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司丽珍① 储成才②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北京100101)

摘 要 在大多数高等植物中,蔗糖是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向库运输的主要形式。在库中,蔗糖酶可以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中对碳源和能源的需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蔗糖酶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蔗糖酶的分类、基本性质、基因结构、酶活性的调节以及功能等。

关键词 植物,蔗糖酶,活性调节,功能

0 引言

植物在叶片中(源组织)通过光合作用将C O2固定成碳水化合物,然后运向非光合组织(库组织)。植物大多以非还原性二糖如蔗糖的形式完成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到库的运输。在库组织中,蔗糖被分解为己糖,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碳源和能源。蔗糖分解主要由蔗糖合成酶(EC2.4.1.13)或蔗糖酶(E C3.

2.1.26)来完成。蔗糖合成酶是一糖基转移酶,在尿苷二磷酸(UDP)存在下把蔗糖转化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是一水解酶,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有多种同工酶,分别处于不同的亚细胞位置,生化特性也不尽相同[1,2]。虽然对它们的功能特异性还不太清楚,但已确知蔗糖酶在植物中主要参与对蔗糖不同利用途径的调节。由于糖在植物中不仅是作为能源,而且也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物质之一,因此蔗糖酶也间接参与细胞分化和植物发育的调控。鉴于此,蔗糖酶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备受重视。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1 蔗糖酶的分类

根据植物中蔗糖酶所处亚

细胞位置,蔗糖酶可分为液胞型

蔗糖酶、细胞质型蔗糖酶和细胞

壁型蔗糖酶。前两者又统称为胞

内蔗糖酶,细胞壁型蔗糖酶又被称为胞外蔗糖酶。不同的蔗糖酶进行反应所需的最适pH值也有所不同,由此蔗糖酶又可分为酸性蔗糖酶和中性/碱性蔗糖酶。液胞型蔗糖酶和细胞壁型蔗糖酶在pH4.5至5.0时催化效率最高,因此也称为酸性蔗糖酶。细胞质型蔗糖酶水解蔗糖的最适pH值为中性或略微偏碱性,因此称为中性/碱性蔗糖酶。而根据其溶解性,蔗糖酶又可分为可溶性蔗糖酶(包括液胞型蔗糖酶和细胞质型蔗糖酶)与非溶性蔗糖酶(细胞壁型蔗糖酶)。

2 蔗糖酶基本性质

大多数植物含有至少2种液胞型蔗糖酶,它们均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而细胞壁型蔗糖酶则以离子键的形式与细胞壁结合,并有多种同工酶存在。液胞型和细胞壁型蔗糖酶在pH4.5至5.0时效率最高,且从果糖残基攻击蔗糖,因而这类酸性蔗糖酶被称作β-呋喃果糖苷酶,也正因为如此,酸性蔗糖酶也可催化其他含有β-果糖的多糖,例如水苏糖、棉子糖的水解。目前已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出酸性蔗糖酶,成熟多肽的分子量大多在55~70kD之间。在菜豆中,变性SDS凝胶电泳证明一70kD的液胞型蔗糖酶可以被水解成30kD的N-端和38kD的C-端两个片段。它们在蔗糖浓度很低时有一Km值,酶活性被重金属离子如Hg2+,Ag2+抑制,表明催化中心有巯基存在。酸性蔗糖酶也被其反应产物抑制,葡萄糖是非竞争性抑制剂,而果糖是竞争性抑制剂[3]。

另外,植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细胞质型蔗糖酶,它们水解蔗糖的最适pH为中性或偏碱性。中性或偏

101

②联系人。

(收稿日期:2002-03-29)

女,1974年生,博士生;研究方向:分子遗传学

碱性蔗糖酶的特性还不太清楚,但与酸性蔗糖酶相比,这些酶是蔗糖专一性的。碱性蔗糖酶大多以同源四单体的形式存在,分子量大约在54~65kD,其Km(蔗糖)一般为10mmol/L,酶活性受反应产物葡萄糖、果糖的抑制,但不被重金属离子抑制[4]。由于中性蔗糖酶分离比较困难,对它们的研究很少。

3 蔗糖酶的基因结构

酸性蔗糖酶已从番茄[5]、拟南芥[2]、玉米[6]、胡萝卜中[7]被克隆,其基因结构基本相同,含有6~8个外显子[2]。除胡萝卜的细胞壁型蔗糖酶外[7],所有基因都包含一个极小的外显子,仅仅编码一个保守元件NDPNG中心的三肽(DPN)。在马铃薯中,这一最小的外显子具有特殊的交互剪切特性[8]。正常表达蔗糖酶基因时,没有发现转录后加工的错误,然而在冷胁迫时,RNA这一剪切加工过程被打乱,转录产物的外显子缺失。目前,还不清楚这一剪切异常是否具有生理生化作用。对酸性蔗糖酶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N-端有一信号肽(signal peptide)和前肽(propeptide)。对前肽的功能还不太清楚,推测可能与蛋白质折叠、蛋白质定位[9]、或者对酶的活性控制有关[10]。

对于中性/碱性蔗糖酶的研究较少,从胡萝卜中克隆的中性蔗糖酶的N-端无信号肽,富含半胱氨酸,且与酸性蔗糖酶的同源性很低[11]。

4 蔗糖酶的调控

由于中性/碱性蔗糖酶在提取的过程中,酶活性很容易丧失,因此对它们的研究比较少。而对酸性蔗糖酶的调控已有相当丰富的信息。

在拟南芥中,酸性蔗糖酶至少由四个基因At be-ta fruc1,A t beta fruc2,At beta fruc3,At beta fruc4编码,包括细胞壁型蔗糖酶基因和液胞型蔗糖酶基因[1],对其表达模式的分析表明,其表达均呈器官或发育特异性[12]。对于细胞壁型At beta fr uc1基因,在成熟的叶片中表达活性很高,在子叶中、花器官中没有表达。At beta fr uc2基因则是花器官特异性表达。液胞型A t beta fruc3的表达模式与前两个细胞壁型蔗糖酶的完全不同,Northern和RT-PCR的结果表明在子叶中的表达较高,但在成熟叶片、根以及花器官中的表达均很低。At beta fr uc4在幼嫩的叶片中有表达,在成熟叶片中却没有表达。对马铃薯的胞外蔗糖酶的分析表明,它们的表达也是器官特异性的, Lin6是库组织特异性表达,而Lin5和Lin7分别为雄蕊、雌蕊特异性表达,表明这两个基因与花器官中碳水同化产物的供应有关[13]。在番茄中,也已分离出1个液胞型蔗糖酶和4个细胞壁型蔗糖酶基因,它们的表达也呈器官特异性[14]。这表明,植物中酸性蔗糖酶有一小的基因家族所编码,这些基因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特定时间、空间独立地表达。

除了器官和发育特异性表达外,糖的组成和浓度也能显著地影响这些酸性蔗糖酶的表达[15]。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中的不同的蔗糖酶对糖有不同的反应。目前,已鉴定出了两类反应不同的基因,第一类随着碳水化合物的增加,其表达增加,另一类,糖对其有负调控作用,减少蔗糖的含量,其表达增加,且对葡萄糖、蔗糖及其他的代谢糖的反应类似。有趣的是,在美洲土荆芥的细胞中,可溶性酸性蔗糖酶基因的表达不受糖的影响,而细胞壁型蔗糖酶基因的表达随糖含量的增加而升高[16]。在胡萝卜中,糖对酸性蔗糖酶也没有影响。对于在不同植物中不同的酸性蔗糖酶基因对蔗糖反应不同的原因还不太清楚,一种可能是在植物,例如胡萝卜中,植物本身贮存了很多的糖分,因而糖含量作为酸性蔗糖酶的调节剂就不太有利,糖对其的调控功能可能没有发育或在进化中丢失。在这些植物中,短暂的生理改变仅仅导致糖含量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不足以有效地调控蔗糖酶基因的表达。

在许多植物中,生长素[17]、赤霉素[18]、或者细胞分裂素[19]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也能增加酸性蔗糖酶的活性,具体是由于植物激素对蔗糖酶表达的直接调控,还是由激素导致细胞的增生产生了新的库组织,仍不太清楚。在美洲土荆芥的组培细胞中,由于细胞分裂素的影响,细胞壁型蔗糖酶的mR NA与葡萄糖载体的转录同时增加[19],这很可能是由于激素刺激细胞增生,造成所需碳源供应的增加。

伤害对酸性蔗糖酶基因的表达也有调控作用。例如,可溶性酸性蔗糖酶的活性在成熟马铃薯块茎的切片中有显著增加[20],在18小时迅速达到最高峰,随后下降。当胡萝卜的根冠受到机械损伤时,其细胞壁蔗糖酶的表达也发生改变[21],mR NA在受伤后12小时达到最高值,同时伴随有酶活性的提高。伤害对其表达的影响不是系统性的,活性的改变仅限于伤害部位。

酸性蔗糖酶活性的增加与感染不同病害之间的关系也有许多报道[21]。在胡萝卜根冠中,与病毒接

102

触1小时后蔗糖酶转录水平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与伤害对其表达的影响一样,病害浸染对其表达的影响也不是系统性的,活性的改变仅限于浸染部位。

5 蔗糖酶的功能

5.1 对植物生长的调控

与蔗糖在植物中有很多重要功能(营养、渗透调节、信号分子)相联系,蔗糖酶同样也具有很多功能。多数情况下,蔗糖酶把蔗糖水解为己糖,提供给呼吸消耗,或者作为碳源及能源合成许多其他化合物。蔗糖酶可以在韧皮部参与蔗糖的长距离运输[22]。另外,蔗糖酶把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可以大大地增加细胞渗透压,表明蔗糖可能在细胞伸长和植物生长中起作用[23]。

在多数研究中,蔗糖酶的功能是通过测量生理过程中蔗糖酶活性来推测的。例如在迅速生长的胡萝卜根或豆类茎中,蔗糖酶活性很高,同时这些组织中蔗糖含量很低或者可以迅速地下降,因此酸性蔗糖酶在这些组织中的功能即为水解蔗糖以满足植物对还原糖的高度需求[4]。在豌豆的子叶中表达酵母蔗糖酶导致蔗糖含量降低,己糖积累。转基因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大的液泡,而且能维持很长时间,然而在野生型中,大的液泡往往被小的蛋白体取代。在植物日趋成熟或脱水时,转基因植物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同时在内膜系统形成囊泡[24]。植物组织的生长不仅仅需要己糖作为碳源和能源,同时细胞伸长也需要一个推动力,即细胞的渗透压在平时相对稳定,但在细胞壁伸长时升高。可溶性酸性蔗糖酶在渗透调节中起作用的一个间接证据是通过分析在引力效应中叶枕上半部与下半部的反应获得的[23]。在下半部分,蔗糖酶活性增加了3倍,这证明植物生长的一个潜在动力是渗透压梯度。

在正在发育的向日葵下胚轴中,发现细胞伸长速率与酸性蔗糖酶活性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4]。Woodson和Wang(1987)的研究表明,在正在开放的麝香石竹花中,可溶性酸性蔗糖酶的活性提高和还原糖水平的提高是调节麝香石竹花瓣生长的一个很重要因子,这些还原性糖主要来源于蔗糖的输入和随后的水解[25]。

在甘蔗中,液胞型酸性蔗糖酶的活性在未成熟的、生长旺盛的茎组织中活性很高,随着茎成熟度的增加,其活性也随之下降[26,27]。液胞型酸性蔗糖酶的这种变化不仅表明在细胞的伸长过程中需要把蔗糖转化为单糖,同时也表明在细胞的增殖过程中也需要有蔗糖作为代谢底物。由此可见,液胞型酸性蔗糖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对蔗糖的调控而发挥重要作用。

蔗糖酶对逆境条件下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也起一定的作用。例如,非季节性的降雨,或高温,延迟收获等都可导致蔗糖的重新转移,以适应外界的变化[28]。在转基因烟草中,酵母蔗糖酶的表达提高了植物的抗盐性,在盐胁迫的情况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没有改变,而野生型在同样条件下光合作用被抑制。进一步分析证明转基因植物的渗透压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提高,这表明蔗糖酶可以通过对植物渗透压的调节来提高植物的抗盐性[29]。

与细胞内蔗糖酶一样,细胞外蔗糖酶在调节同化物的分配及抗逆境等方面,同样也起重要作用[30]。细胞外蔗糖酶在信号传导中所起的作用将有助于阐明其在源—库调节中承担的角色。在转基因胡萝卜中,细胞外蔗糖酶和液胞型酸性蔗糖酶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都起重要作用[31],且细胞外蔗糖酶在植物的早期发育中尤其需要。

5.2 对源-库关系的调控

酸性蔗糖酶在调控源—库关系方面所起的调控作用已通过分子操纵技术在模式植物,如烟草、拟南芥、马铃薯、番茄中得到证实。通过在亚细胞的不同部位过量表达酵母的蔗糖酶,证明其在光合同化物的长距离运输中起重要作用[32,33]。酵母的蔗糖酶无论在烟草的液胞还是在细胞质中定点表达,转基因植株都表现出生长不正常,碳水化合物在源叶片中积累,根系形成延迟,且出现严重矮化现象,在叶片中积累淀粉和可溶性糖,这表明转基因植株的糖运输平衡被打乱。在细胞质中表达蔗糖酶时,源叶片和库叶片中的淀粉和可溶性糖都有积累,叶片出现卷曲现象,这说明在叶片顶部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都相对较快[33]。在马铃薯的源叶片中,过量表达酵母的蔗糖酶,转基因植株表现为叶片皱缩,生长受阻且块茎数减少。而在细胞水平上,表现为源叶片中的己糖、淀粉、氨基酸含量增加,尤其是脯氨酸,其含量是野生型的40倍,转基因植株的光合速率降低,渗透压提高,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的蛋白含量没有变化,但处于活化态的比例和催化效率降低[34]。在转基因烟草、拟南芥和番茄中也观察到同样的表现型,尽管受抑制的程度在不同植物中存在差异[2]。然而,在马铃薯块茎的细胞质中特

103

异性表达酵母的蔗糖酶导致块茎变小,产量降低,但块茎数目增加。如果在块茎细胞间定位表达此基因,结果则正好相反,即块茎变大,数目减少,但产量增加。通过反义技术,在番茄中降低胞内酸性蔗糖酶的表达,尽管植株的生长没表现出异常,但果实变小[35]。以上结果表明库的大小是可以通过改变蔗糖的代谢来调节的[36,37]。

酵母蔗糖酶基因在Ubiquitin启动子调控下被导入甘蔗愈伤组织中[38],在这些细胞的液胞和细胞质中,蔗糖酶的活性提高,但蔗糖的积累减少。通过反义表达,在转基因番茄中降低酸性蔗糖酶的活性,可以改变蔗糖与己糖的比例[35,39]。尽管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在表现型上没有差异,但果实比对照减少了30%,这表明此基因在库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5.3 对蔗糖在库中分配的调控

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蔗糖酶在库器官如种子、块茎、根系中是否参与蔗糖的代谢。在赖马豆种子和马铃薯块茎的发育中,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是蔗糖降解的主要酶,蔗糖通过蔗糖酶降解的量是很低的[40]。这一结论也与对小麦胚乳发育的研究结果一致[41]。蔗糖合酶的活性在胚乳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比蔗糖酶活性高。Weber等(1995)[42]在对种子发育过程中光合产物卸出和分配机理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前贮存期,他们发现在子叶和胚乳中高水平的己糖含量与种皮中高的细胞壁蔗糖酶活性存在正相关。据此他们提出了一个模型,蔗糖酶在种子的早期发育阶段调控卸出过程,而细胞壁型蔗糖酶的作用即在早期建立库的强度。Miller等(1992)[43]在研究玉米的一个遗传缺陷型突变株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此突变株中,其种子重量仅有正常种子的1/5,蔗糖酶没有活性,因而干扰了光合产物运向发育中的种子。

在贮存糖的库器官例如果实中,高的酸性蔗糖酶活性与己糖的积累密切相关。在以贮存蔗糖为主的野生番茄果实中,蔗糖酶的活性降得很低,然而在以贮存己糖为主的栽培番茄果实中,蔗糖酶的活性在果实刚开始成熟时是增加的[44]。通过反义或基因抑制来降低蔗糖酶的活性,可以把以贮存己糖为主的果实转变为以贮存蔗糖为主[35,39],这表明在番茄中有一可溶性蔗糖酶控制糖分的组成。在对低温下贮存的土豆块茎糖分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通过反义手段来降低蔗糖酶的活性导致己糖/蔗糖比降低,但并没改变糖分总量[45]。因而可溶性酸性蔗糖酶起糖组分调节因子的作用。

在马铃薯块茎的细胞质和胞间特异性表达酵母的蔗糖酶,导致蔗糖含量降低,葡萄糖含量提高。块茎细胞质中蔗糖酶活性的提高增加了糖酵解的速度,造成磷酸化中间产物积累,但这些磷酸化中间产物并没有用来合成淀粉。另外,在胞间表达蔗糖酶并没有增加磷酸己糖的含量[37]。

6 问题及展望

目前,对酸性蔗糖酶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不仅提纯了蔗糖酶,建立了活性测定方法,而且已从多种植物中克隆了它们的cDNA,并在转基因植物中进行了表达和功能鉴定。但对于植物中的蔗糖酶,还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1)为什么位于不同亚细胞中的蔗糖酶具有不同的特性,它们之间是如何协调的?2)中性/碱性蔗糖酶的功能是什么?3)是否还有其他的代谢产物或物质调控蔗糖酶的表达,等等。这需要把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对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将有助于更好地在植物中操纵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与分配。

参考文献:

[1] Sturm A.J Exp Bot,1996,47:1187

[2] Tymowska-Lalanne Z,Kreis M.A dv Bot Res,1998,28:71

[3] Arai M,Mori H,Imaseki H.Plant Cell Physiol,1991,32:

1291

[4] Arnd S.Plant Physiol,1999,121:1

[5] Elliott K J,Butler W O,Dickinson C D,et al.Plant M ol

Biol,1993,21:515

[6] Xu J,Pemberton G H,Almira E C,et al.Plant Cell,

1995,108:1293

[7] Ramloch-Lorenz K,Knudsen S,Sturm A.Plant J,1993,

4:545

[8] Bourney A S,Hedley P E,Maddison A,et al.Nucleic Acids

Res,1996,24:2347

[9] Klionsky D G,Banta L M,Emr S D.Mol Cell Biol,1988,

8:2105

[10]Hasilik A,Tanner W.Eur J Biochem,1987,91:567

[11]Lee H S,Sturm A.Plant Physiol,1996,112:1513

[12]Tymowska-Lalanne Z,Kreis M.Planta,1998,207:259

[13]Godt D E,Roitsch T.Plant Physiol,1997,115:273

[14]Godt D E,Riegel A,Roitsch T.Plant Physiol,1995,146:

231

[15]Xu J,Avigne W T,McCarty D R,et al.Plant Cell,1996,

8:1209

[16]Roitsch T,Bittner M,Godt D E.Plant Physiol,1995,108:

104

285

[17]Morris D A,Arthur E D.Phytochemistry,1984,23:2163

[18]Wu L L,Mitchell J P,Cohen N S,et al.Int J Plant Sci,

1993,154:280[19]Ehness R,Roitsch T.Plant J,1997,11:539

[20]M ats ushita K,Uritani I.Plant Physiol,1974,54:60

[21]-[45]略

Advance Made in Plant Invertase

Si Lizhen,Chu Chengcai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CAS,Beijing100101)

A bstract

In higher plants,sucrose is the main for m of assimilated carbon to be transported from”source”to”sink”tissues, where sucrose was cleaved into Glu and Fru by invertase to provide cells with car bon and energy for plant gr owth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invert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urce-sink interaction and plant ener gy supply.In this pa-per some advance in invertase research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main pr operties,gene regulation,and its functions were reviewed.

Key words:Plant,Invertase,Regulation

105

植物研究进展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研究进展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司丽珍等: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司丽珍①储成才②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在大多数高等植物中, 蔗糖是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向库运输的主要形式。在库中, 蔗糖酶可以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中对碳源和能源的需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蔗糖酶的一些研究进展, 包括蔗糖酶的分类、基本性质、基因结构、 酶活性的调节以及功能等。 关键词植物, 蔗糖酶, 活性调节, 功能 称为胞外蔗糖酶。不同的蔗糖酶进行反应所需的最 0 引言

植物在叶片中(源组织) 通过光合作用将C O 2固 定成碳水化合物, 然后运向非光合组织(库组织) 。植物大多以非还原性二糖如蔗糖的形式完成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到库的运输。在库组织中, 蔗糖被分解为己糖,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碳源和能源。蔗糖分解主要由蔗糖合成酶(EC2. 4. 1. 13) 或蔗糖酶(E C3. 2. 1. 26) 来完成。蔗糖合成酶是一糖基转移酶, 在尿苷二磷酸(UDP ) 存在下把 蔗糖转化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是一水解酶, 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有多种同工酶, 分别处于不同的亚细胞位置, 生化特性也不尽相同[1, 2]。虽然对它们的功能特异性还不太清楚, 但已确知蔗糖酶在植物中主要参与对蔗糖不同利用途径的调节。由于糖在植物中不仅是作为能源, 而且也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物 质之一, 因此蔗糖酶也间接参与细胞分化和植物发育的调控。鉴于此, 蔗糖酶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备受重视。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适pH 值也有所不同, 由此蔗糖酶又可分为酸性蔗糖酶和中性/碱性蔗糖酶。液胞型蔗糖酶和细胞壁型蔗糖酶在pH 4. 5至5. 0时催 化效率最高, 因此也称为酸性蔗糖酶。细胞质型蔗糖酶水解蔗糖的最适pH 值为中性或略微偏碱性, 因此称为中性/碱性蔗糖酶。而根据 其溶解性, 蔗糖酶又可分为可溶性蔗糖酶(包括液胞型蔗糖酶和细胞 质型蔗糖酶) 与非溶性蔗糖酶(细胞壁型蔗糖酶) 。

赖草属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doi:10.3969/j.issn.1008—9632,2009.04.054 赖草属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叶煜辉,江明锋,陈艳,杨满业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省草原研究院,成都610041) 摘要:赖草属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地域较为广泛。该属内植物对逆境具有较强的抗性,尤其是对于干旱、盐碱、高寒和病虫害等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综述了近年来赖草属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赖草的耐旱性、耐盐性、耐寒性以及抗病虫害等方面对赖草属植物的抗逆性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未来应用做出了展望。 关键字:赖草属;抗逆性;耐受机制;生理变化 中图分类号:Q9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32(2009)04—0054—04 赖草属(k”z瑚Hochst)在中国又称滨麦属,是禾本科早熟禾亚科(Pooideae)小麦族(TritDumort,也称大麦族Hordeae)大麦亚族(Hordeinae)中的多年生植物类群,全世界约有30余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寒地带,多数产于亚洲中部,少数分布于欧洲和北美。中国区域有赖草属植物约20种,2变种,划分为3个组,即多穗组、少穗组和单穗组,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内蒙、东北三省、四川、陕西、河北、山西。1。。它们的生境极其多样,在海拔500~4700米的范围均有分布。从湿润的盐碱滩地和海滨滩地到干旱高温的沙土草原、荒漠化草原皆有生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抗逆性。 禾本科抗逆品种选育是一项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也是急迫解决的难题。赖草作为禾本科小麦等农作物的近缘属种具有无性繁殖能力强、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等特点,而且还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在研究其耐受性状和耐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的基础上,克隆赖草抗逆基因并进行功能鉴定,通过转基因把克隆到的抗逆基因直接导入其他植物,可以解决传统杂交方式存在的花期不遇、杂交不亲和、周期长等问题。通过对赖草属植物抗旱机制的研究,还可以加快抗逆新品种的开发,对提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盖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退化及沙化草地、改善西部生态环境、促进干旱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抗逆性研究进展 1.1耐旱性分析 541.1.1植物抗旱性研究的主要指标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不同方式减少蒸腾失水,有的以特化组织大量贮存水分,有的以降低叶水势增强其吸水能力,有的以大量累积脯氨酸等有机质进行渗透调节,有的细胞液浓度大,有的原生质粘滞度高等。由于耐旱机制的复杂性和植物对干旱适应的多样性,要寻找一个通用的耐旱性指标是不现实的。现在中国对植物抗旱指标的选择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1)叶片旱生结构;(2)水分生理;(3)苗木生长;(4)叶绿素含量;(5)脯氨酸。易津等人对赖草属牧草幼苗耐旱性进行了研究。2。,采用不连续干旱胁迫处理3个月后,对幼苗存活率(%)、苗高(cm)、苗鲜重(g)、根冠比、茎叶干鲜数量比、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结果发现赖草属内羊草(Leymuschinen—sis)、赖草(Leymusdasytachys,内蒙古)和毛穗赖草(Leymuspaboanus)与属内其它植物相比为耐旱性较强的物种。 1.1.2赖草属的抗旱生理赖草属植物在干旱胁迫下发生许多生理变化,如:光合作用减弱,细胞膜透性平衡被破坏,丙二醛(Malondialchehyche,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增加等。 1.1.2.1干旱胁迫下光合作用减弱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不仅会使光合速率降低,而且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反应中原初光能转换、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和光合作用暗反应进程,最终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干旱胁迫时,叶表面气孔关闭,阻止CO,扩散, 收发日期:2008—09—01;修回日期:2008—10—20 作者简介:叶煜辉(1982一),男,汉族,硕士,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方向研究,E-mail:2552393yyh@163.com;通讯作者:江明锋(1971一),男,羌族,博士,副教授,主研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E-mail:Mingfengjiangvip@sina.COIll。项目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6J13—134) 万方数据

大豆脂肪氧合酶对食品品质的的影响

大豆脂肪氧合酶对食品品质的的影响 卜凡琼 (班级:食研5班学号:2016309120048) 摘要:大豆脂肪氧合酶是存在于大豆中的脂肪氧合酶,其活性很高,在食品行业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大豆脂肪氧合酶催化底物产生的一些物质能很好的改善食品质量。能增加食品香气,形成二硫键,增强面筋蛋白强度。其分离纯化方法有水浸提法,酸铵沉淀、葡聚糖凝胶柱G200分离沉淀法,缓冲液提取等方法。 关键词:大豆脂肪氧合酶,分离纯化,食品品质 1. 大豆脂肪氧合酶简介 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 EC1.13.11.12, LOX),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在豆类中具有较高的活力,其中尤以大豆中的活力为最高⑴ 属氧化还原酶,通称脂氧酶(LOX) o LOX中含有非血红素铁,专一催化具有顺,顺-1, 4-戊二烯结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对其分子加氧,形成过氧化氢衍生物,是非常重要的风味前体物[2]。近年来研究表明,LOX产生的风味和香味是很多食品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经LOX作用形成氢过氧化物并进一步裂解成不饱和的醛类、酮类和醇类化合物而形成类似苹果、香瓜、芒果等水果风味以及鲜鱼味、牡砺味、文蛤味和海藻香、青草香[3]等挥发性风味物质。据脂肪氧合酶氧化花生四烯酸位置特异性,将脂肪氧合酶(LOX)分为5-L OX ,8-LOX ,12-LOX 和15-LOX。大豆LOX -I 属于15-LOX ,它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同类脂肪氧合酶功能和结构性质模型⑷大豆植物组

织中含有多种脂肪氧合酶同工酶,其中LOX-I和L0X-2是主要的同工酶。 2. 大豆脂肪氧合酶结构及其生化特性 研究表明,大豆脂肪氧合酶(LOX )含839个氨基酸,是一个单 链肤蛋白,整体结构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N末端的B与1条a螺旋组成的部分;另一个是包含22条a螺旋和8条B折叠股的主要区域。在空间结构上,LOX的主要区域以一条长的a螺旋为中心,其他结构环绕在其周围。非血红素铁原子靠近酶中心位置,其附近有一个特殊的三圈n螺旋,并以配位键与3个组氨酸侧链和梭基末端的C00- 结合,从而形成酶活力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⑸。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大豆子叶LOX的研究,发现每个LOX是一条M:为96000左右的多肤,每个多肤中含一个铁原子。有实验证明,大豆子叶的LOX处于静止、无活性状态时,铁以Fe态存在;当加入底物后,LOX中的Fe处于Fe (A)态,使LOX具有催化活性。大豆种子中的LOX都是球形、水溶性蛋白。LOX i, LOX2, LOX3的等电点分别为5.65, 5.85,6.150 3种同工酶的生化特性是丄0X1的反应最适pH值在9.0处,LOX:在pH6. 5处,LOX:在pH7. 0处。除催化原初反应外,LOX还催化次级反应而形成脂肪酸的二聚苯和淡基二烯酸,类胡萝卜素的漂白即是由LOX次级反应实现的⑹。 3. 大豆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王辉,周培根⑺以大豆为原料,经硫酸铵沉淀、葡聚糖凝胶柱 G200分离沉淀,得到2种脂肪氧合酶(LOX): LOX-1 , LOX-2。对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_教案

课题1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设计简易的实验装置来提取植物芳香油 2、了解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基本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用水蒸汽蒸馏法和压榨法提取植物芳香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严谨、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课题重难点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技术;针对原料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提取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物组织中,不但含有蛋白质和DNA ,而且含有很多人们需要的有效成分,如食用油、芳香油、植物色素、药物成分等。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1.2芳香油的性质:挥发性强(物理性质),以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主(化学本质)。 1.3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压榨、萃取等。 (1)水蒸气蒸馏法 原理:水蒸汽可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水油分层。 适用范围:易挥发、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的植物成分,如:玫瑰油、薄荷油等。 方法:水中蒸馏:原料放在沸水中加热蒸馏。 水上蒸馏:原料隔放在沸水上加热蒸馏。 水汽蒸馏:利用外来高温水蒸气加热蒸馏。 优点:简单易行,便于分离 不足:有些原料不适宜于水蒸气蒸馏,如柑橘、柠檬等易焦糊,有效成分容易水解。 (2)压榨法 原理: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 适用范围: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 优点:生产成本低,以保持原料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不足:分离较为困难,出油率相对较低。 (3)萃取法 原理: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溶剂蒸发后得到芳香油。 适用范围:挥发性强、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植物芳香油提取,要求原料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优点:易分离,出油率高。 不足:有机溶剂中的杂质影响芳香油的品质。 2.实验设计 2.1玫瑰精油的提取 (1)玫瑰精油性质:浅黄色至黄色,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 (2)实验流程: 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NaCl ????→加入分离油层24Na SO ??????→加入无水除水??? →过滤玫瑰油 ①采集玫瑰花:采集盛花期(5月中上旬)的玫瑰花,清水清洗沥干。 ②装入蒸馏原料:称取50g 玫瑰花放入蒸馏瓶,添加200mL 蒸馏水。

脂肪氧合酶在茶叶中的作用

食 品 科 技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 第37卷 第4期 食品开发· 40 ·脂肪氧合酶是一种加双氧酶[1],广泛存在于需氧的机体中,包括植物[2-3]。它是一种在植物和动物界都有广泛研究的酶[3-4],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能专一催化氧化具有顺,顺-1,4-戊二烯结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5],生成具有共轭双键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氢过氧化物[6]。近年来研究表明,LOX产生的风味和香味是很多食品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经LOX作用形成氢过氧化物并进一步裂解成不饱和的醛类、酮类和醇类化合物而形成 类似苹果、香瓜、芒果等水果风味以及鲜鱼味、牡蛎味、文蛤味和海藻香、青草香[7]等挥发性风味物质。茶树叶片中,LOX位于叶绿体的片层结构中,它能将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为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物。茶叶的加工过程是塑造茶叶优良品质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鲜叶中的多种酶类作用于鲜收稿日期:2011-08-01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1BAD01B02);苏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分)(SN201033)。作者简介:马惠民(1953—),男,高级农艺师。 叶内含物,对绿茶的香气、滋味、汤色、外形等品质均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制茶过程中,人们通过控制茶鲜叶中酶的活性和催化方向的变化,制造出不同种类的茶叶。例如在绿茶制造过程中可较早钝化酶的活性,以形成绿茶“清汤绿叶”的品质特征。这些主要是利用和控制茶叶中的各种内源酶的作用来形成各类茶叶特有的品质特征。 1 LOX的催化机理 1.1 LOX的活性中心结构LOX的来源不同,其氨基酸的组成不同。虽 然植物脂肪氧合酶的氨基酸残基数目和动物脂肪氧合酶的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在某些区域内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其催化反应的机理基本相同。 马惠民,王 雪,钱 和*,汪何雅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 214122) 摘要:综合叙述了脂肪氧合酶及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并据此展望了酶在茶叶加工工艺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叶;脂肪氧合酶;茶叶加工 中图分类号:TS 201.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9989(2012)04-0040-04 The effection of lipoxygenase in the tea MA Hui-min, WANG Xue, QIAN He *, WANG He-ya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lipoxygenase in the tea during the tea processing, and according to it, the prospects of lipoxygenase in the tea manufacture were stated.Key words: tea; lipoxygenase; tea processing 脂肪氧合酶在茶叶中的作用

第一篇 己糖激酶在植物糖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己糖激酶在植物糖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己糖激酶的概念、亚细胞定位、酶特性。最后重点讲述了己糖激酶在糖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1.摘要 己糖激酶就是能够催化己糖磷酸化的酶,大多数高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叶片中合成碳水化合物, 并主要以蔗糖形式通过韧皮部运输分配到不同的库组织中。在库组织中, 蔗糖可被直接贮藏, 也可在蔗糖合成酶” ,或转化酶作用下分解为己糖—果糖和葡萄糖。己糖必须经磷酸化才能进人糖酵解途径。磷酸化的己糖进人糖酵解途径后, 为植物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和中间代谢产物, 因而己糖的磷酸化对维持植物合成淀粉的碳流和呼吸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己糖激酶也参与植物的糖感受和信号转导过程。因此, 己糖激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植物己糖激酶亚细胞定位、酶特性、及其在糖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2.植物的己糖激酶 催化己糖磷酸化的酶依据其底物特异性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和果糖激酶, 广义的己糖激酶包括这3种酶, 它们催化己糖代谢的第一步不可逆反应图。目前己糖激酶还没有统一的命名规则, 已有的报道多数将植物己糖激酶称为HXK或HK, 葡萄糖激酶称为GLK或GK, 果糖激酶称为FRK或FK。本文采用3个字母的命名方法, 引用文献遵循原文作者的命名, 一般不作更改。 2.1己糖激酶(HXK) 己糖激酶既调控植物体内贮存糖和游离糖的利用率, 也调控糖酵解和氧化戊糖磷酸途径的代谢速率。Antonia Medina和Alberto Sils在1956年第一个报道了己糖激酶。他们通过对豌豆非光合组织的研究, 表明了果糖特异激酶的存在, 但是该酶直到20年后得到分离和鉴定。随后的研究表明, 植物组织中存在几种不同的己糖激酶同工酶。 到目前为止, 已纯化和鉴定了以下几种植物组织中的HXK:拟南芥、豌豆叶片、小麦胚芽、豌豆种子、大豆、玉米、菠菜叶片、鳄梨、番茄、大麦叶片、烟草叶片、马铃薯块茎、水稻胚和葡萄抽。多数植物HXK都有1到3个同工酶。 2.2果糖激酶(FRK) 对果糖特异的己糖激酶同工酶称为果糖激酶。由于果糖激酶对果糖的亲和性远较己糖激酶大得多, 因而普遍认为在果糖分解代谢中, 果糖激酶起主要作用。 已纯化和鉴定了以下几种植物组织中的果糖激酶拟南芥、番茄、甜菜、马铃薯块茎、

糖生物学_植物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期末考核 课程:Glycobiology 植物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 学号:*** 班级:*** 时间:****

植物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摘要:糖基转移酶一类是能够催化糖基从激活的供体转移到特定的受体分子上的一类酶,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并形成了超基因家族。糖基转移酶广泛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各种生物学过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报道,综述了糖基转移酶的分类、分离鉴定方法及在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糖基转移酶,分类,分离鉴定,生物学功能 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GT,EC 2.4.x.y)是一类催化糖基转移的酶,通过产生糖苷键将供体糖分子或相关基团转移至特异的受体上。糖基转移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中,其所催化的糖基化反应是最重要的生物学反应之一,直接参与二糖、单糖苷、聚糖苷等的生物合成。糖基供体分子包括双糖、多糖、1-磷酸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植物中最常见的供体为UDP-Glc。受体可以是糖类、脂类、蛋白质、抗生素和核酸。糖基转移酶催化供体-受体形成α、β两种糖苷键,产物为多糖、糖蛋白、糖脂以及糖苷化合物等。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真核生物中约1%的基因编码糖基转酶。 1糖基转移酶的分类 目前,对糖基转移酶的分类主要根据Campbell等提出的GT Family 分类系统(数据收录在CAZy数据库中)。糖基转移酶作为高度分歧的多源基因家族,根据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催化特性以及保守序列对其进行分类。因此,一特定的糖基转移酶既可以通过生物化学的方法鉴定其底物,也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其与已知酶基因或酶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对其进行分类。目前,依据这种分类方法,糖基转移酶被分为94个家族。根据其的折叠方式可将绝大多数酶分为两个超家族,GT-A超家族和GT-B超家族(图1)。根据催化反应机制、产物的立体化学异构性,在这两个超家族中糖基转移酶又分为反向型和保留型两大类(图2)。 GT-A型折叠的空间结构有两个紧密相连的β/α/β类Rossmann折叠区域。GT-A家族成员需要一个D-X-D基序用来结合二价金金属离子(多为Mn2+),这有助于UDP-糖供体的PPi在酶活性位点上的固定,对于催化反应是不可或缺的。GT-A难以识别UDP-糖供体以外的供体,所以受体的多样性较低。GT-B型折叠的空间含有两个正对的β/α/β类Rossmann折叠区域,连接方式灵活。GT-B成员无需二价金属离子维持活性,这是GT-B与GT-A家族成员的一个显著区别。此外,通过结构分析和PSI-BLAST发现了由跨膜GT组成GT-C超家族,其折叠方式全为反向型,活性位点位于长环部,一般含有8-13个跨膜螺旋。

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司丽珍① 储成才②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北京100101) 摘 要 在大多数高等植物中,蔗糖是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向库运输的主要形式。在库中,蔗糖酶可以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中对碳源和能源的需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蔗糖酶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蔗糖酶的分类、基本性质、基因结构、酶活性的调节以及功能等。 关键词 植物,蔗糖酶,活性调节,功能 0 引言 植物在叶片中(源组织)通过光合作用将C O2固定成碳水化合物,然后运向非光合组织(库组织)。植物大多以非还原性二糖如蔗糖的形式完成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到库的运输。在库组织中,蔗糖被分解为己糖,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碳源和能源。蔗糖分解主要由蔗糖合成酶(EC2.4.1.13)或蔗糖酶(E C3. 2.1.26)来完成。蔗糖合成酶是一糖基转移酶,在尿苷二磷酸(UDP)存在下把蔗糖转化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是一水解酶,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蔗糖酶有多种同工酶,分别处于不同的亚细胞位置,生化特性也不尽相同[1,2]。虽然对它们的功能特异性还不太清楚,但已确知蔗糖酶在植物中主要参与对蔗糖不同利用途径的调节。由于糖在植物中不仅是作为能源,而且也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物质之一,因此蔗糖酶也间接参与细胞分化和植物发育的调控。鉴于此,蔗糖酶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备受重视。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1 蔗糖酶的分类 根据植物中蔗糖酶所处亚 细胞位置,蔗糖酶可分为液胞型 蔗糖酶、细胞质型蔗糖酶和细胞 壁型蔗糖酶。前两者又统称为胞 内蔗糖酶,细胞壁型蔗糖酶又被称为胞外蔗糖酶。不同的蔗糖酶进行反应所需的最适pH值也有所不同,由此蔗糖酶又可分为酸性蔗糖酶和中性/碱性蔗糖酶。液胞型蔗糖酶和细胞壁型蔗糖酶在pH4.5至5.0时催化效率最高,因此也称为酸性蔗糖酶。细胞质型蔗糖酶水解蔗糖的最适pH值为中性或略微偏碱性,因此称为中性/碱性蔗糖酶。而根据其溶解性,蔗糖酶又可分为可溶性蔗糖酶(包括液胞型蔗糖酶和细胞质型蔗糖酶)与非溶性蔗糖酶(细胞壁型蔗糖酶)。 2 蔗糖酶基本性质 大多数植物含有至少2种液胞型蔗糖酶,它们均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而细胞壁型蔗糖酶则以离子键的形式与细胞壁结合,并有多种同工酶存在。液胞型和细胞壁型蔗糖酶在pH4.5至5.0时效率最高,且从果糖残基攻击蔗糖,因而这类酸性蔗糖酶被称作β-呋喃果糖苷酶,也正因为如此,酸性蔗糖酶也可催化其他含有β-果糖的多糖,例如水苏糖、棉子糖的水解。目前已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出酸性蔗糖酶,成熟多肽的分子量大多在55~70kD之间。在菜豆中,变性SDS凝胶电泳证明一70kD的液胞型蔗糖酶可以被水解成30kD的N-端和38kD的C-端两个片段。它们在蔗糖浓度很低时有一Km值,酶活性被重金属离子如Hg2+,Ag2+抑制,表明催化中心有巯基存在。酸性蔗糖酶也被其反应产物抑制,葡萄糖是非竞争性抑制剂,而果糖是竞争性抑制剂[3]。 另外,植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细胞质型蔗糖酶,它们水解蔗糖的最适pH为中性或偏碱性。中性或偏 — 101 — ① ②联系人。 (收稿日期:2002-03-29) 女,1974年生,博士生;研究方向:分子遗传学

溶菌酶提取

方法对比讲稿用 2.1 结晶法 溶菌酶具有耐热、耐酸的特性,并且易溶解在盐溶液,稳定性好,通过改变盐溶液的条件,可使溶菌酶以晶体形式析出而得以分离,结晶法也因此成为制备溶菌酶晶体最为传统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主要过程可简述如下,向富含溶菌酶的蛋清中加入(NH4)2SO4等中性盐,依据溶菌酶的等电点区,用氢氧化钠调节蛋清溶液的 pH,再加入溶菌酶晶体进行诱导,4℃放置大概 2 周,即可析出大部分的溶菌酶晶体,而与其它杂蛋白质得以分离。如要得到到更高纯度的溶菌酶,可将析出的溶菌酶晶体过滤,重新溶解,再利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重结晶即可。结晶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是目前从蛋清中提取分离溶菌酶的首选方法,但它要求溶菌酶的含量要相对高,因此不适宜溶液中微量溶菌酶的分离。此外,晶体的形成,蛋白质结晶既受到自身分子结构的影响,又受到结晶条件的影响,结晶过程中只要有细微的差别,晶体的产量和质量都将受到很大影响(结晶过程不好控制),所以蛋白质结晶是一个宏观看似简单而实际微观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为进一步完善结晶法分离纯化溶菌酶,研发人员越来越重视膜结晶法的研究与应用。相比于常规结晶方法,膜结晶法对蛋白质初始浓度要求低、结晶诱导时间较短、尤其是结晶过程可控,因而具有明显优势。 2.2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是借助溶液中各种蛋白质等粒子的带电差异,而与离子交换剂之间具有强弱不一的结合力,达到分离纯化物质的操作技术。依据原料及分离纯化的不同要求,可分别选择羧甲基琼脂糖、羧酸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等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可实现自动化连续操作,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是目前溶菌酶生产的常用方法。 (联用层析法因分离速度快、处理量大等优势而受到研发人员的广泛关注,包括膜亲和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等。尤其是离子交换层析法 20 世纪 80 年代便开始广泛应用于溶菌酶地分离纯化。此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高效、可实现自动化操作,是溶菌酶生产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2.3 色谱法 以亲和力为基础,将不溶性的载体与可逆结合的配体相偶联,制备成具有特异亲和性的分离介质,选择性地吸附生物活性物质,依据待分离物质的特性再利用相应组成的溶液洗脱而达到分离提取需要物质的目的,这就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亲和色谱技术。亲和色谱技术是诸多色谱法的一种,选择性高、快速、高效,适合蛋清溶菌酶高效分离与纯化的需要。随着生产对技术要求的提高,研发人员以传统的膜处理为基础,利用固定离子亲和色谱和膜分离相结合,制备固定金属亲和膜,因其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多方研究结果表明固定金属亲和膜对溶菌酶的选择吸附性能良好。如若将间歇式吸附与连续式脱附耦合亲和层析法相结合,用于溶菌酶分离纯化,蛋白质回收率和吸附剂利 用率都会有明显提高。 2.4 亲和分离法 亲和力为基础,借助物质间的特异性结合力,使目的物质或者杂质与相应的配基结合而达到分离纯化目的物的目的,即亲和分离法,包括亲和沉淀法、亲和膜分离法、亲和过滤法、亲和层析法等。尤以亲和层析法和亲和沉淀法的应用广泛。亲和层析法是利用蛋白质和酶的生物学特异性,即蛋白质或酶与其配体之间所具

植物脂肪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Chin J Biotech2009, January 25; 25(1): 1-9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865769.html,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ISSN 1000-3061 cjb@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865769.html,? 2009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 CSM, All rights reserved 植物脂肪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胡廷章1,2, 胡宗利1, 屈霄霄1, 任彦荣1, 陈国平1 1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4 2 重庆三峡学院生物系, 重庆 404000 摘要:植物脂肪氧化酶(LOX)是一个多基因家族, 是由单一的多肽链组成的含有非血红素铁、不含硫的过氧化物酶。 LOX催化具有顺, 顺-1, 4-戊二烯结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双加氧反应。植物中, 不同脂肪氧化酶的最适pH、pI、底 物和产物特异性、时空表达特性、亚细胞定位等存在差异。LOX参与的生理过程涉及损伤、病原攻击、种子萌芽、果 实熟化、植物衰老、脱落酸和茉莉酸合成, LOX也在正常的植物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中作为营养储藏蛋白, 参与脂类迁 移、响应营养胁迫、调节“源”与“库”的分配。对LOX家族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LOX在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新 型植保素的开发、食品加工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脂肪氧化酶, 结构, 催化反应, 功能, 基因表达, 亚细胞定位 Advances in plant lipoxygenases research Tingzhang Hu1, 2, Zongli Hu1, Xiaoxiao Qü1, Yanrong Ren1, and Guoping Chen1 1 Bioengineering College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2 Department of Biology,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00, China Abstract:Lipoxygenases (linoleate: oxygen oxidoreductase, EC 1.13.11.12; LOXs) are encoded by a multi-gene family in plants. The LOXs are monomeric non-heme, non-sulfur iron dioxygenases, which catalyze the incorporation of molecular oxygen into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containing a cis, cis-1, 4-pentadiene moiety. The LOX isoforms are distinguished by differences in optimum pH of the reaction, pI, substrate and product specificity, spatial and temporal expression,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The function of various LOXs in plants has been suggested. Some of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 which lipoxygenase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clude wounding, pathogen attack, seed germination, fruit ripening, plant senescence, and synthesis of Abscisic acid (ABA) and Jasmonic acid (JA). During normal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growth, lipoxygenases have also been suggested to act as vegetative storage proteins, participate in transference of lipoid, and response to nutrient stress and source/sink relationships.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LOX families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X in crop breeding, research on new-type phytoalexin and food industry. Keywords: lipoxygenases, structure, catalysis, function, gene expressio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Received: June 10, 2008; Accepted: October 8, 2008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771464), the Chunhui Project of Education Ministry (No. Z2007-1-63006),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of Chong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No. 2007BB1196) 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No. 2007-Sxxyyb-04). Corresponding author: Guoping Chen. Tel: +86-23-65112674; E-mail: chenguoping@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865769.htm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771464), 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项目(No. Z2007-1-63006),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No. 2007BB1196), 重庆三峡学院 资助项目(No. 2007-Sxxyyb-04)资助。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目标导航 1.了解植物芳香油的来源和发展史以及主要化学成分。2.了解提取芳香油的三种基本方法和原理。 一、基础知识 1.植物芳香油的来源 (1)来源:天然香料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和________。可用于提取植物芳香油的植物器官中,营养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殖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芳香油的特性:提取的植物芳香油具有很强的______。 (3)植物芳香油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__________及其________。 2.基本方法有三种 采用哪种方法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来决定的。 (1)________________是常用的方法 ①原理:水和芳香油的沸点不同,利用________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________________,再冷却分离。

②分类: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可以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________蒸馏、________蒸馏和________蒸馏。 ③适用范围: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与水不发生反应,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2)________(主要为冷压榨) ①原理:含芳香油较多的果皮经冷磨或机械冷榨的方法将芳香油压榨出来,经分离水分后可得到冷压精油。 ②优点:此法生产过程在常温下进行,确保了芳香油中萜烯类化合物不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精油质量提高,香气逼人,如含精油较多的柠檬、鲜橘、佛手柚等果皮均可通过压榨或割伤而得到。 (3)________ 萃取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用来提纯和纯化化合物的手段之一,通过萃取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的化合物。 ①液—液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经过反

鸡蛋溶菌酶提取

鸡蛋溶菌酶提取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 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性质: 白色或微白色冻干粉,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和丙酮,pI为11.0-11.35,最适 pH值6.5。稳定性:酸性介质中可稳定存在,碱性介质中易失活;96℃, pH值为3条件下,15min后活力保持87%。抑制剂有碘、咪唑和吲哚衍生物、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醇类和碳链不少于12的脂肪酸)。1%水溶液在281.5nm 处的吸光系数为26.4。通过水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来溶菌 作用: 溶菌酶的用途极为广泛,在医药上,可与血液中的病毒结合,阻止流感、腺病毒等的繁殖;能分解粘多糖,有利于脓汁、痰液的排出;能清除坏死组织、增进抗生素的药效以及促进肠道有益细菌如乳酸菌的繁殖等作用;另外,它与抗生素联合应用还可治疗支气管炎、肺炎、白喉、小儿急性肾炎等多种疾病。在食品上,卵清溶菌酶是无毒的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使目标微生物细胞壁溶解,而对其他物质无反应,人们利用它来代替有害健康的化学防腐剂(如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达到保存食物的目的,是一种天然防腐剂;溶菌酶添加于牛乳,可使牛乳人乳化,提高了牛乳的营养价值。 提取工艺: (一)鸡蛋清中提取溶菌酶 方法一——食盐盐析 一.材料: 原料:鸡蛋、NaOH、NaCl、丙酮、(市售溶菌酶粉剂) 仪器与设备:搅拌器(200-300r/min),离心机(4000r/min),抽滤机 二.工艺流程: 原料→ 清洗→ 去蛋壳→ 分离蛋清→ 搅拌→ 过滤→ 加盐→ 调节pH 值→ 结晶→ 干燥→ 成品→ 包装

高中生物常见酶

1. 淀粉酶:作用是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按其产生部位分为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肠淀粉酶和植物淀粉酶。 2. 麦芽糖酶:作用是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主要分布在发芽的大麦中。 3. 蔗糖酶:作用是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主要分布在甘蔗等生物体内。 4. 脂肪酶:作用是催化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在动物体内分为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等。在动物的胰液、血浆和植物的种子中均有分布。 5. 蛋白酶:作用是催化蛋白质水解为短肽。在动物体内分为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等。在动物的胰液、胃液,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都有分布。 6. 纤维素酶:作用是催化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在真菌、细菌和高等植物中含有。 7. 谷丙转氨酶:简称GPT,其主要作用是催化谷氨酸和内酮酸之间的氨基转换作用。它在肝脏中活力最大,常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8. 过氧化氢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及一些微生物中,主要作用是分解过氧化氢,防止过氧化氢积累而危害细胞。 9. 酪氨酸酶:存在于人体的皮肤、毛皮等处的细胞中,能将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 10.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谷氨酸氧化脱氢,生成酮戊二酸。存在于大多数细胞的线粒体中,主要参与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和氨基转换作用。 11. 解旋酶:在DNA复制时,首先要将两条链解开形成单链,此过程依赖于DNA 解旋酶。 12. 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双链D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的核酸剪切酶,常在DNA 两条链上交错切割产生黏性末端,是基因工程中的“剪刀”。

13. DNA连接酶:使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以封闭DNA分子中的切口,是基因工程中的“针线”。 14. 逆转录酶: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存在于某些RNA病毒和癌细胞中。 15.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分泌物中,能溶解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可使细菌失活。还可激活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16. 固氮酶:能使大气中的氮还原为氨,由两种含金属的蛋白质组成,一种为铁蛋白,另一种为钼铁蛋白。根瘤菌、蓝藻和土壤中各种固氮菌中都含有此酶。

第一节 溶菌酶的提取

第一节溶菌酶的提取 一、简介 1.Lz的结构及组成 溶菌酶(Lysozyme,EC 3.2.1.17)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又称细胞壁溶解酶(Muramidase),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Fleming)在1 92 2年在人的眼泪、唾液中发现的。溶菌酶广泛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中,哺乳动物的泪液、唾液、血浆、尿、乳汁、其它体液(如淋液)中及白细胞和组织(如肝、肾)细胞内,而且部分植物、微生物中也含有此酶。其中人溶菌酶的活性是最高的,大约为鸡蛋清溶菌酶酶活力的3倍。但是蛋清中溶菌酶含量最丰富,约为0.3%-0.4%左右,而且蛋清来源广泛,因此多数商品溶菌酶是从蛋清中提取的。人们根据溶菌酶的溶菌特性,将其应用于医疗、食品防腐及生物工程中,特 别是在食品防腐方面,以代替化学合成的食品防腐剂,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鸡蛋清溶菌酶是动植物中溶菌酶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了解最清楚的溶菌酶之一。此酶为白色、无臭结晶粉末,味甜,易溶于水,遇碱易破坏,不溶于丙酮、乙醚中。其分子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排列构成的单一肽链(见图6-1),有四 图5-1 溶菌酶的分子结构 对二硫键,分子量为14300。结晶形状随结晶条件而异,有菱形八面体、正方形六面体及棒状结晶等。 2.Lz的基本性质 Lz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广泛存在于鸟和家禽的蛋清中。其酶蛋白性质稳定,热稳定性很高。 (1)Lz的热稳定性 Lz在酸性pH下是稳定的,此时100℃的加热对Lz仅有较小的活力损失。在pH4.5(100℃,3min)、pH5.29(100℃,3min)下加热,Lz是稳定的。一般认为Lz在酸性条件

下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糖和烯烃类能增加Lz的热稳定性,NaCL对Lz也有抗热变性作用,而且盐溶液的存在对Lz的活力是十分必要的。在低盐浓度时,Lz的活化和离子强度密切相关,在高盐浓度时对Lz的活力受到抑制,阳离子的价态愈高则抑制作用愈强。具有—COOH和—SH3OH基的多糖对Lz活力有抑制作用。 (2)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蛋白质和过氧化的脂类作用对食品的储藏有着重要的影响,自由基使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产生H2O2,导致产品的破坏,这类反应的一个特征是产品的溶解性下降。溶菌酶和过氧化甲基亚油酸盐一起培养,导致蛋白质溶解度的下降和增加了溶解部分的分子质量,这是由于在Lz中产生了游离基,而导致其和过氧化的甲基亚油酸作用,研究表明Lz中游离基浓度随水分活度的上升而下降。 在150℃~300℃焙烤对溶菌酶和酪蛋白的作用中,溶菌酶被作为一个纯蛋白质样品在250℃几乎所有溶菌酶的氨基酸被分解,色氨酸,含硫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和β-OH氨基酸,较酸性氨基酸、脯氨酸、芳香族氨基酸(除色氨酸外)、有烷侧链的氨基酸容易分解这在氨基酸和还原糖间形成风味和有色物质的美拉德反应中是很重要的。 (3)络合作用 溶菌酶和许多物质形成络合物导致其失活。人们发现等量蛋清和蛋黄的混合物其溶菌酶无活力;脱水全蛋中仅保留部分溶菌酶的活力;蛋黄污染的蛋清仅有两个离子交换色谱峰,而不是无污染的三个峰;对全蛋的色谱分离无溶菌酶。据此,研究者认为抑制机理是在溶菌酶和蛋黄化合物间形成静电相互作用的络合物所致。 3.Lz的用途 溶菌酶作为一种活性物质可应用在各个领域,我国的食品工业、酶工程、发酵工业、医学和科学研究对溶菌酶有较大的需求。 由于溶菌酶对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因此可以用于食品保鲜。目前主要应用于海产品、水产品、乳制品和干酪的保鲜,低度酒、糕点及饮料的防腐,以及水产熟制品及肉类熟制品的防腐保鲜的方面。 此外在发酵工业领域,酵母膏是发酵工业中用量最多的一类培养基成分。它的制备目前大多是采用酵母自溶法或酵解酵母的办法制成的。如果改用溶菌酶制备酵母膏,则不仅可以提高浸膏量的收率,还可以大大缩短酵母膏的制备时间。另外溶菌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酶。由此可见溶菌酶的用途极其广泛。 4.Lz的来源及分布 1937年由Abraham与Robinson从卵蛋白中最先分离出晶体溶菌酶此后人们在人和动物的多种组织、分泌液及某些植物、微生物中也发现了溶菌酶的存在,根据来源不同,将溶菌酶分为以下三类: (1)动物源溶菌酶 动物源溶菌酶包括鸡蛋清溶菌酶及人和哺乳动物溶菌酶。鸡蛋清溶菌酶是目前研究和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