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美国关税变化引起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关税变化引起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关税变化引起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关税变化引起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对全球贸易的多边体制和地区贸易格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迅速变化的世界经济形势和美国国内政党、权力及利益集团的斗争从两个侧面决定着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美国一直自视为战后自由贸易的“白衣骑士”。它领导创建了关贸总协定,近50年间积极推动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自诩有“世界上最为开放的贸易体系”,即使在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里根总统执政期间,自由贸易也是常挂在嘴边以维持全球战略的标榜之词。7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地位受到德国和日本的冲击,进而又面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挑战,“自由贸易”的面纱立即被揭去,而互惠主义又得到了回归和发展。美国行业竞争力和贸易赤字间的关系是这种变化的关键。80年代中期,美国钢铁、汽车等产品竞争力衰退造成巨额部门贸易逆差,申请进口救济的保护主义在里根总统的第二任期间达到顶峰。经过里根、布什政府的结构调整和克林顿政府的复兴经济计划,当前美国产业的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在电信、半导体、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恢复了劳动生产率的领先地位,制成品出口在发达国家中制成品总额中的比例也由80年代中期的14%提高到1993年的18%。

自1990年以来,美国开始使用《协调制度》或HS制度下的关税税则,从而代替了原来的《美国税则》。协调制税则是国际通用的关税税则,它改善了进口统计的分类,也可满足海关的使用要求。《协调制度》税则美国文本共将商品分为22类、97章。美国海关征收进口货物关税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该批进口货物的海关价值,应税价值通常是决定于外国出口港口的离岸价格。但是1979年修改的第402条款新规定新估价标准或方法的次序如下:进口商品的成交价格;同商品的成交价格;相似商品的成交价格;倒扣价格;计算价格。美国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同样也发表了“节税”的声明,其中包括对美国海关退税制度、美国海关关税优惠制度等两个制度的完善。分别包括:

(1)制成品必须在有关负税进口产品进口之日起5年内。出口退税额相当于出口产品中外国已负税料件税款的99%。适用退税的有普通关税、倾销税、反补贴税和标志税。退税同样适用于国内税法对进口规定的税种,以及某些种类的石油及其制品进口许可证费等。

(2)第一种类型主要是涉及美国产品出口后经过有效的加工复运进口的产品,如国外修理或改制货物的复进口关税优惠,国外组装美国零部件复进口的关税优惠等。第二种类型是反映美国贸易政策,如国际贸易协定等,比如普惠制对加拿大汽车零件的关税优惠等。

但是外贸逆差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3年克林顿总统上台时贸易逆差为1313.7 亿美元,到1995年已增加到1719.9亿美元,同时,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00年出口部门将支撑近1600万个就业机会,其就业回报率将比平均水平高出30%。这些都促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将目标由进口保护转向迫使外国市场“消除一切贸易壁垒”,于是新的互惠主义思想孕育而生。“新互惠主义”要求“全面互惠”,即贸易伙伴之间就开放全部市场及全部关税及非关税限制问题谋求互惠及平衡的办法,或是通常所说的“公平贸易”或“管理贸易”。它的主要内容是:

(1)产品、部门或行业内部平衡,而非“第一差异互惠主义”下不同部门之间按

比较优势的相互大体对等减让;

(2)以政治决定的“成效导向”标准替代市场决定的“规则导向”标准,即不以“事前”竞争法规而以“事后”自己最终的实际出口量来决定外国市场的开放程度

(3)采用固定份额或数量指标,将“自动出口限制”和“自动进口扩大”相结合,保障本国产品在外国市场的最低占有率,并限制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的渗透率,这是对“有秩序销售安排”的发展;

(4)单边标准和治外法权,以美国国内法作为判别“ 公平”之标准,对其单方面认定的“不公平”或“歧视性”贸易行为加以制裁或报复,当美国按其标准认为对手的减让程度低于本国时,美国将不再采取行动而只等待对方作出单方承让。

在美国《1996年贸易政策议程和1995年总统关于贸易协定方案的年度报告》中,克林顿总统明确了其外贸政策的四个基本目标:打开外国市场、坚持“平等竞技”、为美国公司和工人实行激进的贸易促进战略、将贸易政策与全球经济战略相结合。这个“门户开放”战略是继他第一任期间提出“出口能动主义”的延续,也是“新互惠主义”哲学理念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出口保护主义”彻头彻尾的体现。通过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重商主义的互惠贸易思想自始至终是美国制定外贸政策的信条,这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美国的相对经济地位的竞争力。近年来新的互惠主义观点对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且从规则上看也违反了美国自己努力创建的GATT成功的基础──非歧视性原则。具体说它歧视欠发达国家和较小的国家,表现为经济大国的强权,违背了最惠国待遇;同时,任何国家都可能给予进口物品与本国同等待遇的同时,仍然违反美国互惠主义的法律,故而国民待遇也遭到破坏。按照互惠主义的逻辑发展下去,最终将建立一种需要大量互惠主义的双边和部门贸易及投资政策的新秩序。这种双边及部门政策的扩散最终将使关贸总协定和多边原则变成一纸空文,并可能导致严重的贸易摩擦,使世界贸易体系解体为霍宾斯所说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例: 2007年美国前十大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按序为加拿大、中国、墨西哥、日本、德国、英国、韩国、法国、台湾地区、荷兰,与2006年排名相比,仅有的变化是荷兰替代马来西亚成为美第十大贸易伙伴。其中,加拿大以5,616亿美元遥遥领先,中国为3,868亿美元,墨西哥是3,473亿美元,与中国相差394亿美元。从绝对值来看,美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与中国的贸易额以12.8%的增幅拔得头筹。但从占美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只有中国所占份额上升,德国、英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基本保持不变,其它五个国家或地区所占份额则有所下降。这十大贸易伙伴占美国货物进口总额的64.9%和出口总额的58.7%。美对其十大贸易伙伴除荷兰外均有贸易赤字。另外,在美对外贸易十大逆差来源国中,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以2,563亿美元居榜首;对日本逆差从2006年的886亿美元下降到828亿美元,仍居第2位;对墨西哥、加拿大、和德国逆差分别为743亿、647亿和447亿美元,列3-5位,其中加拿大和德国已是连续两年对美顺差净值出现下降。另外,分列第6、7、8位的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沙特都是因为对美保有300亿美元以上的原油出口顺差而得以列入美十大逆差国。

强权,违背了最惠国待遇。拿中国为例美国可以说经常找中国的“茬”,包括美国指控我国很多企业对某些产品实行倾销,具体表现为我国可能给予进口物品与本国同等待遇的同时,仍然违反美国互惠主义的法律,故而国民待遇也遭到破坏。既对我国很多企业征收反倾销税,而且其税率高达应征税额的几百倍,甚至更高。但由于近年来中国成为世界新崛起的大国,而且其劳动力、原材料等价格低廉,所以在WTO的推动下,美国与中国的商品交易也在不断增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施新的“国家出口战略”。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公布了国家出口战略,确定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采取的措施包括减除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出口的管制、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贸易融资、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协助中心、提供贸易咨询等,将出口的焦点集中于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环境科技、服务业、科技咨询等产业上。美国政府实施的“国家出口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92—1996年,美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6.2%,高于全球5%的平均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

第二,推动双边、多边、区域贸易,积极扩展美国对外贸易的空间。

1.致力于多边贸易政策。美国充分发挥其影响力,积极参与GATT与WTO的各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谈判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关税减让、劳工标准、基础电信、金融服务、海运服务等方面。同时,美国积极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贸易纠纷,从1995年11月到1996年11月,美国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申诉了21起纠纷,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关税、农业政策、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倾销等。

2.推进区域性贸易自由化。1992年8月12日北美三国建立了“北美自由

贸易区”;1993年克林顿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1994年决定和西半球国家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1995年他又在马德里会上与欧盟达成跨大西洋自由协定的行动纲领。

3.采用双边贸易政策。美国还积极利用双边贸易谈判机制迫使主要贸易伙伴国做出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让步,使其成为美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输出的开放市场,达到削减贸易赤字,促进出口的目的。克林顿执政的第一个四年间,美国就同别的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二百多个双边贸易协定。以日本为例,仅1993—1995年美日签署二十多个贸易协定,促使美对日出口增加了85%。

第三,克林顿在加强与贸易伙伴合作的同时,对与其有贸易争端的国家采取了大棒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对等”贸易和“公平”贸易为借口,以本国的“综合贸易法”和“301条款”为依据,尤其是利用“特殊301”和“超级301”,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同时,美国还广泛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保护本国的企业和市场。如1993年美国曾宣布对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钢材征收109%的惩罚性关税。

第四,美国政府顺应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构筑全球网络贸易战略。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和网络已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和魅力。1993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技术和国家利益》、《全球电子商务框架》、《IT2计划》等战略,这些战略有力地引导了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美国国际竞争力也因此迅速增强。

布什上台以后,贸易政策加大推行公平贸易的力度,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并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8月6日在白宫签署了贸易促进授权法案,从而使这项中断8年的总统外贸谈判授权得到恢复。美国加大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步伐,一方面,推动多边贸易合作。启动世界贸易组织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谈判共涉及七个领域,即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以及贸易与环境。在对美国有利的基础上提出非农产品零关税方案、农产品减少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方案、提出开放服务市场的建议等。另一方面注重展开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谈判。

“9·11”事件以后,美国加强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与此同时,美国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保护力度。2002年3月20日,美国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正式启动。2002年5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农产品补贴法案。

90年代后美国关税变化以及对外贸易的变化

美国自1980年7月1日起,按成交价征税。自1990年以来,美国开始使用《协调制度》或HS制度下的关税税则,从而代替了原来的《美国税则》。协调制税则是国际通用的关税税则,它改善了进口统计的分类,也可满足海关的使用要求。《协调制度》税则美国文本共将商品分为22类、97章。

美国海关征收进口货物关税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该批进口货物的海关价值。海关评估进口货物价值的法律依据是美国1930年关税法(修正)第402节有关估价的条款,这些条款曾在1979年贸易协议法中得到修正。在大多数情况下,海关评税的价值基础是货物的交易价值;如果交易价值不能确定,则可根据特定的二级基础对进口货物进行评税。这些二级价值基础依次为相同货物、相似货物的交易价值、推论价值和推算价值。如果进口商品依照税则从表价税率全部地或部分地应征关税,由必须应用有关的税率来确定该项商品的应税价值。海关确定应税价值的过程被称为“海关估价”。海洋运费、海上保险费和其它出口后各项费用,是不包括在应税价值之内的。换言之,应税价值通常是决定于外国出口港口的离岸价格。1979年。修改的第402条款新规定新估价标准或方法的次序如下:进口商品的成交价格;同商品的成交价格;相似商品的成交价格;倒扣价格;计算价格。根据经1978年的海关手续改革和简化法案修改的美国法典中第19卷第1505(a),应允进口商在进口申报时或条例规定的晚些的某一时间,但不得晚于提交所需进口申报单证后的30天期交纳进口商品预估应纳的税款。海关条例规定,如果有关单证已提交,则要求进口商在提交即时放行进口申报单证时,即在货物申报进口后10日内,交纳预估税款。如果货物是进入保税仓库的,则在其从保税仓库提出供消费时交纳预估税款。

结税是指对某一批进口货物应付或应退税款的最后计算或确定。通过进口的清算而体现的海关对政府或进口商作出的决定是最终的,结论性的。美国节税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国海关退税制度:所谓退税,是指按照美国法典第19卷第1313条A项规定对在美国使用负税进口产品制造或生产一种产品并再出口者退回原交纳的有关税款。制成品必须在有关负税进口产品进口之日起5年内。出口退税额相当于出口产品中外国已负税料件税款的99%。适用退税的有普通关税、倾销税、反补贴税和标志税。退税同样适用于国内税法对进口规定的税种,以及某些种类的石油及其制品进口许可证费等。2美国海关关税优惠制度:美国海关关税优惠制度主要分成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是涉及美国产品出口后经过有效的加工复运进口的产品,如国外修理或改制货物的复进口关税优惠,国外组装美国零部件复进口的关税优惠等。第二种类型是反映美国贸易政策,如国际贸易协定等,比如普惠制对加拿大汽车零件的关税优惠等。

海关行政处罚及行政复议规定一、美国海关行政处罚规定美国海关法定权力概述美国海关法赋予美国海关和法院广泛的权力。它包括:强行复制进口商的帐册权。如果不能按照海关要求提供有关帐册,有关当事人会失去进口特权和司法蔑视援引权,同样要受到处罚。强行命令有关当事人出庭和提供证词。对同进口有关的人、运输工具、航空器、车辆和商品进行扣留和搜查。在特定条件下,对美国海关水域,某些海关水域毗邻域海关有权登船检查。依照搜查证有权对监管物和其它设施进行搜查并没收违反法律的进口商品。有权对违反海关法而应受到

处罚的财产予以没收。可依照原先的诉状或宣布没收财产诉讼程序的有关财产予以没收归为国有,如果商品价值为1万美元或不足1万美元金额的,或者其确定后属于违禁范围的,可按照简化诉讼程序予以没收充公。美国联邦法典第十九卷对海关关员进行有关查验、查问和搜查的程序作了具体的规定。适用于商品和运输工具扣留和扣留商品的处理(包括对没收财产的处理和没收程序)在美国联邦法典第十九卷有规定。关于被管制的财物、麻醉品和大麻的特别规定也十分明确。

二、美国司法审议制度美国司法审制度概述1980年海关法院在有关进口商品引起的同事诉讼方面提供了一套广泛的司法审议制度。其主要特点是1980年11

月1日生效的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建立代替了美国海关法院。新法院把过去海关法院与联邦地区分管的进口事务民事管辖权合二为一。地区法院行使的法律与平衡法中所有权力都转交了国际贸易法院。该法院有9名法官,最多5人来自同一政党。当国际贸易法院于1980年11月1日成立时,被取代的海关法院的法官就成了新法院的法官。国际贸易法院象海关法院是一样具有全国范围的管辖权,并将在合适的不同进口港进行审理和听证活动。

美国90年代后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施新的“国家出口战略”。1993年9月克林顿总统公布了国家出口战略,确定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6大重点出口产业。采取的措施包括减除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出口的管制、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贸易融资、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协助中心、提供贸易咨询等,将出口的焦点集中于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环境科技、服务业、科技咨询等产业上。美国政府实施的“国家出口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92—1996年,美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达6.2%,高于全球5%的平均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第二,推动双边、多边、区域贸易,积极扩展美国对外贸易的空间。1.致力于多边贸易政策。美国充分发挥其影响力,积极参与GATT与WTO的各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谈判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关税减让、劳工标准、基础电信、金融服务、海运服务等方面。同时,美国积极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贸易纠纷,从1995年11月到1996年11月,美国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申诉了21起纠纷,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关税、农业政策、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倾销等。2.推进区域性贸易自由化。1992年8月12日北美三国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克林顿积极推动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1994年决定和西半球国家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1995年他又在马德里会上与欧盟达成跨大西洋自由协定的行动纲领。3.采用双边贸易政策。美国还积极利用双边贸易谈判机制迫使主要贸易伙伴国做出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让步,使其成为美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输出的开放市场,达到削减贸易赤字,促进出口的目的。克林顿执政的第一个四年间,美国就同别的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二百多个双边贸易协定。以日本为例,仅1993—1995年美日签署二十多个贸易协定,促使美对日出口增加了85%。第三,克林顿在加强与贸易伙伴合作的同时,对与其有贸易争端的国家采取了大棒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对等”贸易和“公平”贸易为借口,以本国的“综合贸易法”和“301条款”为依据,尤其是利用“特殊301”和“超级301”,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同时,美国还广泛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保护本国的企业和市场。如1993年美国曾宣布对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钢材征收109%的惩罚性关税。第四,美国政府顺应全球电子商务

发展的趋势,构筑全球网络贸易战略。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和网络已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和魅力。1993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技术和国家利益》、《全球电子商务框架》、《IT2计划》等战略,这些战略有力地引导了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美国国际竞争力也因此迅速增强。

布什上台以后,贸易政策加大推行公平贸易的力度,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并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8月6日在白宫签署了贸易促进授权法案,从而使这项中断8年的总统外贸谈判授权得到恢复。美国加大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步伐,一方面,推动多边贸易合作。启动世界贸易组织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谈判共涉及七个领域,即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以及贸易与环境。在对美国有利的基础上提出非农产品零关税方案、农产品减少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方案、提出开放服务市场的建议等。另一方面注重展开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谈判。

“9·11”事件以后,美国加强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与此同时,美国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保护力度。2002年3月20日,美国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正式启动。2002年5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农产品补贴法案。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大学 xx学院 国贸07Q1 一、xx经济现状概述 (一)xx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xx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 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 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 5.2%,工业增长率为 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 53.5%,较第一季度的

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 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 “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 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 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 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 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 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 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

中国如何实行对外贸易政策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是WTO的主要成员国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贸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也不敢想象没有贸易的世界会是怎么样。那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而且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针对中国当前的贸易模式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中国该在“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争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贸易政策呢? 一、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自由贸易政策实施表现为关税的降低和应税商品的减少、非关税壁垒等的减少与取消。自由贸易政策是西方国家自由竞争时期的产物。自由贸易政策随资本主义建立而出现,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变。时强时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国家存在和不平衡规律作用下,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主流政策时期短于保护贸易政策时期。但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资本扩张本性的追求。 二、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

的发展。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也就是说,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目的很不相同。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其目的是为了积累金银财富;主张的保护贸易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 三、我国当前的贸易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出口的快速发展不能有效提高国民经济效益和人民福利水平。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大多属于来料加工,大部分的利润被他国占有,我国所分得的是微乎其微的劳动力收入。 2、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了尽快扩大出口规模,我国一般加工工业的技术装备需要大量进口,装备工业自身也极度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产装备工业的萎缩。统计数据表明,1994年以来,我国食品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建筑及采矿用机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以及发电机组及旋转式变流机等一些支柱产业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资本品上对进口的过度依赖,制约了企业通过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08历21 08022039 曹忆鸣 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60年代;美国;女权;解放运动 Abstract: the second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began in the 1960 s,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impact on social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ny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and al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60s; the United States; feminist; liberation movement 目录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3)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4) 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5) 四、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6) 五、总结 (7)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 世纪初,起飞于内战之后,蓬勃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工业化的进行加快了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都得到了重大改变。这些变化都促使她们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带来的家庭模式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妇女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发生很大改变。工业化带来的个人独立性的增强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妇女的择偶成为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爱情和个人喜好代替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成为择偶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独立,使女性改变了婚姻是生存需要的观点,纷纷推迟结婚年龄。随着核心家庭的出现,美国家庭拥有的孩子已经由殖民地时代的7-8 人降至1900 年的平均3.56 人。这期间的人口增长还包括1200 万移民的涌入,这就更加说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第二,妇女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使妇女的家庭权利增强。妇女经济独立性的提高使妇女摆脱了对男性经济的依赖,有的甚至要养家糊口,这样妇女家庭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家庭权利得到了提升。第三,工业化形成了新的家庭生活观。这一家庭生活观最早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形成,随后被全社会所认同。由于这一时期城市中产阶级对儿童童年的重视,使母亲在养育孩子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由于家庭和工作严重分离,家庭被作为远离外部竞争压力的避风港湾。而妇女被期望集中精力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不再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丈夫和妻子各司其职,妻子主要负责料理家务和抚养孩子,而丈夫则外出工作挣钱养家。这一家庭生活观念到现在还在制约着人们对妇女角色的理解,阻碍了女性在家庭之外对事业的追求,并影响至今。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1、民权运动的催化 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影响巨大的民权运动发展而来的。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斗争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南部黑人就开始全面反抗白人的种族歧视,要求废除种族隔离,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经过持续的斗争,1964、1965年美国颁布民权法案,宣布消除劳动场所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投票权。此后,种族平等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在民权运动中,黑人妇女堪称是"运动的脊梁",在"追求尊严的斗争中处在风口浪尖上"。①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公民权利的则成为当代妇女运动的催化剂②。一个受到社会歧视的种族奋起反抗,发出"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的呼喊,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年轻女性。 2、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首先,理想、期待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是推动美国年轻女性走上社会运动道路的一个重

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美国对外贸易定义1941年修正本 (颁布日期:1941年7月30日实施日期:1941年7月30日时效性:有效)一九四一年七月三十日美国商会、美国进口商协会及全国对外贸易协会所组成的联合委员会通过。 序言 一九一九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的出版曾在澄清与简化对外贸易实务方面起过不少作用,并得到世界各国买卖双方的广泛承认和使用。但自该定义出版以后,贸易习惯已有很多变化,因而在一九四○年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全国对外贸易会议上强烈要求对它作进一步的修订与澄清,认为这对帮助对外贸易商处理业务是必要的。 兹推荐《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一九四一年修正本》供进口和出口商人共同使用。此项修正本并无法律效力,除非有专门的立法规定或为法院判决所认可。因此,为使其对各有关当事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建议买方与卖方接受此定义作为买卖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鉴于一九一九年以来贸易习惯和手续的演变,这次修正的定义中包括了卖方和买方的一些新的责任,并且在许多方面,对原有责任的解释也比一九一九年定义的解释清楚一些,这些修改对卖方和买方都是有益的。广泛接受这次修订的定义,将导致对外贸易手续的标准化,并避免许多误解。 卖方和买方采用此修正的定义,将使各有关当事人对其责任和权利更加明确。 注意要点

1.由于世界各地有很多机构都分别提出了对外贸易定义,而很多国家的法院对这些定义各有不同的解释,所以由卖方和买方一致同意他们所订的合同以《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一九四一年修正本》为准,并接受《定义》所列各点,这是很有必要的。 2.除下列对外贸易的术语外,还有一些有时使用的术语,如港口交货(FreeHarbor),成本加保险费、运费、佣金(C.I.F.&C),成本加保险费、运费、利息(C.I.F.&I.),成本加保险费、运费、佣金、利息((C.I.F.C.&I.),成本加保险费、运费并卸到岸上(C.I.F.Landed),以及其他。除非事先已经准确地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这些术语都不宜使用。想借用本《定义》所列术语的解释去阐述其他术语是不明智的,因此,只要有可能,就应援用已经在这里下了定义的术语。 3.在报价或合同中,使用容易被误解的缩写是不明智的。 4.在报价中,应避免使用常见的“英担”(Hundredweight)或“吨”(Ton)。因为一英担可以是短吨的100磅或长吨的112磅,一吨可以是2,000磅的短吨或2,204.6磅的公吨,也可以是2,204磅的长吨,所以在报价和售货确认书中,对“英担”或“吨”要明确表示它所代表的实际重量,同样,关于数量、重量、体积、长度或面积等单位也应该经双方一致同意作出明确的说明。 5.如货物需经检验或需要检验证书,则双方事先应协议明确该费用由卖方或由买方负担。 6.除另有协议外,卖方应负担一切费用,直至货物到达买方必须负责随后运送事宜的地点为止。 7.合同中还有很多组成部分不属于对外贸易定义的范围,因此,在本《定义》中未予述及。对此,双方应在磋商合同时另行议定,对于所谓“惯常的”做法尤应如此。 价格术语定义 (Ⅰ)产地交货EX(POINTOFORIGIN)“制造厂交货”,“矿山交货”,“农场交货”,“仓库交货”等(指定产地)“EXFACTORY”,“EXMILL”,“EXMINE”,“EXPLANTATION”,“EXWAREHOUSE”,etc.(named point of origin) 按此术语,所报价格仅适用于原产地交货,卖方同意在规定日期或期限内在双方商定地点将货物置于买方控制之下。 在此报价下: A卖方责任: (1)承担货物的一切费用和风险,直至买方应负责提货时为止。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特朗普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其政策包括:1、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提升贸易壁垒;3、通过税收政策使得企业回流美国。 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会使消费品价格上升,从而引发通胀,并且会使经济整体效率下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等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将受损。 对于中国来说,对美贸易依赖度较高的初级品制造业和机械产品出口将受到冲击 主要将会影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加拿大进口的商品有60%来自于美国。墨西哥进口商品的80%以上来自于美国。 ? 贸易保护对美国的影响? ? 美国自身而言,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可能使得关税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进口产成消费品价格上升侵蚀消费者剩余,美国国内供给不足或价格更高导致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价格上升,而消均衡的费数量则减少,这对美国低收入者影响较大;进口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带来通胀,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会通过成本加成定价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上,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可能引发通胀;进

口数量减少会导致低效率和寻租,美国国内效率较低的企业受贸易保护也得以存活,经济整体的效率下降。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8贸易政策日程和2017年报告》,明确提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有五大支柱:一是通过维护经济安全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巩固美国经济,惠及所有美国人;三是达成让更多美国人受益的贸易协定;四是加强执法力度,让不遵守规则者不再获利(占美国便宜);五是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有效市场间推广规则,推动国际贸易,为世界创造更大福祉。 美国公布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消息称,已向国会提交特朗普政府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议程主要内容为:第一, 制定支持国家安全政策的贸易政策;第二,巩固美国经济发展;第 三,推进利于全民的贸易谈判;第四,实施并捍卫美国贸易法律法 规;第五,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 ??????????????????????????????????????. 1. ???????????????????????? 2. ????????????????????????????????????????? 3. ?????????????????????????, ??????????????? [??]???????, ???????|?????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自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近期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的特点、以及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政策贸易顺差贸易壁垒 1、近期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的特点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工业,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不断,贸易纠纷愈演愈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显有发展,贸易外部环境不断恶化。 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下降16%,进口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而且在进口方面仅次于美国、德国,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2009年9月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了2009年前8个月的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根据公布的外贸数据,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与2008年同期相比,进出口贸易额大幅下降,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但是,出现回暖迹象据海关统计,2009年1月~8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3 38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4%。其中出口7 307.4亿美元,下降22.2%;进口6 079.2亿美元,下降22.7%。累计贸易顺差1 228.2亿美元,减少19%。海关统计显示,8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 917亿美元,其中出口值1 037亿美元,7月和8月两个月出口值连续稳定在千亿美元之上;进口880亿美元。经季节调整后,8月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环比分别增长2.3%、3.4%和1%。 (二)在出口商品中,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小于同期出口总体水平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前8个月,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总体降幅22.2%的水平,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674.6亿美元,下降10.4%;鞋类出口183.3亿美元,下降5.8%;家具出口156.6亿美元,下降9.4%;箱包出口80.3 亿美元,下降9.4%。此外,纺织纱线及织物374.3亿美元,下降14.9%;玩具45.5亿美元,下降12.2%。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 2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0.6%。 2、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考验 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经历了七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6%,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多。与此同时,结构不优化、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旧突出,同时出现了贸易顺差急剧扩大、摩擦迅速增加、与宏观经济不协调、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吃紧等一系列新矛盾。进入2010年,随着各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国家支持外贸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外贸恢复增长的前景可以期待。但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仍然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浅谈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要品牌理论

浅谈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要品牌理论 摘要: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机器大生产造成的产品同类化程度日趋严重。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心理上面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卫·奥格威所写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的问世,他的品牌形象理论在60年代的美国广告界盛行。 关键词:品牌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品牌形象理论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产品空前丰富,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可是,机器大生产造成的产品同类化程度日趋严重,主张寻求独特销售卖点的USP理论越来越难以运用,而由李奥·贝纳提出的"寻找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也被大量的模仿与复制。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心理上面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卫·奥格威认识到,广告必须从原来的寻求产品的独特功能转移到树立产品长远品牌形象上来。于是随着大卫·奥格威所写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的问世,他的品牌形象理论在60年代的美国广告界盛行,并成为当时美国的主要品牌理论之一。 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认为品牌形象并不是产品本身所固有的,而是消费者在产品的品质、价钱、历史等内在因素的引诱、匡助下产生的。产品可以同质化,创意可以被模仿,但是品牌却有着别人难以模仿的个性。通过阅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品牌形象理论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每一则广告都应是对品牌形象做贡献。大卫·奥格威在书中提到他自己在早期推广“品牌形象”这一概念的时候就曾说:“我们坚信每一则广告都必须被看成是对品牌形象这种复杂的象征符号做贡献,被看成是对品牌声誉所做的长期投资的一部分。”他的意思

对外贸易政策(Foreign Trade Policy)

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Foreign Trade Policy)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 ? 2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 3 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 4 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类 型 ? 5 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因 素 ? 6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要 依据 ?7 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措 施 [编辑] 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它集中体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规章、条例及措施等。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 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保护本国的市场; ?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积累资本或资金; ?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 ?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生产力、内外均衡)

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一项完整的贸易政策应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 从对外贸易政策的内部构成看应包括三个层次: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 这是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本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本国的资源、产业结构等情况,制定的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基本政策。 2、对外贸易国别(或地区)政策 这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及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本国与不同国别(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关系,分别制定的适应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 3、对外贸易具体政策,又称进出口商品政策 这是在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商品在国内外的需求和供应情况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分别制定的适用于不同产业或不同类别商品的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般反映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内部,一般存在着若干不同的利益集团。在一定时期,某一集团在政治上占上风,则该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就反映这个集团的利益和意志,主要为这个集团服务。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常在此问题上发生争吵。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一般是由该国的立法机构进行。在资本主义国家是由其议会直接通过贸易法案,或由议会授权总统或政府制订、颁布有关的法令或规章,如进出口商品关税的提高或降低、进出口商品的限额、是否实行许可证制、商品检验规章以及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等。 对外贸易政策在制定以前,立法机构一般要征询各大企业集团的意见。大企业主也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通过其组织──企业主协会或商会向立法机构提出建议,施加影响。 在对外贸易政策的执行和贯彻方面,国家一般设立一系列专门机构,按照对外贸易政策的规定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管理。如在政府中设立外贸部或商业部作为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机构;在对外开放的口岸地点设立海关作为进出口商品的通道,对商品进行监督查验、征收关税、查禁走私;设立进出口银行,从金融上支持商品的进出口,发放出口信贷、办理国际支付结算;设立商品检验局和卫生检疫机构,从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把关。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 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以清教为本源的传统工业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这一文化矛盾成为隐伏在繁荣背后导致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 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于美国社会的转型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期。随着工业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庞大的机器世界和自动化程序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和惶惑不安。在这个社会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也是由机器来调节的。能源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改变了工作的性质,技艺被分解为简单的操作步骤。人、材料、市场都是为了生产和分配商品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待遇跟物件没有什么不同。人成了工业生产中的“奴隶”,从事着机器和自动化程序“命令”下的重复 性操作,无法在工作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精神需求被忽视。物质的高度繁荣无法使机械式工作后满怀压抑感的人们愉悦起来,他们更渴望身心愉快、新奇探险的感觉。60年代的美国人普遍信奉“感觉好,就干”、“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等享乐观点,积极追求新的精神和文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成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的温床。60年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战后50年代的经济繁荣后,潜在的不安因素几乎全部爆发了出来。黑人要求改变不平等现状,反对种族歧视,民权斗争轰轰烈烈;新“左派”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青年造反风起云涌;妇女要求打破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理念,女权运动如火如荼……60年代美国群众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与此同时,暴力暗杀不断发生,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等著名人物都在60年代被暗杀者的子弹夺去生命。 在富裕社会中出生和成长的这一代人,面对眼前的社会,突然发现繁荣民主的美国并非尽善尽美,它充满了偏见、不平等、甚至腐化和堕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观念突然颠倒了过来,他们追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1964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东京湾决议案,美国开始直接投入对越战争。在此后的10年,越南战争问题在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新闻媒体对越战的大量报道不断把战场上的情景生动地展示在美国人民面前,越南战争给参战的美军和美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越南战争更是把“婴儿潮”一代人直接拖入战争。60年代,“婴儿潮”一代已开始步入青年,成为美国的巨大兵源。1967年美国进行征兵制改革,规定不再缓征研究生和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将被直接送往越南前线。越南战争引发了学生大规模的反战活动,60年代末,这场学生反战运动把当时的整个美国社会引向了“反主流文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出了问题,他们要进行反抗,拯救美国。“婴儿潮”一代公开彻底地宣告了他们同美国主流文化模式的决裂。他们不再遵循传统价值观念,沉湎于毒品,提倡“性自由”。他们一面设法逃避兵役,一面高呼“做爱,不要战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二 摇滚乐、吸毒、性革命、群居村、奇装异服、东方宗教等都成了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和拒绝主流文化的斗争方式。 摇滚乐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开始叫“节奏与布鲁斯”,当时还完全是黑人自己的音乐。1952年,克利夫兰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雷德为白人观众播出了第一支“节奏与布鲁斯”音乐,称这种音乐为“摇滚”,这种音乐在那些厌倦了缺乏性感,多愁善感的民谣的青少年中很快流行开来。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自中国加入WTO后,国际经济竞争逐渐激烈,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国家保护主义也呈现出新的形式。面对各国对中国企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攻击,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国际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相当严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挑战,首当其冲就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中国不像亚洲“四小龙”,不能单向地直接向国际市场迈进,只能在逐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进军宽广的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不得不全面接受以WTO为中心而制订的一系列国际贸易制度、准则,尽管这些制度、准则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完全合理。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逐渐与WTO规则相适应的规范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2007年,中国在前几年加强进出口调控的基础上,继续对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主要措施有: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降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继续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体系,扩大了限制类和禁止类加工贸易商品目录;调整进出口关税税率,加征或提高了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降低了部分国内需要的资源性产品和涉及百姓生活的日用品的进口暂定税率;取消了包括钢材、钢坯、塑料原料及部分机械设备、装备、仪器在内的338个税目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同时,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针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越发激烈化,中国国际贸易在坎坷中经历了近二十多年

的改革,逐渐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使得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趋于成熟,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国民福利的提升。在中国参与APEC运作及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向自由化的贸易不断迈进,贸易政策措施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规范性。 1.在WTO体制下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已是WTO成员,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WTO这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在WTO所确定的原则、规则下推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说来,WTO中对贸易政策及贸易行为而制定的准则、规范提倡的是使贸易自由化逐渐进行。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放贸易制度。(2)建立并维护贸易环境的公平性。(3)采取规范的、透明的贸易调节政策。(4)允许WTO贸易政策规则以外的经济事项发生。在实际贸易交往中,一些交易和贸易政策部分的与WTO原则相冲突相违背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包容的。这些政策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进口损害防御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幼稚工业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政策等。在WTO贸易政策规则下,中国的贸易政策选择主要体现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以及利用WTO‘的相关保护措施对国内市场、产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必要的保护。 2.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相同,因而对他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本国的具体法律制度,而不能盲目地采用西方国家的政策策略。在本国行业遭遇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时,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时,中国应适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加强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实时的贸易政策来应对各个方向而来的保护主义攻击。如: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讲解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学院名称: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世界历史 学生姓名:苏芳芳 学号: 201100350123 指导教师:孙琇 2015 年5 月11 日

论文(设 计) 题 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选题时间 完 成时间 论文 (设计) 字数 关键词 美国学生运动、消费观念、婴儿潮、麦卡锡主义、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 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理论和实践意义: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而美国的大学生运动作为典型,更能体现那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时代特色。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试图全面介绍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使读者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状况,更直观容易地理解和认识美国的学生运动,有利于增强的历史思维以及理解、分析史实的能力。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 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这激烈地冲击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将整个社会置于红色恐怖阴霾之下;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以及越南战争,使美国民众处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之下;美利坚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大学生对自由、正义的渴求使得美国的学生运动变得更加义无反顾;而国外,米德的“代沟理论”认为60、70年代反战争、反歧视的学生运动证明“代沟”因素是美国学运爆发的重要因素。 创新:本文力图结合前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且突出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能切身地体会美国学生的那种激情和正义感,这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附:论文(设 计) 本人签名:年月日

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中英文)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 美国对外贸易定义(1941年修订本) 《美国对外贸易定义》是由美国几个商业团体制定的。它最早于1919年在纽约制定,原称为《美国出口报价及其缩写条例》,后来于1941年在美国第27届全国对外贸易会议上对该条例作了修订,命名为《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中所解释的贸易术语共有六种,分别为: 1.Ex(Point of Origin,产地交货); 2.FOB(Free on Board,在运输工具上交货); 3.FAS(Free Along Side,在运输工具旁边交货); 4.C&F(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 5. 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加保险费、运费); 6.Ex Dock(Named Port of Importation,目的港码头交货)。 然而,由于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都接受了《通则》的解释,美国制定《定义》的团体已同意不再继续使用该项定义。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s of the 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 Inc., are reproduced for information purposes only. They are NOT to be construed as part of the National Oilseed Processors Association trading rules. They are reprinted through the courtesy of 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 Inc.,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American Importers, Inc. 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 1941, Adopted July 30, 1941, by a Joint Committee representing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American Importers, Inc., and the 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 Inc. (颁布日期:1941年7月30日实施日期:1941年7月30日时效性:有效) FOREWORD序言 Since the issuance of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 in 1919. many changes in practice have occurred. The 1919 Definitions did much to clarify and simplify foreign trade practice, and received wide recognition and use by buyers and sell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At the Twenty-Seventh 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nvention, 1940, further revis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these Definitions was urged as necessary to assist the foreign trader in the handling of his transactions. 一九一九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的出版曾在澄清与简化对外贸易实务方面起过不少作用,并得到世界各国买卖双方的广泛承认和使用。但自该定义出版以后,贸易习惯已有很多变化,因而在一九四○年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全国对外贸易会议上强烈要求对它作进一步的修订与澄清,认为这对帮助对外贸易商处理业务是必要的。 The following 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1941 are recommended for general use by both exporters and importers. These revised definitions have no status at law unless there is specific legislation providing for them, or unless they are confirmed by court decisions. H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sellers and buyers agree to their acceptance as part of the contract of sale. These revised definitions will then become legally binding upon all parties.

第七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七章对外贸易政策 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定义、目的与构成 (一)贸易政策的定义: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政策主体: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指各国政府。 2.政策客体:贸易政策规范、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和从事贸易活动的企 业、机构和个人。 3.政策目标 4.政策内容:贸易政策涵盖的方面和内容 5.政策手段:实施政策内容时所采用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 (二)目的 1.市场目标:保护本国的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2.产业目标: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3资金目标:外贸活动应有助于为本国经济建设积累资本或资金; 4.整体目标:维护本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和利益。 5.其他目的 (三)贸易政策的构成 1.总贸易政策:它是一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 比如中国1949-1978年之间实施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保护贸易政策;1978中国提出改革开放,其贸易政策:开放型的适度的保护贸易政策;比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后有提出科技立国等 2.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根据总贸易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与市场供求状况针对不同商品和服务分别制定政策。 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如过去西方国家制定的限制或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与军事有关的科技产品就是这种国别政策的体现。我国过去首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已经成功入世,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国外对中国的武器出口的限制等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就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交替发展与变化的历史,这两种政策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自由贸易程度与保护贸易程度也有所不同,纯粹的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1.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等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和控制经营领域与范围的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和服务等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给予优待和补贴。 三、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的制定与执行 对外贸易政策和执行要考虑本国的经济力量的强弱;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