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区大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述评

台湾社区大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述评
台湾社区大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述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月JOURNAL OF S OUTH W EST J I A OT ONG UN I V ERSI TY

Ap r .2008第9卷 第2期

(Social Sciences )

Vol .9 No .2

收稿日期: 200720322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6规划项目(06JA880064)

作者简介: 刘 尧(1960-),男,陕西西安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评论学和教育评价学研究。E 2mail:

zjjh_ly@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031093.html, 。

台湾社区大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述评

刘 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

关键词: 台湾;社区大学;终身教育

摘 要: 台湾社区大学发展经历了孕育期、试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其办学理念为:拓展公共领域,发展民脉;重塑生活形态,引领社会价值;培养民众的批判思考能力,促成其内在反省;解放知识,重构经验知识;结合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提升台湾整体文化。作为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另类高等教育机构,其办学定位为:由地方政府主办、公办民营和县市政府资助的平民大众的高等教育。其课程设置具有以现代公民养成教育为主,着重通识性能力培育和公共议题探讨的特色。但台湾社区大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政治化、市场化、体制化、精英化和依赖化五大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8)02-0001-07

H istory and Presen t S itua ti on of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a i wan Comm un ity Un i versiti es

L IU Yao

(R esea rch Cen ter for Educa tion R evie w,Zhejiang N or m a l U n iversity,J inhua 321004,Ch ina )

Key words :Tai w an;community university;lifel ong educati on .

Abstract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Tai w an community university experiences inducti on peri od,experi m enting peri od and mature peri od .The concep ts of running the university are t o extend the public s pace and mobilize the masses,t o rene w life styles and guide s ocial values,t o devel op the public πs critical thinking and s ocial intr os pecti ons,t o liberate knowledge and reconstruct experiences,and t o enhance the whole culture of Tai w an based on educati onal and s ocial refor m.D ifferent fr om the traditi onal university,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defines itself as a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 on for the masses,a p rivate university which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l ocal govern ment and aided by county or city govern ment .Its curriculu m centers on the modern citizen devel opment educati on and e mphasizes the general educati on and the discussi on of public t op ics .

The further devel opment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y in Tai w an is

confr onted with challenges fr om such as pects as politics,market,syste m,identity recogniti on and finance .

台湾高等教育普及面虽然很广,但还是有许多

人没有机会上大学。这些人主要是因为当年家境贫寒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继续深造,如今已经人到中年的职场男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如果没有知识或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很容易被淘汰。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也需要一个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台湾民间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台湾社区大

学获得台湾当局支持,应运而生。社区大学是台湾成人高等教育中扎根于社区的非正规系统学习机制,学员彼此间、学员与社区大学本身均具有伙伴关系,共同学习以凝聚社区意识、开拓民众的公共领域、发展民众的批判思考能力等。约言之,社区大学属于平民大众的高等教育场域,兼具普遍性公民大学与区域性社区大学的双重性质,也兼具正式大学

的高等教育内涵与非正式教育的学习需求〔1〕

。本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就台湾社区大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理念、定位、法规、经费与课程等方面作点探讨。

一、台湾社区大学的发展状况

在21世纪前后之交的台湾,面对一个价值混乱失序的旧社会,如何推动终身学习,建立成人学习的新模式,以培育现代公民,形成公民社会,重建一种新的文化,实为当务之急。台湾社区大学得以奇迹般地创建与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民间主动推动社区大学的筹设,图为台湾成年大众开辟一片终身学习的天地;另一方面,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也顺应民意,支持社区大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学习动机强烈的社区民众;另外还受到了美国、英国等先进国家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发展的启发。欧美各先进国家为了使社会中的成人得以充实新知、发展潜能、提升技术,引导社会中的成人获得高新层次的发展,进而使其在行为态度上产生改变,设置合宜的举措推动有系统、有组织的成人学习活动,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或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及民众高等学校(Volkshochschule)等应运而生。台湾社区大学系沿袭美国等先进国家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的概念发展而来,其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2〕。

1.孕育期(1994年~1998年6月)

台湾设立社区大学的构想,源自1994年台湾大学数学系黄武雄教授的倡议。从教育改革逐步演进到重建社会,是民间团体教育改革运动的基本理念,推动设立社区大学以活化社区、解放社会力、培育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成为教育改革运动新的着力点。1998年3月,民间关心教育改革的人士组成了“社区大学筹备委员会”,即“社团法人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的前身,并致力于在台湾各地推动社区大学的设立。1998年6月首先获得台北市与新竹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2.试办期(1998年7月~1999年9月)

台北市教育局为应民间教育改革人士设置社区大学之殷殷需求,于1998年7月开始推动成立社区大学。以委托研究的方式,委托财团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制定“台北市设置社区大学规划研究暨试办计划”,并于1998年9月28日在台北市立木栅国民中学实地试办文山社区大学,为期一年,文山社区大学得到市民热烈的回响,且成为全台湾瞩目的焦点。其学员入学并无学历、行业限制,学员年龄从18岁到84岁不等,职业遍及社会各个层面。教师也不论其是否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资格,只需具备专业能力即可。

3.成熟期(1999年10月~现在)

台北市教育局最初仅规划于1999年9月在台北市南、北两区各设置一所社区大学———文山社区大学及士林社区大学。但为响应民意之强烈要求,于2000年再规划增设南港社区大学及万华社区大学,以达东、西、南、北四区均衡设置这一规划目标。但设置数量仍不能满足民众的学习需求,故台北市教育局又于2001年8月再增设大同社区大学及信义社区大学,达到了在台北市每两个行政区设置一所社区大学的目标。到2002年,台北市已设有6所社区大学,然而仍不能满足市民就近读社区大学的要求。台北市教育局顺应民意,采取小幅度增加经费、降低委办经费及钟点费、调高学费的财务规划策略,最终于2003年增设至12所社区大学,完成了在每一行政区设置一所社区大学的任务。

除台北之外,1999年之后台湾当局各地方政府均对筹办社区大学表示高度的支持。台湾终身学习法明文规定,社区大学的主管机关为县市政府,社区大学由县市政府自行办理或委托办理。台湾社区大学在台湾当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之下,设置数量及学习人数不断增加。至2005年,台湾全岛陆续成立了81所社区大学(含11所原住民部落大学),并深入偏远山区、离岛、原住民部落(见表1),其中北部有社区大学35所,中部有24所,南部有12所,东部有9所,金门有1所。社区大学每期上课人数已有十余万人。社区大学的蓬勃发展,除显示表1 台湾社区大学1998~2005年的发展情况①

年 度

一般社区大学

(不含分校及

教学中心)

(所)

原住民部落

社区大学

(所)

学员数

(名) 199813000

199********

20002540000

20013760000

200248984000

20035512102000

20046411110000

20057011120000

2

第2期刘 尧台湾社区大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述评

出社区民众对终身学习的殷切需求外,亦说明社区大学在成人教育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台湾社区大学的办学理念

黄武雄教授长期投入民间教育改革运动,他认为台湾社会的乱象主要源自台湾社会未有深耕文化的创造,就整个台湾社会而言,需要发起一个“重建台湾社会”的运动,如此台湾才可能迈向真正的民主并达成市民社会的理想。因此,1994年黄武雄教授提出“社区大学”这一概念。他认为,建立一个属于平民大众的学习园地,进而建构公民社会,是社区大学的理想。基于此,黄武雄教授对社区大学作了以下的宣示:第一,社区大学不会对平民大众学习的可能性预设成见,阻断其学习的机会。第二,社区大学永远敞开大门,没有任何门坎限制。第三,社区大学的学员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辅助者。第四,社区大学属于社区居民,社区组织与民间社团是社区大学的主导力量。第五,社区公共事务乃至台湾社会问题,都是社区大学的课程内容〔3〕。总而言之,社区大学因其“取私为公”、“去私存公”的“非营利”特质,已成为公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良好途径及起点,并有助于建构公民社会的公共意识与社群意识〔4〕。社区大学的办学理念可概括为如下五点:开展公共领域,发展民脉;重塑生活形态,引领社会价值观;培养社区学员批判思考能力,进行社会内在反省;解放知识,重构经验知识;结合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提升台湾整体文化〔5〕。

1.拓展公共领域,发展民脉

从教育改革到社会重建是民间教改运动的基本理念。推动设立社区大学,以活化社区、解放社会力、培育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能力,则是教育改革新的着力点。社区大学重视社团活动课程,以发展公民参与公共领域的知能。学员可以得到较扎实的自我发展机会,深化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另外,学员藉由社团活动,可为台湾社会的公共事务注入丰沛的人力资源;在公共领域内发展紧密的人际网络,促发民间力量的组织与形成。

2.重塑生活形态,引领社会价值观

台湾社会金钱取向的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使人失去生活的自主性。因此必须引导大众重新思考其生活态度,进而使其掌握生活整体,改变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建立一个文化生活形态社会,接受艺术熏陶,开阔人生境界;重视家庭生活,养成营造家园的动手习惯;并重视生态环境,以保留主义替代扩张主义对环境的剥削。生活艺能课程的师资主要来自各专业领域的实务工作者,一般学院教授反而是少数,许多不具高学位的艺术工作者、民间艺师乃至于水电师傅,皆可到社区大学开课,此举有助于淡化阶级界限、消弭学历界限,使得社区大学的学习内涵更丰富并能与社会紧密结合,也为民间专业人士与社会大众交流提供了一个场所。

3.培养批判思考能力,进行社会内在反省

社区大学侧重现代公民的养成,因此在教育大众时,以开阔其知识视野和培养其批判思考能力为主。学术课程的陶冶,使学员能以较宽广且较深刻的观点去看世界,不至于使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流于狭窄与表象进而宏观深入地检视自己与他人(人文科学)、与社会(社会科学)、与自然(自然科学)的关系,提升学员思考问题的层次及观看问题的层面。

4.解放知识,重构经验知识

我们知道,传统学校里所教的知识,是套装知识。套装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相对于静态的套装知识,经验知识是动态的,经验知识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不断与经验起共鸣或冲突而发生的知识。台湾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解构套装知识,使它与经验知识相互融合。在社区大学,不同先天条件、不同经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学员可通过共读—思辨—讨论—实践的密集互动,相互教育、相互启蒙。

5.结合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提升台湾整体文化

教育改革侧重于提高人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改革则强调人的价值观及道德秩序的重建。不论教育改革或社会改革,问题的焦点都在于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社区大学的理念便从这互动过程着眼,希望藉由社团性、学术性、生活性三大类的课程设计,破除知识机会与结构的精英化与套装化,让台湾公民可以亲近高等教育,进而提升台湾公民整体的文化素质。

三、社区大学的办学定位

当上大学成为台湾公民普遍性的需求时,往昔以学术型精英教育为主的传统大学,势必无法适应一般平民大众的需要,因此大学必须多元化。社区

3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大学的创立,旨在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大学形态,而不是复制翻版一个传统大学。比如:通识性能力的培育为传统大学所忽略,然而现代社会除了需要技术性的专业人才外,更需要的是具有通识性能力的人才。不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事理分析、理性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均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技术能力可以在职训练,或在其他职训机构、补习机构获得,社区大学则以通识性能力培育为其基本目标。社区大学的学员是以步入社会的成人为主,传统大学知识分类架构下的象牙塔式的学习,并不适合具有丰富社会生活经验的成人。因此,社区大学引导学员从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学习;从公共性的、现实性的、经验性的问题出发,发展出抽象性的概念掌握能力,进而掌握知识的整体。

社区大学作为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另类高等教育机构,其办学定位为:(1)平民大众的高等教育/以成人为主的新大学形态。社区大学相当于一般四年制大学,满足公民读完大学的需求,为其提供了另一条取得大学文凭的途径,以间接打破文凭主义。(2)县市政府层级办理并资助高等教育。地方政府办理社区大学,象征着高等教育权力的下放,使地方政府得以因地制宜地办特色大学。(3)由地

方政府主办,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目前社区大学在各地均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由县市政府提供场地(国中、高中或社教馆等)与经费,委托民间非营利组织经营。(4)学校形态有两种:一是以社区资源共享原则节省开办成本,除了设立在中学的共享校舍外,亦可以将校舍设在社教机构或图书馆的同栋大楼,达到资源共享。二是独立的行政组织,社区大学为一独立自主的机构。这种独立自主不仅表现在课程教学及师资等软件上,物质及场地设备也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避免过度市

场化〔6〕

另外,依据四一○教育改造联盟(1996)在《民间教育改造蓝图———朝向社会正义的结构性变革》中所提出的新学制与理想的教育制度,社区大学被纳入多元弹性学制(见图1)。台湾地区教育部(1998)在《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中亦指出,在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社区大学的发展是较为欠缺的一环,未来宜鼓励办理社区学院或社区大学。由此可知,社区大学不同于传统的一般大学,而在现有大学以及众多的社会教育形态下,台湾社区大学要成为高等教育中多元弹性学制(研究型、教学型、科技型、远距型和社区型等)的一环,并发展出社区/

地方的特色。

图1 终身教育示意图

四、社区大学的法规与经费在风起云涌的社区大学运动中,面临的最大考

验和挑战不仅在于各地方县市政府能否提供资源,更重要的是它以“大学”的名目出现,会不会受到现行相关教育法令规范的限制?如果有,又当如何突

破框架?依现行大学法及学位授予法之规定,设立大学有校地、经费等形式要件,学位的授予更是必须经过严格的入学、认证等程序。结合民间力量,强调自由申请入学的社区大学,显然难以被认可③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所谓“社区大学”以民间之力,结合落实高教权于地方,依地方自治精神及授权,地方应有自主筹设的空间。因此,社区大学

4

第2期刘 尧台湾社区大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述评

应该只问地方/社区有无需要,办学是否有成效,而不受现有大学的框架限制,并应通过立法加以落实。为了使社区学院及社区大学法制化,台湾地区教育部曾订定“社区学院设置条例”,希望能通过法制化,落实《终身学习法》。

2002年6月26日公布施行的《终身学习法》,是台湾社区大学的唯一法源依据。该法第三条第五款规定:社区大学指在正规教育体制外,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自行或委托办理,提供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活动之教育机构。第九条规定: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为推展终身学习,提供国民生活知能及人文素养,培育现代社会公民,得依规定设置社区大学或委托办理之;其设置、组织、师资、课程、招生及其他相关事项,由各级政府自定之。第十六条规定:台湾当局主管机关为激励公民参与终身学习意愿,对非正规教育之学习活动,应建立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并作为入学采认或升迁考核之参据。前项学习成就认证制度之建立,应包括课程之认可、学习成就之采认、学分之有效期间、入学采认之条件及其他有关事项;其办法,由台湾当局主管机关定之。第二十条规定:各级政府应宽列预算,以推动终身学习活动。为均衡区域终身学习之发展,台湾当局主管机关对特殊需求之区域及对象,应优先予以经费补助。

依据《终身学习法》,台湾社区大学的经费除台湾当局给予支持外,还要通过其他途径筹集。现在的经费主要来自学费的收入,大概占65%;其次是台湾当局的经费补助,包括地方政府与台湾地区教育部的经费,大概占25%;剩下的10%经费来源变动较大,有来自向其他政府机构申请的项目经费,有来自于基金会的经费支持,有来自社会人士的捐献,有些则靠举办活动的经费盈余,但总的来说经费都相当拮据。社区大学可以通过募款方式筹募办学基金,政府对捐款给社区大学的企业团体或个人,给予减免税捐的优惠奖励④。而在“使用者付费”原则下,民众在参与各项终身学习活动时,已有必须自行缴交学费的共识,因此,亦养成了在日常开支中预留终身学习经费的习惯。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以2003年度为例,社区大学营运经费主要来源为向学员收取的学杂费,占68%;其次为台北市教育局提供之经费,占19%;再者为台湾地区教育部的补助及奖励经费,占5%;最后是其他政府部门的补助款,占6%。详细情况见图2〔2〕

图2 2003年台北市社区大学营运经费主要来源分布情况

台湾社区大学在开办初期,由地方政府采取“公办民营”方式,补助经费给民间非营利团体办理。顾忠华指出:《政府采购法》施行后,各县市政府采用公共工程招标模式办理社区大学,但这种方式又出现若干后遗症〔7〕。例如,公开招标过程中,有些获得社会认同的非营利组织,因为某些制式化格式不符合标准,而被取消承办资格,造成具有使命与公信力的团体被排拒门外的情形。因此,“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准备搜集充分信息,研究比较不同兴办方式的利弊得失,以避免积非成是。但不管如何办,社区大学的经费都要通过政府补助(经费编入预算,补助社区大学之经营)、学员缴交学分费(低收入户减免)以及企业团体或个人募款方式筹措,最终要达到能够自给自足,并建立制度化的长远目标。

五、社区大学的课程规划与学制

台湾社区大学课程具有三大特色:其一,以现代公民养成教育为主,而非学术精英教育;其二,着重通识性能力培育,而非职业技能训练;其三,着重公共议题探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结。社区大学的学制与课程规划,现在基本依据黄武雄教授的构想,分为三大类:

(1)学术课程:目的在提升学员的学术涵养,培养其反省及批判思考能力,并以此为思考基础,进行社会的内在反省,重建新的世界观。学术课程可分成三大学术领域,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等内容;社会科学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教育、心理学等内容;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内容。学术课程所记载的知识,是人类在文明创造活动中长期累积的经验。不论是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学习者都要把自己的原有经验

5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与书本知识相互碰撞、相互印证、相互冲突,才有真实的知识产生。因此,通过学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扩展民众的知识广度,培养其思考分析、理性判断的能力。

(2)社团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的民主素养,增进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社区大学最大的特色便在于将社团课程视为正式课程,学员通过参与公共事务,面对当前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关怀及人文关怀。所以,社区大学的社团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员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忱及能力为主,由学员自己组织,聘教师为社团顾问,以便咨询及指导,从而引发人的社会关怀,在关心、参与、学习中凝聚社区意识,迈向公民社会。社区大学的社团活动课程有:生态环保社、社区新闻社、地方文史社、残障关怀社、河川保护社等等。

(3)生活艺能课程:目的在提升学员的生活质量、扩展生活形态。社区大学的生活艺能课程必须提供成人必备的生活常识和知识性课程,以健全社区公民私人领域的生活,改变生活价值观,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并提供社会参与的必要技术性能力。社区大学的生活艺能课程有:摄影与生活、营养与烹调、水电修护、景观设计、婴幼儿保健实务等。

另外,:其一,公共论坛。时间是每星期六下午2:00~5:00。内容有:①校内外人士专题演讲;②公共议题开放式讨论;③教学问题研讨与授课检讨;④校务会议与各种委员会开会。其二,文化夜市。时间是每天晚上8:10~8:40,由全校讲师及学员自由演短剧、弹唱、跳舞、发表言论等。

二年制社区大学结业修课学分包括:学术课程(人文8学分、自然8学分、社会8学分)24学分,社团活动20学分,生活艺能20学分,共修习64学分。四年制社区大学毕业修课学分包括学术课程(人文16学分、自然16学分、社会16学分)48学分,社团活动40学分,生活艺能40学分,共修习128学分。社区大学目前还不是正规的大学,台湾当局还不承认其学历。三大类课程的修习学分按要求达到64学分或128学分,学员便可以申请毕业,并会拿到结业或者毕业证书,但没有学位。

六、社区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区大学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政治化。应让政治的归政治,让教育的归教育,维持社区大学办学的公正性,与社区民意相结合,以社区民众的需求为导向,不必刻意强调县市长关爱的眼神,就不会遭逢每一次县市长换届时的忐忑不安。其二,市场化。当前社区大学的经营,出现了实用生活艺能方面的课程班班人数爆满;而公民素质养成与社区参与方面的课程则乏人问津的现象。考虑经费的情况,有些社区大学的经营者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起补习班学员的抗议。其三,体制化。各社区大学希望获得法定地位,最大的原因是希望能合法的颁授学位。这些是社区大学向体制化靠拢的征兆,也是社区大学经营者的意向,更是广大社区大学学员的心声。其四,精英化。社区大学的理想是全民教育,即让所有的社区民众皆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在入学资格上采取十八岁以上的年龄限制,除此之外,只要是想学习的人,都可以到社区大学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但是此一理想,若无相关配合措施,根本无法实行。社区大学的主事者认为自己是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或是回流教育机构,从不认同自己应当是社区终身学习机构,使得社区大学的课程设计偏向大学程度,社区大学的师资聘请偏向大学教师,并且以此来自我标榜社区大学等同于一般大学,将所有社区民众的学习需求以及社区意识的培养和社区所需人才的培养责任置诸脑后。其五,依赖化。经费上的难以自足,是社区大学无法永续发展的最大危机。社区大学自诩为非营利组织,希望台湾当局能够以培养第三部门的理念来支持社区大学,因此对于各县市政府以及台湾地区教育部的经费支持寄以厚望。但是如果将金钱来源全部寄希望在各县市政府或台湾地区教育部,社区大学根本见不到明天。社区大学虽然是非营利组织,却不代表就是一个寄生组织,它应该通过它自己的经营体系,来维持本身的正常运作;它也应该植根于社区,从社区服务中来找寻或挖掘生命的活水源头〔8〕。

注释:

①应《终身学习法》之颁布,自2002年起,非属县市自办或委托办理的社区大学,均不列入统计。

②资料来源于四一○教育改造联盟(1996)《民间教育改造蓝图———朝向社会正义的结构性变革》第141页。

③中时晚报,1999203208。

④台湾立报,2000212228。

(下转11页)

6

第2期崔 珩本科教育评估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评估机制探讨

注释:

①参见西南交通大学教学评估办公室编辑的2007年《本

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文件资料选编》中李进才《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估指标体系,切实搞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一文第75-76页。

②参见建设部2003年编辑的《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

教育评估文件》中《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章程》第1页。

③建设部2003年编辑的《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

评估文件》中《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

教育评估标准》第5-14页。

④建设部2003年编辑的《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

评估文件》中《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程序与方法》第24-26页。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9.

(责任编辑:舒莉霞)

(上接6页)

参考文献:

〔1〕蔡培村.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省思〔J〕.成人教育, 2000,(5):2-10.

〔2〕杨碧云.台北市社区大学营运现况与未来发展〔E B/ OL〕.(2004212217)〔2006210211〕.htt p:∥www.t pcc.t p.

edu.t w.

〔3〕蔡传晖.社区大学的基本理念与发展现况〔Z〕.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2001:281-292.

〔4〕江明修.建立学习型的公民社会〔J〕.社区大学全国通讯,2001,(9):3-5.〔5〕黄武雄.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大学:兼地方政府设置社区大学计划通案〔C〕∥台北市文山社区大学入学与选课手册.1998:86-90.

〔6〕蔡传晖,顾忠华,黄武雄.台北市设置社区大学规划研究暨试办计划:课程架构与修业制度之规划研究报告〔R〕.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托研究计划,1999:44-45.〔7〕顾忠华.千禧新愿〔J〕.文教基金会会讯,2000,(51): 6-7.

〔8〕林振春.社区大学的危机与挑战〔J〕.社教双月刊,2001,

(6):41-44.

(责任编辑:舒莉霞)

11

台湾历史问题

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 1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 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2 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70年代,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3万年以前的古人类。以后又陆续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东西的形状的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器物特别相似。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和黑陶,经过鉴定,确认它们是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学者们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在距今2000年以前,台湾海峡两岸两岸海水退潮时,一部分人从大陆渡海来到台湾,这部分人也就是今天台湾的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和曹族等少数族的祖先,这些最早到台湾的人被称为台湾 经考察研究认为,除了从大陆直接移民外,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一部分可能是从南洋群岛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财半岛等地移居来的,他们就是今天台湾鲁凯族、排湾族、雅美族、阿美族、卑南族的祖先。 在17世纪中国大陆大量向台湾移民之前,这里的先住民一直过着原始氏族部落的生活,以打鱼、狩猎为主,没有文字记载历史,只有一些口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 3 我国早期对台湾的经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曾多次经营管理过台湾。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三国,三国时吴国国王孙权就曾在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派大将军卫温、诸葛直率1万多名士兵到过台湾。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大陆上汉族人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去台湾的行动。后来,吴国的一个地方官,也就是庙阳太守沈莹就写过一本书,名叫《临海水土异物志》,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况。“夷州”是古代人给台湾起的名字;“山夷”指的是台湾当地 隋朝时,台湾被称为“流求”。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第一次是公元607年,派人去台湾“求访异俗”,就是了解风土人情;第二次是公元608年,派人前往“慰抚”,就是关心照顾的意思;第三次是公元610年,派了1万多士兵去驻守保卫台湾,叫远征“流求” 从唐朝到北宋的500年间,虽然没有见到有关台湾和祖国大陆关系的正式记载,但从台南等地考古发现的唐宋古钱和陶瓷等文物来看,可以知道,大陆和台湾一直保持着经济 南宋时,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已在台湾附近的澎湖列岛上建造军营,派兵驻守,还 到了元代,元世祖曾两次派人去台湾宣抚、讨伐,并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情,并让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管理澎湖巡检司。从此,台湾和澎湖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 明朝初的,朝廷仍设澎湖巡检司。洪武二十年,为防倭寇,实行坚壁清野,撤销了澎湖巡检司,并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精)

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 一、台湾的历史: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 ③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④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⑤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 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⑦1949年,蒋介石战败后,逃到台湾。(现在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后者却是历史遗留问题,即殖民问题。 二、台湾的现代: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用和平统一方式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尽快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关系打破了38年的隔绝状态.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将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科技达成共识

6、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7、2005年,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三、练习题 1、为加强统治,内地曾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有哪些? 2、清朝针对台湾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3、在历史上,台湾曾被哪些国家占领过?什么时候被谁收复?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5、为了促进两岸交往,海峡两岸各成立了什么民间团体,“汪辜会谈”是哪一年?“汪辜”各是谁,“九二共识”是什么? 6、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有什么特点?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是什么? 7、、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是①一国两制②和平统一③与国际社会合作④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 8、、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有:( ①岛内一部分“台独”势力活动猖獗②美国干涉中国内政③大陆与台湾经济的巨大差距④日本插手台湾事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河北大学历史详细介绍

有多少人了解河大的历史?但在这儿已经生活了几年的老生们了解河大的历 史吗?又有多少人了解几代河大人在名校之路上所留下的汗水和眼泪呢? 生根天津 岁月流转,沧桑巨变,我们生于斯养于斯的这所大学,已经走过了八十三年的风雨历程。翻开厚厚的校史,我们发现河北大学的历史之源,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一年的天津工商大学。 最初的工商大学是1921年由当时管理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酥会士在天津马场道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当时的罗马教廷与在华传教人员的信函,清楚地说明了建校的目的:“中国还是一个非公教国家,奉教的很少。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在中国占优势。为打进这两个阶层,必须成立高等学校。” 工商大学虽然是教会为传教而建立的,但主持建校的人员,却是天主教中一些热爱科学,崇尚进步的著名学者。学校奉利玛窦、南怀仁等前辈传教士为楷模,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在学校主楼正厅,悬有二人画像,墙壁正中悬挂着南怀仁绘制的巨幅《坤舆全图》。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学之输入中国,耶酥会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这所学校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科学印迹,恰恰满足了当时社会民众科学救国、工商富国的愿望与要求,校训中的“实事求是”由此而来。 在工商大学院内,建有著名的北疆博物院,那是当时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的科研机构。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大学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比肩并立于北国津城。这里的治学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工商大学的学生。 刚刚建成的工商大学,第1期只招收了51名学生,全校只有9名教师,在当时的高校园林里,它就像一棵小小的幼苗,因所设系科未达到三院九系的大学标准,1933年它在南京政府立案时不得不改名为工商学院。 由大学降为学院,这对建校不久的教职工而言,无异于一次精神上的打击。但是,当时学校的教职工一心想把这所学校,办成一个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大学。著名法籍学者裴百纳,在担任校长期间,曾到欧美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考察,为学校采购来大量世界领先的教学仪器与设备,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高校管理办法,招聘来一批著名学者、教授到学校任教。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学校在欧美有了很大影响。

台湾问题未来的走向

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点,又可作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占领台湾岛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日本。 前一阶段,台湾大选结束,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当选新一任“总统”。这对于大陆来说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欣慰的消息,避免了台海战事的发生(当然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台海的稳定,还要有待于继续观察),也有利于台海及东北亚局势的暂时稳定。但是,台湾虽然脱离了民进党的统治,其前景同样不能不让人担忧。从近期来看,国民党虽然不支持台独,但是国民党是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对中共的态度在现在看来不反对,但不代表支持。将来涉及到台湾主权问题时,仍然可能比较尖锐。从个人角度讲,台湾回归,意味着台湾的执政者就会降级,从总统降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想把自己的地位降低,更何况有日本、美国等国支持,还有比较强大的资金和一定的武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一。这也是我们都期望看到的结局。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几十年,大陆秉持一国两制方针,台湾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军事等实力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届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任何一种反统一势力叫板,等于说为统一扫清了障碍。而对台湾来说,回归大陆不仅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更将得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和无数新的发展机遇,犹如当年的香港。那么,两岸统一将是大势所趋,顺理成章,不会再有反动势力阻碍。两岸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重获完整。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中国发展将不可估量,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多个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2;武力统一。中国人民统一两岸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如果台湾真的做出大陆所不能容忍的事,两岸关系出现不可挽回的破裂,大陆将考虑武力收复台湾。一旦两岸开战,美国必将以某种方式介入,并且拉动其他盟国参与。到时,台湾激战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惜代价,解放军必能登陆台湾,收复台湾志在必得!但是,这将造成两岸共同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和军事的损失,更有无辜人民生命的付出。战后,中国将花费大量时间休整。所以,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 3;长期维持现状,不统一,不独立,最终发展为主权共享。台湾某些独立分子认识到台独的不可实现,便转而寻求互不干扰的相处模式。他们名以上不独立,实际上却和独立没多大区别。到时,台湾和大陆相当于现在一个联盟,同属于中国,但是一位大陆,一位台湾,彼此没有领土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是美国等幕后黑手极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扭转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抓住历史机遇巩固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好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曲折前进。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通过不断地文化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友好关系。台湾不独,中国不武的状态保持了很长时间。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美国

中国矿业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

中国矿业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 中国矿业大学简单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中国矿业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20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设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9个博士点,173个硕士点;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级重点学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矿业大学历史沿革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期间,迁至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中国矿业大学现设研究生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安全科学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等院。 中国矿业大学历任校(院)长: 彭世济:(1982至1993,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学院院长);郭育光:(1993至1998,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谢和平:(1998至2003,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王悦汉:(2003至2007,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2007至现今,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乔建永:(2003至现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本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031093.html,/beijing/yangb/zgkydx.html 由: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03109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03109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03109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03109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031093.html,整理上传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 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 形成与发展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新兴的市民阶级,并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世俗教育形式的中世纪大学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结合成的“组合”,旨在某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来诺大学(以医学着称)、波洛尼亚大学(以法学着称)和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神学着称)。按领导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类型。中世纪大学分文、医、法、神四科,其中文科是其他三科的准备阶段。当时,大学享有许多特权,如大学自治、免除赋税和兵役、迁校自由、颁发教师许可证等。此外,中世纪大学还始创学位制,学生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并从人才上和思想上为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准备。现代欧美一些大学在一些做法上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传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着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1、12世纪,由于生产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形成,这些城市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从事这些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又构成了城市中的特殊阶层,也称市民阶层,他们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新兴市民阶层具有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些利益和需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缺乏满足这种需要的学校,于是,一种新型学校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型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比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城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称为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作为一种学校类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在领导权上,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其归属上看,尽管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等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一些程度

大学发展史

曾经在高中时代,大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如象牙塔一般,它纯洁典雅,高贵神圣,是喧嚣尘世间的一块净土。不知道刚进入大学的你是否也曾这般认为。 “象牙”象征着洁白、高贵、神圣、坚韧的品质。“塔”则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文化内涵。作为大学的一种象征,它提醒人们,大学是以探求高深知识或学术为根基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把大学看做象牙塔就有永恒的意义。然而,大学存在于社会之中,做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在发展,大学的精神、理念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几个世纪前的牛津、剑桥们主要致力于对高深学问的探讨和对真理的追求,而远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不理俗物,因而被称为“象牙塔”,那么今天的大学已经超越了“象牙塔”,它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轴心机构。 最早现代意义上的上的大学是被欧洲各地大学视为建校样板的三所“母大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这些大学可以说都是在适应社会对高级专门的需要中产生的——萨莱诺大学的产生是因为十字军东征时在萨莱诺聚集大量的医生,博洛尼亚大学的产生是由于博洛尼亚作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出于对法律人才的渴望,只有巴黎大学可算是当时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学的产生为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光明。当时的大学崇尚世界精神,欧洲的学者们追求真理、周游列国,大学荟萃这各地的大师,大学还造就了许多划时代的英雄人物,是他们掀起了宣告中世纪结束的文艺复兴运动。所以甚至可以说,大学为中世纪这个黑暗时代留下了唯一一道为后人称道的光芒。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也如此。中世纪的大学很快就被统治君主或教皇所控制而逐渐走向衰落。哲学屈躬成了神学的奴婢,而大学也成了教会的灰姑娘。但大学并没有因此而夭折,可能从大学诞生的那天就注定它的光芒无法掩盖。大学之所以发展成现在的大学,必须感谢四位大学发展史上的巨人,他们所提出的大学理念代表着大学发展的轨迹,了解了他们,也就了解大学发展的脉络。这四位巨人分别是英国的纽曼,德国的洪堡,美国的弗莱克斯纳和科尔。下面介绍四位巨人的观点。 纽曼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所以纽曼的大学理念反映了英国大学传统的精髓,以及他所处时代牛津大学的教学情况,他的大学理念主要有三点:首先大

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关键词】台湾政策统一和平发展 【正文】: 一:台湾问题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

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二:大陆对台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 ——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 一引言 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他们在科学上贡献了跨时代的成果,在思想上甚至为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打下伏笔。苏格拉底曾提到“我唯一比学生知道的多的是我自 己的无知,而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他们的这一种开放自由批判的人 文精神,为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的数千年都奠定了科学在求知方面的底蕴。同时,柏拉图学院的设立开启了西方教学机构的历史。在他的价值观引导下,西方建立一种纯粹的学术与思考传统。从地位上来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相似的,但其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会在之后的部分进行分析。 大学在西方的第二个阶段是毁灭和沉寂阶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泯灭的时期。教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企业大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他

企业大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他 定义: 企业大学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来的传递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提高企业员工技能水平、员工的企业责任感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企业大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学习观念,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公民、环境框架和核心职场能力三个方面。 历史发展: 通用电气于1955年成立的克劳顿村(杰克〃韦尔奇领导发展中心)为全球范围内企业大学的开端。克劳顿村成立之初仅为了满足有潜力的公司管理者的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是为这些有潜力的管理者提供为期13周的“经理人员开发项目”,其中包括为期一个月、涵盖通用电气公司员工职业生涯中管理部分的三门课程。而随着实践的发展,克劳顿村开始进一步拓展其培训对象和方式,将更多的员工以及价值链相关成员的培训容纳进来。从这个角度看,摩托罗拉大学与克劳顿村的做法不谋而合——摩托罗拉大学也随着一段时间的发展才延伸培训对象,以至最终提供“培训的全面服务”,即培训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成员,从内部员工和团队到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甚至包括新型市场上的潜在客户。 实际上,最初企业大学的培训都旨在公司内部,大都为适应公司的战略而设置具体的培训内容和方式。随后,各企业在发展中逐渐认

识到培训价值链上相关成员的重要性,于是便将适当的培训内容向供应商、客户等展开,以确保他们成功地完成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这样做的依据是,如果价值链上的所有关键成员都明确企业的愿景、价值观、使命,都了解并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优势,那么企业就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其经营目标。 21世纪初,全球范围内经济不景气,很多企业的收入大幅下滑,庞大的企业大学似乎成为企业前行中一个不小的负担,公司不再有很充足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大学良好的运行体系中。很多企业大学便开始依赖其独特优势开展对外培训,并将培训收入补充到企业大学的部分预算中,甚至自给自足。于是,随着这种由企业配置资金转向自筹资金方式的改变,企业大学的培训对象也进一步对外拓展。2002年摩托罗拉大学中国区宣布其培训对象的战略转移,尽管某种程度上在贯穿其全球范围内的做法,但更多却在于调整摩托罗拉大学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并取得资金预算来源。今天摩托罗拉大学中国区很大一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对外部企业的直接收费。另外一家知名的企业大学——惠普商学院则完全对外开展培训,通过分享惠普近70年的成功管理经验,帮助国内的中高层管理者建立企业的管理优势;而其内部员工的培训则由人力资源部承担。 回看全球企业大学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企业大学在初期基本上都只开展内部员工培训,随后才进行价值链上相关成员的培训,甚至完全对外开展培训。这样做的依据在于:其一,对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培训有利于企业更好实现经营目标;其二,来自外部培训的费用可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所在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自动化 班级:16-1自动化学号:201401910034姓名:何建聪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二、台湾的问题的现状 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

南京理工大学简史介绍

南京理工大学简史 按照哈军工建院时的战略考虑,1960年,炮兵工程系最先从哈军工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汇合,在虎踞龙蟠的钟山南麓牢牢地扎下根,独立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著名将领孔从周中将受命为第一任院长。 从此——彪炳千秋的功业在这里拓展;庄严神圣的使命在这里继续! 上集 浩浩江山,泱泱大国。 上下五千年,岁月蹉跎。 历史无法忘记,当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腐败的清王朝就是在这里[静海寺],与英国人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悲愤与耻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剧。 国无防不立,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的警钟一直回荡在华夏大地上。 然而,历史从来就是浑然天成。 早在50年前,毛泽东主席就把一份神圣而庄严的使命托付给了"哈军工之父"——陈赓大将,陈大将军又把这一使命留给了南京理工大学创业者与后来人。 是啊!后来人没有忘记,毛泽东主席在给哈军工的《训词》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国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五十年江河行地,五十年薪火传承;五十年矢志不移,五十年春华秋实。 1966年,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先后更名为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1993年定名为如今的南京理工大学。1998年南京理工大学正式实施"211工程"国家立项建设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寄予了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南京理工大学的新的时代的殷切期望。从北国冰城到江南故都,从哈军工的艰苦创业到南理工的硕果累累。 五十年的卧薪尝胆,几代人的奋发进取,南理工人始终传承着"强大国防,繁荣祖国"这一神圣而庄严的使命,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近乎神话的传奇。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关于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篇一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篇二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篇三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新兴的市民阶级,并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世俗教育形式的中世纪大学出现了。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自愿结合成的“组合”,旨在某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来诺大学(以医学着称)、波洛尼亚大学(以法学着称)和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神学着称)。按领导管理体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类型。中世纪大学分文、医、法、神四科,其中文科是其他三科的准备阶段。当时,大学享有许多特权,如大学自治、免除赋税和兵役、迁校自由、颁发教师许可证等。此外,中世纪大学还始创学位制,学生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并从人才上和思想上为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准备。现代欧美一些大学在一些做法上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传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着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11、12世纪,由于生产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形成,这些城市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从事这些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又构成了城市中的特殊阶层,也称市民阶层,他们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新兴市民阶层具有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些利益和需要反映在教育上,便是缺乏满足这种需要的学校,于是,一种新型学校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型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比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城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称为基尔特学校。城市学校作为一种学校类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在领导权上,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其归属上看,尽管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与商业、手工业等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一些程度低的学校,一般使用本民族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