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带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带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带重点,笔记)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侵略战争:19世纪上半期,1 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1、中英鸦片战争( 2 年6月— 3 年8月)(道光帝在位)

(1)根本原因:4

(2)导火线(直接原因):5

(3)爆发标志:6(4)结果: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7 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8

《南京条约》的危害:9

《南京条约》的性质10

《鸦片战争的影响:11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12

鸦片战争的启示:13

2、第二次鸦片战争(14年10月—15 年10月)(咸丰帝在位)

(1)根本原因(目的):16

(2)参战国家17 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 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19 国趁火打劫,在其后共割占了中国领土20 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5)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权和主权,此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27 年7月—28 年4月)光绪帝在位

爆发原因:29 (2)经过:①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侵略中国;②黄海海战,在战斗中30 英勇抗敌,以身殉国;③1895年初,3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31 年4月,32 与日本首相33 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34

(5)影响:马关条约的影响:35

清政府失败原因:

外因:日本精心策划,蓄谋已久

内因:36 (根本原因)2、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避战自保。(重要原因)3、清政府军事力量弱于日本。4、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起止时间37 )光绪帝在位

(1)“八国”指38

(2)起因:从1898年起,39 运动的发展,威胁到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目的: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3)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战争开始;6―8月攻占天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4)结果:40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5)《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经济:41 。2、政治:42

3、军事:43

4、外交:44

《辛丑条约》的危害:

加剧了中国人民贫困和经济的凋散。

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的帮凶。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控制,失去军事自主权。4、清政府处于列强的控制下。

(6)影响:45

二、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

1、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1839年3月――6月3日;国际禁毒日与此有关。

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评价林则徐46

2、左宗棠收复新疆。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恢复新疆秩序。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连战皆胜,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除47 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48.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49 。

3、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抗日斗争。1894年9月。

4、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性质50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51 。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52 。

5、义和团运动。(性质53 )1898年在山东兴起,后被清政府和外国势力联合绞杀。

三、其它: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54 ”。

2、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疆危机表现在:①美、日入犯台湾。②英、法进窥云南、广西。

③俄、英侵凌新疆、西藏。(P12)

3、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沙俄又攫走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P13)

4、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方式:①政治贷款②投资设厂③开矿筑路④增设银行

5、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①强占“租借地”②划分势力范围。(P19)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一、洋务运动(1)背景:1

(2)目的:2 (3)学习对象:3

(4)领导阶级:4

(5)时间:5

(6)主张:6 (7)代表人物:中央—7 地方—8

(8)主要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9 (曾国藩)、10 (李鸿章)

②后期——以11 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12 (李鸿章)、13 (张之洞)建立学校14

(9)结果:甲午战争15 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破产标志)(10)性质:16 (11)评价:积极:17

。消极:18

二、戊戌变法(起止时间19 )

(1)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5月

背景:《20 》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目的:为了救亡图存

影响:21 。

(2)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

(3)高潮――“百日维新” 导火线――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1895年6.11――9.21变法内容:P34-35戊戌变法内容:1898年6月,主要内容有:1、 22 2、23 3、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4、训练新式军队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请求变法图强。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序幕。(5)领导阶级:24 (6)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7)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8)性质:25

戊戌变法结果: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导致慈禧太后在9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维新派的弱小和软弱(根本原因)

1、袁世凯的告密

2、顽固势力强大

3、只依靠没有实力的皇帝,没有发动群众。

意义:26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兴起――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A、性质:27 。

B、奋斗目标: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行动:1895年,准备在广州起义。

(2)发展――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A、总理:孙中山

B、机关刊物:《28 》

C、政治纲领:29

。D、性质:30 E、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提出。

A、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B、性质: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C、评价: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4)高潮――武昌起义

A、时间:1911年10月10日。

B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5)中华民国的成立

A、时间及标志:时间31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B、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临时约法》的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6)失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

(7)领导阶级:32 (8)学习对象:33

(9)辛亥革命性质——34 (10)历史功绩:35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

(1)兴起的背景: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进步知识分子的推动、袁世凯尊孔复古。

(2)兴起的标志:36 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37 》。

(3)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4)领导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5)学习对象:38 (6)性质:39

(7)旗帜:40

(8)主要内容:前期——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41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42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文化的态度存在片面化,绝对化。

(11)代表人物及主要事迹:

①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

②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文学革命的标志)

③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反对用文言文表达旧思想;④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成为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⑤李大钊1918年发表《43 》《44 》,颂扬俄国革命;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三单元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1、年5月4日—6月初)

1、导火线2

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其中3 最能反映运动的性质

4、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学生,中心在北京;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以后,主力由学生转向4 ,中心由北京转到5 。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6

7、意义:1、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2、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3、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4、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的结合。

8、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以天下为己任)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的历史条件:①思想基础:7 ②阶级基础:8

③组织基础:9

2、成立的标志——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10 年7月(2)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的革命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11 。选12 为中央书记。

3、意义:13

4、中共“二大”:①时间:1922年7月②地点:上海③内容:确定了中共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④评价:比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三、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合作原因。

2、中共“三大”:①时间1923年6月②地点:广州③内容:A、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C、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3、国民党“一大”:①时间:1924年1月②地点:广州③内容:A、大会决定接受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B、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党纲、党章和改组办法,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④意义: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二) 黄埔军校

1、1924年5月,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14 任校长,15 任政治部主任。

2、作用(目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

1、目的:16

2、北伐对象:17 三派军阀。

3、三大战场:①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主力;②闽浙战场:③两湖战场:武昌战役,汀泗战役,叶挺独立团---“铁军”称号。

4、结果: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

2、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借口“工人内讧”发动“四一二”政变。

3、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18 利益。

4、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制造了“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推动北伐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哪些:1.国共合作,革命战线统一。2.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3.北伐军英勇善战,共产党员,共青党员起了先锋带头作用。4.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是正义的战争。

第一次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越了革命力量。二、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三、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的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四、红色政权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①背景②时间及领导者:19 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③意义:20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8月1日成为我国建军节。④南下广东原因:1.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会导致全军覆没。2.广州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再进行北伐。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失利后,在文家市作出决策,放弃攻打长沙,转向湘赣边界的农村。随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1 。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原因:1.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2.以敌人力量较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可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22 22 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井冈山会师:23 年4月,24 率领的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改编为25 ,26 任军长,27 任党代表。

4、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1931年冬成立于江西瑞金,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兼红军总司令。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五、红军长征(28 年10月开始—29 年10月结束)

1、原因:30 。性质31

2、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①1935年1月②内容:1、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③意义:32

4、长征胜利的意义:33

5、长征精神:1.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2.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3.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一、九·一八事变爆发

1、背景和原因:①日本侵华蓄谋以久。(甲午战争,1927年东方会议) ②为了摆脱以济危机的困境,缓和国内矛盾。③国民党政府全力“剿共”,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2、时间及经过:1931年9月18日

3、国民政府的态度:不抵抗

4、结果:①不到半年日军完全占领了东北。②1932年,利用溥仪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5、影响:①东北沦陷是1840年来中国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损失最大的一次;②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背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表现:①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开展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出中国;

②东北人民自动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的侵略;马占山杨靖宇

③全国大中城市爱国群众展开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④部分爱国将士坚持局部抗战,痛击日军。冯玉祥吉鸿昌

3、1935年,华北危机,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

三、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务之急;②张、杨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③蒋介石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建议。

2、目的:逼蒋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4、事变后各方态度:

①亲日派:何应钦以讨伐张、杨为借口,调兵遣将,准备对西安发动进攻,欲置蒋于死地;

②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为救蒋紧急斡旋,飞赴西安谈判;

③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

5、结果:经中共努力,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最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作用,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中共的倡导:

中共“九一八”事变后的一贯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发表了7月8日的抗日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国民党抗日态度的变化:

①言谈表态的变化: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抵抗。

②军事部署的变化: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下达总动员令,投入大量兵力,展开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上海失守。)

3、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六: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13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2、日军罪行:屠杀平民和士兵达30万人。

七、中国军队的抗战:

1、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2、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3、为了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20多万人,发动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日军侵略方针的改变:

①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为了对付长期战争的局势,被迫改变战略方针。

②内容: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③影响:书

八: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

1、召开的背景:①②见书

2、主要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历史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九、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原因:①、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进行抗战。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抗战。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本侵略的沉重打击。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世界人民和广大爱国华侨的有力支持。④、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相互配合。

2、经过: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②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在南京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

3、意义:①国内意义:第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洗雪了百年耻辱;第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

②国际意义:第一: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中国人民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4、启示: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勿忘国耻,发奋图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

5、抗战精神:坚强不屈、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单元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

一、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希望通过和平道路,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全国内战。

二、重庆谈判(1945年8月—1946年1月)

(1)背景: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国支撑下,阴谋发动反攻反人民的内战。

(2)目的——蒋介石: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假和平,真内战)

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经过: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4)成果:①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主要内容:通过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三、全面内战爆发:

1、 时间:1940年6月。

2、标志: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针:采取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4、结果:经过8个月,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四、转战陕北

1、背景:敌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转而改为重点进攻,重点目标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

2、①国民党方面:1947年3月起,蒋介石调集胡宗南部25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 ②中共方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3、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①指挥者:彭德怀 ②参战军队:西北野战军。 ③战术:“蘑菇战术”

④重要战役: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

⑤结果: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4.西北人民解放军能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原因:

主动撤离 — 保存实力

“蘑菇战术” — 拖垮敌人

引进“口袋” — 全歼敌军

五、挺进大别山

1.背景:到1947年6月,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歼敌100余万人,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解放军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2、目的:进攻国民党统治区,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3、时间:1947年6月底

4、参战部队及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

5、具体情况:从鲁西南强渡黄河,越过陇海铁路和黄泛区,跃进大别山,建立中原革命根据地。

6、历史意义①以挺进大别山为先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②建立中原革命根据地,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重镇武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7、各个战场的胜利:

意义:使解放战争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标志着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

8、民主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

特征:由合作到分裂,再次由合作到分裂。

原因:①、两党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中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分裂斗争;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合作。

六、三大战役

一)背景:从1946年6月起,经过两年多的战斗,解放军兵力迅速增长,兵器装备大为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而国民党则显得兵力不足,士气低落,收缩战线进行重点防御。二)三大战役情况:

三大战役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七、渡江战役

1、背景: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成定局。

2、时间:1949年4月21日——23日

3、经过:①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攻的命令》;

②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和陈毅、粟裕率第三野战军分三路渡江作战;

③范围: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

4、意义: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5、解放后的进攻:①5月15日,解放武汉;②5月27日,解放上海。

八、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

②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战斗力强。

④各方革命力量团结一心。

⑤国民党反动统治腐败,失去民心,部队战斗力低下。

国民党失败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在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有利。第一,兵力方面我军占优势,合计百万人,是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并且或守或撤,举棋不定;第三,我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资力量雄厚。待我军歼灭东北敌军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

党中央为何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相差很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变强,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呢?

A. 力量对比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

B. 士气民心解放军打仗勇敢,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C. 政权性质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

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D. 将帅素质国民党指挥失当,毛泽东懂军事

E. 历史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九、解放战争胜利的启示:,①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个大的阶段)

(一)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洋务运动——拉开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大幕。

2、民族工业的先驱及代表性企业:

①、方举赞和孙英德:1866年在上海设立发昌机器厂。

②、陈启沅:1872年在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3、早期民族工业的两个特点及出现原因:

一是有些民族资本家托庇于外国资本。原因是由于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早期民族工业与他们的竞争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二是有些民族资本家攀附于官僚势力。原因是早期民族工业受到政府的束缚与压制。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1895年——1923年前后

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年——1913年。

2、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战期间,持续到1923年前后。

原因是: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厮杀,无暇东顾,放缓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3、“状元实业家”——张謇

救国主张:提出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本”,主张实业救国。

救国实践:1899年在通州创办大生纱厂。

(三)民族工业的萧条——南京政府成立后到1949年。

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一、为什么能在一战期间进入“黄金时期”

内因: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是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二、中国民族工业萎缩原因: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2.特别是日本人能帝国主义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3.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三、最终被吞并的启示:在两半社会民族企业没有广阔前途,“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上比较落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集中于轻工业。在地区上: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

(3)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发展如此慢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二、物质文明的进步

(一)轮船、火车和汽车

1、鸦片战争前后交通工具的变化:轿子、马车和帆船→轮船、火车和汽车

2、中国最早采用的交通工具——轮船。

3、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是——“黄鹄号”。1865年由江南机器制造局制造。

4、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轮船招商局。1873年,李鸿章兴办。

5、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甲午战争后出现第一个筑路高潮。

6、1901年汽车在上海出现。几年后,上海诞生了中国首家出租汽车公司。

7、电车分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有轨电车1906年在天津开通;无轨电车1914年在上海开通。

8、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

影响:1.使人们出行速度大大加快。2.极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二)电灯、电报和电话

1、照明工具的变革:由过去的油灯、蜡烛—→新式的煤汽灯、电灯,方便了生活。

2、煤汽灯:19世纪60年代在上海出现。电灯:19世纪80年代上海首先采用。

3、通迅工具的变革:由书信、公文—→新式:电报、电话。

4、电报:有线电报:1871年最早的有线电报从上海到香港敷设成功。

无线电报:20世纪初开办。

5、电话:1877年传入上海;上海也是第一个设立电话交换所的城市。

电报的作用:商人可以用它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三)照相、电影

1、照相术的传入: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

2、电影:中国放映的第一部电影——1896年,上海放映“西洋影戏”。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1905年,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上海)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三、大众传媒的兴盛

(一)《申报》——中文报刊

1、创办时间、地点:1872年创办于上海。

2、创办者:最早由英商创办,1912年由中国人史量才接办。

3、地位:当时最为著名的报纸之一,民间影响很大。

4、作用: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5、报纸出现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二)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

1、创办时间、地点:1897年创办于上海。创办者是夏瑞芳。

2、地位: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

3、贡献:在翻译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以及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

5、近代出版业的最大特点:借助不断改进的机器印刷技术,印刷数量增多、速度更快、传播范围广。

(三)无线广播

1、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

2、国内首家广播电台建立的时间及标志:1923年,美国人创办的上海无线电台。

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7年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4、无线电广播的优点:在信息传递方面远比报刊优越,覆盖面也更广,内容更丰富多彩,歌曲。音乐、戏剧、演讲与故事等都可以在这里展现;目不识丁者也可成为新媒体的受益者。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女性地位变化的表现:政治上,从政参军;教育上,女子进学堂,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

注意:列举孙中山在改变社会习俗方面所做的贡献。

局限性: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会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很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一、新式教育的发端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1、科举制的起止时间:隋朝兴起,1905年(清朝末年)废除,历时1300多年。

2、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不能适应时代需要,考试内容不济适用,,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

3、意义: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1、促使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原因:①1904年清政府颁布近代中国个学制;②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③大批留学生回国从事教育工作。

2、形成标志: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后不断改革,到1922年,中国新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3、主要内容及特点:

主要内容:新学制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

共特点是: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4、学制改革:民国成立后,缩短了修业年限;1922年,参照美国学制,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

(三)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京师大学堂:

①诞生:1898年7月(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发布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②地位: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也兼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2、蔡元培的教育改革:

①时间:1917年;

②内容:办学目的:要求学生戒除读书做官的思想;

办学宗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办学氛围: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

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③影响:使北京大学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另:1、京张铁路建成的意义是什么?

三、思想文化的演进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的原因:鸦片战争暴露出“天朝”自大的虚妄。

2、近代主要文学家:鲁迅、茅盾、老舍。

3、列表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及演变过程:

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个人的共同点:

1.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

2.良好的道德品质

3.强烈的创新意识

4.都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

四个人的不同点:

詹天佑、侯德榜、严复都曾出国留学,而而魏源没有,所以四个人接触西方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4、艺术成就:

1)绘画:

①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

②徐悲鸿的主要作品:《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群马》《愚公移山》

③徐悲鸿作品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音乐:

①主要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②聂耳的主要作品:《义勇军进行曲》(后成为现中国国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

③冼星海的主要作品:《黄河大合唱》: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中国狂想曲》。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009-202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人呤唎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这反映的是 2.“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不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应 A.远离毒品真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4.下面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人物都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他们为国立功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5.《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有识之士议论纷纷,其中说错的是 A.失去台湾,东南沿海不会太平了 B.2亿两白银的赔款,老百姓负担又重了 C.日本在中国设厂,经济掠夺加剧了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了 6.“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为哀悼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李鸿章 D.邓世昌 7.“落后就要挨打”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的警世。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与亚洲后起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张华同学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五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虎门销烟》②《鸦片战争》③《末代皇帝》④《火烧圆明园》⑤《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③④⑤①② 9.《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显著的是 A.赔款二亿两白银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辟沙市、重庆为商埠 D.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B.被法国作家雨果谴责为“强盗”的两个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C.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D.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军 11.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A.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掠得圆明园大量珍宝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6课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 (1)背景:《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序幕——“公车上书” ①时间:1895年春②地点:北京③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 ④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⑤结果:未上达光绪帝。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 ①组织学会:强学会等②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③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1898.6.11——9.21 ②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③内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6)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妥协性、软弱性)(7)历史意义: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突出)。 (8)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阶层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主张师夷长技 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探索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点学习西方技术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思想文 化 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

2018秋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1至21课知识点归纳 第1—3课 (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同时宣扬“忍耐顺从”。 5.《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小国寡民。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城邦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4.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原因: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为:扩大公民权力——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①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③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训练男人为军人,训练妇女为合格母亲。 7.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帝国,出兵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8.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公元前8世纪建立罗马城——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四世纪末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奴隶社会结束) 2.主要战争及人物: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汉尼拔 3.主要法律:《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 理 2017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共同纲领: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内容:①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⑤以北平(北京)为首都⑥采用公元纪年 2、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解放军总司令。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4).中国历史由此拉开新的篇章。 5、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国旗象征:红色,革命;大五角星,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6、土地改革: (1)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2)影响: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7、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6月美国侵略朝鲜):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抗击美国侵略者(“联合国军”)。 (2)、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资料讲解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的复习,学生需要掌握: 1、列强侵略中国的几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 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三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中国军民面对外来侵略不断英勇反抗的史实。 4、让学生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爱国 精神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打开销售市场,掠夺原料,瞄准了政治上腐朽,经济上闭关自守,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本单元就是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方面介 绍了中国近代初期的这一段历史。这是一段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段民族的抗争史,更是一段民族的觉醒史,在本册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课本身内容很多,任务艰巨,不能像新授课引用很多音乐、视频,本课通过插入历史图片和一些巧妙记忆知识的方式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达到第一轮复习的效果。 四、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时间,重要人物,结果及影响。 2、难点:两次农民运动、三大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五、教学方法分析 1、本课的知识容量较大,问题设计注重精练、合理、有价值,环 环相扣。 2、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梳理脉络。 3、注意重难点知识的提炼、整合、梳理和建构,做到史论结合、 以知育人。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和历史知识巧记 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六、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导入 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小短片,课件出示两幅图片(虎门销烟浮雕和被折断的烟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第一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看了小短片和两幅图片后想起了哪一次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1-5课)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时间:1840-1842年 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时间: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 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 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台湾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打击日军,反对割台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900-1901年 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 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签订的主要条约 条约名称签订时 间 战争、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南京条约》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 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 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 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 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 了中国半 殖民地化 程度。 《辛丑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 英、俄、德、美、 日、法、意、奥、 比利时、荷兰、西 班牙11个国家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 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 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 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 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 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 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 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1851-1864年

八年级下册历史主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筹建新中国)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国徽没有确定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时鸣炮28响的含义: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 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1年10月 概况: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唐朝文成公主入藏②元朝设宣政院③清朝设驻藏大臣)

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抗美援朝(1950、10---1953、7)★★★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还领导过百团大战)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掌握其事迹) 结果:1953年7月美国克拉克将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影响(意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抗美援朝精神: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内容:1950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作用(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0年代的“土地改革”实行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实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 ①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②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③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试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能够论证该观点的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日本割占辽东半岛 C.八国联军攻入北京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2.恩格斯曾说,俄罗斯“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使中国蒙受此损失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瑷珲条约》D.《辛丑条约》3.他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南京建立了和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建立政权之后,开始乐享其成,不思进取,最终太平军内部争权夺利,以失败而告终。“他”是 A.韦昌辉B.洪秀全C.杨秀清D.石达开 4.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有 ①白银大量外流②官员吸食鸦片,政治腐败③军队战斗力削弱④国土大量流失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统计表(单位:箱) 据此可知中国() A.中国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B.清政府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C.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清朝禁烟运动以失败告终 6.“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签订《北京条约》 C.义和团运动D.签订《马关条约》7.据《洪仁玕自述》记载:“丙辰年(1856年)……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材料所述事件的影响是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太平天国达到全盛 C.太平天国由盛转衰D.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8.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论持久战》C.《申报》D.《资政新篇》9.中国以条约许外国通商,实以五口通商之约为始……自有五口通商之约,各国纷纷援例,而闭关之局,遂不复能守。与“五口通商”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知识点1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鸦片走私: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林则徐禁烟: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2 英国发动浸略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一一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 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结果: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知识点3 《南京条约》的签订 签订: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 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 《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 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 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法扩大侵略权益: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 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俊华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 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组成联军,俄、美支持。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经过:1856年10月,英军炮轰止广州,挑起战争 →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逼 近天津。 签约:《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 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西 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 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 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与英、 法、美签订,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知识点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 签订 背景: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 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0主 童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史实: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 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 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签约:奕?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 了《天津条约》 批准书。并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 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 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 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 加。 知识点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 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 万平方千米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 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一.历史人物 1.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制订者(汉谟拉比)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时期的执行者(伯利克里) 3.7世纪中期,推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孝德天皇) 4.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也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穆罕默德)

考点考中 5.8世纪前期,经过他的改革,在西欧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查理?马特) 6.公元前4世纪,他出兵东征,建立起地 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 7.在元朝时来到中国,生活了17年,后来由他口述,其狱友执笔的一本书曾风靡欧洲,该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马可?波罗)8.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

考点考中 9.基督教的创始人 (传说中的耶稣) 10.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还发明了螺旋式水车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11.加工整理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的是(荷马) 12.古希腊悲剧作家,将古代悲剧艺术推向了成熟,《俄底浦斯王》的作者 (索福克勒斯)

考点考中 13.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 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长诗《神曲》的作者(但丁)1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15.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的文学工匠,代表 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16.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

考点考中 17.他及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启程,穿越大西 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麦哲伦) 18.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主持修订 1787年宪法,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19.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了《法 典》,对外发动多次战争,既大几了欧洲 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拿破仑) 20.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2单元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注意打“★”为中考说明要求掌握的重点。第1课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56.10—1860.10 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 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

【必考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试题附答案(1)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鸦片战争前,英国运到中国的呢绒、布匹滞销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B.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 C.没有通商口岸,交易不便D.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3.1838年,道光皇帝派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钦差大臣软硬兼施,追使外国上缴鸦片237万斤,并于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大快人心。这位钦差大臣是()A.林则徐B.邓世昌C.左宗棠D.关天培 4.下图是近代某次侵华战争示意图。侵略军的暴行是 A.拆毁大沽炮台 B.割台湾、澎湖列岛 C.洗劫焚烧圆明园 D.开放通商口岸 5.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论某一事件时,认为该事件“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多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等”。这一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B.甲午战争C.虎门销烟D.洋务运动 6.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下图所示为某小组制作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卡片,其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7.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论持久战》C.《申报》D.《资政新篇》

8.费正清说:“从1851年到1860年,正当中国人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西方列强一反谈判做法,转而向清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之后转而又与清政府合作镇压国内的起义。”这里叙述的“被镇压的国内起义”是指 A.义和团运动B.虎门销烟C.威海卫战役D.太平天国运动9.江苏布政使李星沅获悉《南京条约》后,气愤不已,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李星沅“气愤”“深优”的是 A.我国的主权和领士完整遭到破坏 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统治工具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外国侵略更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10.沙俄外交大臣曾经得意地说:“1900年的对华作战,是历史上少有的最够本的战争。”这场“战争”对当时中国主要的影响是() A.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C.中国完全沦为俄国的殖民地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能够区分历史事实描述、历史史料、历史观点及历史评价等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历史最高峰 B.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C.《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D.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元 12.19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商人说:“只要中国每人买一顶棉制睡帽,就够曼彻斯特所有工厂生产几十年。”这句话揭示了(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B.中国人不喜欢棉纺织品 C.鸦片战争的影响D.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13.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能够论证该观点的是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日本割占辽东半岛 C.八国联军攻入北京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俄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5.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D.《九国公约》签订后 16.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

初二历史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⑥采用公元纪年; 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概况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4)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抗美援朝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三课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西藏的土地改革:1959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第四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时间: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 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

八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P2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 (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

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 (3)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西藏代表:apeiawangjinmei;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P4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 (1)司令员:彭德怀(2)目的:保家卫国 (3)出兵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P10)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5、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九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人被发现”的时代 1、时间:14—16世纪; 2、进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根本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 4、性质(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 6、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7、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8、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和黄金的渴望; (3)客观原因: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实质:殖民掠夺、殖民扩张的侵略活动。 3、过程: (1)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地居民称印第安人; (4)麦哲伦:首次实现环球航行。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消极影响: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1、19世纪上半期,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它向中国走私鸦片。 2、向皇帝上书要求严禁鸦片。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3、1839年领导的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虎门销烟的意义) 1、英国牟取暴利 2、林则徐道光虎门销烟打开中国市场 3、林则徐虎门销烟 1、《中英南京条约》时间、内容、危害 时间:1842年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危害: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赔偿巨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开放五口、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结果、影响 时间:1840——1842年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 影响:(1)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鸦片走私危害: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也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1、年10月至年10月,联军为主凶,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年英法联军火烧;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和《》等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领土多万平方千米。 3、年在广西村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军占领改名为,定为都城,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4、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由美国人带领,镇压太平军,1860年由指挥的战役和1862年 的战役,太平军打败洋枪队,击毙。 1、1856 1860 英法美俄 2、1860 圆明园《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150 3、1851 洪秀全金田村南京天京 4、洋枪队华尔李秀成青浦慈溪华尔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举条约名称、割占领土范围、割占领土面积。(书9页图) 中俄《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中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万平方千米 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1、1865 年中亚浩罕国率兵侵入新疆,后来自立为汗,并得到和的支持。 2、1875 年,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兵分三路进军新疆。1878年除外,新疆重新收回。 19世纪80年代,中俄签约收回。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

世界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一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 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禁烟运动达到高潮 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6月3日国际禁烟日6月26日国际反毒日)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态度: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依法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积极同各类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2.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1842年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直接接口:保护鸦片走私 结果: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5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联军结果:占领北京后,1860年火烧圆明园。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抗击洋枪队: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