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第四,有所作为: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和谐世界”(2000-)。

中美战略互信困局:中美关系的评估与建议

(1)促进区域合作和保持区域战略平衡。

(2)使两国间高级磋商机制化。

(3)避免经济问题政治化和人权问题情绪化。

(4)推进和宣传合作领域里的进展。

(5)确保控制台湾危机的措施。

小结:中美关系的螺旋式发展

中美关系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矛盾的反映。美国始终对中国崛起保持警觉,坚决捍卫其全球领袖地位。

美国对华政策好像一个钟摆,左右摇摆却不离一定限度。

中国对美政策逐渐更加自信、成熟,但是难以抵挡来自美国的压力。

中国把美国视为一个不讨人喜欢、但却重要的交往对象,学会了和美国沟通、合作,表现出务实、讲求实效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美关系属于大国外交,对世界和地区有重要影响,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彻底破坏这一组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共同利益很多,但是歧见和矛盾也很多。中美关系的发展——如果没有重大意外情况——必定是螺旋式的上升。

中苏

A. 49年—50年代后期:总体上是友好的。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主要是同苏联和东欧新民主国家展开。一切的行动遵守苏联“老大哥”的安排,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现实利益。

B.55年开始:中苏出现矛盾,毛泽东因为对苏共批判斯大林持反对态度,并要同赫鲁晓夫抢夺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权,于六十年代开始攻击“苏联修正主义”。还包括两次台海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上苏联袒护印度的态度。

C. 62年中苏关系陷入低谷:一夜之间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62~64年展开了中苏大论战。66年中国开始文革,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69年前后的中苏边境冲突更是不断把两国推向战争的边缘,最终中苏关系宣告破裂。

D.76年后,邓小平执政,开始逐渐缓和两国关系,86年开始逐渐将两国关系正常提上议程。总的来说中苏关系经历了“蜜月期”、“争吵期”、“冲突期”和“和好期”

中俄关系:有广泛共识,无重大争议

中俄关系汇合点

中俄相互视对方为发展机遇和外交的优先方向。

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合作领域:

经济互补性强(能源、经贸、高科技、地方合作、本币互换等)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多极化世界秩序、强调联合国的核心地位、上合

组织、金砖国家机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G20、APEC等多边合作)

国际热点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反恐等)

、障碍与疑虑

(1)能源合作急需深化,中国需要北方能源输入线。

中石油将参与俄罗斯石油公司8个陆上区块开发和3个离岸项目(美国早已参加);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将从俄远东地区向中国提供天然气。

(2)经贸合作规模需要扩大。

中俄贸易额2014年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

(3)军事科技合作。

2006年,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水平下降,原因是中国军工企业高速发展。

2011年双方加强军事技术合作,包括航空技术。

2013年,俄出口24架苏-35战机(整机)给中国。

(4)中国中亚战略对中俄关系的敏感性。

中国与哈萨克的能源合作。

(5)新机制中的主导作用问题。

上合、金砖

(6)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面向21世纪”的,而不是短期的。

“战略协作”(俄语为“协同动作”)在实践中体现不足,应超越“合作”。

结盟不是中俄关系的选项。

(7)外交上仍存在相互猜疑。

特别是在对美关系上,担心对方与美国做交易,损害自己的利益。

(8)文明对话沟通不足。

俄对中国的印象是假冒伪劣、倒爷、黑工、“黄祸”、“中国威胁论”。

中国对俄的印象是傻大黑粗、“潜在威胁”。

深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途径与建议:

(一)发展道路:相互坚定支持。

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

(二)战略协作:在国际与地区问题上加强合作。

中俄在国际秩序方面的共识: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携手促进和平与稳定,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中俄反对一国或国家集团单方面、无限度地加强反导,损害战略稳定和国际安全。针对地区热点问题,中俄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三)人文交流:从利益共识到文化共识。

近年来,中俄之间的利益共识和理论共识被较多地强调,而双方间文化共识还不够。

应重视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只有尊重对方的传统与文化,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发展才能持续。

中俄互办了“国家年”、“语言年”,还要办“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

培养俄国内的“知华派”,加强建设中俄之间的“第二外交轨道”战略对话机中俄关系小结(二):分析与思考

①中俄关系实现了三次升级定位,并仍在深化,其中美国因素是一个重要动力。

②中俄国家都处在转型中,因此各自的外交政策也处于调整之中。中俄对外政策都具有务实风格,以服从于国内经济发展为目标。

③中国是俄亚太外交的优先方向和中心,但是不能认为这与俄外交中的欧美独联体同等重要。

④中俄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对国际问题拥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比如推动建立更加平衡的多力量中心世界秩序(多极化世界秩序)、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全面加强战略安全领域对话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中日

现状:机遇:经济联系紧密,民间友好往来持续不断

中日关系的障碍较多,主要包括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割。但是从总体上看,中日关系必须走出历史。

历史问题、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变化、东海领土纠纷、安全关系及东亚地区安全恶化、台湾问题、国民感情恶化是其中关乎全局的重大障碍。不过,这些问题也不能完全视为负面因素。

中国对日政策再思考

(1)被动等待日本对华友好,还是主动营造中国周边外交和安全环境。

(2)重新定位我们的偏向。

我们没有理由设想:只要历史问题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中日政治关系就会一帆风顺。

(3)区分历史遗留问题和历史认识问题。

(4)稳定中美关系。

(5)中国应努力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

(6)中日经济关系应遵循市场规律。

(7)中国有必要加强对日本的公共外交。

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及内容进行论述。

1.50年代,一边倒。背景:新中国成立,美国对新中国实现孤立政策,苏联对新中国给予援助;两大阵营的形成。

(“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对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另起炉灶”: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

2.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背景:国内极左思潮泛起和文革,国际上与苏联由分歧到分裂,援越抗美。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背景:联美抗苏,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推动世界局势的新变化。

4.8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背景:改革开放。

5.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韬光养晦,大融入。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6.新时期,和平崛起。背景:一超多强,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

论述八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对中国和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首先,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第11届3中全会把国内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外交应该为这个大目标服务。

其次,国际上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了变化。苏联因与美国争霸战线拉得太长,力不从心。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后所形成的进退维谷的被动局面,以及苏联支持下越南入侵柬埔寨所形成的同样困境,促使苏联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收缩。里根上台后运用经济和外交手段,在全球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开始了一轮被称为“新冷战”的全球进攻战略。七十年代苏攻美守的格局转变为“互有攻守,各有得失”的僵持态势。

根据这些形势的变化,中国领导人决定调整对美苏的关系,拉开与美国的距离,松动与苏联的关系。中国政府开始改变七十年代与美国搞潜在的“共同制苏”战略关系的政策,拉开与美国的距离,不与美国搞“战略”关系。受其影响,中国在广大第三世界不再“以苏划线”,也“不以美划线”,而是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对外政策调整后,提出既不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全方位地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与英国、葡萄牙经过友好协商分别于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与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就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签署联合声明。对外战略调整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发展与其它国家党的关系的原则,并据此步巩固和加强了同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逐步实现了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逐步开始改善。

中国更加强调发展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1982年12月底,中国总理出访了非洲11国家,提出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两年后,他在访问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发展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四原则,即“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从1983年开始,中国在继续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无息贷款,实施承建成套项目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开始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从1980年起,中国全面参与了联大六个主要机构和各主要委员会的工作;参加了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及其下属各特委会和工作组的活动;恢复了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逐步加入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刑警组织、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等许多其它的国际组织等,全面开始了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

北京大学外交学概论试题

外交学往届试题 2003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主权平等、国家安全、秘密外交 二、简答题 1.列举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对外交的2点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国内政治对外交的影响 4.自由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 5.现代外交的特点 三、论述 1.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利益看法的异同比较 2.是否同意国家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他国不可能对一国国内事务不闻不问的观点 2007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地中海体系、主权平等、秘密外交、格劳修斯 二、简答: 1.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对外交的任意两个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举例说明国家职能的扩大对外交的影响 4.现代外交的特点 5.举例说明核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论述: 1.试论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2.同03-04年 2004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标准操作程序、外交团长、对等原则 二、简答题 1.列举外交使馆和领事馆的2个重要区别 2.中国外交部的组成 3.列举外交谈判的3个动机 4.多边外交的主要功能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特点和局限性 2.举例描述官僚决策模式

2006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对等原则、标准决策程序、外交团团长 二、简答: 1.建立外交关系等于建立领事关系吗?断绝外交关系等于断绝领事关系吗? 2.列举三个外交谈判要达到的目的。 3.中国外交部的组成部分。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什么质疑国家利益?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作用和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理论中的组织过程决策模式。 2008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4*5 名誉领事、外交庇护、理性决策模式、外交团、对等原则 二、简答6*5 1.建交是否等于建立领事关系?断交是否等于断绝领事关系? 2.中国外交部机构构成 3.外交谈判的三个主要动机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何质疑国家利益的存在 三、论述25*2 1.首脑外交的作用与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模式中的官僚决策模式 2005年1月(王锁劳) 一、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外交豁免权、外交庇护、《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穿梭外交、外交辞令、君子协定 二、简答题 1.外交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理性行为者决策模式? 3.正式照会与普通照会之间有什么异同? 4.宴请包括哪些种类和形式? 三、论述题(二选一) 1.为什么说“外交为民”是外交官工作的宗旨?请联系2004年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外交谈判有什么艺术和技巧?请联系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006年1月(王锁劳)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外交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外交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在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从长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处境中由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和新生的国家。中国的外交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又是刚摆脱被压迫民族地位的国家的外交。从80年代起,中国的外交又是一个按照中国特色建设着社会主义的这样一个国家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展开的。但是,外交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同对方打交道。任何一方如果单纯地突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展开外交关系根本不可能。因此,中国当代外交史充满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它们又是符合外交特点,即按照外交所允许的形式表现出来。 新中国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所展开的外交在性质上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诞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品格。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热爱和平是其本性。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性质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要求。 新中国的诞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战争力量。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站在被压迫民族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成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新中国的诞生使世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阶段。 国际关系中存在有三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在新中国诞生时所面对的国际矛盾关系中,需要认识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带有根本的性质,这一对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国际上的反映。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在序言中载明:“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中国外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使自己的维护世界和平的行为,包含了某种促进人类进步的意义。新中国诞生时,帝国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并竭力企图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进步潮流,为此进行殖民战争、侵略战争,并喧嚣着要对苏联进行大战。当时中国人民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中去,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并对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给予坚决的支持。这说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必须反帝并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和支持被压迫民族,而这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此外,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着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和平等互利等项重要内容,这在中国是一种自律,对于侵略和战争势力则是一种断然的否定,这也符合进步的要求。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练习有解析)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可知 该外交原则的提出 A.引申和发展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 C.推断中苏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D.是对美苏争霸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 【答案】B 【解析】根据50年代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材料“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是我 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排除B;求同存异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才提出的,排除A;中苏同盟在这之前 已经建立,排除C;“积极响应”不符合史实,排除D。 2.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一直 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代表 C.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 D.彻底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双方在充分考虑对方实际情况的因素下建立“半外交关系”, 而这种“半外交关系”则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故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主要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自身实力的增强,并不是英国的弃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关系在当时的典型特征是互相敌对,故B选项错误;D选项中“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3.“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C.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边倒的外交原则,该原则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新

当代中国外交

河北农业大学《当代中国外交》结课作业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成绩:

浅谈中美博弈 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军事上也可排到第三,而且发展趋势较为强势来看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这种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让世界多级从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中美大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势!究竟中美之间是否存在共存还中国能在与其博弈中偷得先机,促进世界的发展,请听下面分解。 中国新形象 中国一扫之前的颓废形象,开始显露世界巨人的风采,也开始大秀肌肉。08年北京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高超的管理,精密的技术让世人震惊中国力量。09年国庆阅兵给世人一个印象开始,中国开始各处亮剑。最显眼的珠海航展和航母服役视频的公开亮相更是对全世界的宣告,睡狮开始铮亮眼睛! 中美“情义” 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曾经和中国有过一段交往,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其中美国也加入了其中,作为“战胜国”努力分得一份羹。在二战中中美实现了难得的战略统一,共同抗战法西斯,在中国战场,中国人沉重打击了日本,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放一枚原子弹,为抗法西斯战争盖棺定论。二战之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继续上升,并且逐渐占据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中国当时的经济也在平稳发展,当然好景不长,国内开始了内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前进,从此中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时代,中美关系也是中国与列强关系的一部分。二战结束之后,蒋介石政府为得到美国的援助进行内战,让美国在中国得到一些特权。中美的关系再次变成不平等的关系,然而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失败,退守台湾。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与美国开始全面的对立。 必须承认的是当时中国作为当时除了苏联以外的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老大本来就应该水火不容,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已经开始。中美关系也成为这的一部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一整套手法,以及阻挡中国统一的行为让中美关系达到最为敌对的状态。加上朝鲜战争,中国毫不犹豫的出兵抗击美国,使美国的失利。99年科索沃战争美国悍然轰炸中国大使馆,造成中方人员伤亡!之后中美在南海再起摩擦,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还被迫地在美国侦察机迫降军用机场之后归还美国飞机和机组人员,这在任何主权遭到侵犯的情况下,都是无法想象的!中美对立趋于白日化。 然而中国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喘息,并且敏锐的把握住了机会。随着不久911事件爆发,美国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反恐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期间,美国无力与中国爆发新的摩擦,这也是中国面临的所谓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也都得到很大发展。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190; 课程代码:00270; 适用专业及层次:行政管理本科; 课程考核:纸考(比例30%);终考形式: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A.中央委员会 B.中央政治局 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D.中央书记处 2.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 A.党管干部 B.民主集中制 C.首长负责制 D.个人服从组织 4.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A.中共中央总书记 B.全国人大委员长 C.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 5.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D)、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法院院长,或者被任命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A.20岁 B.21岁 C.22岁 D.23岁 二、多项选择题 6.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BCE)。 A.人民主权原则 B.人权保障原则 C.权力制约原则 D.民主政治原则 E.法治原则 F.行政监督原则 7.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BEF)。 A.平等权 B.政治自由 C.人身自由 D.信仰自由 E.监督权 F.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8.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的人选是(ABCDEF)。 A.副总理 B.国务委员 C.秘书长 D.各委员会主任 E.审计长 F.各部部长 9.法院的审判制度主要有(BCDEF)。 A.首长负责制 B.人民陪审员制度 C.合议制度 D.两审终审制度 E.辩护制度 F.回避制度 10.目前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CEF)。 A.党政工作类 B.企业管理类 C.综合管理类 D.行政管理类 E.专业技术类 F.行政执法类 11.我国直接选举的环节主要包括(ABEF)。 A.选民登记 B.候选人的提出 C.候选人陈述 D.候选人竞选 E.投票 F.公布结果 三、辨析题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 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 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 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 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 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 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 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战略”来源 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 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差不多原则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爱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 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是指:往常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显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布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进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进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咨询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动身,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紧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动身”,“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咨询题和处理咨询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状咨询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差异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笔记 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 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1992年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新中国外交的奠定 第一节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定 一、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①二战德意日法西斯失去所有殖民地,英法受到极大削弱,美国凭借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 ②社会主义力量大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③美苏两国摩擦不断,对抗不止。 ④二战使世界殖民体系受到了根本性的破坏,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⑤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支持蒋介石集团,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真个,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由不承认转为敌视新中国。 二、毛泽东、周恩来等制定的外交方针 1、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成立标志两大阵营的形成。毛泽东肯定了它的作用,接受了来个大阵营的理论,从思想理论上为一边倒做了准备。 之前的中苏友好交往为毛和中共选择一边倒创造重要条件。 从一边倒的背景看,中共与美国改善关系实际上已经不可能,所以才有倒向 苏联的政策;

从意义来看,主动倒向苏联比将来不得已被动倒向苏联对中国更有利 从内容看,中国倒向苏联并不是去屈从苏联或依赖苏联,立足点仍是自力更生。 2、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再同某些国家建交。 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周恩来礼尚往来互通有无等外交决策和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三、《共同纲领》和第一部宪法对外交政策的规定 共同纲领将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目标做了明确规定 ①联合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 ②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做了具体规定 ③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④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⑤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利益,保护守法外国侨民 ⑥…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招收内地专业学位硕士生报名、录取情况统计 专业学位教学地点报名总人数 录取人数 联考推免合计 金融北京547363470

重庆市主城区六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4-2015学年(上)期末考试高三文科综合试题 历史部分 (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治国需要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领事裁判权④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准许各国派兵保护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3.清末《上海县续志·序》中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迩来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读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反映了 ①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发展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②《辛丑条约》后,“欧风美雨”大量涌入中国引起社会巨大变化 ③作者反对“欧风美雨”大量涌入引起的社会风俗变化 ④作者感觉到了“欧风美雨”大量涌入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费正清曾形象地比喻成“两出巨型戏剧”:第一出是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这场对抗导引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发生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下列历史现象不能体现“第二出戏”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正式代表有七届中央委员会成员53人。这一届中央委员选举产生时,当时中国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解放区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C.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D.南京已经解放,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6.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用这样的语言形容某一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政治课件】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大纲

社会发展学院《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6 学分:2 适用专业:外交学专业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进一步运用所学外交学知识以及与外交学知识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当代外交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了解世界大势的作用。是一门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当代中国外交(1949~2001年)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扩大专业视野,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课程任务:本课程讲授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知识,使同学们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并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掌握中国外交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且能够把某一事实或者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口述当代中国外交读书报告

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中苏关系史纲》读书报告 政管学院颜佩恒学号:J201302029 摘要:几十年间,中苏关系由结盟到分歧分裂,到后来的抗衡,到现在的和平外交,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告诉我们,平等和尊重是两国外交的前提和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苏联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巴黎和会不公正的判决后,中国青年把希望转寄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俄罗斯。于是,俄国人也开始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中国来,“通过外交的手段与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却又坚持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信念,着手在中国各派激进势力当中寻找同盟者。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形成,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选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发动者——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①。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国家之间的理解也十分有限,把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全照搬并不可行。因此,当时苏联对中国的指导常常脱离中国国情,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例如苏联在指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消失。这就告诉我们,外交是交流而不是听命,学习苏联不是完全苏化,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 建国初期到整个五十年代,是新中国急需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苏联的确为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军事帮助和经济帮助。抗美援朝时,苏联空军投入战斗,屡屡击落美国战机,并不断为中国提供弹药,提供了很大帮助。在经济建设上,“苏联政府答应帮助中国援建恢复经济急需的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和军工部门的50个重点项目”②。在执行中,实际建设项目为47个。“这充分说明苏联援建的工程带有为工业化打基础和经济恢复的性质”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更是派了很多专家来支持和指导中国的建设。但是中苏双方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状况。1949年,中方多次要求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而苏联方面则一直不同意,最终让步同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签署时间一拖再拖,还对条约多番精心设计,“其关键性原因就在于斯大林不愿放弃《雅尔塔协定》中有利于苏联的特权性规定”④。另外,在签署条约的同时,“还有一个秘密协定规定第三国人员不得进入中国的东北和新疆。而对中国国内建设‘三面红旗’的提法和做法,苏联方面也持不赞同和反对意见”⑤,这些都令中方十分不满。 这些矛盾和分歧逐渐显现,根本原因在于中苏关系中两国地位和实力不对称,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尽管中苏结盟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国计民生都具有关键意义,但是从中国所处的被保护地位而言,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苏联没有尊重中国,中国也没法忍受这其中的屈辱,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也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到了6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更是急剧恶化,中苏之间的分歧也渐渐演变成了分裂。西藏叛乱,中印冲突中苏联实际支持印度,中苏两党的口诛笔伐,中苏边界冲突,伊犁叛乱大量人逃往苏联,中苏边界谈判等等都严重影响了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形考任务-社会统计

拿答案:2937748743 社会统计学章节测试答案 某班级有60名男生,40名女生,为了了解学生购书支出,从男生中抽取12名学生,从女生中抽取8名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以下关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为了解某地区的消费,从该地区随机抽取5000户进行调查,其中30%回答他们的月消费在5000元以上,40%回答他们每月用于通讯、网络的费用在300元以上。此处5000户是()。 某班级有100名学生,为了了解学生消费水平,将所有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序后,在前十名学生中随机抽出成绩为第3名的学生,后面依次选出第13、23、33、43、53、63、73、83、93九名同学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某班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六组:1)1小时及以下;2)1-2小时;3)2-3小时;4)3-4小时;5)4-5小时;6)5小时及以上,则5小时及以上这一组的组中值近似为()。 下表为某专业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的频率分布表,按照向上累积的方法计算第5组的累积频率是()。 以下关于条形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某行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11年产品销售额数据如下所示。\n 要求:\n (1)对2011年销售额按由低到高进行排序,求出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n(2)如果按照规定,销售额在125万元以上的为先进企业,115万-125万之间的为良好企业,105万-115万之间的为一般企业,105万以下的为落后企业,请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编制频数分布

表,并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某大学有六门选修课,全校学生可以随意选择,不受任何限制。根据教务处最终选课结果发现,全校一年级2000名学生中,有200人选修“大学生心理分析”,有400人选修“影视欣赏”,有180人选修“古代中国文学鉴赏”,有350人选修“人格魅力的欣赏与培养”,有570人选修“社会统计方法及SPSS软件的应用”,有300人选修“当代中国外交分析”。按照教务处最终选课结果,其众数是()。 下表是某单位工作人员年龄分布表,该单位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是()。 依据上表,该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众数出现在第()组。 对于左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某班级有100名学生,为了了解学生消费水平,将所有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序后,在前十名学生中随机抽出成绩为第3名的学生,后面依次选出第13、23、33、43、53、63、73、83、93九名同学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甲、乙两人同时打靶,各打10靶,甲平均每靶为8环,标准差为2;乙平均每靶9环,标准差为3,以下关于甲、乙两人打靶的稳定性水平表述正确的是()。 社会工作一班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5千克,社会工作二班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2千克,两个班级男生体重的标准差均为5千克,那么()。 "甲单位人均月收入4500元,标准差1200元。乙单位月收入分布如下所示:\n要求:\n (1)计算乙单位员工月收入的均值和标准差。\n (2)比较甲单位和乙单位哪个单位员工月收入的离散程度更大?" 在标准正态分布中,σ值越小,则()。 某班级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平均成绩为82分,标准差为5分。如果已知这个班学生的考试分数服从正态分布,可以判断成绩在72-92之间的学生大约占全班学生的()。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战争与和平”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将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转向打战上,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作准备,全国都进入备战、临战状态,不仅使经济工作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影响了外交工作。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战略,一度把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定为外交工作基本方针,“过火”的行动带来了外交工作严重的损失,孤立了自己,影响了国家关系。 4、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与“一条线”外交政策 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其中第一世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个世界”理论表述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结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对中国的明确定位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基于这一理论,中国实行了“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依靠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及一切中间力量,反对美苏两霸,而其中对美国又团结又斗争,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与西方结成统一战线,孤立与打击苏联霸权主义。在这一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与一些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克服了发展外交关系的障碍,使中国愎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索维于1952年在他的论文“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中首次提出的,即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之间还有一个第三世界。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第一次将第三世界的概念写入国际会议的纲领性文件。1974年2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但在这里所指的第三世界与索维和国际社会所指的基本内涵相同。而第一,第二世界与前却本质上不同,这个变化是毛泽东对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基本概括,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据此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敌我友关系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年,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专门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和特征作了阐述。此后,第三世界概念才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文件及媒体宣传中普遍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