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的学习心理学复习材料

完整版的学习心理学复习材料
完整版的学习心理学复习材料

学习心理学

第一章学习理论与学习科学

第一节学习理论的发展

1、学习理论:是一套有关学习的定律或原理,它是研究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理论的认识论基础

在认识论发展史上,有关知识的起源存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立场。

(1)经验论的观点、特征和影响

(a)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知识是对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b)经验论的7个特征:感觉论、客观主义、还原论、联想主义、机械论、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

(c)经验论尤其是其中的联想主义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客观主义影响了行为主义与信息加工理论。

(2)唯理论的观点、特征和影响

(a)唯理论认为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质的那种“理性直观知识”,或依靠理性进行逻辑推理的来的知识即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知识因而是思考和推理的结果。(b)唯理论的3个特征:先验论、心理的组织和解释主义。

(c)唯理论对认知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3、学习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学习理论主要存在四大理论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下面就按时间顺序来叙述这些理论的渊源和发展脉络。

(1)19世纪晚期,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从此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理论的主要特点:还原论和内省法。冯特的研究及时现代学习理论的摇篮,又是后来学习心理学的靶子。

(2)行为主义: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强化。行为主义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又经过格思里、赫尔等人的发展,之后斯金纳又对它做了总结和发展。

(3)格式塔学派: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完形”,也就是对事物、情景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学派是早期的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

(4)折中倾向的学习理论

两个典型的代表:早起的托尔曼和后来的班杜拉。

托尔曼把认知因素引导了学习过程中,从S-R发展到了S-O-R。

班杜拉提出行为不是单由环境或个体因素决定的,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与行为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关系。另外,他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理论,强调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以及认知过程等。

(5)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认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和认知结构理论。

人本主义: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动力,它从追求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

(6)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

4、学习科学

1991年举行了国际会议,并首次发行了《学习科学杂志》标志着学习科学的产生。

学习科学是一个研究学习和教学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教育设计以及其他领域。

学习科学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有效学习的认知和社会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告诉教育者们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课堂正规学习环境以及诸如科学中心、课外俱乐部、远程学习、计算机辅助软件等非正规学习环境,使人能够学习得更有深度、更有效,从而通过教学的、技术的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创新来促进教育的改善。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由于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行为变化的实质是刺激—反应联接的形成。

强化:在反应之后出现的事件(即结果)被看做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2.行为主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

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教师是信息的呈现者,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以下4个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接近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反馈原则和强化原则。

行为主义的教学遵循这样一个过程:首先,选择终点行为;其次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第三,步调划分;第四,呈现小步任务给学生,对学生在每一小步上的反应予以反馈和强化,知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止。

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在程序教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自学特定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学生的自学是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进行的,特定的材料是以特定的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

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把学习看做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认为学习由接收、短期存储、编码、长期存储以及提取信息等几部分构成。

2.认知主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

三大增强学习的原则:定向与回忆、智力技能和个别化。

教学是指在学习情境中队外部活动的控制,对应于学习者内部所发生的学习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主义典型的教学模式是直接教学。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观经验系统的变化(重组、转换或改造)。学习时,学习者不是在接受客观的知识,而是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的鼻祖。

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要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

著名的教学模式有随机进入教学、情境性学习、抛锚式学习、真实性学习、认知学徒制、支架式教学、协作学习等。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主张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学习必须与个人经验相关,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价值,进行意义学习和自由学习。

人本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第二章学习与脑

第一节学习的脑机制

学习的脑机制可以分为神经元及神经环路机制、生物化学机制、大脑皮层、大脑半球等层面。学习是整个脑共同协作的结果。

1.神经元及神经环路机制

(1)神经元

两类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突触(轴突和树突)构成。

神经胶质细胞,也叫中间神经元,它没有细胞体,在脑中的数量十倍于神经元,主要是起支撑、提供营养及协助代谢等作用。

按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划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2)神经环路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环路。

反射弧是一种最简单的神经环路。

短时记忆的脑机制:赫布推测短时记忆的神经基础是脑在神经元活动的反响环路,当神经冲动输入此环路就能形成反响振荡,从而使环路中的神经元能够自我激活,信息得以暂时储存。

2.学习的大脑皮层机制

根据大脑的形态和功能,可将大脑皮层划分为枕叶、额叶、颞叶和顶叶。在大脑皮层的各功能分区中,联络区与学习的联系最为紧密。颞顶枕叶相互连接的部分构成了一片较大的联络区,这部分区域与感觉学习和空间学习有关。

3.学习与大脑半球

左半脑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言语、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记忆和时间感觉等心理活动,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功能。

右半脑则是处理表象和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想象、做梦、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等,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功能。

问题:脑的半球优势对学习有哪些启示?

答:人们往往把负责言语功能的左半球称为有时半球。与大脑左右半球相联系的还有人的双手。人的右手是由大脑左半球制备的,左手则由大脑右半球制备。右利手者的大脑左半球往往是优势半球,而左利手者的大脑右半球往往是优势半球。

第二节学习与脑发育

1.脑发育的基本过程

脑发育包括神经元的增值、分化,以及大脑皮层的发育。

2.脑的可塑性

脑的可塑性是指脑受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脑的可塑性是内部成熟和外部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验和学习对于脑的塑造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人脑树突的数量与树突棘的形状,二是改变人脑的功能代表区。

3.脑发育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的时期。

问题:脑发展的关键期对教学有什么启示?P51

答:关键期对于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脑的可塑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在关键期内提供适宜的刺激,脑就能得到又快又好的发育,缺乏刺激或刺激不当都会导致脑发育不良。即使过了关键期,学习对脑的塑造作用还在继续着。只是错过了关键期之后,个体的学习更加困难,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

第三节基于脑的学习

1.脑的节律

(1)脑波——脑细胞的节律

脑波是由脑细胞所产生的生物能源,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

脑波可根据活动频率划分为四种,分为a波、β波、θ波、δ波四种波段(2)脑的时间表

一天之内有四个学习的高效期:

1.清晨起床后

2.上午8点至10点

3.下午6点至8点

4.入睡前一小时

2.基于脑的学习原则

基于脑的学习:是指以人脑生就的自然方式进行的学习,它强调学习应当遵从脑的活动规律,适合和促进脑的发展。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基于脑的学习?

答:为了实现基于脑的学习,教育者要使学习者在生理上获得充足的睡眠、丰富的营养与运动锻炼,在心理上激活先前经验,主动利用学习策略。同时,还需要创设丰富的环境。

第三章学习与进化

第一节进化与认知

一、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以进化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研究。

从狭义上讲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当代进化心理学。

狭义的进化心理学有两条基本假设:

第一,有机体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历史性地形成的;

第二,历史性形成的有机体的一切方面都对维持有机体的存在具有积极意义。

狭义的进化心理学主要观点包括:

1.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

2.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3.人类进化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生存和繁衍

4.心理机制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演化物

5.模块性是心理机制的特性

6.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问题:进化认知心理学与传统认知心理学在假设上有什么不同?P61

答:进化认知心理学是应用进化思想对信息加工进行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认为心理由相互独立的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像心脏和肝脏等人体器官一样具有解决特定问题的专门机能。从进化的角度看来,研究诸如记忆、注意、推理等能力的最好方式,是采取一种任务和领域特定的方法,关注每一种能力所行使的特定的进化功能。这就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假设明显不同了。主流的认知心理学假设认知结构具有一般目的性,独立于加工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并不考虑这些认知机制解决的的具体适应性问题,即功能不可知论。

二、进化与决策

问题:为什么从进化的角度看,原来认为是人类认知机制的局限性特征变成了认知机制设计的精妙之处?

答:传统的研究大多是强调人们认知上的各种局限性,然而,当从进化的角度考虑时,人们将会看到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这些有限性的精妙之处——它们是一些精心设计的系统组合,而并非仅仅是人类愚笨的证据。具体表现在如下:

(一)适应性的启发式决策

1.再认和忽略:选择认识的而忽略不认识的。

2.使用唯一理由:当找到第一个能够区别其余选择的线索时就停止继续搜索。例如选择

最好的、选择上次选择的、最少使用

3.从一系列选择中做出决策。

(二)基于经验的决策

依赖于自己或他人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

三、进化与记忆

1.“合理”的遗忘

2. 遗忘的功能

(1)避免思维混乱

(2)促进启发式策略的使用

(3)策略性的信息阻隔

3. 事后聪明偏差——记忆的未来导向

事后聪明偏差:是指人们一旦知道了事情的结果,就倾向于过高估计再之前自己能够预测到结果的程度。

4.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进化角度的功能性解释

问题:记忆容量的有限性有什么进化意义上的好处呢?

答:对于短时记忆容量的经典估计是7±2个组块,而进化的研究表明其容量可能更小。当工作记忆的局限破事人们依赖于小样本的信息时,这些小样本也同样具有特定的优势:他们能够更快地探查到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共变关系,从而强化推理的因果性。考虑小样本信息比考虑大规模的总体信息更容易发现其中的相关性。基于小样本的估计比在总体中有更大的可能性找到真实的相关关系。

四、进化与社会认知

在进化过程中,某些相同的特定背景下不断重复着的认知活动会变成适应特定问题的认知模块。

从进化的角度主要关注社会契约模块和欺骗探测模块。

社会契约模块理论认为,人类已经进化了相关的能力来解决社会交换中的欺骗问题,

从而确保人们在交换活动中成功。

人类拥有专门推理社会契约问题的认知适应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欺骗探测。

第二节进化与教育

进化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朴素知识、推理和归因偏差等进化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学业学习相关联。

一、进化心理与知识分类

进化教育心理学中把知识分为生物学上的第一类知识和第二类知识。

第一类知识:是指人类大脑在生物机制上就预备着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形式。

第二类知识:是指虽没有第一类知识的那种天生优势,却是在现代世界中成功生存所需要的特定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且以第一类知识为基础。

二、进化心理与学业学习

生物学上第二类知识与第一类知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校就应运而生。

这种与学校同时出现的学业能力被称为第二类能力,它是以组成朴素知识领域的认知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1.朴素知识与学科学习

(1)朴素心理学与阅读和写作

(2)朴素生物学和生物科学

(3)朴素物理学和物理科学

2.知识进化与教学

(1)遥远程度和教学

(2)朴素知识和教学

问题:请举例说明人类天生的朴素系统与现代学术学习的关系。

答:进化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朴素知识、推理和归因偏差等进化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学业学习相关联。

生物学的第一类知识领域包含了朴素知识和基本的能力。

朴素知识包括朴素心理学、朴素生物学和朴素物理学。

进化教育心理学认为,科学、技术和智力上的进步是从哪些由朴素心理学、朴素生物学和朴素物理学以及其他进化领域组成的认知系统和推理偏差中产生的。

三、进化心理与学习动机

1.进化动机与学习动机

儿童天生就好奇并有内在动机去积极探索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进化动机与教学

问题:进化教育心理学给予人们哪些教学启示?

答:第一个教学启示是教育的广泛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文化对于学校学业能力的重视程度。

第二个教学启示是学校教学的活动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组织儿童的行为,以使他们参加到活动中。

第三个教学启示与儿童对于学校学习的归因,特别是他们对于在学校成功所需的能力和努力的相对重要性的归因。

第四章学习与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选择、集中与学习

1.注意的选择与学习

(1)被动注意与学习

新异、动态和强烈的刺激会自动捕获我们的注意,这是由人的注意系统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这也是刺激驱动捕获的形成机制。

刺激驱动捕获是外界刺激的特征所引起的自下而上的选择性注意。

(2)主动注意与学习

当外界刺激引起自下而上的加工时,注意是被动的。

当个体受到目标驱动而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时,注意则是主动的。

自下而上的注意:是指外界刺激的相关特征能够自动抓住我们的注意。

自上而下的注意:指个体受到目标的驱动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控制。

考题:自下而上的注意(被动注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答:自下而上的注意:是指外界刺激的相关特征能够自动抓住我们的注意。

当外界刺激引起自下而上的加工时,注意是被动的。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新异的刺激能够引发大脑皮层的兴奋。

(2)动态的东西会自动捕获我们的注意

(3)刺激的强烈对比能够捕获注意

2.注意集中与学习

注意的稳定性:指将注意在一定时期内集中于某一对象上的特性。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注意的集中时间越长越好吗?

答:稳定的注意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前提,但是并非注意集中的时间越长越好。

过于持久的注意集中会首先增加大脑皮层兴奋区的疲劳程度,导致学习效率的每况愈下。最适合学习的注意力投入模式应当是采用“集中注意,分配注意,再集中注意”的波动式注意模式。

第二节注意的分配与学习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分配在两个或多个不同对象和活动上的注意品质。

1.自动化与注意分配

能够分配注意是因为在同时进行的两个任务中,至少有一个事处于自动化加工水平上的,这保证了我们耗费的注意资源不会超过大脑的“内存”限制。

2.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1)任务的相似性

(2)任务的难度

(3)练习的作用

(4)主观预期

第三节注意的转移、广度与学习

1.注意的转移:指能够根据当前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注意品质。

注意的转移收到原有活动和新活动的性质对比等因素的影响。

2.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内能够把握的刺激的数量。

从学前到小学、初中、高中,个体的注意广度不断增加。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对象本身的特点(2)个人的知识经验

第五章学习与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1.记忆的发展

(1)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巴德利等人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弥补了短时记忆理论的不足,工作记忆模型由中枢执行器、语音环和视觉-空间画板构成。后来巴德利在原有三成分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情节缓冲器,构成了工作记忆的四成分模型。

(2)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容量呈发展性变化;童年期记忆缺失和老年期记忆突起是情境记忆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掌握和使用复述、组织、回忆线索等记忆策略,策略的使用可以帮助儿童记得更多更牢。

2.记忆的影响因素(如何利用记忆的影响因素促进信息的长期保持?)

(1)情境因素

(a)系列位置效应

(b) 情境匹配

(c) 材料的可理解性和意义

(2)个体因素

(a)先前经验

(b)情绪

(c)神经化学物质

第二节记忆、学习与教学

记忆与学习相互作用。记忆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与智力存在相关;工作记忆还影响着第二语言、阅读理解、写作、数学等方面的学习;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以及元记忆对学习的影响正在被逐步解释。同时,学习也可以促进记忆,除了帮助学习者习得一般记忆策略外,还可以使用教学策略,如利用系列位置效应及多元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等,以促进学习者在头脑中长期保持学习内容。

1.如何利用位置效应安排教学?

(1)在一堂课的开始,也就是在到达高效期-1之前,利用复习先前知识或者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入,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的信息和技巧应该在高效期-1授予,因为这段时间呈现的信息最容易被记住。

(3)利用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练习和回顾。

(4)在高效期-2对整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记得牢,并且是促进学生领悟和理解意义的重要时机。

2.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者有效记忆?

答:(1)利用系列位置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2)多元的教学方法

(3)营造尊重宽松的课堂气氛

(4)利用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

第六章学习与思维

第一节结构不良问题解决

1.结构不良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些列行动。

纽威尔和西蒙进一步对问题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进行了区分。

问题的客观方面:或称为任务领域、任务环境,是指问题的客观陈述。

问题的主观方面:称为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问题空间包括

三个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化的操作。

问题就是个体根据对任务领域的理解所形成的包含初识状态、目标状态和算子的问题空间。

根据问题空间是否明确将问题氛围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算子是确定的,有着明确的准则和解决步骤,而且可以确定某一解决方案或答案是否正确。

结构不良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解决方法的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的特点参考P136表6-1

2.如何提高个体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

答:认知因素、元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影响了我们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

(1)认知因素

(a)知识

(b) 策略

(2)元认知因素

(3)非认知因素

(a)动机

(b) 科学态度

第二节学习与创造性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各流派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创造性思维的?

答: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或者再现思维而言的,它是指提出或产出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工作成果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的核心。

心理动力学认为创造力来源于意识和无意识驱力之间的张力。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时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结果,创造性活动也不例外。

人本主义者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心理调适的结果。

2.创造性思维与知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关于知识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为张力观,即创造性思维是以特定数量的知识为基础,但是过多的经验又会导致个体的思维定势,反而阻碍其创新,因此在知识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存在某种张力,中等程度的知识与创造性思维同时发生,即知识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呈倒U型曲线。

另一种观点认为知识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就像地基与高楼一样,只有建立了牢固的地基才能修筑高楼大厦。因此,丰富的知识使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且知识量越多,创造性越高,二者之间呈正相关,这一观点被称为地基观。

第三节学习与批判性思维

1.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

2.如何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答:总的说来,训练批判性思维,存在两种途径,一条途径是使用专门设计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另一条途径是在常规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1)一般性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

人们开发了一些一般性的训练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教程。如:德波洛的CoRT课程、里普曼的儿童哲学思维教程和弗斯坦的思维工具强化教程

(2)在常规教学中训练批判性思维

(a)在比较熟悉的主题中,学生最容易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

(b)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气氛

(c)做好教学设计

(d)提供各种不同的两难材料,进行反复的练习

第七章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1.自我调节学习:指学习者主动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

2.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

有关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齐默尔曼提出是由计划阶段、行为表现阶段和自我反思阶段组成的。巴特勒和温内提出自我调节学习是由一个信息循环过程构成的,包括任务界定阶段、目标设置和计划阶段、策略执行阶段和元认知调节阶段。

3.如何利用齐默尔曼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式来帮助一个不善于学习或者考试的学生?

答:(1)在计划阶段,要给自己设置清晰、具体、合理的目标,并思考运用那些学习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而且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将要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的,是能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考试成绩的。

(2)在执行表现阶段,可以运用想象、自我指导、注意力聚焦等技术来进行自我控制。在这个阶段,自我监察就像第三只眼,他需要观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例如记录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并根据学习的效果来调整学习策略。

(3)最后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尝试着把学习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4. 巴特勒和温内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巴特勒和温内从信息加工角度提出自我调节学习的信息循环回路,阐释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在机制。他们认为,自我调节学习包括任务界定、目标设置和计划、策略执行阶段和元认知调节四个阶段。

(1)任务界定阶段

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信念对学习任务的特征和要求进行解释,明确学习任务是什么、完成这一任务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目标设置和计划阶段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和对学习任务的界定构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3)策略执行阶段

在策略执行阶段元认知监视和控制的作用很大。元认知监视旨在观察学习进程和目标的一致程度,可以为元认知控制提供依据。自我监视工作负责参照目标评定当前的进展状态,形成内在反馈,从而引导后续行动。

(4)元认知调节阶段

元认知调节主要是对学习结果的调节。

5.如何判断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的程度?(自我调节学习的成分)

答:齐默尔曼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概念框架,解释了自我调节学习的组成成分。根据学习者对此框架中各个成分是否具有选择权,可判断其自我调节的程度。

(1)“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从学习动机的维度进行考虑。要对自己的动机加以调节,学生必须自愿选择参与这项任务。而且自我调节学习者善于运用一些自我激励的方法,如目标设定和自我奖惩。自我调节学习者为自己设定能够是吸纳的、具体的和近期的学习目标,对自己进行奖惩,这些措施对保持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是十分有益的。(2)“怎么样”的问题关注自我调节学习的方法维度,学生学习时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者善于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学习者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

务有选择地运用学习策略,实现学习目标。

(3)“什么时候”的问题指的是自我调节的时间维度。具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生能有计划且高效地利用时间。

(4)“是什么”的问题是有关自我调节学习者的行为表现。要调节自己的表现,学习者必须能对自己的反应形式有一个准确的反馈。

(5)“什么地方”的问题反应在学生调节物理环境的方式上。具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能意识到使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环境条件和特征,并选择或组织活动以获得这种合适的环境条件。

(6)“与什么人”的问题反应在学生调节社会环境的方式上。自我调节学习者能够意识到他人可以帮助自己学习。

6.七种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观点存在什么区别?

(1)自我调节学习的强化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反应。强化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制约作用,关注学习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2)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理论

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由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决定的,即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不仅由个人内部因素决定,还受到环境和行为过程的影响。

(3)自我调节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循环反馈回路。

(4)自我调节学习的人本主义理论

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个体自我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自我调节学习受自我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制约。

(5)自我调节学习的意志论

认为只有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时,才能积累起丰富的意志控制策略。

(6)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论

自我调节学习实质上是一种言语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学习的获得,是外部言语内化成为自我指导言语的结果,它取决于个体与其他成人间的社会性互动。

(7)自我调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观

认为,儿童不仅能建构关于世界的认知图式,而且能够建构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自我知识的一种动态的、有组织的贮存形式,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

7.学习策略的定义及其成分是什么?

答: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简单地说,学习策略是有两种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一种是基本策略,被用来直接操作学习材料,如领会和记忆策略;另一种是辅助性策略,被用来维持合适的学习心理状态,如集中注意策略。迈克卡等人区分了三种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8.自我调节的结构是什么?具体包括哪几种自我调节策略?

答:自我调节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后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

具体包括以下策略:

(1)自我计划策略

(2)自我监察策略

(3)自我调控策略

第八章学习与迁移

1.学习迁移的定义

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不仅发生在知识和动作技能的学习中,也发生在情感和态度的学习和形成中。

2.学习迁移的分类

学习的迁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根据迁移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2)根据迁移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发生的难度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竖向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概括性程度可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5)根据迁移的范围大小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6)根据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可分为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

3.学习迁移的各种类型之间存在什么关系?P200

答:随着迁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在不同的任务中,迁移的机制以及迁移所需要的基本成分是不同的,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迁移类型不同,实现迁移的过程与条件也有所不同。对迁移的不同分类方法体现了人们对迁移的理解深度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因此,对迁移进行划分有助于探明产生迁移的最佳途径。

4.学习迁移的中介机制(个体因素)理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对于学习迁移的中介原因,形式训练说、概括化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元认知理论、心向与定势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先前的学习导致了主体的内部变量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后继的学习。

(1)形式训练了说认为通过一定训练,可以使心的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2)概括化理论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就越好。

(3)认知结构与迁移:认知结构一般是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性冲动,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迁移可以被看作学习者把习得的认知结构用于新的事例。(4)元认知与迁移: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认识,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能自动地掌握、控制和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习及其迁移所涉及的元认知有两种:有关自己已有知识的思考和有关如何调控自己学习过程的思考。

(5)心向和心理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利于知识的迁移。心理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6)知识的建构与应用:无论再学习情境还是运用情境中都存在建构,建构过程对两种情境下的学习过程都存在影响。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5.如何整合学习迁移的各种理论解释?P200

答:这些迁移理论和研究尽管研究的层面越来越深入、采用各种不同的概念和术语,但总是围绕着这样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产生迁移的中介原因是学习主体的前后变化、学习客体之间的关系,还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是否存在一般迁移.

6.学习迁移的影响有哪些?

答:对于学习迁移的影响机制,相同元素说、三维迁移模型、问题空间假说、类比迁移理论以及情境性学习理论强调外在情境因素的作用或者外在情境在引发主体的认知和解释方面

的作用。

(1)相同元素说:认为只有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而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

(2)三维模型,表明了刺激或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的相似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关系。(3)问题空间假说:认为迁移是通过问题空间的类比实现的,即通过将已掌握的问题空间与新问题的问题空间相匹配。

(4)类比迁移:是指学生能将记忆中的有关某一领域的相关信息迁移到有待解释的另一领域,即学生能利用他所知道解答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5)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迁移就是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

7.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答:(1)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2)教师应重视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3)教师应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4)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5)两种促进类比迁移的教学措施:第一,利用类比模型教学。第二,利用例题教学。

第九章学习动机

1.什么是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可解释引发、定向与维持学习行为的原因。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两种动机类型的根本差异在于学生行为的原因。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似乎是两个独立的连续体,具有各自的高端和低端。两两组合,可产生四种典型的动机状态。

2.比较不同取向的动机理论的差异。

答:学习动机理论可以分为行为、认知、人本以及社会文化四种取向。

(1)行为主义取向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解释操作性学习行为的发生,也用强化解释动机的产生。

(2)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关注的是学习者的渴望有序、理解世界、预期将来的动机。

(3)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任务,动机是人们试图实现人作为人的全部潜能的倾向。(4)社会文化取向的动机理论。社会文化取向的理论认为,人具有在社会环境中和他人发生联结的需要,这是所有人的基本需要。人通过参与活动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来确定自己属于特定群体的信念。

3.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需要有哪些?在激发有不同需要的学习者的动机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在学生的众多需要中,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需要主要包括权力需要、亲和需要、自我决定的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1)权利需要强烈的人总是试图去控制别人,他们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他们周围的世界。具有这种需要的人,老师可以是的那个安排其担任小组的组织者或班级干部,以激发其学习动机。

(2)亲和需要强烈的人喜欢同他人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他们喜欢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他们会避免争论和竞争,当被评价时他们会感到焦虑。因此老师可以避免当面批评这类学生。

(3)自我决定属于内部动机的一种,它对于青少年而言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一种

追求独立、渴望自由的阶段。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应当适当放宽,而不是事事过问,让学生学会自己决定,自己承担责任。

(4)成就动机涉及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如果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教师可以让他们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学生对失败的担心大于获取成就的动机,在选择任务时,可以提供选择容易的任务。

4.如何使人的学习处在心流状态?

答:心流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精神力量完全投注在某项活动上的感觉,伴有高度的兴奋感与充实感。

心流理论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学生在课堂上要自主地从事一些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为了达到目标需要付出能量,这些活动的挑战性要略高于他们的技能水平,当他们应付挑战之后技能水平会得到相应提高。他们的活动还要得到反馈。他们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指责、被嘲笑或丢面子。帮助学生过得更有意义、更满足不仅是教育的目标,当下的幸福和快乐本身就是目标。

5.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答: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

(1)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如果将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个体会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成功是源于他人或外部力量,学生感到的是感激而不是自豪。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学生会感到自责、内疚和羞愧;如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感到生气和愤怒。(2)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结果的期待和目前的结果一致,即成功者预期以后的成功,失败者看到的是以后的失败。但如果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则对以后的成败预期影响较小。

(3)所投入的努力。如果学生认为失败是因为不努力导致的,他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若将失败归因为缺少能力,即努力也无法缺德成功,那他们就很容易放弃。

在韦纳看来,归因于努力和能力都是积极归因。因此尽量从内部、可控因素来积极归因。

6.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答: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1)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很大。(2)替代性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3)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4)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

自我效能感与自尊、自我概念是什么关系?

答:自我效能感是自己做某特定的工作时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判定,具有未来导向。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观念,是对自己笼统的判定,包含了自我效能,是通过自我比较和他人比较共同得出的。自我效能不需要比较,只是说自己能否完成,对其他人是否成功并不关心。和自我效能比较,自尊强调自我价值,而自我效能强调能力。一个人可以是低自尊的,但是对于特定的事情却可能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亦然。比如对于唱歌,某人的自我效能很差,但是他的自尊水平却依然很高。

7.分析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的差异。

答:教学学家将目标导向分为:学习目标、表现目标、回避工作目标和社会目标等。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的差异。

具有学习目标取向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他不在乎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犯很多的错误或者遭遇众多尴尬。所以,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更能坚持到底。这类学习者会更多地寻求帮助,使用较高水平的认知策略,运用更有效的学习方

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更多地关注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比赛中获胜,在竞争中超越他人。他们常常会使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来证明自我。

具有回避工作的学习者,他们既不想学习,也不想被人认为是聪明的。他们只是想逃避一切工作。这些学生匆匆完成所有的学业任务,不想再多费一点时间和精力钻研一会儿。

社会目标包含很多方面的需呀,有些有助于学习,有些则可能对学习有阻碍的作业。比如在一个小组中,为了维持和同伴的良好关系,学生可能不好意思公开指出朋友的错误。8.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答:(1)ARCS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注意、关联性、自信心、满足感。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一项学习任务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他有关联性,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学会学好,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学习结果所带来的满足感。

(2)学习阶段综合模型。这一模型描述了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任务前,其学习动机受许多变量诸如目标、期待、社会支持等的影响。任务中,受到教学变量、教师的反馈、情境变量、同伴竞争、个人变量等的影响。任务后,自我反思、归因非常重要。(3)个体-情境相互作用模型。这个模型描绘了激发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第十章学习与情绪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1.学习会影响情绪吗?为什么?

答:“情绪即学习”,后天的学习会对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

(1)学习经历对情绪的影响。学习对情绪体验和情绪分辨具有重要的作用。

(2)先前知识经验对情绪的影响。情绪作为一种反应系统,受个体对情境解释的影响,而这种解释和判断则依据人们已有的知识、价值观、信念以及先前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而变化。

(3)学习影响情绪表达。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情绪表现方式不同。

2.情绪是如何影响学习的?

答:学习可能改变或者包含某些情绪,但是学习本身也被情绪影响,甚至是情绪的产品。情绪经历渗透于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对学习能起到促进或者与之作用。已有研究证明,情绪和学习之间关系密切,情绪状态对思维、记忆、判断和信息加工策略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情绪影响认知功能

(二)情绪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情绪影响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

(四)情绪影响自我调节学习

(五)情绪影响学习投入

(六)情绪影响学习成就

3.描述课堂中学生会有哪些学习情绪,并分别给出一些恰当的例子。

答:焦虑、抑郁、恐惧、烦躁、悲伤、愤怒等情绪是课堂中常见的影响学习效率的情绪。4.以学习小组形式,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选择一个情绪,并设计一种管理方案,让其对学习产生最大的效果。

答:(一)缓解焦虑的方法:(1)放松;(2)分散焦虑,远离焦虑源;(3)梳理反思,合理

(二)对抑郁情绪的控制方法如下:(1)宣泄;(2)多想、多做些愉快的事情;(3)团队支持;(4)运动和锻炼;(5)教授应对方法。

5.用自己的话解释本章的一些知识点。例如,情绪一致性反应,闪光灯记忆,注意偏向,解释偏向,记忆偏向等。

(1)情绪一致性记忆:是指人们在处理和提取信息时,对于那些和当前情绪相一致的内容会表现出选择性的敏感化。

(2)闪光灯记忆:是指人们对第一次听说某件重要的、令人震惊的消息时对当时自身所处情景的非常详细的长时记忆。

(3)注意偏向:即被试选择性注意那些威胁性刺激而不是注意中性刺激。

(4)解释偏向:即被试倾向与把意义模糊的刺激解释为威胁性刺激而不是中性刺激。(5)记忆偏向:是指在有意识的回忆测验中,对负面或威胁性信息会比对积极或中性信息回忆得更好。

6.什么是学习倦怠?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学习倦怠?

答:学习倦怠被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产生的经历耗损过度、丧失学习热情、感情冷漠疏远和成绩不如预期的一种现象。

针对倦怠的干预主要有两种途径:针对个体的干预和针对组织的干预。而新近的研究发现,最有效的干预是把组织的改变和个体的改变结合在一起,是在改变与环境部匹配的同时改变个体的技能和态度。

(一)针对个体的干预。

(1)调整认知,通过认知重建、自我确定训练等方式来降低个体的倦怠。

(2)帮助个体获得一些应对压力的技巧,例如放松训练、情绪宣泄压力转移、时间管理技巧等。

(3)着眼于倦怠者的人际互动,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使之能够主动去获取社会支持,减轻倦怠。

(二)针对组织的干预。

具体如下:明确任务分配;阐明任务要求;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更多地接纳学生对学习任务和过程提出的意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学生的优缺点、进退步等都要放在重要位置;提供与学习相关的训练和信息,如学习策略的训练等。

第十一章行为学习

第一节行为的习得

一、基于关系的学习——经典条件作用

(一)巴甫洛夫与经典条件作用

基本观点:中性刺激(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多次相结合,最终使条件刺激物单独出现也能使动物产生与无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的同样反应,即被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获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二)经典条件作用于学习

1.经典条件作用于情绪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能够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在对焦虑、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反应的理解上。

华生通过著名的小艾波特实验最早地注意到了经典条件作用和过度泛化在恐惧症的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条件作用的泛化与学习

泛化:对近似条件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

分化:对经常受到的特定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近似刺激产生抑制效应的现象。

3.第二信号系统

4.补偿性条件作用

条件性补偿反应是产生抗药性以及用药过量的机制之一。

考题:举例说明在生活中与学习中存在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答: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能够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焦虑、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反应。按照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考试焦虑和恐惧症的形成都是由中性刺激(考试、狗等)与负性无条件刺激(如低分及其带来的负面情绪、被狗咬伤的疼痛等)联结的结果。

考题:在学习和教学中如何运用经典性条件作用?

(一)经典条件作用与学习运用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而学到的。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CS)引起了焦虑(UR),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以致在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

应用: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教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二)在学校中应用经典条件作用

把学习任务与积极、快乐的事件相联系。

帮助学生成功地摆脱产生焦虑的情境。

帮助学生认识情境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便适当地辨别和泛化。

二、操作条件作用——基于结果的学习

操作条件作用:又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强调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发生所起的作用。

(一)斯金纳与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自发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或事件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二)操作条件作用于学习

1.强化与行为习得

2.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指那些不需学习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水等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物品。

二级强化:指那些开始时不起作用,但后来由于经常与一级强化物或其他强化物联系在一起而具有了强化作用的刺激。

代币制:如果学生做出了期望的行为就奖励他一个代币,当累积到一定数量的代币后,就可以用代币来交换其他东西.

3.刺激控制

强化程式

三、社会学习理论——基于他人的学习

(一)交互决定观

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又称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的作用:习得新行为、抑制原有行为、矫正原有行为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过程

第二节行为的矫正

行为矫正或行为治疗是系统应用强化、惩罚以及其他经典或操作条件作用程序,以改变目标行为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P305

一、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恐怖和焦虑症的常用治疗手段,其实质就是建立与已有的条件反应(对动物的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新的条件反应(放松反应)。

二、厌恶疗法

与系统脱敏法相反,厌恶疗法的目标是形成而不是消除恐惧或厌恶。它主要通过在患者癖好的对象与厌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而起作用。因此,厌恶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对事物的不正常癖好(吸烟、酗酒、恋物癖、异装癖等)

三、生物反馈法

四、行为矫正技术——药物和手术疗法的替代手段

第十二章学习信念与学习风格

学生的学习观是指个体对知识、学习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一套认识论信念系统,它涉及对知识性质、学习性质、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等维度的直觉认识。

1.学习观包括哪些因素?如何将它们统一起来?

答:(1)四因素模型

学生的认识信念涉及四大因素:知识确定、知识点单行、能力固定性、学习快捷性。每个因素都可被看做一个由低端倾向向高端倾向过度的连续提。

(2)两级结构模型

涉及认识论信念核心结构的两大方面:知识的性质和认识的性质

(3)三倾向论

个体的认识论倾向可以分为三种:传递倾向、处理倾向和转换倾向,这三者构成一个连续体。

2.学习观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观?

答:学生的学习观是活动、教育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不仅受个体本身因素(如学习和活动经验、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受个体所处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1)学习和活动经验

(2).所学学科领域

(3)课堂教学

(4)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

3.学习观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有什么影响?

答:(1)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对认知过程和策略的影响

(3)对自我调节的影响

(4)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4.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因素有哪些?怎样做到“因材施教”?

答:(1.)时间节律

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段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

(2.)感觉通道

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

(3)大脑的单侧化

左侧或右侧大脑半球何者占优势的问题。

5.列举几种经典的学习风格,并谈谈这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答: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建议、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几种经典的认知风格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易受环境因素大者

场依存型: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

(2)冲动型和沉思型

(3)深层加工和表面加工

(4)整体性和系列型

6.简述常见的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因素。

答:(1)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

(2)竞争与合作

(3)成人支持

第十三章学习与特殊需要

第一节特殊需要与特殊教育

一、特殊需要儿童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而那些与正常儿童发展水平有较大偏离的儿童被称为特殊需要儿童.

问题学生是指一些有严重的行为障碍、情绪障碍极不稳定的儿童,它包括学习障碍儿童与情绪问题儿童两类。

考题:哪些学生是特殊学生?

答:特殊儿童是指在心智特征、感觉能力、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偏离一般儿童包括超出正常水平或低于正常水平。特殊儿童包含两类学生:具备特殊才能和失能的学生。

二、特殊教育——从隔离到回归主流与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是专门设计用来满足特殊学习者需求的教育。

(一)最少限制的环境

(二)个别化的教育程序

考题:针对特殊学生如何制定个别化教育程序?

答:个别化的教育程序涉及学生的教育要求,指导教学的目的和目标,所要求的教育程序和场所,以及评价学生是否进步的测评和评估标准等。

在开发IEP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生的能力、家长的看法和观点、评估数据、给具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支持的策略以及比好的辅助技术或支持性服务

(三)基于特殊需要的教学

在安排特殊教育的环境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形式:

1.随班就读

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4.设置特殊班

第二节特殊需要儿童

一、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也称学习低能或学习无能。学习障碍是不同学习异常的统称,包括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等方面的获得和使用上出现明显困难者。

(一)学习障碍的类别

(二)学习障碍儿童的特征

(三)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

1.教授学习技能和策略

2.不断反馈

3.选择教育模式

4.预防为主

5.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传播学试题资料(考试重要)

2013传播学期末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5、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6、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7、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8、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0、受众的特点包括多(人数众多)、杂(成分复杂)、散(居住分散)和匿(相对隐匿)。 11、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2.传播学界五大先驱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__霍夫兰_、施拉姆。 13.个体对个体的传播,被称为____人际传播____。 14.拉斯韦尔“五W”公式忽略了传播过程的___反馈__要素和传播动机的分析。 15.“把关人理论”是____怀特___提出的。 16._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__被称为符号。 17.__媒介即信息__是麦克卢汉媒介“三论”的核心和出发点。 18.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亦称_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__。 19.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主要贡献是引入___反馈__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从而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22.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思想基础是_天赋人权_。 23.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通称为___渠道__。 24.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的是___霍夫兰_。25.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培因基金会关于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是有关_大众传播效果__最早的实证研究。 26.按照“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人们对于当前社会上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通常来自__大众传播__。 27.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学派,又称_经验学派__。 28.施拉姆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__“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_。 29.拉斯韦尔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其中第三个环节是__通过什么渠道_。 31.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和_麻醉作用_。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传播学得四位奠基人与一位集大成者: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社会科学得泰斗、“所有社会科学得 大师,各领域得先锋”。 贡献:她与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与舆论》,第…次明确使用了 “大众传播学” 得概念,提出了 5W 模式,为以后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得结构与功能》一一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② 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得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得先驱, 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 程。 贡献:关于群体动力得研究: 提出“守门行为”与“守门人”得概念。 ③ 卡尔?霍夫兰: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就是著名得实验心理学家,也就是宣传与传 播研究得杰出人物。 贡献:与贾尼斯合作《传播与劝服》,就是最具综合性与学术性,深入探讨了说服 策略得问题,使说服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得乂一重要课题。 ④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贡献:对广播进行研究,分析广播得内容与形式对听众态度与行为得影响,开创 了媒体效果研究得先河;提出“二级传播论”,成为大众效果传播得转折 播论”得问世。 ⑤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科得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人们称她为“传播学鼻祖”、 “传播学之父”。她建立了第一个大学得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 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 衔得人。其中《大众传播》得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得正式诞生,《人类传播概论》 得问世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己初步形成。 第一章、传播。 1、 传播得专业内涵:传播得双向性;传播得内容就是信息;传播得U 得性。 2、 传播得特点:①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 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乂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 迪导致“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 “意见领

最新国家标准公文格式

最新国家标准公文格式 ?| ?更新:2014-06-05 11:26 ?最新国家标准公文格式 标题(2号小标宋体) 发文对象:(标题下一行顶格,3号仿宋)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一、X X X(黑体) 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一)X X X(楷体) 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1.X X X仿宋 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1)X X X仿宋 X 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附件:1.X X X(正文下一行右空两字) 2.X X X 单位名称(附件下两行居成文日期中) 成文日期(右空四字,用阿拉伯数字) (联系人:……;联系电话:……)(如有附注,居左空二字加圆括号编排在成文日期下一行。) (说明)1.标题:一般用2号小标宋体字,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

2.正文: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每个自然段左空二字,回行顶格。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依次可以用“一、”“(一)”“1.”“(1)”标注;一般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字、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体字标注。 3.附件:如有附件,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编排“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如“附件:1. XXXXX”);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名称较长需回行时,应当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对齐。 附件应当另面编排,并在版记之前,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附件”二字及附件顺序号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附件标题居中编排在版心第三行。 4.发文机关署名:单一机关行文时,在正文(或附件说明)下空一行右空二字编排发文机关署名,在发文机关署名下一行编排成文日期,首字比发文机关署名首字右移二字,如成文日期长于发文机关署名,应当使成文日期右空二字编排,并相应增加发文机关署名右空字数。 5.成文日期中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 6.页码:一般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字,编排在公文版心下边缘之下,数字左右各放一条一字线;一字线上距版心下边缘7 mm。单页码居右空一字,双页码居左空一字。公文的版记页前有空白页的,空白页和版记页均不编排页码。公文的附件与正文一起装订时,页码应当连续编排。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最新国家标准公文格式(2013新版)

最新国家标准公文格式(2013年) 标题(2号小标宋体) 发文对象:(标题下一行顶格,3号仿宋) 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一、X X X(黑体) 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一)X X X(楷体) 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1.X X X仿宋 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1)X X X仿宋 X X X X X X X X X X X(正文3号仿宋体字) 附件:1.X X X(正文下一行右空两字) 2.X X X 单位名称(附件下两行居成文日期中) 成文日期(右空四字,用阿拉伯数字)(联系人:……;联系电话:……)(如有附注,居左空二字加圆括号编排在成文日期下一行。)

(说明)1.标题:一般用2号小标宋体字,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 2.正文: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每个自然段左空二字,回行顶格。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依次可以用“一、”“(一)”“1.”“(1)”标注;一般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字、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体字标注。 3.附件:如有附件,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编排“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如“附件:1. XXXXX”);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名称较长需回行时,应当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对齐。 附件应当另面编排,并在版记之前,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附件”二字及附件顺序号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附件标题居中编排在版心第三行。 4.发文机关署名:单一机关行文时,在正文(或附件说明)下空一行右空二字编排发文机关署名,在发文机关署名下一行编排成文日期,首字比发文机关署名首字右移二字,如成文日期长于发文机关署名,应当使成文日期右空二字编排,并相应增加发文机关署名右空字数。 5. 成文日期中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 6.页码:一般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字,编排在公文版心下边缘之下,数字左右各放一条一字线;一字线上距版心下边缘7 mm。单页码居右空一字,双页码居左空一字。公文的版记页前有空白页的,空白页和版记页均不编排页码。公文的附件与正文一起装订时,页码应当连续编排。 此样式根据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编写而成,标准中未提及具体行距,一般公文中标题行距28磅。正文及其他单倍行距。如有不当请指正。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最新版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2017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1.公文用纸幅面尺寸及版面要求 1.1幅面尺寸公文用纸采用A4型纸。 1.2版面 1.2.1页边与版心尺寸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为37mm 1mm订口(左白边)为28mm 1mm 版心尺寸为156mm 225mmn 1.2.2字体和字号如无特殊说明,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1.2.3 行数和字数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1.2.4文字的颜色如无特殊说明,公文中文字的颜色均为黑色。 2.公文格式各要素编排规则2.1 公文格式各要素的划分标准将版心内的公文格式各要素划分为版头、主体、版记三部分。公文首页红色分隔线以上的部分称为版头;公文首页红色分隔线(不含)以下、公文末页首条分隔线(不含)以上的部分称为主体;公文末页首条分隔线以下、末条分隔线以上的部分称为版记。 页码位于版心外。 2.2 版头2.2.1 份号如需标注份号,一般用6位3号阿拉伯数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2.2.2密级和保密期限如需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一般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二行;保密期限中的数字用阿拉数字标注。

2.2.3紧急程度如需标注紧急程度,一般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如需同时标注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按照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的顺序自上而下分行排列。 2.2.4发文机关标志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也可以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发文机关标志居中排布,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35mm,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颜色为红色,以醒目、美观、庄重为原则。 联合行文时,如需同时标注联署发文机关名称,一般应当将主办机关各称排列在前;如有文件二字,应当置于发文机关名称右侧,以联署发文机关名称为准上下居中排布。 2.2.5发文字号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位置,居中排布。年份、发文顺序号用阿拉怕数字标注;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发文序号不加第字,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在阿拉伯数字后加号字。 上行文的发文字号居左空一字编排,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处在同一行。 2.2.6签发人由签发人三字加全角冒号和签发人姓名组成,居右空一字,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位置。 签发人三字用3号仿宋体字,签发人姓名用3号楷体字。 如有多个签发人,签发人姓名按照发文机关的排列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均匀编排,一般每行排两个姓名,回行时与上一行第一个签发人姓名对齐。 2.2.7版头中的分隔线发文字号之下4mm处居中印一条与版心等宽的红色分隔线。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 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 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 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 ?非人类传播 ① 自然传播; ② 植物传播; ③ 动物传播。 ?人类传播 ①自我传播(向内传播);

最标准公文格式模板(含样式)

最标准公文格式模板 (含样式)

NO 00001 特急 ××××文件(小标宋体字) ×〔2014〕×号(三号仿宋)签发人:某、某 (只有上行文才需注明签发人)某(楷 体) (下空两行) 标题(2号小标送,梯型或菱形) (空一行) ×××1、×××2:(主送机关) ××××××××××(正文,一般用三号仿宋_GB2312) ××××××(转发,印发文件类的通知,用三号楷体 _GB2312) 一、×××××(一级标题,黑体,作为小标题的句尾无 标点) (二)××××(二级标题,楷体,作为小标题的句尾标 点可有可无) 1. ××××(三级标题,仿宋,句尾有标点) (1)××××(四级标题,仿宋,句尾有标点)

(空一行) 附件:1. ××××××××××××××××××××××××××××(结尾无标点) 2. ×××××××××××××× (空一行) 发文机关1 发文机关2 ×年×月×日 (成文日期下空一行) (×××××)(附注,一般用于向下普发的公文,对印发、传达范围作说明。)

附件2(三号黑体字,后面无符号,下空一行是正文) (空一行) 标题 正文×××××××××××××××××××××××××××××××××××××××××××××××××××××××××××××××××××××××××××××××××××××××××××××××××××××××××××××××××××××××××××××××××××××××××××××××××××××××××××××××××××××××××××××××××××× 抄送送:××,××,××。(4号仿宋_GB2312) ××办公室(部)年月日印发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最新国家标准公文格式

最新国家标准公文格式 一、红头文件的制作及标准 1、进行页面设置 选择“文件”——“页面设置”选择“页边距”附签,上:3.7厘米下:3.5厘米左:2.8厘米右:2.6厘米。选择“版式”附签,将“页眉和页脚”设置成“奇偶页不同”,在该选项前打“√”。选择“文档网格”附签,“字体设置”,“中文字体”设置为“仿宋”;“字号”设置成“三号”,单击“确定”按钮,选中“指定行网格和字符网格”;将“每行”设置成“28”个字符;“每页”设置成“22”行。然后单击“确定”按钮,这样就将版心设置成了以三号字为标准、每页22行、每行28个汉字的国家标准。 2、插入页号 选择“插入”——“页码”,“位置”设置为“页面底端(页脚)”,“对齐方式”设置为“外侧”。然后单击“格式”按钮,“数字格式”设置为全角的显示格式,单击“确定”按钮,再次单击“确定”按钮完成页码设置。双击页码,在页码两边各加上一条全角方式的短线;并将页码字号设置成“四号”;字体任意;奇数页的页码设置成右空一个汉字,偶数页的页码设置成左空一个汉字。 3、发文机关标识制作 选择“插入”——“文本框”——“横排”菜单项,鼠标将会变成“┼”,在Word2000版面上单击鼠标左键,出现一个文本框,在该文本框内输入发文机关标识,输入完成后,选中该文本框,单击鼠标右键——“设置文本框格式”,在这里来设置红头的属性。 选择“颜色和线条”附签,“颜色”设置成“无填充颜色”。选择“大小”附签,“高度”设置成“2cm”;宽度设置成“15.5cm”。注: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尺寸。选择“版式”附签,单击“高级”按钮,水平对齐:“对齐方式”设置成“居中”,“度量依据”设置成“页面”;垂直对齐:“绝对位置”设置成“页边距”,“下侧”设置成“2.5cm”——平行文标准,“8.0cm”——上行文标准,注: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尺寸。然后单击“确定”。 选择“文本框”附签,左、右、上、下都设置成“0cm”,单击“确定”完成。文本框属性全部设置完成,单击“确定”按钮。选中文本框内的全部文字,将颜色设置成“红色”,字体设置成“小标宋简体”,字号根据文本框的大小设置成相应字号,但要尽量充满该文本框,这样,宽为155mm、高为20mm、距上25mm的红头制作完成。 4、红线制作 首先将“视图”——“工具栏”——“绘图”选中,单击“绘图”工具条的直线工具,鼠标会变成“十”字形,左手按住键盘上的Shift键,右手拖动鼠标从左到右划一条水平线,然后选中直线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设置自选 图形格式”,红线的属性在这里进行设置。选择“颜色和线条”附签,“颜色”设置为“红色”;“虚实”设置为“实线”;“粗线”设置为“2.25磅”。选择“大小”附签,“宽度”设置为“15.5cm”。选择“版式”附签,单击“高级”按钮,水平对齐:“对齐方式”设置成“居中”,“度量依据”设置成“页面”,垂直对齐:

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题型: 1.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 2.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3.论述题(1题,每题20分,共20分); 4.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 二.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及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3.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5.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6。报刊的四种理论: 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实际上是指整个大众传播事业,“理论”实际上是指控制观念和控制体制;四种理论包括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7.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认为,最关键的把关发生在媒介组织内部,分为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两个阶段。 新闻采集者——记者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的人,新闻加工者——编辑是那些对流入的新闻内容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的人,他们的工作最具守门意义。 8.权力的媒介: 阿特休尔著的一本批判性的著作,认为世界上的媒介可以分为西方媒介体系、东方媒介体系、南方媒介体系;所有的媒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吹鼓手、代言人。 9.信息符号: 信息是可以减小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形式的反映。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代码,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类。 10.编码译码: 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译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 # 11.复原性信息:

教育学考研2014年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考研2014年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入学考试试题(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验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 教育隐喻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是()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 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 教育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性 4. 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学是() A. 凯洛夫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阿莫纳什维利 5. 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是属于()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6. 我国现行学制是() A. 单轨制 B. 双轨制 C. 三轨制 D. 分支型学制

7.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论中,不正确的是() A. 强调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B. 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和发现教学法的运用 C. 强调中小学教师和课程专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D. 主张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方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8. 倾向于废除直接教学,废除考试的教学课程流派是() A.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C.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9. 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的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活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A.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 设身处地,丛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 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估计人际行为后果 10. 某校在实施一项帮助问题学生的特殊教育计划时,泄露了一些学生的家庭困难和个人生理缺陷等信息,导致这些学生的尴尬和不安,甚至有学生再也不愿意上学,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这所学校的做法违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