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理论系列之行为主义政治学

政治学基础理论系列之行为主义政治学
政治学基础理论系列之行为主义政治学

政治学基础理论系列之

行为研究

政治学许承忠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西方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是20世纪五十年代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蓬勃兴起的一种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其主旨在于取代具有千年历史的西方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一行为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1.王沪宁

当代资产阶级政治学家面临着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各种危机,如帝国主义战争、声势浩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少人无法解决和解释这些危机,因而把这些矛盾的产生归结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试图建立一门所谓“精确的”政治科学,来排斥他们所斥责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矛盾提供方策。行为主义便是在这个历史前提下应运而生的1。

2.罗伯脱·戴尔对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原因的概括2:

“行为研究法”之所以在美国迅速地兴盛起来,无疑地是由于美国文化中固有的一些主要态度和倾向,如实用主义、注重事实、相信科学等等。但是,除此以外,至少还有六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十分有力的激素。

(1)第一种激素是麦利姆。麦利姆于1925年美国政治学年会上致会长演说词中说:“有一天,如同其它科学一样,我们要在正式的方法以外,另找途径来研究,而开始把政治行为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在这以后的十年中麦利姆领导下的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是后来所谓“行为研究法”的中心。许多被认为是把这种研究方法介绍到美国政治学中来的学者都是这个大学的教员或毕业生,如:拉斯威尔是教员;小凯,杜鲁门,西蒙、和阿尔蒙德是毕业生。

(2)第二种激素是本世纪三十年代来到美国的一批欧洲学者、特别是带着1王沪宁.西方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述评.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2

社会学方法到政治研究中来的德国逃亡学者。这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地反映了韦柏的特殊影响以及欧洲社会学的一般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推进了“行为研究法”在美国的发展,因为有很大

一批美国政治学者暂时离开了他们的象牙之塔,和在华盛顿及其它地方的日常政治与行政现实生活打交道:整个一代的美国政治学后来吸取了这些经验。理论和

现实的矛盾,使这批人对用政治学的传统方法来解释现实情况,尤其是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咸到十分不足。

(4)一个甚至可能是更大的激素——并非和大战的影响没有关联——来自“社会科学研究会”这个学会对美国的社会科学有着并不耀眼但却是很大的影响。

(5)第五种因素是作为研究政治选择、政治态度特别是选民行为之有用手

段的“调查”方法的迅速发展:这是对任何依靠累积责料来从事研究的大很快就

感到十分有效的方法。…虽则这种方法还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它看来能提供下述希望的基础:即只要政治学家能利用其它社会科学所采取的方法——例如调查方

法和统计分析——他们就能超出泛泛的概论,深入于探究人们事实上如何在作政治选择而作出假设,井对这些假没加以检验。

(6)第六种必须提及的因素,是那些美国独有的组织,大的慈善团体的基

金组织—特别是卡内基、洛克菲勒及晚近的福特等基金会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内,上述基金组织倾向于赞同“行为研究法”。

3.概括

(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学家发现传统主义政治学未能预测、更无法解释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巨大变化,已有的政治学一般原则对国家政治生活几乎没有影响,政治学理论与实际政治活动严重脱节,政治学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于是纷纷检讨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要求变革。

(2)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日益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提供了量化分析手段,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政治学的改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3)行为主义政治学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和非意识形态化的影响,师承20

年代新政治科学运动,作为传统主义政治学的对立面,在美国政府及各种基金会的资助下,迅速兴起并发展起来。

二什么是行为研究

政治行为主义首先是一种与西方传统政治学迥然不同的政治观。行为学派断定,古典政治学理论的方法如历史方法、法律方法和机构方法,带有浓烈的道德和哲学色彩。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抛弃这种方法,对政治现象做“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以便使政治学能够成为一门“经验科学”。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因此认为,行为主义是对传统政治学极为不满的一场反抗运动3。

他们对于传统的政治学的成就,特别是通过采用历史、暂学和制度叙述等方法而得到的成就,表示强烈的不满。他们相信已经存在井且能够发展的补充方法和研究途径可以给政治学提供经验上的命题和系统的理论,这些命题和理论已通过对政治事件之更接近、更直接和更严密的观察而得到检验。那些有时被称为“行为论者”或“行为主义者”的人至少具有一种态度:即对政治学之现行学术方面的成就表示怀疑的态度,一种对调查和分析之“科学的”方法表示赞成的态度,一种对改进政治研究的可能性表示乐观的态度4。

总结:对传统政治学以历史、哲学、制度为方法的研究成果表示不满;认为存在补充方法和研究途径改进政治学研究;力求对政治现象进行系统的、经验的、因果的解释,以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经验科学;崇尚调查、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行为研究的哲学基础与核心特征5

1. 哲学起源

(1)孔德的著作及20世纪20年代“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

(2)实证主义者关于物质领域和社会领域分析性陈述的归纳:第一,这些陈述能够成为有用的重言式6;第二,这些陈述可以是经验性的,也就是说,为了证实或证伪它们,它们应该可以通过观察得到检验;第三,不属于前面两种类型中任一类型的陈述是缺乏分析意义的。

3王沪宁.西方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述评.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4罗伯脱·戴尔.美国的行为主义政治学派.学派与人物.

5大卫·马什.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版).

6它是指由更简单的陈述句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无意于的或空洞的陈述,以使其在逻辑上正确,而无论这更

(3)行为主义者对概念——经验理论与解释的理解

经验理论:一个经验理论是一套相互关联的抽象陈述,它由假定、定义和这样一个经验上可以检测的理论假设组成,这一假设意在对一个或一组给定的现象的发生进行描述与解释。

解释:一个解释是对某些或某一组现象的发生进行的因果说明。对一件(种)特殊事件的解释,是要明确一组它(它们)发生所要求的先定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而且对这些条件的陈述,最少是非重言式的。

(4)行为主义者评价解释性理论的三条途径:

第一,一个“好”的理论必须内在地具有一致性:它不能做出这样的陈述,即一组既定的先定条件的存在与缺乏,被认为会“引起”这些据称正被解释的现象的发生。

第二,一个关于一种特殊现象的“好”的理论,应该尽可能地与寻求解释相关现象的其它理论保持一致。

第三,真正的解释性理论必须能够做出可以通过观察得到检验的经验性的预言。

2.核心特征

核心特征1:行为主义成为系统运用所有相关经验证据,而非一套有限支持论点的例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统计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同等重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中,作为一种分析大量的“相关经验证据”的工具,统计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在行为主义者那里有了充足的理由。然而,应该尽可能地予以强调的是,行为主义既不等同于定量研究,也不等同于贬低定性研究。理所当然,行为主义研究者常常把定量技术当作一种处理证据的装置来使用。然而,并不根本地存在一种需要量化研究的这样一种行为主义的认识论立场。相反,对行为主义研究者而言,经验分析的定量方式与定性方式都同样是可以接受的。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不是证据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而是(a)证据是被用来评估理论观点,以及(b)它是被系统性地而非作为例证地使用7。

核心特征2:在其意义上要稍微弱一些,即科学理论/解释,原则上必须能7

够被证伪。这里所指的是“科学的”而非简单的“经验的”或“解释性”理论。这一词语体现了行为主义者对波普尔对传统实证主义修正的支持:波普尔用可证伪原则取代证实原则;他同时把可证伪的标准看成是“科学”研究与“伪科学”研究之间的分界线。

理解“可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8

一种阐释是,观察到了黑天鹅表明这一陈述在经验意义上是虚假的:这一陈述原则上能够被证伪而且已经被证伪。但是,根据正被观察到的一只黑天鹅,还存在着阐释这一陈述的另外的一种方式。这一陈述声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就意味着我们观察到的这只黑天鹅不可能是一只天鹅,因为它不是白色的:因而,这一陈述不是虚假的。

这两种阐释都可能是正确的吗?答案是它们可以。每一种阐释都对天鹅的定义做出了不同的一套假定。第一种阐释假定,一只天鹅是指一只当它在水中划行时看起来非常漂亮的、有着长长脖子的大鸟;它没有提起这只鸟的颜色。在这些情况下,“天鹅”的定义与“颜色”

是相互独立的:在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重叠之处。换言之,除了它的颜色外,可能观察到具备一只天鹅所有特征的某些东西。我们已经观察到一只黑天鹅,而且,因此最初的陈述必定是假的。第二种阐释假定,一只天鹅是指一只当它在水中划行时看起来非常漂亮的、有着长长脖子的大鸟,而且它还是白色的。换言之,第二种阐释假定,白色是天鹅定义的部分内容。在这些情况下,当一只黑“天鹅”被观察到时,它不可能是一只天鹅,因为白色是天鹅定义的部分内容。

根据上面的讨论,可以确信的是,陈述的地位取决于组成它的术语是否被独立地定义。就第一种阐释而言,“天鹅”与“白色”这两个术语就被独立地定义。因此,这一陈述是经验性的、可证伪的陈述。然而,对于第二种阐释,“天鹅”与“白色”这两个术语并非独立地被定义。因此,这一陈述部分地是重言式的:它只是一种不可检验的论断,在这一论断中,

一只天鹅的其中一个定义性特征是它是白色的。

一个真正的解释性理论必须产生“如果A,那么B;如果非A,那么非B”这种形式的可被证伪的观点;而且它必须明确说明得到界定的因果前件,而这种界定又是独立于这些假定的真被解释的现象。

行为主义者相信并非理论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被证伪。正如托卡拉斯所指出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大多数理论包含着一套不可证伪的“核心”观点。这些

8

核心观点通常采用不可经受经验检验的极为抽象的假定。然而,这些“核心”观点的不可证伪性未必意味着这一理论本身是不可证伪的。

3.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特点

行为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点在其所谓的“纯科学”方法和“系统”方法。前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戴维·伊斯顿把行为主义方法论归纳为八项设想和目标,这就是规则性(Regularities)、验证(verifications)、技术(Technique)、数量确定(Quantification)、价值(values)、系统化(即Systematisation)、纯科学(Pure Science)和一体化(Integration)9。

(1)研究的范围局限于可观察的现象,个人行为和政治团体的行为;

(2)主张运用精密的工具研究政治现象,如多向分析、调查、数学模型、模拟实验等等。

(3)精确的数量分析;

(4)价值中立;

四对行为主义取向的批评10

1.反对实证主义的下一主张:既非定义也不具经验性的陈述毫无意义

在针对实证主义的许多批评中,也许最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种简单的主张,即,被实证主义标上“毫无意义”标签的大量陈述,实际上包含着许多可以非常有意义地扩大我们对社会行为与人类状况的理解的见解。根据实证主义者的严格标准,对应然进行研究的规范理论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因为规范性的研讨并没有限定在释义性的或经验性的陈述中。与此类似,美学或道德观点也因同样的原因而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而且通过对人类的知觉、动机及思想过程的性质进行深刻反思以试图理解社会行为的解释学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实证主义者试图排斥这些形式的反思,那么随着论证的继续,它必定会深陷错误之中。

当今大多数继续以行为主义传统方式进行研究的研究者,几乎无疑地拒绝这种认为规范理论、美学或解释学在政治与社会研究中一无是处的观念。相反他们会认为,这些取向带来了不同形式的知识与理解——它们并非毫无意义的。

2.趋于缺乏思想的经验主义

早期实证主义者对于理论探索过程的主张:“迄今为止的所有事实”的不受

9王沪宁.西方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述评.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10

理论约束(theory-free)的观察为起点,然后从观察到的经验式的规律性中归纳出类似规律的一般性原理。

晚近的实证主义(波普尔等)者的主张:强烈地拒绝这种关于科学探索特性的“狭隘的归纳主义”的见解,认为只有研究者的观察“相关事实”的努力要么得到明确的理论预期的指引,要么最低限度地得到某种解释性的“预感”的指引,才能进行下去。

结果:实证主义与归纳主义的疏离。

但20世纪50年代早期至70年代中期,以行为主义传统方式进行研究的许多学者还是坚持着归纳主义的研究倾向:在这一时期许多行为主义者以这种方式从事研究,好像类似规律的科学的一般性结论,可以单纯地通过明确统计意义上的、在大量经验数据资料中显而易见的规律性而做出。对数据资料的强调和随之而来的对未经观察的理论推断的贬低,反过来又在行为主义研究中产生了两种并不可取的倾向。

第一种倾向:强调易于度量的事物而非可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事物。

第二种倾向:集中关注现有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比如投票—而不是集中关注更加奥妙的、也许还是更加深层的、推动社会政治制度的稳定与变迁的结构性力量。

3.理论与观察之间的假想独立

(1)理论与观察之间的关系

早期行为主义者把他们进行社会研究的理论取向标榜为“科学的”和“价值祛除”的。他们声称,他们不寻求为任何特定的伦理或政治立场进行辩护。相反,他们只是简单地通过不偏不倚的观察而试图发现“事实”,并以最为省事的方法提供解释这些事实的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理论。

现代行为主义者,和在其它知识传统下展开研究的学者们一起,坦率地拒绝理论与观察是独立的这一理念。相反,现在大多数后行为主义者接受这一相对主义的观点:被观察到的事物在特定程度上是研究者首先采用的理论立场的结果。

对现代行为主义者而言,对一种好的理论的最终检验依然是,它是否与观察——与现有的经验证据——保持一致。现代行为主义者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去接受一点,即,不同的理论立场可能会引起对“现实”的不同的描述,可能会产生不

同的“观察”。然而,他们又坚持认为,无论特殊的理论视角对“观察”意味着什么,为了对所主张的理论进行系统性的经验检验,就必须使用这些观察。

(2)关于“宏大”理论的问题

批评:行为主义者有时会因一些原因而为未能理解社会与政治转型的“宏图”受到批评。这即是说,通过强调对可观察的个体与团体的行为的描述和解释,行为主义者低估了“更有意义的”、可能正在发生的社会与政治变迁的重要性。

回应:行为主义者已经完全准备好去接受范围广阔的社会与政治理论既是可能的也是可取的这种认识。他们只是坚持认为,如果这些理论是可信的,它们就不能在一个如此高的抽象层次上被含糊其辞地表达出来,以致于使得它们不能在经验上接受检验。

五行为主义留给21世纪的遗产

1.理论在经验研究中的作用11

理论分析必须几乎总是严肃的经验研究的起点。这并不是说理论不能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被修正、增加或拒绝。相反,理论发挥了这样一种作用:即使研究者远离对可被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细节的可能的沉迷,因而可以在不同现象之间的关联上进行抽象的演绎。此外,理论不仅产生了可供检验的假设,还为这种应被首先收集的经验证据提供了准则与路标。

后行为主义者不仅接受在社会分析中理论必须发挥核心作用的观点,而且他们还认识到不同的理论视角可以带来不同的观察这一可能性。显而易见,这种可能性使得让相互对立的理论经受经验检验这一任务要变得复杂得多。然而,按照后行为主义者的看法,这并没有丝毫地降低这一任务的必要性。

2.可信的解释性理论必须能够接受,而且必须接受经验支持12

如果一种解释要被人相信,它就必须做出可以通过观察在经验上可被证伪的预言。尽管永远也不可能最为可靠地去确定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因果关系,但还是可能去决定,一组特殊的经验观察与一个把不同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特定观点相一致的程度。简而言之,对行为主义者而言,可信的解释性理论必须能够接受、而且必须接受经验支持。

11大卫·马什.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版).

12

3.因果关系的观念13

深深嵌入到行为主义者的解释理念中的东西,是因果关系的观念。尽管行为主义者意识到,因果关系可能就像它是一种“现实”一样,它同样是一种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反映,然而,他们还是坚持认为,除非一种理论做出了某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否则它就不会被认为解释了什么事情。

4.反传统的行为论的一个成果,是把政治飞30学的研究和近代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中的理论、方法、发现和预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恢复了社会科学之间的某些一致性。要是没有这一异说兴起,政治学是会越来越和其他社会科学分开的14。

六行为主义者

1.行为主义者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家之处:第一,可观察到的行为,无论是个体层次的行为还是社会群体层次的行为,都应该是研究的重点;第二,对那一行为的任何解释都应该经得起经验的检测;·

2.行为主义者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较不寻常的政治活动:示威、罢工、暴乱

精英层次:领袖行为

社会群体层次:利益集团的行为、政党行为

国际层次:民族国家的行为、跨国公司、国际恐怖组织、类似欧盟的超国家机构行为

七后行为主义

1969年,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在就任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的演说中,一改初衷,承认政治学不是“世外桃源”,政治学的研究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政治化”,价值观念和古代的重要课题必然要在量性研究中反映出来。为了摆脱行为主义政治学陷身的危机,他号召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解决社会提出的实际政治问题。由此产生了行为主义的变种—后行为主义15。

(1)后行为学派首先批评行为主义把事实与价值观念截然分开的做法,重新

13大卫·马什.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版).

14罗伯脱·戴尔.美国的行为主义政治学派.学派与人物.

15

肯定了规范在经验的政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后行为学派又抛弃了“追求科学主义的狂热”,提出应注重研究政治与社会目标和行为的关联;

(3)后行为学派倡导应用政治学,促使政治学向政策科学过渡。他们提出,政治学家不能只研究政府和国家的理论和实际特点,必须研究决策程序;

总之,后行为学派与行为学派的最大差别在于它要求政治学研究人员“政治化”,为当政者出谋划策,使研究和探索能为政治制度的需要服务,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义务。

2016年7月1日

于杭州

政治学原理考试重点

开篇语: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 ?广义政治:在?°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使用的政治(意识形态、人生观)?狭义政治:国际上通用的政治学专业意义上的概念(politics / political science) ?政治术语意义上的政治:很重要(官话) ?) 5、利益政治观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但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而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三、?°非阶级关系?± ?1、阶层 ?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更为细小的集团(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分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两个阶层)。 ?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同中之异?±。 ?阶层也主要是经济分析的产物,但是也要依据其它社会因素,比如劳动方式、收入水平和收入方式等。 ?一些新兴的社会集团,在未成熟起来之前,也称为阶层,比如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过渡群体也可以成为阶层,比如军人、大学生。 ?2、等级 ?等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由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一个阶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的人也可以包括来自不同阶层的人。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第三等级?±。 第二节西方国家阶级构成的新变化 ?1、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在总体上已经或趋于瓦解。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要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E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在分配政策上,提出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F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G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经典《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 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 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政治涵义的,也不在少数,如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政治学家也指出:“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的全面管理’的进程。” 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这一政治观既忽视了并非所有众人之事都有具有政治性,又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这些都影响了它对于政治含义把握的全面性。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在当代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承认和采用的政治观,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就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包含三层基本意思: a) 认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 认为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 c) 认为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戴维。伊斯顿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同时,指明了政治与非政治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权威性的存在,因此,有特定的合理因素。 但是,这一政治定义存在的缺陷是,它没有揭示社会需要权威性价值的深层动因。同时,它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既有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样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活动仅陷于决策,而忽视了在决策之外,政治活动还包含着斗争、统治、规制、参与等活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国家的阶级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只有当阶级矛盾在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会产生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又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国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三是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它虽然是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但首先必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明一个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社会中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是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二者是怎么样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的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社会包融国家,国家吞并社会。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经济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领导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权力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具有以下特征: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体特殊性,政治权力的公共性,特殊强制性。 政治权力的实现是指在权力关系中权力主体促使权力客体按照主体的意志行事以实现特定利益。主要有以下实现方式:1、直接使用暴力;2,压迫和威胁;3、命令和规范;4、说服和激励;5、训诫和处罚。 政治权力的基础和本质:政治权力的基础是经济权力,本质上是阶级统

政治科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政治权力、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威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治权利: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以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赖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政治权力是主体对客体的影响力,反映二者的制约、服从关系。 政治权威: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即对政治权力正当性的认同。它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依据正义或人格的感召力,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可靠性的政治影响力和支配与服从的权力关系。它是政治权力最有效能的表现方式。 1、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A、政治权利决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来源于政治权利的属性,决定了政治权力的从属性。政治权利对公共事务有决定权。政治权利选择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参与共同体内的利益分配、决定资源增益。政治权利监督与制约国家权力。 B、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规定政治权力和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对政治权力具有价值的导向性、目标性。 C、政治权利制约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保障政治权利形成。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使得政治权利更好的完善。健全的、理性的政治权力能够保证政治权利的有序、健康实现。 D、政治权力的目的在利益,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延展性。基于利益的冲动,政治权力一经形成,即会最大限度地扩展其作用范围,在权力各层级上扩展且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自发的趋向,使权力的滥用不可避免;权力无限扩展其边界会导致权力腐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E、“必要的恶”是现代政治权力理论的主要结论。人性是有缺陷的,会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政治权力是有缺陷的,亦会追求利益集团及个人私利的最大化,破坏、损害一般民众的正当利益;因民众人性的不可靠,所以需要让渡部分权利组织公共权力;又由于政府不可靠,因此,必须对政府实行监督和制约,公民通过政治参与等方式实现政治权利,对政府运用政治权力进行监督。这样有利于实现政治正义,促进政治体系的完善。 F、政治权利是一种法定资格,是政治权力的法律转化,总之,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主要表现为两者在权限划分与配置上的反比例关系和两者在政治运行中的双向互控;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2、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的关系 A、宽泛的说,权威就是一种权力,是披上了被承认、认可的外衣; B、对某种行为如此行动的规范性承认,无疑可以加强和扩大政治权力; C、具有一种结构性的内在关系,政治权力是彰显政治权威力量的重要来源; D、政治权威的强弱本身是衡量政治权力高低、强弱、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政治改革:指政治革命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通知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革命: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生活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3、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现有的政党制度包括有: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 5、政治秩序: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6、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7、治理: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8、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1:政治投票、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政治冷漠。 9、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10、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11、政治文化: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2、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3、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过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4、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15、政治社会化: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笔记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中西历史上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 在中西历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因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对于“什么是政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包含以下一些要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是指导并服务于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核心是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我们认为,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方面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2、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里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他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人类政治学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律和最终命运,从而奠定了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 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 论体系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的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 第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产物,国家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 永远存在的。 第二,提出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 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 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的观点。 第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和最 终结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和全 人类实现彻底解放的第一步,是人类从 有政治社会到无政治社会的过渡,其目 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第四,强调指出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 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 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 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 观点。 第五,系统的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 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 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无产阶级 政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领导工人阶级 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 上述论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 基本原则,真正地实现了政治学的科学 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 统一。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1、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有两 个基本论断: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 产生的时间问题;第二,国家的出现, 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 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 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 生的原因问题。 2、国家产生形式(欧洲)早期国家产 生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恩格斯分析了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 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 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 型的形式”。第二种是罗马国家产生的 形式。外来居民平民斗争,加速了氏族 制度的崩溃和国家的形成。第三种是德 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这是德意志的日 尔曼部落征服罗马帝国的直接结果。尽 管国家产生途径有所不同,但国家产生 的根源都是一致的,都是由于社会内部 经济发展。 3、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范畴,这表明了国 家产生的时间。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 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私有制和阶 级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有阶 级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 物,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不可调 和。因此国家绝非公正地代表社会的每 一个阶级,而是特定阶级的统治。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 保持在统治阶级允许的“秩序”的范 围之内。这种秩序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 济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4、契约论:资产阶级的契约论包括两 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 另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的关系。契约论都主张不能长久地停留 在国家以前的那张票买个自然状态下, 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们就互相订立 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证财产和安 全。契约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非科学的 理论。契约论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在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却起 过积极的进步作用。 5、暴力论: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 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 果。暴力论观点的非科学性主要在于, 抹煞国家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暴力 在一定条件下对国家的形成起过促进 作用,但它不是国家产生的原因。如果 没有内部的经济发展的要求,单纯的暴 力是不会产生国家的。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1:国家的定义 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 家的涵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 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 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 阶级的机器。” 列宁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其次, 国家是阶级统治。再次,国家是个机器。 2: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 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 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与其他权力相比,国家权力具有如下特 性: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国家权力具有 特殊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 的暴力”。第二,普遍的约束力。国家 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 都具有约束力,即不仅对被统治阶级成 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 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第三,主 权性。主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属性,也 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 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 力的独立性。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 义?概括为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 社会的组织,当阶级出现,阶级矛盾不 可调和就产生了国家,当阶级完全消 灭,国家就消亡了;2、国家本知识阶 级统治、阶级专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改变,通过社 会变革,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随之改 变;3、国家是个实体物,是社会组织, 是机器、工具。它是实现统治权力的机 器,这个“统治权力”具有强制性、普 遍性和主权性。 4、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 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 命、基本目的,是指全国家机器的基本 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 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 的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 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 保卫国家安全。 5、根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 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分为“政治职 能”和“社会职能”。在具体的国家 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 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 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 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 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 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 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 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 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 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 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 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1、如何理解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 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间相互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 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 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国家历史类 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 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爱不同的社会背 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 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 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 2、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是政治革命。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才能 完成一种国家类型转向另一种国家类 型的社会政治发展的质变。政治改良是 社会政治发展的另一种方式,但不是国 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 一般地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 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 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以新的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而改良是统治阶级在不改变现行 的根本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 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 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现象, 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 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而改良则是在 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 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 家机器,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 良是渐进的、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政治改良是被统治阶级通过斗争获得 的,在某种程度上对被统治阶级是有利 的;同时,改良也有利于被统治阶级积 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 变革创造条件。 知识点3:国家退出历史舞台的方式 代替最后一种剥削者国家——资产阶 级国家而出现的新的国家类型,是无产 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所建立的社会 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 最高类型的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到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国家存在的阶级 基础和社会基础逐渐消失,社会主义国 家就逐步自行消亡。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 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私有制和 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 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1)资本主义 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 政治上层建筑。(2)资本主义国家以 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 根本出发点和目标。(3)资本主义国 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统 治。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所谓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 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实行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 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 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 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方 式。 2、认识福利国家?为何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经济政策的采取和 实施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 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管

2020年电大政治学原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填空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旧中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 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 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 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 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 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学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 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戏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酱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7 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只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 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酱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 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

比较政治学导论考试要点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政治学学科获得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政治社会化: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风标模型理论:强调国家本身无足轻重而只是体现和反映着在政治竞技场上获胜者的意见,一如风标体现着强风所向,又如“现金记帐员”一样统计着参与竞争者的输赢得失。 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他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依附状况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局面。 体系理论:主要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 强权国家:指那些基于政治现实主义,关注于政治生存斗争和统治效力的各种国家概念。 合法性国家:指那些力图揭示并思考有关国家行为之依据,以及其行为由此而取得合法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学术探讨结果。 相对剥夺:在人们所理解的他们所能得到的如财富、福利和政治地位等,与他们所理解的他们理应得到的之间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一种心理心智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与实际的状况基本无关。人们往往不是因某种原因而真正的被剥夺,而是在心理上感觉的自己在遭受剥夺,这就是所谓剥夺的相对性。 民主巩固:指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已经完成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新兴国家,如何使民主游戏规则制度化,如何培育一种与民主政体相应的稳定的政治文化,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如何深化民主,以建筑一道防止威权政体复辟的强固堤坝这样一个过程。 范式:从事某一科学或学科的研究者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段所共同持有并尊捧的特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同的信念和理念,以及共同的自然观及其形而上的假定。指研究者所假定、接受和采用的基本信念、概念、模式、理论架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

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笔记整理,政治学原理部分知识点串讲

官方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1a15162527.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四章 政 体 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型 一、单一制与联邦制 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在于: 一、 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统一的现行宪法和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 二、 从国家组织机构看,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 三、 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关系看,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各地域的地方权力由中央权力 授予,并接受中央权力的统一领导,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 四、 国家主权高度统一,由中央权力机关代表国家主权充任国际法主体,统一行使外交权, 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即使个别地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这种自治权 被限制在统一的国家主权范围之内。 五、 国民具有统一的国际身份。 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特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型和非中央集权型两类。在中央集权型的单一制结构形式下,国家的统治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受到中央政府的严密控制。在非中央集权型国家结构形式下,除军事、外交等全国统一性政务外,地方政府享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立法、行政、财政方面的监督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从现代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发展走向看,传统的中央集权型结构形式日益为非集权结构形式所取代。而且实践也不断证明,非集权型的单一制结构形式能否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邦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结构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