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中国法制史

一、古代立法

二、古代刑民制度

三、古代司法制度

四、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律

古代立法

对我国古代立法的把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我国古代法制指导思想的演变情况;(2)我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情况;(3)重要朝代的重要法典的编撰情况。

中国传统法制以礼法结合为特征,但该特征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西周是这一传统特征的源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法家思想占了主导地位;秦朝法制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汉承秦制,法制是法家的,但汉初思想为“黄老”(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此影响下,体现法家思想的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制进一步儒家化;隋唐时,儒家化终于结出丰硕成果——《唐律疏议》。

就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而言,我们可以从整体把握之,这有利于把握各朝代的具体立法活动。夏、商、周时期,礼与刑并立;春秋时,成文法运动,将刑成文化;战国时,《法经》改“刑”为“法”;商鞅变法时改“法”为“律”;曹魏时,不再将“律”作为单行的法规,而作为统一、稳定、主要涉及犯罪与刑罚的法典,同时,编撰统一、稳定,主要是正面规定的令典,这样形成中国古代传统的律令体系,这种立法体例沿用直到明初。此后,在律、令形式之外,也存在其他补充形式,如宋时的编敕和明、清时的例。

一、法制指导思想

1、西周法制思想: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德的要求主要包括3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例:以德配天的“德”的要求包括哪些基本方面?(A、B、D )

A、敬天

B、敬宗

C、保皇

D、保民

2、在西汉中期汉武帝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下列哪些属于西周的法制指导思想?(A、C )

A、以德配天

B、德主刑辅

C、明德慎罚

D、礼刑结合

3、经朱熹阐发(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教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朱元璋身体力行于后世的明刑弼教思想,存在以下特点:

(1)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

(2)刑罚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后教;

(3)德主刑辅的本意是注重道德教化,限制苛刑,往往与轻刑主张相联系;而明刑弼教完全可以借弼教之名,为推行重典治国政策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二、西周的礼

(一)礼的含义

礼有两层含义:(1)抽象的精神原则;(2)具体的礼仪形式。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大的方面。具体的礼仪形式,主要有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祭祀)、凶礼(丧葬)、军礼(行军作战)、宾礼(迎宾)、嘉礼(冠婚)。

例:下面哪些属于礼的抽象精神原则?(A、B )

A、亲亲

B、尊尊

C、出礼入刑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二)礼的性质

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

(三)礼与刑的关系:出礼入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因为礼所规定的特权不为平民百姓所享有,但礼的义务仍须遵守;

2、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而不是说大夫不受刑罚。

例:下列关于西周法制的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C)

A、礼的内容是维护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关系的

B、德教的具体内容是礼治

C、刑不上大夫,是指贵族官僚即使犯罪也不承担刑事责任

D、礼不下庶人是强调礼有等级差别

三、春秋战国立法

(一)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在春秋中期以后,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便在一些诸侯国中出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邓析的竹刑(私人著作,后采纳为国家法律)、晋国的铸刑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下列哪个诸侯国的哪个立法活动?(A)

A、郑国铸刑书

B、金晋国铸刑书

C、郑国铸刑鼎

D、晋国铸刑鼎

(二)《法经》

1、李悝在变法过程中撰次诸国法,制定出《法经》。

2、《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3、《法经》共有6篇,即《盗》(侵犯财产)、《贼》(侵犯人身)、《网》(或称《囚》)、《捕》、《杂》、《具》:

(1)《法经》的内容是罪名之制,也就是关于犯罪的规定;

(2)《杂》的主要内容是“六禁”: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

(3)《具》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对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例:下列关于《法经》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C、D)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B、它的《具法》作为法典的总则而置于篇首

C、它的《杂法》主要规定了六禁

D、它的《盗法》是关于侵犯财产的犯罪规定

(三)商鞅变法

从法律变革角度看,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

2、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

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和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4、全国贯彻法家的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等主张。

例: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

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

C、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

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四、汉律儒家化

(一)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

1、上请原则(开始于汉高祖,到东汉时成为普遍特权):当官吏犯罪后,可请示皇帝给予犯罪者某些优待。

2、恤刑原则(开始于汉景帝):强调贯彻矜老恤幼的思想。

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正式确立于汉宣帝):是指亲属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

(二)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在司法上的体现

1、春秋决狱,是指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根据,特别是作为决断疑难案件的重要依据;

2、春秋决狱的最重要大原则是论心定罪,即所谓“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例:汉武帝时,有甲、乙二人争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丙慌忙以杖击乙,却误伤甲。有人认为丙“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张论心定罪,认为丙非法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关于此案的下列哪种评论是错误的?(C)

A、论心定罪是儒家思想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运用

B、以《春秋》经义决狱的主张是旨在建立一种司法原则

C、论心定罪仅为一家之言,历史上不曾被采用

D、论心定罪有可能导致官吏审判案件的随意性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

(一)法律形式的变化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律、令、科、比、格、式相互为用的格局;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式将律、令作为定型化的法典,一经制定不再有单行法规编入。这开启了后代法典的基本形式。

3、科、格起着补充作用。

(二)重要法典(曹魏律、晋律、北齐律)

1、《曹魏律》

(1)该律共18篇;(2)将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3)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例:下列关于《曹魏律》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

A、该律有18篇

B、该律的首篇是《刑名》

C、该律正式规定八议制度

D、律学家张斐、杜预为该律作注

2、《晋律》与张、杜注律

(1)《晋律》又称泰始律;

(2)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精简了法律条文;

(3)在刑名后增加法例,丰富了刑律总则的内容;

(4)内容上进一步纳礼入刑,最突出的表现即是第一次把五服制引入法典,即准五服以制罪;

(5)在《晋律》颁布的同时,律学家张斐、杜预为之作注。

例:《泰始律》中的相当于近现代刑法总则的篇目有哪些?(B、C)

A、具律

B、刑名

C、法例

D、名例

3、《北齐律》

(1)《北齐律》共12篇;

(2)将刑名、法例合并为名例,置于全律之首;

(3)《北齐律》最先规定重罪十条,为后来的十恶制度所继承;

(4)《北齐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后代封建法典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一部法典。

例:哪一朝代的律首次将名例作为总则,列为首篇?(D)

A、曹魏律

B、晋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表现为:八议、官当、准五服以制罪和重罪十条等制度的确立。

例:下列哪些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进一步儒家化的表现?(A、B、C、D)

A、八议制度确立

B、官当制度确立

C、准五服以制罪制度的确立

D、重罪十条制度的确立

1、八议

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主张;曹魏时期将八议正式入律,形成八议之制。自曹魏以后,八议遂成为历代封建法律的重要内容。

八议,是指封建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批,必须“议其所犯”后,报皇帝

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以及具体情况对他们所犯罪行实行减免刑罚的制度。

八议,是指: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的故旧)、议贤(德高望重之人)、议能(统治才能出众之人)、议功(立有大功之人)、议贵(上层贵族官僚)、议勤(为国家服务勤劳且有大贡献的人)、议宾(前朝贵族及其后代)。

2、官当

官当,是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爵折抵徒流罪的一种特权制度,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南陈律》中。

例:下列哪些律中正式规定了官当制度?(B、C)

A、晋律

B、北魏律

C、南陈律

D、北齐律

3、准五服以制罪

《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服制原本是古代以丧服为标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传统服制把亲属分为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在刑法适用上,凡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凡服制愈远,以尊犯卑,处罚变重;以卑犯尊,处罚变轻。

其中隐含着以下三层意思:

(1)尊长犯卑幼,处刑轻于卑幼犯尊长;

(2)在尊长犯卑幼场合,亲属关系越亲密,处罚越轻。比如,对父杀子的处罚轻于伯杀侄;

(3)在卑幼犯尊长场合,亲属关系越亲密,处罚越重。比如,对子杀父的处罚重于侄杀伯。

例:根据准五服以制罪原则,下面哪个情形处罚最重?(B)

A、父杀子

B、子杀父

C、侄杀伯

D、伯杀侄

4、重罪十条

《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重罪十条不仅是十条具体的罪名,而且是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出现的,即“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重罪十条所指的十条罪名是: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重罪十条的规定日后被隋唐所采纳,定为十恶。十恶具体是指:谋反(原反逆)、谋大逆(原大逆)、谋叛(原叛、降)、恶逆(原恶逆)、不道(原不道)、大不敬(原不敬)、不孝(原不孝)、不睦、不义(原不义)、内乱(原内乱)。

例:下列哪个是重罪十条没有,而十恶有的?(D)

A、反逆

B、叛

C、降

D、不睦

六、隋唐时期的立法

(一)隋文帝《开皇律》

《开皇律》确立了一项两项制度:(1)十恶制度;(2)封建制五刑。

(二)唐太宗《贞观律》

1、《贞观律》的修订完成,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基本上确立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

2、《贞观律》确立了加役流的刑罚制度。

例:隋文帝的《开皇律》首次确立了以下哪些制度?(A、D)

A、封建制五刑

B、加役流

C、重罪十条

D、十恶

(三)《唐律疏议》

1、制定

(1)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律》的基础上,撰定《永徽律》;

(2)《律疏》以儒家经义为依据,逐条对律文进行解释和阐明律文之精义;

(3)《永徽律》与《律疏》,紧密联成一体,在元代以后并称《唐律疏议》。

2、历史意义

(1)《永徽律疏》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

(2)《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制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

(3)《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4)《永徽律疏》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古代封建成文法典。

例: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CD)

A、《唐律疏议》的称呼是元代以后出现的

B、《唐律疏议》中的《律》是《贞观律》

C、《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D、《唐律疏议》是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

(四)唐律的特点

(1)礼法合一;(2)科条简要、宽简适中;(3)用刑持平;(4)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

例:以下哪些属于唐律的特点?(ABD)

A礼法合一 B、科条简要、宽简适中 C、用刑较重 D、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

七、宋朝立法

(一)《宋刑统》

1、宋太祖建隆四年修订完成的《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封建成文法典;

2、《宋刑统》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但在律下分213门,而且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至宋初的敕、令、格、式;

3、《宋刑统》在体例上取法于唐末《大中刑律统类》和五代《大周刑统》。

例:下列哪一部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封建法典?(D)

A、《法经》

B、《曹魏律》

C、《唐律疏议》

D、《宋刑统》

(二)编敕

1、含义

(1)敕,是皇帝对特定的人和事所颁发的诏令,为一时之权制,不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2)编敕,是把众多的散敕,加以分类汇编,经皇帝批准颁行后,便具有了普遍的法律效力。

2、历史进程

(1)编敕起始于宋太祖时期的《建隆编敕》;

(2)宋仁宗之前,基本上律敕并行;

(3)神宗变法时宣布“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敕达到足以破律、以敕代律的地位。神宗时设有编敕所。

例:下列关于宋朝编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AD)

A、经过编撰的敕才具有反复适用的普遍的约束力

B、编敕起始于宋太宗

C、宋仁宗时设有“编敕所”

D、宋神宗时,敕优于律适用

八、明、清立法

(一)《大明律》

(1)洪武元年的律,按照唐律取舍编定,依《元典章》体例按六部顺序确定;

(2)洪武六年的《大明律》仿唐律12篇体例,名例律放在最后,内容繁于唐律;

(3)洪武二十二年的《大明律》一改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7篇为构架的格局。

例:下列哪部律首次形成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7篇为构架的格局?(C)

A、洪武元年律

B、洪武六年《大明律》

C、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

D、洪武三十年《大明律》

(二)《明大诰》

1、名称

大诰的名称来源于儒家经典《尚书·大诰》。

2、效力

《明大诰》与《大明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朱元璋死后,大诰逐渐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3特点

(1)大诰是朱元璋乱世用重典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大诰的内容80%涉及到警告、惩治贪官污吏;

B、其规定的部分罪名是律典上所没有的;

C、处罚也重于《大明律》,甚至用五刑之外的刑罚。

(2)重典治吏。大多数条文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制定。

(3)大诰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例:下列关于《明大诰》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CD)

A、《明大诰》与《大明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B、《明大诰》在整个明朝具有法律效力

C、其规定的部分罪名是律典上所没有的

D、其对《大明律》规定的罪名的处罚重于《大明律》

(三)《大清律例》

1、《大清律例》在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完成。

2、《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3、《大清律例》以《大明律》为蓝本,是中国传统封建成文法典的集大成者。

(四)例

清朝的例有条例、则例、事例和成例(也称定例)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条例和则例。

条例,是单行法规,是司法部门根据案件拟定的条文化的单行法规,经皇帝批准后颁布施行。乾隆五年,《大清律例》颁布以后,该法典的律文部分不再变化,但是附于该法典律文之后的条例则可以修改。乾隆十一年定制:条例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在刑部之下特设律例馆,主持其事。

则例,是指由中央机构就本机构的行政事务,交由皇帝批准生效的单行法规,比如《钦定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

例:下列哪部法典是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D)

A、《唐律疏议》

B、《宋刑统》

C、洪武三十年《大明律》

D、乾隆五年《大清律例》

(五)会典

1、明会典

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大明会典》,至孝宗弘治年间成书,但未及颁行。其后,武宗、世宗、神宗三朝重加校刊增补,其中《正德会典》和《万历会典》曾颁行天下,并流传至今。

《明会典》模仿《唐六典》制作,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关职掌和事例。在每一官职之下,先载律令,次载事例。

2、清会典

清政府仿效明朝,编制会典,先后修订完成了《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合称五朝会典,统称《大清会典》。

自乾隆二十七年编撰《乾隆会典》开始,《清会典》的编撰遵循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目的原则,典、例分别编撰成为固定体例。此后,《清会典》只记载经久常行之制。

例:下列哪些会典的编撰遵循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目的原则?(CD)

A、《康熙会典》

B、《雍正会典》

C、《乾隆会典》

D、《嘉庆会典》

古代刑民制度

古代刑法制度,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予以考查:(1)刑罚适用原则;(2)各朝特色罪名;(3)刑罚制度演变。

刑罚适用原则,重点是唐律关于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汉朝确立的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以及魏晋南北朝确立的八议、官当、准五服以制罪等制度,均是刑罚适用原则。对此,前一专题已经讨论,本专题不再讨论。

就古代刑罚制度而言,注意把握其演变历程,注意奴隶制五刑是如何演变为封建制五刑,而封建制五刑又是如何异化,并最终被近代刑罚制度所取代。

秦朝的刑罚制度,具有极强的过渡时期特点,既有野蛮的肉刑制度,也包含后来的劳役制度;汉初的刑制改革开启了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的过渡过程;魏晋南北朝的刑制改革则进一步完善了汉初的刑制

改革,初步确立封建制五刑;而《开皇律》则正式确立封建制五刑。封建制五刑,在宋、元、明、清都有微小的变异,如出现折杖法、凌迟刑、充军刑,但都没有动摇五刑的根本。清末,《大清现行刑律》开始动摇封建制五刑制度,但并未完全废止封建制五刑;《大清新刑律》则确立了新的刑罚制度,从立法上完全废除了封建制五刑。

一、刑罚适用原则

(一)秦律确立了以下原则:(1)区分故意与过失;(2)盗窃按赃值定罪处罚;(3)共同犯罪加重处罚;(4)累犯加重处罚;(5)教唆犯加重处罚;(6)自首减轻处罚;(7)诬告反坐;(8)按身高确定刑事责任能力。

例1:在秦朝,下列哪些情形下应当加重处罚?(ABC)

A、共同犯罪

B、累犯

C、教唆犯

D、诬告

例2: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A)

A、死刑

B、迁刑

C、城旦舂

D、笞一百

(二)唐律的刑罚适用

1、区分公罪与私罪

唐律规定:“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为公罪;“不缘公事,私自犯者”或“虽缘公事,意涉阿曲”为私罪。公罪处刑从轻,私罪处刑从重。

2、自首

《唐律疏议·名例》规定:“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正赃犹征如法)。其轻罪虽

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事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即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即事发逃亡,若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

自首可以免罪,但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根据上述引文,这些条件具体包括:

A、犯罪未发,也就是说,必须在犯罪没有被告发之前。

B、必须完整、实事求是,不能不尽不实。

自首不尽不实的,交代完整和真实的部分,免罪;没有交代的罪行以及不真实的罪行部

分,不免罪,但如果不尽不实之罪构成斯最大,可以减一等,即为流放3000里。

C、所犯之罪不是侵害他人人身,致人伤害或者侵害他人财产并不能赔偿。

D、犯罪后逃亡的,不成立自首。

E、犯越度关罪、通奸或者强奸罪以及私习天文罪的,不成立自首。

F、自首免罪,但如果有赃物的,仍应当上缴或者偿还受害人。

例: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依《永徽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作何处置?(BD)

A、可适用八议免于死刑

B、应被判处死刑

C、可以赦免

D、不适用自首

3、对化外人法律适用

《唐律疏议·名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具有同一国籍的外国公民在中国犯罪的,按其本国法律处断(属人主义原则);具有不同国籍的外国公民在中国犯罪的,按中国法律处断(属地主义原则)。

例:唐朝时,一波斯人在长安打伤突厥人的,应当按照什么法律定罪处罚?(C)

A、波斯法

B、突厥法

C、唐律

D、波斯法或突厥法

4、断罪无正条情形下法律适用

《唐律疏议·断狱》规定: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但同时又规定: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出罪,指免去或减轻刑罚;入罪,指追究或加重刑罚。

例:《唐律疏议·名例》规定:“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构成“不孝”,“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构成恶逆,那么,下列关于打伤父亲的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B)

A唐律没有规定,因此不属于十恶行为 B、属于恶逆 C、属于不孝 D、既属于

恶逆,也属于不孝

(三)元朝的法律适用原则

元代以法律维护民族间不平等。

1元初,根据其征服次序,将民众分为蒙古、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四等居民的社会地位依次递减;

2民族间不平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举任官,歧视汉人、南人;二是定罪量刑上,实行同罪异罚;三是司法管辖机关上,大宗正府管辖宗室和蒙古人案件,而汉人、南人案件归刑部。

(四)明律的刑罚适用原则

1律溯及既往

《唐律疏议》规定:凡犯罪未发,及已发未断而逢格改者,若改重则依旧条,轻从轻法(从旧兼从轻原则);而《大明律·名例律》却规定: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从重兼从新原则)

2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

明律“重其所重”原则主要适用于贼盗等犯罪。明律“轻其所轻”原则适用于妨害礼教各罪。

例:《大明律》对刑罚适用采取什么原则?(C)

A从轻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原则 D、从旧兼从重原则

二、各朝代重要罪名

(一)西周的“五过”

《尚书·吕刑》规定: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1、惟官,指畏权势而枉法;

2、惟反,指报私怨而枉法;

3、惟内,指为亲属裙带而徇私;

4、惟货,指贪赃受贿而枉法;

5、惟来,指受私人请托而枉法。

凡以此五者出入人罪,皆与其开脱的罪犯同罪。

(二)秦朝的重要罪名

1、盗、贼

“盗”是侵犯财产等犯罪;“贼”是侵犯人身的犯罪。

2、不直、纵囚、失刑

(1)不直,即“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重罪轻判,轻罪重判);

(2)纵囚,指当论而端弗论,及易其狱,端令不至,论出之,是谓纵囚(应当轮罪处罚而故意不论罪,并设法减轻案情,故意使案犯达不到定罪标准而逃脱刑罚);

(3)失刑,即由于过失而造成适用法律的错误。

注意:端,是指故意。

3、见知不举

(1)《史记》载: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2)见知不举,是指官吏发现犯罪而不依法举劾的行为,也属于渎职罪的一种。

4、逋事、乏徭

(1)逋事,指已经下达征发徭役命令而逃走不报到;

(2)乏徭,指在服徭役地点逃走的行为。

例:根据秦律,下列哪些属于故意犯罪?(ABD)

A、不直

B、纵囚

C、失刑

D、见知不举

(三)唐律的重要罪名

1、十恶

(1)在《北齐律》重罪十条基础上,隋《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制度。唐律沿袭;

(2)十恶具体是指:

①谋反,“谋危社稷,即企图危害国家或君主;

②谋大逆,“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③谋叛,“谋背国从伪;”

④恶逆,“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⑤不道,“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支解人,造蓄蛊毒、厌魅;”

⑥大不敬,“盗大祀神御之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御幸

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对捍制使,无人臣之礼”(盗窃皇族祭祀物品或其他御用物品);

⑦不孝,“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

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

⑧不睦,“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谋杀贩卖亲属);

⑨不义,“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现授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

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

⑩内乱,“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乱伦行为)。

例:“闻夫丧,匿不举哀”的行为属于“十恶”中的哪一恶?(C)

A恶逆 B、不孝 C、不义 D、不睦

(1)十恶制度所包含的具体犯罪大致分为两大类:①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②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例:下列哪些行为属于侵犯皇权于特权的犯罪?(AC)

A、谋大逆

B、恶逆

C、大不敬

D、内乱

(2)十恶所包含的具体犯罪,在分则各篇中处罚相当重;同时,唐律明确规定犯十恶者,不享有议、请、减、赎、官当等减刑特权,而且“常赦所不原”。

2、六杀

唐律对于杀人罪区分为六种情况:①谋杀(预谋杀人);②故杀(非因争斗,无事而杀);③斗杀(原无杀心,因相殴而杀人);④误杀(斗殴中错杀旁人);⑤戏杀(相互嬉戏中因行为不当而致人死亡);⑥过失杀(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而置人于死者)。

例:根据唐律,下列哪种犯罪“以赎论”?(D)

A、斗杀

B、误杀

C、戏杀

D、过失杀

3、六赃

六赃,是指《唐律》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并按犯罪数额大小处罚的犯罪,具体包括:(1)受财枉法,是指官吏收受财物导致枉法裁判的行为;

(2)受财不枉法,是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无枉法裁判行为;

(3)受所监临,是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内百姓或下属财物的行为。《唐律》规定有“事后受财”,即“诸有事先不许财,事过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枉,准枉法论;事不枉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

(4)强盗,是指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5)窃盗,指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6)坐赃,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官吏因事接受他人财物的即构成坐赃,同时禁止监临主守官在辖区内役使百姓,借贷财物,违者以坐赃论处。

例:下列哪些属于唐律中按照赃值处罚的犯罪?(ABCD)

A、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

B、受所监临

C、强盗、窃盗

D、坐赃

(四)明朝奸党罪

奸党罪创设于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其目的是为了防范臣下结党营私,紊乱朝政。

例:奸党罪确立于哪个时期?(C)

A、秦始皇时期

B、宋太祖时期

C、明太祖时期

D、雍正时期

三、刑罚制度

(一)奴隶制五刑

中国古代的常用刑或正刑,在其成熟时期都是五种,通称为五刑,其历史发展分为奴隶制五刑与封建制五刑两大阶段。

所谓奴隶制五刑,是指中国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刺字)、劓(音异,割鼻)、剕(音废,剁手足)、宫(破坏生殖器官)、大辟(死刑总称)等五种常用刑。

自夏以后,商、周及春秋之际,奴隶制五刑一直被作为主体刑而广泛使用,其影响及于整个奴隶制时期和封建制法制的前期。

(二)秦朝的刑罚制度

1、秦朝的刑罚种类特多,包括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和耻辱刑、财产刑、株连刑;前五种刑,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种,相当于现代的从刑。

2、秦朝的刑罚种类众多,但未形成完整的刑罚体系。

3、刑罚极为残酷,其中死刑中的具五刑是一典型。具五刑,即“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4、秦朝刑罚体现了奴隶制五刑与封建制五刑过渡期的特色。

例:具五刑属于死刑的一种,但执行这一死刑方法,包含了以下哪些刑罚?(ABCD)

A、黥、劓

B、斩左右趾

C、笞

D、枭首

(三)汉初的刑制改革

1、汉文帝刑制改革

汉文帝十三年因齐国太仓令淳于缇萦上书而下令废肉刑。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其内容是将黥(音晴,即墨刑)、劓、斩左右制改为其他刑罚。宫刑在汉文帝元年就诏令废止,所以这次刑制改革未涉及。

(1)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有期徒刑附加头发剃光,脖子上戴铁圈);

(2)劓刑改为笞刑三百;

(3)斩左右趾改为笞刑五百;

(4)斩右趾改为弃市刑。

这次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肉刑,具有重大意义。但存在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之缺陷。

2、汉景帝刑制改革

(1)景帝元年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

(2)景帝中元六年又下诏令;减笞三百为二百,笞二百为一百。

(3)同年,景帝又颁布《箠令》,改革刑具,规定笞杖规格,并确定行刑时不得换人制度。

例:下列关于汉初刑制改革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CD)

A、汉初刑制改革存在缺陷,因此没有多大意义

B、汉文帝时将斩左趾改为弃市

C、汉景帝时规定行笞刑时不得换人

D、汉景帝时最终确定笞杖数不得超过三百。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刑制改革

1、规定绞、斩等死刑制度。

2、规定流刑,将流刑作为死刑的一种宽待措施。

3、规定鞭刑与杖刑。北魏时期开始改革以往五刑制度,增加鞭刑与杖刑,后北齐、北朝相继采用。

4、废除宫刑制度。北朝与南朝相继宣布废除宫刑,自此结束了使用宫刑的历史。

例:宫刑在什么时候彻底废除?(C)

A、秦

B、汉

C、南北朝

D、清末民初

(五)隋唐时期的刑罚

1、封建制五刑

(1)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五刑。

(2)封建制五刑,以劳役刑为主。

(3)封建制五刑,由隋文帝制定的《开皇律》正式确立。

2、《唐律疏议》确立的封建制五刑的具体规格

(1)死刑分为两种:绞刑与斩刑。

(2)流刑分为流两千里、两千五百里和三千里共三等。

犯流刑应配者,三流俱役一年。指以上三等流刑,均服役一年。

加役流,是指流放三千里,役三年。

(3)徒刑五等: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和三年。

(4)杖刑五等: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

(5)笞刑五等:笞十、二十、三十、四十和五十。

例:下列选项中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

A、奴隶制五刑以肉刑为主

B、封建制五刑以劳役刑为主

C、加役流须服劳役三年

D、流两千里、流两千五百里、流三千里均需服劳役一年

(六)宋朝的刑罚制度变化

1、折杖法

宋太祖建隆四年创立折杖法,作为重刑(除死刑外)的代用刑;

(1)把笞刑、杖刑折为臀杖;

(2)徒刑折为脊杖,杖后释放;

(3)流刑折为脊杖,并于本地配役一年;

(4)加役流,脊杖后,就地配役三年;

(5)折杖法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用。

例:下列关于宋折杖法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BCD)

A、折杖法不适用于死刑

B、折杖法不适用于谋反、谋大逆罪

C、折杖法适用于笞、杖、徒、流罪

D、流刑折杖后,不远流

2、刺配刑

(6)刺配刑,源于五代时后晋天福年间的刺面之法;

(7)刺配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

(8)宋初沿用此刑的初衷是宽贷死刑。但使用后,便成为滥刑之制,复活肉刑,又没有配地远近之限,造成了恶劣影响。

例:下列选项关于刺配刑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BCD)

A、源于五代的刺面

B、宋沿用

C、刺配包括了杖刑、配役、刺面三刑

D、宋开始时作为死刑的替代刑使用

3、凌迟刑

(9)凌迟,又写作陵迟,是用利刃碎割、残害凡人之体,使其缓慢死亡的刑罚;

(10)凌迟刑首用于五代西辽,但属于法外刑;

(11)宋仁宗时,使用凌迟刑,神宗熙宁以后,成为常刑;

(12)南宋时,《庆元条法事类》正式将其作为法定刑的一种加以规定。

例:下列关于陵迟刑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BCD)

A、首用于五代

B、北宋时作为常刑使用

C、南宋时确定为法定刑

D、清末变法时废止

(七)明朝充军刑

1、明朝在流刑之外,增加充军刑作为法定刑;

2、所谓充军,是将犯人强制迁到边远地区充当军士。它类似于流刑,但重于流刑;

3、充军分为终生充军和永远充军两类,前者指本人充军至死;后者指本人充军至死后,由子孙后代接替

继续充军,直至丁尽户绝为止。

例:充军刑在什么朝代定为法定刑?(C)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四、西周与宋朝婚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结婚制度

1、三大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即一夫一妻多妾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凡婚姻不

合此三者即属非礼、非法。

1、六礼

西周时期,六礼也是婚姻成立的必要形式要件。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来完成。

(1)纳采,即男方请媒人携礼物到女方家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家长答应议婚后,男方家请媒人问明女子的生辰、身份,并占卜于祖庙以问吉凶;(3)纳吉,即男家卜得吉兆后通知女家,决定订婚;

(4)纳征,也称纳币,是指男家送聘礼到女家;

(5)请期,是指男家择吉日为婚期,并商请女家同意;

(6)亲迎,是新郎到女家迎娶。

例:西周时期的婚姻缔结必须符合以下哪些条件才能被宗族和社会承认?(ABCD)

A、一夫一妻

B、同姓不婚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六礼”的程序

(二)宋朝结婚制度

1、结婚年龄:男年15,女年13以上,并听婚嫁。违反结婚年龄规定的不准婚嫁。

2、宋律还规定禁止五服以内亲属结婚,但对姑舅两姨兄弟姐妹结婚不加禁止。

3、禁止在任州、县官与部下百姓交婚,订婚在其上任之前且任后对方情愿的不在禁止范围内。即:诸州县官人在任之日,不得与部下百姓交婚,违者虽会赦仍离之。其州上佐以上及县令,于所统属官亦同。其订婚在前,任官居后,及三辅内官门阀相当情愿者,并不在禁限。

例:下面关于宋朝结婚制度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CD)

A、遵循同姓不婚原则

B、姑表兄姊妹不得结婚

C、州县官不得与部下百姓结婚

D、男子年15

以上才能结婚

(三)七出与三不去

1、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七出是男方休妻的权利,可以形式,也可以不行使。

2、所谓三部曲:是指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不去;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者),不去;前贫贱后富贵(嫁入时贫贱,日后变富贵),不去。三不去是对男方休妻权利的限制。

例:下列关于婚姻解除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BCD)

A、妻有七出的情形,男方必须休妻

B、妻有三不去的情形,男方不得休妻

C、七出、三不去制度

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 D、七出、三不去制度被后世所继承

(四)宋朝离婚制度

1、仍然实行七出与三不去之制。

2、允许妻子在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的条件下离婚改嫁。

3、禁止妻子随意出走、离婚,即妻擅走者徒3年,因而改嫁者流3000例,妾减一等处刑。

4、夫亡,妻不守志者去财,即若改适,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

例:下面关于宋朝离婚制度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BC)

A、仍然实行七出与三不去之制

B、允许妻子在一定条件下离婚改嫁

C、禁止妻随意出走、离婚

D、禁止夫亡妻改嫁

五、西周与宋朝的继承制度

(一)西周继承制度

西周时期,在宗法制下已经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继承主要是王公贵族政治身份的继承,土地、财产的继承是其次。也就是说,财产继承父属于身份继承,均采嫡长子继承制。

(二)宋时的继承制度

1、除沿袭遗产兄弟均分制外,还允许在室女(未出嫁女)享受男子继承财产权的一半;同时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

例: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

A、西周时期七出、三不去的婚姻解除制度为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然而三不去制度更着眼于保护妻子权益。

B、西周的身份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财产继承则实行诸子平分制

C、宋承唐律,但也有变通,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

D、宋代法律规定遗产除由兄弟均分外,允许在室女享有部分的财产继承权

2南宋时,规定了绝户财产继承的办法:

(1)绝户,指家无男子承继。

(2)绝户立继承人有两种方式:

①凡夫亡而妻在,立继承人从妻,称“立继”。②凡夫妻俱亡,立继承人从其尊长亲属,称“命继”。

继子与绝户之女均享有继承权,但在室女享有3/4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4的财产继承权;无在室女,只有出嫁女时,出嫁女享有1/3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3,另外的1/3收为国家所有。

例:在南宋时,男子死亡,而没有留下儿子的,若其妻尚在,那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C)A、由该妻为夫立继子B、有夫的尊长为其立继子

C、继子并不一定享有对所有遗产的继承权D、继子享有对所有遗产的继承权

六、西周与宋朝的契约制度

(一)西周的契约形式

在西周时期的契约制度中,有质剂与傅别两种契约形式:

1、质剂是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

2、傅别是适用于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例:西周时期的质剂适用于以下哪种契约形式?(A)

A、买卖B、借贷C、合伙D、租贷

(二)宋时的契约立法

1、债的发生

《宋刑统》与《庆元条法事类》在买卖之债的发生上,强调双方合意性,同时维护家长的财产支配权。

2、买卖契约

宋朝买卖契约分为绝卖(一般买卖)、活卖(典卖)和赊卖(类似预付方式)三种。

3、租赁契约

宋时对房宅的租赁称为租、赁或者僦;对人蓄车马的租赁称为庸、雇。

4、租佃契约

宋时由地主向国家缴纳田赋。

若佃户过期不交地租,地主可于每年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三十日向官府投诉,由官府代为索取。

例:在宋朝,若佃户过期不交地租,地主可于什么期限内向官府投诉?(A)

A、每年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底

B、每年二月一日至九月底

C、每年十月初一至次年二月底

D、每年三月一日至九月底

5、典卖契约

典卖即活卖。

例:在宋朝,典卖又称什么?(B)

A、绝卖

B、活卖

C、赊卖

D、当

6、借贷契约

宋代法律也对借与贷作了区分。借指使用借贷,而贷为消费借贷。当时把不付息的使用借贷称为负债,把付息的消费借贷称为出举。

例:负债在宋代法律上具有下列哪些特征?(AC)

A、是使用借贷

B、是消费借贷

C、不付息

D、付息

古代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包括两个方面:(1)司法机构的设置;(2)司法程序。就司法机构设置而言,

从职权划分来看,可以分为审判机关和监察机关;从级别看,又可分为中央司法机关和地方司法机关。

就中央审判机关而言,经历了司寇—廷尉—大理寺与刑部—大理院与法部的演变过程。就地方审判机

关而言,我国古代实行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的制度,直到宋朝提刑司的设置,才出现专门的地方司法审判机关。

就监察制度而言,开始于秦朝,后来逐步完善。汉武帝时设司隶校尉、刺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明改为督察院,机构更为完善。

就司法程序而言,唐以来的会审制度值得特别关注。

一、中央司法审判和复核机关

(一)西周

西周时,中央对最高司法官仍称大司寇。大司寇之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

例:西周的最高司法官吏是下列哪个?(A)

A、大司寇

B、小司寇

C、廷尉

D、御史大夫

(二)秦汉

秦汉时,廷尉是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其职责是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即诏狱;同时也

有权审理各地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

例:下列哪些朝代的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为廷尉?(ABC)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三)魏晋南北朝司法审判机关

北齐时期正式设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大理寺的建立增强了中央司

法机关的审判职能,也为后世王朝健全这一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时期进一步提高尚书台的地位,设立三公曹与二千石曹执掌司法审判,同时掌囚帐。这为隋唐时期刑部尚书执掌审判复核案件提供了前提。

例:在什么朝代廷尉扩充为大理寺?(D)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北齐

(四)唐大理寺、刑部

1、大理寺

大理寺以卿、少卿为正副长官,职掌中央司法审判权,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以上

犯罪案件,另外对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和疑难案件有重审权。

大理寺对徒、流以上重罪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死刑案件最终还须奏请皇帝批准。

例:唐朝的大理寺负责审理以下哪些案件?(ACD)

A、中央百官犯罪的案件

B、京师笞、杖案件

C、京师徒刑以上案件

D、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

2、刑部

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及复核机关。唐代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设刑部、都

官、比部和司门四司。

刑部除负责司法行政事项外,还负责复核大理寺判决的徒、流刑以上案件,以及州县判决的徒刑以上案件,并有权受理在押犯申诉的案件。

刑部复核案件如有可疑,死刑以下案件可令原机关重审,死刑案件则移交大理寺重审。

例:在唐朝,下列哪个机关属于中央复核机关?(A)

A、刑部

B、大理寺

C、御史台

D、中书省

(五)宋时刑部、大理寺与刑院

1、宋刑部

宋代刑部负责大理寺详断的全国死刑已决案件的复核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宜。

神宗元丰四年后,刑部分设左、右曹,左曹负责死刑案件复核,右曹负责官员犯罪案件

的审核,刑部职权有所扩大。

2、审刑院

(1)宋审刑院是太祖为加强中央司法机关的控制设立的,审刑院的设立使狱讼之事,

随(审刑院)官吏决劾,使大理寺降为慎刑机关,不复听讯,但掌断天下奏狱,送审刑院详讫,同署以上于朝。

(2)地方上报案件必先送审刑院备案,后移送大理寺、刑部复审,再经审刑院详议,

最后交由皇帝裁决。

(3)审刑院制度虽有助于司法集权于中央,但也加剧了审判的复杂化降低了审判效

率。

(4)神宗时裁撤审刑院,恢复刑部与大理寺的原有职能。

例:下列有关宋朝司法制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CD)

A、宋沿唐制,在中央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

B、宋代神宗后,刑部分设左、右曹,由曹负责死刑案件复核,左曹负责官吏犯罪案件的审核

C、宋初审刑院制度使大理寺降为慎刑机关

D、宋初审刑院制度虽有助于司法集权于中央,但也加剧了审判的复杂化

(六)清刑部与大理寺

清承明制。

1、刑部

负责以下事务:

(1)审理中央百官犯罪案件;

(2)审核地方上报的重案,死刑应交大理寺复核;

(3)审理发生在京师的徒刑以上案件;

(4)处理地方上诉案及负责秋审事宜;

(5)主持司法行政与律例修订事宜。

2、大理寺

(1)清朝的大理寺是负责案件复核的慎刑机构;

(2)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复核死刑案件,平反冤狱,同时参与秋审、热审等会审;

如发现刑部定罪量刑有误,可提出封驳。

例:在清朝,下列哪些地方上的案件由刑部最终定案?(C)

A、笞杖案件

B、徒刑案件

C、流刑案件

D、死刑案件

(解析:笞杖案件,由州县定案;徒刑案件,由督抚定案;流刑案件,由刑部最终定案;死刑案件,刑部审核后,仍需经大理寺复核,最终须报皇帝批准)

二、监察机关

(一)秦汉监察机关

1、秦

秦代开创了中国监察制度的先河。御史原是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员,秦代发展成为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

秦在中央设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在地方设有监察御史。

2、汉

西汉初年,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职掌。

西汉末年,设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其长官为御史中丞,东汉延续此制。

汉武帝时,设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以及邻近各郡。

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13州,每州派一人(即刺史)负责地方监察。

例:下列哪些朝代的最高监察官是御史大夫?(AB)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二)魏晋南北朝监察机关

1、御史台权力增强,晋以御史中丞为台主,权能极广,受命于皇帝,有权纠举一切不法行为。

2、晋又设治书侍御史,负责纠举审判官吏的不法行为。

(三)唐御史台

1、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其正副长官分别为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

2、御史台有权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审判工作,同时有权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并受理行政案件。

3、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

(1)台院设侍御史6人,台院执掌纠弹中央百官的权力,参与大理寺的审判和审理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侍御史一般由皇帝直接纸牌,或由宰相与御史大夫商定,由吏部选任。

(2)殿院设殿中侍御史6人,执掌纠察百官在宫殿中违反朝仪的失礼行为,并巡视京城以及其他朝会等。

例:在唐朝,执掌纠弹中央百官的机构是下列哪个?(B)

A、大理寺

B、御史台的台院

C、御史台的察院

D、御史台的殿院

(3)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执掌纠察州县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唐以道为监察区,全

国共分为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一监察御史,称为巡按使。

例:在汉唐时期,下列哪些监察官对地方进行监察?(AD)

A、汉刺史

B、唐侍御史

C、唐殿中侍御史

D、唐巡按使

(四)明都察院

1、明朝把御史台改称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一并通称三法司;

2、明都察院负责纠举弹劾全国官吏的违法犯罪,并且参与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工作;

3、明代按省把全国划分为13道,设监察御史,直属都察院,分掌地方监察工作。

例:在什么朝代,首次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D)

A、西汉末

B、唐

C、宋

D、明

(五)清都察院

清都察院负责:

1、督察百官风纪,纠弹不法行为。

2、负责监督刑部、大理寺之责,如刑部、大理寺发生严重错误,可提出纠弹。

3、参与重大案件的会审。

三、地方司法审判机关

(一)宋提点刑狱司

1、从宋太宗时期开始,在州县之上设立提点刑狱司,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

2、提刑司负责定期巡视州县,监督审判,详录囚徒。

3、提刑司有权对地方官吏的审判违法行为进行监督,违法行为轻微者,可以立即处断;违法行为严重者,则上报皇帝裁决。

例:在什么时期在州县之上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督审判,详录囚徒?(C)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

(二)明地方司法机关

明朝地方分为省、府、县(州)三级。

1、省设提刑按察司,长官为按察使,有权审结徒刑案件,流刑以上案件则报送中

央批准执行。

2、府一级本身没有任何案件的审结权,只是承上启下,复审州县上报案件。

3、州县有权审结笞、杖案件。

例:在明朝,省按察使审结下列哪些案件?(B)

A、笞杖案件

B、徒刑案件

C、军流案件

D、死刑案件

(解析:C选项的军流案件,指充军案件和流刑案件,该类案件在明朝须由刑部复审、大理寺复核后才可结案。D选项的死刑案件,除经过军流案件同样的程序外,最终还须报皇帝批准。)

(三)清地方司法机关

清代地方司法,由低到高分为州县、府、省按察司、督抚4级。

注意:明朝没有督抚这一级(明朝在省一级,只有各自独立的提刑按察使、承宣布政使和都指挥使,而没有总揽一省的巡抚或数省的总督)。

1、州县

州县为第一审级,有权决定笞、杖刑,徒以上案件上报。

有关田土、户婚、斗殴诸般“细故”,均由州县自理。

命盗重案,州县初审后,应将人犯并案卷一并解赴上级机关审理。

2、府

府为第二审级,负责复审州县上报的刑事案件,提出拟罪意见,上报省按察司。

3、省按察司

省按察司为第三审级,负责复审各地方上报徒刑以上案件,并审理军流、死刑案件;

对于审供无异者,上报督抚;

如发现上报案件有遗漏,则可驳回重审,或改发其他州县、府更审。

4、督抚(总督或巡抚)

督抚为第四审级,有权批复徒刑案件,复核军流案件,复审死刑案件;

如无异议,徒刑案件可以结案,军流以上案件咨报刑部。

例:在清朝,下列哪些官员只有复审权,而无相应案件的定案权?(BC)

A、知县

B、知府

C、按察使

D、总督

四、诉讼程序

(一)西周

1、区分狱与讼

西周时期,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已有区分。凡民事案件,一般称为讼,刑事案件则称为狱。

2、五听

五听制度是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其具体内容是:辞听、

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即从人的说话、面部表情、气息、听觉及目光反映等方面观察是否有理亏心虚的表现。

3、三刺

三刺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司法程序之一。

凡重大疑难案件,要经过三刺程序,即“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也就是凡重大疑难案件,应首先交给群臣来讨论,不能解决的,再交给官吏们来讨论,还不能决定的,最后交给国人商讨决定。

例:下列那项制度是西周时期就存在的?(ABC)

A、开始区分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

B、五听

C、三刺

D、秋冬行刑

(二)秦律之公室告、非公室告

1、秦法律鼓励告奸,但禁止子告父母,臣妾告主、禁止非公室告。

2、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百姓必须告发。

3、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是非公室告。

4、非公室告不得告发,官府也不得受理;子女强行告发的,应受处罚。

例:下列哪些行为,在秦朝属于必须告发的公室告?(AB)

A、贼杀伤他人

B、盗他人

C、子盗父母

D、父母擅杀子女

(三)汉秋冬行刑制

1、汉秋冬行刑制度包括两个方面:

(1)除谋反、谋大逆决不待时外,死刑执行的时间一般要在立秋之后冬至之前进行。

(2)立秋之前,冬至之后一般也决不判决死刑。

2、该制度的主要根据是阴阳五行说及天人感应说。

3、秋冬行刑制度客观上为录囚制度提供了时间条件。

4、明、清秋朝审也源于此。

(四)南北朝的死刑复奏制

1、死刑复奏制,使之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

2、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

3、死刑复奏制度的确立,一方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的慎刑

精神。

4、死刑复奏制度为隋唐时期的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打下了基础。

例:下列关于古代死刑制度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BCD)

A、死刑秋冬行刑在汉朝确立

B、死刑复奏制在北朝确立

C、汉以后,宫刑作为死刑的替代刑沿用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D、清将死刑执行分为立决和监候两类

(五)唐朝

1、保辜

所谓保辜制度,是指无论何种伤害,都要根据受害人的受害程度确定10日至50日的“辜

限”,期限之内,责令被告为伤者治疗,若受害人在“辜限”内死亡,则加害人要负杀人罪责;如在限外或虽在限内,因他故死亡者,仍以伤害罪论处。

2、刑讯

(1)拷讯不能任意采取,必须是“反复参验,犹为能决”的案件。

(2)拷讯时只能用常刑杖,次数不得超过3次,每次拷讯间隔时间为20天,总数不

得超过200,杖罪以下,不得超过所犯之数。

(3)经过法定拷讯程序后,如果当事人仍不供认,取保释放。

(4)对享有议、请、减等法律特权的犯人,70岁以上、15岁以下的人,以及孕妇、

残疾人,不得拷讯。对此,采用3人以上为证,实行众证定罪。

例: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下列哪些人不得拷讯?(ABCD)

A、享有议、请、减等法律特权的人

B、70岁以上

C、15岁以下的人

D、孕妇

3、法官回避

《唐六典》规定了法官规避制度,即“鞠狱,官与被鞠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

例:下列哪部法典首次规定了审判官的回避制度?(C)

A、《法经》

B、《永徽律》

C、《唐六典》

D、《宋刑统》

(六)宋朝

1、宋翻异别勘

(1)翻异别勘,是指犯人否认其口供,且所翻情节,实碍重罪时,案件则改由另一

法官或另一司法机关审理;

(2)若改换法官审理,称为“别推”(差官别推);

(3)若改换司法机关审理,称为“别移”(移司别推)。

例:在宋朝,犯人否认其口供,且所翻情节,实碍重罪时,案件则改由另一法官审理,

称为什么?(A)

A、别推

B、别移

C、另审

D、移审

2、《洗冤集录》等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出现于南宋。

(七)明朝

1、管辖制度

(1)明朝在案件管辖上,规定原告就被告、轻囚就重囚、后发就先发的原则。

(2)明朝实行军民分诉分辖制:

①凡军官、军人有犯,与民不相干者,一律“从本管军职衙门自行追问”;

②“在外军民词讼”,有涉“叛逆机密重事”者,可允许镇守总兵参将守备等官受理;

③若军案与民相干者,由管军衙门与当地官府“一体约问”,即会同审理。

例:在明朝,因口角军人打伤民人的案件,应当如何审理?(D)

A、由管军衙门审理

B、由当地官府审理

C、由管军衙门或当地官府审理

D、由管军衙门、当地官府会同审理

2、廷杖制度

(1)廷杖,是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行,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

(2)明太祖朱元璋首用。

例:下列哪些制度由明太祖时期首创或首用?(ABCD)

A、锦衣卫干预司法

B、实施廷杖

C、确立律典的七篇体例

D、规定奸党罪

3、厂、卫制度

(1)锦衣卫

①明太祖始令锦衣卫负责刑狱与缉察逮捕。

②锦衣卫下设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诏狱,按旨行事,并设法庭、监狱,管辖“不轨、

妖言、人命、强盗重事”。南镇抚司主掌本卫军匠纪律。

③太祖后期曾加废止,但成祖很快恢复。

(2)东厂

明成祖建立宦官特务机构——东厂,专司“缉访谋逆,大奸恶”,其权超过锦衣卫。

(3)西厂、内行厂

明宪宗时间里西厂,明武宗时又设立内行厂。内行厂权力又在东、西厂之上。

(4)厂卫干预司法特点

①奉旨行事,厂卫作出的判决,三法司无权更改,有时还得执行。

②非法逮捕、星星,不受法律约束。

例:明成祖时期设有下列哪些干预司法的厂卫机构?(AB)

A、锦衣卫

B、东厂

C、西厂

D、内行厂

五、会审制度

(一)唐代会审制度

1、三司推事

唐代中央和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和御史中丞会同审判,称为三司推事。

2、三司使

对于地方上的大案,如不便解送中央审理,则派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为

三司使,前往审理。

3、都堂集议制

都堂集议制,指每逢发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的制度。

例:在唐朝,负责审理中央或地方重大案件的三司推事包括以下哪些官员?(BD)

A、刑部尚书

B、刑部侍郎

C、御史大夫

D、御史中丞

(二)明会审制度

1、九卿园审

凡是地方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罪犯经过二审后仍不服判者,则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联合审判,最后报奏皇帝裁决。

2朝审

(1)朝审是朝廷官员会审在押重囚的司法制度。

(2)开始于明英宗天顺三年。

(3)英宗命每年霜降之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在吏部(或户部)尚书主持

下会审重囚。

3大审

(1)开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

(2)大审由司礼监主持。

例:下列哪些发生在明宪宗时期?(BC)

A、朝审制度开始

B、大审制度开始

C、设立西厂

D、设立内行厂

(二)清会审制度

1、九卿会审

凡全国性重大案件,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通政史等九个重要

官员组成会审机构会同审理,并将审理结果报请皇帝裁决。

九卿会审是从明代的九卿园审发展而来的。

例:在清朝,下列哪些官员参与九卿会审?(ABC)

A、公部尚书

B、通政使

C、大理寺卿

D、刑部侍郎

2、秋审、朝审

秋审、朝审是清朝的死刑复审制度。

(1)秋审

秋审审理的对象的是全国各地方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

秋审每年八月在天安门金水桥西由九卿、詹事、科道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

官员进行。

(2)朝审

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监候、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

朝审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

(3)秋、朝审的处理

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复审程序后,分四种情况处理:

①情实:指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死刑;

②缓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减发烟瘴极边充军,或

再押监候办;

③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对此类案件的犯人可免于死刑,一般减

为徒、流;

④留养承祀: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申请留养条件者,按

留养案奏请皇帝裁决。

例:下列关于秋、朝审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CD)

A、秋审、朝审是死刑复审制度

B、朝审审理的对象是全国地方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

C、可矜的案件,一般减为徒、流

D、除情实的案件外,其他案件一般不执行死刑

3、热审

热审,是对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进行重审的制度,于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

由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进行,快速决、放在监笞、杖刑案犯。因举办于热季,故称热审。

例: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甲因戏而误杀旁人,被判处绞监候。依据清代的会审制度,对某甲戏杀案的处理,适用下列哪一程序?(B)

A、上报中央列入朝审复核定案

B、上报中央列入秋审复核定案

C、移送京师列入热审复核定案

D、上报中央列入三司会审复核定案

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律

对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律,主要要求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点:

(1)清末变法修律;(2)清末预备立宪;(3)民国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特点,读者稍作注意。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频繁,法律法规数量繁多,体系庞杂。从客观上看,其法律制度的双重性特征极为明显,主要表现在:

1、从法律内容上看,国民政府法律制度是继受法与固有法的混合。也就是说,南京国民民政府的立法,一方面大量采用、引进、吸收西方近代以来的法律学说、法律原则与法律制度,以大陆法系法律制度为蓝本,同时兼采英美法系法律制度的一些内容;另一方面,则继续保持、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律制度的一些特性。

2、从立法层次上看,普通法与特别法并存,而且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数量亦多于普通法。这说明国民党在法律的制定与适用上采用双重标准,即一方面用基本的普通法作为常态法律,规范普通、正常的法律关系,但在另一方面又制定大量针对特定对象、在特定时空适用的特别法,超出普通法的限制,加强对危害其统治行为的镇压。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这一特征在国民政府法律体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中国法制史习题

第一章夏商周法律制度 1.xx《xx刑》、《汤刑》? 2.xx奴隶制五刑? 3.试述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4.xxxx? 5.xx《九刑》? 6.xx《xx》? 7.何为“礼”和“五礼”?西周礼的实质是什么(亲亲、尊尊原则)? 8.试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9.简述西周的xx制度。 10.试述西周的婚姻制度。(重点掌握婚姻“六礼”) 11.简述西周的家庭制度。 1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13.何为“五听”? 第二章xx时期的法律制度 1.举例说明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 2.论述李悝《法经》的篇目、内容、特点及其颁布意义。 3.试述xx在xx的法制改革 第三章秦朝法律制度 1.xx《法律答问》? 2.xx《封诊式》?

3.xx廷行事。 4.秦朝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哪些? 5.何为“具五刑”? 6.何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7.秦朝对司法官吏规定了哪些责任制度? 第四章汉朝法律制度 1.试述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 2.何为“约法三章”? 3.何为汉律六十篇? 4.汉朝的法律形式有哪些? 5.何为“通行饮食法”? 6.何为“上请制度”? 7.何为“亲亲得相首匿”? 8.试述汉文、景帝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9.xx“xx”? 10.xx“酎金律”? 11.何为“读鞫”、“乞鞫”? 12.何为“录囚”? 13.何为秋冬行刑? 14.试述“《春秋》决狱”? 第五章xx南北朝法律制度

1.三国两晋南北朝有哪几部重要法典?成就如何?(如:《xxxx》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2.何为“八议”? 3.何为“准五服以制罪”? 4.何为“重罪十条”? 5.何为“官当”? 6.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7.何为“xx博士”? 8.何为“死刑奏报制”? 第六章隋唐法律制度 1.试述《开皇律》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点。 2.论述唐初的法律指导思想。 3.试述唐朝主要的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4.简述《贞观xx》的主要变化及成就。 5.简述xx的影响。 6简述xx关于五刑的规定。 7.简述xx关于十恶的规定。 8.简述xx关于贵族官吏特权的规定。 9.唐代是如何处理赃罪的? 10.简述唐律中关于共犯处理原则的规定。 11.何为“同居相为隐”?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

中国法制史模拟试题(A) 一、选择题 1.《法经》中相当于总则部分的篇目是()。 A.《盗》 B. 《贼》 C. 《杂》 D. 《具》 2.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继承制度的主要形式是()。 A.父死子继制 B.兄终弟及制 C. 男女平等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3.唐高宗曾说过:“律令格式,天下通规”,这里的令是指()。 A. 国家机关进行活动的规则 B. 规定国家制度的法典 C. 中央各行政机关颁布的法令 D. 上级机关对下级的指令 4.在编纂《唐六典》时,是()。 A. 模仿周礼六典的体例 B. 按照唐代行政官僚体制编排 C. 按照中央六部的职能编排 D. 与律典的编排体例相同 5.从精神原则方面看,礼的核心内容是()。 A.五礼 B. 等级差别 C. “亲亲”,“尊尊” D. 三纲思想 6.按照唐律规定,处理两个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唐朝发生的诉讼时,按照()处理。 A. 司法官制定的法律 B. 当事人之一国家的法律 C. 唐朝法律 D. 当事人双方同意适用的法律 7.首次将“服制”列入律典中,作为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A.《汉律》 B. 《晋律》 C. 《开皇律》 D. 《唐律》 8.对于家人共同犯罪,唐律中规定一般情况下是()。 A.以尊长为首犯 B.以在犯罪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者为首犯 C.以提出犯罪意图者为首犯 D.以最先实施犯罪行为者为首犯 9.在中国古代对某些人犯罪会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他们包括()。 A.老人 B. 年幼者 C. 残疾人 D. 高级官员 10.大明律和唐律相比“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A.加重了对反逆犯罪的处罚 B. 加重了对强盗犯罪的处罚 C. 加重了对不孝罪的处罚 D. 减轻了对侵犯财产犯罪的处罚 E. 减轻了对贪赃犯罪的处罚 11.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十恶”重罪的有()。 A.谋反 B. 不义 C. 内乱 D. 贼盗 E. 大不敬 12.清末修律方针是()。 A.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B. 以固守国粹为宗旨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一) 一、填空题 1、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 2、在秦国,改法位律的人是__________。 3、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靠__________。 4、抗日民主政权时期施政纲领共同确认中共中央在政权组织的“__________”原则。 5、律,最早源于__________。 6、“夏有乱政,而作__________”。“商有乱政,而作__________”。 7、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己恶而掠美为__________”。“贪以败官为__________”。“杀人不忌为__________”。 8、《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__________”。 9、商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沿袭了夏朝的__________。 10、商初,王位继承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并行,但以__________为主。商末,逐渐实行了 __________。 11、商朝的监狱叫做__________,又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西周的“九刑”为周公所作,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四刑。 13、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 14、西周区分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故意称为__________,过失称为__________,惯犯称为 ________,偶犯称为__________。 15、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__________。 16、1936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__________”。 17、北洋政府审判机构大体分为三种,一为__________法院,二为__________法院,三为兼理司法法院。

最新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法最早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战争中的(军法)。 2、西周中期,穆王命吕侯制作了(《吕刑》)。 3、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司法官称为廷理。 4、战国时期,商鞅“改法为律”。 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大量的记载秦法律令的竹简是在1975年发现的。 6、汉代规定:“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省制,作为中央中枢机构。 8、唐朝给授农民土地的法律称为均田法。 9、金太祖建国之初,在法制上主要采用女真习惯法,而无成文法。 10、元朝设置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11、明朝简化税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1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合称“科道”,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13、《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太平天国后期纲领性文件。 14、1906年,清政府制度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就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加以规定。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16、北洋政府奉行特别法应先于普通法原则。 17、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在形式上实行三级立法体制。 18、1934年1月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同中农巩固地联合”的内容。 19、抗日民主政权保障人权条例规定,除_公安司法机关以外,任何机关团体不得进行逮捕、审问、死刑。 20、解放战争后期,人民审判机构的体制不断完善,审判机构一律改称人民法院。 二、单项选择题 1、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B )A、圜土 B、夏台 C、畿内 D、社 2、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审讯方法被称为(B ) A、五刑 B、五听 C、五行 D、九刑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B ) A、竹刑 B、《法经》 C、《宪令》 D、《大府之宪》 4、秦统一天下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并成为其指导思想的是( C ) A、商鞅的思想 B、李斯的思想 C、韩非的思想 D、李悝的思想 5、为了限制士族对清议的操纵,南朝法律中设有( B ) A、重罪十条 B、清议禁锢之科 C、八议 D、准五服以制罪 6、唐律中的“谋危社稷”是指( B ) A、谋大逆 B、谋反 C、恶逆 D、谋叛 7、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 A )A、宋 B、清 C、唐 D、明 8、元朝由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C ) A、《大元通制》 B、《泰和律》 C、《元典章》 D、《至正条格》 9、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B ) A、《名例律》 B、《吏律》 C、《礼律》 D、《刑律》 10、清代以“四格”为标准考核官吏,其中品德操行方面的内容称为(A)A、守 11、清末设立的咨议局,依其章程规定,其性质是( B ) A、地方立法议会 B、各省采取舆论之所 C、督抚的咨询机构 D、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12、南京临时政府依据“天赋人权”理论,制颁一系列法令,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B ) A、禁止买卖人口令 B、权利平等令 C、禁烟法令 D、禁赌法令 13、《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行使统一解释法令及变更判例之权的是( B ) A、立法院 B、司法院 C、最高法院 D、行政院 14、中国宪政运动史上劳动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B )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抗日救国十纲大纲领》 15、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确立于( C ) A、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后 三、多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公布成文法后,反对者有(CE )A、邓析 B、子产 C、孔子 D、赵鞅 E、叔向 2、唐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四种即( ABCE )A、律 B、令 C、格 D、比 E、式 3、元代不动产买卖必须具备的要件是(ABCD)A、经官给据 B、先问亲邻 C、印契税契 D、过割赋税 4、《资政新篇》在社会改革方面提出的措施有( ABCDE ) A、革除迷信 B、禁吸鸦片 C、禁止溺杀子女 D、兴建医院 E、禁骄奢之习 5、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社会改革方面的法令有(ABE ) A、禁烟令 B、禁赌令 C、权利平等令 D、慎重农事令 E、改革称呼旧制法令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禹刑:传说为夏朝法律的总称。大抵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

中国法制史习题及答案

1.试述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发展演变。 答: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发端于夏、商两代,于西周时期实现了奴隶制五刑的完善和制度化。西汉文、景二帝对肉刑的改革和武帝时期开始的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是中国封建制五刑的发端,使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进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加快,最终完成于隋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律,它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完善和最终确立。唐之后的历代:宋、元、明、清对刑罚制度都做过修改、损益,但基本维持了:笞、杖、徒、流、死五刑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2.论述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及表现。 答: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汉时期,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始阶段。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三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从而也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最后完成的过程。 3.试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权保障体系。 答:中国古代特权制度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它的特征是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背离了法律的正直目的——维护社会的公正性。但这种“非法之法”却在中国古代社会得到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认可和遵守“,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被广泛地运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能得到延续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所以,中国古

中国法制史试题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1、春秋时期晋国范宣子铸刑书于鼎,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2、“质剂”是适用于买卖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3、按唐律规定,官吏犯“公罪”者从重处罚。() 4、汉文景刑制改革,彻底废除了墨、劓、刖、宫四种肉刑,。() 5、“折杖法”颁布于隋朝。() 6、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 7、秦汉时的髡、耐等刑罚属于耻辱刑,多作为劳役刑的附加刑使用。() 8、曹魏时“八议”正式入律。() 9、按秦朝法律规定,子盗父母等引起的诉讼不属于“公事告”。() 10、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 11、在夏朝,“墨”是罪名,也是刑名。() 12、汉代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 13、“非眚”是指过失犯罪,要从轻处罚。() 14、郑国执政子产将刑书铸在金属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15、秦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司寇。() 16、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17、《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18、“厂卫”虽然只是明朝的特务组织,却拥有监督司法审判的大权。() 19、秋审是一种会审制度,也是一种死刑特别复核制度。() 20、“德主刑辅”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21、赀刑是秦朝的独立刑种。() 22、明朝的刑部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23、“傅别”是适用于租赁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 24、“谋反”是“重罪十条”中的一种罪名。() 25、《晋律》成为唐律的蓝本。() 26、《唐六典》是唐代最重要的刑法典。() 27、汉朝以身高作为判断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 28、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立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 29、禹刑是夏朝的刑法典。() 30、“通行饮食”是汉代的一种罪名。() 31、“眚”是指故意犯罪,要从重处罚。() 32、《吕刑》是周穆王时吕候所作。() 33、《晋律》是由律学家张斐、杜预编纂的,所以又称“张杜律”。() 34、汉朝的中央司法官称大理。() 35、唐律对“化外人”犯罪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36、“折杖法”是明太祖创设的。() 37、“公罪”是指官吏“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 38、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管辖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周朝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__以配天,明德慎__”的思想。 2、西周时,司法官员贪赃枉法之类的犯罪,称为“五过之疵”,主要指“惟官、惟反、_______、_______、惟来”等五种行为。 3、周代有所谓“三赦”之法,即赦幼弱、赦老耄、_______。又有“三宥”之法,即宥不识、_______、宥遗忘。 4、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在财产权利方面基本上是诸子平均分配遗产,出嫁女一般没有继承权。在政治特权及宗法权利的继承方面实行的是_______。 5、在秦代,一些判案成例也有法律效力,称之为_______。 6、汉景帝时曾规定,老幼、孕妇、师、侏儒等“当鞫系者,_______之”。意即不戴刑具、不加桎梏。 7、自汉代开始,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国家正式确定了按照季节执行赏罚的制度,此即“_______、_______”。 8、曹魏时,受《周礼》“八辟”的影响,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八议”制度,八议分别是议亲、议故、议贤、_______、议功、议贵、_______、议宾。 9、南北朝时,法律首创以_______或_______抵当徒刑的制度,称为“官当”。 10、《唐律》由十二篇组成,即名例、卫禁、职制、_______、厩库、擅兴、盗贼、_______、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1、唐律首次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归纳到一起,称为“_______”。即强盗、窃盗、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坐赃。 12、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13、_______是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其作者是南宋人宋慈。 14、清代,每年秋天在北京由九卿、詹事、科道、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进行两次大的会审,其中对当年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及往年的死刑监候案件进行的会审称为;对京师刑部狱中在押死囚进行的会审称为_______。 15、清代,每年夏天要进行一次集中审录轻罪囚犯的会审活动,旨在“断薄囚、出轻系”,称为_______。 16、明清时代省级专职司法官员是_______,它是由宋元时代的各路专职司法官员_______演变而来的。 17、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文本——《中华民国宪法》。这是贿选总统_______当政时颁布的,人称_______。 18、中国近代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产生于_______时期,第一部正式民法典颁布于_______时期。 19、中国法律近代化完成的标志是******南京政府时期体系的形成。 二、判断正误并作出更正或简单说明理由:(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周礼》是周朝的礼仪教材,后人把周代的所有礼仪习惯称为“周礼”。 2、“神判”的意思是神的裁判,“天罚”的意思是天的惩罚。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答案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商朝参与司法并伪托神意断罪的是( C )。 A.商王 B.廷尉 C.卜者 D.司寇 2.西周王位继承实行( C )。 A.父逝子继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禅让 3.周礼的根本原则是( A )。 A.“亲亲”、“尊尊” B.同姓不婚 B.明德慎罚 D.六礼 4.西周在法制指导思想上的进步是( B ) A.君权神授 B.以德配天 C.法令由一统 D.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5.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 B ) A.质剂 B.傅别 C.合同 D.券书 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布成文法运动中,最早的是( A ) A.郑国子产铸刑书 B. 邓析私造竹刑 C.晋国范宣子铸刑书于鼎 D.楚庄王作《茆门法》 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B )。 A.子产的铸刑书 B.《法经》 C.《秦律》 D.《九章律》 8战国时期改法为律的人物是( B )。 A.韩非 B.商鞅 C.吴起 D.李悝 9.秦简中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和文书程式的规定是( D )。 A.秦律十八种 B.秦律杂抄 C.法律答问 D.封诊式 10.最早将“亲亲得相首匿”入律条的是( B )。

A.秦代 B.汉代 C.晋代 D.唐代 11.把《具律》改为《刑名》,并置于律首的法典是( D )。 A.《法经》 B.《九章律》 C.《晋律》 D.《新律》 12第一次将礼中的“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A )。 A.《晋律》 B.《北魏律》 C.《开皇律》 D.《永徽律》 1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吏选任采取( C )。 A.任子 B.察举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确立于( D )。 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 15.依唐律,二罪以上俱发( A )。 A.以重论 B.各重其事 C.累计处刑 D.自首减免 1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是( A ) A.《宋刑统》 B.《大明律》 C.《大清律例》 D.《唐律疏议》 17.清雍正年间在全国推广的赋役改革是( C ) A.两税法 B.一条鞭法 C.地丁合一 D.什一而税 18.清末修订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是( B )。 A.《公司律》 B.《大清新刑律》 C.《法院编制法》 D.《大清民律草案》 19.中国历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宪法是( D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临时约法》 C.袁记约法 D.贿选宪法 20.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核心是(A )。 A.以党治国 B.五权宪法 C.民有、民治、民享 D.三民主义 21.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民法的原则是( B )。 A.民商法分立 B.民商法合一 C.民刑法分离 D.民刑法合一 22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土地立法的中心内容是( B )。 A.没收地主土地 B.减租减息 C.废除封建性土地制度 D.平均地权 23.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土地改革运动序幕的文件是( B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五四指示》 C.《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D.《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24.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 C ) A.法律和国家一起出现 B.原始社会就存在法律 C.在原始社会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的 D.先有法律,后有习惯法

最新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好资料学习-----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在每小题每小题(本大题共30小题,1分,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前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A.夏 B.商 C.周 D.秦 2、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 B、夏台 C、畿 内 D、社 ( ) 3.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 B.断手、刖、劓、宫、大辟 C.墨、劓、刖、宫、大辟 D.醢、脯、劓、墨、大辟 、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4 审讯方法被称为() B、五听 C、五行 D、九刑A、 五刑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5 是()《宪令》 D、《大府之宪》、A、竹刑 B《法经》 C、《兴律》6.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 ) 和《杂律》 D.《厩律》A.《具律》 B.《盗律》 C. 、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7 D、明、宋 B、清 C、唐A 、在汉朝,由秦的“课”发展而来的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8 )

单行法规称为(、比、科 D、令A、律 B C 9、三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A、“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B、“拨乱之政,以礼为先”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C、“拨乱之政,以德为先” D、“拨乱之政,以律为先”( ) 《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10.将《新律》之两篇的律典是 A.《九章律》 B. D. C.《北魏律》《北齐律》《晋律》 ( ) 11.隋朝的律有《开皇律》和 A.《大律》 B.《泰始律》 C. D.《武德律》《大业律》 ( ) 12.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 A.《名例》 B.《刑名》 C.《法例》 D.《具律》 13.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开皇 D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律》 )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大不敬A.不孝 B.恶逆 C. D.不义 )15.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 .清朝.宋朝 B.明朗 C D.元朝A )16.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 .刑部 B.都察院 C D.御史台A.大理寺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左传》中记载:“夏有乱政,而作();商有乱政,而作();周有乱政,而作()”。() A.汤刑,禹刑,九刑B.禹刑,汤刑,九刑 C.禹刑,汤刑,吕刑D.汤刑,禹刑,吕刑 2.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是()。 A.公布《吕刑》B.子产铸刑书 C.晋国铸刑鼎D.公布《法经》 3. 西周时定罪量刑要考虑犯罪的主观要件,将过失称为( ),减轻处罚。 A.非终 B.眚 C.非眚 D.惟终 4.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傅别 B. 券书 C.质剂 D. 合同契 5. 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继承制度的表现形式是() A.夫死子继制 B.兄终弟及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男女平等继承制 6.秦律中,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女犯择米的刑罚称为( ) A.罚作 B.司寇 C.城旦舂 D.鬼薪白粲 7. 秦律将诉讼分为()。 A. “狱”与“讼” B. “公室告”与“非公室告” C.公罪与私罪 D.诬告与自首 8.汉代的重要监察法规是() A. 察吏六条 B.六察法 C.刺史六条 D.诏制九条 9.根据唐律的规定,一家人共同犯罪,一般只处罚() A.造意者 B.妇人尊长 C.同居的尊长 D.次尊长 10. 在唐朝,图谋侵害皇帝宫殿、宗庙、山陵的行为被称为( ) A.谋反 B.谋大逆 C.谋叛 D.恶逆 11.唐代作为死罪的减刑方式是()。 A.折杖法B.加役流C.刺配刑D.充军刑 12. 宋朝制定了处理民事案件的“务限法”,它规定在务限期内,州县官府停止受理有关田宅、 婚姻、债负等案件。这个“务限期”具体是指( )。 A.二月初一至八月三十日 B.三月初一至八月三十日 C.二月初一至九月三十日 D.三月初一至九月三十日 13.元朝管理全国佛教和受理僧侣诉讼的中央机关是( )。 A. 大宗正府 B.理藩院 C.宣政院 D.宗人府 14.《大明律》共有()。 A. 6篇 B. 7篇 C. 12篇 D. 18篇 15.“热审”制度始于()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16. 清代秋审将案情属实、危害不大、可留待下年秋审再作决定的案件称为( ) A. 缓决 B. 情实 C. 可矜 D. 可疑 17.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律典是()。

中国法制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夏朝的法制观是 A.奉"天"罚罪 B.威侮五行 C.禹刑 D."昏、墨、贼、杀" 2.商朝思想政治范畴的罪名是 A.腹非罪 B."乱政"、"疑众" C."好党" D.妄言罪 3.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4.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国家是 A.郑 B.晋 C.齐 D.楚 5.战国时期,提出"刑无等级"法治主张的是 A.韩非 B.商秧 C.李俚 D.吴起 6.秦时主张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是 A.李斯 B.韩非 C.商鞅 D.李俚 7.《盐铁论》称之为"论心定罪"的司法审判方式指 A.文字狱 B.春秋决狱 C.秋审 D.三司推事 8.中国古代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是 A.《九章律》 B.《傍章》 C.《泰始律》 D.《唐律疏议》 9.科举制首创于 A.隋 B.唐 C.元 D.清 10.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史选任采取 A.任子 B.察举 C.九品中正制 D.征召 11.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活跃的时期是 A.秦 B.唐 C.宋 D.元 12.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 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 13.汉朝提出一套唯心主义"君权神授"理论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班固 C.蔡邕 D.叔孙通 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A.不孝 B.恶逆 C.大不敬 D.不义 15.首创以程朱理学为程式的经义取士制度的朝代是 A.唐 B.宋 C.元 D.清 16.元朝地方官吏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A.《元典章》 B.《大元通制》 C.《经世大典》 D.《至元新格》 17.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 A.理藩院 B.宣政院 C.大宗正府 D.中书省 18.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 A.宋朝 B.明朝 C.清朝 D.元朝 19.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御史台 20.首创市舶制度的朝代是

2020年10月全国中国法制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制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一条军法见于( ) A.《甘誓》 B.《左传》 C.《汤誓》 D.《周礼》 2.西周时期的民事诉讼称为( ) A.狱 B.傅别 C.讼 D.质剂 3.春秋末期,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者是( ) A.邓析 B.孔子 C.叔向 D.荀寅 4.战国时期,“改法为律”者是( ) A.李悝 B.商鞅 C.韩非 D.吴起 5.秦律规定,偷偷移动田界标志的行为构成( ) A.非所宜言罪 B.乏徭罪 C.以古非今罪 D.盗徙封罪 6.秦朝的中央最高司法官是( ) A.廷理 B.廷尉 C.卫尉 D.御史大夫 7.汉律规定,诸侯王擅自越出其封国国界者构成( ) A.出界罪 B.左道罪 C.阿党附益罪 D.非正罪 8.“格”成为一种法律形式始于( ) A.北魏 B.北齐 C.东魏 D.西魏 9.两晋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 A.纳礼入律 B.以刑为先 C.无为而治 D.听命于神 10.中国古代以丧服制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关系的制度,称为( ) A.五刑 B.五听 C.五丧 D.五服 11.隋朝的《大业律》共有( ) A.12篇 B.16篇 C.18篇 D.20篇 12.唐朝把国家机关广泛适用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称为( ) A.律 B.令 C.格 D.式 13.宋朝中央派出的监督各路司法审判工作的机关是( ) A.制置三司条例司 B.提点刑狱司 1

中国法制史习题

中国法制史习题 前言 一、问答题 1.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及基本特点是什么? 二、论述题 1.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制 一、选择题 1.讨伐有扈氏时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 )。 A.周武王B.秦始皇C.黄帝D.夏启 2.夏朝的法制观是( )。 A.奉"天"罚罪 B.威侮五行 C.禹刑 D."昏、墨、贼、杀" 3.“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 A.昏B.杀C.墨D.贼 4.中国古代以羞辱、恐吓为特征的象征性惩罚称为() A.象刑B.赎刑C.鞭刑D.流刑 5.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先后实行了( )。 A.禅让制B.父死子继B、兄终弟及 D.嫡长继承制E.遗嘱继承制 二、问答题 1.简述中国法的起源。 2.什么是《禹刑》、《汤刑》? 3.夏商时期的刑法原则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奴隶制五刑? 三、论述题 1.试述夏商法制中的神权法思想。 第二章西周的法制 一选择题 1.《吕刑》的制定者是( )。 A.李悝B.商鞅C.邓析D.吕侯 2.汉代学者认为西周已经对民、刑诉讼作了一定区分。根据这种见解,西周时,民事诉讼称为( )。

A.质剂 B.傅别 C.狱 D.讼 3.西周时期全面负责中央司法事务的是()。 A.司寇B.小司寇C。大司寇D。士师 4.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5.西周的主要立法有( )。 A.《工律》B.《誓命》 C.《吕刑》D.《九刑》E.《九章律》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宗法制?其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2.西周礼与刑的关系是什么? 3.西周刑法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4.什么是"五听"? 三、论述题 1.试述西周的法制指导思想。 2.什么是"礼"?西周礼的实质是什么?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制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 A、竹简上 B、鼎上 C、纸上D.帛上 2.《竹刑》是郑国大夫( )私自编撰的。 A.子产 B.邓析 C.赵鞅 D.赵盾 3.春秋时期,郑国公布成文法,提出反对的是( )。 A.孔丘B.商鞅C.魏文侯D.叔向 4.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司法官叫( )。 A.司寇 B.廷理 C.廷尉D.大理 5.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国家是( )。 A.郑 B.晋 C.齐 D.楚 6.战国时期,提出"刑无等级"法治主张的是( )。 A.韩非 B.商鞅 C.李俚 D.吴起 7.《法经》共( )。 A.三篇B.七篇C.六篇D.九篇 二、问答题 1.春秋时期法家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法经》的篇目及内容是什么?它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如何? 3.试述商鞅在秦国的法制改革。 三、论述题 1.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中国法制史》试题库及答案

唐朝法定的徒刑分为()。 收藏 A. 六等 B. 五等 C. 四等 D. 三等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收藏 A. 圜土 B. 赎刑 C. 禹刑 D. 甘誓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马锡五式审判发生于 收藏 A. 解放战争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D. 延安时期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与共产党人的婚姻法主张不一致的是 收藏 A. 男女平等 B. 保护婚约 C. 一夫一妻

婚姻自由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清朝第一部颁行全国的法典是 收藏 A. 大清律集解附例 B. 大清律集解 C. 刑部则例 D. 大清律例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关于宋代法律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收藏 A. 宋仁宗朝敕、例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例” B. 《宋刑统》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C. 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 D. 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编敕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形成于? 收藏 A. 宋代 B. 明代 C. 唐代 D. 隋代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表现的是收藏 A. 一夫一妻

官当人律 C. 官当人律 D. 八议人律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被称为“司法独立”第一案的是 收藏 A. 姚荣泽案 B. 苏报案 C. 宋教仁案 D. 秋瑾案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元代笞、杖刑的尾数为( ) 收藏 A. 5 B. 7 C. 8 D. 6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宋刑统》是按照()模式编纂而成的一部封建法典?收藏 A. 律 B. 律例合编 C. 律疏 D. 刑律统类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完整版)中国法制史题目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题目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传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是()。 A.蚩尤 B.皋陶 C.共工 D.黄帝 2.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 A.夏 B.商 C.周 D.秦 3.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A.肉刑 B.夏政 C.禹刑 D.五刑 4.夏朝中央最高司法官叫()。 A.蒙士 B.大理 C.大司寇 D.小司寇 5.夏启夺取政权后将所征服的地域划分为()。 A.九牧 B.九州 C.九鼎 D.九洲 6.最早出现的军法出现在()。 A.《礼记.王制》 B.《左传》 C.《尚书.甘誓》 D.《尚书.汤誓》 7.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 B.皇帝世袭制 C.爵位世袭制 D.总通世袭制

8.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夏 B.商 C.西周 D.秦朝 9.“禹刑”最先见于()。 A.《史记》 B.《左传》 C.《尚书》 D.《竹书记年》 10.夏朝的“五刑”有墨、劓、膑、宫和()。 A.罚金B.杀C.鞭刑D.徒刑 11.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B.夏台C.畿内D.社 12.夏朝法的主要形式是假借天意发布的()。 A.王命B.天命C.禹刑D.礼仪 13.《五刑》又称为()。 A.汤刑 B.甫刑 C.赎刑 D.正刑 14.关于《五刑》的起源,最早见于()。 A.《尚书.大传》 B.《尚书.尧典》 C.《尚书.甘誓》 D.《尚书.汤誓》 15.“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A.习惯B.战争动员令C.祭祀D.礼仪 16.炮烙之刑出现于()。 A.夏朝 B.西周 C.春秋 D.商朝 17.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A.商王 B.贵族 C.卜者 D.掌戮 18.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

中国法制史最新完整习题

一、单选题库 1、赎刑首次出现在哪个朝代(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2、魏文王曾命(进行变法改革。 A商鞅 B子产 C李悝 D邓析 3、西周民事案件的诉讼费用是( A 束矢 B钧金 C傅别 D质剂 4、西周中央最高司法官名为( A大理 B士 C蒙士 D大司寇 5、商代惩治官吏犯罪的专门法律是( A官刑 B汤刑 C九刑 D茆门法 6、春秋时期“竹刑”的作者是( A子产 B邓析 C叔向 D荀寅 7、《法经》中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的部分是( A具法 B盗法 C贼法 D杂法 8《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 A.《汤刑》 B.《九刑》 C.《吕刑》

D.《禹刑》 9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 A 九刑 B官刑 C汤刑 D吕刑 10、春秋时郑国“铸刑书”遭到(的反对。 A孔子 B叔向 C子产 D赵鞅 11、西周刑罚的主体是( A嘉石之制 B圜土之制C五刑D赎、流刑 12、西周时期,实行(的婚姻制度。 A一夫多妻制 B一夫多妾制C一夫一妻制 D嫡长子继承制 13、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西周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的原则?( A.一夫一妻制 B.同姓不婚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七出”、“三不去” 14、西周时,格伯以良马四匹折价,购买倗生三十田。双方签订买卖契约,刻写竹简之上,中破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依西周礼法,该契约的称谓是下列哪一种?( A.傅别 B.质剂 C.券书

D.书券 15、西周时期用来买卖牛、马、奴隶等有生命物品的契约称为( A.质 B.剂 C.合同 D.傅别 16、春秋时,反对晋国将法典铸在鼎上公布的人是( A.李悝 B.孔子 C.赵鞅 D.荀寅 17、下列属于西周司法官员法律责任制是( A 官刑 B五过之疵 C茆门之法 D五听 18、春秋后期,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的是( A晋国B.郑国 C.楚国D.宋国 19、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制定法律

中国法制史习题及答案.doc

L试述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发展演变。 答: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发端于夏、商两代,于西周时期实现了奴隶制五刑的完善和制度化。西汉文、景二帝对肉刑的改革和武帝时期开始的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是中国封建制五刑的发端,使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进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加快,最终完成于隋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律,它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完善和最终确立。唐之后的历代:宋、元、明、清对刑罚制度都做过修改、损益,但基本维持了:笞、杖、徒、流、死五刑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2.论述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及表现。 答: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汉时期,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始阶段。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三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一一《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从而也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最后完成的过程。 3.试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权保障体系。 答:中国古代特权制度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它的特征是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背离了法律的正直目的一一维护社会的公正性。但这种“非法之法”却在中国古代社会得到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认可和遵守“,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被广泛地运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能得到延续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所以,中国古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法最早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战争中的______________。 2、西周中期,穆王命吕侯制作了《______________》。 3、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司法官称为______________。 4、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改法为律”。 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大量的记载秦法律令的竹简是在__________年发现的。 6、汉代规定:“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______________”。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_省制,作为中央中枢机构。 8、唐朝给授农民土地的法律称为______________。 9、金太祖建国之初,在法制上主要采用女真_____________法,而无成文法。 10、元朝设置______________,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11、明朝简化税制“____________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1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合称“__________”,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13、《资政新篇》是______提出的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太平天国后期纲领性文件。 14、1906年,清政府制度了《__________》,就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加以规定。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 ______________制。 16、北洋政府奉行______________应先于普通法原则。 17、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在形式上实行______________级立法体制。 18、1934年1月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同______________巩固地联合”的内容。F1hDIV7u9s 19、抗日民主政权保障人权条例规定,除______________以外,任何机关团体不得进行逮捕、审问、死刑。F1hDIV7u9s 20、解放战争后期,人民审判机构的体制不断完善,审判机构一律改称 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F1hDIV7u9s 1、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 A、圜土 B、夏台 C、畿内 D、社 2、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审讯方法被称为< ) A、五刑 B、五听 C、五行 D、九刑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 ) A、竹刑 B、《法经》 C、《宪令》 D、《大府之宪》 4、秦统一天下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并成为其指导思想的是< ) A、商鞅的思想 B、李斯的思想 C、韩非的思想 D、李悝的思想 5、为了限制士族对清议的操纵,南朝法律中设有< ) A、重罪十条 B、清议禁锢之科 C、八议 D、准五服以制罪 6、唐律中的“谋危社稷”是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