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情境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情境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情境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情境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目的的创设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运用过程中要坚持问题性、生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原则,在不同的课堂需求中采取诸如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情感氛围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本文主要针对情景教学法的基本内容,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基本要点和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等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字情境教学电工基础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目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常常使教师们绞尽脑汁。教法研究人员在不断的研究中,已经总结出几种比较利于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多种方法,其中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颇具效果,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具体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将知识轻而易举的掌握,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都广泛使用,并且效果极佳。

一、情景教学法概况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或者是引入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且使学生的心理机能也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它是在对生活和社会的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时期,这一时期的数学知识也体现了很强的基础性,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较为枯燥的数学学科教学,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上,更不能做到高效学习,想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数学学科的实际特点,转变教学模式。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下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本文结合现阶段的社会理论实际,分析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发展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实际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知识提出来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认为一个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境教学法作为新时代提出来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展示丰富多彩的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教学知识。 1创设有效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来源于英国应用语言学,他们强调情感和认知的相互作用,我们都知道,大脑的左半球主管逻辑性等较为理性的思维,同时也负责语言能力;同时,大脑右半球是较为感性的,主要负责情感,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来源。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的过程,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和学生的听觉感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只能发挥大脑一半的思维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经说过,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即对知识的认识要从理性转化到感性阶段,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将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讲解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有效情境,展示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到新的环境氛围中,注重情境教学法中的情感性和形象性,根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

电工基础教学反思 张青 一、走进学生,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电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 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我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电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说,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针对学生情况,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电学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

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品课教学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可以较好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等。 讨论式教学法能有效改善思品课的枯燥乏味,却给广大思品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思品课这门学科在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一,很少有学生会像学习语数外那样自己进行预习准备工作,因此讨论前的准备主要还是由教师布置和展开。思品课是社会课,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如果教师想要通过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不进行充分的准备是不大可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的。 一、教师应该仔细阅读研究教材,搜集相关时事资料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内容。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准备教案、板书讲课和写出答案及讲解的流程,而是要有新的思维方式,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初中思品教材尤其是九年级教材几乎每年都随着时事的重大革新而发生变化,近几年来汶川地震的案例,十八大的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要求等陆续加进初中思品教材中,初中思品教材改变了以往那种“观点—论述—事例论证—问题思考”的呈现方式,而是活动在前,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教材的理论性减弱了,实践性增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同时,思品学科是有一套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这些对于教师来说增加了教学难度,逻辑的严密性受到挑战。因此,教师既要落实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其知识结构,又要使课堂活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讨论式教学法的“新”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与探索性。教师在选择讨论的问题时,一般将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讨论有广度性、深度性和创新性。思品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时代嗅觉,关注每天的时事新闻,特别是通过研究国家的重大政策,重大事件的发生变化,将这些时事内容与思品课教材教学相联系,为丰富讨论式教学的素材和议题做好准备。 二、教师要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讨论形式 一节课讨论时间、座位的安排和讨论形式是全班性或是小组性的或是同桌讨论,这都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都是灵活的,且都是促使讨论式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达到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讨论素质的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接受能力等情况。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平时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当然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光靠思品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因此,思品教师从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观察班级和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总体上在哪些能力上表现得较强,哪些方面比较弱,在思品课堂上教师要抓住该班学生的优点,利用这种优势让他们体会到讨论式教学的乐趣和成果。比如A班学生表达能力强,那么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根据情况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大力表扬和鼓励;B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那么教师对于该班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创新就应该有所设想、有所准备,讨论本来就是开放性的,学生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也是正常的,教师只有课前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多阅读资料,做足准备,才能很好地应对。总之,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详细了解才能掌控讨论的节奏,真正达到讨论目的。 三、教师要精心准备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兴趣 讨论题目和讨论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是一次课堂讨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一般在讨论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四种问题:一是题目设置过于简单,不值得讨论;二是题目设置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没法讨论;三是问题设置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不想讨论;四是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设置讨论题目时应该努力做到把讨论题目具体化、明确化、层次化,可以有意将讨论内容设置成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在难易程度的把握上,教师要尽量设置那种使学生必须在经过集体的努力后才能较好地得出结论的议题。互联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杂

故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故事情境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在英语课堂上我经常采用故事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和表现欲强,爱唱、爱演、爱听故事。而故事里有讲解、有音乐和丰富的画面,由于故事知识涵盖面广、语言信息量大,同时又蕴含了一定的寓意,因此故事能轻而易举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既符合其思维习惯,又能满足其积极的参与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儿童始终对学习保持浓厚的求知欲。 故事情景教学法是指利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为主干,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和需求的故事情境来进行教学,可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声音、图画、肢体语言、多媒体等,以达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效果。它以故事情节为教学载体,以兴趣为支点,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把教学目标渗透其中,把教学内容融合其中。 比如在讲现在进行时涉及的单词和句型时,利用一组画面故事来引导学生学习现在分词。动物们walking,遇到难走的高低不平的石头jumping,遇到河流swimming,累了sleeping,时间来不及了running或flying来参加生日会的合理情景,不留痕迹地完成了单词的呈现。故事里有大量重复性的语言,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句子的不断重复,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记忆,反复讲述故事,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复述,并能较轻松地记住这些词汇和句型。生动的故事把这节课的语言点不知不觉中装进学生的脑海中,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掌握了相关的语言点。有效地降低了教学难度以及学生面对新知的陌生感,优化教学效果。这样的整体故事清净设计的教学目的,只在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词汇操练的意义,代替了枯燥的机械操练,让教学难点在学生趣学、乐学中引刃而解。无需机械单调的重复,无需刻意的记忆,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掌握进行时态的单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堂简单的单词句型教学课,使之成为一堂内容丰富、有趣的故事教学课。操练中锻炼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有效激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动性。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反思与策略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反思与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已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学生深入思考后,需要问个“为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是真正地启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问题性的思维过程,而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巨大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并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获得认知和能力。 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实施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教师如何设置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关系到探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2.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用一种新颖的、充满睿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学中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或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并且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 4.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马上就能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思起于疑,有

【电工标准】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 108学时 适应专业:应用电子专业 长沙工商职业中专赵浩 2010年6月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基础》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04 适应专业: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 一、课程概述 本学习领域是针对电子企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安全用电、触电急救、电气线路的安装于应用、电气设备检修调试等专业能力而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同时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是以行动领域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综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思路设计的,安排了6个学习情境:用双联开关在两地控制一盏灯的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安装与测试、日光灯电路的分析与制作、照明配电箱的安装、吊扇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 本课程的前设课程为《初中数学》、《初中物理》。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 二、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1)基本知识点: a.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b.理解电压源、电流源概念,掌握其等效变换的方法。 c.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路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电量。 d.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 交流电路。 e.理解并掌握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经济意义。 f.了解串联、并联谐振的条件和特征。 g.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线的作用和负 载的正确接法。 h.了解分析非正弦周期信号线性电路的概念和方法。 i.了解变压器工作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机械特性、经济运行和额定值等。 j.了解常用低压电器结构和功能,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能连线操作。 k.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功能,及正确使用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意义,具有选用仪表类型、量程范围、分析测量结果的初步能力。

应用行为分析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应用行为分析法概述 应用行为分析法简称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较为细小而又相互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孩子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它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这是一种常被用来对有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与训练的操作性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外较多地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训练。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核心是步骤分解,即分解目标、使用提示帮助、强化、反复练习。 第一、分解目标 顾名思义,分解目标就是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细小且相对独立的步骤。 在目标的分解时,要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程度的孩子有不同的目标分解,同一程度的孩子可能因为学习的接受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目标分解。例如,小豪和华仔两位同学都认识很多的汉字,但是他们掌握汉字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小豪是从认识单字开始,再到认识词语,最后通过字词来读句子;华仔正好相反,他从句子中认识单字,再通过单字学习词语。因此两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步骤分解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在训练中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情绪表现及接受程度并做经常性的适度的调整。 设置的目标要可直接用于操作,越细越有效。比如,在教拼图时,第一步是给他两张单色的,但是镶嵌口幅度很明显的图片让他拼,目的是让他将两张

分离的图片通过拼凑合成一张,容易产生成功感,有利于后面的学习;第二步是给他两张颜色差异较大,但镶嵌口仍很明显的图片让他拼,使他开始注意画面有所不同;第三步是给他两张有图案但镶嵌口缩小的图片让他拼,从中将图片和镶嵌口结合起来;第四步是在原有的图片当中增添一张镶嵌口不吻合的图片,让他了解并不是每一张图片都可以拼凑成完整的图片。往下的步骤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 从中可以看出:应用行为分析法把每项技能分成很细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习第二步。 第二、使用提示帮助 孤独症孩子的障碍或异常主要体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因此要让孤独症孩子认识一种事物,明白一种现象,模仿一个动作,建立一个概念既缓慢又困难,更不要说让孤独症孩子自觉的去学习某一样东西了。这个时候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的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提示等)帮助。 使用提示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在指令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保证孩子反应的正确性,使强化的目的加以实现。比如认识形容词大小,拿出一个足球和一个乒乓球,让他从中拿出大的球给老师,如果他不理解大小的概念通常的反应都比较随意。这时就必须示范或手把手的提示,指着或拿起足球告诉他“这个球大”,然后再让他依葫芦画瓢完成指令;如果他认识足球和乒乓球,可以语言提示他“足球大,把大的球拿给老师”。 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可能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通过多次的提示和

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准确的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现代很多的教学活动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这样的教学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潜能,未能摆正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在教师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本文拟以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为例,对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课堂实施及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实行初步分析。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以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以讨论形式实行问题的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它提供了师生集体研究、探索问题的条件和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首先,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改变灌输式教学法。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只满足于传授知识, 而应该善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而讨论式教学法正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形式。因为讨论式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问题, 并在思考、分析、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本水平, 从而实现语文课的根本任务。 其次,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转变为主动查找和阅读大量参考资料,拓宽知识面,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讨论式教学法也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水平,创新水平,沟通水平以及语言表达水平。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都能有效的各抒己见,听取他人意见,与他人沟通,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语文课的讨论必须要经过缜密的设计,科学的指导,才能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讨论过程。一般来说,讨论式教学法能够分三个步骤实行:课题准备,小组讨论和教师总结。 首先是课题的准备阶段,这也是课堂讨论的前提。在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积极的参与。语文课任何一切新课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都应该首先从辅导学生读书入手, 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设问、质疑,读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应该准备设计将要讨论的问题,小组的编排,以及拟写讨论的

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字数:2870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12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情景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本文主要阐述情景教学法的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以及情景教学法的理论背景,从而在理论方面证实情景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建构主义;情感过滤假说;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91-02 为了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对情景教学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整理,并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情景教学法也叫视听教学法,它是一种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情景为中心,充分利用手势、图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简单来讲,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有意采取一些措施为学生创造某些情感和特殊的环境。它起源于帕尔默(Palmer)的口语教学法,由英国著名的学者霍恩比(Hornby)倡导。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情景教学法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古根汉(G. Gouhrnein)和古布里纳(P. Guberina)。在1970年后,情景教学法被介绍到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一、情景教学法的定义 英国的学者Hornby主张,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要先向学生介绍新的单词和句型结构,为阅读文章做好铺垫,然后再进行文章的处理。他认为,在向学生介绍新知识时,一定要与教学情景内容结合起来。他的情景教学法的提出,为后来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Hornby (1981)认为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自从情景教学法传入中国,我国的专家和学者也开始了对情景教学法的研究。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刘世生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创设场景,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使学生参与其中。于瑶(2003)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的对情景教学法的定义主要源于弗斯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是根据言语背景和上下文来寻求意义”。她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努力创造出各种真实自然的教学情景,学生沉浸其中,并感

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浅谈【最新版】

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浅谈 摘要: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用“趣、新、情”教学法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趣味化、生活化,达到活跃课堂气氛、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据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做一些粗浅探讨。 关键词:趣味;创新;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14 《电工基础》作为数控、机电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数职业中学学生在学习这一门技术基础课时,产生畏难心理,缺乏学习兴趣。笔者感到: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难点转化为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觉得有画龙点睛的感觉,这样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不但能减少教学难度,而且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易记,更有助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 一、趣味式教学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生活化,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授“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时,由于载流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电磁力的大小和磁感应强度、导体中的电流强度、导体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有关外,还与其所处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夹角有关,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乡村家庭晾晒衣物较多使用搭杆晾晒,天下雨了,此时横置着的晾衣杆一下子便被淋湿(因为它与雨线垂直)。但如果晾衣杆是竖置的话,那它就不易被淋湿了(因为它与雨线平行,并以粉笔作示范说明)。现在把均匀磁场当作雨线,把载流直导体当作晾衣杆,自然引出结论:当载流导体垂直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放置时(90°),导体所受到的电磁力最大;当其平行放置时(0°)不受力。如载流直导体与磁感应强度方向成a角时,那导体与磁感应强度垂直方向的投影L为导体的有效长度,即有效长度=实际长度×sina,导体所受的电磁力F=BLLsina。这些想象生动有趣,知识中有兴趣,兴趣中有知识,想象的事物来源于生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搞活了课堂气氛。 二、创新式教学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的记忆 在《电工基础》中常碰到的问题是抽象的概念、难记的定义、难懂的结论。在讲解这些知识时,不可能全部用实验得出所有的概念,定义。如“电位”和“电压”,是很多学生学习《电工基础》中一直容易混淆的概念,但又是各后续课程使用较多的概念。若忽视了这两

讨论式教学法及其运用.

杭州市化学会 年年会论文 2004 讨论式教学法及其运用 桐庐中学姜永良 311500 摘要讨论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盛行,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利用该法组织教学,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本文就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基本条件、程序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运用 近几年来,我们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实验—讨论法”、“单元教学法”、“研究探索法”、“程序启发教学法”等,它们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结合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的。课堂讨论在国外也十分重视。在美国和日本中学各年级的教学中,课堂讨论相当盛行;在俄罗斯的新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年级必须更多地进行讨论式的课业。”奥斯本所创立的一种所谓“智力激励法”实质上也是讨论法。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法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 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关键是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能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利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讨论式教学的信息交换模式是: 这种模式决定着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

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法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 ABA)在1987年由Lovaas报道,对一组19例孤独症儿童采用ABA疗法干预2年时间,结果有9例儿童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儿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一报道引起了轰动。其后许多研究者重复了ABA,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Lovaas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认为即使对于较大的孤独症儿童,ABA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刺激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 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典型DTT技术包括以下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③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 reinforce);④辅助:根据儿童的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程度,逐渐减少提示或帮助;⑤停顿(interval):在2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要有短暂的休息。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治疗强调为每周40小时。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ABA的特点是:①方法结构化;②教学系统化;③操作目标化;④非专业人员可以操作;⑤实践性。学习ABA不能只通过我们掌握有关理论原则,理论学习虽是不可缺少的,但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经历。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ABA的原则和技巧,才能真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技巧。 二、任务分析法(目标行为分解) 把要培养的行为分成若干个子行为,然后用正强化一步步培养建立的过程称为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就是说把学习的最终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的小步骤动作行为,让儿童循序逐个学习每个小步骤的行为,最终完成目标行为的学习。具体由塑造法和连锁法来实施的。 目标行为指训练时所期望出现的行为及达到的标准。 例如:(1)小明能独自行走十步远的距离。 (2)小明在帮助下,能用筷子吃完二两面条。 (3)小明在1个月的训练期内,每日撞头次数由10次降为3次。

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好处

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好处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入了诸多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健康成长。情境教学法正是通过"情境"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在情境化的故事中得以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魄,情境的设置是让其掌握运动技能的一种教学载体。它的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健康。 ②符合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取最佳注意力,再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低年级立定跳远中,设计小兔子秋游的情境,让小兔子(学生)在秋游中学习各种跳跃本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③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教学法是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主角,学生在角色中要完成各种学习内容,以达到教师在课前为此预设的目标。它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子,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④符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建议,改变以往呆板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学习的乐趣。 2、有利于中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 中低年级学生在意识水平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对"造境"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区分不清。他们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渐进入角色,使学生沉浸在欢乐中,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完成各个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3、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它的目的就是要让其为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服务。如:在教授立定跳远时,设计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先让学生模仿青蛙跳:双脚用力登地,向上跃起(重点);后在观察中注意落地的感觉:轻巧落地(难点)。以此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目的的进行练习。 4、能寓教于乐,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法把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游玩、锻炼中养成各种品质,形成道德规范。

《电工基础》说课稿

《电工基础》说课稿 授课班级:13机电(中)1、2班 授课地点:2号教学楼303、309 授课教师:李春菊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本课程是《电机与变压器》、《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前修的基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坚持中职性,体现中职人才培养的特色 中职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 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 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 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生产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生产岗位任务为基础选定学习项目、组织学习内容,以具体的生产岗位为单元模块,把电工基础涉及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整体性地呈现。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知识拓展的形式,注重补充生产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电工电路设计、制作、测试与调试等能力为基本目标,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冯立坡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注重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它有助于学生克服如胆怯等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思想品质;在实践中实施问题教学法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并注意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提问原则;问题 一、问题教学法及其特点 现在我们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有创新首先要有批判态度,问题教学就是要学生充分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具有批判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既是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又是思维过程的前提。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才会有领悟,才会有创新。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注重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结构性、逻辑性。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问题教学必须按照教材知识的逻辑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把教学内容分成许多连续的知识点,再用问题把这些知识点串成一个系列。整个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安排。还应该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即建立教学中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问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思考,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2)递进性、发展性。学习本身就是学生通过调节自己内部的认知活动,达到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过程。在教学的知识结构中要遵循知识的发展性原则,问题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前提下产生,并通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准备性知识才能进行思维,产生思想。从认知结构角度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认知结构也得到了发展,即在原认知结构基础上接受了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内化形成为新的认知结构。同时,知识的掌握、认知结构的发展又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3)交互性、融洽性。在问题教学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在教师帮助下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从而获得较深刻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问题教学中由于教师也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学民主,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通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和努力提高自

应用行为分析

【主要内容】 ABA的基本知识:名称与历史起源;理论基础与原理;基本思想与原则;课程与实施要求 ABA的重要前提:行为评估与分析 ABA的基本原则:目标行为分析/分解 ABA的操作方法:分解式尝试教学法(DTT);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 ABA的三大策略:强化策略;刺激控制策略;厌恶控制策略 ABA的主要应用:适应行为的培养;问题行为的解决 ABA的发展趋势:言语-语言治疗与ABA相结合 ABA的基本知识 .名称与历史起源 .理论基础与原理 .基本思想与特点 .课程与实施要求 名称与历史起源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简称ABA),也称“行为训练法”、“行为改变技术”等。“行为分析”是研究行为、行为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应用行为分析”是将行为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应用,以达到理解行为和环境之间功能性关系的科学。 Applied—应用 学校(学业学习/功能性学习/职业训练/人际互动/班级管理) 家庭(生活训练/家事学习/亲子互动/教养方式/休闲娱乐) 社会(社交活动/职场适应/社会规范) 医疗(行为/药物/心理) Behavior—行为 所有面向(社会/认知/情绪/语言/游戏/心智/动作技能) 可观察、可度量、具体的(三者缺一不可/行为目标的基础) 排除主观价值判断(教育公平/个别化教育)

Analysis—分析(科学、验证、系统化) ABA作为一种干预模式,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伊瓦·洛瓦斯(Ivar Lovaas)针对自闭症最突出的行为障碍问题,基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操作条件作用而发展演变出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为训练技术和操作系统。 Lovaas博士及助手于1987年和1993年发表了两个追踪研究,结果表明ABA早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功能。19个接受密集行为治疗的孩子,有9个能成功地完成常规教育课程,并在智力测验、适应技能和情绪功能方面,看不出他们和同伴有什么差别。即便是那些没有获得最佳结果的孩子,也在语言、社交、自理和游戏技能方面有重大收获,除了两人以外,其他孩子都发展出了功能性语言。在这一研究中,孩子开始接受治疗的年龄都在三岁以下。他们平均每周接受40个小时的个别治疗,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本科生实施,并受到研究生和心理学家的指导,平均治疗时间在两年或两年以上。 1993年凯瑟琳·莫里斯(Catherine Maurice)出版《让我倾听你的心声》(Let Me Hear Your Voice),记述了她运用行为课程对两个自闭症孩子的治疗,之后ABA迅速广泛流行。与许多专业人士和儿童家长一样,Maurice女士一开始对行为治疗不甚了了,曾认为行为治疗太消极、太僵化。此外,她也曾认为,行为治疗效果有限,会使儿童形成机械的行为方式。但其经验证明,积极、灵活地运用行为治疗会取得显著效果。 1998~2004与美国法律有关ABA之听证会及法院判决显示,ABA被肯定是自闭症教育中最有效之介入策略。目前,ABA在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国际ABA协会有41个会员国家),它非常完善地诠释并运用了“正强化”、“惩罚”、“消退”、“链锁”、“辅助/提示”、“渐隐”、“泛化”等行为矫正技术,在操作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程序。 【小资料】ABA的经典研究及实践项目 ◎UCLA幼儿自闭症项目(Lovaas负责) ◎“五月学院”的研究(The May Institute Study) ◎默多克早期干预研究(The Murdoch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加州大学-旧金山研究项目(The UC-San Francisco Study) ◎莫里斯儿童项目(The Maurice Children)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作用。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大有益处。每一位教师实行课堂改革,新课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现在的数学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课时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当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3)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4)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每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和“表演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