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例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9例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9例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9例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的:通过对19例抽血晕针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根据19例抽血晕针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性别、是否首次抽血。结果:抽血晕针与年龄、性别、心理因素、护士的言行及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结论良好安静的环境,护士细心观察,态度和蔼,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做好抽血前、中、后的心理指导,提高抽血者心理应变能力,消除刺激因素,是降低抽血晕针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抽血晕针;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晕针就是由于心理因素致使血管床扩张,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脑部供血流量暂时减少,而发为晕厥。[1]。临床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严重后果。笔者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化验抽血的15例晕针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

本院化验室2010年1月~2012年1月检查抽血人数共18050例,男性9853例,女性8197例,平均年龄48岁。其中发生晕针19例,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8岁;抽血前有晕针先兆的1例,抽血中晕针的4例,拔针后晕针的15例。大多数出现头晕、胸闷、心慌、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汗,数分钟后自行好转,未完成抽血者,经医护人员心理指导及改变抽血体位,能顺利完成抽血操作,患者休息30min左右,可自行离院。2研究方法

对抽血时发生晕针的患者,按男女性别、是否首次抽血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分析抽血时晕针的原因;根据患者晕针症状轻重不一、发生晕针时间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给予对症处理。3结果 3.1男女性别差异男性抽血发生晕针9例,女性抽血发生晕针10例,两组抽血晕针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3.2是否首次差异首次抽血2510人次,发生晕针8例;曾有多次抽血者15470人次,发生晕针11例;两组抽血晕针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4原因分析4.1精神因素体检者对抽血知识了解甚少,认为抽血后会损害身体,情绪紧张,有恐惧与顾虑情绪。体现在首次抽血者心理适应性较差,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高;而曾有多次抽血经历者心理适应性较好,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低。4.2空腹状态与晕针发生的关系空腹状态下发生抽血晕针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员抽血时心情特别紧张。 4.3环境因素

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抽血晕针的发生,抽血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室内色调不协调、环境嘈杂等容易发生抽血晕针。5护理对策 5.1进行健康体检抽血时,必须常规备齐抢救物品、药品、氧气、温开水等. 5.2对健康人群体检抽血前应先询问既往史,包括既往心脏病史、抽血晕针史等。协助体检者用舒适体位及姿势,以利于身体放松。5.3做好采血前的宣教工作,首先对体检者紧张表情者,了解是否有晕针史。告知最好在平静空腹状态下采血。护士应保持在工

体检静脉采血过程中出现晕针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体检静脉采血过程中出现晕针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7-12-08T16:28:33.85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8期作者:彭云杰[导读] 现如今时代在不断发展,那么体检也开始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开始成为人一生中最值得珍重的宝贵财富[1]。天津市血液中心 300110 摘要:目的对于体检过程中采血出现晕针的常见原因和护理对策进行分析,以便为临床提供可行的帮助。方法本研究选择研究对象为我科室在2017年1月到2017年9月进行体检时,采血出现不同程度的晕针状态的体检者33例进行研究,对于所有体检者的心理因素、机体因素、体位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调查,并作出原因分析。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加以干预。结果本研究33例体检者都出现了晕针的情况,对于体检者出现晕针的因素进行分析,最为常见的因素是心理因素,依次为体位因素、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结论在体检的时候为体检者进行采血,优良的环境、高超的技术和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可行的消除体检者紧张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晕针的发生情况。 关键词:体检者;采血;晕针 现如今时代在不断发展,那么体检也开始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开始成为人一生中最值得珍重的宝贵财富[1]。在进行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步骤,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在采血过程中偶尔会发生晕针的情况,这也为一些体检的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质量[2]。体检者晕针的时候会出现脸色苍白,甚至存在有恶心呕吐和大汗淋漓的情况,存在有高度的紧张情绪,血压骤然下降,甚至会有严重的时候出现休克症状,所以必须进行及时的处理。本研究主要调查体检静脉采血过程中出现晕针的常见因素,并且对于护理对策进行探究,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科室在2017年1月到2011年9月进行体检时出现晕针的33例体检者。对于所有体检者进行分析,有男性13例,女性20例,体检者的年龄为21岁~64岁,平均年龄为(35.2±11.4)岁。存在有抽血前出现晕针的6例,抽血过程中出现晕针的20例,打针以后出现晕针的7例。大多数体检者都在晕针的过程中表现为面色苍白,存在有恶心呕吐症状,个别患者大汗淋漓。本研究中出现4例体检者有血压下降情况,出现了暂时性意识丧失,在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以后恢复。本研究33例体检者,改变采血体位,并进行相关的指导以后,顺利地完成采血,再休息半小时左右后自行离开,没有后遗症。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进行调查时选择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对所有参与者都阐明调查的意义和目的。使调查者主动的配合,并且同意对其发放调查问卷,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现场完成,并且立即对问卷进行回收,做出统一的统计分析处理。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有,体检者对运真最重要的因素涉及到:机体因素、心理因素、体位因素和环境因素。并对于晕针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出处理,对于相关原因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 1.3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有数据都调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使用版本为IBM SPSS23.0,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33例体检者对晕针最重要的因素进行排列,显示的因素,依次为心理因素33例,体位因素29例,机体因素24例,环境因素20例,分别占100.00%,87.88%,72.73%,60.61%。调查问卷显示,在本研究调查当中,首次出现抽血晕针的26例,7例为多次采血晕针者。 出现晕针的33例体检研究对象均采用坐姿,接受静脉采血,因此出现晕针的情况可能和体位差异存在关联。从性别角度来看,本次调查当中有男性13例,女性20例,因此可以推测出晕针的发生率是女性高于男性。从年龄差异性来看,本次调查当中出现晕针的年龄段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从空腹角度来看,在本研究期限内进行采血的人次为2064人,出现晕针的3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餐后抽血,比例相比较小,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3.讨论 3.1常见原因分析 心理因素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因素,从本研究结果看出,晕针者最难跨度的一道坎,就是心理因素,因为对于相关的采血知识,认识不充足,所以产生了一定的紧张和恐惧,焦虑情绪,因为一些疼痛的刺激,会导致大脑皮层影响下步反射性出现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紊乱,导致用电情况发生。第二个因素是机体因素,中青年对于事物的刺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对于疼痛更加敏感,再加上抽血过程中过度紧张,会使得痛觉较为强烈,因此和机体神经达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晕针的状态。第三个因素是体内因素,因座位进行抽血,更容易出现晕针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座位才写的时候,下肢的肌肉和静脉张力相对较低,就导致血液循环储存在下肢,它会使得回心血量减少,供应脑部的血量减少,导致晕针情况发生。还有一个因素是环境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孕症的发生,因为诊室拥挤,空气不流通导致体检者出汗,或者是因为人员较多,屋子封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过多,周围环境嘈杂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在进行抽血时出现晕针[3]。 3.2护理对策分析 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工作,有一部分体检者因为有过穿刺失败的经历,所以在采血之前可能会表现出高度紧张和恐惧感,为此护理人员应该进行耐心的解释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对采血人员讲解抽血的常识,并使其明确晕针和晕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促使其消除思想顾虑,帮助其树立采写的信心。如果健康体检者有过晕针史,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采血的时候需要认真地听其主诉,帮助其分析出现相关情况的原因,在操作过程当中叮嘱其要注意深呼吸,避免其观看操作的过程,也可以通过与其谈话的方式来分散其注意力。需要确保采血的人员采取卧位或者座位头伏与采血台上进行抽血,如果出现晕厥情况,需要确保其头部处于相对的状态,以便于减轻大脑的缺氧情况等等。

门诊采血晕针、晕血的预防和处理

门诊采血晕针、晕血的预防和处理在采血化验或注射治疗时,一些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烦欲吐、呼吸微弱甚至昏厥、休克等症状。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称为“晕针、晕血”。 一、原因: 1.心理因素:情绪过度紧张、恐惧,看到血液流入试管,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致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 2.体质因素:空腹或饥饿状态下,劳累疲倦、体质虚弱处于应急阶段时,机体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床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脑血流量减少。 3.患者体位:晕针、晕血均属坐姿接受采血。因坐姿下肢肌肉张力低,血糖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收缩压下降,故晕针、晕血发生率高于平卧位。 4.痛的刺激:反复多次穿刺对皮肤神经末梢的刺激,引起强烈疼痛,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 二、临床表现: 1.先兆期:患者表现头晕、眼花、心慌、心悸、恶心、四肢无力、出虚汗。 2.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恍惚,面色由苍白,四肢冰凉,血压偏低,心率减慢,脉搏细弱。 3.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诉全身乏力,四肢酸软,面色由苍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血压、脉搏恢复正常。

三、预防措施: 1.事前医生和护士必须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 2.避免患者在紧张、饥饿、疲劳时进行治疗,以防范晕针、晕血的发生; 3.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与患者交谈,或抚摸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4.医护人员应做到技术纯熟、操作利索迅速、减少患者的疼痛; 四、处理方法: 1.晕针、晕血一旦发生,医护人员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头低足高位,口服温开水一杯或50%葡萄糖20ml 静注,患者一般在2-3分钟即可恢复; 2.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按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即可恢复。 3.经上述处理无效时,患者出现昏迷虚脱,虚脱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快速滴入,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心肺复苏和抗休克急救。 4.经上述处理无效,应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报请上级医师,请内科医生协助处理,谨防晕针并发症,警惕心脏和脑部疾病的发生。

抽血晕针的应急处置预案

抽血晕针的应急处置预案 一、目的 为了有效的预防抽血者晕针,做好抽血前、中、后的心理指导,提高抽血者心理应变能力,消除刺激因素,降低抽血晕针发生。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科室抽血室及各检验实验室。 三、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职责 抽血室由门诊化验室负责,其它各室由组长负责, 1、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全体成员开展抽血日常督促检查与应急处理的组织建立、人员培训、技术和物资等的落实,指挥实验室突发事件的现场和调查处理工作。 2、负责防止抽血晕针的日常工作,完善制度、规范措施、责任到人和检查督促,按科室统一安排办好一切防止抽血晕针的管理工作。 3、加强预防工作,每个人都要认真负责执行实验室的各项制度,特别是实验室止抽血晕针的管理制度等的执行;对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对不能排除的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排除,对可能突发的止抽血晕针事件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应采取快速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实验室止抽血晕针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报告;同时期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四、应急处理程序 (一)、止抽血晕针应急处置措施

1、实验室如果发生止抽血晕针事件,按止抽血晕针的有关要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2、进行抽血时,必须常规备齐抢救物品、药品、氧气、温开水等。 3、对自述曾有晕针史的患者需要更亲切,用关心、体贴的语调,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解释晕针发生的原因,并用诚恳的态度告诉患者,我是一名工作时间较长、有经验的护士,如果能配合护士的指导晕针是不会发生的,以加强对护士的信任程度。使患者精神上获得放松,心理上具有安全感。 4、对高危人群,先做好心理辅导,使其精神放松,安慰患者,分散注意力,抽血时取卧位,患者的目光避免观看操作过程,护士穿刺后切忌在体内来回退针,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5、抽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脸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抽血,迅速拔出针头,将患者就地平卧,给予温热饮料,通知医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检验科

晕针或晕血的预防及处理

晕针或晕血的预防及处理 一、发生原因: 1.心理因素:在接受抽血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 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2.体质因素:空腹或饥饿状态下,患者机体处于应急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引起短暂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晕针。 3.患者体位:坐位姿势下接受抽血发生晕针,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 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 4.疼痛刺激:尤其是较难抽血的病人,反复操作对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 起强烈疼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 5.个体差异:个别人见到血产生恐惧等紧张情绪,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二、临床表现 晕针或晕血发生时间短,恢复快,历经2~4分钟 1.先兆期:患者多有自述头晕眼花、心悸、心慌、恶心、四肢无力 2.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脉搏细弱 3.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 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 三、预防及处理 1. 要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工作,有陪伴者可在患者旁边扶持协助,给患者以心理安慰,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 2. 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 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可采取平卧位 4.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 5.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或晕血时及时处理 6. 发生晕针或晕血时,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 摘自吴欣娟主编-《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预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济医附院检验科 2011年11月20日

静脉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采血法是指将静脉血抽出体外的方法。目前包括普通静脉采血法和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两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晕针或晕血、局部皮肤过敏反应、误穿刺入动脉、采血失败等。 一、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 [临床表现] 1.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 2.肉眼可见皮下瘀斑。 [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血管,宜选择粗、直、充盈饱满、弹性较好的静脉,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壁的损伤。 2.上肢静脉采血时,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若上衣袖口较紧,要求患者脱去衣袖后再采血,避免较紧的衣袖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 3.采血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观察采血局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采血后有效按压是预防血肿的有效措施。 (1)按压时间应5~10分钟。 (2)按压方法正确:(1)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按压时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2)如果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进入血管,按压时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 [处理措施] 1.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使毛细血管收缩,可防止皮下出血或血肿扩大。 2.48小时后改为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吸收和消肿。 二、晕针和晕血 [临床表现] 晕针或晕血发生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一般2~4分钟后自然缓解。 1.先兆期患者多主诉头晕、眼花、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 2.发作期突然昏倒、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下

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等。 3.恢复其意识恢复清晰,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苍白转红润,四肢转温,心率、脉搏恢复正常。 [预防措施] 1.采血前应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心理情绪、是否进食、有无晕针晕血史等,并作好解释工作,给患者以心理安慰。 2.采血时与患者适当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于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的患者可采取平卧位。 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 [处理措施] 1.发生晕针或晕血时,应立即停止采血,迅速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 2.患者坐位时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穴、合谷穴。 3.口服葡萄糖液,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三、局部皮肤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局部有灼伤感,甚至出现皮疹及过敏性皮炎。 [预防措施] 1.评估患者的消毒剂过敏史,针对性改进其他消毒剂。 2.采血后穿刺针眼处不覆盖任何东西,保持穿刺局部清洁干燥。 [处理措施] 如出现过敏现象报告医生处理。 四、误穿刺入动脉 [临床表现] 以股动脉为例。当穿刺针穿入血管时,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血液呈红色,较静脉血更鲜红。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即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 2.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用消毒液消毒示指和中指,于股三角区扪及股动脉,并用手指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成

晕针的表现和处理方法

晕针的表现和处理方法 晕针,见于针灸时表现为脸色苍白、冒冷汗、头晕欲吐,心慌、浑身无力的症状,血压也随之降低,和休克有区别,属于血管减压性晕厥,因为针灸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扩张,心脏回血减少,引起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一系列症状导致昏厥。 一、晕针的原因 (一)体质原因:体虚、饥饿、醉酒、过敏体质、疲劳者易发生晕针。 (二)心理原因:因为害怕、紧张心理因素产生的晕针。 (三)病理原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四)穴位刺激过强: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 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诱发。 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针亦可引 起晕针。 (五)体位原因: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卧位晕针约占28%临床上观察到卧位晕针的症状多较重,持续 时间也较长。 (六)环境原因:气压低之闷热季节,屋子里空气混浊,声浪喧 晕针的表现 (一)晕针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视力模糊,耳

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这一时期十分 短暂,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二)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 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 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变缓,每分钟减缓至40?50次。少数可伴惊 厥发作。 (三)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唾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上述为典型发作过程,但轻症者可 仅出现先兆期即直接进入后期,而无发作期。晕针大多发生于针 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取针后数分钟用至更长时间始出现 症状。被称为延迟晕针,值得注意。晕针只要处理及时,一般可 很快恢复知觉,常无严重后果。 三、晕针的预防方法 (一)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刺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1.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 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2.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

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1-04-20T15:56:29.1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屈充蔚杨红 [导读] 目的通过对15例健康体检者抽血晕针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屈充蔚杨红(黄河中心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381-02 【摘要】目的通过对15例健康体检者抽血晕针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根据15例抽血晕针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性别、是否首次抽血。结果抽血晕针与年龄、性别、心理因素、护士的言行及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结论良好安静的环境,护士细心观察,态度和蔼,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做好抽血前、中、后的心理指导,提高抽血者心理应变能力,消除刺激因素,是降低抽血晕针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健康体检抽血晕针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晕针多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恐惧、疼痛、空腹等。由于外界的强烈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引起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厥[1]。临床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严重后果。笔者对2008年6月~20010年7月来我院健康体检抽血的15例晕针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体检中心2008年6月~2010年7月健康体检抽血人数共4 5109例,男性27436例,女性17773例,平均年龄45岁。其中发生晕针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46岁;抽血前有晕针先兆的2例,抽血中晕针的3例,拔针后晕针的10例。大多数出现头晕、胸闷、心慌、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汗,数分钟后自行好转,未完成抽血者,经医护人员心理指导及改变抽血体位,能顺利完成抽血操作,患者休息30 min左右,可自行离院。 2 研究方法 对抽血时发生晕针的患者,按男女性别、是否首次抽血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分析抽血时晕针的原因;根据患者晕针症状轻重不一、发生晕针时间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给予对症处理。 3 结果 3.1 男女性别差异男性抽血发生晕针9例,女性抽血发生晕针6例,两组抽血晕针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3.2 是否首次差异首次抽血4510人次,发生晕针9例;曾有多次抽血者39599人次,发生晕针6例;两组抽血晕针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 4 原因分析 4.1精神因素体检者对抽血知识了解甚少,认为抽血后会损害身体,情绪紧张,有恐惧与顾虑情绪。体现在首次抽血者心理适应性较差,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高;而曾有多次抽血经历者心理适应性较好,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低。抽血时穿刺技术欠熟练,拔针时或拔针后按压不当,局部的疼痛刺激,增加了情绪紧张和恐惧心理。 4.2年龄因素 21~50岁的中青年易发生抽血晕针,此年龄段心理反应性较为敏感,对疼痛反应高,抽血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感受就更加敏锐,痛觉加剧。当肌体和精神痛苦超过其所能承受时,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应(虚弱、头晕、出汗),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困难、窒息感、心悸等),使患者感到胸痛、心悸以致呼吸困难等。 4.3空腹状态与晕针发生的关系空腹状态下发生抽血晕针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员抽血时心情特别紧张,刺激对消化系统影响非常明显,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蠕动加剧,此时处于空腹状态,易出现虚脱。 4.4其他因素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抽血晕针的发生,抽血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室内色调不协调、环境嘈杂等容易发生抽血晕针;还有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抽血情绪受到影响,对护士失去信心,也容易发生抽血晕针。 5 护理对策 5.1进行健康体检抽血时,必须常规备齐抢救物品、药品、氧气、温开水等. 5.2对健康人群体检抽血前应先询问既往史,包括既往心脏病史、抽血晕针史等。. 协助体检者用舒适体位及姿势,以利于身体放松。尤其是有晕针晕厥史,体检者应采取平卧位,在采血前,中,后密切观察体检者情况变化。 5.3做好采血前的宣教工作,首先对体检者紧张表情者,了解是否有晕针史。讲解空腹检查的意义。还要告知最好在平静空腹状态下采血,避免在急促上下楼剧烈运动后进行。也可通过一些画报文字挂墙上让健康体检者对采血前的知识有所了解。护士应保持在工作中有个良好的服务态度!对自述曾有晕针史的患者需要更亲切,用关心、体贴的语调,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解释晕针发生的原因,并用诚恳的态度告诉患者,我是一名工作时间较长、有经验的护士,如果能配合护士的指导晕针是不会发生的,以加强对护士的信任程度。使患者精神上获得放松,心理上具有安全感。 5.4舒适清洁的治疗环境会给体检者一个安全感。采血护士不能因要接待大批量采血者工作量大而对抽血环境的忽视。如抽血台面的清洁,消毒程序的规范,采血用品的质量保证。 5.5对高危人群,先做好心理辅导,使其精神放松,安慰患者,分散注意力,抽血时取卧位,患者的目光避免观看操作过程,护士穿刺后切忌在体内来回退针,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抽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脸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抽血,迅速拔出针头,将患者就地平卧,给予温热饮料,通知医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严重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无须特殊药物治疗[2]。本组15例均予上述措施处理,观察20~30 min后,症状消失,自行离院。 6 讨论 晕针实际就是心理反应到生理反应的一个过程[3],如果我们能阻止心理反应的呈现,加强生理反应的抵抗能力,那么在采血过程中,就可减少避免晕针的发生。抽血晕针是紧张、恐惧心理或疼痛刺激,作用于丘脑下部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所致[2]。对于紧张、恐惧的抽血者,在抽血前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宣传正确的抽血知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抽血时应分散其注意力。有晕针史者,应采取卧位抽血,减少抽血晕针发生。对于有晕针史的患者,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有着很深的心理影响。热情相迎、言语亲切、以诚相待及细致、稳重、熟练的操作则给病人亲切、可近、可信的心理感受,从而缓解病人焦虑、紧张和不安全感,达到提高

晕针反应

晕针反应 (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概述】 晕针是最常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晕针”一词,早见《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但是,对晕针的原因及晕针后出现的症状、处理的描述,则始见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针灸甲乙经》。如《针灸甲乙经·奇邪血络第十四篇》云:“刺血络而仆者,何也?……。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明确指出了“晕针”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气虚之故。在晕针的处理方面,《针灸甲乙经·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篇》指出:“……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能言,闷则急坐之也”。 一般来说,晕针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严重者。特别是一些延迟晕针患者,更应引起注意。另有晕罐、晕灸、晕于刺血、耳针和晕于穴位注射者,除使用的治疗器具不同外,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故不赘述。另外,临床中还发现,晕针一症多发生在青壮年,女性晕针的比男性多见。可能与针感反应灵敏、刺激强度相应增强有关。 关于晕针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针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或称血管减压性晕厥),属于反射性晕厥的范畴。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晕针应属于不良反应,值得指出的是,不少文章却提到晕针(或晕罐)之后,往往可使患者原有症状消失,有人曾集中观察过31例晕针患者,发现其中10例,疗效迅速提高,故认为晕针可能有助病症、特别是疼痛性疾病的缓解。我们认为晕针与疗效的关系究竟如何,尚有待更多的实践来证实,其机理也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晕针究竟是一种给患者带来痛苦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仍应着重预防。 【损伤原因】 关于晕针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一、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内经》载:“无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后针刺导致晕针的也有报道,如一53岁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针刺治疗。首次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复诊时得知病人当日中午饮酒过多,即劝其暂予休针。但患者坚持,无奈施以针术。针后不久。患者即感头目眩晕,心慌气短,腹部难受,恶心欲吐。额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气细数[1]。 其次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作者曾遇到一例体格强壮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针灸治疗。刚进针颈部阿是穴,尚未作手法,患者突然浑身一阵颤抖,扑倒于地,苦笑一下,随即面如死灰,意识丧失。给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无效。注射强心剂及艾灸百会,约昏睡十余分钟后,始恢复正常。询问病人,并无饥饿、劳累等情况,但患者系初次针刺,曾有见血晕厥史。 二、心理原因亦为主要原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有对晕针者进行人格特征测定,发现,异常人格约占二分之一。在异常人格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易出现晕针的因素。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病理原因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体检中心晕针、晕血应急预案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 体检中心晕针、晕血应急预案 一、成立急救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预防措施 1.进行抽血、静滴、肌注等有创性操作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 2.操作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或抚摸换或患者,以分散患者注意力。 3.避免在紧张、饥饿、疲劳时进行操作,除需空腹采血情况外。 4.医护人员应做到技术纯熟、操作利索迅速、减少患者的疼痛。 5.抽血、静滴、肌注、针灸的科室常规备50%葡萄糖。 三、应急预案 1.晕针一旦发生,立即停止操作,通知值班的其他医护人员。判断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立即把病人移至安静、通风良好处,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并取

. . 2 头低足高位,松解衣扣,注意保暖,并观察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 3.喂服温开水或糖开水或葡萄糖水,指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穴。 4.数分钟后仍未恢复者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成人0.5-1.0ml ,10岁以下儿童0.3-0.5ml 。 5.转急诊留观治疗,监护患者生命体征。 6.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解释沟通工作,做好整个过程的记录。 四、附:体检中心晕针、晕血应急预案流程图 体检中心 2018年1月26日 标本采集时客人晕针、晕血应急预案流程 发生晕针、晕血时,立即将 客户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 给予平卧位,以增加脑部血 供,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 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 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 数分钟未缓解,皮下注射 肾上腺素,转急诊科

晕针的表现和处理方法

武威风湿骨病专科医院 晕针的表现和处理方法 晕针,见于针灸时表现为脸色苍白、冒冷汗、头晕欲吐,心慌、浑身无力的症状,血压也随之降低,和休克有区别,属于血管减压性晕厥,因为针灸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扩张,心脏回血减少,引起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一系列症状导致昏厥。 一、晕针的原因 (一)体质原因:体虚、饥饿、醉酒、过敏体质、疲劳者易发生 晕针。 (二)心理原因:因为害怕、紧张心理因素产生的晕针。 (三)病理原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 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四)穴位刺激过强: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 较。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 都能诱发。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穴位注 射和耳针亦可引起晕针。 (五)体位原因: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 晕针的。卧位晕针约占28%。临床上观察到卧位晕针的症状多 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六)环境原因:气压低之闷热季节,屋子里空气混浊,声浪喧 杂等。 二、晕针的表现

武威风湿骨病专科医院 (一)晕针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 这一时期十分短暂,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二)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 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 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变缓,每分钟减缓至40~50次。少数 可伴惊厥发作。 (三)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唾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上述为典型发作过程, 但轻症者可仅出现先兆期即直接进入后期,而无发作期。 晕针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取针后数 分钟用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针,值得注 意。晕针只要处理及时,一般可很快恢复知觉,常无严重 后果。 三、晕针的预防方法 (一)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刺时哭笑、 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职业健康查体静脉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职业健康查体静脉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目的:分析职业健康查体静脉抽血晕针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医院共开展职业健康体检56742例次,其中发生 晕针43例次,纳入观察组,随机选取500名未发生晕针者纳入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男性85.80%、重度疼痛史8.20%,高于对照组的62.79%、0.00%,初次抽血率、抽血前空腹时间≥6h、抽血前12h 体力劳动时间≥6h率分别为10.60%、8.00%、16.00%,低于对照组的67.44%、20.93%、34.88%,观察组年龄(33±7)岁,对照组年龄(39±10)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抽血晕针影响因素较多,需做好抽血前健康教育,规范操作,减少疼痛,同时筛查禁忌症,若有必要可延迟抽血。 标签:职业健康;体检;静脉穿刺;晕针;护理 血液是体检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样品,采血是开展血常规、血液生化检验的必要条件。静脉抽吸是采集血液样品的主要方法,但在抽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过性晕厥症状,又被称为“晕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迷走神经反射,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导致心输血量下降,颅内灌注不足,机体启动保护机制引起意识障碍[1]。晕针体检者以头晕、恶心、心悸为主要症状表现,部分甚至可突然丧失意识,存在一定致死性风险,特别是合并有原发性心脑血管病者,晕针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晕针可直接导致抽血采样失败,影响体检工作次序。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医院共开展职业健康体检56742例次,其中发生晕针43例次,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3例体检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2~43岁、平均(33±7)岁。抽血前有先兆7例、抽血过程中晕针32例、拔针后5例。均主诉头昏眼花,心慌胸闷23例、冷汗14例,恶心与呕吐31例,昏厥3例,血压下降1例。持续时间20s~10min、平均(4.8±2.5)min。随机选取500名,未发生晕针者,纳入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两组临床资料。 1.2方法 预防方法:抽血前,简单嘱咐体检者,不要紧张,放松肌肉,简单的触摸脉搏,若心率过速,可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抽血。抽血过程中,若见晕针症状,立即拔针,嘱咐体检者平卧,将体检者转移至开阔处,松开体检者衣襟开口,医嘱匀速呼吸,若出现昏厥,拉住舌头,预防舌后坠。给予温开水或葡萄糖溶液200ml。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昏厥,低流量吸氧,迅速监测体检者生命体征,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

针灸晕针的处理

针灸晕针的处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晕针原因:心理因素,在接受注射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体制因素:空腹和饥饿状态下,劳累疲倦时,患者集体处于应激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针。患者体位:采取平卧位注射时,几乎无晕针情况发生,而发生晕针患者均坐位姿势下接受注射,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流蓄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使晕针发生率大于平卧位。 临床表现:晕针发生的时间短,时间2-4分钟, 先兆期:患者多自诉头晕眼花,心悸心烦,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症状。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偏低,心率减慢,脉搏细弱。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述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晕针重的可以见3期典型发作症状,轻的可以直接进入恢复期。 与迷走神经兴奋亢进、短暂性脑供血障碍密切相关,属于反射性血管迷走性昏厥,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是发生晕针的基础,过强刺激是发生晕针的诱因。对于有晕针倾向的患者,要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有陪伴的可在患者旁边扶助,给患者心理安慰,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或播放音乐等以分散病人注意力。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勿饥饿劳累、疲倦、剧烈运动后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注射,可稍适休息,进餐后进行注射。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于机体放松,尤其易发生晕针的患者可采用平卧位。

晕针的处理

晕针 原因:心理因素,在接受注射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体制因素:空腹和饥饿状态下,劳累疲倦时,患者集体处于应激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针。患者体位:采取平卧位注射时,几乎无晕针情况发生,而发生晕针患者均坐位姿势下接受注射,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流蓄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使晕针发生率大于平卧位。 疼痛刺激:注射时药物对局部刺激产生疼痛,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青霉素、安痛定;或反复多次刺激,引起强烈疼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年龄对疼痛敏感性的差异。 临床表现:晕针发生的时间短,时间2-4分钟, 先兆期:患者多自诉头晕眼花,心悸心烦,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症状。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偏低,心率减慢,脉搏细弱。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述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晕针重的可以见3期典型发作症状,轻的可以直接进入恢复期。 晕针要与速发型的药物过敏鉴别,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其原因在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常伴有呼吸困难、紫绀、脉搏细速、荨麻疹、后头水肿等过敏症状。晕针反应为一过性,2-4

分钟可以自行恢复,适当处理后可继续用药,不再发生类似情况。 与迷走神经兴奋亢进、短暂性脑供血障碍密切相关,属于反射性血管迷走性昏厥,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是发生晕针的基础,过强刺激是发生晕针的诱因。对于有晕针倾向的患者,要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有陪伴的可在患者旁边扶助,给患者心理安慰,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或播放音乐等以分散病人注意力。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勿饥饿劳累、疲倦、剧烈运动后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注射,可稍适休息,进餐后进行注射。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于机体放松,尤其易发生晕针的患者可采用平卧位。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注射应准确、操作应轻柔,特别是静脉穿刺应尽量准,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患者的紧张、害怕心理,减少刺激,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应注意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而且进针要深。 采用无痛注射法,如进针时紧崩局部皮肤,快速刺入局部,注射时按压无痛穴。注射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及时处理。 发生晕针,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把双下肢抬高,以增加脑部供血量。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安慰患者,严禁以扶持方法搬动患者,可采用1人抱2人抬或平车搬动患者,以免因体位关系加重脑部缺血。使晕针加重,老年人或有心

静脉采血晕针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静脉采血晕针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静脉采血晕针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静脉采血晕针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2006-11-26 基础医学论文 静脉采血晕针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静脉采血晕针的因素及护理措施作者:周保凤陈丽华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它是由强烈的针管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广泛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晕厥。探讨引发晕针的各种因素,应对晕针的相关护理措施,针对各种诱因进行积极指导,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晕针的发生。门诊静脉采血晕针措施门诊患者采集静脉血,是门诊各项检查中最常见的方法,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突然出现脸色苍白、头昏目眩、恶心想吐、冒冷汗、心慌气短、全身无力、胸闷等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小便或大便失禁的情形。晕针发病急骤,原因也较复杂,正确及时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统计我院门诊2009年1月——2010年1月共发生静脉采血晕针患者20例,经积极地对症处理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发生静脉采血晕针20例患者,年龄以11——45岁多见,其中青壮年男10例,女9例,儿童1例。 2 晕针的相关因素分析 2.1心理因素精神紧张是静脉采血病人发生晕针的主要心理因素,病人由于心理恐惧,情绪紧张使迷走神经兴奋及亢进,内脏器官血管扩张,引起心率缓慢,心肌收缩无力,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血管性晕厥。患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多发生在青壮年、年轻女性,此类患者平素体健,很少到医院打针吃药,适应环境、心理承受能力、

针灸晕针的处理

针灸晕针的处理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晕针 原因:心理因素,在接受注射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体制因素:空腹和饥饿状态下,劳累疲倦时,患者集体处于应激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针。患者体位:采取平卧位注射时,几乎无晕针情况发生,而发生晕针患者均坐位姿势下接受注射,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流蓄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使晕针发生率大于平卧位。 临床表现:晕针发生的时间短,时间2-4分钟, 先兆期:患者多自诉头晕眼花,心悸心烦,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症状。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偏低,心率减慢,脉搏细弱。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述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晕针重的可以见3期典型发作症状,轻的可以直接进入恢复期。 与迷走神经兴奋亢进、短暂性脑供血障碍密切相关,属于反射性血管迷走性昏厥,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是发生晕针的基础,过强刺激是发生晕针的诱因。对于有晕针倾向的患者,要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有陪伴的可在患者旁边扶助,给患者心理安慰,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或播放音乐等以分散病人注意力。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勿饥饿劳累、疲倦、剧烈运动后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进行注射,可稍适休息,进餐后进行注射。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于机体放松,尤其易发生晕针的患者可采用平卧位。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注射应准确、操作应轻柔,特别是静脉穿刺应尽量准,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患者的紧张、害怕心理,减少刺激,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应注意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而且进针要深。 采用无痛注射法,如进针时紧崩局部皮肤,快速刺入局部,注射时按压无痛穴。注射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及时处理。 发生晕针,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量。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安慰患者,严禁以扶持方法搬动患者,可采用1人抱2人抬或平车搬动患者,以免因体位关系加重脑部缺血。使晕针加重,老年人或有心脏病人,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对于个别过敏体质患者应做好应急措施,准备好急救药物,以防意外发生。

晕针处理流程

门诊采血晕针、晕血的预防和处理 在采血化验或注射治疗时,一些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烦欲吐、呼吸微弱甚至昏厥、休克等症状。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称为“晕针、晕血”。 一、原因:1、心理因素:情绪过度紧张、恐惧,看到血液流入试管,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致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2、体质因素:空腹或饥饿状态下,劳累疲倦、体质虚弱处于应急阶段时,机体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床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脑血流量减少。3、患者体位:晕针、晕血均属坐姿接受采血。因坐姿下肢肌肉张力低,血糖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收缩压下降,故晕针、晕血发生率高于平卧位。4、疼痛的刺激:反复多次穿刺对皮肤神经末梢的刺激,引起强烈疼痛,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 二、临床表现:1、先兆期:患者表现头晕、眼花、心慌、心悸、恶心、四肢无力、出虚汗。2、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恍惚,面色由苍白,四肢冰凉,血压偏低,心率减慢,脉搏细弱。3、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诉全身乏力,四肢酸软,面色由苍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血压、脉搏恢复正常。 三、预防措施:1、事前医生和护士必须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2、避免患者在紧张、饥饿、疲劳时进行治疗,以防范晕针、晕血的发生;3、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与患者交谈,或抚摸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4、医护人员应做到技术纯熟、操作利索迅速、减少患者的疼痛; 四、处理方法:1、晕针、晕血一旦发生,医护人员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头低足高位,口服温开水(放糖)一杯或50%葡萄糖20ml静注,患者一般在2-3分钟即可恢复;2、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按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即可恢复。3、经上述处理无效时,患者出现昏迷虚脱,虚脱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 快速滴入,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心肺复苏和抗休克急救。4、经上述处理无效,应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报请上级医师,请内科医生协助处理,谨防晕针并发症,警惕心脏和脑部疾病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