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旅游经济】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惠华

(江苏开放大学公共课基础部,江苏南京210036)

内容提要: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备受青睐,成了人们外出旅游的选择之一,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纯天然的旅游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生态旅游起步晚,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技术欠缺、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的缺失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不断,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阻碍了旅游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现状;旅游方式;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4)04-0085-04

DOI:10.13483/j.cnki.kfyj.2014.04.021

生态旅游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先发展后治理,人们在发展中只注重经济利益的得失,而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样一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遭到人们的质疑,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旅游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这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后,许多人对生态旅游的概念、模式、如何发展等等问题都有不同的诠释。我国从20世纪开始已经发展了这一新的旅游方式,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不理想,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的含义、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方面出发,对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

一、生态旅游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在1983年被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后,许多人对这一词做了诠释。1983年,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1],这一概念强调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作用。后有人从自然环境与开发旅游的关系出发对这一概念做了扩展,特意将没有污染的环境提出来,强调生态旅游的基础是自然环境。此后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将自然环境作为研究学习的前提,开发生态区的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我国首次给生态旅游下定义:“为了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居民受益。”[3]这一概念更加明确地指出在生态旅游中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要实现双重的利益,不是单一的精神享受,而是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不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具体的运作中,各国都在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随着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旅游愈加感兴趣,而我国不仅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旅游部门和学界都非常赞同这样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并且长期致力于这一旅游模式的研究,如认为“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色彩的一种专项旅游动”[4]。这一解释将生态旅游业是集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概念首次在具体的法规中出现是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这一《办法》明确规定生态旅游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将公众教育纳入生态旅游体系,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5]。学术界一些人认为:“生态旅游是按生态学的要求实现环境优化,使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优良、高效、和谐的发展,并有丰富的

值得观赏的生态项目,以不破坏环境为特征的风景旅游活动。”[6]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从管理学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要达到的目的。

对于生态旅游,普遍认为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做的必要的开发,这种开发一方面在于让游客领略和享受自然风光,而另一方面,在于促进开发区经济的发展,改变生态区落后的经济。生态旅游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每年15% 20%的速度增长,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世界各国都被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吸引。而这种旅游方式最大的吸引点就在于它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与资源保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工业化时代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和随意浪费以及污染资源的行为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业还处在低级阶段,如何让生态旅游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生态资源的蕴藏量

在我国有着9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在北方有沙漠、丹霞地貌、雪山、草地、冰川等,可以在同一个地域欣赏不同的植被,可以在同一天感受不同气温带来的刺激。在南方,有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灵秀的山水等,这些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除此之外,南北不同的珍奇异兽,人文环境都会成为发展生态旅游必不可少的资源。根据这些不同类型和地区的资源,可建立不同的自然保护、森林公园、风景名胜等旅游地,将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展现在世人面前。现阶段,我国可供开发和利用的生态旅游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种自然保护区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华东地区样本量最大,占总样本量的29.6%;其次为中南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占总样本量的28.6%和23.2%;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样本量在10%左右。从样本类型构成来看,风景名胜区样本量最大,为411处,占总样本量的37%;森林公园、人文生态类社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样本量分别为235,216,139,46,33处和30处,分别占总样本量的21.2%,19.5%,12.5%,4.1%,3%,2.7%”[7]。可见,我国可供开发的自然生态资源是极为广泛和丰富的。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自然保护区1000多处,约占陆地总面积的8%,有15处加入世界生物保护区网络,被《国际湿地公约》列入的有7处,有124处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给这些自然保护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自1982年张家界自然森林公园建立以来,森林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到1999时已经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森林公园900余处,而且这个速度还在不断加快。我国有名胜古迹512处,其中重点保护的国家级的名胜区有119处,有19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从自然的、历史的角度去吸引游客。

(二)以风土人情和宗教为主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的东西、南北差距很大,形成了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各民族之间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穿着打扮不尽相同,每个民族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他们的存在。在云南,可以看到人类最为原始的生活方式;在西藏,可以领略宗教的魅力和当地人对神灵的敬仰和崇拜。客家人的民居、西双版纳的竹楼、蒙古的毡房,这些特殊的住房为人们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特点,是了解各民族人文资源的窗口。每年在重要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也会以吸引很多的游人。不论是宗教还是民俗,都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文化积淀,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也是对人文生态资源的保护,是一些地方发展生态旅游的特殊资源。

(三)生态旅游的专项产品

我国的生态旅游产品全面、丰富,专项产品主要的就有10项。这在1999年已经被推出,有“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8],已知的我国森林公园有119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有7处,植物园有11个,而生物圈保护区则有19个。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又在山地、沙漠、海洋、动植物覆盖地区建立了保护区,还进行人工自然景观的开发,包括冰川的观赏和科考、田园狩猎、垂钓和采摘,草场开发等等,可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的方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三、我国生态旅游遭遇的问题

生态旅游在概念上与传统旅游有很大的区别,生态旅游的目的更多的是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美,从而更加珍惜自然,在这一前提下求得生态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停留在传统阶段,只注重利益的开发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态旅游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许多问题不断彰显出来,主要以下几种。

(一)对生态旅游区的严环境的严重破坏

对于生态旅游不管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是从开放生态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开发生态旅游的根本,而人们在进行生态旅游时,只顾自我享受,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这种事例每年都会出现。生态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而不只是单一的以享受为目的的旅游。目前,大多数生态旅游开发商不顾旅游区的承载力,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系统,有些游客素质较低,在旅游过程中,不注重资源保护,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从而失去旅游开发的意义。云南的历史名城丽江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称,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人数的增多,很多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沟渠,使水体遭受污染。

破坏生态资源的案件也逐年增多。“从2011年起至今年7月,海南各级法院共审理破坏环境的生态资源犯罪案件160宗。这160宗案件包括盗伐和滥伐林木犯罪,非法采伐、收购、运输、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犯罪,非法收购、出售、运输、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以及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等4类。其中,盗伐和滥伐林木犯罪共125件,约占总量的78%。”[9]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我国每年的环境污染纠纷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05年后这种势头更加迅猛,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后来拟推广建立环保法庭的重点区域9大高原湖泊中,就有6个是已被污染的区域”[10]。

(二)生态旅游简单地被用来发展本地经济

在我国,一些生态旅游的开发者,至今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不明确,在开发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忽略对生态旅游区内资源的保护。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生态资源因开发而被破坏,许多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把旅游当成市场上招揽生意的幌子和标签,一些企业甚至为了蝇头小利,有意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在开发过程中,采取主观的决策而不经过科学的、合理的规划,为了节省成本,不进行市场调研,不管资金的多少,也不考虑有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任意进行开发。这种做法违背了生态旅游是基于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行业,弗朗加利曾说,“不能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时流行的时尚或者是骗人的把戏,而应当把它看作是发展未来旅游业的有生力量”[11]。

(三)管理层的局限性

生态旅游就是要让旅游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自然美,亲近自然,从而感受自然的魅力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自觉保护自然的目的。但因管理上缺乏专业人才,自然生态区缺乏必要的环境教育设施,管理者的目的是为了从生态旅游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而非保护生态资源,因此不愿在生态旅游的规划和保护上投入更多。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程度,只是为了身心的享受,仅从这一层面出发,无法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有人甚至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缺乏本位的认识,导致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非但起不到发展当地经济的作用,反而会破坏和污染生态资源,加剧了当地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

四、我国生态旅游问题的应对策略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不远的将来,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多,那么与之相对的问题也会不断滋生,如何合理、科学地开发自然生态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成了开发生态旅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一)对生态旅游区承载力进行必要的测量

生态旅游区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它所承载的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开发前从理论上对某一环境容量进行测量。通过对环境容量的测量来确定生态旅游区的承载量,然后根据承载力的大小确定开发的力度,采取合理的、科学的开发方式,保证开发过程中自然环境受到保护,从而促进旅游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变传统旅游观念对生态旅游的束缚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不同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强调的是风景、自然、环境等对人的影响,而传统的旅游方式需要人为地加工、组织、改变并且为人提供便利,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原始功能,所以,在传统习惯中,生态旅游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重束缚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且还有可能人为地改变原生态的自然模式。

(三)建立相关的利益机制

生态旅游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不同的利益阶层,如经营主体、游客和本地居民等不同的利益集团,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在于了解这些不同利益主体,弄清楚这些利益主体进行生态旅游的目的,并对每个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职责进行合理有序的划分,使得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协调发展,从生态旅游中受益。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体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责权不明,经营权和管理权混在一起,不利于合理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要想让生态旅游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就要建立合理的管理驱动机制,把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开,引进新的制度。

通过国家对生态旅游企业实施部分的优惠政策和帮助,让生态旅游企业在国家的监管下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从而促进生态旅游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来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让生态旅游良性发展。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我国的生态旅游业管理非常松散,且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让一些不法分子在没有明确立法规定的前提下,肆意破坏林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对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加强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处罚有意破坏森林资源、随意逮捕野生动物、不顾及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任意开发的不法行为,在旅游区内普及法律常识,包括经营生态旅游的企业管理者、旅游者以及旅游区的当地居民。

在对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上,让国家规划部门对某一生态旅游区进行合理规划,培养一些具有专业水准的人员,这是生态旅游区得到合理开发的保证,并且在规划中,要兼顾生态旅游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听取他们的声音,使其尽量协调发展。在规划之前首先要对生态旅游区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旅游资源的市场潜力和资源价值以及开发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评估预测,对旅游区的水资源、能源、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景观、野

生动物等制定适合旅游区的规划。

(五)建立良好的运营模式,吸引当地人参与管理

生态旅游作为产业也是一种产品,这种产品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简单商品,它涉及自然界中的方方面面,不是以追求利益为主的产业。

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开发者、经营者、游客和当地居民,将当地人纳入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中,一方面可以就地取材,节约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量。

但生态旅游业不同于普通旅游,因为它更具有技术含量。因此,对生态旅游的从业人员而言,开发和经营的专业化较高,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这一行业。另外,对于生态旅游而言,生态旅游区的人数占了大多数,因此,通过让当地人参与开发、经营、住宿接待等,将当地人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让当地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参与决策。

(六)加强游客管理

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要让游客享受大自然的风光,感知自然的魅力从而让游客体会自然的美,进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但目前从我国的游客素质来看,旅游者的环保意识非常弱,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做到在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许多人不珍惜资源,肆意的浪费资源,这样的事例在旅游区比比皆是。由于游客素质的低下,极容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游客加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做法有:(1)测量景区内的游客承载力,以提高或降低门票价格的方式在经济上控制游客数量,并开通不同的线路,让游客从不同的方向进入景区,以避免游客过多的局面,从而减少游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加大景区内的宣传力度,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给游客进行专门讲解,或用图标的方式提醒游客等。(3)加大景区内的执法力度,对旅游者的不良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达到控制旅游行为的目的。通过这些措施,有意识地规范游客的行为,增强旅游者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旅游者的责任感,让每一个游客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生态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国的生态旅游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政府政策的缺乏、管理理念的陈旧以及游客自身的问题等,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味地追求高利润。政府在开发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以至于对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存在很大的误区,旅游从业者缺乏专业的训练,不能正确地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就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将生态区的环境、教育以及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各种目标的综合发展。一方面,政府要给生态旅游在政策上给予帮助,推动质量认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生产管理者在开发和管理上要注重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见利忘义、竭泽而渔的开发方式;对生态旅游区而言,努力增加旅游产品的种类,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游客的容量,并对从业者进行定期培训,让社区成员加入生态旅游中,以促进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Ceballoso L.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1):13-14.

[2]Elizabeth Boo.The Ecotourism Boom Planning or 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M].Washington:WWF,1990.

[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刘晓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1).

[5]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EB/OL].[2013-10-02].ht-tp://wenku.baidu.com/view/d3ea41d733d4b14e85246862.html.

[6]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106-112.

[7]钟林生,王婧.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生态学报,2011(12):129-136.

[8]张继华.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0(12).

[9]赵琳.论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2(24):394.

[10]廉顺国,陈磊.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保护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275.

[11]潘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原则和措施[J].理论与当代,2005(8):16-17.

[作者简介]张惠华(1978—),江苏武进人,江苏开放大学公共课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景区管理。

[收稿日期]2014-07-14

责编:启方;校对:鲁雪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