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创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和麻醉处理

四肢创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和麻醉处理

四肢创伤病人的临床特点和麻醉处理

⒈临床特点

⑴伤情复杂多样,失血量较大,伤及血管时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肢体缺血坏死或筋膜间隙综合征。

⑵常伴有骨折或神经损伤,长骨骨干损伤后骨髓腔内大量脂肪可能进入到体循环,并聚集在肺血管而造成脂肪栓塞综合征。

⒉麻醉处理

⑴单纯肢体创伤、骨折的伤员,若无明显的失血性休克,可采用局部浸润、神经阻滞或椎管内阻滞方法实施麻醉,但伴有休克或低血容量的伤员不宜采用椎管内麻醉。对伴有脊柱损伤,尤其是穿刺部位有损伤时,应尽可能避免采用椎管内麻醉。

⑵对伴有脑外伤的股骨骨折病人,采用持续硬膜外注药进行术后镇痛管理是一个极好的选择,以便能在不干扰意识的情况下,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情况作出及时或持续评价。

⑶对伴有休克、多发伤或不便椎管内麻醉穿刺操作的伤员则应选用全身麻醉。

⑷断肢(指)再植选用神经阻滞麻醉有许多优点:①止痛良好;②扩张血管,有利于血管神经吻合;③术后可继续用作止痛;④无呕吐误吸之危险。

⑸止血带被常规用于保持术野的洁净和减少出血。如果充气时间过长或压力过高,止血带会引起受压的神经、血管及肌肉损伤。推荐充气压力为大腿气囊压力等于收缩压加上100mmHg,上肢气囊压力等于收缩压加上50mmHg。止血带维持时间上肢一般以1h,下肢1.5h为限。若手术时间长,应每隔1h放气一次,间隔15min后再充气。放松止血带后可能出现“止血带休克”,表现为恶心、出汗、血压下降等,应注意预防。

创伤病人的临床麻醉处理

创伤病人的临床麻醉处理 发表时间:2016-08-08T15:34:03.9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7期作者:刘智勇 [导读] 对严重创伤病人,术前应给适当量止痛、镇静药,消除病人紧张及恐惧。 刘智勇 (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腹伤等创伤病人手术的麻醉临床处理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因创伤伴有多发骨折、躯干损伤、腹伤的病人共20例,临床经检查及麻醉评估,采用吸入及浅静脉全麻方式诱导麻醉。结果:全麻诱导药的综合选择使得麻醉诱导达到最佳效果,麻醉诱导维持期间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患者麻醉短期清醒,满意度较高。结论:静脉浅麻醉诱导采用合适的药物能控制术后的并发症,对于创伤病人的麻醉维持临床应根据病症出现的症状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关键词】创伤;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54-01 对严重创伤病人,术前应给适当量止痛、镇静药,消除病人紧张及恐惧,但应注意所用药以不使血压降低、不抑制呼吸为前提;对已昏迷或垂危病人只应用抗胆碱药;对处于休克状态病人,最好是小量、分次静脉给药[1]。2015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因创伤伴有多发骨折、躯干损伤、腹伤的病人共20例,临床经检查及麻醉评估,采用吸入及浅静脉全麻方式诱导麻醉,总结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因创伤伴有多发骨折、躯干损伤、腹伤的病人共20例,临床经检查及麻醉评估,采用吸入及浅静脉全麻方式诱导麻醉,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5~60岁,平均 41岁。体重57~85kg,平均体重65±5kg,其中,22例患者经检查采用氯胺酮联合芬太尼静脉全麻诱导,分析效果。 1.2 方法 吸入全麻。绝大部分吸入全麻药均抑制循环功能,其程度与全麻的深度成正比。氟烷、安氟醚抑制循环较轻。异氟醚在2MAC时才使心排出量降低。Sldn等通过对创伤性休克病人的麻醉观察,发现氟烷一氧化亚氮麻醉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神经安定麻醉为低。氟烷与氧化亚氮合用,是休克病人常选用的麻醉方法。氧化亚氮也常与安氟醚、异氟醚或吗啡、芬太尼等合用。22例患者临床采用氯胺酮联合芬太尼静脉全麻诱导,氯胺酮具有兴奋循环作用,静脉注射2.2mg/kg后5min,心率增快33%;动脉压上升23%;心排出量增加41%。注药后30min。动脉压略有降低。明显优于氟烷、安氟醚及异氟醚。氯胺酮用于休克病人麻醉,效果满意,绝大部分病人在给药后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氯胺酮兴奋循环主要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作用,增加内源性儿茶酚胺,它对心脏本身实际上有负性变力性作用,因此用于交感神经反应已削弱的危重病人,就显示出循环抑制效应。氯胺酮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发生严重循环抑制与心脏停搏者。芬太尼诱导和维持持续输注0.5~1μg/(kg·min),复合其他麻醉镇静、催眠药,可以用于麻醉诱导插管,芬太尼不影响容量血管与静脉回流,对心房压、心室压及左室舒张末期压亦无明显影响,即使用量增至20μg/kg,动脉压仅降低10%,若再加大剂量,动脉压并不继续下降。 2.结果 20例创伤手术患者麻醉副作用小,效果理想,对于年两较高的创伤术后患者短时间内恢复认知,对于40岁年龄以上者进行动脉压升降有效评估,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后而恢复正常,药物联合麻醉诱导具有相互抑制作用,在较小剂量下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麻醉用药后动脉压降低值10%并无持续下降,单一用药标准呈升高状态,表示前后对比值差距大,有明显区别(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创伤病人的麻醉选择可根据病人情况、手术要求选用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选用全身麻醉时以气管内全麻为宜,它可保证充分吸氧,有利于对呼吸进行控制,并能使麻醉医师有更多时间处理循环方面的问题[3]。创伤病人的麻醉方法必须掌握多种麻醉药复合的平衡麻醉原则,以尽量减轻机体对麻醉的负担,尤其于长时间麻醉时,不宜使用单一的吸入麻醉药,否则麻醉药在组织中过饱和,易招致术后肺部并发症。有人认为长时间麻醉的固定体位,可致身体的低垂部位淤滞血液,例如侧卧位时,上侧肺的V/Q比值增大,下侧者减少,由此可致下侧肺萎陷或肺不张。另外长时间麻醉为减少全麻药用量,宜尽量采用全麻辅助局麻或阻滞麻醉,例如胸、腹合并上肢组织损伤时,宜在浅全麻的基础上,同时施行臂丛阻滞以完成上肢手术。 胸、腹部严重创伤病人可用0.05%~0.1%氯胺酮溶液静脉持续滴注维持,并结合肌松药和其它镇痛药,或氧化亚氮一氧维持,肌松药可选用对循环影响轻微的泮库溴铵。氯胺酮有颅内压和眼内压升高的缺点,应慎用或避免用于脑外伤和眼外伤病人。大多数静脉全麻药是作为全麻诱导药。硫贲妥钠可直接抑制心肌和扩张外周血管。静脉注射硫贲妥钠5mg/kg可使狗的心肌收缩力降低20%,不宜用于休克病人,尤忌大量或快速推注。地西泮用量限制在0.3mg/kg以下,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用于休克病人较硫贲妥钠安全。劳拉西泮对低血容量病人的心血管扰乱小,优于地西泮。羟丁酸钠有升压和减慢脉率的作用。即使用于全身情况很差病人,也易保持循环稳定。依托咪酯及异丙酚虽可产生与用量相关的心肌负性变力性作用,但较硫贲妥钠轻。因之地西泮、劳拉西泮、羟丁酸钠、依托咪酯及异丙酚均可用于休克病人麻醉诱导或辅助用药。 氯胺酮联合芬太尼静脉全麻诱导作为有效的麻醉维持诱导药物,合适剂量的选择可适应不同的手术类型,对其刺激抑制作用降低到最小值,达到手术镇痛的效果,两种药物有相互抑制的效果在最小剂量下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本组研究的20例创伤手术患者,临床均作氯胺酮、瑞芬太尼复合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患者麻醉维持效果好,生命体征正常,体外循环手术刺激小,减少应激反应,药物作用对脑电图影响达到最低,麻醉药物临床值得推广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孟令仁.严重创伤急危病人的麻醉处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09-110. [2]?连广宇,徐海生,郑美等.老年病人临床麻醉126例的处理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1,9(12):41.

常见骨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常见骨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常见骨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骨科手术主要涉及骨骼、肌肉及相关软组织或关节,要求的监测方法和麻醉技术相类似,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区域阻滞适合许多骨科手术,但必须处理好与抗凝药之间潜在的矛盾,同时积极预防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骨科手术经常面临大量血液丢失,因此必须熟悉体克的紧急处理、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自体输血及血液回收等技术以优化术中管理:骨科手术对体位要求比较高,在达到理想的手术体位的同时必须避免潜在性损伤。1麻醉方式的选择 在区域阻滞或全身麻醉下均可完成骨科手术。一般而言,区域阻滞可提供镇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若术中辅助神经安定麻醉,一样可使患者产生适度镇静并产生遗忘作用。尽管与全身麻醉相比,区域阻滞具有麻醉时间受限制、阻滞失败及区域阻滞禁忌证等不足,但其术后镇痛效果好、恶心呕吐发生率低、呼吸循环抑制轻、有利于改善患肢血供、减少出血量和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等优点,因此在适宜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接受区域阻滞麻醉。这也是目前全身麻醉复合区域阻滞倍受青睐的原因所在。 2上肢手术的麻醉 肘、前臂及手部的骨科手术非常适合使用区域阻滞技术,而肩部和上臂手术需要加用强化或全身麻醉才可达到完善的手术镇痛,

持续的置管技术可提供长时间的神经阻滞、扩张血管和术后镇痛,特别适合断肢断指再植等显微手术。但对于术前存在外周神经损伤的患者,区域阻滞并不适用。并且在临床运用中,应该根据手术的长短合理选择。 通过不同径路的臂从阻、可为尉、前臂、腕及手部的手术提供广泛而平稳的麻醉效果,其主要对臂从的四个主要神经(正中、尺、桡和肌皮神经进行阻滞。然而,其中的锁骨上和锁骨下入路阻滞存在导致气胸的危险,肌间沟入路常有尺神经阻滞不全,而腋路多用于前臂、腕及手部偏尺侧的手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多用于肢体再植和血管修复,术后继续输注局麻药,可有效控制疼痛,防止血管痉挛和改善循环。 然而尽管在神经刺激仪指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到位率得到明显提高但阻滞不完普仍有发生,即使能在所有的神经分支均产生镇痛效果,依然可能出现不能提供满足手术要求的麻醉。此外,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入路,可能同时阻滞同侧膈神经,降低患者的呼吸功能。因此,长时间的手术或大手术,以及存在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依然应该首选全身麻醉或区域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上肢手术中的特例是肩关节重建术,该手术通常在“海滩椅”体位下进行,手术过程也很难显露患者的呼吸道,并且由于不能放置止血带,术中出

创伤病人麻醉的注意事项

创伤病人麻醉的注意事项 据统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创伤已成为年轻人伤残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因创伤而需要急诊手术的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很不一致,麻醉处理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严重外伤和复合伤病人需要立即进行麻醉和手术,更有些病人在急诊室即要求麻醉人员处理各种紧急情况: 呼吸、循环、镇痛和麻醉方面。为此首先要了解严重创伤的特点和病理生理变化,其次是掌握紧急气道和循环处理措施,最后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以及预防和治疗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 创伤病人的麻醉科根据创伤部位、手术性质和病人情况选用局麻区域阻滞或全麻。一般说来,不能绝对的肯定某一麻醉药或麻醉技术较其他药物或方法优越,麻醉方法的选择取决于: ①病人的健康情况; ②创伤范围和手术方法; ③对某些麻醉药物是否存在禁忌; ④麻醉医师的经验和水平。 麻醉前用药 休克、低血容量和意识障碍的病人可免用镇静、镇痛药。但不宜省略抗胆碱药。有些外伤病人可能十分烦躁,需术前使用镇静、镇痛药,以免影响意识和瞳孔的观察。长骨骨折和腹部创伤疼痛剧烈。对一般情况稳定者,吗啡 10mg,阿托品 0. 5mg 静脉注射,可有效的减少分泌物和防止诱导期某些药物引起的心动过缓。 麻醉方法的选择 ( 1) 区域阻滞:对一些创伤范围小,失血少的病人,区域阻滞有一定优点,如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轻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手术期间保持清醒状态,有利于神经和意识的判断积极有助于术后的阵痛等。原则上对于循环不稳定、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或凝血功能差的病人,忌用区域阻滞。 ( 2) 全身麻醉: ①麻醉诱导。对于严重创伤的病人,麻醉药物和治疗指数非常低。同样的病人,如果是受伤,其所谓的安全诱导剂量也会造成致命性的危险,对于病情稳定的创伤患者麻醉诱导与一般选择性手术患者无明显区别,而对低血容量的多发伤患者则要警惕。 ②麻醉维持。低血容量病人用阿片类药和肌松药维持麻醉。因吗啡和哌替啶均具有组胺释放作用,故常选用芬太尼。芬太尼对心血管 功能差得病人能提供良好镇痛作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但因有轻度扩张周围静脉作用,开始应用剂量要小。近年来,对术中知晓问题进一步重视,可用地西泮、咪达唑仑或异丙酚预防术中知晓。吸入麻醉剂一般用于全麻维持,氧化亚氮有加重气胸或颅脑积气的危险且其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处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麻醉处理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持续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此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30 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和单次硬膜外麻醉比较治疗,分析观察2种麻醉方法的疗效。结果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用药量、完善阻滞率、麻醉维持时间、并发症和术后用药率等优于单次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用药量和麻醉时间比较好控制,并发症较少,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首选,建议临床推行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麻醉;临床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腰腿痛。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尤其是髓核突出所造成。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都有腰间盘,它对椎体起着连接、支撑和缓冲的作用。腰腿痛外伤或退变性疾病,是因为纤维环破裂后从髓核突出压迫到神经根而引起。该病因为其治疗方式对麻醉有严格的要求,所以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因此如何确保麻醉的安全性成为手术的关键[1]。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使用持续硬膜外麻醉的临床应用结果,从而评价此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30 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分为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A组和单次硬膜外麻醉B组,每组各15名。总共男性21名,女性9名,年龄在28~66岁之间,平均年龄47.1岁,患者病史在12个月~5年之间。AB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术前患者体位取侧卧位,两手环抱膝关节,呈屈曲状,都给予阿托品0.5 mg,鲁米那钠0.1g肌注。A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立即给进入手术后的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输液,监测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L1~L2为穿刺点,给予由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而成的麻醉药,穿刺成功后给予麻醉试验量4 ml,4 min观察有无全脊麻现象,若无异常反应,再注入所需麻醉剂13 ml左右,后拔针封贴穿刺点。(B组)单次硬膜外麻醉:麻醉药物及术前准备与A组一样,但穿刺点选择T12~L1,穿刺成功后向尾端置留2 cm管,灭菌剂粘贴固定,最后嘱患者改为仰卧位,再向管内注入麻醉药3 ml,后根据阻滞平面再酌情给予麻醉量,直到达到阻滞范围。 1. 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数据采用t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心脏破裂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

心脏破裂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作者:俞丽君章炳法黄玉萍黄蓉蓉卢昱坤 【摘要】心脏破裂抢救成功的关键是迅速诊断,及时手术,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恰当处理心脏停搏、失血性休克,并纠正内环境紊乱,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麻醉医师与术者的密切协作也是抢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心脏破裂;麻醉处理 Abstract:The key of successful salvage of heart break is quick diagnosis,timely operation,closely observing patients’ state,proper treating heart stop and blood loss shock,correcting disordered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ng main organs function.The good coordination of anesthesia doctor and operator is also the key point of successful salvage. Key words:heart break;anesthesia treatment 心脏破裂患者,常来不及送医院即已死亡,若能幸存到达医院,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预后较好[1]。1996年至2008年,我院共救治此类患者32例,现将相关麻醉处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心脏破裂患者3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18~54岁,心脏破裂原因:刀刺伤25例,车祸4例,高处坠落3例。破裂部位:右心室19例,右心房7例,左心室6例。心脏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嗜铬细胞瘤手术风险大,病人病情复杂,基层医院麻醉 医生见得比较少,但是急诊或者术中偶然会碰到这类患者,因此了解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的要点就是必不可少的。 嗜铬细胞瘤手术风险大,病人病情复杂,基层医院麻醉医生见得比较少,但是急诊或者术中偶然会碰到这类患者,因此了解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的要点就是必不可少的,笔者结合多年的麻醉经历给大家讲一下这类手术的基本要点。 首先,嗜铬细胞瘤为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主要分泌儿茶酚胺,临床症状及体征与儿茶酚胺分泌过量有关,表现有高血压、头痛、心悸、高代谢状态、高血糖、多汗。高血压为本症的主要和特征性表现,典型的阵发性发作常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可达200?300/130?180mmHg,伴剧烈头痛, 心悸等症状。 术前准备 1.控制高血压术前需要应用肾上腺素能阻滞药作充分准备。 酚苄明或里杰丁(a -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心得安或艾司咯尔 (B-肾上腺素能阻滞药) 2.补充血容量。这类病人因血管经常处于高度收缩状态,促使机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因此必须强调术前、术中必须补充血容量的不足。 3.对长期持续高血压而潜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炎者,给予洋地黄类药和利尿。 4.麻醉前用药可用哌替啶50?75 mg、异丙嗪25 mg和东 莨菪碱0.3 mg 肌注。不宜用阿托品。

麻醉处理之麻醉监测 1. 直接动脉压监测-尤其在气管插管和切肿瘤的过程当中可 以更及时的观测到血压的变化 2.中心静脉(三腔)-监测血管内容量缩短血管活性药的起效时 间麻醉管理之药物准备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常用浓度硝普钠(避光) :50mg+N.S 500ml(0.1mg/ml) 艾司洛尔:100mg+N.S 10ml (10mg/ml) 2mg+N.S 500ml(4 卩 g/ml) 去甲肾上腺素:2mg+N.S 20ml(100卩g/ml) 利多卡因:2% 5ml( Bolus:1-1.5mg/kg)麻醉管理之术中血压调控术中剧烈的血液动力学的波动主要出现在:麻醉诱导插管、分离肿瘤的手术操作时的极度高血压,和肿瘤血管结扎后极度的低血压。 术中剧烈的血液动力学波动产生的原因术中的肿瘤的压迫引起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入血,诱发高血压发作。体内长时间的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分泌,导致血管处

创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讲解学习

据统计,除心脏.肿瘤外.创伤病人居第三位。急诊手术麻醉的死亡率比择期手术高2~3倍。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第一创伤病人的特点 一. 情况紧急 严重创伤病人来院后,必须争分夺秒组织抢救,争取手术时机,抢救中强调快而不乱。 二情况危重 严重创伤均伴有失血失液,常因急剧血容量丢失而造成失血性休克。 三病情复杂 严重创伤多为复合伤。老年人多合并慢性心肺疾病,增加了处理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发生并发症的机会。 四患者需要良好的止痛镇静。 五饱胃 创伤病人多为非空腹。疼痛.恐惧.休克.药物的应用均可使胃排空延长。有人强调指出,急诊病人一律按饱胃对待。 第二创伤后的病理生理 一创伤后失血和血容量减少 任何创伤都有失血,失血的多少与创伤的类型和程度有关。 1.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2.静脉回流减少。 3.代偿性血管收缩。 4.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二心血管改变 长时间的休克,心肌缺氧,可影响心肌收缩力,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心衰,以致心搏骤停。 三肾脏改变 创伤性休克的治疗虽然已有了很大进展,但创伤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死亡率仍高达60%左右。正常时肾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4。低血流量时肾血流明显降低。 四创伤失血后的高血糖 创伤后代谢反应中糖代谢紊乱是重要的变化,严重创伤失血后,常发现血糖增高和乳酸血症。抢救休克时因葡萄糖的利用已受限制,不宜应用大量葡萄糖液。 第二创伤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 一伤情评估 除了解损伤部位的情况外,更应注意全身和重要器官所并存的影响及其功能状态。 闭合性损伤无伤口,但内部损伤可能严重,如胸部损伤不伴肋骨骨折,但有心肺挫伤。颅脑闭合伤等。 有时开放损伤的外部伤口较小,而内部损伤可能很严重,如胸腹穿刺伤。 检查病人时要按下述顺序检查,以免漏诊。 1.颈部 2.胸部 3.心血管

常见胸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常见胸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一、肺部手术 (一)肺叶切除和一侧全肺切除 肺叶切除后对呼吸、循环等生理影响较小,麻醉处理如上述原则。一侧全肺切除后,换气面积为原来的一半,而肺血流增加一倍,VA/Q比值明显下降,术侧胸腔内空洞无物,纵隔及健侧肺将向手术测明显移位,严重影响心肺功能,一般麻醉外的特殊处理: ① 切除全肺前支气管导管退回至气管内,退出肺动脉内测压管如漂浮导管等。 ② 全肺切除后适当减小通气量及通气压力,定时检查血气。 ③ 严密观察健侧肺的充盈情况。 ④ 在术侧前胸上部放置胸腔引流管,禁用负压引流装置。 ⑤ 术中术后全面监测,术后适当控制液体量。 (二)湿肺 概念: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胸膜瘘、肺囊肿、脓胸、支气管肺癌堵塞肺不张并感染等每天排痰量达数百毫升以上的肺部疾患。麻醉处理关键是防止脓痰液流入健侧肺造成感染扩散及堵塞气道,甚至引起窒息。 处理要点:①术前控制痰量至最低限度。体位引流,积极抗菌。②采用快速诱导。防止插管期咳嗽,痰液涌出堵塞气道,随时吸引。③双腔导管插管。便于分侧控制呼吸、隔绝污染和痰液吸引。正确定位。④术中呼吸道分泌物处理。发现分泌物应及时吸出;插管后、体位改变后、肺萎陷时、肺受挤压时、切断支气管前和上直角钳后、整修支气管残端后、加压呼吸观察支气管残端及肺切面有否漏气前、术毕吹胀肺前、拔管前常规呼吸道吸引;侧卧位体位引流;双腔管吸痰时吸痰管应两侧分开。 (三)气管肿物(含中心型肺癌) 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通气障碍,麻醉处理:①术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了解肿物的部位、大小及阻塞气管的狭窄程度。②了解病人何种体位下通气最适宜,作为插管方法及通气方式的参考;③估计手术可能大量出血,术前应作好大量快速输液输血的准备;④估计气管导管能否通过狭窄部位,选择快速诱导插管或清醒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应有气管外科分段通气麻醉的准备(气管支气管成形或隆突再造术)。 (四)肺大泡 巨大肺大泡易破裂发生张力性气胸,影响呼吸与循环,已发生气胸者,术前应行胸腔闭式引流,麻醉要点:①麻醉诱导力求平稳。②可用单腔支气管插管或双腔管,扶助或人工呼吸压力不宜过高,潮气量不宜

常见骨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常见骨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骨科手术主要涉及骨骼、肌肉及相关软组织或关节,要求的监 测方法和麻醉技术相类似,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区域阻滞适合许多骨科手术,但必须处理好与抗凝药之间潜在的矛盾,同时积 极预防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骨科手术经常面临大量血液丢失,因此必须熟悉体克的紧急处理、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自体输血及血液回收等技术以优化术中管理:骨科手术对体位要求比较高,在达到理想的手术体位的同时必须避免潜在性 损伤。1麻醉方式的选择 在区域阻滞或全身麻醉下均可完成骨科手术。一般而言,区域 阻滞可提供镇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若术中辅助神经安定 麻醉,一样可使患者产生适度镇静并产生遗忘作用。尽管与全 身麻醉相比,区域阻滞具有麻醉时间受限制、阻滞失败及区域 阻滞禁忌证等不足,但其术后镇痛效果好、恶心呕吐发生率低、呼吸循环抑制轻、有利于改善患肢血供、减少出血量和降低静 脉血栓形成等优点,因此在适宜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接受区 域阻滞麻醉。这也是目前全身麻醉复合区域阻滞倍受青睐的原 因所在。 2上肢手术的麻醉

肘、前臂及手部的骨科手术非常适合使用区域阻滞技术,而肩 部和上臂手术需要加用强化或全身麻醉才可达到完善的手术镇痛,持续的置管技术可提供长时间的神经阻滞、扩张血管和术 后镇痛,特别适合断肢断指再植等显微手术。但对于术前存在 外周神经损伤的患者,区域阻滞并不适用。并且在临床运用中,应该根据手术的长短合理选择。 通过不同径路的臂从阻、可为尉、前臂、腕及手部的手术提供 广泛而平稳的麻醉效果,其主要对臂从的四个主要神经(正中、尺、桡和肌皮神经进行阻滞。然而,其中的锁骨上和锁骨下入 路阻滞存在导致气胸的危险,肌间沟入路常有尺神经阻滞不全,而腋路多用于前臂、腕及手部偏尺侧的手术。连续臂丛神经阻 滞多用于肢体再植和血管修复,术后继续输注局麻药,可有效 控制疼痛,防止血管痉挛和改善循环。 然而尽管在神经刺激仪指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到位率得到明显 提高但阻滞不完普仍有发生,即使能在所有的神经分支均产生 镇痛效果,依然可能出现不能提供满足手术要求的麻醉。此外,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入路,可能同时阻滞同侧膈神经,降低 患者的呼吸功能。因此,长时间的手术或大手术,以及存在严 重肺部疾病的患者,依然应该首选全身麻醉或区域阻滞复合全 身麻醉

眼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眼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发表时间:2014-05-15T11:07:22.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1期供稿作者:张明娣[导读] 视觉障碍的患者对手术多有顾虑,常需要不断的语言交流。 张明娣(哈尔滨市眼科医院 150000) 【关键词】眼科麻醉医疗【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237-01 1.常用药物:多数眼科用药为局部使用的高浓度药液,可产生全身作用。 1.1扩瞳药去氧肾上腺素眼液可引起高血压及反射性心动过缓,尤其使用10%药液更易发生。故常用 2.5%药液。该药作用为扩瞳和收缩眼周血管。 环喷托酯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意识模糊、抽搐)。该药作用为扩瞳和抑制晶体调节。 1.2缩瞳药:胆碱能药物(0.25%~4%毛果芸香碱)可导致心动过缓、多涎、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及大量出汗。 1.3降低眼内压的药物局部用药:β肾上腺素能拮抗药(噻吗洛尔或倍他洛尔)可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支气管痉挛。抗胆碱酯酶药(乙膦硫胆碱),抑制血浆胆碱酯酶活性达2~4周,可延长琥珀胆碱和米库氯铵的恢复时间。全身用药: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通过全身用药抑制房水分泌。长期用药后可导致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2麻醉处理 2.1术前评估:接受眼科手术的患者常明显伴有其他疾病(如行视网膜手术的早产儿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行白内障摘除术的老年人伴心血管病),应仔细进行评估。 2.2麻醉前用药言语交流:视觉障碍的患者对手术多有顾虑,常需要不断的语言交流。眼科手术:局部麻醉下的眼科手术,要求患者安静合作。常用的麻醉前用药不增加IOP。即使是青光眼患者,尚无证据表明,经肠道外给予常用剂量的阿托品可引起IOP增加。苯二氮卓类药:是有效的抗焦虑药,可产生遗忘。可于术前1 h口服地西泮5~10 mg或劳拉西泮0.5~2 mg。成人也可于麻醉前静注咪达唑仑0.5~2 mg,效果很 好。小儿于术前20 min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1。阿片类药:应与止吐药(胃复安、氟哌利多、昂丹司琼等)同时应用。老年人应用抗多巴胺能药可引起意识障碍。 2.3注意事项:在精细的眼内显微手术时,患者或其眼球的突然运动可导致IOP增加、脉络膜出血、玻璃体脱出及视觉丧失。所以,避免患者咳嗽、突然活动或屏气是非常重要的。 2.4局部麻醉(球后阻滞或球周阻滞) 方法:眼内手术要求眼球(有时还包括眼睑)的感觉及运动充分阻滞,可向球后或球周间隙注射局麻药,通过阻滞第2~6颅神经获得眼球的麻醉。球后阻滞是将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含1∶400 000~1∶200 000肾上腺素)4~6 mL,注入由四条眼直肌和两条眼斜肌所构成的肌锥内。操作时。眼球保持中立位,用23G或25G注射针经外下象限沿眶下缘刺入,穿过下眼睑或结膜,先向外下方缓慢进针约1.5 cm。当深度超过眼球赤道后,针尖转向内上方,朝眶尖再进针约 3.5 cm,当针尖穿入肌锥时,有落空感。球周阻滞时,针尖不进入肌锥,而是沿眶下壁进针约2.5 cm,注入局麻药8~10 mL,其中常加入玻璃酸酶(3.75~15 U·mL-1)以助药液扩散到肌锥内[1]。这两种阻滞注药前均要仔细回抽,注药后轻柔地按摩或压迫眼眶以促进局麻药扩散。必要时,可沿眶上、下缘注入局麻药2~4 mL阻滞面神经,有助于预防眨眼动作。与球周阻滞相比,球后阻滞起效快,麻醉确实且术野安静,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2.5并发症:眼球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包括直接损伤视神经、球后出血、一过性眼球受压伴IOP增加、眼球穿孔及诱发眼心反射。玻璃酸酶如注入眼球,对眼睛有毒性作用。局麻药注入血管内可引起癫痫发作和心肌抑制。较为罕见的还有局麻药沿视神经鞘进入中枢,引起不伴抽搐的短暂性(15 min)意识丧失。患者可出现短暂的呼吸停止,应采用支持性治疗。空气与氧气:手术期间,在无菌单下经大面罩持续吹入10~15 L·min-1新鲜空气,将有助于排除呼出的二氧化碳(CO2),并解除某些患者的窒息感或幽闭恐惧。如有必要,应予吸氧,但此时手术医师不宜使用电凝。静脉给予镇静药者,不应使患者毫无反应。老年患者过度躁动,可能系镇静药过量所致。因患者头部被覆盖而妨碍观察呼吸,应经面罩监测潮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或借助心前区放置的听诊器监测通气。 2.6全身麻醉2.6.1眼科手术:眼睛是非常敏感、神经分布十分丰富的器官。眼科手术需要足够深度的全麻,以防止眼球运动、咳嗽、屏气及高血压。吸入性全麻通常可达到满意目的,也可辅以非去极化肌松药。睁眼时咳嗽或屏气可导致脉络膜出血或玻璃体挤出.后果严重。 2.6.2气管内插管:手术期间,由于无法控制气道,需行气管内插管或置入喉罩。若拟行气管内插管,应静注利多卡因(1.0~1.5 mg·kg -1)或用4%利多卡因喷喉和气管以预防应激反应。气管导管应固定确实,以防止因患者活动而导致管道脱开、脱管或引起咳嗽。 2.6.3苏醒和拔管:眼科手术后,苏醒和拔管均应力求平稳。为此,宜在深麻醉时彻底吸除患者咽部分泌物,给予阿片类药以减少咳嗽反射,并于拔管前5 min静注利多卡因(1~1.5 mg·kg-1)。然后,当患者苏醒并恢复良好的气道反射时,即可拔管。也可在深麻醉下拔管,但难以保证苏醒平稳[2]。3术后:手术结束后,常向玻璃体内注入SF6、C3F8、C4F8等高分子量、不易弥散的惰性气体或空气,以减少玻璃体积血。在注射气体前至少20 min应停吸氧化亚氮。氧化亚氮可使气体小泡迅速膨胀,增加IOP;停用氧化亚氮后,气体小泡快速缩小而失去其支撑作用。由于这些气体小泡在眼内保留的时间各异,故注入空气者应于5 d内,注入SF6者于10 d内,注入C3F8者于60 d内避免再次使用氧化亚氮麻醉。 参考文献

创伤病人麻醉全面总结

第十四篇创伤病人麻醉常规 一、麻醉前应了解以下情况 A(airway):气道是否通畅,通过呼吸的声音和听诊来判断; B(breathing):氧合和通气是否充分,监测脉搏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和胸部摄片; C(circulation):判断是否有休克,休克体征包括面色苍白、心率增快、低血压、四肢厥冷,病人可能出现烦燥、呼吸浅速、呼吸困难; D(disability):有无明显肉眼可见的颈椎损伤、肌肉骨骼的畸形以及运动和感觉功能受损;了解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以估计是否存在颅脑外伤,并进行Glasgow评分; E(exposure):完全去除病人的衣物,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病人全身是否存在创伤,高度关注脾破裂和气胸;进行快速的诊断性检查如摄片和B超。 另外,还应了解病人最后进食时间、原来健康状况和有关的急诊化验及检查结果。 二、紧急处理包括动、静脉穿刺置管,输血补液,供氧及其它麻醉前准备,但重点是以下几项。 2.气道处理:任何创伤病人必须注意呼吸的情况、气管的位置及双侧 呼吸音,如遇以下情况应作紧急处理 (1)意识丧失后舌根下坠所致的上呼吸道梗阻; (2)因呕吐物、异物或其它碎片等误吸引起的气道阻塞;

(3)因口腔外伤如双侧下颌骨骨折所致的急性软组织水肿或出血引起的气道梗阻。 处理原则是解除气道梗阻,建立通畅的呼吸道,以便充分供氧,具体如下: (1)对能保持自主呼吸的病人,可采用清洁口腔,吸出血块或呕吐物,结扎口腔内活动性出血点,头部后仰和托起下颌骨以及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等措施; (2)深昏迷病人或下颌骨骨折者应作气管插管; (3)当存在口腔解剖变异,声门暴露困难或喉头水肿而不能插管者应做气管切开,情况紧急时可用粗针头做环甲膜穿刺。 2. 急诊气胸处理 (1)张力性气胸常表现为呼吸浅速,纵隔、气管移位,气胸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一旦怀疑或确立诊断应立即用粗针行胸腔穿刺,穿刺点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然后用水封瓶引流。应注意若病人已有闭合性气胸却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则全麻诱导后由于正压通气将发展为张力性气胸,造成致命并发症,此时,麻醉医生应该迅速采取措施,将闭合性气胸变为开放性气胸,切勿因等待胸外科医生而耽误抢救时间; (2)大量血胸表现为呼吸音降低,气管、纵膈移位,常伴有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呼吸困难,应作胸腔引流。若引流量大于1500ml 或出血持续超过200ml/hr,则有剖胸探查指征; (3)连枷胸注意呼吸困难,经给氧、镇痛仍有低氧血症则应

创伤患者的麻醉处理

创伤患者的麻醉处理 发表时间:2012-08-02T16:51:02.7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施凡[导读] 麻醉前必须尽可能了解创伤范围、出血程度、循环呼吸情况、输血补液量、原来身体状况等。 施凡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156-02 1 麻醉前病情估计和紧急处理 麻醉前必须尽可能了解创伤范围、出血程度、循环呼吸情况、输血补液量、原来身体状况等。 1.1 出血程度估计 休克体征包括面色苍白、心率增快、低血压、四肢厥冷、烦躁不安、呼吸增快,CVP低于0.59kPa(6cmH2O)和少尿,有时存在严重发绀。这些体征表明病人失血量已达40%以上,除特殊病情外,一般临床症状和体征能反映失血程度,但对老年或原有贫血者,经长时间转运或用过镇静剂的病人,虽然出血程度较轻,也可能出现相似体征,此外有些病人虽然血容量正常,但由于脊髓外伤、心包填塞或气胸则症状和体征严重。又如胸腹钝挫伤病人,若出现低血压、苍白和心率增快,肯定有大量出血。应根据创面大小、深度、创伤部位、创伤时间估计出血量。 1.2 外伤情况 麻醉诱导前,常规检查是否存在胸外伤、胸腹联合外伤、腹外伤、内出血等,上颌骨或下颌骨骨折和口腔外伤情况。手术前必须对颈椎、胸腹、四肢作X线摄片以排除可能存在创伤,若病人有昏迷病史应作头颅CT检查以排除颅脑外伤、脑出血可能性。 2 麻醉处理 2.1 麻醉选择原则 2.1.1 根据创伤部位、手术性质、手术方法和病人情况选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或全麻。 2.1.2 对一些创伤范围小、失血少、抢救复苏满意的病人及单纯四肢外伤可选用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麻醉。对于休克或低血容量者忌用椎管内麻醉。 2.1.3 对于严重外伤,头部、躯干、胸腹部外伤及复合伤应选择全麻。 2.2 麻醉方法 局麻或神经阻滞方法适合四肢外伤病人。由于麻醉作用局限,对全身各系统无明显影响,又可保持清醒,不需行气管内插管。大量失血性休克病人不适合神经阻滞(含椎管内麻醉),因交感神经阻滞会使血管广泛扩张,明显加重低血压。如无条件行全身麻醉时,应待休克纠正后再行这类麻醉,病人才较为安全。 2.3 全身麻醉 2.3.1 麻醉诱导 (1)极少数严重外伤病人精神反应迟钝,若咽喉反射仍存在,仅可行咽喉气管表麻,不用任何麻醉药物行气管插管。 (2)大多数创伤病人应根据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使用小剂量、低浓度麻醉药行气管插管。但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严重低血容量病人,麻醉诱导中、后可引起血压剧降,从而致心搏骤停。 (3)颈椎外伤、脊髓外伤应尽量减少移动,以免加重损伤。 (4)尽可能选择对循环影响较小的麻醉药物。 2.3.2 常用药物 (1)氯胺酮:该药兴奋交感神经具有升高血压、加快脉搏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和休克病人。但近来研究证明,氯胺酮对心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氯胺酮所引起的CO、MAP及SVR下降程度与硫贲妥钠抑制程度几乎相等,因此对于危重创伤、严重休克病人而言并不是最理想的药物,使用时宜小剂量应用,常用0.5~1mg/kg静注。颅内高压、高血压及心功能损害病人禁止使用。 (2)安定、咪唑安定、芬太尼:安定0.1~0.2mg/kg;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3~6μg/kg静注。安定和咪唑安定除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外,还能使全身动、静脉和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可使左室舒张末期压、心室壁张力和心肌耗氧量降低。因此严重低血容量伴有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创伤病人应选用安定或咪唑安定麻醉。芬太尼除大剂量可致心率明显减慢外,对心血管无明显影响,适合休克和严重心功能不全病人麻醉,具有良好镇痛作用。 (3)硫贲妥钠:能降低大脑氧耗,降低颅内压和脑血流量。适合颅脑外伤病例,但该药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又能使周围静脉扩张,因此严重创伤所致低血容量、心血管功能不全病人应禁用。创伤病例应用时,应小剂量、低浓度使用,注射速度缓慢,以免导致病人心血管抑制而发生心搏骤停意外。 (4)依托咪酯:它对循环功能抑制较轻微,适合严重创伤休克病人麻醉,但应小剂量使用。对于连续使用后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或抑制一学说,目前尚无定论。 (5)异丙酚:和硫贲妥钠作用相似,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心功能降低、低血压、低血容量病人在未纠正前不宜应用,心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 (6)神经安定镇痛术:芬太尼、哌替啶无不良影响,主要是氟哌啶具有扩张周围血管,增加组织灌注和改善微循环作用,适合严重创伤及危重病人,但仍注意其降低血压(轻度)方面的不利影响,血压较低者不宜使用。 (7)肌松药:目前多主张使用中短效非去极化剂,如维库溴铵和泮库溴铵,不宜使用琥珀胆碱,因它对创伤病人有一定的缺点:①使眼内压、颅内压和胃内压升高。②肌细胞内钾离子向血浆中释放,引起高血钾而产生心律失常。如严重大面积组织损伤或灼伤伴有高血钾病人可能引起心跳骤停。大多数创伤病例常易在10~30天内发生电解质紊乱和高血钾。 (8)吸入麻醉药:临床上常选用N2O和异氟醚,前者作用快,镇痛良好,对心血管抑制小;后者代谢率较低,对心血管影响也较小,但宜低浓度吸入,高浓度吸入同样可致严重循环抑制。吸入麻醉诱导能很快使创伤低血容量病人进入麻醉状态,并具有一定肌松作用能保证插管迅速成功,特别对声门和咽部外伤病人不适宜用肌松剂和静脉快速诱导。

眼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眼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去氧肾上腺素眼液可引起高血压及反射性心动过缓,尤其使用10%药液更易发生。故常用2.5%药液。该药作用为扩瞳和收缩眼周血管。 环喷托酯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意识模糊、抽搐)。该药作用为扩瞳和抑制晶 体调节。 1.2缩瞳药:胆碱能药物(0.25%~4%毛果芸香碱)可导致心动过缓、多涎、支气管分泌 物增多及大量出汗。 1.3降低眼内压的药物 局部用药:β肾上腺素能拮抗药(噻吗洛尔或倍他洛尔)可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充血 性心力衰竭和支气管痉挛。抗胆碱酯酶药(乙膦硫胆碱),抑制血浆胆碱酯酶活性达2~4周, 可延长琥珀胆碱和米库氯铵的恢复时间。 全身用药: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通过全身用药抑制房水分泌。长期用药后可导致 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2麻醉处理 2.1术前评估:接受眼科手术的患者常明显伴有其他疾病(如行视网膜手术的早产儿伴支 气管肺发育不良,行白内障摘除术的老年人伴心血管病),应仔细进行评估。 2.2麻醉前用药 言语交流:视觉障碍的患者对手术多有顾虑,常需要不断的语言交流。眼科手术:局部 麻醉下的眼科手术,要求患者安静合作。常用的麻醉前用药不增加IOP。即使是青光眼患者,尚无证据表明,经肠道外给予常用剂量的阿托品可引起IOP增加。苯二氮卓类药:是有效的 抗焦虑药,可产生遗忘。可于术前1 h口服地西泮5~10 mg或劳拉西泮0.5~2 mg。成人也 可于麻醉前静注咪达唑仑0.5~2 mg,效果很好。小儿于术前20 min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 -1。阿片类药:应与止吐药(胃复安、氟哌利多、昂丹司琼等)同时应用。老年人应用抗多巴 胺能药可引起意识障碍。 2.3注意事项:在精细的眼内显微手术时,患者或其眼球的突然运动可导致IOP增加、 脉络膜出血、玻璃体脱出及视觉丧失。所以,避免患者咳嗽、突然活动或屏气是非常重要的。 2.4局部麻醉(球后阻滞或球周阻滞) 方法:眼内手术要求眼球(有时还包括眼睑)的感觉及运动充分阻滞,可向球后或球周间 隙注射局麻药,通过阻滞第2~6颅神经获得眼球的麻醉。球后阻滞是将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含1∶400 000~1∶200 000肾上腺素)4~6 mL,注入由四条眼直肌和 两条眼斜肌所构成的肌锥内。操作时。眼球保持中立位,用23G或25G注射针经外下象限沿 眶下缘刺入,穿过下眼睑或结膜,先向外下方缓慢进针约1.5 cm。当深度超过眼球赤道后, 针尖转向内上方,朝眶尖再进针约3.5 cm,当针尖穿入肌锥时,有落空感。球周阻滞时,针 尖不进入肌锥,而是沿眶下壁进针约2.5 cm,注入局麻药8~10 mL,其中常加入玻璃酸酶(3.75~15 U·mL-1)以助药液扩散到肌锥内[1]。这两种阻滞注药前均要仔细回抽,注药后轻柔地按摩或压迫眼眶以促进局麻药扩散。必要时,可沿眶上、下缘注入局麻药2~4 mL阻滞面 神经,有助于预防眨眼动作。与球周阻滞相比,球后阻滞起效快,麻醉确实且术野安静,但 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手术麻醉管理制度

手术麻醉管理制度 第一条总则 1.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安全、无痛、合理控制应激等条件。提供完成手术所必需的特殊条件如气管、支气管麻醉、控制法降压、人工通气等。 2.对手术患者的生理机能进行全面连续和定量的监测,并调控在预定的范围内,以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预防并早期治疗各种并发症,安全实施术后镇痛,以利术后顺利康复。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各种麻醉处理必须征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后方可施行。危重疑难患者及大手术的麻醉处理必要时需经医务科批准后实施。 第二条适用范围手术麻醉科室。 第三条职责 1.麻醉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 (2)制订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密切配合手术和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工作。 (4)领导麻师(士)做好麻醉工作,参加疑难病例术前讨论,

对手术准备和麻醉选择提供意见,必要时亲自参加操作。 (5)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晋升、奖惩提出具体意见。 (6)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 (7)组织担任教学,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开展麻醉的研究工作。搞好资料积累,完成科研任务。 (8)确认本科人员轮换、值班、会诊等事宜。与手术室密切配合,共同搞好科室工作。 (9)审签本科药材的请领和报销,检查使用与保管情况。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2.麻醉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生指导下,负责指导本科医师(士)、进修、实习人员施行麻醉工作。 (2)着重担任疑难患者的麻醉和教学、科研工作。 (3)其他职责与麻醉医师同。 3.麻醉医师(士)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的日常麻醉教学、科研的具体工作。 (2)麻醉前检查手术患者,必要时参加术前讨论,与手术医师共同研究确定麻醉方法和麻醉前用药,做好麻醉前的药品器材准备。 (3)麻醉中,经常检查输血、输液及用药情况,密切观察病情,

手术麻醉管理制度

手术麻醉管理制度 一、目的 1.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安全、无痛、合理控制应激等条件。提供完成手术所必需的特殊条件如麻醉、控制血压、人工通气等。 2.对手术患者的生理机能进行全面连续和定量的监测,并调控在预定的范围内,以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预防并早期治疗各种并发症,安全实施术后镇痛,以利术后顺利康复。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各种麻醉处理必须征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后方可施行。危重疑难患者及大手术的麻醉处理必要时需经业务院长批准后实施。 二、适用范围 手术麻醉科室。 三、工作程序 1.静脉全麻工作程序 (1)责任人员: 由当班麻醉医师独立完成,必要时可2人。 (2)工作地点: 手术室内。 (3)工作步骤: 术前探视患者,了解病情,签麻醉同意书,准备各种麻醉药物及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器械及各种监护仪器,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

作好麻醉记录,术后清理呼吸道,完全清醒后送回病房,向病房医师、护士及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并作好术后随访及记录。 2.硬脊膜外麻醉及术后镇痛工作程序 (1)责任人员: 由当班麻醉师完成。 (2)工作地点: 手术室内。 (3)工作步骤:术前探视患者,了解病情,签麻醉同意书,根据手术要求确定穿刺间隙、穿刺成功后置管,给试验剂量,调测麻醉平面,术中作好麻醉记录,术后拔管。若行术后镇痛,按配方配好镇痛药物,调测镇痛机进行运转,送回病房,向病房护士交班,注意随访处理报警及了解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做好记录。 3.神经阻滞麻醉工作程序; (1)责任人员: 当班麻醉医师; (2)工作地点: 手术室或病房; (3)工作步骤: 术前探视患者,了解病情,签麻醉同意书,准备药物,根据手术要求确定阻滞方法及部位,穿刺后测试麻醉范围,作好麻醉记录,术毕送回病房,向病房护士交班,作好术后随访并作好记录。 4.病房及急诊插管抢救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