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资料及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资料及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资料及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Z》考试资料

一、选择题:

说明: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脉经》E.《诸病源候论》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震亨E.张元素

3、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B.外向C.寒凉D.抑制E.晦暗

4、阳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B.实寒C.虚热D.虚寒E.假热

5、五味分阴阳,属于阳的味是:

A.酸B.苦C.咸D.辛E.以上均非

6、五行中水的特性为:

A.曲直B.炎上C.稼穑D.从革E.润下

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木的“子”行为:

A.土B.水C.金D.火E.以上均非

8、五脏分属五行,肝属于哪一行?

A.木B.火C.土D.金E.水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传化水谷B.泻而不藏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水谷E.实而不能满

10、肝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B.主气C.主运化D.主疏泄E.主水

11、心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B.主肃降C.主运化D.主藏血E.主藏精

12、统摄血液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3、调节情志活动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4、主管生长发育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5、心的在体是:

16、肝的在窍为:

A.目B.舌C.口D.鼻E.耳

17、泌别清浊是哪一腑的功能?

A.胆B.胃C.大肠D.小肠E.膀胱

18、与胆的功能关系密切的是哪个脏?

A.心B.肝C.脾D.肺E.肾

19、易于感冒是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

20、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心气

21、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太阴经的分布部位是什么?

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内侧中线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前缘E.上肢外侧后缘

22、与足厥阴肝经相交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B.手阳明大肠经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太阴脾经E.足少阴肾经

23、易于伤肺是下述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24、涩脉的主病是:

A.阴盛气结,寒痰瘀血B.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

C.气滞血瘀,精伤血少D.痰饮,食滞,实热

E.痰饮,痛证,肝胆病

25、侵犯人体易于引起出血的邪气是: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

26、两眼灵活,明亮有神,神志清楚,反映灵敏,语言清晰的是:

A.得神B.神乱C.少神D.失神E.假神

27、热证的面色变化为:

A.青色B.赤色C.黄色D.白色E.黑色

28、舌上有瘀点或瘀斑,多见于哪种病证?

A.虚寒B.实热C.气滞D.痰饮E.瘀血

29、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微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

属:

A.肺气虚B.肺阴虚C.风寒束肺

D.风热犯肺E.热邪壅肺

30、属于反治的是:

31、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的是哪一部著作?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3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3、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温热

C、寒凉

D、向下

E、晦暗

34、阴阳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寒热变化,由阴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假寒

35、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消长

D、相互平衡

E、相互转化

36、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曲直

B、炎上

C、稼穑

D、从革

E、润下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金的“母”行为:

A、水

B、火

C、土

D、木

E、以上均非

38、肺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

B、主纳气

C、主运化

D、主疏泄

E、主气

39、主管生殖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0、“主四肢”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1、与皮肤关系密切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2、气的生成与哪几个脏的功能关系密切:

A、心肝脾

B、肺肝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肺肝肾

43、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什么气: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清气

44、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少阳经的分布部位是什么?

A、上肢外侧前缘

B、上肢外侧中线

C、上肢外侧后缘

D、上肢内侧前缘

E、上肢内侧后缘

45、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46、与脾相合的腑是:

47、湿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

48、燥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干涩

49、情志致病最易损伤哪几个脏?

A、心肝肺

B、肝脾肾

C、心肝脾

D、肺脾肾

E、心肝肾

50、能够耗伤心血,损伤脾气的因素是: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

D、久卧

E、久立

51、邪正的盛衰变化决定着:

A、病证的寒热

B、病位的表里

C、气血的盛衰

D、病证的虚实

E、疾病的类别

52、虚证、湿证的面色变化为:

A、青色

B、赤色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53、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舌的不同部位,肾病可反映于:

A、舌尖部

B、舌边部

C、舌中部

D、舌根部

E、以上均非

54、热证多见的脉象是:

A、浮脉

B、沉脉

C、数脉

D、迟脉

E、涩脉

55、望小儿指纹适用于几岁以下的小儿?

A、1岁以下

B、2岁以下

C、3岁以下

D、4岁以下

E、5岁以下

56、判断疾病性质的的辨证方法是:

A、表里辨证

B、虚实辨证

C、寒热辨证

D、阴阳辨证

E、以上均非

57、感觉怕冷,得衣被而不解,称为:

A、畏寒

B、恶寒

C、寒证

D、假寒

E、寒栗

58、午后或入夜热甚,伴有五心烦热的是:

A、阳明潮热

B、湿温潮热

C、阴虚潮热

D、气虚发热

E、阳盛发热

59、扶正适用于:

A、虚证

B、实证

C、虚实夹杂证

D、邪盛正虚,尚耐攻伐,兼顾扶正会助邪

E、正虚邪盛,不耐攻伐,兼顾祛邪会伤正

60、热因热用的适应证为:

A、实热

B、实寒

C、假热

D、虚热

E、虚寒

61、第一部脉学专著是哪一部著作?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D朱震亨E、张元素

63、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向下

C、寒凉

D、沉降

E、兴奋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哪种病证?

A、阳胜之证

B、阴胜之证

C、阴虚之证

D、阳虚之证

E、阴阳两虚

65、阴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以上均不是

66、“稼穑”是哪一行的特性: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水的“所胜”之行为:

A、土

B、金

C、火

D、木

E、以上均非

68、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的病变为:

A、肝病

B、心病

C、脾病

D、肺病

E、肾病

69、主宣发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70、运化水液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71、主管饮食物消化和吸收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72、胃的功能是下述哪一项?

A、受盛

B、化物

C、腐熟

D、主持诸气

E、运行水液

73、与肾关系密切的体是下列哪一项?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74、肺开窍于:

A、目

B、舌

C、口

D、鼻

E、耳

75、脾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76、具有司呼吸功能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后天精气

77、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脏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以上均非

78、与手太阴相表里的经脉是:

A、手阳明经

B、手少阳经

C、手太阳经

D、足阳明经

E、足太阳经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

80、易阻遏气机是下述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81、怒则:

A、气上

B、气缓

C、气下

D、气结

E、气乱

82、苦味入: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3、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的是:

A、得神

B、神乱

C、有神

D、失神

E、假神

84、“至虚有盛候”的证候性质是: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实假虚证

85、热证的舌色变化多为:

A、淡白舌

B、淡红舌

C、红舌

D、绛舌

E、紫舌

86、望小儿指纹,可用于辨别疾病轻重的是:

A、红紫

B、三关

C、浮沉

D、淡浓

E、以上均非

87、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加重,称为: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E、脱汗

88、头痛部位不同,所属经脉不同,痛在巅顶者属于:

A、太阳头痛

B、阳明头痛

C、少阳头痛

D、少阴头痛

E、厥阴头痛

89、浮而细软的脉象为:

A、细脉

B、濡脉

C、弱脉

D、微脉

E、缓脉

90、真热假寒的治疗方法为: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E、以上均非

91、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哪一部著作?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神农本草经》

9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攻下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93、属于阴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运动

C、温热

D、兴奋

E、明亮

94、在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属于量变的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消长

9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土的“所不胜”之行为:

A、木

B、火

C、金

D、水

E、以上均非

96、面见赤色,口中味苦,脉见洪象的病变为:

A、肝病

B、心病

C、脾病

D、肺病

E、肾病

97、主纳气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8、通调水道是哪一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9、肾其华在:

A、爪

B、面

C、唇

D、毛

E、发

100、肝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101、能够化生血液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以上均非102、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肺脾肝

B、肺脾肾

C、心肝脾

D、肝脾肾

E、心肺脾103、大失血时引起气脱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04、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脏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以上均非

105、暑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106、易于挟湿是下述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火邪

E、燥邪107、惊则:

A、气上

B、气缓

C、气下

D、气结

E、气乱108、辛味入: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109、望小儿指纹,可用于辨别疾病表里的是:

A、红紫

B、三关

C、浮沉

D、淡浓

E、以上均非110、入睡汗出,醒后汗止,称为: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E、脱汗111、头痛部位不同,所属经脉不同,痛在头侧者属于:

112、“大实有羸状”指的证候是:

A、由实转虚证

B、实中夹虚证

C、真实假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错杂证

113、白色的主病是:

A、虚寒证,失血证

B、虚证,湿证

C、热证

D、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

E、肾虚,水饮,瘀血114、肝气郁结引起的疼痛多为:

A、头痛

B、胸痛

C、胁痛

D、胃脘痛

E、四肢痛115、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

A、寒证

B、热证

C、表证

D、里证

E、半表半里证116、自汗多见于:

A、气虚

B、血虚

C、阳盛

D、阴虚

E、阴盛117、判断疾病邪正盛衰的是:

A、表里辨证

B、虚实辨证

C、寒热辨证

D、阴阳辨证

E、八纲辨证

118、正常人的舌色为:

A、淡白舌

B、淡红舌

C、红舌

D、绛舌

E、紫舌119、气阻滞停留于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证候是:

A、气滞

B、气陷

C、气逆

D、气闭

E、气脱120、祛邪适用于:

A、虚证

B、实证

C、虚实夹杂证

D、邪盛正虚,尚耐攻伐,兼顾扶正会助邪

E、正虚邪盛,不耐攻伐,兼顾祛邪会伤正

12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

D.《脉经》E.《诸病源候论》

12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123、属于阴的事物和现象是:

A.晦暗B.运动C.温热D.外向E.明亮124、水的五行相克规律,水的“所胜”之行为:

A、木

B、火

C、土

D、金

E、以上均非125、阳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寒热错杂126、“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哪种病证?

127、阴中求阳的适应证是:

A、阳胜之证

B、阴胜之证

C、阴虚之证

D、阳虚之证

E、阴阳两虚128、“从革”是哪一行的特性: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129、肺病及肾的传变属于: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以上均非130、“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乘木

D、土侮木

E、木侮土131、主治节是哪一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32、“气血生化之源”指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33、“先天之本”指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34、与肝关系密切的体是下列哪一项?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135、与鼻、喉关系密切的是下列哪一项?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36、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下列哪一项?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三焦137、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合关系到什么气的生成?

A、元气的生成

B、宗气的生成

C、营气的生成

D、卫气的生成

E、真气的生成

138、主神是哪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139、主藏血是哪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40、元气的通道是哪一腑?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三焦141、体现在气血相互依存方面的是哪两脏之间的关系?

A、心与肺的关系

B、心与脾的关系

C、心与肾的关系

D、肺与脾的关系

E、肺与肾的关系

142、使血液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是气的何种功能?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大气

144、手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脏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以上均非

145、分布在头侧的经脉是: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

146、善行是下述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47、怒与下述哪一脏的功能活动有关?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148、属于实证的表现有:

A、面色萎黄

B、五心烦热

C、心悸气短

D、发热狂躁

E、自汗盗汗

149、肾虚、水饮证的面色变化为:

A、青色

B、赤色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150、病变性质不同,疼痛的性质也不同,胀痛多见于:

A、气滞

B、血瘀

C、寒凝

D、热结

E、湿停

B型题:

说明:ABCDE是备选答案,下面两问是考题,如这道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选A;如只与B有关,则选B,余此类推。每个答案可以选1次或1次以上,也可以1次也不选。

A.阴阳对立B.阴阳依存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E.阴阳无限可分

151、可以说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是:

152、可以说明阴阳不能脱离对方单独存在的是:

A.主气B.纳气C.统血D.主血E.藏血

153、脾的功能是:

154、肺的功能是:

A.心、肝、肾B.心、肝、脾、肺C.肺、脾、肾

D.肝、胆、脾、胃E.肺、肾

155、与呼吸关系密切的脏腑有:

156、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有:

A.爪B.面C.唇D.毛E.发

157、肺其华在:

158、肝其华在:

A.清气B.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

159、脉外之气为:

160、脉内之气为:

161、分布在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162、分布在上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E.气消163、喜则:

164、悲则:

A.浮脉B.沉脉C.迟脉D.数脉E.实脉

165、表证的脉象是:

166、里证的脉象是:

A.弦脉B.微脉C.代脉D.滑脉E.促脉167、主痰饮、食滞、实热的脉象是:

168、主肝胆病、痛证的脉象是:

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E.通因通用

169、对真寒假热之证应选用:

170、对真实假虚之证应选用:

A、热

B、凉

C、辛

D、咸

E、浮

171、属于阴的味为:

172、属于阳的味为:

A、口

B、鼻

C、耳

D、目

E、舌173、心在窍为:

174、脾在窍为:

A、爪

B、面

C、唇

D、毛

E、发175、肾其华在:

176、脾其华在: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177、火与土的关系为:

178、木与金的关系为:

A、主管精神活动

B、疏通全身气机

C、主管消化吸收

D、促进水液输布

E、主管生长发育

179、心的功能是:

180、肝的功能是: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181、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

182、与维持恒定体温有关的是: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前缘

E、上肢外侧后缘

183、手阳明经分布在:

184、手太阴经分布在:

185、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18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87、左寸候:

188、右寸候: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治病求本

E、调整阴阳

189、用寒远寒属于:

190、寒因寒用属于: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调整阴阳

191、实寒的治疗方法是:

192、虚寒的治疗方法是:

A、腐熟水谷

B、泌别清浊

C、传导糟粕

D、运行元气

E、贮藏胆汁

193、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194、三焦的生理功能是:

A、骨

B、肉

C、皮

D、脉

E、筋

195、肝在体合:

196、心在体合: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97、主血是哪个脏的功能:

198、主气是哪个脏的功能: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99、气虚引起出血的理论基础是:

200、气虚引起血瘀的理论基础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201、具有重浊特性的邪气是:

202、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前缘

E、上肢外侧后缘

203、手太阳经分布在:

204、手厥阴经分布在: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205、左关候:

206、右关候:

207、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是:

208、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是:

A、阳胜见热象

B、寒病见寒象

C、热病见寒象

D、实证见虚象

E、虚证见实象

209、“塞因塞用”适用于:

210、“寒因寒用”适用于: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调整阴阳211、实热的治疗方法是:

212、虚热的治疗方法是:

A、润下

B、曲直

C、稼穑

D、从革

E、炎上213、木的特性为:

214、火的特性为:

A、藏而不泻

B、传化水谷

C、运行水液

D、形态中空,贮藏精气

E、贮藏血液

215、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216、奇恒之府的特点是:

A、骨

B、肉

C、皮

D、脉

E、筋217、脾在体合:

218、肺在体合: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19、与大肠相合的是:

220、与小肠相合的是: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前缘

E、上肢外侧后缘

221、手太阳经分布在:

222、手少阴经分布在:

A、心与肺的关系

B、心与肾的关系

C、心与肝的关系

D、肝与肾的关系

E、心与脾的关系

223、有“水火既济”之称的是:

224、有“精血同源”之称的是:

A、八纲辨证

B、表里辨证

C、寒热辨证

D、虚实辨证

E、阴阳辨证

225、辨别疾病类别的纲领是:

226、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是:

A、呃逆、恶心、呕吐

B、头痛、眩晕、呕血

C、身倦、乏力、懒言

D、发热、胸闷、口苦

E、咳嗽、喘息、气急

227、肝气上逆可见:

228、肺气上逆可见:

229、“热者寒之”适用于:

230、“寒者热之”适用于: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231、五气之“湿”属于:

232、五气之“寒”属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33、主藏血的是:

234、主统血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35、“气之主”指的是:

236、“气之根”指的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237、气虚引起血虚的理论基础是:

238、“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

A、下肢内侧前缘

B、下肢内侧中线

C、下肢内侧后缘

D、下肢外侧前缘

E、下肢外侧后缘

239、足阳明胃经分布在:

240、足太阴脾经分布在:

A、善行

B、凝滞

C、升散

D、粘滞

E、炎上

24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242、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气上

B、气下

C、气乱

D、气结

E、气消

243、怒则:

244、恐则:

A、青色

B、赤色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245、热证的面色变化为:

246、肾虚、水饮证的面色变化为:

A、淡白舌

B、淡红舌

C、绛舌

D、红舌

E、紫舌

247、正常人的舌色是:

248、虚寒证的舌色是:

A、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声音嘶哑,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B、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或手足蠕动,形体消瘦,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

细弦数。

C、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D、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心悸,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E、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面色萎黄,爪甲色淡,舌淡苔

白,脉细无力。

二、问答题

1、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举例说明。

2、阴阳学说是如何指导治疗的?

3、何谓肝主疏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津液代谢与哪几个脏关系密切?为什么?

5、如何从临床表现鉴别肺阴虚、心阴虚和肾阴虚?

6、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简要说明。

7、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所确立的治则与治法是什么?

8、简述气的功能。

9、何谓七情?七情致病特点是什么?

10、试述舌色的变化与主病。1、阴阳失调与疾病寒热的关系是什么?

11、何谓宣发?肺主宣发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2、血液的运行与哪几个脏关系密切?为什么?

13、何谓六淫?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4、试从组织结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阐述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15、何谓五行相生、相克?其顺序是什么?

16、肺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7、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18、气与血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9、何谓潮热?临床常见的潮热有哪三种类型?

20、五行学说是如何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

21、肝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2、何谓瘀血?瘀血病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3、如何区别结、代、促三种脉象?

24、何谓反治?反治法有几种?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ADBAD EDACD11-20ACAEB ADBCD

21-30AAECE ABEDE31-40BCBBB ACEEC

41-50DCABA BBECB51-60DCDCC CBCAC

81-90ABDDC BAEBD91-100EBACA BEDEA

101-110CBDDC CEDCB111-120CCACC ABBAB

121-130ADABD DDDAB131-140DCEAD ABBAE

141-150ADDBC ABDEA151-160 ABCAE BDAED

161-170ECCEA BDACE171-180DCEAE CABAB

181-190ABDAB EABCD191-200ADBDE DBDBC

201-210DBEBD CBDEC211-220BCBEA DBCDB

221-230ECBDE CBEAB231-240CEACD EADDA

241-250DEABB EBACA

二、问答题

1、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它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2、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阳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具体为阳偏胜――热者寒之,阴偏胜――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具体为阴偏衰――阳病治阴,阳偏衰――阴病治阳

(2)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

3、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实际上主要是指肝脏对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气机(2). 通利气血水(3). 促进脾胃的运化(4). 调畅情志。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亦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4、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脾主运化水液,脾胃是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则将律液上输于肺。

肺主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徘出体外。津液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最后化为尿液而徘出体外。此外,肺在呼气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

肾主水。全身的津液,都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使“清者”蒸腾上升,从而向全身布散;“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5、三者均有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的阴虚表现。但心阴虚证以悸烦不宁,失眠多梦为主要特征,肺阴虚证以干咳或痰少而粘为辨证要点。肾阴虚证以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为辨证依据。

6、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

(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阴阳的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7、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即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

8、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2)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

(3)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4)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10、淡红舌:常见于正常人或表证初起。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气虚衰。舌质淡白而瘦小──气血亏虚,血不荣舌而致。舌质淡白而胖嫩──阳气虚衰,经脉收引而成。

红绛舌:主热证。苔黄燥或芒刺,多因邪热亢盛,热入气分而舌红;热入营血,血液浓缩而舌绛。苔少或无苔,多因热病伤阴,或阴虚火旺所致。

青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即血瘀证、热证、寒证)①舌青紫湿润,苔白而滑──多属阳虚阴盛,气血不畅之证。②舌青紫深绛,苔少而干──多属热毒炽盛,深入营血之证。③舌青紫而暗,有瘀斑点──多属瘀血内阻,络脉瘀滞之证。

11、所谓“宣发”,即是宣发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12、血液正常的循行,与心、肝、肺、脾关系密切。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肺主宣发和朝会百脉,肝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的统血和肝的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1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4)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14、组织结构: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在组织结构上的整体统一性,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生理活动的整体统一: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各个脏腑组织

活动的协调平衡。而每个脏腑组织各自不同的功能,则又有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此外,生理上的整体观,还体现在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方面,充分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统一关系病理反应的整体分析:主要体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如脏腑功能失常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脏腑。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亦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概括是“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治疗学强调要从整体出发,从调整机体全身的阴阳气血及脏腑平衡出发,扶正祛邪,以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15、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6、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反之,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所以肺阴虚可损及肾阴。反之,肾阴虚亦不能上滋肺阴。

17、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18、气和血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其中气对血的作用为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血对气的作用为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19、潮热: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

(1)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更甚,常兼腹痛拒按,大便燥结,多属阳明腑证

(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常兼头身困重,苔黄而腻多属湿温病

(3)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即发低热,常兼五心烦热,骨蒸发热多属阴虚内热证

20、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即“反侮”)两个方面。

21、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22、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其临床表现归纳起来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块状。在望诊方面,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征象。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23、结脉脉象:脉率缓慢而有歇止,止无定数。

促脉脉象:脉率急速而有歇止,止无定数。

24、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热因热用: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就是热因热用的范例。

寒因寒用:例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脉沉,很似寒证,但有壮热心烦,口渴而喜冷饮,小便短赤等,因为热盛是其本质,故须用寒凉药治其真热,而假象方能消失。这就叫“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例如脾虚病人,常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质谈,脉虚无力,且并无水湿、食积留滞等征象可循,故以健脾益气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

通因通用:如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祛瘀的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精)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 1. 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神农本草经》 D. 《难经》 E. 《左传》 答案:1.E 2. 《素问 ? 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 映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 《灵枢 ? 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3.B 4. 《素问 ? 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 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 五脏 B. 六腑

C. 经络 D. 命门 E. 脑 答案:6.A 7.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 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 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 病种 B. 病名 C. 症状 D. 体征 E. 证候 答案:8.E 9. 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 同病异治 B. 异病同治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 D )。 A.《黄帝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2.下列特性中属于阳的为(A )。 A.兴奋 B.抑制 C.静止 D.下降 3.心的阴阳属性为(A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4.五行特性中,水曰( D )。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5.金之所不胜为(B )。 A.木 B.火 C.土 D.水 6.下列不属于奇恒之府的为(B )。 A.胆 B.胃 C.脑 D.女子胞 7.五脏中,在液为泪的是(C )。 A.肺 B.心 C.肝 D.肾 8.与情志中“悲”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D )。 A.心 B.肝 C.脾 D.肺 9.具有运化功能的脏为( B )。 A.心 B.脾 C.肝 D.肾 10.主神明的脏腑为(C )。 A.肝 B.胆 C.心 D.肾 11.先天之本是指( D )。 A.心 B.脾 C.肝 D.肾 12.下列不属于风邪特点的是(D )。 A.性质主动 B.百病之长 C.善行而数变 D.性质凝滞 13.金元四大家中倡导“火热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完素B.元素C.从正D.朱震亨 14.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可以用阴阳概括的是( D )

A.天地 B.寒热 C.水火 D.木土 15. 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16.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B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17.心在体合( D )。 A.肉 B.皮 C.骨 D.脉 18.其华在发的脏腑为(D )。 A.肾 B.肝 C.脾 D.肺 19.气的分类不包含( C )。 A.元气 B.宗气 C.清气 D.卫气 20.易生风动血的邪气为( D )。 A.风邪 B.暑邪 C.燥邪 D.火热之邪 21.“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表明阴阳的关系是( B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交感 D.阴阳互藏 2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24. 以下治法中,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的是( 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25. 胆属于( D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26.运行于脉外之气是指( B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27.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瘀血形成的原因( A ) A、食积 B、血寒 C、外伤 D、气滞 28.下列不属于正治法的是( C )。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寒因寒用 D.虚则补之 29.五脏中与津液代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C ) A、肺、心、肝 B、脾、肺、心 C、肺、脾、肾 D、肝、肺、肾 30.五行分类中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排列有错误的是( C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 3. 证、病、症: (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3)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 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 6.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9. 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 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 10.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1.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3. 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 A.完素 B.杲 C.从正 D.朱震亨 E.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1.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 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3.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4.“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构成世界的本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6.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 7.精气首见于着作:《管子》 8.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9.《内经》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与火 10.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1、何谓气?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2、何谓气机?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何?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平衡失调,即叫“气机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 阴阳学说: 1、什么是阴阳?事物的阴阳属性如何确定?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阴阳学说有哪些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如何概括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4.试述何谓反治?简述其应用。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