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三说明文阅读课时3习题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三说明文阅读课时3习题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三说明文阅读课时3习题

专题十三说明文阅读(课时3)

一、(2017·济南天桥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爆竹声中的“气候密码”

①在中国,最具“中国年元素”之一的鞭炮又叫“爆竹”,名字暗示了它的起源——最初人们燃放的是竹子。而一千多年前曾响彻冬夜的爆竹声,又剧透了当时的气候跟今天不同。

②过年贺岁听个响的习俗,起源于唐代。当时人们燃放的东西叫“爆竿”,那年月火药还没发明,过年放爆竿,就是把几根竹竿放进火里烧,听竹子受热爆裂时噼噼啪啪的响声。虽无火药燃爆时的闪光,但在寒冷寂静的冬夜,炙热的火盆、噼啪作响的竹节,仍能带来温暖和喜庆,以及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③于是问题就来了:唐代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几省,如今都是典型的温带气候,少见野生竹子,公园里种的观赏用竹也是现代改良的耐冷品种。那么当年长安、洛阳的普通百姓,烧着玩的竹子是从哪儿来的?

④唐代的长安城,跟今天的西安市区部分重叠,位于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如今秦岭是中国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包括竹子在内的许多亚热带动植物,到了秦岭北坡就难觅踪迹。不过,这条线并非“自古以来”就有,气候资料显示,从隋代到唐代中期,关中地区正处于温暖湿润时期,平均气温比今天高,尤其是冬天更暖和。当时关中地区的1月最低温,可能比现在高出3~5℃,降水也更丰富。终唐一世,关中地区冬无冰雪的年份多达16个,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这样温暖湿润的气候,比今天更适宜竹子生长,难怪普通百姓过年烧竹子玩也不心疼。

⑤我们熟悉的成语“罄竹难书”,也是一条线索。隋代末年,瓦岗军首领李密在檄文中大骂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说隋炀帝的罪行太多,把终南山的竹子砍光了做竹简,都写不完。终南山是长安以南、秦岭之中的一段山脉,也属于关中地区。而且隋代还专门设置了管理竹林的机构叫“司竹监”。由此可见,隋代时关中地区的气候确实温暖湿润。

⑥据史籍和考古资料记载,历史上关中地区的温暖期不止一次。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里有竹鼠骨骼,这是一种竹林里特有的鼠类。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里列举各地物产时说“渭川千亩竹”,渭川就大致相当于关中地区。《史记》还说公元前110年黄河决口时,汉武帝亲自视察抗洪前线,命令官员“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淇园位于今天河南省西北部的淇县,可知当时那里竹子很多,仓促间就能编成大量竹筐,装填土石来堵住决口。

⑦另外,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汉唐盛世的背后,离不开气候的隐藏助攻

..——在农业时代,百姓安居、国家富强的前提,就是粮食等农产品的丰足,而这离不开温暖湿润的气候。西汉时的气候温暖湿润,东汉到魏晋则是一个干冷的小冰河期,隋唐时又气候转暖,安史之乱过后,大唐帝国再也没能满状态复活,直到灭亡……后来的宋王朝、明王朝,也都经历了类似的气候周期,成也气候败也气候,大概这就是古代农业帝国的宿命吧!

1.通读全文,说说爆竹声中的“气候密码”包含哪些方面。(3分)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第②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4.阅读第⑦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另外,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汉唐盛世的背后,离不开气候的隐藏助攻

..——在农业时代,百姓安居、国家富强的前提,就是粮食等农产品的丰足,而这离不开温暖湿润的气候。

二、(2017·济南历城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动物预测地震之谜

孝文

①科学家近日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2009年,在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观察到这一现象后,科学家开始对这种化学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②研究小组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地壳中受压的岩石释放出带电粒子,并与地下水发生反应。生活在地下水中或附近的动物对其发生的任何化学变化都非常敏感,可以在岩层断裂并引发地震前几天就预感到将有地震发生。

③此项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弗莱德里曼·弗伦德和英国开放大学的雷切尔·格兰特领导。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促使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展开密切合作,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识别地震即将发生前出现的一些难以捉摸的征兆。

④拉奎拉的蟾蜍并不是在地震发生前行为出现异常的第一个例子,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有关这种现象的报告。地震发生前,一些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行为都会出现异常。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这是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正值冬季,蛇正在冬眠。蛇洞外的温度低于0℃,冒险离开蛇洞对这些冷血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性行为。

⑤然而,无论是爬行动物从冬眠中苏醒,两栖动物逃离池塘,还是深海鱼类游到海面,都只是个别现象。由于大地震较为罕见,即使对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预测大地震也很难做到。这也正是拉奎拉蟾蜍的特殊性所在。作为博士项目的一部分,身为开放大学生物学家的雷切尔·格兰特当时一直对蟾蜍群落进行着监视。她回忆说:“这非常具有戏剧性。我所监视的96只蟾蜍几乎在短短3天内变成0只。在此之后,美国宇航局与我取得了联系。”

⑥宇航局科学家当时一直对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的化学变化进行着研究。他们希望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蟾蜍大批撤离有关。他们在实验室进行的测试表明,蟾蜍的撤离确与化学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地壳能够直接影响蟾蜍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池塘的化学特征。

⑦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弗伦德指出,在受到强大压力时(例如地震发生前的巨大构造力),岩石会释放出带电粒子——离子。他说:“空气中带正电的离子会导致人出现头疼和恶心、反胃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动物血液中的应激激素5—羟色胺水平升高。”此外,离子也会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变成过氧化氢。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影响了溶解在池塘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变成对水生动物具有毒性的物质。

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科学家指出,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和研究。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

..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做出反应。她说:“岩层在地震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动物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那才是怪事。”弗伦德指出,可以预测地震的现象很多,动物出现的怪异行为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号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如果发现几个信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便可以得出将会发生地震的结论。”

1.文章第①段提到拉奎拉蟾蜍的异常行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在1975年的中国海城,很多人发现蛇钻出巢穴,1个月后,这座城市遭受大地震袭击。

3.阅读第⑧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格兰特表示,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令人信服的潜在地震预测机制,水生、半水生和穴居动物可能

..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并做出反应。

4.文章第⑧段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请分条概括这个机制的形成过程。(3分)

参考答案

一、

1.①秦岭并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从隋代到唐代中期,处于温暖湿润时期,适宜竹子生长;②由成语“罄竹难书”的故事可见,隋代时关中地区的气候确实温暖湿润;③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10年黄河决口,当时的渭川即关中地区,竹林丛生,气候温暖湿润。2.文中的第②③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中提到的燃放爆竹的习俗,又引出下文爆竹声中所隐藏的“气候密码”。

3.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样能够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通过说明终唐一世关中地区冬无冰雪的年份之多,进而更直观具体地体现了当时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更便于读者理解。4.“助攻”是“协助进攻”的意思,古代帝国的更替,一定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作为农业时代的帝国,国家富强更是离不开温暖湿润的气候,“助攻”一词更形象深刻地说明了气候对于古代农业帝国成败的重要性。

二、

1.举例说明动物的异常行为与地震之间的关联性。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动物预测地震之谜”的叙述与说明。

2.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蛇在冬天钻出巢穴1个月后发生地震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动物的异常行为与地震之间的某种关联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3.“可能”表限制,说明动物有可能感知到地震即将发生,但并不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①岩石受到强大压力时释放带电粒子——离子;②离子与水发生化学反应;③产生化学反应后的空气和水对动物产生影响,动物出现异常反应。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漫话对联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喜庆联/自勉联

2016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带答案)(一)

2016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一) 【2016·A卷】(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20分) 笑,不苦口的良药梁姗姗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 8 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①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 20 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 19 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 100 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 10 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②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 80 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 ...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摘选自《大众科学》,有删改) 【注释】①肱:gōng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②颧:huán 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18. 为什么说“笑”是“不苦口的良药”?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3分) 19.请概括第②段对心脏病患者的测试过程,并指出所采用的说明顺序。(4分) 测试过程: 说明顺序: 20.第③段划线句除列数据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4分) 21.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 80 块肌肉参与运动…… (2)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 ...吗?

最新-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 精品

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 安徽省歙县二中程鸣 一、(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2005年6月号《世界博览》,有删改) 7.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3分) 8.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和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3分) 9.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0.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1.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2011·浙江宁波市)“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1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3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 13.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2分)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0xx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一)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

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精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1、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3、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四篇)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 (一)筷子的名堂 刘杨 ①筷子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饮食文明的一部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起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仲,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②筷子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箸”。在今天我国某些地区的方言中,筷子仍然被叫作“箸”“箸 子”“筷箸”,装筷子的“筷筒”被称为“筷箸笼”“箸笼子”。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道:“他喝了半盅儿酒,吃了一箸子菜。”“一箸子菜”就是河北一些地方的说法,意思是“夹了一筷子菜”。 ③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箸”的文字记载。《韩非子·喻老》里这样写道:“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的是商朝末年纣王极为奢侈,每顿饭都要使用象牙筷子,太师箕子看到纣王的举动,对此十分担忧。由于纣王越来越奢侈、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成语“见微知著”也来自这个典故。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将筷子写成“筋”,与“箸”通用。《世说新语》里写道:“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于地下”。还好当时天要下雨,雷声大作,刘备这才从容地捡起筷子,并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将内心的惊慌掩饰过去。 ⑤由“箸”到“筷”的称呼转变始于明朝江南一带的民间忌讳。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由于明代吴中地区民间船行忌讳说“住”和“翻”,因此人们就将“箸”改名为“快”,意思是船开得快,而不是在水中停住。后来因为当时很多筷予是竹制的,“快”又被加上“竹字头”,筷子的名称就这样传播开来。 ⑥古代筷子主要还是以木筷、竹筷为主,象箸、玉箸、金箸这类奢华的材质也仅在王公贵族的餐具中出现。此后,筷子的材料从金银玉石到木竹钢铁,几乎无所不用。在外形上古今大致相同,通常是一头方形,另一头国形,圆形的一头用来夹菜。 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来吃饭便十分讲究礼仪。《礼记》中有“饭黍毋以箸”的说法,意思吃米饭时不要用筷子,而要用饭勺,筷子则是专门用来吃盘中菜的。《礼记》中还说“羹之有菜者梜,无菜者不用梜”,汉代郑玄注解时认为梜就是筷子,这里说的是吃汤菜时,要用筷子夹其中的菜,如果汤里没有菜,就不需要用筷子了。 ⑧古代使用筷子的习俗和礼节一直流传至今。在摆放位置上,人们总是把筷子整齐地放置于进餐者的右手边,手执筷子的一头要与桌面边缘垂直(如果是圆桌,摆放角度要与半径线重合),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也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在握筷时,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同时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也不可取位过低,这样会显得缺乏教养。在举筷夹菜时,不要游移不定,也不要旁若无人地乱找好菜。筷子不要在桌上延伸过长,跨过别人面前夹菜是不礼貌的。用餐完毕后,要将筷子轻轻放在桌上,不可随意放置。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将筷子插在饭菜上,古俗认为只有在祭祀先人时才这样做,平时插筷则很不吉利。 ⑨筷子也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形成东亚地区使用筷子进餐的传统。这些国家使用筷子的习惯延续至今。然而,东亚地区之外的外国人见到筷子的第一感觉多半是新奇并且惊讶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录了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时已切成小块,除非是很软的东西,例如煮鸡蛋或鱼等,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夹开的。” ⑩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使用筷子吃饭已经不是中国人或东亚人的专利,使用筷子的西方人越来越多,美国每年都会从中国进口数千万双竹筷子,法国甚至还设立了“金筷奖”来表彰中餐及亚洲风味餐厅的出色经营者。如今,有三千年历史之久的筷子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发挥着它的作用。 (1) 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对筷子的名堂进行了说明?(4分) (2) 第③④⑤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说明文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2)下科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 B.第④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 C.第⑦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1)为什么说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鰭的尺寸。________ ②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鲭尺寸小40%。________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 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⑦我国古代的哲人就告诉过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如果拿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有的食品安全都涉及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格限定的原因。 ⑧那么,也许有的人会说,每种食品添加剂虽然都在标准内,但是一天吃那么多食物,加在一起摄入的量还安全吗?答案是安全的,《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其目的是确保一天吃多种食品时,其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而这个ADI值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门评估而来的,也就是在确保不产生健康风险的情况下,以体重为基础的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量。所以即使一天吃很多种食品,也不会造成摄入的食品添加剂过量。 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会对特殊人群造成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阿斯巴甜,在《GB2760—2014》中规定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应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此外,像二氧化硫、硫磺、亚硫酸盐等含硫食物在婴幼儿食品中禁止使用,在可以添加的食品中也有严格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以避免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部编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 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 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⑦我国古代的哲人就告诉过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如果拿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那肯定也是不行的。所有的食品安全都涉及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格限定的原因。 ⑧那么,也许有的人会说,每种食品添加剂虽然都在标准内,但是一天吃那么多食物,加在一起摄入的量还安全吗?答案是安全的,《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其目的是确保一天吃多种食品时,其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而这个ADI值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门评估而来的,也就是在确保不产生健康风险的情况下,以体重为基础的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量。所以即使一天吃很多种食品,也不会造成摄入的食品添加剂过量。 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会对特殊人群造成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阿斯巴甜,在《GB2760—2014》中规定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应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此外,像二氧化硫、硫磺、亚硫酸盐等含硫食物在婴幼儿食品中禁止使用,在可以添加的食品中也有严格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以避免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精选10篇

说明文阅读专题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 京剧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①京剧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它是由徽调(安徽的地方曲调)、汉调(武汉一带的曲调)为主融合昆曲、秦腔(陕西的地方曲调)和其他民间曲调特点发展而成的,。京剧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京剧过去也称为“皮黄”。 ②京剧的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西皮有导板(倒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板式;二黄除上述板式外,还有反西皮、反二黄、南梆子、四平调、吹腔等。这些板式分别表现了不同的感情。一般来说,西皮适宜表现活泼昂扬的情感,二黄适宜表现苍凉深沉的情感,反西皮用于深切悲痛时,四平调、吹腔用于轻松愉快时,南梆子则多半用来表现少女的柔情。 ③京剧伴奏的乐器很多,主要有胡琴、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子、唢呐、管弦乐和打击乐器。京剧表演歌舞并重,融合了大量武术技巧,多用虚拟动作,节奏感强,技术要求高,念白也具有音乐性,俗称“韵白”。京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独特的艺术表演体系,对各地方剧种影响很大。 第 1 页共51 页

④京剧脚色(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 丑四大行当。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 可细分为“老生”(又称须生,一般为较年长的男子,例如京剧《伍 子胥》中的伍子胥)、“小生”(青年男子,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 仙)和 “武生”(男性武将,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旦又分“正旦” (又叫青衣,一般为大家闺秀,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花旦” (一般为小家碧玉,如《红娘》中的红娘)、“老旦”(老年妇女,如 《龙凤呈祥》中的吴国太)、“武旦”(有武功的妇女,如《穆桂 英》中的杨排风)、“彩旦”(诙谐或邪恶的妇女,如媒婆之类);净 指品貌或性格特异的男子,又分为“武净”“文净”两大类,武净如 张飞、李逵、黄盖等,文净如包公、曹操等;丑角(又称小花脸)是 诙谐或邪恶的男子,也有文丑、武丑之别,文丑如《蒋干盗书》中的 蒋干,武丑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等。 ⑤京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也有三百个以上,《将 相和》、《空城计》、《借东风》、《贵妃醉酒》等剧目流行极广,深受观 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杨门女将》、《海瑞罢官》以及《智取 威虎山》、《红灯记》等现代戏,影响很大。 第 2 页共51 页

(完整版)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_初中_中考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选文有改动)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3、文章第②段中划线的词“这样”指的是什么?

中考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 黄德宽 ①同龄或者更年长的古文字一个个消亡,汉字为什么独活到今天?从甲骨文迄今3000 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今天汉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机? 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历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 ③第一次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有很多符号实在没有办法画出来,例如“思考”怎么画?画不出来。古人讲话有“之乎者也” ,这些虚词也画不出来。 ④如果找不到办法,文字系统就不完善,这个符号系统就要走向灭绝。古人很聪明,想到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思想的“想”造不出来,就用同音符号替代。第二个方法,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就是形声造字法。形声字一出现,汉字造新字就突破了原来的困境。到了战国时代,新造的字有99%用的是形声造字法。这样一来,汉字就突破了“无形可象”的困境,走上了方便造字的康庄大道,任何新字都可以用形声造字法,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 ⑤造字困境突破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很快遇到了第二个困境,就是书写困境。早期的文字,形象性很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去写。随着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书写效率低下,和现实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⑥汉字又开始了它与时俱进的转型,小篆、隶书逐步出现,隶书又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定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战国开始酝酿、试验,经过了秦汉之际,然后到晋唐,楷书才最终确定。 ⑦18 世纪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日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方。1902 年吴汝纶到日本考察,回来以后建议要像日本人那样重视教育,改革语言文字,统一国语,向西方学习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曾经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说汉字“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20 世纪之新时代”。 ⑧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存亡危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太难学的汉字。同时,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在苏联创造了一个拉丁化的字母方案。拉丁化新文字在解放区、国统区都进行了推广,印了很多材料和读物,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方案。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文字问题被搁置。新中国成立,继续推动文字改革,提出了简化汉字、推行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3000多年来,汉字就这样突破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成为中华文明的智慧象征。 ⑨有人说,21 世纪了,信息化时代不需要写字了,汉字还有什么用?我相信,汉字在信息化时代一定会有自己的发展之道,一定会沿着它的历史轨迹向前走。 (选自2019年第6 期《今日文摘》,有删改)1.文章第①段连续使用多个问句,有什么作用?(3分)

中考说明文阅读典型题

说明文阅读 【基本概念】 1.说明对象(事物、事理)、说明对象特征 2.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立足点)、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次、表—里【现象—本质】、因—果、一般—特殊等)3. 说明方法(10种) (1)注意作诠释和下定义、举例子和分类别的区别,打比方和比喻、摹状貌和描写的不同,作比较与记叙文中对比类比的关系等。 (2)每种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要帮学生明确熟记。 (3)引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引用科学论着:增强说服力 引用传说故事:增强生动性、趣味性 引用文学作品:增强生动性、文化色彩 引用新闻报道:增强说服力、真实性、时效性、实用性 4. 说明语言 (1)准确 + 平实:考核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常见考点:“大约”等词能否删去?“主要”等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准确 + 生动:考核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生动性举例范围:摹状貌,打比方,引用有趣的传说故事、文学作品,举有趣的例子,拟人修辞等 5. 科学精神 (1)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类 (2)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类 (3)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类 【题型示例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3分) 说“茶” 李国文 ①我们中国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虽然排在末尾,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给人启迪的学问。 ②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

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为《试.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院煎茶》的诗:”这首诗写出了茶与水、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火与水的关系。据传唐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于江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可见唐代文人饮茶,便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不要瞒我。裕煎出茶来一品,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才能真正煎出好茶。水加热时释放出③为什么呢?因为好水还要配以“活火”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古人认为,”了,用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东坡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所以需特别讲究“火候”,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扇,使炭火得到充分“活火”“贵从活火发新泉”中的诗燃烧,使水沸腾出“鱼目”则止,这样煎出的茶,才让人饮后神情气爽。④茶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据说宋代上自宫廷, 茶肆、南宋的杭州,里记载,北宋的开封,据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梦粱录》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来试人间第二泉”“独携天上小团月,《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去处。而苏东坡题为《归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欧阳修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的“小团月”,“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田录》有云:”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