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细菌学总结

微生物细菌学总结
微生物细菌学总结

细菌

球菌

菌属形态与染色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所致疾病检查防治金黄色

葡萄球

S.aureus (皮肤表面及上呼吸道)分类:金葡菌表皮

腐生柠檬色葡球菌G+,葡萄状

无芽孢,无

鞭毛,少数

有荚膜

抗原:

P抗原

C抗原

M蛋白抗原

(菌株分型依

据)

1.培养特点:混浊

需氧,兼性厌氧;

致病菌有β溶血

(透明)

2.生化反应

触酶阳性,致病菌

可分解甘露醇

3.抗原结构

荚膜,磷壁酸,SPA

4.抵抗力(强于一般

无芽孢菌)

对碱性染料(龙胆

紫)敏感

易产生耐药性,特

别对青霉素

两酶五毒素

1.血浆凝固酶

(致病检验)

结合/游离型

2.耐热核酸酶

增强侵袭力

3.葡萄球菌溶血素

—细胞膜(α抗原

性强,甲醛脱毒可

制成类毒素)

4.杀白细胞素

5.肠毒素

6.表皮剥脱毒素

7.毒性休克综合征

毒素I

1.侵袭性

局部感染

(皮肤软组

织,器官系

统)

全身感染

(心包炎,

心内膜炎)

2.毒素性

食物中毒

假膜性肠

烫伤养皮

肤综合症

毒性休克

直接涂片镜

分离培养

生长(色素,

α溶血)

生化反应(凝

固酶,耐热核

酸酶,甘露

醇)

毒素检查(免

疫学检查)

药敏实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溶血,

腐生等。

具传染性

无凝固酶,无α溶

血素,正常菌群

致病物质

粘液物质,溶血素

(β,δ),吸附

泌尿系统

感染,细菌

性心内膜

炎,败血症

肺炎链球菌S.pneu

moniae 人呼吸道G+,链状排

列,无芽孢

和鞭毛,早

期有荚膜

链球菌分类

甲型溶血(草

绿色溶血,

α溶血)条件

乙型溶血(完

全溶血,β

溶血)致病

丙型溶血

(不溶血)

不致病

1.培养特点:

营养要求高(血清

肉汤/血平板)

沉淀生长—肉汤

灰白色菌落—平板

2.生化反应:

触酶阴性—鉴别,

不分解菊糖、不被

胆汁溶解—与甲型

溶血链球菌区别

3.抗原结构:

蛋白抗原(M)

多糖抗原(C)

核蛋白抗原(P)

1.细胞壁:

脂磷壁酸(LTA)

M蛋白

肽聚糖

细胞壁受体

2.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SK)

链道酶(SD)

胶原酶

3.外毒素:

致热外毒素(刺激

机体产生抗毒素)

链球菌溶血素

O溶血素(SLO)

—对氧敏感,抗原

性强,可用于辅助

诊断

S溶血素(SLS)

化脓性炎

症:

扩散性,丹

毒、扁桃体

炎、乳突炎

中毒性:

猩红热

变态反应:

肾小球肾

风湿热—

关节炎,心

肌炎(II,

III型超敏)

ASO实

验>1:400

有意义

大叶型肺

脓汁,血

液,咽喉式

防止:

接种荚膜多

糖疫苗

检查法:

菊糖发酵实

胆汁溶菌实

Optochin实

淋病奈瑟菌Neisseri

a-gonorr hoeae 多侵犯尿道粘膜(常位于中性粒细胞),鼻咽腔粘膜(细胞外) G-,人类为

唯一天然宿

主,(初次培

养10%CO2)

急性—细胞

慢性—细胞

营养要求高,巧克

力培养基

有菌毛,有荚膜,

咖啡豆样,专性需

氧,营养要求高,

巧克力培养基

淋病:人类唯一宿

主;好发于青壮

年;性传播

淋菌性结膜炎:结

膜充血水肿有大

量脓性分泌物,成

人少见,新生儿多

淋病

淋菌性结

膜炎

检查:

泌尿生殖道

分泌物

在中性粒细

胞有G-双球

防治:

抗生素

新生儿可用

1%硝酸银滴

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 tidis

鼻咽部粘膜上皮细胞G-,无鞭毛

无芽孢,有

菌丝,新分

离菌株有荚

膜,肾形

专性需氧,营养要

求高,巧克力培养

基,不溶血

可产生自溶酶,氧

化酶实验阳性,抵

抗力弱

荚膜:抗吞噬,增

强侵袭力

菌毛:定植,繁殖

内毒素:血栓,出

血,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DIC)

流脑—飞

沫传播

发烧,头

痛,喷射性

呕吐,循环

障碍,

DIC,休克

可有菌血

症症状

标本注意保

温保湿快送

直接镜检

中性粒细胞

外G-菌,氧

化酶实验阳,

SPA协同凝

集实验阳,触

酶实验阳。

疫苗:荚膜多

肠道杆菌—分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

大肠埃希菌E.coli 肠道G-,无芽孢,

有菌毛,荚

膜,周鞭毛

营养要求一

般,胆盐煌

绿抑制

分解乳糖产

酸产气

双S平板出

现粉红菌落

IMViC实验

++--

即吲哚甲基

红实验阳

性,VP实验

阴性,不能

利用柠檬酸

盐(判断标

准)

抗原:

O抗原(胞壁

脂多糖)

H抗原(鞭毛

蛋白)

K抗原(荚

膜)

1.粘附蛋白(也称

粘附素定居因子,

菌毛蛋白)

2.外毒素

志贺毒素I、II(A,B

亚基,A亚基—

28S rRNA,导致溶

血性尿毒综合征)

不耐热肠毒素(LT)

A亚单位—毒性

作用于A TP

B亚单位—结合

耐热肠毒素(ST)

作用于GTP

1.产毒性(ETEC)

肠毒素

旅行者幼儿腹泻

2.侵袭性

(EIEC)

侵袭力

儿童成人

3.致病性

(EPEC)

A/E损伤

婴儿

4.肠集聚性

(EAEC)

婴儿持续腹泻

5.出血性(EPEC)

志贺样毒素

出血性肠炎

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

及鉴定

肉汤增菌

双S平板

血清学反

应,ELISA

基因诊断

饮水卫生

细菌学标

准:

总数

<100/ml

大肠菌

<3/1000ml

饮料

<5/100ml

痢疾志贺菌Shigella

肠道分:

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宋内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G-,无芽胞、

荚膜、无鞭

毛,有菌毛

营养要求不

高,不分解

乳糖,SS平

板无色透明

或浅黄色

O抗原(菌体

抗原)分型

K抗原(表面

抗原)

菌毛抗原

不分解乳糖

O抗原(菌体

抗原)分型

K抗原(表面

抗原)阻碍O

抗原与抗体

结合

菌毛抗原

与定植有关

1.侵袭力:菌毛粘

附细菌定植为前

2.内毒素(主)

发热、神智障碍、

中毒性休克

肠粘膜—炎症、溃

疡、粘液脓血便

植物神经—腹痛、

里急后重

3.外毒素(A,B亚单

位)

细胞毒

肠毒:阻止氨酰

tRNA与28S结合

抑制蛋白合成

神经毒

细菌性痢疾

急性菌痢:发烧、

腹泻、粘液脓血

便、里急后重

慢性菌痢(>2月)

迁延不愈、粘液

脓血便

中毒性菌痢

小儿多见,以全

身中毒症状为主

细菌不入血以

SIgA为主

检查:

粘液脓血

便,肛周拭

(中毒性菌

痢)

SS平板,

生化反应、

血清学检

防治:

1.腹泻患者

补液,纠正

酸碱平衡

抗生素

2.中毒性菌

降温止惊、

抗休克、抗

菌治疗

伤寒沙门杆菌

Samone lla G-、周鞭毛、

菌毛、有荚

不发酵乳

糖,SS平板

上为无色透

明或浅黄色

菌落。

大多产生

H2S,克氏双

糖铁培养基

上产生FeS

黑色沉淀。

1.营养要求

不高。

O抗原(脂多

糖)产生IgM

H抗原(蛋白

质)产生IgG

K(Vi)抗原

用于检测伤

寒带菌者

1、侵袭力

菌毛: 粘附, 定植

O抗原及Vi抗原:

抗吞噬

2、内毒素: 致热,

致炎, 致白细胞减

少, 致休克.

3、外毒素: 食物中

带菌者:VI抗

体>1:10

1、伤寒、副伤寒

(三期)

初期:第一次菌

血症,内脏扩散

极期:第二次菌

血症,胆汁,小

便排菌

恢复期:血中出

现Ig

2.食物中毒: 恶

心,呕吐,腹泻。

3. 败血症: 寒战,

高热, 多器官感

染, 休克。

4.无症带菌者

病后持久免疫

1周取血

2周取便

3周取尿

1-3周均可

取骨髓

*肥达实验

用已知抗

原查未知

抗体

O、H抗原

定量凝集

实验结果

1.两者低,

可能小

2.两者高,

可能大

3.O高H低

疾病早期

4.H高O低

有免疫

弧菌——霍乱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

Vibrio

cholerae G-,有菌毛,

单鞭毛,无荚

膜,无芽孢

耐碱,对氯敏

TCBS培养

鉴别

O1群—古

典生物型

1961—E1

Tor生物型

1992—

O139群,目

前流行群

O1与O139

无交叉保护

1.菌毛粘附于粘膜

细胞表面

2.霍乱肠毒素—最

强肠毒素

3.B亚单位—神经

节苷脂GM1受体

4.A亚单位—

CAMP

脱水一日可达18L

1.霍乱:烈性病

患者与带菌者传

消化道传染,胃

酸低下者易感

上吐下泻(米泔水

样便),水电解质

↓,严重者休克

肾衰酸中毒死亡

SIgA为主要抗原

凝集细菌,阻止

粘附,中和毒素

2.治疗关建:及时

补液

使用抗生素,氯

霉素,四环素时

治疗死亡率1%

管水、管

粪、管饮

食、灭苍蝇

皮下接种

死菌苗:保

护率50%,

持续时间

较短(3~6

个月)

口服减毒

活疫苗:保

护率可达

82%~

100%,可

现轻度腹

副溶血性弧菌V.

parahem olyticus G-,又称嗜

盐菌,沿海引

发食物中毒

神奈川现象

鉴别致病菌

普通血平板

不溶血

在高盐O型

人血与兔血

培养基上β

溶血

急性食物中毒

腹痛、腹泻、呕

吐和低热,类似

中度霍乱病症

状。粪便多为水

样,少数为血水

样。可自愈,恢

复快

不食生冷

食品

食物加食

有助于预

防食物中

厌氧性细菌—有芽孢: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无芽孢:G+:双歧杆菌,乳酸杆菌

G-:类杆菌,梭杆菌,韦荣球菌

破伤风

梭菌

Clostridi

um

.tetani 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战伤、创伤感染、新生儿脐带创口感染最常见G+,有芽孢

(吡啶二磷酸

钙),

有周鞭毛

专性厌氧

血平板上有

溶血环

对甲硝唑,青

霉素敏感

该菌侵袭力

不强,仅在

伤口部位繁

殖,但能产

生毒性极强

的外毒素。

侵袭力弱,

但能合成毒

性强烈的外

毒素

致病条件:

1.创伤

2.厌氧微环境(窄深

伤口,局部组织坏

死,伴随需氧及兼

性菌感染)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

主要作用于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封闭

抑制性神经介质的

释放,使肌肉活动

兴奋与抑制失调。

毒素主要作用于

运动神经,尤其是

敏感的三叉神经

咀嚼肌和表情肌

最先痉挛——牙

关紧闭、苦笑面容

颈部肌肉痉挛—

—颈项强直

手、足及颈、背部

肌肉痉挛——角

弓反张

呼吸肌痉挛——

呼吸困难、窒息

体液免疫,

主要是抗

毒素发挥

中和作用。

1.人工主

动免疫

破伤风类

毒素

百白破

2.被动

抗毒素

三原则:早

期、足量、

防过敏。

产气荚膜梭菌C.Perf ringens G+,有芽孢,

无鞭毛,有荚

血琼脂平板:

双层溶血环

内环完全溶

血—θ毒素

外环不完全

溶血—α毒

Nagler反应

α分解卵磷

脂,乳白色

混浊圈

牛奶培养

基:“汹涌发

酵”,乳糖分

解产酸产气

致病物质:荚膜—

侵袭力强

外毒素—可产生

12种外毒素

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组

织坏死,水气肿,

全身中毒

2.食物中毒无

热无恶心呕吐,水

样腹泻

3.坏死性肠炎

血管通透性增加,

坏死损伤

1.清创

2.早期可

用多价抗

毒素

3.同时使

用大剂量

青霉素等

杀灭细菌

4.截肢,盲

端开放

肉毒梭菌C.botu linum G+粗短杆

菌,芽孢椭

圆,粗于菌

体,细胞呈汤

匙或网球拍

中毒原因:

食入毒素

肉毒素:毒性最强

生物毒素

剧毒(0.1ug致死)

神经毒素:作用于

神经肌接头,阻止

ACH释放,肌肉麻

临床表现:无明显

胃肠道症状,主要

为运动神经末梢

麻痹(松驰型)

婴儿肉毒病(食入

芽孢)

创伤肉毒中毒

加强食品

安全管理

和监督

食品进食

前加热煮

沸即可破

坏毒素。

分支杆菌抗酸染色石红酒兰三两两复红需要加温染结麻二菌显红色其它病菌全着兰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 cterium tubercul osis

抗,馋,懒,顽,变G+,无芽孢

无鞭毛无荚

膜,抗酸染色

阳性

营养要求高

37℃

PH 6.5-6.8

18h分裂一

牛分支杆菌

13年230代

生成减毒活

疫苗

不发酵糖

抵抗力强:

抗:干燥,

酸碱,抗生

怕:乙醇,

湿热,紫外

线,抗痨药

物(链霉

素,异烟肼

利福平,对

氨水杨酸)

脂质:

磷脂→结核结节

坏死

索状因子→慢性

肉芽肿

蜡质D→佐剂

硫酸脑苷脂→阻

止吞噬细胞吞噬

体与溶酶体结合

蛋白质→与蜡质D

共同诱发超敏

多糖→局部病灶

细胞浸润

核酸→免疫原

荚膜→保护细菌,

粘附致病

结核病:

低热盗汗,神疲乏

力,食减消瘦,咳

痰咯血

传播途径:呼吸

道、消化道、皮肤

损伤

分类;

原发感染机体

无抵抗力,易传

播,病情较重

原发后感染

迁延不愈(内源)

病菌再感染(外源)

局灶性

免疫特点:细胞免

疫与超敏反应共

郭霍现象

结核菌素

实验

红肿硬结

超过5mm

阳性,有免

反之阴性

微生物学

检查法

痰液等(浓

缩集菌

NaOH处

理)

防治:卫生

管理营养

条件,BCG

麻风分支杆菌Mycoba cterium leprae G+,典型胞

内菌,无法人

工培育

呼吸道飞

沫传播

也可通过

密切接触

传染

发病慢, 病

程长

感染细胞的胞浆

呈泡沫状——泡

沫细胞,具有诊断

价值

瘤型麻风(细胞免

疫低下)

结核样型麻风(细

胞免疫正常)

标本采集:鼻粘膜

或皮损

BCG预防

有一定效

果氨苯砜、

苯丙砜、醋

氨苯砜利

福平也有

疗效

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分类上属于细菌范畴,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疏螺旋体3-10 不规则伯氏疏螺旋体

密螺旋体8-14 规则、细密两端尖苍白螺旋体苍白亚种

钩端螺旋体>14 规则、更细密两端钩状问号状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 a

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发生在种水稻地区,我国主要在南方各省流行G-,Fontana

镀银染色呈

棕褐色或暗

视野观察

细长圆柱

状,螺旋排

列细密规

则,一端或

两端呈钩

状,菌体呈

“S”或“C”

运动活泼

抵抗力强,

水或湿土可

存活数月

对热、紫外

线、干燥、

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分型:1.流

感伤寒型:

轻微发热

2.黄疸型:

以黄疸、发

热为主要表

3.肺出血

型:肺出血

及休克为主

要表现

4.肾衰竭

型、脑膜炎

型等

1.内毒素样物质:引

起发热、炎症、坏死、

DIC等

2.溶血素:溶解细胞

膜,引起溶血、出血、

血尿、黄疸、肝肿大

3.细胞毒因子

(CTF):引起肌肉痉

挛和呼吸困难

4.细胞毒性效应物

质:引起细胞退行性

治疗:青霉素,庆大,

多西,为防止赫氏首

剂减半

1.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打谷

黄)人兽共患

传染源与储存

宿主:鼠与猪

是传染源与储

存宿主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血液

传播、垂直传播

3.易感者—人

或动物(鼠或

猪)

4.发病季节—

夏秋季节或洪

涝灾害之后

体液免疫

为主:抗体

可调理,凝

集和溶解

钩端螺旋

体,增强吞

噬细胞作

机体可获

得同型的

免疫力

1周取血,

2周取尿,

脑膜炎症

状取脑脊

梅毒螺旋体Trepone ma pallidum 苍白亚种G-,镀银棕

褐色,多在

暗视野下观

察。

螺旋细密,

呈螺旋状圆

竹形,两端

尖直。周浆

内有轴丝,

与活泼运动

有关

抵抗力弱

对温度干燥

敏感,消毒

剂,抗生素

不产生内、

外毒素,靠

菌体成分致

先天性梅毒

(congenital

syphilis)

又称胎传梅

毒,由梅毒

螺旋体从母

亲血流通过

胎盘进入胎

儿体内传染

给胎儿。

1.表面粘多糖和唾

液酸:形成荚膜样结

2.主要外膜蛋白:对

菌体起保护作用,与

免疫逃逸有关。

3.透明质酸酶:破坏

组织、血管床,致坏

死、溃疡等。

4.前列腺素E2:

(PGE2)抑制巨噬

细胞活性,降低机体

免疫力

梅毒:(人类唯

一传染源)

Ⅰ期梅毒:无痛

性硬性下疳,溃

疡渗出物中含

大量病原体,传

染性极强

Ⅱ期梅毒:皮肤

粘膜出现梅毒

疹,全身淋巴结

肿大,含大量螺

旋体

Ⅲ期梅毒:出现

皮肤粘膜溃疡

性坏死,侵犯内

脏器官,形成肉

芽肿

以细胞免

疫为主

“感染性

免疫”也称

“有菌免

疫”,容

易再次感

染。再次感

染时,病程

重新从I期

开始。

诊断:

非螺旋体

抗原试验:

螺旋体

抗原试验:

衣原体(Chlam ydiae)专性活细胞内寄生,能通过细菌滤器,具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G-,有细胞

壁(无肽聚

糖),二分

裂,有独特

细胞周期,

有DNA与

RNA,有核

糖体,需胞

内寄生“能

量寄生型微

生物”

原体(EB)

始体(IB)网

状体(RB)

EB:成熟,

胞外,强烈

传染,感染

阶段,无繁

殖,进入宿

主发育为

RB

IB(RB):胞

内,无传染

性,二分裂

增殖,繁殖

阶段

抵抗力:

耐冷不耐热

对常用消毒

剂敏感

对紫外线敏

对多种抗生

素敏感

1.内毒素样物质:促

进吸附和内吞,抑制

细胞代谢

2.MOMP(主要外膜

蛋白)可阻止吞噬

体与溶酶体的融合,

逃逸溶酶体的消化

作用;

3.热休克蛋白

(HSP):刺激炎症

因子(IL-1、IL-6、

TNF-α等)的产生,

导致炎症和瘢痕形

成。

以细胞免疫为主,保

护性不强,为时短

暂,感染常表现为持

续感染,反复感染或

隐形感染。

沙眼衣原体:

1.沙眼生物型:

沙眼,泌尿生殖

道感染,包涵体

结膜炎,婴幼儿

肺炎

性病淋巴肉芽

肿生物型:淋巴

肉芽肿

鹦鹉热/肺炎衣

原体:呼吸道感

染,肺炎

角膜微血管扩

张→角膜血管

眼睑内翻倒睫

沙眼衣原

体生物型

很多,

MOMP易

变异

病愈后可

获得短暂

免疫力,但

不强。

防治:

WHO"SA

FE"战略

S,手术矫

A,抗菌素

治疗

F,洁面

E,环境卫

生改善

支原体(Mycopl asma)

无胞壁,多样性,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因其生长后能形成分支长丝,故命名为支原体。G-,Giemsa

染色呈淡紫

无细胞壁,

高度多形

性,个体微

细胞膜分三

层,中层胆

固醇含量

高,固作用

于胆固醇的

两性霉素B

及皂素有显

著杀灭作用

内外层分别

为蛋白质与

糖类

有荚膜微荚

膜,有的有

顶端结构,

与抗吞噬,

粘附定植有

支原体属:

肺炎支原

体,人型支

原体

脲原体属:

解脲脲原体

可在无生命

人工培养基

上培养,营

养要求较细

菌高,需加

10-20%血

清,呈“油

煎蛋”样

根据分解葡

萄糖、精氨

酸和尿素的

能力,可以

鉴别支原体

支原体与L

型细菌区别

1.粘附素及其顶端

结构的粘附作用为

支原体致病前提

2.荚膜微荚膜抗吞

3.夺取宿主胆固醇

与脂质作为生长原

4.毒性代谢产物(神

经毒素等)细胞损伤

5.超抗原引起局部

炎症与免疫损伤

一、肺炎支原体:间

质性肺炎,哮喘及支

气管炎

飞沫传染,发病多见

于青少年。

代谢产物导致纤毛

运动减弱,细胞受损

二、解脲脲原体:泌

尿生殖道感染

强力粘附作用与交

叉免疫损伤

性传播疾病,仅

次于衣原体。

混合感染:支原

体+衣原体

支原体+淋球菌

致病:1.泌尿生

殖系统炎症及

泌尿道结石

2.不孕不育症

3.新生儿先天畸

形,死胎,自然

流产等

诊断:

ELISA法

冷凝集法

肺炎支原体可

使红细胞凝集

加强宣传教育,

注意性卫生,切

断传播途径

治疗:治疗

不能采用

抑制细胞

壁合成的

药物。多用

克拉霉素、

强力霉素、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等治疗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 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

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微生物重点总结题目

微生物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益生菌(probiotics):某些细菌或真菌有利于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能抑制对宿主有害的微生物的生长。 (2)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微生物的动物。 (3)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霉菌孢子在内的全部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4)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5)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品。(6)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7)半数感染量(ID50):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8)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 (9)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e):是指某些细菌通常并不主动入侵宿主,但当宿主的免疫屏障被打开或免疫功能异常时,这类细菌就会进入机体的血液或组织,造成感染并治病。 (10)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多为环状双螺

旋DNA分子。质粒可以自身复制,随宿主菌分裂传到子代菌体。(11)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PAI是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和功能有别于细菌基因组,但位于细菌基因组之内,因此称之为“岛”。 (12)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13)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 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14)微生物:(micro live):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的总称。 (15)菌落(colony):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或内部生长,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 (16)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须的营养物质。 (17)虑过除菌(sterilization by filtration):是通过机械、物理组留作用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但滤过除菌常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以及细菌L型等颗粒。 (18)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内持续存在或增殖。(19)接合(conjugation):是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由供体菌将质粒DNA转移给受体细菌的过程。 (20)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 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 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 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 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 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 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 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 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 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 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 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引起 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 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 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2、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6种类型:细菌、蓝藻(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是毒性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作为消灭昆虫的菌剂,就是利用了该性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 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藻胆素、类胡萝卜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细菌L—型: 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变异型,是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 落。 细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古生菌的细胞壁:古生菌如产甲烷杆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其细胞 壁含假肽聚糖。 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特点: 细胞很小,多数直径为250nm,故光镜下勉强可见,能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壁,G-,形态易变,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 细胞膜含甾醇,比其它原核生物的细胞膜坚韧。 菌落小,在固体培养基上呈特有的“油煎蛋”状。 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 能在含血清、酵母膏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加富培养基上生长。 对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体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两性菌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衣原体: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对作用于肽聚糖的青霉素、溶菌酶等不敏感。G- 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称“能量寄生物”。 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活的鸡胚等进行活体培养。 立克次氏体:细胞较大,光镜下清晰可见,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有细胞壁,G-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各类细菌总结

病原学 细 菌 各 论 总 结 衛卋琦 2014.04.01

第六章球菌 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奈瑟球菌属 淋病奈瑟菌 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分类 1、按溶血现象: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多为条件致病 菌)、乙型溶血链球菌β(致病力强)、丙型链球菌(一 般不致病); 2、按抗原结构:A∽V 20种,对人致病90%属A群; 3、按需氧量:需氧性、兼性厌氧性和厌氧性对人致病主 要为前两者; 抗原构造 抵抗力 不强 60℃ 30min可以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敏感 致病性致病物质 1、致热外毒素; 2、链球菌溶血素:1、链球菌溶血素O(SLO)可引起心 肌损伤,能加重心肌炎的病变;2、链球菌溶血素S(SLS)对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3、M蛋白; 4、透明质酸酶; 5、链激酶使血块溶解或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细菌扩 散;重组链激酶已用于心肌梗死; 6、链道酶使脓液稀薄,利于细菌扩散;用于脓胸、输 卵管炎等疾患,解除组织粘连; 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 2、猩红热 3、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炎

免疫性感染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主要为抗M蛋白抗体)。因其型别多,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故常发生反复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镜检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实验 4、 分子生物学法 防治原则 积极治疗,减少传染源。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应早期、彻底治疗,防止风湿病和急性肾小球炎等疾病发生。对A群链球菌感染 者首选青霉素G。 传播途 径 飞沫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 无鞭毛和芽胞有荚膜(人工培养无)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性,营养要求高。可分解菊糖,能被胆汁溶解。分类90个血清型 1-3致病力强 抗原构造 与分型 荚膜多糖抗原 C物质 抵抗力 弱 56℃ 20min可杀死。有荚膜抗干燥。对一般消毒剂、 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敏感。 致病性 致病物质荚膜,有抗吞噬作用。 所致疾病大叶型肺炎 免疫性病后有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 微生物 学检查 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动物实验 防治原 则 用荚膜多糖疫苗预防接种、治疗主要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或林可霉素。 奈瑟菌属 项目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生物学性1、形态与染色:呈肾形或豆1、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与脑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微生物学总结16各论部分的复习提纲

Weishengwuxue zhishidianzongjie 三、球菌

主要知识点: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能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抗体的Fab段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决定了SPA具有多种生物学意义:1.抗调理吞噬作用;2.协同凝集试验; 2 凝固酶coagulase:是葡萄球菌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蛋白类物质;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作用:有助于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同时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与葡萄球菌感染容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也有关系; 3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特点:50%临床分离株产生;耐热(100oC for 30 mins!);是一种超抗原;毒素通过胃肠道吸收入血,进而对呕吐中枢产生刺激,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在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发病,主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属自限性疾病; 4致病葡萄球菌的鉴定: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和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指葡萄球菌属中不产生血浆凝固酶的葡萄球菌,过去认为CNS不致病,近年来发现CNS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引起重视。主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感染等。 5 链球菌的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us)。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除此以外,根据胞壁中C多糖抗原不同分群,其中主要为A群致病,两种分类方法并不平行,但A群链球菌大多为乙型溶血。 6 M蛋白(M protein)是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此外,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损害人类心血管等组织,故与某些超敏反应疾病有关。 7 链球菌促进扩散的侵袭性酶:(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透明质酸酶:能够分解连接结缔组织间以及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组织产生空隙,细菌得以迅速在其间扩散、繁殖及进入宿主组织内的酶类物质。 链激酶:水解纤维蛋白;

微生物期末重点总结

微生物期末重点总结

微生物期末重要内容串讲1 1.比面值(P8):把某一物体的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物体的体积越小,其比面值就越大。微生物是一个比面值大(小体积,大面积)的系统,因此拥有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物质排泄面,环境信息交换面。现以球体的比面值为例: 比面值=表面积/体积= 2.菌落(P34):将单个细菌细胞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如果菌落是一个单细胞繁殖成的,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或克隆。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平面上,结果长出大量“菌落”已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菌落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3.荚膜(P27):荚膜是细胞的特殊结构,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

糖和多肽组成。细菌不仅可利用荚膜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不受白细胞吞噬;而且能有选择地粘附到特定细胞的表面上,表现出对靶细胞的专一攻击能力。 4.反硝化作用(P116):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NO2—N2。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只有少数细菌(一般为兼性厌氧微生物),这个生理群称为反硝化细菌。 5.L型细菌(P23):由英国学者李斯特(Lister)发现的细菌,它是一种典型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可以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6.温和噬菌体(溶源性)(P77):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 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7、细胞膜: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8、细胞质: } ①核糖体: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③胞制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异染颗粒(也成迂回体,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 10 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 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微生物复习总结 细菌部分

细菌的基本结构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区别 项目 菌类 阳性菌 阴性菌 细胞壁 肽聚糖、磷壁酸、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质 如金葡菌的A 蛋白,A 链球菌的M 蛋白等 肽聚糖、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即LPS 三部分组成),LPS 由脂质A (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五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和特异多糖(革兰阴性菌的菌体抗原)组成。 细胞膜 无区别。胞膜 的功能有物质转运、呼吸和分泌、生物合成(有多种酶类)、参与细菌分裂。胞质 中的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 ,由50S 和30S 两个亚基组成;质粒 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双链DNA ,但不是细菌生长所必不可少。核质 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为单倍体,是单一密闭环状DNA 分子。 细胞质 核质 特殊结构 1、 荚膜,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 的生命活动。具有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 鞭毛,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或经特殊染色使鞭毛增粗后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菌的鞭毛蛋白 结构不同,具有高度抗原性,称为鞭毛H 抗原。使细菌运动。 3、 菌毛,直的比鞭毛细的丝状物。由菌毛蛋白组成,其具有抗原性。必须有电子显微镜观察。根据功能 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有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阴性菌,中空呈管状,由一种称为致育因子的质粒编码。当F+菌的性菌毛与F —菌相应受体结合,F+菌内的质粒或染色体可通过中空的性菌毛进入F —菌体内,这个过程称为接合。 4、 芽胞,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是细菌的休眠形式。产生芽胞的细菌均为 阳性菌。在适宜条件下可成为为细繁殖体,造成疾病。 消毒灭菌的方法 名称 适宜 焚烧法 病理性废弃物和动物尸体 烧灼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 赶考 玻璃器皿、瓷器、玻璃注射器等 红外线 1~10μm 波长的热效应最强。医疗器械灭菌 巴氏消毒法 牛乳、酒类等含不耐热成分的物品 煮沸法 食具、刀剪、注射器等 流动蒸汽消毒法 常不能杀灭全部细菌芽胞 间歇蒸汽灭菌法 一些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法 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但不足以灭火朊粒。 紫外线 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滤过除菌法 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真菌,但不能去病毒和支原体 冷冻真空干燥法(抑菌而非灭菌)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微生物学总结14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课标掌握内容: 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p1) 非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最小的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专性活细胞寄生,以自我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如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原始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细胞器不完善,仅含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细胞壁,对抗生素敏感。包括细菌、支原 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6大类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仁、核膜;细胞器完整;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如真菌2、郭霍法则(p4) 主要内容 ①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存在,在健康人中不存在; ②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获得纯种; ③该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引起同样的疾病; ④从人工感染实验动物体内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该病原菌纯培养 特殊情况: ①有些带菌者并不表现症状; ②临床症状相同的可能不是一种病原感染; ③有些病原体至今不能体外培养,有些尚未发现易感动物; 补充手段: ①血清学技术查抗原抗体; ②分子生物学技术查DNA物质。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课标掌握内容: 1.细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意义(p17-22) 荚膜(Capsule):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粘性物质,具有抗吞噬、抗干燥、粘附、抗有害物质损伤等功能,是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于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也称为内芽胞(endospore)。芽胞对理化因素有强大抵抗力,是细菌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维持生存的休眠状态;同时是否杀死芽胞也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而芽孢的有无、芽孢的形态及位置也常常作为细菌鉴别的指标。 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某些细菌细胞表面附着生长的一至数百条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可用作细菌鉴定指标 菌毛(pilus or fimbriae):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丝状物,在电镜下方可看到。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大类。其中,普通菌毛主要行使粘附功能,帮助细菌牢固粘附于敏感细胞表面,与病原菌致病性密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忙碌的2011年已经走远,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微生物室将逐渐建立建全各项政策规章制度,修正完善SOP文件,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新的起点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可以预料我们的工作将更加繁重,要求也更高,需掌握的知识更多更广。为此,我将更加勤奋的工作,刻苦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各种工作技能,为微生物室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 我将从以下几点做科室总结: 一.微生物实验室在合理应用抗生素中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微生物检测报告的作用 将经验用药改为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有效避免耐药菌的产生首先要规范标本的采集:这是病原菌检测正确与否的关键,若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不符合要求,则细菌培养的结果就没有意义,甚至会给临床造成误导,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将造成严重后果。其次是规范化操作程序和加强病原菌的检验提高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病原菌的阳性率和准确率,鉴定出真正的病原菌,有菌部位标本,如痰,咽拭子,粪便等在培养出细菌时面临判断该菌是致病菌还是正常菌群,以免给临床造成误导。一般标本采集到明

确检验结果需要3—4天,有是需要更长时间,此时患者的病情可能早已发生了变化。检验报告对临床而言,已失去了相应的价值,为让临床及时了解病原菌诊断情况应积极与临床大夫沟通。最后二.与临床沟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比其他任何实验室都需要与临床进行良好的沟通,微生物实验室的各种检验数据尤其是药敏试验结果以及病原菌的分离报告只有与临床结合分析才能真正知道我们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沟通也会导致临床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手段,更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 1、从提高自身素质开始,提高整个实验室的整体素质,增加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 2、把好标本采集与接种关,尽可能要求大夫多注明患者情况特别是以往和目前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不合格的标本尽量要求重新留取。 3、及时与临床大夫沟通,进一步了解病人详细情况。 4、对每一张检验报告都要认真分析,包括分离菌与药敏结果 5、科室交待,细菌标本送检时间,要让他们知道标本一旦留取,要尽快送到细菌室,不能和其他标本一样等到聚到一起送,从而导致无菌变得有菌。 6、有特殊菌生长,先电话通知临床床医生,这样他们可以调整用药。 7、人认为其实药敏结果比具体的细菌名更加重要,我们不需要拘伲于菌名的百分百准确。 三.微生物检测及消毒,灭菌的检测:应做好每月的院感检测为医院感染保驾护航,对某些科室的空气,工作人员手,桌面等细菌学检测出现超标,不能因各种人情关系出现瞒报或漏报的情况。应实事求是上报院感科。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