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引导下的政治理论[上]――对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关联性的一个宏观勾画

方法引导下的政治理论[上]――对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关联性的一个宏观勾画
方法引导下的政治理论[上]――对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关联性的一个宏观勾画

方法引导下的政治理论[上]――对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关

联性的一个宏观勾画

比较公认的是,政治哲学源于对政治生活问题的回答尝试。而这种回答又深受政治哲学研究者方法进路的影响。但是,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的研究方法三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则需要在常识的基础上加以清理。本文拟在探究三者关联性的基础上,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论变化脉络加以宏观的勾画。为此,本文设定解析这种关系结构的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两种类型,并从下述四个方面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其一、从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一场如何复兴政治理论的争论出发。一方面分析直到现在余波未平的这场讨论具有的如何理解政治生活、以及如何重建政治哲学的蕴涵。另一方面引申出政治理论解析政治生活的方法问题。其二、分析在政治思想史延伸的大多数时间当中,为何从苏格拉底一直到19世纪晚期西方的规范政治理论方法长盛不衰,以及这种对于政治活动的价值的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上半叶无可挽回的衰落了的原因。其三、探讨替代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而兴起的行为主义的政治理论、或者说实证主义的政治(科学)理论何以能够颠覆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以及这种政治理论方法在晚近时期从政治学主流方法舞台上的退隐的变迁状况。其四、分析政治理论在规范方法或实证方法的指引下分析政治生活所表现的意义,从而将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三者关联起来进行考察,归纳出简单的结论。

一、一场争论的发散效应

眼光先投向20世纪50年代。当时,有一个重大的事件,推动西方政治理论界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个重大事件就是纳粹问题。纳粹可以说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政治信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秩序。西方的这一现代性体系,本来是一种从启蒙运动以来,更远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支配了西方人的成熟的政治理念、制度安排和生活秩序。但是怎么被纳粹轻而易举地就颠覆了呢?第一、现代政治信念的基本的支撑观念――自由、平等、博爱,被纳粹彻底的毁灭掉了。正是公民的自由权利,正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正是大众民主具有嘲讽意义的把希特勒抬上了德国总理这个宝座。而希特勒恰好利用自由公民运用民主制度赋予的权利把他选拔到总理这个宝座、所赋予的庞大的社会机器和极其煊赫的国家权力,来剿灭他不喜欢的德国人――机械化的屠杀犹太人。这正造成了一种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反讽。自由、平等、博爱的机制,为什么在选举了希特勒后,反而把西方人自认为的在制度上有完备建制或者健全机制的东西给颠覆掉了?这促使人们深刻反思。第二、希特勒整个对西方文化所采取的

态势使西方人要系统反省。什么态势?那就是他是种族主义的。他不仅反自由、平等和博爱。而且对整个欧洲的文化非常敌视,他颠覆一切价值。有的人认为这就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对西方文化进行彻底的价值重估――尼采哲学,对纳粹的深刻影响。一切价值在纳粹看来都不值得尊重。纳粹落入价值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运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来达到野蛮的政治目的。这又促使人们进一步反省一个问题:工业革命本来的发生、发展,得到有力推动,并且得到广泛认同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自18世纪以来就坚信启蒙哲学家们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坚信的信念:由于工业革命产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但是,现在工业产品成了杀人的武器,不仅带来不了快乐和幸福,而且让我们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这样一些问题,使得西方人用战争的手段或者以暴易暴的手段战胜纳粹之后,必须要在政治理论上来回答。由启蒙时代所有的大思想家们奠立的现代性政治理论:理论层面上是自由、平等、博爱;制度层面上是民主、法治;工具性层面上是科学、技术。这些东西必须要加以反省。在50年代基于这样一种需要反省纳粹问题的思想推动,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新秩序提出的其他的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政治生活是推动政治理论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

50年代,所有西方一流的政治理论家们都动员起来了。这使得20世纪初期,基于实证方法基础之上的政治学理论受到了最严厉的批评。原因是,在政治理论家们看来,实证的政治学家们所有的行为主义的政治学研究,只强调我们在某种价值体系已经得到认同之后,怎么样来研究公民的政治行为差异。通过一个数学的量表、或者一个曲线的设计,我们把公民的行为进行归类。这样,使得政治哲学上的种种基本价值的自我辩护,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因为西方人放心的是,自由已经得到认同,认同之后我们就不用管它。我们只需要论证自由的参与,自由的运作机制,自由本身发展的状态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通过传媒调查、随机抽样,表明谁支持谁,谁反对谁。如此,就把我们的所有的政治选择换算成为一个简单明了的数量关系。这一点恰恰使我们忽略了政治本身的基本价值主张,进而忽略了政治行为的抉择究竟是依靠什么的问题。这到后来走到了相反的一端,使得西方社会的一些政治狂人(如希特勒)特别傲慢。他一直认为当时德国所接受的是西方(因为德国相对于英法是东方,他也认为他在抵抗“西方”)腐朽没落的现代政治思想。希特勒恰恰就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在他之前正好有一个生存了14年的魏玛德国。魏玛德国制订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宪法。但可惜的是这个宪法没有能进入实际的政治运作。而魏玛德国非常腐败。当时整个德国的腐败和魏玛宪法的完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希特勒认为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腐朽,他号召德国人起来“革命”,摧毁魏玛德国,夺取国家政权,要把德国从普遍腐败的罪恶渊薮中拯救出来。这些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

就可以看到。从中,我们发现,希特勒和二战以后政治理论家们发现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尽管他们发现的角度和解决的思路截然对立。为什么是一个问题呢?18世纪的启蒙哲学理论,在行为主义的政治学家的“抵制”下,显得非常孱弱。它不能够像传统的规范政治理论那样,引导我们解决政治生活当中的应当问题、好的问题、值得的问题,即政治的价值规范问题。正是因为如此,二战前期的价值真空和二战后的价值重建,要求政治理论家们来回答:纳粹出现的政治理论原因究竟是什么?

于是,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想和20世纪的保守主义思想产生最深刻和最广泛影响的两位政治理论家登场了。一个是斯特劳斯。他写了《什么是政治哲学?》这篇重要的文章。文章对纳粹德国的出台做出了一种神性政治的反思。他解释纳粹德国之所以登上德国的政治舞台,就是因为自由、民主、宪政有根本的理论缺陷。这种缺陷在于,自由主义在现代社会引发了多元主义的相对主义的政治态度。这导致每一个人认为政治生活背后的价值理念是可以悬空的。这样对政治活动本身不能提供一个绝对正当判断的时候,哪怕是个恶魔也有恶魔存在的相对主义道理。于是,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应当为政治重新提供一个绝对价值基础。要批判自由主义的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主张。要为政治学提供一个绝对的善的论证。这种绝对的善的论证在斯特劳斯看来,是这样的一种论证:苏格拉底式的论证。格拉图最后总结苏格拉底的人生,有一句名言就是:未经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在今天看来,起码具有高等文化教育以上的人才能具有反省的能力。而自由、民主所谈到的大众民主的制度安排,恰好是忽略了精英教育和精英意识。使反省变得不必要。每一个人都过着这样一种生活――就像我们要从另外一个重大人物柏林,所指责的现代政治生活的问题。――柏林认为在现代政治生活这种多元主义状态下,我们总是活在表层上。我们每天都是靠谈吐、聊天、娱乐一类活动来达到一种相互交流。斯特劳斯就此认定,我们再也没有苏格拉底那样的沉思,再也没有一种捍卫人天性的思考的能力――就是我们足够的沉思冥想使我们能够把握绝对的善,或者与绝对的善相契合。我以是以一种非常轻慢的态度对待生活。也就是说我们拒绝思考。我们每个人在现代政治生活当中,只愿意在一种相对主义的状态下,为每个人选择的那种浮在表层的政治生活提供一种自我辩护和自我论证的理由。斯特劳斯说:这一严重的问题,就是由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导致的。所以他要批判自由主义。认为解决纳粹再次出现在人们政治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根据就是:重建政治绝对善。而绝对善在西方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术语里,以前一般是出现在神学中。但斯特劳斯不是一个神学家。他也拒绝神学。但他要推崇绝对善。而这个绝对善靠什么而出?它不是靠神的启示,而是靠人根据他的自然权利在他有自觉意识的政治生活中来认识了解,来把握住。

这样我们才能够杜绝像希特勒这样的人登上政治舞台。因为我们可以在政治选举当中每一个人对善和恶都有清醒的判断。这当然是非常理想主义的。因为现代大众政治的发展和斯特劳斯的想象或期待,完全是两回事。但是这却可以说是保守主义的规范政治哲学复兴的一个标志。

然而,柏林认为斯特劳斯这样一种说法完全只是一个现代呓语。柏林对纳粹现象的解释正好和斯特劳斯相反。他认为正是因为德国缺乏一个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文化土壤,才导致纳粹的出现。德国思想在18世纪、19世纪中,在她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时候,就在她的思想雕刻家和政治塑造者那里,在黑格尔手里、在俾斯麦的手里,都体现为绝对主义。所以正是因为如此,德国这样一个民族缺乏相对主义的文化教育训练和文化生活传统。故而,任何现代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都被德国人换算成为一元论的东西。因此要杜绝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只有强化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的政治理论格局。这就势必要使各种政治理论、各种政治组织方式,互相博弈。使政治理论得以在我们当下的政治生活当中具有的某些局部的或者整体的有效性获得检验。

因此答案就出来了。对于纳粹的出现原因的解释,一个拒斥相对主义、经验主义,一个坚定的为相对主义、经验主义辩护。这样一场政治理论的争论,在50、60年代本来告一段落。西方学者在60年代编辑出版过一本《现代政治思想》,收集了这些辩论文章。这些文章,除了具有的反映了西方政治哲学复苏的标志性作用以外,还具有一个引发我们进一步观察此后西方规范政治理论发展迹象的指南意义。这一争论在70年代以后最重大的反响,是我们必须提到的当代美国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约翰?罗尔斯写的《正义论》。这部著名著作表明,社会政治理论已经着重从哲学的最深价值层面来挖掘理论资源了。这使我们的政治生活处于正常化政治生活的最深层的精神层面。这并不像政治科学所主张的那样,一个统计,谁选择谁,就能定下个政治格局来。政治选择背后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不可忽略。而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是政治价值。我们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观,一般是不可能通过大众传媒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正是因为如此,这样一场争论所产生的一种持续的效应,毫无疑问成了西方70年代以《正义论》显示的政治理论复苏的迹象、标志与象征。

我们关心的问题,当然不仅仅说是西方政治理论家们怎么解释纳粹这种畸形的社会政治生活现象。这不能代替政治理论的深层理解和规范政治理论的分歧问题在中国的特殊意义的思考。在中国语境中,我们关心的聚焦点是“90年代”问题。“89”后引发的“90年代”问题,是一个选择什么社会理论来解释中国停滞的改革开放问题。以引进西方当代思想而对中国的学术活动发生广泛影响的刘小枫,写了一篇长文《哲学、上帝与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后来改

名叫《温顺的刺猬》,促使人们思考斯特劳斯和柏林提出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路解释政治生活的棘手问题。《狐狸与刺猬》是柏林的名篇。刘小枫在《温顺的刺猬》中写到,斯特劳斯这样的人是刺猬,他对于问题是一下子钻到底,不到底决不放松。但是他比较温和。因为斯特劳斯绝不排斥任何政治学家对政治所做的解释。而柏林倒反而对斯特劳斯表示蔑视。就这一点来说,斯特劳斯的“极右翼”绝对主义的解释,与柏林的“自由主义”的解释,恰成对照。

不论刘小枫对于中间蕴涵的“宽容”问题怎么看,但是起码刘小枫将之引进汉语学界来言说政治问题本身,这样一个发散性的效应,使得我们需要解释的两个问题就潜含在其中了:现代政治理论追求对现代政治生活进行理解,一者从观念上进行某种作者捍卫的政治信念的自我解释。二者再通过这种解释进行一种理论建构,且以为可以解决实际的政治生活问题。这两个问题,我们如何得以完成。斯特劳斯这样一种选择在刘小枫看来,是值得欣赏的。这在西方被认为是极右翼(主张极端精英政治)的政治哲学:只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才能理解政治生活。但是在我看来,刘小枫是误将幻想当理想。因为苏格拉底时代城邦政治的政治生活跟现代、尤其是当代政治生活完全是两回事。一个简单而小型的社会与一个复杂而大型的社会,完全不可能在政治思维当中获得简单的一致性处理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前者状态中,个人的反省是否具有公众性,我们能够自我判断。他是否具有神性,我们能够自我判断。他是否具有普遍善的特点,我们能够自我判断。但是,这种政治生活方式,在古代生活中是可以的实践的,在现代就不行。我们特别强调,在现代生活当中,古希腊曾经统一为一的一个东西早已经分裂为二,就是个人性和公共性在古希腊是统一为一的。在现代社会,私人性和公共性是两个意义世界。任何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公共理念、公共机构与公共制度不得干预。但任何属于公共规则的事情,不管你是受制度的驱动、还是个人行为选择,只要你适合公共生活的规则,公共理念、公共制度和公共的奖惩机制就要对你发挥作用。这不是由理念可以解决的,没有人管你是否喜欢。而是现代大型、复杂社会治理所必然要这样处理的。这在西方现正在热烈讨论的治理(governance)问题中,有很好的反映。这样一个问题的解释,使得我们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背景中来看刘小枫提倡斯特劳斯而贬斥柏林,是毫无意义的。诚然,精英是重要的,但刘小枫提倡的斯特劳斯似的苏格拉底的哲学反省,才是真正理解政治生活的钥匙,这只能导向权贵政治。斯特劳斯这样的观点,等于蔑视现代政治生活的实际存在。这有两个意思。第一,现代政治是权利政治。第二,现代政治是大众政治。不管大众反省政治生活的哲学能力有多强,抑或有多弱,大众的权利是不能被蔑视的。我们也批评大众本身常常是盲众,在政治生活当中意义很有限。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政治权利我们可以蔑视。或者断定,因为他们的

生活是反省欠缺、甚至是未经反省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就完全没有意义。那在希特勒的角度来看,消灭他们也是理所应当。因此,斯特劳斯对希特勒出现的理论反省,潜含着非常危险的导向。故而,从汉语语境政治哲学出发,或者是放在西方政治学理论50年代复苏的背景之下,我们要反省为什么规范政治理论在20

世纪受到颠覆:是不是价值选择太具有个人性,而使得人们无所适从?实证的政治理论反而具有值得人们信赖的客观性?

二、规范政治理论的霸权

规范政治理论和实证政治理论是一个分析的二分框架。这个二分框架是一个相对划分。规范的政治理论着重从价值的层面来看待政治问题和理解政治生活,也就是解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应当的。而实证主义的政治理论着重研究的是事实层面。实证政治理论,是以价值中立、甚至是价值祛除,来谈论政治问题。这样一种论证方法在19世纪以前不成问题。因为这个方法进路根本提不上台面。原因很简单。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以前,整个西方的政治理论基本上都可以说是规范政治理论,都是在为你理解政治生活提供价值根据的。而所有的现代政治理论、现代哲学都产生于20世纪以前,这证明20世纪以前的政治理论是规范政治理论的天下、规范政治理论方法的天下。在

20世纪以前,规范政治理论具有政治理论方法论的霸权地位。于是,我们要问,规范政治理论是以什么样的特点来确立他的政治理论方法论的霸权地位的?

第一,在古典社会当中,各种社会政治要素的分化程度很低,以至于人们无法对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定量分析。只能从规范政治理论,甚至直接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观察、理解政治生活。即使我们明确的感受到两种政治现象、两种政治观念、两种政体之间所具有的重大区别,但我们也是运用规范的方法来陈述这种差异的。这些政治观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之间的重大差别,比如说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研究了古希腊150多个政体,但是他没有一个量表,纯粹是一种规范化的比较。他说明了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以及它们的变异形态哪一种更好。所以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古典时代的政治理论,都要给你提供一个答案――什么是好的政治生活或者政治生活当中,应该坚持的好的价值是什么?可见,一方面,因为社会分化程度低,另一方面,因为对政治生活进行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草创阶段。同时,一方面是陈述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在陈述现象之后他们要提供给规范政治生活以价值基础,即我们的政治生活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组织,我们的政治生活如何才能更为规范化,所以在陈述之后就必须提供规范原则。因此,在政治理论的草创阶段,没有办法在一个共同认可的价值基础上来定量的、中立的、模型化的研究社会政治问题。

第二,古典政治生活的统治方式不需要定量化的研究。尤其是西

方的封建城邦制,国王一般没有权力干预已经册封的城邦政治领袖的事务。国王的统治根本就没有能力下达到社会基层。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政治家或政治思想家设计一个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直接进入操作状态的政治理论。对于古典政治来说,就只能将政治思绪限制在一种诱引性的规范政治理论状态。这种诱引机制,在政治理论的陈述上和政治理论有效性的检验上,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关系。就是我乐施,你报恩的关系。政治理论不断的提供政治规范,政客们有选择性地来实施它,这就是对政治理论的一种报恩。这样一种现象在古典社会是一直持续下去的。

进入现代社会状态,就难以维持这种状态了。一般说来,现代社会有四大特征:1、工业化,2、市场化,3、战争工业化,4、惩戒系统化。现代的认知,就与传统社会政治的认知大为不同了。比如,一定的敌我划分就是现代感之一。但是现代感靠什么来维持呢?战争是工具之一。战争是现代社会推动的最强动力。尤其是非西方社会现代化,战争是现代化强大的推进器。战争与惩戒都不是给人喜悦的,所以后两者我们都不喜欢。但是前两者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使我们抵挡不住现代社会结构的诱惑力。其一、市场化情形下的普遍交往,和相对主义观念的形成以至于对民主的了解,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在正面看,工业化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财富。激发了我们曾经埋藏心底而又无法实现的对(物化的)美好生活的渴求和愿望。但是,这样的现代社会结构,在

政治理论上要反映一个高度严密组织起来的复杂社会:契约论的兴起,法治的欲求,自由的企望,宪政的建构,这些都与现代生活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现代兴起是从1500年算起,这一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推动了现代市场的产生,使得人们生产产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服务于市场当中获得高额利润。而到18世纪,这样的一种方式在整个西欧已经占了统治地位。这样一种状态,对于纳粹非常痛恨的、所有的论述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们都有无尽的诱惑力。比如说我们提到马克思,马克思一方面无情的批判资本主义,说它一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另一反面万分的惊叹资本主义来到世界一百年的时间生产了相当于以往人类财富的总和。

而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预言,任何民族想要在现代社会生存,就不能拒绝资本主义。[11]正是因为如此,现代社会在18世纪西欧各国获得统治权以后,政治理论在17、18世纪对于新的社会结构的理论设计,高度重视起来。首先是约翰?洛克。要理解我们所处的工商社会的政治生活,我们就要强调由霍布斯所描述的国家是一个巨无霸。他随时是一个扩张的机器,这个扩张的机器本

身可以吞噬掉一切的一切。正因为新兴起的工商社会制度基础上建构的民主国家也有这样吞噬性的作用,所以洛克在《政府论》的下篇里头,就特别的强调分权的现代制度安排。这与该书上篇里面洛克坚定的痛斥君权神授观念奠立的思想方向有关。就是现代社会里头根据社会契约、国家契约建立起来的政治共同体,所以我们没有什么要服从号称是神或者某种观念使他的政权和政治理念具有神圣性的说辞。一般人没有料到洛克《政府论》上篇这样一种革命性的意义,往往只关心他的下篇对分权政治体系的一个设计。其实说来这是一种误会。上篇和下篇一以贯之的洛克思想,就是控制国家。[12]这也是现代政治理论的一个中心思想。但是要怎么控制国家呢?那当然不会首先来一个数量性的研究,一方面,当时的社会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状态。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积累还没有能提供足够的社会财富来进行社会调查,科学作为一种统计手段还不够。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要求的是一种宏大的框架、基本的价值、和可以马上运用起来和运转起来的政治制度。这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紧急需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们在洛克思想的影响下,如亚当?斯密就特别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它对于现代经济的成长所发挥的杠杆性作用。他们那一批人坚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因为霍布斯预想的国家,使得人们把它设定成一个恶。它太容易侵犯我们。所以在“现代”背景条件下的规范政治理论中,特别强调国家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恶”。所以正是因为如此,这样一种规范设计,显然是以当其时代政治生活对于现代格局形成之后,我们要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来建立一种社会秩序,这样一些东西的需要在政治学上所发生的反馈。如果说这样一种反馈还不能成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设想“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应当如何组织起来了。

右翼的反应要独特一些。出于对现代革命风暴的一种畏惧,保守主义对工商社会进行了毫不留情的痛斥。因为对他们来说最痛心疾首的是:传统死掉了。而激进主义者认为这是不够的,因为资本家运用国家手段发财,占有国家权力,那工人怎么办,所以他们要继续革命,要使资本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这一方面是对于资本主义兴起的反面的、消极的、批判的理论限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政治理论一兴起,就在政治价值层面开始对于当世政治生活构成发生严重分歧。但是谁也没有兴趣放下政治价值问题而专注地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定量调查分析,这是一个政治理论的构成事实。

应当说,这三种(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社会政治论说,各有其理据。但是,这并不是说三者就没有同心圆。因为假如我们追问其中最趋同、最关键的是什么?我们就会看到,关键的问题就是,现代政治制度一旦正式

登上人类的政治舞台,在其开始就发生了诸神之争――谁在价值上握有真正的绝对善或不可质疑的正当性。正是这样一种格局,决定了在现代政治生活格局没有根本性调整的情况下,所有对于现代政治生活的理解,都是一种价值视角的理解。所有政治生活的参与,都是一种基于一种价值诉求的参与。所有对政治生活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判断,都只是一种价值判断。正是这样一种定势,使得规范的政治理论取得了霸权的地位。

但是,正在这种霸权地位刚刚建立的时候,科学介入了。科学介入到“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过程的时候,使得人们“发现”:以往的所有价值陈述,都是政治家们和政治思想家们的一种情感化的陈述。大众在这样的判断面前上了这些人的主观意志的当。他们各自主张的客观基础是什么,却是一个不清不楚的问题。这是一个科学的(scientific)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文的(humanistic)问题。传统规范政治理论在这方面显得非常的苍白。任何一种价值主张背后都只是一种信念。而信念却是空洞的。它在漂亮外表的下面却没有客观内容。科学的介入,使人类对政治现象必须进行科学的追问。即追问事实,不问价值,一问到底,追根溯源、由源及流。然后把它放到一个可信的层面上去。而这样可能产生的分歧是什么呢?对于各种信念,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它可能是可爱的,但是不可信。而所有的数理统计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理解,它是可信的,尽管它不一定不可爱。这样一个矛盾关系,就是我们中国人在刚刚体会现代政治生活的时候,天才的王国维发现的一个悖论状况。王国维选择死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现代政治生活的信念和实际的政治生活脱钩的极度失望。[13]确实,我们的现代政治理论,再也不能用庞大的政治理论和直接的价值主张,提供给我们观察和理解我们“现代”的政治生活的可靠工具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对规范政治学的轻蔑态度。规范政治思想家们已表现出,他们自己获得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给以可靠解释的要求。所以,规范政治学对投入到政治行动中的双方行为的规范的、价值的思考所产生的自我信任是荒谬的。而另外一些政治理论家产生出一些什么方法观念呢?他们认为,对原来规范政治学所陈述的自由是好的、平等是好的、博爱是好的,即对政治规范基本的准则的陈述,必须进行科学的检验,进而用一种科学的提问方式来加以替代。有这种强烈的实证倾向的政治学家、或行为主义的政治学家,改变了研究我们现代的政治生活的切入方式。[14]他们宁愿提出这样的政治理论问题:你所说的自由是属于“谁的”自由,是”什么”自由,是多少人拥有的自由?假设它是政治家的自由,它就不是平凡的、普通人的自由。假设这个自由是代表大资本家,即使是经过选举产生出来的政治家的自由,那么我们相信代表平民的政治家就不会支持它。假如这样

的自由代表的一种结果,代表的不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同和对美好生活的支持,我们就可以冷漠对待。如此等等。

所以正因为如此,规范政治理论本身在二十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高歌猛进的情况下,导致了我们对于“现代”的政治理解的“新”的冲突。这个冲突是:原来政治哲学的研究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见证作为。所以,政治理论应当与政治生活所要求的那样,坚持一种贴近生活的规范式立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政治生活进行最可信基础上的研究,像科学所追踪的自然现象一样。这就导致了规范的政治理论研究与实证主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冲突。确实,我们的政治生活并不是一个朦胧的规范陈述所可以清晰了解的。于是,我们试图对于这一带朦胧性的生活方式进行较为清楚明白的了解的话,我们就必须走出以前的那种规范方法“陷阱”。为此,政治学家们呼吁研究者们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进行科学统计,如此我们对于政治生活的解析,就可以使得人人都感到比较可靠。这样,我们来理解当代的政治生活,也就是比较可信的。可信,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的。毫无疑问,这种对此前在政治学界通行的规范方法的蔑视,本身是有它的科学的道理。然而,如果我们要断定这种方法选择是否是得出了如其所愿的分析政治生活的可靠结论的话,我们还必须对不断蔑视规范方法基础上而引进的科学技术的方法所建构起来的实证政治学,进行一番实际的考察。

三、实证方法的流行与阙失

面对“现代”复杂的政治生活,实证主义政治学以它的科学性来建立了它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也许,我们必须首先在“社会科

学”(social science)兴起的背景下来对它的可靠性和可信性作一个简单的了解。在社会科学兴起以前,我们从规范的方法视角对于社会的研究,常常是一种被称之为人文学(humanism)的成果。我们把社会问题作为人文学问题理解的结果,就是类乎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学艺术(art)。对人文学的这种理解,我们今天总是觉得那是充满着诗意的、好的、浪漫的愿望的。因此,不会觉得它的任务是可以给我们提供可靠还是不可靠的结论。这在西方思想学术的演进历史上,是一个悠久的传统。现在西方大学的本科学院一般都叫人文科学学院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就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深厚――即使在科学方法深透入各类研究活动的情况下,人文学的传统也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这跟我们中国变形地引进西方的科学体制与研究方法不一样。我们在本科就分成名目繁多的系科。美国的名牌大学本科是不分系科的,一二年级也不分专业的。比如我在哈佛大学访问的时候有一个室友,本科的时候是学东亚语文,本科一毕业,申请攻读博士学位,选的是数学。所以在这样一种教育传统中的人士,对社

会的理解显得非常多元。他既可以从数学的进路去解析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也可以从“人文学”的角度去解释社会政治生活。像当代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罗素,就是这种传统的继承者。所以他写的《西方哲学史》,可以获得诺内尔文学奖。他进行的数学研究,和怀特海一起写出的《数学原理》,可以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研究成果之一。哲学与文学的相互配合,使每一个研究者都可以用自己观察社会的火眼金睛来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明察秋毫。而数学也可以融洽地成为研究者反思社会问题的工具。

但是,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兴起之后,却对于这种“方法选择”说:错!你们原来在人文学方法基础上对于社会的理解,是建立在主观性、随意性、情感性、可爱性、一元性的基础上,我们要求的对现代的理解,是客观性、可靠性、固定性、确定性、多元性基础上的。[15]他们认为,这些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绝对的战胜关系,由十八世纪科学所提供给我们的力量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证明。而科学在十九世纪末期便似乎已经具有了不证自明的正确性。到了今天,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事进行判断时说:“你这个看法不科学”。其实这一断定暗含着什么?暗含着“你这是不正确的”断定。或者暗含着“你这个东西是我不能接受的”意思。进一步指向的就必然是,因为我的判断是科学的,所以是可靠的这个结论。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 术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的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两大阵营:①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②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①可知论:思维能认识存在 ②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具 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 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世界 的本原。 代表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备于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 吾心;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代表观点:理生万物;上帝创造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五、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学习要点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学习要点 的?从何时开始实话?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的法规,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自2016年10月27日起实行。 答:一是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 二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三是解决党内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 答:第一板块是序言,阐述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和历史经验、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要求。 第二板块是主体部分,从12个方面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板块是结束语,主要讲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高级干部带头示范,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四、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七、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 八、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九、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十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十二、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一、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二、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三、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什么?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

高中政治哲理——唐宋经典名言

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该句出自宋苏洵?辨奸论?,其意为: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就要起风,柱子下面的石基潮湿就要下雨。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的,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对“月晕”和“础润”的分析,认识到大气运行的规律性,从而预见到天要刮风和下雨。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该句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意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显得浅薄,要真正弄懂所学的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该句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该句出自唐罗隐?蜂?,其喻意为: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考点透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该句出自唐王翰?凉州词?,其意为:喝醉了躺倒在沙场上,请不要见笑,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活者回来? 考点透视:不同的价值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1、(单选题)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 A.政治优势 B.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C.优良传统 D.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解析:展开解析↓ 2、(单选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要以()等制度为主要抓手,各级党组织要定期开展集体学习。 A.党员自觉学习 B.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 C.领导干部集中学习 D.党员监督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解析:展开解析↓ 3、(单选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违反的制度是()。 A.情况报告制度 B.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C.情况反馈制度 D.定期培训制度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解析:展开解析↓ 4、(单选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是()。 A.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 B.坚定理想信念 C.参加党内政治思想教育 D.参加党内培训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解析:展开解析↓ 5、(单选题)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A.少数服从多数 B.民主集中制 C.下级服从上级 D.集中统一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B 解析:展开解析↓ 6、(多选题)根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下列关于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的说法正确的有()。 A.中央政治局要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B.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

C.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禁止领导干部家属亲友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插手人事安排 D.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正确答案:ABCD用户选择:ABCD 解析:展开解析↓ 7、(多选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 A.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 B.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C.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D.向党中央看齐 正确答案:ABCD用户选择:ABCD 解析:展开解析↓ 8、(多选题)根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A.坚持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 B.坚持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 C.坚持谈心谈话制度 D.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正确答案:ABCD用户选择:ABCD 解析:展开解析↓ 9、(多选题)根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下列关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B.领导干部下基层要接地气,轻车简从,了解实情,督查落实,解决问题,坚决反对作秀、哗众取宠 C.对一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追责,依纪依法处理 D.坚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同干部群众谈心、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制度正确答案:ABCD用户选择:ABCD 解析:展开解析↓ 10、(多选题)根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的说法正确的有()。 A.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B.畅通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途径,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 C.党员有权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提倡实名举报 D.党内选举必须体现选举人意志,规范和完善选举制度规则 正确答案:ABCD用户选择:ABCD 解析:展开解析↓ 11、(判断题)各部门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可以向党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所有哲学原理

高二哲学有关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二、三单元) 唯物论原理(第二单元第4——5课)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有本身固有的规律的,因此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用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因此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必须承认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时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最重要的唯物论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背景、情况……,制定出台实施政策、方针、规划等) 5.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动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动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往往会从政策、思路、理念的作用和效果角度挂钩) 6.规律客观性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和消灭。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寻找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把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思想僵化或盲目蛮干。(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上述三点展开,材料一一代入) 认识论原理(第二单元第6课)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的角度)、动力(认识变化发展角度)、目的(认识回归指导实践的角度)和检验标准(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角度)】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谬误有严格界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无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应知应会50题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应知应会50题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来抓,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全党同志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 0.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1.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矢志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政治古诗文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政治古诗文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政治古诗文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

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政治古诗文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政治古诗文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政治古诗文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政治古诗文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大题哲学之唯物论怎么答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 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全文)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全文)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 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矢志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决不能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新形势下,党领导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全党必须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执行党的基本路 线全过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既反对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坚持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全党必须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 考察识别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首先看是否坚定不 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当人民利益受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一、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 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 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 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 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 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 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 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 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 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 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发言稿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发言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发言稿: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就要经常、广泛、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 笔者认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要消除思想顾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谁都不是十全十美。共产党员也是人,不可避免也会犯错误。敢于亮丑,严于解剖自己,是进步的开始,得到的将是组织和同志的赞许和肯定;善意地、实事求是

地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是关心和帮助同志的善举,得到的将是同志的理解和感激;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得到的是同志的更加信任。我们一定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多栽花少栽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好人主义,放下包袱,消除顾虑,切实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其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以诚恳的态度、切实的措施广泛地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地对待群众意见,虚心地接受群众意见。不仅要充分听取党校教职工的意见,特别是听取老同志的意见,而且要广泛听取党校学员、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不仅要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要认真分类整理并原汁原味地反馈给党组织和党员个人。 最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准则》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 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认识论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 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