕袓的教诲。

五、结语

练气功者,都愿练成一个有智慧而开悟了的人,但怎样修炼?关键在何处?有些茫然。有的性命书,趣旨隐诲,玄妙莫测,有的藏头露尾,使人陷入五里雾中。可是《太乙金华宗旨》不是这样,明确地告诉人:寸田尺宅可治生。”就是一尺四方的脸面上,方圆一寸之地----天心(先天窍),可支配人的生命。只要回光返照两眼间,坦荡虚无守祖窍,就可“涵养本源,添油接命。”

怎样识别“元神”和“识神”,本书讲得很清楚。教我们按宗旨练静功,就是叫我们练魂制魄,制伏识神,以保护元神,返回纯乾,这就是“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练气功者,最感痛苦的是坐下后杂念起伏,“心猿意马”检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昏沉”和“散乱”也是难医之症。吕袓谆淳教导,用“止观法”一止与观反复地进行,就可止住杂念,收到“定慧双修”之效。至于“昏沉”和“散乱”,只要静心纯炁,目不外视,耳不外听,专注内听内视,神就不会外奔和内驰,而“蛰藏炁穴,众妙归根”了。

上述都是教人怎样修道,怎样按《太乙金华宗旨》练功,但吕祖从另一面提醒人们说: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0……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如不练静坐,目光流转,为声色货利所消耗,精力耗尽,便堕入幽冥之界。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圣道一脉相传,只有“虚极静笃”,专心致志打坐,才能悟道得道,返回无极。

译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及专家不吝赐教。

王魁溥写于北师大

一九八九年八月

荣格与中国文化

荣格与中国文化 摘要:荣格与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渊源,他的心理学理论在中国文化中的佛教、道教找到了印证、得到了启发,他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的心理学理论中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即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自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是使用于我国现代社会,对现代文化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字荣格;中国文化;原型;集体无意识 荣格作为西方心理学家,最初是跟随弗洛伊德学习,然而他是个非常内省的人,渐渐的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在他进行关于人格想法的内省时接触到了中国文化、东方的神秘文化形成了他自己的理论观点。虽然他的理论听起来很神秘、很复杂难懂,但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他的理论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体现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一、荣格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谈到荣格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就不得不提到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 1873-1930),他是是国际著名汉学家,其中文名字为“卫礼贤”。荣格是在20年代初期结识维尔海姆的,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荣格与维尔海姆还广泛地谈论了中国的哲学和宗教等问题,对他影响颇深。 (一)、中国文化定义的多元化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其中既包传统文化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并且他们是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的。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包罗万象的,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传统思想就有老庄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学思想、戚继光的练兵思想等;宗教哲学也很丰富,有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等。 不同文化下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人格的发展,一般在心理学上是将文化分为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中国正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并且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所以它不仅仅是影响着人们的传统习惯更是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特点。荣格心理学最主要的成就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由原始意象组成的,而“原始意象是人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的意象,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

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节选)申荷永

第三届心理分析国际论坛: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申荷永) 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节选) 申荷永 大家早晨好!感谢约翰?比贝(John Beebe)博士热情的引介,对于他的理解、鼓励和友谊,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我为这次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准备的报告,是“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 感谢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博士刚才的精彩演讲:“自性化的伦理,以及伦理的自性化”(The Ethics of Individuation, the Individuation of Ethics;杨韶刚教授担任翻译);感谢他所阐述的精彩而深刻的思想。他给我们讲述了荣格所喜欢的“求雨者”的故事,并且从中引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synchronicity(我用作“共时性”);杨绍刚教授将其翻译为“缘分”,使我联想到佛家的“缘起性空”,着实包含无限的深意。 默瑞?斯丹博士从“共时性”的思想中,引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individuation”(杨绍刚教授翻译为“个性化”);这个术语也被用作“个体化”,尤其是台湾学者,而我用作“自性化”;这种中文翻译上的多样性,也可看作我们仍然需要对“它”加深理解。 我将individuation理解为自性化的时候,本来也是受默瑞?斯丹博士1994年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首次访问中国时一起座谈的启发,其中涉及对荣格“Self”的认识和理解;我将荣格的“Self”翻译为“自性”,从字面将其注解为“自己与生俱来的心理本性”;于是,“自-性-化”给人的字面印象,也就包含了一种“自我内在心灵本性的转化”的意义。 但我更愿意用一个地道的中国思想来表述这种“共时性”和“自性化”,那就是“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含了“求雨者”的内涵,以及“共时性”和“自性化”的本质。 这样的一种理解,其中也借助了默瑞?斯丹博士的思想:那就是他的《实践完整》(Practice the Wholeness)。那一直是我的案头书。默瑞?斯丹博士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研习深受他的影响,对此我深怀感激。 …… 荣格曾经说过,只要他讲授“积极想象”,就必然要引述这求雨者的故事。 那么,接下来,我就借用默瑞?斯丹博士给我们讲述的这“求雨者”的故事,通过“共时性”和“自性化”的思想,来阐述有关“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的主题。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背景性的插曲。 《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是把我引向荣格心理分析的导航书。那是1993年,在美国南伊利诺伊的爱德华镇(Edwardsville),当我开始自我分析的时候;《金花的秘密》也是帮我打开荣格心理分析大门的一把钥匙,它一直伴随着我的荣格心理分析学习与实践。 1997年,默瑞?斯丹博士邀请我与《荣格之道》的作者戴维?罗森(David Rosen)一起在美国芝加哥的荣格研究院做“荣格与中国”的对话。当时有听众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对《太乙金华宗旨》的翻译,以及荣格的评论是否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是基于托马斯?克莱瑞(Thomas Cleary)在其新译本中的批评所提出的。当时我尚未读过克莱瑞的译本,只能回答说,卫礼贤是用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背景,充分发挥了意译的作用,是把语言文字翻译成了“意义”……至少对我来说,读卫礼贤和荣格合著的《金花的秘密》,实属受益匪浅。 后来,默瑞?斯丹鼓励我对这两个译本以及《太乙金华宗旨》本身做进一步的研究。我带着这样一个任务去了瑞士苏黎世的荣格研究院。有一天我去爱诺思(Eranos)看望瑞策玛(Rudolf Ritsema)博士,也是想听听他对卫礼贤的翻译和荣格评论的看法。 到了罗卡诺?艾斯考纳(Locano Ascona)的爱诺思之后,瑞策玛即刻告诉了我一个事件:他知道荣格所叙述的求雨者的故事来自卫礼贤,但却一直找不到它在卫礼贤著作中的出处。大概他正想引用这故事写些什么,几卷本的卫礼贤著作一直放在他的案头。而就在我要到达的那一刻,他仍然在翻阅卫礼贤的著作;知道我

金华宗旨

王魁溥谈太乙金华宗旨 一、何谓《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是修真养性的书。专门阐述先天大道秘传奥旨及金丹要诀。为唐朝吕祖所作。吕袓就是民间传说的“上八仙”之一,吕洞宾老祖。何谓“太乙”?《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于长安东南郊建筑“太乙坛”祭祀三位神——“天一”、“地一”、“泰一”。天一是“阳神”,地一是“阴神”,泰一是“天神”,也叫“元神”。三位神中以“天神”最为尊贵。《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泰一就是太极的具体表现。何谓金华?金华就是“金丹”。宗旨是目的,包括方式方法。日文把《太乙金华宗旨》译为“炼金丹的秘密”。 《太乙金华宗旨》开宗明义就说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取象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乃是先天太一真炁。金华之光的运转,全用逆行法(“逆成仙”之法),就是注想天心,天心在两眼之间,儒家把它叫作“虚中”,佛家叫作“灵台”,道家叫作“祖土”、“玄关”、“黄庭”和“先天窍”。天心好像宅舍一般,天光就是主人翁。世人闻听这样的道,是千载难逢。修道者,必须在日常人伦、处事行为上,作一个忠孝、净明、仁慈、刚直的人,才能够修真悟性。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为道。”希望练功者,争取作前者,勿作后者。 二、谁把《太乙金华宗旨》传播到欧洲的?

《太乙金华宗旨》,是由理查德威廉和荣格两位先生合著传播到欧洲的。前者译成德文,后者加以注释。理查德,威廉是德国人,德国迪宾根大学神学晓毕业,当过牧师。荣格是瑞士人,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在苏黎世大学任过教。 1899年,理查德自威廉26岁时,来到中国青岛当牧师。他与一般牧师不同,在青岛22年间,他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当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文明对中国固有文化弃置不顾潜心研究被一些中国人遗弃的儒教和道教,埋头于翻译《论语》和《道德经》向西方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他于1922年离开中国回到德国。回德国后与荣格相识。同年荣格邀请他到瑞士苏黎世俱乐部主讲《易经》和《太乙金华宗旨》。从此他们成为好友。同年,德国政府任命理查德·威廉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学术顾问,直到1924年,在北京居住三年,前后在中国共居住25年。在北京期间,拜劳乃宣道士为师,跟他学《易经》并翻译和注释《易经》。1924年,理查德·威廉任务终了回国,回国后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任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把《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德文,于1929年出版后,轰动欧洲。 理查德·威廉是把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的先驱人物。于1930年逝世。英国人巴克又把《太乙金华宗旨》从德文译成英文,出版后,在英国也非常畅销,多次重版,其销售扩展到全球。 三、《太乙金华宗旨》传播到日本的经过。

太乙天目功

太乙天目功 一、吕祖天心回光法 ∴音伊,表示两眼与天目部位的三个光点,是练功秘诀,由纯阳祖师传授。此秘诀既可防病疗疾,又可强身健体,还可开天目,激发功能,是修炼上乘功夫之秘术。 一、打开天心的秘诀 ∴字秘诀,是启开“天心”的枢纽。何谓天心?《太乙金华宗旨》曰:“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丹书所谓玄窍是也。”天心就是玄窍。何谓玄窍?如修炼性功,玄窍应是祖窍。在二目之中心。人之精华,上注于目,两目之间的天目,是人身之一大关窍。如何才能开“天心”呢?《太乙金华宗旨》曰:“然天心一窍,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开,只可默存以俟。欲识其存,不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丹书所谓是那么,非那么,非那么,却那么。才是如如,一开永开也。而功法在于存诚两字。”启开天心的功法,就是“存诚”两字。 应如何运用“存诚”之法呢?《太乙金华宗旨》曰:“存诚妙用,尚有诀中捷诀。乃于万缘放下之时,惟用梵文∴字。以字之中点存诸天目,以左点存左目,右点存右目,则人两目神光,自得会天目。”又曰:“人能用三目如梵文∴字然,微以意运如磨镜,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现前。” 梵文∴(音伊)字。中点为天罡,左点为日,右点为月。在人身则为天目和左右眼。人知修炼之法,天目即开。以上乃“存诚”妙用之诀。但诀不等于法。应如何“存”呢?又如何“微以意运如磨镜”呢?这都是有具体修炼方法的。 二、具体功法 (1)意守天目法 天目,在前额正中,有小窝处。两眼微闭。意守天目数分钟。所谓意守,即意念稍微想到天目即可。意念要轻,似想非想。能达恍惚境界更妙。 (2)∴字诀存入法

∴字为梵文,此三点,在宇宙代表日、月、天罡;在人身则代表左右目和天目。将∴字写在白纸上,字的大小,与人的天目和左右两眼的距离一样大小。将写∴字的白纸贴在墙上。 首先面对∴字,∴字与三眼(天目和左右眼)的距离为三尺。两眼盯着∴字,尽量做到不眨眼,两分钟。接着再闭眼,一、二分钟。如此反复进行三遍。此时,额部自有气光出现。 接着两眼微闭。吸气时,意想将∴字的上点吸入天目,左点吸入左目,右点吸入右目。 注意:吸气时,同时将∴字的三点吸入三目(天目与左右目)。不管呼气。如此反复吸气24次。 再两眼微闭。意想呼入三目中的三点,为三点气光。并意守三点气光数分钟,练之日久,三目中,会有明显的三团气光,但不可追求,顺其自然。 (3)∴字诀磨镜法 磨镜法即运光法。用意念运转三目中的气光。其路线是:从天目开始,意想将天目中的气光运到右目,再从右目将气光运到左目,又从左目将气光运回到天目,如此运行为一圈,重复运行八圈。然后,再从相反方向运行。还是从天目开始,意想将天目中的气光运到左目,又从左目将气光运到右目,再从右目将气光运回到天目,为一圈,如此重复运行八圈。在运行过程中,对气光会有明显的感觉。 (4)收功 接上节,当上节最后一圈运完后,气光还是回到天目。并意守天目内的气光数分钟。意守时,意念不可重。练之日久,会发出较强的气光。 收功后,起立,活动一下身体。如梳头、擦面、甩手、慢走等。

金花的秘密的读后感十篇

金花的秘密的读后感十篇 《金花的秘密》是一本由[瑞士] 荣格 / [德] 卫礼贤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一):书摘 #荣格评述# “一般说来,专业学者的心智是纯粹男性的,对于这样一种理智而言,繁育是一种与本性相异的不自然过程,因此它特别不适合接受和培育与本性相异的精神。而更伟大的精神却带有女性的特征,它有一个擅于接纳的、培育性的子宫,可以把陌生的东西改造成熟悉的形态。卫礼贤拥有这种母性精神的罕见天赋,因此能够前所未及地领会东方精神,致力于他那些无与伦比的翻译工作。”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二):即将失落的文明 荣格显然是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层面来理解中国道家的性命双修,作为中国人当然觉得有些low,估计西方人确实很难去相信和理解中国道家“结圣胎”、出“阳神”的状态,但是他所主张的西方人不要形式化的吸收东方文化中的某些形式,而是应该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生长出建立在西方土壤的文明结合体的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说来令人尴尬,道家原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修行流派,如今对它的认识却要通过国外的研究,中华文明的传承被割裂至

此,令人叹息。国人中年青一代,能了知这些的又能有几人?这种文明的失落又意味着什么?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三):做些笔记 文/夏休五月份看这本书的时候对它的印象停留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精神”上,读了前面荣格和卫礼贤的评述,后面《太乙金华宗旨》是真的没法看。过了几个月,觉得该梳理下里面的内容,不然就真的等于白读了。《太乙金华宗旨》的基本观点:人出生时,心灵的两个领域——意识和无意识——就分离了。意识是被分开的个体要素,无意识则是与宇宙相结合的要素。两者可以通过禅修统一在一起,这是这部经典所依据的原理。意识必须沉入无意识之中播下种子,从而将无意识提升至意识,并与得到丰富的意识一起以精神再生的形式进入一种超个人的意识层次。这种再生首先会使意识状态内部继续分化而进入自主的思想形式,但禅修必然会导致所有的差别都在最终不二的统一生命中消失。卫礼贤说,中国哲学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观,即宇宙和人从根本上服从同样的法则,人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并无严格界限。同样的法则支配两者,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心灵和宇宙的关系就像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人自然参与了全部宇宙事件,里里外外同它们交织在一起。这个法则是“道”,支配着人,也支配着自然。“道”由“首”和“走”组成,卫礼贤解释成“一条从开端出发直接导向目标的自身固定的道路”,是其他运动的参照物,其他事物的法则。而荣格则把道解释成“有意识地走”,“自觉的道路”,有更多的主观性在里面。长期以来,在西方典型的基督教精神文化中,精神和对精神的爱一直是

养心法十诀

养心法十诀 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一灵独觉法 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一灵独耀,神光晔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郁山主所说在:“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即为一灵独耀说法也。修道而能至一灵独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临济语)无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最易体认天理。彻识仁体,明心见性而与道合真。孔门“慎独”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灵独耀之灵明也。孟子倡“良知”,阳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静极通神工夫。故日:“心至无心神自定,一灵独耀遍乾坤。” 泯外守中法 儒门以“执中”为心法,并以中庸之道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为心法,丹道门庭修链更有“守中”与“守中黄”一诀法,心口相传。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边而行中道,最後虽主“中亦不立”,即中亦应舍,然仍以得证中道为修证要妙。故亦可以说,守中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须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内,守中所以令内不缘外。泯外则不用强制防治外尘之干扰,而外境自泯,外泯则内景之中体自见。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执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则须配合八卦五行以“规其中”,复以中为玄牡之门,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窍”为千古不传之“圣窍”与“道窍”。守之可应天地之中与宇宙之中,得到人心与天心合一、及人心与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万千也。 冥心守一法 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三家圣人教人,除以中为道体外,又复以一为道体。道本虚无。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惟在此虚无中,有宇宙天地万物,若无“中”则上下左右,运行生息,俱无由立,亦无由维系而至於不坠不灭。虚无不可穷不可见,以一见之。仙经谓“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一者道之始生,而为万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训,庄子有“我守其一、而处其和”之训。守一为得一之阶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门。冥心於一,合气於淡,则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於此,宜将牙关咬紧,死尽偷心,冥合於一,此为定心妙法。孟子曰:“天下乌乎定?定於一。”俞真子曰:“人心乌乎定?定於一。”一心不动,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极,杂念纷起,根尘不净,难得见一,一不可见,又乌乎守?乌乎定?一者道体,人与天地万物之共性,见一即见道,亦即佛家之见性工夫。心一冥极,则自“灵台一而不桎”(庄子语),而清虚澄澈;便即见一,亦即见性,迄乎见性,便即入道。迄与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极於无。宇宙天地万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复归於浑沌无我之境界。 系心守窍法 守中守一,为无形无相无位之道法,此守窍法,则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动,易向外驰放,难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极,殊不易言,於此时便可用系心守窍法。系心守窍,亦即儒门之“收放心”工夫。当做工夫时,一觉此心已放,便应即予收回,系於窍中。初时,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纯熟,自不驰放散乱,佛遗教经谓:“制心一处,无事莫办。”心念一动,制令不起,微嫌有强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颠倒,归於一切处无心、无念、无欲、无为,而以得解脱也。系心守窍,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则均以守下丹田为通则。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间,泥丸者,此亦名守黄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绦宫、气海、海底、命门者,尤以教守玄关法为最神秘。故古真谓:“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干六百门。”盖以“此窍非几窍,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时,方得见得知也。道家守窍法,均有口诀,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证验,有境界;惟此则过来人自知,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虚心实腹法

《太乙金华宗旨今译》序言

一、何谓《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是修真养性的书。专门阐述先天大道秘传奥旨及金丹要诀。为唐朝吕祖所作。吕袓就是民间传说的“上八仙”之一,吕洞宾老祖。何谓“太乙”?《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于长安东南郊建筑“太乙坛”祭祀三位神——“天一”、“地一”、“泰一”。天一是“阳神”,地一是“阴神”,泰一是“天神”,也叫“元神”。三位神中以“天神”最为尊贵。《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泰一就是太极的具体表现。何谓金华?金华就是“金丹”。宗旨是目的,包括方式方法。日文把《太乙金华宗旨》译为“炼金丹的秘密”。 《太乙金华宗旨》开宗明义就说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取象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乃是先天太一真炁。金华之光的运转,全用逆行法(“逆成仙”之法),就是注想天心,天心在两眼之间,儒家把它叫作“虚中”,佛家叫作“灵台”,道家叫作“祖土”、“玄关”、“黄庭”和“先天窍”。天心好像宅舍一般,天光就是主人翁。世人闻听这样的道,是千载难逢。修道者,必须在日常人伦、处事行为上,作一个忠孝、净明、仁慈、刚直的人,才能够修真悟性。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为道。”希望练功者,争取作前者,勿作后者。 二、谁把《太乙金华宗旨》传播到欧洲的? 《太乙金华宗旨》,是由理查德威廉和荣格两位先生合著传播到欧洲的。前者译成德文,后者加以注释。理查德,威廉是德国人,德国迪宾根大学神学晓毕业,当过牧师。荣格是瑞士人,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在苏黎世大学任过教。 1899年,理查德自威廉26岁时,来到中国青岛当牧师。他与一般牧师不同,在青岛22年间,他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当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文明对中国固有文化弃置不顾潜心研究被一些中国人遗弃的儒教和道教,埋头于翻译《论语》和《道德经》向西方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他于1922年离开中国回到德国。回德国后与荣格相识。同年荣格邀请他到瑞士苏黎世俱乐部主讲《易经》和《太乙金华宗旨》。从此他们成为好友。同年,德国政府任命理查德·威廉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学术顾问,直到1924年,在北京居住三年,前后在中国共居住25年。在北京期间,拜劳乃宣道士为师,跟他学《易经》并翻译和注释《易经》。1924年,理查德·威廉任务终了回国,回国后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任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把《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德文,于1929年出版后,轰动欧洲。 理查德·威廉是把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的先驱人物。于1930年逝世。 英国人巴克又把《太乙金华宗旨》从德文译成英文,出版后,在英国也非常畅销,多次重版,其销售扩展到全球。 三、《太乙金华宗旨》传播到日本的经过 把《太乙金华宗旨》传播到日本的是汤浅泰雄和定方昭夫两位先生。汤浅泰雄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及经济学部,现任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定方昭夫毕业于上智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现任札幌商科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他们都是文学博士。 他们译成日文所用的原本,就是理查德?威廉所用的原本书----《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现在收藏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能得着这个原本是很费周折的一理查德?威廉之子叫黑尔木图?威廉,他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授,专教《易经》。汤浅泰雄经友人介绍托他用微型胶卷把原本拍照下来,寄到日本。汤浅泰雄再用缩微阅读器一边看一边抄下原文,然后才译成日文的。 在翻译过程中,感觉到从欧洲语言译成日文,日本人是很难理解的。而且理查德?威廉

金花的秘密

金花的秘密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杰出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大师,当代西方最具影响活力的思想家之一。1912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在学术志趣上分道扬镳,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他对东方的宗教和哲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东方思想是荣格学术“转型”与“重构”的关键因素。在借鉴和吸收东方思想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对荣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托尼(Toni Wolff,1888-1953)、凯萨林(Hermann Keyserling,1880-1946)、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深受东方思想的启迪和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易学、道教、禅宗、藏传佛教。荣格因此写了很多有关东方思想文化的著述,其中,他为卫礼贤《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本所写的长篇评述最为引人注目,这篇文章是荣格阐释东方思想最具系统、篇幅最长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卫礼贤和《太乙金华宗旨》对荣格的巨大影响力。荣格说:“卫礼贤的毕生工作对我具有如此巨大的重要性,因为它大大地澄清和确证了我在努力缓解欧洲人的精神痛苦时所一直寻找、追求、思考和致力的许多东西。以清楚的语言从他的身上,听见那些我曾隐约地从欧洲人的无意识中猜测到的东西,这对我是一次了不起的经验。我确实觉得他极大的丰富了我,以致在我看来仿佛我从他那儿接受的东西,比从任何人那儿接受的都多。” (《荣格文集》,冯川编,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页。) “我只能强调这样的事实,即《金花的秘密》首次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Jung, C.G. Psychology and the East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pp.6.)《太乙金华宗旨》正是让荣格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精神的原发性,“它不是诉诸头脑而是诉诸心灵”。“它能够在简单的语言中表达深刻的东西。它揭示出某种伟大真理的单纯性,揭示出具有深刻意义的真相。它给我们带来金花的优雅香味,它轻缓地渗透在欧洲的土壤中植出柔嫩的新苗,给我们以新的生命知觉和生命意义,使我们远离欧洲人紧张而骄横的意识”。(《纪念卫礼贤》,见《荣格文集》,第303页。)所以荣格称《金华宗旨》是“卫礼贤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荣格的评述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概述了欧洲人理解东方文化的困难之处以及现代心理学对突破这一困境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荣格认为“西方人的方式是把人的心灵藏到所谓的科学理解的外壳后面。”“西方对东方的模仿是一个双重悲剧,因为它的产生是由于一种非心理学的错误理解。”的确,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开始,主体和客体严格分离,主观和客观截然划分,普遍的反映论和认识论模式往往忽略了精神自身的主体意义和精神现象的复杂性质。对人的精神现象的把握总是置于对人的认识活动的探究和描述之中,置于客观的实证性的理性分析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人对东方文化自然觉得是一片迷离混沌,而难以理解。荣格认为现代分析心理学使东西方的沟通成为可能,西方基督教所表现的更多是意识层面的对峙和紧张,东方则表现为对无意识的重视,重视无意识是东方人格保持均衡与完满的重要基础。与其用反映论的模式、用意识的活动来评论东方人的哲学,倒不如用无意识的情感活动和直觉的内省工夫来理喻它。他认为分析心理学可以在解读东方心灵方面发挥作用。荣格认为与“意识”层相对的是“无意识”层,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无意识”决定“意识”。而“集体无意识”则是“人的心灵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荣格正是在“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层面论说道教内丹的。在这个层面上,荣格找到了联结东方思想的道路,找到了评论《太乙金华宗旨》的途径。

(傅2015)发现本心与心性:认识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解读

发现本心与心性:认识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 傅文青李孟潮 (惟海法师指导) 苏州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心理治疗和禅修经验,提出中国文化对“心”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而西方文化是分析性的,缺乏整体心的概念。心理治疗不能仅处理心理内容,更应该培养来访者对本心、心性体认和涵养。我们通过证自证的方法提出了“心”的结构和七个特性:即整体心或混沌心,有本心、心性、心理和客体世界四部分构成;心性有七大特性:直接经验性、缘生性、灵明性、正向性或阳性、伦理性或良知性、整体性或超越性、精神能量性或心力强度。据此,提出了“心性疗愈观”:即从心性的本质特性出发,提出可通过激发心性本自具足的性德光明,用性德光明去疗愈心理创伤和化解情结烦恼。自性清净心是当下能呈现的,自给自足的。从心性层面上可照见,物之实相,即是物之在其自己;事物能被本心与心性如实觉知,心性能转化成般若智慧之力量。心性具有正向性或德性的果报,从而能疗愈病人的症状和德性匮乏性痛苦。 【关键词】心,本心,心性,心理,德性匮乏性痛苦,心性疗愈观 1 导言 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心理互动过程。在这种互为主体的关系中,双方以当下的、鲜活的心灵的交流,引导来访者的心理转化而产生疗效。心理治疗不同于学术研究,不能把病人的心理活动分割成“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来认识。心理治疗以整体的“心”为背景,从主观体验的视角来认识心灵的活动。整体的心灵如何运作,现代心理治疗并没有提出完整的理论,如精神分析似乎是一个整体理论,但从“本心和心性”的角度看也并不完备和究竟。 什么是“心”?这好像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很多人未必能给其下完善的定义。科学心理学关于“心理”的定义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更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产物,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以脑为基础的功能性活动,但不等同于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