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2006.11

法制与社会

浅论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熊芮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目前我国限制竞争的主要形式来自行政垄断,行政垄断已取代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过度干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对行政垄断一般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行政垄断的危害及其成因,并就实施和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快制定我国的《反垄断法》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行政垄断反垄断法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129-02

近些年来,行政垄断一直是我国经济法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深入理解行政垄断的内涵和本质,深刻认识行政垄断的危害性和成因,并相应地健全和完善对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机制,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行政垄断的一般分析

(一)行政垄断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行政垄断是相对于市场垄断而言的,它是指政府及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对竞争进行实质限制的行为。我国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第一次对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进行法律规制。该法第7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可见行政垄断应有如下要件构成:1.主体要件。行政垄断的主体即行政垄断行为的实施者;2.主观要件。行政垄断的主观要件是行政权力的滥用。政府及政府部门干预经济生活的行为违反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则构成了行政权力滥用;3.客观要件。行政垄断的客观要件是竞争的实质限制。行政垄断中竞争的实质限制,应与经济垄断中竞争的实质限制作相同理解,即一定交易领域内实质性地限制竞争。所谓“一定交易领域”,即成立了竞争关系的市场。所谓实质性的限制竞争,是指“几乎不可能期待有效竞争的状态”。竞争的妨碍性,应是认定实质限制竞争的标准。

(二)行政垄断的形态

1.地方贸易壁垒,又称地区垄断,即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为保护本地企业免遭外来企业冲击,设置市场障碍。对地区垄断,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仅作了原则性规定。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地区垄断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制。

2.部门贸易壁垒,又称部门垄断,即政府部门借助经营者和自己存在或曾经存在的隶属关系,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本部门经营者与他部门经营者的交易。

3.政府限定交易,即政府及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服务、劳务),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三)行政垄断的特征

概括起来,行政垄断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它是一种超经济垄断但又与经济垄断联系紧密

行政垄断是通过行政权力强行介入市场竞争而形成,虽说是一种超经济垄断,但行政垄断却与经济性垄断紧密联系,原因在于最初凭借行政权力形成的行政垄断极易转化为经济性垄断,例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而形成的行政垄断将使一定的企业占据一定的市场优势,这些因素即使在行政垄断被消除以后仍有可能被保留下来,成为形成经济性垄断的基础。

2.实施主体上是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实践中,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政府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以自身名义实施的垄断,如地方政府发布命令阻碍地区间商品自由流通;二是政府的经济行业主管部门以行政性公司名义实施的垄断,表面上这种垄断似乎仍属于市场主体实施的垄断,与经济性垄断相同,但由于行政性公司受行政权力支持甚至与行政权力合二为一,因而本质上仍属行政垄断而非经济性垄断。

3.行政垄断是行政权滥用行为

为追求本地区、本部门利益而采取的地方保护与部门垄断等行政垄断行为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背道而驰,属行政权滥用行为,并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行政垄断的危害及其成因分析

(一)行政垄断的危害

行政垄断的严重性和顽固性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随着行政垄断弊害的日益暴露,人们对此论述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垄断严重损害了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总是力图使本地区的国民收入有更大的份额,而很少考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也不考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整体上提供市场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且行政垄断使竞争者不能开展公平竞争,这必然损害了竞争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使消费者权益受损。

2.行政垄断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

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强行分割市场空间而形成的行政性区域市场,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违背了“打破地方分割和封锁”的统一市场的基础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采取行业部门保护政策,形成部门垄断,同样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3.行政垄断助长腐败现象的产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具有政治危害性

政法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