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简体字兼图片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简体字兼图片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简体字兼图片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

郑曼青

释名义第一

拳为兼体用益智勇之运动。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命意深矣。易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而刚柔动静之机。无所不用其极焉。夫拳。壮者好用之以斗。斗之胜负。以视拳技之高下为决。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人。是为阳极。刚之至也。如抗之以刚。必至两败而俱伤。非高手也。彼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柔静之至。是为阴极。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柔弱胜刚强也。余故曰。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学吃亏之至。适得其反。则为占便宜之极矣。譬如齿固刚。而舌柔。齿与舌或有时而龃龉。则舌固吃其亏于一时。然齿均以刚摧。而舌终以柔存。可以见矣。虽然。从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便宜者。今曰学吃亏。谁宁为之。要知学吃亏者。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失。则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便宜之极矣。且是拳之精微妙用。无一不合于太极之原理。薪火相承。自张氏三丰始。世济其美。曼青得杨师澄甫传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理。无一不可见之于事实。以太极名拳。盖有以也。习是拳者。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更可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谋国是而欲苏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第二

太极之名著于易。并出于医经及道藏。其说甚广。其用甚宏。仲尼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者。其理不出乎阴阳。其气之变化不出乎五行。此为吾国文化与哲学之胚胎。若舍阴阳五行而论太极。是为无稽之谈。不足计也。如必欲去阴阳五行。而论吾国哲学医学及道学者。何如去四则及代数。而讲算术。其可得乎。今科学之进步。由电子而进

乎原子之时代。试问能离乎阴阳之作用欤。

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他。其立论纯乎哲理。其立场合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然太极拳之原论甚精。

事实亦奇。姑由约就浅。而欲分析其万一耳。

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

皆运而后动也。即犹电车汽船然。藉气之力。

运之后动。与肢体及局部之动。谓之为运动。

则大相迳庭。又所谓腹内松净。及周身轻灵。

与牵动四两拨千斤者。皆谓不用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袭击之力。此把握在我。是为体。则较易耳。以四两拨千斤。是为用。四两何能拨千斤。此权其重心。使之倾倒。然虽无四两牵而拨之。亦必自倒。以此之类。

质诸并世之运动家。宁谓合乎哲学。抑为科学哉。又所谓气敛入骨。而为纯刚。无坚不摧。欲进此一解。则费辞矣。十八年春。有宗马可尼之学者。曹仲氏。研究太极拳之学于余。余告以气沉丹田。曰。气沉丹田。将奚利。曰。气沉丹田。固有利。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则有利于身体莫大矣。曰。

愿闻其详。曰。人之腹部蓄水独多。犹天地间之有水也。水之害。大则若洪水横流。小则如决堤冲堰。以及大水与淫雨霉天之类。

在人身为病。大则若膨胀。黄瘅。湿痺。小则若痰饮。疮痍。疥癣。及肺脾与肠胃之湿热薰蒸之类。不胜枚举。欲去水之为病。莫若运动。禹之治水。以疏睿利导为功。若比之自然之阳光蒸化水份。吸收阴翳。减少云雨。则不逮也。于人身苟能若此。则可谓有夺天之功矣。惟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气沉丹田。即犹注暖气于炉中。可以祛阴湿寒气之效而已。能与心相守勿离。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于滚沸。渐渐可以化气。不独不为害。且有利于血液之循环。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

吾素以哲学为哲学。今则知哲学。即未来之科学也。曰。然则更有进乎此矣。气敛入骨。

而为纯刚。即气由丹田循尾闾而上透达脊骨。曹子闻而奇之。去而之西国医博士之家。

举以告之。曰。气沉丹田有近似者。近年有法兰西医师之人体解剖。而发现腹部肠与肠

1

相连之网膜中。有一若囊者。惟运动家则囊之皮独厚。以拳或棒击之。其囊能上下抵御之。中国人所谓丹田。或即此囊乎。然而从尾闾上脊骨。则无此径路。不可通也。曹子返。而语余。余曰。其人之知识为见闻所限。不欲更求益矣。所谓运动家。其囊之皮独厚。能上下抵御。固哉斯言。囊所包者气耳。积气厚。可以通膜。其膜亦必厚于人也。不独上下抵御。前后左右。皆可行也。是气也。而达乎膜矣。非囊之能上下御人也。由尾闾上脊骨。如有径路可通。则人尽知之。又何贵乎学哉。气与心相守于丹田。不独水可以化气。精亦可以化气。精能化气。其气之热譬犹电然。电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属。莫之能御。况尾闾及脊骨乎。尾闾与脊骨。为多节之区。虽无径路。不无枢机。有枢机。不无隙缝。不过为筋膜及软骨所弥缝耳。以精气与心火。锲其枢纽而灼之。益之以丹田之气。煽拂而推动之。使精气化热。而透度尾闾。上脊骨。而达乎顶。布乎四肢。使热气灌溢乎骨中。闭而不出。少顷则精所化之气仍归乎水。既而渐为腻液。腻液复化为有质之体。是为骨髓。贴乎骨内。犹若镀镍镀金焉。古人所谓功夫日长一纸。正谓此也。久之骨髓渐渐填满。则骨坚强。所以喻之为纯刚。无坚不摧。亦以是也。是皆不离乎阴阳五行。而有以逮乎此矣。然犹有可以见证者。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常人不啻十倍。以之击人。未有不摧。然余不能逮乎师。较人也重数倍。可以验之矣。虎之骨。其有以异乎他兽者。亦以其骨髓充满如石。了无余缝。故特强。亦可以验之矣。此不过言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之一斑耳。曹子曰。嘘。善哉。太极拳发源于哲学。而证之以科学。子言信矣。曰。此仅言练精化气。练气补脑而已。更有进乎此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则可以通乎灵矣。此余所未能也。曹子曰。止矣。可以闻而知之。有此理必有此事。留证于异日可矣。

专气致柔第三

太极拳之特长者。乃气沉丹田也。气沉丹田。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着手功夫。所谓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也。可见摄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务先专气。专气以止于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气能沉于丹田。即易所谓水火既济。??相交。??者。即坎离也。离心火。炎上。坎肾水。润

下。背道而驰。性各刚强。与柔弱正复相反。

人之腹中水独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后天卦。离为君火。即心火。为实火也。内经命门火。即相火。为虚火也。五脏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无一处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则病。国医所谓某处有火。西医所谓某处发炎。可见火虽散乎周身。亦不灭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缺少水份。

则便干枯。缺少火力。则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过于刚强。若任其性。炎上润下。即易所谓??未济。其能耐久长之用乎。老氏读易得间。师其意曰。专气致柔。

即气沉丹田与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灶也。

心在灶中。水在上。是以火温水。不致就下为患。反得化气之妙用。水在上。火在下。

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坎离既济。??既济。则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背道而驰矣。或曰水火既济。则知之矣。何用专气方能致柔。曰。

专气之用莫大焉。姑约言其尤者。一、丹田者。不过若一气囊耳。如气不沉丹田。则囊瘪而不开。然虽有丹田不能用也。纵欲以心火相运。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一、心若不与气相依。则渺茫无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与否。是以专气沉于丹田。尤须与心相守。方可致柔矣。太极拳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之类。无一非气沉丹田。而后可以言运气行气之功也。此专气作用之一斑耳。曰。专气。则知之矣。

对于身体裨益之究竟。又何如。曰。老氏已自解之焉。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者。人类之苗种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犹草木之萌芽矣。及其壮而至于老。不复有生生之意。则刚强矣。若木强而易折。去死不远。以去死不远之人。其复能婴儿乎。婴儿之体。浑一纯阳而已。纯阳即气旺。气旺则血足。气旺血足。则筋柔。筋柔者。婴儿之特征也。以去死不远之人。犹有还童之望者。专气之致柔而已。挽狂澜于既倒。续慧命之将绝。亦不出乎水火既济之功而已。余是以论其究竟。在太极拳开卷曰。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终之曰。意在精神。

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则可以知之矣。鼓荡即以我之气与空气相摩荡。则有进乎运气行气。气遍周身矣。

神敛更有进乎专气之功矣。专气之至。能达乎炼精化气。炼精化气。未能达乎浑一纯阳

2

之候。至于意在精神不在气。无气则纯刚。至矣。尽矣。太极拳可达乎浑一纯阳之候矣。与老氏专气致柔之说相终始。能如是。则祛病延年之说。抑亦末矣。

变化气质第四

读圣贤书。而能笃行。审问。慎思。明辨。极其至者。所谓以六经作吾注脚。能使气质之变化。则余无疑矣。至于学太极拳。亦能变化气质。则未之有闻也。余习太极拳。垂三十年矣。相继无间者。且二十有一载。亦不自知其气质之已变化与否。谨述所自。质诸有道。余之少也。虽有见义勇为之资。然轻躁悍锐。舍命轻生。非所恤也。好学颇有造极之志。然体力不继。精神不逮。以至屡辍屡迁。无所成就。今者已逾鹏举头白之年。孔明食少之日。复何道哉。然帝乡与富贵。原非期望。愿惟朝闻可夕死之道。其或可有仰止者乎。是以未敢自暴弃也。学拳二十余年以来。能自见之者无他。振敝起衰去病。则余有之矣。可以恒久不倦矣。屡辍屡迁。其或可以改矣。至于沉静温穆之功。非敢谓有所得。然轻躁悍锐。则或将有所去矣。若谓变化气质之说。必欲化荆棘为兰蕙。变鸱鸮为凤凰。则非余所敢企也。然余以为精神不逮。体力不继者。虽少必衰。壮必病。衰病之侵人。虽欲自爱向上。且不可复得。遑论变化气质乎。不能自爱而向上。为图颐养计。营菟裘计。为娇妻美妾弱子计。则汉奸污吏。知不可为而为之者。有以也。以是余知不为玉碎。宁为瓦全者多矣。体力与精神之不能支持者。恐亦占其半矣。此余之所谓变化气质者。中人常人之事耳。进之可渐为君子。退之可渐为小人而已。余故曰。太极拳其能变化气质乎。正有待证于达人已耳。

陆地游泳第五

运动之最柔者。莫过于游泳。亦今日各国学术家所公认。以此可知柔即运动之妙法也。然游泳之流弊甚多。譬如沙眼及淋浊之传染。喉腔及耳鼻灌水。以致发炎。或心脏衰弱。以致溺斃者之类。不一而足。此游泳之短也。然游泳之特长。其体用有二。一、在乎能久泅。是为体。一、在乎有长力。是为用。善泅及有长力者。皆为气之作用所致。善泅者。必能宿气。宿气愈久则泅之能力愈增。有长力亦即宿气所致。宿气愈久。则呼吸之量亦随之增强。呼吸之量增强。即气力

之长进也。所谓有长力者。即气力之增长耳。

故久泅及兼以气力之增长者。其能善浮者无疑矣。然合其体用之特长。不曰柔乎。此即老氏所谓专气致柔之法也。太极拳之有以异乎其他运动者。以其能有专气致柔之特长耳。以能专气致柔而论。则游泳不如太极拳。

以其易于增长长力无流弊而论。则太极拳又胜乎游泳远矣。太极拳又名长拳。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者。正形容其绵绵不断之意。绵绵不断者。专气致柔而已矣。此与游泳之作用。无以异也。鱼其善游者也。生乎水而长乎水。其能知水之作用乎。人其善行者也。生乎空气。长乎空气。亦不知空气之作用也。然则。鱼离乎水则死。人离乎空气则不生。此则同也。然水与空气虽不同。则需之者一也。人与鱼虽不同。易地而处则一也。是知人之有空气。即鱼之有水也。我游乎陆地之上。作游泳观。亦无不可。是以我之陆地游泳之说作矣。人在陆地上。游乎空气之中。而却忘其为空气者久矣。空气之作用。更何论矣。大矣哉。空气也。无所不容。

无所不包。至矣哉。空气之作用也。无所不载。无所不育。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轩岐以及乎老聃之说。阐发至为精详。

而人未能加以穷究也。无缚鸡之力者人也。

有扛鼎之力者亦人也。人与人同。而力之不同何相远若此。力之本系乎气。力大者气壮。

气壮者。积气之所致也。积气犹积水然。积水浅。则载力微。虽一盂一盘未易浮也。积水深。则万钧之航。犹泛泛然不为重也。有扛鼎之力者。亦不过积气稍深耳。苟能知积气之方。如积水。则其力可达乎无穷。扛鼎犹小言之矣。积气者。即积之于丹田。丹田者。气海也。在脐下一寸三分。其能喻之谓海。则其有容量可知矣。有载力可知矣。其大且深则亦可以知之矣。是无他。气若能归海。日积月累而弗辍。三年有成。则必大有可观者矣。然则。此不过夺天地之气。若万牛之一毛。而有于我而已。其积之之方。将从何着手。而可使然也。曰。学太极拳之运动。其积气之法。运气之方。则可以溢乎筋络。达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是为专气致柔矣。专气致柔之运动。最合乎太极拳之原则者。游泳而已。其能用力一分。则见一分之力。用功一刻。则见一刻之功。其进也日新月异。正未可量。我是以取喻于太极拳。欲学者可以方物。易于领悟。空气非

3

空。正犹水然。每一运动。即觉气之鼓荡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进退如游泳。苟能逮乎此境。则已非常人所能到也。初学着手。可随时迎风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风与空气有若水者。极其至也。则知空气重于水。且重于铁也。空气重于铁。即我友曹仲氏。昔年以世界科学家之新得。告于余曰。空气可使重于铁之试验。其法以一铁匣。将空气用极大之压力装入。旋即将此匣以作炸弹之用。则炸力远胜于炸弹。余疑之。至今未释。近自原子弹发明试用后。则空气重于铁之说。何足怪哉。太极拳之运动。为积气而成。其力量较之积水载重为尤甚。此即专气致柔。而能克制至刚之真理。作陆地游泳观。思过半矣。

心膂并重第六

内经以任督同举。书亦尝以心膂并称。而尤以道家对于心膂与修养之关系言之详矣。太极拳乃内家拳也。宋末张真人三丰。综述黄老无为然后有为之说。合周易理气象之义以演成。究其要者。仍不出乎任督。任督居奇经八脉之首。任心主之。督膂主之。膂即属于肾。以体用分而言之。则膂为体。心为用。合而言之。则心肾交。而体用全矣。太极拳之所以超乎其他拳术及运动者。亦以是之所致也。心为人一身之主。圣贤之学之要。曰。求其放心。禅者曰。主人翁在家否。主人翁者。心也。皆与道家所谓心肾交者。大同小异耳。然异曲同工。亦能各得其所。惟太极拳却有进乎是焉。正犹所谓。不如见诸行事之为深切著明矣。吾以是。而有心膂并重之论作。欲以明乎有体斯有用之实者矣。心者。非谓肉团之心也。乃心灵之心也。心灵之心。与肉团之心。本非二。亦非一也。即肉团之心之能有作用。而灵乎一切者。乃心灵之心也。膂脊骨也。脊有二十四节。为人身最多节之主骨。五脏六腑系焉。五体躯干赖以支撑。此犹余事耳。谈修养与卫生之道。舍此皆末事也。太极拳之务本之功。亦在于斯而已。初学入门者。即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勿忘勿助。此即所谓求其放心。及主人翁之在家也。久之其气自能越乎尾闾。冲开夹脊。度乎玉枕。而达乎颠顶。降于丹田。此即任督通。而心肾交矣。然此非一朝一夕之故。尤不可牵强。然乎自然。苟能臻此。则不独太极拳之有登峰造极之望。其精神庶乎可以不死矣。长生祛病更无论矣。虽

然。心难言之矣。有学识及修养者。固不乏人。如前哲所谓心传。及正心。与不动心之说。诚若日月经天。自能取法。何待赘述。

惟膂之一字。意犹未尽。约而言之。古人所谓正襟危坐者。此修养之事也。危字之解不一。皆未敢直作危险之危字解。予谓危坐者。

确有危险之实存乎其间。脊多节若串珠然。

累叠而起。稍不将意。则倾侧。或曲凸而倒矣。则不复有力。不能支撑其躯干矣。其为病。小则为骨疽骨痨。大则即如天柱之折矣。

岂不危哉。善修养者。知其所以然。弗使渐为不振。由萎靡而致为病也。故有临深履薄之戒曰。正襟危坐。正则不病矣。危则恐其易乎不正。以致其病也。余乃为留意太极拳者告。曰。竖起脊梁。竖起者。正若串珠累叠。弗令其倾侧而已。若紧张矜持。矫枉过正。皆病也。只要知其为危可矣。无以加矣。

劲与物理第七

太极拳气与劲之运用。在乎绵绵不断。

周而复始。圆而神通。靡有穷际。宇宙之间。

大若行星之运转。微如雨露之降零。厥形皆圆。此自然之微象也。引而伸之。其体与用。

及其内容精蕴。实与吾拳有息息想通者。今试分析其究竟于后。

夫行星可谓大莫能容。以其体圆。则积气可以载之。而能运转。倘其体不圆。虽积气之力无所不载。亦不能浮无量数之星球于上空。而能运转者也。因球形乃一容积最大。

面积最小之体积也。至雨露虽微。而一滴中。

含有无量数水分子。个个竭力向外发展。其结果各得平均。互相索引。其表面虽有张力。

然其内仍有聚力。故不

失为圆。此即圆之成因。

太极拳之所谓圆者。以

其效法太极。其原因及

体用。适与上述自然界

之妙蕴相吻合。特举图

如左。

以上图观之。圆周内各点。与中心距离皆为一致。墨子所谓。“一中同长”者是也。

更有进乎此者。圆周各点。所负荷之力。强弱亦各相等。否则不成其为球体矣。然则皮球之圆。圆也。铁球之圆。亦圆也。无论其轻重不同。然以力触其一面。可知其面面皆同。面面皆动也。触其一点。则万点皆同。

万点皆应也。此即太极拳之所不容人摸着与触到者。以其体圆也。

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

4

5

球体中之分子力。一经运转。便互相牵引。

即所谓向心力与离心力者也。

以上图。由一中心向外发展之力。曰离

心力。由圆周各点向中心牵引之力。曰向心

力。两力得能相等。不然则不得成圆形矣。

例如以石或铁。系乎绳之一端。又一端执乎

手。荡而掷之为圆圈。手之所执为中心。铁

石受掷之力向外。曰离心力。因绳牵引之力

向内。曰向心力。此时绳虽弱质。则别见有

紧张之气势。其气势之强

弱。视其运转之迟速为推

移。此即太极拳推手。所

谓似拉锯式之较手也。倘

我所得受向心力较大。而

还之以离心力亦大。然我

所得受之向心力虽大。却

得运而去之。此我得体圆

之效用也。但还之以离心

力。则彼不能运而去之。

必弹出寻丈之外。此单于

向心力。离心力。两点而

言。亦仅见圆力作用之一

斑耳。此外圆中又有方之

作用。包含无量数之等边

三角形。三角者。实为构

成圆形之基本形体。图如

左。

圆之作用。与其所包含之三角形。极有

关系。在物理。如圆锥体。螺旋钉之发明是

也。于此可见圆之物体。不仅坚固。不易被

外力摧毁之消极守势作用而已。且能以其所

包含之无量数三角形体。随处可以取积极攻

势之能力。如令其旋转向前攻击。则无一分

一厘之面积。非积极攻击之作用。譬如拍乒

乓球。对方如以旋转之球势进攻。应之者不

如其法。则攻势不可当也。必致失败。以其

攻势之距离最密且速。即包含无量数三角形

之作用故也。太极拳于上述之圆形。所包含

无量数三角形之作用最多。而其效用最为显

著。以其效法于圆。非真实如球体也。其用

守势者。取法于圆。其用攻势。则无处非三

角形。并且无一分一厘非三角形旋转式之攻

势也。以之攻击于敌体。则万难逃遁者。以

此故也。进而言之。其取

攻击者。有时尤可以超过

圆形之作用者。忽一变而

为等腰三角形者。其作用

之变化尤广。攻势尤猛。

然犹不出其圆体范围以外

也。图如左。

于此可见太极拳。无施非攻。无处非守。

即所谓走即是发。发即是走。寓积极于消极

之中。彼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

此之谓乎!

以上所述者。圆体

以包含无量数三角形。

向外取攻势之作用。倘

有时遇正面之外力攻

陷者。成向内凹之三角

形者。其作用何如。图

如左。

如图。适受无左右上下偏重之外力正面

攻陷时。余姑不言以左右上下而规避之之

法。直言受其攻陷。在太极拳正利用其猛袭

攻陷。此即易所谓坎陷。为最险之卦。亦即

以太极名拳之第一义也。其义将攻陷之外

力。使其落空。敌知已落空陷中。非即反身

逃遁不可。际其欲抽身

时。即以我之腹部吸力。

一变而为攻发之力。此

即拳论所谓提放。放即

发也。而复为圆形。则

敌不及措手。已弹出于

寻丈之外矣。太极拳之

特长即在此。所谓发劲

是也。反是则为走。又

谓之化;走者。急转。

化转。化者。缓转。其

转则一也。图如左。

6

将受攻之点。稍一走化。其外力自然滑脱而化去矣。同时将对方之力才一化去。则无量数之三角

轮转。角角即为攻击。即所谓化即是打。走即是打也。打即发劲之发也。反此。则用劲以攻人发人何如。图如左。

发劲。则必于人身整个重心中。觅得一线之劲。即如球体之物理上用力方面。须通过中心之直线前进。则球体不及旋转。势必如放箭及子弹之能穿过之类。此即太极拳发劲之原则。若令高跃或平跃而出。以及下跌。皆视其直线之所在。应心而发。未有不得手者。吾师澄甫。每每告余曰。发劲须找到一直线。方可发。发时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穷发劲之能事。惟此直线其理易明。欲用之者。然非参透及经验者。未易得心。学者须于此处着力。勉之。或曰。以上所述各点之原理。既知之矣。设有人力大如牛。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者。其一发攻势。不顾一切。如闪电似的。一飚而至。则迅雷不及掩耳。其将奈何。曰。此问诚为切要。余以上述各点。正所以掣贪猛如此者。比击鼠首狐顾者尤易易耳。其法皆已俱备于上。不赘。其理余再从而申述之。

球形之体积。其所占之空间。比任何同等面积之形体为大。其急袭者。不能出乎二要素。一即空间。一即时间。其速度与效能。若不能把握时间与空间者。其急袭者。正如俗所谓。送肉上钩。其所欲得者。适得其反。自取其速亡也。曰。何也。曰。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此空间之限制。亦即时间之延长也。此圆形独占面积及空间之广且大。即令其速度与以空间及时间之延长。其效能因之而损失。此即太极拳之主旨。不予抵抗。而予以退让。不与之正冲。而予以偏避。使其速度与能力稍为摧挫。则以顺势击之。不费吹毛之力。则其自取摧毁。不及一瞬也。

拳论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正以是也。此固一证耳。却尤有进者。箭何能发百步而穿七扎。先由强力开弓而箭发。此为原动力。箭行速。产生速力。以速力与动力较。则可能相等。甚或可能超乎动力也。譬如动力为一百斤。所产生之速力。则其大小或可得为二百斤矣。设以得二百斤论。则知其力与速而可得其能矣。击以物理之定律公式。如左。

力×速×时=能

太极拳之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即以四两之劲。牵动其千斤之原动能力耳。所谓以力乘速乘时。所得者能也。能既被人牵转而利用之。何复有力与速。之可言哉。可见仅有贪与猛。不足恃也。太极拳之力。譬如薄于一纸片。其对方袭击之力。譬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何以御之。若以正面御之。虽千寻铁锁。不足为用也。然以一纸片沿其流。顺其势而去之。则纸片又何能伤也。虽然。纸片可谓薄弱矣。苟助之以速。譬置贴于马达之轴。使其同转。迨其速度。增至每分钟二三千转。此时如纸片突然离轴而去。劲木遇之则折。太极拳以无力。而至于有力。即此意。亦即此理。殊未可忽视也。其作用。即丹田之气。得以鼓荡。若长江大河之水然。又助之球体运动。其本力虽微。其速度不可限量。是以效能超出于常理之外。真不可测也。

于以上之等腰三角作用外。圆体之攻势。左右上下旋转。无一非杠杆之作用。太极拳于杠杆。以支力为要点。支力者。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也。图如左。

以上图。除支力之点外。其余皆可左右

上下前后八方转动。譬如击其右一端。则左一端可以向后旋转。将被击之一端。空间放长。

时间亦复延长。将对方

袭击之力量。完全分化等于零。然杆之右端所受之力量。譬如千斤。则千斤之力量。完

全递交于杆之左端矣。杆之

右端向后正方急转。则杆之

左端之力量。亦急向前正方

旋转。则正借对方之力量反

击之。则对方不及措手。已

跌出寻丈之外矣。此即太极

拳之发劲。皆如是而已。此

外太极拳。善用分化对方之力量。及兼用合二力之作用。图如左。

譬如对方以两手正面按来。接于我两小臂上。则我合两手臂作尖劈形。而分化对方之正面按力归于零。则我同时合手臂。作尖劈形之攻势。完全借对方之猛锐力量。反攻其要害。此拳论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此亦一法也。此外太极拳善用提劲。将对方之

根力拔起。而后一发可

以两足离地跌出。即拳

论所谓欲将物掀起。必

加之以挫之之力。使其

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

疑。此即物理学上之起

重机。及千斤顶等之杠

杆作用。系以图如左。

以上图之支点与力点。距离愈远则用力愈少。而收效愈大。在太极拳用提劲发劲时。即以对方为重点。手或腕接触对方之处。为支点。以脚与腿为力点。此即太极拳发劲时。动力之点在乎脚。所谓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与腰。行乎手指。所以对方虽有大力。及躯干高大者。皆不足恃。一经接手。便可跌出寻丈外者。全凭杠杆之作用。虽接之以手。而发动之力点却在乎脚。可谓精妙绝伦矣。不独事半功倍而已。极其至者。虽百千倍。犹未可限量也。

总以上各节。太极拳运劲与物理之说。皆丝线入扣。发乎自然。可见太极拳。虽导源于哲学。且可证乎科学。从来以太极拳原理不易了悟。以致尽人发生疑义。兹以物理解释运劲。则太极拳虽根于哲学。则亦可思过半矣。然运劲与物理学说。在太极拳学术上。乃高深之研究。不过太极拳有体斯有用。如不能用。则体亦不足言矣。欲求体用兼全。则不可不将此理加以穷究。而后方能了解运劲之妙用。且此篇之作。对于历来太极拳家所谓秘传。则已泄漏无遗。幸学者三致意焉。

养生全真第八

一言与邦。人在政举。国家安危之所系。人才已耳。孟子之言人才。在任将降。谓劳苦为何如。独具才能。而体格不足以副之。又为何如。有体格足以副其才能者。得称一时之强。稍事磨练。年未周甲。已呈衰退。获居高位。以昏庸误尽苍生。又何如耶。以余观之。天才犹为易得。修养最为难言。颜回早夭。孔明寿促。国家之损失。孰有大乎是与。尽人皆知为之痛惜。而未究其所以为过也。单瓢屡空。食少事繁。而犹孳孳兀兀。不稍调节之所致也。孟子则不然。曰。我善养五浩然之气。孟子之过人也。以是。颜子诸葛之短促。不逮乎孟子。亦以是也。太极拳之运劲。以养气为主。气沉丹田。曰。气以直养而无害。盖宗孟子之言。今者欲学孟子。不知养气而习太极拳者。必不能逮乎孟子。然而学太极拳。不知孟子之所谓放其心而不知求者。恐亦徒劳其气无益。拳论谓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此即求放心。止于至善。直养无害。勿助勿忘。使浩然气。油然而生。能是。立功德言三不朽。可以操券。从事他业无虑矣。其法简且易行。约言之。时间不使浪费。空气知所去取。行坐处卧。言笑饮食之际。皆可运用养气之功。此三者。人生日常之所不能须臾离者。兹分述如次。行路或舟车中。或亲朋聚焦。或听讲对弈之类。皆可乘废时。而收以心与气相守丹田之效。或朝夕遇清新空气。便勤吸取。闻秽浊之气。便闭气避过。行坐处臥时。运气同上。惟行须注意足分虚实。实则足心贴地。向后往之手。亦实。气行手指。坐则随时危坐。竖起脊梁。处站立也。一足实。足心贴地。疲则易之。臥必身向右侧睡。屈右腿。以左足背贴于右膝盖下。左手落于左胯上。右手托右颐。全身筋肉松沉贴席而已。谈笑勿过高声。气要由丹田发。有津液时。须咽下。饮食以时。量有限制。不急迟。不思虑。不言笑。沉气危坐。托碗近口。此皆收废时。养气之功。即求放心已耳。能如此。则终日无一时不在太极拳运用之中。此余廿年经验所得。其功用匪言可喻。箪瓢屡空。食少事繁。何足虑也。我故曰。养生以气为主。惟无恒心者。不足与语耳。

益脏腑第九

拳术有内外二家之分。曰少林。曰武当。武当即张三丰之太极内家拳也。谚云。

内练

7

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此谓内家尚气耳。练气以能沉丹田为先。气能沉丹田则气壮。气壮则血盛。气血壮盛。则有裨益于脏腑大矣。何也。人之脏腑。盖有以异乎兽也。兽之脊骨樑横。不能人立。则五脏六腑虽同系于脊梁。然前后次第平悬。稍一跳跃。则各脏腑皆能前后动荡。可使每脏腑系于脊樑之宗筋。易于壮盛。故强于人。以此。人能立。而脊樑竖起。则清浊分。智慧足。而灵乎兽矣。亦以此。然刚猛之力退化殆尽。亦是故也。何也。脊樑能竖起。则脏腑直系。上下壁立。累叠拥挤于一团。以致各脏腑之皮与皮黏连。湿热以熏蒸之。则脾胃先受其害。继之。则肺肠及脏腑病矣。而人莫知其然。犹以为足善行。可致健。抑亦末矣。足善行。比懒动者较佳。然多行则伤筋。而各脏腑虽稍受震动。而仍累叠黏连。不能作松灵摩荡。则直系下垂之宗筋。无运动之可能。必日见衰弱无疑矣。惟气沉丹田。则不然。丹田居腹中。位于脐下一寸三分。脏腑均在丹田以上。气能沉丹田。每一呼吸。则脏腑具能松动。随呼吸而开合。助之以运动之方。稍一转腰舒臂。含胸迈步。则脏腑具能空灵动荡。不独宗筋日见其强。则温热皆能透达。而不足为病。且膂力心力脑力。亦皆随之而长。其所获益可概言焉。是即气沉丹田。可使脏腑能各个自为运动之所致。此太极拳之裨益于脏腑。无他。不于外之是务。而惟内之是求。尚气已耳。

起肺疾第十

余幼虚羸多病。弱冠任北京郁文艺术两大学教授。旋任上海曁南大学及美术专校教授。不十载。即患肺病。其原因为吸粉笔屑过多所致。嗣余创设中国文艺学院于上海。其粉版以毛面玻璃砖为之。衬以缘呢。以濡湿毛巾揩粉笔字。揩已。不论干湿即可用。此专为同事及诸生设置。以免蹈余之故辙。抗战军与。及胜利以还。各学校学子。营养不足。患肺病者。日益众。余悯之。余以为营养不足之学子。加以吸取粉笔屑。抑易致成肺病之一因也。希从事教育者。幸注意焉。余之肺病。乃习太极拳不数月而愈。然以余一人犹未足为例也。吾师杨澄甫氏。及吾党黄生景华。授此拳与患肺病者得愈。指不胜屈。约述其病理与病原及治法。数点如左。

一、肺。医经呼为娇脏。娇者脆弱也。然知其为脆弱。却未有畏其病若今西医所谓

之恐怖也。何者。以肺位居各脏腑之上。亦曰华盖。与肠胃相隔。西医之针药不能直达。

除割疗及休养外。尚未闻有其他妙治。吾国医药。以气化为主。尤以肺病。非从气化不能达治。是以较西医之治为易耳。然西医之历史。不过三百年。其进步可谓神速。以其自外而内。从物质与人体之研究。佐以器械之精良而已。至于气化。迄今未识其端倪。

是以中西医学。未能互相为用。至为惋惜。

一、肺病。断无特效药。若言有之。欺

人之谈也。何哉。肺之直接患病者。仅占百分之三四之可能。肺之外有四脏六腑。皆可致肺病也。风寒暑湿燥火。以及七情六欲。

损伤之类。皆可致肺病也。恶能以一药。而可以治如许之病。非欺诈是何。譬如胃病而致肺病者。乃其根在胃。纵从肺治之愈。根未去。必重发。各脏腑之能致肺病者。亦皆然也。且各脏腑。又有相生相克之能。非循乎生克之理治之。不可得也。生克者。即气化也。不及备述。

一、肺病。必须抗之以精神。抵之以胆

量。则不致速坏。如陈果夫氏。撑持数十年。

犹自若也。胆怯者。告之以肺病。则精神必大为丧失。病虽轻。而必加重。或有告余曰。

余如照X光。谓有肺病。则予即躺地。不能起矣。如此将何以治之。余邑有病者二。之医所。医诊毕。属护士给药。曰甲。肺病。

属其善休养。乙。伤风。服此药可愈。护士将甲乙药错与。亦告之云云。不二月。医遇甲于途。见其精神焕发。曰。病孰愈。曰。

君护士告予伤风。服药便愈。医惊而不语。

归属人询乙。则乙已逝矣。医者与吾同学马孟容氏友善。告之曰。奇哉。精神之作用也。

此马氏于十七年春。举以告余者。十九年初冬。有刘生慎旃者。以其郎舅程君。肺疾逾二年甚厉。乞余为之治。余许之。程君为居巢首富之独子也。中西医已遍治之矣。刘生告之日。予师神医也。不轻为人治病。今予以诚恳之。已诺。亟去沪就诊。比至寓庐。

余诊毕。饰辞以告之曰。人以君为肺病。误矣。君实热咳吐血。服药三剂。血即止。血止后。调理旬日可矣。果如所言。在沪兼旬。

而返。逾年余至巢见之。已强健逾恒矣。此仅言肺病与精神及胆量有关者而言之。犹在症与治之外者也。

一、肺病者。直告之以肺病。除精神与

胆量不谈外。与病者不独了无裨益。且有促

8

其速死之理。因告其有肺病。立属其静卧。多事休养。凡有心者。惟其心不能休息。虽卧而休养。其心之郁闷。恐比死而有加焉。是则体愈逸。而心愈劳。心劳则火炽。而灼肺矣。此中医所谓心火也。肺金也。火能镕金者。即以心克肺也。不转瞬可以燎原矣。此西医所不知也。而且告之第一期二期三期者。是亦玉楼促召而已。可慨言乎。

一、肺病。不可以多卧。西医往往见肺病者。便令其卧而不动。大错也。肺古人喻之为悬钟。是以击之能发声。声可扬远而清。如卧钟于地。击之则声哑。可知其失效用矣。今使病肺者。多卧勿动。则肺之呼吸。不能全部任意开合。必日断衰弱。安可治也。且多卧。则消化之力减。纵有营养。无所施为。多卧则督脉之用弛。督脉者。脊骨也。人之躯干。此骨主之。消化力减。则脾脏就衰。督脉用弛。则肾脏致损。牌肾两伤。其将何以救药。非佘所知也。

一、X光镜之效能。竟有百分之几之可靠。正待考虑。未可尽信也。肺有痰湿壅滞而咳嗽。经照X光镜。认为肺病者。余治之愈屡矣。不足怪也。又有气块所阻隔。X 光镜所误认者。外交部吴国桢为部长时。有人事室主任。郑震宇。余旧交也。其左胁时发痛。已逾十载。乞余治之。余断为气块。逾时过久。须一月方可以消之。震宇以时间太长。未暇就治。卅二年因公赴美。

既而病发。在华盛顿某大医院诊察。经三度X光镜照摄。断为肺结核。径大

及寸。又经美之医学权威者研究。谓非割治不可。乃割治。从左胁开刀寻至

腰至背。横截半腹。终不获结核之点。几至不穀。旋经大量输血。卧治六阅月始起。震宇广交。可以询其详也。馀如听筒更可知矣。

一、所谓第一期肺病者。气血未伤。正可放胆攻其病。而拔其根。指日可愈。今计不出此。不问肺病者之寒热虚实。抑或有风邪燥湿。夹于其中。遽予之以鱼肝油。及贝母精。杏仁精。维他命等。將病原封锁于肺。永不得治。是为养痈。是为关门杀贼。多所延误。殊堪痛惜。望病者于余言再思可也。

一、肺疾非不治之症。余所见聞甚多。有多食蒜而愈者。多食莱菔或小米粥及枇杷当饭而愈者。或饮洋油及复原而愈者。凡此种种屡见治愈者。皆是攻多补少。若是热胜之肺病吐血。余见有人每晨食生鸡蛋六枚。

不二月而全愈。又有食马齿苋粥而愈者。肺病有年者。余见食紫河车填鸭。越一夜煮鸭食之。连食数次而愈。又食公猪肺。以十二生鸡子汁灌肺管中。隔水炖熟淡食。四五度而愈者。余廿馀年来。手治肺病颇多。重者过三期。中西医束手之松江李博亭君。投以大剂桂附参耆。一剂知。二剂轻。八剂而全愈。博亭旋任黄埔军校英文教官。至今已二十有一载。强健逾恒。廿一年。其幼子六岁。

发热。住中央医院逾半载。谓系遗传性肺病。

适余自沪至宁。投以大剂凉药。羚羊犀角地冬之类。不数日热退净而愈。现已入大学。

亦壮健逾恒。馀不胜数。余尝语肺病者曰。

肺病非不治之症。务以弗忧弗烦弗懼。能抱定此三弗主义。服药必易见效。发怒生气。

尤所不宜。余以病病之心。因窮治病之法。

故不殚琐屑。拉杂成篇。以供病者之参考耳。

一、佘谓肺症无特效药。而独谓太极拳

对于肺病有特效者。人未有不疑为宣传。及欺人也。请从而述之。太极拳于肺病有特效者。非谓对垂绝不能行动之肺病而言。是对于能饮食及能行动者。习之皆有特效也。敢言特效者。正不论任何一种肺病。均得有效用。且无丝毫流弊。兹述其尤显著者。数点如左。

一、太极拳运动。所谓运而后动。运而

后动者。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由内以达乎外。即先由脏腑。而达乎肢体之运动也。

此即是气沉丹田为主。其法以上各节言之详矣。总之。轻灵致柔。毫不费力。以养气活血。舒筋节劳为运动。且时间每早晚最多不过七分钟。尤以勿求速进为佳。

一、肺病十之六七。是肾亏起因。少日

好手淫。或遗精。及性欲不遂。失其常度。

及壮者好色。不能自节之所致者为多。妇女大多经水不调。或好郁闷恼怒所致。余于二十九年及三十年。担任国民商报医药顾问一栏。而问治肺病之方。及述其病根者。不替数千人。是以得其实证与医理。所谓肾为肺之子。以肺之津液输与肾。肾亏则精水枯竭。

而肺亦致损。则供不应求矣。且以肾实虚。

虚火愈炽。则灼肺。而使肺亦枯燥。或致萎。

而成痨矣。又谓肺为标。肾为木。犹树木然。

本将坏。而枝叶先枯。或致殒落。况肺最为脆弱。其先肾而见病无疑。太极拳以气沉丹田。为水火即济之功。原为固肾之不二法门。

肾气既固。则肺气渐复。此之谓特效。谁曰

9

不宜。

一、脾虚。即可致肺病者。睥虚则胃纳减。或消化不良。脾为肺之母。肺之气盖仰给于睥。如胃中有食。得睥磨而食化。食化则气旺。睥先得而受之。而后传乎肺。故为肺之母。譬如腹中饥饿。即脾胃先馁。而肺相继馁矣。言语无音。精神萎顿。此肺之失其所养。明矣。气沉丹田。即积气于腹中。如不得食。可以四十九日不死。余曾见之苏先生矣。人谓不得食七日。必死。余昔客秣陵。主濮季平家。曾试不食八日。言笑行动自若。惟形容消瘦耳。此即补脾之一证也。气沉丹田。则脾强胃纳有加。消化良矣。是有裨益于肺者。无可讳言。此亦特效之一也。

一、肺病成痨者。即咳嗽不已。肺气大亏。津液枯。而潮热作矣。以致肺萎成痨。吐血者其犹次之。肺萎则肺中无气。可知。气沉丹田。则气积。而肺气亦充满矣。佐之以至柔至缓至轻至微之运动。而使肺部渐开渐合。则肺不得而为萎。肺不萎。即有生机存焉。犹可以推陈而生新。肺不萎。虽云腐烂。则营养或药饵。可以发生其效用也。肺不萎。则可以渐渐转弱为强。自有更新之能力。可以有推动腐烂之作用。是谓之有特效。乃万古不磨之确论。亟举以告病者。言长楮短。乞恕不周。

别程序第十一

太极拳运动之大纲。有三。分天地人为三阶。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次目有九。每阶下各系三级。一阶一级。为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级自胯至涌泉。三级。自尾闾至泥丸。二阶一級。为气沉丹田。二級。气达涌泉。三级。气达泥丸。三阶一级。为听劲。二级。为懂劲。三级。为阶及神明。是为三阶九级。胪述如次。

一、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既能舒。则自然血活。其法以舒腕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至柔而渐进。皆以曲中求直。厥形为圆。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陷有凹凸亦不可。终以舒筋至申指尖为止。此为一阶一级。

二、为自胯至踵。其致亦然。其不同者。有轻重虚实之别。足为能载全身重量。与手之举动轻便异。常人之足。从不注意虚实。普通拳技家。亦听便而已。惟习太极拳者。将体重付于一足。两足时互易之。又不许用

力。自胯至膝至踵。具要松柔。其力量在足心。而受于地。足要分虚实。手亦然。其不同者。如右足实。左手要实。为一贯之劲。

左足实亦然。反此为双重。此为一阶二級。

三、为自尾闾至顶。其致亦然。惟脊为

多节之主骨。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者。脊之要柔可见矣。脊柔筋使然。其要在尾閤中正。

及顶头悬耳。此为一阶三级。

一、气沉丹田。为炼气之初基。丹田位

于腹中。低于脐一寸三分。近脐去脊较远。

气以细长靜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守。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日积月累。

直养无害。未可量也。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初学沉气不易。肩稍沉。肘稍垂。

则气可引至胃脘。胸微陷。背微弓。则气可沉至丹田矣。反此。必骤进即逆上。势必耸肩掀肺。易致病。此为二阶一级。

二、气达乎四肢。气沉丹田后。似可由

心驱遣。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踵。此即所谓至人之息以踵。复至肩至肘至腕。四肢关节俱开。然后下可达乎涌泉。上可行乎劳宫。以止于中指尖。则拳论所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可以从事矣。此为二阶二级。

三、越尾闾达乎泥丸。此谓通三关。亦

即河车倒运之嚆矢。然越尾闾。为最难。馀较易耳。气沉丹田。待功纯。火候到。不期然而然。自然越过尾闾。不可丝毫勉强。不然便落虚妄。致病。慎之慎之。须证诸师友。

为妥。越过尾闾。复冲开夹脊。度玉枕。达泥丸。亦若是。此为入门。则骎駸进乎道矣。

延年祛病末事矣。此为二阶三级。

一、听劲。何谓劲。又何能听。须细审

之。劲与力大异。秘传谓劲由于筋。力由于骨。至哉言乎。近世学者。盲从至死。而终不知劲之为用。可为浩叹。劲之为劲。气由于筋致柔。有弹力已耳。惟柔乃能与对手黏连相随。能黏连。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

欲测其气之动静。故曰听。则拳论所谓。彼微动。我先动之机。亦在于此。此为:三阶一级。

二、懂劲。懂劲与听劲。有深浅精之

別。彼微动。我可听而得之。我先动则懂而后能之。得机得势在我不在彼。此乃由浅入深矣。至于精粗难言矣。秘传谓彼微动。我听而知之。然微动易测。未动难知。苟能于未动。听而知之。其庶乎阶及神明矣。曰。

无他。气由乎筋脉膜膈。其劲有四。曰防御。

10

曰潜藏。曰将发。曰撤击之不同。能收缩骨节。曰筋。得循环血液。曰脉。膜。在肌肉间。裹筋与骨。及脏腑皆有之。膈。肝隔也。气由于筋。不失常态。知其欲防御。由于脉。知其欲潜藏。而生变化。由于膜。将充溢于表。知其将发劲也。由于膈。如其敛气。欲退而撤击矣。此为懂劲之极致。精矣。至矣。蔑以加矣。是为三阶二级。

三、为阶及神明。难言之矣。拳论终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此言甚奇。似视气。犹若未足重耶。其实不然。气能得化境。而进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谓无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气已随之。气能运身。不待动心。而神可以挟气而行。是为神力。亦可谓之神速。物理学。以速乘力。其效能未可限量。故神力即神速也。学者类多舍近求远。不知丹田积气之妙用。气犹风与水与云之类。风与水与云。皆能有积力。与天地之积氣一是。孟子所谓养浩然气。至大至刚。则塞乎天地之间。即是也。风与水之积力易见。亦易知。惟云与气之积力难见。亦难知。有飞机后。始知黑云中有雷电。触之必成虀粉。无幸免也。可知矣。至积气能载天地。更何论矣。神力神速。诚有雷电之意。存乎其间。此之谓阶及神明。是为:三阶三级。

此为习大极拳之程序。学者不可躐等。拾级而上。登峰造极。无难矣。佘乃心三丰宗岳之心。竟二公未竟之志。强民族。兴国家之术。舍此末由。愿学者其勉旃。

明生克第十二

十三式。为八门五步。即八卦五行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生克者。即相生相克之理。与拳之体用。互相为证也。金、在技击上指刀而言。木、为棍。水、为剑。火、为枪。土、为拳也。万物皆由土中生。是即谓刀棍剑枪皆由拳生也。刀之用在刚。善劈。棍遇之则折。此金克木。棍之用在达。善冲。拳为徒手之称。遇棍则伤。此木克土。拳为有定力之技术。剑遇有定力之技术。乃被制。犹徒手之夺剑也。此土克水。剑之用在柔。枪遇之则失其烈。此水克火。枪之用在烈。善扎。刀遇之则失其刚。此火克金。此为技击家之术语。相传久矣。约其意不出于此。然技击器械。但主相克。惟五

步兼有生克之理。譬如进。进为进步。性烈。

为火。定。有定力。为土。进而有定力不乱。

易取胜。此火生土。顾。为左顾。性刚。为金。谓步如左顾。右拳随发。加以定力而发。

此土生金。退。以柔为用。为水。顾刚。济之以柔。此金生水。盼。右盼。性强。为木。

退柔。不可以终柔。故继之以强。此水生木。

进为火。性烈。木强以助之。而闳其用。此木生火。故谓五步。有五行相生之用。其相克。亦即水克火。火进以烈。水退以柔。火愈热。而水愈寒。与物理相克类也。其馀与剑棍说参看。八卦则不然。必合阴阳五行而言。即易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之理。乾、天为金。坤、地为土。坎、水。离、火。此即掤挤捋按。四正方也。亦即阳刚阴柔之道。

此为十三式之总手。虽有四动。其实只有阴阳二式之作用。二式中。尤以捋之一式。为最险要。易以坎陷。谓习险。以其中刚而外柔也。兵家之机。不出乎是。夫兵诡道。兵不厌詐之说。皆未尽坎陷习险之妙用。故佘谓太极拳之用。得一式。曰、捋。震雷为木。

巽风为木。艮山亦土也。兌泽金也。此即採挒肘靠。四隅角也。四正四隅。合而为伏羲先天卦位。採乃震雷为阳。其表即有阴阳。

为虚实不定之象。故震虽属木。亦能生火也。

此言採之初意。但欲牵动对万之根劲而已。

是为试探虚实之作用。彼如真实。则我採之。

未有不跌。如彼能虚受。必生变化。则我便放弃。而移转之。此谓八卦相荡。倘彼因我之採。而还击我以靠。我如真採。必被一靠而翻仰。无疑。但我之採。本为虚採。彼即还之以靠。则扑空矣。扑空未有不倒。此谓刚柔相摩也。亦即震木之火。而能克兑金也。

挒。巽为风木。肘。艮为山土。木克土。其用亦然。故不赘。此不过五行各有阴阳。阴阳虚实又互有变化而已。犹为易得。惟变易不易之道殊为难能。变易不易。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义。所谓变易者。阴阳刚柔相互易。

而生变化。十三式之相与摩荡。而无一非变易也。至于不易。是十三式体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何为中定定力。早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

是为定力。中庸所谓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不易者。不顾对方以何式取攻势。

掤捋吾知其为期为捋。阴阳虚实。吾知其为阴阳虚实耳。然我总以我之中定。不受牵。

亦不牵人。不发人。亦不受发。此为不易之

11

定理。能是。牵也可。发也可。互为变易。无施而不可。所谓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见中定之难矣。佘故曰。十三式之体用。各得一式矣。其用曰捋。其体曰中定。如此而已。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为太极。此亦不易之定论。亦即以是作十三篇之主论。不亦宜乎。

述口诀第十三附序及按语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视人。所谓传子不传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杨。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于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后擱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而广大之。使尽人皆能祛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未事耳。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于下。使学者易于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松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须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

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

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

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于樑上。体亦悬空离地。

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

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于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于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

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揽雀尾。即掤捋挤按

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拉锯者。

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暢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曰、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

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于此恍然大悟。于彼微动。己先动之着手功夫。苟能于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

身上。

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

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观之。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用身轻灵。其

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

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雨脚同時用力。一拨便倒无疑。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

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于一只足心。

其余全身皆松浮。得能轻于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于筋。

12

力由于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的便是力。何为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于作用上犹未详尽。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曰。要得机得势。曰。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候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于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于此矣。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撐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动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字下手不为功。

十一、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认不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

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后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

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千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足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之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人时。其来有方向。譬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

顺其势而斜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后。

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只要四两足矣。

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蓄其力而不前。蓄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

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传。幸世之同仁共勉旃。

13

健身武术理论考试题库(有答案)

健身武术专项理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武术是以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A、格斗动作 B、技击动作 C、攻防动作 D、击打动作 2、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 A、军事训练 B、部落战争 C、生产劳动 D、狩猎 3、国民党政府于1927年6月在建立了“中央国术馆”。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北京 4、武术的基本技击内容是: A、踢、打、摔、拿、击、刺 B、踢、打、穿、蹦、跳、跃 C、跌、扑、滚、翻、击、刺 D、弓、马、仆、虚、歇、丁 5、被誉为“开创武侠之先河”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 6、西周时期射箭者“先射一箭,后射三箭连发而中”的技术被称为: A、白失 B、剡注 C、参连 D、襄尺 页脚内容1

7、西周时期射箭者“使箭贯穿过活物,百步穿羊”的技术被称为: A、白失 B、剡注 C、参连 D、襄尺 8、西周时期射箭者“射箭透靶,见其镞白”的技术被称为: A、白失 B、剡注 C、参连 D、襄尺 9、在武林中被称为“外家拳”的是: A、武当拳 B、昆仑拳 C、峨眉拳 D、少林拳 10、古代“弓箭社”、“角抵社”等“社”的形成是什么时候? A、商周 B、秦汉 C、宋元 D、明清 11、武术特点中“内外合一”中的“内”是指: A、大脑、神经、气息的运行 B、精神、意识、气息的运行 C、思想、血液、气息的运行 D、神经、血液、气息的运行 12、在武林中被称为“内家拳”的是: A、武当拳 B、昆仑拳 C、峨眉拳 D、少林拳 13、1985年8月22日至26日,在中国西安举办了第届国际武术邀请赛。 页脚内容2

传统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

传统吴式太极拳 太极内功健身八法 战波老师亲传 有病要治疗,调心最重要; 功能要恢复,太极运动好。 第一节全身放松 口诀:舌顶上颚松净站,调息搅海任督通;真气运行通周天,气沉丹田归关元。 1、放松: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面带笑容,目视前方。要做到虚灵顶劲,舌顶上颚,沉肩坠肘,两腋悬空;用五线放松法来调整自身各部位(具体做法:从头顶百会穴经面部、前胸、腹部一直到脚心涌泉穴;再从头顶百会穴经后脑、脖颈、后背、腰部、臀部、大小腿后侧一直到脚心涌泉穴;然后再以头顶百会穴起经头两侧到脖颈、两肩、两肘、两手;再从两腋下、腰、跨、腿的两侧一直到脚心涌泉穴;最后再从百会穴经大脑、五脏六腑、会阴穴、两大腿内侧到脚底涌泉穴)。确实做到“送”“静”“空”,把全身的骨骼放开,肌肉松弛的敷贴在骨骼上。静要静到无任何杂念,什么也不想;空要空到全身都没有了的感觉(图一——1)。做此节放松法时,如有血压高的患者,视线调整在五个自身高的距离以外;血压低的患者注视三个字身高的距离以内。

图一——1 2、调息:调息的目的主要是把真气送入丹田,基于呼气时真气沿任脉下入丹田的生理活动,这就给调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调息时只注意呼气,用意念引导真气下行,便可以如期达到气沉丹田的目的,吸气时把周身的毛孔打开,用鼻子自然吸入,意想气贴脊背即可。因为呼出多少浊气,就会吸进多少新鲜空气。这就是顺乎生理的自然呼吸调息法。 3、搅海:目的是打通任督二脉。原姿势不变,用舌细细搅拌口腔,包括牙齿牙龈各部位。同时意守海泉穴,把自身的唾液调动起来,然后咽到胃里,用意送到丹田。唾液里面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元素,有活性酶、氨基酸等成分。唾液能分解糖分,帮助消化和吸收,所以前人把唾液称为金浆玉液。 4、收功:两手臂由两侧自然抬起,然后屈臂下落经胸前落至脐平时,两手往里一合,气沉丹田,然后自然垂落两侧。收功时要外导内行,自己体会气沉丹田的感觉,(图2、图3、图4、图 5、同图1一)

陈瑜先生传授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

最新太极拳试题(附答案)

太极拳专项课试题 1.武术的作用是_A___。 A强身健体, 娱乐休闲,修身养性,防身自卫.B引人关注C可以占强 2.武术比赛采用 A 计分方法。 A.10分制记分. B.100分制记分 C.5分制记分 3.武术的比赛场地是 B 。 A .长12米宽6米 B.长14米宽8米 C.长9米宽9米 4.武术包含 C 内容。 A击剑B摔跤 C 拳术,器械,对练,散打和其它. 5.武术的主要器械是 A 。 A刀,枪,剑,棍B暗器C弓箭 6.简化太极拳有 C 式。 A16式B30 C24 7.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名称是福娃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字的谐音是 C 。 A中国欢迎您 B 首都欢迎你C北京欢迎您 8.太极拳动作特点是处处带有形, 练习时也对身体和心理有要求, 正确答案是 B 。 A正形体紧注意 B 弧形、体松、心静C随意紧张安心 9.饭后 C 再进行运动较为适宜。 A半小时B十分钟 C 1 小时 10运动中和运动后的饮水, 应 B 为原则。 A随意B少量多次C多量多次 11.简化太极拳24式中唯一一式用脚跟点地的动作叫是C 。 A 独立B海底针C手挥琵琶 12.太极拳有多种流派,在河南的是 B 。 A杨式B陈式C吴式 13.简化太极24式的练习时长是 A 。 A:五到六分钟左右.B八分钟C十分钟 14.马步两脚之间的宽度是 B 。

A随意 B 三脚半长C二脚长 15.武术的步法中____B___是最省力的? A 马步B歇步C弓步 16. 15.武术的步法中____C___是最费力的? A 马步B歇步C虚步 17.太极拳中的”太极”有 C 含意? A很高B很深奥C无穷大 18拳有拳心,拳眼,拳面,拳轮和拳背要素,拳的大拇指应压放在中指食指的B 。 A第一指节B第二指C随意 19武术有 B 主要步法。 A很多B五种C四种 20武术有___B_____主要手法。 A很多B三种C五种 21太极拳运动后是否能马上用凉水洗手或冲凉B_______.。 A.能 B 不能C无严格要求 22.简化太极拳是在 A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杨氏太极拳 B.陈氏太极拳 C.孙氏太极拳 23.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分为 C 组。 A.5组 B.7组 C.8组 24.二十四式太极拳第三式为__A______。 A.白鹤亮翅 B.手挥琵琶 C.左右倒卷肱 25.简化太极拳的动作是以 A 的原则。 A.由简入繁,先易后难B.由繁入简,先难后易C.随机性 26.太极拳动作的特点是 A 。 A.柔和、缓慢、圆活、连贯B.舒缓、连贯C.柔和、圆活 27.太极拳动作的运行路线是 C 。 A.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B.刚劲有力,连贯自如 C.处处带有弧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 28.简化太极拳24式第四式是 C 。

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图解演示内部教材

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图解演示 预备势 一、太极起势(四动) 第一动:左脚横移(意念想鼻子尖找右脚脚大指,脚大指指甲盖后面有几根毛,有三五根毛,那叫做大墩穴。通肝。鼻子尖对正脚大指,然后呢现在感觉到一对正,感觉到右脚前脚掌就吃力,脚后跟就虚啦。左脚都是虚的,只有右脚前脚掌吃力,这时候在用意念想,尾闾骨对脚后跟,你看右脚就沉啦,为阴,左脚是虚的,开步怎么开呢,开步不想脚开步不想步,想哪呢,想右手小手指,想右小手指指肚外右腿外侧十公分处指地,左腿就开了,腿开也不要去 管它,眼神望远了看,这脚才开。) 第二动:两脚平立(接着上面,左脚开多少算多少,着地不要着力,然后想小手指指肚往右脚跟的外侧,指地,这时候左脚大脚趾着地,然后再想无名指,往小指那去,这时候左脚食指着地,手中指,脚心就着地,想食指脚无名指着地,想手大指,脚小指就着地,想手心脚心着地,想掌跟,

脚后跟就着地。这会什么都不想,这是太极拳的第二动,现在能感觉到喘一口很痛快的气。这时候感觉横隔膜,肚脐之上,都感觉到很轻松舒服愉快,横隔膜以下,由胯到膝到脚有劲。这样两脚如树置地生根,跟树根一样,这是第二动的感觉) 第三动:两腕前掤(两腕前捧,不是抬胳膊,这抬胳膊不是,抬胳膊不想抬,想指尖,十指指尖指指地,这个手就悠悠荡荡的,然后再想,指尖勾手心,老想指尖勾手心勾手心,就起来了。回头一不想手就落下来了,这叫做太极劲,双臂抬平后忘掉不让手指勾手心这手就落下来了。这时候手就感到胀了,胀也不要去管它,一想指尖勾手心就起来了,不想就落下。求这个劲,叫太极劲。指尖勾手心要起多高,起到手腕和肩平,略微高于肩,不要超过耳垂,耳垂是人的头部,耳尖这是臀部,平了以后就不要再想指尖勾手心啦,如果手臂超过肩,这腰就吃力脚就站不住,还有手低于肩,这胸口就堵塞。正确的感觉是什么呢式子合适了感觉想东西吃,空的,像现在吃完饭,做这个姿势一对,还想吃,得有这个感觉) 第四动:两掌下采(两掌下采,是术语,

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 吾本有气自混元, 顺应天地始循环, 平心融于大自然, 静心住在天地间。 本文说是太极拳内功心法,可文中并未提到太极,更未涉及拳,似乎和太极拳没有一点关系,表面看确实如此。但实质上确实是在说太极拳,“气沉丹田”,“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这些是王宗岳拳论语句摘录,无不谈到气。气是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又能用的东西,它是太极拳真正的内部所在,也就是内功的本质所在。下面就稍详细的解释一下上面四句话: 1.吾本有气自混元:我本来就有气--混元气〔是身体内部五脏之气,是她们的混合,元可以解释为一,也可以解释为开始〕,不是说练功就有,他们本来就圆满,若没有混元之气,我们就无法生存一天。说这句话就是给自己加一个良性的心理,或者要用一个良性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 2.顺应天地始循环:人自身所具有的混元气和天地有关,或者说是一个气,因为气在人身体的循环,人才有了生存气机,而这种气机的运行无不时时刻刻在顺应天地,正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就这样天天循环不止,直至身体衰竭而不能为之而结束。这句话就是让我们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行为都要顺应自然,顺应节气和时令,那么你的生活其实就是练功,又何必认为打太极拳是练功,其它时间又不是练功呢? 3.平心融于大自然:我们平时时常说“平常心”,“心平气和”,就是这个意思,人有七情六欲,谁也避免不了这些那些让人不能平静的事情发生,发生的终究要发生,不管好的或者坏的,自己心情再激动也阻止不了,或者也一样要过,而过于激动本身对气机的循环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所以要平心,要包容自然界的一切,要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让自己融化在自然界里,体会和享受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和谐。 4.静心住在天地间:人之所见生活的大环境就是天和地以及其中的空间,我们的所有行为可以归类于行走坐卧,那么在所有这些行为中,都要让我们的心安静,似乎住在其中,总是那么安定。后面两句话,就是说人的行为上学会包容一切,正确对待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任何环境,山清水秀很美,戈壁沙漠也是很壮观;心态上要安静,静才能定,能定才能知自然之理--智慧。

太极拳期末考试试题样本

太极拳期末考试试题样本 一、选择题 1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C A.长拳 B.南拳 C.太极拳 D.形意拳 2伸屈性腿法有 B A.单拍脚 B.侧踹 C.里合腿 D.正踢腿 3属于步法的有 B A.马步 B.退步 C.仆步 D.虚步 4 D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个省拳势刚烈的拳术 A.太极拳 B.形意拳 C.长拳 D.南拳 5器械种类很多.分为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其中属于短器械的是 D A.枪 B.棍 C.鞭 D.剑 6武术运动中"眼法"要求做到 B A.眼随势注 B.眼随手动 C.形断意连 D.势断气连 7提膝勾手亮掌这一动作通常运用 A 呼吸方法 A.托 B.聚 C.提 D.沉 8对练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 D A.对刺剑 B.双刀进枪 C.散打 D.徒手与器械对练 9下面拳术属于二类拳的是 B A.螳螂拳 B.通背拳 C.八卦掌 D.八极拳 10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从 A 作为它的中心内容 A.技击 B.娱乐 C.健身 D.演练

11武术套路中趣伸性腿法有 A 种种种种 12长拳演练中讲究的"六合"是 D 六个部位的配合 A.手.肘.肩.颈.膝.腰 B.头.肩.手.腰.脚.腿 C.颈.肘.膝.腿.脚.胯 D.手.肘.肩.胯.脚.膝 13练习法分为哪几种 D A.集体.分组.双人.分队.练习 B.分组.分队.分排.单人.练习 C.单人.双人.分队.集体.练习 D.单人.双人.分组.集体.练习 14武术最初作为 B 训练手段 A.搏斗 B.军事 C.健身 D.娱乐 15在正规竞赛中.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套路成年组演练时间不少于 B 分10秒分20秒分分30秒 16竞赛场地四周内沿应标明 C 宽的白色边线 厘米厘米厘米厘米 17竞赛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等 C 运动变化规律编成 的 A.相互 B.连接 C.矛盾 D.相向 18个人竞赛项目场地长为 B 米宽为米 A.12.16 19下面器械中是长拳自选器械的是 C A.朴刀 B.鞭术 C.棍术 D.双刀 20长拳的主要手法有 D A.冲.劈.砍.贯.砸等拳法 B.冲.贯.劈.崩.砍等拳法

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动作名称

吴式太极拳三十九式动作名称 预备势 一、起势(四动) 第一动左脚横移第二动两脚平立第三动两腕前掤第四动两掌下采二、揽雀尾(八动) 第一动左步七星第二动右掌打挤第三动右抱七星第四动左掌打挤第五动右掌回捋第六动右掌上挒第七动右掌反采第八动右掌前按第九动左掌前掤第十动右掌打挤第十一动左掌沉采第十二动弓步顶肘第十三动左肩打靠第十四动右掌上挒第十五动两掌回捋第十六动右掌前按三、搂膝拗步(六动) 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下按第四动左掌前按第五动左掌下按第六动右掌前按 四、手挥琵琶(四动) 第一动右掌回采第二动左掌前掤第三动左掌平按第四动左掌上掤五、野马分鬃(四动) 第一动左掌下采第二动左肩打靠第三动右掌下采第四动右肩打靠六、玉女穿梭(二十动) 第一动右腕松转第二动左掌斜掤第三动左掌反采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左掌右转第六动右掌斜掤第七动,右掌反采第八动左掌前按第九动两掌内合第十动右掌下采第十一动右脚横移第十二动右肩右靠第十三动右腕松转第十四动左掌斜掤第十五动左掌反采第十六动右掌前按第十七动左掌右转第十八动右掌斜掤第十九动右掌反采第二十动左掌前按七、肘底看捶(二动) 第一动双掌按捋第二动左肘上提 八、金鸡独立(四动) 第一动双掌滚转第二动右掌上掤第三动双掌滚转第四动左掌上掤九、倒撵猴(十动) 第一动右掌反按第二动左掌前按第三动左掌下按第四动右掌前按第五动右掌下按第六动左掌前按第七动左掌下按第八动右掌前按第九动右掌下按第十动左掌前按 十、斜飞式(四动) 第一动左掌斜掤第二动左掌下捋第三动左脚前伸第四动左肩左靠十一、提手上式(四动) 第一动半面右转第二动左掌打挤第三动右掌变钩第四动右钩变掌十二白鹤亮翅(四动) 第一动俯身按掌第二动向左扭转第三动左掌上掤第四动两肘下垂十三、海底针(四动) 第一动左掌下按第二动右掌前按第三动右掌前舒第四动右掌下指十四、扇通背(臂)(二动) 第一动两掌前伸第二动左掌前按 十五左右分脚(十二动) 第一动两掌虚合第二动两掌右伸第三动右掌回捋第四动两掌交叉第五动两掌高举第六动两掌平分第七动两掌虚合第八动两掌左伸第九动左掌回捋第十动两掌交叉第十一动两掌高举第十二动两掌平分十六、转身蹬脚(四动) 第一动两拳交叉第二动提膝转身第三动两掌高举第四动两掌平分十七、进步栽锤(六动)

杨氏太极拳劲意引导心法

杨氏太极拳劲意引导心法 杨家太极不传外传的东西,非正式入门的弟子不授 一、预备势 此势动作我就不再多说了,大家都会,主要就是全身按“十要”要求站立,双手上抬后又按下,一起一落而已。其劲意心法如下: ⒈两腕上棚:两手食指往地下一指,然后意想十指尖往回找手心(想象十指尖回够手心),同时意想脚趾往回找脚心,则两腕自然领两臂上棚,自然产生上棚劲,当两臂棚与肩高,则把意念放到劳营穴,两手自然不再抬高,也不下落,自然而然。 ⒉两掌下采:意念由两手心转两手背,两臂自然舒展下落,当落至45度时,意念转到肘尖,两肘自然向后平拉。然后意念转到肩头,则身体如坐电梯垂直下降,两脚趾舒展,脚心贴地,则自然产生沉采劲。 二、揽雀尾 ⒈左棚式 ⑴左抱七星:抱七星就是棚式未形成之前那个似抱球、非抱球的动作,杨式太极七星是指头、肩、肘、跨、膝、足七个部位,左抱七星的意思就是以右脚为实脚,左肩与右跨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手心与右脚心相合。总之,就是虚脚一侧全往实脚一侧合。此势意想后手找前脚,则前手自然产生棚劲。 ⑵左手前棚:作动就不作我多说了,劲意就是眼神先走,鼻尖找前脚大趾,前手追眼神,后手追前手,而棚劲自然发出。 ⒉右棚式 意劲与左棚式相同,就是左右相反,你们自已试验吧,我就不多说了。呵呵。 ⑶捋式 动作非常简单,我就不多说了,意在尾闾找后脚跟,意想右脚趾向前延长,自然就产生了捋劲。 ⑷挤式 动作不说了,意想前脚底之涌泉往回找你背部的正中心(从身从找,用

意念找),两处信息一通,则挤劲自然生产。 ⑸按式 后坐时,意想两脚外踝处放松膨大,则自然产生分捋劲。前按时,两手背中心正对两肩部中心,意注肩部中心点,意想肩部中心放松膨大,直落手背之上,自然产生前按劲。 三、单鞭 ⒈双掌平捋: 捋劲食指划眉梢,意想左后食指从右眉梢划到左眉梢,右手追左后,平捋之劲自然产生,反之也就这样。 ⒉右掌前按: 动作不多说,右掌背中心与右肩中心成水平,意想右肩中心放松前膨,则右掌自然产生按劲。 ⒊右掌变勾: 动作不多说,左脚松透,意想右腰右移,则右臂自然产生棚劲。 ⒋左掌平按: 动作不多说,意想左手从右脚跟起,经右脚外侧、大趾、到左脚大趾、小趾,每经一个时空点都有发劲,共可先后发出棚、捋、挤、按四正劲,最终将对方发放出去。 四、提手上势 ⒈合手转身:动作不说,意识中右肩中部从背后去找左侧跨根,身体自然从左向右转。 ⒉右臂前挤:意想右脚慢慢平落,则产生挤劲。 ⒊右掌上棚:想象左掌下按,则右掌自然提起,右掌似握一小气球,侧右腕部自然产生棚劲。 五、白鹤亮翅 ⒈右臂打挤:意想前腿膝关节找两手交叉点则产生挤劲。 ⒉虚步亮掌:右手中指指天,左手中指指地,意念中鼻尖找肚脐,则两手背均产生棚劲。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37 式太级拳简介 太极拳被誉为是中华之瑰宝,几百年来,这项古老而优秀的武术运动,不仅在中国城乡形成了群众性 的锻炼热潮,而且已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太极拳以它那柔、缓、圆、匀的运动特色,以及能使练者获得 防病、治病、防身、健身和推迟衰老的显著效益,为各国人民所风靡。 37式太极拳是丹东市吴式太极拳研究社的创始人,太极大师王辉璞老先生与北京吴式太极拳撑门人王培生 密切合作,把原来老架式83式删定为37式,招式的顺序按运动量的大小作了适当的调整,先将运动量较小 的招式和四肢活动发展平衡的动作放在前面,次将运动量较大的和运动强度大一些的动作放在中间,最后 将招式较轻的动作放在后面作收式,使运动量逐渐下降,以利记忆和学习。37式太极拳只需15分钟左右即 可将全套打完。经过多年验证,37式太极拳完全继承吴式太极拳的全部优点,效果极佳。

历来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练到高深处可达到坚如钢、软如棉,不但能增 强体魂,而且在技击方面也能作到难以匹敌。37式太极拳着重体现这一用意不用力的特点,在每一招式或 在每一动作当中加入“意念”和“感觉”的说明,并要求每式符合拳理,即“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 运身”,三者合一。若能仔细揣磨,认真实践,循序渐进,自能做到表里如一,动作随意,意到神随。久 而久之便能达到较高境界。同时,由于有了“意念”和“感觉”,也可以帮助记忆招式的次序,自己检查 每一招式的准确性。 37式吴式太极拳教学口决: 一、起势: 1、重心右移: 2、左脚跟提起; 3、左脚横移; 4、左脚跟落

平;5、两臂前伸;6、旋腕上棚;7、蹲 身按掌。 二、揽雀尾: 1、两掌外棚; 2、坐步抱掌(左抱七星); 3、左弓步打挤; 4、转身措掌; 5、坐步抱掌(右抱七星 );6、右弓步打挤;7、翻掌前伸;8、坐身回捋;9、转腰翻掌;10、右弓步前棚掌;11、坐身摆臂;12 、回身扣脚前按掌;13、转腰摆掌。 三、搂膝拗步: 1、转身提按; 2、左脚向左横移; 3、左弓步搂按; 4、上步提按; 5、右弓步搂按; 6、上步提按;7 、左弓步搂按。 四、手挥琵琶:

太极拳心法以中碰中

太极拳心法以中碰中 太极拳心法以中碰中 太极拳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太极宗师对心法已有深入的研究,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太极心法以中碰中。 汪老师幼年随父跟杨老师学习太极拳,拜杨澄甫为师,又常受杨少侯的指教,得到两代三位大师的真传。 经过几十年的修炼,太极功夫造诣高深,有继承,有创新,对传承、发展杨式太极拳作出贡献。汪传杨式太极拳(以下简称“汪传”)很有特点,他留下的宝贵遗产有待发掘、传承、弘扬。 太极拳是一种拳术,跟一个老师学拳,要先了解其特点,抓住特点,才能学的快,太极拳的特点非常的多。 汪老师太极功夫高超,主要表现在不论对方身形、手势、姿势、来力如何,只要一接手,立即把对方弹击出去,正如通常所说的,“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对方“如钱投鼓,如球碰壁还”。 特点是被击发的人不感到肌肤疼痛,有时还觉得舒畅。在交手过程中,不发生强力“顶牛”,互相撕扭、拉扯、推杵等较力现象。现略举数例。 汪劝说一青年按顺序排队,对方举扁担迎面打来,汪一接招,立即把他弹抛出两米以外。汪坐在饭铺吃饭,不接受小贩强卖花

生瓜子,对方举手就打,即刻被汪反击出两排饭桌之外。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练习武术就要掌握太极心法,心法是习武的关键,也是核心,没有心法,武功再高,也是不堪一击。 笔者曾见,汪坐在藤椅上,屈两小臂在胸前,前后摆动腕手,把对面听劲的人弹击出两三米远。汪坐在椅子上,来访的人在对面站定骑马蹲裆式。汪抬一只手臂,用两指点弹对方上臂外侧,使他横跳出两步远。这体现出杨少侯用两指弹人的功夫。 汪老师这种功夫是他高超的各种劲法集中的体现,他总的概括为以“中”碰“中”。以自己的神、意、气的中心,碰击对方的中心。不是直接碰,而是通过气球去碰。 这里有二个要素,一个是“中”神、意、气运行最后击打的“靶的”;是神、意、气运行的方式气球。二者都具有不同于“他传”的特点。 碰“中”是“汪传”技击的特点。“中”是击打对方身上的一个特定的点。技击要想取胜,选择打击的点十分重要。 打哪个点,武术界有不同的路数。如有人主张对方哪里紧就打哪里。“汪传”从把对方视为一个整体考虑,认为打对方身上一个特定的点能有效地打动他。击一点而动其全身,有“四两拔千斤”的功效。“汪传”称这个点为“中”。 “中”是“中心”的简称。中心这个词的本来含意是“跟周围距离相等的位置”。太极拳的“中”,属内功范畴,有特殊的内涵。 它是神、意、气的中心,发劲之本源。对方的中心在劲源上,是劲源上的一个特定的点。视对方劲源为一个球体,球面上有阴、

太极拳基础理论试题及daan

1. 武术的作用是_A___。 A强身健体, 娱乐休闲,修身养性,防身自卫.B引人关注C可以占强 2. 武术比赛采用 A 计分方法。 A.10分制记分. B.100分制记分 C.5分制记分 3. 武术的比赛场地是 B 。 A .长12米宽6米 B.长14米宽8米 C.长9米宽9米 4. 武术包含 C 内容。

A击剑B摔跤 C 拳术,器械,对练,散打和其它. 5. 武术的主要器械是 A 。 A刀,枪,剑,棍B暗器C弓箭 6. 简化太极拳有 C 式。 A16式B30 C24 7.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名称是福娃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字的谐音是 C 。

A中国欢迎您 B 首都欢迎你C北京欢迎您 8.太极拳动作特点是处处带有形, 练习时也对身体和心理有要求, 正确答案是 B 。A正形体紧注意 B 弧形、体松、心静C随意紧张安心 9.饭后 C 再进行运动较为适宜。 A半小时B十分钟 C 1 小时 10运动中和运动后的饮水, 应 B 为原则。

A随意B少量多次C多量多次 11. 简化太极拳24式中唯一一式用脚跟点地的动作叫是 C 。 A 独立B海底针C手挥琵琶 12.太极拳有多种流派,在河南的是 B 。 A杨式B陈式C吴式 13.简化太极24式的练习时长是 A 。 A:五到六分钟左右.B八分钟C十分钟

14.马步两脚之间的宽度是 B 。 A随意 B 三脚半长C二脚长 15.武术的步法中___B____是最省力的? A 马步B歇步C弓步 16. 15.武术的步法中___C____是最费力的? A 马步B歇步C虚步

17.太极拳中的”太极”有 C 含意? A很高B很深奥C无穷大 18拳有拳心,拳眼,拳面,拳轮和拳背要素,拳的大拇指应压放 B 。A第一指节B第二指C随意 19武术有 B 主要步法。 A很多B五种C四种

赵幼斌杨式37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赵幼斌杨式37式太极拳 动作详解 预备式: 动作:面朝南两脚左右分开站立平行与肩宽。两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隙。两掌心朝内五指自然伸直。头正直目平视。 第一式起势 动作: 1、两臂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同时臂内旋使两掌心朝下五指朝前。 2、随即两肘下沉两掌随势向下按至两胯旁前掌心朝下 五指朝前眼平视。 第二式揽雀尾 一左掤式 动作: 1、两膝微屈身体略沉两掌稍向左向上微起着右脚尖外撇60度身随体转重心移于左腿屈膝坐实左脚跟随之领起。与此同时右掌随转体经腹前向上至右胸前使掌心朝下左手随转体向左平抹掌心朝下与腹同高。 2、前势不停右掌向外向右向里抹一小平圈掌心朝下 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左脚离地虚领。接着左脚向正南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之身体转朝西左脚尖内扣约30度踏实然后重心移向左腿弓左、蹬右腿成侧弓步式此时的左脚尖同右脚掌以在一条直线上随弓步左小臂向左

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掌心朝右偏上左肘与腕平略低 肘尖与左膝齐右掌向右下采掌心朝下坐腕手指朝前。眼神顾及两掌前视。 二右掤式 动作: 1、重心移向左腿右腿自然领起腰稍左转。同时左臂内旋 使掌心朝下移于左胸前尺许右掌随之由右向左经腹前弧形抄至左手下臂外旋使掌心朝上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呈弧形。 2、右脚向正西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而全脚踏实右腿弓左腿蹬成右弓步。同时右小臂由下向前上掤掌心朝内高与胸平左掌随右臂略向下向前推送掌心朝下。眼神先顾及两手左侧抱球再随右掤前视。 三捋式 动作: 1、右臂内旋使掌心朝左下左臂外旋使掌心朝右上腰胯微松沉。 2、重心坐实左腿成右虚步同时身体微左转。两臂随体向左向后粘履左手在左胸前右手仍与左手保持一腕肘距离。 四挤式 动作:身体微右转重心渐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左臂外旋使掌心朝里左臂内旋掌心朝前随着弓步右手前挤左掌移向右掌脉门处。眼向前平视。 五按式 动作: 1、右臂内旋使掌心朝下左掌心经右掌上平抹随即两掌分开稍窄于肩。接着身体重心后移成右虚步同时屈肘撤掌随撤随着臂外旋使两掌心稍相对下沉停于胸前。

太极拳专项理论试题

太极拳专项理论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不属于“五式太极拳”()。 A陈式太极拳B杨式太极拳 C吴式太极拳D邓式太极拳 2、太极拳不能蛮练,平时练习应注意不能做出下列哪项()。 A 眼神平视B处处见弧 C 挺胸抬头D手脚相随 3、下列关于太极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中B太极拳是对立统一的肌肉运动C太极拳要主张一切从主观出发 4、练太极对四肢的运动有要求,下列哪项不正确()。 A坐腕坚拳 B 手拍似开非C开肩要耸抬 5、练拳应面向哪个方向为宜()。 A东B南C西 6、太极拳的来源综合吸收了哪代名家拳法()。 A明B清C宋 7、练习太极拳既动之后,用意去指导每一个动作,下列说法不符合的是() A正确B圆活 C 完成 8、哪国航天局首选中国的太极拳作为宇航员的训练项目()。 A日本B美国 C 德国

9、伟人邓小平题写了“太极拳好”赠给哪国太极拳爱好者()。 A英国B韩国 C 日本 10、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练的非常宁静,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持肃静B纯静专一 C 闭目养神 二、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 1、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 2、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动作引导意识、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3、太极拳在健身方面埋根于传流医学,又符合现代科学。() 4、太极推手是两人在配合练习太极拳懂劲和技术时的一种锻炼手段。() 5、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收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 6、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为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7、练习太极拳应在水边、阳光充足、有风之处为好。() 8、练习太极拳速度越快,活动量越大。() 9、练太极时,手臂与腿部要弯曲而不可伸得过直。() 10、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尖,继之提起脚跟。() 三、简答题 1、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2、太极拳运动对身体姿势的要求。、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太极拳试卷

太极拳试卷 一、概念题。 1. 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 2. 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3. 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4. 舍己从人——就是在面临对手进攻时,不是以己之力去对抗对方之力,而是顺着看对手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化去对手的劲,在对手失主平衡的时候,用我的劲把对手发出去。这件特殊的借力打力的战术原则就是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5. 太极拳的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双方互相缠绕划圈,采用十三势的技法,最能体现“舍己从人”的原则。 6. “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 7. “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8. 缓慢柔和——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9. 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拳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10. 搂膝拗步——一掌经耳旁向前推出,另一掌按于胯旁,掌心向下,两腿呈弓步,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二、填空。 1.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2. 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 3.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后又编写了太极拳与太极剑各式的竞赛套路。 4. 5. 长期进行----------可有效地促进-------------------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6.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健身内容之一。 7.-----------------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三、选择。 1.-----C-----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赵堡太极拳七十五式心法口诀

赵堡太极拳七十五式心法口诀 (一)起势 纳新吐故起混元,摄得真金鼎内煎;披身滚臂展双掤,鼓荡往返折叠全。 (二)金刚 上步出手金刚掌,上下八法势中藏;连环玄肘扣搬拦,捣心顶裆跺脚面。 (三)揽扎衣 太极拳法妙无穷,二十四法扎衣生;掤捋挤按连殊用,采挒肘靠紧着根。 (四)左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五)单鞭 拉开单鞭中堂站,左像箭来右似弓;上下绕打用不尽,鞭捶击根追人魂。 (六)斜金刚 上步出手金刚掌,上下八法势中藏;连环玄肘扣搬拦,捣心顶裆跺脚面。 (七)右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 (八)斜行 正隅互变斜行进,贴身壁腿把敌封;十字手法变中论,肘靠膝胯顺势攻。

(九)琵琶势 怀抱琵琶上下翻,打了两头打中间;左右连环掌中窍,步走顺拗亦坦然。 (十)跃步斜行 跃步中定人称奇,专采两臁并两膝;斜行靠进十字肘,壁腿一落根制敌。 (十一)小开合 正身卸步拉满弓,进步放箭按法成;此式开合称虎扑,意到俱到方为真。 (十二)转身琵琶势 透步圆转琵琶成,掏腿倒卷采挒蕴;滚按卷挤绽开放,得机妙发最精良。 (十三)跃步斜行上金刚 跃步中定人称奇,专采两臁并两膝;斜行靠进十字肘,壁腿一落根制敌。 (十四)伏虎 若遇搂抱欲解束,十字抱胸意沉蓄;双肩环绕通肩抖,降龙伏虎世称雄。 (十五)小擒拿势 遇敌出手使擒拿,折叠反关把敌发;分筋错骨制顽敌,切磋技艺审慎拿。 (十六)串捶势 串捶巧打面胸足,两拳连环如串珠;屈沉蓄劲抖捶风,进步肘靠破中门。 (十七)肘底捶 打右顾左翻身肘,肘底看捶护中手;曲肘沉落千斤坠,肘捶齐进在当心。(十八)倒卷肱(gōng) 退行三把倒卷肱,怎识退中有进攻;进退顾盼都悟透,攻防防攻变化通。 (十九)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 (二十)斜行 正隅互变斜行进,贴身壁腿把敌封;十字手法变中论,肘靠膝胯顺势攻。 (二十一)闪通臂 闪通臂式圈划圆,须知圆中有往返;海底捞月单展翅,肘靠膝打挒为先。 (二十二)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 (二十三)单鞭 拉开单鞭中堂站,左像箭来右似弓;上下绕打用不尽,鞭捶击根追人魂。 (二十四)云手 云手三进顾盼间,两臂交叉成连环;上手头打后打面,左右开工打两边。 (二十五)左高探马 探马插镫蹬敌裆,翻身上马迎太阳;惊上打下互为用,劲走纵横挫敌根。 (二十六)右插脚 插脚一起进裆里,劲力原源在腰脊;脚面直撩尖对点,命门一突出神奇。

太极心法

太极心法 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 心法的实质是意念。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心意无形,无形则灵。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理念指导心

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说到心意,必及心神。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神意相随,皆藏慧心。精气神是人体内的物质精粹,是不同晶式的生命能量,生命康寿的生机能源。所以,人称这生命“三元”又谓生命“三宝”,又谓生命“三药”。以至成为太极功夫、一切造化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心处。而神则是三元中的最高精华,生命灵能,是三元突出代表。所以,传统认为,天赋其神与道同晶,乃生命“三元”的“元中之元”,“三宝”中的“宝中之宝”,又是“万物之灵”的灵根。此即李派太极神功观念的要由所在。真功源于心,真法出于意,意含念,念含意,意念混一。意是圆化,念是直射,圆中藏方,应规合矩。意念无影无踪玄秘于心,妙应太极自然法度。意隐于心,无形无象,变幻莫测,故古人称此心法又谓“玄机妙法”,“万能之法”,故“真太极”也因此而成名。 随着曲低而高,由粗而精的功夫升晋,心法之意随之也反映了“练无生有”又“化有归无”的“生化返”变化。于是,心法之意也就有了“幻意”和“真意”概念的分别。

山东财经大学2012太极拳期末试题

山东财经大学2012—2013学年第1学期期末试题 公共体育太极拳( )试卷 注意事项:所有的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纸(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简答练习太极拳时对躯干的要求。 (1)含胸拔背。含胸是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两肋微敛的姿势,胸廓略向内涵虚,使胸部有宽舒的感觉,利于腹式呼吸;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松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松弛,如此就形成了“含胸拔背”。 (2)松腰敛臀。练习太极拳时身体要求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腰部有意识的向下松垂,可以帮助气的下沉,还可以保障动作转换时的灵活性;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敛臀”,是为了避免臀部凸出而破坏身体的自然形态。 2、解释太极拳的“体松心静”。 (1)简述24太极拳的太极拳所说的松,有时称柔。“体松”就是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姿势正确,又要保持全身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处于自然、舒展和尽可能放松的状态,及时是该用力的部位,所用之力也仅到刚好完成动作,而避免任何部位的无谓紧张,避免用力过大喝动作过快。 (2)太极拳所说的静,是宁静、镇静、冷静,是在快速、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不迫。所谓“心静”就是从准备状态至整个练习过程,思维上尽可能排除一切与练拳无关的杂念,心理上始终保持着宁静状态,把思维集中到动作的完成上,依次把动作的细小环节想到周到细致,并用意识引导动作,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用意不用力的去完成动作。 3、简述24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