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梳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

四大专题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分散系

物质的分类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物质,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对物质进行分类。

1.根据物质的聚集状态,将物质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和固态物质。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将物质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3.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将物质分为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和难溶性物质。

4.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5.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通常把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如CaO、Na2O。

把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又叫无机酸酐)如CO2、SO2。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如Al2O3

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_____,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_____。

●A.CO2 B.Na2O C.Al2O3 D.CO

物质的转化

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及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定条件下,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研究物质的转化,不仅可以揭示物质转化所遵循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利用物质的转化可以进一步制造人类需要的新物质。

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现列表如下:

表达形式反应类型实例(化学方程式)

A+B===AB 化合反应CaO+H2O===Ca(OH)2

AB===A+B 分解反应CaCO3===CaO+CO2 ↑AB+C===A+CB 置换反应Fe+2HCl===FeCl2+H2↑AB+CD===AD+CB 复分解反应

CaO+2HCl===CaCl2+H2O

1、经分析,某种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D )

A 一定是一种单质

B 一定是纯净物

C 一定是混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可能是混合物

2.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的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B )

A.Fe+CuSO4===FeSO4+Cu

B.3CO+Fe2O3===2Fe+3CO2

C.AgNO3+NaCl===NaNO3+AgCl↓

D.2KMnO4===K2MnO4+MnO2+O2↑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

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标准:1 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相同,约为6.02×1023。

(2)符号:mol

(3)计量对象: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有微观粒子。

幻灯片14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6.02×1023mol-1表示,符号为NA。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的关系 n=N/NA

5. 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

2.物质的量(n)、质量(m)、摩尔质量(M)的关系

n=m/M。

物质的聚集状态

1、物质的聚集状态主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不同和聚集状态的特性如下: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运动宏观性质

固态微粒紧密排列,微粒

间的空隙很小在固定位置上振动有固定形状,几乎不

能被压缩

液态微粒排列较紧密,微

粒间空隙较小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形状,

不易被压缩

气态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形状,

容易被压缩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

符号: Vm ,单位L/mol或m3/mol。

(2)计算公式:Vm=V/n。

(3)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因素

①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取决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②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典例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标准状况下,6.02×1023个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22.4L

B.0.5molH2所占的体积是11.2L

C.标准状况下,1molH2O的体积为22.4L

D.标准状况下,28gCO与N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物质的分散系

一、分散系

1.分散系的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

2.分散系的分类

3.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

②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③聚沉现象

胶体粒子在适当的条件下相互结合成直径大于100nm的颗粒而沉降下来的过程,叫胶体的聚沉。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中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以分子形式存在,而不能导电的化合物。2.常见的电解质、非电解质

(1)常见的酸、碱、盐类、活泼金属氧化物、H2O等均为电解质。例如

酸:H2SO4、HNO3、HCl、H2CO3、H3PO4、H2SiO3、H2SO3等。

碱:NaOH、KOH、Ba(OH)2、NH3·H2O、Ca(OH)2等。

盐:NaCl、KNO3、MgCl2、BaSO4、CaCO3等。

部分氧化物:H2O、Na2O、Al2O3等。

(2)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CO等)、大部分有机物(如酒精、蔗糖等)为非电解质。

1、下列物质,

①NaCl 晶体②CO2 ③H2SO4溶液④石墨

⑤液态CH3COOH⑥熔融KCl ⑦蔗糖⑧CaCO3固体

(1)能导电的是. (2)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③④⑥

①⑥⑧

②⑦

三、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离子电荷数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数值,离子电荷的正负取决于化合价的正负。

(2)原子团不能拆开,例如Ax(ROn)y===xAy++y(ROn)x-

(3)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3.酸、碱、盐的定义(从电离的角度)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酸的电离通式一般为:酸―→H++酸根离子,如HCl===H++Cl+,

H2SO4===2H++SO42-。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碱的电离通式一般为:碱―→金属离子(或NH4+)+OH-,

如NaOH===Na++OH-。

(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盐的电离通式一般为:盐―→金属阳离子(或NH4+)+酸根阴离子。

幻灯片24

1.“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食盐水是电解质。②氯化氢是电解质,所以液态氯化氢导电,气态氯化氢不导电。

③CuSO4是电解质,CuSO4·5H2O不是电解质。

④Na2O溶于水导电,是因为生成了NaOH,NaOH是电解质,Na2O不是电解质。⑤蔗糖、乙醇等多数有机化合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非电解质。

⑤正确,①②③④错误。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常见物质的检验

●溶液的配制与分析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分开的过程。2.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二、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1.过滤

过滤是分离液体和不溶性固体混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除去液体中难溶性组分的。

(1)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2)过滤的操作要点

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漏斗的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烧杯内壁相接触。

2.蒸发

蒸发是将溶液加热,使溶液受热汽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物质的方法。蒸发可得晶体,也用于浓缩溶液。

(1)蒸发时用到的仪器有: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2)在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实验结束后,不能将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桌上,以免烫坏桌子或遇实验台上的冷水引起蒸发皿炸裂;

②当蒸发到析出大量晶体、剩余少量溶液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以防止晶体过热迸溅。

3.结晶和重结晶

(1)冷却法

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

(2)蒸发法

此法适用于溶解度变化不大的溶质,如NaCl。

(3)重结晶

将已得到的晶体用蒸馏水溶解,经过滤、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步骤,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

4.萃取和分液

(1)定义

①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②分液: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2)萃取与分液所用的主要仪器:烧杯、分液漏斗、铁架台(带铁圈)。

5.蒸馏

(1)蒸馏原理

利用物质沸点的不同,加热液体混合物,使沸点低的液体变为气体挥发出来,再冷却为液体,以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的方法。

(2)仪器:酒精灯、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也叫尾接管)、锥形瓶、橡胶塞。

典例分析

1.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原则是什么?

2.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蒸馏法

B.使浑浊的食盐水变澄清——过滤法

C.从溴水中分离出溴——分液法

D.把硝酸钾和氯化钾从同一溶液中分离开来——蒸发结晶法

幻灯片30

常见物质的检验

一、常见离子的检验

人们通常根据不同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某些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1.NH4+检验

(1)原理:NH4++OH-===NH3↑+H2O,NH3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实验:氯化铵、硫酸铵溶液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反应。

2.Cl-检验

(1)原理:Ag++Cl-===AgCl↓,AgCl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2)实验:氯化铵溶液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3.SO42-检验

(1)原理:Ba2++SO42-===BaSO4↓,BaSO4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2)实验:硫酸铵溶液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

4.焰色反应

(1)定义: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特殊颜色的现象,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可见焰色反应并不是化学反应,而应是一种物理现象,主要用于钠、钾等碱金属及其离子的检验。

(2)焰色:钠:黄色;钾:紫色(隔蓝色钴玻璃,目的是滤去钠产生的黄色火焰干扰)。

(3)实验:焰色反应器通常可用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或镍、铬、钨丝制成。每次焰色反应操作之后,都要用稀盐酸洗净金属丝。用稀盐酸的原因是:生成金属氯化物,而金属氯化物在高温时可挥发。

二、化学物质组成的现代分析方法

利用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一些特征性质,检验组成化学物质的元素,的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常用方法。

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常借助一些仪器来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

(1)原子分析仪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C、H、O、N、S等元素;

(2)红外光谱仪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团;

(3)原子吸收光谱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

典例分析

有四瓶常用的溶液:①BaCl2溶液,②NaCl溶液,③Na2SO4溶液,④CuSO4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A.①④③②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

CD

溶液的配制与分析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含义

用来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符号为CB,常用单位为mol·L -1(或mol/L )。

2.表达式:CB=nB/V。如1L溶液中含有1mol溶质,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100mL 0.100mol/L Na2CO3溶液

1.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或托盘天平、100ml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配制步骤

(1)计算:根据nB=CB·V可知n(Na2CO3)=0.010mol,则m(Na2CO3)=1.06g。

(2)称量:若用托盘天平可准确称取Na2CO3固体1.1g。

(3)溶解:将称好的Na2CO3固体放烧杯中入,用适量蒸馏水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并冷却至室温。

(4)移液:将烧杯中的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

(5)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并将洗涤液都注入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将容量瓶内的溶液倒入洁净、干燥的试剂瓶中,在瓶体上贴好注明溶液名称、浓度的标签,备用。

典例分析

1.配制0.5mol/LNaOH溶液250mL,在下列仪器中:

①托盘天平②量筒③烧杯④玻璃棒⑤漏斗⑥500 mL容量瓶⑦药匙⑧250 mL 容量瓶⑨胶头滴管,需要用到的仪器有(C)

A.①③④⑥⑨B.①④⑦⑧⑨

C.①③④⑦⑧⑨D.①②④⑤⑧⑨

2.使用胆矾配制1L 0.1mol/L的CuSO4溶液,正确的做法是(C)

A.将胆矾加热除去结晶水后,称取16g溶于1L水

B.称取胆矾25g溶于1L水中

C.将25g胆矾溶于少量水,然后将溶液稀释到1L

D.将16g胆矾溶于少量水,然后将此溶液稀释至1L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核的组成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

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

量子力学

原子核

核外原子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是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例如,要使该原子达到8个电子(最外层是一层时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通常是失去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3)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小于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要使该原子的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最外层是一层时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通常是得到电子变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三、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微粒——质子和中子构成的,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

2.质量数

(1)质量数

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数值,叫做质量数,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2)数量关系:中子数用符号N示,质子数用符号Z来表示,则质量数(A)=N+Z。

(3)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整数值。

(4)原子组成的表示及含义

①原子

②ZA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如1735Cl表示一个质量数为35,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18 的氯原子。

3.元素、核素和同位素

(1)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核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①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与中子数和电子数无关。

②元素定义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又包括带电的原子(即阴、阳离子)。例如,11H、12H、13H、H+等都称为氢元素。

③元素是一个种类概念,因此只能说人类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近120种元素,而不能说120个元素。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

A.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

B.1H和2H是不同的核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C.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它们的中子数不等

D.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

2.用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E.电子层数,填写下列空格。

(1)原子种类由_____AB___决定。

(2)元素种类由__A______决定。

(3)元素有无同位素由___B_____决定。

(4)1~18号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____D____决定。

(5)元素的化学性质由______AD__决定。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钠镁及其化合物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氯气的生产原理

氯气的性质

氧化还原反应

溴、碘的提取

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1.氯气的工业制法——电解饱和食盐水

(1)制取原理

(2)电解装置:见教材

(3)电解特点:电解氯化钠溶液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氯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氢气,在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钠。

(4)“氯碱工业”:人们把以电解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工业称为“氯碱工业”。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的原理

(2)制取装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氯气能与非金属反应。氢气、磷、硅等许多非金属单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Na +Cl 2=====

点燃2NaCl 2Fe +3Cl 2=====点燃2FeCl 3 Cu +Cl 2

=====

△CuCl 2

注意 氯气和氢气反应时,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但产物相同。纯净的H2在Cl2中安静地

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并生成大量白烟;H2和Cl2混合后,在强光照射下,能迅速化合而发生爆炸。

(3)氯气能与碱反应。在常温下,氯气与碱溶液发生反应,除了生成水以外,一般还生成金属氯化物(盐酸盐)和金属次氯化物(次氯酸盐)。化学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 +NaClO +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另外 “84消毒液”的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是NaClO ,漂白粉有效成分是Ca(ClO)2。化学实验中,残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防止氯气污染环境。 (4)Cl2和水的反应 ①氯水 a .氯气的水溶液叫氯水。溶于水中的部分Cl2与水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l2+H2O=HCl +HClO

b .氯水的成分:三种分子: Cl2、H2O 、HClO 四种离子: H +、Cl -、OH -、ClO -

c .氯水的酸性: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漂白粉漂白原理:Ca(ClO)2+CO2+H2O===CaCO3↓+H2O +2HClO 。

d .氯水的强氧化性(HClO ,Cl2):氯水的漂白杀菌都是HClO 的强氧化性所致。如: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H +)后褪色(HClO 能使有机色素褪色)。

e .氯水的不稳定性(HClO):次氯酸不稳定,见光可分解: 2HClO =2HCl +O2,所以氯水用棕色瓶保存,若长期存放氯水.氯水的氧化性减弱,酸性增强。 ②次氯酸(HClO)

a .弱酸性:比碳酸酸性弱。

b .不稳定性: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易分解释放出O2,反应方程式2HClO====2HCl +O2↑

c .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具有漂白作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有色布条褪色. 氯水有 漂白作用

有色布条不褪色.

干燥的氯气 没有漂白作用

H 2+Cl 2=====点燃或光照2HCl 2P +3Cl 2=====点燃2PCl 3 2P +5Cl 2

=====

点燃2PCl 5

2NaCl +2H 2O=====通电Cl 2↑阳极+H 2↑+2NaO H 阴极

氯水中含有Cl2、H +、Cl -、HClO 、ClO -、H2O 、OH -等多种微粒,从而决

定了氯水性质的多样性。

(1)试指出下列各现象主要是何种微粒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________; ②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________;

③加入石灰石粉末逐渐溶解,并放出气体________;

④滴加AgNO3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________。(2)氯水不能长久放置,暂时存放的方法是__________,

新制氯水在久置过程中,颜色逐渐变浅,漂白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①H +、HClO ②HClO ③H + ④Cl - (2)用棕色瓶存放,并置于阴暗处

Cl2+H2O===HCl +HClO,2HClO===2HCl +O2↑

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与实质

(1)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②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3)氧化剂与还原剂

①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

②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

(4)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到的产物叫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到的产物叫氧化产物。

(5)实质

实质是有电子的转移,其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双线桥法表示同一种元素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电子得失情况,箭头是从反应物中的变价元素开始,指向生成物中的同一种元素。

(2)单线桥法

单线桥法表示反应物中同种元素或不同种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情况,即表示原子或离子之间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单、双线桥法中的注意事项

①使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时,箭头由反应物中变价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一元素,单线桥法箭头是在反应物中由失电子的元素指向得电子的元素。

②使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时要标出“得到”或“失去”及电子数目;使用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时只标转移的电子数目。

③表示电子的符号时不要漏掉“e”右上角的“-”。

幻灯片54

典例分析

从下列事实中你可以总结出有关规律吗?

示例:①氧化性:H2SO4(浓)>SO2>S,Na2FeO4>FeCl3>FeCl2

②还原性:H2S>S>SO2,Fe>FeCl2。

③浓H2SO4、浓HNO3、KMnO4中的S、N、Mn只表现氧化性;Na、Cu及H2S、HCl中的Na、Cu、S、Cl只表现还原性;S、SO2、FeCl2、NO、NO2中的S、Fe、N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a.一般来说,元素化合价越高,其降低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

b.元素的化合价越低,其升高的可能性就越大,物质的还原性就越强。

c.元素的化合价为最高值,由该元素所决定的物质只有氧化性;若元素的化合价为最低值,由该元素所决定的物质只有还原性。

d.元素的化合价为中间价,该元素所决定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本规律具有一般性,称“价态律”。

溴、碘的提取

二、溴、碘的提取

1.反应原理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人们可以把海水中的溴离子(Br-)、海带等海产品浸出液中的碘离子(I

-)氧化成溴、碘单质。

(1)KBr溶液与氯水反应:2KBr+Cl2===2KCl+Br2

(2)KI溶液分别与溴水、氯水反应:2KI+Br2===2KBr+I2;

2KI+Cl2===2KCl+I2

2.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流程

3.溴、碘的用途

溴可用于生产多种药剂,如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AgBr是一种重要的感光材料,是胶卷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碘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元素,AgI可用于人工降雨。

典例分析

1.从海水中可以提取溴单质,其主要反应为:2Br-+Cl2===2Cl-+Br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溴离子具有氧化性B.氯气是还原剂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单质强

钠、镁及其化合物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离子反应

●镁的提取及应用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一、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1.亮: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2.轻:密度较小,ρ(Na)=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

3.低:熔点和沸点较高,熔点为97.81℃,沸点为882.9℃。

4.软:硬度很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5.导: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二、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1.钠的原子结构

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钠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因此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2.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O2的反应

①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

②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

化学方程式为:2Na+O2====Na2O2。

③Na2O与Na2O2的化学性质

a.Na2O是碱性氧化物,它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与水反应生成碱,Na2O+H2O===2NaOH。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Na2O+CO2===Na2CO3。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Na2O+H2SO4===Na2SO4+H2O。

b.Na2O2可以与H2O和CO2反应产生O2,故Na2O2可用作供氧剂:2Na2O2+

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钠的性质非常活泼,在常温下就能与水迅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并放出氢气。

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3)与熔融盐的反应:

三、金属钠的用途和制取

1.钠的用途

(1)工业上用Na作强还原剂,用于冶炼金属,如:

(2)Na—K合金(液态)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在电光源上,用钠制造高压钠灯。

(4)制取Na2O2等钠化合物。

2.钠的制取

700~800 ℃Ti+4NaCl。

TiCl4+4Na=====

1.取一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①金属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浅黄色固体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④⑤D.④⑤

2.CO和H2的混合气体21.2g,与足量O2反应后,通过足量Na2O2,固体质量增加() A.21.2 g B.14 g

C.6.78 g D.不能确定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一、碳酸钠的性质

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易溶于水,白色粉末,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探究碳酸钠的性质

(1)与某些碱的反应,如:Ca(OH)2、Ba(OH)2等。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Ca(OH)2+Na2CO3===CaCO3↓+2NaOH

(2)与某些盐的反应,如:CaCl2、Ba(NO3)2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CaCl2+Na2CO3===CaCO3↓+2NaCl

现象:若将盐酸逐滴加入到Na2CO3溶液中,开始阶段,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则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Na2CO3+HCl===NaHCO3+NaCl

Na2CO3+2HCl===2NaCl+CO2↑+H2O

(4)其水溶液呈碱性

现象:用pH试纸测高温下0.1 mol·L-1 Na2CO3溶液的pH,其pH约为12。

应用:除油污。

(5)与碳酸氢钠可以相互转化

化学方程式: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Na2CO3+CO2↑+H2O

二、碳酸钠的制备与应用

1.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

将二氧化碳通入氨水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化学方程式: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过滤得到碳酸氢钠晶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用途

(1)纯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冶金、食品等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1.在Na2CO3溶液中加稀盐酸和在稀盐酸中加入Na2CO3溶液产生的现象相同吗?

2. 能否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离子反应

一、强、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

强酸(如硫酸、盐酸、硝酸等)、强碱(如NaOH、KOH等)以及绝大多数盐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这样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弱酸(如碳酸、醋酸等)、弱碱(如NH3·H2O等)等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这样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

二、离子反应

1.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2.实质[以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为例]

Ca2+和CO32-结合生成CaCO3的反应,即反应都是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难溶性物质,如生成BaSO4、AgCl、CaCO3等沉淀。

(2)生成挥发性物质,如生成CO2、SO2、H2S等气体。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H2O等。

(4)络合反应(5)氧化还原反应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中的一个,离子反应即可发生。

三、离子方程式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书写步骤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按“写”、“拆”、“删”、“查”进行。其中“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1)“写”:写出反应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2)“拆”: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如强酸、强碱及可溶性盐)的化学式拆开,改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如单质、沉淀、气体、难溶物、氧化物及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将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符号(未参加反应)删去,并将化学计量数约成最简。

(4)“查”:看方程式两边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出了实际参加的离子间反应;

(2)能表示同一类化学反应,如H++OH-===H2O则可以表示所有强酸与强碱作用生成可溶性且完全电离的盐和水的中和反应。

幻灯片68

①③⑤⑥⑦

1.下列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是____,

是弱电解质的是__。

①盐酸;②NaCl(s);③熔融的MgCl2;④醋酸;⑤氨水;⑥Cl2水;⑦Cu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

①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②碳酸氢钙溶液跟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③醋酸跟氢氧化钾溶液反应:CH3COOH+OH-===CH3COO-+H2O

④碳酸镁跟稀硫酸溶液反应:MgCO3+2H+===Mg2++H2O+CO2↑

⑤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Cu2++Ag

⑥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稀H2SO4:Ba2++SO42-===BaSO4↓

③④正确

镁的提取及应用

一、镁的提取

1.镁的存在:自然界中的镁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地壳和海水中。海水中镁的总储量约为1.8×1015吨。

2.镁的提取

从海水中提取镁,步骤如下:

(1)煅烧海边贝壳石灰石,制成石灰乳。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CaO+

H2O===Ca(OH)2

(2)将石灰乳加入到海水沉淀池中,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化学方程式:MgCl2+Ca(OH)2=== Mg(OH)2 ↓+ CaCl2。

(3)将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Mg(OH)2+2HCl===MgCl2+2H2O。所得溶液蒸发结晶可获得六水合氯化镁晶体(MgCl2·6H2O),然后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转化成氯化镁。MgCl2·6H2O=== MgCl2+6H2O↑

(4)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得金属镁。MgCl2=== Mg+ Cl2↑

二、镁的性质

1.镁的物理性质

镁是银白色的金属,密度较小(1.74 g/cm3),有较强的韧性、延展性、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硬度、熔点、沸点介于钠、铝之间。 2.镁的原子结构

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由其结构可知,镁原子容易 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镁离子。因此,镁是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存在。 3.镁的化学性质

镁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与活泼非金属、酸等发生反应。 (1)镁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①镁与氧气的反应:2Mg +O2===2MgO ②镁与氯气、氮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Mg +Cl2===MgCl2, 3Mg +N2=== Mg3N2 (2)镁与酸的反应

把一小段擦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镁条上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镁与酸所电离的H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H +还原成氢气。化学方程式:Mg +H2SO4(稀)===MgSO4+H2↑。

2NaCl(熔融)=====电解2Na +Cl 2↑。

(3)镁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剧烈燃烧, 发生耀眼的白光,瓶内壁上有黑色物质生成。化学方程式:2Mg +CO2=== 2MgO +C 三、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用途 1.镁的用途

(1)镁能与铜、铝、锡、锰、钛等形成许多合金(约含镁80%)。虽然镁合金的密度只有1.8 g ·cm-3左右,但硬度和强度都较大,因此被大量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件等。因此,镁被誉为“国防金属”。

(2)由于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来制造信号弹和焰火 2.氧化镁的用途:氧化镁的熔点高达2800 ℃,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1.铝镁合金因坚硬、轻巧、美观、洁净、易于加工而成为新型建筑装潢材料,主要用于制作窗框、卷帘门、防护栏等。下列与这些用途无关的性质是( ) A .不易生锈 B .导电性好 C .密度小 D .强度高

2.下列关于镁元素及其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镁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保护膜 B .镁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没有游离态

C .镁能在氯气、二氧化碳中燃烧,这说明不只是氧气才有助燃性

D .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O2、Cl2、N2及酸、碱发生反应

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铝及铝合金

幻灯片75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1.铝的存在

铝元素占地壳总量的7.73%,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还有少量的杂质)是铝元素在地壳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

2.铝的冶炼

以铝土矿为原料,冶炼铝包括两个过程:由铝土矿提取氧化铝和由氧化铝电解制取金属铝。

(1)Al2O3的提取

①铝土矿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和水,化学方程式为Al2O3+2NaOH=== 2NaAlO2+H2O;

②在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NaHCO3,化学方程式为NaAlO2+CO2+2H2O===Al(OH)3↓+NaHCO3。

③灼烧Al(OH)3得到Al2O3,化学方程式:2Al(OH)3

+3H2O+2AL2O3

2)Al2O3的电解

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得金属铝,化学方程式

为:2Al2O3==通电==4Al+3O2↑

3.铝的用途

(1)铝合金主要用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电子行业。

(2)铝由其优良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重要用途,主要有:

①延展性——制作铝线、铝箔、多种容器。

②导电性——电的良导体。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铜,是优良的导体之一。

③导热性——热的良导体。

④不透明——作忌光物(如胶卷)的包装材料。

⑤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作涂料(俗称银粉、银漆)。

(3)铝易与许多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形成多种性能优良的合金。

①Al与Mg、Cu、Si、Zn、Li等金属能形成各种性能优良的铝合金。

②铝合金的特点:密度小,强度高,塑性好,易成型,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

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一、氧化铝

1.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氧化物。

2.Al2O3分别与HCl、烧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Al2O3+6HCl=2AlCl3+3H2O

(2)Al2O3+2NaOH=2NaAlO2+H2O

3.Al2O3的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熔点高,难溶于水。

4.用途

(1)做耐火材料

(2)冶炼铝的原料

二、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白色胶状物,不溶于水,具有吸附性,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沉淀。

2.化学性质

易溶于强酸(HCl)或强碱(NaOH),

难溶于弱酸(碳酸)或弱碱(氨水)。

①与强酸反应:Al(OH)3+3H+=Al3++3H2O

②与强碱反应:Al(OH)3+OH-=AlO2-+2H2O

3.两性氢氧化物: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氢氧化物。

4.制备方法

①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

②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5.应用

①医学:中和胃酸

②生活:净水

1. 向下列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硫酸,沉淀又溶解的是()A.Na2CO3 B.BaCl2

C.FeCl3 D.NaAlO2

铝及铝合金

1、铝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铝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铝的密度小(2.7g·cm-3)----飞机制造

良好的导电性----用作导线

良好的导热性----铝制炊具

良好的延展性----用作包装

2、铝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O2、S、Cl2等)的反应

铝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

4Al+3O2=== 2Al2O3

(2)铝和盐溶液反应:2Al+3CuSO4===3Cu+Al2(SO4)3

(3)与碱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4)与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

(常温下,铝遇冷的浓硫酸、浓硝酸时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5、铝与某些氧化物反应———铝热反应

(1)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光芒、有熔融物生成

2Al + Fe2O3 === 2Fe + Al2O3

(2)铝热剂:铝粉和某些金属氧化物(Fe2O3、Fe3O4、V2O5、Cr2O3、MnO2)组成的混合物。

(3)用途:焊接铁轨、冶炼金属

铁、铜的提取及应用

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

一、铁和铜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铁和铜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常见的铁矿有磁铁矿(主要成分为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等;常见的铜矿有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CO3·Cu(OH)2]等。此外铁在自然界中还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陨铁中。

二、工业炼铁

工业炼铁的原理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用一氧化碳将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

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等

2.设备:炼铁高炉

3.反应原理:用还原剂将铁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4.工艺流程

从高炉下方鼓入空气与焦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的热量;二氧化碳再与灼热的焦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将氧化铁还原为铁。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O2;CO2+C===2CO;Fe2O3+3CO===2Fe+3CO2

5.除去铁矿石中含有的SiO2:

石灰石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铁矿石中的二氧化硅等反应生成炉渣,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CaO+SiO2===CaSiO3 炉渣的密度比铁水小,故浮在铁水上面,分离可得铁水。

三、工业炼铜

1.用黄铜矿炼铜

工业上用高温分解黄铜矿的方法获得铜。粗铜中铜的含量为99.5%~99.7%。含有Ag、Au、Fe、Zn等杂质。

2.粗铜的精炼

电解精炼铜的原理是让粗铜作阳极,失电子变为Cu2+,在阴极上用纯铜作阴极即可得精铜。电解精炼得到的铜,其含量高达99.95%~99.97%。

3.生物炼铜

矿堆浸铜法是一种已被人们沿用了几百年的生物炼铜方法,直到最近,生物工程学家才认识到是微生物在帮助我们从矿石中提取铜。

典例分析

1.冶炼金属常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还原法,②电解法,③热分解法。现冶炼下列金属,试选择适宜的冶炼方法(用序号)。

Al______,Mg______,Cu______,Hg______,Mn______

答案②②①③①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一、铁、铜的物理性质

铁是一种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质软,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铁属于重金属、黑色金属、常见金属。铁能被磁铁吸引。

铜是一种有金属光泽的紫红色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仅次于银,可用于制电缆),良好的延展性。粉末为紫红色。铜属于重金属、有色金属、常见金属。

二、铁、铜的化学性质

1.铁的化学性质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

高一化学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 混合物。 3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 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 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有机物
烷烃: 甲烷
烯烃: 乙烯
主要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 5 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 H2、Cl2、HCl、H2O 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
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 分子式相同而结
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 构式不同的化合
子团的物质
物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 同单质的互称
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 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 用甲,乙,
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 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
“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一 重要知识点网络化总结【精品】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41796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 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与习题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 Ba2+= BaSO4↓?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 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 = m/M)?六、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 =22.4 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 n 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 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 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