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与负向(消极)功能

(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

美国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 古代社会的教育

1. 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出现了老师和学校教育,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世界各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共同特征:①学校教育成

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

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手工小生产的生产者不需要通过学校培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夏:学校设置“序”“校”

商:文字记载和出土实证的学校出现在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奴隶贵族学习礼乐学校。

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显著特征:“学在官府”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的中心。

春秋战国:春秋突破学在官府,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战国养士之风大盛,儒墨影响最大,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当时特点是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设立太学,为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专门研究文学艺术。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

的“文翁兴学”。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置专门的学校(四馆);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重振儒术,采取科举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和二馆。

宋元明清:宋代产生程朱理学,科举考试的依据是“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宋代书院盛行,明代后八股文称为科考的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教育开始

走向衰弱。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和佛教教育。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按高下分为:婆罗门即僧侣,统治者;刹帝利即武士属于统治者;吠舍即平民;首陀罗,即奴隶。

(3)古代埃及

先是宫廷学校,后开设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培育贵族,平民无受教育权利。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的教育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中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

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目的是培养终于统治阶级

的强悍的军人。

古罗马:家庭教育是主要形式。

(5)中世纪的西欧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有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培养教师和僧侣,内容是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培养封建骑士,内容是骑士七技

(6)文艺复兴的欧洲教育

新的世界观:“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

教育的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8个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按照教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论教育对象:先天一样,后天形成。主张:“有教无类”

论教育作用:教育具有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后天形成。

论培养目标:培养得才兼备的君子。

论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伦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而知新。

(2)孟子

孟子坚持“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

“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本性。最强调尊师。

(4)墨家

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特色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儒家六艺

(5)道家

“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就好

(6)《学记》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成文在战国末期,从正反方面总结儒家教育

论教育功能:教育与政治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

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学制体系。

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记》的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课内课外相结合)、豫时孙摩(“豫”预防,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

就要采取预防措施;“时”把握教学最佳时机;“孙”不陵节而施,教学遵循顺序进行、学不躐等;“摩”学习中互

相观摩,取长补短)、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

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2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助产术或产婆术强调启发诱导学生;问答法(讽刺、定义)

(2)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与政治密切相关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教育是国家每一个人的。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专门论述教育著作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家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归纳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①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同时具有现世目的是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

②“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③教育适应自然: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教育要适应自然。

④学制系统:出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⑤班级授课制:他确定班级教学制度和理论。

⑥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行和巩固性,自觉性

(2)卢梭

坚定“性善论”《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核心是教育的任务是是儿童归于自然。人与生俱来自由平等,纯朴良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教育。

(3)康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裴斯泰洛齐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上,将教育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要遵循自然。要素教育论:从简单要素到复杂要素。

(5)洛克

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教育的目的通过家庭教育是培养绅士,提出“绅士教育论”

著作:《教育漫话》,

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是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教育性教学原则,指教学具有教育性

④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和方法。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杜威

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新三中心论”指“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

教育》及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学校即社会等

②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③“从做中学”: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提出五步探究教学法。

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验证这个假设。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后,西方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杜威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

(3)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 实验教育学

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 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等德国;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3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和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一马克思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

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

育学著作。

5 批判教育学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1)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3)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4)其他学者的观点

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的发展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认为学校教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 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

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原则:高难度、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发现法

德国瓦根舍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法国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代表作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的华勒。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

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雾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2)学校文化的构成: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构成

观念文化又叫精神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可以分解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规范文化又叫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是发挥育人职能的保证。

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四)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其中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最高层次。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是校长。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2.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就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特点: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3.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学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万物皆有备与我;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势力说”)

(二)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万能论: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学校教育是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是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1)外部依赖于家庭环境,社会发展状况

(2)内部依赖于教育自身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三个层次组成: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张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要求: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是违背该原则的。

(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即年龄特征。

教育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最近发展区:即能使学生接受又要高于当前水平。

(三)不平衡性

发展关键期: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也称为敏感期、最佳期。

教育要求: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施教。

(四)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要求: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五)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统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群体间,如

男女性别的差异。

教育要求: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施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当前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普遍)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特殊、具体化)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发生的变化。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

(一)(1)个人本位论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赫钦斯、马利坦、马斯洛、萨特等。

(2) 社会本位论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孔德

(3)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观点: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三)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教育即生活。

六、我国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意提高全民素质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3.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概念)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开展素质教育?)

(1)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类

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⑤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方面和教育管理系统方面。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四)人口发展状况

(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902 壬寅学制日本《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

1903 癸卯学制日本《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体现“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

1912 壬子癸丑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是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

性质的学制。

1922 壬戌学制美国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

为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

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横向: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

纵向: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

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

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进思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五、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

双轨学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美国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3.非制度化教育

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

(三)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其他说法:

1.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心理保健者角色)

2.学生心灵的培育者角色(学习的指导者角色)

3.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全面性、多样性、差异性

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3.连续性:时间连续

4.广延性:空间广延

5.长期性:周期长,影响具有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间接性: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7.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8.示范性

9.劳动方式个体性

10.劳动成果群体性

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概念: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2.分类:权利威信、信服威信

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形成: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教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六、教师专业发展

(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二)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知识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奠基阶段)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

《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题

3.学生是责权主体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二)两种对立的观点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卢梭、杜威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一)专制型师生关系

(二)放任型师生关系

(三)民主型师生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3.环境方面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六、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理想师生关系):----2013年市中简答

(一)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二)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三)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四)心理关系:心理相容: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义

(一)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等。

中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孔颖达《诗经》作注;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定义为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美国的博比特《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二)课程内涵的几种界说

1.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

2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5课程即活动或进程

(三)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 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

(一)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对学生学习要求角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四)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五)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六)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2012莱芜简答题)

(一)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2.评价

优点:(1)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运用。

局限性:(1)以学科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分裂开来,不能整体地、联系地进行学习;(2)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能学以致用;(3)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倡导者:杜威

别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

1.基本主张: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2.评价:

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评价: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1)片面地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概念: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从大到小排列)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四、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节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一、课程计划

(一)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一)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二)课程标准的结构(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三)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三、教材

概念: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可以是印刷品,声像制品。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应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第四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概述

概念: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一)课程的横向结构

(二)课程的纵向结构

二、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苏州大学军事理论思考题

苏州大学《军事理论》思考题 2011年更新 1.什么是国防?有那些基本的要素? 答:国防,即国家防务,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采取的防卫措施的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和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的主体、、国防的目的、国防的手段、国防的对象 2.国防分为哪几种类型?每个类型最典型主权的国家或集团是什么? 答:(1)扩张型国防,美国 (2)联盟型国防,北约 (3)中立型国防,加拿大 (4)自卫型国防,中国 3.我国国防历史的启示是什么? 答:(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4.根据《国防法》的规定,公民有哪些方面的国防权利和国防义务? 答: 权利: (1),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 (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利 (3),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补偿的权利 义务: (1),兵役义务 (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4),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5),保护国防秘密的义务 (6),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5.我国国防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防的领导 ②.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③.国防建设服从和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④.实现国防现代化 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 ⑥.实行军民结合,全民自卫 ⑦.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⑧.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6.我国的武装力量体制是怎样的? 答:我国的武装力量构成属于多种武装相结合的形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 7.国防动员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 ⑴.武装力量动员 ⑵.国民经济动员动员 ⑶.人民防空 ⑷.交通战备动员 ⑸.国防教育 军事思想 1、什么是军事思想?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 萌芽时期,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发展时期。 2、《武经七书》指哪几本兵书? 答:《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3、《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观点有哪些? 答: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⒊先胜而后求战 ⒋重战、慎战、备战 ⒌不战而屈人之兵 4、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 ⒈基本内容: ⑴战争观与方法论 ⑵人民军队思想 ⑶人民战争思想 ⑷国防建设思想 ⒉历史作用: 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示 ⑵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 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答:

《教育统计学》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华东师大心理统计学大纲 教材:《教育统计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理统计学。它主要是以概率论为基础,对统计数据数量关系的模式加以解释,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给予数学的证明。它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另一类是应用统计学。它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如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工业领域,称为工业统计学;应用到医学领域,称为医学统计学;应用到心理学领域,称为心理统计学,等等。应用统计学是与研究对象密切结合的各科专门统计学。 二、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内容 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研究内容,从不同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分,可以分成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三部分。 1.描述统计 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2.推断统计 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估计、推测,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推断统计。推断统计的内容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3.实验设计 实验者为了揭示试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实验之前所制定的实验计划,称为实验设计。其中包括选择怎样的抽样方式;如何计算样本容量;确定怎样的实验对照形式;如何实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等组化;如何安排实验因素和如何控制无关因素;用什么统计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结果,等等。 以上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随机变量 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的现象,成为随机变量。第一,一次试验有多中可能结果,其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第二,试验之前不能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第三,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试验。随机现象的每一种结果叫做一个随机事件。我们把能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统计处理的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二、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总体中的每个单位成为个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当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有限时,这一总体称为有限总体。而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无限时,则称为无限总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的容量,一般用n来表示。一般来说,样本中个体数目大于30称为大样本,等于或小于30称为小样本。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大样本和小样本所用的统计方法不一定相同。 三、统计量和参数

山香版教育学教师和学生

精心整理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2.二.1. 19942. 3. 1.2.3.4.1.2.私学 3.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四). (五). 1. 2. 3. 五.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职业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个“对”)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的和核心) 3.对待他人:团结协作

军事理论思考题参考

1谈谈对台湾问题的思考 台湾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行省,许多台湾人的祖先都在大陆等等。都说明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利益,捍卫这种利益,是国家当政者的第一位责任。有了这部大法,政府可以高举法律的大旗,动员全国人民,动用全国一切资源和手段,彻底粉碎一切分裂图谋。当然这部法律也不允许政府向分裂主义者和支持他们的外部势力作出任何有损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妥协。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悲剧决不能重演。 任何人、任何政党和政治势力,决不能走上闹独立、闹分裂的犯罪道路。谁胆敢这样做,他就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必将受到全国人民的声讨和痛击。当国家面临分裂危险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入反分裂的斗争是每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开设军事课程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词:国防军事课程军事训练军事技术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同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美国还利用台湾问题大做文章,操纵日本联合制定所谓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企图把我国的台湾划入防御体系之内。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第一,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军事课是对国防和军事的理性认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沦与实践的教育。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国防教育与“两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第二,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仟务。军事理论课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培养人才的模式向口径、适用面广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因此,培养的人才要做到既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能为国防建设效力,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后备兵源和预备役军官。 4.军事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的社会活动领域,具有其他学科和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功能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军事教学,既是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积极探索。几年来,我们在抓好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少思考。一、必须以新型人民战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搞好大学生军训教学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现代战争虽然

2016尔雅军事理论考试 期末考试

关于“顶放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A、实行运动战与坚守防御阵地战相结合的原则。B实行诱敌深入与坚守防御阵地相结合的战法。 C、全面发挥游击战的配合作用和战略作用。 D、作战形式不宜过多,民兵组织不宜长期存在。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九变篇》指出克服将帅之“五危”,指的是()。(1.0分) 1.0分 ?A、 死拼、易怒、好冲、好名、不攻 ? ?B、 怕死、易怒、贪婪、好名、保皇 ? ?C、 死拼、怕死、易怒、好名、保民 ? ?D、 好冲、易怒、贪婪、死拼、好名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三个世界的理论是由谁提出的?()(1.0分)1.0分 ?A、 斯大林 ? ?B、 华盛顿 ? ?C、 毛泽东 ? ?D、 希特勒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的代表作是()。(1.0分)1.0分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

《论持久战》 ? ?C、 《井冈山的斗争》 ? ?D、 《论十大关系》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民兵的各种传统战法不包括()。(1.0分)1.0分 ?A、 麻雀战 ? ?B、 地雷战 ? ?C、 地道战 ? ?D、 步兵战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 古代欧洲国家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不包括()。(1.0分)1.0分 ?A、 古希腊军事统帅埃帕米农达 ? ?B、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 ? ?C、 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 ? ?D、 古罗马帝国凯撒大帝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第一颗带有军事意义的卫星产生在()。(1.0分)1.0分 ?A、 苏联 ?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 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 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也有个体得个性化) (二)教育得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 (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 (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得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一一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军事理论课后思考题

军事理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中国国防 1、什么是国防?包括那些要素? 2、我国国防历史给我们那些启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是由哪些军种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有哪些兵种? 4、中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我国国防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5、我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是?中央军委下设的总部机关是哪些?我国法定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哪一天? 我军的宗旨和任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哪年入朝参战?由谁统帅? 6、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义务各有哪些? 7、什么是国防动员?国防动员的内容有哪些?现代国防动员的要求是什么?第二章军事思想 1、什么是军事思想? 2、《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体系是什么? 3、约米尼、克劳塞维茨、马汉、亨廷顿等的基本观点。 4、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5、邓小平新时期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有哪些?怎么理解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理论的? 6、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有哪些?胡锦涛在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上的重要论述的内容是什么? 7、你是如何理解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 1、什么是战略环境、战略格局? 2、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当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基本的安全战略; 4、熟悉我国地缘环境并了解我国周边安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5、我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四章军事高技术 1、什么是军事高技术? 2、什么是导弹?由几部分组成?常用的制导技术有哪些?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侦察监视技术?现代侦察技术的分类及内容?军用卫星按用途分哪些?高技术侦察的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 5、什么是电子对抗技术?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是什么?雷达干扰有哪些干扰样式? 6、各新概念武器的概念? 7、从大的方面讲,如何应对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 8、新军事变革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是哪些? 第五章信息化战争 1、信息化战争有哪些基本特点? 2、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3、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提出哪些新要求?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016年9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军事理论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 1.三个世界的理论是由谁提出的?(毛泽东) 2.侦察的工作过程不包括下列哪个环节?(干扰信息) 3.关于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战争实施规模化) 4.原子弹之父是(奥本海默) 5.《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全)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不包括(民兵) 7.新概念武器发展至今已饶有成果,下列选项不属于新概念武器的是(核武器) 8.《孙子兵法》的核心篇章是(谋攻篇) 9.关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宗教问题纠纷) 10.关于毛泽东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实现军国主义的理论基础) 11.我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是(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12.对于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精确制导武器是保障世界和平的有力武器) 13.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不包括(高投入) 14.下列关于科索沃战争的其实,说法错误的是(美国推行单极体制战略受到极大鼓舞) 15.”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句话出自(恩格斯) 16.下列关于高技术战争特征,描述错误的是(杀伤毁灭力量效能高) 17.世界第一款能用于实战的战斗轰炸机是(F-117) 18.核武器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着力提高核弹头的威力) 19.关于军队指挥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在效能上强调精确打击范围) 20.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不包括(京沪战役) 21.在军事网络支撑下,作战过程的行动要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低效能防护)

22.导弹按射程分类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巡航导弹) 23.中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是(孙子) 24.军队指挥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路)为核心,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安全保密、信息对抗等功能的军事信息系统. 25.1978年,世界上第一支激光枪诞生在(美国) 26.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阅兵中出现的新的导弹是(长舰-10) 27.雨果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提到的”两个强盗的故事”指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8.核武器爆炸后所产生的杀伤破坏因素不包括(病毒性感染) 29.《军争篇》的中心思想是(争取先机之利,掌握战场主动权) 30.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强国,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要以经济高速发展为第一要务) 31.关于民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民兵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由人民群众自由发起) 32.无人侦察机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侦察范围广) 33.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的特点不包括(出奇制胜) 34.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战略大决战的序幕是在哪里揭开的(山东济南) 35.古代欧洲国家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不包括(古罗马帝国凯撒大帝) 36.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最先发生的是(辽沈战役) 37.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战争) 38.信息技术的分类不包括(信息干扰技术) 39.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不包括(生物技术) 40.《九变篇》指出克服将帅之”五危”,指的是(死拼、怕死、易怒、好名、保民) 41.研究国内战略环境,应该着重把握的因素不包括(分裂势力) 42.”变法图强,改革军制;奖赏军功,百家论兵.”这指的是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国防?(先秦时期)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军事理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 国防的含义是什么,实现国防安全的手段有哪些? 答: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实现国防安全的手段有:①军事、②政治、③经济、④外交。 2. 学习我国国防历史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①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力量作后盾。 ②国防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的兴衰。 ③巩固国防必须建设质量高、数量足的军队。 ④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 ⑤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防。 ⑥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 3.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成就有哪些? 答:①铸造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合成军队。 ②形成了综合的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体系。 ③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4. 我国国防法规立法的层次有哪些? 答:①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国防法律。 ②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的国防行政法规。 ③国务院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制定的行政规章。 ④各军兵种、大军区的军事立法。 ⑤省、市地方性的国防立法。 5.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织体制与编成情况是怎样的?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和一个独立兵种第二炮兵组成。 编成情况详见书第25到30页 陆军是人民解放军的基础,是主要在陆地随行作战任务的军中,主要由步兵、装甲兵、炮兵组成。建立于1927年8月1日。 海军主要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组成。建立于1949年4月23日。先后组建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空军主要由航空兵、地面防空兵、空降兵组成。建立于1949年11月11日。 第二炮兵是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部队,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

教师招考教材重点(山香版)心理学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军事理论思考题

军事理论思考题 一、学习方法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为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一方面要注重核心概念和观点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多层次、多角度,准确把握教材知识。 2、以教材为基本,同事注重时事理论的学习,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弥补教材滞后性所带来的不足。 3、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领域,既要遵循一般逻辑思维规律,更要创新思维。 二、2014—2015学年军事理论课思考题 1、何谓国防,其职能和内容有哪些? 2、国防的地位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3、决定国防性质的因素? 4、现代国防的主要特征? 5、何为国家,构成要素与属性? 6、国家发生存与展的根基? 7、何为国家主权,主要内容? 8、何谓领空、领海、大陆架、毗连区、专属经济区? 9、我国国土面积、陆地边界线、海岸线为多少? 10、试述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国防及兵制特点 11、我国古代国防重要理论和思想有哪些? 12、我国古代国防战略的总体特征?

13、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及根本原因? 13、简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要 14、何谓洋务运动,有哪些影响? 15、近代国防的启示? 16、试述抗战期间国民党抗日政策的演变 17、试述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 18、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能够形成统一战线的原因? 19、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0、如何审视OR比较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21、抗战期间有哪些重大政治和历史事件? 22、解放战争爆发的标志及原因? 23、三大战役的内要? 24、国民党败亡和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25、解放全中国和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26、国防法规的主要特征? 27、我国现行兵役制度的特点? 28、兵役形式、期限、登记、缓征、免征、不征集等规定? 29、何为现役、预备役、预备役制度? 30、我国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31、何为国防观念,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2、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 33、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方针? 34、试述我国武装力量体制的特点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 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2016军事理论考试答案(全)分析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从世纪之交的几场局部战争看来,今后的现代战争的模式最不可能的趋势是()。 ?A、 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 ? ?B、 人海战术 ? ?C、 以精确制导武器为高技术兵器 ? ?D、 以远距离空中打击为主要手段 ? 我的答案:B 2 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国防形势,()不是给我们的启示。 ?A、 国防服从于政治,服务于政治 ?

为了国防,完全可以放弃经济的发展 ? ?C、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 ? ?D、 国防战略的指导方针是决定国防事业能否真正强大起来的关键? 我的答案:B 3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于()时期。 ?A、 原始社会末期 ? ?B、 西周 ? ?C、 两汉 ?

魏晋南北朝 ? 我的答案:B 4 ()不属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代表作。?A、 《神农兵法》 ? ?B、 《皇帝》 ? ?C、 《三略》 ? ?D、 《军政》 ? 我的答案:C 5 ()不属于人民军队的民主范畴。

政治民主 ? ?B、 物质民主 ? ?C、 经济民主 ? ?D、 军事民主 ? 我的答案:B 6 ()不属于《行军篇》的主要内容。 ?A、 军队在各种地形情况下的处置原则 ? ?B、 具体的行军布阵图,克敌制胜的具体方法?

军队在战场上观察判断敌情的各种方法 ? ?D、 用道理去教育军队,用军法、军纪去统一军队的行动 ? 我的答案:D 7 ()不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范围。 ?A、 核武器 ? ?B、 生物武器 ? ?C、 化学武器 ? ?D、 精确制导武器 ? 我的答案:D

8 ()不属于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 ?A、 可见光技术 ? ?B、 震动探测技术 ? ?C、 红外信息获取技术 ? ?D、 多光谱信息获取技术 ? 我的答案:B 9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建立于()时期。 ?A、 土地革命战争 ? ?B、

军事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一、国防建设 1.国防的主体是什么? 2.国防的对象是什么? 3.国防的目的是什么? 4.国防的手段是什么? 5.国防的根本职能是什么? 6.【国际法】界定的现代国家“四要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国防的主体是国家 2. 国防的对象是侵略和武装颠覆 3. 国防的目的是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4. 国防的手段是军事活动和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活动 5. 国防的根本职能是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 6. 四要素:主权,政权,领土,居民 二、世界新军事变革 复习要点 1. 人类战争先后经历了冷兵器战争、火器战争、__三种形态,正在向信息化战争演变。

2. 武器装备的新飞跃、军事理论的新发展、__、作战方式的根本改革,是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 3. __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和实质。 4. 信息化战争制胜的关键是__。 5. __是世界新军事变革全面展开的标志。 6. __在世界新军事变革中处于全面领先地位。‘ 7. “三非作战”是非接触作战、非线式作战和__。 8. __军队正在激进转型,强力重塑大国军事体系。 9. 日本把防卫厅更名为__,企图突破战后束缚。 10. 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到__我军基本实现信息化。 11. 2020年前,我军基本实现机械化,__取得重大进展。 12. 2012年,我军首艘航母__号正式入列。 13. 目前,我军武器装备已经形成以二代为主体,__为骨干的装备体系。 14. 为实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我军正在加快战略预警、军事航天、防空反导、__、远海防卫等新型作战力量的建设。 15. __是强国梦的重要支撑。 思考题 1. 战争形态的演变历程 2. 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3. 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和实质 4.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规划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