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第一方 薯蓣丸

补虚第一方 薯蓣丸
补虚第一方 薯蓣丸

曹洪欣治疗疑难病证5则

曹洪欣治疗疑难病证5则 (作者: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曹洪欣;偏头痛;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肾功能不全;咽痛现代医学将病因不清、诊断不清、发病机理不明、无特效治疗药物的一类疾病称为疑难病,此类患者往往经过多种途径治疗后效果仍不甚明显,导致病史较长,病情复杂,治疗颇为棘手。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教授善于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各种疑难病证,笔者有幸伺诊6 载,现举验案5则,以飨读者。 1顽固性头痛 案例1:患者,女,28岁,2007年6月11日初诊。患偏头痛10余年,每于冬季加剧,近2周头痛频繁发作,多次检查脑电图、脑地形图、头部CT,均未见异常。现左侧头痛连及同侧颈部疼痛拘急,痛甚则肢冷恶寒、恶心、呕吐食物或涎沫,时有下肢青紫,舌淡黯,苔白黄稍厚,脉弱尺伏。辨证属寒凝厥阴,相火妄动。治以暖肝散寒、养血通脉。方用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味。处方:吴茱萸7 g,党参15 g,茯苓15 g,川芎20 g,当归10 g,桂枝10 g,赤芍15 g,葛根15 g,藁本15 g, 仙茅10 g,黄连5 g,生龙骨(先煎)30 g,生牡蛎(先煎)30 g,甘草10 g, 生姜3

片。水煎服,日1剂。 6月18日复诊:服上方7剂,1周内头痛仅发作2次,且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持续数分钟即止,痛甚恶寒、呕吐未作,下肢青紫不显,头痛从左风池穴上窜,伴左侧面部灼热感,心烦,略恶心,久视则目花,偶有腰酸,舌淡红,苔黄白,脉弱。处方:川芎20 g,柴胡15 g,黄芩15 g, 黄连5 g,葛根20 g,蔓荆子15 g,吴茱萸7 g,党参15 g,仙茅10 g, 桑枝10 g,藁本15 g,赤芍15 g,川牛膝15 g,甘草10 g,生姜3片。水煎服,日1剂。 6月25三诊:服上方7剂后,头痛未作,惟口苦,舌淡红,苔白,脉弦。处方:柴胡15 g,黄芩15 g,清半夏10 g,党参20 g,白芍15 g, 吴茱萸5 g,茯苓15 g,炒麦芽30 g,生龙骨(先煎)30 g,甘草10 g, 生姜3片。水煎服,日1齐叽服药7剂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本例患者病在厥阴,因寒凝肝脉,相火妄动,循经上冲而发头痛。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则呕吐涎沫;寒凝血脉,阳气受阻,不能温煦四末,故见肢冷恶寒, 甚则下肢青紫;舌脉亦是典型寒凝阳郁之象。故治以暖肝散寒、养血通脉。因病属厥阴经脏同病,故方选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取吴茱萸汤暖肝散寒治其脏寒,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治其经寒。《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方中吴茱萸为君,辛苦大热,暖肝散寒;配伍生姜温中化饮,党参补气健脾。又《伤寒论》第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以甘温之当归补血和血,桂枝温通血脉。两方合用,切合本病厥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古医方得人乃传,非人勿言。故扁鹊、仓公皆称禁方不轻授人,诚重之也。后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始立众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五方;元丰而后,虽有局方,漫无指归,不可为法。今博集《金匮》《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政、薛己诸方之佳者,采录成编。然方论始于成无己,近代则有吴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诸家,于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间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阙,归于明显,名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昭示来兹云。 独参汤治元气大虚,晕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 人参分两随人、随证 【集注】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少少而试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得以生乎?如古方霹雳散、大补丸,皆用一物之长而取效最捷,于独参汤何疑耶! 【按】若病兼别因,则又当随机应变,于独参汤中加熟附补阳而回厥逆,或加生地而凉血止吐杻,或加黄芪固表止汗,或加当归固血之脱,或加姜汁以除呕吐,或加童便以止阴烦,或加茯苓令水化津治消渴泄泻,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治噤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须以有成,亦何害其为独哉?如薛己治中风,加人参两许于三生饮中,以驾驭其邪,此真善用独参者矣。 参附汤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 人参附子(制) 水煎服 【集注】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若夫起居不慎则伤肾,肾伤则先天之气虚矣。饮食不节则伤脾,脾伤则后天之气虚矣。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后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藏虚之微甚,参附量之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气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虚自汗,以附子易黄芪,名人参黄芪汤,补气兼止汗。失血阴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参生地黄汤,固气兼救阴。寒湿厥汉,以人参易白术,名术附汤,除湿兼温里。阳虚厥汉,以人参易黄芪,名芪附汤,补阳兼固表。此皆参附汤之转换变化之法也,医者扩而充之,不能尽述其妙。生脉饮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水煎服 【集注】经曰:大气积于胸中,则肺主之。夫暑热伤肺,肺伤则气亦伤矣。故气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伤则失其卫护,故汗出也。热伤元气,气伤则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肺。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敛气,即所以敛肺。吴琨云: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曰生脉,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李杲谓:夏月服生脉饮,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令人气力涌出;更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扭血,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保元汤治男妇气血之总方也。婴儿惊怯,痘家虚者,最宜。 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补虚药

补虚药 单项选择题: 1.人参不具有的功效是() A补脾益肺B生津止渴C安神益智D养阴清火 2.挽救虚脱时人参的用量是() A1-3g B3-10g C10-15g D15-30g 3.不宜使用人参的病证是() A邪实表证B血虚心悸C气虚欲脱D脾虚便溏 4.既补气养阴,又清火生津的药物是() A北沙参B西洋参C玄参D苦参 5.西洋参的用法是() A冲服B烊化C另煎对服D以上皆非 6.党参除能补中益气外,还能() A生津、养血B利水、固表C活血、止血D润肠、缓急 7.党参的性味是() A甘,温B甘,寒C甘,平D甘,凉 8.功能补气生津的药物是() A太子参B丹参C沙参D党参 9.黄芪的功效是() A补气升阳、益卫固表B补气养阴、清火生津C补益脾肺、安神增智D补中缓急,润燥解毒 10.黄芪的适应证是() A热毒炽盛,疮疡肿痛B气血不足,疮疡内陷C痰湿阻络,阴疽流注D热毒疮疡,脓成未溃 11.苍术、白术均有的功效是() A燥湿、利水B燥湿、祛风C燥湿、健脾D燥湿、行气 12.白术不具有的功效是() A补气健脾B祛风除湿C固表止汗D健脾安胎 13.白术、黄芪均治() A中气下陷B表虚自汗C瘀阻经闭D阴虚消渴 14.山药的归经是() A脾、肺、肾B心、脾、肾C心、肝、脾D肺、心、脾 15.山药不具有的功效是() A益气养阴B燥湿利水C补脾肺肾D固精止带 16.既健脾化湿,又和中解暑的药物是() A山药B扁豆C藿香D香薷 17.扁豆的功效是() A解毒B发表C祛风D补阳 18.有“国老”美称的药物是() A人参B甘草C茯苓D大枣 19.甘草不具有的功效是() A益气补中B祛痰止咳C清热解毒D养血安神 20.不宜用甘草的病证是() A脘腹挛急疼痛B心动悸脉结代C湿盛胀满浮肿D药物食物中毒

痹证.ppt

第一节痹证概述 痹者,闭也。闭者,气血为邪闭于肌表经络也。《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以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沉重、麻木及关节肿大、活动受限为特征。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素问·痹论篇》云“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 因为致病的因素不同多分为风寒湿痹、热痹及血痹来论治。其风气甚者,因其性善行数变,故痛游走不定,宜祛风止痛;寒气重者,其性凝滞,疼痛常较剧烈,甚则为锥刺刀割,宜温阳蠲痹;湿气重者,其性粘着,疼痛常有固定部位,伴有麻木沉重感,宜燥湿宣痹。 热痹因风湿热侵犯经络所致,发病较急,常关节灼热,游走疼痛,局部红肿,活动受限,伴有全身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状,临床主要应当辨别是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分类施治。亦有因诸痹迁延不愈,病邪深入经络,以致气血凝滞,瘀滞内阻,关节肿大、变形有瘀斑者,呈顽固疼痛,并伴有全身瘀血内停的症状,宜活血化瘀。 血痹与风寒湿热痹证不同,以肌肉麻痹无痛感为特征,多因气血虚弱,不养肌肉而致,又宜养血 行痹,《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甚为合宜。亦有长期亏耗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症状,此时又宜祛邪扶正,攻补兼施,加一些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品。痹证的治疗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筋活络,久病还要考虑活血及滋养肝肾。 第二节痹证医案 一叶天士医案 二蒲辅周医案 三印会河医案 四施今墨医案 1 医者简介:(同前) 2 验案 风湿客邪留于经络,上下四肢流走而痛,邪行触犯不拘一处,古称周痹,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蜣螂虫,全蝎,地龙,穿山甲,蜂房,川乌,麝香,乳香。 3 评析 本案为叶天士治疗痹证验案之一。痹为《内经》风、痹、痿、厥四大证之一。多由风、寒、湿三者所致,然此案病人邪已人络,与血混处,而成周痹,已非一般散寒祛湿之剂所能奏效。叶氏取虫类药蜣螂虫、全蝎、地龙、穿山甲等搜剔络中宿邪,通络止痛;用川乌之辛热及麝香、乳香之香窜,温阳通脉、行气活血而松动病根,颇有创意。 本案体现了叶氏“初病在气在经,久病血伤人络”的学术思想,也从本案中可得到辛香之品和虫类药物通络的用药经验。对于久患顽固性风寒湿痹,无论行痹、痛痹、着痹而体质较强壮者,每于方中加入穿山甲、全蝎、血竭等通络活血之品,都可收到疼痛减轻、关节得利的显著效果。体会叶氏通络之法,确为治疗慢性病开辟了新的道路。 1 医者简介:(同前) 2 验案 苏某,女性,31岁。1956年3月间难产一孩,6月14日初诊。据说: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上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检查,腰骶关节处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尺均无力。依据以上症状,显然由于产后气血虚,受风寒,与内湿搏结,合而为痹。治拟温经散寒,调和营卫。以黄芪桂枝汤和术附汤加减。 处方:黄芪15g,桑寄生15g,桂枝9g,白术9g,生姜9g,附子6g,甘草(炙)6g,薏苡仁(炒)30g,红枣4枚。服后腹内觉热,次日即痛减。两日后月经来潮,小腹有轻微痛,此为产后第一次行经,3剂后能独自来门诊。

中医治疗咽喉部疑难病验案

中医治疗咽喉部疑难病验案 例一:声带白斑 某男,61岁。声音嘶哑50天,伴咳嗽痰粘、心烦、夜寐不安。检查示双声带慢性充血,略肿,左声带表面及边缘有白色斑点状物。活检报告为“鳞状上皮增生伴中 度不典型增生,限局性间变,”舌质红,苔薄黄根腻,脉细滑。证属真阴亏虚,痰热内蕴,气血不畅,痰瘀互结于声带。治以养阴清热,化痰散结。处方:北沙参、百合、生白芍、丹皮、茯苓、射干、前胡、凤凰衣、桔梗、生甘草,7贴。二诊时,咳减,自觉舒适,于原方中加入天花粉,僵蚕、人中白、黄芪、陈皮等,连服3月,声嘶明显改善。检查见左声带表面白斑消失,惟声带红肿仍甚,遂加川芎、血余炭、知母,继服1月以资巩固。三年后因感冒声嘶加重,检查示披裂尖区白斑复发,在原方中随证加入浙贝母、山慈菇、木馒头、山豆根等,服药至声带白斑消失即自行停药。如是三次,近期随访,病情稳定,未见再发。 例二:咽喉部严重溃疡 某男,27岁。因咽痛、声嘶、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伴吞咽困难、进食呛咳一月而入院。检查见发音含糊,喉阻塞Ⅱ0,悬壅垂及双扁桃体因溃烂缺失,疤痕挛缩,咽部粘膜充血肿胀,附点状伪膜,双梨状窝溃疡,表面伪膜满布,会厌红肿卷曲,边缘片状伪膜,双声带固定,声门裂仅2mm,急行气管切开术。术后用大剂抗生素静滴,地塞米松雾化吸入,连续治疗17天,症状无明显改善。咽后壁溃疡活检示:粘膜及肉芽组织慢性炎”。共住院三个月,因进一步已无法可施,试请中医会诊。询知咽喉部溃疡日久,疼痛剧烈,心烦急躁,大便偏干,舌质红,苔光剥,脉细弦。证属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邪毒,火毒囤结肺胃,挟肝火上攻咽喉,灼腐肌膜。治疗急投养阴清热,泻火解毒之剂。处方:玄参、银花、当归、制军、柴胡、生白芍、夏枯草、射干、浙贝母、桔梗、生甘草。5剂后咽痛即减轻,溃疡创面明显缩小,再进5剂,咽部溃疡基本平复,会厌红肿好转左梨状窝及披裂处灰白色伪膜,右声带恢复正常活动,左声带微动。舌脉如前。原方加天花粉、牡蛎,继服5剂,咽喉溃疡十愈其九,左声带活动继续好转,舌仍花剥,再加南北沙参,5剂,溃疡愈合,双声带恢复活动,声门裂约7mm,遂带气管套管出院。回乡后间断服中药年余,来复诊,呼吸平稳,吞咽如常,溃疡未复发。检查见口咽后壁及侧壁、喉咽侧壁均为白色疤痕,会厌及双披裂轻度充血,表面光,双声带轻度充血,活动好,声门裂大小正常,舌红,苔薄,脉细。顺利拔除气管套管。 例三:慢性喉炎伴声带接触性肉芽。 某男,51岁。喉插管术后反复声音嘶哑2年,伴咳嗽痰血,曾行3次直接喉镜下左声带后部肉芽样新生物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补虚药练习题简述

1治疗肾不纳气之虚喘应首选: A蛤蚧B胡桃肉C冬虫夏草D补骨脂E益智仁 答案 A 2.能益精血,调冲任的药是: A.鹿茸B.紫河车C.海狗肾D.海马E.蛤蟆油 答案:A 答案分析:本试题五种药物均属动物药或“为血肉有情之品”,均能补肾益精。唯鹿茸和紫河车入肝肾,而补肝肾、益精血。鹿茸善调冲任用治冲任虚寒,崩漏不止及带下等症。故本题答案应选择鹿茸。 3.按“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宜选用: A.菟丝子B.沙苑子C.补骨脂D.韭菜子E.核桃仁 答案:A 答案分析:《本草经疏》:“《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矣”。 4.能补肾益精,安胎的药物是: A.枸杞子B.桑椹子C.菟丝子D.沙苑子E.五味子 答案:C 答案分析:本题五者均入肾经。枸杞子、桑椹子长于滋补肾阴,沙苑子、五味子益肾固精,但皆无安胎作用,唯菟丝子补肾益精而安胎。 5.菟丝子与沙苑子的共同作用是 A.温脾B.止泻C.润肠D.明目E.安胎 答案:D 答案分析:菟丝子功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故明目是其共同功效。 6.能固精、缩尿,止泻、平喘的药物是: A.益智仁B.菟丝子C.沙苑子D.补骨脂E.韭菜子 答案:D

答案分析:本题备选答案中,虽然五者皆为补阳药,可用于肾虚阳痿遗精,但只有补骨脂温脾止泻,助阳纳气而平喘。 7.不能治疗肾虚作喘的药物是: A.核桃仁B.阳起石C.磁石D.蛤蚧E.沉香 答案:B 答案分析:蛤蚧、核桃仁入肺肾经,善补肺益肾而多用虚喘;磁石、沉香质重沉降入肾经,能纳气平喘。只有阳起石咸温入肾经专于温肾壮阳,强阳起痿,无纳气平喘之功。 8.羊红膻的功效是: A.补益肝肾B.润肺止咳C.养阴益精D.养心安神E.凉血活血答案:D 答案分析:羊红膻辛、甘,温,归心、肾、肺、脾经,以温补行散为用,功能温肾助阳,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温肺散寒。 9.冬虫夏草不具备的功效是: A.补肾B.养肝C.益肺D.化痰E.止血 答案:B 答案分析:冬虫夏草性味甘温,归肾、肺经,其功效是补肺益肾,止血化痰,无养肝作用,故应选择B。 10.不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是: A.杜仲B.续断C.桑寄生D.菟丝子E.紫河车 答案:E 答案分析:杜仲、续断、桑寄生、菟丝子皆能补益肝肾而安胎,唯紫河车,虽补肾益精,养血益气,但无安胎作用,故应选择E。 11.蛤蚧一般不用治: A.肺虚咳嗽B.虚劳喘咳C.风寒咳嗽D.肾虚作喘E.肾虚阳痿答案:C 答案分析:蛤蚧善于补肺益肾,可用于肾虚阳痿及虚咳虚喘。风寒咳嗽非其所治。 12.不能止血的药物是: A.鹿角胶B.鹿角霜C.冬虫夏草D.续断E.杜仲

薯蓣丸临证验案三则

?临证心得? 薯蓣丸临证验案三则 王志刚 钱 真 (天津南开中医院 300191) 中图分类号:R 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145(2001)0120038201 薯蓣丸方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用以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仲景故为虚劳诸不足而带风气百疾立比薯蓣之法。方中以薯蓣为主,专理脾胃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助之,除湿益气,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当归、芎 艹 穷、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升提 散热;以杏仁、桔梗、白敛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滋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亦至当不易之妙术也。勿以其迂缓而舍之。 笔者临证多年,临床每遇虚劳之证,多用薯蓣丸治之,每收奇效,下面录取三例病案,共与同道探讨。 1 肺痨 患者赵某,男,41岁,1998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身体状况欠佳,不耐体力活动,易于感冒,有吸烟史,现已戒断。2年前因出现低热持续不解,经常规治疗后非但未愈,反而加重,出现咳血症状,经其医院诊断为“肺结核”,经过抗痨治疗后基本痊愈。三个月前又复出现低热不解,午后加剧,盗汗等症状,被确诊为“肺结核”,遂于某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约 1个月后病情初步控制后,患者请求兼服中药治疗。初诊时 症见:面色白光白无华,神疲乏力,咳声低微,不喜言语,稍动即喘,睡眠多梦、易醒,痰多色白质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不思饮食,形体消瘦。脉浮大,舌淡苔白,边有齿痕。经辨证分析,患者确属气血阴阳俱虚之虚劳证。故用薯蓣丸治疗,嘱患者每日2次,每次1丸,1个月后诸症减轻,且肌肉渐平,三个月后经胸片检查肺结核已基本痊愈,诸证悉平,已基本恢复工作。为巩固疗效,嘱患者继续服药半年以上,以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 2 休息痢 患者李某,男,50岁,1998年3月初诊。患者1年前因患痢疾,自恃身体强壮,仅口服“痢特灵”3日,腹泄及里急后重消失后即停服药。但随后即稍有饮食不慎即出现腹泻,且时好时坏,日渐加重,体质每况愈下,遍服各种药物,也无法根治。某大医院曾考虑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给予磺胺类药及激素治疗未效。初诊时患者形峭骨立,面色萎黄,神倦乏力,不耐劳作,头晕目眩,腰膝酸冷,尤畏风寒,四肢不 温,不思饮食。发作时腹满疼痛,腹中肠鸣而泻,时有里急后重,挟有白色粘液,经化验为白细胞(+++),舌质淡,苔白微腻,给予薯蓣丸大补虚赢,每日2次,每次1丸,服药未及 10日,腹泄即止,四肢亦温,饮食渐复,再继服1个月,诸症 消失,大便化验未见白细胞,患者体质渐复,饮食如常,虽有不慎饮食及感受风寒,亦无腹痛腹泄发作,肌肉渐见丰满。嘱患者继续服药1~2月,以求巩固疗效。 3 心悸 患者刘某,女,43岁,患者自幼体弱多病,半年前因外感风寒而过服寒凉之药,病延20余日之时,并有心悸、心慌之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室性早搏”,曾服心律平等各种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未得根除,稍遇劳累或心情不畅,即出现心慌心悸,如是反复半年有余,心中烦恼异常。初诊时症见心悸不安,睡眠欠安,多梦,严重健忘,消瘦憔悴,易激动,头晕目眩,耳鸣,畏寒肢冷,食少纳呆,稍感寒凉即大便溏薄,易患外感且缠绵难愈。舌淡胖,水苔滑,脉沉且无力而结,综其脉证,属气血阴阳俱虚,用薯蓣丸治之。服如上法。服药 2个月后,体虚渐复,诸症俱消失。 薯蓣丸一方,近人很少用以治疗虚损不足之证,各类期刊亦少报道,恐因其少有狗肾、鹿茸滋补之品而疑其扶正之效,故弃之不用。但细分析其方药之组成,结合临床疗效,其对于气血阴阳不足之证,效如桴鼓,与其他所谓大补之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前病案中刘某,曾服“补品”无数,亦于病无补,而服本方数月,诸证若失。足见本方之妙处在于寓祛邪扶正之中,且不过于滋腻而致恋邪,阴阳易于平复。今使用是方,得验于临床,足见仲圣立方法度森严,诚不我欺也。故报之同道,以期共同挖掘优秀的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并使其明彰于世。 (收稿日期:2000211211) 汗法为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 高连战 王庆成 (宝坻县中医医院301800) 中图分类号:R 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145(2001)0120038203 1996年2月~1999年7月期间,我们采用以汗法为主 8 3天津中医学院学报:Jou rnal of T ian jin Co llege of T raditi onal Ch inese M edicine 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V o l .20N o .1M arch .2001

辩证论治疑难病验案三则

辩证论治疑难病验案三则 发表时间:2009-02-19T13:53:00.37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供稿作者:柴会立 [导读] 柴会立 涿州市中医院(河北涿州072750) 【关键词】辩证论治疑难病临床医案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8)11-0085-02 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离不开辩证,它是有规律可循,祛邪而不伤正,便脾胃生机常存。笔者就中医药选择方面,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兹就其治疗特点,略陈管见,庶同赐教。 案一: 患者张××,女45岁,病历04161号,2005年3月6日来院求治,自去年5月就诊肝区胀痛不适,呈阵发性加剧,伴有呕吐、消瘦。曾在当地作CT等检查诊为“多发性肝癌”,但因考虑经济和病灶广泛,终止治疗,求中医治疗。来院体检:形体消瘦,肝区叩击痛明显,肝大肋下3厘米,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紧。实验室检查;麝浊8单位,麝絮(+++),锌浊18单位,澳抗1:620。B超:肝右叶上下斜径14.5厘米,右叶大小101×45厘米,右后叶见色块,大小9.8×9.3厘米,边缘不整。四医诊断: 1、多发性肝癌: 2、乙型肝炎。中医诊断:症瘕,证属瘀15g、川贝10g、蛰虫6g、水蛭6g、干漆6g、桃仁10g、大黄10g、杏仁10g、黄芩10g、二地各12g、白芍10g、甘草6g,每日1剂,早晚各1次,并辅以养肝护肝中西药。 服用1个多月后,肝区疼痛基本消失,停服元胡止痛片。消瘦乏力、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肝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麝浊4单位,麝絮(+),锌浊16单位,谷丙转氨酶正常,澳抗1:68。 B超:肝右上下斜径11.2厘米,右叶9.4×7.2厘米,病情好转后,继续服中药一个月后复查稳定,追访一年病情稳定。 按:本案肝癌病人服用消瘰丸合大黄蛰虫丸加减,效果明显,能在短期内改善症状,肝脏和肝癌缩小肝功能明显好转。由于肝微循环的改善,可改变肝细胞营养和供养不良,减少肝细胞坏死,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有良好的作用,本方具有软坚散结,破血消瘀,逐瘀通络之功效。 案二: 患者王××,男43岁,病历04196号,患者亲自慢性肝炎病史10多年,2006年5月7日因发热,腹泻、呕吐,谷丙转氨酶升高而住某传染病院,5月16日B超检查报告:肝色膜欠光整,肝区光点密集,分布欠均匀,肝左后叶见,8.7×8.9厘米实质不均质肿块,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5月27日行CT检查报告:肝右叶后段有—11×10×0.2厘米大小圆形低密度影,境界较清晰,印象,肝右叶癌。6月2日来院求治,患者肝区胀痛,左肋膨隆,饱满、触痛明显,舌质紫暗,苔花剥,脉弦紧。中医诊断: 1、症瘕: 2、虚劳。证属血瘀兼湿热,治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情热利湿。用消瘦丸和大黄蛰虫丸及二金汤加减,内金10g、郁金10g、金钱草20g、元参12g、牡蛎12g、川贝10g、大黄6g、蛰血6g、桃仁10g、干漆6g、杏仁10g,黄芪10g,白芍10g、甘草6g,每日1剂,早晚各一次,并辅以养肝护肝中西药,治疗1个月后,患者诉上腹痛减轻,胃纳增加,不再发热,体重由47kg增至58kg,能室外活动。连续治疗三个多月后,诸症消失。2006年10月7日B超提示:肝脏大小正常,形态规则,内部光点分布均匀。且能从事轻体力活动。按:该病属于原发性肝癌,病期日不属早期,却获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重点在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然也离不开辩证论治。舌暗淡,苔花剥,脉弦紧,向肝区膨隆胀痛,往往是气滞血瘀之变,故用一般养肝清热药无效。根据中医辩证要点,可分为肝郁、湿热、痰凝、脾虚等不同症型,在化瘀消肿的同时分别辅以运肿利水、理气,解郁、清理湿热,活血软坚散结之品,提高了疗效。案三: 史XX,女49岁,病例由门诊治疗。2006年3月6日初诊,患乙型肝炎5年余,因肝硬化腹水1周,自觉不适而来就诊。即见:慢性病容,面色暗晦,神疲乏力,胁肋胀痫,纳食呆滞,腰膝酸软,小便短赤,大便溏泄,面浮肢肿,皮肤巩膜无黄染,浅淋巴结不肿大,腹部膨隆、胀大如斗、坚实拒按,腹水征阳性,肝肋下未触及,脾大肋下2厘米,舌紫暗、苔白厚腻,脉弦细涩。实验室检查:麝浊8单位,麝絮(+++),锌浊20单位,澳抗1:680。 黄疸指数正常,B超及CT检查示;肝硬化,脾肿大,大量腹水。中医诊断膨胀。肝郁脾虚,血瘀水停。治疗健脾软肝散结,逐瘀利水。用消瘰丸合大黄蛰虫丸加减及利水消肿药:元参20g、牡蛎15g、川贝10g、大黄10g、白术15g、淮牛夕20g、冬瓜皮1.5g、大腹皮15g、木通6g、黄芪30g、丹参10g、滑石10g、蛰虫6g、水蛭6g、甘草6g。每日1剂,早晚各一次,患者服药5剂后复诊,小便次数增多,便溏泻量中,日行2次,胁胀痛缓解,腹满胀,减去1:2,肢肿减退,精神转佳,纳食稍增,依上方再进6剂。

中药材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中药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一、中药知识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二、中药材、中药材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三、中药材、中药饮片仓储常识 1、验收管理 2、贮存条件:分类管理 3、防霉防虫 第一部分中药简介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一、简介: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中药按功效分为: 解表药(香薷、紫苏)、清热药(黄芩、黄连等)、泻下药(大黄)、祛风湿药(乌梢蛇、雷公藤)、化湿药(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芩、泽泻)、温里药(吴茱萸)、理气药(木香)、消食药(山楂)、驱虫药(槟榔)、止血药(三七)、活血化瘀药(丹参)、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安神药(朱砂)、平肝息风药(牡蛎)、开窍药(冰片)、补虚药(人参、白术)、收涩药(五味子)、涌吐药(胆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白矾、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硼砂)21类。 二、公司现有中药情况:

1、7个品种39味中药,其中植物药36种,矿物药1种,其他2种; 2、贮存分类: (1)阴凉、防蛀1种:三七; (2)阴凉干涸13种:广藿香、车前子、甘松、白芷、当归、吴茱萸、陈皮、茵陈、砂仁、香附、香薷、薄荷、紫苏叶; (3)通风干涸、防蛀、防霉防潮12种:大黄、山楂、甘草、麦芽、桔梗、柴胡、槟榔、葛根、稻芽、地黄、黄芩、川木通; (4)干涸12种:木香、丹参、龙胆、白扁豆、连翘、泽泻、茯苓、栀子、黄连、滑石、白芍; (5)密封、凉处1种:冰片; 3、药用部位: (1)根及根茎6种:三七、大黄、丹参、甘松、甘草、龙胆;(2)根茎1种:黄连(3)根9种,其中块根1种(地黄):木香、白芍、白芷、当归、桔梗、柴胡、黄芩、葛根; (4)茎3种,其中块茎1种(泽泻):川木通、香附; (5)地上部分4种:广藿香、茵陈、香薷、薄荷; (6)果实8种:山楂、白扁豆、麦芽、连翘、吴茱萸、栀子、砂仁、稻芽;(7)果皮1种:陈皮; (8)种子2种:车前子、槟榔; (9)叶1种:紫苏叶; (10)矿物药1种:滑石 (11)其他2种:冰片、茯芩(干涸菌核) 第二部分中药材、中药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补虚药作业

补虚药 一.单选 1、既能补中益气,又可养血生津的药物是() A.人参B.党参C.西洋参D.太子参 2、治疗中气下陷诸证的首选药应是() A.人参B.黄芪C.升麻D.柴胡 3、下列补气药中兼有固涩作用的药物是() A.西洋参B.山药C.白术D.黄芪 4、能补肾阳以纳气平喘的药物是() A.补骨脂B.巴戟天C.鹿茸D.益智仁 5、既能补血止血,又能滋阴润肺的药是() A.当归B.熟地黄C.白芍D.阿胶 6、使用补气药如产生气滞,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可适当配伍() A.消食药B.理气药C.补血药D.化湿药 7、治疗妇女血虚夹瘀之痛经、月经不调的首选药是() A.川芎B.当归C.丹参D.阿胶 8、既补肾阳,又补肺阴,且能止血化痰的药物是( ) A.菟丝子B.紫河车C.蛤蚧D.冬虫夏草 9、具有燥湿利水之功,治疗脾虚湿盛的最佳药物是( ) A.扁豆B.山药C.白术D.茯苓 10、被称为补肝肾、明目之要药的是() A.白菊花 B.车前子 C.枸杞子 D.沙苑子 11、大枣与甘草的共有功效是() A.养血安神B.缓急止痛C.缓和药性D.祛痰止咳 12、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证,最宜选用( ) A.淫羊藿B.杜仲C.补骨脂D.益智仁 13、素体阴虚,新感风热,宜选何药配解表药同用() A.麦门冬B.百合C.玉竹D.石斛(书上没有) 14、可用于阴虚燥咳,舌干口渴及心烦失眠的药是( ) A.麦门冬B.天门冬C.石斛D.北沙参 15、善治脾寒泄泻,口多涎唾的药物是() A.佩兰B.补骨脂C.益智仁D.干姜 16、既治脾肾两虚,便溏泄泻证,又治肝肾不足,胎动不安证的药物是() A.杜仲B.补骨脂C.白术D.菟丝子 17、下列药中补阳而不燥,药力和缓的是() A.淫羊藿B.巴戟天C.肉苁蓉D.补骨脂(名称的来源) 18、功能养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要药的是() A.当归B.何首乌C.熟地黄D.阿胶 19、补血药与补气药同用是因为() A.气行则血行B.气能生血C.气能摄血D.以免影响食欲 20、既能养胃阴、生津液,又能滋肾阴、清虚热的药物是() A.麦门冬B.天门冬C.玉竹D.石斛(书上没有) 一.单选 1.B 2.B 3.B 4. A 5.D 6.B 7.B 8.D 9.C 10.C 11.C 12.B 13.C 14.A 15.C 16.D 17.C 18.C 19.B 20.D 二、多选 1.山药的功效是() A、补肾固涩B、健脾燥湿C、益气养阴D、交通心肾E、益卫固表2、能补脾益气的药有() A、甘草B、白术C、山药D、人参E、黄精

“大方治顽疾”验案三则

1280  环球中医药2017年11月第10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 2017,Vol.10,No.11 四临床经验四 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张娜二常玉娟二郭光业) 作者简介:张娜(1981-),女,硕士,主治医师三研究方向:消化内科三E?mail:1007432423@https://www.360docs.net/doc/1715705774.html, 大方治顽疾”验案三则 张娜 常玉娟 郭光业 【摘要】 大方治病,古已有之,在治法上多法兼备, 其处方既寓有巧思,而配伍又极其精密”,临床上一些顽固性疾病,病程冗长二缠绵难愈,病机复杂,虚实夹杂,证候多变,通过大方复治,可以综合调治,以提高疗效三依据多年临证经验,辨证运用 大方治顽疾”,形成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思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其组方思路及辨治慢性难治病的方法值得深思三 【关键词】 大方; 顽疾; 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11.024 现今 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斯为至善”的主张备受推崇,但笔者认为大方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对一些疑难和复杂疾病的治疗,大方复治法具有重要意义三大方治病源于‘黄帝内经“,实践始自张仲景,历代医家亦有丰富发挥[1]三 大方”绝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严谨的配伍组合,其组方思路及辨治慢性难治病的方法值得深思三1 大方的含义 中医理论对 大方”的认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药味多的方剂,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一般指15味以上药物组成的方剂,尤其以20味以上具有代表性;其二:指药量大的方剂,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三简而言之即药力雄猛二品味多二分量重三[2] 一般大方治病多运用于急二重二疑难的复杂病证三清四曹仁伯‘柳选四家医案四继治堂医案“曰: 每遇病机丛杂,治此碍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细意研求,或于一方中变化而损益之,或合数方为一方而融贯之三” [3] 笔者认为大方对于 日久不愈的顽固性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三适用于大方的情况:(1)病因二病机复杂,甚至同时患有数种疾病,病情复杂;(2)病邪深痼,病程长,经过多种方法治疗经久不愈三以上情况下患者病情复杂,药味少的小方难以兼顾,需要选用大方多味药分治之,多法兼备,多个环节各个击破;又或者患者病情经久不愈,病邪深痼,药量小可能难以解决问题,需用药量重的大方才可能针对顽邪痼疾,使疾病向愈三2 大方的源流 ‘黄帝内经“言大方于理,张仲景制大方于用,后世医家 丰富发挥三 大方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三‘素问四至真要大论“曰: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三”‘黄帝内经“提出了大二小二奇二偶二缓二急二复七方,大方属于七方之一,13味及以上药物组成的方剂,称为 大方”三同时 大则数少,小则数多三多则久之,少则二之”,大方中亦含有剂量大之意旨[4]三 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治”,阐述应根据病情轻重, 适其至所”,随证选择大方二小方三 大方实践始于张仲景三‘伤寒杂病论“共载方260首,其中组方药味在7味以下的约占总数的90%[5],药物组成超过13味及其以上的为少数,大黄 丸(13味)二薯蓣丸(22 味)二鳖甲煎丸(25味)等为其大方中的代表方三疟母一病,气滞二血瘀二湿聚二痰凝互结,兼有正虚,病机复杂,鳖甲煎丸合数法为治,标本兼治,主次分明,实为大方应用之典范三 此后的历代医家亦皆有探讨三‘备急千金要方“中20味及以上方剂80余首,孙思邈曾言: 病轻用药须少,病重用药即多三”[6]补土派李东垣是典型的善用大方者,所制方剂药味常多达二三十味三如清暑益气汤就有17味组成,升阳益胃汤16味组成,中满分消丸16味组成,中满分消汤21味组成,草豆蔻丸18味组成等三虽然组方较大,但其组方之内互相联系,多而不乱三徐大椿‘兰台轨范“载 大活络丹”一方,全方由50味药组成,堪称大方之最三 大病需用大药”,王孟英言: 急病重症,非大剂无以拯其危三”历代医家不乏善用大方高手[7]三3 大方的应用原则3.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重要准则之一,笔者认为遣方用药需建立在推求正确的病机之上,把握病机是大方复治法用药的根本三复杂顽疾多为日久而成,多种病机夹杂,这同时决定了用药性质和治法的多样三由于个体的差异,临床上可见到看似互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的病机同时并存于一个患者的身上,如表里同病或上热下寒,脏寒兼郁热腑实,患者既

疑难病证辨治验案二则

疑难病证辨治验案二则 作者:王雪华桑希生王俊志曲苗 【摘要】以验案二则,即麦门冬汤合消瘰丸加减方辨治结节病、海藻玉壶汤合消瘰丸加减方治愈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探讨了此类疑难病证的病因病机、辨治思路及解毒散瘀消肿、化痰软坚散结法的治疗经验。 【关键词】结节病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辨证论治验案 Abstract: With two recipes, i.e. nodule disease treated with revised Maimengdong Decoction and Xiaoluo Pill, sub-acute thyroid inflammation of granuloma treated with Haizao Yuhu Decoction and Xiaoluo Pill, it makes clinical research to discuss the causa morbi, mechanism, differentiation thought and the experiences of removing toxin, stasis, swelling, sputum, and softening mass in treating such refractory diseases. Key words: nodule; sub-acute thyroid inflammation of granuloma; TCM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recipe cases 1 结节病案

患者,女,31岁,1992年暑期初诊。主诉:干咳一月余,以频繁“清嗓”为临床特征。业经日本东京某医院诊断为结节病,因本人拒绝激素疗法而回国寻求中医药治疗。来诊前曾到过黑龙江省某著名西医院,专家会诊结论一致。 中医临床所见:干咳无痰,咽喉不利,胸闷气短,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纳谷不香,月经量少,舌质微红,舌苔薄,脉弦细。从自带的东京某医院所作的X线片及胸部CT片清晰可见,两侧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呈2cm的结节状,对称地分布于两侧。血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辨证要点:(1)因肺阴虚,虚火灼津,津燥失润,故干咳无痰,咽喉不利;又虚火化燥,炼液成痰,凝结于肺经循行部位,形成积聚结节。因其阻遏气道不利,故胸闷气短,不得侧卧。(2)由于思虑和劳倦导致脾胃气虚,化源不足,因而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纳谷不香,月经量少,同时加重了肺燥的病情。(3)观其脉证为肺胃之气阴两虚,燥邪郁结证候。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消肿。方药:麦门冬汤合消瘰丸加减方:麦冬20g,半夏15g,太子参20g,沙参15g,甘草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黄芪30g,白术20g,当归15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方7剂,诸症同前。尤以咽喉不利,不能侧卧为重,遂将《外科真诠》消瘰丸加入方中,玄参20g生牡蛎40g,浙贝母25g,夏枯草20g,改黄芪50g,加黄药子15g,以增强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力。三诊,该患笑容可掬。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