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

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
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论文

股份制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问题研究

——以民生银行为例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金融业也取得了快速、长足的发展。然而国外大银行的进入,以及国内各银行更加激烈的竞争,使得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绩效的增长越来越困难。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在我国,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势在必行,更加剧了国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银行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混业化的方向发展。90年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和业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今时今日的情况,通过业绩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及业务经营状况的困难程度的增加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各家银行都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改变和创新来降低这些不利影响。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改变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完善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为了适应这些发展变化的情况,各个银行都在尝试着创新,并且立足于自己本身的优势(比如国有银行利用其规模上的优势,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利用其地区优势)广泛发展业务来努力提高自己银行的业绩,通过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已经明确了告诉我们,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经营业务的完善,产品的创新,综合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银行不光是为了本身的经营业绩,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银行业到了做出一些举措的时候了,这样既能保证国内经济不受国外大银行的侵扰,同时也能使银行业和国家和谐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着当前激烈的竞争情况,对于规模庞大、体制不完善以及有着各种各样问题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找到改革的新途径十分必要,所以各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尝试着改革,完善自己的经营,提高业绩。

1.2研究意义

民生银行在2006年初启动了公司业务集中经营改革之后,2007年9月中国民生银行率先在业内启动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首批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和工商企业金融部四个事业部正式成立。2008年初,中国民生银行全面启动了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地产金融事业部、能源金融事业部、交通金融事业部和冶金金融事业部四个行业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运行。

本文通过联系民生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国内银行业的整体行业状况,和民生银行本身存在的问题,从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案例出发,研究了事业部的基本原理和意义,同时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事业部制改革的实例,讨论了国内银行进行事业部制改革的可行性。进而对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后的经营成效进行讨论,得出事业部制改革是可以在我国银行业进行的举措,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组织模式,是有其优越性和可行性的。

同时本文不光满足于对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成效进行讨论,而且进行了深化,探讨了股份制银行存在的其他问题,并且做出了一些搜证和研究,找出来一些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问题的改革新途径和方式,得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最大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方式应该多样化的结论。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钱德勒(Chandler)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追溯了事业部的起源,阐述了事业部的产生原因及其发展进程,并认为事业部制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创新之一。威廉姆森(Williamson)通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提出“M型结构是20世纪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创新”,认为事业部制之所以大量存在,是因为其为企业引入了内部资本市场机制,以替代失灵的外币资本市场,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交易费用并使交易费用最小化。因此,事业部制是有效率的组织结构形式。上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许多大型银行的迅速扩张,“生产导向型”的直线职能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如何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导向型”新型组织结构成为组织结构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70年代中后期,创新型的事业部制开始取代直线职能型结构,并从80年代开始成为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事业部制在国际银行机构迅速发展,并逐步被全球商业银行组织采纳为管理构架的主流模式,相关的组织框架、岗位体系、业务流程、机制设计也都日趋成熟。

在中国知网搜索“商业银行事业部”,近几年每年有4000至7000篇文章是关于这一方面的。事业部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通用公司,90年代以来在国际银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改革开放之后90年代初,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事业部制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岑济鸣(1991)认为随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逐步调整,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将出现新的格局,事业部制是既适合我国经济环境,又能与世界市场接口的新颖的企业管理体制。进入21世纪,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革,关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但大部分只是对事业部制的特点和内涵、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事业部制改革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进行事业部制改革的最初设想。2007年末,民生银行率先启动事业部制改革,成为事业部制改革“首吃螃蟹的人”,一时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引起热议,对事业部制的研究也趋于深化、细化。孙素民(2009)认为高层的强势切入和自上而下的快速推进,是事业部改革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实施事业部制管理,不是简单的组织架构调整,必要技术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事业部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权责利格局的调整,必须作出周密安排,协调好各方关系。王昕从加强监管的角度出发,指出事业部制改革对我国传统的银行监管体系提出挑战,有必要对银行高管准入进行监管。朱丽峰、万英、李豪杰关注绩效考核方面,认为应根据事业部制的特点,设计合适的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

综上所述,相对于国外,我国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的改革起步较晚。本文期望从事业部制的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已实施的案例,以期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2.股份制商业银行现状

股份制商业银行指的是由非国有资本参股的银行。目前,我国国内已经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等几十家,而且会有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成立。

2.1股份制商业银行概况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经济的重要补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加快了进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竞争,也增添了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相比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很大的优势:第一,产权清晰;第二,机制灵活;第三,满意度高;第四,不良资产较小。总结起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这些优势在于其组织制度的改进,它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绩效激励机制也更为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创新方面也要优于国有银行,产品逐步推陈出新。所以,股份制银行具有较强的动力来追求利润,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客户,这就使得股份制银行的劳动效率和服务质量都远远高于国有银行。总体来说,国内的

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之中,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经济效率节节攀升。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越来越在金融业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开始研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与其一起合作,在激烈的红海竞争中开拓出一片蓝海领域。下表为2004年至2010年四家股份制银行的成长水平:

2.2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创立之初到现在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必然有其特殊的制度。但是时间的推移,市场和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原本的体制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今时今日之需,进而出现了一些制度体系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出现的,而另一方面则是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创立之初就有的问题。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出现的问题,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应该认真对待而不能听之任之,这既是对股份制银行自身的负责,也是对每个客户甚至是国家经济建设的负责。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采取的组织结构是总分行形式的直线制结构,这种结构是在总分行的前提下由总行直接发布命令,其他各分行和部门按照总行的命令加以实施进行。一定时期内,这种职能制的结构保证了我国银行业的良性发展,因为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总行的统一管理,全行的利益保持一致,各个部门都以总行与总行的目标保持一致,银行整体的利益要远远高于其他部门的局部利益。这种模式的起源是由于在特定的时期商业银行需要相当大的存款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商业银行就要不断的追求存款规模。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总分行形式的职能制结构充分发挥其优势,不断开拓各地区市场,增大其存款规模。但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直沿用的这种直线制组织结构,权利过于集中,与客户和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部门无法做出决策,只能被动的听从总行的安排。这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必然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被逐渐淘汰。

3.事业部制概述

事业部制是组织结构的一种形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斯隆对通用汽车公司的操作上总结出的一种新的组织结构。事业部制指的是用事业部形式的公司所经营的事业,以某些产品、地区或顾客为依据,按照产品、地区或顾客来划分,将采取事业部形式的公司相关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相互结合,然后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这些相对独立的单位就是公司的若干事业部。各个事业部门要接受总公司的统一管理,但是

各事业部却有着极大的独立性,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设计产品和定位客户,独立经营和核算。事业部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产品等等要素,所以滞后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灵活性相当强。对于事业部制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因为事业部要接受总公司的领导,要听从于总公司的战略,但是却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改变其经营战术。所以从根本上说,事业部是按产品、区域、渠道或客户类别等为标准的,在企业内部划分若干独立的经营单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经营单位实施“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组织管理模式。事业部制有其特有的优势,是直线制所无法比拟和企及的。第一,事业部自主经营,能够使得高层领导从繁琐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专门从事决策,这样就能把精力集中,扩大其管理幅度,同时又能为事业部创造,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高层和事业部都能同时提高其效率;第二,事业部制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的需求来制定其市场和产品,独立经营,这样就能快速反应,及时调整战术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适应性和稳定性都大大提高;第三,事业部是独立核算,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有利于总公司衡量各事业部以及其产品对于公司整体的贡献水平,这样就有利于高层决策机构可以清晰的根据情况来制定方针政策,也有利于高层对各个部门的考核,能有有效的加以激励和惩罚;第四,事业部能够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进而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生产率。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的看到,事业部制并非是一种完美的组织结构,它也有着自身的劣势所在。第一,事业部制需要专门化的人才和设备,这就提高了整个公司成本的提高;第二,事业部制权利分散,有可能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各个事业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部门的利益甚至是公司整体的利益,出现短视行为;第三,权利的分散,可能会削弱高层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性,高层所做出的决策无法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各个事业部,这样管理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第四,事业部的各个事业部门独立经营核算,有可能导致各部门经营理念和文化的冲突,甚至是与总公司的冲突,这样的现象会导致公司消耗过多的经历进而是公司效率降低。当意识到传统的直线制结构已经无法促进发展,反而可能会极大的阻碍盈利能力,所以民生银行大胆改革创新,率先在国内银行业实施事业部制,进行事业部改革,希望借此改变组织结构己经无法适应现在市场形势的局面。

4.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实践

4.1民生银行概况

中国民生银行于1996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又是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建立的规范的股份制金融企业。多种经济成份在中国金融业的涉足和实现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中国民生银行有别于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受到了国内外经济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民生银行股权结构混乱,进而导致民生银行的直线制总分行组织结构出现混乱。民生银行于1996年由工商联带头并且由59家企业的共同努力建立起来。民生银行最大的股东持股比例只有6.45%,所以民生银行的这种股权结构和导致整个组织结构的混乱。股权结构混乱导致成本加大,对于总行的命令无法得到有效落实,而且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其次,各个股东都忙于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对银行的治理加以干涉,使得民生银行倾向于为股东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最后,这种混乱的股东结构会导致银行的决策机构失去自主权,公司治理困难,透明度降低,失去客户的信任。进而,股权结构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生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过于偏重股东和高管。这当中也有银行高层部门权责不明确的原因。民生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本身就不健全,再加上偏重于股东和高管,就会使得其他员工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而传统的直线制组织结构在这种激励约束机制下就无法正常运作,使总分行、上下级无法共同为了银行的利益而努力。

可以看出,对于民生银行来说,这种股东结构会严重阻碍民生银行的发展。传统的直线制组织结构已经无法能够有效的帮助民生银行提升业绩。所以民生银行必须加大力度改变这种局面,这也是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民生银行有着业内的普遍问题,也有自身独特的问题所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必不可少。因此民生银行大胆改革创新,在我国国内率先进行了事业部改革。这不只是民生银行自身的一次改革,也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借鉴意义。而从一些统计数据上来看,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确实给民生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民生银行严重的问题。

4.2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

4.2.1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进程

中国民生银行在2006年初启动了公司业务集中经营改革之后,2007年9月,中国民生银行率先在业内启动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2008年初,中国民生银行全面启动了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地产金融事业部、能源金融事业部、交通金融事业部和冶金金融事业部四个行业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运行。民生银行的这次事业部制改革虽然借鉴了国外大银行的成功例子,但是民生银行也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的,并不是完全照抄照搬。为了实行事业部改革,确保事业部改革事业的成功,做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民生银行就在事业部改革之前就对事业部改革做了很多铺垫,为事业部制改革过程配置了很多基础的制度和工具,如资金池管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以及独立的信贷评审体系等。在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民生银行不急不躁,一步步推行着自己的事业部改革事业。首先在2006年7月进行了分行集中经营的改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民生银行的经营格局更加专业化,而专业化是事业部制的显著特点,这样的做法就为事业部改革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条件;进而在2007年7月民生银行全面推进本行的事业部改革步伐,宣布了进行事业部改革的举措,同年9月民生银行组建了四大行业金融事业部同时总行将经营权收回,并且在11月开始推行了事业部的试点建设,此后又进一步的推广事业部制;最后的一个步骤就是建设基础设施来保障事业部改革,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能力。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民生银行事业部正式成立,下面的图表显示的就是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后的银行架构情况:

图4.2 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组织架构

4.2.2民生银行事业部的部门设置

业务拓展部门设置。公司银行部更名为公司银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内部按照客户所属行业划分为地产金融事业部、能源金融事业部、交通金融事业部、冶金金融事业部,原中小企业更名为工商企业金融部。将原来具有部分管理职能的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和投资银行部转型成为三个产品事业部。

管理控制部门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由原来的授信评审部变更名字而来的,同时,民生银行在分行也设立了风险评审小组。风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会实行一定新办法,比如想各个事业部派驻风险控制官,然后这些风险控制官对各自的事业部进行风险管理并且领导各自的风险管理团队。同时计划财务部成立,这个部门是由原来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财务管理部两个部门联合而成,新成立的计划财务部要负责全行范围内的计划资金和财务管理。对于这些管理部门,总会会专门外派一些独立的人员,比如评审后督促稽核人员等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的方法能够贷款放出后的监督能完全的独立于事业部,不受事业部的干扰,有更大的自主性。

后台信息管理及业务处理系统设置。完成业务数据集中;其次从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会计单证集中处理并且完成系统上线,同时即将上线进行工作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新核心系统,并且将过去的传统综合业务系统予以取缔。到目前为止,民生银行已经建立或在建了8大信息管理系统,其中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产品开发及处理系统、自动支付转账系统、费用定价系统、管理会计核算系统、核心业务处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

5.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绩效分析

民生银行的事业部改革,充分借鉴了国际上现金银行实施事业部的宝贵经验,对公司金融主要产品线和行业客户线进行了全面的事业部制改革,目的是做大做强银行的各种盈利点,提升公司价值。为了做到这些,民生银行成立了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三个产品事业部;并且设立地产、能源、交通和冶金四个行业金融事业部;同时设立工商企业金融直接负责对中小企业的事业部管理。

民生银行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酝酿完善公司金融改革,2007年9月上旬,民生银行启动了首批四个事业部: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工商企业、事业部改革;2007年10月的最后一周,民生银行成立11年来,堪称范围最广、涉及层次最多的一次高层管理人员调动在波澜不惊中结束。至少20名高管履新,整个人事调整过程自始至终不过两周时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完成能源、地产、交通、冶金四个行业事业部和贸易金融部的分人分账。民生银行的计划是在 2008-2009年期间,民生将对此前组建的十大利润中心进行拓展提升,完善中后台系统支持,打造包括租赁、信托平台的全面公司金融业务。到2010年,将主要公司业务集中到总行,全面实行事业部制度。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有可能带来风险,但是最差的结果就是业务量下滑四五百亿元;也有可能有一般的结果就是基本稳定,收益和往年差不多;同时这种风险却可能带来的最好的结果就是收入有一定增长。而在实际当中通过民生银行2008年上半年的业绩可以看出,改革不但没有影响甚至促进了业务的增长。事业部改革半年后,民生银行的事业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要高于全行的平均水平,要高了0.13个百分点,比年初提高了0.58个百分点。08年民生银行的一季度季报显示,总资产达到了10035.4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22.3%,达到了24.57亿元。而且,在08年上半年,民生银行的上浮贷款比例平均为59%,贷款平均收益达到了7.16%,均高出行业的平均水平。不可否认,这些数据都能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事业部改革成效。

虽然,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些问题是不能忽视的,事业部制本就不是一个完美的组织结构。随着市场和具体环境的变化,事业部制也显现出会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矛盾,而且直到现在,民生银行内部对于这次进行的事业部改革创新也还是存在很多的争议的。而且由于民生银行自身的情况,事业部对于民生银行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

第一,事业部改革必然带来事业部和其他部门利益分配的矛盾,这样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内耗;第二,事业部改革给民生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要主动去调整而不能听之任之;第三,事业部改革使民生银行各部门的合作出现了改变,这样就容易造成前、中、后台无法配套,无法有效的合作;第四,事业部改革是民生银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对于我国银行业事业部制方面的人才十分匾乏,解决不了人才缺乏的问题,无法给事业部改革的成功提供有效的保证。

所以,民生银行的事业部改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条改革之路不会平坦而是会充满荆棘。但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民生银行上下都应该树立信心,紧密团结,主动面对事业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确保事业部改革事业的最后成功。

6.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启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了长期以来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进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点小小的问题就有可能葬送经营了很久的事业。因此,当问题出现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积极调整、完善银行建设、改革创新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实际例子就给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做出了表率,让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看到了改革创新的前进方向。

但是,每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有各自的特色或特殊问题所在,如民生银行股权结构存在问题,进而导致组织结构有问题,所以民生银行采取了事业部改革,合理并有效的解决了组织结构的问题,完善了银行体制建设。虽然民生银行在事业部改革的进程中也解决了一些股份制银行存在的问题,如传统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资产质量等,但是事业部改革的目的并不在于这几方面,所以这些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是并不能根本解决。所以在处理各自银行特殊问题的时候是不能够循规蹈矩的,而是要进行改革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盲目借鉴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完善自身,也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存活发展吸取。

6.1事业部制对我国股份制银行的适用性

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其股权结构混乱的问题,事业部制改革能够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民生银行大胆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事业部制并非是一种完美的组织结构形式,它有着自身的优势所在,也有不可避免的劣势,如提高成本、短视行为及利益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事业部制固有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民生银行在进行事业部制改革的过程中就要进行一些措施来限制这些缺陷。虽然从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成就,但是这并不能够说明事业部制改革对我国银行业有着普遍的适用性和借鉴意义。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之所以能比其他股份制银行更容易成功,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其股权结构,二是历史包袱很轻。第一,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收拢业务产生的风险极大的被其股权结构和分先监控机制化解。而其他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股东层要么集中,要么主体不明,这就造成了股东层和董事会的相互制衡力度不足,如果贸然进行事业部制改革,那么风险会大范围集中在总行和事业部部门,这样的结果会极大的破坏银行的正常发展。第二,民生银行历史包袱轻,这里的历史包袱包括利益分配及势力划分等方面。而民生银行的这些包袱不能动摇其根本。但是,如果其他银行进行事业部制改革,那么由于其历史包袱的原因,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其利益分配及势力划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甚至是导致一些根本制度的变革,如利益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变革的幅度会使得这些银行难以负荷。事业部制改革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有利于形成集约化经营优势,有利于建立一体化的风险防控体系,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滋生本位主义,加大协调难度以及增加管理成本等。民生银行为我国股份制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做出了借鉴,但是事业部制对我国股份制银行的适用性还有待商榷,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

通过更多的研究和试验,充分分析其利弊,按照不同的条件来进行,不能完全借鉴民生银行的方式。

6.2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的多样化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己经有不短的时间,但是与国外的大银行相比,我国股份制银行的整体实力还要远远低于国外银行。发展时间的长短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国股份制银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体制、观念、能力以及结构等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虽然我国改革开放成果显著,但是真正与国外金融业加大交流的力度还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我国股份制银行的各个方面都要逊于国外银行。当前,金融危机的阵痛还没有消弧,国外大银行更看重国内金融市场,这是一片还未成被开发的沃土,这样国内银行业就会遭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为国外银行无论从经验和实力上都远远强于我们。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我国股份制银行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改革创新,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存在的问题,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准确把握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我国股份制银行在与国外银行竞争的过程中不被击溃。银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我们也不能任由国外银行掌握我国的经济命脉,所以改革创新是必要而且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尚煜.事业部制理论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借鉴[J].前沿,2005(6):53-54.

[2]庄小鹏.事业部制优劣势探索[[J].商业现代化,2007,3 :51.

[3]王霄勇.集权、分权与国有银行事业部改革[[J].农村金融研究,2005,9:22-24.

[4]刘异.中国民生银行的成功案例及启示[[J].西南金融,2006 ( 2 ) : 55-56.

[5]许国平,葛蓉蓉.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金融研究,2006,(12):73-81.

[6]张四海.商业银行怎样构建和谐金融[[J].金融信息参考,2005(12 ) :30.

[7]乔红涛.M银行事业部改革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7.

[8]姜明生,李芳,陈德棉.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核心竞争力比较[J].现代管理科学,2009(12):20-22.

[9]傅建华.股份制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应把握四条原则「J].中国金融,2008 (12):20-21.

[10]刘媛杰.关于深化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 ( 2 ):38.

[11]张红恩.关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42-43.

[12] S. M.paskoff. Ending the workplace diversity wars [J]. Training,1996(8)

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情况汇报

**县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情况 汇报 尊敬的*市长及各位领导: 正值盛夏,*市长一行莅临**,指导我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工作,传授宝贵经验。在此,我谨代表我社全体干部员工对*市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现将我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进展情况 去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我社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联社改制组建农商银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一是搭建了农村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我社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完善了组织架构,健全了社员代表大会、理、监事会相互制衡运行机制,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奠定了基础。 二是依法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一方面,对原股东人数多、股金额度小、结构不优的**万元股金进行股权改造,现已初步完成原有股金的股权改造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筹备股本金扩充工作。我社聘请中介公司进场开展清产核资、整体资产评估和确认净资产等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 三是改制组建农商银行监管指标大幅提升。7月末,我社账面不良贷款余额**亿元,占比**%,比年初下降**个百分点;资

本充足率**%,比年初提高**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比年初提高**个百分点。 四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进一步增强。7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其中,我社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净增*亿元,增幅*%,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净增额的*%,名列全县金融机构第一位,充分发挥了支持县城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 二、县委政府支持改制组建农商银行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深化我社体制改革,去年,县政府成立了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工管委会主任、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县府办、金融办、县监察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10余个部门为成员的筹建**农商银行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方案》(*府办发〔2012〕*号),要求各责任单位认真履行**农村商业银行筹建工作职责,做到单位“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今年8月,县政府又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工管委会主任、县财政局长**,县法院院长**,县联社理事长**任副组长,县府办、金融办、县监察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20余个部门为成员的县筹建**农商银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综合协调、政府背景类不良贷款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收、诉讼贷款执行、农商银行达标推进等5个工作组,印发了《**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

文章编号:1009-9190(2003)3-0013-07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 REFORM IN SALARY SY STEM AND A B ETTER INCENTIVE OBJ ECTIVE OF STATE2OWNED COMMERCIAL BANK S 李华民 本文对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辖区金融业员工收入水平、分配结构和薪酬体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收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这不利于其外部市场人力竞争能力的提升,其分配结构有欠合理,阻碍了其内部激励效率的发挥。要改变其人力竞争劣势,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改革其薪酬制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决定体制应该规避政府的管制政策,真正建立企业薪酬体制;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强化绩效和人力资本在收入决定体制中的权重,以保证其薪酬体制能够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进必须关注员工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这是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最大的挑战。 中国金融市场的限期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进入,已经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保全政策带来压力。在金融全面开放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还有以在华机构为渠道挖掘中国金融优秀人才的国外金融企业。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为提升整体竞争实力而急需金融优秀人才的新兴股份制银行,依然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更感到高处不胜寒。 一家企业是否具有人力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该企业制度是否与员工职业价值取向一致。现代市场经济中,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职位晋升和个人发展计划等方面,由此决定了企业竞争人才最实用的“手段”就是职位升迁及与之相依存的高薪诱惑。因此,改革现行薪酬体制与晋升机制,优化员工收入分配结构,从制度上为提升人力竞争优势开拓空间,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保全优秀人才,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屏障。 一、薪酬制度的基本功能与实现手段 任何特定行业,其业务技能都有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之分(青木昌彦,1996),一个行业的特殊技能要求及其学习难度决定着该行业人力资源竞争的范围和程度。金融行业业务的同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业务技能的特殊性要求及其学习难度,相对于非金融行业企业而言较低,金融业一般技能可以满足银行业务运作的技能需要。换句话说,为完成银行业务操作,其特殊技能的学习成本较低,这决定了商业银行人才流动的技能门槛较低,决定了商业银行人力竞争的范围较广。具体到特定商业银行而言,其竞争对手除其他银行外,还包括证券、信托、保险、财务公司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教育、政府等行政事业性单位,甚至非金融行业企业等,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收入结构的优化都会对商业银行优秀人才保全政策产生显著影响。与非金融行业内部企业之间人才竞争态势不同的是,银行业与非金融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向存在不对称性,掌握银行业特殊技能的重要岗位员工,很适合成为非金融行业企业的资本运作技术员工,颇受非金融行业企业的欢迎,这加剧了银行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 薪酬制度决定着企业员工劳动收入的水平与结构,它有两项基本功能:保障功能和激励效应。两者体现着社会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的统一。与其功能相对应,员工劳动收入在理论上可分为两部分:保障性收入和激励性收入。前者用于满足员工本人及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和发展需要,其水平高低与一个地区生活消费水平相关,不应随企业效益而有所区别,也不应以个人绩效不同而拉开差距。同一物价水平区域内的保障性收入水平差别不大。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或一国生活水平处于温饱临界点以下的经济落后地区,其分配制度的保障功能处于主导地位,这时均等化的分配制度具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由于保障性收入的均等化倾向抹杀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激励效率,当生产率使居民生活水平摆脱温饱约束进入小康生活水平后,企业个人分配制度所承担的保障功能就应该转交给政府,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就会上升到主导地位,以激发工作效率。一般来讲,外部劳动市场定价的工资决定机制中,社会各企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安排都能够体现激励效率。

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一、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的稳步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 定的客观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不但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也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自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成立以来的20年里,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吸纳者。根据中 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9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居民储 蓄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的66.47%.长期以来,即使是在前几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一直 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有效地保证了储蓄存款的自由兑取。保持国有 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系国家的政 治稳定和社会安宁,丝毫不可轻视。 (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供应者。根据中国人 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9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占全部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56.15%.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根据年报统计,截至2002年末, 国有商业银行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4000多亿元(合并报表数据), 如果加上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14000亿元贷款,则贷款总额达到近 10万亿元。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资金保障。 (三)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单位之间资金结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办理的结算业务占全部金融机构结算业务的80%.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电子汇兑系统,一笔汇款只要几个小时就可到账,极大地加快了社会资金的周转 速度,促动了商品的流转,便利了单位和个人的经济生活。保持国有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内容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零散的改革措施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问题,更无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量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成功改革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最终提高民众的福祉,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注资、股份制改革与上市只是通过银行改革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方式。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问题改革一、导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件事情令世界瞩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忧的是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滞后,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其核心表现是中国银行体系积聚的大量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若干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银行存贷款保持快速增长,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银行体系保持了总体稳定,没有出现过严重的银行危机等问题。不过,中国国有银行体系积累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风险,其自身成为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引爆器。银行部门的不法行为、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公司治理、有效处置不良贷款,

以及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等重大问题给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挑战。银行改革进程缓慢和以往改革措施不配套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银行体系问题的解决及其成效,制约了中国向潜在最优经济增长的转化。“如果不深入改革,以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么银行系统势必会在将来造成新的混乱局面。” 尽管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实现宏大的改革目标仍旧是一个问题。因此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问题在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结束后开放金融业参预全球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行业改革:文献回顾 1.银行功能 Arrow-Debreu-Mackenzie(ADM)模型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金融中介没有存在的必要。金融中介的存在只是因为现实中的交易成本巨大,信息不对称也较为严重。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道德危害(moralhazard)与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所以金融中介可能会优于金融市场,因为中介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可以复制市场的某些功能,可以签订长期激励合约。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除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外,技术进步与资本集聚是经济增长另外两个重要推动力。金融体系之所以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它们能为资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08-9-1 财务预算是对全年各项业务作出科学预测,进而对各项经营活动的成果作出预测估计,并以此作为全年工作的奋斗目标。分级预算和分部门预算是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两种主要预算模式。一些国际先进银行,如花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建立了以业务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组织结构体系(事业部制),分行负责人只作为区域范围内各项业务的协调人,与之相适应,这些银行推行的是以业务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随着银行组织结构体系的改进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商业银行实行了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级预算及其局限 传统的银行预算模式是以分支行为责任主体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即将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责任按照总、分、支行的层次分解落实。分级预算模式有利于各级行在上级行下达的预算框架内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配置各类资源,并在年度中间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充分体现了不同层级上资源配置权力和责任的结合,适应了分支行所处的不同经济环境。 分级预算虽然能对各级行的全年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仍存在不少局限: 1.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从而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分级预算体制下,预算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承担,而各业务部门的参与度不高。因财务部门远离市场,编制的预算有可能偏离业务发展的实际;而上级行财务部门对下属机构各项业务的信息掌握得更加不够充分、细致,从而影响预算的精确性。由于下级机构掌握着比较充分、细致的信息,又有配置和整合资源的权力,逐利的动机驱使下级行从上级行那里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资源,谋取本集体的最大利益。 2.分级预算易造成资源向管理层倾斜,造成一线的资源偏紧,从而影响全行业务的发展。分级预算由各级行层层汇总上报,经总行汇总统一平衡后再层层下达,在层层分解下达过程中,各级行往往先充分考虑本级的需要,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越到下级分到的人均资源量越少,甚至不足以支持业务的良性发展。 3.分级预算的效率低下,整个预算过程历时一般长达半年之久。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庞大,纵向机构大多达四级,涉及的业务广,变数又较大,每级的预算均需较长时间完成,越到上级汇总平衡的难度越高,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影响了分级预算的效率。 二、部门预算及其优越性 与分级预算模式相对应的是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部门预算。它是银行经营管理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及启示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及启示 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能够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可以用不同的组织架构来匹配。为了准确地把握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改革提供参考,我们最近专门访问了欧洲国家一些世界著名的商业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BUS)、瑞士信贷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对它们的组织架构及改革动态进行了专题考察。 一、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基本趋势 最近10年,欧洲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行模式上都作了很大改革,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与调整上,存在三个基本的趋势: 第一,随着市场的发展,西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第二,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跟随市场需求,根据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 第三,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基本的趋势是业务线的调整愈来愈综合、愈来愈简单,过去众多的业务部门都在向两类业务线靠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也即一般意义上的零售金融业务和批发金融业务。 从这次访问的情况来看,我们所到访的几家银行在最近几年都在不约而同地改组其组织架构和相应的业务流程,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的变化在支撑。 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实际上大的原则是两个,一是按地区来组织和推动,一是按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前者是一种横向管理模式,以分行为运作中心,后者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 过去的银行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的趋势则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改变为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则得到极大的强化。 美国银行业从25年前开始这种改变,欧洲银行业大概从10年前开始这种转变。从银行组织架构的演变趋势上看,欧洲银行是在跟随美国银行业,但从银行业综合化发展趋势上看,则是美国银行业在追随欧洲银行业。 现在,凡是大的银行,特别是国际性的跨国银行,在组织架构设立的思路上都已经转变过来。当然,那些规模小、经营范围和活动地域很受局限的社区银行,像信用社、储蓄银行、住房信贷银行等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重组的主导思想 从总体上看,欧洲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可以从总分行制、地区总部制、三大部门系统、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以业务系统为重心来构建等若干侧面来描述。 1.总分行制 虽然从原理上讲,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的内部架构设置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采用总分行制,一是采用单一银行制,但从全球范围内的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总分行制已逐步取代单一银行制。原来主要采用单一银行制的美国商业银行也在最近几十年快步转向全面推行总分行制,总分行制越来越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的主流。在总分行体制下,西方商业银行的分行就是一个营业网点,这些网点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可能从事全面业务,也可能只从事有限的几种业务甚至是单一业务。西方银行的分支机构几乎都称“branch”,很少能看到有冠名为“sub-branch”(支行)的。 2.地区总部制 欧洲商业银行根据业务走向、客户分布、地域特征等,在总行与分行之间设立地区总部,并通过这些地区总部强化对全国和全球各地分行的管理,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和实现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与启示

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能够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可以用不同的组织架构来匹配。为了准确地把握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改革提供参考,我们最近专门访问了欧洲国家一些世界著名的商业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BUS)、瑞士信贷银行和格兰皇家银行等,对它们的组织架构及改革动态进行了专题考察。 一、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基本趋势 最近10年,欧洲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行模式上都作了很大改革,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与调整上,存在三个基本的趋势: 第一,随着市场的发展,西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第二,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跟随市场需求,根据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 第三,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基本的趋势是业务线的调整愈来愈综合、愈来愈简单,过去众多的业务部门都在向两类业务线靠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也即一般意义上的零售金融业务和批发金融业务。 从这次访问的情况来看,我们所到访的几家银行在最近几年都在不约而同地改组其组织架构和相应的业务流程,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的变化在支撑。 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实际上大的原则是两个,一是按地区来组织和推动,一是按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前者是一种横向管理模式,以分行为运作中心,后者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 过去的银行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的趋势则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改变为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则得到极大的强化。 美国银行业从25年前开始这种改变,欧洲银行业大概从10年前开始这种转变。从银行组织架构的演变趋势上看,欧洲银行是在跟随美国银行业,但从银行业综合化发展趋势上看,则是美国银行业在追随欧洲银行业。 现在,凡是大的银行,特别是国际性的跨国银行,在组织架构设立的思路上都已经转变过来。当然,那些规模小、经营围和活动地域很受局限的社区银行,像信用社、储蓄银行、住房信贷银行等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重组的主导思想 从总体上看,欧洲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可以从总分行制、地区总部制、三大部门系统、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以业务系统为重心来构建等若干侧面来描述。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金融 业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难以预料和驾驭, 同 时, 大投机家的人为投机行为也大大提高了它的不 确定性。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 与国外大银行相比十分低下, 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 题, 结合我国实际,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 制, 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大我国商业银 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经营管理体系落后,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一是经营理念落后。国外银行一直坚持“以 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他们一 方面不断研究客户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认真分析 客户的潜在需求, 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客户创造需求。国内银行业近几年虽然进行了改 革, 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甚至严重 背离现代银行规范及要求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 拘 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 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

么”。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仅从银行的角度来考虑, 未能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二是经营体制陈旧。近年来, 国外银行纷纷进行“银行再造”, 将按职能 分工的业务流程改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操 作流程, 使得客户获得便捷的银行服务。据统计, 美国有关银行再造之后, 平均资产收益率上升015%, 平均资本收益率上升6%, 平均成本收益 比率下降了8 - 13%。而我国银行目前仍按部门职能划分经营活动, 将完整的业务流程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 增加了成本, 而且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三是经营手段滞后。国外银行经营手段先进, 自动化程度高, 营业网点银行工作人员少, 具体业务由客户自己在相关设备上操作。花旗银行为了满足全球性客户的需要, 设立了全球联动的区域化单据处理中心, 24小时不间断连续 作业。目前, 国内银行在电子化方面投入不够, 计算机业务软件的开发层次多, 系统兼容性差。拓展市场的手段主要是延长服务时间、增加服务网点、改善服务态度等较为简单的形式, 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而且不能有效吸引客户。 (二) 机构重复设置、冗员过多、人力资源差 强人意

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路(一)

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路(一) 在国有银行上市改制的大幕拉开后,政府与各界似乎都看到了银行改革成功的曙光。然而,2006年的经济运行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的内在机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政府调控经济过热的宏观政策往往存在冲突,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改革中的深层矛盾逐渐凸现,同时外资银行介入的竞争压力也接踵而至。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改革应该如何突围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大战略思路值得重视。 其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应针对信贷扩张的动因,全面创新业务模式和经营机制 我们看到,上半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两大推动因素是信贷和投资。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市成功后的建行尤其突出。前段时间穆迪对2005年中资银行财务实力评价较低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宏观紧缩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压力可能带来不良率提高。应该注意,我们不能说信贷扩张与银行上市之间有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因为这是现有金融体制下所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现象,只能说是,商业银行的上市,如果强化了刺激信贷扩张的某些动因,将会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就国际经验来看,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形成了中间业务为主,信贷业务为辅的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

了50%,甚至70%以上。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是与其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也是与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发展到了较高阶段相对应的。而在当前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以利息收入业务为主的情况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但应向国际看齐,在业务创新与制度设计上做好战略改革与转变的准备。 就此,笔者认为上市只是银行改革的起点,在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全面创新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模式,才能促使其走出信贷扩张怪圈。一是创造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条件。一方面,应以专门机构协调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制定合理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也要建立健全银行的各项服务功能,并且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发展中间业务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产品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客户创造的便利,只有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而银行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因此要努力推进产品创新。此外,银行还要注重以推销消费品的方式推销金融产品,通过市场营销来使客户理解新产品,并实现金融产品“供给创造需求”的途径。 二是真正促进经营管理与内控机制的优化。经营机制改革仍然是商业银行永远的主题,目前部分银行进行股改和上市,确实是银行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对银行治理长期的真正压力主要来自于机构战略投资者和大股东,当前上市银行治理结构中该类主体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银行海外上市的背后,往往是投资者对于“中国概念”和“政

浅议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浅议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摘要: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制度是银行经营管理改革的核心,它的变革将涉及银行资产、利润、负债等各个方面,对银行的发展与未来有着不可预计的重大影响。随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国内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经历着从差额资金管理体制向全额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商业银行也因此迎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资金体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进行全面剖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管理资金的特殊企业,银行的资金体制是一个关乎银行生死存亡重要因素,资金体制不同程度上的变革由内而外强有力地影响着整个银行的运行管理。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实施的是差额资金管理体制,但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发展融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不断推广,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开始有差额资金管理体制向全额资金管理体制转变。本文主要论述了资金体制改革对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建议。 一、差额管理与全额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商业银行传统意义上的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即下级支行有权优先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自我管理和运用,也就是说支行可以先于上级银行调用资金,当下级银行的资金不足以维持正常周转时才会利用借代、转账等手段与上级银行产生金融贸易。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实行的

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也就是说在已有的规章制度下,上级银行和下级银行进行有偿的资金转移,通过这种方法,两者审核业务成本和效益。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则要求分行的所有的金融贸易均要以FTP的价格从总行的资金中心进行购买。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向全额资金管理模式转变,给各方面的资金贸易都带来了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支行的资金管理职能改变 我国银行在实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时,下级银行不受上级银行的管理限制,自主管理所在区域内的一切资金贸易运作,如存款准备金、同行拆借等。而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后分支行的这些职务不复存在,分行所辖的区域居民及企业所进行的一切资金流动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全部都是有上级银行提供负责。这在某种意义上就说明下级分行所流转的所有资金全部来自于上级支行,导致了上下级支行的资金管理职责和内容都需要进行调整。 (二)分行对总行的利润贡献度改变 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相对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更具有保障资金绩效合理的作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自于净利息。由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的净利息收入是计息资产的利息收入与计息负债的利息支出的差,再加上各个银行的利息收入因为业务的原因不尽相同,所以最后的利润收入也就差别较大。在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之后,不论是哪一笔的资金转移流动在进入到总分行的资金管理中心时都会产生一个成本率。所以,资产负债比例、期限、结构等布置

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十年改革之路

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十年改革之路 内容摘要:邓小平同志1991年视察上海的时候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这段话言简意赅地点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改革的尝试也从未停止过。2003年,当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股份制改革之旅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强调:“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改革。”以上种种,皆可验证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的主要宗旨在于回顾国有商业银行自1978年以来走过的三十多年的改革之路,以此来思考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股份制改革 正文: 一、引言 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件事令世人瞩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水平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地位日益显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和平崛起的美好图景。忧的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业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核心表现就是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而积聚的大量风险。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显得刻不容缓,当然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在不同阶段所存在的弊病,然后依据相应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对症下药,才能使我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契合,相协调。 二、改革开放前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所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在“大一统”体制下,没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别,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即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而与此同时,它又从事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信贷中心为一身。因此,从银行机构设置上来看,国家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完全没有区分,更不存在银行间的竞争关系;从银行业务上来看,薛暮桥曾经指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所有基本建设投资都由财政拨款,连定额流动资金也靠财政拨款。银行只承担产品周转中所需流动资金贷款。银行还代管财政收支款项,几乎成为财政部的出纳机构。 [1]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秦池江也回忆说:“金融体制形成了全国大一统,实质是什么呢?完全用国家的计划分配来取代市场经济,取代原来的城乡互助交流。银行的信贷制度完全受政策和计划的限制,而且要监督企业的资金,所有资金都要通过银行有关部门同意。”可以见得,在这种体制里面,企业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经济效率也变得低下。秦池江

浅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浅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迅速变革,金融自由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演变,渐进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历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阶段式向前推进的。我曾在不同场合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阶段进行过分析。二十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84-1994年的专业化改革阶段 198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加上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和原行使财政职能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1979年恢复的中国农业银行,这四家银行成为国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则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自此,中国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 (二)1994-2003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 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至此,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同年11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法人管理、绩效考核等。 这一阶段,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逐步建立,外部行政干预明显弱化。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等层面上进行,尚未触及到体制等深层次问题。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观察思考 商业银行 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文/李文化 内容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以股份制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对分支机构扁平化力度,有效地增强市场竞争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组织 架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变化不断调整。本文从商业银行改革 实践中所反映出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内设机构与岗位设置存在的相互不协调不匹配的 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寻解决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决策与执行层设置分工不合理。目前,商业银行已基本能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 制指引》的有关要求,设置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但某些方面具体设置分工不尽合理。例如,在有的分支行建立的审贷委员会存在由行长担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参与委员会的审 议与表决,使得决策与评审没有分离。二是岗位职责不明确,岗位职责设定没有体现岗位 监督的原则。有的实行了客户经理制度,但在业务发展上过于依赖,尤其是办理住房按揭 业务时,往往是由客户经理一人负责从客户接洽、贷前调查、资料收集以及办理公证等流程,造成了内控滞后。有的虽有银企对账制度,但银企对账由营业网点负责,没有统一管理。基层营业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业务人员兼职的情况。岗位设置不合理,削弱了内控监管职能,不相容岗位未能实施有效分离,为营私舞弊创造了有利条件,存在 引发案件的隐患。三是缺少 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巴塞 控制制度不完善,对一些重要业务的管理存在盲点。一些新的岗位设立后没有及时制 定完善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出现风险控制真空。如目前各行普遍推行的客 户经理制,由于片面考虑营销效果,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经理的素质、能力,对客户经理的 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容易形成客户经理为了自身利益,帮助客户违规办理存款、贷款 业务及结算业务,甚至容易出现内外勾结,引发案件。二是内控制度不够合理。随着改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资料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在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主体,我国国有银行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容置疑,但是现如今其本身体制已严重束缚了自身发展。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不仅有利于其本身经营效益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改革发展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体制 中国现有的机制体制决定了短时间内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然而,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经济效益下滑、风险规模增加。因此,加紧实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银行金融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中国金融全球

化、国际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20多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随即受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银行业开始调整其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扩展到证券、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至此,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信用中介功能、融资功能,还具备资产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皆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规模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上都位居世界银行前列,但没有达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在风险性方面,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占比大,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国外高。在效率性指标方面,从人均利润率看,我国国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 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中央法规 > 行政法规及文件 > 国务院 【法规名称】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 【颁布部门】国务院【法规文号】 【颁布日期】2006-12-26 【实施日期】2006-12-26 【是否有效】有效【效力级别】法规性文件 【批准部门】【批准日期】 【失效日期】 【全文】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等重大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近年来,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着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这些酝酿多年、难度很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多年来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身也积累了严重风险。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十分关心和重视,国际国内亦十分关注。2002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工作小组,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200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成为产权清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并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试点。为加强对这项重大改革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由其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向试点银行注资,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行使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控股股东职责。国务院明确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必须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2003年12月,国家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2004年8月和9月,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国家向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2005年10月,工商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银行分别于2006年6月和7月在香港H股市场和境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工商银行于2006年10月以A+H股的方式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成功上市。 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认真总结我国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包括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改革步骤的总体方案。结合各家银行的实际情况,按“一行一策”的原则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在国家注资时,成立汇金公司,由其代表国家对试点银行履行出资人职能,明确了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与措施。在处置不良资产时,严格进行外部审计,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采取市场化模式处置不良资产,努力减少损失,防范道德风险。在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按照产权清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要求,制订了公司治理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