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研究

不同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研究
不同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研究

骨伤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骨伤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1-06-02T09:32:30.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管翠霞 [导读]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在患者遇到骨伤所致的严重疼痛时所应给予的护理方法。 管翠霞(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436-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在患者遇到骨伤所致的严重疼痛时所应给予的护理方法。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骨伤所致的严重疼痛的211例患者,患者入院后护人员进行细心询问,确定疼前部位,给予持续2周的观察护理。结果:通过2周的观察护理,患者恢复情况大大好转。结论:经过我院的细心护理,患者均有明显的好转。 【关键词】骨伤患者疼痛护理 在骨伤科,护士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疼痛的患者,我们会发现疼痛是患者最不舒适、最痛苦的体验,是骨伤患者最不愿意忍受的感觉,也是护理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充分控制疼痛是手术成功的要素之一,同时可减少对手术部位的处理,减轻肿胀、血肿形成及感染,并可极大程度提高患者战胜病痛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骨外伤所致的严重疼痛的211例患者,患者入院后护人员进行细心询问,确定疼前部位,给予持续2周的观察护理。 1.2临床症状疼痛的伴随症状较复杂,几乎每个剧烈疼痛的患者均伴有烦躁不安、心率增快、呼吸加速、瞳孔缩小等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其他常见的伴随症状还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四肢创伤后或术后早期应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及神经活动状况,早期发现缺血性疼痛等严重问题。 1.3 对骨伤疼痛的观察 1.3.1 对疼痛的观察首先应明确疼痛的部位,疼痛一般投影在病变处的皮肤表面,但由于牵涉痛及放射痛等原因,有时表现在远离该器官的某些部位,因此,疼痛部位不一定与该器官的体表投影一致,如颈椎病时因神经根受压,疼痛可放射至单侧或双侧上肢;其次应明确疼痛与原发疾病的关联,对新出现的疼痛及与原发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不相符的异常部位的疼痛应引起高度重视。判断疼痛的性质,明确引起疼痛的病变性质,如损伤、炎症、畸形、肿瘤等。损伤分为急性外伤、慢性劳损;炎症分为感染性、无菌性;肿瘤分为良性、恶性等。疼痛的种类包括绞痛、刺痛、钝痛、烧灼痛、撕裂痛、刀割痛等。 腹痛是骨伤住院患者除受伤局部外较常见的疼痛,与饮食、体位、排泄等多种因素有关,常在夜间加重,极少数患者可能为隐匿性腹腔脏器损伤或并发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的先驱症状,所以当患者主诉腹部疼痛时,要注意观察以下问题。 2 护理干预 2.1 对害怕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日常环境,利于休息及睡眠,因为失眠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所以护理人员应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增强其耐受力,思想轻松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关怀和温暖;热情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个初步的了解,减轻不安、焦虑等情绪,同时要安慰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2.2 暗示疗法不正常的暗示,会使患者的疼痛感觉加重,而采用良好正确的暗示疗法可使患者感觉疼痛减轻,(如您看起来比昨天精神好了许多、您真坚强等)。患者受到别人的肯定,他们会保持好的心情,这样可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医疗制度,不能随便议论有关病人的病情程度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2.3 争取家属和配合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家属也将毫无疑问地受到患者的影响,从而也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更加严重,所以家属的情绪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地为患者治疗疾病,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家属和陪伴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教育,并适当的解释患者疾病情况,使他们增强信心,做好配合工作。家属的鼓励和支持,将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疼痛缓解。 2.4 减轻疼痛的刺激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导尿、翻身、更换床单等护理操作时,应向患者解释其目的等,取得患者的配合。操作时动作必须轻柔,移动患者时医护人员须双手托起患肢,避免引起牵拉痛。伤肢肿胀明显的患者,可将伤肢抬起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同时也减轻疼痛;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翻身时行轴位翻身,背部应垫软枕等为患者提供支撑点,以减轻疼痛;下肢骨折患者可采用支被架支起棉被,避免棉被压迫伤肢引起疼痛等。 3 小结 疼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是机体受到来自内外环境的伤害性刺激时出现的一种伴有情绪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包含双重含义:痛觉和痛反应。痛觉是一种意识现象,因为属于个人主观知觉体验,会受到人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等的影响,所以不同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的感觉。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自身在患者疼痛中所起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疼痛也将会日益被重视。在护理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影响护士正确进行疼痛评价及开展有效的疼痛护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重新认识疼痛,使疼痛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33. [2]郝建春.对一般患者护理记录范畴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80. [3]彭淑芳,吴宏燕,吴征.暗示疗法在疼痛护理中的应用体会.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3):53-54.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改进

由于基因突变引起人体代谢功能缺陷,不能正常代谢某些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称为遗传疾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苯丙酮尿症等。约80%的患儿会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如脑瘫、智力低下、惊厥、拒食、呕吐、神经功能异常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70%患儿在造成神经系统损伤的同时发生多脏器损伤,如肝脏肿大、肝功能不全、肾损伤、黄疸等;约40%的患儿如未及时发现将导致患儿终生残疾。本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64号《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新生儿采取足跟血进行疾病筛查,以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在本院妇产科出生的新生儿119 例为调查对象,其中自然分娩57例,剖宫产分娩62例;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在3500g 以上27例,体质量为3000~3500g 84例,体质量在2500g 以下8例。 1.2方法 1.2.1采血时间 新生儿出生24h 后7d 之内,以出生时间在 72h 左右,喂足3次奶后为宜。正常新生儿沐浴游泳后直接在沐 浴室采血;对于低体质量儿、早产儿采取每天清晨沐浴游泳后再次充分哺乳后采血;也可采取低体质量儿、早产儿沐浴后采用41~ 43℃的温热乙醇按摩足跟后采血的方法,以提高采血成功率[1]; 也可在新生儿沐浴后口服10%葡萄糖注射液后采血[2]。此外,也可在采血足跟前1min 予20%蔗糖水口服以缓解新生儿疼痛[3]。 1.2.2采血部位多选择新生儿足跟内、外侧缘(在新生儿足跟 内、外踝连线与足底中线相交点下0.2cm ,再向外旁开0.2~0.3cm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方法改进 阳超群(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医院妇产科,重庆401254) 【摘 要】 目的 对新生儿足跟血的采集方法进行改进,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血标本的合格率。方法 将出 生时间在72h 左右、喂足3次奶后、自愿接受免费采集足跟血进行疾病筛查的119例新生儿,在充分哺乳后予沐浴游泳,然后直接在沐浴室采血;对于低体质量儿采取每天清晨沐浴游泳后再次哺乳后采血;采血部位多选择新生儿足跟内、外侧缘。结果 新生儿沐浴游泳后立即采血成功率达99%以上。结论新生儿沐浴游泳后立即采血可以明显提高采血 成功率和血标本的合格率。 【关键词】普查; 血样采集/方法; 婴儿,新生,疾病/预防和控制;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苯丙酮尿症/流行病 学; 足跟血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9-2993-02 中图法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探讨新生儿疼痛护理的方法

探讨新生儿疼痛护理的方法 新生儿疼痛长期受到医务人员的忽视,从而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叙述了一些关于新生儿疼痛的因素以及处理措施。在临床中护理人员必须对新生儿疼痛充分认识,从而使由于疼痛而对新生儿近期及远期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标签:新生儿疼痛;护理;措施 新生儿能够感知疼痛,疼痛是新生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细胞刺激和组织损伤的结果,通过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射表现出来的特性。虽然患儿不能自我表达,却同样可以通过表情、生理指标及行为活动等来进行评估[1]。疼痛的长期影响就在于影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早期的疼痛记忆会进一步引起患儿日后出现社交障碍、注意力分散、学习和调节情绪能力差等不利影响[2]。新生儿疼痛长期受到医务人员的忽视,从而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据报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平均每名重症新生儿每天要接受0~53次用于诊断及治疗目的的臨床致痛性操作,如足底挤压采血、动静脉穿刺、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和吸引、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腰椎穿刺、骨髓穿刺、体位引流、去除黏性胶布、外科换药等[3]。有学者认为对于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新生儿抢救的成功率和预后良好率的高,不仅有赖于技术手段的提升。更在于对其疼痛和应激反应干预手段的提高[4-5]。因而在新生儿护理工作、特别是早产儿护理工作中,疼痛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1新生儿疼痛的因素 疼痛刺激主要是各种导致疼痛的操作,如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足底采血,气管插管及吸引,洗胃,腰穿等,局部感染,手术等也可引起疼痛,而对较小的早产儿,即便是日常的护理操作,例如更换尿裤、测量体温等对他们来说也是疼痛刺激,使患儿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严重的还会导致高代谢状态,使血糖过高或过低,免疫力下降,带谢谢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 2对策 2.1加强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加强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提供对疼痛的认识,强调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人性化的护理;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人员加强理论和操作技术培训,要求动作轻柔,技术熟练。静脉穿刺部位一般情况选择腋下静脉,尽量减少又创操作刺激。保持患儿舒适的屈曲体位或将患者包裹襁褓,提高新生儿自我调节能力[6]。 2.2用药预防护理在进行预防时,采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出现,同时对于新生儿在临床中的用药剂量以及适应症很难把握,因此而此方法不作为首选。在临床中最常采用如吗啡、芬太尼、乙酰氨基酚、苯二氮卓类这些

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研究

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疼痛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86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新生儿。对两组新生儿实施常规 的护理工作,观察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结合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新生儿的 疼痛程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疼痛后2min观察组新生儿轻度疼痛比例高于 对照组,发现疼痛后6min观察组新生儿轻度疼痛比例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 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 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大大减少对新生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应 当进一步的推广。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常规护理;疼痛程度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并且对疼痛的感觉更敏感,比成人 的感觉更为弥漫、强烈和持久[1]。由于新生无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对疼痛、害怕以及应激 的感觉无法加以明确的区分。疼痛感会对新生儿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当对 此予以重视,并加强干预措施。应用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从而使 新生儿疼痛护理工作得到完善[2]。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86 例新生儿,对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与影响进行探讨,取得显著效果,现 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儿科收治的86例新生儿,其中男婴为49例,女婴 为37例,平均胎龄为(38.2±6.4)周,平均体重为(2.4±1.7)kg。经检查本组新生儿中61 例为足月儿,25例为早产儿,8例患有新生儿肺炎,11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6例新生儿呼 吸窘迫综合征。本组新生儿中均无其他影响调查的相关疾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 照组,每组43例新生儿,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年龄与症状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其具有可 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应当保持新生儿所处环境的温度为25℃~28℃,环境内的光线不能太暗或者太亮。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医护人员要注意卫生,防 止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造成细菌感染病症的发生。在胎儿刚出生时要迅速清除口中的粘液 与羊水,避免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但不要擦洗口腔,易造成口腔粘膜损伤。 1.2.2观察组新生儿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疼痛护理干预: 1.2.2.1体位护理:医护人员要使新生儿保持屈伸位,能够有效减少致痛性操作对新生儿 带来的疼痛感。鸟巢式的体位能够使新生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 生儿的疼痛程度。 1.2.2.2抚触护理:新生儿具有极为敏锐的感知感,通过按摩、摇晃与拥抱等肌肤相接触 的方式能够激发新生儿的感觉系统进行调整状态,从而减少新生儿的应激反应。 1.2.2.3非营养性吮吸:对新生儿进行致痛操作时,可以让新生儿的口中含住安抚奶嘴, 通过这种非营养性吮吸的方法,减少新生儿的口腔刺激,同时具有止痛作用。安抚奶嘴的应 用也可以改善新生儿的呼吸状况与胃肠功能。 1.2.2.4音乐护理:医护人员在特定的时间段为新生儿播放轻柔的音乐能够使新生儿的经 皮血氧饱和度得到提高,进而降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3.5 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卡方检

小儿静脉采血的技巧

小儿静脉采血的技巧 小儿静脉采血的技巧 【关键词】小儿静脉采血技巧 小儿静脉采血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经常性操作,如何提高小儿静脉采血的成功率,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一点经验,现介绍如下。 1 肘静脉采血 操作方法:适用于年长患儿,在肘窝上5cm处扎上止血带,如静脉不明显时,嘱患儿手下垂反复做几次握拳松拳动作,操作者可用右手示指在肘前轻压再抬起,如触到有弹性感,即为肘前静脉。可在此处用示指甲轻压上痕迹再进行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与皮肤成15°~30°刺入静脉,待回血后抽取所需血量,解下止血带,用无菌棉签按压进针处拔针。 2 颈外静脉采血 (1)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于治疗台的一端,用大毛巾自肩部包好患儿,助手协助扶持,用毛巾或枕头将肩部稍抬高,头偏向一侧,头稍低于身体平面,尽量让患儿啼哭,这样可使颈静脉充分显露,按常规消毒皮肤,选用7号一次性头皮针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穿刺点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连线中1/3处,以左手示指压迫穿刺点的远端,拇指拉紧穿刺点下方皮肤,在距静脉最隆起1~2cm处与皮肤平行进针,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按压针眼3~5min.(2)注意事项:抽血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凡危重患儿、心肺功能不全患儿,不宜做颈静脉穿刺。颈部皮肤较松,进针时不要过猛,以免穿透血管造成血肿。 3 股静脉穿刺采血 操作方法:用于病情危重,不宜翻动的患儿,患儿仰卧,大腿外展与躯干成45°,垫高穿刺处,使腹股沟展平,膝关节成90°,选用5~10ml注射器,按常规消毒皮肤及操作者左示指,于腹股沟1/3处,摸到股动脉的搏动后用指甲轻压一痕迹,右手持注射器沿股动脉搏动的内侧垂直刺入针梗的1/2处,右手固定针头,左手抽动注射器

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分析

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有50例,两组患者都接受自控镇痛泵或者镇痛药物进行镇痛,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积极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之后V AS评分存在较大的差异,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健康评分差异相对明显。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8%)高于对照组(86%),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患者接受疼痛护理干预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其疼痛状况,对于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价值,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运用和推广。 标签:骨科;疼痛护理;干预措施 骨科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常常会伴有一定的疼痛,临床发作表现为慢性隐痛、急性疼痛,其较为典型的疼痛就是针刺样放射性疼痛[1]。部分患者疼痛分布在髋部,还有的疼痛已经放射到膝关节,因此,接受正确科学的治疗方案,并强化疼痛护理干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患者出现疼痛几率。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效果,现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超过18岁,年龄18~79岁,男性和女性分别有61例和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以及其他临床资料比较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都通过自控镇痛泵或者镇痛药物实施镇痛处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积极的护理干预。首先是进行心理干预,从根本上消除患者存在的紧张感,保证后期镇痛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患者存在举棋不定、徘徊不定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其内分泌系统或者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失调的现象,让其身体受到较大的损害[2]。因此,医护人员可以以电脑患者通过深呼吸来缓解其存在的不良情绪。其次为卫生护理,很多患者在出现疼痛心理时,因为行动不便无法进行个人卫生,所以,需要能够针对其个人卫生状况实施相应的护理,结合患者的情况帮助其更换被罩或者床单,保持其床上用品都能够达到卫生的要求。还要能够在患者每次进食之后引导其使用淡盐水或者清水进行漱口,消除其口中出现的食物残渣。还要能够对其进行生活护理,并向医生汇报患者相关病情,并为其调配健康合理的饮食,并开展心理护理[3]。最后要能够对患者进行知识宣传,可以通过电视、CD或者书面手册等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当护理人员数量达不到工作要求时,可以先引导患者进行教育手册学习,并对其不了解的内容开展个别指导。

医院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血片采集技术规范

医院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血片采集技术规范 血片采集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血片质量直接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血片采集及送检的医疗机构应当按本技术规范要求完成血片采集工作。 一、基本要求 (一)采血机构设置。 设有产科或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均应当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血片采集。 (二)采血人员要求。 1.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从事医学临床工作2年以上。 2.接受过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目的、原则、方法及网络运行;滤纸干血片采集、保存、递送的相关知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相关信息和档案管理。 二、采血机构和人员职责 (一)积极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强对本机构血片采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三)承担本机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有关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 (四)血片采集人员在实施血片采集前,应当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目的、意义、筛查疾病病种、条件、方式、灵敏度和费用等

情况如实告知新生儿的监护人,并取得书面同意。 (五)认真填写采血卡片,做到字迹清楚、登记完整。卡片内容包括:采血单位、母亲姓名、住院号、居住地址、联系电话、新生儿性别、孕周、出生体重、出生日期、采血日期和采血者等。 (六)严格按照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血片采集步骤采集足跟血,制成滤纸干血片,并在规定时间内递送至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检验。 (七)因特殊情况未按期采血或不合格标本退回需要重新采血者,应当及时预约或追踪采集血片。 (八)对可疑阳性病例应当协助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及时通知复查,以便确诊或采取干预措施。 (九)做好资料登记和存档保管工作,包括掌握活产数、筛查数、新生儿采血登记信息、反馈的检测结果及确诊病例等资料,保存时间至少10年。 三、血片采集步骤 (一)血片采集人员清洗双手并佩戴无菌、无滑石粉的手套。 (二)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并用75%乙醇消毒皮肤。 (三)待乙醇完全挥发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侧或外侧,深度小于3毫米,用干棉球拭去第1滴血,从第2滴血开始取样。 (四)将滤纸片接触血滴,切勿触及足跟皮肤,使血液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避免重复滴血,至少采集3个血斑。 (五)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采血部位止血。 (六)将血片悬空平置,自然晾干呈深褐色。避免阳光及紫外线

新生儿足跟采血的最新进展

新生儿足跟采血的最新进展 采集新生儿足跟学是筛查新生儿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采集血液的质量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确保血标本质量,提升一针采血的成功率,国外很多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采血的进针角度、最佳采血时间以及采血方法等多个方面综述筛查新生儿疾病过程中采血方法的研究进展。 标签:新生儿;足跟采血;研究进展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升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的一种三级预防措施。《母婴保健法》中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该逐渐的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针对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进行筛查,同时将其归到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项目中。筛查时间规定在每个新生儿出生后的72h以后,哺乳次数超过6次,采集3个直径8mm的血斑[1]。血液标本的采集是筛查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采血过程中时常会遇到针刺足跟后因出血量不足,标本不符合要求而需要反复挤压足跟或者需要再次针刺采血来达到所需的标本量,这样不但使婴儿的痛苦增加,同时还可能导致局部肿胀、淤血,本文根据不同采血方法进行研究,现综述如下。 1进针角度 1.1直刺法操作者用左手将新生儿的右足握住,充分暴露足底,右手对新生儿足底所要针刺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使其自然充血,用75%的乙醇消毒待其干燥后,用右手持采血针进针,呈45°~60°角,深度保持在2mm~3mm,左手大拇指位于穿刺点上方,对新生儿足底进行轻轻挤压,血液能够快速涌出形成血珠,将右手的针放下,手持筛查血片保证血珠自然滴入到规定的圆圈内,也可以选择做足,操作方法如前[2]。 1.2斜刺法对新生儿内外踝下方足跟部位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用7号针头与皮肤15°~30°角度进针,斜刺深度约为0.2mm,也就是针头斜面全部刺入皮肤,出针速度要快,血液自然就会涌出,吸血纸能够一次吸透,标本血斑为合格。 当采取直刺法采血存在困难是,主要是由于血量不足,需要用力挤捏新生儿足部引起皮肤损伤,新生儿长时间哭闹[3]。血量不足,无法渗透到筛查所需要的3个圆圈,需要再次进行穿刺,天气较冷时应对足部进行加温,这样能够提升采血的成功几率,但要注意烫伤的出现,而且这样需要时间较长。斜刺法无效用力挤压,而且也无皮肤损伤的现象,出血快,血量丰富,不需要加温,同时还可以避免反复产次和烫伤给新生儿带来的伤害,减少了新生儿哭闹的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4]。 2最佳采集时机 新生儿的各项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实施足跟采血的关键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的分析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31T15:35:13.1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1期作者:郑静罗慧荣郑慧琴白海涛 [导读] 创伤骨科一般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而术后的疼痛则是病患最常见的伴生现象。 (宁强县天津医院陕西汉中 724400)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某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临床医案,即选取120例因创伤骨科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加行疼痛护理干预。得出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疼痛护理干预过的观察组病患感受到的疼痛等级更低,康复更快,满意度更高,镇痛药物使用量最低。结论: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科;病痛护理;干预;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180-02 1.引言 创伤骨科一般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而术后的疼痛则是病患最常见的伴生现象,轻则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重则影响病患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病患的康复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帮助病患减小疼痛的等级,减轻病患的痛苦,避免对病患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就在临床医学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践研究,试图探讨具体有效地疼痛护理干预措施[1]。 2.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选取 选取某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3年期间的临床医案120例,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是32.5岁。 2.2 研究方法 2.2.1先将120例临床医案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不同的创伤骨科病患给予不同的疼痛护理干预,对照组病患给予常规的疼痛护理干预,即对于对照组的创伤骨科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医疗护理即可;而观察组的病患则给予“人文化、个性化”的科学的疼痛护理干预。 2.2.2详细记录对照组与观察组这两病患临床医治情况,记录病患们的疼痛护理前后的疼痛等级,治疗前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康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2.2.4分析工具的是SPSS17.0,采用了χ2检验,t检验。 2.2.5 P<0.05,所有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方法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方法就是给予患者疼痛护理干预,以减轻病患的痛苦,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扩大医疗效果,增加病患的满意度。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 2.3.1心理疏导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感往往比常更敏锐,患者更易受到更强度的疼痛感。在这种疼痛感的影响下,病患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波动也比平时大,起伏不定,这种不良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对患者的临床康复极为不利[2]。长期的紧张、焦虑还会原本比平时虚弱的患者引出并发症,如人体系统不均衡,内分泌失调、发烧等等。心理疏导就是医护人员临床时,详细的了解病患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等,然后依据病患的个人情况,提供人性化、人文化的关怀,有针对性地排解患者的疑虑与焦虑,医疗中因不了解情况而带来的困惑,帮助或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医治观念,平心静气的面对医治,积极乐观的对抗病魔对搞疼痛。 2.3.2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医疗氛围安静舒适的环境更适宜患者康复,所以医护人员应当想尽办法减少或避免在病患周围出来噪音,尽量营造患者利于休息、睡眼的环境。其次,还应适当地让患者能尽量过着愉快、充实、丰富的生活,如可适当的放一些患者喜爱的电视节目、播放一些轻音乐等。再次,医护人员还应做好患者家属亲友的工作,让患者得好亲友的体恤,减少患者的压力[3]。 2.3.3细致专业的护理首先是尽可能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通过熟练、精湛的业务技术取得病患的信任,给患者以信心。其次是依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合理适宜的康复计划,并做好解答,做好康复知识宣讲,使患者“心理有数”,明白康复的关键“密码”与避忌,而不会出现病患因心有困惑而不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工作,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康复进程[4]。此外,疼痛极易让患者忽视个人生活卫生,因此医护人员应注意这些细节,提醒患者做好个人清洁卫生,或帮助行动艰难的患者做好清洁,防止因卫生不良导致伤口感染,引起并发症,影响病患康复进程。 3.结果 3.1 病痛等级方面对比分析 两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后的疼痛等级远小于对照组的护理后疼痛等级,且护理后,两组的疼痛等级差异巨大。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

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技巧 为了筛查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母婴保健法》规定每个新生儿充足母乳喂养72h后必须从足跟处采血标本,以便达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患儿发生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落后的目的。采集新生儿的血样标本,是疾病筛查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筛查工作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我院从2005年开始对在院分娩的活产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通过对采血的要求、采血时机、采血部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及改进,掌握了以下几点技巧。 1 采血要求 1.1采血环境清洁,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1h/次,地面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拖地,每天一次,防止院内感染。 1.2 操作前按要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以防止差错事故的出现。操作时按规范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操作人员必须戴帽子、口罩,一次性使用橡胶手套,严格执行一人一针。 1.3采血时间血样的采集必须在新生儿出生72h后,并已经充分哺乳6次以上后再进行。如果遇到未充分哺乳6次、低体重儿、早产儿、提前出院等没有采血者,嘱咐其家属20d内返院采血。 1.4标本要求采集3个直径大小≥8mm的血斑,按滤纸上圆圈大小两面必须充分渗透,否则血量不足,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采血时机 2.1新生儿沐浴后采血法新生儿沐浴间环境温度25℃~28℃,水温38℃~40℃。沐浴能促进新生儿全身的血液循环。因采集的是足跟末梢血,能否采集成功与末梢血运有关,所以沐浴时可用温水浸泡采集部位可促进了足跟部的血液循环,沐浴后用柔软的浴巾立即将新生儿包裹擦干,按常规采血,可提高了采血的成功率,采血过程中避免了因用力挤压而引起的溶血现象[1]。 2.2 新生儿足浴后采血法新生儿置于环境温度25℃~28℃左右、相对湿度55%~65%的采血室,水温38℃~4l℃,足浴时间控制在5~10min。足浴能促进足跟部血液循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有利于血样采集。 2.3新生儿哺乳后采血法新生儿末梢血运在一般状态下受自身血容量影響较大,而新生儿血容量主要取决于哺乳,每次哺乳以新生儿吃饱为准[2]。哺乳30 min后血容量增加,血液流速加快,有利于采血,哺乳后30~60min是足跟采血的最佳时间[3],此时采血成功率最高。 2.4足跟按摩后采血法用消毒毛巾浸泡在40~45℃水温中3~5min,挤干水

特殊人群静脉采血的方法与技巧

特殊人群静脉采血的方法与技巧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静脉采血;特殊人群;方法 门诊采血室是医院对外窗口之一,病人流动量大,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年龄差距大,而门诊采血室病人满意度是患者对医院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病人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而大多数患者都是以是否能一针见血的标准来衡量,所以静脉采血技术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而对于一般患者护士基本能做到一针见血,所以加强特殊人群的采血技术是增进患者对医院满意度的途径之一,是非常有必要的,作者结合实践体会总结如下。 1 新生儿 1.1 新生儿采血是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一项基本操作,长期以来临床上大多采用股静脉采血法,这种方法不易固定,不易止血,易造成皮下血肿等并发症,且股静脉位置较深,穿刺部位较隐蔽,还需解开尿布,也不利于保暖,所以现在好多医院新生儿科都采用手背静脉穿刺采血的方法,此方法患儿家长也较容易接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如果手背静脉确实难以穿刺,还得采用股静脉采血的话,我们可用真空试管斜刺法,它相对于传统的注射器直刺采血法有易固

定和能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1.2 方法及技巧 手背静脉采血法:操作者将左手拇指和食指放于患儿手背上呈c 型,其余三指在下方握住患儿腕关节及手指处,并将患儿腕关节向内屈,使手背皮肤绷紧,暴露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右手拇指和食指持5号针头进行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为15°,顺着血管方向慢慢刺入,见回血即停止进针。采血中如遇到血流不畅时操作者左手有节律的轻轻挤压小儿手腕部,血管受到有节律的挤压后可使血液缓慢滴出[1]。股静脉真空试管斜刺法:患儿取仰卧位,暴露左侧腹股沟区,用左手前臂压住患儿大腿并绷紧皮肤后,可见股三角肌稍隆起,再由脐轮向腹股沟线划一垂直线,在腹股沟线与此线交点内侧约0.5㎝处,即为股静脉的体表投影点。准确定位后,常规消毒皮肤,右手持一次性静脉采血针柄,自股静脉的体表投影点下2~3㎝处进针,刺入皮下约0.5㎝后,左手将真空负压试管快速套入采血针尾端,然后绷紧皮肤角度呈20°~30°(肥胖者加大角度为30°~40°)带负压进针;见回血后,血液自行吸入真空试管内,拔针后以消毒干棉球压迫穿刺点及其上方1㎝处3~5分钟[2]。 2 肥胖患儿 2.1 为了提高肥胖患儿穿刺成功率,可用双止血带结扎法较大面积阻断外周静脉的血流,同时双止血带结扎起到双重阻断静脉回流的作用[3],并通过相应延长结扎止血带时间的方法,做到结扎止血带40~120秒进行静脉穿刺为最佳穿刺时间[4]。

新生儿足跟采血的成功率

新生儿足跟采血的成功率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从2008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采血以来的资料,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采血1856例,均为出生大于72小时,并无其他合并症的新生儿,平均体重3186g,充分哺乳8次以上的新生儿;成功1793例,成功率为96.6%,失败63例,占3.4%。因位置选择不当导致失败14例,占22.2%。因采血前准备不充分导致失败49例,占77.8%。 2方法 2.1采血方法 2.1.1采血时间在新生儿充分哺乳8次后,冬季用38℃-39℃、夏季用37℃-38℃的温水洗澡,轻柔新生儿足跟部,待到足跟部充血红润时进行采血。 2.1.2采血前的准备环境:室内空气用三氧消毒机消毒30-60分钟,室内中性温度24℃-25℃,相对湿度55%-60%[2]。物品:采血卡片,无菌采血针,75%酒精棉球或棉签,无菌无滑石粉手套。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

2.1.3注意事项以下部位不能用于新生儿筛查采血:一是后足跟弯曲部位;二是足弓部位;三是足跟中心部位;四是水肿部位;再就是手手指部位(新生儿手指末端皮肤至手指骨之间距离1.2-2.2mm,在此部位采血易伤及骨头,局部感染和坏死是手指采血的并发症)。前三个部位采血,容易导致新生儿的神经、肌腱、韧带和软骨的损伤,造成一定的后遗症。 2.2采血部位根据国内外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经验,足跟内外侧缘是采血较理想的部位[3]。但范围太大无法准确定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从外踝后侧向足底作垂线,垂线与足底外侧缘的交点为最理想的穿刺点。 3操作 3.1操作方法 3.1.1找位点、穿刺采血一是将新生儿放置于操作台上,仰卧,抬高新生儿头部,使其足底低于心脏的水平位置,以增加静脉的压力,增加血液达到穿刺部位。二是75%酒精消毒足跟内外侧缘,直径大于3cm以上,用无细干棉签擦掉残余酒精后开始操作。再就是护士左手轻轻握住新生儿的脚,将采血部位皮肤绷紧,右手持采血针在足跟采血部位穿刺,刺入深度小于3cm。(根据临床工作经验,足跟采血最理想的

为什么要采集新生儿足跟血

为什么要采集新生儿足跟血 新生儿足跟血筛查是指在婴儿出生后72小时采集足跟血进行的检查。主要针对发病率较高,早期无明显症状但有实验室阳性指标,能够确诊并且可以治疗的疾病。目前我国列入筛查范围的项目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 新生儿足跟血筛查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疾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如果尽早发现和治疗,患病的宝宝能够和正常宝宝一样健康发育。而如果发现较晚,治疗不及时,则宝宝可能出现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和智力缺陷。”发现与没发现,治疗与不治疗,宝宝的未来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有医生这样说:“不要小看这两三滴血,它足以改变宝宝的一生。”因此,父母一定要积极配合医院按照筛查程序进行足跟血筛查。 足跟血采集方法 足跟血采血时间在出生3~7天之内,并且新生儿充分哺乳。对于各种原因(早产儿,低体重儿,提前出院者等)没有采血者,最迟不宜超过出生后20天。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分娩医院采集新生儿足跟血(将血滴在特殊纸片上,再将血片送至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检测)。 1、左手握足底; 2、采血时左手握足底挤压,同时右手握紧同侧小腿,用力适度,并且间歇性放松;

3、用左手食指与中指配合夹住小腿自胭窝沿小隐静脉向下推至踝关节夹紧,回集血液,并阻止血液回流 4、足部加温,不需挤压让血自然流出; 5、洗澡后用温毛巾采血点局部热敷采血; 6、在常规采血的基础上给新生儿定时哺乳、沐浴、酒精按摩足跟后采集血液。 筛查结果通知 在宝宝出生充分哺乳72小时后,医院的医护人员就会为宝宝采集足跟血,送往筛查中心进行检测。医院在为宝宝进行足跟血筛查前,会通知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在签署《知情同意书》时一定要留下真实、准确有效的联系方式,以备筛查结果阳性时能够及时得到复查通知。 如果一旦筛查结果显示宝宝健康可能存在异常,相关机构会依照《知情同意书》上的联系方式与宝宝父母取得联系。因此,父母要注意保留从医院领取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证明”,一旦接到筛查阳性的复查通知,一定要及时带宝宝进行复查,不可心存侥幸,延误治疗。足跟血筛查的疾病内容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俗称“呆小症”,是由于甲状腺素的分泌减少或完全缺乏,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患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宝宝通常会具有迟生(超过预产期2周依然没有出生)、超重(宝宝出生体重超过4公斤)、黄疸长(黄疸相较正常宝宝消退慢)的特征,并伴有脐疝、少哭和便秘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和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宝宝将会进一步出现身材

新生儿两病筛查足跟采血技巧与护理

? ? 204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种简易、快速和廉价的血斑试验,其中重点筛查疾病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苯丙酮尿症(PKU),而血片采集是最关键的,与筛查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新生儿采血不同于其他普通采血,初筛时都采用末稍血。因新生儿末稍血液循环差。在临床工作中采血困难,采集的血量不易采足、多次针刺、耗时耗力易增加新生儿身心的损伤,使家长心理上难以接受。如何一次成功的采集到合格的血标本,是产科护理工作人员极为关注的一个新课题。为此,笔者把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 916例,对其中1 542例采取改良方法采血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2 916例,Apgar 评分≥7分,出生后72 h 至20 d 内,均无明显的妊娠合并征和并发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中1~6月出生的1 374例,观察组中7~12月出生的1 542例。采血时间于新生儿出生72 h 后,并充分哺乳后进行;采血部位均为足跟内侧或外侧;室内温度为26℃~28℃,水温38℃~42℃[1],相对湿度为55%~65%;沐浴游泳10~15 min;抚触(全身按摩5~10 min),操作者为责任心强,有采血经验的护士进行。1.2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采血:一般露出新生儿左足跟,用左手紧握新生儿足跟片刻,放松,再握紧,反复2~3次后再握紧足跟,沿新生儿外侧足踝向足底外侧缘划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处为穿刺点,采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用一次性采血棱角针刺,针头与皮肤呈40°~60°进针,进针深度约1.5~2.0 mm,穿刺后放松足跟,用左手松紧适度固定踝关节与足跟部,联合右手挤压针眼周围使血液自行流出,棉签擦去第1滴血,再通过挤压、放松、挤压,以取得较大的血滴,让血滴自然渗透滤纸正反面,取直径≥8 mm 的血斑3个,血斑之间不能重叠。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采血:消毒新生儿足跟外侧,用棱角针垂直快速刺入,刺入深度约为3 mm,拔针后挤压,让血液自然流出,采足3个直径≥8 mm 的血斑。1.3观察指标 针刺新生儿足跟内侧或外侧1次,轻压针刺点周围,血液渗出,采足3个血斑为采血成功;针刺2次,挤压针刺点周围,血液渗出,采足2个血斑为采血困难;针刺足跟2次以上为采血失败。 1.4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操作前,首先向家属介绍疾病筛查的意义和重要性,并讲解有关的知识,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做到一人一针一用,待酒精干后再刺,以免标本被酒 精稀释,影响检验。由专人负责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建立新生儿筛查信息登记本,卡片内容填写要认真、详细、清楚。正确使用滤纸(血卡片) 采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防止差错的发生。如有不合格标本,应重新采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获得采血技巧。血样保存:标本采集后避免潮湿及直接日照,更不能放在暖气上烤干,应在室温下自然干燥3~6 h 后放置冰箱2℃~8℃保存,待送。 2 结果 观察组1 542例新生儿采血成功1 474例,成功率为95.6%,穿刺困难68例,无采血失败,重复穿刺率4.4%,血样不合格1例,合格率约为100%,无假阳性;对照组1 374例新生儿采血成功1168例,成功率为85%,穿刺困难206例,采血失败25例,重复穿刺率15%,血样不合格10例,合格率99.2%,假阳性1例。 两组采血成功率合格率都较高,假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新生儿采血成功率,血片合格率又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复穿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新生儿游泳因水的温度、波浪对其全身的拍及对身体起到按摩的作用,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加了末梢血流量,使四肢温暖,从而提高了末梢采血的成功率[2]。游泳还会消耗一定的体力,使新生儿更好的处于安静状态,抚触使新生儿通过触觉刺激,产生安全感及愉快的情绪从而使疼痛缓解,且这些温和的良好刺激满足了新生儿情感的需要,使其身心受到了抚慰,消除不良情绪,为护士操作带来方便。增加了家属的满意度,这是两组采血的成功率均较高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血容量相对集中于躯干和内脏,而四肢末梢血液较少[3]。因此,足跟采血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保证末梢有充足的血运。观察组采血前用左手大拇指与食指呈“O”形紧握足跟片刻,放松再握紧的方法,能够阻止血液回流,增加足跟的血循环[4]。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采血的采血点是浅静脉汇集点,血量丰富,出血快,采血成功率高[5]。根据皮肤解剖学理论,真皮内有乳头下血管丛和真皮下部血管丛,此层血管较多,血流丰富,具有储血功能。对照组采用直刺法进针快,入皮2 mm 以上,针头恰好穿过真皮下部血管丛,达到皮下疏松脂肪层,此层血管相对较少,血流欠丰富,是导致采血量不足的主要原因,而观察组采用斜刺法进针浅,进针深度1.5~2 mm,此层血管丰富,且针头斜入皮肤,针头与真皮血管接触面较大,局部压力减小,减少了新生儿的痛苦,降低了溶血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血片质量。 综上所述,新生儿足跟血采集进行疾病筛查的意义重大,且要不断改进采集方法,提高一次成功率。该改良方法操作简便、血标本质量好、对新生儿的损伤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提高了婴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收稿日期: 2015-08-02 新生儿两病筛查足跟采血技巧与护理 黄元菊 (贵州省人民医院 产科,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技巧,提高采血质量。方法 将2014年1-12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2 916 例分为对照组(1-6月出生的1 374例)和观察组(7-12月出的1 542例),进行采血质量比较。结果 观察组采血成功率,血样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复穿刺率低,假阳性低,两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 选择血运比较丰富的部位、采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措施,能提高采血成功率及血片质量,同时减轻新生儿痛苦,消除家属紧张和不满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足跟血;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B ? ? 经验交流 (下转第20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