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通过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的价值理想,并且就价值理想如何实现指明了实现路径即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当然,马克思的崇高的价值理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本中,作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确立的这一价值理想而努力奋斗。虽然今天距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写成和发表已经有170多年的时间,但闪烁在其中的马克思的高尚情操及其深邃的思想之光并没有因时空的斗转星移而黯淡,相反,在我国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场域中,重新回到马克思,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就的这篇论文不仅为我们当下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也对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当代青年的科学的择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启示。

当代中国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就业难”问题既可以从经济社会本身的发展中去寻找原因,也可以从供给方即正在寻求就业的人本身去寻找原因。在我国当下正在寻求就业的队伍中,绝大部分是青年人。青年人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正确、科学的择业将关涉青年自身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当然也关涉我国当下“就业难”问题的缓解。从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解读中,我们认为当代青年在择业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1.择业过程中应秉持严肃思考的态度。在前文的解读中,我们已知,青年马克思不仅确立了崇高的价值理想,而且指出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是其价值理想的实现路径。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出“选择职业”是一种手段,一种达到个人目标和共同目标的手段,也就是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是借助于个人所从事的特定的职业而实现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个人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在当今的生产力水平下,个人选择某种职业首先是满足个人谋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也是附丽于其中的。因此,当代青年在择业的过程中应当秉持严肃思考的态度。择业的恰当与否直接关涉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当然也最终关涉人类的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显然,马克思强调“这种选择”的重要性,因此青年人要“认真地权衡”,并将之视为“青年的首要责任”。

2.择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正确择业的主客观条件。从对马克思的论文解读中,我们认为,当代青年应严肃思考和认真权衡的内容之一是影响正确择业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主观条件分析,当代青年要对自己在择业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主观愿望有清醒的判断。从我国当代青年在择业中的表现看,大部分青年对未来职业表现为期望值过高。这也是我国当下“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马克思认为,这种对自己职业定位的错误认知往往来自于青年人内心的虚荣心、狂热、冲动和幻想。这种种的假象将直接干扰青年人做出正确的选择。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青年人在对未来的职业进行憧憬时“,我们的幻想蓦然迸发,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而“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马克思也指出“,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因此,马克思指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虽然这些是很光辉的,但是它不能持久,甚至会“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理智无法支配它,从而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的地方。所以,当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认真、冷静地思索自己对未来职业的预期有没有被以上所述的主观上的错误认知所蒙蔽和干扰,如果有,青年人应该在择业时,竭力排除这种主观上的干扰,不从一时的感情出发,不从虚荣心出发,更不要从名利出发,而应选择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真正使我们感兴趣的职业。其次,从客观条件分析,当代青年在择业时,在严肃思考的基础上,在排除了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后,还应认真分析自己选择某种职业的客观可能性。而客观可能性既包括青年自身所具备的个人素质,也包括现有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个人素质”包括体质和能力。一个人如果体质以及能力与自己所期望的职业本身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勉强从事某种职业后,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同样,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换句话说,如果青年人选择了自己能力达不到的职业,接下来的后果是自卑、妄自菲薄等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的产生。这里的“社会关系”与当代青年所指的人脉关系和背景是不能等同起来的。以唯物史观来解释“,现有的社会关系”应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的社会存在。具体而言,主要指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现有的社会关系”作为制约青年人择业时的客观条件,在当下应当阐释为,当代中国青年在择业时应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或者是职位的供给状况,而不能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主观幻想中。只有在主客观条件都经过了青年人的冷静思考后,青年人的择业才有可能是恰当的、适合的、主客观相符合的。

3.择业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仅为青年人指明了为什么选择职业,怎样选择职业的问题,也明确回答了青年人应当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的问题。马克思自己是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马克思在文中也指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是相统一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这里蕴含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的统一。在确立了“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的价值目标的前提下,利他和利己并不冲突,两者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个人自我价值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

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洞和虚无。马克思本人也以其一生的奋斗为当代青年人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当然,要求当代青年人都有马克思般的崇高的理想诉求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在面临就业问题的种种困境中,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强调把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自身完美的结合作为青年人价值理想的最高诉求是应当的。

青年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无论是从智性还是感性上都使我们充分领略了其充满激情的崇高的价值理想诉求以及在择业问题上表现出的睿智与冷静。虽然,这篇文章带有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当代解读。通过解读,我们深刻领悟到了青年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对我国当代青年择业价值观的现实启示。

精品2020高考作文热点话题“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精品2020高考作文热点话题“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 生命价值”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原题】 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这一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在此,我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致敬!——新时代领路人2019年新年贺词摘录 材料二:2019 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4月1日,30名失联扑火队员的遗体已全部找到,其中27名森林消防队员平均年龄仅23岁,另外3名为地方干部群众。——央视网 材料三: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一生许国的科学家、一身许民的英雄、亿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努力着、奉献着。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建国中学学生会举办的“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组合式作文。所给三则材料分属不同的情境。第一则材料是新时代领路人2019年新年贺词摘录,致敬科学家、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突出他们奉献自我、建设祖国的精神品格;第二则材料来自央视网对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扑火队员的报道,他们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奉献青春,是许国许民的英雄;第三则材料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突出母亲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概括地说,他们是“一生许国的科学家、一身许民的英雄、亿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努力着、奉献着”。考生写作时要紧抓这一句引导语,依托材料情境,引发感悟与联想,完成“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一主题发言任务。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中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既有内容限制又有文体限制。发言稿接近演讲稿,写作时要体现相应的格式要求。比如,一般要有发言对象,开头要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 体会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 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更要敏锐地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生活观、学习观、实践观提供了根本意义上的导向、方法和内容,是广大青年同志们从容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变的社会思潮,在变化中找到参照准心和发展恒力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广大青年同志们自觉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酝酿博大胸怀和深厚底蕴。 大家都希望自己前程远大,成长顺达,成就非凡。而成长既是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又是一个实实在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一个人成长的宽度和高度关键在于自己给自己建立了多大的生命格局,只有大格局才能托付起成长的大厦,格局太小自然就是局限太大,不利于承载一个人的发展。对广大

青年同志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为自己建一个辽阔的格局,胸怀天下,放眼万里。要建立一个辽阔的格局,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时时刻刻与时俱进。 因为在今天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常态化地不断地刷新着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有一点靠刷新是不行的,得靠长期酝酿和积淀,尽量酝酿一种大胸怀、厚底蕴,成其为大格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空泛的事情,反而是开拓、丰厚、扎实我们的生命格局的重要途径。胸怀其大,其行必远;笃定力行,其就必高。 党的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倡导核心价值理念,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和公民道德价值取向,对青年加强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因此,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价值观和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强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青年是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担负着神圣的职责。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4.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 杨晓宇2013201633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这个定义包含判断的成分,反映出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从总体上看,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宏观上的价值观。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的分析看来,中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的权利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阳光气质和阴柔气质的得分和排名在被研究对象中处于居中位置,而不确定性规避得分较低,长期取向中国排名第一。这说明,我们国家整体的价值观念是传统与开放并存,重视集体,尊重一定程度上的等级,追求男女平等,注重节俭、持久与传统。但同时,一个集体中的个体价值观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 当代中国的年轻人(这里主要指80后、90后)由于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影响,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所以,在新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下,相比于我们的父辈、祖辈,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显得更加开放和灵活,当然有时候这种所谓的开放也是一种讽刺。 2014年3月28日,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榜榜首是“文章姚笛偷情被拍”。文章是中国优秀的青年演员,通过《裸婚时代》、《蜗居》、《小爸爸》等电视剧塑造的新好男人形象被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可,现实生

活中他也与马伊琍演绎着幸福的生活,所以文章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新好男人的代表,很多人说“文章都出轨了,让我们还怎么相信爱情?”。姚笛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青年女演员,通过《裸婚时代》、《失恋33天》、《新恋爱时代》等作品塑造了一个开朗、阳光、自信、漂亮、直爽的都市白领的形象,被大众接受和喜欢。我们常常会混淆虚拟与现实,会因为一部剧而喜欢上一个人,就像我当年迷恋《裸婚时代》时也想象着如果他们两个真的在一起那该有多好,只是现实生活中文章已为人夫、为人父。当这件事情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了,很多当年与我有一样想法的人都极力的反对,并放出“文章姚笛滚出娱乐圈”的狠话。我们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传统的操守观念让我们鄙夷破坏别人家庭的行为,唾弃对家庭不忠的行为。不过,微博上支持文章与姚笛在一起的也大有人在。有些网友说“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在爱面前无所谓对错”;有些人认为文章与姚笛很般配,本来就应该在一起;甚至有的网友认为马伊琍大文章7岁,早就成了黄脸婆,被抛弃是迟早的事;还有的网友比较可爱,认为这有可能是在为《裸婚时代2》作势宣传。当事人没有站出来澄清也没有发表任何言论,每天只有无数网友自说自话的猜测、愤怒或是坐等好戏上场。我们作为局外人对这件事情本身本没必要过分在意,但从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到态度背后价值观的差异。放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件事情应该很少有人会为他们说话,但在今天,年轻人追求所谓的自由,竟然会有那么多人持有“爱无所谓对错”的态度。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开放的,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

浅析当代青年价值选择的矛盾与困惑

浅析当代青年价值选择的矛盾与困惑 学生姓名:单亚会学号:20095011241 院系: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指导老师:李春生职称:副教授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上新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影响和冲击了当代青年个人价值的实现,造成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某些矛盾,有时为了实现社会价值,不可避免地要以某些个人价值的舍弃为前提,也由此引发了不少麻烦和问题。因此,深入分析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探索二者的矛盾根源和使二者协调起来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稳定迅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青年;转型社会;价值选择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in China, new values in society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contemporary youth's personal values realization, causing som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social and personal values, sometimes in order to achieve social value, inevitably to some personal value premised on discards, also caused a lot of trouble and problems. Therefor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personal values,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conflicts and the two have the two effective ways to coordinate, for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tabilit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 contemporary youth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hoice of value 今日社会,青年已成时代发展的凝聚点。青年,作为直接参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有生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作为社会中一支正在成长

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怎样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

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怎样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依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大力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操显得尤为重要。 应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首先是要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根据青少年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及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设计上分阶段提出要求。在内容上遵照发展的层次性、阶段性的规律,本着认识上由浅入深,情感上由具体到抽象,行为上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系列教育。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要具有开放意识。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任何封闭的意识和行为都会损害当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我们要把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祖国是民族的母体、摇篮和家园,是各民族发展繁荣兴盛的基础。坚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把坚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再次,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本身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既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

传统内容,更要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特点,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 另外,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实效性。祖国利益是具体而实际的,它包括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等等。由于祖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每个人总是在这个环境中实现其个人利益的,因此,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处理上,要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权利观。 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要重视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 着力点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要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眼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祖国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把为学校做一件好事、个人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等,都看成是爱国的具体表现,都看成是为祖国大厦添砖加瓦,从而形成“爱父母、爱家庭、爱周围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最终形成为祖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来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学校的教育。面对缤纷复杂的社会环境,教师必须打破旧的模式,寻求适应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要从青少年的生活出发,让青少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 对中国现代历史意义的解释价值: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缘于救亡图强且向西方学习的需要。 向西方学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性深刻的反思。 向西方学习是向欧洲学习:一个是英美道路模式和文化模式学习(经验实用主义);一个是向德俄法即大陆道路和文化模式学习(浪漫理想主义)。前者是国民党人试图走的路向,后者是共产党人坚持走的路向。历史最后证明,英美模式在中国很难走得通,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人的革命所推翻和取代。(中国为什么最终没能走向资本主义,黄仁宇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一世纪》一书有过文化社会学的深刻阐述:资本主义 是一种经济的组织与制度,中物品之生产与分配,以私人资本出面主持。大凡一个国家采取这种制度以扩充国民资本为当前主要任务之一,所以私人资本也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比重。” 但在中国,这种情况一直都没有真正实 现过,最多只是赢得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名目,黄仁宇认为,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 资本主义?因为她志不在此。她不仅不能产生,而且一向无意于产生。”

2.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 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不同时期凝结成的不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就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二. 对当代大学人生健康成长发展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既有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只有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人生成长和发展才能相对顺利。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时代,凡是背离给定的政治环境的人,无论其是多么地聪明睿智,最终都将被埋没,除非离开这个环境,但又必须适应新的环境。 三. 对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即既用唯物的视角又用辩证的视角来分析看待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物”不仅是指看得见具体的东西,它更广泛的意义是指事物产生的各种制约因素,如环境、情势、知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1 2020年5月29日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人民网调查专栏”态度”第三期 05月06日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现状,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国内专业民意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青年人的职业观、婚恋观和亲情观。在调查实施中,除了对青年群体(15~34周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外,也对非青年(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群体关于青年人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线上线下调查同步进行,时间为4月12日至4月23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在世界各地因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次调查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定义,即:15至34周岁的人群,为青年。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业观 当代青年择业不惧压力,看重工作发展前景;工作中有较强的上进心,虽然压力偏大,但对工作基本满意;对自己所从事 1 2020年5月29日

的行业有基本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职业理想,并为此作出努力。 (一)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发展前景、稳定性和薪酬福利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是发展前景(70.5%)、稳定性(67.3%)以及薪酬福利(60.0%),而工作压力小(27.2%)对青年择业的影响较小。 另外,男青年与女青年在择业观上存在显著差别。男青年认为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的发展前景,而女青年则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才是影响择业的最重要因素。 2 2020年5月29日

(二) 工作状态 1. 当代青年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工作态度需要端正 数据显示,78%的被访青年认为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有上进心是主流现象,六成以上被访青年认为多数青年能够在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踏实肯干”。 然而,非青年(注:指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认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混日子”是当代青年在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 当代青年工作压力偏大 调查发现,青年人的工作压力得分为61.8分(注:百分制,下同),属于中等偏高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感受到了越 3 2020年5月29日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指的是青年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 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青年的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本文将对青年人生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考察,来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及 其特征。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的脉膊。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一个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 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生价值观发生变

异而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设恶果的同时, 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 。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企分开到多种 经济成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 并进……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思考的光芒。 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段。一种代表 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年,主要特征是 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为主题;(2)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 、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3)1985年至1989年,主要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 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年至今,主要特点是人生价值观趋于现实(谢维 和,1993)。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经历五个

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在我国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受到来自社会经济不断强大、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冲击和影响,而他们又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分清价值主流和支流,迫切需要价值疏导和引领,这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价值建设提供了最佳时机。因而,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价值观塑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 我认为青少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其内涵及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内化为青年群体的普遍价值标准和自觉意识,就是要引导青年把内化了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的价值行为,就是要引导青年将被动、一时的外化行为固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从而全面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 二、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青年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提出具有理论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当代性,主要因为它的三个特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背景 苏东剧变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的阶层划分、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出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场挑战。马克思主义具不具有当代性,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然而,西方国家一些人,在东欧剧变之后,当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之后,反而去重读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作辩护,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存在主义学者萨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时代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提出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有学者指出,“自马克思哲学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马克思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诉求,而且更是时代本身的迫切需求,即要求我们从时代本质的高度去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著名学者杨耕在《重读马克思》中说,20 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理论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等等,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为了理解和把握现实,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而为了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又必须接触并深入现实。同时,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哲学不应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不能把自己降低为现实的附庸或仅仅成为现实的解释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马克思主义的精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完整版)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通过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的价值理想,并且就价值理想如何实现指明了实现路径即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当然,马克思的崇高的价值理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本中,作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确立的这一价值理想而努力奋斗。虽然今天距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写成和发表已经有170多年的时间,但闪烁在其中的马克思的高尚情操及其深邃的思想之光并没有因时空的斗转星移而黯淡,相反,在我国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场域中,重新回到马克思,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就的这篇论文不仅为我们当下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也对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当代青年的科学的择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启示。 当代中国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就业难”问题既可以从经济社会本身的发展中去寻找原因,也可以从供给方即正在寻求就业的人本身去寻找原因。在我国当下正在寻求就业的队伍中,绝大部分是青年人。青年人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正确、科学的择业将关涉青年自身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当然也关涉我国当下“就业难”问题的缓解。从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解读中,我们认为当代青年在择业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1.择业过程中应秉持严肃思考的态度。在前文的解读中,我们已知,青年马克思不仅确立了崇高的价值理想,而且指出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是其价值理想的实现路径。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出“选择职业”是一种手段,一种达到个人目标和共同目标的手段,也就是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是借助于个人所从事的特定的职业而实现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个人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在当今的生产力水平下,个人选择某种职业首先是满足个人谋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也是附丽于其中的。因此,当代青年在择业的过程中应当秉持严肃思考的态度。择业的恰当与否直接关涉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当然也最终关涉人类的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显然,马克思强调“这种选择”的重要性,因此青年人要“认真地权衡”,并将之视为“青年的首要责任”。 2.择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正确择业的主客观条件。从对马克思的论文解读中,我们认为,当代青年应严肃思考和认真权衡的内容之一是影响正确择业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主观条件分析,当代青年要对自己在择业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主观愿望有清醒的判断。从我国当代青年在择业中的表现看,大部分青年对未来职业表现为期望值过高。这也是我国当下“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马克思认为,这种对自己职业定位的错误认知往往来自于青年人内心的虚荣心、狂热、冲动和幻想。这种种的假象将直接干扰青年人做出正确的选择。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青年人在对未来的职业进行憧憬时“,我们的幻想蓦然迸发,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而“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马克思也指出“,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因此,马克思指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虽然这些是很光辉的,但是它不能持久,甚至会“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理智无法支配它,从而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的地方。所以,当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认真、冷静地思索自己对未来职业的预期有没有被以上所述的主观上的错误认知所蒙蔽和干扰,如果有,青年人应该在择业时,竭力排除这种主观上的干扰,不从一时的感情出发,不从虚荣心出发,更不要从名利出发,而应选择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真正使我们感兴趣的职业。其次,从客观条件分析,当代青年在择业时,在严肃思考的基础上,在排除了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后,还应认真分析自己选择某种职业的客观可能性。而客观可能性既包括青年自身所具备的个人素质,也包括现有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个人素质”包括体质和能力。一个人如果体质以及能力与自己所期望的职业本身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勉强从事某种职业后,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同样,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换句话说,如果青年人选择了自己能力达不到的职业,接下来的后果是自卑、妄自菲薄等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的产生。这里的“社会关系”与当代青年所指的人脉关系和背景是不能等同起来的。以唯物史观来解释“,现有的社会关系”应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的社会存在。具体而言,主要指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现有的社会关系”作为制约青年人择业时的客观条件,在当下应当阐释为,当代中国青年在择业时应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或者是职位的供给状况,而不能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主观幻想中。只有在主客观条件都经过了青年人的冷静思考后,青年人的择业才有可能是恰当的、适合的、主客观相符合的。 3.择业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仅为青年人指明了为什么选择职业,怎样选择职业的问题,也明确回答了青年人应当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的问题。马克思自己是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马克思在文中也指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是相统一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这里蕴含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的统一。在确立了“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的价值目标的前提下,利他和利己并不冲突,两者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个人自我价值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

论市场经济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

论市场经济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伴随着新旧观念的剧烈摩擦和人生价值 的重新定向。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行动灵捷、最少传统观念的知识阶层的群体,自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敏锐的感受力,并相应地逐步调整、更新自 己的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其中,变化最大、最快、也最为关键的,就是大学 生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作为一种社会 意识形态,固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是由一定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经济改革深化的今天,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个人乃至 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了解其产生的 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应该培养合理的市场经济意识,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 一、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征及其行为表现。 1.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自我意识凸现但不偏激,注重自我价值的 实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一直是青年学生的特点之一,如 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摆在第一位,在谈到人生 最大幸福时,都反映出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追求,自我意识的加强。不过,个人 奋斗已被大多数学生摒弃,这是青年学生成熟的标志之一,也可以说是改革开 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要 实现自我价值,除靠自己努力外,还得争取别人的帮助,对个人、社会有一种 比较清醒的认识。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小部分的学生赞成和有点赞成“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一些学生认为“现在大公无 私的提法已经过时”,这表明仍有部分学生囿于“自我设计”的圈子,常常是 讲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讲成才就是个人成名家,讲人生幸福就是个人幸福,从而滋生出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苗头。

青少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胡总书记的讲话充分强调了赢得广大青年的重要性,所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少年。那么青少年要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要做好四种角色: 第一,青少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青少年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快,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掌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关键的是要学会掌握其本质,灵活运用,所以首先要做一个学习者。 第二,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者。因为广大青少年是整个社会细胞当中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他联系到千家万户,社会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城市、乡村、富裕人家还是相对贫困的家庭,都有青少年活跃在其中。青少年可以利用自己的联系广泛的优势,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者。 第三,青少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一

切理论要运用于实践,用来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去落实,要体现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青少年作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青少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动者。理论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有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碰到新的困难,出现新的情况,广大青少年在这个过程当中,经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能够进一步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能够指引或进一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新的情况。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青少年应该做好这四个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对中国现代历史意义的解释价值: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缘于救亡图强且向西方学习的需要。 向西方学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性深刻的反思。 向西方学习是向欧洲学习:一个是英美道路模式和文化模式学习(经验实用主义);一个是向德俄法即大陆道路和文化模式学习(浪漫理想主义)。前者是国民党人试图走的路向,后者是共产党人坚持走的路向。历史最后证明,英美模式在中国很难走得通,国民党政权被共产党人的革命所推翻和取代。但无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当时寻求救亡图强的理论或道路都必须打着向西方学习的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现代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根本的指导性思想理论,且获得了彻底的决定性胜利。 2.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进行的社会

主义建设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不同时期凝结成的不同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就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因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历着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并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但总的来说,它们之间具有发展的逻辑联系。因此,都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所以,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这面大旗,中国现代历史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话语基础。 二.对当代大学人生健康成长发展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思想理论,是当代中国人生活、工作、学习和成长的既有的政治环境,每个人的生活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只有顺应环境,适应环境,人生成长和发展才能相对顺利。在一个和平稳定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脉搏。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异而且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设恶果的同时,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企分开到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思考的光芒。 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段。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年,主要特征是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为主题;(2)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3)1985年至1989年,主要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年至今,主要特点是人生价值观趋于现实(谢和,1993)。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经历了五个时期:(1)70年代末,价值观的解冻、复苏期;(2)80年代初,价值观的批判、讨论期;(3)80年代中期,价值观的裂变、探索期;(4)80年代末,价值观的冲突、分化期;(5)90年代中期,价值观的筛选、重建期。 上述见解对当代中国青年人生观的发展作了细致而深刻的研究,但事实上各阶段或各时期之间往往很难作出如此细致的科学界定。特别是社会发生的变化与人生价值观变化之间的那种必然联系、那种标志性的相互作用体现得不够清晰。笔者的意见是分成两个阶段:(1)80年代,青年思考的主旋律“人为什么活着”;(2)90年代,青年思考的主旋律是“人怎样活得更好”。这样的划分似乎是以时间坐标为出发点,其实不然,笔者的意见恰恰基于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