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白银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白银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白银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白银气象事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的关键时期。根据《甘肃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编制的《白银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立足于白银实际,面向白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着眼于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力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主要阐明白银未来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实施措施,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规划》是实现白银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蓝图,是指导未来五年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加强气象工作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

一、白银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白银气候特征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银市地处陇西黄土高原、祁连山东延余脉与腾格里沙漠三大区域过渡地带,属干旱半干旱性季风气候。全市太阳年均辐射总量5300—58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3-10℃,并且冬夏温差较大,无霜期

169-220天。正常年景年降水量160-450毫米之间,并且分布不均匀,呈西北少东南多的趋势,形成了西部是黄河灌溉农业区,东部为雨养旱作农业区。白银处于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灾害多发,并且种类多损失严重,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大风、冰雹、沙尘暴、霜冻、局地暴雨和气象次生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干旱占居首位,影响白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目前气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紧紧围绕“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全面实施“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发展战略,努力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实施这个奋斗目标,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防灾减灾的要求,白银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的3%—4%,防灾减灾工作十分重要;二是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白银的风、光、热能资源丰富,开发的前景广阔;三是重大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自然灾害的评估需求;四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五是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培育新兴产业

的需求;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七是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经过“十一五”的改革与发展,全市气象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管理的职能不断完善,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气象事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一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需求仍然不相适应;二是社会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三是对天气气候预测手段不完备,预报预测水平、精细化程度不高;四是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与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不相适应;五是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环境条件滞后。

(三)“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十一五”气象事业的发展为今后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为“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对进一步发展气象事业强有力的支撑。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实施了三部有关规范气象工作的行政法规,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了《甘肃省气象条例》和《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事业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二是2006年《国

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实行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体制,明确了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工作职责任务。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气象事业发展投入机制不断健全,支持力度加大。四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及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不断扩大和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立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将白银纳入区域发展战略的“中心”位置,今后五年白银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白银在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对气象事业的要求,必然引领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五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十一五”末全市从事气象工作人员中60%取得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40%,一批青年优秀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脱颖而出,成为科研和业务及管理的主力军。

二、“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面向民生、面向生

产、面向决策,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主要任务,以提高为白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服务能力建设为主线,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努力推动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持续发展。坚持面向需求,服务引领;依靠科技,人才强局;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结构功能,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关系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总体目标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甘肃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未来五年发展要求,“十二五”白银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以白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牵引,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幅降低,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5%~10%,气象信息的覆盖面达95%以上;专业气象服务和为“三农”服务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展,针对性更强,基本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达到

新的水平,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实现“一流台站”的标准和要求,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达到或超过全省先进水平。

(三)重点建设项目

为支撑“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提升整体水平,增强发展实力,实现奋斗目标,力争做好下列六项重点工程建设,预计总投资5600万元。

专栏:“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三、“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一)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十一五”期间,建成了51个区域自动站,形成覆盖全市的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按照气象业务及服务需求,全市气象灾害综合观测体系比较薄弱,观测仪器设备急需完善和更新,气象监测手段亟待改进;综合气象观测、探测水平仍不能满足气象预报预测的要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十二五”期间,结合白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以提高防灾减灾监测预警水平为出发点,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气象探测业务现代化体系,探测、监测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支撑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建设如下项目:

(1)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根据全市情况新建40个区域气象站、其中多要素自动气象站10个以上,建设土壤水分和墒情自动监测点10个,逐步实现土壤水分监测自动化,着力解决农村气象监测盲区问题。

(2)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为提高雷电、沙尘暴、大风、强降水、冰雹、干旱、冰冻等灾害天气的监测能力,布设闪电定位仪4部、大气电场仪2部,沙尘暴监测点4个、装备车载移动天气雷达1部。

(3)大力加强防雷防静电检测和技术服务。市气象局设立防雷管理局,各县设立防雷服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雷安全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雷电灾害预报预警,对各类建筑物(构

筑物)、易燃易爆场所、计算机及通信机房、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达到90%以上,所有新建工程进行防雷图纸审核和竣工验收。市防雷中心配备防雷检测服务专用车1辆,配置检测设备4套;县防雷机构配置防雷检测设备2套。

2.建立及时准确的预报预警系统

建立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系统,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建立专业图形工作站,能够方便、快捷、高效的运行上级预报业务指导产品,显示和处理基本气象观测数据、图形图像产品、数值预报资料,充分利用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建立本地化的MICAPS系统运用平台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平台。在灾害预测预警中建立干旱预测、短时暴雨预报、冰雹预报、寒潮强降温低温冻害预报、大风沙尘暴预报5个子系统,提高预报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推进市、县、乡三级应急防御体系建设,编制市、县地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防灾减灾的财政投入机制,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完善乡镇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优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平台,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预估、评估工作,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及应急管理体系,建成覆盖更广的农

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农村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3.建立完备的气象应急保障与服务系统

完善《白银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

新建CMACast卫星通信系统,优化数字卫星广播(DVB-S)、SDH同步数字通信和INTERNET网的气象数据传输及服务网络,提升地市级SDH网传输速率达到8-10M、县级达到4—6M。市县气象局的局域网升级达到气象业务和服务的要求,实现可视会商、数据监控、信息直报和数字化智能管理。

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发布平台,连接政府办公网(OA网),及时提供决策服务;建立地市级手机短信预报预警发布平台,通过移动通信迅速快捷传递气象信息;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实现同城专线传输。购置应急设备保障专用车1辆,配置5套移动气象站专用设备。

(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决策气象服务体系

(1)建立地市级重大气候事件监测分析、气候状况及其影响评价、重要天气过程监测分析评价体系,为各级政府应对天气气候变化、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2)完善市、县两级重要天气形势预测、社会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森林火险、地质灾害决策服务体系。

(3)深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市级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围绕市政府提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提供针对性更强、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决策气象服务。

2.公众气象服务体系

(1)建成市县乡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配置市县两级四屏工作站,建立精细化预报模式和服务平台,增加服务内容。

(2)“12121”气象信息自动答询系统改造升级,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座席”答询服务。

(3)数字化气象影视系统建设,通过无线、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终端,将前期采编制作的各种气象预警预报、气候资料、天气实况以及与气象相关的农情、防灾救灾知识的音视频资料信息向社会广泛传播,以指导公众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避灾自救。提高市级影视采编能力,配置先进的采编设备,以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在现行影视气象服务基础上,实施演播室数字化改造,建立有主持人的气象影视栏目;建立与电视台传送图文节目的专线,开辟新的气象影视节目平台和渠道,实现气象频道落地,适时插播白银气象信息。

(4)大屏幕显示服务。为了扩大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在人口集中的市区建立LED彩色大屏幕气象信息显示屏6处(白银市区2处,各县区1处),提供日常的气象要素预报和实况,发布灾害天气警报。

3.专业及特色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农业气象服务。把为“三农”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任务,从白银农业区域布局和发展现代农业入手,立足当地气候特点,依托气象科技,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加强农业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建立上下配套的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和合理的业务工作流程,增强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名优特农产品、设施农业、林业的气象服务能力,满足农林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建立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系统、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系统。根据农业布局,有针对性的开展沿黄河设施农业、高扬程灌溉农林牧复合型生态农业、南部旱作绿色农业的特色气象服务。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及面向农村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2)生态、旅游、交通专业气象服务。通过卫星遥测遥感和地面监测,开展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水体监测、干旱监测和空气质量气象条件预报,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建立黄河风情旅游、会宁红色旅游、景泰自然风光及影视基地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在兰白、刘白高速公路和黄河航道白银段设立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开展温度、风向风力、能见度、积雪、结冰、降水专题预警报,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3)重大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申报大气环境评价资质,开展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影响的评估,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参与建设项目安全评价。

(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1.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既是防灾减灾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为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迫切要求。建立全市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体系和指挥系统,在全市现有7门“三七”高炮点、2部火箭发射架基础上。增设9门“三七”高炮点、4部火箭发射架。“十二五”期间,“三七”高炮达到16门,增雨防雹火箭发射架达到6部。形成覆盖冰雹主要路径的高炮作业群,扩大人工增雨作业面,提高作业效果。

全市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系统建设以提高作业指挥信息快速传递和作业效果为重点,所有作业点设施建设要按照行业标准《37毫米高射炮防雹增雨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规划,逐年建设;充分利用兰州皋兰山多普勒雷达信息指挥防雹增雨作业,提高作业的技术含量和效益。

2.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评估

气候资源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在全球变暖影响下,气候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需要对气候资源进行细化分析,为气候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更加精细的参考依据。

①整理本市气象站、区域站、非气象部门的气象站的气候资料,绘制各时段、各要素50年气候空间分布图。

②评估降水资源。进行全市降水资源分区,进一步评估各区干旱风险概率,分析干旱演变规律。

③评估热量资源。进行全市热量资源分区,进一步评估各区低温、霜冻风险概率。

④分析本市光热水资源的气候变化规律,评估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利用价值。

(2)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评价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和GPS定位系统的支持下,建立气候、地理与农业信息模型,获取精细化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数据集。根据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的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区划模型,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针对白银农业工程建设和政府决策的需要,开展种植基地建设、种植制度调整、新品种引进、重大耕作栽培措施和灾害防御措施的气候条件分析,以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气候适宜性、风险性分析以及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估,提供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专题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

3. 开发清洁能源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围绕建设西部复合性能源基地,促进传统能源改造提升,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展气候资源观测、评估、论证工作。在“十一五”已经建立的风、光、热能观测的基础上,“十二五”增加布设风塔3座,太阳辐

射仪4套,紫外线观测仪2套。建立布局合理的风、光能观测网,评估风能、太阳能的分布及其气候变化规律,为充分合理、科学高效地利用风、光等清洁能源提供基础资料。

(四)气象科技开发与应用

1.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1)建立白银市气象灾害评估系统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使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具备气象要素、气象灾情的收集、存贮、检索和分析功能,服务产品的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制作加工功能。

(2)研究开发白银市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

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状态的预报,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是监测预警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该系统建立涵盖责任划分、天气监测、预警信号、预报发布、区域联防及检验等功能,使预报的精细化程度更高,预警时间进一步提前,增强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

(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与效益评估系统

白银市地理环境特殊,自然降水稀少,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甚至部分绝收,生态环境恶化,极大地影响了白银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开发利用云水资源和防雹减灾,建立《白银市人工影响

天气作业指挥与评估系统》。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完善我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程体系,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云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防雹减灾,趋利避害,为全市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2.建立气象科技创新平台

(1)建立和完善专业气象业务开发和研究平台

根据白银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开展针对性强和具有专业领域的气象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重点是:①城市气象;②人体健康与气象;③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

(2)创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

对现行农业气象业务平台进行补充和完善,配备先进农业气象监测仪器,实现农业气象监测手段的现代化,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建立专业化的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系统,发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及面向农村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3)开发白银市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系统

现代气象业务中海量信息的传输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监控气象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传输资料的质量控制,开发白银市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系统,具有对所有传输信息的监控,及时准确判断气象信息传输运行状态,自动显示异常情况,提高各类气象信息的传输质量。

(五)人才队伍建设

1.人才队伍现状与需求

目前,白银气象人才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人才队伍总体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匮乏。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需要重点培养引进预报预警业务、短期气候预测、应用气象服务、大气环境评价和气象灾害评估专门人才。

2.人才发展目标

人才队伍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充分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经过3-5年的努力,使各类人才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结构合理,人才队伍完全适应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的需求。县局(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或超过80%,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队伍总数的50%以上;市局直属业务单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或超过85%,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队伍总数的60%以上,突破硕士以上人员占队伍总数为零的局面,全市气象台站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达到10%。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复合性管理干部的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六)基础设施建设

1.白银市气象局综合业务楼建设

(1)项目内容:根据白银城市总体规划,为了改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在城市西区建设白银市气象局综合业务楼。通过搬迁建设,能够满足气象事业发展需求,使办公条件达到一流台站标准,做到办公楼、附属用房、水、电、暖等设施完善配套,庭院环境优美。

(2)项目建设时间:2013年前完成市局业务楼选址、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2014年底前完成办公楼、附属用房建设,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3)主要规划投资估算:征用土地面积1公顷,办公楼和附属用房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土地征用拆迁费300万元,建设综合单价每平方米3000元,总投资1800万元。

2.景泰县气象局观测站改建

景泰县气象站于1956年11月建站,属国家基本站,位于景泰县条山镇705路34号,地处县城西南,目前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观测环境受到周围建筑物的严重影响。

(1)观测站搬迁建设:为改善气象探测环境,将观测站搬迁到县城符合观测环境要求的地方,用地面积0.7公顷,业务用房建设和附属用房重建:总建筑300平方米;天然气供暖建设。

(2)项目建设时间:2012-2014年全部完成。

(3)主要规划投资估算:观测站搬迁建设,需国家投资150万元;业务用房建设和附属用房重建,需国家投资90万元;天

然气采暖工程建设50万元。总计290万元。

3.靖远县气象局业务楼改建

靖远县气象局于1937年1月建站,属国家基本站;站位于靖远县东门外河水道郊外,距县城10公里;占地面积0.7公顷,现业务办公楼建设于1994年,由于当时受到资金条件制约,全部投资很少,砖混结构,质量差,达不到抗震要求,面积小,设计结构不合理,楼房功能不全,达不到一流台站基本要求。并且现在的办公楼影响观测环境。

(1)综合业务楼建设:将原办公楼和辅助用房全部拆除,重新规划新建综合业务办公楼,框架结构,建筑规模1600平方米。

(2)项目建设时间:2012年全部完成。

(3)主要规划投资估算:扩征土地0.1公顷,综合办公楼建筑规模1600平方米,综合单价2500元/平方米,投资规模430万元。

4.会宁县气象局业务办公楼翻建

会宁县气象局于1955年11月建站,属国家一般站;位于会宁县桃花山乡堰门川,距县城10公里;占地面积0.6公顷,现业务办公楼建设于1994年,由于当时受到资金条件制约,质量差,达不到抗震要求,面积小,设计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全,达不到一流台站要求。

(1)重新修建办公楼及辅助用房,达到一流台站标准。拆

除旧办公楼,新建设综合业务办公楼,面积1500平方米。

(2)项目建设时间:2015年全部完成。

(3)主要规划投资估算:建设规模1500平方米,按照综合造价2500元计算,共需国家投资375万元。

四、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的战略目标,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从全局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气象投入机制,强化气象法制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全面保障“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规划的科技支撑能力。面向白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促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集中力量组织业务技术人员开展气象业务技术开发和研究。一是提高气象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能力,加快气象科技成果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全力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二是利用最新的装备和信息技术,开展具有针对性强、地方特色显著、社会经济效益高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三是构建新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地方、部门、行业和社会科研机构的广泛联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体系。四是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积极调动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乡镇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归流河中心卫生院 二0一三-二0一七年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达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总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现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五年工作计划如下: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坚持原则 按照上级部门决策、部署,以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为重点,做好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具体目标和任务 一、继续引深行业作风建设,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 医院的行风建设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行风正,服务就好,效益才大。未来五年内,我们仍将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继续定期组织学习有关行风建设制度和上级指示精神,制定相应的工作

计划和实施方案,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做好群众满意度调查,搞好行风评议工作; 2.坚持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理念的培养,从根本上纠正不良风气,使职工自觉执行自治区卫生厅“八不准”“十严禁”等有关规定; 3.完善医德医风档案,并按照医德医风评分标准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进行年度考核,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治疗、合理检查,推行临床路径; 4.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决打击在药品购销活动和医疗服务中“收红包、拿回扣”“开单提成”等违规现象,坚决制止“吃、拿、卡、要”,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风气; 5.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利民惠民政策,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二、扎实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积极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们卫生院的基本工作和任务,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全面完成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尤其是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 1.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采取培训、规范、考核等办法对辖区14个卫生室的行政、业务、人员、财务和药品购销等实行统一管理,药品要集中采购,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2.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继续搞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健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2021年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 ___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的异军突起,对共立医院的位置产生巨大冲击,由于历史原因,我院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市场竞争中,实力强,管理好,经营活,待遇优的医院自然占据主动位置。为此,我院的业务发展状况,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医院业务发展壮大的前提下,才能使其他工作获得较大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在区委、区 ___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准确 ___和大力支持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以服务创品牌,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医院初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与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协作取得丰硕成果;全院实行了微机化管理;大庆妇产医院的成功打造和健康运营及前列腺汽化电切技术、妇科微创技术、腹腔镜踩特色技术的成功开展,使医院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医院现有

占地 ___平方米,建筑 ___8000平方米。开放床位195张,现有职工253人,其中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医护人员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5人。全院开设5个病区,13个医技科室,12个职能科室。主要更新设备有飞利浦双螺旋ct机、岛津500 ___高频线机、cr数字成像系统、钼靶乳腺机、飞利浦四维彩超、经颅多普勒、电子胃肠镜、血液透析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和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德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壹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壹、“十壹五”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壹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壹)规模实力明显提高。壹是从发展规模见,截止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48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占GDP的比重为33%,高于“十五”末3.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高于“十五”末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5.6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2010年,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6.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42万人,比“十五”末净增32.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二是从发展速度见,截止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分别比“十五”末高1.4和2.6个百分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从发展亮点见,截止2010年,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形成了壹批优势产业和亮点。“十壹五”期间,德州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京剧城”、“中国粮油食品城”等,特别是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于我市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德州于国内外的知名度。商贸流通综合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德百集团进入全国百强,德百集团、黑马集团、龙马金建集团被列入全省流通30强企业,庆云商品城跻身全省8大重大现代批发市场,培育了具有直接通关资格的物流企业资通国际物流公司。 (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壹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俩大“天字号”工程的深入实施,大上工业的强势突破,“三农”形势的日益好转,城市规模的加速膨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上,德州城市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百强,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强。随着生产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医院发展规划

XXXXXXX医院发展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历史沉淀,赢得广泛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经过七十五年的发展,医院的技术实力、科室设置、专科建设、人才队伍等重要发展指标达到了较高水平,奠定了在周边医疗市场的龙头地位,在区域内获得了较好的影响力。除XX市外,病源还辐射周边县市,是XX市及周边县市疑难危重病人救治的主要承担单位。 2、二次创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在内涵建设方面,采取“扩容提速”、管理工具的应用推广、项目化成本控制等措施,医院服务能力、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服务品质和医疗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员工服务理念明显转变。 (二)发展环境 1、医改背景下的新机遇。医药卫生改革实施以来,“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的改革思路已确定,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XX作为“做优做强公益性医院,放开放活营利性医院”的改革试点,我院作为XX市最大的公立医院,必将成为改革的重要前沿基地。医院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积极投身改革,把握有利政策,顺应

改革趋势,才能促使医院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2、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提供的便捷性、有效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推进“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技术的应用,构建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的全面整合,丰富医疗服务供给渠道,将是医院今后发展的关键。 3、区域医疗市场竞争的新格局。在外来人口减少,社会办医力量不断壮大及XX市区域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下,人们的就医选择将会越来越多,这必将导致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必须在内涵建设上下狠功,着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在做强、做优的同时,需以品牌学科建设为主轴,服务改善为辅助,推进医院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结合我院现有发展基础,凭借新院的环境、资源及设备优势,并依靠互联网技术,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品牌学科影响力,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一家富有爱和责任的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二)发展定位 1、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服务。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合肥市十二五家电产业研究

合肥市家用电器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我国家电业基本情况 家用电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目前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约9000亿元产业规模的成熟产业,冰箱、冰柜的规模超过6000万台,洗衣机的规模超过5000万台,空调器的规模超过4500万台,彩电的规模超过9500万台,主要产地集中于珠江三角洲产区、长江三角洲产区、环渤海产区和以安徽为代表的中西部产区。 2、我市家电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向合肥聚集,合肥的家电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家电产业规模和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家电生产企业超过120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专业技术人员约占20%. 全市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0.02亿元,工业增加值193.85亿元,同比增长29.7%。目前,合肥家电拥有3个国际品牌<海尔、格力、三洋),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美菱、荣事达、三洋、海尔、格力、美的、长虹、华

凌),已经形成了以家电产品制造为核心,集家电科研、商贸和配套件生产等多元化的产业集群,产品覆盖白色和黑色系列家电,主要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彩电等大家电产品和抽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吸尘器、太阳能产品等小家电以及电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洗衣机电机、平板显示器等配套产品。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家电产业已经成为合肥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合肥市工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市家电产业还表现以下特点和优势: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最近几年,合肥家电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据统计,2018年家电产业生产电冰箱1805.73万台,洗衣机1251.98万台,空调器861.3万台,彩电305.17万台,家用冷柜105.21万台,微波炉31.6万台。“四大件”产量超过了国内另外两个家电城市顺德和青岛,合肥家电在全行业的龙头地位不断增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授予“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 <2)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合肥除了本土的美菱、荣事达等知名品牌企业外,又聚集了三洋、海尔、长虹、美的、格力、华凌、欧力、尊贵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品牌集中度高,产品品种之多在国内罕见。随着合肥家电产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为之配套

人民医院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人民医院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医院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县第一人民医院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扎实做好卫生责任目标管理工作,狠抓政风、行风建设,努力完成了全县的医疗救护任务和上级指令性任务。通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医院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xx县第一人民医院属于县级全科医疗卫生单位,是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医院,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院,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承担着全县人民的医疗、救护任务,是全县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中心。为了加快医院的发展建设步伐,按照xx县委、县政府县城搬迁工作的要求,医院于2007年3月正式迁往六库租房开展业务工作。在六库开设江东分院和老干村门诊,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和住院诊治工作,基本能满足患者看病就医的需求。(二)医疗服务情况。 1、医院设置病床65张,年门诊量7435人次,年业务收入达120万元以上;体检总量40262人次,包括征兵体检1000人次,学生体检7500人次及其他各类人员体检31762人次。 2、及时有效完成我县境内医疗救护任务,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46次114人,出动车辆46台次,共投入药品费五仟元。 3、采取措施,降低药费,按照全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药费降低5-10%;对持有《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领取证》及《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人群,一律免收挂号费和诊查费,减免20%的床位费。 (三)在医疗工作中切实以落实“医院管理年”、“平安医院”创建、“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契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注重医疗安全。不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安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严格执行医疗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定了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做好急救急诊工作,年重大责任和医疗安全事故发生数为“0”。二是完善了临床“三基“、“三严”考核培训制度,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三基“、“三严”理论考试;严格规范医疗文书,年处方书写合格率98%以上,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96%以上;门诊处方划价合格率98%以上,住院病历划价合格率98%以上。三是着力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措施,认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技术,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职责,加强了医院感染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杜绝了感染事件的发生;四是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和规范临床用药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四)医院人才队伍有所增加。全院共有职工57人,其中卫技人员43人(医13人,护26人,药2人,技2人),占职工总数的75%;工人和后勤人员14人,占职工总数的25%。 1、卫技人员43人:高职3人(医2人,护1人),占卫技人员的7%;中职14人(医2人,护10人,技1人,药1人),占卫技人员33%;初职26人(医9人,护15人,技1人,药1人),占卫技人员的60%。 2、执业情况:执业医师12人,执业护士26人,执业药师1人。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草案)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xx年01月目录I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 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 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 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 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 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 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 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 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 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 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 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 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 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 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 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 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 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 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 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 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 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 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 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 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 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 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 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 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 第二节政策分区41 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 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 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 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 第一节区域协调54 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 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2)坚持区域一体化: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荣、环境共治,并强化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周边圈群的协调与衔接。

2019年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化医改,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科学谋划“十三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十二五”卫生计生工作成绩斐然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 出台实施《关于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实施意见》,从今年4月1日起,全市公立医院药品取消15%的加成,CT、磁共振、超声检查价格在现行基础上降低10%,适当调整和提高了诊察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和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市卫计委和市级公立医院签署医改目标责任书,将公立医院落实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三同步”、执行四项措施、建立五项制度等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18年4-9月份我市公立医院总收入73915.36万元,医疗收入65391.1万元,比18年同期分别上升了10.2%和6.3%;门急诊及住院耗材费用占比9.8%,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门急诊及住院药占比为30.6%,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 (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1. 提升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自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试点市以来,紧紧围绕流动人口享受各项服务等内容,实现了重点突破。全面整合部门资源,做好各类政策的高效衔接,积极促进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入托、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困难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总体水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计生统一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体制机制。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讲解-共18页

××××××医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9年—2020年) 2019年9月

目录 一、“十二五”发展概况.......................................................................................................................... - 1 - (一)医院规模发展情况..................................................... - 1 - (二)技术力量发展情况..................................................... - 2 - (三)医院管理逐步规范..................................................... - 2 - (四)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 3 - (五)医疗业务开展情况..................................................... - 3 - (六)存在的问题......................................................... - 4 - 二、发展思路............................................................................................................................................ - 5 - (一)指导思想........................................................... - 5 - (二)发展目标........................................................... - 5 - 1、总体目标............................................................. - 5 - 2、阶段性目标........................................................... - 6 - 三、主要任务............................................................................................................................................ - 6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院规模 ..................................... - 6 -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 - 7 - 1、加强内涵建设,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 - 7 - 2、加大重点学科管理力度,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 - 7 - 3、完善专业设置,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 - 8 - 4、加强分院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 ..................................... - 8 - 5、大力发展健康服务..................................................... - 8 - (三)加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 9 - (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打造三峡库区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基地 ........ - 10 - (五)强化“科技兴院”意识,以科研促发展 ................................ - 10 - (六)加大医疗设备投入,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搭建平台 ........................ - 11 - (七)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 11 - (八)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 - 12 - (九)加强医院内涵文化建设,提升品牌形象 ................................ - 12 - 四、保障措施.......................................................................................................................................... - 12 -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和组织保障 ........................ - 12 - 1、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 12 - 2、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 .......................................... - 13 - 3、以人为本,民主管理.................................................. - 13 - 4、健全应急机制,确保安全稳定 .......................................... - 14 - (二)加强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 - 14 - 1、坚持以院长负责制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健全院科两级管理体系 .............. - 14 - 2、积极主动适应医改政策,探索医院改革路径。 ............................ - 15 - 3、以人为本,改善职工福利待遇,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 - 15 - (三)资金和后勤保障.................................................... - 15 - 1、加强成本核算,拓宽医院发展融资渠道 .................................. - 15 - 2、加强后勤保障,支持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 - 15 - (四)开展风险分析调控,确保稳步快速发展 ................................ - 16 -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