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

目录

摘要.............................................................................................................................. III Abstract ........................................................................................................................ III 第1章导论 (1)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本文研究背景 (2)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价值 (2)

第2章经济增长要素投入分析 (3)

2.1 劳动要素 (3)

2.1.1 人力资本的积聚........................................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资本要素 (5)

2.3 技术要素 (7)

2.3.1 科技基础和转化能力 (8)

2.3.2 科技进步的指向 (9)

第3章中国高等教育对劳动要素的作用分析 (11)

3.1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11)

3.2对劳动者质量的作用 (13)

第4章中国高等教育对资本要素的作用分析 (14)

4.1促进经济增长 (14)

4.2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15)

第5章中国高等教育对技术要素的作用分析 (20)

5.1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作用 (20)

5.2对内生技术进步的作用 (21)

第6章对中国当前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评价与建议 (23)

6.1片面强调高等教育书本知识与心智技能的作用 (20)

6.2忽略高等教育对劳动者价值观的作用 (21)

6.3调整教育投入结构 (23)

6.4加强立法监督,保证教育资金专款专用 (25)

6.5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26)

6.6改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27)

参考文献 (29)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论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还有很长,中国应该发展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而不是只强调学生数量的提高,将高等教育由培育尖子型向大众化转移,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人才。提出了人力资本是第一国力,我国必须切实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以提高人力资本优势,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has been a hot topic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within raw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is a long w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hina should develop various 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running, rather than only emphasizes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cultivating top type to transfer, conveying the applicabl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Puts forward the human capital is the first national strength, our country mus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advantage, and thus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maintain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in the future.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 Economic Growth ; Analysis

第1章导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对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就开始了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索,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在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提出了作为人力资本核心要素的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假设,从而奠定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经济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制度经济学,进而到竞争力理论,不仅论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论述了制度要素、管理要素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这不仅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区别了以往物力资本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带来收益。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收益比物力资本带来的收益还要大。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又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是教育,所以也要重视教育投资。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此外,丹尼森在该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增长核算或增长原因分析之父。他通过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出了经济的总增长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广义的教育的贡献。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经济学,世界各国涌现出一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层出

不穷。

在我国,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研究也正进一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1.2本文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逐渐变成了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主要表现为以高新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能力竞争,这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现实挑战。进行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分析研究,其主旨就在于引导人们确立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理念,人才是一国是否能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的潜在关键,而在人才中,高端人才则是重中之重。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呈现出匮乏之态,因此,要想在国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胜,依靠的就是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是高新技术、自主研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一突破,靠的就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人才已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成为比资金更重要的资本。人才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如何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教育是进行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性作用,而高等教育则是更高一层的集知识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于一体的源地,是联系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桥梁,起着整合社会各个部门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在经济增长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迫切。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价值

20世纪60年代正式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该门学科的核心

课题之一就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该问题研究,学界领域始终未形成统一共识,争论颇多。本文基于在肯定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所做出巨大贡献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即书本知识获得、心智提升和价值观道德理念形成分别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即教育是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停进步的不竭动力。通过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措施,这对于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国家政府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深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内部一些教育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化对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为政府有关政策的选择增强针对性,为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已有学术资料的查阅,多数学者只是笼统地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论证研究,而没有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体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本文分析了教育带给受教育者三个层次的需求所得,即书本知识、心智技能、价值观的提升;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教育三个层次与经济增长四个要点,即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及管理的关系作用;最后,通过前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了重要结论:中国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飞速增长,而其之所以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不仅仅是依赖书本知识和心智情商的增长,其中不容忽视的潜在原因是教育带给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内在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2章经济增长要素投入分析

2.1 劳动要素

在经济活动中劳动要素的差别极大,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生产率。经济增长需要不断提高物质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大批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存在。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当劳动力素质提高时,经济增长表现为低消耗、高收益或者低投入、高产出的高质增长;当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偏低时,经济增长表现为高消耗、低效益或高投入、低产出的低质增长。当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一般需要接受过一定程度的专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把低素质的劳动力改为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而把普通形态的劳动力改造为技术形态的劳动力,进而在生产中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或物化劳动的节约或单位劳动消耗的产出的增加,因而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条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劳动者的质量和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性能和质量。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文化技术水平是充分发挥生产工具效率、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条件。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在劳动力支出中,智力作用不断加强,体力作用逐渐降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对智力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受传统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作用不断下降。现代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劳动者是受过教育,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非未受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是通过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世代传承下去,传播开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可以把前人劳动当中所积累的各种劳动经验、技能以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进行继承和传播,使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大幅度的提高劳动技能。教育发展对促进技术革新、技术转化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不断改善和创造劳动工具,提高其应用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促进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更恰当组合。

当代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总量投入不仅仅指物质资本的投入,还包括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教育投资,其重点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包括人才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在提高人才素质方面有着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更为明显的优势:高等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是更高层次上的知识,它所进行的教育是以就业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身心发展更全面,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他们在高等学校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学科、各种社团的影响下其独立性和创造性都相对较强.因此,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增量,同时也为经济的增

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2 资本要素

资本投入包括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投入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投入。经济超常增长首先要求有大规模的物质资本投入,在供给方面,通过高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率,获得高产出,进而导致高收入,高收入使储蓄能力增强,又导致资本投入增加;在需求方面,高投入造成的高收入则使购买力提高和市场扩大,刺激投资的增加,投资增加得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率,获得高产出,进而导致高收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相互促进,必然形成增长的良性循环,并使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见图1)

储蓄能力强资本形成市场扩大刺激投资

供给高投入需求

高产出生产率提高高收入生产率提高

经济增长所需投入的资金,只靠国内储蓄是不够的,尽管国内储蓄是最主要的部分。还必须借助于国外资金的流入。根据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的“两缺口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将出现投资大于储蓄的储蓄缺口和进口大于出口的外汇缺口,造成对经济增长的储蓄约束和外汇结束。如果令Y为总收入,C为总消费,I为总投资,S为总储蓄,X为出口总值,M为进口总值,可由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宏观分析得出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公式:Y=C+1+X—M 上式移项:Y-C—I=X—M

而:Y—C=S

则:I—S=M—X

即:储蓄缺口等于外汇缺口。

两缺口平衡式表明:左右两端必须平衡,储蓄缺口需要外汇缺口来平衡;外汇缺口需要储蓄缺口来平衡。而两缺口模式中投资、储蓄、进口、出口是独立变

动的量,投资大于储蓄的数额不一定等于进口大于出口的数额,必须进行调节,才能使其达到平衡。这种调节可以是不加其他因素的调节,如果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可以减少投资、增加国内储蓄,或者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如果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可以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或者增加投资、减少国内储蓄。但其后果都将是降低经济增长率。这种调节还可以是加入引进外资因素的调节,引进外资对于平衡缺口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填补两缺口之间的差额,使两缺口相等;而如果外资以机器设备的形式引入,它既是进口又是投资,作为进口不需要用增加出口来抵付,作为投资又不需要增加国内储蓄,这里撇开国内配套资金不计。从而可以在不降低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实现两缺口的平衡。从长远来看,引进外资建设的项目可直接增加出口,引进外资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可间接增加出口;引进外资使国内投资扩大,促进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必然导致国内储蓄增加。显然,经济超常增长需要的是后一种调节。亦即通过国外资金流人,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保证。

国外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有: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贷款、援助、外国私人直接投资。引进国外资金,需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这包括政治稳定、社会安定;能够与世界市场对接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在利润汇出、赋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置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领域;以及提供各方面的良好服务等。引进国外资金,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宏观经济效益的比较选择。这可以国外援助为例说明(见图2)。

资本品

图2援助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图中PP为受援前生产可能性曲线(舍象国际贸易),PP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

点A为福利最大化均衡点,此时投资为OI

1,消费为OC

1

;受援后,假如将援助额

AB全部用于投资,则投资应为IO

2

。但此时PP向右上方移动到P’P’,P’P‘与无

差异曲线Ⅱ相切点D为受援后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因而实际上投资为OI

3

,消费

为OC

3。这表明,在得到援助额AB后,所能增加的最大投资量为AE(0I

3

一OI

1

),

AB与AE的差额BE为相应增加的消费量。而如果受援国不能将援助额最大限度地用于投资(如援助本身已指定用途,国内经济、政治原因等),或者偏好消费,均衡点D将沿着P’P’线向右下方移动,使援助的更大部分用于消费。可见,受援量主要用于投资,在投资增加的同时,消费也有所增加;受援量偏重于消费,在消费增加时,投资将减少。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引进国外资金显然应主要用于投资,特别是用于国民经济中迫切发展的部门的投资。消费的暂时牺牲,会使投资增加,利润增长,消费也会很快得到补偿,并达到新的层次。引进国外资金,还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坚持平等互利,以能够得到正当权益,不受制于人为原则。与此相联系,要掌握合理的负债限度,保证有可靠的清偿能力。根据国际经验,负债限度一般为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全部收汇的20%左右。

2.3 技术要素

经济增长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内在的联系。没有科技进步含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不能提高要素生产率,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经济增长。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主要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则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只取决于技术进步。不管怎么说,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点毫无疑义。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而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武装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水平。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科学技术,而高等教育的任务则侧重于创造和应用科学技术,这是南高等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在高校中,聚集了大批的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极强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决定性力量。高等教育不断拓展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领域,同

时也源源不断通过各种社会服务形式把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2.3.1 科技基础和转化能力

就一个国家的整体而言,现代经济增长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主要是指具有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吸收能力和推广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开展卓有成效的科学技术研究,有能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新的成果并应用到生产中去;所谓吸收能力,就是一个国家能够引进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具有与之相配套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通过吸收、消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使科学技术水平得以提高;所谓推广能力,就是一个国家能够推进科学技术的扩散,有能力将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于社会生产部门,大面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引致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后起国家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的实践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于经济增长举足轻重,丹尼森等人在《日本经济怎么增长得这样快》一书中,将日本与美国经济发展差距的消失主要归结为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3—1971年日本年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为8.77%,其中1.97%为知识进展所提供;1953—1961年,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1.42%,1961 1971年则提高到2.43%。据金森久雄预测,1955—1960年,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4.7%,1960一1965年提高到5.9%;而同期美国由1.9%下降到1.0%。后起国家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的实践同时也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有赖于一国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正是依托其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较强的科学技术转化能力,得以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心有余力不足,长期不能使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提高,经济难以发展的事实。

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一般说来,进入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了这种基础和能力。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强化这种基础和能力,使之更具导向性地推进经济增长。

2.3.2 科技进步的指向

从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非常重要。

一是科学技术的“人化”和“物化”。科学技术是由人来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技术的“人化”,也就是要造就具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形成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体。首先要挖掘现有科技人才的潜力,通过对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采取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政策等,使科技人才在最适合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富有积极性、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其次要扩展科技人才的规模,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自学成才等,使大部分劳动者熟悉现代科学知识和掌握现代技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胜任的科技人员,大范围多层次地调动潜能;再次,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等,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后继科技人才,为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攀登高峰提供人才保证。从而形成普及和提高相辅相成、近期和远期衔接递进的宏大科学技术队伍。科学技术又总是通过一定的传递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科学技术的“物化”,也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将科学技术凝结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造成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载体。要应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生产工具,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要应用科学技术创造新材料,提供新能源,开辟原有劳动对象的新用途;要应用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瞄准尖端,重点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使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又能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现实基础的强大物质力量。科学技术的不断“人化”和“物化”,将使一国的科学技术存量不断增加。

二是技术的选择。技术选择是追求产量最大、成本最小的自然过程。其含义在于根据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选择最优要素投入比例。技术选择过程可以由图

3概略地显示出来。

图3技术选择

图中,曲线QQ’表示不同的资本与劳动组合下的相同产量;斜线KL、K’L‘表示劳动要素价格与资本要素价格之比。曲线QQ’上C、D两点可供选择,从而I、Ⅱ为可选择的两种技术手段。设定工需要较多的资本投入,Ⅱ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如果劳动要素相对短缺,应选择技术I,在价格线KL与QQ’的切点C生产;如果劳动要素相对充裕,应选择技术Ⅱ,在价格线K‘L与QQ’的切点D生产。这种技术选择加以引申,也就是根据本国的资源状况和实际生产力水平,选择最能发挥效用的技术,实现福利最大化。技术的选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键技术的突破。关键技术一般指影响和制约整体技术水平的起主导作用的技术。如单一机器设备,随着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其效率将大大提高;成套机器设备,随着凝结先进技术的关键设备的引入,其整体性能将达到新的档次;一种新材料的发现,往往会大大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引发一系列生产变革。由于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大、关联性大的特点,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带动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适用技术的推广。适用技术一般指与一国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能够取得较好效益的技术。技术选择的最优状态,当然是最新技术。但在现实经济增长中,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最先进的技术或无从获得或因没有配套能力而无法发挥效能,因而技术选择只能是一种次优选择,即通过选择适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以生产力状况和资源相对稀缺程度为依据,综合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在不同的产业部门选择不同的技术组合,并在各产业部门大范围地推广,以从整体上为经济增长提供广泛的技术基础。

三是科学技术的引进。科学技术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后起国家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争取时间。据估算,一项基础技术的发明,经过科研、实验、设计到成批投产,一般需要10一15年,而引进技术到投产平均只需要5年,有的只需要2—3年,可以大大节省资金。购买现成技术,比从头开始研制所费的资金要少得多;可以把引进的科学技术作为自身科学技术进步的新起点,增强自力更生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较快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

生产力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引进是后起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美国、日本、韩国等经济的崛起和赶超,都直接得益于先进技术的引进。科学技术的引进范围很广,包括先进设备或部件、新型和优质材料、新的原理、数据和配方、新的工艺和操作规程、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这些需要根据实际和可能,有目的有选择地积极引进。一方面,引进的重点应是关键技术,要把有限的外汇用在能够引进启动更新换代、推进技术升级的现代先进技术,注重引进项目的可靠性和国内适用性,使其较快地产生效益。另一方面,引进的目的是消化、吸收、创新和逐步国产化。从根本上说,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引进技术只能在一定阶段内推进技术升级,虽然通过不断引进可以追随科学技术进步的发展,但只有引进而没有消化、吸收、创新,就永远不能达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沿,对经济增长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引进科学技术要着重于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通过数量上的增加和扩散,使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质量上的改进和提高,使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更加先进、合理,并引发新的科学技术突破。从而通过引进,增强自身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逐渐趋近现代科学技术最高水平,实现技术回合的跨越。

第3章中国高等教育对劳动要素的作用分析

3.1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在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分析中,人力资源或职工素质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因此高等教育水平对提高生产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补充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基础。

高等教育能够促进一个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员工在受到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后,能够使得员工在上岗前就学习到最为先进的技术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技能,能够帮助职工在进入职场时就能很快地进入生产过程中。

第二,高等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包括知识、技术、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以适应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

会生产率。

第三,高等教育的类型包括职工的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等。从内容上涉及与企业生产、研究开发和管理有关的各个领域以及实际的工作和生产技能。

高等教育还具备一定的经济功能,这种功能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第一个层次是它对经济的直接作用,表现高等教育能改善和提高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质量。具体说,在劳动者个体层次,高等教育能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其道德思想水平,培养一种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和进取协作精神,增强他们对于环境、职业变化的适应性。在宏观上,高等教育能提高劳动力总体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改善劳动力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能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技术工人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它使得社会积累的,特别是新创造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及时得到传播。如果将一个社会所蕴含的人力资源视为数量和质量的乘积,那么高等教育通过提高的人的质量而极大地扩大现有的人力资源的总量。

第二个层次是教育对经济的间接作用,表现为接受高等教育后劳动者在其经济活动中所作的贡献和创造的经济效益。这一功能又可分为几个层次。

在劳动者个体和企业层次,高等教育能够提供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活劳动,并更有效地利用物化劳动,即使劳动者的生产率得到提高。表现为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增加,产品质量提高,事故率降低,设备、资金、原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增加,劳动组织改善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获得改善,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应变能力等等。

在宏观层次上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内涵上有区别的不同概念,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如总产值、国民收入净产值等)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除了经济增长以外还包括经济系统质的变化,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促进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革,有利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化,帮助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使得社会分配趋于合理并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等。显然,一般教育也具有以上经济功能。但如前所述,它们没有像高等教育

那样具有显现的和直接的功能。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可用下图所示框图结构表示,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经济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生产率的作用实现的。并由此可见,只有将高等教育放在经济、管理的大系统中才能深入揭示它对生产率作用的客观规律。

3.2对劳动者质量的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劳动手段的改进,同时还表现为劳动者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样一个过程。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水平固然重要,但同时不断提高劳动者质量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如果说,劳动手段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劳动者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是生产力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机器大工业以后,提高劳动者质量,主要表现为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即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科学和技术知识水平以及劳动技能。“劳动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毙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

随着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它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劳动手段越来越先进。在这种情况下,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力因索和智力因素的支出发生了很大变化。机器的使用、自动化体系的出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的体力,甚至也部分地代替了人的脑力。电脑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同时,对先进的工艺流程、加工方法等的掌握以及对各工序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的了解.也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科算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总之,由于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引起的生产上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客观上对劳动者体力冈素的要求相对下降了,而对智力因素的要求相对提高了,以至提高到重最为重要地位。

“早在手工业和简单协作条件下,产品就已经是个人的体力无法完成的了”。在现代化机器生产条件下更是如此。上述分析表明,劳动者质量的高低已经主要决定子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劳动者质最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志。提高劳动者质量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因素。从现代科学技术经历的三次大的革命来看,每一次革命,事实上都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科学和技术知识水平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大工业初期,工人具备初等文化就可以操作机器,到了电器化生产时期,工人必须具有中:享文化才能适声!生产的

要求,而到了电子技术时代,工人必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才行。这个概略的看法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智力因素要随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和趋势。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质量,劳动者才能适应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认识和掌握其规律性,才能更好地同先进的技术装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技术装备的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4章中国高等教育对资本要素的作用分析

4.1促进经济增长

一般地讲,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或者是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高等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譬发明,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变革的科研和设计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一味靠引进科学技术过日子;咽别人嚼过的馍馍,象奶娃似的离不开妈妈的奶头。那么,这个国家在科学技术上至多只能携别国的后尘,很难取得重大的突破。

——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瑾人员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就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为、物力、财力韵巨大浪费。即使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设备和生产方法,它们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它使社会积絮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逑种传播可以以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不受空问和时问的限制。累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作为人类共同财富,通过教育从一个国家传播给另一些国家,从这一个民族传播给另外一些民族,从这一代传播给下一代人。有些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可以代代相传永无止境。

—一除能起到上述作用之外,就我国人口问题而言,也有利于推行计划生育,抑制人口增长。否则,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现象难以制止。

总之,高等教育作为劳动再生产的手段或过程,它可以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之获得。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围国情来说,我们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来解决诸如“结构性”的就业向题。改善困际收支状况的问题,财政收

支平衡的问题。归根到底,要依靠高等教育来解决我国年人均收入偏低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可以在上述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

4.2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在图4-1中,曲线表示人均储蓄的数量sf(k)与资本一劳动比k的对应关系。该曲线之所以具有这种形状,是因为人均产量生产函数f(k)具有该种形状,并且储蓄率s为外生常数。在图4-1中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稳态时的人均投资量。因为稳态下经济的投资恰好满足资本折旧和新增人口的资本装备需求,所以此时的投资数量为(n+d)k。根据以上的讨论,图4-1中曲线与直线的交点A所对应的资本一劳动比k’就是经济体系的储蓄率为S时达到稳态后的资本一劳动比率。

图4-1稳态时资本一劳动比的确定

下面我们来回答经济究竟能否到达A点的问题。假定经济运行于A点左侧,这时的人均储蓄sf(k)大于(n+d)k,表现为图中曲线位于直线上方。这意味着每一期的储蓄都超出了资本折旧和新增人口装备的需求,从而导致总资本存量和人均资本存量增加。由此,经济的资本一劳动比将向A点移动。反过来,当经济体系的资本一劳动比位于A点的右侧时,人均储蓄sf(k)要小于(n+d)k,表现为图中曲线位于直线下方。这就意味着每一期的储蓄都小于资本折旧和新增人口装备的需求,从而导致总资本存量和人均资本存量减少。由此,经济的资本一劳动比率也将向A点移动。

影响人们长期生活水平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储蓄率。根据索洛模型,更高的

储蓄率将导致更高的长期生活水平。我们借助于图4-2加以说明。

图4-2储蓄率增加对于稳态时资本劳动比的影响

在图4-2中,初始时经济体系的储蓄率为s1,人均储蓄量为s1f(k),经济达到稳态时的人均资本存量为是k1’,稳态时经济位于点A。假设经济的储蓄率由于某种外生的原因(例如,政府出台了刺激储蓄的政策或者全体人们预期未来消费的效用较高等等)增加为S2。因为S2大于S1,所以在相同的资本一劳动比和人均产量生产函数之下人均储蓄量sf2(k)大于sf1(k),反映到图形上就是人均储蓄曲线向上方移动。这种移动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稳态资本一劳动比也向右移动即从k1’移动到志k2’。综合而言,当储蓄率为S1,人均产量、人均消费、人均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分别为f(k1’)、f(k1’) -(n+d)k1’、k1’;当储蓄率为s2,人均产量、人均消费、人均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分别为f(k2’)、f(k2’)一(n+d)k2、k2’。显然,储蓄率的提高增加了人均产量和人均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但是,这种增加是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呢?答案依赖于经济体系中资本存量的或多或少,如果相对于黄金律人均资本存量的水平,经济已经储存了过多的资本,那么人均消费数量(从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将降低;反之则会增加。根据以上的介绍,在真实世界中储蓄率的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人们的长期牛活水平。

影响人们长期生活水平的另外两个重要的阒素是人口增长率和折旧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过快的人口增长而吞噬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而过高的资本折旧率也会导致相同的结果。实际上,利用索洛模型的分析框架也可以分析人口增长与实际产卅、人均资本累积、人均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如图4-3所示。

图4-3人口增长率变化对于稳态时资本一劳动比的影响在图4-3中,开始时经济体系的人口增长率为n1,则稳态的人均资本存量为看k1’,对应于图中的交点A。假设在某个时刻由于某种外生的原因(比如,政府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该经济体系的人口增长率提高到n2。由于人口增长率增加,在经济运行的每一期都要从当期总投资中拿出更多的比例用于新增人口装备。在稳态时的人均投资则会由(n1+d)k增加到(n2+d)k。这种改变反映到图上就是稳态时的人均投资曲线绕原点0逆时针转动。此时,经济体系新的稳态位于交点B。新的稳态资本劳动比为k2’。显然,k2’在数值上要小于k1’。因此,人口增长率的提高从长期而言降低了人均产量、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消费数量,从而降低了人们的长期生活水平。

将索洛模型有关人口增长率变化对长期生活水平影响的结论直接用于解释现实问题时一般来说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索洛模型本身的限制所决定的。首先,根据索洛模型,人口增长率的降低将提高人们的长期生活水平。但是这种降低的代价是经济体系的总经济增长率也会随之减低。这是凶为在稳态时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总经济增长率就等于人口增长率。显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仅仅考虑国民的人均产出而不考虑国家的总产出—毕竟总量的增加意味着国力的增强。其次,索洛模型简单地假设总人口与劳动人口之间成比例关系,由此得m 了人口增艮率的降低可以增加人们长期平均生活水平的结论。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比例关系往往是不存在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些国家由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论土地私有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题目论土地私有 姓名与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与专业 所在学院(系)

论土地私有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引起极大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后,国内外学界和媒体均发出强大的要求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声音。各方学者对农村土地所有权该不该私有化这一问题众说纷纭。本文将结合时事及各专家观点,总结土地私有化的可能带来的好处与弊端并分析了其可行性。 关键字:土地私有、农民利益、社会保障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增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三农”问题就是近年来引起极大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后,国内外学界和媒体均发出强大的要求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声音,且其中大部分来自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各方学者对农村土地所有权该不该私有化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用明确的语言重申:“土地家庭承包制”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长久不变。但是关于土地私有制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本文将结合时事及各专家观点总结土地私有化的可能带来的好处与弊端及其可行性,并谈谈个人看法。 土地私有化的可能带来的好处 好处一:土地私有化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此观点来自产权学派和制度学派的科斯定理,认为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产权的界定。该理论在土地私有的语境中被具体表述为:农地的产权强度越高,作为生产要素,它被合理配置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土地私有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长期投入土地私有者认为土地私有之后,土地是农民自己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将会提高,而且农民会尽力培养土壤肥力,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然而土地私有可以提高效率的理论到底有没有在土地领域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是支持和反对土地私有的人们的巨大分歧。反对方认为土地

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抓项目保增长 ——惠东县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可促进资本的形成,可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拉动。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县各级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明显效果,五年迈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打造五大产业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思路,把扩大投资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积极因素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融资方式,积极激活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产性项目建设,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2008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增幅在全市排第一位,其中,“双十”项目等重点项目共投资1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8%。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95.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5.7%,房地产完成投资9.4亿元,增长14.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增长151.6%,第二产业投资21.61亿元,增长76.6%,第三产业投资31.91亿元,增长14.9%。 1、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多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3.3亿元,年均递增16.6%,GDP年均递增9.7%;而“十一五”前三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24.3亿元,年均递增26.6%,GDP年均递增14%。两个时期数据对比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投资拉动作用越明显。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41.8%,是“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方面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2、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先进制造业、第三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都大幅增长,高耗能工业投资大幅下降。2008年,农业投资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第三产业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30.4%上升到31.6%。 3、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坚持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劲力来推动,坚持把生产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的推动力来落实,有力地促使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产性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或投产,发挥了大项目的带动作用。2007-2008年,引进了平海电厂、巽寮旅游,中航城、怡景湾、佳兆业、锦胜集团、股溢、富升房地产等一批大项目,其中平海电厂总投资108亿元,巽寮旅游总投资126亿元;启动了“双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县城文化广场、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飞鹅岭森林公园、县城路网改造工程、万隆新城、国际新城、丽景华庭、怡景湾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大力推进莞惠高速、惠深沿海高速、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农村硬底化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巽寮旅游、平海温泉、国惠酒店、平海电厂、康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摘要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消费予以支撑,而净出口难以维持一国或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消费是拉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亟需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而内需不足最主要的是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水平偏高,而消费率偏低,消费需求难以发挥作为经济增长最终动力的作用。因此,研究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当前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然后从机理上分析了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府消费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关系。笔者通过实证分析2009年至2019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发现,应优化政府消费结构,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发挥居民消费的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拉动

Abstract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net export are the "troika" of economic growth. Among them, the pulling effect of investment on economic growth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consumption, while net expor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of a country or region. Therefore, consumption is the ultimate driving force of a country or reg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and it is urgent to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shortage of domestic demand is a serious problem faced b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he lack of consumer demand. At present, China's residents' savings level is on the high side, while the consumption rate is on the low side, so it is difficult for consumption demand to play its role as the ultimat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consump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9 to 2019,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governm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optimized, targe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especially the growth of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play the guiding role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promote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Key words: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pulling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精品】

中国经济发展 通过十周的学习,这门通识课让我获益不浅,在老师的讲解和同学小组的合作讨论下,我了解并知道了许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以及东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中,我重点了解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与前景。在这里我谈谈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的了解以及对其背后的不足的一些看法。 一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形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二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既对所有国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开放。开放不是依赖别人,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巨大的发展。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邓小平就说道:开放也是改革,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当中国的经济体制前进一步,就会遇到旧开始朝经营权不断向地方和部门分散,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段扩大、管理手段更加接近国际通行做法。尤其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发展与转型,通过融入国际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生产体系与价值链创造,中国已经演变为全球的制造与贸易中心,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出口与贸易盈余的第一大国。在这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解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解 前沿视角 FrontierPerspective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解 李晓杰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建 厦门361005) 摘要文章通过总结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现有观点和反思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认为制 度和文化是当前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教育可以传承与创新文化,提高制度变迁绩效,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关键词教育制度文化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ANewOpinion on theFunctionofEducationtoEconomicGrowth LI Xiaoiie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 on (Physical Abstract EducationDiamenepartmentofX on Bysummarizingtheexistingeducation’seffecteconomicgrowthpoint,andthroughthereflection the

icgrowdeterminantsofeconomicgrowiningeconomth.th,WeknowthatsystemandcultureisthekeyfactordetermEducation can culturalinheritanceandinnovation,improvetheperformanceofinstitutionalchange,so asto promote economicgrowth.ordsKeyw education;institution;cultural;economicgrowth 1旧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控制人口增长及提高人口素 质来推动经济增长,而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劳动力,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终都 是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各种专业人才发生作用的;①有的研究者认为,教育与经济 相互密切联系的媒介是劳动力,一国劳动者的勤奋及其素质将决定该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 发展,而教育能通过规范劳动力行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来推动经济 增长;@有的研究者认为,教育通过发展生产力的智力基础、生产熟练的劳动力、实现生 产管理现代化和促进生产资料的规模的扩大和效能的提高,对社会经济与生产发展产生了 长足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归根到底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实现的。@ 时至今日,中国教育经济学界关于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洞识基本尘埃落定。大致 观点如下:教育不仅可以通过促进投资、生产劳动力和提高管理水平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通过传承和创新科学知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来间接 影响经济发展。 2反思 第一,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资本、 劳动力质量、制度和技术。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 C诺斯对这些主要因素在决定 经济绩效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质疑,即在当前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流动性较强,大部分 技术都是人皆可得的情况下,为什么富国与穷国之间还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在考察了 经济史上不同经济体的历史变迁之后,诺斯认为西方世界的兴起源于清晰的排他性产权的 建立、内在于市场机制中完善的法律框架的构建以及民主的代议制宪政体制的实施。换言之,是制度差异制约了当今时代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均等发展趋向,是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下转第37页)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FD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5、某区域国际垂直分工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某地跨国公司投资对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7、国际产业转移与某地利用外资的关系分析 8、某地国际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9、某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其传统产业的关系研究 10、某国基础能源价格水平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11、政府货币政策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12、某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13、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4、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效应分析 16、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18、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9、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与途径 20、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理论基础与途径

21、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与投资途径 2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 24、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因与治理机制 2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我国投资效率与国际比较研究 27、公共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28、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影响程度评价及优化建议 29、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30、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31、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32、民营银行的地位和与发展机制 3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34、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5、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6、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业现代化 37、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创新中的利益保障制度 38、边境区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实证分析 39、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 40、农村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 上海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0年上海全年举办的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会展年总收入占全国近50%,已成为国内会展业实力最强的城市。通过世博会的举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研究

摘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经济国家的经济体系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并非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推动其经济高速增长余年的主要力量,是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没有发挥其本来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省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在经济发展中顺应国家政策,一直立足于扩大需,制定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居民增加消费。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字: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Abstract: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consumption of our country especially the consumer is not alway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main force to promote its rapid economic growth years, especially consumer consumption is th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did no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t should play. Sichuan province is a large province of economy and population,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polic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olicy measures to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residents to increase consumption. The main problem of this study is Sichu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it Key words: consumer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analysis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我国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我国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国企改革之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在宏观上是要对国民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微观层次上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公司制度通过改革要使国有企业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同时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企业改革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是改革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这一阶段的改革曾被戏称为“婆婆要松绑,媳妇要自强”。当农村改革起步之时,在城市同步进行的是经济改革是我试点工作,国企改革时城市经济改革的重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并不仍被认为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方式生产,都由计划部门决定。原料由国家供应,产品由国家包销,利润全部上交国家,用钱必须再向国家申请。企业没有自主权,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靠自觉。1978年10月四川省率先在6个国营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1979年7月,国务院在总结试点经验后,下达了以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为核心的5个文件,以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为首,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国营企业早期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上触动计划二字,而是围绕“放权让利”这一核心展开,无论是开始的利润留成,后来的承包制,以及中间尝试的利改税,都是这一思路的不同表现形式。从放权让利开始,中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旅程。因此从1978年试点一直到90年代初,这个改革并不是把国有企业塑造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而是着重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了国家包办一切的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道路无疑是艰难的。不用说改革初期,即使是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认为旧体制的缺陷只是过度集中而已,通过企业放权让利就可以解决问题,未能完全认识到国企改革的艰难程度。 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专题报道:《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1,步鑫生解放初在上海做裁缝后来回到家乡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开了一家裁缝铺,经营日益扩大。后来担任了海盐衬衫总厂的厂长。他对于过去那种“大锅饭”、“铁饭碗”的旧体制深感不满,利用企业扩大自主权的机会,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尝试,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他对外努力搞活经营,到市场上去竞争,以品种多花色新的优势在大上海取得了一席之地。在企业内部他改革了分配制度,按职工的劳动实绩进行分配,并从生产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的严格管理制度,生产现场管理也颇具特色。此后步鑫生一时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楷模。作为改革典型的步鑫生自主权较大,但此后不久海盐衬衫总厂就陷入了困境,步鑫生几经努力,却无力回天。显然国营企业改革绝不是靠“放权让利”就能够结决的。国营企业制

当代中国经济专科选修课论文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 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 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 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成就都离不开计划经济。但是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使得本来应该生机 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 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 革才是必由之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 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它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 过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 世纪末,我国已经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等。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 重要成员。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一方面,我们 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经济

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抓项目保增长 ——惠东县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可促进资本的形成,可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拉动。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县各级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明显效果,五年迈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打造五大产业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思路,把扩大投资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积极因素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融资方式,积极激活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产性项目建设,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2008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

增长35.4%,增幅在全市排第一位,其中,“双十”项目等重点项目共投资1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8%。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95.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5.7%,房地产完成投资9.4亿元,增长14.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增长151.6%,第二产业投资21.61亿元,增长76.6%,第三产业投资31.91亿元,增长14.9%。 1、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多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3.3亿元,年均递增16.6%,GDP年均递增9.7%;而“十一五”前三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24.3亿元,年均递增26.6%,GDP年均递增14%。两个时期数据对比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投资拉动作用越明显。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41.8%,是“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方面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作者:唐未兵彭涛《光明日报》(2015年06月03日 15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把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同经济新阶段新特征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确立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福祉共享。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深化改革、谋划发展的大逻辑。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仍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扩大有效投资,需要树立投资新理念,正确处理好6种关系,既发挥对稳增长、强基础的支撑作用,又发挥对调结构、惠民生的带动作用。 处理好总量、质量和均量的关系 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持续,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而是需要内涵增长、集约高效的GDP。因此,在不断扩大投资总量、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投资的质量和均量。所谓质量,就是需要高效的投资,切实提高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所谓均量,就是投资要与经济体量、人口规模相适应,用更优质、更均衡的投资,带动更有质量的增长。 处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 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需要协同发展,发挥互相促进的作用。“十二五”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了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当前,不管是国家正加快推进的中西部铁路、重大粮食水利工程建设,还是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发展,都需要通过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但同时要看到,投资兼具供给和需求双重属性。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投资的需求属性,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需求决定供给的模式,容易导致反应滞后造成产品短缺。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下行长期原因主要是经济供给结构老化,以及各种各样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创新投资,就要更多关注投资的供给属性,更加重视通过投资来带动消费,衍生需求、创造出口。平板电脑、4G网络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类产品出现前,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需求,但是新的产品创造出来,迅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消费和出口。因此,加强对潜在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的研究,通过消费、出口来倒推投资,能有效把握先机,抢占市场,创造新的增长热点。 处理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 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需要更进一步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 一是改善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条件。整合各项支农投入,创新农业投资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努力构筑强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