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讲课提纲)

一、认识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提出

(二)新常态的涵义

1、什么是旧常态

2、什么是新常态

(三)新常态的特征

1、最初的认识

2、中央经济工作会上的表述

3、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

(四)新常态的理论解析

1、潜在增长理论的解释

2、结构转换理论的解释

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符合经济规律

二、适应新常态

(一)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1、沉着冷静,不急不躁

2、增强信心,发挥优势

3、积极进取,主动作为

(二)树立科学的新常态思维

1、改变习惯,学会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2、以人为本,真正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审视和衡量经济发展

3、相信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减少刺激,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三)适应新常态对党政干部的要求

1、政治上要坚持依法治国,厉行法治,而不是权大于法,破坏法治

2、经济上要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不是行政干预,唯GDP论英雄

3、思想文化上要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而不是制造负效应,散布负能量

4、工作上要坚持以身作则、敢于担当,而不是畏畏缩缩,无所作为

5、生活上要坚持八项规定,“三严三实”,而不是以权谋私、贪图享受

6、学习上要坚持学以致用,持之以恒,而不是浅尝辄止,闭门造车

三、引领新常态

(一)为什么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二)引领新常态需要直面的难题和风险

1、赶超发展成症

2、经济效益偏低

3、投资依赖症

4、扩大消费障碍多

5、创新驱动不力

6、贫富差距较大

7、经济风险积累

8、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9、产业转型升级艰难

10、城镇化仍然滞后

11、“设区热”愈演愈烈

12、“政策依赖症”难以摆脱

(三)引领新常态要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中共澧县县委党校李进

二○一五年四月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讲课稿)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下面就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三个方面的解读。

一、认识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及负面影响。这是总书记第一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此后在他亲自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在听取一些专家、学者的发言时,他又一次提到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

点和“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的四大发展机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阐述。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制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地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新常态的涵义

“新常态”并非一个新词,2009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曾用“新常态”这个词来描述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缓慢而痛苦的经济恢复过程,并断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再也回不到危机之前的状态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低增长、高失业长期持续,企业利润缩减,资本回报率降低。此后,“新常态”就成为经济领域的一个流行词,国内学者也开始使用这个词,并将其赋予新的涵义,用以解释,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趋势。

1、什么是旧常态

中国经济旧常态可以理解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前的状态,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经济高速增长,年增率10%左

右是常态;二是通胀率比较低;三是经济比较优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以及对环境资源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利用;四是经济发展失衡,增长主要靠外延式大规模投资建设扩张,房地产过度投资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出口爆发式增长的拉动;五是高投资率、高储蓄、高杠杆率和低消费率是常态。

2、什么是新常态

从中国的语境来理解,“新常态”中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别于过去的阶段性特征;“新常态”中的“常”则意味着相对稳定,表明中国经济会适应新的变化,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平稳发展。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从本质来看,其核心要义是指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后开始减速换挡,毅然告别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全力迈进、全面转型;它与西方语境中“新常态”所言的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显然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它不是要重新回到危机前所谓繁荣状态,而是要在全面的结构性改革中重构新的增长模式、重塑新的发展源泉,它的主题是“全面改革”、是“结构调整”,而不是“危机救助”。

习近平总书记虽然借用了“新常态”这个词,但涵义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它所表达的是中央对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

的基本判断和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态度。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这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换档已是大势所趋,或者说是种“新常态”。问题倒逼改革,在此背景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产生一个“结构调整阵痛期”,宏观政策转型也需要一个“前期政策消化期”。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宏观政策的基本基调是“稳”,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不会出台,中央政府对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的事实有清醒的认识,对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有足够的承受力和容忍度。

综上所述,我们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义作一个简单的概括,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支撑发展的各方面条件都在改变,潜在增长率也趋于下降,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必须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在新的环境中、新的平台上实现新的均衡,以适宜的速度、适当的方式、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质量、继续保持速度、平稳的发展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新常态”。再简单一点,新常态就是指中国经济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三)新常态的特征

1、最初的认识

新常态的特征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发

展的中长期态势。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中央经济工作会上的表述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二是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三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

四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五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这被人认为是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也有人把它理解为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趋势。

第一,从消费需求看,模仿性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第二,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必须创新投融资方式;

第三,从出口和国际收支来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同步发生,必须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第四,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第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第七,从资源环境来看,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第八,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整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第九,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实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3、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指,中国经济发展是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年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

第一,中高速。

这就是说,经济增速换档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档”现象,1950年至1972年,日本GDP 年均增速为9.7%,1973年至1990年期间回落至4.25%,1991年至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至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至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

长8.62%,1995年至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可见,不少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档”,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档”,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档”运行一段时间。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有巨大韧性,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优结构。

从结构层面上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

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2012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去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则是负2.9%。

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逐渐拉近。

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认为7.4%和7.5%。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

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第三,新动力。

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去年上半年仅为5.8%。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第四,多挑战。

从风险层面上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楼市风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四)新常态的理论解析

从现实表征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不断呈现出一些看似矛盾,但似乎又合乎逻辑的新现象。主要表现是:①虽然经济增速在回落,但物价水平却相对稳定,就业状况不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②在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制造业依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发展势头;③在整体经济景气下滑的过程中,“刘易斯拐点”逼进导致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势头不但没有回落,反而在“民工荒”不断蔓延中保持了较高的涨幅。上述三大典型现象,用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显然解释不通,但潜在增长理论和结构转换理论却能把个中的缘由说清楚。

1、潜在增长理论的解释

潜在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和潜在增长率密切相关,所谓潜在增长率,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往往会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影响潜在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投入、劳动力状况、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其中,技术进步对潜在增长率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而

资本、人力、资源在既定潜在增长区间,对短期增长率具有重要影响。

过去,我们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廉价的劳动力、充裕的自然资源,再加上比较宽松和有利的技术引进条件,使得我国的潜在的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较高水平,从而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危机后,资本回报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越来趋紧,特别是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简单地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已经没有多大空间,技术进步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创新。所以,在技术创新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是必然的。更何况,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总量和基数变大,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所以维持长期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可见,此轮的经济下滑,与此前的增长速度回落并不相同,它不是短时周期波动造成的,而是阶段性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产物,尽管增速下降,但发展还算平稳,尤其是物价水平与就业状况,没有出现周期性的大起大落。

说清了潜在增长率,也就说明了新常态因何而生。从速度层面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中国经济“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必然会换档回落;从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耗费资本、土地等要素较多、能耗较高、污染较

大的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较少依赖资本、土地等要素、消耗较低的服务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动力层面看,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从风险层面看,风险显性化并非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比如,经济下滑压力加大会消弱人们的投资信心,过去积累的楼市泡沫和风险就会凸显了出来,在楼市下行预期下房地产企业会暂停购买新的土地,导致土地财政为重要来源的地方财力紧张,地方债风险就会出现,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银行的相关贷款就会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

2、结构转换理论的解释

从结构调整与转换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时候,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一般都高于第三产业,所以在服务经济比重不断增大工业经济比重日趋缩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也会趋于下降。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比第二产业增幅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9%,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鉴于服务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

集型产业,所以它对就业带来的作用更强,同样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容纳的就业量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状况反而有所改善,经济景气下滑,人员工资仍在增加的奥妙所在。

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符合经济规律

从国际经验来看,高速增长经济体在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都经历过经济明显减速和换档的过程,经济发展也会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这符合一般变化规律。从中国的发展看,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所谓外部压力,是指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家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为应对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避免了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经济增速仍以2007年的14.2%放缓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后,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2012年和2013年增速都为7.7%,均比2007年回落6.5个百分点。若按季度增长率计算,从2007年二季度14.8%回落到2014

年二季度的7.5%,增速大致下降一半。

所谓内部变化,是指支持经济增长的条件出现新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时由内生条件决定的。与过去30多年的情形不同,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加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放缓,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降低,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这不足以替代生产要素跨部门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根据国内外多数学者的测算结果,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正从过去10%左右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的7%—8%左右。

所谓转型预期,是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跃升。从旧常态进入新常态,虽表现为经济减速换档,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进入新常态,产能出现相对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提高效率和效益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就是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阶段跃升的过程,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经历程。

二、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不仅是一个经济新词,也是一个新的哲学范畴,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规律的充分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不仅需要“新认识”,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新心态”、“新观念”和“新状态”,需要有主动适应新常态的自信、从容和定力。

(一)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适应新常态,关键是在战略上要有定力,客观地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自却自然而然,真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运用底线思维,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用习近平总书记话说,就是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1、沉着冷静,不急不躁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的规律,我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间也从低收入水平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客观上讲,经济发展也确实到了阶段性调整时期,理论和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低收入阶段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经济发展也较快;而由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跃升到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则要困难得多,经济增速也会随之而下降,其间

遇到的挑战,在经济学上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政策对路,措施得当,就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进入高收入发达经济体行业,比如日本和韩国,否则的话,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停滞不前,比如拉美的一些国家。

我国目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千万急不得。尤其是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档焦虑”,以平常心对待经济增速放缓,不必为此过分纠结。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早有精辟论述。2013年4月8日,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他就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说不可能,主要是一味维持超高速带来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太大,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说不必要,主要是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够了,因此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经济增速。

2、增强信心,发挥优势

虽然我国正在经历“三期叠加”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上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我国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新

型城镇化的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信息所在,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只会对未来更有信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坚定地、充满自信地说,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

3、积极进取,主动作为

新常态下,经济总是放缓并不意味着低迷,平常心也不等于平庸心,更不等于波动适应,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新常态是新尝试、新探索,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要求更加严格,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宏观调控思路要创新、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增强等一系列的难题,都需要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能否变成现实的发展成果,也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结构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背水一战的气概、全面深化改革,用深化改革主动适用新常态,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核心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度、创新驱动的力度、破解难题的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我国新常态时期的经济发展,承担着有效化解长期粗放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与风险以及保证经济提质增效稳定发展的双重任务。但从目前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看,因受众多因素制约,老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如发展速度下滑较快、人民币汇率走势不稳、城镇化盲目扩张形成多种矛盾等。这对新常态时期“发展与调整”双重任务的实施,既形成制约,又带来新的风险。对此,需要采取诸如夯实推动发展的动力基础、打造稳健的金融市场、继续加大对“短板”的扶持力度、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平台等措施,着力防控和化解各种风险,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标签:经济新常态;发展风险;防控对策 为了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诸多矛盾,保持经济中高速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了新常态经济发展逻辑,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目前部分地方和部分领域仍继续着传统发展模式,致使老的问题与风险没能解决,新的风险问题又相继出现。如何有效地遏制与规避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危机,已经成为能否促进新常态下经济调整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当前经济发展显现“硬着陆”风险端倪 自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尽管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实施的调整转型等措施,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增速持续滑落,已大大低于预期的7%增速水平。虽然一季度GDP实际增速为7.0%,二季度增速6.8%,但名义GDP增速仅为5.8%和5.6%。分区域看,原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更是塌方式下滑。如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区域,其名义GDP增速和财政增速都出现负增长。同时,整个社会总供给持续疲软,工业发展也显出萧条迹象。2015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6.2%。比去年同期下滑2.5个百分点,如考虑价格因素,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6%,较去年同期下滑5.2个百分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9个月负增长。宏观一致合成指数创近10年来新低,为93.32。①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已显出“硬着陆”的征兆,其发酵效应影响着整个国民的发展信心与积极性。目前面中央提出的“三种叠加”的调整手段,因受工资、债务兑付、财政支出等三重刚性的约束,在缺少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新发展手段支撑下,更加剧了其实施的复杂性与难度。当前的经济下滑、新的增长点缺乏,难以较好地为顺利调整提供坚实的支撑基础,加大了转型的难度与风险危机的有效化解。 2.近期人民币汇率连续下降对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较大负面影响 当前,因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美元升值、大量外资回流以及国际上希腊债务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加大。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整体疲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呢?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这四个“没有变”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那么,四个“没有变”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 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 从国内看,7%的增速在改革以来的增长史中不是最低,而属于“中高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比只有“周期性调整”而无“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重叠”的1989、1990年年均不足4%高出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经济规模按不变价格计算今年上半年比15年前同期扩大了60倍左右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百分点增速的经济内涵容量要比以往大得多。 从国际看,7%增速虽然略逊于处于规模小、基数低发展阶段的印度经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5)的增速,但是远超世界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民困惑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企业家和高管们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都是感同身受。我本月从内蒙的锡林格勒到河南的郑州、漯河,到四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看到了很多现象,总体感觉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这种不景气的状态已经渗透到了最边远的地区。 在锡林格勒的时候,我曾经在街头一个很小的饭馆吃饭,听老板说,他们现在的客流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我们还以为餐饮业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限制公款吃喝等造成的,现在看来,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公款消费不会光顾的小饭馆,生意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旁边的工地少了。原来都是工地的工人在这吃饭,而现在工人变少了,它的生意就直线下降。 后来我到了雅安,那里有一种小鱼特别鲜美,是当地特产。我们两个人在这个小店吃了四斤半这种小鱼,我想可能会要到五六百块钱,但事实上,加上其它菜和锅底,一共才收了元。并且,正当中午饭点,整个店就我们两位客人。我感觉到,即便在边远地区,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的下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非常不乐观,应该说情况很复杂、形势很严峻。 对于经济的下行,社会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比如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说这种经济形势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现在都在讲经济呈形走势,但这个形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我听到的最悲观的说法是要在谷底年。 现在社会上对经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是“三期叠加”。但是这不完全是经济问题。经济只是整个社会趋势的一部分,必须将其放到整个社会趋势中去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来自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而稳定的预期是指国家的方向感、上层的安全感、民众的希望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方向感。国家方向感,要放到历史的脉络中来看。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还要接着走向下一个三十年。 但是,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人们也正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并且当经济衰退与经济转型结合在一起,这种困惑会越发强烈。这两年我一直在讲,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们走不动了。

新常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常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再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显然不合时宜,还会耽误未来发展机遇。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权威阐释: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从而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然而,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 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突出战略性。新常态是个动态过程,我们不仅要认识、适应,而且最终要引领。也就是说,要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与创新驱动有关,分别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创新驱动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动力。放眼环球,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欧洲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如果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与旧有发展模式告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新的驱动力量。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宏观经济学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系别:数理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121106105 姓名:陈熠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说到经济新常态就有必要了解一下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定义: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背景:2014年全球经济的弱复苏和大分化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近半年来,困扰全球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事件恐怕要算是国际油价的一路持续下跌,自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已跌去约40%。这其中自然受美国页岩气革命、地缘政治、供需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变化,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 1.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全球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特别是2014年以来,大宗商品和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较为缓慢且脆弱。 2.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两大板块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国三季度GDP环比增长 3.9%,10月份失业率回落至5.8%,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经济放缓 2014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众所周知,2014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4%,同时中国经济经济进一步下行,摩根大通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将会由2014年的7.4%进一步放缓至2015年的7.2%,而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率目标调整为7.0%,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 房地产下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如今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问题逐渐显露,发展态势越来越严峻。如下图所示红线为房地产销量增长率,2014年房地产销量基本处于下滑威胁动摇经济增长根基。 人口红利消失 另外,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取到重要作用的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失。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国从16岁到59岁的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在2012年已经见顶,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即便再将具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放宽五年,中国从16岁到64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也将2015年见顶。

走产业调整之路 持续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有增长点和增长优势,都在逐渐消失,只有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才能再次腾飞,虽然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无论是人居国民生产总值还是经济增长质量都远远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中国仍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将持续不断地赋予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在未来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在内发展都会变缓,产业转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中国经济要长远发展必须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将粗放型经济转移到以科技推动为主;将单一型经济产业转变成混合型生产服务一体化;将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变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同时政府也要简政放权,促进市场的作用,完善金融体系和市场规则,促进产业之间正常竞争和发展。 1)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正常竞争。 以电商为例,淘宝天猫在2014年双11里创下了惊人的571亿营业额,马云扬言在2020年电商要占领50%的零售市场,福兮?祸兮?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电商从未像中国这么火,中国的网购之所以这么火主要是因为网上购物比实体店要便宜许多,而事实上这是由于电商与实体店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商品价格要低于亚马逊,而在中国实体店价格远高于网店,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房租太贵,另一个就是实体店收税太重,而网商不需要缴税。我觉得电商应该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店,政府应该大幅降低实体店的税收,不然的话如果到了2020年电商占领50%的零售市场,中国将会有大量的人失业,因为电商所创造的就业不足以抵消实体店衰败带来的失业数目。 2)大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 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为例,现今政府又计划在天津,福建,广东建立新的自贸区,促进市场的作用,加大开放,深化改革,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如,2014年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3)促进小城市化,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 个人认为,城市化不是让农民进入大城市和知识分子竞争就业,而是要鼓励就地建镇,鼓励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将农业生产企业管理,做到从种子化肥,生产销售到服务的混合一体化农业模式,提高效率,解放生产力。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编者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会带来深刻的变化,既带来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机遇。而把握机遇的前提就是要先认识到机遇。那么,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我们邀请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对此进行了详细回答。 “新常态”关键在“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有两个重要变化。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第二,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中国经济要实现“双中高”,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二是要改造传统引擎。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4个方面的阵痛:首先,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其次,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再次,房地产调整阵痛;最后是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将迎来更多新机遇,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六大新机遇。 第一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市群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急剧升温。据统计,我国现有城市群总数已超过30个,预计未来5到10年内,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815个城市中的606个,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到城市总量的82%和92%。如今我国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些都与城市群的建设发展紧密

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 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 政策: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党的十九大也将于明年召开。辛鸣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的确立,对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也属于政策。 事例:京津冀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安徽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西安浐灞创新发展生态区 (参照:开放战略篇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未来构想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实践 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制度创新打造中国改革开放升级版 深化改革篇 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民间投资创业 安徽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重庆实施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 成都创新基层治理能力培训新载体 黑龙江泰来县养老事业探索与实践 创新驱动篇 天津滨海高新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李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思想独到,使我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及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 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篇二)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并且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二、新常态经济下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对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从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新京报讯(首席记者王姝)昨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新常态?备受关注。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昨日,为明年经济发展?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阐述和部署。 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大方面,全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 如?消费需求?: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再如?生产要素相对优势?: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会议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

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 资源配臵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 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消费需求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投资需求 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出口和国际收支 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 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 生产要素 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实用文库汇编之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

*作者:座殿角* 作品编号48877446331144215458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民生等各种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提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并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转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被国际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 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在于主动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新常态”则独具特色,可总结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

特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指的是: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初步测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 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增长49.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7.7个百分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柔韧性得以增强。“新常态”为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它意味着经济目标调整、决策目标调整,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也要随之调整。所有的经济个体、组织,都要主动来适应这种“新常态”的到来。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发展问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速遭到影响,不能持续稳定发展,导致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具有两方面的巨大优势:一是大国优势,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姓名:毛江冰 学号:119 班级:光信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厦门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厦门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特征来看,自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率先进入了新常态。首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厦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厦门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与此同时,随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一些制造企业开始陆续从厦门迁出,这对厦门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厦门经济增速从危机发生前的年均17% 以上降到目前的10%左右。其次,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明显加快,使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厦门经济特区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厦门经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19日 06版)编者按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如何看待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要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必须将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新阶段及其所表现出的新特征、需要的新改革等结合起来系统理解。两会期间,光明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等一批著名经济学家解读经济新常态,网上反响热烈。本报编辑部今日起开设专栏《中国经济新常态专家系列谈》,陆续刊发诸位经济学家的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 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

式走到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 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 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回落,中国经济开始由常态转变为新常态,作为一个热门的经济术语,新常态包含着更多的新的思维。习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就为中国经济定下了新常态的基调。这都标志着中国经济的丐哥勃兴之路再次启程。因此,如何理解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分析新常态的特征,谋求如何适应新常态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获得质的转变。 关键词:世界经济新常态影响 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进一步回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放缓。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期,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GDP增长6.9%,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2016年,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继续低速运行的可能性较大,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须认真对待。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低于预期,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证券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经济运行受到明显影响。下半年国内外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有所减弱,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国内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上半年有所减弱, 我国进口下降幅度较大且明显高于出口,导致外贸顺差较上年同期扩大1. 5倍。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加大,企业运营较为困难。财政收入增长低于预算目标,财政政策空间受到限制。 中国经济走势四个突出亮点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概括来讲,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如下四个亮点。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经济增长正在降低对投资的依赖。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扩大。包括信息服务、快递物流在内的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将会为第三产业提供新的支撑。这些结构性变化意味着我国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趋势还在延续。4.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且城乡差距缩小。 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取得的积极进展成为我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主要表现在:1.能源、运输指标增速偏低,与工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我国一些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强度低的产业的增速明显提高。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相关政策的影响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引导下,我国工业生产结构正在朝着降低能源消耗、提质增效的方向调整。 2.经济增长得到了需求方面的支撑。从消费需求来看,服务消费呈现较快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对应于商品消费的一部分,服务消费也是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从投资需求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确实有所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所下降。从外需来看,尽管我国出口确实出现了下降,但受国内需求不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口的下降幅度更大,使得我国的贸易顺差明显扩大,较上年大幅增长。2015年我国贸易顺差为3. 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56.7%,这也意味着净出口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升。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总体基本方向没有变,既有时(仍处战略机遇期),又有势(处在全球上升通道上);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但是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机遇大于挑战,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一是中国正在从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其中,已经有8个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位居世界第88位),有2/5左右的人口进入高收入阶段。总体上,中国将在2020--2023年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中国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成功地突破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要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突破并跨越“西方民主化陷阱”。 二是中国已经从中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小于0.700)向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700)迈进。2015年,中国HDI将达到0.727,在世界187个国家或地区中居87位。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至0.760,其中人口教育和健康指标对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贡献更为显著。 三是中国从富裕型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向更富裕型(恩格尔系数低 于30%)迈进。2013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0%和37.7%,到2020年,分别降至30%左右和33%左右,达到或接近世界更富裕型(消费结构)国家。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 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中国仍处在经济起飞过程,如果从1978年算起,这一起飞过程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并将持续到2030年或更长的时间。在这一经济起飞过程中,先后出现两个阶段:1978--2011年的高速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9%;2012年以后的中高速增长阶段,GDP年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 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规模效应,中国GDP的规模越来越大,就会使增长速度递减;二是追赶效应,中国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也会使追赶速度递减;三是存在能源、资源供给和碳排放等硬约束限制:四是最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主动调整、主动减速的结果。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因此,“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是适宜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在7%以上,这就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7%以上仍然是世界上高增长类型。中国所说的中高速增长就是国际上公认的“高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到质量型、效率型、效益型重大转折。 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红利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人力资源红利(指新增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规模越来越大,全国大专以上人口由2010年的1.19亿人上升至2013年的1.3亿人,超过世界总人口第11位的日本(2014年全国总人口为1.27亿人),到2015年预计突破1.5亿人,也会超过世界总人口排第10位的俄罗斯(2014年全国总人口为1.4亿人),净增大专以上人口3000万,如果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净增超过3000万人,他们全部进入就业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从增长动力来看:仍然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 从增长需求来看,消费需求将大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又更多体现了有效投资和长期投资的需求;从增长来源看,要素投入特别是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无论是技术创新、供给创新、市场创新,还是劳动力和人才培养竞争转移流动,都会使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从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